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最新文章
最新文章
咚咚肿瘤科,肿瘤科普资讯门户网站,发布通俗易懂的肿瘤治疗科普文章,为肿瘤患者、医生、科研人员无缝衔接国内外 最新抗癌医药信息。
警惕!新型骗局盯上癌症患者,受骗者全身变蓝,凄惨死去!

警惕!新型骗局盯上癌症患者,受骗者全身变蓝,凄惨死去!

骗局年年有,而且越来越让人「防不胜防」。   就在新年伊始,我们就遭遇了针对癌症患者的第一场骗局。甚至还有不少患者已经上当受骗!在揭露骗局的同时,我们也希望尽快将这个骗局公布出来,帮助大家识别骗局,避免在浪费钱财的同时,身体受到严重损伤! 抗癌「银氢水」骗局始末,或有超百位患者上当受骗! 最近一段时间,我们在咚咚APP和病友群中,陆续发现有病友在咨询一种被称为「银氢水」的抗癌药物,号称安全无副作用,且具备强力的抗癌效果。 无论从所谓「银氢水」这样的名字,还是其宣称的神奇疗效,都让我们的骗局雷达开始报警。 怀着高度的警惕,我们第一时间联系了一位曾咨询过「银氢水」的病友李先生。据他描述,他被一位肠癌病友拉入了一个叫做“银氢水治愈癌症”的微信群,这个群里共有一百余位群友,肺癌、胃癌、肠癌等患者居多。而群主的微信昵称叫做「健康」,自称是「银氢水」的销售渠道商,可以通过低价以5折的价格出售神奇的抗癌药物「银氢水」。 在这个群中,不仅这位叫做「健康」的群主会每天在固定的时间进行科普,甚至于分享「银氢水」的治疗病例,也会有一些患者出来现身说法,分享自己的治疗感受。 “喝了银氢水以后,我感觉排毒效果很明显,体感持续好转。” “治疗空窗期使用(银氢水),我已经保持疾病稳定4个月了,真的有效!” “用药以后病灶持续缩小” …… 诸如此类的言论不断,让我们咨询的患友李先生从不信到半信半疑,才有了到咚咚APP平台与病友群咨询的情况。据李先生说,群主号称「银氢水」的使用剂量为三餐前30分钟开始,每次饮用520毫升含银离子氢水,每天3次。按照这个剂量,每月的购买费用约在3600元左右。 而最让李先生心动的是,这位群主号称「银氢水」有真实的临床案例可以证实,并且已经在文献中有过证实。 在群主列举的案例中,5例老年复发性结直肠癌患者中,有3例患者采取了饮用含-600mV银氢分子水(Ag+/H2)的治疗,并监控受试者的肿瘤标志物,即癌胚抗原(CEA)和糖类抗原(CA)199。 结果发现,在Ag+/H2(银氢分子水)联合治疗后这些指标下降到正常水平。3例受试者的肝(2例)和肺(1例)转移癌病灶完全消失。 群主提供的所谓「临床病例」 听完整段描述,连与李先生采访沟通的小伙伴都直呼这样的骗局太离谱。为了公正起见,我们专门针对银离子、氢离子对癌症的治疗进行了文献检索,还真让我们找到点“干货”: 原来所谓的“银离子”抗癌的骗局并非国内原创,在国外已经有过先例,并且已被FDA明令禁止。而在国内,它换了个马甲,打着所谓的高科技手段继续欺骗患者们。 银离子吃多了,不仅没有帮助,还可能变成「蓝精灵」 银离子在大家的认知中,是具备一定的抗菌功能的,现在我们一些患者在手术过后,还会喷涂银离子抗菌液,或是贴上银离子敷贴。 然而,外用与内服是完全不同的两回事。查遍临床文献,我们都找不到银离子或氢离子具备抗癌效果的确凿证据。不仅如此,我们还发现在上世纪90年代,欧美国家曾流行过一段时间被称为「胶体银」的保健品。 所谓的「胶体银」,是指商家在银离子悬浮的水中加入蛋白质包裹银离子,防止所有银离子都释放出来,从而减少银离子的刺激作用。然而,经过临床证实,「胶体银」不仅对使用者没有帮助,过量使用还会有中毒风险。早在1999年,美国FDA就已经宣布,将含有胶体银成分的非处方药被列为「违规药物」,并禁止销售。 当然,总有深陷不良商家骗局的朋友不信邪,要贸然「以身试药」。来自美国的一位老人Paul Karason就是最著名的受害者。 2013年,62岁的Paul Karason因中风抢救无效死亡。在离世前,他已经保持了数年纯蓝色的皮肤,看起来很像COSPLAY的蓝精灵。 视频网站截图 导致Paul皮肤变蓝的元凶,正是我们今天揭露的主角——银离子。Paul在无良商家的虚假宣传中,无可救药的迷恋上了银离子「包治百病」的假象。于是他购买了商家推销的装置,自行在家制作含有银离子的水——胶体银。 出于对银离子的迷恋,Paul每天都会喝下300毫升的胶体银制剂。就这样持续了数年时间,而他的皮肤也伴随着胶体银的服用,逐渐变成了蓝色,并且程度越发严重。 这样皮肤变蓝的情况,在临床中有个明确的属于,叫做「银质沉着症」,通常出现在长期接触银离子(包括银器熔炼或雕琢等)的群体中,患有这样疾病的人群,其皮肤会呈现棕褐色灰蓝色的色素沉着,还会带有金属的光泽。 这听起来是一个颇为酷炫的「皮肤」,但当它的程度足够严重,蓝色可能会成为不可逆的皮肤色素沉淀改变。 而对于一个正常人而言,每天摄入银离子的剂量应不超过5μg/kg。一旦银离子剂量超标,银离子及其化合物会经过我们的胃肠道、呼吸道黏膜、皮肤破损处等吸收入血,形成卤化银沉淀,易见光分解成紫色并逐渐变黑。这也是Paul皮肤变蓝的原因。同时,如果短时间内摄入高剂量银离子,可能会引起各种病理症状,如恶心呕吐、心律失常等。 美国环保署(EPA)官网 无论是可能对人体带来不可估量损伤的银离子,又或是所谓的「银氢水」中含有的氢离子,在临床上都不具备任何确凿的抗癌证据。各位癌友千万要擦亮你们的火眼金睛,不可被市面上各位针对癌症患者的骗局「谋财又害命」。 针对所谓「银氢水」对癌症患者的骗局,咚咚已向相关部门进行投诉举报,希望这些践踏做人最基本底线的骗子们,能接受法律的制裁。人生在世,自当俯仰无愧于天地和自身,而人之所以为人,都是因为心底有所敬畏。对于这些不怀好意的人们而言,只希望终有一天,我们的世界能真正的“天下无贼”。  

小D
『共愈新生』|周彩存教授:ADC魔法子弹,肺癌治疗的下一场革命

『共愈新生』|周彩存教授:ADC魔法子弹,肺癌治疗的下一场革命

在我国,肺癌是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癌症类型[1]。近年来,随着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的普及,肺癌患者的生存期有了显著延长,甚至部分实现了临床治愈。但是,靶向治疗终归会耐药,而免疫治疗的有效率不高,也同样存在耐药等问题。因此,肺癌患者依然需要更新更好的抗癌药。   最近,有一类被称为‘魔法子弹’的全新抗癌药-ADC药物开始应用到肺癌,引起很多患者的关注,这类创新药到底会给患者患者带来哪些改变?为此,我们采访了国内肺癌大咖-上海市肺科医院肿瘤科主任周彩存教授,请他为我们详细分析ADC药物的前世今生以及对肺癌患者治疗的意义。  周彩存教授专访 (建议在WiFi环境下点击观看) 问 1、肺癌是我国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癌症,每年新发病例超过80万[1]。目前,随着靶向和免疫治疗的发展,肺癌患者的生存期也有了显著延长,甚至部分患者可以治愈。首先,请您谈谈肺癌治疗近年来的主要进展和面临的问题。   周彩存教授:肺癌的治疗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主要是由于我们国家、政府和药企对肺癌现有的研发高度的重视。肺癌治疗经历了化疗时代、靶向时代和免疫时代。在化疗时代,患者的生存获益是十分有限的,相比不化疗中位生存期大约延长2个月左右[2]。   进入本世纪后,靶向时代来临。我们发现了EGFR 、ALK等一大类肺癌的驱动基因,开发出针对这些驱动基因的靶向药。靶向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都比化疗好很多,PFS明显延长,OS相比化疗至少翻了一倍到两倍,病人生活质量明显提高,进步是非常大的。   最近10年来,我们除了靶向,还有了免疫治疗。靶向治疗主要适用于通过基因检测,找到了靶点的病人,大约占全部肺癌病人的30%~40%[3],更多的病人是没有靶点的,他们就要靠免疫治疗。以PD-1、PD-L1抗体为代表的免疫治疗,已经逐步成为没有靶点病人的主要治疗策略。免疫单药治疗适用于PD-L1高表达的病人,而免疫联合化疗适用于所有肺癌病人,疗效比化疗时代好很多。在化疗时代,能实现5年生存的病人是非常少的,而免疫治疗的5年生存率在18%左右[4],最高可以达到32%[5],是非常了不起的数据。现在在国内有众多的PD-1、PD-L1单抗,这些药物往往要跟化疗联用。有化疗就有化疗的毒副作用,我们希望将来有一个更好的药物能够减少化疗的毒副反应,在与免疫治疗或者靶向联用时,疗效期待可以更好,并且安全性也有所改善。   所以,我们期待肺癌治疗的下一个时代——ADC时代尽快到来,希望ADC(抗体偶联药物)尽快应用到临床中来。   问 2、刚刚您提到ADC药物,最近也频频见诸报端,吸引了众多病友的关注。请您给大家详细介绍一下ADC药物到底是什么?   周彩存教授:ADC药物最大的好处是它带来了靶向性,通过抗体把毒素定向送到肿瘤部位,杀伤肿瘤细胞,而对正常细胞没有影响。以前我们给病人打化疗,大家会说杀敌一千,自损八百。这是因为化疗药物没有特异性,不能精准地作用在肿瘤细胞部位,所以化疗的毒副反应是难免的。   ADC就是我们给毒素装在了一个“卡车”上,这个“卡车”是定向的,可以把毒素直接运到肿瘤部位。这个“卡车”就是单克隆抗体,它跟肿瘤上的抗原高度特异性的结合,所以进入血液循环后就会跑到肿瘤部位去,不会跑到别的地方。抗体本身往往没有杀伤肿瘤的作用,所以我们要把毒素通过连接子挂到抗体上,也就是ADC药物。ADC药物通过血液循环到达肿瘤部位,被肿瘤细胞吞噬,通过溶酶体把ADC上携带的毒素释放出来,杀死癌细胞。部分新一代ADC药物的毒素还能通过扩散杀死临近的肿瘤细胞,我们称之为旁观者效应。   ADC本身是一个老概念,但随着技术的进步才得以实现。我们肺科医院在上世纪80 ~90年代就尝试过将单克隆抗体和毒素结合在一起,但那时候的单克隆抗体不是人源化的,用一次可以,第二次就没效果了。随着技术的进步,现在我们能生产人源化的单抗,进入人体后我们的免疫系统认为它是自身的,不是外来的,不会产生排异反应,所以可以多次应用。ADC的毒素部分也经过改良,有一代二代三代,现在MMAE、DXd这样的毒素越来越多,毒素的活性越来越强,毒素和抗体的连接也越来越稳定。所以现在ADC治疗成为了可能。   用一句话来说,ADC就是通过抗体把毒素或者诱饵定向送达到肿瘤部位,杀伤肿瘤细胞,而对正常细胞没有影响。   我们希望通过ADC定点清除癌细胞的特异性,改善肺癌治疗的效果,增强治疗的安全性 ,达到疗效和安全双优的治疗效果。   问 3、听了您的介绍,我们对ADC药物有了初步的了解。ADC药物是靶向肿瘤的抗体结合了细胞毒药物的一种新型疗法,那么ADC和我们熟知的靶向、免疫等疗法相比有怎样的区别?   周彩存教授:靶向治疗一定要在癌细胞中找到相应的靶点,并且这个靶点一定要在癌细胞的形成过程中起到关键的作用。如果靶点在癌的发生中不起作用,就不能用于靶向治疗。比如EGFR突变、ALK融合、ROS1融合,都会让细胞失去正常细胞的特征变成癌细胞,针对这些靶点的靶向药也已经应用到了临床中。所以说,靶向治疗是针对靶点的治疗,治疗靶点在癌症中发挥关键的作用。实现靶向治疗 一定要做检测,找出有相应靶点的病人,没有靶点的病人用上靶向治疗也没有效果。   免疫治疗跟靶向治疗不一样,它是通过免疫检查点来起作用,主要是PD-1/PD-L1通路。肿瘤细胞上的PD-L1与T细胞表面的PD-1受体结合会使我们杀伤肿瘤的T细胞丧失功能 ,缴械投降了。这样我们运用PD-1/PD-L1抗体使T细胞恢复杀伤肿瘤的作用。   而ADC也需要靶点,但靶点不一定在癌的发生机制中发挥作用。我们只需要这个靶点在肿瘤细胞中表达,而在正常细胞中不表达或低表达,这样我们通过靶点和单克隆抗体的结合,就能把药物带到肿瘤中去杀死癌细胞。   所以ADC既有靶向治疗的特征,又有免疫治疗的特征,同时ADC上携带的毒素还有化疗的特征。它把靶向、免疫、化疗三大治疗策略放在一起来杀伤肿瘤,应该是一个比较好的治疗策略。   问 4、感谢周教授详尽的介绍,给广大病友带来如此多的好消息。这些ADC药物的出现对肺癌治疗来说,意味着什么?   周彩存教授:意味着肺癌治疗的下一代革命。我一直讲肺癌治疗每隔10年会有一个大事件,上世纪90年代我们有化疗,本世纪前10年我们有靶向治疗,2010年后我们有免疫治疗。现在已经进入2024年,我想新的时代应当是ADC。   在美国针对HER2突变的治疗≥2线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我们看到有一款HER2 ADC已经批准上市了[6],有不错的疗效。还有HER3 ADC,用于靶向治疗失败的病人,看到数据也不错。另外,TROP2 ADC、B7-H3 […]

小D
史上最牛癌症家属!妻子患癌去世,他死磕癌症细胞免疫治疗,最终成功「治愈」难治癌症!

