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放化疗科普
放化疗科普
咚咚肿瘤科,肿瘤科普资讯门户网站,发布通俗易懂的肿瘤治疗科普文章,为肿瘤患者、医生、科研人员无缝衔接国内外 最新抗癌医药信息。
癌症手术,这些医生故意不切干净!什么样的副作用让癌症患者甘冒复发风险?

癌症手术,这些医生故意不切干净!什么样的副作用让癌症患者甘冒复发风险?

2017年美国纪念斯隆凯瑟琳癌症中心发生了一件奇怪的事,总共有158名口咽癌患者在手术中没把肿瘤切干净,而且残留的肿瘤全部位于脖子上肉眼可见的位置。   这倒不是主刀医生马虎大意,而是有意为之。这些患者参与了一项放疗降级研究,希望能通过测量残余肿瘤中的缺氧情况,减少对放疗敏感患者的放疗剂量,降低出现放疗相关不良反应的风险。 试验的结果十分成功,经过测量复合标准将放疗剂量降低到30Gy的患者,在2年总生存率和2年无进展生存率上都与接受原先标准70Gy剂量的患者近似,而3~4级急性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从58.3%降低到了32%,晚期3~4级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更是从4.5%降低到了0%[1]。 癌症治疗中,各类不良反应屡见不鲜。为什么对于口咽癌的放疗,会有人专门进行试验,冒着不切干净肿瘤的风险,尝试降低它的副作用?因为放疗会带来一系列非常痛苦的副作用,包括放射性皮炎、放射性黏膜炎和口干症等。 放射性皮炎 放射性皮炎是电离辐射引起的一系列皮肤变化的统称。据统计,95%接受放疗的癌症患者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放射性皮炎。 早在人类刚开始认识放射性物质时,皮埃尔居里就记录了镭在自己手臂上留下的伤口,直到52天后,创口依然没有完全愈合。这是因为,电离辐射可以直接破坏DNA,损伤皮肤中的干细胞。创口中的皮肤干细胞被辐射破坏殆尽,无法再生皮肤,只能依靠周围皮肤中的干细胞一点一点收缩伤口。 轻度的放射性皮炎(1级)主要表现是微弱的红斑和干燥脱皮,这时可以进行一些对症处理,如保持皮肤清洁,避免搔挠,使用无刺激性的保湿霜等。 而如果出现斑片状湿性脱屑等中度放射性皮炎,甚至局部溃疡坏死等重度放射性皮炎的表现,一定要及时到医院处理。 放射性口腔黏膜炎 新冠后估计很多人都体验过“小刀拉嗓子”的感觉,哪怕喝一口水嗓子都无比疼痛。而对于一些接受头颈部放疗的癌症患者来说,这可能是他们的日常。   口腔黏膜炎可以说是头颈部放疗最痛苦的一类副作用,通常开始于放疗后2周,在放疗后5~6周达到高峰,主要症状包括红斑、水肿、疼痛、压痛等,可以造成严重的吞咽疼痛和吞咽困难,严重影响患者进食。 对于口腔黏膜炎的治疗主要以基础口腔护理为主,如保持口腔清洁,使用软毛牙刷刷牙,经常漱口。可以选择一些含有抑菌成分且无刺激性的漱口液。另外,在每次放疗后含冰块或吃冰激凌也有助于防止口腔黏膜炎的发生。 口干症 除了对口腔黏膜的破坏外,头颈部的放疗还经常损伤唾液腺,引起口干症。放疗引起的口干症通常在治疗早期开始,第一周时唾液分泌量平均就会减少50%~60%。 除了引起口唇干燥等不适外,口干症还会加速龋齿的发展,或造成穿戴假牙的困难。在部分患者中,口干症可能在放疗停止后还无法逆转。 好在现在已经有了一些预防和治疗口干症的药物,比如氨磷汀。在放疗前注射氨磷汀可以减少唾液腺的损伤。除药物外,口香糖等一些食物也可以起到刺激唾液分泌,缓解口干症症状的作用。 尽管有着皮炎、口腔炎、口干症等让人痛苦的副作用,放疗依然是癌症治疗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希望每位癌症患者都能正确应对放疗带来的种种不适,也希望将来能有更多研究来减少放疗的不良反应。     参考文献: [1]. Radvansky L J, Pace M B, Siddiqui A. Prevention and management of radiation-induced dermatitis, mucositis, and xerostomia[J]. American journal of health-system pharmacy, 2013, 70(12): 1025-1032. [2]. Radvansky L J, Pace M […]

小D
「一秒终结癌细胞」的质子FLASH疗法来了!“高大上”的质子放疗与常规放疗到底有多大差距

「一秒终结癌细胞」的质子FLASH疗法来了!“高大上”的质子放疗与常规放疗到底有多大差距

英文单词「FLASH」,中文翻译后是“闪电”的意思。 而随着癌症最新放疗技术——质子放疗的不断技术革新,FLASH又拥有了全新的含义: 近期,癌症质子放疗器械的重要研究机构之一,瓦里安公司宣布: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准了其质子放射治疗新疗法:FLASH闪射疗法的临床研究FAST-02,用于治疗症状性骨转移癌的人体临床试验,以推进Flash闪射疗法的临床研究计划。 在FAST-02以前,研究者们已经开始了FAST-01临床试验。这是全球首个FLASH闪射疗法的人体临床试验,其研究数据支持了此次FAST-02临床试验的申请。 关于质子FLASH「闪疗」疗法 关于质子治疗,我们都知道它是一种技术更为领先的癌症放疗手段。下图可以很清楚的解释质子治疗相较于常规放疗的优势: 质子治疗的特点是存在一个“布拉格峰”,在治疗粒子束经过人体皮肤及正常组织时能量较小,但在抵达肿瘤病灶的时候能量突然增强(上图蓝色部分射线)。 这样做的优势在于:质子治疗可以对人体正常组织的伤害更小,同时在肿瘤靶区拥有更高剂量的射线,实现对肿瘤的“定点爆破”。   而此次实现疗法的突破的质子闪射疗法,则是将质子束的特质发挥到了极致: FLASH放射治疗,是一种能在几分之一秒内完成肿瘤放疗的前沿技术。 它最突出的特点是:可以在单位时间给予肿瘤治疗的剂量,比传统放疗单位时间的剂量要高300倍以上。 在常规放疗中,一次姑息性放疗的剂量通常大于36Gy,需要进行约10-15次放疗;一次根治性放疗的剂量通常大于60Gy,需进行约15-25次放疗。 而在此前开展的FAST-01临床试验中,患者接受了每秒≥40Gy速度的放疗,在十分之三秒内即完成了整个放疗的治疗疗程,相比传统放疗而言大大提升了治疗效率。在参与临床的10名患者中,有7人疼痛大幅缓解或完全缓解,与传统放疗类似。 这样超短时间超高剂量的方式,诱发了一种被称为FLASH效应的现象,而FLASH效应让放疗期间可能对肿瘤周围正常组织造成的伤害减少,同时可以有效灭杀肿瘤组织癌细胞。 当然,目前仅有10人的临床数据太过于单薄,我们期待看到质子FLASH闪疗技术更成熟的临床数据,以支撑质子闪疗疗法带来更优异的临床数据的结论,帮助患者们对抗癌症。 现阶段,不推荐盲目追求「高大上」的放疗方式 看完关于闪疗临床试验的信息,相信很多患友们都心动了:这么「高大上」的治疗方式,一定比常规的放疗疗法效果好很多!从而盲目追求使用质子放疗。 但结论真的是这样吗? 事实上,伽马刀,射波刀,托姆刀,锋速刀……一直到最高大上的质子刀,本质上都是放射治疗(放疗),也就是用放射线来杀灭癌细胞的手段。他们的区别在于: 01 最常见的普通放疗,一般释放出来的是光子,也就是用高能量的光子线来杀伤癌细胞,一个完整的疗程,通常需要花费5万元左右,纳入国家医保; 02 伽马刀、托姆刀、射波刀释放出来的也是光子,只是所采用的机器不同,单次能量更大、定位更精准,收费在10万元上下,未必能医保报销; 03 质子放疗,释放出来的是质子,重离子放疗,释放出来的是重离子,有一定质量又带正电荷的质子重离子获得高能量高速度后,会形成所谓的布拉格峰,让抗癌的能量精准地释放在肿瘤组织内部,对周围的正常组织影响很小,不过这样的高大上放疗,目前收费30万左右,全自费。 说完它们的区别,病友们心中最大、最实在的问题,还是没有解决:   30万全自费的质子重离子放疗和4、5万的常规放疗,到底疗效和副作用上,有多大的差异?天壤之别还是微如毫毛?   先告诉大家答案:在目前绝大多数情况下,质子重离子放疗与常规放疗的疗效相似,副作用一定程度降低。   这个结论,可不是个人经验或者信口开河,而是有多份权威数据支持。   早在2016年,国际放疗学界顶尖学术期刊,欧洲肿瘤放疗学会的官方期刊就报道过一组病例对照研究的成果,利用质子重离子放疗和常规的调强放疗分别治疗头颈部鳞癌,前者是50例病例,后者是100例年龄、性别、种族、疾病严重程度相匹配的病例。   结果显示:两种放疗模式下患者的无疾病进展生成期和总生存期毫无差异。 但接受质子重离子放疗的头颈部鳞癌患者由于放疗导致的口腔黏膜炎症、吞咽困难、管腔狭窄等不良反应的患者比例明显下降(从24.7%下降到了8.0%);而其他不良反应,比如口腔黏膜炎、口干、体重下降、乏力等两组均无统计学差异。 结论是:质子治疗并没有提升疗效,但显著降低了放疗的副作用。 当然,可能有读者会认为:上述研究只纳入了150例患者,且只有头颈部鳞癌一个癌种,不具有广泛的说服力。 2020年,宾夕法尼亚大学的James M Metz教授团队就提供了另外一份包含1483例病例、涵盖几乎所有常见肿瘤的对比研究。1092名患者接受常规的调强放疗,391名患者接受了质子重离子放疗。 结果显示:两组中位无疾病进展生成期、总生存期没有统计学差异;质子重离子放疗组90天内严重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明显下降(3级及3级以上严重副作用发生率由27.6%降低到11.5%;2级及2级以上不良反应发生率从84.8%下降到74.2%)。 综上所述,在绝大多数常见癌症、常见情况下,质子重离子放疗和常规放疗的疗效几乎是一样的,不过前者可以一定程度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至于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幅度是否划算,各位病友见仁见智了。   不过,在一些特殊癌症(比如腺样囊性癌)和特殊部位(比如靠近脑干、累及脊髓等)的放疗,质子重离子有独特的优势。   近日,顶级医学期刊JCO杂志就公布了一项前瞻性随机对照临床试验,在实体瘤脑膜转移的患者中,对比质子重离子放疗和常规调强放疗的疗效,两组分别有42例和21例患者。   结果显示:质子重离子放疗组脑部无疾病进展生成时间明显更长(2.3个月对比7.5个月),中位总生存时间也更长(6.0个月对比9.9个月)。   脑部和脊髓,毕竟是人体最金贵的器官,这种特殊的部位采取质子重离子治疗,还是有一定优势的。   当然,最后我们也期待质子治疗的全新技术——FLASH闪疗能在临床数据中取得更多更好的临床数据,为患者们带来实际的帮助! […]

小D
国人抗癌10大误区【5】:对于放疗,误解太深

国人抗癌10大误区【5】:对于放疗,误解太深

放射治疗,简称放疗,就是利用射线,来定点清除肿瘤,是和外科手术、药物治疗并列的三大主流抗癌手段之一。   世界卫生组织曾经做过大规模统计,被治愈的恶性肿瘤患者里,70%-80%的患者是通过手术切除实现治愈的,15%左右的患者是通过放疗实现治愈的,而单纯通过药物实现治愈的患者仅为5%左右。另一方面,在全部恶性肿瘤患者的全程治疗过程中,大约70%的患者需要用到放疗。 对于如此重要的一种抗癌手段,国人却充满了误解,有的甚至因为这种误解白白错过了根治的机会,从而为自己的无知付出了生命的代价。本文将梳理其中最主要的几大误区,以飨读者。 首先,很多病友搞不清楚放疗科和放射科,以为两者是一回事。 放疗科是利用射线杀灭肿瘤、提供抗癌治疗的科室。而放射科,有时候也被称为影像科,通俗地讲,是给病人拍片子(CT、MRI等)的科室,绝大多数情况下,放射科不提供治疗,能给病人提供治疗的是放疗科。 其次,很多病友觉得肿瘤一旦不能手术切除了,就一定是晚期了,就一定没有治愈可能性了,就一定死马当活马医了。这种想法大错特错: 01 首先,对于部分特殊位置、特殊病例类型的癌症,手术本身就不是首选的治疗方案,反而放疗是这类癌症的首选的、治愈性的治疗手段。 比如鼻咽癌,早中期鼻咽癌最佳的治疗方案就是放疗或者放化疗,治愈率高达百分之七八十以上,马来西亚羽毛球名将李宗伟就是通过放疗基本实现了治愈鼻咽癌的目标。 比如小细胞肺癌,除了极少数I期的患者,绝大多数局限期小细胞肺癌患者,首先的治疗方案就是放化疗,5年的生存率也可以达到30%(其中相当一部分患者是临床治愈状态)。 02 其次,对于一部分局部晚期(3期)实体瘤,比如非小细胞肺癌、食管癌等,外科手术配合术前(或者)术后的化疗,其治愈率、5年生存率,其实和根治性放化疗没有差异,而副作用方面各有千秋。 也就是这类局部晚期的实体瘤,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方案,和以放疗为主的综合治疗方案,疗效是一样的。这个结论,其实早在十几二十年前就被反复证明过。 比如2009年《柳叶刀》杂志上公布的一项国际多中心3期临床试验结果显示:对于3期非小细胞肺癌,根治性放化疗的疗效,不差于手术治疗为主的综合治疗。396名患者入组,1:1随机分组,手术组的中位总生存时间为23.6个月,放化疗组是22.2个月,两组无统计学差异,下图的生存曲线也是完全交叉在一起。类似的结论已经被至少四五个大型3期临床试验反复证实。 03 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对于一部分早期癌症,其实精准的立体定向放疗、质子重离子放疗,其治愈率堪比手术,且副作用更小。这部分咚咚之前已经介绍过,欢迎复习:早期癌症不用开刀,也能治愈:方法还不少 04 此外,对于一部分局部晚期的实体瘤,比如食管癌、直肠癌、头颈部鳞癌等,手术之前先接受一段时间的放化疗,让肿瘤退缩,让远处微小转移灶被杀灭,然后再开刀,不仅可以保住一些原本无法保住的重要器官(比如声带,比如肛门),而且可以延长患者的总生存期。因此,国内外,已经把术前放化疗,然后再安排手术,列为局部晚期直肠癌、食管癌、头颈部鳞癌的首选治疗。 05 最后,对于一部分寡转移的晚期实体瘤患者,精准的立体定向放疗,不再是姑息减症性质的佐料,而是有望显著提高疗效、甚至帮助一小部分患者实现临床治愈的主力军(详见:价廉物美的立体定向放疗:治愈寡转移、增敏PD1)。     最后一个主要的误解,是关于放疗的副作用。   部分病友对射线十分恐惧,一想到射线就联想到辐射,一想到辐射就联想到核辐射,感觉一下子就要把全人类干翻的样子。其实,大可不必如此惊慌:   首先,目前广泛使用的是外放疗技术(粒子植入、宫颈癌的腔内放疗除外),言外之意,发射射线的放射源是深埋在地下的,病人只有在放疗机房里的那两三分钟内才接受到射线照射,当病人从机器上爬下来的时候,他的身上并不携带放射性物质,因此不会对周边的人产生影响;   其次,对于病人本人而言,目前的放疗技术都是图像引导和反复验证后的精准放疗,也就是射线绝大多数只照射到肿瘤部位,误差精准度在几个毫米之间,几个毫米尤其是几个厘米之外的正常组织和器官,受到的射线照射,是非常小的。   从近二十年来几百上千个前瞻性临床试验、几十上百万接受放疗的病人数据的汇总和统计,可以知道,放疗导致的有症状的重要器官损伤,比如放射性脑坏死、放射性肺炎、放射性食管炎、放射性肝炎、放射性肠炎的发生率一般都在10%-20%,而3-4级较为严重的放射性损伤的发生率一般都低于5%——作为对照,日常使用的双药化疗,3-4级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一般都在50%上下(当然,化疗导致的严重不良反应,主要是骨髓抑制为主,目前已经有较好的办法可以应对)。 此外,不管是放疗,还是化疗,治疗相关的死亡,发生率一般都在1%-2%以下,在实施放化疗之前,主管医生也会科学评估患者的耐受性,不可能硬着头皮让肿瘤病友白白去冒险。 综上所述,其实放疗导致的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率,是远低于化疗的,绝大多数患者对放疗是可以耐受的。少数患者由于担心放疗的副作用,而放弃了这样一种重要的局部治疗手段,实属因噎废食、得不偿失。     参考文献: [1]. Radiotherapy plus Chemotherapy with or without Surgical Resection for Stage III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Lancet. 2009 Aug […]

