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肿瘤资讯
『共愈新生』|汪进良教授:肺癌并不可怕

『共愈新生』|汪进良教授:肺癌并不可怕

肺癌是我国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癌症,也是全球造成死亡最多的癌症。很多人对肺癌心生恐惧,甚至谈“肺癌”色变。但其实,肺癌并没有大众想象的那么可怕,因为它是可防可治的。尤其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很多新型的治疗药物和手段,带给了肺癌患者更长的生存期,更好的生活质量。   近日,我们有幸邀请到了解放军总医院肿瘤医学部肿瘤内科的汪进良教授,科普肺癌的防治知识,希望能帮助大家更全面、深入地了解肺癌,缓解对于肺癌的恐惧,建立起抗癌的信心。      汪进良教授专访 (建议在WiFi环境下点击观看) 问 1、什么是肺癌?     汪进良教授:肺癌主要是指起源于支气管黏膜或者腺体的一种恶性肿瘤[1]。   按病理类型,肺癌主要分为非小细胞肺癌和小细胞肺癌。非小细胞肺癌占比大约80%~85%,其余15%~20%是小细胞肺癌。非小细胞肺癌还可以进一步分为腺癌、鳞癌、大细胞癌等更多亚型。   问 2、哪些因素会导致肺癌?     汪进良教授:诱发肺癌的因素可以分成两部分:一是先天因素,二是后天因素[2]。   先天因素并不是说肺癌会遗传,而是如果直系亲属有过肺癌,可能家族里存在某些导致肺癌风险升高的基因变异,但不等于都会得肺癌。   后天因素包括吸烟,接触石棉等化学致癌物,电离辐射,厨房油烟,空气污染等等。 尤其吸烟要引起重视,世卫组织已经明确把烟草定为1类致癌物。香烟中有42种致癌物质,相比不吸烟者,长期吸烟者肺癌的患病率增加了10-20倍,其中包括主动吸烟和吸二手烟。 问 3、肺癌有哪些症状?     汪进良教授:肺癌早期时,往往没有明显的特异性症状,可能会出现咳嗽、胸痛、胸闷等常见呼吸道症状,很容易忽略。晚期时,由于肿块较大或侵犯其他器官组织可能引起呼吸急促、声嘶、咳血、疼痛、头晕头痛等局部症状,或出现乏力、不明原因消瘦等全身症状。   目前随着CT检查的普及,早期肺癌的发现率越来越高。尤其疫情期间有更多患者通过肺部CT发现毛玻璃样变化或者肺结节,从而确诊早期肺癌,经手术获得完全治愈。所以说肺部CT是目前最常用的肺癌筛查手段,但并不是所有人都需要做肺部CT。     哪些人群需要重点关注呢?对于年龄在50-75岁之间,并且合并以下至少一项危险因素者[3]: ● 吸烟:吸烟包年数≥30包年,包括曾经吸烟≥30包年,但戒烟不足15年【吸烟包年数=每天吸烟的包数(每包20支)x吸烟年数】; ● 被动吸烟、二手烟:与吸烟者共同生活或同室工作≥20年; ● 患有慢性阻塞性肺病; ● 有职业暴露史(石棉、氡、铍、铬等接触者)至少1年; ● 有一级亲属确诊肺癌。   满足上述条件的属于肺癌高危人群,指南推荐每年进行一次肺部CT筛查。 问 4、查出肺癌怎么办?   汪进良教授:通过肺部CT,发现肺部有结节或占位的这些准患者应该做什么检查、做什么治疗呢?   【Ⅰ】进一步做什么检查? 如果患者只做了胸部X线平片或者CT平扫,一般建议做一个增强CT。增强CT是在普通CT的基础上,通过静脉注射造影剂来显像,能更好地区分正常组织器官和肿瘤。 PET/CT也是比较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它除了能看相关部位有没有结构变化、有没有新生物之外,还能够看到新生物的代谢情况,帮助判断肿瘤的良恶性。     病理诊断是肺癌诊断的金标准,可以通过穿刺、气管镜等取到病变组织,交由病理科进行充分的检查和化验,从而明确具体的病理类型。   […]

小D
十年征程,肝癌免疫治疗实现「治疗大满贯」:早期到晚期全覆盖,治愈的大门正在打开!

十年征程,肝癌免疫治疗实现「治疗大满贯」:早期到晚期全覆盖,治愈的大门正在打开!

肝癌是中国常见的恶性肿瘤,自免疫治疗出现以来,肝癌的治疗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最近,肝癌的免疫治疗又有几项新进展,涉及到肝癌从早期到晚期的各个阶段。 早期肝癌辅助治疗 高危患者术后使用PD-1,复发推迟一年 手术是早期肝癌最主要的治疗方法,但即使进行了根治性切除,大部分早期肝癌患者还是会在手术后复发,其中有微血管侵犯(肿瘤附近小血管内有癌细胞)的患者复发风险尤为明显。 术后辅助治疗是降低肿瘤复发的常用方法,但肝癌一直缺乏合适的辅助治疗药物,免疫治疗的出现给肝癌的辅助治疗带来了转机。 本次研究共纳入198名伴有微血管侵犯的早期肝癌患者,在手术后随机分配接受8周期的信迪利单抗辅助治疗或主动监测,每组各99人。中位随访23.3个月后: ● 信迪利单抗组中位无复发生存期27.7个月,2年时无复发生存率和总生存率分别为62.2%和87.9%; ● 主动监测组中位无复发生存期15.5个月,2年时无复发生存率和总生存率分别为36.6%和78.0%; 相比于主动监测,信迪利单抗辅助治疗降低了伴有微血管侵犯的早期肝癌患者46.6%的术后复发或死亡风险。 信迪利单抗辅助治疗降低肝癌术后复发风险 安全性方面,信迪利单抗组3级或以上治疗相关不良反应发生率仅有12.4%,其中最常见的是谷丙转氨酶升高和贫血。 不可切除肝癌转化治疗 完全缓解患者或可不做手术   肝癌通常起病隐匿,难以发现。虽然手术是肝癌患者后的更好长期预后的最佳治疗选择,但国内70%以上的肝癌患者确诊时就已经无法手术,不过他们还有可能通过转化治疗获得手术的机会。其中,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仑伐替尼+PD-1的三联疗法就是一种很有潜力的肝癌转化治疗方案。 近期,福建省立医院回顾性分析了380名接受该三联转化治疗的不可切除肝癌患者。三联疗法的整体客观缓解率为71.84%,其中64名完全缓解(CR)患者和80名部分缓解(PR)患者成功转化为可切除的肝癌,被纳入最终分析。 这144名患者中,36名CR患者和55名PR患者选择接受手术治疗,而另外28名CR患者和25名PR患者未接受手术。其中接受手术的患者预后明显更好,1年生存率92.0%,2年生存率79.9%;而未手术的患者1年和2年生存率分别只有85.5%和39.6%。 不过在CR患者中,接受手术的1年和2年生存率分别为90.1%和90.1%,而未接受手术的分别为100.0%和93.3%,无显著差异,无进展生存期也没有显著差异。在转化治疗中达到CR的患者或许并不需要进一步手术切除肿瘤,但这还需要更大规模的研究验证。 CR患者是否接受手术,OS和PFS均无显著差异 晚期肝癌全身治疗 瑞戈非尼+O药,1年生存率80.5% 瑞戈非尼是一种有抗血管活性的多酶抑制剂,目前主要用于索拉非尼耐药后的肝癌二线治疗。除了抗血管外,瑞戈非尼还可以调节VEGFR和CSF1R通路,激活抗肿瘤免疫,或许与免疫治疗联用能有更好的效果,乃至进军一线治疗。 II期临床研究中,42名晚期肝细胞癌患者接受了瑞戈非尼+O药联合一线治疗,2人完全缓解,12人部分缓解,客观缓解率达到33.3%。 中位随访11.1个月后,这42名患者中位无进展生存期达到7.38个月,中位总生存期尚未达到,1年生存率80.5%。其中获得缓解的患者,中位缓解持续10.3个月。 瑞戈非尼+O药治疗,1年生存率80.5% 同时研究还发现,瑞戈非尼引起的单核细胞M1定向极化与接受联合治疗的患者更长生存相关,再次证明了瑞戈非尼与免疫治疗间存在协同作用。 包括肝癌在内,免疫治疗已经在许多癌种中实现了从后线到一线,从晚期到早期的全阶段覆盖。相信将来还会有更多患者能从免疫治疗中获益。 参考文献: [1]. Wang K, Xiang Y J, Yu H M, et al. Adjuvant sintilimab in resected high-risk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phase 2 trial[J]. Nature Medicine, 2024: 1-8. […]

小D
『共愈新生』|方文峰教授:肺癌的精准诊断——基因检测九问九答

『共愈新生』|方文峰教授:肺癌的精准诊断——基因检测九问九答

肺癌是我国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癌症类型。随着精准治疗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肺癌患者可以通过靶向治疗实现长期高质量的生存。不过应用靶向治疗的前提是进行基因检测,找到可以靶向治疗的靶点。   今天,我们有幸采访到了国内精准治疗大咖——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的方文峰教授,请他为我们解答肺癌基因检测中的九大问题。      方文峰教授专访 (建议在WiFi环境下点击观看)   问 1、肺癌和基因突变有什么关系?   方文峰教授:实际上,肿瘤的发生绝大多数是基因突变导致的结果。具体到肺癌,无论是非小细胞肺癌和小细胞肺癌,我们对它的遗传背景都是比较清楚的。   非小细胞肺癌,包括腺癌和鳞癌,绝大多数都是由基因突变导致的。其中一些是癌基因,也就是驱动基因驱动的,另一些是由抑癌基因缺失导致的。我们对非小细胞肺癌的遗传背景以及其驱动基因已有非常深刻的理解。   比如非鳞非小细胞肺癌,我们通过基因检测可以将它分为EGFR突变、ALK融合、ROS1融合等一系列驱动基因改变。所以对于非鳞非小细胞肺癌,临床上要求去明确它的基因突变亚型(分子分型),从而做精准的靶向或个体化治疗。   问 2、为什么要做基因检测?   方文峰教授:肿瘤内科的治疗已经从传统的化疗时代发展到了现在的靶向治疗时代。而靶向治疗需要一个非常明确的靶点,也就是对应的驱动基因。如果患者肿瘤的发生是由关键的驱动基因导致的,同时基因检测识别到了突变的基因,临床医生就可以采用对应的靶向药物进行治疗,这样疗效和预后都会更加理想。   问 3、目前常见的肺癌驱动基因有哪些?   方文峰教授:肺癌的驱动基因非常明确,从经典的、高频的EGFR,再到ALK、ROS1、BRAF、HER2、RET等十多种,其中也有很多细分,需要专业的肿瘤科医生来评判和指导。我认为应该从患者的角度解读基因检测报告,由医生来告诉患者,在基因检测之后有没有靶向药物。   问 4、肺癌靶向治疗方面有什么新进展?   方文峰教授:肺癌在靶向领域有非常多进展。对于大部分关键的驱动基因突变,都有临床指南推荐,以及对应获批的一代、二代甚至三代靶向药物。对于没有小分子靶向药物获批的靶点,比如HER2,国外也有抗体偶联药物(ADC)获批。   还有一些临床研发中的新一代的药物,比如针对EGFR和ALK基因,已经有了从一代到三代的靶向药,四代药物也在研发中。对于一些少见、罕见的靶点,我们也看到了新一代的靶向药物进入临床研发的阶段,逐渐替代甚至超越我们传统的一代、二代靶向药。   参考文献[1] 问 5、基因检测方法各自都有什么特点?   方文峰教授:基因检测在技术层面分为两个时代,一个叫单基因时代,每个基因是独立检测的,比如通过PCR检测EGFR突变、通过FISH检测基因融合或扩增,都是单基因层面上的。   随着基因检测技术的发展,现在已经全面进入到二代基因测序(NGS)的时代。NGS可以通过一个标本,一次性覆盖到临床上需要检测的多个靶点。现在临床上用得更多的还是NGS技术,可以回答患者是否存在某一个或多个基因突变。   问 6、哪些肺癌患者需要做基因检测?什么时候做更好?   方文峰教授:这个问题在实践中有非常清晰的临床路径。可能存在驱动基因突变,并在指南里有明确获批的靶向药物的患者需要做基因检测。通过几十年的研究,我们现在已经非常清楚什么样的肺癌患者可能会有驱动基因。   比如非鳞非小细胞肺癌,临床上要求全部做基因检测;小标本穿刺诊断的鳞癌患者也需要做基因检测,因为取样时可能会漏掉一些腺癌的成分,或者没有成功穿刺到肿瘤。但如果病理类型是小细胞肺癌的话,由于暂时没有获批的靶向药物,可以不做基因检测。   问 7、基因检测的流程是怎样的?患者要注意什么?     方文峰教授:对于基因检测的流程,我认为临床医生需要注意让患者知情。但是由于患者不具备专业知识,应该由一线的肿瘤专科医生来做判断,进行决策和指导。 […]

小D
斩掉「癌王」历练修仙的「外挂」! Netrin-1实现胰腺癌小鼠长期生存, 人体试验已开启

斩掉「癌王」历练修仙的「外挂」! Netrin-1实现胰腺癌小鼠长期生存, 人体试验已开启

在各种武侠、修仙小说中,主角往往都要离开自己门派下山历练一遍,然后才能神功大成。而在癌症中有“癌王”之称的胰腺癌,同样也是要到肝脏历练过后,才能成为真正的“癌中之王”。 不过最近,罗切斯特大学找到了在历练中截杀胰腺癌的方法[1]。他们发现在转移到肝脏之前,胰腺癌会先释放携带信号分子Netrin-1的外泌体改造肝脏中的环境,为转移做好准备。在小鼠胰腺癌模型中,使用Netrin-1抗体治疗不但延长中位生存期,更是让1/3的小鼠实现了长期存活。 目前,人类的Netrin-1抗体NP137治疗胰腺癌的临床试验已经开启,在2023年3月完成了首位患者的给药[2]。 胰腺癌产生的外泌体携带Netrin-1分子,改造肝脏微环境,促进肝转移 胰腺癌可以说是最难以治疗的癌症,没有之一。造成胰腺癌难以治疗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起病隐匿,85%左右的胰腺癌患者发现时就是IV期;二是容易转移复发,即使发现较早可以手术的患者,也有80%左右会转移复发。 更关键的是,胰腺癌的转移过程就像门派弟子历练一样,还会习得很多原本没有的能力。研究显示在转移过程中,胰腺癌细胞的合成代谢、葡萄糖代谢等诸多同路会发生广泛的代谢重编程,提高胰腺癌细胞的生存能力,让其更加难以治疗。 不过对癌细胞来说,外出游历之路也很艰难,但作为“癌王”的胰腺癌为外出游历的癌细胞贴心的准备了一个“外挂”——信号分子Netrin-1。Netrin-1是很多癌症中都过表达的一个信号分子,是一种粘连蛋白样蛋白,在胰腺癌中可以抑制癌细胞的死亡。 更重要的是胰腺癌通常最先转移的部位是跟胰腺位置相邻、血脉相通的肝脏,而Netrin-1还可以对肝脏产生影响。研究发现胰腺癌在转移前就会分泌携带Netrin-1的外泌体,激活肝脏中的星形细胞,促进其分泌视黄醇。而视黄醇又会进一步上调转移到肝脏中的胰腺癌细胞的Netrin-1表达,增强转移癌细胞的存活性,形成一个正反馈。 两种不同的胰腺癌细胞都会产生携带Netrin-1(图中黑点)的外泌体 如果能打破这一正反馈,对胰腺癌的治疗应当很有帮助。研究人员在小鼠模型中测试了Netrin-1抗体治疗胰腺癌的效果。试验结果非常明显,Netrin-1抗体治疗不但大大减少了胰腺癌小鼠的肝转移负担,而且明显延长了小鼠的寿命: ● 接受PBS治疗的对照组小鼠最长存活46天,中位生存期37天; ● 接受Netrin-1抗体治疗的小鼠有1/3存活超200天,实现了长期存活,中位生存期56天。 Netrin-1抗体治疗减少小鼠肝转移负担(左),延长生存期(右) 目前,靶向Netrin的单克隆抗体NP137已经通过I期临床研究,证明了在人体中的安全性。后续针对胰腺癌的II期研究也已开始,在2023年3月完成了首例患者的给药。期待它能让“癌王”变得不再可怕。 除胰腺癌外,NP137治疗非小细胞肺癌、头颈癌、结肠癌、肝癌等多种其它癌种的研究也已开始,我们也将持续关注。 参考文献: [1]. Dudgeon C, Casabianca A, Harris C, et al. Netrin-1 feedforward mechanism promotes pancreatic cancer liver metastasis via hepatic stellate cell activation, retinoid, and ELF3 signaling[J]. Cell Reports, 2023, 42(11). [2]. https://www.netrispharma.com/actualites/netris-pharma-doses-first-patient-in-pancreatic-cancer-clinical-study-with-np137/        

半夏
最容易被忽视的肝癌治疗手段,死亡风险降低77%,很多人不知道!

最容易被忽视的肝癌治疗手段,死亡风险降低77%,很多人不知道!