史上最牛癌症家属!妻子患癌去世,他死磕癌症细胞免疫治疗,最终成功「治愈」难治癌症!

今天的故事开始前,先给大家分享一段有意思的视频:  在2019年,王俊凯便作为腾讯科学WE大会的「科学推广大使」,与卡尔·朱恩(Carl June)教授进行对话,刚刚是他们对话的视频。王俊凯相信大家都很熟悉,那与之对话的朱恩教授,又是何方神圣?   朱恩教授,江湖上人称「卡六爷」,作为癌症治疗领域的「顶流明星」,他的经历充满了传奇色彩,同时也拯救了数以万计癌症患者的生命。老爷子的称呼有很多:「CAR-T之父」、「最牛癌症家属」等等。今天,我们就通过这篇文章给大家讲讲朱恩老爷子传奇的抗癌经历。   Carl June教授   从艾滋病转向癌症研究 传奇癌症家属的临床研究重要转折   上世纪50年代后期,正是我们的现代医学从无到有,飞速发展的年代。而朱恩老爷子就出生在这个医学发展的“黄金时代”。   1983年,完成学业的朱恩教授成为了一名海军医生,被派往了美国西雅图Fred Hutchinson癌症研究中心继续深造研究。   虽然是癌症研究中心,但朱恩教授的研究重心放在了人体的免疫系统中——通过培养患者自己的免疫细胞(T细胞),是否能强化人体免疫,并治疗一些特殊的疾病呢?随着免疫学的蓬勃发展,朱恩教授坚信这是一条正确的道路,这也为之后CAR-T疗法的诞生提供了基础。   1986年,朱恩教授完成了博士后培训后,建立了他的实验室。在选择T细胞疗法研究方向时,朱恩教授选择了美国正在大流行的艾滋病。   众所周知,艾滋病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病毒性感染,它的核心症状就体现在病毒对人体免疫系统的破坏,朱恩教授期望通过增殖人体免疫细胞的方式来帮助这些患者重建体内免疫状态。通过长期的研究,朱恩教授创造出了一种可以在人体外增殖自身免疫细胞的方法,并且创造性的为这些免疫细胞进行了基因改造,让他们变得更加具有针对性,能瞄准HIV病毒“穷追猛打”。   在人体实验中,朱恩教授证明了它的疗法是安全有效的,且患者的免疫状态也有了一定的改善。在这个阶段,朱恩教授作为一个医学研究者已经取得了非常了不起的成绩,如果持续下去巨大的成功已经可期。   然而,彻底改变朱恩教授的一场意外来了。1995年,朱恩教授的妻子被查出患有卵巢癌,作为医学研究者的朱恩教授却无法带来更多的帮助,只能和一位普通癌症家属一样,给予妻子陪伴,却难以缓解她的痛苦。   也正是这场遭遇,让朱恩教授开始反复思考:既然体外改造并增殖的T细胞可以回输人体后攻击HIV病毒,那么是否可以通过这样特殊的改造,让扩增后的T细胞攻击癌细胞呢?   但这样想法对朱恩教授而言是巨大的挑战。HIV病毒与癌细胞完全是两类不同的物种,它们之间完全没有任何联系,如果要转头研究癌细胞,那几乎等于重头开始!   深情的朱恩老爷子坚定的选择了改变研究方向。   2001年,整整6年时间,朱恩教授取得了研究成果,他将这项成果命名为嵌合抗原受体(CAR-T细胞)治疗,并完成了首个白血病患者的招募。遗憾的是,老爷子并没有完成对妻子的救赎。就在这一年,朱恩教授的妻子也因为卵巢癌病情进展而离开了人世。   妻子的离世并没有让这位饱受打击的科学家停下脚步,执拗的朱恩教授更加坚定了通过CAR-T疗法攻克癌症的「终极目标」。   首个白血病治愈者诞生 你一定听说过她的名字   时间转眼来到2010年,首个临床疗效卓绝的癌症患者出现了!这一年,朱恩教授启动了CAR-T治疗针对白血病患者的临床招募,首个参与患者叫做比尔·路德维希(Bill Ludwig),是一位晚期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患者。   几乎所有参与临床研究的患者都一样,比尔在参与临床试验前,几乎已经放弃治疗的希望了,抱着“死马当活马医”的心态,他找到了朱恩教授。在经过CAR-T治疗后,仅仅一个月比尔的病情就有了不小的缓解,直至病情完全消失。   而与比尔一样幸运的受试者还有一位叫做道格·奥尔森(Doug Olson)的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在这个临床进行后的12年(也就是2022年),朱恩教授在顶尖期刊《自然》杂志中发表的论文提及:对于这两位患者的长期观察结果来看,CAR-T疗法真的可以治愈癌症患者!     在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之后,CAR-T治疗的战车更是攻下了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这个难啃的山头。   而这一次朱恩老爷子从死神手中抢回的患者,则是大名鼎鼎的「天使艾米丽」。     […]

小D
全球首例!孕妈妈患癌,为爱坚持生育:免疫治疗对胎儿有何影响?临床报告来了!

全球首例!孕妈妈患癌,为爱坚持生育:免疫治疗对胎儿有何影响?临床报告来了!

母亲对孩子的爱会有多么伟大?即便是罹患癌症,妈妈们也甘愿承受风险,在面临癌症治疗痛苦与副作用的同时,冒险将胎儿生下来。这样做虽然会给妈妈和孩子同时都带来危险,但生命是一位母亲给孩子最大的馈赠。   近期,在顶尖医学期刊《NEJM》上,就刊载了一篇报告:一位罹患黑色素瘤的孕妇在孕期接受免疫治疗后,出生的婴儿存在重度免疫相关肠炎的病例报告。 根据报告显示:目前在已有的临床报告中,共有14位患者在妊娠期间接受过PD-1抑制剂的治疗,目前均未报告严重的不良反应。但这些患者大多数选择了终止妊娠,进行流产。 本次研究分享的案例,不仅展现出了一位妈妈伟大的母爱,对于免疫治疗的研究而言也是一个全新的临床进展:如母体罹患癌症,必须接受免疫治疗的情况下,越接近妊娠中期后期(或更晚时),胎儿或婴儿受到影响的可能就更高,免疫相关不良事件的可能性就更高,风险随着胎龄的增加而增加。 这例报告中,这位勇敢的妈妈来自美国。她在26岁时被确诊为腿部浅表性扩散黑色素瘤,这是一种相对罕见的疾病,在中国的发病率仅为0.9/10万人,而在美国发病率约为22/10万人。但它的发展非常隐秘,一般很难及时发现,前不久《中国好声音第二季》的亚军张恒远就是因为这类癌症去世。 经过诊断,这位患者已属于IIIB期,即我们常说的“局部晚期”。但经过医生们讨论,认为她依然具备手术机会。在进行了主病灶及淋巴结切除后(其中两个淋巴结为转移阳性),医生们开始进行进一步的检查,确定下一步的治疗方案。 就在这个时候,意外发生了:在进行超声检查时,医生们惊讶的发现这位患者已经怀孕了!并且已处于妊娠状态达9周。在正常情况下,这个时候医生们会劝说患者进行引产,终止妊娠;然而在沟通过程中,这位准妈妈有着保护宝宝强烈的愿望,同时也有着比较强的治疗诉求。经过医生们广泛的多学科讨论,“艺高胆大”的美国医生们决定秉持人文关怀,在妊娠的状态下开展治疗。 在妊娠第16周时,医生们为患者进行了第一次PD-1抑制剂的免疫治疗(选择药物为K药,剂量为每6周400毫克)。经过4个月的免疫治疗后,患者并未出现复发的情况,但其游离甲状腺素和皮质醇水平下降。经过分析,医生们怀疑是免疫介导的垂体炎或肾上腺炎导致的副作用,在这位准妈妈妊娠35周时开始使用氢化可的松进行副作用的控制治疗。 在妊娠37周时,也就是最后一次K药治疗后的3周,由于这位孕妈妈胆汁淤积,医生决定进行催产,于是,这位孕妈妈成功顺产下了一个健康的男宝宝。出生时孩子的体重为3.3千克,且没有大家担心的先天性畸形等问题。在这位宝宝8周的时候,医生们也在随访中发现宝宝的体重正常增长,体格和神经学检查正常,腹部超声检查结果、血细胞计数等均为正常。 就在大家觉得松了一口气,宝宝健康成长的时候,免疫治疗延后的副作用降临到了这位男婴身上。 当这位婴儿4个月大的时候,他开始出现了持续3周的腹泻及体重降低的症状,严重时甚至开始出现呕吐。来到医院以后,医生们除了发现这位男婴感染了新冠病毒以外,没有发现其他的问题。 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腹泻的情况并没有得到改善。随着体重进一步下降,这位婴儿被转移到上级的医疗中心进行进一步的诊断及治疗。来到新的医疗中心就诊后,这位男婴的情况已经恶化为重度低白蛋白血症(11g/L [参考范围,25-50]),并伴有低丙种球蛋白血症。医生们怀疑是肠道炎症导致的腹泻及呕吐。 于是,医生们为这位4.5个月大的婴儿进行了胃镜与肠镜。   结论果然不出所料:胃、十二指肠和结肠粘膜充血,十二指肠隐窝中出现绒毛萎缩、慢性炎症和细胞凋亡增加的情况,胃、乙状结肠和直肠出现反应性变化。医生们惊奇的发现,这位男婴的肠道炎症情况与成年人接受PD-1免疫治疗后的免疫性肠炎非常相似! 进一步的全外显子组测序结果显示,一组已知的遗传变异与原发性免疫缺陷和极早发性炎症性肠病相关。简单来说,免疫治疗的副作用,通过母体在妊娠过程中转移到了胎儿身上!血液检查的结果也支持了这一推论:在这位男婴的血检中,大多数外周CD4+和CD8+T细胞具有过度激活的表型,这与接受PD-1免疫治疗的成年患者血液检查结果极为相似。 找到了病因,治疗就有了方向。医生们最开始选择了应对PD-1抑制剂副作用最常见的治疗药物——糖皮质激素:为患儿静脉注射泼尼松龙1周,剂量为2mg/kg/d,随后在13周内逐渐减量。 效果立竿见影。在第一周,患儿的腹泻情况就大幅减轻,肠内喂养的耐受性逐步增强;糖皮质激素用药3周后,患儿十二指肠活检显示细胞浸润和细胞凋亡减少。 为了进一步控制病情,医生们选择了应对PD-1副作用的另一大重磅药物:英夫利昔单抗。治疗开始时,药物剂量为每公斤体重/6mg英夫利昔单抗静脉注射。随后,根据药物的血清水平,每5至10周进行一次维持治疗,每次的剂量为4至8mg/kg。 入院2周以后,找到了病因的患儿已经可以出院了!这个时候患儿的已经恢复了正常。而在三次英夫利昔单抗的治疗后,患儿的外周T细胞活化情况已经恢复了正常,胃十二指肠镜检查显示粘膜正常。持续治疗后,患儿3岁时其胃十二指肠镜检查显示肠黏膜正常,活检显示绒毛结构正常,无炎症征象。 至此,这位男孩从娘胎中带出来的PD-1抑制剂副作用总算圆满解决了。这也给我们提了个醒:PD-1抑制剂的副作用五花八门,很多时候可能出现连我们也意想不到的意外情况。在治疗过程中大家一定要增加警惕,遵循医嘱,避免副作用的侵袭。    

小D
喝酒脸红的人更易患癌,这份科学防癌建议赶紧学起来!

喝酒脸红的人更易患癌,这份科学防癌建议赶紧学起来!

酒,是人类文明的产物。喝酒,在中国传统礼仪文化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无论是节日欢庆、好友相聚,还是社交活动,几乎是“无酒不成席”。然而,在这个看似愉悦的文化现象中,一些人在饮用酒精后体现出的“亚洲脸红症”引发了科学界的深入关注。   这个现象的可怕之处在于,酒精不止会让人们的脸部变红,同时甚至可能带来癌症的风险。那么到底什么是“亚洲红脸症”?我们又该怎样远离癌症的风险呢?     01   饮酒脸红 生理奥秘与癌症关联的科学揭秘   想要了解喝酒导致人脸红的原因,我们要先从酒精的代谢过程说起。   喝酒时,进入体内的酒精(乙醇)90%以上是通过肝脏进行代谢。肝脏里的乙醇脱氢酶(ADHs)会将酒精转化为乙醛,乙醛脱氢酶(ALDH)会将乙醛转化为乙酸,进而继续分解成水和二氧化碳排出体外。   而喝酒容易脸红的人,往往是基因缺陷导致的。这些人的体内乙醛脱氢酶分解作用会被减弱,导致有毒的乙醛在体内加速累积。   乙醛对血管扩张的调节发挥着关键作用,是一种强烈的血管扩张剂,它通过直接作用于血管壁的内皮细胞,导致血管肌肉松弛,从而引起血管直径的扩大。而这一现象,在毛细血管丰富的面部会呈现的尤为突出,这也就是许多人喝酒脸红的原因。   研究表明,具有酒精性脸红反应的人每天喝两瓶啤酒,食管癌发生率是不会脸红的人的6-10倍。   那么为什么脸红会和癌症有关联呢?   其实并不是脸红导致癌症,我们应该关注的是脸红的元凶,乙醛。   在酒精代谢引起的血管扩张中,氧气与乙醛反应形成氧自由基。这些自由基是高度反应性的分子,可导致细胞和组织中的氧化损伤。   而且血管扩张引发的氧自由基生成可能对细胞基因产生直接的影响。细胞内的DNA受到氧自由基的攻击,可能引起DNA的突变和损伤。潜在的基因突变和DNA损伤是细胞癌变的前兆,从而增加了癌症发生的概率。   此外,血管扩张还可能改变细胞周围的微环境,为癌症的生长提供了有利条件。血管扩张导致的血液供应增加,为肿瘤提供了更多的氧气和营养物质,从而促进了肿瘤的生长和扩散。   02   不良生活习惯与癌症 危害及规避之道   癌症作为一种复杂多因素性疾病,其发病机制涉及基因、环境、生活习惯等多个层面。除了前文提到的饮酒,还有以下三个生活习惯,有非常高的致癌风险。   首先就是吸烟。吸烟是导致多种癌症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烟草燃烧释放出的焦油、一氧化碳以及其他数百种化学物质,其中包括致癌物质如苯、尼古丁等,对人体造成极大的危害。   吸烟与肺癌之间的关联最为密切,且吸烟也与口腔、喉咙、胰腺、膀胱等多种癌症有关。焦油中的有害物质在吸入后沉积在呼吸道和肺部,对细胞结构和基因造成直接的损害,增加癌变的可能性。   其次是嚼槟榔的习惯。槟榔中含有的亚硝胺等致癌物质,对口腔黏膜和咽喉产生严重影响。此外,槟榔中的槟榔碱会刺激唾液腺,使口腔内环境更易于产生有害变化。   长期嚼槟榔可导致口腔癌的发生,槟榔碱对口腔黏膜的刺激促使细胞发生异常变化,从而埋下癌变的种子。亚硝胺等致癌物质的作用进一步加剧了槟榔使用者患癌的风险。   最后,还有不能忽视的环境因素。长时间暴露在污染环境中,接触到空气中的有害物质如颗粒物、重金属、甲醛等,会对人体的呼吸系统、皮肤等造成危害。这些物质中的一些已被证实是潜在的致癌物质。   长期暴露在污染环境中可能引发多种癌症,尤其是呼吸系统癌症。空气中的有害颗粒物被吸入到肺部,可能导致炎症反应、细胞损伤,并最终诱发癌症。   03   生活中的科学防癌建议 从戒烟戒酒到环境保护   在了解了这些风险之后,我们又该采取哪些科学的措施,规避癌症的风险,让健康继续伴随呢? […]

玉米
乳腺增生、结节究竟会不会癌变?3分钟教你看懂体检报告!