小D
漫谈百年抗癌史:纳粹创造的生化毒剂,最终成了救人无数的「抗癌神药」

漫谈百年抗癌史:纳粹创造的生化毒剂,最终成了救人无数的「抗癌神药」

“化疗”这两个字,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巨大的副作用,恶心呕吐、掉头发等等。特别是近些年免疫治疗、靶向治疗等更为安全有效的肿瘤新兴疗法的快速发展,更是让化疗这个肿瘤治疗里的“老大哥”有些落寞。 但不可否认的是,化疗在人类对抗肿瘤的历史里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哪怕时至今日,在种种新兴疗法的冲击下,化疗依然是各类抗癌疗法中应用最多的一类。那么这样一类重要的抗癌疗法是如何诞生,又如何发展的呢? 1 生于战火 严格来说,化疗并非肿瘤治疗的专利,所有使用化学合成药物治疗疾病的方法都可以叫做化疗。化疗这个概念最早由德国化学家Paul Ehrlich提出,他于1908发现了第一个治疗梅毒的化疗药物阿斯分明。至于人们所熟知的肿瘤化疗,要等到两次世界大战之后了。 都说战争是科学发展的催化剂,现如今我们使用的很多技术都源自两次世界大战期间,肿瘤的化疗也是其中之一。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军队为了打破僵持的战局,在化学家Fritz Haber的领导下,于第二次伊普尔战役中首次使用了化学武器氯气。而后,Haber还领导团队开发了光气、芥子气等多种化学武器。 据传,后来发动二战的德国元首希特勒,也曾在一战中因芥子气一度失明,还因此接受了催眠治疗。二战后的纽伦堡军事法庭上,希特勒一战时的指挥官供述,当时的希特勒缺乏成为领导人的人格魅力。后来有人认为,正是这次失明后的催眠治疗造就了历史上的希特勒。 一战中的希特勒 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化学武器的种类更为丰富。日本的731部队在中国东北进行了惨无人道的人体试验,纳粹德国也在集中营里试验着各种化学武器。 1942年,德国大量合成储备的氮芥引起了盟国的注意,美国科学研究与发展办公室专门拨款给耶鲁大学的药理学家Louis Goodman和Alfred Gilman来研究这种化合物。不过,这两位科学家却有些“不务正业”。 1943年,德国空军空袭了意大利巴厘港,一艘载有2000枚芥子气毒气弹的轮船在岸边爆炸。Goodman和Gilman注意到,当地不少暴露于芥子气的男性都出现了骨髓细胞耗尽的症状,猜测这种毒气可以被用来治疗当时的不治之症——白血病,并立即展开了研究。 初步的研究结果于1946年公布,参与研究的27位霍奇金淋巴瘤患者几乎全部都从氮芥的治疗中获益,在淋巴肉瘤和慢性白血病中,氮芥也显示出了一定的疗效[1]。第一类肿瘤化疗药——烷基化剂,就此诞生。 除烷基化剂之外,另一类化疗药——抗生素类化疗药的诞生也和战争有关。二战期间,青霉素的应用挽救了无数生命,一时被奉为神药,甚至有人认为它能治疗癌症。 在青霉素的影响下,人们开始对各种细菌、真菌的发酵产物进行大规模筛选,并从中发现了放线菌素D等一系列具有抗肿瘤作用的抗生素。阿霉素、柔红霉素等多种抗肿瘤抗生素今日依然活跃在临床一线。 2 歪打正着 就在氮芥开启肿瘤化疗时代之后仅仅2年,第二类化疗药抗代谢类化疗药也诞生了。与生于战争的烷基化剂不同,抗代谢类化疗药的诞生源自一次歪打正着。 1920年代,英国科学家Lucy Wills在研究印度纺织女工的贫血症时,发现酵母提取物里存在一种可以治疗贫血的物质,当时被称为Wills因子。1947年,Wills因子从菠菜中被分离出来,并获得了一个新的名字——叶酸。 现在我们知道,缺乏叶酸会导致巨幼细胞性贫血,骨髓中会产生巨大的幼稚红细胞。但当时的人并不理解这些,他们反倒认为骨髓中这些巨大的细胞类似于白血病细胞,以为白血病是叶酸缺乏导致的。 叶酸缺乏导致的巨幼贫细胞(右)当时被认为与白血病细胞(左)类似 在这一猜想的指导下,美国医生Arnold Welch和Robert Heinle尝试用叶酸治疗了一位白血病患者。试验结果与研究人员的预期可以说是截然相反,叶酸治疗后患者的病情急转直下,这让他们在另一位白血病患者上尝试了叶酸拮抗治疗,并获得了初步的成功[2]。 在Welch和Heinle工作的基础上,病理学家Sidney Farber领导团队合成了氨基喋呤、甲氨蝶呤等一系列叶酸类似物,将其用于儿童白血病的治疗。到现在,甲氨蝶呤等叶酸类似物不但依然是白血病治疗的重要药物,还跨界到了风湿免疫领域,成为风湿科的常用药。 Sidney Farber,他创立的儿童癌症研究基金会后来发展为了著名的Dana-Farber癌症研究所 3 脑洞大开 甲氨蝶呤的诞生虽说是歪打正着,但总归有迹可循。而如今使用的最多的铂类化疗药的诞生,就显得更为无厘头,它来自一个物理学家的两个超级大脑洞。 第一个铂类化疗药顺铂最早由意大利化学家Michele Peyrone于1845年合成,可以说是“最老”的一个化疗药,但让它真正成为一个抗癌药物的,还要等100多年后的一位物理学家Barnett Rosenberg。 Rosenberg毕业于纽约大学物理学系,之后留校任教。1961年,密歇根州立大学聘请Rosenberg前去建立生物物理学系,作为“外行人”的Rosenberg开始从头学习生物学。 作为一个物理学家,Rosenberg对很多生物现象的看法角度都与专业的生物学家不同。比如,他看到细胞有丝分裂中纺锤体的图像后,立马想到这跟物理学中电磁场的图像十分相似,于是开启了第一个脑洞——能不能用电磁场抑制细胞生长? 在试验中,Rosenberg意外的发现,铂电极在含有氯离子和铵离子(细菌培养基中的常规成分)的电解液中电解产生的电解产物能抑制大肠杆菌的分裂,由此发现了顺铂等一批能抑制细菌分裂的过渡金属化合物[3]。 之后Rosenberg又开启了第二个脑洞,既然顺铂可以抑制大肠杆菌的分裂,那它能不能抑制癌细胞的分裂? 1969年,初步的研究结果出炉,顺铂成功控制了小鼠的肉瘤和白血病[4]。1971年顺铂的临床试验开始,1977年施宝贵公司购买了顺铂的专利,1978年FDA批准顺铂进入临床应用,到今天顺铂仍然是临床应用最广的抗癌药之一,被誉为“抗癌药中的青霉素”。 多说一句,Rosenberg最初的那个脑洞——用电磁场抑制细胞分裂,如今也已实现。电磁场疗法已经开始用于脑胶质瘤的治疗。(参考:抗癌黑科技——电场疗法) 一位接受电场治疗的患者 自1946年氮芥被用于肿瘤治疗以来,肿瘤的化疗已经走过了70多年的风雨,也挽救了无数的性命。 据统计,从1991年到2019年的28年间,美国的癌症死亡率降低了32%,其中一半要归功于控烟、筛查等肿瘤防治手段,而另一半就是肿瘤治疗的进步了,最重要的便是化疗。 现在,免疫治疗、靶向治疗、ADC药物等新型肿瘤治疗方法的快速发展,让化疗成为了经常出现在对照组中的陪衬,但也不乏化疗与这些新型疗法联用的治疗方案。或许在未来,化疗终将被更为先进的治疗方法所取代,但它在人类抗癌史中的意义依然值得我们铭记。 参考文献: [1]. Goodman L S, Wintrobe M […]

小D
国庆假期,肿瘤化疗能否提前或推迟?一文详解化疗周期来告诉你答案

国庆假期,肿瘤化疗能否提前或推迟?一文详解化疗周期来告诉你答案

国庆假期即将到来,可能会有些肿瘤患者希望提前或推迟化疗,以期与家人度过一个完整的假期,那化疗能否提前或者推迟呢?小编带你一文详解。 化疗药物作用于细胞周期(DNA合成前期(G1期)、DNA合成期(S期)与DNA合成后期(G2期)、细胞分裂期(M期)),不同化疗药物作用的细胞周期不一样,尽量选择作用于不同周期的化疗药物合用。 而化疗周期是根据药物半衰期以及肿瘤倍增时间来制订的。一般来说,从注射化疗药物的第 1 天算起,到第 21 天或第 28 天,即 3~4 周称为一个周期。举个例子,2022年9月1日进行了紫杉醇联合卡铂的方案化疗,那么下次化疗的时间就是2022年9月22日。同样的口服化疗药物也是,2022年9月1日进行了口服替吉奥化疗,那么下次化疗的时间就是2022年9月22日。 在一个周期中,并不是每天都用化疗药。 通常情况下:第一周一般会用于化疗给药;第二周化疗药物的毒性反应会达到顶点,导致包括白细胞、血小板降低的骨髓抑制的低谷,这是最需要医生严密监测的时间段;而最后一周人体开始对化疗的损伤进行修复和补充,绝大部分患者在此期间可以完全恢复。 这样做的目的是让患者身体通过短时间的休息调整,恢复或重建机体免疫功能,使得各脏器功能得到充分调理。在这期间,应建议患者摄入一些提高免疫功能的食品或者药物,必要情况下临床上也会为病人打升白针。 但有的化疗药物抑制骨髓的时间较迟,恢复较慢,因此,个别方案需要 6 周作为一个周期。 “那你说了这么多,化疗究竟能不能提前两天?” “非十分必要,不能。” 用于化疗的药物中往往包含细胞毒药物,提前化疗可能会增加患者每周期身体所承受的化疗药物的剂量,从而导致一些不良反应以及毒副作用,如恶心、呕吐、腹泻、脱发、白细胞减少以及肝功能受损等情况,严重时还可能会造成致命性的损害。 “那推迟两天也不能了?” “或许可以。” 首先,肿瘤化疗可以分为根治性治疗和姑息性治疗。姑息性化疗根据实际情况可适当推迟治疗,但根治性化疗患者一般身体状况较差,接受化疗后免疫功能受到进一步抑制,在普通的环境下也极易出现感染,因此在如今疫情笼罩下的换季时刻,最好按时治疗。 其次,由于化疗周期是根据化疗药物毒副作用的持续时间、人体恢复时间及肿瘤倍增时间而设定,如果患者是由于白细胞、血小板没有达标,感染,疫情影响等原因造成的化疗推迟,一般来说延迟几天对疗效不会产生太大影响,但是若多次化疗均延期,疗效将会受到影响。 再者,目前许多化疗患者采用了picc置管或cvc置管,在检测各项指标合格的情况下,不建议推迟过久,一方面影响疗效,另一方面picc置管或cvc置管在缺乏维护的情况下容易产生血栓,静脉炎,感染等其他风险。不过在疫情大环境下,患者家属也可以尝试询问医生,能否医院学习、配好药带回家自己换药、封管。 总的来说,化疗不能提前,的确有需要的情况下可以延后,但可能影响治疗效果。 疫情当前,国庆假期人口流动大,接受化疗的患者往往自身免疫力较差,因此建议患者定期做身体检查,医生根据患者身体情况来决定化疗的次数和间隔时间,确定化疗方案。

半夏
30万的质子重离子放疗 vs. 5万的常规放疗,差异在哪?

30万的质子重离子放疗 vs. 5万的常规放疗,差异在哪?

伽马刀,射波刀,托姆刀,X刀……一直到最高大上的质子刀,本质上都是放射治疗(放疗),也就是用放射线来杀灭癌细胞。 如果从放疗科医生的专业角度来分类,首先要看释放出来的射线到底是啥成分:电子、光子、质子,还是重离子。这些玩意有啥区别?需要大家复习高中物理学常识:电子带一个负电荷,质量很小(但不是0);光子没有质量,也不带电荷;质子带一个正电荷,质量是电子的1836倍;重离子带正电荷,质量是质子的整数倍(比如碳离子质量大约是质子的12倍)…… 可是,知道这些玩意,和抗癌治疗有什么关系,又不是参加高考?! 关系是这样的: ● 最常见的普通放疗,一般释放出来的是光子,也就是用高能量的光子线来杀伤癌细胞,一个完整的疗程,通常需要花费5万元左右,纳入国家医保; ● 伽马刀、托姆刀、射波刀释放出来的也是光子,只是所采用的机器不同,单次能量更大、定位更精准,收费在10万元上下,未必能医保报销; ● 质子放疗,释放出来的是质子,重离子放疗,释放出来的是重离子,有一定质量又带正电荷的质子重离子获得高能量高速度后,会形成所谓的布拉格峰,让抗癌的能量精准地释放在肿瘤组织内部,对周围的正常组织影响很小,不过这样的高大上放疗,收费30万左右,全自费。 绕了一大圈,病友们心中最大、最实在的问题,还是没有解决:30万全自费的质子重离子放疗和4、5万的常规放疗,到底疗效和副作用上,有多大的差异?天壤之别还是微如毫毛? 先告诉大家答案:在绝大多数情况下,质子重离子放疗与常规放疗的疗效相似,副作用一定程度降低。 这个结论,可不是笔者个人经验或者信口开河,而是有多份权威数据支持。 比如,早在2016年,国际放疗学界顶尖学术期刊,欧洲肿瘤放疗学会的官方期刊(《绿皮》)就报道过一组病例对照研究的成果,利用质子重离子放疗和常规的调强放疗分别治疗头颈部鳞癌,前者是50例病例,后者是100例年龄、性别、种族、疾病严重程度相匹配的病例。 结果显示:两种放疗模式下患者的无疾病进展生成期和总生存期毫无差异,不过接受质子重离子放疗的头颈部鳞癌患者由于放疗导致的口腔黏膜炎症、吞咽困难、管腔狭窄等不良反应,不得不安置鼻饲管进行营养支持或者由于营养支持跟不上导致体重下降超过20%的患者比例明显下降(从24.7%下降到了8.0%);而其他不良反应,比如口腔黏膜炎、口干、体重下降、乏力等两组均无统计学差异。 当然,有人会说,上述研究只纳入了150例患者,且只有头颈部鳞癌一种癌种,不具有广泛的说服力。 2020年,宾夕法尼亚大学的James M Metz教授团队就提供了另外一份包含1483例病例、涵盖几乎所有常见肿瘤的对比研究。1092名患者接受常规的调强放疗,391名患者接受了质子重离子放疗。 结果显示:两组中位无疾病进展生成期、总生存期没有统计学差异;质子重离子放疗组90天内严重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明显下降(3级及3级以上严重副作用发生率从27.6%砍半到11.5%;2级及2级以上不良反应发生率从84.8%下降到74.2%)。 综上所述,在绝大多数常见癌症、常见情况下,质子重离子放疗和常规放疗的疗效几乎是一样的,不过前者可以一定程度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至于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幅度是否划算,各位病友见仁见智了。 不过,在一些特殊癌症(比如腺样囊性癌)和特殊部位(比如靠近脑干、累及脊髓等)的放疗,质子重离子有独特的优势。 近日,JCO杂志就公布了一项前瞻性随机对照临床试验,在实体瘤脑膜转移的患者中,对比质子重离子放疗和常规调强放疗的疗效,两组分别有42例和21例患者。 结果显示:质子重离子放疗组脑部无疾病进展生成时间明显更长(2.3个月对比7.5个月),中位总生存时间也更长(6.0个月对比9.9个月),不过两组3-4级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脑部和脊髓,毕竟是人体最金贵的器官,这种特殊部位,质子重离子,30万花下去,还是有好处。 参考文献: [1]. Intensity-modulated proton beam therapy (IMPT) versus intensity-modulated photon therapy (IMRT) for patients with oropharynx cancer – A case matched analysis. Radiother Oncol. 2016 Jul;120(1):48-55 [2]. Comparative Effectiveness of Proton […]

小D
放疗适用于哪些肺癌患者?

放疗适用于哪些肺癌患者?

放疗是放射治疗的简称,发展至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与手术、药物治疗一起构成肿瘤治疗的三大手段,放疗被誉为“隐形的手术刀”。治疗的目标是最大限度地将放射线的剂量集中到病变内,杀灭肿瘤细胞,同时最大程度地保护邻近的正常组织和器官。据统计,约65%~75%的肿瘤患者在其治疗的过程中接受过放疗,所以正确使用放疗非常重要。 放疗不仅可以根治性治疗III期(局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对于出现脑转移或骨转移等寡转移或多发转移的晚期NSCLC患者也可以使用。此外放疗在小细胞肺癌SCLC治疗中也占有非常重要地位。无论是广泛期还是局限期的SCLC患者,都可以使用放疗,特别是脑预防放疗的患者,研究发现接受预防性放疗的患者自然脑转移的发生率显著降低。 放疗除了单独运用,也可以和手术、化疗、靶向和免疫药物等联合应用。放疗在控制局部病灶的同时,可以释放肿瘤新抗原进入免疫系统,激活细胞免疫反应,可引起“远隔效应”,而单独放疗的免疫促进作用不足以抗衡其产生的抑制作用。 随着免疫治疗的兴起,放疗联合免疫可增强放疗诱导的免疫反应。临床研究结果表明,在PD-1单抗治疗前,接受放疗的患者其PFS、OS均好于未接受放疗的患者。放疗除了用在晚期肿瘤患者,对于局晚期肺癌患者,无论是中国CSCO指南还是国际NCCN指南都推荐同步放化疗为主,但是不乏国内很多III期肺癌患者使用序贯放化疗的方案。很多患者在放化疗后也未有较好的序贯方案,患者的生存率依然不尽满意,IIIA期的患者5年生存率为36%,IIIB期为26%,IIIC期仅有13%。PACIFIC研究显示局晚期肺癌患者在放化疗之后使用PD-L1单抗Durvalumab巩固治疗,3年生存率为57%。所以如何有效的使用放疗,发挥其最大的抗肿瘤作用成为肿瘤治疗的一大挑战。 目录 一、肿瘤的放射治疗 1.什么是肿瘤的放射治疗? 2.放疗是怎么发挥作用的? 3.放射治疗方式有哪些? 4.常用的放疗技术和设备有哪些? 5.哪些患者适合接受放疗? 二、肺癌患者的放射治疗 1.放射治疗适用于哪些肺癌患者? 2.肺癌放射治疗的流程是怎样的?

半夏
化疗出现手足综合征怎么办?赶紧学习一下吧!

化疗出现手足综合征怎么办?赶紧学习一下吧!