如果说世界上最动听的话是“你的肿瘤是良性的”,那紧随其后第二动听的当属“你的肿瘤还是早期,可以手术”。   毕竟大多数癌症在早期都没有什么症状,能在早期发现的都称得上癌症患者中的“幸运儿”。然而有不少“幸运儿”却辜负了自己的幸运。 根据斯坦福大学对美国和东亚1906名接受根治性手术的病毒性肝炎相关肝癌患者的调查,43%的乙肝相关肝癌患者和65%的丙肝相关肝癌患者没有接受抗病毒治疗。而是否接受抗病毒治疗,对他们之后的命运有着十分明显的影响: ● 在乙肝相关肝癌患者中,接受抗病毒治疗的10年生存率为61.3%,而未接受抗病毒治疗的为57.8%; ● 丙肝相关肝癌患者中差异更大,接受抗病毒治疗的10年生存率为81.7%,而未接受抗病毒治疗的只有37.8%。 病毒性肝炎是导致肝癌最主要的一个原因,尤其是乙肝和丙肝,分别造成了全球40%和29%的肝癌死亡。而在国内,几乎90%以上的肝癌都是由病毒性肝炎造成的。这就使得,在肝癌的治疗中,抗病毒治疗也是十分重要的一环。 尤其是对于可切除的中早期肝癌,抗病毒治疗已被证明可以提高肝癌患者术后的生存率,减少肝脏炎症和纤维化,降低复发风险。而斯坦福大学的这项研究再次证实,抗病毒治疗可以显著提高可手术肝癌患者的长期预后。 这项研究一共纳入了1906名接受手术治疗的病毒性肝炎相关肝细胞癌患者,83.9%为亚洲人,男性占比73.9%。其中,1054人是乙肝相关肝细胞癌(HBV-HCC),852人是丙肝相关肝细胞癌(HCV-HCC)。 HBV-HCC患者中,有57%接受了抗病毒治疗,而且接受抗病毒治疗的比例随着时间推移逐渐降低。2015年后的患者中,只有47%接受抗病毒治疗。接受抗病毒的患者5年生存率78.2%,10年生存率61.3%,均显著优于未接受抗病毒治疗的患者(5年生存率67.6%,10年生存率57.8%)。 根据综合分析,如果能在肝癌诊断前或诊断后6个月内开始抗病毒治疗,能让可手术切除的HBV-HCC患者死亡风险降低40%。 接受(红)和未接受(蓝)抗病毒治疗的HBV-HCC患者的生存曲线 HCV-HCC患者中,接受抗病毒治疗的比例更低,只有35%,而是否接受抗病毒治疗的患者间,生存差异也更为显著。接受抗病毒治疗的患者,5年生存率和10年生存率分别可以达到91.6%和81.7%,而未接受抗病毒治疗的患者只有58.3%和37.8%。 综合分析下,可切除HCV-HCC患者在肝癌诊断前或诊断后6个月内开始抗病毒治疗,能降低77%的死亡风险。 接受(红)和未接受(蓝)抗病毒治疗的HCV-HCC患者的生存曲线 研究人员在总结中表示,病毒性肝炎相关肝癌患者,抗病毒治疗的获益如此明显,而普及率又如此之低,这十分令人担忧。在我国,治疗乙肝、丙肝的药物均已纳入医保,抗病毒治疗带来的经济负担也不会很高。 更何况我国肝癌患者普遍发现较晚,70%以上诊断时就是中晚期,能有手术的机会已经可以说是肝癌患者中的“幸运儿” 。希望这些肝癌患者中的“幸运儿”能规范接受抗病毒治疗,不要辜负了自己的“幸运”。 参考文献: [1]. Huang D Q, Hoang J K, Kamal R, et al. Antiviral Therapy Utilization and 10-Year Outcomes in Resected Hepatitis B Virus–and Hepatitis C Virus–Related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J]. 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 2024: JCO. 23.00757.  

小D
喝酒脸红的人更易患癌,这份科学防癌建议赶紧学起来!

喝酒脸红的人更易患癌,这份科学防癌建议赶紧学起来!

酒,是人类文明的产物。喝酒,在中国传统礼仪文化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无论是节日欢庆、好友相聚,还是社交活动,几乎是“无酒不成席”。然而,在这个看似愉悦的文化现象中,一些人在饮用酒精后体现出的“亚洲脸红症”引发了科学界的深入关注。   这个现象的可怕之处在于,酒精不止会让人们的脸部变红,同时甚至可能带来癌症的风险。那么到底什么是“亚洲红脸症”?我们又该怎样远离癌症的风险呢?     01   饮酒脸红 生理奥秘与癌症关联的科学揭秘   想要了解喝酒导致人脸红的原因,我们要先从酒精的代谢过程说起。   喝酒时,进入体内的酒精(乙醇)90%以上是通过肝脏进行代谢。肝脏里的乙醇脱氢酶(ADHs)会将酒精转化为乙醛,乙醛脱氢酶(ALDH)会将乙醛转化为乙酸,进而继续分解成水和二氧化碳排出体外。   而喝酒容易脸红的人,往往是基因缺陷导致的。这些人的体内乙醛脱氢酶分解作用会被减弱,导致有毒的乙醛在体内加速累积。   乙醛对血管扩张的调节发挥着关键作用,是一种强烈的血管扩张剂,它通过直接作用于血管壁的内皮细胞,导致血管肌肉松弛,从而引起血管直径的扩大。而这一现象,在毛细血管丰富的面部会呈现的尤为突出,这也就是许多人喝酒脸红的原因。   研究表明,具有酒精性脸红反应的人每天喝两瓶啤酒,食管癌发生率是不会脸红的人的6-10倍。   那么为什么脸红会和癌症有关联呢?   其实并不是脸红导致癌症,我们应该关注的是脸红的元凶,乙醛。   在酒精代谢引起的血管扩张中,氧气与乙醛反应形成氧自由基。这些自由基是高度反应性的分子,可导致细胞和组织中的氧化损伤。   而且血管扩张引发的氧自由基生成可能对细胞基因产生直接的影响。细胞内的DNA受到氧自由基的攻击,可能引起DNA的突变和损伤。潜在的基因突变和DNA损伤是细胞癌变的前兆,从而增加了癌症发生的概率。   此外,血管扩张还可能改变细胞周围的微环境,为癌症的生长提供了有利条件。血管扩张导致的血液供应增加,为肿瘤提供了更多的氧气和营养物质,从而促进了肿瘤的生长和扩散。   02   不良生活习惯与癌症 危害及规避之道   癌症作为一种复杂多因素性疾病,其发病机制涉及基因、环境、生活习惯等多个层面。除了前文提到的饮酒,还有以下三个生活习惯,有非常高的致癌风险。   首先就是吸烟。吸烟是导致多种癌症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烟草燃烧释放出的焦油、一氧化碳以及其他数百种化学物质,其中包括致癌物质如苯、尼古丁等,对人体造成极大的危害。   吸烟与肺癌之间的关联最为密切,且吸烟也与口腔、喉咙、胰腺、膀胱等多种癌症有关。焦油中的有害物质在吸入后沉积在呼吸道和肺部,对细胞结构和基因造成直接的损害,增加癌变的可能性。   其次是嚼槟榔的习惯。槟榔中含有的亚硝胺等致癌物质,对口腔黏膜和咽喉产生严重影响。此外,槟榔中的槟榔碱会刺激唾液腺,使口腔内环境更易于产生有害变化。   长期嚼槟榔可导致口腔癌的发生,槟榔碱对口腔黏膜的刺激促使细胞发生异常变化,从而埋下癌变的种子。亚硝胺等致癌物质的作用进一步加剧了槟榔使用者患癌的风险。   最后,还有不能忽视的环境因素。长时间暴露在污染环境中,接触到空气中的有害物质如颗粒物、重金属、甲醛等,会对人体的呼吸系统、皮肤等造成危害。这些物质中的一些已被证实是潜在的致癌物质。   长期暴露在污染环境中可能引发多种癌症,尤其是呼吸系统癌症。空气中的有害颗粒物被吸入到肺部,可能导致炎症反应、细胞损伤,并最终诱发癌症。   03   生活中的科学防癌建议 从戒烟戒酒到环境保护   在了解了这些风险之后,我们又该采取哪些科学的措施,规避癌症的风险,让健康继续伴随呢? […]

玉米
乳腺增生、结节究竟会不会癌变?3分钟教你看懂体检报告!

乳腺增生、结节究竟会不会癌变?3分钟教你看懂体检报告!

“我怎么会长结节?” “我怎么又乳腺增生了?” “医生,我不会是早期乳腺癌吧?” 又到了一年一度的体检季,相信很多小伙伴都会拿着自己的体检报告发愁。今天汝爱小编就给大家盘点一下,乳腺增生及乳腺结节到底是怎么回事?跟乳腺癌到底有什么因果关系? 乳腺增生 一场体检下来,10个女性有9个乳腺增生的。  其实乳腺增生几乎根本不是什么“疾病”,它既不是肿瘤,也不是炎症,而是乳腺在性激素周期性变化的刺激下,正常结构发生了紊乱。尤其是来“大姨妈”的时候,那是再正常不过了,基本不用治!   常见的小叶增生,就是乳腺增生的一种。   主要表现: 1. 来月经前乳房的胀痛 2. 有时可摸到圆球形或片状,大小不等的肿块 3. 月经走后疼痛和肿块都会减小、消失 当体检报告上提示“双侧乳腺增生”或“双乳小叶增生”时,不用担心,大多都是正常现象,定期复查即可(每年1次)。只有极少数病理诊断为“不典型增生”时才有发展成乳腺癌的风险。  如果在家自查发现乳房肿块或者疼痛没有伴随月经结束而消失,或是挤压乳头出现脓性“溢液”的朋友们建议附近医院就诊! 乳腺结节 和乳腺增生一样,乳腺结节也不是某种特殊“疾病”,只是一种现象的描述。 在做超声、拍片子的时候,有时会拍到一块不明团状“阴影”,称为“乳腺结节”。大多其实就是乳腺增生,是良性的。 此外,还有可能是乳腺炎,少数可能是良性肿瘤,极少可能是乳腺癌,具体需要医生判断。如有必要也会建议穿刺或手术。 可以根据体检报告下方提示的BI-RADS分级初步判断: (只能做到心里有数,具体需结合临床综合评估哦~) ·BI-RADS1类:阴性,基本可以放心了! ·BI-RADS2类:问题不大!但仍建议每年定期复查! ·BI-RADS3类:恶性几率<2%,3~6个月复查一次即可。 ·BI-RADS4类:恶性几率较高(3%~94%),需结合医生判断做穿刺活检。 ·BI-RADS5类:恶性几率95%以上,建议穿刺活检明确诊断。 ·BI-RADS6类:已活检证实为恶性,无禁忌可行手术切除。 良性肿瘤-纤维腺瘤 如果查出是良性肿瘤纤维腺瘤那么也很好办,因为纤维腺瘤极少恶变,肿瘤发展也十分缓慢,如果不影响生活,没有其他症状,定期随访复查即可。  主要表现: 1. 大多不疼,摸起来像玻璃珠,光溜溜的,活动性好(触诊可滑动) 2. 大小、触感不会随着月经结束而变化 35岁以下肿瘤<2cm的女性一般定期复查即可,不建议立刻手术;若肿瘤过大或有乳腺癌家族史的朋友们,则建议及时手术切除;计划怀孕的女性,怀孕前可考虑切除(怀孕、哺乳都有促进肿瘤生长的风险)。 乳腺癌 如果查出来真的是我们最担心的乳腺癌,就真的需要注意了!乳腺癌是乳腺上皮细胞的增殖失控,发生了恶变。  主要表现: 1. 乳房肿块摸起来像“硬石头”,凹凸不平,一般不疼且活动性差(触诊推不动) 2. 少数摸起来较软,有囊性(像水泡)的感觉 3. 可能会伴有乳头溢液,乳头凹陷等改变 乳腺癌常见的治疗方法有传统手术、放化疗、内分泌、靶向治疗,还有疫苗治疗等等。具体根据不同分期分型定制不同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汝爱小编之前也有盘点过哦。  中国晚期乳腺癌规范诊断治疗指南更新 收藏!最全乳癌药物大盘点  那种是为你量身定做的?   说了这么多,可能还有朋友看不懂体检报告中的影像检查,大家可以参考下面的表格,对照自己报告中的专业术语,来初步判断肿块的类型:     总之,大家平时一定要注意自查和定期体检,呵护好我们的乳房,让疾病无处遁形! END  

玉米
肿瘤患者应该怎么吃?这一健康食物可千万别忽视!

肿瘤患者应该怎么吃?这一健康食物可千万别忽视!

在人人谈论健康生活的今天,你知道哪些围绕在我们身边的细微习惯,正在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死亡风险? 2019年6月,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梁晓峰教授团队对于1990年至2017年中国34个省市(包括直辖市、自治区、行政特区)的疾病发生率与死亡率数据进行了分析。在导致死亡的高危因素中,全谷物食物摄入太少排在第八位,超过了水果摄入量太少以及酒精摄入。相关结果发表在《柳叶刀》上。   事实上,膳食纤维以及全谷物食物对于人们的身体健康至关重要,特别是癌症患者。我们一起来看看。   肝癌 一项超过12.5万人的长期研究显示,在日常饮食中增加膳食纤维或全谷物的摄入或许可以降低肝癌的发生风险。   研究人员对125455名志愿者进行了平均长达24.2年的随访,旨在探究全谷物及其子组分(麸皮和胚芽)以及膳食纤维(谷类、水果和蔬菜)与肝细胞癌的发生风险是否存在相关性。   在随访期间,一共有70名女性和71名男性被诊断为肝细胞癌。   全谷物摄入量的增加与谷物膳食纤维摄入量的增加可以显著降低37%以及32%的肝细胞癌发生风险。   其他癌症类型 不仅是肝细胞癌,卵巢癌、胰腺癌以及结直肠癌等多种癌症类型,都应该摄入更多富含膳食纤维的全谷物,豆类,水果和蔬菜,以降低发生风险。   有观察性数据显示,与摄入最少的膳食纤维相比,摄入最多的膳食纤维可以将全因和心血管相关的死亡率以及冠心病、中风、2型糖尿病和结直肠癌的发生率降低15%至30%。   更重要的是,即使在确诊结直肠癌后,膳食纤维似乎也具有保护作用。非转移性结直肠癌在诊断后增加膳食纤维摄入,也可以降低疾病死亡和全因死亡风险。   为什么 至于为什么膳食纤维或是全谷物食物可以降低癌症的发生风险?   膳食纤维摄入量的增加,特别是谷物纤维,与改善胰岛素敏感性,血脂,内皮功能和炎症减少有关。 膳食纤维的代谢产物,特别是丁酸盐,可以预防结直肠和身体其他部位的癌症。 需要注意的是,一些早餐谷物或是其他制造的全谷物产品加工程度非常高,并不能够提供充足的膳食纤维,带来的健康益处也很少。   我们可以选择一些膳食纤维含量比较高的天然食物,例如燕麦、黄豆、黑豆、松蘑、香菇、木耳、银耳以及紫菜等。这些食物中每100克就含有10克以上的膳食纤维。   写在最后 根据2013–2014年美国国家健康和营养调查数据(NHANES)显示,成年男性和女性的每日平均膳食纤维摄入量分别为18克和15克。而我国成年人的每日平均膳食纤维摄入量只有13.3克。   这与膳食指南建议的数据相差甚远。膳食指南建议19岁至30岁男性的膳食纤维每日最低摄入量为33.6克,女性每日最低摄入量为28克。并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建议摄入量仅轻微下降。   这种数据上的差距也暗示了,目前人们对于膳食纤维或是全谷物还并不特别重视,一定程度上忽视了这些食物带给人们的健康益处。   人们总是希望,食物可以成为抗击癌症的强大武器,那么请千万不要“放弃”膳食纤维或是全谷物。   注:本文为美中嘉和肿瘤防治的原创文章,转载请标明出处。   参考文献 [1] Rubin R. High–Fiber Diet Might Protect Against Range of Conditions[J]. JAMA, 2019, 321(17): 1653–1655. [2] Yang W, Ma Y, Liu Y, et al. Association of Intake of Whole Grains and Dietary Fiber With Risk of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in US Adults[J]. JAMA oncology, 2019. [3] Zhou M, Wang H, Zeng X, et al. Mortality, morbidity, and risk factors in China and its provinces, 1990–2017: a systematic analysis for the 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Study 2017[J]. The Lancet, 2019.