乳腺增生、结节究竟会不会癌变?3分钟教你看懂体检报告!

“我怎么会长结节?” “我怎么又乳腺增生了?” “医生,我不会是早期乳腺癌吧?” 又到了一年一度的体检季,相信很多小伙伴都会拿着自己的体检报告发愁。今天汝爱小编就给大家盘点一下,乳腺增生及乳腺结节到底是怎么回事?跟乳腺癌到底有什么因果关系? 乳腺增生 一场体检下来,10个女性有9个乳腺增生的。  其实乳腺增生几乎根本不是什么“疾病”,它既不是肿瘤,也不是炎症,而是乳腺在性激素周期性变化的刺激下,正常结构发生了紊乱。尤其是来“大姨妈”的时候,那是再正常不过了,基本不用治!   常见的小叶增生,就是乳腺增生的一种。   主要表现: 1. 来月经前乳房的胀痛 2. 有时可摸到圆球形或片状,大小不等的肿块 3. 月经走后疼痛和肿块都会减小、消失 当体检报告上提示“双侧乳腺增生”或“双乳小叶增生”时,不用担心,大多都是正常现象,定期复查即可(每年1次)。只有极少数病理诊断为“不典型增生”时才有发展成乳腺癌的风险。  如果在家自查发现乳房肿块或者疼痛没有伴随月经结束而消失,或是挤压乳头出现脓性“溢液”的朋友们建议附近医院就诊! 乳腺结节 和乳腺增生一样,乳腺结节也不是某种特殊“疾病”,只是一种现象的描述。 在做超声、拍片子的时候,有时会拍到一块不明团状“阴影”,称为“乳腺结节”。大多其实就是乳腺增生,是良性的。 此外,还有可能是乳腺炎,少数可能是良性肿瘤,极少可能是乳腺癌,具体需要医生判断。如有必要也会建议穿刺或手术。 可以根据体检报告下方提示的BI-RADS分级初步判断: (只能做到心里有数,具体需结合临床综合评估哦~) ·BI-RADS1类:阴性,基本可以放心了! ·BI-RADS2类:问题不大!但仍建议每年定期复查! ·BI-RADS3类:恶性几率<2%,3~6个月复查一次即可。 ·BI-RADS4类:恶性几率较高(3%~94%),需结合医生判断做穿刺活检。 ·BI-RADS5类:恶性几率95%以上,建议穿刺活检明确诊断。 ·BI-RADS6类:已活检证实为恶性,无禁忌可行手术切除。 良性肿瘤-纤维腺瘤 如果查出是良性肿瘤纤维腺瘤那么也很好办,因为纤维腺瘤极少恶变,肿瘤发展也十分缓慢,如果不影响生活,没有其他症状,定期随访复查即可。  主要表现: 1. 大多不疼,摸起来像玻璃珠,光溜溜的,活动性好(触诊可滑动) 2. 大小、触感不会随着月经结束而变化 35岁以下肿瘤<2cm的女性一般定期复查即可,不建议立刻手术;若肿瘤过大或有乳腺癌家族史的朋友们,则建议及时手术切除;计划怀孕的女性,怀孕前可考虑切除(怀孕、哺乳都有促进肿瘤生长的风险)。 乳腺癌 如果查出来真的是我们最担心的乳腺癌,就真的需要注意了!乳腺癌是乳腺上皮细胞的增殖失控,发生了恶变。  主要表现: 1. 乳房肿块摸起来像“硬石头”,凹凸不平,一般不疼且活动性差(触诊推不动) 2. 少数摸起来较软,有囊性(像水泡)的感觉 3. 可能会伴有乳头溢液,乳头凹陷等改变 乳腺癌常见的治疗方法有传统手术、放化疗、内分泌、靶向治疗,还有疫苗治疗等等。具体根据不同分期分型定制不同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汝爱小编之前也有盘点过哦。  中国晚期乳腺癌规范诊断治疗指南更新 收藏!最全乳癌药物大盘点  那种是为你量身定做的?   说了这么多,可能还有朋友看不懂体检报告中的影像检查,大家可以参考下面的表格,对照自己报告中的专业术语,来初步判断肿块的类型:     总之,大家平时一定要注意自查和定期体检,呵护好我们的乳房,让疾病无处遁形! END  

玉米
肿瘤患者应该怎么吃?这一健康食物可千万别忽视!

肿瘤患者应该怎么吃?这一健康食物可千万别忽视!

在人人谈论健康生活的今天,你知道哪些围绕在我们身边的细微习惯,正在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死亡风险? 2019年6月,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梁晓峰教授团队对于1990年至2017年中国34个省市(包括直辖市、自治区、行政特区)的疾病发生率与死亡率数据进行了分析。在导致死亡的高危因素中,全谷物食物摄入太少排在第八位,超过了水果摄入量太少以及酒精摄入。相关结果发表在《柳叶刀》上。   事实上,膳食纤维以及全谷物食物对于人们的身体健康至关重要,特别是癌症患者。我们一起来看看。   肝癌 一项超过12.5万人的长期研究显示,在日常饮食中增加膳食纤维或全谷物的摄入或许可以降低肝癌的发生风险。   研究人员对125455名志愿者进行了平均长达24.2年的随访,旨在探究全谷物及其子组分(麸皮和胚芽)以及膳食纤维(谷类、水果和蔬菜)与肝细胞癌的发生风险是否存在相关性。   在随访期间,一共有70名女性和71名男性被诊断为肝细胞癌。   全谷物摄入量的增加与谷物膳食纤维摄入量的增加可以显著降低37%以及32%的肝细胞癌发生风险。   其他癌症类型 不仅是肝细胞癌,卵巢癌、胰腺癌以及结直肠癌等多种癌症类型,都应该摄入更多富含膳食纤维的全谷物,豆类,水果和蔬菜,以降低发生风险。   有观察性数据显示,与摄入最少的膳食纤维相比,摄入最多的膳食纤维可以将全因和心血管相关的死亡率以及冠心病、中风、2型糖尿病和结直肠癌的发生率降低15%至30%。   更重要的是,即使在确诊结直肠癌后,膳食纤维似乎也具有保护作用。非转移性结直肠癌在诊断后增加膳食纤维摄入,也可以降低疾病死亡和全因死亡风险。   为什么 至于为什么膳食纤维或是全谷物食物可以降低癌症的发生风险?   膳食纤维摄入量的增加,特别是谷物纤维,与改善胰岛素敏感性,血脂,内皮功能和炎症减少有关。 膳食纤维的代谢产物,特别是丁酸盐,可以预防结直肠和身体其他部位的癌症。 需要注意的是,一些早餐谷物或是其他制造的全谷物产品加工程度非常高,并不能够提供充足的膳食纤维,带来的健康益处也很少。   我们可以选择一些膳食纤维含量比较高的天然食物,例如燕麦、黄豆、黑豆、松蘑、香菇、木耳、银耳以及紫菜等。这些食物中每100克就含有10克以上的膳食纤维。   写在最后 根据2013–2014年美国国家健康和营养调查数据(NHANES)显示,成年男性和女性的每日平均膳食纤维摄入量分别为18克和15克。而我国成年人的每日平均膳食纤维摄入量只有13.3克。   这与膳食指南建议的数据相差甚远。膳食指南建议19岁至30岁男性的膳食纤维每日最低摄入量为33.6克,女性每日最低摄入量为28克。并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建议摄入量仅轻微下降。   这种数据上的差距也暗示了,目前人们对于膳食纤维或是全谷物还并不特别重视,一定程度上忽视了这些食物带给人们的健康益处。   人们总是希望,食物可以成为抗击癌症的强大武器,那么请千万不要“放弃”膳食纤维或是全谷物。   注:本文为美中嘉和肿瘤防治的原创文章,转载请标明出处。   参考文献 [1] Rubin R. High–Fiber Diet Might Protect Against Range of Conditions[J]. JAMA, 2019, 321(17): 1653–1655. [2] Yang W, Ma Y, Liu Y, et al. Association of Intake of Whole Grains and Dietary Fiber With Risk of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in US Adults[J]. JAMA oncology, 2019. [3] Zhou M, Wang H, Zeng X, et al. Mortality, morbidity, and risk factors in China and its provinces, 1990–2017: a systematic analysis for the 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Study 2017[J]. The Lancet, 2019.

玉米
一个“调料”导致我们死亡率排名世界第一!危害波及多个器官

一个“调料”导致我们死亡率排名世界第一!危害波及多个器官

你烹调常用的调料,却可能成为默默危害生命的“凶手”!这不是危言耸听,已有统计研究发现,我国因吃盐过多导致的死亡率排世界第一①。 一个调料,导致我国死亡率排世界第一   “国人因吃食盐过多导致的死亡率排世界第一,吃盐多已成为危害我国居民健康的重要因素。”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营养与卫生学系主任马冠生教授在2023年12月29日中国健康知识传播激励计划“传播的力量”跨年科普活动中表示。②   ,时长00:56 我国有句老话叫“我吃过的盐比你吃过的饭还多”,原本这是一个夸张的说法,但根据《美国心脏协会杂志》(JAHA)发表的关于中国钠与钾摄入量问题的研究报告显示,中国居民的食盐摄入量是全球最高的国家之一,几乎达到推荐摄入量的两倍。③ 中华预防医学会健康传播分会图 盐吃太多,危害波及多个器官   食用盐的主要成分是氯化钠。武汉协和医院营养科营养师吴艳2019年在接受健康时报采访时介绍,钠是人体的基本平衡物质,有调节细胞外液的容量与渗透压、维持身体体液酸碱平衡、维持正常血压及参与身体能量代谢等重要功能。如果钠摄入过多,会使血压升高,还会导致血管狭窄、损伤血管内皮细胞。④ 此外,盐吃太多,还会波及身体多个器官。 1.皮肤 湖南省妇幼保健院妇科副主任医师邹颖2020年在健康时报刊文介绍,过量的盐分会破坏血液渗透压,造成体内钠离子增多,身体水分流失,使皮肤缺水,越来越粗糙,皱纹和斑点增加。⑤ 2.心脏 过量摄入盐还可能导致心脏病。当身体吸收过多的钠离子时,水分也会跟着进入细胞,并在细胞内积聚。这样一来,细胞内的水分就会增加,从而导致心脏负担加重。⑥ 3.肾脏 如果有过多盐分摄入,肾脏要分泌更多的尿液来排出多余的盐分,这导致肾脏的负担增加。⑥ 4.胃 喜食高盐、烧烤、腌制食品等都属于胃癌高危因素。食盐中的高渗透液会破坏胃黏膜。⑦ 5.大脑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科学研究报告(2021)》指出,高盐(钠)的摄入可增加脑卒中的发病风险。⑧ 此外,2018年初,《自然神经科学》杂志上有一篇动物实验研究认为,盐摄入过多可明显影响记忆及认知功能,而且此作用与血压高低无关。⑨ 6.骨骼 吃盐多了,肾脏就要把多余的钠离子排出去,但是排出钠离子的过程也会导致机体排出钙离子。人吃盐越多,排出多余的钠越多,钙的消耗也随之增大,最终必会影响到骨骼健全所需。体内钙质不断流失,如果钙又摄入不足,就会导致骨质疏松的发生。 减盐,记住这几个方法   1.烹调如何减盐? 在家烹调时减盐可以做到: ● 使用限盐勺:烹制菜肴时加糖会掩盖咸味,故不能仅凭品尝来判断盐是否过量,而应该使用量具。 苏天是/摄 ● 减少含盐高调味品使用:不能因为少用了盐,就多加其他调味品。尤其是要注意控制含盐比较高的调味品的使用,如酱油、酱类、蚝油、味精、鸡精、腐乳等。 ● 烹调选择新鲜食材,少用腌制或熏制食材。 ● 选用蒸、烤、煮等烹饪方式,尽可能保留食材的天然味道。 ● 使用香料和低盐调味品:烹制菜肴时放少许醋,或使用花椒、八角、辣椒、葱、姜、蒜等天然调味料来调味;吃烧烤时少用酱料,多用孜然、蒜泥等。 ● 快出锅时再放盐:烹制时等到快出锅再加盐,可以在保持咸度的情况下,减少用盐量。 2.如何识别高盐食品? 高盐(钠)的食品一般多是加工食品,可以根据外包装上的营养成分表,选择钠含量低的产品。 任璇/摄 在挑选食品的时候,千万不要被口感迷惑。一些吃起来不咸的食物,可能盐含量并不少,比如方便面、挂面、面包、饼干、沙拉酱、花生酱、话梅等。 3.如何改变重口味? 由淡入咸易,由咸转淡难。“人的味蕾是存在阈值的。一般情况下,一段时间盐摄入量变多了以后,会建立起对咸味食物的耐受性。这意味着如果习惯于吃比较咸的食物,那么为了品尝到额外的美味,就需要吃比以前更多的盐,也就会越吃越重口。”武汉协和医院营养科营养师吴艳2019年在接受健康时报采访时说。④ ● 减盐可以循序渐进:平时烹调可以不用一下子就减到每人每天5克以下,可以先减少半小勺坚持1个月,再减少半小勺。 ● 学会利用食物本身的风味增味:如利用葱、姜、蒜、香菇、香菜、辣椒、西红柿、柠檬、胡椒、大料等,可以和味道清淡的食物一起烹煮或凉拌;或者多选新鲜食材,新鲜的鱼虾类、蔬菜等本身自带鲜香

