当前位置: 首页PD-1资讯
PD-1资讯

目前已经上市的PD-1/PD-L1抗体有8款4个进口的和4个国产的:分别为欧狄沃(O药)、可瑞达(K药)、泰圣奇(T药)、英飞凡(I药)、达伯舒、拓益、百泽安、艾瑞卡,在临床中可用于膀胱癌、乳腺癌、肠癌、肺癌、黑色素瘤、NSCLC、晚期肾癌、淋巴瘤、胃癌、肝癌、头颈癌、腺癌等多种癌症。

快讯:替雷利珠单抗出海再下一城!获美国FDA(食药监局)批准在美上市

快讯:替雷利珠单抗出海再下一城!获美国FDA(食药监局)批准在美上市

弯弓辞汉月,插羽破天骄!中国自主研发PD-1药物的「遥遥领先」时刻真的来临了!   相信大家都有印象:2023年8月,在华为新品发布会上,「遥遥领先」的中国自研5G芯片麒麟9000S登场,经历了1566天的无理制裁和封锁后,华为打破了一直以来海外的芯片技术垄断。   同样的剧情,正发生在中国自主研发PD-1药物身上。 就在今天,2024年3月15日,百济神州宣布美国FDA(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已批准其PD-1抑制剂替雷利珠单抗在美上市,用于单药治疗既往接受过系统化疗后不可切除或转移性食管鳞状细胞癌(ESCC)患者。     这不仅是独属于百济神州的高光时刻,更是中国原研抗癌药的高光时刻,值得所有人为之振奋!纵观2023-2024,中国原研抗癌药频频出海,我们国产抗癌药这块金字招牌也就此打出了响亮名堂。   替雷利珠单抗此次在美获批,实际上也并非其首次在国际亮相。早在2023年9月,欧洲药品管理局(EMA)人用药品委员会(CHMP)就发布了重磅消息,批准百济神州自主原研PD-1抑制剂替雷利珠单抗治疗食管癌的适应证在欧盟上市。替雷利珠单抗也由此成为首个成功“出海”的PD-1抑制剂。   国产药物的出海到底有多重要?一方面,它是对于药物品质的「国际背书」,以往不少患者,甚至是医生都对国产药物带着「有色眼镜」,认为国内抗癌药物品质不如进口药物。随着国产药物的不断出海,这让我们可以坚定这份信心:国产原研免疫治疗药物,品质并不逊色于价格高高在上的进口药物!   另一方面,这也是对于国内药企进一步强化原研、强化创新的内在驱动力。在替雷利珠单之后,君实生物的特瑞普利单抗、和黄医药的呋喹替尼也先后出海,定价大大超乎我们的预期:国产抗癌药, 出海「收割」美国资本: 一盒抗癌药海外最高18万, 价格涨超30倍 从本质上来说,更高的药物利润也可以大大促进国内药企们关注原研药物,开发出更多创新抗癌药物,形成一个「原研药物-更高利润-原研药物」的良性循环,这样获益的不仅是药企,获益更多的也是亟待创新药物的患者们。   不过,需要强调的是,替雷利珠单抗单抗获批的适应症是食管鳞癌,在全球和中国都属于高发癌种。据了解,替雷利珠单抗肺癌适应症出海也将陆续收到好消息。所以,这次FDA获批也标志着以替雷利珠单抗为代表的中国原研抗癌药正式进军癌症治疗的核心领域。   回归到替雷利珠单抗本身,此次食管鳞状细胞癌适应症的获批是基于全球Ⅲ期研究RATIONALE-302的出色结果。这项研究对比了替雷利珠单抗与化疗治疗一线治疗后进展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ESCC患者的疗效与安全性。 研究入组人群来自亚洲、欧洲和北美洲等11个国家和地区共132个研究中心的512例患者。其主要终点与最为关键的次要终点都获得了阳性的临床结果。 ● 中位总生存期(OS)方面,替雷利珠单抗以8.6个月显著优于对照组的6.3个月;在PD-L1表达≥10%人群中,替雷利珠单抗的总生存期更是达到了10.3个月。 ● 安全性方面,替雷利珠单抗的安全性特征与既往试验一致,并未出现新的安全信号。 当然,这样的临床结果与扬帆「出海」的成绩,也只是替雷利珠单抗,或者说是国内抗癌药物的一个逗号,也将是一个宏大故事的开篇。它代表的不仅是一款药物的突破,而是标志着一批新兴的中国药企崛起,开始在生物制药这一高精尖领域的国际舞台崭露头角。 再次恭喜百济神州、恭喜替雷利珠单抗,也希望未来听到更多中国创新药进军国际市场的好消息!  

小D
用满2年,安心停药!免疫治疗因用满两年或不良反应停药后,2年内复发率仅12%

用满2年,安心停药!免疫治疗因用满两年或不良反应停药后,2年内复发率仅12%

免疫治疗给癌症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甚至一些晚期患者也能通过免疫治疗实现临床治愈。但伴随而来的还有一个幸福的烦恼——什么时候可以停药?停药后会不会复发?   最近MD安德森癌症中心发布的一组数据可以成为各位免疫治疗停药患者的定心丸。这一研究纳入了64位因不良反应或用满两年而停止免疫治疗的dMMR/MSI-H结直肠癌患者,自停药之日起中位随访22.6个月,数据截止时: 88%的患者仍未出现疾病进展,中位无进展生存期53.9个月; 其中一位患者仅接受1.3个月免疫治疗就因不良反应停药,停药14个月后也未复发或进展; 进展的8名患者有7人重新开始免疫治疗,疾病全部得到控制。   dMMR/MSI-H结直肠癌是一类较为特殊的结直肠癌,肿瘤突变负荷高,免疫细胞浸润充分,特别适合免疫治疗。 在III期临床试验KEYNOTE-177中,接受K药治疗的晚期dMMR/MSI-H结直肠癌患者大约有一半以上无进展生存期超过了两年。其它dMMR/MSI-H结直肠癌免疫治疗临床试验大多也实现了类似的长期疾病控制。 而目前接受免疫治疗并持久获益的dMMR/MSI-H结直肠癌患者,大多也都会在2年的时候停止治疗。2年的治疗是否足够?停药后肿瘤会不会复发?这些都没有明确的答案。 为了解答这个问题,MD安德森癌症中心对64名免疫治疗后没有进展而停药的患者进行了研究。这些患者中,有48人是用满了2年免疫治疗而停药,16人是因为不良反应停药。他们使用的免疫治疗种类包括PD-(L)1单药治疗(48人)和PD-(L)1+CTLA-4双免疫治疗(16人)。 停药前,这些患者中位接受了17.6个月的免疫治疗,其中因不良反应停药的患者中位接受7.2个月的治疗。而在停药时,有28名患者实现了影像学上的完全缓解,另外36人则病情稳定或部分缓解。 自停止免疫治疗中位随访22.6个月后,全部64位患者中有56人(88%)仍未疾病进展。出现进展的8名患者有7人是用满2年停药,1人因不良反应停药。停药原因与是否复发并没有显著关联。 88%的患者没有复发,复发风险与停药原因无关 在研究中还有一名仅接受1.3个月免疫治疗后就因不良反应停药的患者,停药时肿瘤有所缓解但并未消失,在停药14个月后也依然没有再次进展。而出现疾病进展的8名患者中,有7人再次接受了免疫治疗,疾病全部得到控制。 根据研究人员统计,全部64位患者的整体中位无进展生存期将达到惊人的53.9个月,1年、2年和3年无进展生存率分别估计为98%、91%和84%。一直到数据截止时,整个队列有2人死亡,其中1人并非死于癌症,总生存期数据尚无法估计。 64位患者整体中位PFS达53.9个月,中位OS尚未达到 进一步的分析还发现,KRAS/NRAS突变、BRAFV600E突变、肝转移、腹膜转移和远处淋巴结转移与停药后的复发风险无显著关系,PD-(L)1单药治疗还是PD-(L)1+CTLA-4双免疫治疗也与是否复发无关,但肺转移则与停药后复发风险升高5.1倍相关。 研究人员强调,研究中大部分患者在停药时并没有实现影像学上的完全缓解,在停药后也没有复发。影像学上没有完全缓解的患者,如果通过免疫治疗实现了长期的疾病控制,或许也可以停药而不增加复发的风险。 参考文献: [1]. Simmons K, Thomas J V, Ludford K, et al. Sustained Disease Control in Immune Checkpoint Blockade Responders with Microsatellite Instability-high Colorectal Cancer after Treatment Termination[J]. Cancer Research Communications, 2023, 3(12): 2510-2517.  

小D
国产好还是进口好?全球首个抗癌药物「同台PK」临床结果出炉,国产药物上大分!

国产好还是进口好?全球首个抗癌药物「同台PK」临床结果出炉,国产药物上大分!

提起国产药物,你脑海里第一时间想到的关键词会是什么?   「低效、廉价、效果不如进口药」 这是绝大多数患者,甚至是临床医生都对国产药物抱有的刻板印象。尤其在抗肿瘤治疗领域更是如此。   我们就曾遇到过不少抗癌医生对患者直言:这个药物(指抗癌药物)有国产和进口的区别,我个人建议最好用进口的,虽然贵一点,但疗效和副作用的差距很大。   在这个时候患者往往面临两难:所谓的“贵一点”,其背后是进口抗癌药与国产同类抗癌药的价格差异少说数倍,多则十余倍的巨大鸿沟;而无论是患者还是家属,都想用上所谓“疗效更好,副作用更小”的药物。相信有过这样经历的朋友不在少数。   作为一个医药行业的自媒体和从业者,这真的让我们感到非常憋屈。从2014年到2024年,这十年间我们见证了中国医药的腾飞时刻,见证了国产抗癌药的出海,见证了高品质的国产抗癌药反向「收割」国外的资本。我们非常有信心:现在的国产抗癌药,一点都不比进口抗癌药的品质差!   但出于科研精神,真的拿出临床文献想找一些论点和证据时,我们却发现了一个尴尬的问题:没有哪个药企会傻到做这样一个「出力不讨好」的临床试验,投资动辄千万起步,容易得罪同行不说,还很有可能“piapia打脸”。   直到最近,还得是我们大名鼎鼎的“医侠”,国内肺癌治疗当之无愧的泰斗吴一龙教授果断出手,为我们的国产抗癌药正名,打破了进口药“疗效更好,副作用更小”的传言!所有医药人都舒了一口气,为吴教授点赞!   这个结论来源于吴一龙教授团队近期在国际顶级期刊《Science Bulletin》在线发表的一篇研究论文。   这是全球首个直接对比两种PD-1抑制剂【国产药物信迪利单抗vs进口药物帕博利珠单抗(K药)】之间疗效和安全性的临床研究,换句话说,这是国产PD-1抑制剂与进口PD-1抑制剂首次同台PK,一决高下的临床试验,关注者甚众。 到底这个临床研究的结果如何?我们就从临床试验的设置说起。 首先,这场临床研究的名称叫做:CTONG1901。它是一项开放标签、随机对照的Ⅱ期试验,选定的目标人群是:EGFR/ALK基因突变阴性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这与癌症免疫治疗一直以来的招募标准一致。 为了展现临床的公平性,研究者们根据参与临床患者的PD-L1表达水平,首先进行了患者的区分:PD-L1表达水平对免疫治疗的有效率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因此,患者们被分为PD-L1表达≥50%与PD-L1表达<50%的两个大组。 ● PD-L1表达≥50%的患者,按照1:1的平均分布比例,随机接受信迪利单抗(A组)以及帕博利珠单抗(B组)的单药、一线治疗; ● PD-L1表达<50%的患者按,按照1:1的平均分布比例,随机接受信迪利单抗与化疗的联合治疗(C组)或帕博利珠单抗与化疗的联合治疗(D组)一线治疗。 该研究的主要终点为ORR(客观缓解率);次要终点为DoR(持续缓解时间)、DCR(疾病控制率)、PFS(无进展生存期)、OS(总生存期)等,除了这些疗效数据以外,研究者们还重点关注临床研究的安全性和耐受性。 重点来了!临床研究的跟踪时间截止到2022年10月31日,共进行了16.5个月的中位随访时间。研究达到了其主要终点,信迪利单抗(即A、C组)和帕博利珠单抗(即B、D组)的客观缓解率分别为51.4%和44.4%。单从数据来看,国产的信迪利单抗并不逊色。 分不同组别来看: 对于PD-1抑制剂单药治疗而言,A组和B组的客观缓解率分别为46.2%和42.9%,国产的信迪利单抗并不逊色; 对于PD-1抑制剂联合化疗而言,C组和D组的客观缓解率分别为54.5%和45.4%,国产的信迪利单抗同样并不逊色。   在疾病控制率上,国产的信迪利单抗与进口的帕博利珠单抗各有千秋,互有胜负:信迪利单抗(A、C组)与帕博利珠单抗(B、D组)的疾病控制率分别为85.7%和91.7%。其中,A组为84.6%,B组为100%,C组为86.4%,D组为86.4%。   为了方便对比,我们准备了一个简单的对比图:   而在PFS(无进展生存期)、OS(总生存期)方面,国产的信迪利单抗与进口的帕博利珠单抗同样是没有统计学差异,即临床结果不分高下,打了个平手。   说完了疗效情况,另一个重点是两者之间药物副作用的差异对比。   临床结果显示:安全性方面信迪利单抗与帕博利珠单抗的治疗耐受性都较为良好。两类药物无论是任何级别的副作用,还是≥3级的相对严重副作用的发生概率都大体相似。   A、B、C、D四组分别有92.3%、92.9%、100%和90.9%的患者出现了不良反应,其中42.9%、46.2%、77.3%和59.1%的患者出现了≥3级相对严重的不良反应。   A、B、C、D四组由于不良反应导致停药的发生概率分别达到了38.5%、28.6%、59.1%和45.5%,所有患者类型中,只有帕博利珠单抗单药治疗组一例患者出现了免疫性间质性肺炎合并肺部感染,经过激素治疗仍未见好转死亡。   两款PD-1抑制剂单药治疗最常见的副作用包括疲劳、贫血、瘙痒和蛋白尿等症状,唯一值得注意的是,国产的信迪利单抗出现皮疹的概率要较进口的帕博利珠单抗显著更高(53.8% vs 7.1%)。   此外,在PD-1抑制剂与化疗的联合治疗中,最常见的副作用包括转氨酶升高、血小板减少、皮疹、食欲减退、脱发、蛋白尿和结合胆红素升高,这些副作用的出现,大多数都与铂类药物化疗相关。   看完这样的结果,作为医药人可谓扬眉吐气!弯弓辞汉月,插羽破天骄!中国制药企业起步晚,但我们看得到它的进步,近些年来的成果和成就,充分体现了中国学者的智慧,也标志着民族医药企业已经从仿制走向了创新,为我们的患者带来了全球最顶尖的治疗药物。   中国的药物研发水平如今已经迎头赶上世界领先水平,可以骄傲的说,我们的原研药物也已经属于世界的顶尖水平。无论在哪一个领域,如今我们终于可以充满底气的说上一句:如果胜利有颜色,那它一定是中国红!  

小D
早中期肺癌如何走向治愈?替雷利珠单抗新数据公布为患者指明道路!

早中期肺癌如何走向治愈?替雷利珠单抗新数据公布为患者指明道路!

对癌症患者来说,“能手术”一直以来都称得上是不幸中的万幸,毕竟能做手术往往意味着尚有治愈的机会。   不过大家也明白,肿瘤的状态不是非黑即白的,在“切完就痊愈”和“无法手术”之间,其实还有一段中间态——这一部分患者虽然有手术机会,但却面临很多问题:或是肿瘤体积太大,不好切;或是肿瘤位置不佳,手术风险大;或是有纵隔、淋巴结等处的转移,术后复发风险高…总之就是,手术能做,但效果无法保证。 为解决这个问题,医疗工作者们提出了围手术期治疗的概念。今天,我们就以非小细胞肺癌为例,跟大家聊聊这个事关患者生存的大事。 围手术期治疗的目标: 提升手术效果,降低降复发概率 围术期治疗按应用的时间大体分为两类——新辅助治疗和辅助治疗。新辅助治疗指手术前的治疗,目的是让肿瘤组织坏死、缩小,以提升手术的效果;辅助治疗则是指术后的治疗,可以扫除术后残余的微小病灶,以降低复发概率。 早在化疗时代,新辅助化疗和辅助化疗就已经应用到了早中期肺癌的治疗之中,但疗效较为有限,5年生存率的提升只有5%左右。 而免疫治疗的出现让早中期肺癌的治疗格局发生了巨变,CheckMate-816和IMpower-010两项研究的成功,让肺癌正式开启了新辅助和辅助的免疫治疗时代。免疫治疗高效低毒的特点,也让治疗得以从术前贯穿到术后,真正实现了“围”手术期治疗。 到如今,多个免疫治疗药物在肺癌围术期的数据陆续发表,今天我们就挑选其中的优秀代表:替雷利珠单抗,来看看它在围术期的表现带给患者朋友们多少惊喜。 助力手术,超四成患者 手术切除组织中没有活肿瘤细胞! 替雷利珠单抗RATIONALE-315研究纳入了453例可切除Ⅱ-ⅢA期NSCLC患者,旨在评估替雷利珠单抗联合含铂双药化疗“新辅助+辅助”围术期免疫全程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2023 ESMO大会期间,我们就曾报道过研究初步结果的亮眼数据(早中期肺癌能否根治?这个数据你必须了解!),咱们先回顾一下其中的关键点: 一句话概括——pCR率(病理完全缓解率)、MPR率(主要病理缓解率)、手术率均创下同类研究历史最高纪录。 高达41%(对照组仅6%)的病理完全缓解率(pCR率),较同类研究20%左右的pCR率直接翻倍。这意味着,41%的患者经过替雷利珠单抗新辅助治疗后,其所有切除的原发灶和淋巴结中均没有残余的活肿瘤细胞!预示着更多患者有更高的治愈可能性。 84.1%的患者完成手术,为同类研究最高,避免患者错失手术机会。   以上数据,真切地说明了替雷利珠单抗新辅助治疗对于手术效果的提升,超高的pCR率也预示着良好的预后,留给我们很大期待。   减少复发 EFS公布为围手术期治疗获益再添力证 在最近的2024 ESMO Virtual Plenary上,我们迎来了RATIONALE-315研究的EFS(无事件生存期)数据公布:替雷利珠单抗联合化疗显著延长EFS,相较对照组将疾病进展/复发/死亡风险降低了44%!1年EFS率达80%,2年EFS率达68.3%,替雷利珠单抗让超过三分之二的患者在2年时没有出现疾病复发! RATIONALE-315研究的EFS数据 并且,EFS的显著获益在各患者亚组中均一致,无论II期和III期、鳞癌和非鳞癌患者,无论患者的PD-L1表达情况,均全面受益于替雷利珠单抗围术期治疗。RATIONALE-315研究作为首个成功且最大规模针对中国II-III期肺癌患者围术期免疫治疗的III期研究,这也意味着我们拥有了一个应用人群更广、疗效更优、获益更全面的围术期免疫治疗方案。 很多患者可能对EFS的概念还比较陌生,EFS全称叫做“无事件生存期”,这里面的事件包括肿瘤进展、复发、无法手术、因副作用终止治疗等等,这些事件对于患者来说都是坏消息。因此,延长EFS对患者来说意味着提高长期生存乃至治愈的可能性。这也在此次公布的OS(总生存期)数据中得到了验证,虽然数据尚不成熟,但首次OS分析替雷利珠单抗联合化疗已显示出良好的延长趋势(HR:0.62,95% CI: 0.39-0.98),也让我们期待更长时间的随访结果。 如果说pCR数据还只是预示着患者获得治愈的几率,那本次公布的EFS数据可就实打实的证明了替雷利珠单抗能给可手术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带来的显著临床获益。 此外,还有一点值得患者朋友们关注,RATIONALE-315研究在术后免疫辅助治疗阶段创新性地采用了替雷利珠单抗400mg Q6W(每6周使用一次)8周期方案,相较于免疫治疗常规的200mg Q3W(每3周使用一次),400mg Q6W方案让患者仅需返院8次就能完成辅助治疗阶段。在兼顾安全性和有效性的前提下,既减少了每次患者入院治疗的麻烦,也降低了家属需要陪护的时间和成本,是非常人性化的设计。 相信随着越来越多的研究面世,以替雷利珠单抗为代表的免疫治疗药物会在肺癌围术期治疗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造福更多患者。 一贯优秀,免疫治疗优等生 替雷利珠单抗在围术期治疗中的优秀表现,只是它“生而优秀”的一个缩影。事实上,仅在肺癌领域,替雷利珠单抗就实现了非小细胞肺癌围术期治疗、鳞癌一线治疗、非鳞癌一线治疗、经治非小细胞肺癌治疗、广泛期小细胞肺癌一线治疗5大III期临床试验的全部报阳,可谓步步生花。 如此优异的疗效,源于它独特的药学优势。替雷利珠单抗的Fc段经过了特殊改造,不会引起抗体依赖细胞介导的吞噬作用(ADCP),避免了对T细胞的消耗。同时,替雷利珠单抗还具有亲和力高、半衰期长、抗肿瘤活性高等特点,为它在临床上的出色表现奠定了基础。 归功于广泛的临床研究布局和优秀的疗效,目前替雷利珠单抗已有11项适应症纳入医保,为同类最多,其中包含3项晚期肺癌适应症(鳞癌一线治疗、非鳞癌一线治疗、经治非小细胞肺癌治疗),大大减轻了肺癌患者的经济负担。 近期,替雷利珠单抗联合化疗用于可切除II~III期非小细胞肺癌围术期治疗新适应症的申请也已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受理,我们期待这一适应症可以早日获批,尽快惠及中国患者!  