玉米
一个“调料”导致我们死亡率排名世界第一!危害波及多个器官

一个“调料”导致我们死亡率排名世界第一!危害波及多个器官

你烹调常用的调料,却可能成为默默危害生命的“凶手”!这不是危言耸听,已有统计研究发现,我国因吃盐过多导致的死亡率排世界第一①。 一个调料,导致我国死亡率排世界第一   “国人因吃食盐过多导致的死亡率排世界第一,吃盐多已成为危害我国居民健康的重要因素。”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营养与卫生学系主任马冠生教授在2023年12月29日中国健康知识传播激励计划“传播的力量”跨年科普活动中表示。②   ,时长00:56 我国有句老话叫“我吃过的盐比你吃过的饭还多”,原本这是一个夸张的说法,但根据《美国心脏协会杂志》(JAHA)发表的关于中国钠与钾摄入量问题的研究报告显示,中国居民的食盐摄入量是全球最高的国家之一,几乎达到推荐摄入量的两倍。③ 中华预防医学会健康传播分会图 盐吃太多,危害波及多个器官   食用盐的主要成分是氯化钠。武汉协和医院营养科营养师吴艳2019年在接受健康时报采访时介绍,钠是人体的基本平衡物质,有调节细胞外液的容量与渗透压、维持身体体液酸碱平衡、维持正常血压及参与身体能量代谢等重要功能。如果钠摄入过多,会使血压升高,还会导致血管狭窄、损伤血管内皮细胞。④ 此外,盐吃太多,还会波及身体多个器官。 1.皮肤 湖南省妇幼保健院妇科副主任医师邹颖2020年在健康时报刊文介绍,过量的盐分会破坏血液渗透压,造成体内钠离子增多,身体水分流失,使皮肤缺水,越来越粗糙,皱纹和斑点增加。⑤ 2.心脏 过量摄入盐还可能导致心脏病。当身体吸收过多的钠离子时,水分也会跟着进入细胞,并在细胞内积聚。这样一来,细胞内的水分就会增加,从而导致心脏负担加重。⑥ 3.肾脏 如果有过多盐分摄入,肾脏要分泌更多的尿液来排出多余的盐分,这导致肾脏的负担增加。⑥ 4.胃 喜食高盐、烧烤、腌制食品等都属于胃癌高危因素。食盐中的高渗透液会破坏胃黏膜。⑦ 5.大脑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科学研究报告(2021)》指出,高盐(钠)的摄入可增加脑卒中的发病风险。⑧ 此外,2018年初,《自然神经科学》杂志上有一篇动物实验研究认为,盐摄入过多可明显影响记忆及认知功能,而且此作用与血压高低无关。⑨ 6.骨骼 吃盐多了,肾脏就要把多余的钠离子排出去,但是排出钠离子的过程也会导致机体排出钙离子。人吃盐越多,排出多余的钠越多,钙的消耗也随之增大,最终必会影响到骨骼健全所需。体内钙质不断流失,如果钙又摄入不足,就会导致骨质疏松的发生。 减盐,记住这几个方法   1.烹调如何减盐? 在家烹调时减盐可以做到: ● 使用限盐勺:烹制菜肴时加糖会掩盖咸味,故不能仅凭品尝来判断盐是否过量,而应该使用量具。 苏天是/摄 ● 减少含盐高调味品使用:不能因为少用了盐,就多加其他调味品。尤其是要注意控制含盐比较高的调味品的使用,如酱油、酱类、蚝油、味精、鸡精、腐乳等。 ● 烹调选择新鲜食材,少用腌制或熏制食材。 ● 选用蒸、烤、煮等烹饪方式,尽可能保留食材的天然味道。 ● 使用香料和低盐调味品:烹制菜肴时放少许醋,或使用花椒、八角、辣椒、葱、姜、蒜等天然调味料来调味;吃烧烤时少用酱料,多用孜然、蒜泥等。 ● 快出锅时再放盐:烹制时等到快出锅再加盐,可以在保持咸度的情况下,减少用盐量。 2.如何识别高盐食品? 高盐(钠)的食品一般多是加工食品,可以根据外包装上的营养成分表,选择钠含量低的产品。 任璇/摄 在挑选食品的时候,千万不要被口感迷惑。一些吃起来不咸的食物,可能盐含量并不少,比如方便面、挂面、面包、饼干、沙拉酱、花生酱、话梅等。 3.如何改变重口味? 由淡入咸易,由咸转淡难。“人的味蕾是存在阈值的。一般情况下,一段时间盐摄入量变多了以后,会建立起对咸味食物的耐受性。这意味着如果习惯于吃比较咸的食物,那么为了品尝到额外的美味,就需要吃比以前更多的盐,也就会越吃越重口。”武汉协和医院营养科营养师吴艳2019年在接受健康时报采访时说。④ ● 减盐可以循序渐进:平时烹调可以不用一下子就减到每人每天5克以下,可以先减少半小勺坚持1个月,再减少半小勺。 ● 学会利用食物本身的风味增味:如利用葱、姜、蒜、香菇、香菜、辣椒、西红柿、柠檬、胡椒、大料等,可以和味道清淡的食物一起烹煮或凉拌;或者多选新鲜食材,新鲜的鱼虾类、蔬菜等本身自带鲜香

玉米
身上哪种疙瘩可能是癌症?这三种情况一定要警惕

身上哪种疙瘩可能是癌症?这三种情况一定要警惕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忽略身体细微的变化。直到有一天,却突然发现,那些不起眼的瑕疵,竟然藏着健康的秘密。   身体上的微小变化,可能只是一个微小的疙瘩或者肿块,或许一开始并未引起我们太多的关注,但这些微小的变化,往往可能隐藏着疾病的线索,甚至有可能是肿瘤或者癌症的表现!   今天,我们将关注那些身体上的肿块结节等微小病症,深入关切我们的身体每个健康特征,探讨肿块的初步观察、癌症肿块的特征,以及哪些病症,该引起我们的高度注意。     肿块初步观察 身体小疙瘩微妙中的重要 在对身体上的疙瘩或者肿块的初步观察中,我们应当细致入微地关注几个关键要素,这有助于我们尽早,对身体的微妙变化注意起来,从而尽早发现或者避免肿瘤或者癌症的风险。   首先,肿块的大小是我们观察的重要标志之一。特别是当结节超过1公分时,其潜在风险可能显著增加。   研究表明,当结节超过1公分时,其内部细胞可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增加了癌症的潜在风险。这个微小的尺寸差异可能反映了肿块内部的细胞生长异常,提醒我们要对其进行更深入的检查。   其次,触摸时对结节硬度的感知也是至关重要的。一般而言,正常情况下皮肤下的结节应该是柔软的。然而,一旦触摸到硬结,这可能是潜在的恶性信号,需要格外警惕。   根据科学家的研究,硬结可能是细胞排列更为密集的迹象,与癌症相关的研究表明,肿瘤组织的硬度常常与其恶性程度相关。   最后,我们要关注肿块的边界。清晰的边界通常使人感到安心,暗示着肿块可能是良性的。相反,如果边界不清晰,我们则需要格外留意。   研究发现,癌症肿块的边缘模糊、不规则,与良性肿瘤的清晰边界形成鲜明对比。这种边界的不清晰可能表明癌症细胞扩散到周围组织的可能性增加,是肿块进一步检查的重要依据。   癌症肿块的特征 体察微变,抓住生命线   癌症肿块的早期发现对于患者的治疗和康复至关重要。那么身体可能出现的疙瘩或者肿块结节等,到底哪些和癌症相关呢?我们有以下三点需要注意:   01 坚硬的质地、大小的变化与不规则的形状和边界   癌症肿块往往呈现出多个特征的组合,这包括坚硬的质地、大小的变化以及不规则的形状与边界。   癌症肿块在触摸时往往感觉较为坚硬。肿块的大小变化也是及早发现癌症的重要线索,特别是当肿块在短时间内显著增大时。此外,癌症肿块的形状和边界也往往呈现出不规则的特征。   02 异常的颜色   一些癌症肿块可能呈现出异常的颜色。这是因为癌细胞的活动改变了肿块的血液供应和组织结构。例如,恶性黑色素瘤可能表现为深色或不规则的痣,与正常的痣颜色和形状有明显区别。   03 与周围组织的黏连   癌症肿块可能与周围正常组织黏连在一起,使得其在触摸时不容易移动。这是因为癌细胞侵袭并渗透到周围组织,形成了与正常组织的黏连。例如:乳腺癌,患者在进行乳房自检时,如果发现肿块与周围组织黏连在一起,应及时咨询医生进行进一步检查。     深入探讨 确诊前的关键步骤及需要关注的病症   在癌症防治的道路上,及早发现和确诊是至关重要的。当我们注意到身体上出现肿块、持续疼痛、咳嗽或体重下降等症状时,这可能是潜在的癌症信号,需要引起高度关注。   在医学领域,癌症的早期诊断至关重要,而初步判断往往不能替代确诊,病理检查成为不可或缺的步骤。   初步判断是对患者症状和体征的初步观察,但它并不能替代确诊。特别是对于疑似癌症的病例,病理检查是必不可少的步骤。只有通过病理检查,医生才能明确病变的性质,进而制定更精准的治疗方案。   […]

玉米
面对晚期乳腺癌多线治疗失败?创新免疫疗法力挽狂澜!

面对晚期乳腺癌多线治疗失败?创新免疫疗法力挽狂澜!

乳腺癌是全球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虽然乳腺癌患者的总体5年生存率达到90.0%,但转移性乳腺癌患者的生存预后仍不乐观,5年生存率仅为28.1%。   随着肿瘤免疫治疗的成功,既往被认为“弱免疫原性”的乳腺癌也跨入了免疫治疗阶段。近日,创新免疫疗法Bria-IMT研究传来捷报:在伴有中枢神经系统(CNS)转移的晚期乳腺癌患者中达成71%的颅内客观缓解率(iORR),值得注意的是入组患者为经历过多次治疗失败,甚至是接受过2种抗体偶联药物(ADC)治疗失败的患者,实属力挽狂澜!Bria-IMT目前已获得FDA的快速通道指定,关键III期试验正在进行中。   创新免疫疗法破解晚期乳癌难题   Bria-IMT是一种表达Her2/neu的人类乳腺癌细胞系,被设计能够产生和分泌乳腺癌抗原和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促进基于树突状细胞的抗原呈递,激活免疫系统,是一种靶向免疫疗法。 Bria-IMT的作用机制目前正在研究中,它或间接或直接刺激人体自身的抗癌细胞攻击和摧毁乳腺癌肿瘤。Bria-IMT可通过间接产生能被免疫系统识别的乳腺癌抗原刺激免疫系统,然后免疫系统可以识别患者乳腺癌中的相同抗原并攻击癌细胞。此外,Bria-IMT可能也可直接刺激这些抗癌免疫细胞,增强身体的免疫反应。 01 根据新闻稿, Bria-IMT在伴有CNS转移的晚期乳腺癌患者中达成71%的颅内客观缓解率(iORR),显示该疗法作为单药以及作为与免疫检查点抑制剂(CPI)的联合疗法具临床疗效。分析同时显示,在强化预治疗患者中观察到了肿瘤缩小,该结果支持Bria-IMT在治疗CNS转移方面的潜在临床获益。   试验中iORR定义为颅内肿瘤达到完全缓解(完全消失)或部分缓解(肿瘤体积减少30%或以上)的患者百分比。分析显示,71%患者(n=5/7)CNS病变显著缓解,研究结果为Bria-IMT单用和联合CPI治疗CNS转移患者的疗效提供证据。值得注意的是,试验中的患者为接受过大量预治疗的转移性乳腺癌患者,既往经历过多次治疗失败,包括1例接受2种ADC治疗失败的患者。此外,在强化预治疗患者中,所有乳腺癌亚型患者均观察到CNS转移肿瘤消退,突出了Bria-IMT方案用于CNS转移治疗的潜力。 02 此前,Bria-IMT方案联合其他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包括瑞替凡利单抗和依帕司他),用于至少两种治疗方案失败的转移或局部复发乳腺癌患者的1/2a期单臂研究(NCT03328026) 已展示出其应用前景。   结果显示,单独Bria-IMT方案与联合治疗组的疾病控制率(DCR)分别为30%和33%;单独Bria-IMT方案与联合治疗组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分别为2.8个月和4.2个月;此外,单药治疗组与联合治疗组的中位总生存期(OS)分别为7.0个月和12.0个月。   总体而言,与既往发表的三线临床试验生存期数据相比,Bria-IMT方案中位总生存期较好。此外,在一些受试者中发现的OS表明,亚群患者更有可能获得临床受益。 03 而在另一项正在进行的1/2a期试验 (NCT03066947)中,将Bria-IMT作为转移性或复发性乳腺癌患者的单一药物进行检测,发现治疗安全且耐受性良好。此外,它还缩小了与Bria-IMT疫苗相匹配的患者50%的肿瘤,包括两种或更多种人类白细胞抗原(HLA)类型相符。至少有一种HLA匹配的患者,缩小率为27%。此外,分别75%和33%患者血液循环癌细胞减少。 福 小爱说 伴随着外科、放化疗技术的进步,内分泌治疗的日臻完善,以及靶向、免疫等新治疗手段的突飞猛进,乳腺癌治疗的效果越来越好。我们期待这款细胞免疫疗法能早日获批,造福晚期乳腺癌患者。

玉米
“神药”二甲双胍治疗各种癌症,确实有效!

“神药”二甲双胍治疗各种癌症,确实有效!

二甲双胍问世距今已有60余年,目前是治疗2型糖尿病首选的降糖药物。 在人体内,二甲双胍主要在小肠上端和十二指肠部位被吸收,之后迅速分布到胃肠道、肝脏、肾脏和胰腺等组织中,其转运进入细胞均需要有机阳离子转运体的参与。二甲双胍不同于其他药物,不经过肝脏代谢,也无法通过肝组织或胆汁进行排泄,主要以原始形式从肾脏消除。 二甲双胍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为轻度到中度的胃肠道不适,且常具有自限性,二甲双胍最严重的不良反应为乳酸中毒,但治疗人群中罕有发生。60多年的临床经验和试验数据表明,二甲双胍是一种不良反应少、临床安全风险低的药物。 近年来,二甲双胍除降糖作用之外的其他作用被逐渐认识,如改善脂代谢、减肥、抗衰老、保护大脑功能、减慢认知衰退、降低痴呆风险及抗肿瘤作用。 其中对于合并糖尿病的肿瘤患者,二甲双胍具有降糖与抗癌的双重作用;对于不合并糖尿病的肿瘤患者,二甲双胍是否可通过调节代谢发挥抗癌作用及其相关机制被广泛关注。 那么,肿瘤患者能不能服用二甲双胍进行抗肿瘤?应该如何服用? 医世象结合中国抗癌协会肿瘤内分泌专业委员会最新编撰的《二甲双胍辅助治疗合并2型糖尿病的恶性肿瘤患者的专家共识(2022年版)》,讲一讲“肿瘤患者如何服用二甲双胍”。 目前,多项研究表明,二甲双胍单药或联合放化疗可以降低多种恶性肿瘤的复发率、转移率、肿瘤相关性死亡率及全因死亡率,提高肿瘤患者的生存率。 同时,由于肿瘤细胞对多种化疗药物会产生多重耐药,二甲双胍可以降低或逆转肿瘤的多药耐药。研究发现,二甲双胍还可以使对标准化疗药物耐药的肿瘤细胞重新敏感,在乳腺癌研究中发现二甲双胍通过AMPK/mTOR 信号转导通路改变多药耐药特征,使乳腺癌细胞对5-氟尿嘧啶、阿霉素和紫杉醇重新敏感。二甲双胍还能提高癌细胞对放疗的敏感性。研究表明,食管鳞癌患者接受放疗和二甲双胍治疗后,预后有所改善。 二甲双胍的安全性和耐受性良好,除应用于糖尿病治疗领域外,还应用于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和肥胖,即使在非糖尿病患者中单独使用也不增加低血糖的发生风险。其胃肠道反应多为一过性,不会导致肾脏损害,长期使用不增加高乳酸血症和乳酸酸中毒的风险。 二甲双胍可用于预防肥胖人群发生乳腺癌和子宫内膜癌,减少结直肠息肉患者进展为结直肠癌的风险。二甲双胍可以提高恶性肿瘤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减少耐药,二甲双胍联合化疗可以提高肿瘤化疗的敏感性。中国尚未在说明书层面批准二甲双胍用于非糖尿病患者。 推荐意见1 肿瘤患者在明确诊断糖尿病前期(空腹血糖≥6.1 mmol/L或7.8 mmol/L≤糖负 荷后2 h血糖<11.1 mmol/L)或明确诊断糖尿病时,在排除二甲双胍使用禁忌证后,推荐尽早开始二甲双胍治疗(中等质量证据,强推荐);   未开始二甲双胍治疗的T2DM患者,在发现肿瘤初期,排除二甲双胍使用禁忌证后,推荐尽早开始二甲双胍治疗,已开始二甲双胍治疗的T2DM患者,在发现肿瘤初期,推荐继续使用二甲双胍治疗(中等质量证据,强推荐) –01– 二甲双胍与乳腺癌 有研究评估了接受二甲双胍治疗的乳腺癌患者的癌症发病率,发现二甲双胍对乳腺癌有预防作用,将二甲双胍应用于中国肥胖的未绝经女性,与乳腺纤维化分级及病理学活检阳性的降低有关,提示生活方式联合二甲双胍可能在中国肥胖未绝经女性的乳腺癌预防方面发挥一定的作用。 一项基于美国监测、流行病学和最终结果(SEER)数据库的回顾性队列研究显示,在已确诊的Ⅰ ~ Ⅱ期乳腺癌患者中,二甲双胍分别将二次乳腺癌事件发生风险、乳腺癌复发风险和乳腺癌死亡风险降低了28%、31%和49%。一项meta分析显示,二甲双胍将乳腺癌患者的全因死亡率降低了45%。 一项亚人群分析发现,使用二甲双胍与ER阳性肿瘤和较少的HER2阴性肿瘤的发生风险降低有关。 推荐意见2 在合并糖尿病且排除二甲双胍使用禁忌证的情况下,优先推荐ER阳性/HER2阴性的乳腺癌患者使用二甲双胍(中等质量证据,强推荐)。 对于非糖尿病患者,在充分知情同意的情况下,ER阳性/HER2阴性的乳腺癌患者可使用二甲双胍(低等质量证据,弱推荐)。 –02– 二甲双胍与肺癌 二甲双胍可提高非小细胞肺癌(NSCLC)和小细胞肺癌(SCLC)患者的生存率。二甲双胍与肺癌发病率和死亡率呈剂量-反应关系,在二甲双胍的累积使用时间和每2年间隔累积定义的每日剂量≥547.5 mg的参与者中这些关联尤为明显,且较非糖尿病患者显著。 Meta分析显示,二甲双胍治疗可显著提高肺癌患者的生存率,将肺癌进行亚型分层,发现未分化癌、NSCLC和SCLC的总生存率HR分别为0.78、0.73和0.51。 推荐意见3 在合并糖尿病且排除二甲双胍使用禁忌证的情况下,推荐肺癌患者可优先使用二甲双胍辅助治疗(中等质量证据,强推荐)。   对于非糖尿病和高血糖的情况,尚不推荐应用于肺癌人群中(低等质量证据,弱推荐)。 –03– 二甲双胍与结直肠癌 二甲双胍可使结直肠癌缩小,抑制其增殖。一项在47351例糖尿病患者中进行的队列研究证明,长期使用二甲双胍与结直肠癌的发生风险呈负相关,特别是在男性患者中的发生风险更低。 在一项Ⅲ期随机临床试验中,1年的小剂量二甲双胍(250 mg/d)治疗可减少息肉切除术后无糖尿病患者的结直肠癌癌前病变的数量和患病率,如息肉和腺瘤。 在放疗期间对结直肠癌患者使用二甲双胍可以增强放疗效果。 推荐意见4 在合并糖尿病且排除二甲双胍使用禁忌证的情况下,推荐结直肠息肉切除术后使用可耐受的最大剂量二甲双胍(中等质量证据, 强推荐);   糖尿病合并结直肠癌患者,推荐常规使用可耐受的二甲双胍最大剂量(中等质量证据,强推荐),而结直肠癌术后患者不推荐也不反对使用二甲双胍(低等质量证据,强推荐)。   对于非糖尿病和高血糖的情况,尚不推荐对结直肠癌人群使用二甲双胍(低等质量证据,强推荐)。   –04– […]