玉米
身上哪种疙瘩可能是癌症?这三种情况一定要警惕

身上哪种疙瘩可能是癌症?这三种情况一定要警惕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忽略身体细微的变化。直到有一天,却突然发现,那些不起眼的瑕疵,竟然藏着健康的秘密。   身体上的微小变化,可能只是一个微小的疙瘩或者肿块,或许一开始并未引起我们太多的关注,但这些微小的变化,往往可能隐藏着疾病的线索,甚至有可能是肿瘤或者癌症的表现!   今天,我们将关注那些身体上的肿块结节等微小病症,深入关切我们的身体每个健康特征,探讨肿块的初步观察、癌症肿块的特征,以及哪些病症,该引起我们的高度注意。     肿块初步观察 身体小疙瘩微妙中的重要 在对身体上的疙瘩或者肿块的初步观察中,我们应当细致入微地关注几个关键要素,这有助于我们尽早,对身体的微妙变化注意起来,从而尽早发现或者避免肿瘤或者癌症的风险。   首先,肿块的大小是我们观察的重要标志之一。特别是当结节超过1公分时,其潜在风险可能显著增加。   研究表明,当结节超过1公分时,其内部细胞可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增加了癌症的潜在风险。这个微小的尺寸差异可能反映了肿块内部的细胞生长异常,提醒我们要对其进行更深入的检查。   其次,触摸时对结节硬度的感知也是至关重要的。一般而言,正常情况下皮肤下的结节应该是柔软的。然而,一旦触摸到硬结,这可能是潜在的恶性信号,需要格外警惕。   根据科学家的研究,硬结可能是细胞排列更为密集的迹象,与癌症相关的研究表明,肿瘤组织的硬度常常与其恶性程度相关。   最后,我们要关注肿块的边界。清晰的边界通常使人感到安心,暗示着肿块可能是良性的。相反,如果边界不清晰,我们则需要格外留意。   研究发现,癌症肿块的边缘模糊、不规则,与良性肿瘤的清晰边界形成鲜明对比。这种边界的不清晰可能表明癌症细胞扩散到周围组织的可能性增加,是肿块进一步检查的重要依据。   癌症肿块的特征 体察微变,抓住生命线   癌症肿块的早期发现对于患者的治疗和康复至关重要。那么身体可能出现的疙瘩或者肿块结节等,到底哪些和癌症相关呢?我们有以下三点需要注意:   01 坚硬的质地、大小的变化与不规则的形状和边界   癌症肿块往往呈现出多个特征的组合,这包括坚硬的质地、大小的变化以及不规则的形状与边界。   癌症肿块在触摸时往往感觉较为坚硬。肿块的大小变化也是及早发现癌症的重要线索,特别是当肿块在短时间内显著增大时。此外,癌症肿块的形状和边界也往往呈现出不规则的特征。   02 异常的颜色   一些癌症肿块可能呈现出异常的颜色。这是因为癌细胞的活动改变了肿块的血液供应和组织结构。例如,恶性黑色素瘤可能表现为深色或不规则的痣,与正常的痣颜色和形状有明显区别。   03 与周围组织的黏连   癌症肿块可能与周围正常组织黏连在一起,使得其在触摸时不容易移动。这是因为癌细胞侵袭并渗透到周围组织,形成了与正常组织的黏连。例如:乳腺癌,患者在进行乳房自检时,如果发现肿块与周围组织黏连在一起,应及时咨询医生进行进一步检查。     深入探讨 确诊前的关键步骤及需要关注的病症   在癌症防治的道路上,及早发现和确诊是至关重要的。当我们注意到身体上出现肿块、持续疼痛、咳嗽或体重下降等症状时,这可能是潜在的癌症信号,需要引起高度关注。   在医学领域,癌症的早期诊断至关重要,而初步判断往往不能替代确诊,病理检查成为不可或缺的步骤。   初步判断是对患者症状和体征的初步观察,但它并不能替代确诊。特别是对于疑似癌症的病例,病理检查是必不可少的步骤。只有通过病理检查,医生才能明确病变的性质,进而制定更精准的治疗方案。   […]

玉米
小细胞肺癌终于有药了!双特异性抗体破局,新型药物Tarlatamab或可惠及大部分患者,疾病控制率70%!

小细胞肺癌终于有药了!双特异性抗体破局,新型药物Tarlatamab或可惠及大部分患者,疾病控制率70%!

小细胞肺癌可以说是最难治的癌症之一。虽然它对化疗较为敏感,但通常几个月内就会复发,总生存期很少超过8个月。近些年来频频发力的免疫治疗和靶向治疗,面对小细胞肺癌也是无可奈何。   不过在2023年的ESMO大会上,一种新型药物Tarlatamab给小细胞肺癌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1]。在II期临床试验DeLLphi-301中: 接受10mg/2周Tarlatamab治疗的广泛期小细胞肺癌患者,客观缓解率40%,中位无进展生存期4.9个月; 接受100mg/2周Tarlatamab治疗的广泛期小细胞肺癌患者,客观缓解率32%,中位无进展生存期3.9个月。   而且,Tarlatamab的安全性十分良好,研究中仅有3%的患者因不良反应停药。   小细胞肺癌虽然目前没有合适的靶向疗法,但也存在一些潜在的治疗靶点,比如δ样配体3(DLL3)。DLL3是一个抑制Notch信号传导的蛋白,在正常细胞中位于细胞内部,而在85%~94%的小细胞肺癌中,DLL3会被异常表达到细胞表面。 Tarlatamab就是靶向DLL3的一个双特异性抗体,另一端则靶向T细胞表面的CD3分子。这样,Tarlatamab就可以把T细胞带到癌细胞边上,引导T细胞去杀死肿瘤。 两端分别靶向癌细胞和T细胞的双特异性抗体,引导T细胞杀伤癌细胞 本次II期临床研究一共纳入220名广泛期小细胞肺癌患者,分为10mg/2周和100mg/2周两个剂量组。这些患者中位接受过2轮先前治疗,大多数患者都使用过PD-(L)1抑制剂。 10mg剂量组中有100名患者被纳入疗效分析,其中1人完全缓解,39人部分缓解,客观缓解率40%,另外还有30人病情稳定,疾病控制率达70%。中位随访10.6个月后,这些患者整体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达4.9个月,68%的患者存活超9个月。 100mg剂量组中,疗效并没有随着剂量的增加而增加。88名被纳入疗效分析的患者有7人完全缓解,21人部分缓解,27人病情稳定,客观缓解率32%,疾病控制率62.5%。中位随访10.3个月后,整体中位无进展生存期3.9个月,66%的患者存活超9个月。 10mg和100mg剂量组患者中位无进展生存期分别为4.9个月和3.9个月 而且,Tarlatamab的疗效十分持久。10mg剂量组和100mg剂量组获得缓解的患者,分别有55%和57%在数据截止时扔持续缓解,没有复发。 安全性方面,Tarlatamab的表现同样优异。研究中10mg和100mg剂量组最常出现的不良事件是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51%和61%)、食欲下降(29%和44%)、发热(35%和33%)、便秘(27%和25%)和贫血(26%和25%)。 两组患者≥3级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分别为26%和33%,分别有13%和29%的患者因不良事件减少或暂停用药,各有3%的患者终止治疗。10mg剂量组有1名患者死于治疗相关的呼吸衰竭。 目前,Tarlatamab已获得FDA的优先审查资格,并被授予了突破性疗法认定。后续的III期临床试验DeLLphi-304也已启动,期待它能让小细胞肺癌不再是绝症。 参考文献: [1]. Ahn M J, Cho B C, Felip E, et al. Tarlatamab for patients with previously treated small-cell lung cancer[J].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2023, 389(22): 2063-2075.  

小D
回顾2023:打破抗癌治疗长期「冰封」,ADC元年开启及抗癌五大进展!

回顾2023:打破抗癌治疗长期「冰封」,ADC元年开启及抗癌五大进展!

转眼间我们迈入了2024年,在过去的一年中,癌症治疗领域出现了不少新的变化,有的喜有的忧。   在这一年里,ADC药物持续发力,双特异性抗体迎来大爆发,而我们的老朋友免疫治疗,略微显得有些后继无力。而AI技术和基因编辑技术也在医学领域崭露头角,未来或许能成为我们对抗癌症的两大利器。 ADC持续发力 模块化设计优势初显 ADC,也就是抗体偶联药物,通过抗体的靶向作用,将化疗药精准带入肿瘤,有着“魔法子弹”之称。自2013年首个实体瘤ADC恩美曲妥珠单抗(T-DM1)获批以来,ADC的发展就进入了快车道,戈沙妥珠单抗(sg)、德曲妥珠单抗(T-DXd)等ADC药物相继取得惊人的疗效。 而在2023年,来自第一三共的DXd系列ADC药物继续大展身手,接连发布重磅数据: 靶向HER3的HER3-DXd在难治性EGFR突变NSCLC患者中取得了40.2%的客观缓解率,中位缓解持续时间也长达7.6个月,三代靶向药耐药患者也有一致的疗效。这一药物目前已经向FDA提交了上市申请; 靶向Trop-2的Dato-DXd在内分泌治疗耐药的HR+乳腺癌患者中,相比化疗降低了37%的疾病进展或死亡风险;在靶向治疗或免疫治疗耐药的NSCLC患者中,相比化疗降低了25%的疾病进展或死亡风险,非鳞状NSCLC患者疗效更佳; 已有“神仙抗癌药”之称,靶向HER2的T-DXd,也在泛癌种研究中取得成功,在HER2阳性的胆管癌、膀胱癌、宫颈癌等多种癌症中,取得37.1%的整体ORR,中位缓解持续11.8个月。其中IHC 3+患者的ORR达到61.3%,中位缓解持续22.1个月。       以上三种药物其实只有抗体部分不同,抗体上搭载的载荷,以及连接抗体和载荷的连接子都完全一致。这也凸显了ADC药物模块化设计的优点,只要更换不同的抗体,就可以靶向不同的癌细胞。   在将来,ADC药物的这一优势,或许能让抗癌药物的开发更加容易。   “咬”死癌细胞——双特异性抗体大爆发   双特异性抗体,也就是两端分别靶向两个不同靶点的抗体。这两个不同的靶点可以位于同一个细胞上,也可以位于不同的细胞上,比如癌细胞和T细胞。连接癌细胞和T细胞,引导T细胞去杀伤癌细胞的双特异性抗体也被叫做双特异性T细胞结合剂(BiTE)。 2014年,首个BiTE药物blinatumomab获批,但随后几种BiTE药物接连遭遇失败,这一领域也沉寂了好几年。但在去年5月~8月,四种BiTE新药在短短90天内接连上市,包括: ● 靶向CD3和CD20,用于治疗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Epcoritamab和Glofitamab; ● 靶向CD3和GPRC5D,用于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Talquetamab; ● 靶向CD3和BCMA,用于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Elranatamab。   而到了去年年末,又一种BiTE药物重磅数据出炉,靶向CD3和DLL3的Tarlatamab在广泛期小细胞肺癌患者中取得了40%的ORR和中位4.9个月的PFS,让这一恶性度极高的癌症有了特效药。 免疫治疗开疆拓土陷入瓶颈,围术期免疫治疗开创免疫治疗新模式   自PD-(L)1抑制剂大获成功以来,医学界掀起了一股寻找新的免疫检查点,开发新的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热潮,而如今似乎到了退潮的时候。 2023年,magrolimab等CD47抗体、tiragolumab和domvanalimab等TIGIT抗体遭遇多次滑铁卢,临床试验失败,甚至被宣布终止开发。这两个曾被寄予厚望的免疫检查点,或许要让人们失望了。 而在PD-(L)1抑制剂方面,不断扩展适应症的脚步似乎也要停下来了。K药治疗晚期前列腺癌的两项III期研究因没有益处终止,T药治疗复发性卵巢癌的试验也以失败告终。但在应用方法上,PD-(L)1抑制剂却带来了“围术期免疫治疗”的新概念。 Neotorch研究中的围术期免疫治疗 在2023年的ASCO年会上,Neotorch研究数据公布,III期肺癌患者在围手术期试验特瑞普利单抗+化疗,2年无事件生存率达到64.7%,相比仅使用化疗降低了60%的复发、进展或死亡风险。特瑞普利单抗也在新年的第一个工作日获批了围手术期免疫治疗的新适应症。 不只是特瑞普利单抗,度伐利尤单抗的AEGEAN研究、阿替利珠单抗的LCMC3研究、纳武尤利单抗的CheckMate-816研究也相继证明了围术期免疫治疗的优势。这一从术前到术后,贯穿全程的免疫治疗新模式,将让中早期肺癌患者活的更长、活的更好。 AI技术助力防癌抗癌 去年底ChatGPT发布,在网络上引起了不小的轰动。而除了聊天解闷,AI技术在医学中的应用更加引人关注。 首先就是癌症的筛查,用AI解读影像学检查,发现影像学专家也难以发现的早期肿瘤。来自互联网巨头阿里的胰腺癌筛查模型PANDA,识别CT平扫中的胰导管腺癌,灵敏度和特异性分别高达95.5%和99.9%,显著高于胰腺影像专家读取增强CT的结果。PANDA甚至还能通过肿瘤旁边的一些次要特征,识别CT图像之外的肿瘤。 另外,阿里在食管癌、肺癌、乳腺癌、肝癌、胃癌、结直肠癌等多种癌症的AI筛查上也已经取得了阶段性进展。将来或许仅需1次普通的CT平扫,就可以筛查所有的癌症。 除了癌症筛查,AI技术在抗癌药设计方面也有不少进展。像我们去年曾报道的胆管癌特效药——高选择性FGFR2抑制剂RLY-4008,就是一款由AI参与设计的药物。研究人员使用AI技术分析了FGFR蛋白构象的动态平衡,才由此设计出强效抑制FGFR2,而对FGFR1和3影响很小的RLY-4008。 同样用于药物设计的,还有来自百度的mRNA疫苗优化工具LinearDesign。它可以优化mRNA疫苗序列,使其能形成更多的二级结构,增强疫苗的稳定性,同时兼顾密码子的优效。 使用LinearDesign优化过的新冠mRNA疫苗相比原版,37度下水溶液中的半衰期延长4倍,在小鼠中诱导的spike蛋白抗体滴度升高128倍,中和抗体滴度升高20倍。 目前,已经有数个个性化mRNA疫苗在癌症治疗中显示出了不俗的疗效。如果能用LinearDesign进一步优化疫苗的序列,或许还能获得更好的疗效。 备受争议的基因编辑 2023年底,大洋彼岸的美国上市了一款天价药物,售价高达220万美元(约合人民币1570万元),用于治疗镰刀状贫血的Casgevy。更引人瞩目的是,它是首个获批上市的CRISPR基因编辑疗法。 自2012年两位女科学家Jennifer Doudna和Emmanuelle Charpentier合作开发CRISPR、Cas基因编辑技术以来,CRISPR的治疗潜力就备受关注,尤其是对于镰贫这样目前完全没法根治的罕见基因病。 但在另一方面,将CRISPR技术用于人体的医学风险和伦理风险也颇受争议。2018年曾用CRISPR技术“制造”抗艾滋婴儿的贺建奎,也因违规进行临床试验锒铛入狱,获刑3年。 或许,贺建奎和Casgevy之间最关键的差距在于“必要性”。毕竟预防艾滋病有很多更为成熟,更为安全的方法,但对于重症镰贫患者来说,如果不用CRISPR治疗,要么终生输血,要么尝试风险很高的骨髓移植,几乎没有别的办法。 此次CRISPR疗法获批,一方面给了镰贫患者获得治愈的希望,另一方面也让我们有机会观察将CRISPR用于人体会出现什么风险。将来,这一技术或许还将用于癌症的治疗,比如编辑出抗肿瘤能力更强的T细胞。 2023年已经过去,期待2024年能有更多更好的癌症新疗法诞生。    

小D
面对晚期乳腺癌多线治疗失败?创新免疫疗法力挽狂澜!

