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最新文章
最新文章
咚咚肿瘤科,肿瘤科普资讯门户网站,发布通俗易懂的肿瘤治疗科普文章,为肿瘤患者、医生、科研人员无缝衔接国内外 最新抗癌医药信息。
把「吃」出来的胃癌「吃」回去!口服药瑞戈非尼疗效显著,大幅提升胃癌免疫治疗效果,客观缓解率76%

把「吃」出来的胃癌「吃」回去!口服药瑞戈非尼疗效显著,大幅提升胃癌免疫治疗效果,客观缓解率76%

中国是一个美食之国,在癌症中跟“吃”有关的消化道癌症也尤为常见。几个月前《人民日报》就曾发布了一个令人震惊的数据——全球近一半胃癌在中国。     不过,胃癌并非不治之症。最近MSKCC就在顶级医学期刊《柳叶刀》的子刊上发表了一种新的胃食管癌(包括胃癌、食管癌和胃食管交界癌)治疗方法——联合使用多靶点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瑞戈非尼、PD-1抑制剂O药和FOLFOX方案化疗[1]。 初步研究中可评估的35名患者,34人都能观察到临床获益: ● 6名患者基线时无可测量疾病,在治疗过程中保持病情稳定; ● 29名患者基线时有可测量疾病的患者,客观缓解率76%; ● 整体中位无进展生存期13个月,获得缓解的患者中位缓解持续17个月。   近年来,胃癌的治疗有了不少进展,靶向药、ADC、免疫治疗等多种不同的新型疗法都开始进入胃癌领域。特别是免疫治疗,已经在晚期胃癌中实现了部分患者的长期获益,只是获益的比例有些不尽如人意。 在O药联合化疗治疗晚期胃食管癌的CheckMate-649研究中,免疫治疗的加入让患者的中位生存期延长了2个月,17%的患者存活时间超过3年,但更多的患者最终还是耐药复发[2,3]。有没有更给力一些的疗法? 瑞戈非尼是一种多靶点酪氨酸激酶抑制剂,除了通常用于抗血管生成之外,还具有激活NK细胞和CD8+T细胞的能力,并能抑制肿瘤相关巨噬细胞和Treg细胞的免疫抑制作用[4]。它与免疫治疗联合应用或许能带来1+1>2的效果。 瑞戈非尼多角度辅助免疫治疗   本次临床试验一共入组了39名HER2阴性的晚期胃食管腺癌患者,35人被纳入疗效分析,中位年龄57岁,女性占26%。其中,29人在基线时有可测量的疾病。 在瑞戈非尼+O药+化疗的治疗后,29名基线有可测量疾病的患者中有3人完全缓解,19人部分缓解,6人病情稳定,仅1人进展。而基线时无可测量疾病的6名患者也都在治疗后保持病情稳定。 研究中患者的肿瘤负担变化 中位随访18.1个月后,研究中27名患者仍存活,14名患者保持缓解状态,中位无进展生存期达到了13个月,一年时的无进展生存率和总生存率分别为51%和85%。 作为对比,在此前的CheckMate-649研究中,O药+化疗的治疗下,类似患者中位无进展生存期7.7个月,1年无进展生存率33%,1年总生存率55%。瑞戈非尼的加入显著提高了胃食管癌免疫治疗的效果。   35名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曲线和总生存曲线 进一步分析还显示,研究中PD-L1阴性患者客观缓解率75%,阳性患者77%,两者并没有显著的差异。PD-L1表达状况并不会影响瑞戈非尼+O药+化疗三药联合方案的治疗效果。 而在安全性方面,研究中3级或以上不良反应发生率79%,常见的严重不良反应包括中性粒细胞减少、高血压、皮肤问题和贫血,有5名患者需要停用O药,7名患者停用瑞戈非尼,5名患者减少瑞戈非尼剂量。未发生治疗相关的死亡。 目前,研究人员正在准备后续的3期临床试验,进一步验证这一疗法的效果,让更多患者能从中获益。     参考文献: [1]. Kaur G, Kyte D, Reeve B B, et al. Patient-reported outcome monitoring in a routine paediatric oncology setting: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J]. The Lancet Oncology, 2019, 20(1): 19-20. […]

小D
癌症不会无故上门!生活中少吃这些食物,你却管不住嘴

癌症不会无故上门!生活中少吃这些食物,你却管不住嘴

老祖宗很早就告诫我们:“病从口入”,吃出来了小灾小病不可怕,可怕的是吃不“好”给了癌症乘机而入的机会,别等癌症找上门再后悔没管住自己的嘴!  得了口腔癌: 后悔爱吃槟榔、烟酒不离手 关键词:口腔粘膜受刺激 如果你曾到海南、湖南以及广东部分地区旅游,很可能遇到过当地人在优哉享受着咀嚼槟榔的乐趣,嚼槟榔虽爽,但却隐藏着极大的健康隐患——口腔癌的发病风险会因此增加。长期咀嚼槟榔,会导致口腔黏膜损伤迁延不愈,引起慢性炎症、氧化作用增强和细胞增殖,从而增加口腔癌发生几率。这也造就了湖南省的口腔癌发病率在全国“名列前茅”。 槟榔果的致癌风险有多大? 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将“槟榔果、含烟草的槟榔嚼块、不含烟草的槟榔嚼块”都列为1类致癌物(1类致癌物是指对人而言是确定的致癌物)。     烟酒不离手是另外两个引发口腔癌的主要因素。 烟草的致癌“威力”已经是众人皆知了,更可怕的是,有很多人竟是又吸烟又嚼槟榔,正所谓“槟榔加烟,法力无边”,令人爽的法力前所未有,致癌的法力也大到无可预估啦,长此以往下去,非常有可能要跟癌症会会面了。   酒精的致癌能力可谓是非常全面了,美国癌症研究协会(AICR)出版的《饮食、营养、运动防癌指南第三版更新》明确指出,酒精会增加口腔癌的发生风险,不仅如此,对于咽喉癌、食道癌、肝癌、结肠癌、绝经前的乳腺癌的发生都有具有说服力的致癌能力。 得了食管癌: 后悔吃得太烫,还喝酒 关键词:超过65℃的饮品  刺激 中国是世界上食管癌的高发区,全球约一半的食管癌发生在中国,这与中国人吃喝东西时都喜欢“趁热”有一定关系。但是,太热的食物对我们的食管可相当不友好,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将“超过65℃的热饮(饮用)”列在2A类致癌物清单中。   食管是食物从口腔到胃的“必经之路”,与食物有最直接、最频繁接触的是食管中的粘膜上皮层,太烫、酒精等都会对粘膜产生刺激,久而久之,食管粘膜就会增生、变异,到最后有可能会产生癌变。   2月份发表在《内科医学年鉴(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上的研究揭示了食管癌发生的一个主要因素:吸烟饮酒喝热茶的协同效应。 研究结果显示:饮用热茶、定期饮酒和吸烟的协同效应会增加食管癌发病风险,那些有饮热茶、吸烟和喝酒习惯的人,与不饮热茶但有喝酒和抽烟习惯的同龄人相比,食管癌的风险增加了5倍; 得了胃癌: 后悔吃剩菜、腌菜 关键词:亚硝酸盐 剩菜,对于每个家庭来说,是再常见不过的事情了。剩菜为什么不健康呢?是因为其中可能会有硝酸盐或亚硝酸盐的存在。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将“在导致内源性亚硝化条件下摄入的硝酸盐或亚硝酸盐”列在2A类致癌物清单中。   亚硝酸盐是怎样致癌的?  硝酸盐和亚硝酸盐是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的两种物质,硝酸盐是常见的化肥成分,因此会常常存在于蔬菜等食物中(买回家的蔬菜一定一定要清洗干净哟),而环境中的微生物能把硝酸盐转变成亚硝酸盐。亚硝酸盐本身并不致癌,但它进入人体后,与人的胃液相结合,有可能会生成致癌的N–亚硝基化合物。   随着时间的推移,剩菜中的亚硝酸盐的含量不断提高,虽然冰箱的存在减缓了亚硝酸盐产生的速度,但却无法忽视亚硝酸盐存在的事实。 除了剩菜之外,腌菜也是亚硝酸盐的“聚集地”。美国癌症研究协会(AICR)出版的《饮食、营养、运动防癌指南第三版更新》明确指出:用盐腌制的食物有一定可能会增加胃癌的发生风险。     亚硝酸盐还会来自哪里?  食物中用作发色剂和防腐剂的亚硝酸盐。亚硝酸盐因为具有防腐和发色的作用,常在食品加工业作为添加剂,比如会添加在香肠、腊肉等加工肉类中,所以食品添加剂,也注意一下啦。 得了肝癌: 后悔食物发霉还继续吃,酗酒 关键词:黄曲霉毒素   酒精 在中国,有很多年长一辈的人都特别节俭,有的食物虽然发霉但为了不浪费粮食,就把发霉的部分去掉,剩下的继续食用。纵使有时被家里的孩子提醒,可依旧将勤俭节约贯彻到底。   可是,食用这“毒过砒霜”的食物真的是得不偿失啊。在发霉的食物中,存在着一种强致癌物——黄曲霉毒素,它是目前所知的致癌性最强的化合物,虽然缺乏直接的证据证明黄曲霉毒素对人体的致癌性,但大量的流行病学调查证实,黄曲霉毒素的高摄入量与肝癌的发病率存在密切关系。“黄曲霉毒素”也被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将列在1类致癌物清单中。   黄曲霉毒素存在于土壤、动植物、各种坚果中,当粮食未能及时晒干及储藏不当时,往往容易被黄曲霉或寄生曲霉污染而产生黄曲霉素,特别是容易污染花生、玉米、稻米、大豆、小麦等粮油产品。在湿热地区食品和饲料中出现黄曲霉毒素的机率最高。   温馨提示:黄曲霉毒素是很苦的,如果食用花生、核桃等食物时如果感觉很苦,很可能感染了黄曲霉毒素,马上吐出来,并漱口。 此外,酒精摄入导致的肝癌也不容忽视。美国癌症研究协会(AICR)的报告明确指出:酒精会增加肝癌的发生风险。  得了结直肠癌: 后悔太爱吃肉不吃蔬菜 关键词:高蛋白、高脂肪、低纤维素 结直肠癌近年来在中国的发病率持续走高,根据中国最新(2017年)的癌症统计数据,结直肠癌已经是中国第三位高发的恶性肿瘤。   真是可怕!   俗话说“穷时伤胃,富时伤肠”,结直肠癌是典型的“富贵病”。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得人们的饮食结构开始向高蛋白、高脂肪、低纤维素转变,相信你的身边一定有不少肉的“狂热爱好者”,而这便给了结直肠癌很多“接近”我们的机会。同时,美国癌症研究协会(AICR)的报告也明确指出,大肠癌的发生与红肉、加工肉的摄入有关。  […]

玉米
撞大运!三位癌症患者「不药自愈」实录:逆天好运的患者都是什么样的?

撞大运!三位癌症患者「不药自愈」实录:逆天好运的患者都是什么样的?