玉米
太极拳是“动药”,肿瘤患者练起来好处多多

太极拳是“动药”,肿瘤患者练起来好处多多

英国运动医学杂志(British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发表的一篇文献指出,太极拳对于治疗癌症、骨关节炎、心衰和慢性阻塞性肺病等大有裨益。   该研究针对以往33篇共涉及1584名参与者的研究进行了分析,发现太极可提高身体活动能力,改善生活质量,缓解关节炎引起的疼痛和僵硬,且比其他措施更有效。   太极拳对降低癌症复发风险有一定的功效,虽然它柔和缓慢,却能以柔克刚,让癌症无法“死灰复燃”,下面我们一起了解一下吧! 免疫力差?太极四两拨千斤   从确诊到治疗结束,这鸡飞狗跳的日子总算暂告一个段落。经过治疗,已经杀灭绝大多数癌细胞,但还是存在“历史遗留”问题——治疗导致的免疫力低下。化疗是治疗癌症的一种重要方法,化疗药物不仅杀伤肿瘤细胞,也杀伤正常细胞,降低了患者机体的免疫功能,要阻止癌症复发,就要在治疗后提高免疫力,重建机体免疫监护功能,修复人体调控功能。   太极拳运动柔和、缓慢、连贯,与一般体育项目相比,它的强度和运动量相对要小些;正因为太极拳具有这一特点,对提高人体的免疫机能更有独到之处。分泌型免疫球蛋白在黏膜分泌液中含量最多,对入侵的微生物发挥其免疫排除作用,是局部抗感染的重要因素,其含量的增减,直接影响全身黏膜系统的免疫功能。而太极拳运动后唾液中的分泌型免疫球蛋白含量增加,将有助于全身黏膜系统免疫功能的加强。   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麦可欧文医师在健康成人中试验发现,经常太极拳锻炼可以提高人体的免疫能力。麦可欧文医师研究的对象系112名健康人,年龄在59~86岁。他把112名受试者一分为二,一半人每周打三次太极拳,另一半人则上课接受健康教育。经过6个月太极拳锻炼以后,结果发现打拳组对抗病毒的免疫能力比上课组增高了将近一倍。在注射疫苗之前,打拳组的平均免疫能力与一些较为年轻的对照相差不大,但打拳再结合注射疫苗,他们的平均免疫能力就要比不打拳的人增高将近40%。 休眠癌细胞?癌性体质?太极改善其“土壤”   手术可切除已形成肿块的癌细胞,普通放疗、化疗可以杀死全部或部分成年癌细胞,而对幼年癌细胞作用欠佳。一旦幼年癌细胞从休眠状态苏醒,迅速裂变、突变,就会形成新的成年癌细胞,这是癌症转移复发的根本原因。癌症患者体内长期存在癌细胞,手术、放、化疗消灭了体内绝大部分癌细胞,但患者体内一般仍存有100万左右G0期(不活跃、静止期)的癌细胞,这类癌细胞是目前手术、放疗、化疗解决不了的。这些休眠癌细胞是日后复发的元凶。   癌症患者之所以患癌,是因为身体环境具备了“癌性体质”,手术、放疗、化疗杀灭了癌细胞,但是患者身体的细胞分化调节机制问题并未改变,癌细胞生存的环境没有改变,所以就会有新的癌细胞不断产生,癌症就会复发和转移。   奇怪的是,癌症有很多种,皮肤癌、肠癌、胰脏癌、骨癌等,种类很多,似乎随便一个器官都会得癌症。但是有两个地方,心脏和肌肉是很少得癌的,原发性的癌症没有肌肉啥事。因为心脏和肌肉,都是血运丰富的地方,癌细胞不容易种植。癌细胞就如苍蝇、蚊子,特别容易在血流不通畅的地方“落脚”。   不同的东西有不同的生长环境,我们在臭水沟里打杀虫剂,打上一百甁也没有用,杀完了还会长,这叫“野火吹不尽,春风吹又生”。但坚持太极拳锻炼既能够有效促进动脉和静脉的血液循环,也有利于大量毛细血管的微循环。     人们在锻炼时,由于人体各部位肌肉和关节的放松活动,一张一弛,使各毛细血管开放,静脉淋巴的血液回流加速,因而减轻了心脏的负担,另一方面有些锻炼形式如太极拳采用的是腹式呼吸,呼吸时横隔肌和腹肌的收缩和舒张,使腹压不断改变,这样,就能够有效提高心脏营养血管的功能,加强心肌的营养作用,有助于保持心脏、血管和淋巴系统的健康。   况且横隔肌的一升一降和胸腹腔的一张一弛,可以促进肝脏、肠胃的蠕动,使肠、胃、肝、肾都发生适当运动,促进肝、胃的血液循环,提高肠胃的消化吸收能力,增强肾上腺素的分泌功能,改善体内物质代谢,增进食欲,降低血液胆固醇含量,增加血液中的白蛋白含量,对预防动脉硬化,降低血压都有明显效果。   此外,太极拳的最大特点是身心同治,其主要方法是通过减轻肿瘤患者的恐惧、悲观、焦躁情绪和疼痛感,在改善心血管及微循环、呼吸控制能力及消化能力等方面发挥作用。   肿瘤患者如何练太极拳?     太极拳也算运动的一种,癌症患者能运动吗?   当然可以,我们应该为癌症患者开具“运动处方”!——这是来自澳大利亚临床肿瘤学会(COSA)的回答。   那么,肿瘤患者如何练太极拳呢?   肿瘤患者练太极注意: 癌症患者的初期康复锻炼,是在放化疗后人体极度虚弱的情况下开始起步的,不能过度疲劳是第一重要的。  放松是太极拳最突出的特点,尽量少用力,不用大力,不用拙力,放松有利于癌症患者身体机能的恢复。 打太极需要“心静”,要排除一切杂念与干扰,情绪平稳有利于癌症治疗和康复。 呼吸要深长轻缓,出入绵绵,不憋气不努气,“调息”有利于调理五脏六腑。 太极和治疗要互相配合。病情稳定时,除用药物治疗外,可以练习太极拳,以增强身体的抵抗力,提高服药的疗效。如果病情急性发作,要适当休息。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太极拳为癌症患者的身体安装一副“防火墙”,有助于降低癌症复发风险。如果你的家人,总是把你当成“易碎品”,恨不得长期卧床休息,那你真的不妨动一动。   太极拳,在国外,有“动药”(“medicine in motion”)美誉。        

玉米
发现肺结节需要做手术吗?术前术后我们能做什么?

发现肺结节需要做手术吗?术前术后我们能做什么?

不少人会在体检时发现肺结节,到底什么样的结节该重视,什么样的无须过度焦虑?如果做了胸部手术,术前术后我们能做什么? 什么是肺结节? 肺结节是指影像学表现为直径≤3cm的局灶性、类圆形、密度增高的实性或亚实性肺部阴影。 肺结节分类如何? CT报告经常会提到“磨玻璃结节”,“实性结节”,“小结节”,那么肺结节是怎么分类的呢? 肺结节根据大小分为:肺结节:≤3cm,肺小结节:≤10mm,肺微小结节:≤5mm。根据密度分为:实性结节和亚实性结节,其中亚实性结节又包括:纯磨玻璃结节,混合磨玻璃结节/部分实性结节。 不同肺结节的恶性概率是怎样的呢? 根据人群中筛查研究数据提示:结节直径≤5mm恶性概率<1%;直径5~9mm恶性概率2%~6%;直径≥10mm恶性概率15.2%;直径≥20mm恶性概率64%~82%。当然,这些只是既往部分人群中的总体概率,不同地域和时期的数据会存在偏差,针对具体每个人来说是要综合各种因素才能判断的。一般来说,亚实性结节的恶性概率高于实性结节,部分实性结节的恶性概率高于纯磨玻璃结节。此外,恶性的概率还跟结节形态特征、随时间的变化特点、既往病史等等因素有关。 哪种肺结节需要做手术呢? 根据最新的专家共识,具有以下特征的肺结节一定要注意了: (1)直径≥15mm的持续性纯磨玻璃结节,直径≥8mm的实性结节或实性成分≥5mm的持续性部分实性结节,高度疑似恶性者; (2)影像学形态如毛刺、分叶、胸膜改变(胸膜牵拉、胸膜皱缩、胸膜附着、胸膜凹陷)、空泡征、血管征(扭曲/扩张/僵硬)及囊腔型等恶性征象者; (3)动态随访后稳定或增长(结节最大径或实性成分最大径增长≥2mm)者。 具有上面特征的肺结节的恶性概率是增加的,因此要提高警惕,及时找胸外科医生就诊评估,因为每个人的情况都会不同,最终要医生综合判断后再决定是否需要治疗。 如果经过综合诊断,您需要进行手术治疗,由于胸科手术涉及到胸腔内的各种操作,包括食管手术、纵隔手术和肺部手术等,对患者的生理和心理影响较大。术前术后的肺康复训练不仅可以帮助患者改善呼吸功能、减少术后并发症,还可以提高患者的整体生活质量。究竟应该如何做呢?我们一起看看~ 康复训练 术前肺康复训练 胸部手术前的肺康复训练主要包括腹式缩唇呼吸训练和运动训练两种方式。 腹式缩唇训练是指通过鼻子缓慢吸气同时鼓起肚子,然后缓慢呼气同时缩紧嘴唇,吸气与呼气的比例最好为1:4,这种方法可改善呼吸困难症状,促进肺呼吸的有效性。 运动训练则包括胸廓扩张练习等,这种方法可以增加肺通气量、改善呼吸肌功能,提高肺部组织的有效性。 术后康复训练 胸部手术后的肺康复训练主要包括主动呼吸循环技术和有效咳嗽两种方式。 主动呼吸循环技术包括呼吸控制、胸部扩张锻炼、小哈气和大哈气等步骤。其中,呼吸控制可以通过鼻子深吸气后缓慢呼出,胸部扩张锻炼可以通过胸廓扩张使肺膨胀,小哈气和大哈气则可以排出痰液。 有效咳嗽则可以通过连做5次用腹部的力量咳嗽或深吸气后用力咳嗽等方式进行。通过术后肺康复训练,可以帮助患者迅速排出痰液、促进肺膨胀,提高患者呼吸功能和肺部健康水平。 日常护理建议 均衡饮食:在康复出院后,患者应该注意保持均衡饮食,以高蛋白(蛋类、鱼肉、鸡肉)、高维生素(蔬菜:芹菜、菠菜;水果)、高热量为主,同时避免过度进食导致体重增加等问题。 心理调适:手术后常常会出现睡眠障碍等问题,这可能是由手术后伤口疼痛、心理焦虑、过度担心病情等因素引起的。因此,患者需要注意心理调适,保持良好心态和心情的舒畅,避免过度焦虑和紧张。同时,家属也应该给予患者足够的关爱和支持,帮助其度过心理难关。 坚持锻炼:在康复出院后,应该坚持锻炼,逐渐增加运动强度和时间,这可以促进身体的恢复和增强身体的免疫力。同时,适当的锻炼还可以增加心肺功能和代谢能力,有助于身体健康的恢复。但是需要注意,锻炼应该根据自身身体状况和医生的建议进行,避免过度运动导致身体损伤等问题。

玉米
肿瘤患者太痛苦,这4个技巧让你幸福度过漫漫抗癌路

肿瘤患者太痛苦,这4个技巧让你幸福度过漫漫抗癌路

抗癌的路程是漫长且痛苦的。有时候,让患者失去希望的并不是肿瘤本身,而是那些“看起来”不严重却一点点消磨掉患者抗癌斗志的“小”痛苦。这些“小”痛苦严重影响着肿瘤患者的生存质量,但在抗癌面前,却往往无法得到很好的疏解或治疗,殊不知,活得好与活得长对肿瘤患者来说同样重要。   今天,就来为大家支支招,希望能帮助肿瘤患者减轻痛苦,活得更幸福。 01 不必苦忍的身体痛苦——癌痛 癌性疼痛是肿瘤患者的常见症状,30%–50%的肿瘤患者伴有不同程度的疼痛,晚期肿瘤患者中有60%~90%的患者承受重度疼痛。但面对疼痛,很多患者和家属可能会有这样的想法 “癌症这么大的病,有疼痛也是正常” “忍一忍就过去了”。其实,作为“第五大生命体征”,疼痛不是肿瘤的“标配”,它不能忍也不必忍。   癌痛并不是忍一忍就会好转,其对肿瘤患者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包括引起患者食量减少、失眠、内心烦躁、抑郁等,长此以往,会给患者本身就不强的免疫力雪上加霜,对治疗来说极其不利。有时,疼痛还可能提示着肿瘤的复发或转移,因此,遭遇疼痛一定要及时治疗。   如何治疗   根据最新版的《NCCN Adult Cancer Pain Version 2.2019(NCCN成人癌痛指南)》,对癌痛的治疗始于对疼痛的评估,包括评估疼痛的程度、疼痛的病因(非肿瘤急症引起、肿瘤急症引起)、用药风险;对于不存在的疼痛需要密切观察,对于存在的预期性疼痛给予预防性用药。   常用的镇痛药物包括阿片类药物、对乙酰氨基酚、非甾体抗炎药和/或辅助镇痛药;疼痛的治疗方式不止药物一种,指南指出要选择合适的综合性治疗,如认知治疗、放松疗法等。     除了医疗干预外,患者们还可以通过分散注意力降低疼痛的影响,比如看电视、听音乐,读书、唱歌、聊天、缓慢呼吸等。 “   面对癌痛,不要再忍耐,早期干预、积极治疗才是正确做法。另外,在服药过程中,务必按时吃药,要是等疼了再吃就晚了。 面对癌痛,不要再忍耐,早期干预、积极治疗才是正确做法。另外,在服药过程中,务必按时吃药,要是等疼了再吃就晚了。   影响患者生存质量的不止癌痛,疲劳、失眠等也是常见的身体痛苦,看似不痛不痒,却对患者生存质量影响甚远,必须积极干预。应对策略看这里《癌性疲劳,该如何应对?》《别让癌症与睡眠障碍相互折磨!》   02 无以言表的的心理痛苦–抑郁 面对肿瘤,患者难免会出现一些心理、情绪的变化,比如抑郁,虽然这很常见,但是如果长期处于这样的情绪中,可能会给患者带来大麻烦——临床抑郁症,这是一种更为严重的疾病,不仅会让患者更痛苦,还会影响治疗方案的实施,它发生在约1/4的肿瘤患者中。   患者和家属应该注意可能提示抑郁的症状,包括: 几乎每天大部分时间都有悲伤的情绪。 对曾经喜欢的活动无兴趣或开心的感觉。 食欲不振或暴饮暴食。 无法入睡,早醒或睡过头。 几乎每天都很疲劳。 几乎每天都焦躁不安或处于“慢节奏”中。 总是感到内疚、无助。 无法集中注意力、记住事情或做出决定。 总是在想关于死亡或自杀的事情,或有企图自杀的想法。 情绪波动很大。   如果患者有5种及以上症状,且持续2周或更长时间或症状严重到阻碍正常功能,应该及时就诊,由专业人员或心理健康专家评估该患者的临床抑郁情况。 除了抑郁,患者还可能遭受恐惧、焦虑、思维混乱等情绪,这些情绪看不见摸不着,但带给患者的痛苦却是真真实实的。莫让心理痛苦折磨患者,推荐您阅读《美国癌症协会:超实用!肿瘤患者的“坏”情绪请这样处理》   03 放下心理负担—— 患癌不是“做错了什么”,更不是“耻辱” “我一直都很注意养生,怎么还是得了癌,到底做错了什么,老天要这样惩罚我” “得了乳腺癌之后,我切除了左乳,出门总是觉得抬不起头,感到不光彩”   很多肿瘤患者都会有这样或那样的心理负担,总觉得得了肿瘤这种大病是不是自己做错了事,还会有“耻辱”感,这是完全没有必要的,这样的负担对于抗癌有害无益。   要减轻这些心理负担,这几点建议希望对您有帮助:   多学习肿瘤知识,少一些对肿瘤的恐惧,学习途径: 相关癌症指南,推荐网站:NCCN在中国http://www.nccnchina.org/ […]