化疗药物除可以引起骨髓抑制、胃肠道反应、肝肾毒性等共性的副作用外,还可能诱发一些药物特异性的并发症。手足综合征(HFS)就是这样一类由卡培他滨等化疗药物引起的皮肤损伤。 1、什么是手足综合征? 手足综合征(Hand-Foot Syndrome, HFS)又称为掌跖红斑综合征、布格道夫反应,是以掌跖部感觉丧失及红斑为主的特异性皮肤综合征,表现为手足色素沉着、红斑、肿胀,严重者出现脱屑、水疱、溃疡和剧烈疼痛,影响日常生活。 2、易引起手足综合症的药物 化疗药:卡培他滨、脂质体阿霉素、阿糖胞苷 多西紫杉醇、长春瑞滨、持续输注  阿霉素、吉西他滨等; 靶向药物:索尼替尼(索坦)、索拉菲尼(多吉美)、伊马替尼(格列卫)、厄洛替尼(特罗凯)。 3、手足综合症发生机制 目前对手足综合征的发病机制并未完全阐明, 综合已有的研究成果, 其主要病理改变概括为: 基底角化细胞空泡变性; 真皮血管淋巴细胞浸润; 角质化细胞凋亡; 皮肤水肿。 此外,有研究表明多柔比星脂质体(PLD)导致 HFS 的机制是 PLD 在血液中循环时间延长。角质层富含铜离子,PLD 与铜离子反应,激发氧应激反应,产生活性氧簇(ROS),可以直接破坏周围皮肤组织,介导释放白介素等更多种炎性因子,使皮肤细胞处于炎性状态,导致血管舒张,血管通透性升高,皮肤发红、发热、肿胀等 HFS 症状。 4、手足综合征的临床表现                     HFS好发于手掌、足底、皮肤受摩擦的部位。手掌通常是首先累及的部位,多见于鱼际、小鱼际、指腹和指侧。 最初表现为感觉迟钝和刺痛,3~4天后病情进展,出现烧灼样疼痛,皮肤红斑。 在肤色比较深的病人,也可以仅表现为局部的色素沉着。进一步发展可出现水疱和皮肤脱屑(小片或大片皮肤掀起)、蜕皮,或手指皮肤切指样皮损,或指纹淡化。 如果局部渗出、甚至溃烂,可能继发感染,引起极度疼痛和功能障碍。 HFS的发生具有药物特异性,和剂量依赖特点。通常在化疗药物使用后2天到3周后出现,最晚的也可以在用药10个月后才出现。病程多为自限性,在停药后1~5周可逐渐缓解。 5、手足综合征的临床分级 世界卫生组织(WHO)将HFS分为4级。 1级:手和脚感觉迟钝、感觉异常或刺痛感; 2级:持物和走路时不舒适、无痛肿胀或红斑; 3级:疼痛的红斑,手掌和脚底水肿,甲周红斑和肿胀; 4级:脱皮、溃烂、起疱及剧烈疼痛。   5、手足综合征的处理方法: 治疗HFS药物主要有保湿剂与抗角化药物、止痛药物、抗溃疡类药物、维生素类药物、糖皮质激素、抗生素等。此外,HFS者尽可能避免手足局部摩擦;注意保暖, 温水洗浴, 避免冷水刺激;避免重体力劳动和日光暴晒;饮食清淡, 避免食用辛辣刺激食物。 (1)保湿剂与抗角化药物 尿素软膏有保湿、软化角质、缓解肿胀疼痛等作用,其可降低手足综合征发生率及其严重程度,可用于预防和处理轻度手-足综合征(HFS),可均匀涂抹于手足部。皮肤角质增生时轻者夜间湿敷包裹,重者夜间湿敷包裹、白天涂抹。 注意事项:偶见皮肤刺激和过敏反应,如瘙痒、红肿、烧灼感等。避免接触眼睛和其他黏膜如口、鼻等。 […]

半夏
另类「神药」挽救患者免受侵害!大幅降低癌症患者化疗副作用,这些「保驾护航」的抗癌药火了!

另类「神药」挽救患者免受侵害!大幅降低癌症患者化疗副作用,这些「保驾护航」的抗癌药火了!

癌症之所以可怕,其实不光在于它是一种“绝症”,更在于它治疗过程并不能被大家所接受。   无论是手术、放疗、化疗,甚至是近些年来带来突破性疗效的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往往都会给癌症患者们带来不小的副作用。而其中最典型的“双刃剑”,莫过于化疗给患者带来的的副作用了。 作为目前癌症治疗最基本的治疗方式,毫无疑问它的副作用让所有患者都会“印象深刻”:脱发、呕吐、便秘、腹泻等等,哪一个都不好受。有的癌友甚至会因为害怕化疗难受,放弃了治疗。 但事实上,随着我们对于癌症化疗药物及副作用处理方案的不断探索,如今的化疗早已“脱胎换骨”:针对化疗不同的副作用,我们已有了一套完善的应对措施:例如冰帽解决脱发问题,止吐药物解决恶心呕吐问题,以及其他相应的支持治疗。 就在今年2月,美国FDA批准了一款癌症治疗“神药”:CDK4/6抑制剂trilaciclib。这款药物并不能直接杀灭癌细胞,但却能大幅减轻化疗中骨髓抑制的副作用,让患者最大程度免受化疗副作用的影响。 无独有偶,近期美国DT公司也公布了旗下药物DB-020的临床结果。DB-020是一款大幅降低经典化疗药物顺铂毒性的辅助药物,作为一种有效成分为硫代硫酸钠的抗癌辅助药物,DB-020可以通过耳鼓或经鼓室局部注射到中耳后实现耳蜗处高浓度给药,以保护接受顺铂化疗的癌症患者免遭听力损失。 这些降低化疗副作用的重磅药物诞生,其重要意义丝毫不逊色于任何一款治疗药物的上市。毕竟任何一款药物的第一使命,就是不给患者带来伤害,然后才是帮助患者恢复健康。更何况减轻患者化疗骨髓抑制及耳毒性副作用,给患者带来的收益远远超乎我们的想象。 trilaciclib以及DB-020是如何帮助患者们减轻化疗的副作用呢?我们可以先从化疗本身说起 1 化疗带来的骨髓抑制 是造成患者“身体虚弱”的元凶之一 我们都知道,骨髓是身体重要的造血器官,能够制造出血液中的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等。这些成分有着非常重要的功能,红细胞输送血液中的氧气,白细胞抵抗感染,血小板防止人体出血等等。当患者发生骨髓抑制后,血流中的这些成分将会减少,其功能也会受到抑制。 化疗是引起骨髓抑制的常见问题。大多数的化疗药物都具有毒副反应,当这些药物进入血液之后,在杀灭肿瘤细胞的同时,也会对正常的血细胞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很不幸,血液中的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的生存周期较短,是最容易出现的骨髓抑制现象的。 面对很多骨髓抑制副作用较为严重的化疗药物(例如紫杉醇、伊立替康等药物),不少患者会出现中度、甚至是重度的骨髓抑制副作用,往往会影响患者既定的治疗疗程,从而导致疗效不佳。 而骨髓抑制导致的血象下降给患者们带来最直观的感受,就是“身体日益虚弱”、“免疫力逐渐低下”,其实这也是骨髓造血系统受到损伤的标志之一。 骨髓抑制可以说是化疗所有副作用中最让患者及医生们头疼的一个“顽固分子”了。究竟如何解决它,我们刚刚提到的“神药”,也就是CDK4/6抑制剂trilaciclib在治疗上另辟蹊径,可以帮助患者大幅减轻的骨髓抑制副作用。 2 降低化疗伤害! CDK4/6抑制剂trilaciclib另辟治疗蹊径 2021年2月,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FDA)trilaciclib注射液上市,用于降低成人患者在广泛期小细胞肺癌的含铂/依托泊苷的方案或含拓扑替康的方案之前应用化疗诱导的骨髓抑制的发生率。 就像上文中提到的,作为一项开创性的药物,trilaciclib是第一个可以帮助患者减轻化疗骨髓抑制副作用的药物。 作为一款CDK4/6抑制剂,trilaciclib是怎样达到这个神奇的功效的?这个它的作用机制密不可分。 事实上,CDK4/6原本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抗癌靶点。通过抑制这两个酶可有效阻滞肿瘤细胞从G1期进展到S期,进而将细胞分裂控制在G1阶段。简单说来,就是将癌细胞控制在“幼年期”阶段,不让它有成长作恶的机会。 而巧合的是,由于人体的骨髓造血干细胞们在快速分裂这个特点上与肿瘤细胞类似,CDK4/6抑制剂同样可以作用在我们的骨髓造血干细胞上。在化疗前预防性的使用trilaciclib,可以将骨髓细胞短暂阻滞在细胞周期的G1期,显著减少化疗药对骨髓细胞的杀伤,从而保护骨髓细胞和免疫系统功能。换句话说,把造血干细胞们短暂控制在了“幼年期”,反而让它们免受化疗的伤害。 trilaciclib到底能起到多大的保护作用?在3项独立的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的II期临床研究中,123例广泛期SCLC患者在化疗前接受了Triaciclib治疗,119例SCLC患者仅接受了化疗治疗。 其中,使用Triaciclib治疗的患者们出现的骨髓抑制副作用明显更为轻微。临床中,未使用Triaciclib治疗的患者中有77.1%均出现了3-4级骨髓抑制的不良反应,而使用Triaciclib治疗的患者仅有44.3%出现了同等骨髓抑制反应。患者出现中重度骨髓抑制的副作用的概率下降了近三分之一。 除了骨髓抑制的副作用明显降低外,另一项数据同样值得我们关注:在未使用Triaciclib治疗的患者中,31%的患者因为中重度骨髓抑制副作用不得不至少降低一次化疗剂量,而在Triaciclib治疗的患者中,仅有9.2%的患者需要降低化疗剂量。Triaciclib的使用,同样大大提高了治疗的有效性。 3 化疗药物带来“耳毒性” DB-020守护患者听力免遭损害 除了化疗带来的骨髓抑制副作用以外,听力损伤也是困扰患者们的一个重要副作用。更糟糕的是,骨髓抑制可逆,但听力损伤对患者来说是永久的,为患者带来的影响更为深远。 而这个问题,很大程度上可能被新药DB-020彻底解决。临床数据显示,DB-020最高保护了87%的受试者耳朵免于耳毒性侵扰。 对于临床患者而言,DB-020将顺铂引起的语音听力损失降低了80%。侧面说明了使用DB-020治疗可能会降低患者接受顺铂治疗后需要助听设备的风险。 治疗药物毫无疑问是抗癌过程中的重点,但对于副作用的控制,对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的保驾护航同样必不可少。希望Triaciclib和DB-020能在未来成为患者们化疗时常规的保护药物,帮助患者们免受化疗副作用的摧残。

小D
肿瘤术后接受辅助化疗前的步骤和如何评估获益和伤害:怎么决定是否进行化疗?

肿瘤术后接受辅助化疗前的步骤和如何评估获益和伤害:怎么决定是否进行化疗?

术后辅助化疗指的就是在恶性肿瘤的根治术后,实施的化疗。尽管肿瘤患者接受根治术后,复查CT或核磁已经没有可见病灶,但是仍然在血液中或各个脏器,存在目前难以检测到的微转移灶,这是术后复发转移的根源。化疗的理念是通过杀伤微转移灶,减少术后残存肿瘤细胞数量,减少转移复发,增加肿瘤的治愈率。 但是,术后的辅助化疗在不同的肿瘤类型,不同的分期,获益是不相同的,并且也存在不同程度的毒性。所以,很多患者和家属会非常纠结,到底要不要术后继续化疗? 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必须了解辅助化疗的获益和伤害,再决定是否进行,而不是靠感觉空想,要相信科学。别把化疗想的太有效,而是科学的对待,化疗只是下降一定的转移复发率,有高有低,化疗刚结束就复发转移的患者其实并不少见。 当手术之后,除了需要积极的重视营养支持、体力状态恢复、严防感染外(这些既往都写过,术后如何尽快恢复),通常还需要4个步骤。 第一步:尽快拿到准确的病理报告,以及手术记录和CT等影像学检查。 病理报告是重中之重,基本反应了肿瘤的严重程度。但是,光看病理报告有时不够,也需要结合手术记录和术前检查。 因为有时切除的标本的病理并不是全部,只是一部分,无法反应出真实的肿瘤病理分期,很简单,病理报告只能检测切除的那部分,但可能有没切除的肿瘤存在。 举例说明:一例合并梗阻的结肠癌进行手术,术中发现腹膜多发结节,考虑转移,无法切除干净。于是医生只把原发病灶和淋巴结清扫了,送到病理科检测。如果手术医生没有切除腹膜结节,病理科医生又不是神仙,只能检测送检标本,比如是一个T3N2的结肠癌,这就导致诊断出问题。很显然,这患者存在腹膜转移,真实的诊断是T3N2M1c,IVc期。 通过这个例子,大家就能明白光看病理报告有时是不够的,只能说在完全切除干净的情况下,病理报告才是最准确的。 第二步:依据上述资料,判断出准确的病理分期 以前写了病理报告的常识,重点是看肿瘤的T和N的分期,也就是肿瘤大小或浸润深度决定T分期,淋巴结转移的位置和数量决定N分期。这在网上搜索癌症名字+第八版AJCC分期,通常就能找到。 这样就可以对应的写出病理分期,一般以最新的为准(一直在变动)。注意,不要只相信一位医生的分期,必要时多找一位专业医生审核。因为有的主治医生会分错分期,经常是把不严重的往严重分,这样就有更好的理由推荐患者进行术后化疗。 第三步:收集病情信息,自己学习或请教专业医生,这个程度的分期术后化疗的获益是多少。   这一点是非常难的,通常医生估计的经常不准确,有的癌种甚至很难估计,但是,非小细胞肺癌、结肠癌、乳腺癌的术后患者,目前有多种工具进行辅助测算生存率获益,推荐患者和家属下载一个app,ONCOassist,翻译的名字就是肿瘤医生助手,注意,只有苹果手机才能下载,全英文,但并不难。 患者和家属可以请教医生,通过该app计算出5年生存率的大致获益。并不一定准,但已经是最准确的之一。 第四步 评估患者接受化疗的经济压力、治疗所需的时间、存在的痛苦和风险。 第三步已经明确了获益,接下来就是罗列接受化疗的不利之处了。这个评估更难,更需要医生的经验,甚至无法用软件计算。 通常来说,肿瘤患者年龄越大、合并症越多越严重(比如糖尿病、冠心病、脑梗)、体力状态越差(ECOG评分, 可以百度),那么化疗的痛苦就越高,风险就越高,因此需要小心谨慎的判断。 至于经济压力,如果患者接受的是权威标准的治疗,通常花费反而并不高,不要被改成昂贵却反而低效的方案就可以。即使真的标准方案很昂贵,也可以想办法缩减或代替。    然后,依据化疗的获益和伤害,最终做出合理的决策。 我个人会分三种情况: (1)如果术后辅助化疗的5年生存率获益只有1-3%。 在这种获益低的情况,我个人很可能不会考虑化疗,因为化疗通常有毒性,可能带来长时间的痛苦,考虑接受化疗的获益不能抵消带来的痛苦。除非一种情况,就是术后化疗就只需要单药口服,且预估的副反应不大,我会权衡后考虑接受。 (2) 如果术后辅助化疗的5年生存率获益在4-8%之间。 我接受化疗的意愿就会显著增加,会仔细评估自己的身体状况,没有特殊情况,大概率会同意进行。因为4%以上已经是不可忽视的获益,我愿意为此承受一定的痛苦和花费。 当然,如果是年老且体力状态较差,合并疾病较多,化疗预估风险比较高,我会再权衡后考虑。  (3)如果术后辅助化疗的5年生存率获益在8%以上。 那我会非常积极的接受化疗,来争取治愈的机会。别说年轻和体力好,哪怕我年老且体力状态差,都要尽量的尝试进行化疗。副反应大的话,可以减量或停止。 当然,假如我已经80多岁了,术后体力差到基本卧床,或者合并症很多导致接受化疗的风险非常高,比如预测接受化疗很可能出现严重感染或各种并发症,这种情况那还是以稳妥为主,估计不会进行化疗。 所以,这是我个人推荐的策略,需要判定化疗后的获益,以及自身的身体状态,估计化疗带来的损伤和风险,再决定是否进行。我这才是科学的态度,不了解具体状况,凭借感觉来接受化疗或拒绝化疗,往往可能犯下错误。 无论是医疗还是生活之中,在关键问题要做一个正确的抉择,当然需要收集到足够多的准确的信息,才能合理判断。原则是一致的。 再讲个故事:有位患者女儿和我说,别说术后化疗有1-3%的获益,哪怕只有0.5%的生存获益,我倾家荡产也要进行治疗。 这种孝心非常可嘉,但是这样对病人真的好吗?0.5%的5年生存率获益意味着什么,意味着200位患者治疗,0.5%的比例也就是1位患者继续存活,假设这位患者多活30年。那就相当于200位患者接受了治疗,总计多活30年,平均每人多活的时间仅仅只是1.8月,但是注意,每位患者需要花6月来接受有痛苦的治疗,这还不是钱的问题,对于病人是否真的值得?每个人的观点应该会不一样,有的人可能会觉得值得,但如果是我,我不会考虑。 此外,我需要提醒大家注意,有的化疗存在远期并发症,也就是在后续的几十年的生活中,可能一直有种种不适,虽然比例较低。一旦出现这种情况,更是得不偿失。比如奥沙利铂辅助化疗后,一小部分患者可以数年甚至数十年的手足麻木,影响生活,这是可能的。  所以,我们必须正确地看待辅助化疗,了解获益和可能带来的伤害,这个非常重要。请患者和家属了解清楚再决定是否进行,而不是什么都不知道,医生告知化疗就开始化疗。