面对晚期乳腺癌多线治疗失败?创新免疫疗法力挽狂澜!

乳腺癌是全球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虽然乳腺癌患者的总体5年生存率达到90.0%,但转移性乳腺癌患者的生存预后仍不乐观,5年生存率仅为28.1%。   随着肿瘤免疫治疗的成功,既往被认为“弱免疫原性”的乳腺癌也跨入了免疫治疗阶段。近日,创新免疫疗法Bria-IMT研究传来捷报:在伴有中枢神经系统(CNS)转移的晚期乳腺癌患者中达成71%的颅内客观缓解率(iORR),值得注意的是入组患者为经历过多次治疗失败,甚至是接受过2种抗体偶联药物(ADC)治疗失败的患者,实属力挽狂澜!Bria-IMT目前已获得FDA的快速通道指定,关键III期试验正在进行中。   创新免疫疗法破解晚期乳癌难题   Bria-IMT是一种表达Her2/neu的人类乳腺癌细胞系,被设计能够产生和分泌乳腺癌抗原和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促进基于树突状细胞的抗原呈递,激活免疫系统,是一种靶向免疫疗法。 Bria-IMT的作用机制目前正在研究中,它或间接或直接刺激人体自身的抗癌细胞攻击和摧毁乳腺癌肿瘤。Bria-IMT可通过间接产生能被免疫系统识别的乳腺癌抗原刺激免疫系统,然后免疫系统可以识别患者乳腺癌中的相同抗原并攻击癌细胞。此外,Bria-IMT可能也可直接刺激这些抗癌免疫细胞,增强身体的免疫反应。 01 根据新闻稿, Bria-IMT在伴有CNS转移的晚期乳腺癌患者中达成71%的颅内客观缓解率(iORR),显示该疗法作为单药以及作为与免疫检查点抑制剂(CPI)的联合疗法具临床疗效。分析同时显示,在强化预治疗患者中观察到了肿瘤缩小,该结果支持Bria-IMT在治疗CNS转移方面的潜在临床获益。   试验中iORR定义为颅内肿瘤达到完全缓解(完全消失)或部分缓解(肿瘤体积减少30%或以上)的患者百分比。分析显示,71%患者(n=5/7)CNS病变显著缓解,研究结果为Bria-IMT单用和联合CPI治疗CNS转移患者的疗效提供证据。值得注意的是,试验中的患者为接受过大量预治疗的转移性乳腺癌患者,既往经历过多次治疗失败,包括1例接受2种ADC治疗失败的患者。此外,在强化预治疗患者中,所有乳腺癌亚型患者均观察到CNS转移肿瘤消退,突出了Bria-IMT方案用于CNS转移治疗的潜力。 02 此前,Bria-IMT方案联合其他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包括瑞替凡利单抗和依帕司他),用于至少两种治疗方案失败的转移或局部复发乳腺癌患者的1/2a期单臂研究(NCT03328026) 已展示出其应用前景。   结果显示,单独Bria-IMT方案与联合治疗组的疾病控制率(DCR)分别为30%和33%;单独Bria-IMT方案与联合治疗组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分别为2.8个月和4.2个月;此外,单药治疗组与联合治疗组的中位总生存期(OS)分别为7.0个月和12.0个月。   总体而言,与既往发表的三线临床试验生存期数据相比,Bria-IMT方案中位总生存期较好。此外,在一些受试者中发现的OS表明,亚群患者更有可能获得临床受益。 03 而在另一项正在进行的1/2a期试验 (NCT03066947)中,将Bria-IMT作为转移性或复发性乳腺癌患者的单一药物进行检测,发现治疗安全且耐受性良好。此外,它还缩小了与Bria-IMT疫苗相匹配的患者50%的肿瘤,包括两种或更多种人类白细胞抗原(HLA)类型相符。至少有一种HLA匹配的患者,缩小率为27%。此外,分别75%和33%患者血液循环癌细胞减少。 福 小爱说 伴随着外科、放化疗技术的进步,内分泌治疗的日臻完善,以及靶向、免疫等新治疗手段的突飞猛进,乳腺癌治疗的效果越来越好。我们期待这款细胞免疫疗法能早日获批,造福晚期乳腺癌患者。

玉米
“神药”二甲双胍治疗各种癌症,确实有效!

“神药”二甲双胍治疗各种癌症,确实有效!

二甲双胍问世距今已有60余年,目前是治疗2型糖尿病首选的降糖药物。 在人体内,二甲双胍主要在小肠上端和十二指肠部位被吸收,之后迅速分布到胃肠道、肝脏、肾脏和胰腺等组织中,其转运进入细胞均需要有机阳离子转运体的参与。二甲双胍不同于其他药物,不经过肝脏代谢,也无法通过肝组织或胆汁进行排泄,主要以原始形式从肾脏消除。 二甲双胍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为轻度到中度的胃肠道不适,且常具有自限性,二甲双胍最严重的不良反应为乳酸中毒,但治疗人群中罕有发生。60多年的临床经验和试验数据表明,二甲双胍是一种不良反应少、临床安全风险低的药物。 近年来,二甲双胍除降糖作用之外的其他作用被逐渐认识,如改善脂代谢、减肥、抗衰老、保护大脑功能、减慢认知衰退、降低痴呆风险及抗肿瘤作用。 其中对于合并糖尿病的肿瘤患者,二甲双胍具有降糖与抗癌的双重作用;对于不合并糖尿病的肿瘤患者,二甲双胍是否可通过调节代谢发挥抗癌作用及其相关机制被广泛关注。 那么,肿瘤患者能不能服用二甲双胍进行抗肿瘤?应该如何服用? 医世象结合中国抗癌协会肿瘤内分泌专业委员会最新编撰的《二甲双胍辅助治疗合并2型糖尿病的恶性肿瘤患者的专家共识(2022年版)》,讲一讲“肿瘤患者如何服用二甲双胍”。 目前,多项研究表明,二甲双胍单药或联合放化疗可以降低多种恶性肿瘤的复发率、转移率、肿瘤相关性死亡率及全因死亡率,提高肿瘤患者的生存率。 同时,由于肿瘤细胞对多种化疗药物会产生多重耐药,二甲双胍可以降低或逆转肿瘤的多药耐药。研究发现,二甲双胍还可以使对标准化疗药物耐药的肿瘤细胞重新敏感,在乳腺癌研究中发现二甲双胍通过AMPK/mTOR 信号转导通路改变多药耐药特征,使乳腺癌细胞对5-氟尿嘧啶、阿霉素和紫杉醇重新敏感。二甲双胍还能提高癌细胞对放疗的敏感性。研究表明,食管鳞癌患者接受放疗和二甲双胍治疗后,预后有所改善。 二甲双胍的安全性和耐受性良好,除应用于糖尿病治疗领域外,还应用于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和肥胖,即使在非糖尿病患者中单独使用也不增加低血糖的发生风险。其胃肠道反应多为一过性,不会导致肾脏损害,长期使用不增加高乳酸血症和乳酸酸中毒的风险。 二甲双胍可用于预防肥胖人群发生乳腺癌和子宫内膜癌,减少结直肠息肉患者进展为结直肠癌的风险。二甲双胍可以提高恶性肿瘤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减少耐药,二甲双胍联合化疗可以提高肿瘤化疗的敏感性。中国尚未在说明书层面批准二甲双胍用于非糖尿病患者。 推荐意见1 肿瘤患者在明确诊断糖尿病前期(空腹血糖≥6.1 mmol/L或7.8 mmol/L≤糖负 荷后2 h血糖<11.1 mmol/L)或明确诊断糖尿病时,在排除二甲双胍使用禁忌证后,推荐尽早开始二甲双胍治疗(中等质量证据,强推荐);   未开始二甲双胍治疗的T2DM患者,在发现肿瘤初期,排除二甲双胍使用禁忌证后,推荐尽早开始二甲双胍治疗,已开始二甲双胍治疗的T2DM患者,在发现肿瘤初期,推荐继续使用二甲双胍治疗(中等质量证据,强推荐) –01– 二甲双胍与乳腺癌 有研究评估了接受二甲双胍治疗的乳腺癌患者的癌症发病率,发现二甲双胍对乳腺癌有预防作用,将二甲双胍应用于中国肥胖的未绝经女性,与乳腺纤维化分级及病理学活检阳性的降低有关,提示生活方式联合二甲双胍可能在中国肥胖未绝经女性的乳腺癌预防方面发挥一定的作用。 一项基于美国监测、流行病学和最终结果(SEER)数据库的回顾性队列研究显示,在已确诊的Ⅰ ~ Ⅱ期乳腺癌患者中,二甲双胍分别将二次乳腺癌事件发生风险、乳腺癌复发风险和乳腺癌死亡风险降低了28%、31%和49%。一项meta分析显示,二甲双胍将乳腺癌患者的全因死亡率降低了45%。 一项亚人群分析发现,使用二甲双胍与ER阳性肿瘤和较少的HER2阴性肿瘤的发生风险降低有关。 推荐意见2 在合并糖尿病且排除二甲双胍使用禁忌证的情况下,优先推荐ER阳性/HER2阴性的乳腺癌患者使用二甲双胍(中等质量证据,强推荐)。 对于非糖尿病患者,在充分知情同意的情况下,ER阳性/HER2阴性的乳腺癌患者可使用二甲双胍(低等质量证据,弱推荐)。 –02– 二甲双胍与肺癌 二甲双胍可提高非小细胞肺癌(NSCLC)和小细胞肺癌(SCLC)患者的生存率。二甲双胍与肺癌发病率和死亡率呈剂量-反应关系,在二甲双胍的累积使用时间和每2年间隔累积定义的每日剂量≥547.5 mg的参与者中这些关联尤为明显,且较非糖尿病患者显著。 Meta分析显示,二甲双胍治疗可显著提高肺癌患者的生存率,将肺癌进行亚型分层,发现未分化癌、NSCLC和SCLC的总生存率HR分别为0.78、0.73和0.51。 推荐意见3 在合并糖尿病且排除二甲双胍使用禁忌证的情况下,推荐肺癌患者可优先使用二甲双胍辅助治疗(中等质量证据,强推荐)。   对于非糖尿病和高血糖的情况,尚不推荐应用于肺癌人群中(低等质量证据,弱推荐)。 –03– 二甲双胍与结直肠癌 二甲双胍可使结直肠癌缩小,抑制其增殖。一项在47351例糖尿病患者中进行的队列研究证明,长期使用二甲双胍与结直肠癌的发生风险呈负相关,特别是在男性患者中的发生风险更低。 在一项Ⅲ期随机临床试验中,1年的小剂量二甲双胍(250 mg/d)治疗可减少息肉切除术后无糖尿病患者的结直肠癌癌前病变的数量和患病率,如息肉和腺瘤。 在放疗期间对结直肠癌患者使用二甲双胍可以增强放疗效果。 推荐意见4 在合并糖尿病且排除二甲双胍使用禁忌证的情况下,推荐结直肠息肉切除术后使用可耐受的最大剂量二甲双胍(中等质量证据, 强推荐);   糖尿病合并结直肠癌患者,推荐常规使用可耐受的二甲双胍最大剂量(中等质量证据,强推荐),而结直肠癌术后患者不推荐也不反对使用二甲双胍(低等质量证据,强推荐)。   对于非糖尿病和高血糖的情况,尚不推荐对结直肠癌人群使用二甲双胍(低等质量证据,强推荐)。   –04– […]

玉米
一口吃下300亿「千里奔袭」的抗癌特种兵,选对高效菌种最关键!

一口吃下300亿「千里奔袭」的抗癌特种兵,选对高效菌种最关键!