癌症,当之无愧的现代健康杀手。相关临床数据显示:2015年起,癌症就已经超越心血管疾病与脑血管疾病,成为中国健康人群最大的死亡原因。   而癌症的治疗也是个难题。「副作用大、价格昂贵」是不少人对癌症治疗的固有印象。在江湖上,一直有这样的说法:「癌症根本不用治,只要你不去管它,它自然就好了。」 这样的说法之所以大行其道,自然有其原因。在我们的实际治疗中,真的会偶尔会遇到一些“撞大运”的幸运儿:极少数患者在确诊癌症后拒绝接受治疗,过几年再进行复查时,竟发现原来全身到处转移的肿瘤,竟然自动明显缩小了,甚至完全消失了…… 这类情况并不是什么“神迹”,当然也不是什么江湖传言的「癌症无需治疗」。在临床治疗中,确实有极少数患者会出现肿瘤自行消退的情况,我们有专业的术语称呼它:晚期恶性肿瘤的“自动退缩”(spontaneousregression)。 接下来我们给大家展示3个这样的案例。 73岁的“老烟枪”,癌症自行消失   一位73岁的“老烟枪”(抽烟抽了50多年)由于呼吸困难到医院看诊,胸部CT检查后,发现左肺下叶有一个3.2*2.5cm的肿块,PET-CT提示代谢增高,同时纵膈有一些可疑转移的淋巴结。 为了确诊,老大爷在CT引导下做了左肺肿块的穿刺活检。病理提示:肺鳞癌,免疫组化也非常典型(病理报告后来又经过多个专家的会诊,确认没有误诊,的确是肺鳞癌)。 确诊时的PET-CT和病理图片 50多年的吸烟史、有呼吸困难的症状、CT和PET-CT都做了、穿刺活检确认了病理,这个老爷子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中晚期的左肺鳞癌患者。 接下来就该讨论治疗了,由于这个病人纵膈还有可疑的淋巴结转移,外科大夫和放疗科大夫争论了一番,决定要为老爷子安排一个小的活检手术,彻底搞明白纵膈淋巴结有没有转移。 手术前免不了抽血化验、肺功能等各种准备,还要等待床位等。结果时间一耽搁,10周就过去了(其实国外和国内都类似,并不是确诊以后马上就可以治疗了,大医院也要排队等,而且等待时间也很长)。 在进行手术前,因为时间太久,主管医生又复查了一个胸部CT,结果却让他大跌眼镜!未经任何抗癌治疗的情况下,老爷子的肿瘤缩小了,从原来的3.2cm(下边的左图)缩小到2.2cm(下边的右图)。   这下子,主管医生和病人一家都非常困惑,仔细追问这段时间以来的生活起居、治疗情况等等,的确没有发现可疑的地方。经过反复商量,同时考虑老爷子已经73岁,病人和家属决定暂时就不治疗了,再观察观察。 此后每隔3个月复查一次CT,每次肿瘤都比上一次缩小,经过一年半左右时间,肿瘤基本完全消失了,截至目前,老爷子还健康生活着。 感染新冠肺炎,肿瘤竟然自行消失了! 2021年1月,一名61岁的男子被确诊为严重的经典霍奇金淋巴瘤后不久,又因呼吸困难和喘息而入院,并被检测出新冠肺炎阳性。在这样的双重打击下,如果本身身体底子不好,很有可能熬不过新冠病毒对身体的攻击。 然而事情却发生了让人意料之外的转机。这名患者在经历了11天的住院治疗后,他罹患的新冠肺炎康复了,而在这其中最让人出乎意料的是,患者因肿瘤转移导致的淋巴结肿大竟然缩小了。 这对患者来说简直就是天降之喜。于是患者决定再观察几天。病情观察期间,这位患者发现自己的肿瘤病情越来越轻。几天后,他再次复查了PET/CT,结果显示:他的肿瘤竟广泛消退了,影像结果竟看起来与正常人无异! 也就是说,在新冠肺炎治愈以后,它的癌症病情也随之一起消失了!   80岁老大爷运气好到逆天,未经治疗的肿瘤完全消失了 一位80岁的老大爷因咯血和声音嘶哑来到医院就诊。经过胸部CT检查发现左肺有一个可疑肿块,同时还有一些疑似淋巴结转移的肿大。为了明确大爷的病理情况,医生对患者进行了一次微创的胸腔镜手术,切除了主动脉下淋巴结。 患者CT检查结果 病理结果显示:小细胞肺癌,根据影像检查结果判断为局限期。 接下来就该讨论老爷子如何治疗了。与国内不少高龄患者的选择一致,因为年龄较大,这位患者拒绝了接受治疗,直接出院回家了。 小细胞肺癌是一种恶性程度极高的肺癌类型,不接受治疗的话预期生存期仅有几个月。作为高龄患者,在医生眼中这位老爷子剩下的时间可能不多了。 时间就这么过去了四年,期间医生没有对老爷子进行任何随访。谁知道4年多(52个月)后,医生竟再次在医院见到了这位老大爷。这一次,老大爷因身体不适又一次来到了医院。 老爷子的情况完全出乎了医生的意料,感到震惊的医生们随即对老爷子进行了详细的检查,检查结果让人大跌眼镜:老爷子四年前罹患的小细胞肺癌,竟然完全消失了!经过胸部CT扫描证实,先前发生在患者左肺及纵膈的小细胞肺癌病灶,如今已经完全缓解了! 患者肿瘤病灶完全消失 主管医生和病人一家都非常困惑,仔细追问这段时间以来的生活起居、治疗情况等等,的确没有发现可疑的地方。老爷子确实是在没经过任何治疗的情况下实现了肿瘤病灶的完全缓解。       三个病例分享完毕,我们会发现:这些癌症「自动退缩」的情况,可能发生在不同年龄、不同的肿瘤类型中,并没有什么特定规律。但仔细分析这三个病例,我们会发现有一个特点:患者均接受了活检(或手术),又或是经历了一场较为严重的感染。 研究者们推测发生肿瘤自动退缩的主要的原因可能在于:患者在日常生活和相关的医学检查过程中意外地激活了抗癌免疫反应。 例如:患者偶然得了一次细菌或者病毒感染,或者病人由于穿刺活检的时候不小心发生了感染,人体抗细菌或者抗病毒感染的免疫反应被激活,将癌细胞也一同纳入了攻击范围,顺带着抗了癌,这实质上和目前风头正劲的免疫治疗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换句话说,就是癌症患者的的免疫系统被再次“激活”调动,从而杀灭了原本存在的肿瘤。这样的成果可能会为我们免疫治疗的研究带来帮助。 但我们需要注意的是:千万不要真的为了这个目的故意制造感染制造“高烧”,其一,是这种「自行消退」的发生概率非常低,大概十万个患者中可能会有20例存在,其二,严重感染和高烧可是非常危险,甚至会危胁生命的,这样缥缈的尝试并无意义。 因此,大家可以切记以下两点: 01 癌症不治而愈的现象确实存在,但不要试图去效仿,这种少见现象本身就有某种特别的原因在里面,你无法仿效,否则必受其害。得了癌症,一定要根据病情进行规范的诊治。 规范的治疗才是追求治愈或长期生存或疾病控制延长生存的最可靠保证。 02 任何情况下,保持战胜癌症的信心,保持乐观的心态,良好的心态可以使免疫系统处于最佳状态,这永远是有好处的,说不定那个“奇迹”就降临到你身上呢,但切记遵循上述第一点。    

小D
王长利教授:CACA指南论--联合治疗模式下新辅助治疗大放异彩

王长利教授:CACA指南论–联合治疗模式下新辅助治疗大放异彩

2023中国整合肿瘤学大会(CCHIO)于11月16—19日,在国家会展中心(天津)正式召开。本届大会以“肿瘤防治,赢在整合”为主题,启动百余学术专场聚焦肿瘤医学前沿,共论前沿学术成果,共同引领中国肿瘤学科和合共生,共创人类健康未来。在指南解读专场,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王长利教授讲解联合治疗模式下新辅助治疗。   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的临床分期与5年生存率相关,手术是早期NSCLC主要治疗手段,30%-55%的患者会出现疾病局部复发或远处转移并死于疾病,预后仍有很大提升空间。 2022版 CACA肺癌指南中对于新辅助治疗的推荐: (1) 临床单站N2纵隔淋巴结非巨块型转移(淋巴结<3cm),预期可完全切除: 可行手术切除+辅助化疗或新辅助化疗+手术; (2) 临床多站N2纵隔淋巴结转移,预期可能完全切除: 可行根治性同步放化疗或新辅助化疗+放疗+手术; (3) T3-4N1、T4N0非肺上沟瘤 (侵犯胸壁、主支气管或纵隔): 可行新辅助化疗+放疗+手术或手术+辅助化疗; (4) T3-4N1肺上沟瘤,行新辅助放化疗+手术; (5) IIIA期可切除,如有EGFR基因敏感突变,可行EGFR-TKI新辅助靶向治疗; (6) II-IIIB期可切除,EGFR/ALK阴性,符合新辅助治疗指征: 建议新辅助免疫治疗“临床试验”; (7) 临界可切除的局部晚期LC,应用诱导化疗、免疫治疗及靶向治疗等多种治疗手段后,再分期、重新评估手术可能性。  新辅助化疗为手术患者带来生存获益,但改善幅度不尽如人意。 近年来,新辅助免疫治疗初见成效。有别于传统治疗模式,新辅助免疫治疗由于术前抗原的存在、完整的淋巴系统、以及患者良好的身体状态或可有利于更好地激活抗肿瘤免疫活性,控制远处微转移,降低疾病复发。 NSCLC围术期免疫治疗研究数据 CheckMate 816研究是探索新辅助纳武利尤单抗联合化疗治疗IB-IIIA期NSCLC的III期研究,AACR 2022首次公布了EFS首次中期分析阳性结果,HR 0.63(95% Cl: 0.5-0.87; ELCC2023公布了3年EFS探索性分析数据NIVO+化疗新辅助治疗持续展现出EFS 长期获益,中国人群和ITT人群获益趋势一致。   RATI0NALE-315是一项III期、随机双育、安慰剂对照研究,旨在评价替雷利珠单抗+含铂双药化疗-手术-替雷利珠单抗辅助治疗的“围术期全程模式”在可切除11-IIIA期NSCLC的疗效和安全性》 RATIONALE-315研究MPR及pCR数据于2023 ESMO大会以口头报告形式公布,EFS也已报阳,结果值得期待。   NSCLC新辅助免疫治疗III期临床研究汇总如下: 多项III期研究显示新辅助免疫+化疗对比化疗显著改善患者生存。 多项III期研究显示新辅助免疫+化疗对比化疗显著提升pCR率。 NSCLC围手术期免疫治疗的获益人群 1. MPR/pCR与新辅助治疗生存获益强相关; 2.PD-L1表达: 新辅助免疫治疗, PD-L1表达越高患者获益越多,PD-L1阴性患者获益有限; 3.临床分期: 新辅助免疫治疗,III期患者EFS获益更多,IB-II期EFS获益有限; NSCLC围手术期免疫治疗对手术的影响   1.新辅助免疫+化疗相比单纯化疗对手术率影响较小: 2. […]

玉米
向肿瘤伪科学说“不”!盘点“肿瘤饥饿疗法”和其他危险的饮食谎言

向肿瘤伪科学说“不”!盘点“肿瘤饥饿疗法”和其他危险的饮食谎言

人们可以通过饮食直接影响癌症的想法是一个诱人的想法。癌症的诊断可能是极其可怕的,个人控制的想法是令人欣慰的。近年来,对所谓抗癌饮食的宣传在社交媒体上变得尤为突出,健康影响者的视频在TikTok等平台上拥有巨大的观看量,其中一些视频的观看量超过了20亿次。这些视频声称,一个人可以饿死或喂养他们的癌症,或者碱性食物可以中和癌症。这种促销也反映在大量支持这些主张的书籍中,这些书籍在亚马逊的肿瘤学类别中是最畅销的。亚马逊和亚马逊网站上有超过1万本关于癌症饮食的书。其中绝大多数是由患者或功能性医生撰写的,他们在兜售虚假的希望。这些误解可能会使患者面临严重风险,在本文中,我们将盘点那些有关肿瘤的“饮食误解”,旨在让患者朋友们擦亮眼睛,并依照正规且具有科学依据的路径进行治疗。   错误机制:Warburg效应 Warburg效应是一项长期观察到的结果,即癌细胞主要通过有氧糖酵解产生能量,而不是像非癌细胞那样通过线粒体中的柠檬酸循环和氧化磷酸化。这种机制包括高葡萄糖摄取和糖酵解,然后在胞质中进行乳酸发酵,即使在有充足氧气的情况下也是如此。在大约70-80%的肿瘤中观察到这种低效的ATP生成方法,这就是为什么18F -氟脱氧葡萄糖([18F]FDG)-PET在检测提示癌症的葡萄糖上调方面有用。   20世纪20年代,奥托·瓦伯格(Otto Warburg)提出,向糖酵解的代谢转变可能导致癌症。然而,随后的研究表明,这种机制上的转变正是源于导致癌症的突变——本质上,瓦伯格效应是癌症的结果而非原因。虽然这种效应的确切生物物理学起源仍不清楚,但这种效应及其后果是饮食误解的核心。   错误观念:让人挨饿会导致癌症以及“饿死癌症” 与瓦伯格效应深深交织在一起的是一种错误的观念,即某些食物会导致癌症。糖和碳水化合物通常被列为罪魁祸首,这是因为葡萄糖本身是一种单糖。同样,所有的碳水化合物,无论是来自蔬菜还是巧克力,都被分解为葡萄糖。这种误解的根源是显而易见的,简单的考虑就会与之矛盾。首先,葡萄糖是体内每个细胞进行细胞呼吸所必需的,无论细胞是否癌变。虽然乙醇酸途径需要更多的葡萄糖才能产生相同水平的ATP,但不能据此推断葡萄糖本身是癌症的生源。此外,所谓的含糖碳水化合物对癌细胞的吸引力没有偏好。   即便如此,这些观念还是导致了有关食物(通常是糖或碳水化合物)可能会导致癌症的相关说法的激增,这是已知科学的一个严重错误的推断。这种错误的反面也存在于流行的错误观念中,即人们可以通过饥饿肿瘤来逆转癌症。同样,这些说法通常假设,饮食中不吃令人讨厌的食物可以预防癌症。一种特别常见的变体是针对癌症的生酮饮食,其核心假设是强迫的生理性酮症(禁食或低碳水化合物饮食引起的对低葡萄糖可用性的正常反应)可避免助长癌症。这一概念被一些倡导者推向了极端,他们声称生酮饮食消除了对化疗和放疗的需求。然而,没有足够的证据支持生酮饮食对癌症的疗效,只有少数有偏倚的临床研究,其发现与更全面的主张明显不符。造成困惑的一个相关来源是肥胖的混杂影响及其相关的癌症风险增加。然而,这种机制是众所周知的,认为糖或碳水化合物是癌症燃料的想法是错误的。 误解:微环境酸性和碱性饮食 碱性饮食是最受欢迎的所谓抗癌饮食之一。这种饮食的支持者认为,酸性饮食会促进癌症的形成,因此碱性饮食是解决方案。与重肉生酮饮食相比,碱性饮食是典型的纯素或素食。再次强调,酸性饮食增加癌症风险的观点是一种基于对Warburg机制误解的认知错误。相对于健康组织,肿瘤微环境通常呈酸性,但这也是瓦伯格效应的结果。健康细胞主要从氧气呼吸中获得能量,而癌细胞倾向于默认糖酵解,导致乳酸等酸性废物。最终的结果是在这种机制下,细胞周围的酸度更高。   碱性饮食的支持者错误地认为酸性是癌症的原因而不是结果。除此之外,他们还假设人可以通过饮食来调节组织的酸碱度。事实上,组织的酸度受到血液和大脑的严格调节,我们摄入的任何东西都不能改变它。这些过程无疑对我们有益,因为人体存活的pH值范围相当狭窄,酸中毒和碱中毒都可能迅速致命。为了监测他们身体的pH值,碱性饮食的支持者经常提倡用石蕊试纸检测尿液的酸度。然而,这同样是被误导的,因为尽管尿液是一种废物,其酸度确实可以受到饮食的影响,但它并不对应于身体的pH值。   饮食误解的潜在危害 值得注意的是,接受这些可疑的推断往往对癌症患者有害,尤其是健康素养较低的患者。除了常与癌症相关的恶病质外,抗癌治疗本身也会导致食欲和体重波动。由此导致的体重减轻对患者有害,因此维持平衡和规律的饮食对于控制副作用、减轻炎症、保持肌肉张力和增加患者能量至关重要。如果没有肿瘤营养师的监督和指导,对患者进行限制饮食可能是极其危险和不可取的。     总结与未来展望  卫生保健专业人员需要意识到,他们治疗的患者正在拼命地寻找饮食建议,有时相信Facebook上的评论和作者网站上有说服力的说法,而不是问他们的医生他们应该吃什么。在一个备受关注的案例中,爱尔兰营养与饮食研究所(Irish Nutrition and dieteinstitute)对为癌症患者提供生酮饮食的广告提出了正式投诉,称人们严重担心本已脆弱的癌症患者会购买这本书,并在没有监督的情况下在家里开始这种饮食。患者往往容易受到被误导的饮食倡导者的主张的伤害,因此需要做出重大改变。每一位癌症患者都需要在癌症诊断后得到关于饮食和补充剂的循证信息,以防止造成更多的伤害。        