小D
O药挑战胃癌免疫治疗更长生存!首个4年总生存率结果惊喜亮相

O药挑战胃癌免疫治疗更长生存!首个4年总生存率结果惊喜亮相

在很多患者心里,晚期癌症的5年生存期是一道坎,过了这道坎,就握住了希望。相信参与了CheckMate-649临床研究的马奶奶也是这样想的,如今她早已迈过5年大关,这项经典研究也已经完成了第4年的随访数据统计,又双叒叕更新数据了!咚咚带来前方最新战报——2024美国临床肿瘤学会胃肠道肿瘤研讨会(ASCO GI)年会公布了CheckMate-649中国亚组最新的4年随访结果:高达1/4(25%)的患者实现了4年长期生存[1],死亡风险降低44%(PD-L1 CPS≥5的患者),且未观察到新的安全性信号。   很偶然也很好记,4年结果里出现了很多个4,全是实实在在的优势,长生存,安全佳。我们想看到的,对患者重要的,一个都不漏。   作为胃癌免疫治疗的最长随访记录,4年随访结果可谓给了大家极大的信心。如今,CheckMate-649进入了随访的第5个年头,距离五年大关可谓只有一步之遥,我们有理由相信,在这项研究的领衔探索下,活得长久,治得安全,胃癌有未来,不会是难题。   长生存的“多维解析” 01 铁打的生存硬指标: 4年生存率,在挑战中突破   我们说起长生存,确切来说看的就是总生存期(OS)的硬指标。当然,因为OS需要很长时间的随访才能看到结果,尤其创新治疗可能会需要更长的时间。历经4年随访,CheckMate-649研究每一次都带来了具有临床意义的OS与PFS结果,可见临床获益切实转化为了长期生存。   具体来看中国亚组的OS数据,在PD-L1 CPS≥5的患者中,高达1/4(25%)接受O药联合化疗的患者实现了4年长期生存,是单纯化疗组(11%)的2倍之多[1]!当然优势也不仅局限在这一人群中,对于所有患者(包括PD-L1 CPS<5的患者)进行分析,O药联合化疗同样有优势,4年生存率也是化疗的2倍以上(21% vs. 9%)[1]。   可以看到生存曲线图里,无论PD-L1表达如何,蓝线(O药联合化疗组)和灰线(单纯化疗组)的距离始终拉得很开,生存获益的优势非常明确,这足以给到我们巨大的信心,长生存的“长”绝不是说说而已。     02 辩证看“缩瘤”: 缩瘤和长生存,得一事一议   病友们常常会问,某种治疗效果好不好?谈效果的话,反映的是一个ORR(客观缓解率)的问题,简单点说,就是肿瘤缩小的情况。   但或许,大家提问时没意识到,心底里期待的效果应该还有一层意思——能活得久一些么?至于长生存,这就是另一个问题了。   来看这次CheckMate-649中国亚组公布的ORR数据,在18周时获得CR/PR(肿瘤消失或缩小)的患者(PD-L1 CPS≥5),后续3年OS率高达43%,提示患者接受O药联合化疗治疗后取得应答与长期生存密切相关。   这一结果,与免疫治疗“拖尾效应”有一定关联,理论上来说,使用免疫疗法后一旦见效,就可能获得长期生存的机会,即使免疫治疗已经结束,抗肿瘤的疗效也可能持续。而化疗的情况就不太一样,哪怕缩瘤情况和免疫治疗类似,但生存期依然有限。   所以只要用了免疫治疗,看缩瘤指标就没错?答案也不绝对。虽然ORR也是疗效指标之一,但金标准永远得是OS。至于两者关系到底怎么样,不能想当然,还得靠数据分析来说话。CheckMate-649是首个公布ORR与OS关系分析的免疫治疗研究,三年随访下来,CR/PR患者的OS一直是相对高位稳定状态,正相关性事实证据清清楚楚。这意味着使用O药联合治疗一旦取得“缩瘤”的疗效,就有很大可能性取得更长生存!当然了,这项经典研究中国亚组近70%的惊人ORR也确实让人惊喜。 日常讨论中我们非常在意的“缩瘤”疗效固然重要,但它和长生存的关系还需辩证看待,并不是所有的治疗方案都能借着缩瘤说长久。 03 直面严峻挑战: 远处转移优势获益,为长生存添实力   远处转移是晚期癌症患者的一大难题,在胃癌方面,腹膜转移与肝转移是远处转移中较为常见却是预后较差的两大难题,临床治疗面临着严峻挑战。但惊喜的是,CheckMate-649研究中国亚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对于腹膜转移与肝转移人群的极大治疗优势。PD-L1 CPS≥5人群亚组数据显示,更容易影响整体长生存比例的这批远处转移患者得到了相对更大程度的改善,可谓“长生存”实力的证明。   先看腹膜转移,O药联合化疗组的中位生存期达到了14.8个月,是化疗组的近3倍,死亡风险降低超过70%!这是非常惊人的生存数据,可以说,对于既往治疗疗效甚微的侵袭性远处转移,免疫治疗给踏实接住了!   肝转移数据也同样喜人,中位生存期也几乎翻倍(14.3个月 vs. 7.5个月),死亡风险降低57%。尽管肝转移的现有治疗手段已经有了一些发展,但免疫治疗的扎实获益,为长生存目标更添一个致胜武器。   “安”是安全,也是安心 当然,大家肯定都希望既要“活得长”,又要“活得好”,治疗的安全性和耐受性从来都是患者和家属重点关注的问题,O药联合治疗的安全性怎么样呢? 实际上,不同的免疫检查点药物具有不同的毒性谱,而且即便同一个免疫抑制剂作用于不同的肿瘤时候产生的毒性谱也不同。根据CheckMate-649交出的答卷可以看出,O药联合化疗用于晚期胃癌治疗时,毒性谱窄,不良反应可控制。长期分析表明其安全性与既往基本一致,未观察到新的安全性信号。 […]

小D
中位PFS超四年!最大规模肠癌免疫治疗真实世界数据公布,哪些患者更易获得长期获益?

中位PFS超四年!最大规模肠癌免疫治疗真实世界数据公布,哪些患者更易获得长期获益?

长期获益可以说是免疫治疗最吸引人的一个特点,哪怕是晚期癌症患者,在使用免疫治疗后依然有一定几率能够治愈。 那免疫治疗的长期获益有多长期?可以有50多个月。 最近MD安德森癌症中心和Sheba医疗中心联合进行的一项研究中,被纳入研究的153名dMMR/MSI-H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整体的中位PFS达到了惊人的51.6个月。 而其中,女性患者、右侧结肠肿瘤患者、没有肝肺转移的患者,还要更容易获得长期获益。 dMMR/MSI-H结直肠癌是结直肠癌中较为特殊的一个类型,占比一般不到10%。但由于可以使用免疫治疗,这类患者的疗效往往要比其他类型的结直肠癌好不少。几项临床试验中,dMMR/MSI-H结直肠癌一线免疫治疗的ORR普遍都在40%以上,二线治疗也在30%以上。 不过临床试验毕竟和真实世界还存在一定差距,特别是体力状况较差,ECOG PS评分≥2的患者基本都被各项临床试验排除在外。在真实世界中,dMMR/MSI-H结直肠癌的免疫治疗效果如何呢? 研究一共纳入了在MD安德森癌症中心和Sheba医疗中心接受免疫治疗的153位dMMR/MSI-H结直肠癌患者,中位年龄60岁,男性占52%,使用的免疫治疗方案包括K药或O药的单免疫治疗,以及O药+伊匹单抗的双免疫治疗。 中位随访26个月后,这153名患者整体的中位PFS达到51.6个月,超过4年;而中位OS更是达到94.5个月,接近6年。 其中42名患者(27.4%)实现完全缓解,47名患者(30.7%)部分缓解,客观缓解率达到58.1%。同时研究人员也发现了一些影响免疫治疗效果的因素。 153名患者的整体中位PFS达51.6个月 PART/1   免疫治疗药物  研究中使用O药的患者中位PFS为21.2个月,使用K药和O药|伊匹单抗的患者中位PFS均为达到。相比单免疫治疗,双免疫治疗并未显著降低患者疾病进展的风险,但O药+伊匹单抗相比O药单药,显著降低了58%的疾病进展或死亡风险。     PART/2   ECOG PS评分  ECOG PS评分反应了患者的体能状况,绝大多数临床试验都只纳入了评分为0~1,体能状况基本正常的患者。本次研究中,有15名ECOG PS评分为2~3的患者。相比评分为0~1的患者,他们疾病进展或死亡的风险并没有显著增加,但也存在增加的趋势。   PART/3  癌胚抗原(CEA)水平    CEA是提示肺腺癌和结直肠癌等消化道肿瘤的广谱肿瘤标志物。研究中发现,在开始免疫治疗前CEA水平正常的患者疗效更好,疾病进展或死亡风险较CEA升高的患者降低了55%。   PART/4  肿 瘤 转 移    肿瘤转移也是也是影响疗效的一个重要因素,发生转移的部位和数量均有影像。研究中,肝转移和肺转移分别会让患者疾病进展或死亡风险升高1.35倍和1.30倍,腹膜转移和淋巴结转移则无明显影响,而≥3个转移部位也会让疾病进展或死亡风险升高2.11倍。   PART/5  肿瘤原发部位    结肠癌可以分为左侧结肠癌和右侧结肠癌,两者存在一定差异,免疫治疗的效果也有不同。研究中,右侧原发的患者相比左侧,疾病进展或死亡风险降低44%。   PART/6    其   它      性别也是影像dMMR/MSI-H结直肠癌免疫治疗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研究中的男性患者相比女性患者,疾病进展或死亡风险升高67%。而dMMR/MSI-H结直肠癌中常见的BRAFV600E突变和RAS突变则均不会显著影响免疫治疗的效果,与转移部位等其它因素也没有交互作用。 在进一步的多变量分析中,肝转移和肺转移依然会显著增加患者疾病进展或死亡的风险,而其它因素的影像则不再显著。这两项或许也是决定dMMR/MSI-H结直肠癌免疫治疗效果最关键的因素。 未来,如果全身的免疫治疗与针对肝转移灶、肺转移灶的局部治疗相结合,或许还能获得更好的免疫治疗效果,实现更长的中位PFS和中位OS。 参考文献: 1. Stemmer A, Margalit […]

小D
「一石二鸟」抗癌症:降脂、减肥、抗过敏,这些日常药物均可助力免疫治疗,或可对你有所帮助!

「一石二鸟」抗癌症:降脂、减肥、抗过敏,这些日常药物均可助力免疫治疗,或可对你有所帮助!

免疫治疗是已经成为癌症治疗的主要方法之一,但依然有不少患者在使用免疫治疗后没有反应。如何进一步提升免疫治疗的有效率,也是改进癌症治疗效果的关键问题之一。   最近,科学家们发现3种可以提升免疫治疗效果的现有药物[1-3]。它们是①抗过敏药杜匹鲁单抗、②减肥药奥利司他和③降脂药非诺贝特,均为国内已上市药物。 目前,已有一名原本对免疫治疗耐药的患者受益于杜匹鲁单抗,全身肿瘤消失。 杜匹鲁单抗:抗过敏转职抗肿瘤 杜匹鲁单抗是一个IL-4受体的抗体,通常用于阻断IL-4和IL-3信号,治疗各类过敏性疾病,如湿疹、哮喘、慢性鼻窦炎等。而西奈山伊坎医学院的研究人员发现,IL-4也是促使髓系细胞向免疫抑制表型转化的关键因子。 在小鼠中,耗竭嗜碱性粒细胞(IL-4的主要来源)明显减少了肿瘤中源自单核细胞的巨噬细胞数量,并显著降低了小鼠的肿瘤负荷。 而在6名PD-(L1)治疗后进展的无驱动突变NSCLC患者中,杜匹鲁单抗与PD-(L)1抑制剂联合给药也使肿瘤微环境得到重塑,促炎细胞因子水平快速上升。 3个治疗周期后,有1名患者部分缓解,并继续使用K药维持治疗。9个月后,这名患者的肿瘤继续缩小,而PET检查显示他体内几乎已经没有活跃的癌细胞了。 其中一位患者肿瘤持续缩小,最终几乎完全消失 奥利司他:减肥药战肝癌 奥利司他是目前国内唯一获批用于减肥的药物,它是一个脂肪酸结合蛋白1(FABP1)的抑制剂,可以减少肠道对脂肪的吸收。 不过,江苏省人民医院和天津中医药大学的科学家们发现,在III期肝细胞癌中,肿瘤中巨噬细胞的FABP1表达水平明显高于II期肿瘤和肿瘤旁的正常组织。进一步的研究发现,FABP1在巨噬细胞中可以帮助其燃烧脂肪,从而维持免疫抑制的M2表型。 在肝细胞癌小鼠中,FABP1抑制剂奥利司他与PD-1抑制剂联用,明显增加了肿瘤中CD8+ T细胞的浸润和活化,增强了PD-1的治疗效果。而如果将奥利司他制成脂质体,还能让药物集中到肝脏,产生更好的肿瘤抑制作用。 奥利司他增强PD-1治疗效果,以脂质体形式给药疗效更好 除了肝细胞癌外,研究人员还发现FABP1的表达缺失可以减少结直肠癌的肝转移。肺癌、结直肠癌、胃腺癌、肾癌、胰腺癌也都有一定的FABP1阳性率。或许奥利司他在这些肿瘤中也能增强免疫治疗的效果。 非诺贝特:帮T细胞燃脂 非诺贝特主要用于以甘油三酯(TG)或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升高为主的原发性高脂血症。通过激活核受体PPARα,非诺贝特可以增加多种脂蛋白脂酶的表达,加速乳糜微粒及VLDL的降级,产生降低血脂的作用。 而美国Wistar研究所的科研人员发现,非诺贝特激活PPARα的作用同样可以影响T细胞,将T细胞从糖酵解代谢转化为燃脂代谢,相当于诱导了T细胞的代谢重编程。而这也是提高免疫治疗效果的方法之一。 在使用TIL疗法治疗黑色素瘤小鼠时,如果在体外培养T细胞时就加入非诺贝特,并在T细胞输回小鼠体内后给小鼠口服非诺贝特,可以明显增强TIL疗法的效果,减缓肿瘤的生长。而解剖分析结果也证实,非诺贝特组小鼠肿瘤中T细胞浸润数量明显增加,并且以脂肪酸代谢为主。 不过,这三种药物辅助免疫治疗的作用还在研究之中。特别是后两种,目前只进行了小鼠试验。它们是否能成为提升免疫治疗效果的秘诀,依然有待进一步的研究揭晓。 参考文献: [1]. LaMarche N M, Hegde S, Park M D, et al. An IL-4 signalling axis in bone marrow drives pro-tumorigenic myelopoiesis[J]. Nature, 2023: 1-9. [2]. Tang W, Sun G, Ji G W, […]

小D
全球首例!孕妈妈患癌,为爱坚持生育:免疫治疗对胎儿有何影响?临床报告来了!

全球首例!孕妈妈患癌,为爱坚持生育:免疫治疗对胎儿有何影响?临床报告来了!