如何提升癌症治疗的有效率,甚至让晚期癌症患者们也有希望实现「临床治愈」的目标?这是癌症研究中我们最终极的目标。   近些年来,癌症免疫治疗无疑是最有希望的药物。而越来越多的联用方案,也在不断提升着癌症治疗的有效率:化疗+免疫治疗、靶向药物+免疫治疗、双免疫联合治疗……PD-1抑制剂单打独斗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最近,一项最新的联合方案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益生菌+免疫治疗联合方案。不少研究都在探索益生菌与癌症的关系,也就是如何让益生菌在抗癌过程中起到积极的作用。 2022年2月28日,全球首个益生菌与免疫治疗结合的I期临床研究在顶尖期刊《Nature Medicine(自然·医学)》中发表。受试患者在进行免疫治疗的过程中,同步进行口服益生菌的补充,中位无进展生存期从2.5个月骤增至12.7个月,增长了近400%! 而益生菌与免疫治疗之间是否存在协同关系,其核心在于选对正确益生菌! 益生菌种类千千万,哪些才是「健康株」 益生菌的种类庞大到我们无法想象。尽管近年来关于肠道菌群与癌症的研究数量激增,但距离我们真正掌握其中的奥秘还有很远的距离。 从2017年开始,就不断有研究者们针对益生菌与癌症免疫治疗的关联性做起了研究。我们初步统计,文献数量就超过了300篇,包括「鼠李糖乳杆菌」、「长双歧杆菌」、「瑞士乳杆菌」、「嗜热链球菌」等十余种益生菌都被证实与癌症免疫治疗正相关,同时肠道菌群不利于免疫治疗的研究也并不少见: 2018年1月,《Science》杂志的封面文章就曾报道了8种“有益细菌”和2种“有害细菌”。有益细菌在对治疗有反应的患者身上更为常见,反之,有害细菌是对疗效无应答的患者肠道中的优势菌。有利有弊,我们应该如何选择? 研究者们已经通过临床研究给我们提供了正确的解读:益生菌有益于免疫治疗毫无疑问,但在菌株选择上患者们一定要注意甄别,如果一不留神买到为癌细胞「助纣为虐」的坏家伙,那对患者们来说就真的是雪上加霜了。 当然,如何甄别高效的益生菌也是门大学问。接下来简单给大家举几个例子: 罗伊氏乳杆菌   近期,来自匹兹堡大学的科学家发现,一种常见的益生菌——罗伊氏乳杆菌,可以跨越千山万水,从消化道「千里奔袭」到肿瘤病灶组织之中。而罗伊氏乳杆菌代谢产生的吲哚-2-醛(I3A)恰巧具有免疫增强作用,强化免疫治疗效果,堪称一个个「抗癌特种兵」。喂食罗伊氏乳杆菌的小鼠,肿瘤微环境明显向促进免疫的方向转化,肿瘤生长明显受到抑制。 嗜热链球菌   「嗜热链球菌」是临床研究最为丰富的益生菌。其有益机制包括:分泌半乳糖苷酶,可以抑制肿瘤的发生和发展。在动物试验中,通过接种嗜热链球菌后,受试体的肿瘤出现明显减少。但如果将半乳糖苷酶的相关基因敲除后,抗肿瘤效果则会消失。 短双歧杆菌及长双歧杆菌 临床研究显示:短双歧杆菌和长双歧杆菌可以激活树突细胞,促进肿瘤微环境中CD8+T细胞的活化和浸润,进而增强免疫治疗效果。同时,双歧杆菌还能介导先天性免疫增强黑色素瘤小鼠模型中抗PD-1单抗的功效。同时,机制上来说双歧杆菌的分泌代谢物马尿酸盐可以抑制PD-1表达,进而激活自然杀伤(NK)细胞通过穿孔素和IFN-γ介导破坏肿瘤。此外双歧杆菌还能减轻CTLA-4阻断后诱导的免疫不良反应。 鼠李糖乳杆菌 鼠李糖乳杆菌也是一种被广泛研究和使用的益生菌,它可降低小鼠肝细胞癌的发生并抑制肿瘤进展。鼠李糖乳杆菌通过增加肿瘤浸润性DCs和T细胞来改善小鼠抗PD-1单克隆抗体的作用。在机制上,鼠李糖乳杆菌通过激活STING(IFN基因刺激因子)及其二级信使环GMP-AMP合成酶(cGAS)诱导干扰素调节因子7(IRF7)的磷酸化来促进IFN-β的产生。通过cGAS/STING依赖性轴增加IFN-β的产生最终增强了抗癌CD8+T细胞的交叉启动。鼠李糖乳杆菌摄入还丰富了肠道中可抑制肿瘤的单形拟杆菌和鼠乳杆菌,其中单形拟杆菌与肠系膜淋巴结中IFN-γ+CD8+T细胞的富集有关,而鼠乳杆菌则与肠道中DC的激活有关。 以上这些菌群都是具备明确的临床研究文献,并且开展了相关实验,被证实与癌症免疫治疗疗效正相关的高效益生菌。更重要的是,它们都是国家卫健委在2022年8月更新的《可用于食品的菌种名单》中推荐的菌种。 癌症患者应该如何选购益生菌 上述的种种,都在提示着我们免疫治疗与益生菌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但选对正确的菌种才是关键。对于普通患者来说,甄别高效的益生菌可能困难重重,不如选择咚咚为大家挑选的益生菌: 「乐愈达倍敏益生菌」 「乐愈达优护益生菌」   01 专为癌症患者定制,超300篇临床文献保驾护航 癌症治疗,最重要的就是以「临床数据」说话。同样的,专为癌症患者定制的益生菌也不能含糊。 为免疫治疗期间的癌症患者定制的「倍敏益生菌」,经过层层科学与研发把关,含有植物乳杆菌、鼠李糖乳杆菌、短双歧杆菌等12类益生菌。每一种益生菌种,都详尽研究了自2017年以来超过300篇临床文献,真正让每一个菌种都具备免疫治疗相关的临床支撑。   同时,12种益生菌的菌种数量也大大超过了市面上其他的一些益生菌类型产品,在多样性上具备显著的优势。例如,某药用益生菌仅有长型双歧杆菌、保加利亚乳杆菌、嗜热链球菌等3个菌种;而大部分酸奶仅有保加利亚乳杆菌及嗜热链球菌两个菌种。 优护益生菌同样如此,具备动物双歧杆菌、植物乳植杆菌、长双歧杆菌、嗜酸乳杆菌、鼠李糖乳酪杆菌、唾液链球菌、副干酪乳酪杆菌、瑞士乳杆菌等8个益生菌种,超280篇临床研究论证,带给患者们更契合的益生菌产品。   02 益生菌含量超高,活着抵达肠胃的才是好菌! 「乐愈达倍敏益生菌」和「乐愈达优护益生菌」中,一条包装中益生菌数量就高达300亿CFU活菌。 这是什么概念?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在《益生菌类保健食品申报与审评规定(试行)》第十二条中规定:活菌类益生菌保健食品在其保质期内活菌数目不得少于10⁶CFU/mL(g)。 我们的益生菌数量高于国家标准的三万倍!同时,这些益生菌数量也相当于30杯300ml的酸奶。 光有益生菌数量还不够,如此大量的益生菌必须经历重重考验,活着到达肠道才算「圆满」。「乐愈达倍敏益生菌」与「乐愈达优护益生菌」均采用了SYNTEK thorough强化整合制造技术,通过包埋等手段可以保证这些活菌最大限度的到达我们的肠道。   03 益生菌+益生元,益生菌活力更有保障 除了足量的益生菌以外,为了最大化的提升「乐愈达倍敏益生菌」与「乐愈达优护益生菌」的战斗力,我们还在产品中添加了低聚果糖、半乳甘露聚糖、低聚异麦芽糖、聚葡萄糖等4种益生元。 益生元通常是纤维化合物,或者说低聚糖,通俗来说,可以把它理解为益生菌的“食物”,帮助益生菌在肠道中获得更好的定殖。 当然,还有一点非常重要!在产品销售过程中,不少患者都反馈同时存在糖尿病的问题,担心不能服用我们的益生菌产品。这一点大家可以完全放心,我们的益生菌产品中的甜味剂来自于代糖「赤藓糖醇」,是一种非常安全的天然甜味剂,即便是糖尿病患者也可以放心服用! 益生菌产品服用多久最合适? 益生菌产品上线后,很多用户都在问的益生菌服用疗程问题。「乐愈达倍敏益生菌」与「乐愈达优护益生菌」一般建议服用3-6个月。 正常来说,益生菌发挥作用一般分4个阶段: 【1】竞争期7天。益生菌会和肠道内已经存在的有害菌及中性菌展开竞争,包括竞争营养、竞争生存空间、竞争能在肠道壁上附着的位置; 【2】优势期1个月。益生菌会逐渐占领上风,这时肠道内的有害菌数量已经低于益生菌,有害菌释放毒素和其它代谢产物的量也被大大减低,倍敏益生菌中的益生元也会帮助有益菌快速生长起来,两者产生协同作用,这个阶段益生菌将在肠内占据优势地位。 […]

小D
临床招募启动!针对奥希替尼耐药,埃万妥单抗多靶点绝杀难治耐药肺癌,免费用药机会不容错过!

临床招募启动!针对奥希替尼耐药,埃万妥单抗多靶点绝杀难治耐药肺癌,免费用药机会不容错过!

EGFR突变是肺癌中最常见的突变,而针对EGFR突变我们也有了从一代到三代多种不同的靶向药,可以帮助患者实现2年以上的中位无进展生存。   但靶向治疗始终都要面临获得性耐药的问题,甚至可以说,只要用药时间足够久,每一位患者最终都会发生耐药。一代、二代EGFR靶向药耐药后,可以改用奥希替尼等三代靶向药,而三代靶向药耐药后,又该如何继续治疗呢? 今天要介绍的这种药物就是针对奥希替尼耐药的患者,它的名字叫做埃万妥单抗(Amivantamab),是一个同时靶向EGFR和MET的双特异性抗体。MET通路的异常激活正是奥希替尼耐药的一个常见机制。 2021年的ESMO和ASCO两项肿瘤学重磅会议上均报道了埃万妥单抗治疗奥希替尼耐药NSCLC患者的CHRYSALIS研究数据。埃万妥单抗单药治疗奥希替尼耐药NSCLC患者,客观缓解率19%,中位缓解持续5.9个月,已经有了不错的疗效。 但这一研究还发现,将埃万妥单抗与另一种三代EGFR靶向药拉泽替尼联用的话,效果会更好。接受联合治疗的患者客观缓解率36%,中位缓解持续9.6个月,中位无进展生存期也达到了4.9个月。 36%接受埃万妥单抗+拉泽替尼联合治疗的患者病情得到缓解 目前,埃万妥单抗联合拉泽替尼治疗奥希替尼耐药EGFR突变NSCLC患者的后续研究正在进行,现正招募患者,适用于经历过EGFR靶向治疗并产生耐药性的肺癌患者。入选本研究的患者必须符合以下标准: 关键入选标准  【1】年龄≥18岁,患有晚期或转移性EGFR突变非小细胞肺癌; 【2】既往仅接受过EGFR TKI治疗,总体不超过二线,且奥希替尼为最近一线; 【3】ECOG体能状态等级为0或1。 关键排除标准 【1】未经治疗的脑转移或其他CNS转移,无论是否有症状; 【2】有间质性肺疾病,肺炎或相关病史; 【3】乙肝表面抗原阳性,或HBV DNA高于定量下限;丙肝抗体阳性,或HCV RNA阳性。 注:以上为部分主要入组标准,最终入组标准由研究项目医生掌握,与临床试验有关的具体信息以受试者的知情同意书为准。   如果您对参与研究感兴趣,可以扫描下方二维码和我们联系:  

小D
太极拳是“动药”,肿瘤患者练起来好处多多

太极拳是“动药”,肿瘤患者练起来好处多多

英国运动医学杂志(British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发表的一篇文献指出,太极拳对于治疗癌症、骨关节炎、心衰和慢性阻塞性肺病等大有裨益。   该研究针对以往33篇共涉及1584名参与者的研究进行了分析,发现太极可提高身体活动能力,改善生活质量,缓解关节炎引起的疼痛和僵硬,且比其他措施更有效。   太极拳对降低癌症复发风险有一定的功效,虽然它柔和缓慢,却能以柔克刚,让癌症无法“死灰复燃”,下面我们一起了解一下吧! 免疫力差?太极四两拨千斤   从确诊到治疗结束,这鸡飞狗跳的日子总算暂告一个段落。经过治疗,已经杀灭绝大多数癌细胞,但还是存在“历史遗留”问题——治疗导致的免疫力低下。化疗是治疗癌症的一种重要方法,化疗药物不仅杀伤肿瘤细胞,也杀伤正常细胞,降低了患者机体的免疫功能,要阻止癌症复发,就要在治疗后提高免疫力,重建机体免疫监护功能,修复人体调控功能。   太极拳运动柔和、缓慢、连贯,与一般体育项目相比,它的强度和运动量相对要小些;正因为太极拳具有这一特点,对提高人体的免疫机能更有独到之处。分泌型免疫球蛋白在黏膜分泌液中含量最多,对入侵的微生物发挥其免疫排除作用,是局部抗感染的重要因素,其含量的增减,直接影响全身黏膜系统的免疫功能。而太极拳运动后唾液中的分泌型免疫球蛋白含量增加,将有助于全身黏膜系统免疫功能的加强。   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麦可欧文医师在健康成人中试验发现,经常太极拳锻炼可以提高人体的免疫能力。麦可欧文医师研究的对象系112名健康人,年龄在59~86岁。他把112名受试者一分为二,一半人每周打三次太极拳,另一半人则上课接受健康教育。经过6个月太极拳锻炼以后,结果发现打拳组对抗病毒的免疫能力比上课组增高了将近一倍。在注射疫苗之前,打拳组的平均免疫能力与一些较为年轻的对照相差不大,但打拳再结合注射疫苗,他们的平均免疫能力就要比不打拳的人增高将近40%。 休眠癌细胞?癌性体质?太极改善其“土壤”   手术可切除已形成肿块的癌细胞,普通放疗、化疗可以杀死全部或部分成年癌细胞,而对幼年癌细胞作用欠佳。一旦幼年癌细胞从休眠状态苏醒,迅速裂变、突变,就会形成新的成年癌细胞,这是癌症转移复发的根本原因。癌症患者体内长期存在癌细胞,手术、放、化疗消灭了体内绝大部分癌细胞,但患者体内一般仍存有100万左右G0期(不活跃、静止期)的癌细胞,这类癌细胞是目前手术、放疗、化疗解决不了的。这些休眠癌细胞是日后复发的元凶。   癌症患者之所以患癌,是因为身体环境具备了“癌性体质”,手术、放疗、化疗杀灭了癌细胞,但是患者身体的细胞分化调节机制问题并未改变,癌细胞生存的环境没有改变,所以就会有新的癌细胞不断产生,癌症就会复发和转移。   奇怪的是,癌症有很多种,皮肤癌、肠癌、胰脏癌、骨癌等,种类很多,似乎随便一个器官都会得癌症。但是有两个地方,心脏和肌肉是很少得癌的,原发性的癌症没有肌肉啥事。因为心脏和肌肉,都是血运丰富的地方,癌细胞不容易种植。癌细胞就如苍蝇、蚊子,特别容易在血流不通畅的地方“落脚”。   不同的东西有不同的生长环境,我们在臭水沟里打杀虫剂,打上一百甁也没有用,杀完了还会长,这叫“野火吹不尽,春风吹又生”。但坚持太极拳锻炼既能够有效促进动脉和静脉的血液循环,也有利于大量毛细血管的微循环。     人们在锻炼时,由于人体各部位肌肉和关节的放松活动,一张一弛,使各毛细血管开放,静脉淋巴的血液回流加速,因而减轻了心脏的负担,另一方面有些锻炼形式如太极拳采用的是腹式呼吸,呼吸时横隔肌和腹肌的收缩和舒张,使腹压不断改变,这样,就能够有效提高心脏营养血管的功能,加强心肌的营养作用,有助于保持心脏、血管和淋巴系统的健康。   况且横隔肌的一升一降和胸腹腔的一张一弛,可以促进肝脏、肠胃的蠕动,使肠、胃、肝、肾都发生适当运动,促进肝、胃的血液循环,提高肠胃的消化吸收能力,增强肾上腺素的分泌功能,改善体内物质代谢,增进食欲,降低血液胆固醇含量,增加血液中的白蛋白含量,对预防动脉硬化,降低血压都有明显效果。   此外,太极拳的最大特点是身心同治,其主要方法是通过减轻肿瘤患者的恐惧、悲观、焦躁情绪和疼痛感,在改善心血管及微循环、呼吸控制能力及消化能力等方面发挥作用。   肿瘤患者如何练太极拳?     太极拳也算运动的一种,癌症患者能运动吗?   当然可以,我们应该为癌症患者开具“运动处方”!——这是来自澳大利亚临床肿瘤学会(COSA)的回答。   那么,肿瘤患者如何练太极拳呢?   肿瘤患者练太极注意: 癌症患者的初期康复锻炼,是在放化疗后人体极度虚弱的情况下开始起步的,不能过度疲劳是第一重要的。  放松是太极拳最突出的特点,尽量少用力,不用大力,不用拙力,放松有利于癌症患者身体机能的恢复。 打太极需要“心静”,要排除一切杂念与干扰,情绪平稳有利于癌症治疗和康复。 呼吸要深长轻缓,出入绵绵,不憋气不努气,“调息”有利于调理五脏六腑。 太极和治疗要互相配合。病情稳定时,除用药物治疗外,可以练习太极拳,以增强身体的抵抗力,提高服药的疗效。如果病情急性发作,要适当休息。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太极拳为癌症患者的身体安装一副“防火墙”,有助于降低癌症复发风险。如果你的家人,总是把你当成“易碎品”,恨不得长期卧床休息,那你真的不妨动一动。   太极拳,在国外,有“动药”(“medicine in motion”)美誉。        