玉米
小心!八种常见癌症容易“遗传”,尤其是第三种更要注意

小心!八种常见癌症容易“遗传”,尤其是第三种更要注意

为何你喝凉水都长胖,邻居胡吃海喝还瘦成纸片人? 为啥单位里老王50年抽烟都没事,注重养生的你吸几口雾霾和油烟就得了肺癌? 难道真如电影台词“人有人他妈,妖有妖他妈” 所说,冥冥中基因将一切密码都设定好,父母也会将癌症“遗传”给下一代? 癌症?家族逃不出的梦魇!     癌症本质上是一种基因病,正常细胞在病毒感染、化学致癌物、辐射等作用下,原癌基因被异常激活成为癌基因,或者抑癌基因失活,都会诱导细胞发生癌变。基因作为遗传的基本单位,确实可能导致某些癌症的“遗传”,更准确点说,遗传的往往不是癌症本身,而是癌症的“易感性”。   事实上,有些癌症确实存在家族性聚集现象,我们先来分享几个真实的故事:   美国女演员安吉丽娜·朱莉称,“我自身携带一个‘错误’的基因——brca1,这让我有87%的几率患乳腺癌,50%的可能患卵巢癌”,而其母亲与乳腺癌搏斗十余年后,于56岁时去世。她毅然决定采取预防性措施,切除双侧乳腺,后来又预防性切除了卵巢和输卵管。 再比如医学史上闻名的“被癌症诅咒”的G家族,就是临床医生Dr.Warthin第一个大规模调查的癌家族,经过80多年前后共5次的调查,一直到1976年结束,在其七代(共929位)后人中,有115人罹患癌症,其发病率明显高于一般人群,发病平均年龄在40岁左右,也比普通人的发病要年轻。 据史料记载,法国著名军事家、政治家,法兰西第一帝国的缔造者拿破仑,其父亲、祖父、3个姐妹和四个兄弟,以及拿破仑本人全部都死于胃癌。   现实中,家族性癌症的案例屡见不鲜,究竟哪些癌症与遗传相关呢? 8种常见癌症容易“遗传”!     目前,人类对癌症的发生机制尚不完全了解,很多癌症的病因还不明确,已被证明具有明显遗传倾向的癌症有30余种。以下8种比较常见:     乳腺癌 上世纪90年代,乳腺癌的易感基因brca1、brca2被发现,但仅有5%~10%的乳腺癌与基因遗传有关。   一般情况下,家族中母亲或姐妹一人患了乳腺癌,其女儿或姐妹患乳腺癌的几率比一般女性高3倍左右。     卵巢癌 约20%~25%上皮性卵巢癌与遗传因素相关。乳腺癌、卵巢癌、结直肠癌等家族史,都可能导致家族中女性成员的卵巢癌风险增加。     结直肠癌 家族性结肠息肉易发展成结直肠癌,如果父母患有因上述疾病导致的结直肠癌,其子女患上同类癌症的可能性高达50%。     胃癌 在所有胃癌患者中,有明显家族聚集倾向的占10%。   大量资料表明,家族肿瘤史,尤其是直系亲属的胃癌史是胃癌的危险因素。胃癌患者亲属比其他人患胃癌的危险性高2~3倍。     肺癌 日本一项调查显示,肺鳞状细胞癌患者中,35.8%有家族史;肺泡细胞癌的女性患者中,有家族史的为58.3%。     子宫内膜癌 据统计,在所有子宫内膜癌患者中,约5%是由遗传性因素导致的,这些患者的发病年龄要比散发性子宫内膜癌患者平均年龄小10~20岁。     胰腺癌 5%~10%的胰腺癌患者家族成员也有该病的病史。若多于一位直系亲属(即父母、亲兄弟姐妹、子女等)罹患该病,其患病几率会大幅增加,且常在50岁之前发病。     前列腺癌 如果一个直系亲属患前列腺癌,其本人患前列腺癌的危险性会增加1倍。两个或两个以上直系亲属患前列腺癌,相对危险性会增至5~11倍。   临床上,遗传性视网膜母细胞瘤、遗传性黑色素瘤、遗传性多发性内分泌腺瘤等也较为常见。另外, 家族内集中发生白血病、脑瘤、骨瘤等,也可能预示着遗传性癌症已发生。 携带肿瘤易感基因的人一定会患癌吗?   并不是携带有肿瘤易感基因的人群就一定会罹患癌症。美国癌症协会研究表明,只有约 5~10% 的癌症病例与遗传性基因出错有关。但我知道这个回答你是不会满意的,毕竟关乎健康的事,有1%的风险也会让人不放心。所以一旦有直系亲属患上癌症,我们如何才能确定这是不是遗传性癌症?   很简单,学会这“三问”,就可判断。   […]

玉米
肿瘤根治术后千万不要高枕无忧!这些预防复发转移知识点一定得知道

肿瘤根治术后千万不要高枕无忧!这些预防复发转移知识点一定得知道

与病友交流多了,见过不少被“死亡宣判”,却奇迹般走过5年、10年的例子。但更多的是人间悲剧:某位癌友,早中期癌症,可进行根治性手术切除,也算是不幸中的万幸。然而,根治性手术一段时间后,也许1年、3年、5年,不幸的消息还是接踵而来:肝脏、肺部、骨甚至脑,都出现了转移灶,癌症进展至晚期,只能姑息治疗。   本以为治愈仅是一步之遥,没曾想,一不留神就掉下万丈深渊。此类悲剧,不胜枚举。   所以常有癌友将各种身体表现与癌症复发转移的先兆对号入座,以至于过分焦虑,担心卖房治疗,最后落得人财两空;担心咬牙扛住副作用的折磨,最后却难逃复发转移的厄运……内心的小人不时跳出来告诉你就这样吧,你是否会困惑坚持的必要?   在这样的情况下,战胜恐惧的最好办法就是直面,不管根治术后是否容易出现复发转移,我们都应该提前了解,不打无准备之战。肿瘤根治术真能根治吗?哪些因素决定根治术后是否复发?如何有效防止术后复发转移?带您一起来了解下。 肿瘤根治术真能根治吗?   我们都知道,外科切除恶性肿瘤是早中期癌症治疗流程的第一道工序。早在数十年前,就给肿瘤切除术冠定了一个令人望文生义的名称——根治术。但需要指出的是:根治术只是期望达到“根治”目的。所谓肿瘤根治术,是指在切除肿块同时,又扩大了切除范围,将肿块周围的可疑组织和淋巴结也一并进行了清除。也许将其称为“肿瘤扩大切除术”更合适。   是否能根治,与分期密切相关。不同的分期,预后就不同。Ⅰ期被称为早期肿瘤,手术和放疗有可能清除癌组织。这个时期发现的癌症虽然不可怕,但是要警惕复发。Ⅱ期、Ⅲ期的癌细胞很难彻底清除,多采用手术、放疗、化疗的组合方法。如果有淋巴结转移,根据转移情况确定手术范围。这个阶段,很有可能癌细胞已经随着血液或淋巴流向全身。因此,即使用标准治疗清除了癌细胞,短期内也可能会复发。   除了临床分期,技术限制及医生水平也是影响复发的一个关键因素。如浸润性肿瘤,组织间浸润,肉眼分辨不清,如果术中没有做病理,或者术后病理检查不够准确,没有及时扩大手术范围,就容易有肿瘤细胞残留。另外,放疗的靶区勾画不合理,或者放疗、化疗未达足够的剂量,致使残留的肿瘤细胞太多,也容易复发。 哪些因素,决定根治术后是否复发?   是的,残留的肿瘤组织是个“后患”,很可能在不久后复发。但还有一些癌细胞逃逸了,分散到身体各处,成为潜伏的 “休眠”细胞,它们会在人体虚弱的时候兴风作浪。   但我们还注意到,就如休眠火山,有些是一直沉睡的,有些会突然喷发。癌细胞有些就一直休眠,让患者安全渡过5年、10年生存期,甚至更长。   所以全面系统地来看,决定癌症复发的因素又有哪些呢?     因素一,癌症本身的病理、生物学特点。 如乳腺癌是一类高度异质性的恶性肿瘤,无论在组织形态、免疫表型、生物学行为还是治疗反应上都存在着极大的差异。一些类别的乳腺癌预后不佳、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率均较高。   另外,肺癌中的小细胞肺癌,消化道肿瘤中的印戒细胞瘤,各种母细胞瘤等,都是恶性度较高的类型。     因素二,患者本身的器官功能以及心理因素。 身体状况不佳、器官功能不佳都会增加乳癌复发的可能,而心理状态与免疫力相关,压力过大会造成身体虚弱,抵抗力下降。     因素三,治疗不规范、不彻底也是重要原因。 很多肿瘤患者都有亚临床转移现象,一些脱离原发灶循环到远处的癌细胞无法通过手术切除到,如果术后没有进行全面有效地全身治疗,那么这些癌细胞就会隐藏下来,成为日后癌症转移复发的罪魁祸首。 根治术后,只用化疗够了吗?     如果说,手术切除是一种局部治疗方法,只能切除原发癌块和周围的淋巴结,癌细胞可能在手术前、术中或术后随着血液转移到全身。那么,对癌症进行全身化疗,总归有效了吧?   不是绝对!化疗能歼灭癌细胞“大部队”,但灭不了窜逃的“散兵游勇”。   化疗对转移的癌细胞,进入血液、淋巴液的癌细胞有杀伤作用。其药物原理,主要是杀伤体内快速增长的细胞,由于癌细胞具有快速分裂、增长旺盛的特点,因此很快会被消灭。然而,有部分的癌细胞是处于休眠状态下的,这些癌细胞又称为循环肿瘤细胞,化疗是无法消灭处于休眠状态下的循环肿瘤细胞的。有研究发现,循环肿瘤细胞可以在手术后存在7–15年以上。   在机体免疫力差的时候,比如情绪不佳、饮酒过度、熬夜劳累、感冒等,这些休眠的癌细胞会进入生长状态,开始复发转移,随着血液流动、种植形成新的肿瘤。 哪些综合治疗能有效防复发?   我们已经知道肿瘤的发生就是在内因和外因的共同作用下出现的,内因有基因突变,包括癌基因的激活或抑癌基因的失活,外因包括烟酒、电离辐射、毒素等多种致癌因素。   既然癌症的复发是内外因素的交合,散落在身体内部的“休眠癌细胞”,只要让它一直“休眠”下去,即便它还在,也可带瘤生存,活出高寿。   还是以乳腺癌为例,一起看看,如何有效防止根治术后的复发转移:   首先,规范化治疗,患者要根据自身的状况选择恰当的治疗方式,只有适合的才是最好的。例如激素受体阳性乳腺癌,需要辅助内分泌治疗5到10年,而乳腺癌患者中的her–2过表达,则要接受靶向治疗。此时,选择权威机构和放心医生,将专业事交给专业的人来做,切忌相信偏方。   理想状态下,每一例肿瘤病人,在治疗前都应该由有经验的外科、放疗、化疗、影像等专家组进行会诊讨论,制定详细的、完整的、系统的、科学的治疗方案。显然,在国内,不是每个肿瘤病人都能有这个待遇。按照MD安德森癌症中心的诊疗规范,我们的每一例治疗病人都要做多学科会诊。   其次,术后一定要定期随访,但有些人选择“听天由命”,那真的会把生命随手交付掉。肿瘤病人手术后的前3年每3–6个月去医院检查一次,根据检查结果,医生会调整康复方案更好地促进康复效果,4–5年后每6个月检查一次,6年后每年1次。 […]