母亲对孩子的爱会有多么伟大?即便是罹患癌症,妈妈们也甘愿承受风险,在面临癌症治疗痛苦与副作用的同时,冒险将胎儿生下来。这样做虽然会给妈妈和孩子同时都带来危险,但生命是一位母亲给孩子最大的馈赠。   近期,在顶尖医学期刊《NEJM》上,就刊载了一篇报告:一位罹患黑色素瘤的孕妇在孕期接受免疫治疗后,出生的婴儿存在重度免疫相关肠炎的病例报告。 根据报告显示:目前在已有的临床报告中,共有14位患者在妊娠期间接受过PD-1抑制剂的治疗,目前均未报告严重的不良反应。但这些患者大多数选择了终止妊娠,进行流产。 本次研究分享的案例,不仅展现出了一位妈妈伟大的母爱,对于免疫治疗的研究而言也是一个全新的临床进展:如母体罹患癌症,必须接受免疫治疗的情况下,越接近妊娠中期后期(或更晚时),胎儿或婴儿受到影响的可能就更高,免疫相关不良事件的可能性就更高,风险随着胎龄的增加而增加。 这例报告中,这位勇敢的妈妈来自美国。她在26岁时被确诊为腿部浅表性扩散黑色素瘤,这是一种相对罕见的疾病,在中国的发病率仅为0.9/10万人,而在美国发病率约为22/10万人。但它的发展非常隐秘,一般很难及时发现,前不久《中国好声音第二季》的亚军张恒远就是因为这类癌症去世。 经过诊断,这位患者已属于IIIB期,即我们常说的“局部晚期”。但经过医生们讨论,认为她依然具备手术机会。在进行了主病灶及淋巴结切除后(其中两个淋巴结为转移阳性),医生们开始进行进一步的检查,确定下一步的治疗方案。 就在这个时候,意外发生了:在进行超声检查时,医生们惊讶的发现这位患者已经怀孕了!并且已处于妊娠状态达9周。在正常情况下,这个时候医生们会劝说患者进行引产,终止妊娠;然而在沟通过程中,这位准妈妈有着保护宝宝强烈的愿望,同时也有着比较强的治疗诉求。经过医生们广泛的多学科讨论,“艺高胆大”的美国医生们决定秉持人文关怀,在妊娠的状态下开展治疗。 在妊娠第16周时,医生们为患者进行了第一次PD-1抑制剂的免疫治疗(选择药物为K药,剂量为每6周400毫克)。经过4个月的免疫治疗后,患者并未出现复发的情况,但其游离甲状腺素和皮质醇水平下降。经过分析,医生们怀疑是免疫介导的垂体炎或肾上腺炎导致的副作用,在这位准妈妈妊娠35周时开始使用氢化可的松进行副作用的控制治疗。 在妊娠37周时,也就是最后一次K药治疗后的3周,由于这位孕妈妈胆汁淤积,医生决定进行催产,于是,这位孕妈妈成功顺产下了一个健康的男宝宝。出生时孩子的体重为3.3千克,且没有大家担心的先天性畸形等问题。在这位宝宝8周的时候,医生们也在随访中发现宝宝的体重正常增长,体格和神经学检查正常,腹部超声检查结果、血细胞计数等均为正常。 就在大家觉得松了一口气,宝宝健康成长的时候,免疫治疗延后的副作用降临到了这位男婴身上。 当这位婴儿4个月大的时候,他开始出现了持续3周的腹泻及体重降低的症状,严重时甚至开始出现呕吐。来到医院以后,医生们除了发现这位男婴感染了新冠病毒以外,没有发现其他的问题。 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腹泻的情况并没有得到改善。随着体重进一步下降,这位婴儿被转移到上级的医疗中心进行进一步的诊断及治疗。来到新的医疗中心就诊后,这位男婴的情况已经恶化为重度低白蛋白血症(11g/L [参考范围,25-50]),并伴有低丙种球蛋白血症。医生们怀疑是肠道炎症导致的腹泻及呕吐。 于是,医生们为这位4.5个月大的婴儿进行了胃镜与肠镜。   结论果然不出所料:胃、十二指肠和结肠粘膜充血,十二指肠隐窝中出现绒毛萎缩、慢性炎症和细胞凋亡增加的情况,胃、乙状结肠和直肠出现反应性变化。医生们惊奇的发现,这位男婴的肠道炎症情况与成年人接受PD-1免疫治疗后的免疫性肠炎非常相似! 进一步的全外显子组测序结果显示,一组已知的遗传变异与原发性免疫缺陷和极早发性炎症性肠病相关。简单来说,免疫治疗的副作用,通过母体在妊娠过程中转移到了胎儿身上!血液检查的结果也支持了这一推论:在这位男婴的血检中,大多数外周CD4+和CD8+T细胞具有过度激活的表型,这与接受PD-1免疫治疗的成年患者血液检查结果极为相似。 找到了病因,治疗就有了方向。医生们最开始选择了应对PD-1抑制剂副作用最常见的治疗药物——糖皮质激素:为患儿静脉注射泼尼松龙1周,剂量为2mg/kg/d,随后在13周内逐渐减量。 效果立竿见影。在第一周,患儿的腹泻情况就大幅减轻,肠内喂养的耐受性逐步增强;糖皮质激素用药3周后,患儿十二指肠活检显示细胞浸润和细胞凋亡减少。 为了进一步控制病情,医生们选择了应对PD-1副作用的另一大重磅药物:英夫利昔单抗。治疗开始时,药物剂量为每公斤体重/6mg英夫利昔单抗静脉注射。随后,根据药物的血清水平,每5至10周进行一次维持治疗,每次的剂量为4至8mg/kg。 入院2周以后,找到了病因的患儿已经可以出院了!这个时候患儿的已经恢复了正常。而在三次英夫利昔单抗的治疗后,患儿的外周T细胞活化情况已经恢复了正常,胃十二指肠镜检查显示粘膜正常。持续治疗后,患儿3岁时其胃十二指肠镜检查显示肠黏膜正常,活检显示绒毛结构正常,无炎症征象。 至此,这位男孩从娘胎中带出来的PD-1抑制剂副作用总算圆满解决了。这也给我们提了个醒:PD-1抑制剂的副作用五花八门,很多时候可能出现连我们也意想不到的意外情况。在治疗过程中大家一定要增加警惕,遵循医嘱,避免副作用的侵袭。    

小D
全球全人群晚期胃癌最长生存纪录刷新了!

全球全人群晚期胃癌最长生存纪录刷新了!

中国是一个胃癌大国,全球近一半的胃癌患者都在中国。但同时,全球最好的胃癌治疗方案可能也来自中国。   NEW 在今年的ESMO大会上,RATIONALE-305研究最终分析结果重磅发布,中国原研PD-1抑制剂替雷利珠单抗联合化疗一线治疗非HER2阳性局晚/晚期胃或胃食管交界癌,在全人群中实现了15个月的中位总生存期(OS),在PD-L1阳性亚洲人群中更是达到19.3个月。 这一结果刷新了目前全球全人群晚期胃癌的生存数据,也是目前所有全球大型Ⅲ期临床研究中,HER2阴性人群里最为亮眼的OS数据[1]。 现场照片 胃癌难攻,众多创新药物接连受阻   作为胃癌发病大国,中国的胃癌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居世界首位,是全球胃癌负担最重的国家之一。而且胃癌发病隐匿,超70%患者确诊就是晚期,错失手术机会,整体预后很差,5年生存率仅有6%[2]。 但要开发胃癌新药,障碍也很多,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胃癌的异质性。全球各地的胃癌,在致病因素、好发部位、分子分型等诸多方面都有很大差异,常用的化疗方案也各不相同[3],这些都给胃癌新药的研发增添了很多困难。 不过近些年来,胃癌的治疗也取得了不少新的进展。比如曲妥珠单抗、DS-8201等靶向药和ADC药物,在HER2+胃癌中就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只不过在胃癌中,HER2+患者终究是少数。 而占大多数的HER2-晚期胃癌患者,多年来一直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案,不少被人们寄予厚望的药物纷纷遭遇滑铁卢。就连免疫治疗,在胃癌中也先后遭遇了KEYNOTE-062、ATTRACTION-04两次失利,一直到CheckMate-649才初获成功,过程十分曲折。 面对如此困境,替雷利珠单抗的RATIONALE-305研究充分考虑了当前的临床痛点,预先设置入组地域、腹膜转移、PD-L1表达及化疗方案四项分层因素,医生可以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化疗方案及维持治疗模式,非常符合临床实际,在全世界均具有临床实践的指导意义。 中国原研PD-1抑制剂异军突起,刷新胃癌治疗三大纪录 RATIONALE-305研究纳入了来自全球13个国家和地区的997例HER2阴性的局部晚期不可切除或转移性胃/胃食管结合部腺癌患者,随机分配接受替雷利珠单抗联合医生选择的化疗方案治疗或仅使用化疗。 而在被纳入研究的患者中,有腹膜转移的比例高达44%。对胃癌来说,有腹膜转移几乎等于无药可治,RATIONALE-305研究无疑为这群以往疗效非常差的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 早在今年年初的ASCO GI大会上,RATIONALE-305研究就公布了其中PD-L1阳性人群的研究结果,中位OS达17.2个月,死亡风险相比对照组降低26%。特别是在亚洲患者中,替雷利珠单抗联合化疗创下了19.3个月的晚期胃癌免疫治疗生存记录。 基于上述结果,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在今年2月批准替雷利珠单抗联合氟尿嘧啶类和铂类药物用于PD-L1高表达的局部晚期不可切除的或转移性的胃或胃食管结合部腺癌的一线治疗。 而在本次ESMO大会上,RATIONALE-305终于公布了备受瞩目的全人群研究结果,亮眼的数据再次刷新三个纪录:   记录1 刷新晚期胃癌患者总生存新纪录,PD-L1阴性、腹膜转移、肝转移患者同样获益   全人群结果中,替雷利珠单抗联合化疗组患者中位OS达到15个月,死亡风险降低20%。该结果刷新了目前全球全人群晚期胃癌患者的生存数据,也是目前所有全球大型Ⅲ期临床研究中HER2阴性人群里最为亮眼的OS数据。   根据预设的亚组分析,无论患者PD-L1表达高低,有没有腹膜转移,有没有远处转移(肝转移),替雷利珠单抗联合化疗的治疗方案都能给患者带来一致的获益,这在同类研究中也是首次体现,真正做到了全人群广覆盖,用实力让所有的HER2-晚期胃癌患者都能受益于替雷利珠单抗联合化疗的治疗方案。   记录2 最久缓解,更长高质量生存时间   全人群结果中,接受替雷利珠单抗联合化疗治疗患者中位DoR(疾病缓解时间)可达8.6个月,近30%全球全人群缓解超过2年,而在PD-L1阳性人群中,缓解超过2年的患者比例更是达到近40%!   这意味着能有更多患者获得长期的高质量生存,延缓疾病进展,推迟胃癌患者进入二线治疗的时间。   记录3 治疗相关不良事件发生率更低   RATIONALE-305研究,替雷利珠单抗联合化疗组患者3级以上TARE发生率为53.8%,在目前所有胃癌晚期一线治疗的III期研究中具有显著优势,可以让更多患者免受治疗副作用之苦。   表1.RATIONALE-305研究ESMO摘要数据 国际认证,普惠愿景,替雷利珠单抗为患者带来更优的选择 作为首个成功出海欧盟的中国原研PD-1药物,替雷利珠单抗在多个癌种治疗中不断刷新数据纪录,包括近期以王者之姿在肺癌领域率先夯实全人群获益“大满贯”,并保持着目前在中国最多适应症获批以及最多医保适应症的战绩。 本次胃癌全人群数据再次验证替雷利珠单抗的国际品质。更重要的是,对中国众多胃癌患者来说,RATIONALE-305研究也将为他们提供更好的选择,不管PD-L1表达高低,有没有肝转移,所有患者均能获益。 这也践行了百济神州创始人王晓东的愿景——百济神州要给中国人做最好的抗癌药,同时也要作为中国人给全世界做最好的抗癌药。     参考文献: [1]. Rui-Hua Xu, et al.Tislelizumab (TIS) Plus […]

小D
早中期肺癌能否根治?这个数据你必须了解!

早中期肺癌能否根治?这个数据你必须了解!

长时间以来,【能手术】一直在抗癌圈里是相当正向的词,毕竟【能切】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能治】甚至是【能根治】,相反越晚期的肿瘤,肿瘤浸润的范围越大,手术的意义就越有限。   对于我们本文的主角——早中期的非小细胞肺癌来说,手术是主要的治疗手段,随后就是控制术后的复发,这两者对于患者的长期生存尤为重要,换句话说,早中期的肺癌能否根治,这两点很关键:拥有手术机会、控制术后复发。 手术不是切了这么简单!   随着临床实践的发展,当我们说起早中期的肺癌手术时,它不再是一个单独的环节,而变成了一整个管理流程,包括术前-术中-术后,这个手术前中后的治疗方案及模式的选择就叫做围术期。   有朋友要问,手术就手术呗,为啥越弄越复杂了呢?   大家可以想想,虽然都是早中期的非小细胞肺癌,但并不是每位患者都符合手术适应症,而那些肿瘤越大、转移的淋巴结越多、转移的范围越广泛的患友们,手术切干净的难度就越大,复发的风险越高,这时候即使勉强能手术,成不成功就难说了。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新辅助治疗和辅助治疗应运而生,一个是术前提前治疗、一个是术后继续治疗。   新辅助治疗的目的是让肿瘤缩小甚至接近于消失,这样再去手术,手术成功的几率会相对增加,而术后的辅助治疗,是在手术切除后,继续使用全身治疗来清除潜在残余的肿瘤病灶,降低复发可能。   新辅助+辅助治疗的理论从提出到实践,治疗方案和药物在不断精进。传统的新辅助化疗和辅助化疗在临床实践中仅能提升5年生存率约5%,疗效达到瓶颈,生存改善不能尽如人意,而免疫治疗药物的出现打破了这一瓶颈——CheckMate-816研究和IMpower-010研究的成功,让肺癌正式开启了新辅助和辅助的免疫治疗时代,而后更多免疫药物临床试验和真实世界的研究,让非小细胞肺癌围术期的治疗模式积累了越来越多重要证据的支持。   而在众多取得突破的免疫药物中,有一个中国原研药物的表现格外耀眼,让整个学界都不禁注目! 拿数据说话!全面刷新肺癌围术期免疫治疗历史纪录! 在本周2023 ESMO大会的摘要中,由我国自主研发的替雷利珠单抗针对非小细胞肺癌围术期治疗的RATIONALE-315研究结果重磅公布,pCR率(病理完全缓解率)、MPR率(主要病理缓解率)、手术率均创下了历史最高纪录。与此同时,RATIONALE-315研究终点MPR(主要病理缓解)和EFS(无事件生存期)也迎来了全面报阳,有望为肺癌患者带来更多治愈机会。   首先我们来看看pCR率,RATIONALE-315研究中,替雷利珠单抗联合化疗新辅助治疗的pCR率高达41%(对照组为6%)。这一数据相比较目前全球同类研究的20%左右,大幅提升了整整两倍,临床获益实现质的飞跃!   表1.NSCLC围术期领域Ⅲ期临床研究一览——pCR率 (图源:参考文献[6])   那什么是pCR?这个数据代表了什么?   pCR英文翻译过来是病理完全缓解,是外科医生最关注和看重的围术期疗效指标之一,它反映了药物对肿瘤的深度缓解能力,很大程度上预示了患者治愈的几率,被视为免疫激活金标准。   同时,替雷利珠单抗联合化疗组MPR率也高达56%(对照组为15%),全面刷新了肺癌围术期免疫治疗的缩瘤新高度。   表2.NSCLC围术期领域Ⅲ期临床研究一览——MPR率 (图源:参考文献[6]) 另外,RATIONALE-315研究的手术率达到84.1%(对照组为76.2%),也是同类研究中的佼佼者,意味着更多的患者可以获得手术机会。   很多朋友又要问了,虽然疗效很好,但是不是安全呢?   我们从RATIONALE-315研究本次公布的数据就可以看出,替雷利珠单抗联合化疗体现了出色的安全性,严重不良事件(SAE)发生率与传统的单纯化疗是相当的,所以在确保卓越疗效的同时,还兼顾了用药安全。   在我们印象中,欧美进口的抗癌药总是“更厉害”,而替雷利珠单抗作为首个成功“出海”欧盟的中国原研创新PD-1单抗(2023年9月替雷利珠单抗获得欧洲药品管理局(EMA)批准上市),再次用实打实的数据展现了国际品质的强悍实力!   以患者为中心,科学严谨兼具人性化 如果我们仔细看RATIONALE-315这个临床研究,在研究设计上采用了“新辅助+辅助”的全程管理模式,共纳入了453例可切除的II期或IIIA期的中国NSCLC患者,按照1:1比例随机分配至试验组和对照组。 *试验组的患者接受替雷利珠单抗联合含铂双药化疗作为新辅助治疗,术后接受替雷利珠单抗辅助治疗;对照组患者接受安慰剂联合含铂双药化疗作为新辅助治疗,术后接受安慰剂作为辅助治疗。 这是首个针对中国II/III期肺癌患者围术期免疫治疗成功的III期研究,同时也是成功验证免疫治疗针对肺癌围术期中国人群的最大规模III期研究。   RATIONALE-315研究术前新辅助免疫治疗前瞻性地采用了3-4个周期替雷利珠单抗联合化疗方案,不仅保证了术前有效缩瘤降期,也充分满足了临床中灵活选择最佳手术时机的需求。   术后辅助免疫治疗创新性地采用了替雷利珠单抗400mg Q6W(每6周使用一次)8周期方案,相较于免疫治疗常规的200mg Q3W(每3周使用一次),400mg Q6W方案每次用药的间隔延长,在兼顾安全性和有效性的前提下,既减少了每次患者入院治疗的麻烦,也降低了家属需要陪护的时间和成本。   […]

小D
免疫治疗耐药怎么办?药不能停,超8成患者仍获益!

免疫治疗耐药怎么办?药不能停,超8成患者仍获益!

免疫治疗自诞生以来,就有一个不可忽视的缺点——有效率低。以最早应用免疫治疗的黑色素瘤为例,临床试验中的客观缓解率普遍在42%~45%左右,真实世界中大约17.2%~51.6%,疾病控制率也很难超过70%[1]。   然而,那些“治疗无效”肿瘤进展的患者,免疫治疗是真的无效吗?要知道肿瘤缓解、稳定和进展的标准都是根据以前化疗时代的经验确定的,这一标准是否在免疫治疗中适用呢? 最近,有人分析了K药多项临床试验中,在肿瘤进展后选择继续治疗的患者的数据[2]。 总体来说进展后继续免疫治疗依然有效,最佳疗效优于停药患者。依癌种不同,继续用药的患者有8.9%~24.4%的肿瘤能较进展时缩小30%以上,只有不到20%的患者会出现原有病灶的继续生长。 肿瘤进展有两种情况,一是原有病灶增大,二是出现新的病灶。但无论哪种,对癌症患者来说都是个坏消息,因为这往往意味着肿瘤已经对原先的治疗方案耐药,需要停药更换新的治疗方案。 不过免疫治疗的作用机制与化疗和靶向治疗完全不同,并非药物去之间杀伤癌细胞。在免疫治疗中可以观察到肿瘤先稳定或进展,而后又开始缩小乃至实现缓解的现象,甚至新病灶的生长可以同时伴随整体肿瘤负荷的减轻[3]。免疫治疗中的肿瘤进展是否也意味着肿瘤耐药,需要停药更换方案? 研究设计 基于以上种种原因,免疫治疗的临床试验大多允许患者在进展后继续用药。 最近,K药的生产商默克公司就联合多家医院,对K药的KEYNOTE系列临床研究中,在肿瘤进展后继续用药的799名患者进行了分析,涉及黑色素瘤、非小细胞肺癌、胃癌等6个不同癌种。 总体来说,继续免疫治疗的各癌种患者中,有8.9%~24.4%不等出现了目标病灶有临床意义的缩小(≥30%),0.9%~9.8%实现客观缓解,只有8.8%~18.4%的患者出现目标病灶有临床意义的增长(≥20%)。大多数的肿瘤进展都是出现新病灶造成的。 换句话说,在免疫治疗后肿瘤进展的患者中,有8成以上可以从继续免疫治疗中获益! 根据进展后的总体最佳缓解状况瀑布图,研究人员将这些患者分成了三大类,并给出了相应的治疗建议: 01 瀑布图左侧是继续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可能受益于更换治疗方案; 02 瀑布图中间是继续治疗可以控制部分病灶的患者,可能受益于维持免疫治疗,并联合应用其它新疗法; 03 瀑布图右侧是继续治疗效果很好的患者,可能适合继续单独使用免疫治疗。 接下来研究人员计划进行更多的研究,来找出在肿瘤进展后,判断患者属于以上哪一类的标志物,进而确定哪些患者能从继续治疗中获益。 另外,这一结果也意味着,针对免疫耐药患者的联合治疗临床试验中,出现的疗效并不一定来自于联合应用的新药,也有可能来自免疫治疗的持续使用。对这些临床试验结果的解读或许也要更加慎重。   参考文献: [1]. Routy B, Lenehan J G, Miller Jr W H, et al. Fecal microbiota transplantation plus anti-PD-1 immunotherapy in advanced melanoma: a phase I trial[J]. Nature Medicine, 2023: 1-12. [2]. Topp B […]

小D
聚焦历史性时刻:PD-1抑制剂替雷利珠单抗破冰「出海」!中国智造与国际品质的高光时刻来临!