玉米
新增医保适应症!「骨转针」地舒单抗(安加维®)宣布重大利好,医保覆盖全部实体瘤患者!

新增医保适应症!「骨转针」地舒单抗(安加维®)宣布重大利好,医保覆盖全部实体瘤患者!

抗癌这条路能有多艰辛?这一点,每一位与病魔抗争的癌友们都有切身的体会。   要说这条艰辛道路上最大的拦路虎,癌细胞的不断转移当之无愧,给我们带来了巨大的麻烦。 癌细胞转移的位置五花八门,其中骨转移是最常见的转移位置之一。骨骼是人体最坚硬的部位,可是伴随着丰富的血供,这里往往也会成为癌细胞转移的「温床」。 相关数据显示:骨骼是除肺和肝脏外,恶性肿瘤最常见的转移部位,约70%-80%的恶性肿瘤患者最终会发生骨转移,特别是乳腺癌、肺癌、前列腺癌、甲状腺癌和肾癌,占所有骨转移瘤的80%[1]。而随着肿瘤患者生存期不断延长,骨转移风险也随之增加。 癌细胞侵犯骨骼,对患者来说意味着危险的骨相关事件(疼痛、病理性骨折、脊髓压迫等),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 因此,对于可能出现的癌症骨转移问题,大家一定不能掉以轻心!骨转移的发生颇为隐秘,在转移初期可能没有可察觉到的症状。所以无论是在治疗过程中,还是在治疗后的随访观察期间,患者们一定要定期进行复诊检查,特别需要关注是否存在骨转移的情况。一旦发现,立即治疗,将骨相关事件风险降至最低。 好在骨转移虽然麻烦,但我们也有着完善的应对措施。除了及时抗肿瘤治疗外,2020年,地舒单抗注射液120mg(安加维®)也在中国正式获批,用于实体肿瘤骨转移患者或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治疗,以延迟或降低骨相关事件的发生风险。因其卓越的疗效、便捷的输注方式和可靠的安全性,成为癌症患者的「骨骼守护神药」,更被亲切的冠以「骨转针」的称呼。 现在,更大的好消息来了! 2023年版国家医保药品目录正式宣布,地舒单抗注射液120mg(安加维®)的实体肿瘤骨转移和多发性骨髓瘤适应症将纳入医保报销范围! 按照乙类医保目录产品医保报销70%计算(各地报销比例有所不同,具体请参考当地医保政策),按照每月一次的治疗频率,每月仅需三百元,全年治疗费用不到四千元。   这样的医保福利大礼,对广大癌症患者们来说无疑是个实在的好消息。 被称为癌症患者的「骨保护神药」,地舒单抗实至名归 骨转移之所以格外凶险,是因为骨转移发生时,肿瘤细胞会释放多种因子,促进骨骼溶解,而骨骼溶解后释放的细胞因子,反过来又会促进肿瘤细胞增殖,形成一个“恶性循环”。 在癌细胞骨转移造成破坏的过程中,「破骨细胞」扮演了非常不光彩的帮凶角色,也是造成骨相关事件的直接凶手。 而地舒单抗的出现,打破了骨转移恶性循环的链条。地舒单抗是一种全人源化的单克隆抗体,它的作用靶点RANKL,是破骨细胞形成、发挥功能和生存所必需的跨膜或可溶性蛋白。 地舒单抗通过与RANKL进行特定的结合,从而阻断破骨细胞的溶骨作用。 同时,地舒单抗还可作用破骨细胞前体,使破骨细胞的存活大受影响。 最绝的是,地舒单抗甚至还可以与肿瘤细胞上RANK受体结合,抑制肿瘤的发生与转移,杀伤肿瘤细胞。 相较传统药物唑来磷酸,无论是肺癌、乳腺癌、或是前列腺癌,地舒单抗都能帮助患者的骨相关事件大幅下降,同时显著延缓中重度疼痛加重时间,并减少阿片类强效止痛药的需求[3-5]。 一箭三雕,地舒单抗可以说是把保护癌症患者骨骼的使命发挥到了极致。 与抗肿瘤治疗联合,疗效更有「1+1>2」的协同效果!   如前文所述,应对骨转移需要抗肿瘤治疗和骨改良药物治疗双管齐下。地舒单抗相关研究也展现出了联合治疗方面上的抗肿瘤实力: 联合免疫治疗:多项地舒单抗联合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PD-1抑制剂等)用于非小细胞肺癌合并骨转移的临床研究表明,疗效进一步提升,且联用时间越长,患者总生存期越长。 联合化疗:多个病例报道显示,地舒单抗联合化疗在治疗乳腺癌骨转移、多发性骨髓瘤骨病时,可以显著缓解疼痛,减轻骨质破坏,提升患者生活质量。 联合放疗:地舒单抗联合镭-233治疗前列腺癌骨转移患者时,比未接受地舒单抗治疗的患者中位总生存期(mOS)更长。 联合内分泌治疗:在治疗乳腺癌时,地舒单抗联合芳香化酶抑制剂治疗明显延迟了首次骨折发生的时间,更重要的是,无论患者年龄和基线骨密度如何,骨折风险均有所降低。   因此,我国各大指南均建议一旦确诊恶性肿瘤骨转移就应立即开始骨改良药物治疗。对于癌症骨转移来说,只要病灶一天不消失,它造成的骨破坏就一天不会停止。所以,持续用药(贯穿疾病始末,至少使用2年)、规律用药是我们针对骨转移最佳的治疗原则,坚持做到才能尽可能避免骨相关事件。   而此次地舒单抗新增医保适应症,为骨转移患者坚持长期、规律使用地舒单抗,预防及延缓骨相关事件的发生带来了最大的帮助,也帮助患者们追求更好的生活质量。   医保福利送到,绝大多数癌友均可受益于地舒单抗医保新适应症!   事实上早在2020年的医保目录中,地舒单抗用于不可手术切除或者手术切除可能导致严重功能障碍的骨巨细胞瘤的适应症就已经纳入其中。 尽管彼时随着骨巨细胞瘤适应症纳入医保,地舒单抗的自费价格断崖式下降了80%,从5千多元降至更多患者可以承受的1千多元,但还有更多实体瘤患者和多发性骨髓瘤患者期盼能够以更加惠民的价格,获益于「骨保护神药」的治疗。 好在我们并没有等的太久,地舒单抗的实体肿瘤骨转移和多发性骨髓瘤医保适应症「虽迟但到」,相信全年不到四千元的治疗费用能够大大减轻广大患者的经济负担。 当然,由于各地医保执行时间可能存在差异,还未享受到医保覆盖的患者不要着急,耐心等待一段时间,切勿耽误正常治疗! 再次感谢国家为老百姓谋福利,希望终有一日,骨转移再也不是肿瘤患者康复路上的拦路虎,更多患者可以活得更长,活得更好!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骨肿瘤学组.中国医学前沿杂志。2010;2(2):65-73. [2]. Yunpeng Yang, YuxiangMa, et al. Chin J Cancer.2016; 35: 40 […]

小D
重磅!替雷利珠单抗2024年医保价格落地,11大医保适应症持续领跑PD-1免疫治疗,惠及更多中国患者!

重磅!替雷利珠单抗2024年医保价格落地,11大医保适应症持续领跑PD-1免疫治疗,惠及更多中国患者!

耗时几个月,承载了众多期望的2023医保谈判,终于官宣了:   本次医保目录的更新依然保持了往年的给力政策,共121个药品竞价成功。 在医保领域,抗肿瘤药物无疑是大家关注的重点。特别是PD-1单抗的表现,牵动着所有患者的心。 所幸,它们并未辜负大家的期待,尤其是作为「医保明星」的替雷利珠单抗,延续了其医保领域高歌猛进的势头: ● 新增了2项一线治疗适应症(食管鳞状细胞癌、胃或胃食管结合部腺癌),且价格也有下调,再次成为了今年PD-1单抗中的焦点; ● 同时,替雷利珠单抗也以11项医保适应症继续领跑PD-1单抗。这样的成绩,是药物本身实力的体现,也意味着新的一年,更多患者将受益于替雷利珠单抗。   为了方便大家了解替雷利珠单抗本次医保目录更新后给患者们带来的利好,我们总结了以下几个必知事项:   全新拓展2项消化道肿瘤适应症 持续领跑医保目录适应症 替雷利珠单抗新增的医保适应症为: 01 PD-L1高表达的局部晚期不可切除的或转移性的胃或胃食管结合部腺癌的一线治疗; 02 不可切除的局部晚期、复发或转移性食管鳞状细胞癌的一线治疗。 新适应症覆盖的食管鳞状细胞癌、胃或胃食管结合部腺癌均为中国人群高发癌症。根据《柳叶刀》最新公布的研究显示,中国的食管癌及胃癌发病率分列所有癌症种类的第六及第三,严重影响着中国人群的健康状况。   而替雷利珠单抗此次新增的医保适应症,不仅在药物价格上惠及了广大患者,疗效方面也颇为亮眼,均打破生存期纪录:   针对晚期一线食管癌治疗,替雷利珠单抗的临床研究RATIONALE-306带来了不俗的成绩:替雷利珠单抗联合化疗治疗方案可显著延长中位总生存期(mOS)达17.2个月,而单纯使用化疗方案仅能帮助患者实现10.6个月的总生存期,相比而言,联合治疗带来了6.6个月总生存期的提升,降低患者死亡风险34%。这一成绩打破了食管鳞癌一线治疗III期研究最长生存纪录,对晚期患者而言,这样的疗效提升可谓巨大。值得额外关注的是,该适应症在联合的化疗方案上限制最少,可以在满足多样化临床需求的同时,让更多患者享受医保报销!   而在晚期一线胃癌治疗方面,替雷利珠单抗表现依然不俗。RATIONALE-305研究显示:替雷利珠单抗联合化疗显著延长了全球全人群患者的总生存期(OS)达15.0个月,显著降低死亡风险20%;而在无进展生存期方面这对组合也为患者带来了不小的获益,疾病进展风险降低22%。此外,特别需要中国患者关注的一点是:在亚洲人群中替雷利珠单抗表现更好,PD-L1阳性的亚洲亚组患者中位OS高达19.3个月!以上数字刷新晚期胃癌一线生存纪录!   疗效与价格的“双优”,是今年替雷利珠单抗为食管癌和胃癌患者送上最好的新年大礼。   又双叒叕降价了!医保后替雷利珠单抗每支仅370余元,年治疗费降至1.3万以下! 价格当然也是大家关注的重点。即使是经历了多轮医保谈判的大幅降价,本次替雷利珠单抗仍然展现出了十足的诚意,再次对医保价格进行了下调。 经本轮医保谈判后,替雷利珠单抗的价格调整为1253.53元/支,若按照乙类医保目录报销比例70%计算(各地报销比例可能有所不同),在医保支付后,每支替雷利珠单抗仅376元,年治疗费用低于13000元,患者经济负担进一步降低。 作为我国使用范围最广、惠及最多患者的PD-1抑制剂,不管是适应症的拓展,还是价格的持续下降,替雷利珠单抗真正做到了践行更大的社会责任,让更多患者用上国际认证、亲民价格的药物。这一点我们还是要给替雷利珠单抗点一个大大的赞。 研发实力为疗效奠基,首个出海获国际认证,替雷利珠单抗为患者披荆斩棘 替雷利珠单抗之所以在PD-1单抗如此“内卷”的当下还能取得这么多优势成绩,与其独特的机制密不可分。作为全球首个经过Fc段改造的PD-1单抗,替雷利珠单抗有效避免T细胞消耗,潜在抗肿瘤效果更好,其药物结构上的优化,为优异的疗效夯实了基础。 去年9月19日,替雷利珠单抗正式扬帆出海,欧洲药品管理局(EMA)人用药品委员会(CHMP)发布重磅消息,批准百济神州自主原研PD-1抑制剂替雷利珠单抗在欧盟上市,让「中国原研」与「中国智造」的金字招牌,由此在世界舞台上更加熠熠生彩! 我们也期待,替雷利珠单抗更多的新适应症能够获批并进入医保,让更多患者享受到医药创新和医保政策的福利! 新年已来,期待所有患者都能迎来治愈的光! 附:替雷利珠单抗本年度11项医保适应症目录(蓝色为今年新增适应症): 【1】至少经过二线系统化疗的复发或难治性经典型霍奇金淋巴瘤的治疗。 【2】PD-L1 高表达的含铂化疗失败包括新辅助或辅助化疗12个月内进展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尿路上皮癌的治疗。 【3】联合紫杉醇和卡铂用于不可手术切除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鳞状非小细胞肺癌的一线治疗。 【4】联合培美曲塞和铂类化疗用于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基因突变阴性和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LK)阴性、不可手术切除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非鳞状非小细胞肺癌的一线治疗。 【5】至少经过一种全身治疗的肝细胞癌的治疗。 【6】治疗EGFR和ALK阴性或未知的接受铂类化疗后出现疾病进展的二或三线局部晚期或转移性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 【7】治疗既往经治、局部晚期不可切除或转移性高度微卫星不稳定型(MSI-H)或错配修复缺陷型(dMMR)实体瘤患者:既往经过氟尿嘧啶类、奥沙利铂和伊立替康治疗后出现疾病进展的晚期结直肠癌患者;既往治疗后出现疾病进展且无满意替代治疗方案的其他晚期实体瘤患者。 【8】既往接受过一线标准化疗后进展或不可耐受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食管鳞状细胞癌(ESCC)患者。 【9】联合化疗用于复发或转移性鼻咽癌(NPC)患者的一线治疗。 【10】联合紫杉醇和铂类药物或含氟尿嘧啶类药物和铂类药物用于不可切除的局部晚期、复发或转移性食管鳞状细胞癌的一线治疗。 【11】联合氟尿嘧啶类和铂类药物化疗用于PD-L1高表达的局部晚期不可切除的或转移性的胃或胃食管结合部腺癌的一线治疗。    