玉米
转卖患癌父亲生前止痛药,竟因「贩毒罪」遭遇跨省追捕!小心别有用心的「钓鱼引诱」

转卖患癌父亲生前止痛药,竟因「贩毒罪」遭遇跨省追捕!小心别有用心的「钓鱼引诱」

引言 转卖患癌父亲生前止痛药,广州的廖女士竟遭遇跨省追捕,被判决「贩卖毒品罪」!别让癌患家属流血又流泪,“钓鱼引诱”的买家太可恨!   近日,一则关于癌患家属因在微信的病友转药群中,转让患癌去世的父亲遗留的止痛药物「盐酸曲马林」及「泰勒宁」,遭到买家的举报,从而受到山东警方跨省追捕事件在癌友圈中流传甚广。   这也给广大癌友们提了个醒:在网上进行相关交易行为的时候一定要当心。既要当心「别有用心」的买家,也一定要遵照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   网上交易止痛药物遭遇卖家「钓鱼引诱」,聊天记录成争议焦点 事情的开端是从廖女士父亲罹患晚期肠癌开始的。陪伴了父亲抗癌不短的时间,廖女士能深刻感受到父亲因肠癌转移导致的剧烈疼痛有多么令人绝望。 对于不少癌症患者来说,服用止疼药实际上是“刚需”。为了止痛,在医院的治疗期间,廖女士的父亲开了不少止疼片。其类型很多,也包括了此次成为争议核心的「盐酸曲马林」及「泰勒宁」。 尽管陪伴父亲全力抗癌,但很遗憾的是父亲仍然因为病情进展去世了,遗留下了不少过往的抗癌药物。 2023年7月,廖女士经病友介绍,加入了一个微信群,叫做“病友交流余药转让群”。整理了父亲留下的药物后,廖女士整理了一个清单,将父亲留下的新冠、止疼药等15种药物收集在一起,拍照发到微信群。 照片发出不久,一位群里昵称为“小王”的群友很快开始与廖女士私信沟通,在所有转让的药物中,小王只咨询涉及到的「盐酸曲马林」及「泰勒宁」两种药物。 很快,双方商定以260元的价格交易三盒盐酸曲马林及两盒泰勒宁。接下来,这个事件中最大的争议事项开始了: 在谈价的过程中,这位买家小王不断提及了“溜过冰”(吸过冰毒)。小王在微信中说:“我是以前溜过冰,现在买不到了,用这些药代替!现在还有点瘾!太难戒了!你算算多少钱” 而对此廖女士并未做回复。接下来精彩的反转来了: 2023年7月14日,当这位所谓的群友小王收到廖女士发出的快递后,便直接前往了所在地的派出所,向警方报案称:其在网上未经处方就买到了国家管制药品。 更有意思的是,在警方的询问笔录中显示,这位所谓的群友小王是山东阳信县的过往吸毒人员,其自述想在网上购买止痛药物替代,但并没有说明其为何在购买药物后主动向警方报案。 事后,因涉嫌「贩毒罪」,廖女士遭到了山东省警方的跨省追捕。 山东省阳信县法院一审认为:廖女士违反了国家针对毒品的相关法律法规,同时也是出于牟利目的,在网上贩卖国家规定管制的能够使人形成瘾癖的精神药品。廖女士的行为已经构成了贩卖毒品罪。一审判处其拘役两个月,缓刑三个月,并处罚金人民币一千元。 一旦判处拘役及相关刑事处罚,将对廖女士带来非常大的影响。而廖女士称:她目前的工作是担任企业会计,一旦被判处刑事处罚,将对她的职业带来非常大的影响。 基于廖女士实际上并未存有主观的贩卖毒品的行为,同时也质疑所谓的群友“小王”属于钓鱼引诱,称其并不知道所谓的“溜冰”是什么意思,也并未在意小王说的成瘾、难戒等字眼。药品售出后,她仍然提醒小王疼痛可以尝试一下中医针灸。 于是,廖女士选择了上诉,2023年10月底,此案二审在滨州中院开庭审理,目前未宣判。 既要当心「别有用心」的买家,也一定要遵照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 纵观整个事项的发生,所谓的“群友小王”种种怪异行为无疑于为这件跨省追捕的「贩毒罪」事件蒙上了厚厚的一层疑云。 根据国家相关法律规定:明知是走私、贩卖毒品的犯罪分子或者吸毒人员,而向其贩卖国家规定管制的、具有医疗等合法用途的麻醉药品、精神药品的,以贩卖毒品罪定罪处罚。 而在小王与廖女士的聊天记录中,我们可以很明显的发现:小王在完全没有提到相关话题的时候,主动向廖女士提及:自己是吸毒人员,而购买药物的目的是为了“过过瘾”,并且在聊天中还多次反复强调。 恰恰是这些刻意的说明,将廖女士的行为坐实了「贩卖毒品罪」。而在收到快递后,小王第一时间就前往了当地警方报案,这个行为也颇为反常。 我们查询了这起案件的相关信息,目前并未找到关于这位“群友小王”的处理信息。对此我们不禁还有个疑问:针对这位主观购买「毒品」的小王,是否应该有什么相关的处理? 但不管如何,案件已经发生了,对此我们也要在这里为各位癌友提个醒:既要当心「别有用心」的买家,也一定要遵照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 咚咚将继续密切关注案件后续的进展。  

小D
慢性炎症会击垮免疫力!一周“抗炎食谱”,10分钟就能备好!

慢性炎症会击垮免疫力!一周“抗炎食谱”,10分钟就能备好!

一听到“炎症”,很多人想到的是感染、消炎……觉得没什么大事儿,更不会将“炎症”跟“癌症”“饮食”联系起来。其实,长期的慢性炎症在体内会逐步击垮身体,甚至引发癌症。 吃不对 慢性炎症可能促癌! 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老年肿瘤科主任、营养科主任余慧青2023年在其医院公众号刊文中表示,如果你平时有疲劳、乏力、状态差、亚健康状况,可能和身体慢性炎症有关! 身体慢性低度炎症,一般不容易察觉到,已有研究发现,其与癌症、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阿尔茨海默病等都存在一定相关性。 此外,这种慢性低度炎症,可能和你吃得不对有关系。我们每天吃的食物,会对炎症产生影响,有的食物可能具有“促炎”潜力,与肿瘤密切相关,而有的则可能有“抗炎”作用。① 2023年,中国抗癌协会肿瘤营养专业委员会、中国营养学会社区营养与健康管理分会、中国营养学会临床营养分会联合发布《抗炎饮食预防肿瘤的专家共识》,共识指出,身体慢性低度炎症状态是诱发肿瘤的机制之一。 通过改变饮食模式来调节机体的炎症状态是行之有效的手段之一,膳食中的各种生物活性成分(包括能量与营养素)可影响人体内炎症反应过程。膳食模式与机体慢性炎症状态密切相关。② 健康时报图 王楠摄 一周“抗炎食谱” 10分钟就能备好 首都保健营养美食学会副秘书长、注册营养师谷传玲2023年在公众号刊文,分享给大家一周“抗炎”食谱,快的只需要十几分钟就能做好。一起来看看吧!③ 【第1天】 三色藜麦饭 即食鸡胸肉 沸水焯西兰花 小橘子 藜麦富含的膳食纤维是抗炎的,黑藜麦和红藜麦富含的花青素也是抗炎的。除了用藜麦,也可以用紫米、黑米、红豆、绿豆、地瓜、紫薯和大米混一起焖饭,这些食物都富含抗炎的成分。 即食鸡胸,尽量选择钠含量低的。 西兰花富含的维生素C、膳食纤维都是抗炎的,沸水焯一下过凉就可以,吃之前用0脂轻卡的沙拉汁拌一下。还可以换成油麦菜、蒿子杆、萝卜缨、菠菜、苋菜等绿叶菜。 2个橘子上午加餐吃,满满的β-胡萝卜素,也是抗炎的。 【第2天】 紫米馒头 杂蔬丁炒虾仁 黄瓜 西梅 主食是紫米馒头以及杂蔬丁中的甜玉米粒和豌豆,其中紫米富含的花青素是抗炎的,也可以替换成玉米窝窝头、100%纯全麦无糖面包,甜玉米里富含的玉米黄质、叶黄素也是抗炎的。 蔬菜是杂蔬丁中的胡萝卜和黄瓜,胡萝卜富含的β-胡萝卜素是抗炎的。 水果配几颗西梅,皮富含的花青素可以抗炎,另外果肉富含的山梨糖醇可以让便便更柔软。 【第3天】 即食鹰嘴豆 莴笋胡萝卜炒鸡胸肉 冬枣 鹰嘴豆富含的膳食纤维可以抗炎,煮熟的鹰嘴豆口感非常绵软。 莴笋胡萝卜炒鸡胸肉提供菜和蛋白。莴笋和胡萝卜富含的膳食纤维都是抗炎的。 冬枣是加餐,6颗小冬枣就能满足每日对于维生素C的需求,维C也是抗炎的。 【第4天】 糯玉米 白菜炖豆腐 糯玉米富含的玉米黄质、叶黄素都是抗炎的。 白菜富含的维生素C是抗炎的。 【第5天】 紫米饭 西红柿炒西葫芦 卤鸡翅 金桔 紫米富含的花青素是抗炎的,鸡翅作为禽肉,比促炎的红肉更好。 西红柿富含的番茄红素是抗炎的,另外西红柿做熟了,番茄红素的生物利用率更高。金桔是水果中的膳食纤维冠军,还富含抗炎的维生素C。 【第6天】 即食燕麦片 香煎青花鱼 彩椒 葡萄 即食燕麦片富含的β-葡聚糖是抗炎的,开水一冲就能吃。 […]