聚焦历史性时刻:PD-1抑制剂替雷利珠单抗破冰「出海」!中国智造与国际品质的高光时刻来临!

  中国原研创新药出海,到底意味着什么?   回溯至2019年,同样出自百济神州的抗癌药物泽布替尼在美国获得FDA批准上市,正式开启了中国原研创新药的「出海之旅」。 打破旧的体系,踏出新的长空。对于中国医药行业而言,这是一次质的飞跃:以往,中国药企也向海外出口药品,但基本都是原料药或仿制药,原创性匮乏,经济回报也不高。而真正具备意义与价值的,还得是原研创新药。 此次替雷利珠单抗的“出海”同样有着极为重大的意义——它所属的PD-(L)1抑制剂品类是当下癌症治疗中最重要的药物之一,其市场规模在2022年达到约387.64亿美元。 根据IQVIA去年发布的一项研究,该品类全球市场的5年年均复合增长率高达45%,是抗肿瘤药整体增长率的3倍,可谓癌症治疗的大势所趋。而目前可供海外患者选择的相关产品却仅有个位数,清一色来自大名鼎鼎的大型跨国药企。该类药物的重要性和“坐上牌桌”的要求之严格可见一斑。 如今,这一局面即将被改写,随着替雷利珠的加入,国际患者增加了一个品质优异的PD-1抑制剂选项;而国内患者,也更加坚定了信心:国产原研免疫治疗药物,品质并不逊色于价格高高在上的进口药物!   首个出海的PD-1抑制剂,到底凭什么? 01 临床研究的国际化优势   说回本次“出海”的主角,替雷利珠单抗。作为百济神州自主研发的一款1类新药,替雷利珠单抗曾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药品审评中心(CDE)优先审评资格,于2019年12月在国内获批上市,用于治疗复发或难治性经典型霍奇金淋巴瘤。   上市以后,替雷利珠单抗在后续适应症的获批过程中也是一路乘风破浪:截止目前,它已获批了11项适应症,不仅实现了肺癌免疫治疗的「大满贯」,同时在其他实体瘤适应症中斩获颇丰,是目前国内获批适应症最多的PD-1抑制剂。   在欧盟,替雷利珠单抗本次获批的适应症为食管癌患者的二线治疗,但这仅仅只是个开始。作为拥有“国际”基因的创新原研药物,替雷利珠单抗自研发之初即定位于全球市场,是最早在海外开展临床试验且目前拥有全球临床试验数量最多的国产PD-1单抗,因此,其临床数据才得到了海外审评机构的充分认可。   始终坚持“立足本土、放眼全球”,也难怪能早早将海外获批收入囊中。   02 药物本身的品质优势   临床上的良好表现当然也不仅取决于试验设计,更重要的是药物本身的品质。作为全球首个经过Fc段改造的PD-1单抗,替雷利珠单抗的结构优势使得它拥有更好的潜在抗肿瘤效果。     简单说来,免疫治疗的原理就是激活被肿瘤抑制的T细胞,使其恢复杀伤肿瘤的能力。但人体的免疫系统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体系,在肿瘤组织中,除了“灭癌”特种兵T细胞以外,还存在巨噬细胞等参与免疫反应。   传统PD-1抑制剂因结构原因,治疗过程中会吸引巨噬细胞与PD-1单抗结合,导致本该吞噬敌人的巨噬细胞误伤了友军T细胞,从而削弱抗肿瘤效果,同时还会引发一些相关的副作用。这显然不是我们想看到的。   而替雷利珠单抗通过结构优化,避免了上述过程的发生,在强化疗效的同时也避免了由此引发的相关不良反应。这也是它在各治疗领域大放异彩的重要原因之一。   国际品质,亲民价格!替雷利珠单抗惠及更多癌症患者!   优异的疗效,更多的获批适应症,再加上亲民的价格,具备这三项优势的替雷利珠单抗正以实际行动帮助更多中国患者。据统计,替雷利珠单抗已成为我国使用患者最多的PD-(L)1抑制剂。 目前,替雷利珠单抗的医保范围详情如下:   【肺癌】 1、不可手术切除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鳞状非小细胞肺癌的一线治疗; 2、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基因突变阴性和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LK)阴性、不可手术切除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非鳞状非小细胞肺癌的一线治疗; 3、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基因突变阴性和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LK)阴性、既往接受过含铂方案化疗后疾病进展或不可耐受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非鳞状非小细胞肺癌(NSCLC)成人患者,以及EGFR和ALK阴性或未知的,既往接受过含铂方案化疗后疾病进展或不可耐受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鳞状NSCLC成人患者。 【肝癌】 至少经过一种全身治疗的肝细胞癌的治疗。 【尿路上皮癌】 PD-L1高表达的含铂化疗失败包括新辅助或辅助化疗12个月内进展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尿路上皮癌的治疗。 【食管癌】 既往接受过一线标准化疗后进展或不可耐受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食管鳞状细胞癌的治疗。 【MSI-H/dMMR实体瘤】 不可切除或转移性微卫星高度不稳定型(MSI-H)或错配修复基因缺陷型(dMMR)的成人晚期实体瘤患者:既往经过氟尿嘧啶类、奥沙利铂和伊立替康治疗后出现疾病进展的晚期结直肠癌患者;既往治疗后出现疾病进展且无满意替代治疗方案的其他晚期实体瘤患者。 【鼻咽癌】 复发或转移性鼻咽癌的一线治疗。 【淋巴瘤】 至少经过二线系统化疗的复发或难治性经典型霍奇金淋巴瘤的治疗。   […]

小D
新英格兰医学:肺癌手术前后这样治疗,可以多挽救20%的病人

新英格兰医学:肺癌手术前后这样治疗,可以多挽救20%的病人

如果发现肺癌时能够手术这是非常幸运的,但是患者和家属往往在此时会比较焦虑,恨不得马上就安排手术,把肿瘤切除掉就可以安心了。如果晚一天手术就害怕癌细胞会扩散。 如果这个时候主治医生过来找家属谈话,一般是给出几个治疗选择。第一是马上安排手术,第二是先进行药物的新辅助治疗,然后再进行手术,这样会提升完整的手术切除率,降低复发风险。但如果这个时候患者家属问医生如果按照你说的第二个方式治疗,后面就一定不会复发吗?万一复发了怎么办?还有是新辅助治疗用什么药?需要花费多少钱?这些钱能被纳入医保吗? 一般来说就患者和家属关心的这些问题,医生没办法作出肯定回答。即便是肿瘤手术之前使用了新辅助治疗,这样提升了完整的切除率。但是没有人敢于保证100%以后永远不会复发了。一般来说医生只是会告诉你有这些治疗选择,患者和家属斟酌考虑,此时就能体现大家对相关知识了解的重要性了。因为在关键的时候患者和家属需要去自己去承担这个压力,承担治疗决策所能带来的受益以及可能的潜在损失。您如果感觉想找个医生让他们帮你抗下所有,你是基本上会失望的。因为肿瘤的各种治疗措施都没有绝对100%的事情。 一、肺癌新辅助治疗,降低术后复发风险 我们曾经给大家写过多篇文章,介绍可手术肺癌使用新辅助治疗会降低复发风险,刚刚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公布了一项研究。通过他们的研究组合,可以让2年无复发生存率提升20%。我们一起看看具体是用的什么药,用药时间和剂量如何。 临床试验设计和无进展生存期 如上图所示,这是一项随机、双盲的三期临床试验,入组的患者都是II期、IIIA期或IIIB期(N2期)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这些患者按照等比例分组。用药组和对照组的治疗用药如下。 用药组患者在新辅助治疗阶段是每三周使用200毫克的PD-1抑制剂帕博利珠单抗(大家所了解的K药),联合使用基于顺铂的化疗,4个治疗周期后开始手术。辅助治疗阶段是手术之后每3周注射200毫克的帕博利珠单抗,最多用药13个周期。对照组只是将PD-1抑制剂帕博利珠单抗改为安慰剂。 总体的治疗效果如果下图所示,在中位25.2个月的随访时间后,用药组的2年无事件生存率是62.4%,而安慰剂组的无事件生存率是40.6%。相差了20%的左右。 总生存期和病理缓解情况 总生存期方面也有差别,用药组活过2年的患者比例是80.9%,而对照组活过2年的比例是77.6%。但是我们在4年后可以看到2条曲线就开始逐渐拉开了。此外在术后样本的病理反应方面,两组患者也是区别很大。比如18.1%的患者术后的肿瘤组织没有可见存活的癌细胞,而对照组则是4%。这部分产生完全病理反应的患者,后面复发的风险其实是比较低的。 二、讨论和启示 在宣传相关知识和理念方面,可能不管是做多少工作都不够。希望本文可以给到大家一些参考。尤其是即将要做手术治疗的患者,一定注意在肿瘤病灶还没切除的时候,使用PD-1抑制剂联合化疗进行新辅助治疗。这对于不管是肺癌、肠癌、胃癌等实体瘤,都是非常有益处的治疗策略。而一旦着急匆匆地手术了,患者身体没有主要的病灶负荷,其实再使用PD-1抑制剂不一定能达到好的效果。 而且大家也不要害怕化疗,其实整个治疗就是4个周期的新辅助治疗用了化疗,后面的辅助治疗没有用化疗。其实还是咬咬牙能扛过去。 参考文献: Heather Wakelee, et al., Perioperative Pembrolizumab for Early-Stage Non–Small-Cell Lung Cancer. N Engl J Med 2023; 389:491-503.

玉米
20年的研究汇总,哪些基因突变的肺癌容易转移到脑?

20年的研究汇总,哪些基因突变的肺癌容易转移到脑?

肺癌是一个全球性的健康问题,每年新增200万的肺癌患者,其中180万人因肺癌而死亡。肺癌的80%-85%是属于非小细胞肺癌亚型。III期和转移性IV期的非小细胞肺癌预后最差,5年的生存率分别为15%和5%。 最近根据肿瘤的驱动基因而设置的靶向药、PD-1抑制剂免疫治疗等改善了肺癌的生存率。但是一个很让肺癌患者担心的问题是脑转移,高达60%的非小细胞肺癌会在某一个时间出现中枢神经系统转移,脑转移的肺癌患者生存时间和生活质量都受到了严重影响。 一、哪些基因突变的患者容易脑转移? 由于基因检测技术的普及,很多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确诊之后都进行基因检测,可以说二代基因检测成为肺癌患者的标配。除去一些基因检测为阴性的患者,通过基因检测明确肿瘤驱动基因的肺癌患者可以靶向治疗。最近有一篇研究汇总分析了哪些基因突变的患者容易出现脑转移。 这是一个汇总性的研究和分析,包含2000年1月至2022年5月期间发布的一些医学文献,可以说是涵盖了22年已经公布的研究数据。经过了筛选,研究者纳入了64篇独特的文献资料,包含24784名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治疗数据。这样的大样本数据其实足可以说明相应的问题。 首先是刚确诊的时候就发现存在脑转移的肺癌占比大概是28.6%,这个数据可不低。其中ALK基因融合突变、RET基因易位突变的患者占比最高。也就是说34.9%的ALK阳性肺癌确诊时存在脑转移,32.2%的RET基因阳性肺癌确诊时存在脑转移。癌度这里也提醒这两个驱动基因突变的肺癌患者,注意确诊时的脑部增强核磁检查。 不同驱动基因突变肺癌的脑转移每年发生率 如果确诊时没有发现脑转移,那么在患者不断进行治疗的过程中会逐渐出现脑转移,这些存在驱动基因突变的肺癌每年脑转移的发生率是0.13,其中EGFR阳性突变肺癌患者每年脑转移的发生率是0.16,ALK阳性肺癌患者每年脑转移的概率是0.17,KARS阳性突变肺癌每年脑转移发生率是0.10,ROS1阳性肺癌患者每年脑转移的发生率是0.13,RET基因阳性肺癌每年脑转移发生率是0.12。 二、启示和讨论 综合来看,应该是ALK阳性和EGFR阳性肺癌患者每年脑转移发生率偏高,这也提醒这部分患者注意随访复查时候的脑部检查。必要的情况下在治疗期间就注意脑部的治疗,使用入脑能力比较好的靶向药,或者进行预防性脑放疗。 上面的这些数据可能与大家选的靶向药、实际治疗的方式有关系,除去EGFR、ALK之外,其他驱动基因的靶向药出现的时间相对较晚,这个可能会影响相应的数据统计。比如KRAS基因的靶向药最近一两年才出现,之前都是化疗,但即便是如此这个基因突变的患者脑转移概率还是比EGFR和ALK的低。因此脑部转移发生率确实和基因是有一定的相关性的。 最后希望这个文章能给到大家启发和帮助,尤其是ALK、RET、EGFR的肺癌患者,请一定注意确诊时、每一次复查的时候对脑部检查。

玉米
大突破!全球首个「粪便移植」抗癌临床结果出炉,益生菌成免疫治疗关键,长期治疗更有效!

大突破!全球首个「粪便移植」抗癌临床结果出炉,益生菌成免疫治疗关键,长期治疗更有效!

今年5月,首个粪便微生物疗法获批上市,“吃屎治病”这个重口味疗法真的成为了现实。不过,这次获批粪便微生物疗法主要是用来治疗艰难梭菌感染,还并非我们所期待的抗癌奇方。   而就在2个月后,全球首个粪便微生物治疗癌症的临床试验结果公布[1]: 20位在粪菌移植后接受PD-1单免疫治疗的黑色素瘤患者中,4人完全缓解,9人部分缓解,2人病情稳定6个月以上,客观缓解率和临床获益率分别达到了65%和75%。   作为对比,以往临床研究中采用类似疗法的患者,客观缓解率和临床获益率大约分别为42%~45%和54%~63%,真实世界中大约分别为17.2%~51.6%和39.1%和67.7%。 免疫治疗自诞生之时,就以极佳的疗效和较低的有效率闻名于世。比如最先应用免疫治疗的黑色素瘤中,就有一半左右的患者会发生原发性耐药。怎么提高免疫治疗的有效率,以及如何识别适合接受免疫治疗的患者就成了摆在肿瘤学界面前的一道难题。 在2017年的ASCO泌尿生殖系统肿瘤大会上,法国古斯塔夫·鲁西研究所公布了一项很有意思的回顾性分析,在接受免疫治疗期间使用过广谱抗生素的患者,疗效明显更差。这让很多人怀疑,肠道菌可能是影响免疫治疗效果的关键。 随后,全球的科学家陆续跟上,肠道菌和免疫治疗的关系越来越明确。瘤胃球菌、粪杆菌、双歧杆菌等多种益生菌被发现在免疫治疗有效的患者肠道菌中富集,小鼠试验也证实可以通过粪菌移植提升免疫治疗效果。一切的一切,只差最后的临床试验。 研究中的治疗方案(PEG laxative:聚乙二醇泻药,用以肠道准备;FMT:粪菌移植)   于是,加拿大安大略癌症研究所在2019年开始了全球首个粪菌移植治疗癌症的研究。这一研究一共纳入了20名晚期黑色素瘤患者,中位年龄75.5岁,其中男性12人,18人处于IV期。 在研究中,所有的患者以口服胶囊的形式移植了来自3位健康捐赠者的粪便菌群,随后开始接受PD-1单药治疗(K药或O药)。在开始PD-1治疗之前,有8位患者出现了粪菌移植相关的不良反应,主要是腹泻、胀气和腹部不适,但都十分轻微,没有3级及以上的不良反应发生。 而在免疫治疗开始后,17名患者出现了免疫相关不良反应,5名患者出现了3级的免疫相关不良反应,包括2例关节炎、1例疲劳、1例肺炎和1例肾炎,没有出现4级或更高的免疫相关不良反应。整体免疫相关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与没有粪菌移植的历史数据接近。 但在疗效上,这组接受了粪菌移植的患者明显要优于历史数据。20位患者中有4人完全缓解,9人部分缓解,2人病情稳定超6个月,客观缓解率和临床获益率分别为65%和75%,优于类似患者的历史数据。   中位随访20.7个月后数据截止时,20位患者里有16人仍存活,中位无进展生存期也尚未达到,6名患者仍在接受PD-1治疗。 进一步的分析显示,3位捐献者的肠道菌组成各不相同,但20位患者的肠道菌却十分相似。而在移植后,那些PD-1治疗有效的患者,肠道菌组成也会越来越接近捐献者,而PD-1治疗无效的患者,肠道菌组成只会短暂的接近捐献者,很快又会恢复成自己原来的样子。 目前,研究人员已经开始进行更大规模的II期临床试验,并将进一步研究粪菌移植治疗肾细胞癌、胰腺癌、肺癌等其它癌症,以及艾滋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等其它疾病的潜力。       参考文献: [1]. Routy B, Lenehan J G, Miller Jr W H, et al. Fecal microbiota transplantation plus anti-PD-1 immunotherapy in advanced melanoma: a phase I trial[J]. Nature Medicine, 2023: 1-12.    

小D
死亡风险50%的免疫性心肌炎有救了!两药结合成救星,死亡风险大幅降低17倍!

死亡风险50%的免疫性心肌炎有救了!两药结合成救星,死亡风险大幅降低17倍!