小D
发现肺结节需要做手术吗?术前术后我们能做什么?

发现肺结节需要做手术吗?术前术后我们能做什么?

不少人会在体检时发现肺结节,到底什么样的结节该重视,什么样的无须过度焦虑?如果做了胸部手术,术前术后我们能做什么? 什么是肺结节? 肺结节是指影像学表现为直径≤3cm的局灶性、类圆形、密度增高的实性或亚实性肺部阴影。 肺结节分类如何? CT报告经常会提到“磨玻璃结节”,“实性结节”,“小结节”,那么肺结节是怎么分类的呢? 肺结节根据大小分为:肺结节:≤3cm,肺小结节:≤10mm,肺微小结节:≤5mm。根据密度分为:实性结节和亚实性结节,其中亚实性结节又包括:纯磨玻璃结节,混合磨玻璃结节/部分实性结节。 不同肺结节的恶性概率是怎样的呢? 根据人群中筛查研究数据提示:结节直径≤5mm恶性概率<1%;直径5~9mm恶性概率2%~6%;直径≥10mm恶性概率15.2%;直径≥20mm恶性概率64%~82%。当然,这些只是既往部分人群中的总体概率,不同地域和时期的数据会存在偏差,针对具体每个人来说是要综合各种因素才能判断的。一般来说,亚实性结节的恶性概率高于实性结节,部分实性结节的恶性概率高于纯磨玻璃结节。此外,恶性的概率还跟结节形态特征、随时间的变化特点、既往病史等等因素有关。 哪种肺结节需要做手术呢? 根据最新的专家共识,具有以下特征的肺结节一定要注意了: (1)直径≥15mm的持续性纯磨玻璃结节,直径≥8mm的实性结节或实性成分≥5mm的持续性部分实性结节,高度疑似恶性者; (2)影像学形态如毛刺、分叶、胸膜改变(胸膜牵拉、胸膜皱缩、胸膜附着、胸膜凹陷)、空泡征、血管征(扭曲/扩张/僵硬)及囊腔型等恶性征象者; (3)动态随访后稳定或增长(结节最大径或实性成分最大径增长≥2mm)者。 具有上面特征的肺结节的恶性概率是增加的,因此要提高警惕,及时找胸外科医生就诊评估,因为每个人的情况都会不同,最终要医生综合判断后再决定是否需要治疗。 如果经过综合诊断,您需要进行手术治疗,由于胸科手术涉及到胸腔内的各种操作,包括食管手术、纵隔手术和肺部手术等,对患者的生理和心理影响较大。术前术后的肺康复训练不仅可以帮助患者改善呼吸功能、减少术后并发症,还可以提高患者的整体生活质量。究竟应该如何做呢?我们一起看看~ 康复训练 术前肺康复训练 胸部手术前的肺康复训练主要包括腹式缩唇呼吸训练和运动训练两种方式。 腹式缩唇训练是指通过鼻子缓慢吸气同时鼓起肚子,然后缓慢呼气同时缩紧嘴唇,吸气与呼气的比例最好为1:4,这种方法可改善呼吸困难症状,促进肺呼吸的有效性。 运动训练则包括胸廓扩张练习等,这种方法可以增加肺通气量、改善呼吸肌功能,提高肺部组织的有效性。 术后康复训练 胸部手术后的肺康复训练主要包括主动呼吸循环技术和有效咳嗽两种方式。 主动呼吸循环技术包括呼吸控制、胸部扩张锻炼、小哈气和大哈气等步骤。其中,呼吸控制可以通过鼻子深吸气后缓慢呼出,胸部扩张锻炼可以通过胸廓扩张使肺膨胀,小哈气和大哈气则可以排出痰液。 有效咳嗽则可以通过连做5次用腹部的力量咳嗽或深吸气后用力咳嗽等方式进行。通过术后肺康复训练,可以帮助患者迅速排出痰液、促进肺膨胀,提高患者呼吸功能和肺部健康水平。 日常护理建议 均衡饮食:在康复出院后,患者应该注意保持均衡饮食,以高蛋白(蛋类、鱼肉、鸡肉)、高维生素(蔬菜:芹菜、菠菜;水果)、高热量为主,同时避免过度进食导致体重增加等问题。 心理调适:手术后常常会出现睡眠障碍等问题,这可能是由手术后伤口疼痛、心理焦虑、过度担心病情等因素引起的。因此,患者需要注意心理调适,保持良好心态和心情的舒畅,避免过度焦虑和紧张。同时,家属也应该给予患者足够的关爱和支持,帮助其度过心理难关。 坚持锻炼:在康复出院后,应该坚持锻炼,逐渐增加运动强度和时间,这可以促进身体的恢复和增强身体的免疫力。同时,适当的锻炼还可以增加心肺功能和代谢能力,有助于身体健康的恢复。但是需要注意,锻炼应该根据自身身体状况和医生的建议进行,避免过度运动导致身体损伤等问题。

玉米
横扫抗癌圈的「神仙抗癌药2.0」递交上市申请!大部分肺癌患者均可能受益,HER3-DXd延续前辈的神奇疗效!

横扫抗癌圈的「神仙抗癌药2.0」递交上市申请!大部分肺癌患者均可能受益,HER3-DXd延续前辈的神奇疗效!

如果说癌症治疗领域近些年最大的突破,一定属抗体偶联药物(ADC)药物莫属了。   就在今年3月,被称为癌圈「神仙抗癌药」的ADC类药物DS-8201就凭借其史无前例的惊艳疗效,在国内获批上市,刷爆了所有医药人和患者的朋友圈。 参考文章:苦等4年,肺癌、乳腺癌等患者的「神仙抗癌药」终于在华上市!「史无前例」的神奇疗效,这款药物凭啥直接封神? 这款「神仙抗癌药」有多厉害:它可以在一个月内让濒危的肺癌患者“起死回生”,临床试验中也可以让6线治疗后,几乎无药可用的乳腺癌患者实现惊天大逆转。(具体数据参考上文链接) 一句话总结:这类划时代的抗癌药作为一种全新的抗癌疗法,叫做抗体偶联药物(简称为ADC类药物)。 “起死回生”患者的一个月取得的临床疗效,黑色的小点就是癌症病灶 而就在12月22日,DS-8201的原研厂商,第一三共宣布其全新的ADC类药物,DS-8201的「同门师兄弟」HER3-DXd在美国的生物制品许可申请(BLA)获FDA受理并予以优先审评。 通俗来说,这就代表着HER3-DXd在美递交了上市申请。此次它申请的适应症为既往至少接受过两种系统治疗的EGFR突变型局部晚期或转移性非小细胞肺癌,PDUFA日期为2024年6月26日。而根据FDA既往的做法,HER3-DXd很有可能早于2024年6月。 HER3-DXd一旦获批,相信我们又将迎来另一个与DS-8201相似的跨时代药物,可以预见的是,「神仙抗癌药2.0」很快就要来了! 为什么它值得我们抱以如此期待?无论是临床机制、疗效、适应范围,它的获批都意味着有大批的肺癌患者将大幅获益,远超我们的预期。 在创造了DS-8201这样重磅的抗癌药物后,第一三共通过相似的作用机制(临床上叫做毒素Dxd和可切割连接子)打造的重磅药物HER3-DXd,到底具备什么特点?我们给大家一一讲解: HER家族,癌细胞的致命弱点 提起EGFR突变,各位肺癌的患友一定非常熟悉。 EGFR突变是非小细胞肺癌中最常见的驱动突变。在中国,约40%-50%的肺腺癌患者都存在这个突变。 针对EGFR突变,我们目前已经有了从一代到三代多种靶向药物,能帮助患者实现超过2年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甚至长期生存实现临床治愈的案例也并不少见。 事实上,EGFR突变全称叫做表皮生长因子受体突变,也被称为HER1(ErbB1)突变;HER2(ErbB2)突变是它的家族突变,乳腺癌患者和肺癌患者应该更为熟悉,正是「神仙抗癌药」DS-8201针对的靶点。在乳腺癌中,约15%~20%的患者存在HER2突变,在肺癌中,存在HER2突变的患者比例相对较低,仅有不到5%。 接下来就是HER3(ErbB2)突变,这也正是我们今天的主角——「神仙抗癌药2.0」HER3-DXd所针对的靶点。 HER3在多种类型的癌症中均有表达,包括结直肠癌、胃癌、头颈鳞癌、乳腺癌、肺癌等,其中,它在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中过表达的比例高达83%,也就意味着理论上绝大部分的肺癌患者都可能受益于这款药物。 此外,HER3过表达还与非小细胞肺癌的转移与患者存活率降低正相关。这些因素都在证实着HER3-DXd具备了针对肺癌患者的广谱抗癌药重要条件! 高效、低毒,最重要的还是广谱,HER3-DXd完全具备了担当「神仙抗癌药2.0」的潜力!   抗癌亲兄弟,上阵父子兵 HER3-DXd的惊艳疗效 本次HER3-DXd申请上市,主要是基于其关键性的II期临床研究——HERTHENA-Lung01的相关数据。这是一项全球性、多中心,总计招募225位患者的临床试验,评估HER3-DXd治疗既往接受过EGFR靶向治疗和铂类化疗后病情进展的EGFR突变、局部晚期或转移性NSCLC患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而最终它展现出的临床数据非常惊艳,也让我们对它的上市充满了期待。 临床数据显示:在接受了HER3-DXd的治疗后,HER3-DXd组的患者ORR达到了29.8%,其中包括1例完全缓解和66例部分缓解;中位缓解持续时间(DOR)为6.4个月。   而在更早期的日本肿瘤内科学会(JSMO)年会公布的数据中,HER3-DXd有着更为优异的表现:   共102位EGFR突变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参与了HER3-DXd一期临床试验队列。在这个队列中,平均入组患者为4线治疗,也就意味着入组的患者都是经历过多种抗肿瘤治疗,几乎已经来到「山穷水尽」的边缘了。   在经历了23个月的中位随访后,HER3-DXd彻底颠覆了这一认知:在这部分患者中,HER3-DXd创造了有效率(疾病控制率)78.4%的奇迹!客观缓解率(ORR)为40.2%,其中包括了1例完全缓解(CR)、40例部分缓解(PR)、39例疾病稳定(SD)。     不仅有效率高,有效时间也很长,HER3-DXd治疗的中位缓解持续时间(DOR)为7.6个月,最新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为6.4个月,中位总生存(OS)为15.8个月。 对于4线治疗的非小细胞肺癌而言,完全算得上史无前例的数据。在亚组既往接受过三代EGFR-TKI和铂类化疗的78例患者中,其疗效结果也是一致的。 PFS和OS数据 针对EGFR耐药患者 HER3-DXd同样表现不俗 除了HER3-DXd本次公布的临床数据数据过分“惊艳以外”,在既往公布的临床数据中,这款「神仙抗癌药2.0」还有一个最重要的特点:针对EGFR耐药患者,它同样有着不俗的疗效。 EGFR药物对肺癌患者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它的耐药同样也是患者们的噩梦。截止目前,我们仍未有一个非常明确的有效疗法解决EGFR耐药患者的治疗问题。 而HER3-DXd,具备非常优异的治疗潜力。 在2021年的ASCO会议中,H第一三共公布了其一期临床另一个队列的临床数据,重点针对EGFR耐药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耐药突变包括EGFR C797S 突变、MET 基因扩增、HER2 突变、BRAF融合等)。   最终的临床数据同样让我们感到惊喜:客观缓解率(ORR)达到39%,中位缓解持续时间(DOR)达到6.9个月,无进展生存期达到8.2个月,堪称EGFR耐药患者的“救星”。 数据来自:2021 ASCO 在2022年的ASCO会议上,第一三共再次公布了队列2的临床数据,这一队列在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中广泛评估了不同类型基因突变的疗效,包括KRAS G12C/G12D突变、EGFR外显子20插入突变、RET融合等等,HER3-DXd也表现出了值得期待的疗效和可控的安全性。 来自:2022 ASCO […]

小D
扫描下方二维码回复 666 获取解锁验证码
步骤:[ 打开微信]->[ 扫描上方二维码]->[关注"三阴姐妹互助圈"公众号输入 666 获取验证码],即可永久解锁本站全部文章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