玉米
全新靶点诞生新药,疗效不输免疫治疗!磷酸酶抑制剂AC484两面夹击肿瘤,PD-1耐药也有效

全新靶点诞生新药,疗效不输免疫治疗!磷酸酶抑制剂AC484两面夹击肿瘤,PD-1耐药也有效

在抗癌药物的研发中,有不少一度被认为“不可成药”的靶点,比如KRAS,比如P53,比如酪氨酸磷酸酶。如今KRAS和P53的“不可成药”魔咒都已被打破,而酪氨酸磷酸酶的魔咒最近也被打破了。   不久前,美国布罗得研究所联合药企AbbVie和麻省总医院,开发出了首个酪氨酸磷酸酶抑制剂AC484[1]。它可以抑制PTPN1和PTPN2两种酪氨酸磷酸酶,增加T细胞活性的同时,也让肿瘤对免疫治疗更加敏感,两面夹击肿瘤。 在四种不同的肿瘤小鼠模型中,AC484都产生了与PD-1相当或更强的疗效,对PD-1耐药肿瘤也有效。 在各种抗癌靶向药名字中,最常出现的两个字是什么?答案一定是“替尼”,比如EGFR靶向药奥希替尼、ALK靶向药劳拉替尼等等。这些各种“替尼”其实都属于同一类药物——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 在人体中,蛋白质酪氨酸残基上的磷酸化和去磷酸化是十分常见的一种信号传递方式,各种“替尼”就是抑制催化磷酸化过程的酪氨酸激酶,阻断相应信号通路,产生治疗癌症的作用。而与之相反,在另一些信号通路中,抑制去磷酸化过程的磷酸酶,也可以用来治疗癌症。 比如磷酸酶PTPN1和PTPN2,可以减弱多种促炎细胞因子和TCR的信号,让T细胞变得迟钝。肿瘤中的PTPN2缺失可以让其对IFNγ的治疗更为敏感,而T细胞中的PTPN1或PTPN2缺失还能增强T细胞活性。也就是说,靶向PTPN1和PTPN2不但可以增强免疫活性,还能增强肿瘤对免疫治疗的敏感性,从两个方向夹击肿瘤,只是靶向它们却很难。 这是因为,人体中各种磷酸酶的活性位点极性很高,需要同样强极性的分子才能抑制其活性,而这又会阻碍药物进入细胞。磷酸酶也因此一度被认为是与KRAS、P53等一样“不可成药”的靶点。 幸好随着计算机分子模拟技术的进步,科学家们设计出了一种通过改变蛋白结构抑制PTPN1和PTPN2功能的小分子药物AC484。 与PTPN2结合的AC484(绿色部分) 接下来,研究人员在4种肿瘤(包括黑色素瘤、胰腺癌和2种乳腺癌)的小鼠模型中比较了AC484和PD-1的疗效。在全部四种模型中,AC484对肿瘤的抑制作用都与PD-1相当或更好。特别是原本对PD-1耐药的两种乳腺癌(4T1和EMT-6),AC484也能产生明显的治疗效果。   四种小鼠模型中,AC484都产生了与PD-1相当或更强的治疗效果 另外,在一种结直肠癌模型中,AC484和PD-1的联用进一步增加了疗效和小鼠的生存率。   AC484与PD-1联用,进一步提升治疗效果 进一步的研究发现,AC484治疗后,肿瘤中的CD8+T细胞和NK细胞数量明显增多,并能深入肿瘤内部。巨噬细胞、单核细胞等髓系细胞也会移向促炎表型,产生更多的促炎细胞因子,再次强化抗肿瘤免疫。 而且,相比于PD-1治疗,AC484的治疗还减少了T细胞中Tox、Itgav和Itgav等衰竭相关基因的表达,并增加了Il7r,、Sell,、Lef1和Tcf7等记忆表型相关基因表达。AC484还可以接近T细胞衰竭这个免疫治疗中最大的难题。 目前,布罗得研究所的研究人员正在与AbbVie等其他团队的科学家合作,设计之后的临床试验,并计划探寻预测AC484治疗效果的标志物。     参考文献: [1]. Baumgartner C K, Ebrahimi-Nik H, Iracheta-Vellve A, et al. The PTPN2/PTPN1 inhibitor ABBV-CLS-484 unleashes potent anti-tumour immunity[J]. Nature, 2023: 1-13.    

小D
无需服药、无需治疗,日常运动就能担当「抗癌神药」,患者死亡风险降低25%,你做到了吗?

无需服药、无需治疗,日常运动就能担当「抗癌神药」,患者死亡风险降低25%,你做到了吗?

对于癌症患者而言,如何才能提升自己的身体状态,与癌症「抗争到底」,是很多患者和家属们都在研究的课题。 而在日常生活中最重要,无非「衣食住行」四大点。对癌症患者来说,「食与行」会是提升身体状态,帮助抗癌最有力的两个手段。 在过往的科普中,我们说了不少关于食物与抗癌的相关内容。今天,我们就来说一说「行」对于癌症患者而言,到底有哪些影响。 说到「行」,对癌症患者而言无非就是日常的运动。「需不需要运动」,以及「需要如何运动」,是我们必须关注的两大核心问题。我们先说结论: 癌症患者是否需要运动:需要!运动对了死亡风险大幅降低。   运动真的能抗癌!甚至能大幅影响癌症患者的生存期,这句结论真的不只是停留在口头之上。关于运动与抗癌的临床试验,我们既往已经报道过不少了。今天我们来更新几个最新的临床信息:   患癌后运动好处不小,癌症患者死亡风险大幅降低 首先,关于运动,最重要的它对患者的帮助到底有多大?这一点不少既往的临床研究都有着深入的研究。我们挑几个重点内容与大家分享: 确诊癌症后,坚持运动患者全因死亡风险下降25%   与国内医生们更重视癌症的治疗方式不同,老外们非常重视运动对于癌症患者的作用。最近,来自全球顶尖的癌症医学机构——纪念斯隆-凯特琳癌症中心(MSKCC)的研究者们就在著名期刊《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发表了一篇数据研究:他们发现,当癌症患者病情确诊后,只要持续按照指南推荐的运动方式进行锻炼,可以帮助患者的生存期得到提升!   这项研究的特点非常显著:研究人群多,随访时间长。 研究共分析了1.1万位癌症患者,分析了他们最长达16年的癌症生存数据。研究发现:对于肺癌、卵巢癌、结直肠癌和前列腺癌等癌症患者,持续按照指南推荐的运动方式坚持锻炼,相比不运动的患者全因死亡风险显著下降25%! 这项研究数据中,研究者们通过16年的跟踪,发现按照指南推荐的运动方式坚持锻炼的患者,整体中位总生存期达到了19年!而不锻炼患者的中位生存期仅有14年。排除癌症类型、分期等不同因素的影响,运动也可以实现让患者的全因死亡风险下降25%。 值得注意的是,在这篇研究中,指南推荐的运动方式包括: ① 每周有至少4天进行中高强度运动,平均每次时长≥30分钟; ② 每周有至少2天进行高强度运动,平均每次时长≥20分钟。 无独有偶,除这篇文章外,还有更多临床实验证实了运动抗癌的有效性:来自顶尖癌症期刊《JNCI》的一项临床研究同样证实了运动可以帮助抗癌的事实。 在这项研究中,研究者们发现对乳腺癌患者来说,积极运动不仅可以帮助患者寿命更长,保持无瘤状态的概率也更高。 研究人员们将随访追踪的乳腺癌患者分为4个不同的组别,它们分别是: ● 不运动组; ● 低运动量组(运动时间小于150分钟/周); ● 中度运动量组(运动时间为150-300分钟/周); ● 高运动量组(运动时间大于300分钟/周)。 临床结果同样不出乎我们的预料:只要在癌症治疗结束后开始进行积极体育运动,就能大大降低癌症的复发及死亡风险。 其中,相比不运动的患者,积极进行运动的患者癌症复发的风险降低了46%,死亡的风险降低了43%。 不同的运动量也带来了不同的获益,运动量越大,死亡风险越低。相较于不运动的癌症患者,低运动量的癌症患者死亡风险降低59%、中度运动量的癌症患者死亡风险降低58%、高运动量的癌症患者死亡风险降低69%。 也就是说,如果无法承受大量的运动,适度的运动量就能大幅降低癌症死亡风险!运动抗癌的神奇抗癌功效可见一斑! 运动可以提升免疫细胞数量及功能,对癌症患者的免疫功能有着积极正向的效果 我们说了这么多运动为癌症患者们带来的帮助,到底运动对人体而言有什么神奇之处呢?在一些理论研究中,我们同样发现了运动帮助抗癌的「蛛丝马迹」: 2023年8月,一篇发表在顶级期刊《Nature》旗下的《Scientific Reports》中的研究探索了癌症患者运动与免疫细胞活性之间的关系。 它的研究设置比较有意思:研究选取了20名未接受任何癌症治疗的女性乳腺癌患者,并要求她们进行10分钟中低强度的动感单车骑行。 在对比骑行运动前后30分钟的患者血液样本,研究者们发现:患者的免疫细胞水平出现了较大的变化。急性运动后,免疫细胞总数出现了较大的增加(含总白细胞、CD19+B细胞、总NK细胞、CD56+ CD16+ NK细胞和CD14+CD16+单核细胞等)。 其中,抗癌最关键的免疫细胞「CD8+细胞毒性T细胞」的数量在运动后立即显著增加。 运动代谢物「乳酸」也能强化免疫,辅助抗癌!   运动过后,人人都讨厌的「浑身酸疼」来自于身体代谢物乳酸的堆积。但乳酸带来的并不只有疼痛,还有强化的免疫细胞。   在最新的临床研究中,研究者们发现运动产生的乳酸可以有效激活人体CD8+T细胞,增强抗肿瘤免疫。   在这项研究中,研究者们向存在结肠癌细胞的小鼠体内注射乳酸,发现其肿瘤的生长被明显的抑制了。而当研究者们将小鼠体内的CD8+T细胞清除之后,乳酸的抗癌作用竟然消失了!这印证了乳酸可以同通过激活CD8+T细胞而发挥抗癌功能。   接下来,研究者们体外用乳酸预处理CD8+T细胞,再将其转移至患癌小鼠体内。果不其然,乳酸刺激后的CD8+T细胞有效抑制了癌细胞的生长。   […]

小D
ADC药物带来「抗癌革命」,新药SKB264临床招募开启,肺癌等5类患者不容错过!

ADC药物带来「抗癌革命」,新药SKB264临床招募开启,肺癌等5类患者不容错过!

近些年来,抗体偶联药物(ADC)隐隐成为抗癌药领域新的热点,特别是针对泛癌种靶点Trop-2,已经涌现了戈沙妥珠单抗、Dato-DXd(DS-1062)等多种药物,其中也包括一款国产药SKB264。 目前,SKB264有多项进行中的临床研究,正在招募肺癌、宫颈癌、尿路上皮癌、卵巢癌和前列腺癌患者。 多种肿瘤中普遍存在Trop-2的过表达 Trop-2是广泛存在于各种肿瘤上的一个靶点分子,在乳腺癌、肺癌、尿路上皮癌等许多常见肿瘤中都有很高的阳性率。目前各种Trop-2靶向ADC基本都把乳腺癌作为第一个突破口。 像戈沙妥珠单抗,已经在国内获批用于三阴性乳腺癌的治疗,Dato-DXd也在今年的ESMO大会上公布了治疗HR+HER2-乳腺癌的优秀数据。 而SKB264也不例外,在今年8月宣布治疗晚期三阴性乳腺癌的III期临床研究达到了主要终点。 在其它癌种上,SKB264也不胜枚举。2021年的ESMO大会上,SKB264治疗多种实体瘤的I期临床结果公布,17位接受治疗的晚期实体瘤患者,总体客观缓解率(ORR)41.2%,疾病控制率(DCR)70.6%[1],其中: ● 5位三阴性乳腺癌患者有2人部分缓解,ORR为40%; ● 5位卵巢癌患者有3人部分缓解,ORR为60%; ● 另有1位HER2+乳腺癌患者和1位胃腺癌患者获得部分缓解,1位胰腺癌患者病情稳定。 而在另一项针对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II期研究中[2],39名可评估患者整体ORR为43.6%,DCR为94.9%,中位缓解持续9.3个月,1年生存率70.6%。 其中EGFR突变型患者疗效尤其好,ORR为60%,DCR为100%,1年生存率80.7%。而EGFR野生型患者疗效稍差一些,但DCR也达到89.5%,1年生存率60.6%。 目前,SKB264正在进行单药治疗非鳞状NSCLC,以及与K药联合治疗宫颈癌、尿路上皮癌、卵巢癌和前列腺癌的研究,具体研究信息详见下图,感兴趣的朋友欢迎扫码和我们联系。 注:以上为部分主要入组标准,最终入组标准由研究项目医生掌握,与临床试验有关的具体信息以受试者的知情同意书为准 参考文献: [1]. Rodon J, Li J, Xue J, et al. 514O An open-label, global, first-in-human study of SKB264 in patients with locally advanced or metastatic solid tumors[J]. Annals of Oncology, 2021, 32: S585. [2]. Fang W, Cheng Y, Chen Z, et […]