『免疫治疗最毒副作用有救了!』 近日,巴黎索邦大学开发出一种治疗PD-1相关心肌炎的方法,使用CTLA-4融合蛋白阿巴西普和JAK抑制剂芦可替尼两种药物,将PD-1相关心肌炎的死亡率从60%降低到了3.4%[1]。 这两种药物均已在国内上市。 免疫治疗已经用于很多种癌症的治疗,挽救了无数生命。但在免疫治疗中,各种免疫相关不良反应也十分常见,虽说大多较为轻微,但也有十分危险的,比如心肌炎。 免疫治疗相关的心肌炎发生率不算高,大约在1%左右[2],但却十分危险。除影响心肌外,免疫治疗相关的心肌炎常常还伴发周围性肌炎,影响呼吸肌。心跳和呼吸,那可是最基础的两项生命体征。它俩同时受到影响,也使得免疫治疗相关心肌炎的死亡率高达20%~50%[2]。 此前的研究发现,CTLA-4信号在心肌炎的发展中有重要作用,CTLA-4抗体融合蛋白阿巴西普成功减轻了小鼠的心肌炎[3]。另外,JAK抑制剂芦可替尼可以阻断促炎细胞因子信号,抑制T细胞激活,可以与阿巴西普相互配合[4]。这两种药物能否成为免疫治疗相关心肌炎的救星? 研究人员一共招募了40位免疫治疗相关心肌炎患者,中位年龄72岁,男性占58%,所患癌症以肺癌(9人)、皮肤癌(9人)和泌尿生殖系统肿瘤(10人)为主。这些患者大多出现了严重的肌毒性,85%出现了心电图异常,71%的患者有呼吸肌首累,超1/3的患者需要呼吸支持。 对前10位患者,研究人员按照目前指南推荐的疗法进行了治疗,先使用糖皮质激素,如无效则使用血浆置换、低剂量阿巴西普、霉酚酸酯等方法进行治疗。然而这一疗法效果很差。10位患者中有3人因心源性休克死亡,3人因呼吸衰竭死亡,死亡率高达60%。 而且研究人员发现,血浆置换虽可清除血液中残留的免疫治疗药物,但T细胞上的PD-(L)1表达却要到几个月后才能恢复。另外,阿巴西普起效较慢,在极其凶险的免疫治疗相关心肌炎中,可能来不及发挥作用。 为此,研究人员在后30位患者中修改了治疗策略,剔除了血浆置换,并一开始就使用高剂量阿巴西普,配以起效迅速的芦可替尼辅助治疗。同时,还对所有患者筛查呼吸肌的受累情况,及时应用呼吸机,以免呼吸衰竭。 新的治疗方案大幅降低免疫治疗肌毒性相关死亡 这一套组合拳下来,后30位免疫治疗相关心肌炎患者中,只有7人死亡。其中,只有1人是拒绝插管后死于呼吸衰竭,其余6人都是死于肝衰竭、新冠肺炎等其它原因,心肌炎死亡率为3.4%。 所谓大难不死必有后福,经历过心肌炎后幸存的33位癌症患者,有82%的癌症病情都得到了控制,中位无进展生存期5.7个月。而死于心肌炎的患者,中位总生存期只有0.7个月。 目前,阿巴西普和芦可替尼两种药物均已在国内上市,分别用于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和骨髓纤维化。但研究人员也强调,并非所有患者都需要整套方案,在免疫治疗相关心肌炎的治疗中,根据患者具体情况精准治疗与药物本身同等重要。 参考文献: [1]. Salem J E, Bretagne M, Abbar B, et al. Abatacept/ruxolitinib and screening for concomitant respiratory muscle failure to mitigate fatality of immune-checkpoint inhibitor myocarditis[J]. Cancer Discovery, 2023, 13(5): 1100-1115. [2]. Dougan M, Luoma A M, Dougan S K, et […]

小D
小细胞肺癌免疫治疗将迎「千元时代」!首个肺癌「大满贯」免疫药物来了!

小细胞肺癌免疫治疗将迎「千元时代」!首个肺癌「大满贯」免疫药物来了!

发病率、死亡率双高,肺癌长期以来都是中国当之无愧的「癌中之王」。   面对如此威胁,抗癌新药的研发投入在肺癌领域自然大幅倾斜。近年来肺癌治疗不断出现新的突破及进展,靶向治疗、免疫治疗及其相关的联合治疗方案,让患者们的生存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飞跃。 但是!有一类肺癌患者,一直被遗忘在角落里:小细胞肺癌。但凡了解小细胞肺癌的治疗现状,都会感慨一句:真的太难了! 小细胞肺癌是一种侵袭性强,增殖迅速的恶性肿瘤,约占所有肺癌患者的15%。同时,这类癌症的预后极差,有2/3的患者初诊时就已经到了广泛期,确诊后5年平均生存率只有2%。 与非小细胞肺癌在免疫治疗领域的势如破竹不同,小细胞肺癌的免疫治疗新药研发颇显曲折,曾遭遇了不少「滑铁卢」:我们熟知的PD-1抑制剂O药及K药,先后由于临床试验失败,于2020年与2021年遭遇美国FDA撤回小细胞肺癌适应症。 直至近年来,阿替利珠单抗、度伐利尤单抗等PD-L1抑制剂联合化疗的方案、PD-1抑制剂斯鲁利单抗联合化疗方案才相继获批,为小细胞肺癌患者带来一线曙光。 然而这样的组合,也给小细胞肺癌患者们带来了另一方面的困扰——沉重的经济负担问题。目前获批小细胞肺癌适应症的PD-1/PD-L1抑制剂均未纳入医保目录,单次治疗费用动辄好几万,即使参与了患者援助项目,治疗费用也让不少患者望而却步。 对于广泛期小细胞肺癌的患者,真的没有一款兼顾疗效、安全性与经济性的免疫治疗药物吗?近期,一则关于小细胞肺癌治疗的重磅好消息来了! 替雷利珠单抗成功突破小细胞肺癌,肺癌领域再下一城   就在前不久,一则关于小细胞肺癌的好消息在癌症治疗领域刷屏了: 百济神州宣布,针对广泛期小细胞肺癌一线治疗的RATIONALE 312临床研究取得了成功,相较于化疗,替雷利珠单抗(商品名:百泽安®)联合化疗在未经治疗的广泛期小细胞肺癌中可显著延长患者总生存期,具体数据将于近期的重磅医疗会议中公布。 虽然临床试验的数据暂未公布,但这样的好消息就足以让我们倍感振奋了:对于小细胞肺癌而言,替雷利珠单抗的RATIONALE 312研究是目前PD-1抑制剂针对中国小细胞肺癌患者开展的最大规模随机、双盲多中心Ⅲ期临床研究,对中国人群做了充分的探索和验证。它的优效性结果意味着广泛期小细胞肺癌患者可再增添一项抗癌利器,由此带来的生存获益非常值得期待。   此次替雷利珠单抗不仅带来小细胞肺癌临床研究的成功,更重要的是它为小细胞肺癌患者们带来更加实际的帮助:大幅减轻治疗经济负担。   替雷利珠单抗打破小细胞肺癌免疫治疗价格“坚壁”,带来抗癌亲民价格方案 对于中国癌症患者来说,药效与药价,都是患者们需要考量与权衡的问题。有了优异的药效,药价同样也需要更加亲民。 替雷利珠单抗经过多轮医保谈判,价格已经大幅降低,意味着使用PD-1/PD-L1抑制剂治疗小细胞肺癌患者的单次费用能够从「万元时代」正式进入「千元时代」,年治疗费用节省则更为可观! 以替雷利珠单抗2023年最新价格计算: ● 单次治疗费用仅2755元; ● 全年治疗费用仅约4.7万元。 这个价格实际上已经远远低于其他同类药物,显著降低了患者们的免疫治疗经济负担,可以为改善生活质量留下更多空间。 据了解,目前各类获批用于小细胞肺癌治疗适应症的PD-1/PD-L1抑制剂均未纳入医保,除替雷利珠单抗以外,其他同类药物的单次治疗费用约为1.7-5.4万之间,即便采取了患者援助等相关内容,年费用也在6.7-16.3万之间(视不同药物的价格不同产生差异)。 点击图片放大查看 国际品质,惠民价格,替雷利珠单抗在「高效」与「低价」两个领域都做到了更加优秀,更加极致。 替雷利珠单抗用于小细胞肺癌治疗既往研究数据优异,临床疗效有证可循 虽然RATIONALE 312研究已取得成功,但鉴于其数据结果暂未公布,我们可以参考替雷利珠单抗联合化疗一线治疗广泛期小细胞肺癌的既往数据: RATIONALE 206是替雷利珠单抗联合化疗方案的二期临床试验,其中一项队列纳入了17位广泛期小细胞肺癌患者,采用了与RATIONALE 312研究相同的治疗方案(替雷利珠单抗联合含铂双药化疗)。 临床结果显示:替雷利珠单抗联合化疗治疗小细胞肺癌中位无进展生存期为6.9个月,同时中位生存期长达15.6个月,1年生存率高达76%! 在17位患者中,共有13位患者实现病情部分缓解,2位患者病情稳定,实现了客观缓解率77%、疾病控制率88%的惊艳数据! 相信在此优秀数据基础上开展的III期研究数据将会同样惊艳,再现辉煌,为小细胞肺癌患者真正提供兼具惠民价格和优秀疗效的免疫治疗方案。 我们同样坚信,小细胞肺癌并非“免疫荒漠”,也绝非仅有PD-L1抑制剂更适合小细胞肺癌,随着包括RATIONALE 312研究在内的PD-1抑制剂联合方案的成功,小细胞肺癌患者也将会有更多更好的选择。 肺癌免疫治疗「大满贯」,替雷利珠单抗做到了! 随着各类PD-1/PD-L1抑制剂的获批上市,相信所有患者都会有这样一个疑问:我到底应该用哪种PD-1/PD-L1免疫治疗? 而随着RATIONALE 312研究的成功,对于肺癌患者而言,这个问题就有了更好的选择:替雷利珠单抗。 因为替雷利珠单抗在肺癌免疫治疗领域,已经实实在在取得了「大满贯」的成绩: 从早期肺癌的“围手术期”治疗,到局部晚期/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一线及后线治疗,再到广泛期小细胞肺癌的一线治疗,替雷利珠单抗都有着极其亮眼的表现,堪称肺癌免疫治疗的「全方位覆盖,大满贯获益」。 针对肺癌,替雷利珠单抗是全球首个且唯一取得如此成绩的免疫治疗药物。为了便于大家理解,我们制作了一个简单的替雷利珠单抗肺癌领域治疗的数据图,更加直观: 点击图片放大查看 免疫治疗,任重而道远。但在这条漫漫征途上,替雷利珠单抗已经全面布局了肺癌领域,并取得了全面的获益!在此基础上,我们希望以替雷利珠单抗为代表的中国原研抗癌药物们能够获取更多适应症,帮助更多癌症患者,同时也实实在在的落地更加亲民、更加实惠的抗癌方案,让更多中国患者用得起好药!  

小D
国内PD-1/L1药物这么多,大家都在用哪一种?

国内PD-1/L1药物这么多,大家都在用哪一种?

太长不看版: 国内上市的16种PD-(L)1抑制剂中,在医院内使用人数前三甲为:百济的替雷利珠单抗、信达的信迪利单抗和恒瑞的卡瑞利珠单抗。   目前,国内已经有16种PD-(L)1抑制剂上市,获批了包括肺癌、肝癌和胃癌等多种适应症。对患者来说,选择太多了,根本不知道选哪个。   所以,很多患者都关心:其他病友在用哪种药物?   根据IQVIA艾昆纬今年4月基于“IQVIA肿瘤动态信息数据库”最新数据显示[1],2022年下半年患者份额(所有癌种)占比如下:   “在所有PD-(L)1品牌中,基于OD数据库的病例数量来看,2022年下半年总体患者份额的前3位均为国产品牌,最高的是替雷利珠单抗,随后依次是信迪利单抗和卡瑞利珠单抗,前3位共占超过65%的患者份额”——IQVIA艾昆纬公众号《持续增长渗透:2022年下半年中国PD-(L)1市场回顾》   那么今年的情况如何呢? 一份来自可靠渠道的院内药品使用情况的报告或可提供一些参考。 需要注意的是: (1)该报告仅反映中国医院院内药品使用情况,通过院外途径购买的药物数量未被统计。 (2)由于该报告原数据仅提供药品使用数量,本文涉及的患者量是小编结合不同PD-(L)1抑制剂的标准用法用量换算而来,与现实情况可能存在一定偏差。 (3)由于不同PD-(L)1抑制剂获批的适应症有所不同,因此在特定领域的患者占比可能有所不同,本数据仅反映全部癌种用药患者的整体情况。 PD-1还是PD-L1? PD-(L)1抑制剂可以分为PD-1抑制剂和PD-L1抑制剂两类,都能阻断PD-L1和PD-1的结合,激活患者免疫。 从目前全球临床应用来看,PD-1和PD-L1抑制剂在不同癌种上表现各有不同,但整体上由于PD-1抑制剂有更多的临床数据支持,获批的适应症也远超PD-L1抑制剂,因此在临床使用患者总数上PD-1抑制剂占了绝大多数。 在中国获批的PD-(L)1抑制剂中,也是PD-1抑制剂占了多数。国内上市的16种药物中,PD-1抑制剂占了10种,PD-L1抑制剂只有5种,另外还有一个同时靶向PD-1和CTLA-4的双特异性抗体。 在患者使用人数上,PD-1抑制剂更是占了绝对优势。基于数据分析发现,2023年一季度,平均98.9%的患者选择了PD-1抑制剂,使用PD-L1的患者只有1.02%。而最为特殊的双抗,获批较晚,适应症较少,只占0.08%。 国产药还是进口药? 我国的PD-(L)1抑制剂中,最先获批的是两个进口药——2018年批准的O药和K药。但到了2023年,中国自主研发的PD-(L)1抑制剂已经成为主流,在16个上市药物中占了12席。 2023年第一季度接受PD-(L)1抑制剂治疗的患者中,使用12种国产PD-(L)1抑制剂的患者合计占比96.8%,而选择4种进口PD-(L)1抑制剂的患者仅占3.19%。 国产PD-(L)1抑制剂的两极分化也很明显。前四位的替雷利珠单抗、信迪利单抗、卡瑞利珠单抗和特瑞普利单抗合计占比96.2%,而另外8种国产PD-(L)1抑制剂合计只占了0.61%,甚至远少于进口PD-(L)1抑制剂。 这里的主要原因可能在于医保。目前,PD-(L)1抑制剂里只有上面提到的前四位进入了国家医保目录,可以使用医保报销。而进口的PD-(L)1抑制剂通常只有一些价格昂贵的商业保险,以及沪惠保、京惠保等少数地方的补充医疗保险可以覆盖,患者使用时经济压力会比较大。 哪种药物患者使用人数最多?   在16种PD-(L)1抑制剂中,使用人数最多的是替雷利珠单抗,共获33.6%的患者选择。替雷利珠单抗也是目前获批适应症(11个)和纳入医保适应症(9个)最多的国产PD-1抑制剂,覆盖肺癌、肝癌、食管癌、鼻咽癌、膀胱癌、淋巴瘤、以及一项唯一进入医保的泛癌种适应症。替雷利珠单抗在今年或许还能更上一层楼。 紧随替雷利珠单抗之后的是信迪利单抗和卡瑞利珠单抗,分别获得29.6%和24.8%的患者选择。目前信迪利单抗有6项适应症被纳入医保,卡瑞利珠单抗有8项适应症纳入医保,数量上虽然少于替雷利珠单抗,但都包含了多项一线治疗适应症。 而特瑞普利单抗目前被纳入医保的适应症较少,而且没有一线治疗适应症,只获得8.1%的患者选择,暂列第四。 需要说明的是,各种PD-(L)1抑制剂的占有率并不代表药物的好坏。药物的价格、适应症的多寡、是否进入医保、甚至医生的个人偏好,都可能影响每个药物的市场占有率。 例如,使用进口PD-(L)1抑制剂的患者中,可能大部分患者会通过院外途径购药,无法反映在本数据中。因此,请大家合理参考以上数据。     参考资料: [1]. 《持续增长渗透:2022年下半年中国PD-(L)1市场回顾》,IQVIA艾昆纬,2023-04-03    

小D
警惕免疫治疗严重副作用:急性心梗!2年内发病率提升近7倍!

警惕免疫治疗严重副作用:急性心梗!2年内发病率提升近7倍!

张大爷(化名)今年70岁出头,一年前被诊断出肺癌,手术后一直使用K药进行辅助治疗,效果不错,已经使用了19剂。然而,当张大爷再次前往医院进行常规评估,并准备打第20剂K药时,医生却说什么也不给他打了[1]。这是怎么回事? 原来,在常规评估中,医生发现张大爷的心电图出了问题:V2~V6导联J波阳性,I导联和aVL导联st段抬高,这些都指向一个可怕的疾病——急性心梗。 张大爷的心电图,红圈为st段抬高,绿圈为J波 医生不敢大意,赶紧给张大爷抽血检查,发现肌钙蛋白I、脑型利钠肽等心肌损伤标志物水平明显升高,这再次印证了急性心梗的判断。而就在心电图检查后10分钟,张大爷开始出现挤压性心前区胸痛、背痛、恶心等症状。 病情紧急,医生先给张大爷用上了阿司匹林、替格瑞洛和肝素等抗凝药物,然后紧急将张大爷送到导管室做冠脉造影,显示张大爷的冠状动脉左主干开口狭窄95%,左前降支近端次全闭塞,医生给张大爷做了血管成形术并放了支架。 张大爷是幸运的,心梗发作时正好赶上去医院复诊,得到了及时的救治。然而,张大爷得心梗并非偶然,而是与他进行的长期免疫治疗有关。 心梗——免疫治疗后的隐秘杀手 免疫治疗在癌症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它带来的免疫相关不良反应也给癌症患者的护理带来了更多的挑战,尤其是心血管方面的不良反应。 免疫治疗相关的心血管问题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免疫相关的心肌炎,通常发生在开始免疫治疗的头6周,发病率低,但死亡率高;另一类就是包括心梗在内的各种动脉粥样硬化相关疾病了。 据统计,接受免疫治疗的癌症患者,心血管事件综合风险是接受其它治疗的癌症患者的3.3倍,2年内发生急性心梗的风险是其它患者的7倍,粥样硬化斑块的进展率也远超其它患者[2]。 免疫治疗与心血管事件综合风险升高4.7倍相关 这是因为,在动脉粥样硬化的病理过程中,免疫系统也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在粥样硬化的最初阶段,血液中过多的胆固醇沉积到血管壁上,形成粥样硬化斑块。而后,斑块中的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等脂类成分引来巨噬细胞、T细胞等免疫细胞,吞噬清除斑块中的胆固醇。 不过,免疫细胞清除胆固醇的速度往往赶不上胆固醇的沉积速度,反倒在斑块中形成持续的炎症,造成血管损失,促进了斑块的发展。而免疫治疗给免疫系统松绑,更是加剧了这一过程。 免疫系统在动脉粥样硬化中的病理作用 随着胆固醇的不断沉积和持续的炎症损伤,粥样硬化斑块不断增大,血小板也会在凸起的斑块上沉积,进一步堵塞血管。一些不稳定的斑块还会破裂,让血栓栓子随血流乱漂,阻塞其它血管,最终造成心梗、脑梗等粥样硬化相关的心血管疾病。 免疫治疗后,怎么防心梗? 免疫治疗中,我们常说发生免疫相关不良反应(irAE)往往意味着疗效更好,但发生irAE患者也会有更高的心血管风险。 研究显示,在接受免疫治疗的患者中,发生过irAE的患者,粥样硬化斑块的进展速度明显增快[3]。而文章开头的张大爷,在治疗过程中也发生过免疫相关的甲减。出现过irAE的患者一定要注意对心梗的预防。 动脉粥样硬化的预防无外乎两个方面,一是生活方式干预,二是降脂药物。 在生活方式方面,动脉粥样硬化和癌症有很多共同的风险因素,比如吸烟、饮酒、肥胖等等。健康饮食、适当锻炼这些粥样硬化的预防措施,对癌症患者也有益处。 而降脂药物主要指的就是他汀类药物。而且有临床研究显示,在免疫治疗过程中使用他汀类药物,与客观缓解率的改善和无进展生存期、总生存期的延长相关[4,5]。这可能与他汀促进抗原提呈的作用有关[6]。 各位使用免疫治疗的癌友一定要重视对心梗的预防,千万不要胜了肿瘤,却栽在心脏。 参考文献: [1]. Zhang N, Cheng S, Geng X. Red Flag on Electrocardiogram Findings in a Patient With Lung Cancer[J]. JAMA Internal Medicine, 2023. [2]. Drobni Z D, Alvi R M, Taron J, et […]