半夏
局部晚期肿瘤“告别”手术?新方案让多数病友癌细胞完全消失

局部晚期肿瘤“告别”手术?新方案让多数病友癌细胞完全消失

原发灶较大或已经合并区域淋巴结转移的肿瘤,就是所谓局部晚期肿瘤。这是一类非常特殊的肿瘤病人: ● 一来,局部晚期并不是真正的Ⅳ期,通过积极合理的综合治疗,依然可以让相当一部分病友获得根治; ● 二来,局部晚期并不是早期,很难通过单纯的、鲁莽的外科手术就彻底实现根治。 因此,对于绝大多数局部晚期实体瘤而言,目前通行的做法是手术、放疗、化疗有机组合,做一个最适合病情的综合治疗。 比如局部晚期食管癌、头颈部鳞癌、直肠癌,目前的标准治疗是先接受一段时间的放化疗,然后再手术; 而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通常的做法是先接受一段时间的化疗,然后手术,手术后酌情安排辅助放疗。 不过,随着PD-1抗体、PD-L1抗体等免疫治疗的不断兴起,越来越多的外科医生开始尝试“新辅助免疫联合化疗”,也就是在手术前安排若干个(一般是2-4个不等)疗程的免疫治疗联合化疗,等肿瘤明显退缩后,再安排手术。 比如CheckMate-816研究中,PD-1抗体O药联合化疗,相比于单独的化疗,可以让病理完全缓解率提高近10倍(24% vs 2.2%),详情参考:势不可挡! 免疫治疗全面进军早期癌症, 这类癌症实现彻底治愈的未来已来! 正当免疫治疗和化疗打的火热的时候,放疗科医生不干了,纷纷站出来呼吁:放疗也可以增加免疫治疗敏感性,而且手术前接受新辅助免疫联合放疗,可以让病理完全缓解率再提高一个数量级。 比如近日美国排名第一的癌症中心(MD.安德森癌症中心)胸部肿瘤放疗科主任、华裔教授张玉蛟,就在微博上呼吁,要重视放疗联合免疫治疗的临床价值和治疗优势。 张教授说了这么多,到底新辅助免疫联合放疗,临床试验数据怎么样呢?这里给大家举4个例子。 01 局部晚期头颈部鳞癌   一项前瞻性临床试验显示,在手术前先接受一段为期1周内的立体定向放疗(40Gy分5次或者24Gy分3次)联合PD-1抗体O药,然后安排手术,21位患者入组尝试。 手术病理学检查显示:90%的患者已经实现病理学完全缓解,也就是癌细胞完全消失——疗效数据惊人,以下是1个典型的成功案例。 02 局部晚期肠癌 27位病友入组,接受为期1周的立体定向放疗(5Gy*5次)然后接受2个疗程的免疫联合化疗,然后手术。 结果显示:13位患者癌细胞完全消失,其中包括12位患者是微卫星稳定型(原本认为是对免疫治疗单药抵抗)。 典型的成功病理显示:手术前的免疫联合放化疗,已经让肿瘤在核磁共振、肠镜上几乎消失,手术切下来的标本上肉眼看不出肿瘤,显微镜下仔细查看,也是癌细胞完全消失,疗效非常不错。 03 局部晚期食管癌 20位受试者接受了新辅助免疫联合放化疗,用的是PD-1抗体K药,联合一个低剂量放疗(1.8Gy一次,23次;根治性剂量应该是1.8Gy一次,至少做28-34次);新辅助免疫联合放化疗后,安排手术。 结果显示:55.6%的患者,已经是病理学完全缓解。这样一个病理学完全缓解率远高于单纯的免疫联合化疗(大约在20%-30%)、甚至也高于放疗联合化疗(大约在30-40%)。因此,目前国内外正在开展多项新辅助免疫联合放化疗,用于治疗局部晚期食管癌的3期临床试验。 04 非小细胞肺癌   这是一项发表在《柳叶刀.肿瘤学》上的学术界瞩目的明星研究。60名早中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随机分成2组,一组接受新辅助免疫治疗(PD-L1抗体I药),一组接受新辅助免疫(也是I药)联合放疗(用的是立体定向放疗)。 结果显示:免疫联合放疗这一组,病理学主要缓解率明显提高,从6.7%提高到了53.3%,更重要的是新辅助免疫联合放疗这一组,有50%的患者实现的是病理学完全缓解、完全看不到癌细胞。这样一个II期随机对照临床试验,初步显示出了放疗加入可以增添的抗癌活力。 综上所述,对于局部晚期实体瘤,或许并不急着开刀,可以考虑尝试免疫联合放疗(放化疗),其中半数以上的患者有机会实现病理学完全缓解,这部分病友未来如果有办法通过各类影像学和ctDNA技术提前预判,甚至可以豁免手术,何乐而不为呢。   参考文献: [1]. Phase II, single-arm trial of preoperative short-course radiotherapy followed by chemotherapy and camrelizumab in locally […]

小D
肿瘤患者出现便秘有什么风险?如何预防和处理?

肿瘤患者出现便秘有什么风险?如何预防和处理?

大多数成年人都应该体验过便秘症状,只是程度不同,严重的便秘症状可能也会让人很难受,而长时间的严重便秘更会让生活质量显著下降。 对于肿瘤患者来说,便秘症状出现的可能性要高的多,也更需要关注和及时处理。实际上,积极的干预可以很好的预防和治疗便秘。 本文通过回答以下6个问题来帮助肿瘤患者和家属了解认识便秘、便秘的危害及相应的处理措施。 1.什么是便秘? 2.肿瘤患者哪个阶段最容易出现便秘? 3.便秘的危害是什么?有什么风险? 4.便秘的处理方式? 5.为什么有些患者口服泻药经常无效? 6.什么样的肿瘤患者需要预防便秘? 01 什么是便秘? 便秘是一种临床症状而不是一种疾病,它的主要表现是排便次数减少,排便费力,可伴有排便不净的感觉。 02  肿瘤患者哪个阶段最容易出现便秘? (1)使用特定药物时,最常见的是肿瘤患者接受化疗时和使用阿片类止痛药时。 很多人接受化疗后会出现便秘,但有个误区,认为主要是化疗药物导致,实际上并不是。 在化疗中经常要使用多种类型止吐药,其中有一类几乎每位患者化疗都会使用的,即5-HT3受体拮抗剂:比如昂丹司琼、托烷司琼、帕洛诺司琼,就可以抑制肠道蠕动,导致便秘风险增加。 此外,阿片类止痛药物,比如美施康定、奥施康定等,口服后患者也经常会出现便秘,发生率很高,经常需要预防性通便治疗。 (2)肿瘤越晚期,就越容易出现便秘。 因为肿瘤越晚期,患者进食经常就越差、摄入的液体就越少、活动量也越少,就更容易出现便秘症状。 03 便秘的危害是什么?有什么风险? (1)有明显的不适,影响生活质量。 吃喝拉撒睡,是人的基本生活,如果排便不好,显然会有明显影响,想排便但无论怎么用力都排不出的痛苦,只有便秘的患者才能够体会多难受。同时,便秘也经常导致患者出现腹胀和进食差,甚至导致体力状态也会下降。(很多患者排便正常后,腹胀就会明显减轻,进食恢复正常) (2)便秘存在的风险:有可能出现粪便嵌顿、脱肛、心脑血管意外。 粪便嵌顿:指的是长时间便秘,粪便大量淤积在直肠,逐渐变成较大的硬块,堵塞直肠,严重的可以引起肠道损伤和肠梗阻。这种情况难以自行用药好转,相当于便秘最严重的阶段,需要医生手动处理。 脱肛:当粪便刺激直肠,便意很严重时,患者想强行用力排出大便,就容易造成脱肛,也就是直肠脱垂,掉出肛门之外。 心脑血管意外:这是最危险的情况。便秘严重时患者想用力排便,有时需要反复用力且持续时间长,结果导致心率增快、血液加速和血压升高,就可能诱发脑出血和心绞痛,甚至出现心梗可能。在临床上因排便诱发心肌梗塞的案例屡见不鲜。 因此,出现便秘,排不出大便时确实很难受,但牢记一条:别持续用力排便,存在风险。当排不出大便时,可以暂停排便,忍忍不适的感觉,同时使用口服药物或灌肠来协助顺畅排便,而不是强行继续。 04 便秘的处理方式?   (1)多喝水和多食用高纤维的食物,进行运动锻炼。 多喝水和食用高纤维的食物,多吃水果、新鲜蔬菜和果汁、坚果等,尤其是在早上,但是,少吃产气的食物,比如牛奶和豌豆。尽可能进行运动锻炼,因为运动可以促进肠道运动。 (2)口服泻药治疗。 泻药种类繁多,临床上常用的泻药有刺激性泻药、渗透性泻药、容积性泻药和润滑性泻药。按照NCCN指南推荐:肿瘤患者便秘症状通常推荐的是以刺激性泻药为主,渗透性泻药为辅。 刺激性泻药:包括比沙可啶、某些含蒽醌类中药(大黄、番泻叶、麻仁丸等)、酚酞。该类药物起效快、效果好,但长期使用可导致产生药物依赖、营养吸收不良。 渗透性泻药:如聚乙二醇、乳果糖。该类泻药能使粪便吸收水分,增加粪便体积,刺激肠道蠕动,适用于轻度和中度便秘患者。 因此,刺激性泻药因为副反应不建议长期使用。通常使用起效快的刺激性泻药:比沙可啶或番泻叶临时缓解便秘,后续用一种或两种渗透性泻药规律口服预防,比如福松和乳果糖。 (3)灌肠治疗或手动通便。 开塞露、甘油灌肠剂、温盐水都可以用于灌肠,至于手动通便,顾名思义,看说明操作。 目前的理念是,尽量减少灌肠和手动通便,通过生活习惯的调整和口服药物,让患者可以达到每1-2天可以顺利自主排便一次。 05 为什么有些患者口服泻药经常无效? 这经常是因为选择的泻药种类和体质差异。 便秘时选择渗透性泻药,经常就起效较慢。而且每个人对于泻药的反应差别很大,便秘的患者,有的人使用一袋乳果糖就腹泻7-8次,但有的人可能喝同样的3袋,却毫无作用,不得不联合其它泻药。 因此需要依据患者对于泻药的反应,个体化地调整用量。简单来说,就是用了泻药,如果腹泻明显就减量,如果仍然便秘就慢慢加量,调整到患者觉得合适为止。 06 什么样的肿瘤患者需要预防便秘?   本身就排便不规律或者既往有轻度便秘的患者,在准备开始化疗或口服容易引起便秘的阿片类止痛药时,需要考虑预防性使用泻药。  通常是在使用化疗或阿片类止痛药之前或当天,就开始预防性服用通便药物,因为刺激性泻药的副作用偏大,临床经常更倾向于使用渗透性泻药,一般1-2种。 我原先工作的医院肛肠科经常推荐的一种联合是:乳果糖+福松,可以从常规剂量开始给,效果差就加量,效果好就减量,尽量减少到长期口服其中任意一种,就能维持正常排便即可。(别担心,长期口服这两种药物很安全)按照有位肛肠科主任的话说,只要剂量到位,便秘就能解决。 最后,简单总结: 要识别出容易出现便秘的肿瘤患者,及时的预防处理,调整泻药至合适的剂量,通常就能够很好的预防和缓解便秘症状。同时,调整饮食、多饮水和适量的运动锻炼很重要。 […]

半夏
贝伐珠单抗和恩度到究竟有什么不同?

贝伐珠单抗和恩度到究竟有什么不同?

目前在我国晚期非小细胞肺癌一线治疗(初治)方案中其实是批准了两种抗血管生成药物,一种是大家耳熟能详的贝伐珠单抗(商品名:安维汀/达攸同/艾瑞妥/安可达), 另外一种是国产的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商品名:恩度)。 临床上抗血管生成治疗应用比较多,那在抗血管生成治疗中,贝伐珠单抗和恩度到底什么时候该用谁?到底他们疗效机制有什么区别? 很多人分不清,那今天,我们就来讲讲恩度和贝伐珠单抗。 恩度的前世今生 肿瘤血管生成理论之父,美国科学家犹大.福克曼(Judah Folkman)是血管紧缩素(Angiostatin)和血管内皮抑制素(Endostatin)的最早发现者。 1991年,他发现了这两种蛋白质,于是开始通过他创立的公司EntreMed对它们进行研发。临床研究阶段Endostatin暴露出制备困难、药物稳定性差的缺点,而且Endostatin单药疗效不明显,通常不能显著缩小肿瘤,当然这也是大部分抗血管生成药物的特点,单药一般只能抑制肿瘤生长但不能使肿瘤明显缩小。由于疗效不明,Endostatin终于没挺过II期临床研究,并于2004年终止研发并停产。 恩度从《荣昌》到《麦得津》 1993年,罗永章在烟台经济技术开发区创建了烟台荣昌制药有限公司,并推出了一个全新的医药品牌“荣昌”。也就是现在拥有ADC药物的烟台荣昌生物的前身。关于当时企业的状况,我们来看看当时的《烟台晚报》的一篇文章是怎么描述的: “荣昌人依靠先进的理念和辛勤的劳动,短短几年,“荣昌”就迅速在全国叫响,成为妇孺皆知的品牌,成为中国制药行业的后起之秀。快速发展的成就并没有阻挡荣昌人敏锐的视线,他们注意到生物制药领域蕴藏的无限商机和发展前景。   而要在这一领域有所突破,人才是关键。他们随即在世界范围内搜寻所需要的人才,并很快圈定了一批决心用自己所学知识报效祖国的留美学者。经过互相接触和了解,双方达成了共识。   在国家和山东省、烟台市各级党委政府,以及烟台经济技术开发区工委、管委的大力支持下,烟台荣昌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了。为了突出公司进行基因药物研发生产的特点,他们选取英文“medicine”(药物)和“gene”(基因)的开头词,组成了“Med-genn”这样一个词,音译为:“麦得津”,并将公司更名为“烟台麦得津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   高起点才能快发展。公司一成立,就将自己的目标定位在世界生物制药一流企业上,开始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家一类新药。短短几年,公司自主创新、开发了一系列先进生物技术。而世界级的抗癌新药———“恩度”的诞生,让麦得津闯出了一个世界第一,一举将自己推到了国际生物制药界的聚焦之下。   麦得津 笑对世界难题   癌症!一个让世人胆战心惊的名词;在肆虐的恶性肿瘤———癌症面前,生命是如此地脆弱;攻克癌症,成了世界性的难题。   1971年,美国科学家提出了著名的“饿死肿瘤”理论,即通过阻断或抑制肿瘤新生血管的生成,切断肿瘤的营养供给,达到抑制和治疗肿瘤的目的。科学家发现,有一种生物蛋白可以达到这种效果,并在小白鼠身上试验成功,这种神奇的蛋白叫做血管内皮抑制素。   血管内皮抑制素的发现让国际生物制药界发现了无限的商机,很多国际生物技术公司纷纷投入巨额资金从事该蛋白的药物研制,以求在该领域掘得第一桶金。然而事与愿违,由于这种蛋白极难复性,这些公司一笔又一笔巨资打了水漂。面对阻力,他们选择了退却。   1998年,罗永章回国,开始着手基于血管内皮抑制素的新药研发,并在烟台创建了麦得津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担任首席科学家。1998年11月,刚刚成立不久的麦得津毅然投入到血管内皮抑制素的药物研发中,开始了向科学高峰的登攀。   多少个日日夜夜,他们顾不上欣赏外面的春华秋实;多少次苦苦思索,他们一次又一次地推翻自己的想法,不断尝试全新的试验方案。终于,他们创造性地改变了生物蛋白的氨基酸序列,千方百计地使其具有了生物活性。1999年圣诞节的前夜,这种被命名为“YH-16”的蛋白终于在麦得津人的手中复性成功了!与传统的直接杀死肿瘤的化疗药物不同的是,这种蛋白是通过抑制为肿瘤提供营养物质的新生血管达到控制肿瘤生长的目的。   在麦得津,在中国黄海之滨的烟台经济技术开发区,一个令世界诸多专家学者束手无策的世界级难题就这样被攻克了。   “恩度” 让世界震惊   消息传来,世界震惊了。   美国两院院士、蛋白质复性领域权威、斯坦福大学教授鲍德温说:这种独一无二的复性技术,将影响到整个蛋白质复性领域!   巨大的成功并没有让麦得津人停下前进的脚步,他们清醒地知道,复性实验成功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麦得津公司有关领导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这好比是攀登上一座高峰,可以领略无限风光。只有经过重重努力完成药物开发,也就是说,必须让成果产业化,才能真正造福于民。”   复性等问题解决后,他们又致力于“YH-16”的质量和疗效的研究。2001年,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联合全国25家临床医院,对该药物进行了临床实验,实验结果显示,该药物疗效确切,无耐药性、毒副作用很小,能够有效延长肿瘤患者的生存时间。后来,他们选取“Endostatin”(血管内皮抑制素)的词头“endo”,将这种抗肿瘤药物音译为“恩度”,寓意“恩泽天下,普度众生”” 就这样,在国外放弃的药物,在中国Endostatin的改良版——恩度横空出世了。 2004年,一项在中国进行的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的III期临床研究结果显示,恩度联合长春瑞滨+顺铂(NP化疗)治疗初治或复治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相比NP化疗+安慰剂显著提高了客观缓解率(35.4% VS.19.5%),中位至疾病进展时间(6.3个月VS. 3.6个月)以及中位总生存期(14.87个月VS.9.90个月)。 基于这一研究结果2006年恩度在中国获批上市,适应症为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含鳞癌)。 不过恩度上市这10多年相比贝伐珠单抗却一直不温不火,这两者到底有啥不同? 都是抗血管生成,恩度与贝伐却大不同 贝伐珠单抗也是有来头的,它是制药巨头罗氏研发,是世界上第一种获批的抗血管生成药物。贝伐珠单抗从药理、用药方式到不良反应都与恩度不同。 药理差异 贝伐珠单抗的药理很明确,它就是一个VEG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抗体,可以中和VEGF,而这个VEGF可以促进血管生成,贝伐珠单抗把VEGF干掉了自然就抑制了血管生成。 恩度就复杂了,这个说是血管内皮抑制素,但是怎么个抑制法却一直搞不清楚,这个恩度似乎对很多血管生成相关因子都有影响,直到恩度上市差不多十年后才搞清楚恩度应该是主要通过下调VEGF以及VEGFR来抑制血管生成。 用药方式差异 贝伐珠单抗用药相对方便,贝伐珠单抗采用静脉输注的方式给药,首次静脉输注时间需持续90 分钟。如果第一次输注耐受性良好,则第二次输注的时间可以缩短到60 分钟。如果患者对60 分钟的输注也具有良好的耐受性,那么随后进行的所有输注都可以用30 分钟的时间完成。一般贝伐珠单抗是每3周静脉输注一次。 恩度用药就麻烦了,恩度也是采用静脉输注的方式给药,但是因为它不稳定,半衰期短,所以恩度的输注时间特别长,恩度一般有两种输注方式: 标准的静脉输注方式:每个疗程连续输注14天,每次输注时间要3-4个小时,之后停药休息7天,再继续下一周期。 另外一种输注方式:安装一个微型静脉输注泵,给患者24小时不停输注恩度,而且要连续输注5天,每21天一个治疗周期。 恩度治疗推荐2-4周期,如患者耐受可适当延长恩度治疗,但是这个恩度用药如此麻烦,患者基本得常驻医院,临床上能坚持恩度维持治疗的患者应该比贝伐珠单抗维持治疗要少,这可能是影响恩度长期疗效的关键点之一。 不良反应差异 贝伐珠单抗的不良反应虽说在抗血管生成药中属于相对温和的,毕竟它不是口服药,靶点也单一,但是抗血管生成药常见的高血压、蛋白尿、血栓、出血、消化道穿孔,伤口不易愈合等不良反应贝伐珠单抗统统都有。 恩度却是抗血管生成药中的异类,它的不良反应不多,基本上高血压、蛋白尿、血栓、消化道穿孔,伤口不易愈合都很少发生,即使在鳞癌患者当中也不会增加出血的风险,所以恩度是一种鳞癌患者也可以使用的抗血管生成药物。 当然恩度也是有不良反应的,主要是心脏不良反应,用药初期少数患者可出现轻度疲乏、胸闷、心慌,绝大多数不良反应经对症处理后可以好转,不影响继续用药,极个别病例因上述症状持续存在而停止用药。 发生心脏不良反应的患者共有30例(6.38%),主要表现为用药后第2~7天内发生心肌缺血,心脏不良反应均为Ⅰ、Ⅱ度或轻、中度不良反应,未危及患者生命,其中6.4%的患者症状较为明显,但均为可逆性,且多数不影响恩度的继续使用,不需要对症治疗即可缓解。因心脏反应而停止治疗的患者仅占2.1%。 常见的心脏不良反应症状有窦性心动过速、轻度ST-T改变、房室传导阻滞、房性早搏、偶发室性早搏等,常见于有冠心病、高血压病史患者。 […]