小D
学会这些知识,肺癌用药心中有数

学会这些知识,肺癌用药心中有数

每年11月是国际肺癌关注月,11月17日是国际肺癌日。而肺癌是全球范围内最常见的癌症之一,近年来其发病率逐渐上升,在我国,原发性肺癌也成为了最常见的恶性肿瘤[1]。肺癌是我国 30 年来发生率增长最快的恶性肿瘤,而肺癌之所以如此来势汹汹,吸烟、二手烟暴露、环境污染和遗传因素等,都是导致肺癌的罪魁祸首。   而很多中老年朋友也一定有这样的担心,在全球疫情之后,自己的呼吸系统是不是受到损害了呢?如果发生肺癌的情况,那么肺癌患者又该怎样选择用药呢?   内外双管齐下 扭转肺癌最有效   对于肺癌患者来说,及时使用适当的药物可以扭转肿瘤的发展,并提高治疗效果,所以我们通常都会说,药物治疗在肺癌治疗中占据了重要地位。而药物治疗的主要目标,其实包括了两个方面:一是杀死肿瘤细胞,抑制肿瘤的生长和扩散;二是减轻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药物治疗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与其他治疗方式联合应用,如手术、放疗等。   而在选择和使用肺癌药物时,我们的第一原则,一定是要听从医生的建议。医生会根据具体情况、肿瘤类型和分期等因素来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同时,中老年肺癌患者,不仅在用药前,应该积极主动的和医生进行交流,从而帮助更好的确定自己的诊疗方案,同时也应密切关注用药过程中的副作用,并及时与医生沟通。如果出现严重的副作用或不适,应立即停药并告知医生。   那么,具体关于肺癌的用药,药物的种类有哪些?他们的作用又是什么样的呢?     其实我们可以把目前的肺癌药品主要分为四大类:   01 化疗药物   化疗药物是目前肺癌治疗中常用的一种药物。它通过杀死或阻断癌细胞的增殖来抑制肿瘤的生长。这些药物有些可以口服,也可以通过静脉注射给予局部治疗。通常情况下,化疗药物可以单独使用,但是也可以与其他药物联合使用。   化疗药物的优点是起效比较快,能够在尽可能快的时间内,控制病灶区域,不过伴随着疗效,也可能会带来一系列副作用,如恶心、呕吐、脱发和免疫抑制等。因此,在使用化疗药物时需要密切关注身体状况,并及时与医生沟通。   02 靶向药物   靶向药物是针对肿瘤细胞中特定的基因突变或蛋白质异常进行设计的药物。这些药物通过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和传播来治疗肺癌。   与化疗药物相比,靶向药物的作用更加精准,副作用相对较轻。但靶向药物并不适用于所有肺癌患者,只适用于某些特定的基因突变类型。因此,在使用靶向药物时需要进行基因检测,确保患者符合使用条件。   03 免疫治疗药物   免疫治疗药物是近年来肺癌治疗的重要突破。免疫治疗药物通过激活患者自身的免疫系统来攻击和消灭肿瘤细胞。这些药物可以增强免疫细胞对癌细胞的识别和杀伤能力。   免疫治疗药物的副作用包括疲劳、食欲不振和免疫相关的炎症反应等。免疫治疗药物的应用范围正在不断扩大,并在肺癌治疗中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04 缓解症状药物   缓解症状药物主要用于缓解肺癌患者的症状,如疼痛、呼吸困难和恶心等。它们可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并减轻与肺癌相关的不适。常见的缓解症状药物包括镇痛药、止咳药、抗恶心药等。     这些建议记牢 避免肺癌侵扰   预防肺癌是一个重要的健康议题,下面的这些建议,是可以在生活当中采取的简单易行的措施,却可以帮助我们大大降低患肺癌的风险,各位读者朋友可一定要记牢哦!   首先,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对于预防肺癌至关重要。均衡饮食是一个关键因素,应该增加摄入蔬菜、水果和全谷物,同时减少红肉、加工食品和含有高脂肪的食物的摄入。   此外,定期锻炼有助于保持身体健康,增强免疫力,降低患癌风险。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骑车或游泳,可以达到预防肺癌的效果。充足的睡眠也是保持身体健康的重要因素,每晚应该保证7-9小时的睡眠时间。此外,减少压力也是关键,可以通过参加瑜伽、冥想或进行放松技巧来达到。 […]

玉米
化疗周期21天谁定的!提早或推迟更容易复发吗?

化疗周期21天谁定的!提早或推迟更容易复发吗?

如果把癌症比作一个马蜂窝,那么手术是在马蜂们都入睡时,一窝给它端了;而马蜂窝一般建在常人无法到达的高处,无法靠近一锅端的时候,还可用火攻,这就是放疗;但最恐怖之处,在于蜂窝虽捣了,可是有的马蜂已经离开蜂窝自立门户了,这时候就需要用到大面积的杀虫剂,以免死灰复燃,也就是化疗。一般情况下,癌细胞通过血液、淋巴循环在体内移动、停留、生根、繁衍,很难“一刀切”以绝后患,所以化疗是治疗癌症最常用最有效的手段,与手术、放疗并称为“三驾马车”。 脱发、皮疹、恶心、呕吐、血小板下降……人们对化疗是“又爱又恨”,它在杀死癌细胞的同时,也给身体带来不少副作用。所以美中嘉和的医生常碰到患者问到一些化疗过程中遇到的疑惑,如化疗为什么要21天一个周期?可以推迟一段时间,在家“调理”一两个月,再去做下一次化疗?化疗太痛苦了,与其和死神争夺时间,不如争取有质量的生活?不妨听听专家的分析吧。 为什么化疗周期一般定为21天? 有的化疗方案是周疗,就是每周1次,肠癌的化疗方案有2周一次,但更多的化疗方案是21天一个疗程。21天(即3 周)是有科学依据的,是根据化疗药物毒副作用的持续时间、人体恢复时间及肿瘤倍增时间而设定的。   具体来说,21天到底是如何计算的?是从注射或者口服化疗药物的第1日算起至21日。举个例子,2019年11月1日进行了紫杉醇联合卡铂的方案化疗,那么下次化疗的时间就是2019年11月22日。同样的口服化疗药物也是,2019年11月1日进行了口服替吉奥化疗,那么下次化疗的时间就是2019年11月22日。   通常情况下,第1周一般会用于化疗给药;第2周化疗药物的毒性反应会达到顶点,也是最需要我们严密监测的时间段;第3周人体开始对化疗的损伤进行修复和补充。   化疗后1~3 周,如果发现了骨髓抑制后,为了能按时进行下一次化疗,临床上会为病人打升白针、口服升白药,或者通过食补,为下一次化疗做准备。 化疗周期能提早或推迟吗? 有些患者问医生“可以提前化疗吗?”显然不可以。提前化疗相当于增加了化疗药物的剂量,增加化疗药物的毒副作用。   任何一种化疗药物,或者几种化疗药物的组合,在每一个疗程中只能消灭固定比例的肿瘤细胞。   非常通俗的打个比方就是:假设化疗每次能够消灭50%的肿瘤细胞,下一次它还是只能消灭50%的肿瘤细胞,尽管肿瘤负荷已经因为前一次的化疗而大大下降了。   那么,在理想状态下,第一个疗程后,肿瘤细胞还剩下50%,第二个疗程后,还剩下25%,第三个疗程后12.5%,第四个,第五个,到最后,剩下的一点肿瘤细胞要靠自身的免疫系统去清除。   但是,我们不是生活在理想世界里,肿瘤细胞在经过化疗药物摧残后,缓过劲来还是会继续增殖,也就是说一边打一边长,每一次化疗其实是在和时间赛跑,是在和顽固的肿瘤细胞赛跑,你如果在中途无缘无故的停下来休息,就有可能输掉这场比赛,后果不堪设想! 没有按照21天按时进行化疗,延迟几天影响疗效吗?   生活中,的确可能有多种原因会造成化疗的推迟,如:白细胞、血小板没有达标,出现感染,没有床位、放假等原因。化疗周期是根据化疗药物毒副作用的持续时间、人体恢复时间及肿瘤倍增时间而设定的。一般来说延迟几天对疗效不会产生太大影响,但是你多次化疗均延期,或者疗程期内在家“调理”一两个月,疗效将会受到影响。 两个化疗周期之间为什么要停一段时间? 化疗期间重复或相继使用化疗药物,一般都需要一定的间歇期。在患者体内,恶性肿瘤细胞常常比正常血细胞,如白细胞,血小板以及上皮细胞的更新速度更快,因此化疗杀伤的肿瘤细胞最多。与此同时,机体正常细胞也难免被误伤,导致治疗期间产生很多不良反应,所以得通过一定的休息时间让正常细胞得到恢复,让身体的正常组织或器官能够耐受,增加疗效。   间歇期的长短,应该以“药物毒性作用基本消失,机体正常功能基本得到恢复,而被杀伤的肿瘤细胞尚未得到修复”,这样一个时间为最佳时间。恶性肿瘤体积增长速度的快慢,化疗药物应用的时机,间歇长短对疗效都有明显影响。因此,一般对于增长过快的恶性肿瘤细胞,连续用药1~2周是一个疗程,间隔2~3周后再给予第二个疗程。   淋巴瘤化疗一般间隔14~28天,即2~4周。但这并不是绝对的,还需要根据个体体质、化疗效果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医生为啥调整你的化疗时间? 自行调整化疗时间是不可以的,但有些患者就纳闷了:医生为什么调整了患者的化疗时间?   因为医生会根据化疗效果以及患者的身体情况,来决定化疗的次数和间隔时间。   有时由于副作用等情况,医生会修改患者的化疗计划。在化疗药物治疗过程中,正确评价药物的有效性是十分关键的问题。   化疗前后都会反复做血液学检查和CT等评价化疗疗效,医生运用肿瘤完全缓解(CR)、肿瘤部分缓解(PR)、肿瘤稳定(SD)、肿瘤进展(PD)这类的医学用语来总结这段时间的治疗效果。   对于大多数药物治疗不敏感的肿瘤或晚期肿瘤患者,一味地强调理论上的CR(肿瘤完全缓解)、PR(肿瘤部分缓解)是不切实际的。治疗肿瘤时不但看肿瘤大小的变化,更需要考虑到患者的生存质量、生存期的长短。很多晚期肿瘤患者通过综合治疗可以长期“带瘤生存”,这样的治疗疗效和实际意义不亚于CR、PR的结果。 化疗太痛苦,要停了顺其自然吗? 在有些患者的眼里,生命本身最重要,不管活着有多痛苦,他都要活下去,即使面对可怕的化疗副作用,也毫无退缩之意,他们的目标只有一个:把病治好,尽可能长地活下去!   但还有些患者看来,有尊严地活着胜过毫无质量地延长生命,为了延续生命而接受的种种痛苦的治疗,无异于对生命的折磨,他们宁可选择放弃。   虽然这些病人可能患有相同的疾病,但是,他们的生命哲学却大相径庭。   每个病人意愿的不同,远远不止表现在对生命质量的考虑,可能还包括了他们对待生活的态度、和家人之间的关系、治疗经济成本的承受力等等。可以说,每个病人看病,都是他人生观价值观的一种体现。   对于医生来说,各种指南或者诊疗流程给了医生很多治疗参考,但指南不是法规,不是必须遵守的教条,它们充满了“原则上”、“可考虑”之类得字眼。一方面,医生会遵循指南的使用原则,另一方面也会尊重患者的个体化治疗。  以乳腺癌为例,作为中国女性高发癌症之一,乳腺癌治疗效果是比较好的。根据全球大的乳腺癌公益组织Susan G. Komen 报道,美国有15%乳腺癌转移患者生存5年以上,甚至一些患者可以生存10–20年。而早期的乳腺癌患者早期生存率更是达到95%。乳腺癌需要综合治疗,如新辅助治疗,手术,术后辅助放疗、化疗,根据病理类型选择内分泌治疗或者靶向治疗等。所以患了癌,不必悲观。早期发现,积极治疗是可以治愈的;即使病情较重,长期带瘤生存也是常态。   癌症患者都应该不放弃和不勉强,根据自己病情采取多学科诊治,若真的没有治愈希望,那么最好采取舒缓治疗,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写在最后 人都有趋利避害的本能,疾病本身所带来的痛苦是变化无常难以捉摸的,而某种治疗方案所带来的可能不良后果却往往是比较明确的,比如癌症的化疗会有副作用,过程也是痛苦的,于是,病人可能会因为过于看重治疗所带来的风险,而放弃可能获益的机会。 建议患者多和主治医生交流确定治疗方案,万万不可自行调整化疗时间或停止化疗方案;有时由于化疗效果、副作用等情况,医生会修改你的化疗计划,一定要听从医生的安排,记住下次化疗的时间。 […]