小D
史上「最彪悍」临床试验:一针免疫治疗,巨大肿瘤迅速消失,原地留下肿瘤“空洞”

史上「最彪悍」临床试验:一针免疫治疗,巨大肿瘤迅速消失,原地留下肿瘤“空洞”

“不可思议的治愈速度” “看起来比手术更精准” …… 尽管免疫治疗带给我们的震撼与惊喜已经足够多了,但它的神奇疗效依然在不断刷新着我们的认知。 近期,一则来自全球顶尖的癌症医疗中心——纪念斯隆-凯特琳癌症中心在医学期刊《NEJM》中发布的一例癌症病例火了。 对于这位患者的报,媒体们不约而同的采用了“治愈”、“奇迹”以及“快到不可思议”这样高调的新闻标题。这位女性黑色素瘤患者,确实在癌症治疗上经历了一次史上最快治愈的“过山车”。 口说无凭,先来看看这张疗效对比图: 熟悉癌症治疗的朋友们都清楚,这是两张CT影像检查的结果。 其中,左图中我们做了红色标注的巨大灰色阴影,就是患者就诊时已经存在的黑色素肿瘤组织,同时还伴有乳腺内淋巴结肿大。如此巨大的肿瘤会对人体产生巨大的负担,患者在就诊时的状态已经非常糟糕了。 而右图中我们可以很明显的看到,这块黑色的阴影已经完全消失了,原地留下一个“空洞”。 影像学检查或许不那么直观,我们来看看患者实际的病灶图片:   【慎入!!左滑查看】       对于这个结果,网友们纷纷感到震惊:肿瘤消失的干干净净,堪比手术治疗的效果,堪称「史无前例」!在过去,无论是化疗还是靶向治疗,几乎没有抗癌药物能创造如此惊艳的疗效。   更让人感到不可思议的是:这位患者仅接受了一次免疫治疗,短短一个星期内肿瘤完全消失!周围的健康组织甚至来不及愈合,从而留下了一个肿瘤存在痕迹的“空洞”。   这样的神奇疗效,让老外们在社交媒体中直呼“Amazing”,而作者也在病例分享的末尾提示:   “现在,我们反而担心免疫治疗的效果太过激烈,反而产生严重后果。黑色素瘤常见的的转移部位包括结直肠或心肌部位。一旦出现分享病例的情况,肿瘤快速消退导致(肠壁及心脏)空洞可能出现严重后果。”   担心免疫治疗的效果太好反而造成隐患,对于患者们来说,这也算得上是“幸福的烦恼”了吧。   说回这位患者的治疗。双免疫联合疗法:PD-1抑制剂+CTLA-4抑制剂是带来这场治疗奇迹的主角。     4年前,这位患者被确诊为溃疡性黑色素瘤,随后进行了3次黑色素瘤复发结节的切除手术,但仍未彻底解决病情复发的问题。此次就诊前,患者的情况已经非常糟糕了:胸部出现了了一块巨大的带蒂坏死肿块,并伴有左侧乳腺内淋巴结转移。 在医生医生的判断下,患者的情况已经非常糟糕了。如何继续控制肿瘤,是个巨大的难题。幸运的是,黑色素瘤对免疫治疗极为敏感,医生为这位患者选择了CTLA-4抑制剂伊匹木单抗(1mg/Kg)和PD-1抑制剂(3mg/Kg)双免疫联合的治疗方案。 奇迹就这样发生了。如同上文中提到的,仅仅一次用药周期,短短一个星期,患者全身病灶消失,身体也从极为糟糕的状态中恢复,完全回归到了正常生活中。     事实上,这位患者所使用的「双免疫疗法」CTLA-4抑制剂+PD-1抑制剂联合治疗,我们并不陌生。   临床上,越来越多的癌症获批双免疫疗法,而从机制上讲,双免疫疗法可以在肿瘤免疫循环的多个维度,促进机体抗癌免疫反应的发生和维持,在诱导抗癌免疫反应维持更持久的疗效方面,带来更大的优势。   接下来我们就给大家聊聊,双免疫疗法近期一些重磅的治疗数据。   1 用于术后恶黑患者的辅助治疗疾病复发风险比单药PD-1降低一半 IMMUNED研究是一项多中心2期临床试验,入组的是手术已经将全身病灶切除干净的晚期恶性黑色素瘤患者,1:1:1分组,一组接受双免疫治疗进行巩固,一组接受单药PD-1抗体进行巩固,一组接受安慰剂对照。167名患者参与了这样研究,中位随访28.4个月。 结果提示:三组2年的无疾病进展生存率分别是70%、42%和14%。 也就是说,在安慰剂对照组,86%的病人在2年内肿瘤已经复发转移;在单药PD-1抗体组,58%的患者在2年内肿瘤已经复发转移;而双免疫治疗组,只有30%的患者疾病出现了复发转移。相比于单药PD-1抗体,双免疫治疗优势明显。   更重要的是,从生存曲线上看,双免疫治疗组疾病复发转移的风险在18-24个月后基本就处于平台期了——也就是说,绝大多数患者如果2年内不出现疾病复发转移,这些病人后续就大概率可以长期生存了。 那么,这些经过手术切除干净的晚期恶性黑色瘤患者,原本的临床治愈率只有15%左右,现在提高了接近70%——双免疫治疗,让临床治愈率提高了4倍! 2 用于眼脉络膜恶黑有效率突破个位数 PD-1抗体免疫治疗最敏感的实体瘤就是恶性黑色素瘤,在皮肤型恶性黑色素瘤中,单药PD-1抗体就可以取得30%-40%的有效率,双免疫治疗的有效率甚至高达60%。 但是,对于黏膜来源的恶性黑色素瘤,尤其是眼脉络膜来源的恶性黑色瘤,单药PD-1抗体的有效率低于5%。 近期,一项入组89名难治性晚期眼脉络膜恶性黑色瘤患者的2期临床试验,给出了略为正能量的答案: 双免疫治疗用于此类患者的有效率为12%、控制率为36%,中位总生存时间为15个月,疗效维持时间最长的超过了30个月。 虽然疗效依然不算好,但是至少已经比单药免疫治疗进步了一大步。 […]

小D
重磅!五年期待,PD-1进军肝癌早期治疗:复发风险降低近30%,辅助治疗将迎新标准

重磅!五年期待,PD-1进军肝癌早期治疗:复发风险降低近30%,辅助治疗将迎新标准

对肝癌患者来说,一个“扎心”的问题始终困扰着我们:   到底有多久,我们没听到肝癌治疗最新的突破进展了?   要知道,癌症的治疗如今已经跨入了“新药引领治愈”的全新时代。自2018年PD-1抑制剂的横空出世,我们的肝癌治疗迎来了一次里程碑式的治疗革命:   通过以PD-1抑制剂为基石的肝癌治疗,患者们实现了颠覆性的治疗获益:客观缓解率与生存期数倍的提升,部分晚期肝癌患者甚至实现了“临床治愈”的小目标。   然而,在此之后,长达五年的时间里我们在肝癌治疗方面没有更多新的突破,让肝癌患者们振奋的新药物、新数据始终没有出现,相信这也是不少患者的心声。   好在,苦等了五年,近期我们终于取得了一个好消息!这个好消息是关于早期肝癌患者的。   在不久前结束的美国癌症研究协会(AACR)年会中,研究人员首次公布了一项重要临床研究的相关数据——针对肝细胞癌的临床III期研究IMbrave050中期分析结果出炉:   研究显示,由阿替利珠单抗(Tecentriq)和贝伐珠单抗(Avastin)组成的免疫+抗血管联合治疗方案(T+A方案),可使肝细胞癌患者在根治性治疗(手术切除或消融)后的复发、远处转移或死亡风险显著下降28%!   这可能是2023年至今,肝癌领域最重要的临床进展。它意味着:继肺癌、乳腺癌、黑色素癌等癌种以后,肝癌即将正式加入PD-1抑制剂早期治疗的行列,帮助术后肝癌患者真正实现“治愈”,降低复发可能性。   PD-1抑制剂“早用早好”迎来肝癌实践,近40%肝癌患者可受益   我们都知道,“起病隐袭”是肝癌最大的特征,而中国又是肝癌高发国家,2020年新发肝癌病例数超过41万,占据全球新发肝癌病例“近半江山”,在肝癌的诊疗上有着沉重的压力和负担。   好在,得益于癌症筛查技术的不断提升,如果我们早期肝癌的诊断率越来越高。如今,在临床上近40%的肝癌患者在确诊时处于早期,具备进行根治性的治疗手术,实现“临床治愈”的可能。   然而,就在这个阶段难题来了:肝癌治疗是出了名的“软硬不吃”,放化疗等常规癌症术后辅助治疗不敏感,没有很好的手段来防治术后肝癌的再次复发。   这也成为了困扰早期肝癌患者们最重要的问题之一。找到一个有效的肝癌术后辅助治疗方案,成了当务之急。   这样重要的任务,免疫治疗责无旁贷!事实上,免疫治疗介入癌症早期治疗并非新鲜事,肺癌、乳腺癌、肾癌等多个类型的癌症早已经有了临床试验数据:势不可挡! 免疫治疗全面进军早期癌症, 这类癌症实现彻底治愈的未来已来!   但取得肝癌的进展数据,这还是头一遭。对于近40%的早期肝癌患者来说,这意味着以后将会有更好的药物选择,“手术后易复发”的老大难问题有望得到彻底解决,“活得久、活得好”不再是梦,更多患者将有“治愈”可能。   IMbrave050临床研究:12个月无复发生存率为78%,创造优异数据   我们再回到IMbrave050这个取得了优异数据的临床研究。   该研究共纳入了668例肝癌患者,患者入组的条件为:完成根治性肝癌切除术或消融术(消融组复发风险根据肿瘤个数、大小判定)后复发风险高的肝细胞癌患者,并将所有患者按1:1比例随机分至T+A方案[阿替利珠单抗(Tecentriq)和贝伐珠单抗(Avastin)]辅助治疗组或主动监测组。   纳入的高危风险标准包括:   肿瘤大小>5cm; 肿瘤个数>3; 存在微血管或大血管侵犯(门脉侵犯限Vp1/Vp2型); 病理活检提示肿瘤低分化(3-4级)。   研究结果显示: ● T+A方案组的临床患者,12个月无复发生存率为78%,主动监测组仅为65%; ● T+A方案组12个月疾病复发率为20%,主动监测组为34%; ● T+A方案辅助治疗使肝细胞癌患者的疾病复发、远处转移或死亡风险显著下降了28%。   同时在安全性方面,阿替利珠单抗+贝伐珠单抗的安全性整体可控,与每种药物既往的安全性一致。   事实上,T+A组合疗法已经在肝癌治疗中取得了“赫赫战功”: […]

小D
免疫治疗何时起效?80%患友都搞错:评判疗效,先用4周期再考虑!

免疫治疗何时起效?80%患友都搞错:评判疗效,先用4周期再考虑!

本文转自:与爱共舞订阅号 本文作者:小爱 GUIDE 引言 从2018年第一款进口PD-1抑制剂纳武利尤单抗正式在国内上市,到2020年中国创新PD-1抑制剂在世界肺癌大会上捷报频传,再到如今国产头部PD-1抑制剂在欧洲和美国获批的脚步越来越近…… 由摸索、模仿至创新,国内免疫治疗临床应用已足足打磨5年,越来越多的晚期癌症患者通过免疫治疗获得了长期高质量的生存机会。尽管如此,由于免疫治疗与化疗、靶向治疗完全不同的作用机制,仍有部分患者和家属对免疫治疗的疗效评估存在误区,导致错误地提前停药,进而错失治愈机会。   急性子的患友vs慢性子的治疗 很多患友们在接受抗肿瘤治疗的初期,都存在一定程度的焦虑,一方面是担忧治疗效果欠佳,另一方面是担心副作用。 我们患友群里就有一位晚期肺腺癌老大哥,年轻时是风风火火,16岁开始吸烟,20岁出头下海打拼,30来岁结婚生子事业有成,年过半百正打算退隐江湖,谁知道医院查出肺癌晚期,老大哥没敢告诉家人,硬是一人扛下了所有。 确诊后老大哥用上了PD-1抑制剂联合化疗的标准治疗方案,前几天刚刚完成了治疗第6周后首次疗效评估,然而,评估结果不尽如人意,肿瘤不但没有缩小,反而还增大了一点点。一开始老大哥情绪挺激动,直接给自己下了“死亡通牒”,大呼“治疗无效,命不久矣”。 老大哥平时看起来挺能扛事的,没想到第一次评估结果不理想就心如死灰,甚至想要放弃治疗、另寻他法了。 这时,有经验的患友们坐不住了,热心讲诉了自己的免疫治疗实战经验,其实很多患者都不是第一次复查就观察到肿瘤明显缩小,即使稍微增大些,也有可能是T细胞浸润肿瘤引起的影像增大,并非真的进展! 在老大哥凄凄惨惨戚戚的凝视下,我帮忙看了他的CT片(笔者为医学专业高年资学生,也是癌症家属),“肺随着呼吸运动,体积形态会发生变化,每次测量截面的位置不可能都保持一致,你这4.5厘米的大瘤子,没有明显增大的,我们都叫它稳定!” “最重要的是,大部分接受免疫治疗的患者,通过CT观察到起效时间大概在2个月左右,还有小部分人过了3、4个月才缩小,甚至还有5、6个月才见效的……免疫治疗莫心急,只要没有出现超进展和严重的副作用,您可以让子弹再飞一会!” 听完,老大哥这脸上就舒展多了,“也就是说我还有救呗?”“回家好吃好喝,听医生的该治疗治疗,没啥咳嗽胸闷的就踏踏实实等着”……老大哥于是唉声叹气来的,乐乐呵呵回家了。 这事儿说起来又可气,又好笑,但您可别光当成笑话听,80%癌症患者和家属都错误的认为免疫治疗用上就得跟降压药一样——立竿见影。不少患者用一两次就着急复查判断下结论,没效果就马上停药换方案,甚至还有人觉得最先进的治疗手段都救不了我了,那还治什么啊,免得最后人财两空。 可是,医学还没放弃您,您怎么就自个先向命运投降了?  免疫治疗与传统抗肿瘤治疗最大的区别就是—— ● 传统治疗是药物直接对肿瘤狂轰乱炸,简单粗暴,见效快,耐药也快! ● 免疫治疗是药物进入体内,通过调动人体自身的免疫系统,激活自身T细胞去监视和击杀肿瘤细胞,同时形成免疫系统特有的“记忆力”,一旦起效,长期获益!这一套精细活,没有2、3个月下不来! 不给免疫治疗充分的起效时间就着急做疗效判定,不仅无形中增加了患者的焦虑,同时也可能严重耽误治疗、甚至影响患者生存期! 用数据说话,给生命机会 目前关于“免疫治疗究竟何时起效”的临床研究,笔者认为最有说服力的就是去年CSCO大会发表的、基于替雷利珠单抗的RATIONALE 304研究的探索性分析。 研究分析首先指出,替雷利珠单抗联合化疗组的非鳞NSCLC应答者中,约50%在首次评估(6周)获得首次缓解,约30%在第两次肿瘤评估(12周)获得首次缓解,还有约20%在更晚期(18-33周)的评估中才出现缓解。 翻译一下:免疫治疗起效需要一定时间,有一半的幸运儿可以在第一次评估中看到起效,但另外一半的幸运儿则是通过自己坚持治疗争取来的好结果。对于免疫治疗患者来说,至少坚持4周期治疗再判断是否起效、是否需要更换治疗方案比较合适。 50.8%的应答者是在首次评估(第6周)时获得首次缓解; 31.3%的应答者在第二次评估(第12周)时获得首次缓解; 18%的应答者在第三次评估(18周以后)甚至更后的评估中获得首次缓解。 其次,分析还发现,75%应答者在获得首次缓解后肿瘤会进一步退缩至最大肿瘤缓解,50.0%患者肿瘤进一步退缩≥15%,20.8%患者肿瘤进一步退缩≥30%,首次缓解到最大肿瘤缓解的中位时间为3.6月,7例CR患者首次缓解到最大肿瘤缓解的中位时间为6.3月。 翻译一下:随着免疫治疗时间的延长,75%起效患者的肿瘤缓解深度会进一步加深,且肿瘤缓解深度更深的患者,中位无进展生存期(mPFS)有延长的趋势。因此,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尽可能防止治疗早期终止的情况(至少达到9周期),以争取最大的生存获益。 替雷利珠单抗联合化疗组中,不同DpR应答者的PFS ● DpR ≥30%-<50%:中位PFS为9.0个月; ● DpR ≥50%-<70%:中位PFS为11.5个月; ● DpR ≥70%-≤100%:中位PFS尚未达到(NR)。 还是看不懂也没关系,咱都不是专家,小爱来给大家画重点——关于这项研究结果,作为免疫治疗患者和家属明白两点就够用: 1、免疫治疗第一次复查没看到效果,接着用,让子弹再飞一会儿。建议至少用满4次(3个月)。 2、免疫治疗起效了,别着急停药,接着用效果会更好。建议至少用满9次(6-7个月),根据指南推荐,如果免疫治疗起效且无不可耐受的不良反应,用满1-2年更好。   患癌已经很不幸了,自己多给自己留点机会,我们可能不是那50%用药后首次评估就起效的天选之子,但只要结果是好的,我们再等等也值得,老话儿说的没错,好事多磨,心急吃不了热豆腐!  