半夏
癌症寡转移不要怕:吃饭睡觉做放疗就够了

癌症寡转移不要怕:吃饭睡觉做放疗就够了

肿瘤转移是每个癌症患者的心头大患,它往往意味着当前的治疗失效,病情失去控制,发生进展。但其实,肿瘤转移也分很多种,有的患者可能全身多处转移,病情完全失控,而有的患者只是出现了有限的几个转移灶,并没有那么严重。 此前我们就介绍过,对于只出现了1~5个转移灶的寡转移肾癌患者,仅针对转移病灶做立体定向放疗(SABR)就可以很好地控制病情,无进展生存期与进行全身治疗的历史数据相近,而副作用要比全身治疗少很多,详情参考:和化疗「告别」? 局部放疗也能控制转移性癌症, 这类肾癌患者做到了 简单来说,寡转移的肾癌患者“吃饭睡觉做放疗”就足够了,而这一疗法还可以扩展到更多的癌症之中。 1 多癌种寡转移患者的SABR 近日,伦敦健康科学中心的David A. Palma博士在欧洲放射肿瘤学会年会(ESTRO 2022)上公布了SABR-COMET的长期结果[1]。 这一研究一共纳入了99名寡转移患者,包括18名肺癌患者、18名乳腺癌患者、18名结肠癌患者、16名前列腺癌患者和29名其它肿瘤患者。所有患者的原发肿瘤都得到了控制,同时具有1~5个转移病灶。99名患者按1:2分配接受标准姑息治疗或者SABR。   结果显示:SABR组的8年生存率为27.2%,是对照组的两倍。8年无进展生存率估计为21.3%,而对照组是0。 而且,相比于标准姑息治疗,SABR虽然2级不良反应出现的多一些,但并没有带来更多的3级及以上不良反应,安全性良好,患者的生活质量也与标准姑息治疗类似。   SABR组8年生存率是对照组2倍 2 SABR逆转PD-1耐药 寡转移效果更佳 PD-1已经成为非小细胞肺癌和黑色素瘤的主流治疗方法,但原发和获得性耐药依然常见。西班牙Dr Negrin大学医院的Rodolfo Chicas-Sett和Juan Zafra就针对PD-1耐药的非小细胞肺癌和黑色素瘤患者,进行了立体定向放疗试验[2]。 研究一共纳入了50位患者,中位年龄64岁,64%是男性,其中非小细胞肺癌患者31人,黑色素瘤患者19人,18人是有1~5个转移灶的寡转移患者,32人是有5个以上转移灶的多发转移患者。 在SABR后,50位患者中有15人完全缓解,6人部分缓解,5人病情稳定,客观缓解率42%。而且,除了7位所有转移灶都接受了SABR的寡转移患者和3位未测量远处病灶的患者之外,其余40位患者在SABR后都出现了远处转移灶的缓解。 中位随访32.8个月后,这些患者中位无进展生存期14.2个月,中位总生存期37.4个月。2年的无进展生存率和总生存率分别为35.9%和60.3%。其中,寡转移患者的疗效明显更好,死亡风险只有多发转移患者的22%。   50位患者的预后 到随访结束时,接受SABR治疗的病灶依然有54%完全缓解,12%部分缓解,11%保持稳定,局部控制率达到84%。只有32%的患者转而接受全身治疗。 参考文献: [1]. Harrow S, Palma D A, Olson R, et al. Stereotactic Radiation for the Comprehensive Treatment of Oligometastases (SABR-COMET)–Extended Long-Term Outcome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

小D
放疗常见副作用及处理方法,看这一篇就够了

放疗常见副作用及处理方法,看这一篇就够了

放疗是放射治疗的简称,是指利用各类放射线(如:放射性同位素产生的α、β、γ射线和x射线等)局部照射使肿瘤细胞死亡的治疗方法。放疗与手术、化疗一起,被认为是三大传统抗肿瘤治疗方式,有重要的意义。 约70%的癌症病人需要接受放疗,临床上适合放疗的肿瘤类型主要有:鼻咽癌、喉癌、舌癌、扁桃体癌、皮肤癌、恶性脑瘤、食管癌、乳腺癌、肺癌、直肠癌、恶性骨肿瘤、肝癌、恶性淋巴瘤等。 放射线在杀灭肿瘤细胞的同时,也会对照射范围内的正常组织造成损伤,此时,就会导致放疗副作用的发生。最常见的放疗副作用包括照射野皮肤损伤、恶心呕吐、发热、外周血象下降、乏力等,此外,由于照射部位不同,还可引发口咽干燥疼痛、放射性肺炎、放射性食管炎、脱发等副作用。 放疗的副作用因人而异,与治疗时的放射剂量、部位、患者个体健康情况有关。大多数放疗导致的副作用,会随治疗后时间的延长而缓解及消失。当严重的放疗副作用发生时,患者会有明显的痛苦和不适感,合理的辅助缓解治疗是必要的。接下来将逐一详述常见的放疗副作用及对应的处理方式。   一、厌食、恶心呕吐 恶心、呕吐也是肿瘤放疗时常见的副作用之一。大多数是因为放疗引起胃肠功能紊乱,导致患者出现厌食、恶心及呕吐等消化道症状。 应对策略: 厌食常为放疗中最早出现的症状之一。如因放疗引起的食欲不振,可服用维生素 B6 及助消化药和开胃药,也可选择食用开胃食品山楂等。 高致吐的化疗方案:常推荐在化疗前采用三药联合方案,包括单剂量的 5-HT3 受体拮抗剂、地塞米松和 NK-1 受体拮抗剂; 中度致吐化疗方案:推荐第一天采用 5-HT3 受体拮抗剂联合地塞米松,第 2 和第 3 天继续使用地塞米松; 低度致吐化疗方案:建议单一止吐药物如地塞米松、5-HT3 受体拮抗剂或多巴胺受体拮抗剂(如甲氧氯普胺)预防呕吐。 同时注意适当补液或静脉营养。输液应注意晶体和胶体比例( 3 : 1)以维持正常生理渗透压。补液不宜过多 上述症状较重、处理效果不佳,可考虑输液或停止放疗。   二、发热 放疗时出现的发热原因较多: 与放疗造成的组织损伤有关,肿瘤组织的坏死及吸收会引起体温升高; 放疗后免疫功能减退易合并病毒或细菌感染而导致发热; 若放疗同时联合化疗、免疫增强治疗,也会引起发热。 因此,当放疗后出现发热时,首先应该寻找病因。 应对策略: 非感染因素导致的发热: 体温低于38℃时,不必使用退热药物,多饮水、休息,物理降温即可; 体温超过38℃,有明显的全身不适感,应使用解热镇痛药物(如:阿司匹林、吲哚美辛等),同时头部冰敷,物理降温。 感染因素导致的发热:依据血常规、血培养等检查结果,选择敏感的抗生素积极抗感染治疗。若体温超过38.5℃,需使用退烧药;严重的感染,要请感染科会诊后确定治疗方案。 三、外周血象下降 造血系统对放射线很敏感,原因是放疗时骨髓内各种造血细胞的分裂繁殖受到抑制,向周围血中释放的成熟细胞(包括白细胞、红细胞和血小板)减少,射线对生成这三种细胞的前体细胞的放射敏感程度是一样的,而白细胞和血小板的寿命很短,因此外周血中计数很快下降,而红细胞的生产时间很长,贫血出现较晚。 应对策略: 当白细胞小于 3×109/L,血小板小于 70×109/L 时应暂停放疗,升血对症治疗,血象恢复后再开始治疗。 如果白细胞在小于 3×109/L,但大于 2×109/L,血小板小于 70×109/L,但大于 50×109/L时,仍可继续放疗,但应严密监测血细胞的变化。 ①白细胞降低:易导致机体感染,严重时会引起败血症,所以白细胞降低时要注意预防感染,不去人员密集的地方,外出戴口罩。轻症时口服升白药,也可使用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成分输血等方式使白细胞数尽快回升。 […]

半夏
请收好,这份常用化疗药主要副作用及处理原则攻略

请收好,这份常用化疗药主要副作用及处理原则攻略

化疗是化学治疗的简称,它是一种全身性治疗手段,它与和手术、放疗一起,并称为癌症的3大治疗手段。化疗是利用化学药物来阻止癌细胞的增殖、浸润、转移,直至最终杀灭癌细胞,治疗恶性肿瘤。 抗肿瘤的化疗药物几乎都是细胞毒性药物,在杀死肿瘤细胞的同时,对人体的正常细胞有一定的毒副作用,尤其是对分裂、增殖比较快的细胞,如:骨髓造血细胞、胃肠道粘膜上皮细胞等。因此在有效的肿瘤化疗中,毒副作用几乎是不可避免的。 小编总结了临床治疗中需要特别注意的副作用及防治方法,供各位读者参考。 一、恶心呕吐 化疗所致的恶心呕吐(Chemotherapy Induced Nausea and Vomiting,CINV)是化疗常见的、通常可预见和可预防的不良反应。 对化疗患者而言,应在第一周期则考虑 CINV 的预防和治疗。首次化疗时预防 CINV 可以降低之后化疗周期中预期性 CINV 的发生风险。 可致CINV 的风险药物: CINV 的治疗药物: 传统的止吐药物:多巴胺受体拮抗剂,如甲氧氯普胺;抗组胺类药物,如苯海拉明、异丙嗪;抗吩噻嗪类药物,如氯丙嗪;皮质类固醇激素类药物,如地塞米松。 5-HT3受体拮抗剂:如昂丹司琼、格拉司琼、帕洛诺司琼,一直是预防高、中度致吐风险药物所致恶心、呕吐的有效药物。 NK-1受体拮抗剂:如阿瑞匹坦、福沙匹坦、NEPA胶囊等,可明显控制高、中度致吐化疗药物引起的恶心、呕吐。 CINV 的处理策略: 对于输注高致吐风险化疗方案的患者,可行 5-HT3 受体拮抗剂+NK-1 受体拮抗剂+地塞米松的三联方案,或者 5-HT3 受体拮抗剂+NK-1 受体拮抗剂+地塞米松+奥氮平的四联方案。 对于输注中度致吐风险化疗方案的患者,可行 5-HT3 受体拮抗剂+NK-1 受体拮抗剂(含卡铂方案)或 5-HT3 受体拮抗剂+地塞米松(不含卡铂方案)进行止吐治疗。 二、骨髓抑制 骨髓抑制是化疗药物最常见血液学毒性, 其降低的程度和持续时间与化疗药物的类型、剂量、联合用药以及患者本身的因素相关。 骨髓抑制分级,根据 NCI-CTCAE 5.0 标准将骨髓抑制分为 4 级: 骨髓抑制的处理 对于粒细胞减少性发热 (febrile neutropenia,FN) 风险较高的患者,可预防性使用 G-CSF;而中低风险患者,则不推荐预防,可在出现粒细胞减少后再给予 G-CSF。 血红蛋白 <100 g/L,可皮下注射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同时补充铁剂。 […]

半夏
8年随访,治愈翻倍:奇迹归功于这项抗癌技术

8年随访,治愈翻倍:奇迹归功于这项抗癌技术

在大多数人心目中,晚期(4期)实体瘤,基本上就等同于死刑判决书,唯一的差异就是“缓期几年”执行而已——这样一种悲观的心态,其实并不恰当。 首先,随着越来越多的抗癌技术和治疗药物的上市,晚期癌症的生存期和5年生存率都是不断提高的: ● 比如,ALK突变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自从一代又一代的ALK抑制剂,目前的中位总生存时间已经超越了6-7年,也就是说有超过一半的病人可以活过六七年以上; ● 又如原本中位生存期不足1年的晚期恶性黑色素瘤患者,在BRAF抑制剂等靶向治疗药物以及PD-1抗体、CTLA-4抗体、LAG-3抗体、T-VEC溶瘤病毒等免疫治疗轮番上市之后,5年生存率已经超过50%,同样意味着皮肤型恶性黑色素瘤患者中,哪怕确诊的时候已经合并多发转移,依然有超过一半的患者,可以活过5年。 而且随着患者生存期的延长,病友们越来越有机会坚持到更多新药新技术的上市。 其次,并非所有的晚期癌症,其恶劣程度都是一样的。其中,有一类转移病灶器官和病灶数目较少、发展缓慢的晚期癌症,被称之为寡转移。针对这类患者,除了恰当的内科药物治疗之外,积极的局部治疗,尤其是立体定向放疗,可以让部分寡转移的病友获得临床治愈,长期生存。这一点,咚咚做过多次科普: ○ 价廉物美的立体定向放疗:治愈寡转移、增敏PD1 ○ PD-1+SBRT: 抗癌新组合, 有效率翻倍, 显著延长生存期! 近日,一项在跨癌种的寡转移患者中开展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公布了超长期随访数据,每个患者至少随访了5年以上,中位随访了5.7年,这份重磅数据再一次为立体定向放疗用于寡转移患者提供了振奋人心的数据。 这项被称为SABR-COMET的前瞻性2期临床试验,入组的是跨癌种且寡转移的99名患者,2:1随机分组,实验组除了常规的内科药物治疗之外,还对寡转移病灶实施了根治性的立体定向放疗,对照组仅接受常规的内科药物治疗。这个临床试验最早的患者是2012年2月入组的,最晚的患者是2016年8月入组的,截止到今年,入组最早的那批患者随访时间已经超越10年,随访时间最短的患者也已经超过了5年。 经过计算发现:两组的8年生存率分别是27.2%和13.6%,恰好是翻倍的结果,惊艳全场。 除了总生存数据,无疾病进展生存数据更具有震撼性,因为总生存数据只统计了患者是否活着,并不关心患者的肿瘤控制的怎么样,可能某个病友肿瘤已经在反弹甚至在爆发,但是尚未去世,那么统计总生存数据的时候,依然会和”肿瘤稳定、带瘤生存”以及“无瘤生存、健康生活”的病人归类到一起,都是尚且还活着的病人。 无疾病进展生存期则不同,那些已经出现肿瘤反弹、疾病进展的病人都会被踢出去,只统计有多少人肿瘤稳定或者肿瘤已经消失了,这样更接近病友心目中的临床治愈。这项SARB-COMET研究的长期数据显示:8年无疾病进展生存率两组分别是21.3%和0%。 这份数据凸显出两大核心信息: 首先,经过立体定向放疗联合常规内科治疗后,的确是有一部分患者可以长期肿瘤稳定带瘤或者无瘤生存的,一个晚期癌症患者长达8年都没有出现肿瘤复发反弹,那么基本可以宣告临床治愈了,这个概率有21.3%,超过了1/5,虽然依然不高,但是至少给病友带去了希望和鼓舞。 其次,再一次证实,单纯靠常规药物治疗,是很难把全身的肿瘤都清除干净且长期维持肿瘤稳定的,8年的无疾病进展率是冷冰冰的0%,再一次说明了这一点。 而另一项有50名PD-1抑制剂治疗后进展的晚期肺癌、恶性黑色瘤患者参加的2期临床试验,显示对这类患者继续使用PD-1抗体,同时对寡病灶实施立体定向放疗,有效率可以高达65%,中位总生存期高达37.4个月,侧面证实免疫治疗和立体定向放疗的相互配合作用,哪怕是对一开始多发转移的患者,如果身体条件适合,依然可以做一点尝试。 参考文献: [1]. Stereotactic Radiation for the Comprehensive Treatment of Oligometastases (SABR-COMET) – Extended Long-Term Outcomes. https://doi.org/10.1016/j.ijrobp.2022.05.004 [2]. Combination of Stereotactic Ablative Radiotherapy With Anti-PD-1 in Oligoprogressive Non-Small-Cell Lung Cancer And Melanoma: […]

小D
化疗存在性别差异,男性和女性分别注意这几点提高治疗效果!