玉米
如果担心肿瘤复发,不妨试试这种方法

如果担心肿瘤复发,不妨试试这种方法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肺癌、乳腺癌结直肠癌等多个癌种的5年生存率越来越高。 癌友们有大把的美好生活等着去享受。 之前,美国癌症协会公布了最新的《2022年全国年度报告:总体癌症统计》,报告显示癌症死亡率持续下降!其中,早期乳腺癌(0期和1期)5年生存率:99%-100%! 在国内,2015年全国肿瘤登记中心综合全国17个以人群为基础的肿瘤登记处的生存数据首次发布我国最大人群的癌症生存率,乳腺癌患者I期的5年相对生存率是95.45%。 同时,令人担忧的是,研究显示约有83%的乳腺癌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复发恐惧。因为无论是在治疗前还是治疗后,复发是癌症患者的一块心头巨石。 恐惧不仅会增加焦虑、抑郁情绪,还可能引起一系列躯体症状,如疲劳、睡眠紊乱和注意力下降等,影响我们的生活质量。 这样的恐惧其实也有专业的名词叫做对癌症复发或进展的恐惧(Fear of Cancer Recurrence or Progression,FCR)。 这时候,病友们会不断从手机上搜索相关信息,看着看着,会继续刷短视频、微博、朋友圈、看电视剧…… 一拿起就难放下,眼睛明明已经告诉你可以睡觉了,但是大脑却舍不得告诉自己再看十分钟,然而还有好多个十分钟。 上厕所要带着手机,吃饭要刷一下手机。 这是不是你玩手机的日常,玩手机时常还带有深深的“罪恶感”。 日本的最近一项研究结果则可以帮助降低这样的罪恶感,玩手机是在帮助降低肿瘤复发恐惧。 这个研究纳入了447位无病乳腺癌患者,其中包括了0-III期患者。这些人群包括接受手术治疗后1-5年不等,其中也有接受放化疗治疗,大约有一半的患者接受了辅助化疗,其中超过一半(65%)的患者对肿瘤复发或进展带有较大的恐惧。这些人群被随机分配到玩手机组和不玩手机组。 结果当然就是玩手机的这组到24周抑郁评分显著进一步降低了! 如下图所示,蓝色线就是玩手机的人群。 与基线相比总体恐惧得分的变化 大多数无病乳腺癌需要应对繁忙的日常生活(例如,工作)。 当一名社畜的同时还需要应对肿瘤复发的风险。 这个时候,不妨玩一会手机来降低一下焦虑。 同时有另外的一项研究显示:睡前适当刷手机并且看一些积极方面的内容可能对心理健康有积极作用。 研究记录了815名年轻人(大学生,平均年龄:21.6岁,男性:77%)在16个工作日睡眠期间,共超过250000次的智能手机活动,包括接听电话、发消息、在社交媒体平台发帖或点赞等。 经过4个月后的随访数据对比发现:与晚上不刷手机的参与者相比,一些晚上刷手机者的抑郁症状甚至出现小幅下降。研究者认为智能手机的使用也是一种社会现象,对心理健康也有好处。 不过,长时间玩手机也会带来多种危害,可以适当的玩一下手机,比如20分钟看一些积极放松的内容。长时间,尤其是睡前长时间玩手机可能弊大于利。 例如中国睡眠研究会发布的《2020全民宅家期间中国居民睡眠白皮书》显示:疫情期间,国人睡眠时间整体延迟2-3小时,61%的人会在睡前玩手机。 手机的光线包括房间内的亮光会抑制人体内的褪黑素分泌。睡前玩两小时手机,褪黑素分泌水平会下降22%,从而引发入睡困难等睡眠问题。 睡前玩手机,还会导致晚睡,睡眠时间缩短,易出现睡眠不足问题影响第二天的工作生活。 玩手机也有正确姿势,收藏起来啊! 第一:选择夜间模式,调低亮度。避免手机屏幕正对眼睛,避免蓝光直射眼睛,降低伤害。   第二:开灯玩手机。处于黑暗的环境下,人的瞳孔会散大,这样更容易使眼睛疲劳。   第三:不要侧躺着玩手机。避免压迫眼睛。 针对肿瘤复发恐惧,香港大学赛马会癌症综合关护中心临床心理学家提出了几点建议。康复者要重新掌握自己的人生,拒绝被癌症复发的恐惧拖垮,可留意以下3点。 第一:康复者对复发的机会率要有合理的认知,这方面可以向医生查询。   第二:需要有系统地监察自己的健康,改善生活习惯,并可向癌症支援组织寻求协助。   第三:要学习和恐惧相处。当担心自己的健康时,我们会对身体任何的不适分外在意,但这样未必可以改善健康,反而会加重焦虑。 参考资料: 1.https://journals.lww.com/cancernursingonline/Abstract/2022/09000/Factors_Correlated_With_Fear_of_Cancer_Recurrence.10.aspx 2.https://ascopubs.org/doi/abs/10.1200/JCO.22.00699 3.https://pubmed.ncbi.nlm.nih.gov/35570230/ 4.https://www.med.hku.hk/en/about-hkumed/knowledge-exchange/newspaper-columns/2022/apr/managing-anxiety-after-recovery-from-cancer  作者:医世象 叶子,转载请联系授权。

玉米
肿瘤患者如何安然度过5年生存期?5点要诀快收好

肿瘤患者如何安然度过5年生存期?5点要诀快收好

对于很多肿瘤患者来说,度过“5年生存期”是一个里程碑式的成就,确实,度过“5年生存期”以后,肿瘤的复发风险就会比较低了,临床上也常以“5年生存期”作为临床治愈的评价标准。   那么如何才能更加安然地实现这一“小成就”呢? 快快记下这5点要诀   饮食调理要做好, 适宜运动不能少, 健康体重也重要, 心情愉悦莫小瞧, 定期复查,更是跑不了。  饮食调理要做好 民以食为天,对处于康复期的肿瘤患者来说,饮食上更要多加注意,均衡、多样化、避免不健康的饮食,才能更有益于康复。 每日菜单推荐   主食:全麦食物多点比较好,保证至少摄入30克食物来源的纤维素。   蔬菜水果:保证至少摄入400克蔬菜水果;建议颜色多种;多吃叶类蔬菜。   肉类:红肉不超过50–75克;鱼、鸡鸭是不错的肉类选择;不吃加工肉类。   豆类、蛋、奶:每日适量摄入,是非常好的蛋白质来源。     菜单详解 1、日常饮食应富含全麦食物、蔬菜、水果和豆类   每天至少摄入30克食物来源的纤维素;   每天至少摄入400克不同种类的非淀粉类蔬菜和水果;十字花科蔬菜被证实对肿瘤患者有益,例如洋白菜、西兰花、花椰菜、大头菜等。建议每天食用各种颜色的蔬菜和叶类蔬菜;   推荐每日摄入约50g大豆及豆制品,豆类能够帮助患者获取优质蛋白。 辟谣 有患者担心豆类会增加乳腺癌的风险。完全不会!乳腺癌与动物性雌激素有关,豆类中富含的是植物雌激素,两者不可混为一谈。 2.  限制摄入红肉和加工肉类,推荐鱼、鸡鸭等禽类及蛋类   建议每周摄入煮熟的红肉不要超过350–500g;红肉是指所有类型的哺乳动物的肉,例如牛肉、羊肉、猪肉、马肉等等。   对于加工肉类,不吃最好。   适当提高鱼、鸡鸭等禽类及蛋类在日常饮食中的比例。鱼、蛋也是优质蛋白的来源,动物蛋白与植物蛋白同食,更能提高蛋白质的利用率。 3.  限制“快餐”和其他高脂肪、淀粉或糖类食品的摄入量   “方便食品”以及其他高脂肪、高淀粉或高糖的加工食品影响人体健康已经是众所周知的事了,所以,请控制住自己吧!   关于糖的摄入,请大家注意。虽然肿瘤细胞“爱吃”糖,对葡萄糖的摄取能力比普通细胞高。但在日常饮食中完全不摄入糖是非常困难,并且是不必要的。对于肿瘤患者来说,水果和谷物中存在的天然糖并不需要刻意限制,需要限制的是添加糖、精制糖,比如甜点、糖果等。相关链接《来自MD安德森|糖与癌症治疗,您需要知道的4件事》 4.  限制含糖饮料摄取    含糖饮料是指,主要通过加入游离糖(例如蔗糖、高果糖玉米糖浆、蜂蜜、糖浆、果糖)的甜味饮料,例如苏打水、运动饮料、能量饮料、甜水等含糖饮料。 5.  限制酒精摄入。最好不要摄入酒精。   6.  不推荐使用膳食补充剂。营养应该从食物中获取,而不是依赖于膳食补充剂。 适宜运动不能少 建议肿瘤患者在康复期要进行适当运动,其实,即使是在治疗阶段,也不建议患者完全不运动。   运动第一原则:量力而行。   […]

玉米
中医药逆袭!荣登顶刊JAMA:「通心络」帮助患者心源性死亡率降低30%,或将成为下一个“青蒿素”

中医药逆袭!荣登顶刊JAMA:「通心络」帮助患者心源性死亡率降低30%,或将成为下一个“青蒿素”

中医有没有用这事,网上吵的十分厉害。有人认为中医积累了几千年临床经验一定有用的;有人认为中医纯纯智商税,一做RCT(临床对照研究)就会露馅;还有认为中医治慢病有用,治不了急病。   而就在最近,一项中药治疗急性st抬高心梗的RCT研究登上了美国顶级医学杂志JAMA[1]: 在当前标准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中药复方制剂通心络,30天内的主要心脑血管事件(MACCE)发生率和心源性死亡率均明显下降,这些益处可以持续一年之久。   其中,MACCE包括心源性死亡、再次心梗、紧急冠脉血运重建和中风。   通心络改善急性st抬高心梗预后   急性心梗是当今世界上最常见的死亡原因之一,每年造成的死亡人数和癌症不相上下。但是癌症的疗法日新月异,而心梗的治疗已经有十余年没有重要进展了。 这倒不是心梗有多复杂,而是它太简单,就是给心脏供血的冠状动脉堵了,心肌失去了血供。 而心梗的治疗,主要就是通过介入、搭桥等再灌注治疗恢复心脏的血供,再配合一些抗血栓、减轻心肌缺血的药物。 但是,再灌注又会带来一个新的问题——缺血再灌注损伤,用中医的话说就是“虚不受补”。因为缺血缺氧已经代谢紊乱的心肌细胞,面对再灌注时涌入的富氧血液,没有能力处理掉有氧代谢产生的各种自由基,又要遭受一波自由基攻击,再损失一批心肌细胞。 缺血再灌注引起的各种损伤   正因如此,如何减轻缺血再灌注损伤一直是心梗治疗领域的重中之重。 通心络是一种中药复方制剂,体外研究显示它可以减轻人心肌细胞的缺血再灌注损伤[2],在人类患者中也显示出促进心肌微血管灌注的能力[3]。但它能否改善心梗患者的预后,依然需要进一步的临床试验来证明。 本次研究纳入了中国各地124家医院的3777名患者,所有患者都接受了指南推荐的心梗标准治疗,包括阿司匹林、P2Y12R抑制剂(如氯吡格雷)等,87%的患者接受了再灌注治疗。其中1889名通心络组患者还要每日分三次口服通心络胶囊,持续12个月。 在心梗后30天内,通心络组患者有64人发生MACCE事件,发生率3.4%,56人发生心源性死亡,死亡率3.0%;而对照组患者99人发生MACCE事件,发生率5.2%,80人发生心源性死亡,死亡率4.2%。相比对照组,通心络降低了心梗患者30天内36%的MACCE风险和30%的心源性死亡风险。 通心络使心梗后30天内和1年内的MACCE发生率均降低   而到心梗后1年时,通心络组的MACCE发生率(5.3% vs 8.3%)和心源性死亡率(4.5% vs 6.1%)依然明显低于对照组,再次心梗的发生率更是从对照组的1.1%降低到了通心络组的0.3%。 在同期配发的评论文章中[4],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医学院心血管科的Richard G. Bach博士认为这可能是十多年来st抬高心梗治疗领域的最大突破。但他同时也强调,通心络包含多种动植物药材,其活性成分和作用机制尚不明确,甚至可能还含有一些有害的成分。如果能继续研究,鉴定出通心络中的活性成分,或许能成为又一个“青蒿素”。     参考文献: [1]. Yang Y, Li X, Chen G, et al.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ompound (Tongxinluo) and Clinical Outcomes of Patients With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

小D
罕见靶点再现突破!RET抑制剂塞普替尼ESMO会议刷新治疗数据,无进展生存期超过2年!

罕见靶点再现突破!RET抑制剂塞普替尼ESMO会议刷新治疗数据,无进展生存期超过2年!

5年前,咚咚曾介绍过一个重磅抗癌药LOXO-292,治疗RET突变肿瘤有效率高达69%。如今这一药物已经在国内获批,并有了正式的中文名——塞普替尼。   而就在不久前结束的ESMO大会上,塞普替尼的两项III期研究结果公布,再次证明了它的超强疗效: 01 在RET突变非小细胞肺癌中,塞普替尼组患者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为24.8个月,超过2年,患者进展或死亡风险降低54%[1]。 02 在RET突变甲状腺髓样癌中,塞普替尼组患者中位PFS仍未达到,但相比使用卡博替尼或凡德他尼的对照组,患者进展或死亡风险降低72%[2]。   香港中文大学龙浩锋教授在ESMO上介绍塞普替尼治疗RET突变NSCLC的III期临床结果 肺癌中的“钻石”突变 在肺癌中,RET突变有些类似于ALK突变,也是一种“钻石”突变,罕见但有效。罕见是指它的突变频率低,在NSCLC中只有1%~2%[3],而有效就是指RET靶向药的疗效特别好了。 本次塞普替尼治疗RET突变NSCLC的III期临床试验一共纳入了212名患者,以65岁以下不吸烟的女性为主,这也是各种驱动基因阳性NSCLC的好发人群。试验中,有129人接受塞普替尼单药治疗,另外83人接受K药联合化疗治疗作为对照。 最终的试验结果无愧RET的“钻石”突变之名。塞普替尼组患者84%获得缓解,而且疗效持久,中位缓解持续24.2个月。中位随访16.7个月后,塞普替尼组患者中位PFS达24.8个月。 而对照组患者客观缓解率65%,中位缓解持续11.5个月,中位PFS 11.2个月。相比K药+化疗,塞普替尼让患者进展或死亡的风险降低了54%。 得益于塞普替尼的强入脑能力,在有脑转移的患者中,塞普替尼的疗效优势更为明显。 研究中塞普替尼组基线时有可测量脑转移的17名患者中,颅内缓解率高达82%,而对照组相应的12名患者颅内缓解率只有58%。在所有患者中,塞普替尼也让颅内疾病进展的风险降低了72%。   塞普替尼降低RET突变NSCLC患者54%的疾病进展或死亡风险 甲状腺髓样癌“神药” 与肺癌中的罕见不同,在甲状腺髓样癌中,RET突变是最常见的一种驱动突变,几乎所有遗传学甲状腺髓样癌和25%~50%散发甲状腺髓样癌都携带RET突变。 目前,卡博替尼和凡德他尼两种多激酶抑制剂已被批准用于甲状腺髓样癌的治疗,但更专业的RET抑制剂应该会有更好的效果。 塞普替尼治疗甲状腺髓样癌的III期临床试验共纳入了291名RET突变型甲状腺髓样癌患者,其中193人接受塞普替尼治疗,98人接受卡博替尼或凡德他尼治疗作为对照。 中位随访12个月后,塞普替尼组中位PFS尚未达到,1年PFS率86.8%;而对照组中位PFS 16.8个月,1年PFS率65.7%。相比卡博替尼或凡德他尼,塞普替尼让RET突变型甲状腺髓样癌患者进展或死亡的风险降低了72%。 中位随访15个月时,塞普替尼组193名患者中有10人死亡,18个月生存率估计为95.5%;对照组98名患者中有8人死亡,18个月生存率估计为92.8%。塞普替尼让患者死亡的风险降低了63%。 而且由于塞普替尼更加专一于RET,治疗副作用也要明显少于卡博替尼和凡德他尼。研究中塞普替尼组患者≥3级不良事件发生率52.8%,而对照组达到了76.3%。   塞普替尼减少甲状腺髓样癌患者75%的治疗失败(包括疾病进展、死亡和因副作用终止治疗)风险 目前,塞普替尼已经在国内获批用于RET突变的肺癌和甲状腺癌的治疗,并和另一款国内获批的RET抑制剂普拉替尼一同入围了2023医保谈判名单,明年有望进入医保。届时RET突变肺癌和甲状腺癌患者的经济负担或许也将大幅降低。   扫码加入咚咚RET患友群, 交流治疗经验、共同抗癌!     参考文献: [1]. Zhou C, Solomon B, Loong H H, et al. First-Line Selpercatinib or Chemotherapy and Pembrolizumab in RET Fusion–Positive […]