小D
颠覆!全球首个PD-1肺癌围术期III期研究数据公布,复发风险降60%

颠覆!全球首个PD-1肺癌围术期III期研究数据公布,复发风险降60%

这可能是2023年肺癌领域最重要的临床进展,“中国之声”再次闪耀世界舞台,给肺癌患者带来新的希望。 美国时间4月20日,全球瞩目的ASCO Monthly Plenary Series大会上,Neotorch研究首次中期分析结果公布:III期肺癌患者围手术期使用特瑞普利单抗+化疗,2年EFS率高达64.7%。相比于单独化疗,特瑞普利单抗的加入让III期肺癌患者复发、进展和死亡的风险降低了60%。 这一成果荣登ASCO每日新闻,并被评价为“令人惊艳的阳性结果”。 Neotorch研究PI(主要研究者)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胸科医院陆舜教授表示:Neotorch研究有望建立非小细胞肺癌(NSCLC)围手术期免疫治疗新模式,特瑞普利单抗联合化疗的“3+1+13”模式有望成为NSCLC围术期免疫治疗的“最佳策略”,将会为更多患者带来更好的生存获益和更多的治愈可能。 所以,对近1/3的肺癌患者来说,这意味着以后将会有更好的药物选择,“手术后易复发”的老大难问题有望得到彻底解决,“活得久、活得好”不再是梦,更多患者将有“治愈”可能。 随着PD-1/PD-L1药物的普及,免疫治疗已经成为肺癌治疗的基石,目前已经有多种PD-1/PD-L1单抗获批用于临床,延长了晚期患者的生存期。除了晚期肺癌,免疫治疗在防止早期能手术的肺癌患者复发方面也取得了一定成绩,比如手术前给患者用药(新辅助治疗)可以降低手术难度和延长生存期,或在手术后用药进行巩固治疗(辅助治疗),也可以达到延缓复发并提高生存率的目的。 令人欣喜的是,在延缓手术后复发方面,首个国产PD-1抗体-特瑞普利单抗成功探索出全新的围术期治疗模式,显著提高术前肿瘤清除率以及延缓了疾病复发时间,有望大幅提高肺癌患者的生存率。 术前+术后免疫治疗双管齐下,打造“1+1>2”防复发新模式 对能手术的肺癌患者来说,为了防止肿瘤卷土重来,国内外已经进行了多项III期研究,包括在手术之前使用免疫治疗药物(新辅助治疗)或在手术之后使用免疫药物(辅助治疗),均已经取得了阳性结果,可以减缓癌症复发时间,延长患者的生存期。 不过,Neotorch研究的设计别出心裁:创造性的在手术前和手术后都使用免疫治疗药物,将免疫药物贯穿于手术全程,以期将免疫治疗的作用发挥到极致,让患者能更好地从免疫治疗中获益。具体来说,患者手术之前接受3个疗程的特瑞普利单抗+化疗,手术后再接受1个疗程的特瑞普利单抗+化疗,以及13个疗程的特瑞普利单抗单药的维持治疗,即“3+1+13”模式。 此外,该研究设计还结合了真实世界中患者的灵活用药考量,含铂双药化疗方案由研究者根据机构诊疗常规进行选择,鳞癌患者给予紫杉类联合铂类治疗,非鳞癌患者给予培美曲塞联合铂类治疗。这种灵活搭配的化疗药物选择方式更符合中国临床实践情况。 聚焦“最难治”的III期肺癌,造福1/3中国肺癌患者 我们知道,同样是可手术切除的早中期NSCLC患者,相比I期和II期,III期患者的预后较差,异质性强,且具有手术难度大、术后创伤较大、复发率较高等特点,治疗难度极大。同时,III期患者约占全国新确诊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1/3,患者基数很大,未满足的临床需求极大,亟需新药新策略来延长生存期。 所以,对III期患者来说,患癌是不幸的,但“幸运”的是依然有机会进行手术,获得“治愈”的机会,如何让更多患者获得手术机会并延缓复发已经成为III期患者和临床医生最关心的问题。基于此,Neotorch研究应运而生,聚焦在可手术的III期肺癌患者,为了提高他们的生存期“而战”。 Neotorch研究在全国启动了56家中心,纳入了404例III期NSCLC患者,是首个纳入全中国人群,也是目前中国最大样本的NSCLC围手术期III期临床研究。这将为今后中国NSCLC围手术期免疫治疗提供有力的循证医学证据和临床用药参考。 入组的人群中,近65%的患者体能评分(ECOG PS)为1分,近35%患者的PD-L1表达<1%,近30%患者为IIIB期。这意味着入组人群的基本情况较差,整体预后欠佳。 复发、进展或死亡风险降低60%,期待更长生存期数据 其实,早在2023年1月17日,Neotorch研究就宣布获得了阳性结果,成为全球首个NSCLC围术期(涵盖新辅助和辅助)免疫治疗达到EFS阳性的III期研究。 本次大会公布的结果显示:在研究者评估的EFS分析,相比化疗组,特瑞普利单抗+化疗组成功将疾病复发、进展或死亡风险降低60%(HR 0.40),2年EFS率提升了26%(64.7% vs 38.7%)。 这意味着,在特瑞普利单抗的加持下,患者能够在手术后有更长的肿瘤不复发时间,解决了III期肺癌术后容易出现复发转移的顾虑。并且,免疫治疗将2年的肿瘤复发机会降低了超过1/4,可喜可贺。 另外,治疗获益不受到PD-L1表达与否、疾病分期、鳞癌/腺癌等条件限制,意味着所有类型患者都能从该方案治疗中达到延缓疾病复发的目标。 此外,在另一个关键指标MPR率上,特瑞普利单抗+化疗组达到了48.5%,提升了近6倍(化疗组为8.4%)!病理完全缓解率(pCR率)28.2%,提高了28倍(化疗组为1.0%)。这些数据充分说明,患者在术前接受免疫+化疗的新辅助治疗,就已经能够较好地将癌细胞杀伤干净,疗效比单用化疗提升了好几倍,对于患者术后的预后也会带来一定的改善。 不耽误手术,药物安全性更优 对很多患者来说,可能担心术前进行治疗,万一无效或者副作用太大,会不会影响手术进行?Neotroch的临床数据显示:术前使用特瑞普利单抗+化疗并不会耽误手术的进行,反而让更多患者有机会进行手术,82.2%的患者进行了手术(而化疗组只有73.3%),实现治愈。并且在进行手术治疗的患者中,完成完整切除手术(即R0切除)的患者比例高达95.8%(化疗组为92.6%)。 另外,在药物安全性方面,两组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为,提示特瑞普利单抗+化疗对于III期肺癌患者的安全性良好,不会带来明显的毒性增加。特瑞普利单抗+化疗组的3级及以上不良反应(AE)发生率为21.7%,化疗组为20.3%,两者数据相似。特瑞普利单抗+化疗组未出现任务因不良反应而致死的情况。 因此,针对III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手术容易复发的“老大难”问题,Neotroch研究交出了让人满意的答卷,显著延长了患者的术后复发时间,而且总生存期也有望得到极大提升,给众多III期肺癌患者提供了“活得久,活得好”的治愈机会。同时,Neotroch研究提出的“3+1+13”的围术期治疗模式,以及用中国免疫治疗药物来治疗中国肺癌患者的策略,也充分体现出“中国原创,领跑全球”的魄力,见证了中国原创研究从跟跑到领跑的巨大转变。 目前,特瑞普利单抗+化疗围手术期治疗的上市申请已获国家药监局药品评审中心受理,获批后将极大提高中国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在新辅助和辅助治疗阶段的药物可及性。我们期待特瑞普利单抗这一全新适应症能够尽快获批上市,造福几十万中国肺癌患者,也期待更多肿瘤治疗的“中国声音”能够继续闪耀国际舞台,体现“中国智造”的实力。  

小D
癌症治疗大变天:免疫治疗早期用,临床治愈率大幅提升!

癌症治疗大变天:免疫治疗早期用,临床治愈率大幅提升!

都说免疫治疗早用早好,越早越好。晚期用不如早期用,术后再用不如术前就用。   最近又有2项研究证明了这一观点,在术前的新辅助治疗阶段就开始应用免疫治疗,不但疗效更好,还有可能能免掉手术。   黑色素瘤:3剂免疫挪术前,2年无事件生存率增加23个百分点   第一项研究是针对可切除的III期或IV期黑色素瘤。研究共纳入了313名患者,分为两组,两组患者总共都使用了18剂K药: ○ 新辅助治疗组154名患者,先用3剂K药进行新辅助治疗,手术后再用15剂K药辅助治疗; ○ 辅助治疗组159名患者,在术后使用18剂K药辅助治疗。   中位随访14.7个月后,新辅助治疗组共发生38起复发、死亡、疾病进展等不良事件,2年无事件生存率72%;辅助治疗组共发生67起不良事件,2年无事件生存率49%,明显低于新辅助治疗组。   新辅助组患者无事件生存率显著高于辅助治疗组   在新辅助治疗组中,还有一名患者在新辅助治疗后获得完全缓解并拒绝了手术,到数据截止时,他已持续随访了31.5个月,没有任何疾病复发的迹象。另外还有一名因不良反应无法接受手术的患者,持续存活且未复发65天。   安全性上,两种治疗方式之间并没有显著差异。在治疗期间,新辅助治疗组有12%的患者发生了3级或以上治疗相关不良反应,而辅助治疗组为14%。不过新辅助治疗组手术相关的不良反应会更多一些,特别是有11位患者发生了手术相关的4级谷丙转氨酶升高。   局部晚期直肠癌:新辅助免疫后免手术   去年我们曾经报道过免疫治疗药物dostarlimab让12位局部晚期直肠癌患者完全缓解,无需手术也无需放化疗。最近,dostarlimab的这一成绩被国产PD-1信迪利单抗复刻了。   信迪利单抗的这项研究共纳入17名有错配修复缺陷或高微卫星不稳定的局部晚期直肠癌患者,中位年龄50岁,65%是男性。   按照试验规则,这些患者要先接受4个疗程的信迪利单抗新辅助治疗,之后选择以下两种治疗方案之一:   01 全直肠系膜切除术,之后再进行4个周期的信迪利单抗或信迪利单抗+CapeOXygen辅助治疗。 02 再进行4个周期的信迪利单抗新辅助治疗,之后随访观察(仅限于完全缓解的患者)或进行根治性手术。   除1人失去联系外,其余16名患者中有6人接受了手术,3人达到病理完全缓解;9人达到完全缓解并选择随访观察;还有1人因严重的不良反应停止治疗。中位随访17.2个月后,这些患者目前全部存活且无一复发。   除患者15失联外,其余16名患者目前仍存活且无一复发 这两项研究再次强调了免疫治疗一定要尽早应用。而第一项研究中完全缓解后拒绝手术的患者,以及第二项研究中选择随访观察的9位患者,或许意味着手术这一最为古老的癌症治疗方式,真的不再是治愈癌症所必需的。  

小D
《2023年度癌症报告》

《2023年度癌症报告》

癌症报告中庞大的数据背后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提高公众癌症认知,呼吁健康生活,定期体检,才能从根源上降低癌症发病率。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不肥胖,不熬夜,常运动,保持一个好心情! 2023年1月12日,全球医学神刊《临床医师癌症杂志》在线发表 《2023年度癌症报告》(Cancer Statistics 2023):从1991年的峰值到最近的2020年,男性和女性的癌症死亡率总和下降了33%,癌症死亡人数的减少避免了大约380万人的死亡!(每年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北美中央癌症登记中心协会,美国癌症协会和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都会联合发布《国家癌症数据年度报告》,提供美国癌症发生率和死亡率的数据更新) 新冠病毒(COVID-19)大流行造成的医疗机构关闭、失业、保险中断以及怕感染新冠会导致癌症诊断和治疗的延迟。尽管影响最大的2020年COVID-19高峰期已过,但医疗保健的提供尚未完全恢复。 Cancer Statistics 2023  预计了2023年美国新发癌症病例和死亡人数数量,以及基于癌症发病率和死亡率的最新人群数据对癌症发生的全面概述。 –01– 癌症发病基本情况       癌症发病的基本情况    总的来说,美国2023年预计出现1958310例新癌症病例,相当于每天5370例。预计,癌症死亡人数609820人,相当于每天死亡1670人。   对男性而言,前十大患病率最高的肿瘤依次是前列腺癌、肺癌、结直肠癌、膀胱癌、皮肤黑色素瘤、肾癌、非霍金奇淋巴瘤、口腔癌、白血病和胰腺癌。其中前列腺癌最多,约占比29%。   对女性而言,前十大患病率最高的肿瘤依次是乳腺癌、肺癌、结直肠癌、宫颈癌、皮肤黑色素瘤、非霍金奇淋巴瘤、甲状腺肿瘤、胰腺癌、肾癌、和白血病。其中乳腺癌最多,约占比31%。   肺癌是第一致死癌症。数据显示,每天约有350人死于肺癌,几乎是第二大致死癌种(结直肠癌)死亡人数的2.5倍。2023年,在127070例肺癌死亡病例中,约有103000例癌症将由直接吸烟导致,3560例癌症由二手烟导致。 2023年美国估计新癌症病例十大主要癌症类型   –02– 癌症的五年生存率       癌症的五年生存率    20世纪70年代中期,癌症的五年相对生存率仅为49%,2012年-2018年癌症的五年相对生存率增加到68%。 根据种族和诊断阶段,研究人员细化了各种癌症的五年相对生存率,可以看到除了胰腺癌和肾癌生存率相似外,每种癌种中黑人的五年生存率都低于白人。从绝对意义上讲,黑人和白人之间生存差异最大的癌症依次是黑色素瘤(24%)、宫颈癌(20%)、口腔和咽部癌(18%)、膀胱癌(13%)。 总的来看,目前生存率最高的癌种是甲状腺癌(98%)、前列腺癌(97%)、睾丸癌(95%)和黑色素瘤癌(94%),生存率最低的是胰腺癌(12%)、肝癌和食道癌(21%)。 –03– 癌症的死亡趋势       癌症死亡趋势    一般而言,死亡率是比发病率或存活率更好的抗癌进展指标,因为死亡率较少受到检测实践变化带来的偏差的影响。 在20世纪里,癌症死亡率上升,主要原因是烟草流行导致男性肺癌死亡人数迅速增加。然而,由于吸烟的减少,以及癌症的早期发现和治疗的改善,自1991年达峰值后,癌症死亡率持续下降。 到2020年,肺癌死亡率下降至33%,这意味着与死亡率峰值时相比,肺癌死亡人数估计减少3820800人。总体而言,男性肺癌死亡率从1990年至2020年下降了58%,女性从2002年至2020年下降了36%。   第二大致死癌种直肠癌的死亡率也持续下降。自1980年以来,男性结直肠癌的死亡率下降了55%,自1969年以来,女性结直肠癌死亡率下降了61%。 –04– 2020年癌症死亡人数统计       2020年癌症死亡人数统计    2020年,美国共记录3383729例癌症死亡病例,比2019年增加了528891例死亡病例, COVID-19感染占引起死亡增长的2/3的根本原因。 2020年,癌症因素占总死亡人数的18%,是仅次于心脏病的第二大死原。乳腺癌,是40-79岁女性和60-79岁男性死亡的主要原因,脑瘤和神经系统肿瘤是20岁以下儿童青少年癌症死亡的主要原因。 在20-39岁的男性中,结直肠癌已超过脑瘤,是20-49岁男性癌症死亡的主要原因,而在同年龄组的女性中,乳腺癌则是主要死亡原因。值得注意的是,黑人女性与白人女性相比,乳腺癌发病率低4%,但是乳腺癌死亡率却高40%,这一差距十年来一直没有变化。尽管宫颈癌是最可预防的癌症之一,但始终是20-39岁妇女癌症死亡的第二大原因。 […]

玉米
来了!最新医保目录价格公布!14种全新抗癌药纳入医保价格大幅下降,这类患者有福了!

来了!最新医保目录价格公布!14种全新抗癌药纳入医保价格大幅下降,这类患者有福了!

人民至上!生命至上!   每一年医保目录的更新与价格的公布,都是所有癌症患者最为关注的重磅消息。而近几年不断更新扩大的抗癌药物医保目录和价格,已经把曾经的“天价抗癌药”变为“平价抗癌药”,让昂贵的抗癌药物飞入“寻常患者家”。   就在2023年1月18日,国家医疗保障局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布了2022年国家医保药品目录调整结果。调整将于2023年3月1日起开始执行,也就是说从3月1日开始,癌症患者们就可以正式享受新的医保目录和价格了! 本次调整中,共有111种药品新增纳入目录,包括了肿瘤、抗感染、罕见病,以及最新纳入医保的新冠感染治疗用药等。此次谈判和竞价新准入的药品价格平均降幅达60.1%。预计未来两年之内会为患者减负超过900亿元。   今年的医保谈判,最大的悬念无疑是究竟有多少新的抗癌药物可以纳入医保,另外现有的重磅抗癌药物能否延续去年的势头,继续新增抗癌适应症。   谜底揭晓并没有让大家失望:在全新医保目录中,共有14种全新抗癌药物全新纳入医保,同时有10款抗癌药物新增了医保适应症,为更多患者带来新的希望。   我们同步搜集展示了本次新纳入医保范围的14个抗癌新药的适应症:     另外,大家关注的另一个重点:PD-1抑制剂的医保适应症有没有增加,医保后价格到底是多少?我们也为大家带来了答案:本次我们重点关注的国产PD-1抑制剂等药物,也有全新的重磅适应症纳入医保范围。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医保目录更新依然延续了去年的剧情,进口PD-1全军覆没。   本次续签的PD-1抑制剂全新适应症具体包括:   PD-1价格优势继续“狂飙”,适应症继续拓展,最便宜全面的PD-1在中国   此次医保目录更新最大的惊喜,就是国产PD-1抑制剂继续拓宽适应症范围,让更多癌症患者可以享受医保的光芒照耀。   随着近几年医保目录的不断更新,PD-1抑制剂进入医保已经不是新鲜的消息了,早在2020年,几个重磅的国产PD-1抑制剂就已经纳入了医保目录范围。   如今我们关注的重点,已经由PD-1抑制剂是否纳入医保目录转向了有多少新的PD-1抑制剂适应症纳入医保范围。   好在长达4个月的医保谈判持续给力,今年的全新医保目录,在PD-1抑制剂的癌症适应症上,给我们带来了大大的惊喜:   4款国产PD-1共9个新增适应症,大大增加了免疫治疗惠及癌症患者的深度与广度。新增适应症囊括了肺癌、食管癌、胃癌、鼻咽癌以及MSI-H/dMMR的实体瘤等多种中国高发的癌症种类。   值得一提的是,在新的医保目录发布后,替雷利珠单抗以9个医保适应症暂时领跑四大国产PD-1抑制剂。且得益于多个医保适应症的“交叉覆盖”,在医保覆盖的癌症治疗领域,替雷利珠单抗还创造了这些突破:   ● 肺癌领域,实现了肺癌三大适应症全面纳入医保,初治及经治疗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医保全覆盖。(替雷利珠单抗独家覆盖了不可手术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同时独家获批联合白蛋白紫杉醇方案一线治疗肺鳞癌的医保适应症) ● 肝癌领域,成为了唯一一个不限定经治方案,各线治疗均可实现医保覆盖的PD-1抑制剂。 ● 突破了癌种限制,成为独家纳入医保目录中针对MSI-H/dMMR实体瘤的PD-1抑制剂,涵盖了结直肠癌、胃癌、子宫内膜癌等多种实体瘤,都可以实现医保报销,这称得上是癌症医保目录拓展的一大重要突破。   除了暂时领跑的替雷利珠单抗以外,特瑞普利单抗、信迪利单抗及卡瑞利珠单抗也各有斩获,实现医保覆盖的新突破。   就在医保目录与价格公布的这一刻,覆盖范围最广、最便宜的PD-1在中国诞生了!它将惠及到更多更广泛的癌症患者群体。   肺癌、乳腺癌成为医保目录更新最大赢家,医保药物趋于“全覆盖”   作为中国发病与死亡率最高的两种癌症,在本次医保目录的更新中成为了最大赢家,迎来了不少全新的抗癌药物与适应症。   肺癌 ● 新增2个ALK靶向药物(洛拉替尼、布格替尼); ● 新增1个MET靶向药物(赛沃替尼); ● 新增扩展BRAF […]

小D
惊了!免疫神药PD-L1除了抗癌,还能治愈乙肝?首例乙肝功能性治愈病例出现!