化疗存在性别差异,男性和女性分别注意这几点提高治疗效果!

《男人来自火星,女人来自金星》这本著名的书阐述了男性和女性在沟通策略的差别源于两性心理过程的根本差异。事实上,男性和女性的差异并不局限于心理学,而是延伸到了整个生理系统及功能。 除了体重,男性和女性在体脂率、血浆体积、各个器官血流量等生理指标上存在显著的差异,这些差异最直接体现在男女激素水平的不同、免疫功能的不同,进而导致不同性别在不同疾病上发病率和死亡率的差别。例如,男性更容易出现心脏病、某些特定癌症和慢性肺部疾病,而阿尔兹海默、流感等更容易发生在女性[1]。 鉴于此,女性并不是“缩小版”的男性。虽然药物研究机构已经意识到生理性别对疾病进程和治疗中的影响,但我们看到癌症治疗过程中,尤其是放化疗,并没有重视这一点。 男性和女性在药物代谢中的生理差异 肿瘤治疗中存在性别差异 恶性肿瘤放化疗的治疗效果和毒性反应存在性别差异,例如与男性相比,女性食管鳞癌的放疗显著延长了其生存期。但是大多数肿瘤治疗是一个复杂且综合的过程,接受的治疗并不单一。肿瘤患者在整个治疗过程中可能会有手术、放疗、化疗、免疫、靶向等各种治疗经历,因此,很难判断性别在单一治疗中对效果的影响。但是,单一治疗中出现的不良反应与性别的关系可以评估,而不良反应的加重往往会影响治疗进展,从而综合起来对患者在治疗前和治疗中有更加具体的指导建议。 化疗中男性和女性的贫血差异 有研究显示,化疗前有30.8%的癌症患者有贫血症状,接受化疗使得患者的贫血率升至78.8%,贫血会导致患者出现疲劳感,甚至可能使肿瘤耐药,增加侵袭性,进而影响化疗效果、不利于预后。 一项关于肺癌男性和女性患者化疗前后贫血情况、白蛋白和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差异及不同生存期的血红蛋白、白蛋白差异的研究得出以下结论[2]: 1、化疗增加患者贫血比例,但男性贫血化疗后改善不佳 从数据来看,化疗前男性贫血比率稍低于女性,化疗使男性和女性的贫血率均增加。化疗后女性贫血率可恢复至稍低于化疗前水平,而男性化疗后贫血率明显高于化疗前,恢复不佳。 2、化疗影响血红蛋白、白蛋白等指标,与生存期具有相关性 从无进展生存期(PFS)和这些指标的关系来看: PFS在13-24个月的患者,其平均PFS时间与血红蛋白水平有相关性; PFS在1-12个月的患者,其平均PFS时间与白蛋白水平有相关性。 所有的研究参与者中,男性PFS1-12个月和13-24个月患者,化疗前后血红蛋白水平有显著差异,而女性化疗前后无明显差异。 女性患者大于3年存活率的为5%,男性为11.86%。 化疗所致恶心呕吐的男女差异 化疗所致恶心呕吐是化疗中常见但令人畏惧的伴随症状,它的发生会严重影响化疗患者的依从性和后续化疗的继续。多项研究已经表明,相对于男性,女性患者更易发生恶心呕吐,且2019版CSCO指南也将女性作为化疗所致恶心呕吐的危险因素。然而,引起恶心呕吐的危险因素男女不同[3]。 1、男性独立危险因素 相对于女性而言,男性体表面积更大、使用阿片类药物和首次化疗,这三项更容易是他们发生化疗所致恶心呕吐。临床中男性患者体表面积>2m2的较女性多,使用的剂量也会增加,从而有更强的呕吐反应;阿片类药物对女性有更强的镇痛效果,男性需要使用更大剂量来达到镇痛效果,而阿片类药物已经证实是引起术后恶心呕吐的主要原因。 2、女性独立危险因素 化疗前紧张焦虑情绪的女性更容易发生化疗所致的恶心呕吐。化疗前紧张焦虑情绪是一种心理因素,这种焦虑状态被发现与妇科肿瘤的化疗所致恶心呕吐发生有密切关系。 写在最后 总结来看,男性和女性在化疗过程中面临不同的治疗副作用,对患者化疗前中后更有针对性的预防不良反应有了指导方向。 尽管患者都需注意预防治疗带来的副作用,但可以有所侧重。男性患者需在治疗后增加对贫血的关注,女性患者则更关注血常规中白蛋白等指标。另外,在预防恶性呕吐方面,女性患者在缓解紧张焦虑情绪方面应更多努力,男性患者则可适当减少体表面积(化疗前适当减重),以及注意阿片类止痛药的使用。 以上结论源于临床上部分患者的数据支持,仅供参考,如有个体差异请结合自身情况而定。   参考文献   [1]Madla CM, Gavins FKH, Merchant HA, Orlu M, Murdan S, Basit AW. Let’s talk about sex: Differences in drug therapy in males and females. Adv […]

半夏
化疗副作用那么多,为何医生还建议做?这3个真相必须要知道

化疗副作用那么多,为何医生还建议做?这3个真相必须要知道

近年来,治疗癌症的手段层出不穷,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新型治疗方法都展现了让人惊喜的效果,于是不少癌症患者开始觉得,副作用很多的化疗是不是可以被淘汰了? 答案是否定的!   就目前来看,化疗仍然是治疗癌症的主要方法之一。 化疗是治疗癌症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 化疗是一种全身性治疗手段,当化疗药物通过口服或静脉注射的方式进入体内后,会随着血液循环到达全身各处,从而达到杀灭癌细胞的作用。 ►对于某些癌症,化疗仍然是首选治疗方法。 对于白血病、非霍奇金淋巴瘤、睾丸癌、绒癌等恶性肿瘤,化疗是目前的标准治疗方案,而且有很多癌症患者仅靠化疗可以存活超过10年、20年,实现临床治愈。 另外,对于晚期癌症或者由于体质差无法手术的患者,化疗也是目前的主要治疗手段(有时伴随放疗,称为同步化放疗),它可以帮患者缓解症状,控制病情的发展,达到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延长患者生存期的目的。   ►除了作为一线治疗方案之外,化疗还是很重要的辅助治疗手段。   化疗可作为手术前后的辅助治疗手段,化疗药物应用的时间不同,发挥的作用也是不一样的。 在手术前应用化疗,目的是缩小肿瘤体积,可提高手术切除的可能性和完全切除率,若能达到病理分期降低,还可增加患者的治愈几率或延长生存期,这在临床上叫做“新辅助化疗”。 在手术后进行化疗,其目的是消灭残存的微小转移灶,减少复发的概率,这叫做“辅助化疗”。 可以说,化疗的出现,改变了很多癌症患者的命运。     看到这里,很多患者可能会问了,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的抗癌效果也非常好,而且副作用比较小,为何不能替代化疗呢?   抛开治疗费用不说,并不是所有的癌症患者都可以使用靶向治疗或者免疫治疗的。   我们都知道,靶向治疗是针对肿瘤特异性的基因靶点进行阻断,比如EGFR基因、ALK融合基因、ROS1重排等基因靶点,从而达到抑制肿瘤细胞生长的作用。所以,靶向治疗只针对驱动基因阳性的患者才有效。   而免疫疗法的适用人群也不是特别多,以肺癌为例,只有20%左右的病人可以用免疫疗法,剩下的70%以上依然要使用化疗,才能更好地拯救肿瘤患者的生命。   即便癌症患者能使用这两种治疗方法,但通常在使用一两年后,便会产生耐药的问题,这会让原有的治疗方案彻底失去作用,此时如果联合化疗药物使用,可能会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举个例子: 2018年美国临床肿瘤协会上公布的关于NEJ009三期临床试验结果,344名既往未接受过治疗的晚期或复发的EGFR突变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随机接受吉非替尼单独治疗或吉非替尼联合卡铂及培美曲塞治疗。 与吉非替尼单独治疗相比,靶向治疗联合化疗的患者疾病无进展生存期(PFS)延长了9.7个月,总生存期(OS)延长了13.4个月。此外,联合治疗组和单药治疗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84.0%和67.4%。 总而言之,化疗是癌症治疗过程中非常关键的一种治疗手段,其地位暂时无法被取代。 化疗的副作用,其实没想象中可怕 癌症患者及家属之所以会对化疗比较恐惧,主要是因为看到了它带来的副作用。其实,并不是所有的化疗病人都会出现副作用,即便出现了,也没有你想象的那么严重。 要知道,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化疗药物也不断在改进,那些副作用比较明显、对身体伤害比较大的化疗药物都已经被淘汰,所以,大部分患者并不会出现很严重的恶心、腹泻等不良反应。   另外,医生也会根据患者的病情制定出最科学的化疗方案,在剂量使用、药物选择搭配、药物顺序等方面会严格把关,这样可以在保证疗效的同时把毒副作用降到最低,使患者能够耐受。   所以,我们不能因此因噎废食。如果病情最适合的治疗方式是化疗,却因为害怕出现副作用而拒绝它,其实是得不偿失的。 化疗期间这么吃,身体恢复快! 在化疗期间,有些患者会因为食欲不佳、味觉改变,甚至有恶心、呕吐的症状,索性就不吃饭了,其实这是不对的。 如果得不到充足的营养,身体就无法维持在一个良好的状态,我们也就没有体力去应对下一步的治疗。   相反,如果我们能做到合理饮食,则有利于维持患者的肌肉及营养储备,提高患者对治疗的耐受和疗效,降低患者的感染风险。   那化疗期间怎么吃比较好呢?   需要遵循下面几个原则:   第一、饮食要多样化 每天要保证谷薯类、蔬菜水果类、优质蛋白质食物类、油脂类这四大类食物的摄入,而且每天至少要吃5种食物,一周至少要吃25种以上的食物,这样可以降低营养不良的发生几率。   要知道,如果癌症病人发生营养不良会严重影响肿瘤治疗的效果及预后。有数据统计,有20%的癌症病人或直接死于营养不良。   第二、食物应清淡细软 […]

半夏
化疗后怎么吃?数万癌友总结出7条秘籍

化疗后怎么吃?数万癌友总结出7条秘籍

化疗,相信这个词对于患者尤其是癌症患者来说并不陌生。   百度百科的解释是:化学药物治疗的简称,通过使用化学治疗药物杀灭癌细胞达到治疗目的。   化疗虽然对于很多癌症患者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但随之而来的也是无数的副反应。   恶心、呕吐、腹泻、便秘、脱发等这些副反应让化疗成为了一个可怕的恶魔。而每一次副反应其实也牵动着家属的心,快速恢复成了他们最关心的话题。   今天小编就一次性告诉你化疗后吃什么恢复快!     化疗后肠胃不好,恶心呕吐 这种情况下,应该以清淡、易消化的半流食为好,比如说小米粥,蔬菜汤等,少量多次,不要大口,以吃得下去为准。食欲不佳的话,还可以吃一些山楂、香蕈、陈皮来开胃。 化疗后便秘 这种情况可以吃一些通肠润肠的食物,如香蕉,蜂蜜水等。   化疗后白细胞降低,发热   这时候需要提高患者的免疫力,适当补充高蛋白食物,如瘦肉、红枣、鱼等。 化疗后有贫血   这种情况需要补充含铁的食物;每天服用 5-10 克维C,以支持白血球和红血球的功能,并预防化疗药物产生的副作用。 要多食富含维生素的食物,饮食以清淡而富有营养易于消化的食物为主,可多吃些新鲜蔬菜、水果,采取少吃多餐的方法。 化疗后有胸闷、心悸、乏力 这是化疗后心脏受损的表现,这种情况下建议饮食宜从益气、养阴、宽胸理气、活血化瘀入手,可食用百合、枸杞、柑橘、麦冬等。 化疗后过敏 这种情况一定要注意忌口,不要食用羊肉及辛辣刺激性食物,建议清淡饮食,及食用新鲜蔬菜瓜果。 化疗后肝损伤,转氨酶升高   在饮食上可以适当增加含维生素K和维生素C的食物。如多食新鲜蔬菜水果,饮用VC果汁饮料等。 饮食应以清淡平和、营养丰富均衡为最佳,食物中的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维生素、矿物质等要保持相应比例。 适当吃些酸的、性味甘甜的食物,避免多吃油腻、油炸、辛辣食物,以免加重肝脏和胃肠的负担。 家属需要注意的是,在烹调前,可先用少许果汁浸泡,或混入其他食物中。 若觉得肉类具有苦味,可用浓调味料来降低苦味,亦可用蛋、奶制品、豆类、豆制品或干果类取代之,以增加蛋白质的摄取量。 化疗的饮食护理准则:少食多餐、蒸煮炖为主,除了饮食之外,还要适当运动提高免疫力。 总之一句话,不要把化疗当回事,不要把肿瘤当回事,平常心对待,积极地治疗更有助于身体的恢复。

半夏
查出肿瘤问问放疗医生:这几类肿瘤要优先考虑放疗!

查出肿瘤问问放疗医生:这几类肿瘤要优先考虑放疗!

“根据欧美国家多年的大数据研究,肿瘤的整体治愈比例大约在55%,治愈病例中手术贡献率是49%,化疗是11%,放疗占到40%。”山西省肿瘤医院胸科一病区主任李杰强调说,放疗的作用不可小觑,大约有70%的肿瘤在整个病程都需要放射治疗,不管是早期还是进展到中晚期,但在我们国家接受放疗的患者比例仅有30%。   山西省肿瘤医院胸科一病区主任李杰(左)   被低估的放射治疗!在李杰主任的日常诊疗中也能感受到患者对放疗的“陌生”和“恐惧”:很少有患者在早期主动咨询放射治疗,不少都是经过手术、化疗甚至是多个周期治疗后,把放疗当成最后的尝试。   “不管是患者还是医生,对放疗的认识还是不够,比如放疗对早期声门型喉癌、鼻咽癌、前列腺癌、肺癌、食管癌、宫颈癌、部分淋巴瘤等有“根治性”治疗作用;放疗可最大程度地保留器官的功能,比如保留喉癌患者的发声;手术前放疗可缩小肿瘤来提高手术成功率等。与此同时,全国放疗设备数量少,分布不均衡,工作人员不足以及患者对放射线的恐惧等原因都使得放疗普及率受到影响。” 李杰主任提醒说,很少有肿瘤通过一种治疗方法能彻底治愈,绝大部分需要综合治疗,不管得了什么肿瘤,在治疗前至少要去问问放疗医生的意见。   躺着就把肿瘤治了? 很多患者做放疗时,心里一直犯嘀咕:躺在机器下面,什么也看不到、摸不着,几分钟就能把肿瘤切除了?   放疗其实是通过穿透力特别强的射线来杀死肿瘤细胞的,患者看似没有感觉,在其背后却有一套周密的流程及方案:先要找到肿瘤位置,一般是用CT、核磁定位并标记,光定位还不行,还要判断肿瘤位置与周围组织的关系;之后将图像传输到放疗计划系统,医生要把照射的肿瘤和要保护的正常组织位置勾画下来,下医嘱给予合适的放疗剂量;之后,物理师根据治疗计划反复设计,计算好那个部位需要多少剂量,保证最大程度抑制肿瘤发展并减少周边正常组织损伤。   李杰主任说,做好放疗计划后还要审核计划以及安排复位,也就是治疗机器上的病人体位和肿瘤位置是否与定位CT和计划照射肿瘤位置一致,这还没有完!治疗前还会拿个“假人”放在治疗床上,先模拟一遍制定的放疗计划过程,包括检验病人体位和照射角度,全部验证通过后才会开始为患者治疗。   所以,患者感觉躺了几分钟,背后是以医生详实地治疗计划作为支撑。     与此同时,随着放疗设备和技术的不断进展,目前的立体定向放疗也叫立体消融(SBRT)等先进技术可以实现精准打击,可以根据肿瘤的大小、位置紧紧包裹着肿瘤照射,即便是肿瘤随着呼吸有位移,放射线也会根据其运动轨迹来追踪照射,其精确度能够达到亚毫米级,正常的器官损伤少了,患者的不良反应也将下降。   “立体定向放疗对体积小的肿瘤优势明显,通过高剂量的精准打击,可以减少照射次数,一般3-8次照射就能达到甚至超过常规放疗效果,对于一些早期的肿瘤可以实现肿瘤治愈。”李杰主任说。 哪些肿瘤需要考虑放疗?   很少有肿瘤通过一种治疗方法能彻底治愈,放疗与手术、化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各有特点,同时使用时也不会互相冲突,应根据患者的不同病情、肿瘤类型、身体状况等综合考虑。   相对来说,放疗适合以局部侵犯和区域转移为主的肿瘤,一些肿瘤通过放疗就可以根治,比如鼻咽癌,放疗作为第一选择,80%的病人都能治愈或者得到长期控制;宫颈癌、前列腺癌目前也是以放疗作为主要治疗手段之一;再比如早期喉癌,声带长肿瘤,如果做手术把声带切掉了,病人以后不能说话或者说话受影响,这种情况下选择放疗也能得到根治,而且越早放疗效果越好。   山西省肿瘤医院胸科一病区主任李杰(右一) 一些肿瘤需要放疗和其它治疗手段联合给病人最好的治疗,如最常见的食管癌、肺癌、胃癌、结直肠癌、肝癌的放疗和手术、化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联合。一些肿瘤通过放疗与其它治疗联合,可以保留器官、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如乳腺癌的保乳术后的放疗,骨肉瘤术前术后放疗避免病人被截肢等。   另外,有些人年龄比较大、合并有慢性病,身体条件不适合手术,或是拒绝手术的可以通过放疗达到一定的治疗效果,如早期肺癌患者也可以选择立体定向放疗。在我国首部《早期非小细胞肺癌立体定向放疗中国专家共识(2019)》就指出,立体定向放疗(SBRT)治疗不可手术的早期非小细胞肺癌,局部控制率超过90%,治疗效果与手术相当,与常规放疗技术相比,提高了早期非小细胞肺癌的局部控制率和患者的生存率。 从单一到联合,别再拒绝放疗 李杰主任认为,肿瘤治疗的趋势是多学科诊疗,即外科、放疗、内科、化疗科、影像科、病理科等多个科室专家共同制定肿瘤患者治疗方案,这其中一定会有放疗医生的意见,放疗的身份也将从“放疗能解决什么问题”,到走到前台,作为重要的治疗手段和手术、药物治疗一起合力提高肿瘤治疗疗效。   事实上,在美国60%~70%的肿瘤患者都会接受放射治疗,而且根据患者病情会贯穿在不同治疗阶段,或是手术联合放疗,或是以放疗为主,或是放疗联合化疗等。   “手术前可以用放射治疗来缩小肿瘤,使原本不能切除的病灶可以达到手术切除,同时降低肿瘤转移的概率,以提高肿瘤的治愈率。手术后可以用放疗来杀灭手术无法完全切除,或者肉眼看不到的残留肿瘤细胞。免疫治疗中使用几次大剂量放疗照射部分肿瘤可以使没有照射的肿瘤缩小,免疫治疗中小剂量放疗,可使肿瘤周围组织的环境发生改变,提高免疫治疗效果。”李杰主任说,放疗联合的多种治疗将是日后趋势,大家可不要轻易拒绝放疗,尤其是刚确诊肿瘤时不要病急乱投医,肿瘤不是一天长成的,治疗也不要盲目决断,应在全面检查,了解清楚所得肿瘤的性质、位置、进展程度等,多方考虑由正规医院的专科医生,制定治疗计划,这期间一定要问问放疗医生的意见,因为肿瘤的综合治疗中少不了放疗。