小D
顶级癌症中心发现:人体有害菌「助纣为虐」,竟能帮助肿瘤产生耐药性!消灭有害菌或可延缓耐药

顶级癌症中心发现:人体有害菌「助纣为虐」,竟能帮助肿瘤产生耐药性!消灭有害菌或可延缓耐药

益生菌与肿瘤的关系,是最近几年抗癌研究中最为「火热」的主题。   无论是理论基础,还是临床研究中,我们对益生菌的了解都在日益增多。这些数量超过我们人体细胞10倍的人体菌群,全面参与了人体的日常运转。 包括肿瘤的发生与生长。近年来的研究发现,即便是在肿瘤内部,也并非是癌细胞「铁板一块」的。肿瘤内部的成分非常复杂,人体菌群也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这些肿瘤内部的菌群可以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影响肿瘤的生长、生存以及抗肿瘤免疫。 举个例子,2022年2月28日,全球首个益生菌与免疫治疗结合的I期临床研究在顶尖期刊《Nature Medicine(自然·医学)》中发表。受试患者在进行免疫治疗的过程中,同步进行口服益生菌的补充,中位无进展生存期从2.5个月骤增至12.7个月,增长了近400%! 而随着越来越多关于益生菌研究的开展,来自全球顶级癌症中心——MD安德森癌症中心的研究团队独辟蹊径,近日在《Cancer Cell》期刊中刊载了一篇研究文献,研究了有害菌会对抗癌治疗带来什么危害:   通过分析宫颈癌患者的肿瘤组织活检样本,他们发现:存在肿瘤内的惰性乳酸杆菌及其代谢产物,会改变肿瘤的代谢过程,从而增强了肿瘤对放化疗的耐药性。同时,他们发现惰性乳酸杆菌的表达水平,也与宫颈癌患者的治疗预后相关(无复发生存期和总生存期均大幅下降)。 究其原因,惰性乳酸杆菌作为一种兼性厌氧菌,在肿瘤微环境中会代谢产生大量的L-乳酸。这会直接导致癌细胞的乳酸代谢信号通路以及其它相关通路上调,提高肿瘤细胞的「生存能力」和「增殖能力」,从放化疗中存活下来。在非小细胞肺癌、结直肠癌、头颈部鳞状细胞癌、皮肤癌等癌种中,都存在这样的情况。 从安德森癌症中心另辟蹊径的研究中,我们可以得到一个启示:不仅要关注我们的益生菌状态,更要关注我们体内有害菌的状态。两者最好能达成一个最佳的平衡,才能更好的帮助我们的抗癌目标达成。 如何控制有害菌?抗生素是针对所有细菌的「杀手锏」,但它会一股脑的消灭所有细菌,益生菌也会因此大量死亡,造成菌群失调的风险更大! 在微生物层面,服用口服有益菌,来与我们体内的有害菌「争夺地盘」,形成益生菌的优势地位,是最温和,也是最佳的手段。 通常来说,我们服用益生菌来形成它的优势地位,控制有害益生菌会有四个阶段: 01 竞争期7天。益生菌会和肠道内已经存在的有害菌及中性菌展开竞争,包括竞争营养、竞争生存空间、竞争能在肠道壁上附着的位置; 02 优势期1个月。益生菌会逐渐占领上风,这时肠道内的有害菌数量已经低于益生菌,有害菌释放毒素和其它代谢产物的量也被大大减低,而我们服用的一些益生元也会帮助有益菌快速生长起来,两者产生协同作用,这个阶段益生菌将在肠内占据优势地位; 03 巩固期3个月。在这个阶段,益生菌与体内原有的有益菌一起协同作用,在肠道内的数量越来越多,而有害菌的数量则会相应大幅度减少; 04 稳定期6个月。在这个阶段益生菌将持续保持稳定,促进肠道健康,同时也可尽可能减少有害菌卷土重来。   对肿瘤患者来说,如何选到靠谱的益生菌也是一门学问。市面上的益生菌五花八门,缺少针对性的益生菌其实对患者们的帮助并不会太大。   因此,今天我们向大家推荐两款专门为癌症患者研发的益生菌产品:「乐愈达倍敏益生菌」与「乐愈达优护益生菌」,可以帮助癌症患者们的免疫治疗「加把油」,也可以更加倍护癌症患者们受放疗影响脆弱的肠胃。   专为癌症患者定制 超300篇临床文献保驾护航 癌症治疗,最重要的就是以「临床数据」说话。同样的,专为癌症患者定制的益生菌也不能含糊。 为免疫治疗期间的癌症患者定制的「倍敏益生菌」,经过层层科学与研发把关,含有植物乳杆菌、鼠李糖乳杆菌、短双歧杆菌等12类益生菌。每一种益生菌种,我们详尽研究了自2017年以来超过300篇临床文献,真正让每一个菌种都具备免疫治疗相关的临床支撑。 同时,12种益生菌的菌种数量也大大超过了市面上其他的一些益生菌类型产品,在多样性上直接拉满。例如,某药用益生菌仅有长型双歧杆菌、保加利亚乳杆菌、嗜热链球菌等3个菌种;而大部分酸奶仅有保加利亚乳杆菌及嗜热链球菌两个菌种。 优护益生菌同样如此,具备动物双歧杆菌、植物乳植杆菌、长双歧杆菌、嗜酸乳杆菌、鼠李糖乳酪杆菌、唾液链球菌、副干酪乳酪杆菌、瑞士乳杆菌等8个益生菌种,超280篇临床研究论证,带给患者们更契合的益生菌产品。       无论在益生菌含量、保障益生菌活着到达肠道的「包埋技术」、以及益生菌与益生元的协同作用,我们推荐的两款益生菌都有专属的定制优势。   当然,服用过两款益生菌的患者朋友们也有着非常不错的反馈。具体关于两款益生菌的更多信息,欢迎大家添加客服的企业微信咨询。我们也为各位患友们预留了足够的福利,添加客服微信,并留言「咚咚癌友圈读者」,我们都可能会有赠品额外赠送哦!   扫描二维码添加客服   “点击这里”即可优惠购买       参考文献: [1]. https://www.cell.com/cancer-cell/fulltext/S1535-6108(23)00328-8 [2]. https://www.mdanderson.org/newsroom/lactate-producing-bacteria-inside-tumors-promote-resistance-radiation-therapy.h00-159622590.html  

小D
「少见靶点」专家共识资料分享,肿瘤专家面对面交流,不错过任何治愈机会!

「少见靶点」专家共识资料分享,肿瘤专家面对面交流,不错过任何治愈机会!

   ? 你是癌症患者吗? 你的基因检测检测结果是阳性吗? 你有被定义为「少见突变」的基因靶点吗? 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么今天这篇文章真的很重要,它可能会改变你(或家人/朋友)的治疗结果!   少见靶点的你们,值得被看见!   咚咚肿瘤科专为大家准备了癌症少见靶点专门群。在这里,大家可以找到彼此,共享经验,商量对策,相互鼓励。   在这里,还有咚咚肿瘤科为大家保驾护航。针对群友们,咚咚为大家提供了这些独享帮助:   优先匹配优质的临床招募项目; 三甲医院肿瘤科主任答疑解惑; 第一时间掌握医保价格、赠药政策、新药获批资讯等; 咚咚平台尊享福利(速熠素/益生菌免费体验、特惠价等);   …… << 滑动查看下一张图片  >> 肿瘤科主任在群内为患者答疑解惑 在我们的携手助力下,这场抗癌之旅的困难势必大幅下降。因此,无论你是哪种类型的癌症患者,只要你具备下面的这些少见突变,均可以通过扫描下图中的对应二维码加入咚咚的「少见靶点专门群」。   在这里,找到彼此,获得帮助,治愈癌症! 少见靶点的癌症患者 应该如何定义? 从2000年开始,名为「靶向治疗」的风潮,席卷了传统的癌症治疗方式,带来了全新的希望。 以我国死亡人数最多的肺癌为例。EGFR突变是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最常见的突变。约46.7%的中国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都存在这个突变。围绕着它,我们的研究者们先后研发出了一、二、三代靶向药物,带来了不小的帮助。 但幸运的只有EGFR突变的患者吗?在EGFR以外,非小细胞肺癌还存在着ALK/ROS1/BRAF/KRAS/NTRK/MET/HER2/RET等一系列可靶向的驱动基因。 在肺癌中,这些突变发生的概率并不高,发生率均不超过10%,因此又被称作「少见靶点」。它们发生的概率加在一起,也达到了最高40%左右,是不可忽视的一类基因状态。 除了肺癌以外,乳腺癌、肝癌、胆管癌、恶性黑色素瘤等多种癌症均会存在这些「少见靶点」。 最重要的是,这些突变均有针对性的靶向药物可以使用!而不少癌友,甚至是医生,都会因为对「少见靶点」的认知不足而忽视它们的靶向药。 有时候,差之毫厘就会谬以千里!因此,咚咚肿瘤科为大家筹备了不同类型少见突变病友群,与同样突变的病友一起努力,帮助他人,同时也可拯救自己! 01 ALK基因融合突变   ALK基因融合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发生率约为7%。他又被称作「钻石靶点」,可以使用的药物包括克唑替尼、阿来替尼、洛拉替尼等6类靶向药物,患者的中位无进展甚至可突破50个月! 02 ROS1基因融合突变   ROS1融合基因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发生率约为2%。是近年来我们发现的一个全新的可靶向基因融合突变。目前,可以使用(或在研)的药物包括克唑替尼、恩曲替尼、瑞普替尼等,中位无进展生存期约20~36个月左右。 03 BRAF基因突变   约2%-4%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携带BRAF突变,此外黑色素瘤(50%)、胶质瘤(14%)、未分化甲状腺癌(7%)、结直肠癌(6%)和胆管癌(5%)等均可能存在这个突变。BRAF突变更多发生在恶性黑色素瘤中,但在肺癌中也有发生。目前达拉非尼、曲美替尼等靶向药物是其有效治疗方式。 04 KRAS基因突变   KRAS是非小细胞肺癌的一个重要驱动基因,约10.1%的中国患者携带这一突变。这个突变在靶向治疗中向来困难重重,又被称为「不可成药」的靶点。但近期,两个KRAS G12C抑制剂——AMG510和MRTX849已在临床前和初期临床试验中显示出良好的治疗效果,我们期待更多的临床数据更新与公布。 05 NTRK基因突变   NTRK基因包括NTRK1/2/3三种亚型,与ROS1突变类似,都是近年来新增的可靶向基因突变,在肺癌患者中的发生率较低,为1%-5%,乳腺癌、结直肠癌、胃癌、甲状腺癌等癌症种类中均可能存在该突变,目前可以使用的药物包括恩曲替尼和拉罗替尼等。 […]

小D
扫描下方二维码回复 666 获取解锁验证码
步骤:[ 打开微信]->[ 扫描上方二维码]->[关注"三阴姐妹互助圈"公众号输入 666 获取验证码],即可永久解锁本站全部文章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