玉米
常吃的两种肉被证实可抗癌!肿瘤患者这样吃肉身体恢复的更快

常吃的两种肉被证实可抗癌!肿瘤患者这样吃肉身体恢复的更快

随着秋冬的到来,人们的餐桌上开始丰盛起来,而牛羊肉作为肉类的代表之一,一直都是食客们钟爱的美味。温暖的羊汤、沸腾的牛油火锅,都能驱散冬季的阴霾与寒冷。   令人欣喜的是,除了带来美味之外,牛羊肉竟然能够帮助抗癌!近日,国际顶级学术期刊《自然》发布的一项研究发现,食物中的反式异油酸(TVA)可以增强 T细胞的杀癌能力。而牛羊肉中,就含有大量的TVA。   但是又有很多癌症肿瘤患者担心,多吃肉是不是会给身体带来负担呢?那么今天我们就来讲一讲,牛羊肉等食材,癌症患者究竟该怎么吃。     TVA的奇迹:免疫激活 牛羊肉的抗癌之源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什么是TVA。TVA又被称为反式异油酸,TVA是一种长链脂肪酸,大量存在于反刍动物的肉类中,包括牛肉和羊肉,同时乳制品中也含有许多TVA。   TVA在免疫细胞激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研究表明,TVA能够增强T细胞浸润并提高CD8+ T细胞的抗癌能力。这意味着通过食用富含TVA的牛羊肉,我们或许能够增强自身免疫系统对抗癌症的能力。   此外,TVA在牛羊肉中的富集也成为了研究的焦点。科学家们通过分析肉类中的脂肪成分,发现牛羊肉中含有相对较高的TVA,这为其被视为一种有益于免疫系统的食物提供了科学支持。   牛羊营养大揭秘: 铁锌血红素 助你健康无忧   其实,除了TVA,牛羊肉还包含许多其他对人体有益的营养成分,其中血红素、铁和锌的高含量尤为引人注目。   血红素、铁和锌:充沛能量与免疫守卫   牛羊肉中丰富的血红素,这是一种重要的铁蛋白,它有助于提高患者的血液氧含量,减轻贫血症状,进而增强免疫系统功能。   血红素、铁和锌不仅有助于预防贫血,还提供充沛的能量,对于患者康复至关重要。其中的铁和锌不仅对于红细胞形成和氧的运输非常重要,同时直接支持白细胞的产生和活性,帮助免疫系统正常运作,为癌症患者提供强大的身体守卫[1]。   蛋白质和B族维生素:康复之助与神经保护   牛羊肉作为优质蛋白的主要来源,对于肿瘤癌症患者的康复尤为关键。同时,其中富含的B族维生素,尤其是维生素B12和维生素B6,对神经系统的正常运作和能量代谢起着保护作用[2]。   益脂肪酸:心脏健康与癌症辅助治疗   牛羊肉中的益脂肪酸,如Omega-3脂肪酸,不仅对心脏健康有益,还被认为在癌症辅助治疗中具有潜在作用。它们可以降低炎症反应、减轻治疗引起的身体负担,为癌症患者提供全面的支持[3]。   肿瘤患者科学美食建议: 瘦肉低温烹调 平衡膳食享健康   牛羊肉对于肿瘤患者是否适宜食用,是一个复杂而关键的问题。一方面,牛羊肉中的丰富营养元素有助于提高患者的免疫力和营养水平,对康复有积极影响。另一方面,一些研究指出,过多的红肉摄入可能与某些癌症风险增加有关。   基于目前的科学研究,肿瘤患者在食用牛羊肉时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01 量力而行 根据个体状况、治疗方案和医生建议,控制适量的摄入。一般来说,每周2-3次,每次控制在150克左右即可。避免过度食用,特别是在食用过程中注意身体的反应。   02 选择瘦肉 优选瘦肉,如牛里脊、羊腿肉等,减少脂肪摄入。这不仅有益于控制体重,还减轻了对胃肠系统的负担。   03 […]

玉米
肺癌患者的营养治疗专家共识

肺癌患者的营养治疗专家共识

文章来源:中国抗癌协会肿瘤营养专业委员会,中华医学会肠外肠内营养学分会.肺癌患者的营养治疗专家共识[J].肿瘤代谢与营养电子杂志,2023,10(3):336-341. 摘 要 肺癌是常见肿瘤之一,受摄入减少、手术和靶向药物的影响,营养不良在肺癌患者中很常见。肺癌患者应通过营养风险筛查2002与患者主观整体评估进行营养评估。并非所有接受化疗的肿瘤患者都需要营养治疗,对于营养状况良好的接受化疗的肺癌患者,不推荐常规应用营养治疗。肿瘤患者的蛋白质合成和分解代谢均存在异常。对于进展期肺癌患者,蛋白质分解大于合成,代谢应激因素也会增加蛋白质的需要量,肺癌患者蛋白质需要量推荐给予1.2~2.0g/(kg·d),能量摄入目标量推荐为25~30kcal/(kg·d)。口服营养补充是肺癌患者首选的营养治疗方式,适用于能够吞咽、胃肠道功能正常的患者。对于肠内营养可达到正常营养需要量的肺癌患者,不推荐常规进行肠外营养治疗。当患者无法通过肠内营养(如严重放射性食管炎、严重恶心呕吐)获得足够的营养需要时,则应选择补充性肠外营养或全肠外营养。口服谷氨酰胺可降低肺癌患者放射性食管黏膜炎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选用低糖高脂配方可改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血气分析和呼吸功能指标。 正 文 1 背景 肺癌是全球范围内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自20世纪50年代以后,肺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呈明显上升的趋势,目前肺癌已成为我国恶性肿瘤死亡原因的首位。肺癌的发病与吸烟、大气污染、长期接触放射性物质、肺部慢性疾病等有关。目前主要的治疗手段包括手术、化疗、放疗、分子靶向治疗等。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营养不良发生率可达30%以上[1]。 肺癌本身或纵隔淋巴结转移癌对食管产生压迫症状可影响进食。肺癌引起的呼吸困难导致患者大脑缺氧,对化学感受器所传递的饥饿信号迟钝,对食物的味觉、嗅觉也会发生改变,进食的快感减少或消失,产生厌食。同时肺癌本身也可以刺激和诱导宿主免疫细胞产生各种细胞因子,导致糖、脂肪、蛋白质代谢异常,引起营养不良。 作为肺癌治疗方式,化疗常常引起恶心、呕吐、腹泻、味觉改变、食欲减退以及厌食,甚至肝脏损伤,最终影响营养物质的摄入。而肺癌常用的化疗药物顺铂属强致吐类药物,如果不加以控制,恶心和呕吐会造成水、电解质的失衡,体重丢失以及衰弱,甚至导致恶液质;另外,胸部肿瘤放疗引发食管神经肌肉和上皮细胞的损伤,放射性食管炎的发生率在40%以上,患者因此减少了食物的摄入,并导致其营养状况的进一步恶化。此外,随着分子靶向治疗药物,尤其是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EGFR-TKI)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广泛应用,也逐渐暴露出靶向药物治疗过程中的营养问题,EGFR-TKI药物最常见的不良反应就是黏膜炎,常常表现为口腔炎、咽炎、胃部不适、食欲减退、腹泻等,上述不良反应常常会导致患者出现食物摄入减少、吸收障碍,发生不同程度的营养不良;此外,以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为代表的肿瘤免疫治疗在增强机体抗肿瘤免疫功能的同时,也会非特异性地激活免疫系统导致免疫相关胃肠道炎症的发生,从而增加营养不良的风险。最后,胸外科相关手术也是一种对机体的外源性创伤打击,往往可造成机体代谢紊乱及内稳态的失衡,加重术后患者的代谢负担,引起各种营养素的消化吸收障碍,导致患者营养不良。 2 证据 2.1 营养不良对肺癌患者的影响 2.1.1 围手术期肺癌患者 Attaran S等[2]通过对674例行肺叶切除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研究发现,术后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30kg/m2的患者生存率远高于BMI<30kg/m2的患者,因此该研究认为好的营养状态可能会降低肿瘤的侵袭性,BMI可作为肺癌术后生存期的预测因素。Okada S等[3]开展的一项关于营养预后指数(prognostic nutritional index,PNI)的回顾性研究,通过回顾性分析248例非小细胞肺癌术后患者的信息发现,PNI低水平与气胸等术后并发症(Clavien-Dindo等级≥Ⅱ级)的发生率呈正相关。高PNI组(PNI≥46.24)和低PNI组(PNI<46.24)的中位总生存(overall survival,OS)期分别为25.2个月和16.4个月,1年OS率分别为80.6%和63.9%,显示出营养状态与预后之间的密切关系。 2.1.2 化疗和放疗肺癌患者 Arrieta O等[4]对100例应用紫杉醇联合顺铂方案化疗的Ⅳ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研究发现,化疗后发生营养不良和低蛋白血症的患者,化疗不良反应明显增加,包括贫血、乏力和食欲不振。Ross PJ等[5]通过对780例包括肺癌在内的肿瘤患者进行对比研究发现,在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中,营养不良的患者较体重正常的患者化疗不良反应更为明显,且更容易出现化疗延迟。陈文政等[6]研究了174例肺癌患者放疗前的营养状况与放疗不良反应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患者营养状况与放射性皮炎、放射性食管炎、疲劳、放射性肺炎的发生率存在线性关系,提示存在营养不良的患者在放疗前接受营养治疗可能会减轻放疗不良反应的发生。 2.1.3 靶向治疗肺癌患者 对于存在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敏感基因突变的肺腺癌患者,第一代靶向药物(吉非替尼、厄洛替尼、埃克替尼)、第二代靶向药物(阿法替尼、达可替尼)和第三代靶向药物(奥西替尼)都显示出了卓越的抗肿瘤疗效[7-8],与化疗相比,靶向治疗明显提高了肿瘤治疗的客观反应率,延长了肿瘤的无进展生存(progression free survival,PFS)期。与化疗相比,靶向治疗的不良反应较少,因此患者的营养状况更容易被忽视。Park S等[9]回顾分析了630例应用EGFR-TKI治疗的肺腺癌患者的贫血状况、BMI、PNI与患者PFS、OS的相关性,结果表明,贫血、BMI<18.5kg/m2和PNI<45都是患者PFS和OS的不良预后因素。建议在接受靶向治疗的患者中,重视治疗前营养状况的评估并且必要时给予相应的营养治疗。Arrieta O等[10]评估了84例应用阿法替尼的患者治疗前后的营养状况,98.6%的患者在治疗后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腹泻,其他的3、4级不良反应还有口腔干燥、味觉障碍、吞咽困难、恶心、呕吐等。其中美国东部肿瘤协作组(Eastern Cooperative Oncology Group,ECOG)评分≥2分、体重≤58.6kg和体表面积≤1.7m2的患者更容易发生胃肠不良反应同时伴有营养不良。 2.1.4 免疫治疗肺癌患者 近年来,以免疫检查点程序性死亡受体1(programmed death receptor-1,PD-1)及程序性死亡配体1(programmed death ligand-1,PD-L1)抑制剂、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4(cytotoxic T lymphocyte associated […]

玉米
癌症患者对待抗生素时,一定要慎重再慎重!

癌症患者对待抗生素时,一定要慎重再慎重!

一个朋友的父亲患有肺癌,手术后服用K药(免疫治疗PD–1药物),效果很稳定,病情也没有继续发展。后来因为感冒,自行服用了抗生素,不到2个月就出现病情进展。   这个事件警示我们,对待抗生素时,一定要慎重再慎重!     中国被称为“抗生素大国”,以滥用抗生素“威震四海”。我们从小到大但凡身体有任何不舒服,都会听到家长或者家人关切的问候:“吃点消炎药,马上就好了”“这样不行,赶紧去打个点滴吧”……   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的我们,对“消炎药”有着谜之依赖,以至于到现在,打喷嚏或流鼻涕的时候还会收到身边的朋友好心递过来的一片头孢或者阿莫西林。   接下来,小编带你了解肿瘤病人在治疗过程中如何对待抗生素。       什么是抗生素?   抗生素是一种对细菌具有活性抵抗的物质,是对抗细菌感染的最重要的药物。它被广泛用于治疗和预防细菌感染,主要是针对“细菌有而人(或其他动植物)没有”的机制进行杀伤。值得强调的是抗生素对普通感冒或者流感等病毒无效,抑制病毒的药物是抗病毒药,而非抗生素。而细菌也分为很多种,特定的药物对特定种类的细菌效果好。   抗生素的5大类及代表药物有: 一、𝛃内酰胺类(最常见):青霉素类(包括阿莫西 林)和头孢菌素类等 二、氨基糖苷类:庆大霉素、卡那霉素等 三、大环内酯类:红霉素、罗红霉素、阿奇霉素等 四、喹诺酮类:诺氟沙星、氧氟沙星等 五、其他:四环素类、林可霉素类、抗厌氧菌类(甲硝唑)等 (我国法律规定,抗生素是处方药,需要有执业资格的医生开具处方才能使用。这首先就是为了保护人民健康,避免错误用药。)       滥用很危险⚠️   对健康人来讲,抗生素的滥用可能会导致这些危害:毒副作用、过敏反应、二重感染、严重耐药、正常菌群紊乱等,增加个人和社会的负担。   对癌症病人来说,抗生素更不能随便使用。在使用之前必须有医生的指导,并遵医嘱按时按量服用,切不可自行增减药量,或与别的药物随意搭配服用。         抗生素影响免疫治疗疗效   最新的一项关于抗生素和免疫治疗的研究就提示了,使用抗生素会影响接受免疫治疗的病人的治疗效果。   这项研究对196位癌症病人进行了前瞻性调查,目的是观察常规临床治疗中, 在病人进行免疫治疗之前或同时使用广谱抗生素对其总生存期的影响。研究覆盖了多种类型的肿瘤,年龄中位数为68岁。   研究结果表明,所有接受免疫治疗的病人的中位总生存期为14.6个月,其中在免疫治疗之前的30天之内没有进行广谱抗生素治疗的病人的中位总生存期长达26个月。   更令人惊讶的结果是,有一部分病人在免疫治疗期间接受了广谱抗生素治疗,他们的中位总生存期只有2个月。而且,无论是哪种类型的癌症、无论哪种类型抗生素的使用,都会缩短免疫治疗病人的总生存期。   关于其中的机制虽然还没完全明确,但是导致治疗疗效变差的原因与抗生素导致肠道微生物减少密切相关。       抗生素增加结肠癌风险   另一项有关抗生素的研究表明,抗生素的使用与结肠癌发生风险增加有关,可能是因为抗生素破坏了肠道细菌的平衡,使各个菌群水平差异变大导致了肠道的癌变。   我们需要知道,普通人身上的细菌、病毒和其他微生物数量是超过自身细胞数量的,其中绝大部分无害,而且广泛参与到人体代谢中,很多都对健康有益。随意使用抗生素,特别是广谱抗生素,会破坏人体正常的微生物分布,不利于健康,也不利于治病。       你以为的“消炎药”是什么?   […]

玉米
补充叶酸,降低肠癌风险

补充叶酸,降低肠癌风险

叶酸,是一种B族维生素(维生素B9),因在绿叶中含量丰富而得名。我们人体无法自己合成叶酸,因此必须通过饮食来来获取。众所周知,叶酸对于预防新生儿先天性畸形,因此,孕妇常常需要注意补充叶酸。 一项最新研究显示,补充叶酸还有一项好处——降低结直肠癌风险。 近日,希腊约阿尼纳大学医学院、南加州大学、Fred Hutchinson癌症中心等70多家研究机构的研究人员合作,在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 期刊发表了题为:Genome-wide interaction analysis of folate for colorectal cancer risk 的研究论文。 研究团队分析了超过70000人的数据,发现通过饮食(菠菜、卷心菜、西兰花等)或服用补充剂来增加叶酸的摄入量,可以帮助降低结直肠癌风险。 具体来说,对于膳食叶酸摄入量较高的人,每增加260微克(每天推荐摄入量为400微克)的膳食叶酸摄入量,患结直肠癌(包括近端结肠癌、远端结肠癌和直肠癌)的风险降低7%。 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统计,结直肠癌是全球范围内发病率排名第三、致死率排名第二的癌症类型。结直肠癌可能发生在任何年龄,但大多只影响50岁以上的老年人,年轻人群中结直肠癌的发病率很低。然而,近30年来,50岁以下的年轻人群中结直肠癌的发病率一直在上升。 叶酸,是一种B族维生素(维生素B9),在许多食物中都可以找到,尤其是菠菜、卷心菜、西兰花、葵花籽、全谷物、豆类以及柑橘等水果。叶酸也可以作为叶酸补充剂。叶酸和叶酸在帮助产生红细胞方面至关重要,对怀孕或备孕的女性尤为重要。  在这项最新的研究中,研究团队分析了来自51项研究的70000多人(30550例病例和42336例对照组)的数据。研究团队探讨了常见基因变异与膳食叶酸、叶酸补充剂使用和总叶酸与结直肠癌风险之间的相互作用。结果显示,通过膳食或通过补充剂来增加叶酸的摄入量,都可以帮助降低结直肠癌风险。 研究团队认为,这一研究结果支持了叶酸可能有效预防结直肠癌这一假设,即使在通过饮食获得的正常摄入水平下也是如此。该研究还通过全基因组交互分析发现,叶酸可能影响癌症风险,包括参与调节这一风险的基因位点——基因组中的一个特定区域(位于第3染色体上的3p25.2位点)可能改变叶酸补充剂与结直肠癌风险之间的关联。但这需要更多的研究来确定涉及的基因及其影响。  研究团队表示,在肠癌方面,人们可以采取多种措施来降低风险,包括饮食多样化——富含全谷物、蔬菜、水果和豆类的饮食,这支持了这项研究的结果。这项大型研究展示了叶酸的潜在保护性健康益处,还补充了多年来一直强调的观点——以蔬菜、水果、全谷物和豆类为基础的健康饮食可以帮助降低癌症风险。 叶酸存在于多种食物中,包括菠菜和西兰花等绿叶蔬菜,实际上,多食用绿叶蔬菜,不仅与降低肠癌风险有关,还可以支持我们的整体健康。 富含叶酸的的60种食物 论文链接: https://doi.org/10.1016/j.ajcnut.2023.08.010 撰文丨王聪      

玉米
精准检测指导下的精准治疗,32岁小伙结直肠癌肝转移,化险为夷!