半夏
化疗药给药顺序分不清?一文搞懂20种常见化疗方案先后顺序

化疗药给药顺序分不清?一文搞懂20种常见化疗方案先后顺序

为提高肿瘤的治疗效果,临床上多采用两种或两种以上药物联合的化疗方案。然而联合用药在提高疗效的同时可能会因为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或者抗癌药物作用的周期特异性对化疗的疗效和毒性产生影响,并且临床实践中亦存在忽略用药顺序的现象,因此正确的给药顺序是肿瘤合理用药的重要组成部分。 化疗方案的给药顺序应遵循以下3个原则: 相互作用原则:   化疗药物之间发生相互作用时,应注意给药的先后顺序,将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降至最低。如紫杉醇和顺铂,顺铂会延缓紫杉醇的排泄,加重不良反应的发生,联用时须先给予紫杉醇。 细胞动力学原则:   生长较慢的实体瘤处于增殖期的细胞较少,G0期细胞较多,先用周期非特异性药物杀灭一部分肿瘤细胞,使肿瘤细胞进入增殖期再用周期特异性药物。而生长快的肿瘤先用周期特异性药物大量杀灭处于增殖周期的细胞,减少肿瘤负荷,随后用周期非特异性药物杀灭残存的肿瘤细胞。 刺激性原则:   使用非顺序依赖性化疗药物时,应先用对组织刺激性较强的药物,后用刺激性小的药物。由于治疗开始时静脉尚未损伤,结构稳定性好,药液渗出机会少,药物对静脉引起的不良反应较小如长春瑞滨和顺铂合用时,长春瑞滨刺激性强,宜先给药。 常见不同癌症联合化疗方案的用药顺序   1、TP 方案(紫杉醇+顺铂) 用药顺序:紫杉醇→顺铂 当顺铂在紫杉醇之前给药时,AUC平均最低值大于相反顺序给药的AUC,说明机体对前一种情况的清除率较低。紫杉醇和顺铂联合给药顺序依赖性的研究,提示当使用一些能调整P450酶代谢作用或由P450所代谢的药物,与紫杉醇联用,可能引起紫杉醇滞留体内,提高机体中毒的可能性。顺铂对细胞色素P450酶有抑制作用,使紫杉醇的清除率降低30%。   2、PP 方案(培美曲塞+顺铂) 用药顺序:培美曲塞→顺铂 培美曲塞导致嘌呤和嘧啶合成障碍,使细胞分裂停止在 S 期,然后再用细胞周期非特异性的顺铂杀灭残存的肿瘤细胞。而先用顺铂会导致培美曲塞的肾脏排泄减慢,相关毒副作用会增加。   3、GP 方案(吉西他滨+顺铂) 用药顺序:吉西他滨→顺铂 顺铂会影响吉西他滨体内过程,加重骨髓抑制。而吉西他滨可抑制顺铂引起的 DNA 损伤的修复、增加双链的断裂和顺铂-DNA 复合物的形成,此外,先给予吉西他滨再给顺铂时,不良反应发生率也较低。 4、FP 方案(顺铂+氟尿嘧啶) (用药顺序:顺铂→氟尿嘧啶) Koizumi W 等进行了一项比较顺铂和氟尿嘧啶不同用药顺序对化疗有效性和安全性影响的临床试验,结果显示虽没有统计学差异,但 A 组(顺铂→氟尿嘧啶)患者总体有效率(31.3%)、中位总生存期(239d)、疾病进展时间(175d)相对于 B 组(氟尿嘧啶→顺铂)患者的 13.9%、174d、140d 更高,并且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没有统计学差异。   从药效学上分析,顺铂可增加细胞内四氢叶酸生成,提高细胞对氟尿嘧啶的敏感性,起到协同作用。故先给予顺铂具有更好的抗肿瘤活性作用。 5、EP 方案(依托泊苷+顺铂) 用药顺序:依托泊苷→顺铂 依托泊苷(细胞周期特异性药物)与拓扑异构酶 II,抑制有丝分裂,使细胞分裂停止于 S 期或 G2 期,然后再用顺铂(细胞周期非特异性药物)杀灭残存的肿瘤细胞。 […]

半夏
常见癌种化疗方案缩写对照表

常见癌种化疗方案缩写对照表

在临床工作中,你是不是经常容易混淆化疗方案的缩写?   不要慌,今天小编为你总结了多种常见化疗方案缩写,再出现类似情况,拿出这张表格,一切迎刃而解! 一、肺癌 二、乳腺癌 三、结直肠癌 四、胃癌 五、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 六、头颈部鳞癌 七、鼻咽癌 八、卵巢癌 九、骨肉瘤  

半夏
化疗期间骨髓抑制9大问题,一文解惑!

化疗期间骨髓抑制9大问题,一文解惑!

快来学习吧!        叮叮叮!68岁、患有小细胞肺癌的李阿姨第一周期EC(依托泊苷+卡铂)方案化疗结束,马上要办理出院了。 管床医生开好止吐、通便等出院带药之后,在出院小结的注意事项中写下了这样的嘱托:“化疗后每周复查2次血常规,若出现白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显著下降,或出现发热、牙龈出血等不适,请及时就诊于附近医院或与主管医生联系,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升白细胞、促红或升血小板治疗。” 由于李阿姨是首次接受化疗,医生怕阿姨嫌麻烦,不肯按时监测,对她进行了简单的床旁宣教,这才放心地把出院小结交给她。   上述场景几乎每天都在肿瘤科病房中上演,管床医生关于血常规监测的出院嘱托对身患肺癌又在接受化疗的李阿姨来说可以说是十分必要了。   尽管近年来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异军突起,化疗仍然在晚期肺癌的治疗中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而骨髓抑制不仅延缓化疗的进行而影响治疗效果,而且可能导致继发感染、贫血、出血等并发症而危及患者生命。   但是到底哪些患者更容易受到骨髓抑制的危害?什么情况下要对患者进行升白治疗?出院小结写好就成了,还有必要做床旁宣教吗?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下化疗期间骨髓抑制的九个重要问题吧。   1、血常规结果如何算是骨髓抑制?    根据中国抗癌协会和临床肿瘤学会的专家共识,化疗后骨髓抑制这一概念可以分为肿瘤化疗相关贫血(Chemotherapy-related anemia,CRA)[1]、化疗所致中性粒细胞减少(Chemotherapy-induced neutropenia,CIN)[2]和化疗所致血小板减少症(Chemotherapy-induced thrombocytopenia,CIT)[3]。   肺癌患者使用骨髓抑制性化疗药物后,引发外周血血红蛋白、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和血小板降至正常水平以下,排除基础疾病导致的可能性且停药后恢复正常,这样的血常规结果就是骨髓抑制。   目前临床普遍采用的化疗后骨髓抑制的分度是世界卫生组织抗癌药物急性及亚急性毒性反应分度标准(表1)。    表1:化疗后骨髓抑制的分度    2、哪些患者要格外警惕?   肺癌患者化疗后骨髓抑制的回顾性分析显示[4,5],患者本人体质、基础疾病、病理类型、化疗方案、转移部位等因素均可影响骨髓抑制的程度。总结起来,常见的高危人群具备一条或多条如下特点: 年龄≥65岁,体重指数(BMI)<18.5 kg/m2:高龄和消瘦者造血机能变差 KPS评分≤80,合并肝、肾、心、肺等基础疾病(如轻中度肝硬化); TNM分期III-IV期,有骨转移:骨髓造血功能受损; 小细胞肺癌; 合并放疗:可能由于放射线破坏骨髓细胞的增殖、成熟和释放; 多周期化疗(>4周期):多疗程化疗期间药物毒性累积; 化疗方案:托泊替康、紫杉醇类、长春瑞滨联合铂类、依托泊苷联合铂类等多药或含铂方案。   文首案例中的李阿姨年龄68岁,病理类型为小细胞肺癌,采用EC方案化疗,这些都是出现骨髓抑制的高危因素,故而管床医生对她进行特别的叮嘱是非常正确的。    3、血常规为什么每周复查2次?    白细胞的半衰期约为 6~8 h,血小板的半衰期约为 5~7 d,红细胞的半衰期约为 120 d。红细胞的半衰期较长,受化疗的影响较小,通常下降不明显。因此各类血细胞下降的周期可能略有不同,各自最低值可能出现在不同日期的血常规中,需要每周2次检验,评估骨髓抑制时以最低值为准。    表2:一项肺癌患者回顾性研究中骨髓抑制的发生时间和持续时间分布[2]   骨髓抑制主要发生在化疗后的两周内,之后随着造血功能的补充而逐渐回升。若不进行人为干预,各项血细胞指标的低谷约在化疗后第10-14天出现,只有这个“低谷”才能真实反映骨髓抑制的程度。   如果患者只在下次入院化疗前做一次血常规(21-28天后),此时血细胞已经自然回升,尽管看上去各项指标并无大碍,但很有可能患者曾经出现过III-IV级骨髓抑制,可能提示患者无法耐受现有剂量的化疗毒性,我们可能就会错过这一药物减量的提示。 […]

半夏
放疗期间,肿瘤患者的营养支持

放疗期间,肿瘤患者的营养支持

放射治疗是恶性肿瘤综合治疗主要的手段之一,四分之三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需要接受放疗,与肿瘤外科学、肿瘤内科学一起是恶性肿瘤治疗的主要手段。 放疗或放化疗的治疗毒性反应可分为全身反应和局部反应。 全身反应为非特异性,如乏力、骨髓抑制、胃肠道反应等; 局部反应如头颈部肿瘤放疗后导致的口腔黏膜反应、吞咽疼痛、食欲下降、味觉改变; 胸部肿瘤放疗可引起放射性食管炎、吞咽困难; 腹部肿瘤患者放疗后可引起胃肠道反应、黏膜损伤、食欲下降、恶心、呕 吐、腹泻等,产生营养失衡等,均可引起放疗患者摄入减少,从而导致营养不良。 营养不良可能降低肿瘤细胞的放射敏感性、影响放疗摆位的精确性、增加放疗不良反应、降低放疗耐受性,延长总住院时间,从而降低放疗疗效和影响患者生存质量。因此,对恶性肿瘤放疗患者进行规范、有效的营养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放疗患者营养状况的流行病学  UnsalD 等采用 SGA 评估不同部位恶性肿瘤患者放疗前后的营养状况,发现放疗前患者营养不良的发生率为31%,放疗后营养不良的发生率上升至 43%。其中,头颈部肿瘤患者放疗后更容易发生营养不良,由放疗前的 24%增加到放疗后的 88%。 AmandaH 等报道了胃肠道肿瘤放疗患者 75.5%的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体重丢失,非计划中断放疗和不能完成计划化疗周期数的患者体重丢失更严重,放射毒性反应与 PG-SGA 评分密切相关。 体重丢失是恶性肿瘤放疗患者营养不良的主要表现之一。不同部位肿瘤的患者体重丢失发生率和严重程度不同。接受根治性放疗的头颈部恶性肿瘤患者在放疗过程中体重平均丢失 3.8%,而体重丢失>5%的患者达 37.9%。口咽癌患者放疗后 67%的患者发生严重体重丢失(1 个月内下降≥5%),其中 26%的患者体重丢失≥10%。40.3%中晚期食管癌患者在放疗过程中体重丢失≥5%。膳食咨询、肿瘤分期早和总能量摄入≥1,441.3(kcal/d)是体重丢失的保护性因素。接受高姑息或根治性放疗的肺癌患者体重平均减轻 8%,其中31%患者体重丢失≥5%。 二、放疗对恶性肿瘤患者营养状况的影响  头颈部放射治疗的靶区常常包括或邻近口腔、咽部、会厌和喉部等解剖部位,这些部位在人体生理结构中与进食密切相关,放射治疗可能引起这些组织结构的病理、生理改变,使患者进食减少、体重下降、并造成营养不良。此类患者发生的营养不良占据了肿瘤患者营养不良的大部分。 放射治疗剂量>60Gy、超分割放射治疗、同步放化疗都会影响患者营养状况。头颈部肿瘤放疗导致的营养不良主要的原因有味觉障碍、口腔黏膜炎、吞咽困难。胸部肿瘤放疗患者中 72.3%会出现 1~2 级放射性食管炎,8.5% 出现 3~4 级急性食管炎并需要长期肠外营养治疗,同时还会伴发食欲不振、吞咽困难等不良反应。严重者如食管癌患者放疗会出现食管穿孔等严重并发症,虽然发生率较低,但一旦发生,患者营养不良的状况极为严重。而腹盆腔放射治疗肠黏膜因其细胞的较快更新,比其周围组织更容易受到射线的损害,放射性肠炎是其常见并发症,分为急性肠炎和慢性肠炎两个阶段。 伴随肿瘤患者机体静息消耗的增加,患者肌肉蛋白减少、体重下降,容易引起患者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使体内脂肪、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代谢紊乱,从而使患者发生营养不良。 三、营养不良对放疗的影响  恶性肿瘤患者中,长期进食减少和饥饿导致患者体内构成肌肉或器官的结构蛋白分解,长期发展造成患者蛋白代谢异常和肌肉快速萎缩,形成机体恶液质状态,进而对肿瘤患者放射治疗产生消极影响,包括降低肿瘤细胞的放射敏感性、影响放疗摆位的精确性、增加放疗不良反应、降低放疗的耐受性、延长总住院时间等。 有研究在胸腹部适形调强放疗患者中采用电子射野影像系统每周测量肿瘤在 X 轴(左右)、 Y 轴(上下)、Z 轴(前后)的位移,并分析摆位误差与患者体重变化的关系,发现患者体重丢失越多,放疗摆位误差越大,放疗的精确度越差。 另一项研究报道在头颈部恶性肿瘤患者中体重的下降和患者的放疗中断率有明显的相关性,体重丢失≥20%是放疗中断的危险因素。 营养不良所致的放疗非计划性中断,将延长患者放疗和住院时间。同时,营养不良还是肿瘤局部复发和生存率低的危险因素。通过回顾性分析121例喉癌放疗患者发现,营养不良患者局部复发的几率是无营养不良患者的 2.15 倍,而在接受放疗的头颈部肿瘤患者中,放疗期间严重体重丢失(放疗期间体重丢失>5%、 放疗后12周体重丢失>7.5%)的患者其 5 年总生存率(overallsurvival,OS)、疾病特异性生存率(disease-specificsurvival,DSS)分别为 62%、82%,显著低于无体重严重下降的患者(OS=70%,P=0.01;DSS=89%,P=0.001)。 四、营养治疗的意义 营养治疗作为一种治疗手段,不仅仅局限于补充营养素,而且被赋予治疗营养不良、调节代谢和调节免疫等功能,来延长患者生存时间、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

半夏
化疗周期21天谁定的!提早或推迟更容易复发吗?

化疗周期21天谁定的!提早或推迟更容易复发吗?