惊了!免疫神药PD-L1除了抗癌,还能治愈乙肝?首例乙肝功能性治愈病例出现!

“神药”PD-(L)1还能用来做什么? PD-(L)1现在已经成为很多癌症的救命神药,那你有没有想过,PD-(L)1还能用来预防癌症? 最近的亚太肝脏研究协会2023年年会上,就出现了一项PD-(L)1“预防”癌症的研究[1]。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的王贵强团队使用PD-L1抑制剂ASC22实现了乙肝的功能性治愈。 王贵强教授 乙肝是一种古老的疾病。在乙肝的治疗中,长期以来一直有两大类分庭抗礼的疗法: 第一类是核苷(酸)类似物。他们的作用是迷惑乙肝病毒的DNA合成酶,抑制病毒复制。这类药物可以有效阻止肝脏纤维化和肝硬化,副作用较小,也是目前治疗慢性乙肝的主流药物。 但是,核苷(酸)类似物对HBsAg的水平影响很小,即使终生治疗HBsAg的转阴率也不高[2]。而HBsAg是帮助乙肝病毒逃避免疫监视,维持慢性感染的一个关键分子。这就使得大多数乙肝患者都需要长期服药,一旦停药很容易复发。 另一类乙肝疗法则是以干扰素为代表的免疫治疗。相比于核苷(酸)类似物,干扰物治疗更容易实现HBsAg的转阴,长期保持疗效,而且不会产生耐药性。不过尽管有这么多优点,干扰素引起的免疫相关不良反应却严重制约了它在乙肝治疗中的应用[3]。 不过近些年来,PD-(L)1类药物在癌症中崭露头角。作用同样是激活免疫系统的PD-(L)1,能否代替干扰素更为安全的治疗乙肝,甚至实现功能性治愈?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本次研究共纳入了63名乙肝患者,其中48人接受了24周的PD-L1抑制剂ASC22的治疗,15人接受了24周的安慰剂治疗,之后又都进行了24周的随访。 研究显示,24周的ASC22治疗可以导致患者HBsAg水平显著下降。尤其是在基线HBsAg≤100 IU/mL的7名患者HBsAg下降最为明显,其中还有3人实现了HBsAg转阴,并持续到随访结束,实现了乙肝的功能性治愈。 HBsAg≤100 IU/mL的患者下降最为明显 安全性上,PD-L1抑制剂ASC22的表现也明显优于干扰素的历史数据。研究中绝大多数(97.5%)的不良事件都只有1~2级,而且没有发生药物相关的严重不良事件。 目前,除了PD-L1抑制剂ASC22,还有反义寡核苷酸药物bepirovirsen、VIR-2218,以及HBsAg抗体VIR-3434等多种能实现乙肝功能性治愈的在研新药。相信乙肝的治愈在不久的将来就能实现。 参考文献: [1]. https://www.ascletis.com/news_detail/180/id/794.html [2]. European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The Liver. EASL 2017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 on the management of hepatitis B virus infection[J]. Journal of hepatology, 2017, 67(2): 370-398.[8]. Lok A S, Zoulim F, Dusheiko G, et […]

小D
更优选泽 胃你而来|替雷利珠单抗获批胃癌一线适应症,19.3个月缔造生存新长度

更优选泽 胃你而来|替雷利珠单抗获批胃癌一线适应症,19.3个月缔造生存新长度

喜大普奔!2023年2月24日,中国晚期胃癌患者迎来一线治疗新方案——百济神州自主研发的PD-1抑制剂替雷利珠单抗(百泽安®)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批准,联合氟尿嘧啶类和铂类药物化疗用于PD-L1高表达的局部晚期不可切除的或转移性的胃或胃食管结合部腺癌的一线治疗。这意味着,我国胃癌患者有了高品质的民族品牌免疫治疗全新选择,有望迈向更长的生存之路。   NMPA获批截图 作为中国原研好药,这是替雷利珠单抗在中国获批的第10个适应症,同时还有多项适应症有望于中国及海外获批,满足更多患者的未尽之需。     攻坚之战 中国胃癌发病不乐观,免疫治疗迎刃而上 作为胃癌发病大国,中国的胃癌发病率和死亡率为世界之首,是全球胃癌负担最重的国家之一。其中,超过70%的患者在确诊时错失手术机会,整体预后不理想,患者5年生存率仅有6%[1]。 基于胃癌的肿瘤生物学行为,多年来一直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案,多种靶点的治疗药物均遭失败,并且能真正从靶向药获益的人群仅占少数。近年来,风靡全球的免疫治疗药物逐渐在各个瘤种取得成功,在胃癌领域也为患者带来了新曙光。 研究证实,免疫联合化疗的协同抗癌作用,能够有效地杀伤胃癌细胞,达到缩小肿瘤和延长生存的作用,已成为中国晚期胃癌患者一线治疗的标准方案。随着免疫治疗在胃癌的不断探索,晚期胃癌患者生存时间得到进一步延长。 破局而出 替雷利珠单抗+化疗刷新生存纪录,亚洲人群中位生存期达19.3个月 作为国内创新免疫治疗药物,替雷利珠单抗是首个成功经Fc段结构改造的创新型PD-1单抗,具有高效低毒的抗肿瘤活性。经过系列临床研究探索,替雷利珠单抗逐步攻破各个瘤种“壁垒”,拿下适应症,在胃癌研究中更是取得了傲人的成绩,成功打造生存新长度。 替雷利珠单抗本次胃癌适应症获批是基于全球多中心的RATIONALE 305研究结果[2],并于2023年1月在美国临床肿瘤学会胃肠道肿瘤研讨会(ASCO-GI)公布最新重磅数据。 该研究是一项在全球人群中开展的双盲、随机对照III期研究,纳入了13个国家和地区的997例非HER2阳性局部晚期不可切除或转移性G/GEJ患者,其中近半数来自中国以外地区,既考虑到中国胃癌患者的特殊性,又兼顾国际化布局。 患者入组后按1:1随机分入研究组(替雷利珠单抗+化疗)和对照组(安慰剂+化疗)。为了与临床一线治疗用药情况更贴近,两组患者均允许使用奥沙利铂+卡培他滨和顺铂+5-FU两种化疗方案,且研究者可根据患者情况选择是否进行维持治疗,可选择的维持方案为免疫治疗/安慰剂±卡培他滨。 研究结果显示,在全球人群中,替雷利珠单抗+化疗一线治疗PD-L1表达阳性患者的中位总生存期(OS)达到17.2个月,较对照组延长了4.6个月(HR 0.74,P=0.0056)。从长期生存结果来看,使用替雷利珠单抗+化疗一线治疗的患者2年生存率为38.3%,较对照组提高了13.4%,拔高了晚期胃癌生存新纪录。 值得关注的是,对于亚洲人群,替雷利珠单抗+化疗组的中位生存更是高达19.3个月,降低死亡风险30%,力证了该方案治疗中国人群能带来显著的生存获益。 此外,替雷利珠单抗联合化疗组也拥有更强的缩瘤效果和更持久的缓解时间,两组客观缓解率(ORR)为50.4% vs 43.0%,中位缓解持续时间(DoR)为9.0 vs 7.1个月,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为7.2 vs 5.9个月(HR 0.67)。22.3%患者无进展生存超过2年,出现缓解患者中接近40%的患者持续缓解超过28个月,就是说对部分患者实现了超长生存,可以有机会等到未来更突破性的治疗。 在安全性方面,替雷利珠单抗+化疗组与对照组的≥3级治疗相关不良反应(TEAE)发生率相似。替雷利珠单抗+化疗组的生活质量优于对照组,对整体胃癌症状带来明显改善,并对疲劳、疼痛/不适和上消化道症状具有改善趋势。 出类拔萃 打造更优、更个性化、更适合中国的胃癌治疗方案 相较晚期胃癌的其他一线治疗方案,RATIONALE 305研究有独特的优势,并且更契合中国人群的用药特征,主要有以下4点: 01 突破局限,再创新高   在免疫治疗时代,许多免疫联合化疗均在一线治疗取得阳性结果,晚期胃癌患者的选择逐渐增多。面对百花齐放的治疗方案,生存才是硬道理。替雷利珠单抗+化疗的中位生存是目前晚期胃癌患者的最佳生存数据,有望助力改变患者的生存现状,提高晚期胃癌患者整体生存率。 02 国际品质,中国数据   RATIONALE 305研究是截至目前中国原研PD-1单抗在胃癌中规模最大的全球多中心研究,严格按照国际标准开展和完成临床研究,结果可靠。该研究不仅体现了百济神州研发和布局上国际化的能力,更是为中国胃癌人群的治疗带来了严谨的循证医学证据。 03 灵活用药,契合临床   研究中的维持治疗方案根据临床真实世界灵活调整,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替雷利珠单抗/安慰剂±卡培他滨来维持治疗,甚至可以不接受维持治疗。这为临床上患者用药带来更大的调整空间,充分体现RATIONALE 305研究是以患者为中心进行考量。 04 安全可靠,提高生活质量   在联合化疗使用的情况下,该方案并未明显增加毒性,为患者长期用药提供了基础保障。此外,该方案可提高生活质量,让晚期胃癌患者也有机会回归正常人生活。 任重道远 9项适应症纳入医保,未来探索之路值得期待 目前,替雷利珠单抗已相继获批非小细胞肺癌、肝胆胰肿瘤、胃肠肿瘤、食管癌等多个高发实体瘤,之前获批的9项适应症已全部纳入国家医保目录,成为纳入医保适应症最多的PD-1抑制剂,惠及更多中国肿瘤患者。未来也会积极推动胃癌一线纳入医保。 […]

小D
2种常见廉价药,可大幅降低肿瘤患者术后转移风险!

2种常见廉价药,可大幅降低肿瘤患者术后转移风险!

近日,特拉维夫大学的一项研究显示,有一种非常简单且安全的药物治疗方案,能够显著降低癌症患者的术后转移扩散风险。这项研究是对在Sheba Tel Hashomer医疗中心手术的34名结肠癌患者进行的。 该研究由TAU萨戈尔神经科学学院和心理科学学院的Shamgar Ben-Eliyahu教授以及TAU萨克勒医学院的Oded Zamora教授共同领导,其研究结果发表在了《欧洲肿瘤学杂志》上。与此同时,该研究的理论和原理概述,发表在了《Nature Reviews Cancer上》。 在所有癌症(实体瘤)中,通过手术完整切除原发肿瘤是主要治疗手段。但同时结肠癌患者在切除肿瘤后,转移扩散的风险估计约为35%,如果到达晚期,则风险更高。 Ben-Eliyahu教授解释说:“手术等待期间的压力、患者面对手术以及术后恢复期的压力,还有随访期间患者对复发的恐惧与焦虑,都会对人体抗肿瘤转移的能力造成不利影响。” 压力应激反应与癌症的相互作用 这些精神和生理状况带来的压力,会产生压力应激炎症反应,从而导致人体前列腺素和儿茶酚胺家族大量释放激素。而这些激素会抑制人体免疫力,促进转移的发展。此外,这些激素还会直接帮助手术后仍残留在人体的癌组织,让它们更具有侵袭性和转移性。 “好消息是,我们已经知道该如何使用现成的一些药物治疗压力和炎症,对症下药。” 特拉维夫大学的研究人员为34名结肠癌患者提供了2款常见且廉价的安全药物,它们在药房很容易被找到,分别是用来降低血压和减少焦虑的普萘洛尔(Darlin)以及用来消炎镇痛的依托度酸(Etopan)。 试验中,Sheba医疗中心随机选出16名患者自术前5天到术后2周内服用药物,其他18名患者作为对照组使用安慰剂。 5年后,安慰剂组的18名患者中,有9人出现转移,比例为50%; 试验组的16人中,只有2人发生了转移,比例为12.5%。 Ben-Eliyahu教授补充说道:“虽然此研究在患者术后五年,产生了有明确统计学意义的结果,但我们仍需要更大规模的临床试验来进一步夯实研究。我们通过治疗减少了癌症复发风险,且这是一种非常简单、廉价的药物治疗,还没有明显副作用。我们希望通过研究为肿瘤患者找到蕞安全、便宜的药物,来降低患者的压力应激炎症反应,以挽救更多生命。” 另外根据教授的说法,部分医疗机构并不信任这种“压力应激炎症反应”的影响,特别是患者等待手术、担心复发转移等心理因素造成的影响,因此仍需更大型研究来支持。 注: 1. 普萘洛尔(Darlin)为β-受体阻断剂,可降低心肌收缩性、自律性、传导性和兴奋性,减慢心率,减少心输出量和心肌耗氧量。用于房性及室性早搏,窦性及室上性心动过速、心绞痛、急性心梗、高血压等;对慢性心房颤动和扑动,如果用洋地黄疗效不佳,加用本品常可减慢心室率,对二尖辨脱垂综合症有关的房性或室性心律失常,普萘洛尔(Darlin)常作为第一线药物使用;对肥大性心肌病患者,可降低室上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  2. 依托度酸(Etopan)为非甾体类抗炎药。用于类风湿性关节炎、骨关节炎及轻、中度疼痛。   文章综合自:盛诺一家、医世象、百度医学等。 声明:本文仅作为医学资讯传播,不能作为医疗建议,仅供学习参考。 本文编译自Medical Xpress官网2022年12月6日发表的《Drugs to prevent anxiety, stress reactions and inflammation found to reduce risk of metastases after tumor surgery》,原文链接:https://medicalxpress.com/news/2022-12-drugs-anxiety-stress-reactions-inflammation.html

玉米
惊喜:接种新冠疫苗或能提高PD-1抗癌疗效

惊喜:接种新冠疫苗或能提高PD-1抗癌疗效

近期,新冠疫情如潮涌,各大城市逐个攀高峰,越来越多的医护人员和肿瘤病友“羊了个羊”——有人调侃,2022年的冬天,全国的平均气温可能是零下几度,而全国人民的平均体温却是38.5℃。   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个老话题变得异常火热:肿瘤病人,尤其是正在接受治疗的肿瘤病人,能不能打新冠疫苗?打了新冠疫苗,会不会有效果,有多大副作用,会不会影响抗癌治疗的疗效…… 这一系列问题,实在是非常复杂,没有统计的答案。今天只回答其中一个更小的问题:接受PD-1免疫治疗的肿瘤病人,适不适合打新冠疫苗? 首先,目前已有的初步研究显示:正在接受PD-1抗体免疫治疗的肿瘤病人,接种新冠疫苗是有一定效果的,尽管效果可能比普通人略打折扣。 一项来自欧洲的多中心回顾性研究,分析了240名在确诊新冠3个月内接受过PD-1抗体治疗的晚期癌症病人,这些病人大多数是老年、有基础病且合并晚期难治性癌症的病人,因此感染新冠病毒后的病死率高达23.6%。 240名患者中,有42人接种了至少2针新冠疫苗,这部分病人相比于那些从未接种新冠疫苗的病人,病死率明显下降(分别是28.1%和4.8%),因新冠肺炎导致住院的比例也明显下降(分别是63.2%和27.5%),因新冠肺炎导致需要吸氧治疗的比例也明显降低(41.5% vs 15.8%)。 将两组之间基线特征进行均衡之后,上述结论依然维持不变。 事实上,类似的研究还有多项,均显示:对于接受PD-1抗体治疗的肿瘤病人,假如没有其他禁忌症或者特殊情况,积极接种新冠疫苗是有益处的,可以显著降低万一感染新冠病毒后导致的重症率和死亡率。 其次,接受PD-1抗体免疫治疗期间接种新冠疫苗,发生新冠疫苗相关的不良反应,总体上和普通人群是类似的,此外接种新冠疫苗也并未加重PD-1抗体免疫治疗导致的副作用。 一项从2021年1月28日到2021年9月30日,汇总了我国83个医院2048例接受PD-1抗体治疗的晚期癌症患者的回顾性分析,初步证实了上述结论。 最后,接受免疫治疗期间打新冠疫苗,是否会影响抗癌的疗效? 之前大多数研究显示:新冠疫苗不影响PD-1抗体的疗效。不过近期一项最新研究显示:打新冠疫苗,似乎还能提高PD-1抗体的疗效。 全国23家医院1537名接受PD-1抗体治疗的晚期鼻咽癌患者,纳入了一项回顾性分析,其中有373名患者接受过新冠疫苗接种,另外的1164名未接种过新冠疫苗,接种过疫苗的病人从疫苗接种到接受PD-1抗体治疗的中位时间间隔是105天,间隔最长的病人是154天,还有一部分病人是先接受了PD-1抗体,然后再打的疫苗。 相比于未接受过疫苗的病人,新冠疫苗接种显著提高了PD-1抗体治疗晚期鼻咽癌的疗效,客观有效率从38.8%提高到了59.0%,疾病控制率从74.7%提高到了80.2%。 综上所述,正在接受或者打算接受PD-1抗体免疫治疗的病人,如果病情稳定,且没有其他禁忌症,是可以酌情接种新冠疫苗的。 长按识别二维码填写 新冠疫情究竟对癌患家庭造成了什么样的影响? 现咚咚发起疫情期间肿瘤患者健康状况的调研,希望您能抽出2分钟填写这个问卷,发出属于我们癌患群体的声音。 后续我们会将调研结果以报告形式发布,感谢您的参与~         参考文献: [1]. Immune checkpoint inhibitor therapy and outcomes from SARS-CoV-2 infection in patients with cancer: a joint analysis of OnCovid and ESMO-CoCARE registries. J Immunother Cancer. 2022 Nov;10(11):e005732. [2]. […]

小D
最新医生问答
最新抗癌笔记
top3

新年打卡

2024年02月17日
top4

好久没来

2024年02月17日
top5

CR

2024年02月01日
top6

七周年纪念!

2024年01月25日
扫描下方二维码回复 666 获取解锁验证码
步骤:[ 打开微信]->[ 扫描上方二维码]->[关注"三阴姐妹互助圈"公众号输入 666 获取验证码],即可永久解锁本站全部文章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