精准检测指导下的精准治疗,32岁小伙结直肠癌肝转移,化险为夷!

结直肠癌是最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我国的调查数据显示,约83%的结直肠癌患者确诊时已经发展至中晚期,有约半数患者在疾病进程中会发生转移。近年来,种类繁多的靶向治疗药物以势如破竹的姿态成为恶性肿瘤治疗的重要方法。以多学科诊疗(Multidisciplinary-Team,MDT)为核心的治疗模式有利于精准选择靶向药物,对改善患者的预后十分关键。《医师报》与大家分享一例发生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结直肠癌MDT讨论中的典型病例——精准检测指导下的精准治疗,重新挽救年轻小伙的生命。 患者是位32岁年轻小伙,事业刚刚起步,家庭刚刚组建。然而1年之前,噩耗传来,他被确诊为回盲部恶性肿瘤。不幸中的万幸,当时肿瘤还未发生转移,小伙在外院接受右半结肠癌根治术,术后恢复顺利。病理:中低分化腺癌,浸润浆膜下层,淋巴结(3/29),pT3N1M0,pMMR,RAS/BRAF全野生。术后按诊疗规范接受FOLFOX辅助化疗。 在辅助治疗进行到第七周期时,噩耗再次袭来,2021-12-4外院复查腹部MRI提示:肝内多发异常信号灶,转移瘤可能性大。手术不足半年,还在做辅助治疗期间就出现了转移,意味着小伙的疾病分期一下子成为了IV期(晚期),且一线治疗已经失效。这消息如同晴天霹雳,小伙对人生彻底失去了信心。在家人的劝说与陪伴下,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来到我院。 考虑到小伙年纪很轻,但病情凶险,我院MDT专家十分重视,在充分讨论之后慎重建议:于我院再次完善原发灶病理及基因检测。结果显示:结肠癌根治标本,pMMR,RAS/BRAF全野生型,HER2 阴性。 综合检测结果,依据现有指南,MDT给出建议:辅助治疗期间发现肝脏多发转移,暂不考虑手术,先行标准二线治疗:FOLFIRI+靶向治疗,4次后评估是否可行肝脏手术。 很快,4个周期的治疗结束,进行了第一次疗效评估,结果显示:肝转移较前增大、进展。肿瘤指标较前明显升高。 二线治疗前后肝转移灶对比 二线治疗前后肿瘤标志物对比 这是所有人都不愿看到的结果,二线治疗的失败意味着平均生存期仅有不到1年。面对年轻的小伙,我院MDT专家不愿放弃,综合评估后建议行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肝穿刺活检,行二代测序基因检测(NGS),寻找可能的治疗靶点。 不幸中的万幸,NGS检测结果出现了一丝曙光。NGS检测提示:TP53突变,RAS/BRAF野生,MSS,TMB-high。 肝穿刺活检标本NGS检测结果 经MDT讨论,建议尝试FOLFIRI+贝伐珠单抗+PD-1抑制剂的“靶+免+化”治疗。经过4个周期的治疗,又到了MDT评估的时候。这次复查结果终于看到了曙光,肝内多发转移灶,较(22-2-8)前片缩小。MDT疗效评估部分缓解(PR),建议手术治疗! “靶+免+化”治疗前后肝转移灶对比 2022年7月28日,对于小伙无疑是个重要的日子,按照预期,他接受了腹腔镜肝转移灶切除手术。术后病理提示:病灶彻底凝固性坏死,未见肿瘤组织(pCR)。术后按照MDT的建议,小伙开始了半年的口服化疗维持和1年的免疫治疗巩固。今年7月停药,10月复查,均未见肿瘤复发征象。 在三十多岁的年纪罹患晚期肿瘤,无疑是不幸的;但在MDT框架下,以“精准检测”指导“精准治疗”,使小伙战胜晚期肿瘤,无疑又是不幸中的万幸。这样的例子,在中山医院结直肠MDT,还有很多很多。在手术、药物等综合治疗手段不断进步的今天,我们越来越有理由相信,没有什么肿瘤是不可战胜的! 稿件来源:复旦大学中山医院大肠癌诊疗中心、新民晚报、医师报肿瘤频道    

玉米
中疾控发布最新癌症数据:中国癌症死亡上升21.6%,肺癌仍居榜首

中疾控发布最新癌症数据:中国癌症死亡上升21.6%,肺癌仍居榜首

癌症是全球主要的公共卫生问题,近年来,由于饮食、环境、人口的老龄化等因素,全球癌症发病率不断增长,癌症作为主要死因的情况日益突出。 根据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发布的2020年全球最新癌症数据,中国已经成为了名副其实的癌症大国。作为世界上的人口大国,中国的癌症数据不容乐观,不论是新发人数还是死亡人数,中国都位居全球第一。 近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殷鹏、齐金蕾、首都医科大学李梦龙等人在《柳叶刀》子刊” The Lancet Public Health “(IF=50)上发表了一篇题为” National and subnational trends in cancer burden in China,2005-20:an analysis of national mortality surveillance data “的研究论文。 该研究显示,2005-2020年,癌症相关总死亡人数增加了21.6%,在男性和女性中,前三大致命癌症依次是:气管癌、支气管癌和肺癌;肝癌;胃癌。 对于男性,前五大致命癌症依次是:气管癌、支气管癌和肺癌;肝癌;胃癌;食管癌;结直肠癌。 对于女性,前五大致命癌症依次是:气管癌、支气管癌和肺癌;肝癌;胃癌;结直肠癌;乳腺癌。 按不同年龄段来看,0-19岁主要致命癌症是白血病、脑癌和神经系统癌;40-59岁主要致命癌症是肝癌、气管癌、支气管癌、胃癌;60岁以上主要致命癌症是气管癌、支气管癌、肺癌、肝癌、胃癌。 在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分析了中国31个省,根据国家死亡率监测系统分析了总体癌症死亡率和23个特定部位癌症死亡率,评估了2005-2020年中国国家和地方癌症负担的变化。 总的来讲,2020年,中国癌症相关死亡人数为240万人,因癌症导致的生命损失年数(YLL)为5660万。2005-2020年,癌症相关死亡人数增加了21.6%,YLL增加了5%。   男性和女性前五大致命癌症 在男性中,2020年,前五大致命癌症依次是:气管癌、支气管癌和肺癌;肝癌;胃癌;食管癌;结直肠癌。 在女性中,2020年,前五大致命癌症依次是:气管癌、支气管癌和肺癌;肝癌;胃癌;结直肠癌;乳腺癌。 2005-20年中国男性(A)和女性(B)癌症死亡人数排名 2005-2020年间,大多数癌症的死亡率显著下降,死亡人数有所增加。位居榜首的气管癌、支气管癌和肺癌相关死亡的比例有所增加,主要归因于人口增长和人口老龄化。 男性死亡率第2-5位癌症保持不变,这四种癌症死亡率从2005年的55.8%下降到2020年的45.3%。然而,在女性中,肝癌从第三位上升到第二位,结直肠癌从第五位上升到第四位,乳腺癌从第六位上升到第五位,女性第2-5位癌症死亡率从46.6%下降至38.3%。   城市和农村区别 从城市和农村来看,农村地区癌症死亡率和YLL率均高于城市地区。 不同年龄段致命癌症   根据不同年龄段分析发现,癌症相关死亡的十大主要原因在不同年龄组之间差异很大,青壮年的死亡率远低于老年人。 在0-19岁的人群中,三种主要的致命癌症是白血病、脑癌和神经系统癌、肝癌。 在20-39岁的人群中,男性三种主要的致命癌症是肝癌、白血病、气管癌、支气管癌和肺癌;女性三种主要的致命癌症是乳腺癌、白血病、宫颈癌。 在40-59岁的人群中,男性三种主要的致命癌症是肝癌、气管癌、支气管癌和肺癌、胃癌;女性三种主要的致命癌症是气管癌、支气管癌和肺癌、乳腺癌、宫颈癌。 在60岁以上人群中,主要致命癌症是气管癌、支气管癌、肺癌、肝癌、胃癌。 2020年按年龄划分的男性癌症死亡率 总结 综上,2005-2020年,中国癌症相关死亡总数和YLL显著增加,中国癌症负担沉重且持续上升,由于中国人口基数大,癌症死亡人数仍居世界第一,需要进一步降低气管癌、支气管癌、肺癌或其他主要癌症死亡和新发癌症的负担。

玉米
放疗常见副作用及处理方法,看这一篇就够了

放疗常见副作用及处理方法,看这一篇就够了

放疗引起吞咽困难、呕吐怎么办? 放射区皮肤出现脱皮、糜烂、渗出,该如何处理? 放疗后出现腹泻怎么办?   放疗是癌症治疗的主要手段之一,据数据显示,大约70%的癌症患者在治疗癌症的过程中需要用放射治疗,约有40%的癌症可以用放疗根治。虽然放疗帮助许多癌症患者打击肿瘤,减轻病症,改善生活质量,但是,在放射线消灭癌细胞的同时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损害正常细胞,放疗伴随的副作用,会导致患者身体出现一些不适反应。   这些副作用因人而异,与治疗时的放射剂量、部位、患者个体健康情况有关。大多数放疗导致的副作用,会随治疗后时间的延长而缓解及消失。当严重的放疗副作用发生时,患者会有明显的痛苦和不适感,合理的辅助缓解治疗是必要的。接下来将逐一详述常见的放疗副作用及对应的处理方式。 放射性皮炎, 我该拿你怎么办? 放射性皮炎,是放疗患者常见的副作用之一,容易发生在身体潮湿的部位及皮肤褶皱处。时间上,一般在放疗开始后2~3周出现症状,放疗结束7~10天仍会加重,通常4~6周内会自然愈合,但是皮肤可能存在疼痛甚至感染的风险,并对患者的生活质量产生负面影响。 常见症状 ● 一般在照射10次后,皮肤开始发干、发痒,出现紧绷感; ● 表现为红斑、色素沉着,毛囊扩张,毛发脱落,皮肤脱屑,自觉皮肤瘙痒、灼热感; ● 明显红斑,触痛,片状湿性脱皮,中度水肿; ● 严重者出现水疱、溃疡。 (常见放射性皮炎症状图) 预防性措施 ● 放疗前应摘除假牙、耳环、项链金属制品,以免增加射线的吸收,加重皮肤损伤; ● 如果有切口,应将切口妥善处理,尤其是接近软骨及骨组织的切口,必须愈合后方可接受放射治疗; ● 穿宽松吸汗的全棉衣物,选用柔软的毛巾(全棉为主,建议婴儿专用毛巾),避免用力揉搓; ● 放疗区域严禁搔抓,修剪指甲,以免睡眠时搔抓局部皮肤引起损伤、糜烂; ● 外出应对照射野皮肤予以遮挡,防止日光直射,夏天建议打伞,减少外出与出汗; ● 放疗区皮肤可用温水(37–40℃)和软毛巾轻轻沾洗,避免冷热刺激,不建议用刺激性洗涤用品,如肥皂、沐浴露等,禁止用碘酒、酒精等刺激性消毒剂涂擦; ● 放疗区皮肤尽量保持干燥,每日注意观察皮肤及定位线,保持定位线清晰,一旦标识模糊,及时告知技师给予描记。 虽然放射性皮炎给许多放疗患者带来困扰,但是以上的干预措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的舒适度,减少进一步损伤的风险,并促进伤口愈合。 总是反胃、难以下咽, 放射性食管炎该怎么办? 因放射线所引起的食管损伤,称之为放射性食道炎,亦可称为放射性食管炎,其典型症状为咽下疼痛或胸骨后疼痛。常见于放疗后1周或数周内出现,一般症状较轻。严重者可出现胸部剧痛、发热、呛咳、呼吸困难、呕吐、呕血等,应警惕食管穿孔或食管气管瘘的发生。 下图为急性放射性食管炎的分级标准,能够帮助患者本人及医务人员通过等级及对应症状来判断放射性食管炎的严重程度,并及时干预,帮助患者减轻痛苦。   放疗过程中,的确很难避免放射性的损伤,但可以通过避免辛辣;控制食物温度在40 ℃ 左右;禁食冷、硬、煎、炸、粗纤维食物;进餐后饮少量温开水以冲洗食管等预防性措施将伤害降低。 已经患了放射性食管炎的患者,建议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药物治疗,以达到抗炎消肿和保胃的作用。 常见药物治疗方法以供参考 ● 庆大霉素2万单位加20% 甘露醇10ml,饭后服用,每日2~3次,服后半小时内不饮水;地塞米松0.75mg ,每日3次含化,3~5天。 ● 食管炎严重者可予常规剂量青霉素、地塞米松静脉滴注。 ● 硫糖铝0.5g,3~4次/d,饭前半小时服;雷尼替丁、奥美拉唑饭前半小时服用。保护食管黏膜,抑制胃酸,防止酸反流入食管。 腹痛、腹泻、便血, 放射性肠炎怎么办? 放射性肠炎是妇科恶性肿瘤、男性前列腺恶性肿瘤放射治疗的主要并发症,也是盆腔放射治疗的常见并发症。由于肠上皮细胞在射线作用下出现变性脱落,肠黏膜变薄,毛细血管扩张,肠黏膜充血水肿,出现腹痛、腹泻、肛门坠胀、里急后重、黏液便或血便等临床表现。 放射性肠炎可自愈,但为了患者的生活质量考虑,还是妥善干预为好。首先要明确自己处于放射性肠炎的第几级,才好对号入座,有针对性地进行干预。 放射性直肠炎分级 :Ⅰ级 盆腔器官照射后直肠黏膜发生改变 一般发生于放疗的 1~2 周 处理方式:无需用药。每天注意观察肛周情况,每次便后用温水清洁肛周。每日保持 2500 mL的水份摄入,充足的水份摄入可以促进肠道良好运动,减少机械性刺激。少吃多餐,进食高蛋白、高热量及富含维生素的低纤维素食物;忌食产气、生、冷、辛辣刺激、油腻食品。 放射性直肠炎分级 :Ⅱ级 盆腔放疗期间出现Ⅱ级放射性直肠炎 一般发生于放疗 3 周后 处理方式:保持肛门及会阴部清洁,穿宽松内裤。用消化道黏膜保护剂:思密达,口服;腹泻次数多,口服易蒙停,抑制肠蠕动,延长肠内容物的滞留时间。每晚保留灌肠。 严重的放射性直肠炎 处理方式:暂停放疗、可在肛门、会阴部热敷以减轻症状,口服或经肛门应用消炎药物。营养支持 ,可为腹泻严重者给予静脉营养补充能量、电解质,增加微量元素及维生素等营养物质摄入,纠正贫血和低蛋白血症状况。 饮食原则 ● 少食多餐:减轻肠道负担,以少食多餐方式补充营养摄入量。 ● 高热能、高蛋白质:补偿长期腹泻而导致的营养消耗,根据个人消化吸收耐受情况循序渐进地提高供给量。蛋白质每日每公斤体重1.5克,其中优质蛋白占50%为好。 ● 限制脂肪和膳食纤维:腹泻常伴有脂肪吸收不良,严重者伴有脂肪泻。因此膳食脂肪量要限制,应采用少油的食物和少油的烹调方法。避免食用含刺激性和纤维高的食物,如辛辣食物、白薯、萝卜、芹菜、生蔬菜、水果以及带刺激性的葱、姜、蒜和粗杂粮、干豆类等。 癌症的很多治疗手段都存在副作用,其中,放疗副作用的确会让患者身体和心理上带来不同程度的负担。吕萍护士在讲座最后,劝导患者朋友不要仅因为这些副作用而放弃治疗,毕竟放疗对癌症的治疗效果还是有目共睹的。同时,讲座中提到的常见放疗副作用,通常都会在一段时间后自行消除或者采取措施消除,希望以此帮助放疗患者朋友们消除顾虑。 […]

玉米
肿瘤患者如何安然度过5年生存期?这5点要诀快收好

肿瘤患者如何安然度过5年生存期?这5点要诀快收好

对于很多肿瘤患者来说,度过“5年生存期”是一个里程碑式的成就,确实,度过“5年生存期”以后,肿瘤的复发风险就会比较低了,临床上也常以“5年生存期”作为临床治愈的评价标准。   那么如何才能更加安然地实现这一“小成就”呢? 快快记下这5点要诀   饮食调理要做好, 适宜运动不能少, 健康体重也重要, 心情愉悦莫小瞧, 定期复查,更是跑不了。  饮食调理要做好 民以食为天,对处于康复期的肿瘤患者来说,饮食上更要多加注意,均衡、多样化、避免不健康的饮食,才能更有益于康复。 每日菜单推荐   主食:全麦食物多点比较好,保证至少摄入30克食物来源的纤维素。   蔬菜水果:保证至少摄入400克蔬菜水果;建议颜色多种;多吃叶类蔬菜。   肉类:红肉不超过50–75克;鱼、鸡鸭是不错的肉类选择;不吃加工肉类。   豆类、蛋、奶:每日适量摄入,是非常好的蛋白质来源。   菜单详解 1、日常饮食应富含全麦食物、蔬菜、水果和豆类   每天至少摄入30克食物来源的纤维素;   每天至少摄入400克不同种类的非淀粉类蔬菜和水果;十字花科蔬菜被证实对肿瘤患者有益,例如洋白菜、西兰花、花椰菜、大头菜等。建议每天食用各种颜色的蔬菜和叶类蔬菜;   推荐每日摄入约50g大豆及豆制品,豆类能够帮助患者获取优质蛋白。 辟谣 有患者担心豆类会增加乳腺癌的风险。完全不会!乳腺癌与动物性雌激素有关,豆类中富含的是植物雌激素,两者不可混为一谈。 2.  限制摄入红肉和加工肉类,推荐鱼、鸡鸭等禽类及蛋类   建议每周摄入煮熟的红肉不要超过350–500g;红肉是指所有类型的哺乳动物的肉,例如牛肉、羊肉、猪肉、马肉等等。   对于加工肉类,不吃最好。   适当提高鱼、鸡鸭等禽类及蛋类在日常饮食中的比例。鱼、蛋也是优质蛋白的来源,动物蛋白与植物蛋白同食,更能提高蛋白质的利用率。 3.  限制“快餐”和其他高脂肪、淀粉或糖类食品的摄入量   “方便食品”以及其他高脂肪、高淀粉或高糖的加工食品影响人体健康已经是众所周知的事了,所以,请控制住自己吧!   关于糖的摄入,请大家注意。虽然肿瘤细胞“爱吃”糖,对葡萄糖的摄取能力比普通细胞高。但在日常饮食中完全不摄入糖是非常困难,并且是不必要的。对于肿瘤患者来说,水果和谷物中存在的天然糖并不需要刻意限制,需要限制的是添加糖、精制糖,比如甜点、糖果等。相关链接《来自MD安德森|糖与癌症治疗,您需要知道的4件事》 4.  限制含糖饮料摄取    含糖饮料是指,主要通过加入游离糖(例如蔗糖、高果糖玉米糖浆、蜂蜜、糖浆、果糖)的甜味饮料,例如苏打水、运动饮料、能量饮料、甜水等含糖饮料。 5.  限制酒精摄入。最好不要摄入酒精。   6.  不推荐使用膳食补充剂。营养应该从食物中获取,而不是依赖于膳食补充剂。 适宜运动不能少 建议肿瘤患者在康复期要进行适当运动,其实,即使是在治疗阶段,也不建议患者完全不运动。   运动第一原则:量力而行。   […]

玉米
肿瘤患者冬季进补好处多,这样做复发转移远离你!