如果把癌症比作一个马蜂窝,那么手术是在马蜂们都入睡时,一窝给它端了;而马蜂窝一般建在常人无法到达的高处,无法靠近一锅端的时候,还可用火攻,这就是放疗;但最恐怖之处,在于蜂窝虽捣了,可是有的马蜂已经离开蜂窝自立门户了,这时候就需要用到大面积的杀虫剂,以免死灰复燃,也就是化疗。一般情况下,癌细胞通过血液、淋巴循环在体内移动、停留、生根、繁衍,很难“一刀切”以绝后患,所以化疗是治疗癌症最常用最有效的手段,与手术、放疗并称为“三驾马车”。 脱发、皮疹、恶心、呕吐、血小板下降……人们对化疗是“又爱又恨”,它在杀死癌细胞的同时,也给身体带来不少副作用。所以美中嘉和的医生常碰到患者问到一些化疗过程中遇到的疑惑,如化疗为什么要21天一个周期?可以推迟一段时间,在家“调理”一两个月,再去做下一次化疗?化疗太痛苦了,与其和死神争夺时间,不如争取有质量的生活?不妨听听专家的分析吧。 为什么化疗周期一般定为21天? 有的化疗方案是周疗,就是每周1次,肠癌的化疗方案有2周一次,但更多的化疗方案是21天一个疗程。21天(即3 周)是有科学依据的,是根据化疗药物毒副作用的持续时间、人体恢复时间及肿瘤倍增时间而设定的。 具体来说,21天到底是如何计算的?是从注射或者口服化疗药物的第1日算起至21日。举个例子,2019年11月1日进行了紫杉醇联合卡铂的方案化疗,那么下次化疗的时间就是2019年11月22日。同样的口服化疗药物也是,2019年11月1日进行了口服替吉奥化疗,那么下次化疗的时间就是2019年11月22日。 通常情况下,第1周一般会用于化疗给药;第2周化疗药物的毒性反应会达到顶点,也是最需要我们严密监测的时间段;第3周人体开始对化疗的损伤进行修复和补充。 化疗后1~3 周,如果发现了骨髓抑制后,为了能按时进行下一次化疗,临床上会为病人打升白针、口服升白药,或者通过食补,为下一次化疗做准备。 化疗周期能提早或推迟吗? 有些患者问医生“可以提前化疗吗?”显然不可以。提前化疗相当于增加了化疗药物的剂量,增加化疗药物的毒副作用。 任何一种化疗药物,或者几种化疗药物的组合,在每一个疗程中只能消灭固定比例的肿瘤细胞。 非常通俗的打个比方就是:假设化疗每次能够消灭50%的肿瘤细胞,下一次它还是只能消灭50%的肿瘤细胞,尽管肿瘤负荷已经因为前一次的化疗而大大下降了。 那么,在理想状态下,第一个疗程后,肿瘤细胞还剩下50%,第二个疗程后,还剩下25%,第三个疗程后12.5%,第四个,第五个,到最后,剩下的一点肿瘤细胞要靠自身的免疫系统去清除。 但是,我们不是生活在理想世界里,肿瘤细胞在经过化疗药物摧残后,缓过劲来还是会继续增殖,也就是说一边打一边长,每一次化疗其实是在和时间赛跑,是在和顽固的肿瘤细胞赛跑,你如果在中途无缘无故的停下来休息,就有可能输掉这场比赛,后果不堪设想! 没有按照21天按时进行化疗,延迟几天影响疗效吗? 生活中,的确可能有多种原因会造成化疗的推迟,如:白细胞、血小板没有达标,出现感染,没有床位、放假等原因。化疗周期是根据化疗药物毒副作用的持续时间、人体恢复时间及肿瘤倍增时间而设定的。一般来说延迟几天对疗效不会产生太大影响,但是你多次化疗均延期,或者疗程期内在家“调理”一两个月,疗效将会受到影响。 两个化疗周期之间为什么要停一段时间? 化疗期间重复或相继使用化疗药物,一般都需要一定的间歇期。在患者体内,恶性肿瘤细胞常常比正常血细胞,如白细胞,血小板以及上皮细胞的更新速度更快,因此化疗杀伤的肿瘤细胞最多。与此同时,机体正常细胞也难免被误伤,导致治疗期间产生很多不良反应,所以得通过一定的休息时间让正常细胞得到恢复,让身体的正常组织或器官能够耐受,增加疗效。 间歇期的长短,应该以“药物毒性作用基本消失,机体正常功能基本得到恢复,而被杀伤的肿瘤细胞尚未得到修复”,这样一个时间为最佳时间。恶性肿瘤体积增长速度的快慢,化疗药物应用的时机,间歇长短对疗效都有明显影响。因此,一般对于增长过快的恶性肿瘤细胞,连续用药1~2周是一个疗程,间隔2~3周后再给予第二个疗程。 淋巴瘤化疗一般间隔14~28天,即2~4周。但这并不是绝对的,还需要根据个体体质、化疗效果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医生为啥调整你的化疗时间? 自行调整化疗时间是不可以的,但有些患者就纳闷了:医生为什么调整了患者的化疗时间? 因为医生会根据化疗效果以及患者的身体情况,来决定化疗的次数和间隔时间。 有时由于副作用等情况,医生会修改患者的化疗计划。在化疗药物治疗过程中,正确评价药物的有效性是十分关键的问题。 化疗前后都会反复做血液学检查和CT等评价化疗疗效,医生运用肿瘤完全缓解(CR)、肿瘤部分缓解(PR)、肿瘤稳定(SD)、肿瘤进展(PD)这类的医学用语来总结这段时间的治疗效果。 对于大多数药物治疗不敏感的肿瘤或晚期肿瘤患者,一味地强调理论上的CR(肿瘤完全缓解)、PR(肿瘤部分缓解)是不切实际的。治疗肿瘤时不但看肿瘤大小的变化,更需要考虑到患者的生存质量、生存期的长短。很多晚期肿瘤患者通过综合治疗可以长期“带瘤生存”,这样的治疗疗效和实际意义不亚于CR、PR的结果。 化疗太痛苦,要停了顺其自然吗? 在有些患者的眼里,生命本身最重要,不管活着有多痛苦,他都要活下去,即使面对可怕的化疗副作用,也毫无退缩之意,他们的目标只有一个:把病治好,尽可能长地活下去! 但还有些患者看来,有尊严地活着胜过毫无质量地延长生命,为了延续生命而接受的种种痛苦的治疗,无异于对生命的折磨,他们宁可选择放弃。 虽然这些病人可能患有相同的疾病,但是,他们的生命哲学却大相径庭。 每个病人意愿的不同,远远不止表现在对生命质量的考虑,可能还包括了他们对待生活的态度、和家人之间的关系、治疗经济成本的承受力等等。可以说,每个病人看病,都是他人生观价值观的一种体现。 对于医生来说,各种指南或者诊疗流程给了医生很多治疗参考,但指南不是法规,不是必须遵守的教条,它们充满了“原则上”、“可考虑”之类得字眼。一方面,医生会遵循指南的使用原则,另一方面也会尊重患者的个体化治疗。  以乳腺癌为例,作为中国女性高发癌症之一,乳腺癌治疗效果是比较好的。根据全球大的乳腺癌公益组织Susan G. Komen 报道,美国有15%乳腺癌转移患者生存5年以上,甚至一些患者可以生存10-20年。而早期的乳腺癌患者早期生存率更是达到95%。乳腺癌需要综合治疗,如新辅助治疗,手术,术后辅助放疗、化疗,根据病理类型选择内分泌治疗或者靶向治疗等。所以患了癌,不必悲观。早期发现,积极治疗是可以治愈的;即使病情较重,长期带瘤生存也是常态。 癌症患者都应该不放弃和不勉强,根据自己病情采取多学科诊治,若真的没有治愈希望,那么最好采取舒缓治疗,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写在最后 人都有趋利避害的本能,疾病本身所带来的痛苦是变化无常难以捉摸的,而某种治疗方案所带来的可能不良后果却往往是比较明确的,比如癌症的化疗会有副作用,过程也是痛苦的,于是,病人可能会因为过于看重治疗所带来的风险,而放弃可能获益的机会。 建议患者多和主治医生交流确定治疗方案,万万不可自行调整化疗时间或停止化疗方案;有时由于化疗效果、副作用等情况,医生会修改你的化疗计划,一定要听从医生的安排,记住下次化疗的时间。    

半夏
化疗药给药顺序分不清?一文搞懂20种常见化疗方案先后顺序

化疗药给药顺序分不清?一文搞懂20种常见化疗方案先后顺序

为提高肿瘤的治疗效果,临床上多采用两种或两种以上药物联合的化疗方案。然而联合用药在提高疗效的同时可能会因为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或者抗癌药物作用的周期特异性对化疗的疗效和毒性产生影响,并且临床实践中亦存在忽略用药顺序的现象,因此正确的给药顺序是肿瘤合理用药的重要组成部分。   化疗方案的给药顺序应遵循以下3个原则:   1. 相互作用原则:   化疗药物之间发生相互作用时,应注意给药的先后顺序,将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降至最低。如紫杉醇和顺铂,顺铂会延缓紫杉醇的排泄,加重不良反应的发生,联用时须先给予紫杉醇。   2. 细胞动力学原则: 生长较慢的实体瘤处于增殖期的细胞较少,G0期细胞较多,先用周期非特异性药物杀灭一部分肿瘤细胞,使肿瘤细胞进入增殖期再用周期特异性药物。而生长快的肿瘤先用周期特异性药物大量杀灭处于增殖周期的细胞,减少肿瘤负荷,随后用周期非特异性药物杀灭残存的肿瘤细胞。 3. 刺激性原则:   使用非顺序依赖性化疗药物时,应先用对组织刺激性较强的药物,后用刺激性小的药物。由于治疗开始时静脉尚未损伤,结构稳定性好,药液渗出机会少,药物对静脉引起的不良反应较小如长春瑞滨和顺铂合用时,长春瑞滨刺激性强,宜先给药。     常见不同癌症联合化疗方案的用药顺序   1. TP 方案(紫杉醇+顺铂) 用药顺序:紫杉醇→顺铂   当顺铂在紫杉醇之前给药时,AUC平均最低值大于相反顺序给药的AUC,说明机体对前一种情况的清除率较低。紫杉醇和顺铂联合给药顺序依赖性的研究,提示当使用一些能调整P450酶代谢作用或由P450所代谢的药物,与紫杉醇联用,可能引起紫杉醇滞留体内,提高机体中毒的可能性。顺铂对细胞色素P450酶有抑制作用,使紫杉醇的清除率降低30%。   2. PP 方案(培美曲塞+顺铂)   用药顺序:培美曲塞→顺铂   培美曲塞导致嘌呤和嘧啶合成障碍,使细胞分裂停止在 S 期,然后再用细胞周期非特异性的顺铂杀灭残存的肿瘤细胞。而先用顺铂会导致培美曲塞的肾脏排泄减慢,相关毒副作用会增加。   3. GP 方案(吉西他滨+顺铂)   用药顺序:吉西他滨→顺铂   顺铂会影响吉西他滨体内过程,加重骨髓抑制。而吉西他滨可抑制顺铂引起的 DNA 损伤的修复、增加双链的断裂和顺铂-DNA 复合物的形成,此外,先给予吉西他滨再给顺铂时,不良反应发生率也较低。   4. FP 方案(顺铂+氟尿嘧啶)   用药顺序:顺铂→氟尿嘧啶   Koizumi […]

半夏
【须知】关于化疗的六个常见问题

【须知】关于化疗的六个常见问题

一、手术切除肿瘤后为何还需化疗? 很多患者在确诊癌症后,可通过正规的手术,切除肿块、周围少许正常组织、甚至区域引流的淋巴结。   然而,恶性程度较高的肿瘤细胞往往善于侵袭到更远的地方,甚至转移到远处脏器例如肺脏、肝脏、骨骼、和脑。   为了更彻底地杀灭这些到处跑的癌细胞,全身性的化疗就极为重要了。   多项临床研究已经充分显示:合适的化疗可以减少复发率和肿瘤转移率、提高治愈率。 二、化疗不良反应是越大越好吗? 化疗的不良反应与化疗疗效之间并无必然联系。   化疗不良反应的轻重程度与患者体质、耐受能力以及所用的药物相关。 某些患者可能对化疗药物较为敏感,导致化疗不良反应比较严重。如果患者对化疗药物并不敏感,不良反应会相对较少。 三、怎么评判化疗的效果? 针对不同的癌种,所需要的化疗方案、化疗的周期数目都不尽相同。医生往往会在 2-3 个周期之后进行各种评估,例如使用 CT 或 MRI 去分析肿瘤的大小、部位、正常组织的情况。有时候也会抽血检查各种生物学指标。化疗疗效可通过以下方面进行评估: 完全缓解:症状和体征基本消失,并且持续 4 周以上。 部分缓解:肿块大小缩小 50% 以上,症状和体征部分消失。 病情好转:肿块可缩小达 25% 以上,相关的症状和体征明显减少。 病情稳定:肿块缩小或增大都不超过 25%,而且没有新的肿物出现。 病情进展:肿块增生超过 25%,或出现了新的肿块。 四、化疗期间可擅自减量或停药吗? 化疗期间一些患者因难以耐受严重的不良反应或自觉身体状况好转,便擅自将药物减量,甚至停用,这种做法并不可取。 主诊医生是根据患者的自身情况来制定用药方案。患者擅自减量会破坏血药浓度,达不到治疗的峰值,肿瘤可能会伺机 “卷土重来”,让之前的治疗功亏一篑。 如在用药过程中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医生在评估之后会调整用药剂量甚至更换药物,但不宜由患者自行减量或停药。 五、何种情况下要停止化疗? 患者对化疗药物有严重的过敏反应。 患者的重要脏器有较严重的功能障碍;或有严重心血管疾病。 怀孕或哺乳期的女性患者,一般不建议进行化疗。 患者骨髓造血功能低下,表现为白细胞计数明显降低,或有全身感染的表现。 患者年纪较大、身体虚弱、或身体有恶病质表现。 六、化疗期间适宜吃什么? 化疗期间及化疗后半个月内,患者应少食多餐,以清淡、少渣、易消化和低刺激性的食物为主。可适当选食富含蛋白质的鸡蛋、鱼肉、炖烂的鸡肉或猪肉。 应避免进食油腻、粗糙、带刺、辛辣的食物。发生口腔溃疡时,患者应以半流食为主,如牛奶、菜粥、豆浆、面条等。 患者食用的食物要蒸熟、煮沸,或经微波炉消毒后食用。水果需削皮后再食用,以减少微生物经破损的黏膜入侵体内、引起感染。

半夏
【肿瘤防治宣传周】化疗治疗期间的饮食调理 | 白细胞数低的患者如何饮食?大剂量化疗患者应吃哪些食物?

【肿瘤防治宣传周】化疗治疗期间的饮食调理 | 白细胞数低的患者如何饮食?大剂量化疗患者应吃哪些食物?

细心看,句句都是重点 化疗是化学药物治疗的简称,通过使用化学治疗药物杀灭癌细胞达到治疗目的,化疗是目前治疗癌症最有效的手段之一。 化疗是一种全身治疗的手段,无论采用什么途径给药(口服、静脉和体腔给药等),化疗药物都会随着血液循环遍布全身的绝大部分器官和组织。 化疗的主要分类 1. 根治性化疗 有些对化疗药物敏感的癌症如白血病和淋巴瘤、绒毛膜上皮癌和生殖细胞恶性肿瘤等,通过单纯化疗就有可能治愈,这种以将癌症治愈为目的的化疗就称为根治性化疗。 2. 姑息性化疗 大部分晚期癌症癌细胞已经广泛转移的情况下,现阶段科技水平已经不可能治愈,化疗的目的主要是控制癌症的发展以延长患者生命,或者通过化疗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这种化疗就称为姑息性化疗。 3. 术后辅助化疗 包块虽然已经手术切除,但手术前就有可能发生临床检测不到的潜在转移,或者有少量癌细胞脱落在手术伤口周围,通过化疗杀灭这些残余的癌细胞,以达到预防癌症复发和转移的目的。 4. 术前化疗(新辅助化疗) 通过术前化疗可以使病灶缩小,方便手术切除,或者使部分失去手术机会的病灶缩小后再获得手术机会,同时还可以杀灭潜在的转移病灶,降低复发转移的可能。 5. 腔内化疗 通过体腔内给药(如腹腔和胸腔内给药),使体腔内局部暂时维持较高的药物浓度,达到提高局部疗效的目的。 目前,化疗已经从一般的姑息性治疗逐步向根治性治疗的方向迈进。 从药物杀灭肿瘤细胞的特点来看,抗肿瘤药可以分 3 种类型。  1. 细胞周期非特异性药物 对处在增殖状态和休止状态的细胞都有杀灭作用,如盐酸氮芥、环磷酰胺、放线菌素 D、普卡霉素等。 2. 细胞周期特异性药物 对进入增殖周期内各个阶段(或时相)的肿瘤细胞都有杀灭作用,而对未进入增殖周期的肿瘤细胞不起作用,如甲氨蝶呤、氟尿嘧啶、6.巯基嘌呤等。 3. 时相特异性药物 只杀灭细胞增殖周期中某一时相的瘤细胞,如选择性地对 S 期 或 M 期细胞起作用。主要有阿糖胞苷、羟基脲、长春碱、长春新碱。   一、化疗治疗对机体营养代谢的影响  化疗的目标是肿瘤细胞,对正常细胞的伤害较小。但是,化疗药物在杀伤肿瘤细胞的同时难免会伤害一些增殖快的正常细胞(例如骨髓细胞、毛囊细胞、胃肠道上皮细胞等),导致相应的副作用,如白细胞减少、掉头发、厌食恶心、呕吐、溃疡、排便习惯改变等。 实际上,并非所有的化疗药物都有副作用,也并非每位患者的反应都一样, 许多化疗药物在大部分人群中耐受良好。化疗的副作用取决于化疗药物的种类以及个体基因类型。良好的营养有助于机体组织细胞修复,减轻化疗相关副作用提高机体对治疗的耐受性。 如果化疗后有任何不适,请务必告诉包括主管医生及临床营养师在内 的健康照护团队,他们会开一些对症的药物或营养制剂,维持或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 二、化疗治疗期间的饮食调理  1. 食物选择  由于疾病本身及化疗导致机体的消耗增加,在化疗期间建议患者采用高蛋白质、高维生素的饮食模式。蛋白质是修复身体组织及白细胞再生的重要成分,化疗患者应在平衡膳食的基础上摄取足量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如鸡蛋、大豆类食物、奶及奶制品、瘦肉等。 对于贫血患者,建议适量补充富含铁元素的食物,如红肉及动物肝、动物血等。 蔬菜和水果富含抗氧化维生素及膳食纤维,有助于减轻化疗反应,改善胃肠功能。建议每日摄入 3~5 份(每份 100g)新鲜蔬菜和水果。 化疗期间,为了减轻消化道负担,注意选择清淡细软、易消化的食物,如鸡蛋羹、清蒸鱼、肉泥丸子、炖肉、豆腐、酸奶、软饭、龙须面、馒头、细软的蔬菜等,避免油腻、粗硬、味道太浓或辛辣刺激的食物。 身边可常备一些营养加餐小零食,如面包、苏打饼干、酸奶、水果、坚果等, 以补充营养不足。 2. […]

半夏
最新医生问答
最新抗癌笔记
top3

新年打卡

2024年02月17日
top4

好久没来

2024年02月17日
top5

CR

2024年02月01日
top6

七周年纪念!

2024年01月25日
扫描下方二维码回复 666 获取解锁验证码
步骤:[ 打开微信]->[ 扫描上方二维码]->[关注"三阴姐妹互助圈"公众号输入 666 获取验证码],即可永久解锁本站全部文章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