肿瘤患者冬季进补好处多,这样做复发转移远离你!

随着冬季的到来,中老年肿瘤患者的生活需求变得更为复杂。寒冷的气温不仅考验着身体的适应能力,更对免疫系统、身体能量储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更好地维持肿瘤患者的健康,中老年肿瘤患者在寒冷季节的饮食问题需要被关注。     肿瘤患者需求特殊 三个方面增强,让体质更好   冬季肿瘤患者面临着更高的能量需求和免疫系统的挑战。在应对这些问题时,我们不仅需要关注肿瘤患者对营养的需求,而且在经过科学论证之后,这三点建议不容忽视:   01 能量需求的调整 冬季寒冷,人体需要更多的能量来保持正常体温。对于肿瘤患者而言,这一需求更为显著。根据美国癌症协会的研究,癌症本身及治疗过程中的能量消耗较大,因此在冬季应适度增加蛋白质和健康脂肪的摄入,以维持身体正常功能。   02 免疫系统的加强   免疫系统是肿瘤患者抵御疾病的第一道防线,同时免疫疗法也在逐渐得到医学界的认可,成为抵御癌症肿瘤的可行方法。   根据《自然》杂志的一项研究,充足的营养有助于增强免疫系统的功能。因此,在冬季,增加富含维生素C、维生素D和锌的食物摄入,如柑橘类水果、鱼类、坚果等,对于肿瘤患者的免疫系统健康至关重要。     03 医疗团队的支持   与医疗团队密切合作是保障肿瘤患者健康的重要步骤。医生、营养师和其他医护人员将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提供个性化的建议。科学家们一致认为,定期的医疗检查和专业的医疗建议是肿瘤患者在冬季保持健康的基础。   寒冷季节的饮食建议 这几类食物,冬天暖胃又暖心 在寒冷的季节里,选择适宜的食物对于肿瘤患者至关重要。科学研究提供了一些建议,以帮助肿瘤患者更好地调整他们的冬季饮食。 01 适量选择暖性食物   寒冷的冬季,选择一些温热食物有助于提高体温。根据《营养学杂志》的研究,热汤、热粥等食物不仅能够满足身体的能量需求,还能够提供足够的水分,有助于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   对于中老年朋友们来说,加入适当营养,同时又香甜可口的温热食物,当然是第一选择,比如:鸡汤、红枣粥、姜汤等。 02 建议比平常吃更多新鲜水果和蔬菜   新鲜水果和蔬菜富含维生素、矿物质和抗氧化剂,有助于提高免疫力。一项发表在《癌症研究》杂志上的研究指出,足够的维生素C摄入与癌症风险降低有关。   冬季的蔬菜水果种类较少,为了中老年朋友的身体考虑,我们建议选择升糖指数低的,例如柑橘类水果、绿叶蔬菜、红萝卜等。不仅能够帮助增强免疫力,还避免了血糖升高的烦恼。     03 冬季特供,高纤维食物的重要性   全谷物和豆类等高纤维食物有助于促进肠道健康,减缓血糖上升,提升免疫系统。根据《营养学与代谢》的综述,高纤维饮食对于防治多种疾病都具有积极的作用。   在寒冷的冬天,一碗温暖的粥,不仅能带来体感上的温暖,同时也是真的有助于我们的身体健康。建议在食物当中,适当加入燕麦、红豆、黑米等,均衡饮食,才能有更好的身体~   肿瘤患者食物红黑榜 千万要记牢!   为了更有针对性地对抗肿瘤,选择对防治肿瘤有益的食物是至关重要的。科学研究提供了一些明确的指导方针。下面是对于肿瘤患者来说,冬天适宜多吃的食物和不适宜太多吃的食材处理方法,大家可一定要记牢啦!   对防治肿瘤有益的食物 […]

玉米
乳腺癌转移速度有多快?取决于······

乳腺癌转移速度有多快?取决于······

确诊乳腺癌的人有什么变化?  按部就班的治疗、学习相关知识(例如:什么能吃?什么不能吃?吃药副作用怎么处理?等),此外,还有一个变化就是她们变焦虑了!最最最焦虑的是——时时刻刻担心好不容易稳定的病情复发了,转移了。   多少乳腺癌病人在度过了治疗后平稳的几年后,还是没能躲过被转移的肿瘤带走了宝贵的生命。对待肿瘤的转移,乳腺癌病人不可以掉以轻心。 接下来,我们就来聊聊乳腺癌的转移速度取决于什么? 乳腺癌如何生长和发展? 在谈转移之前,我们先看看这些肿瘤是怎么长起来的。  正常细胞发生突变,繁殖速度异常变快时,就发生了乳腺癌。癌细胞不受控制的增殖最终在乳腺内生成肿瘤。   癌症的发展速度取决于癌细胞的生长速度。因为所有的癌细胞不是以相同的速度分裂和增殖,因此很难估计癌症的发展。 绝大多数情况下,乳腺癌最初是在乳腺的导管或小叶中开始,然后扩散到乳腺组织中;乳腺组织中的癌细胞增长扩散,进入周围结缔组织;它们从结缔组织中继续生长,可以进一步扩散到周围的淋巴结。  一旦细胞进入淋巴结,就有可能进入淋巴系统或血液系统,并转移至身体其他部位。 转移性乳腺癌 随着诊疗技术的进步和人们自查的提高,乳腺癌的死亡率不断下降。对于2cm以内无转移的乳腺癌肿瘤患者,其5年生存率大约为95%。而转移性乳腺癌的5年生存率为26%。  转移性乳腺癌是指,原发的乳腺癌,发展到一定的阶段时发生转移,包括肺转移、骨转移、肝转移等等。肺为乳腺癌最常见的转移部位,而且乳腺癌的肺转移、肝转移等,治疗后生存率都比较长。 数据显示,患了乳腺癌的人再次在同一侧或对侧乳腺患癌的风险提高。并且,小于40岁的乳腺癌经常会出现双侧乳癌。  关于乳腺癌复发概率,推荐阅读:《了解这些,帮你判断乳腺癌复发概率》 乳腺癌转移速度取决于······ 乳腺癌的发展速度很难确切说明,因人而异,缘于每个人对疾病的反应各不相同。  但是,我们可以对其进行一个大致总结: 1、乳腺癌类型 浸润性或非浸润性?非浸润性乳腺癌不会扩散到导管或小叶之外。 浸润性乳腺癌可扩散到周围结缔组织、淋巴结和身体其他部位。   2、分级 根据肿瘤细胞与正常细胞差异的大小对乳腺癌进行分1–3级。1级乳腺癌生长缓慢 3级乳腺癌发展较快 级别越高意味着癌细胞生长和扩散到乳房及其他部位的能力越高。   3、分期 根据乳腺癌进展分为0–4期。 0期:此阶段的乳腺癌是非浸润的,仅存在于导管或小叶中。 1期:此阶段的乳腺癌为浸润性,但仍然靠近原发部位。如果为1B期,则已经扩散至淋巴结。 2期:此阶段的乳腺癌细胞可能已经扩散到了淋巴结。 3期:此阶段的肿瘤可能很大,而且扩散到数个淋巴结,尚未侵犯到其他器官。 4期。除了乳腺和淋巴结以外,通常已经在骨骼、肺、脑、肝等器官。 尽管很难评估癌症在1年内的进展,但是美国癌症协会提供了乳腺癌不同阶段人群5年生存率的估值。这些数字是根据已有数据的概率估算值,考虑到个体情况差异和医学进步,每个人的个体生存率也会有变化。 0期和1期的五年生存率接近100% 2期的五年生存率约93% 3期的五年生存率约72% 4期的五年生存率约22% 1期和2期的乳腺癌患者在保乳术加放疗后的10年,在剩余的乳腺组织内发生局部复发的概率为10~21%。其中,75~90%的患者表现为孤立的局部复发,未出现远处转移。  已经扩散到身体其他部位的癌细胞更可能会进一步扩散。   4、个人因素 癌细胞在一年之内的增长和扩散通常取决于个人因素,包括年龄、激素状态、是否绝经、是否有家族史、是否接触酒精香烟或其他污染、癌症的既往史。  另外,每个人的体质和基础健康状况的差异,对疾病的抵抗力和免疫力也对癌症的转移速度有影响。 写在最后 转移性乳腺癌不可怕,乳腺癌患者只要按时复查,提高自身身体素质,保证营养补充、良好情绪,就一定能打败肿瘤转移。     参考文献 [1] Olive Peart. Metastatic Breast Cancer. MRADIOLOGIC TECHNOLOGY, May/June 2017.[2] https://www.medicalnewstoday.com/articles/324314.php  

玉米
癌症不会无故上门!生活中少吃这些食物,你却管不住嘴

癌症不会无故上门!生活中少吃这些食物,你却管不住嘴

老祖宗很早就告诫我们:“病从口入”,吃出来了小灾小病不可怕,可怕的是吃不“好”给了癌症乘机而入的机会,别等癌症找上门再后悔没管住自己的嘴!  得了口腔癌: 后悔爱吃槟榔、烟酒不离手 关键词:口腔粘膜受刺激 如果你曾到海南、湖南以及广东部分地区旅游,很可能遇到过当地人在优哉享受着咀嚼槟榔的乐趣,嚼槟榔虽爽,但却隐藏着极大的健康隐患——口腔癌的发病风险会因此增加。长期咀嚼槟榔,会导致口腔黏膜损伤迁延不愈,引起慢性炎症、氧化作用增强和细胞增殖,从而增加口腔癌发生几率。这也造就了湖南省的口腔癌发病率在全国“名列前茅”。 槟榔果的致癌风险有多大? 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将“槟榔果、含烟草的槟榔嚼块、不含烟草的槟榔嚼块”都列为1类致癌物(1类致癌物是指对人而言是确定的致癌物)。     烟酒不离手是另外两个引发口腔癌的主要因素。 烟草的致癌“威力”已经是众人皆知了,更可怕的是,有很多人竟是又吸烟又嚼槟榔,正所谓“槟榔加烟,法力无边”,令人爽的法力前所未有,致癌的法力也大到无可预估啦,长此以往下去,非常有可能要跟癌症会会面了。   酒精的致癌能力可谓是非常全面了,美国癌症研究协会(AICR)出版的《饮食、营养、运动防癌指南第三版更新》明确指出,酒精会增加口腔癌的发生风险,不仅如此,对于咽喉癌、食道癌、肝癌、结肠癌、绝经前的乳腺癌的发生都有具有说服力的致癌能力。 得了食管癌: 后悔吃得太烫,还喝酒 关键词:超过65℃的饮品  刺激 中国是世界上食管癌的高发区,全球约一半的食管癌发生在中国,这与中国人吃喝东西时都喜欢“趁热”有一定关系。但是,太热的食物对我们的食管可相当不友好,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将“超过65℃的热饮(饮用)”列在2A类致癌物清单中。   食管是食物从口腔到胃的“必经之路”,与食物有最直接、最频繁接触的是食管中的粘膜上皮层,太烫、酒精等都会对粘膜产生刺激,久而久之,食管粘膜就会增生、变异,到最后有可能会产生癌变。   2月份发表在《内科医学年鉴(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上的研究揭示了食管癌发生的一个主要因素:吸烟饮酒喝热茶的协同效应。 研究结果显示:饮用热茶、定期饮酒和吸烟的协同效应会增加食管癌发病风险,那些有饮热茶、吸烟和喝酒习惯的人,与不饮热茶但有喝酒和抽烟习惯的同龄人相比,食管癌的风险增加了5倍; 得了胃癌: 后悔吃剩菜、腌菜 关键词:亚硝酸盐 剩菜,对于每个家庭来说,是再常见不过的事情了。剩菜为什么不健康呢?是因为其中可能会有硝酸盐或亚硝酸盐的存在。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将“在导致内源性亚硝化条件下摄入的硝酸盐或亚硝酸盐”列在2A类致癌物清单中。   亚硝酸盐是怎样致癌的?  硝酸盐和亚硝酸盐是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的两种物质,硝酸盐是常见的化肥成分,因此会常常存在于蔬菜等食物中(买回家的蔬菜一定一定要清洗干净哟),而环境中的微生物能把硝酸盐转变成亚硝酸盐。亚硝酸盐本身并不致癌,但它进入人体后,与人的胃液相结合,有可能会生成致癌的N–亚硝基化合物。   随着时间的推移,剩菜中的亚硝酸盐的含量不断提高,虽然冰箱的存在减缓了亚硝酸盐产生的速度,但却无法忽视亚硝酸盐存在的事实。 除了剩菜之外,腌菜也是亚硝酸盐的“聚集地”。美国癌症研究协会(AICR)出版的《饮食、营养、运动防癌指南第三版更新》明确指出:用盐腌制的食物有一定可能会增加胃癌的发生风险。     亚硝酸盐还会来自哪里?  食物中用作发色剂和防腐剂的亚硝酸盐。亚硝酸盐因为具有防腐和发色的作用,常在食品加工业作为添加剂,比如会添加在香肠、腊肉等加工肉类中,所以食品添加剂,也注意一下啦。 得了肝癌: 后悔食物发霉还继续吃,酗酒 关键词:黄曲霉毒素   酒精 在中国,有很多年长一辈的人都特别节俭,有的食物虽然发霉但为了不浪费粮食,就把发霉的部分去掉,剩下的继续食用。纵使有时被家里的孩子提醒,可依旧将勤俭节约贯彻到底。   可是,食用这“毒过砒霜”的食物真的是得不偿失啊。在发霉的食物中,存在着一种强致癌物——黄曲霉毒素,它是目前所知的致癌性最强的化合物,虽然缺乏直接的证据证明黄曲霉毒素对人体的致癌性,但大量的流行病学调查证实,黄曲霉毒素的高摄入量与肝癌的发病率存在密切关系。“黄曲霉毒素”也被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将列在1类致癌物清单中。   黄曲霉毒素存在于土壤、动植物、各种坚果中,当粮食未能及时晒干及储藏不当时,往往容易被黄曲霉或寄生曲霉污染而产生黄曲霉素,特别是容易污染花生、玉米、稻米、大豆、小麦等粮油产品。在湿热地区食品和饲料中出现黄曲霉毒素的机率最高。   温馨提示:黄曲霉毒素是很苦的,如果食用花生、核桃等食物时如果感觉很苦,很可能感染了黄曲霉毒素,马上吐出来,并漱口。 此外,酒精摄入导致的肝癌也不容忽视。美国癌症研究协会(AICR)的报告明确指出:酒精会增加肝癌的发生风险。  得了结直肠癌: 后悔太爱吃肉不吃蔬菜 关键词:高蛋白、高脂肪、低纤维素 结直肠癌近年来在中国的发病率持续走高,根据中国最新(2017年)的癌症统计数据,结直肠癌已经是中国第三位高发的恶性肿瘤。   真是可怕!   俗话说“穷时伤胃,富时伤肠”,结直肠癌是典型的“富贵病”。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得人们的饮食结构开始向高蛋白、高脂肪、低纤维素转变,相信你的身边一定有不少肉的“狂热爱好者”,而这便给了结直肠癌很多“接近”我们的机会。同时,美国癌症研究协会(AICR)的报告也明确指出,大肠癌的发生与红肉、加工肉的摄入有关。  […]

玉米
王长利教授:CACA指南论--联合治疗模式下新辅助治疗大放异彩

王长利教授:CACA指南论–联合治疗模式下新辅助治疗大放异彩

2023中国整合肿瘤学大会(CCHIO)于11月16—19日,在国家会展中心(天津)正式召开。本届大会以“肿瘤防治,赢在整合”为主题,启动百余学术专场聚焦肿瘤医学前沿,共论前沿学术成果,共同引领中国肿瘤学科和合共生,共创人类健康未来。在指南解读专场,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王长利教授讲解联合治疗模式下新辅助治疗。   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的临床分期与5年生存率相关,手术是早期NSCLC主要治疗手段,30%-55%的患者会出现疾病局部复发或远处转移并死于疾病,预后仍有很大提升空间。 2022版 CACA肺癌指南中对于新辅助治疗的推荐: (1) 临床单站N2纵隔淋巴结非巨块型转移(淋巴结<3cm),预期可完全切除: 可行手术切除+辅助化疗或新辅助化疗+手术; (2) 临床多站N2纵隔淋巴结转移,预期可能完全切除: 可行根治性同步放化疗或新辅助化疗+放疗+手术; (3) T3-4N1、T4N0非肺上沟瘤 (侵犯胸壁、主支气管或纵隔): 可行新辅助化疗+放疗+手术或手术+辅助化疗; (4) T3-4N1肺上沟瘤,行新辅助放化疗+手术; (5) IIIA期可切除,如有EGFR基因敏感突变,可行EGFR-TKI新辅助靶向治疗; (6) II-IIIB期可切除,EGFR/ALK阴性,符合新辅助治疗指征: 建议新辅助免疫治疗“临床试验”; (7) 临界可切除的局部晚期LC,应用诱导化疗、免疫治疗及靶向治疗等多种治疗手段后,再分期、重新评估手术可能性。  新辅助化疗为手术患者带来生存获益,但改善幅度不尽如人意。 近年来,新辅助免疫治疗初见成效。有别于传统治疗模式,新辅助免疫治疗由于术前抗原的存在、完整的淋巴系统、以及患者良好的身体状态或可有利于更好地激活抗肿瘤免疫活性,控制远处微转移,降低疾病复发。 NSCLC围术期免疫治疗研究数据 CheckMate 816研究是探索新辅助纳武利尤单抗联合化疗治疗IB-IIIA期NSCLC的III期研究,AACR 2022首次公布了EFS首次中期分析阳性结果,HR 0.63(95% Cl: 0.5-0.87; ELCC2023公布了3年EFS探索性分析数据NIVO+化疗新辅助治疗持续展现出EFS 长期获益,中国人群和ITT人群获益趋势一致。   RATI0NALE-315是一项III期、随机双育、安慰剂对照研究,旨在评价替雷利珠单抗+含铂双药化疗-手术-替雷利珠单抗辅助治疗的“围术期全程模式”在可切除11-IIIA期NSCLC的疗效和安全性》 RATIONALE-315研究MPR及pCR数据于2023 ESMO大会以口头报告形式公布,EFS也已报阳,结果值得期待。   NSCLC新辅助免疫治疗III期临床研究汇总如下: 多项III期研究显示新辅助免疫+化疗对比化疗显著改善患者生存。 多项III期研究显示新辅助免疫+化疗对比化疗显著提升pCR率。 NSCLC围手术期免疫治疗的获益人群 1. MPR/pCR与新辅助治疗生存获益强相关; 2.PD-L1表达: 新辅助免疫治疗, PD-L1表达越高患者获益越多,PD-L1阴性患者获益有限; 3.临床分期: 新辅助免疫治疗,III期患者EFS获益更多,IB-II期EFS获益有限; NSCLC围手术期免疫治疗对手术的影响   1.新辅助免疫+化疗相比单纯化疗对手术率影响较小: 2. […]

玉米
向肿瘤伪科学说“不”!盘点“肿瘤饥饿疗法”和其他危险的饮食谎言

向肿瘤伪科学说“不”!盘点“肿瘤饥饿疗法”和其他危险的饮食谎言

人们可以通过饮食直接影响癌症的想法是一个诱人的想法。癌症的诊断可能是极其可怕的,个人控制的想法是令人欣慰的。近年来,对所谓抗癌饮食的宣传在社交媒体上变得尤为突出,健康影响者的视频在TikTok等平台上拥有巨大的观看量,其中一些视频的观看量超过了20亿次。这些视频声称,一个人可以饿死或喂养他们的癌症,或者碱性食物可以中和癌症。这种促销也反映在大量支持这些主张的书籍中,这些书籍在亚马逊的肿瘤学类别中是最畅销的。亚马逊和亚马逊网站上有超过1万本关于癌症饮食的书。其中绝大多数是由患者或功能性医生撰写的,他们在兜售虚假的希望。这些误解可能会使患者面临严重风险,在本文中,我们将盘点那些有关肿瘤的“饮食误解”,旨在让患者朋友们擦亮眼睛,并依照正规且具有科学依据的路径进行治疗。   错误机制:Warburg效应 Warburg效应是一项长期观察到的结果,即癌细胞主要通过有氧糖酵解产生能量,而不是像非癌细胞那样通过线粒体中的柠檬酸循环和氧化磷酸化。这种机制包括高葡萄糖摄取和糖酵解,然后在胞质中进行乳酸发酵,即使在有充足氧气的情况下也是如此。在大约70-80%的肿瘤中观察到这种低效的ATP生成方法,这就是为什么18F -氟脱氧葡萄糖([18F]FDG)-PET在检测提示癌症的葡萄糖上调方面有用。   20世纪20年代,奥托·瓦伯格(Otto Warburg)提出,向糖酵解的代谢转变可能导致癌症。然而,随后的研究表明,这种机制上的转变正是源于导致癌症的突变——本质上,瓦伯格效应是癌症的结果而非原因。虽然这种效应的确切生物物理学起源仍不清楚,但这种效应及其后果是饮食误解的核心。   错误观念:让人挨饿会导致癌症以及“饿死癌症” 与瓦伯格效应深深交织在一起的是一种错误的观念,即某些食物会导致癌症。糖和碳水化合物通常被列为罪魁祸首,这是因为葡萄糖本身是一种单糖。同样,所有的碳水化合物,无论是来自蔬菜还是巧克力,都被分解为葡萄糖。这种误解的根源是显而易见的,简单的考虑就会与之矛盾。首先,葡萄糖是体内每个细胞进行细胞呼吸所必需的,无论细胞是否癌变。虽然乙醇酸途径需要更多的葡萄糖才能产生相同水平的ATP,但不能据此推断葡萄糖本身是癌症的生源。此外,所谓的含糖碳水化合物对癌细胞的吸引力没有偏好。   即便如此,这些观念还是导致了有关食物(通常是糖或碳水化合物)可能会导致癌症的相关说法的激增,这是已知科学的一个严重错误的推断。这种错误的反面也存在于流行的错误观念中,即人们可以通过饥饿肿瘤来逆转癌症。同样,这些说法通常假设,饮食中不吃令人讨厌的食物可以预防癌症。一种特别常见的变体是针对癌症的生酮饮食,其核心假设是强迫的生理性酮症(禁食或低碳水化合物饮食引起的对低葡萄糖可用性的正常反应)可避免助长癌症。这一概念被一些倡导者推向了极端,他们声称生酮饮食消除了对化疗和放疗的需求。然而,没有足够的证据支持生酮饮食对癌症的疗效,只有少数有偏倚的临床研究,其发现与更全面的主张明显不符。造成困惑的一个相关来源是肥胖的混杂影响及其相关的癌症风险增加。然而,这种机制是众所周知的,认为糖或碳水化合物是癌症燃料的想法是错误的。 误解:微环境酸性和碱性饮食 碱性饮食是最受欢迎的所谓抗癌饮食之一。这种饮食的支持者认为,酸性饮食会促进癌症的形成,因此碱性饮食是解决方案。与重肉生酮饮食相比,碱性饮食是典型的纯素或素食。再次强调,酸性饮食增加癌症风险的观点是一种基于对Warburg机制误解的认知错误。相对于健康组织,肿瘤微环境通常呈酸性,但这也是瓦伯格效应的结果。健康细胞主要从氧气呼吸中获得能量,而癌细胞倾向于默认糖酵解,导致乳酸等酸性废物。最终的结果是在这种机制下,细胞周围的酸度更高。   碱性饮食的支持者错误地认为酸性是癌症的原因而不是结果。除此之外,他们还假设人可以通过饮食来调节组织的酸碱度。事实上,组织的酸度受到血液和大脑的严格调节,我们摄入的任何东西都不能改变它。这些过程无疑对我们有益,因为人体存活的pH值范围相当狭窄,酸中毒和碱中毒都可能迅速致命。为了监测他们身体的pH值,碱性饮食的支持者经常提倡用石蕊试纸检测尿液的酸度。然而,这同样是被误导的,因为尽管尿液是一种废物,其酸度确实可以受到饮食的影响,但它并不对应于身体的pH值。   饮食误解的潜在危害 值得注意的是,接受这些可疑的推断往往对癌症患者有害,尤其是健康素养较低的患者。除了常与癌症相关的恶病质外,抗癌治疗本身也会导致食欲和体重波动。由此导致的体重减轻对患者有害,因此维持平衡和规律的饮食对于控制副作用、减轻炎症、保持肌肉张力和增加患者能量至关重要。如果没有肿瘤营养师的监督和指导,对患者进行限制饮食可能是极其危险和不可取的。     总结与未来展望  卫生保健专业人员需要意识到,他们治疗的患者正在拼命地寻找饮食建议,有时相信Facebook上的评论和作者网站上有说服力的说法,而不是问他们的医生他们应该吃什么。在一个备受关注的案例中,爱尔兰营养与饮食研究所(Irish Nutrition and dieteinstitute)对为癌症患者提供生酮饮食的广告提出了正式投诉,称人们严重担心本已脆弱的癌症患者会购买这本书,并在没有监督的情况下在家里开始这种饮食。患者往往容易受到被误导的饮食倡导者的主张的伤害,因此需要做出重大改变。每一位癌症患者都需要在癌症诊断后得到关于饮食和补充剂的循证信息,以防止造成更多的伤害。        

玉米
小心!八种常见癌症容易“遗传”,尤其是第三种更要注意

小心!八种常见癌症容易“遗传”,尤其是第三种更要注意

为何你喝凉水都长胖,邻居胡吃海喝还瘦成纸片人? 为啥单位里老王50年抽烟都没事,注重养生的你吸几口雾霾和油烟就得了肺癌? 难道真如电影台词“人有人他妈,妖有妖他妈” 所说,冥冥中基因将一切密码都设定好,父母也会将癌症“遗传”给下一代? 癌症?家族逃不出的梦魇!     癌症本质上是一种基因病,正常细胞在病毒感染、化学致癌物、辐射等作用下,原癌基因被异常激活成为癌基因,或者抑癌基因失活,都会诱导细胞发生癌变。基因作为遗传的基本单位,确实可能导致某些癌症的“遗传”,更准确点说,遗传的往往不是癌症本身,而是癌症的“易感性”。   事实上,有些癌症确实存在家族性聚集现象,我们先来分享几个真实的故事:   美国女演员安吉丽娜·朱莉称,“我自身携带一个‘错误’的基因——brca1,这让我有87%的几率患乳腺癌,50%的可能患卵巢癌”,而其母亲与乳腺癌搏斗十余年后,于56岁时去世。她毅然决定采取预防性措施,切除双侧乳腺,后来又预防性切除了卵巢和输卵管。 再比如医学史上闻名的“被癌症诅咒”的G家族,就是临床医生Dr.Warthin第一个大规模调查的癌家族,经过80多年前后共5次的调查,一直到1976年结束,在其七代(共929位)后人中,有115人罹患癌症,其发病率明显高于一般人群,发病平均年龄在40岁左右,也比普通人的发病要年轻。 据史料记载,法国著名军事家、政治家,法兰西第一帝国的缔造者拿破仑,其父亲、祖父、3个姐妹和四个兄弟,以及拿破仑本人全部都死于胃癌。   现实中,家族性癌症的案例屡见不鲜,究竟哪些癌症与遗传相关呢? 8种常见癌症容易“遗传”!     目前,人类对癌症的发生机制尚不完全了解,很多癌症的病因还不明确,已被证明具有明显遗传倾向的癌症有30余种。以下8种比较常见:     乳腺癌 上世纪90年代,乳腺癌的易感基因brca1、brca2被发现,但仅有5%~10%的乳腺癌与基因遗传有关。   一般情况下,家族中母亲或姐妹一人患了乳腺癌,其女儿或姐妹患乳腺癌的几率比一般女性高3倍左右。     卵巢癌 约20%~25%上皮性卵巢癌与遗传因素相关。乳腺癌、卵巢癌、结直肠癌等家族史,都可能导致家族中女性成员的卵巢癌风险增加。     结直肠癌 家族性结肠息肉易发展成结直肠癌,如果父母患有因上述疾病导致的结直肠癌,其子女患上同类癌症的可能性高达50%。     胃癌 在所有胃癌患者中,有明显家族聚集倾向的占10%。   大量资料表明,家族肿瘤史,尤其是直系亲属的胃癌史是胃癌的危险因素。胃癌患者亲属比其他人患胃癌的危险性高2~3倍。     肺癌 日本一项调查显示,肺鳞状细胞癌患者中,35.8%有家族史;肺泡细胞癌的女性患者中,有家族史的为58.3%。     子宫内膜癌 据统计,在所有子宫内膜癌患者中,约5%是由遗传性因素导致的,这些患者的发病年龄要比散发性子宫内膜癌患者平均年龄小10~20岁。     胰腺癌 5%~10%的胰腺癌患者家族成员也有该病的病史。若多于一位直系亲属(即父母、亲兄弟姐妹、子女等)罹患该病,其患病几率会大幅增加,且常在50岁之前发病。     前列腺癌 如果一个直系亲属患前列腺癌,其本人患前列腺癌的危险性会增加1倍。两个或两个以上直系亲属患前列腺癌,相对危险性会增至5~11倍。   临床上,遗传性视网膜母细胞瘤、遗传性黑色素瘤、遗传性多发性内分泌腺瘤等也较为常见。另外, 家族内集中发生白血病、脑瘤、骨瘤等,也可能预示着遗传性癌症已发生。 携带肿瘤易感基因的人一定会患癌吗?   并不是携带有肿瘤易感基因的人群就一定会罹患癌症。美国癌症协会研究表明,只有约 5~10% 的癌症病例与遗传性基因出错有关。但我知道这个回答你是不会满意的,毕竟关乎健康的事,有1%的风险也会让人不放心。所以一旦有直系亲属患上癌症,我们如何才能确定这是不是遗传性癌症?   很简单,学会这“三问”,就可判断。   […]

玉米
肿瘤根治术后千万不要高枕无忧!这些预防复发转移知识点一定得知道

肿瘤根治术后千万不要高枕无忧!这些预防复发转移知识点一定得知道

与病友交流多了,见过不少被“死亡宣判”,却奇迹般走过5年、10年的例子。但更多的是人间悲剧:某位癌友,早中期癌症,可进行根治性手术切除,也算是不幸中的万幸。然而,根治性手术一段时间后,也许1年、3年、5年,不幸的消息还是接踵而来:肝脏、肺部、骨甚至脑,都出现了转移灶,癌症进展至晚期,只能姑息治疗。   本以为治愈仅是一步之遥,没曾想,一不留神就掉下万丈深渊。此类悲剧,不胜枚举。   所以常有癌友将各种身体表现与癌症复发转移的先兆对号入座,以至于过分焦虑,担心卖房治疗,最后落得人财两空;担心咬牙扛住副作用的折磨,最后却难逃复发转移的厄运……内心的小人不时跳出来告诉你就这样吧,你是否会困惑坚持的必要?   在这样的情况下,战胜恐惧的最好办法就是直面,不管根治术后是否容易出现复发转移,我们都应该提前了解,不打无准备之战。肿瘤根治术真能根治吗?哪些因素决定根治术后是否复发?如何有效防止术后复发转移?带您一起来了解下。 肿瘤根治术真能根治吗?   我们都知道,外科切除恶性肿瘤是早中期癌症治疗流程的第一道工序。早在数十年前,就给肿瘤切除术冠定了一个令人望文生义的名称——根治术。但需要指出的是:根治术只是期望达到“根治”目的。所谓肿瘤根治术,是指在切除肿块同时,又扩大了切除范围,将肿块周围的可疑组织和淋巴结也一并进行了清除。也许将其称为“肿瘤扩大切除术”更合适。   是否能根治,与分期密切相关。不同的分期,预后就不同。Ⅰ期被称为早期肿瘤,手术和放疗有可能清除癌组织。这个时期发现的癌症虽然不可怕,但是要警惕复发。Ⅱ期、Ⅲ期的癌细胞很难彻底清除,多采用手术、放疗、化疗的组合方法。如果有淋巴结转移,根据转移情况确定手术范围。这个阶段,很有可能癌细胞已经随着血液或淋巴流向全身。因此,即使用标准治疗清除了癌细胞,短期内也可能会复发。   除了临床分期,技术限制及医生水平也是影响复发的一个关键因素。如浸润性肿瘤,组织间浸润,肉眼分辨不清,如果术中没有做病理,或者术后病理检查不够准确,没有及时扩大手术范围,就容易有肿瘤细胞残留。另外,放疗的靶区勾画不合理,或者放疗、化疗未达足够的剂量,致使残留的肿瘤细胞太多,也容易复发。 哪些因素,决定根治术后是否复发?   是的,残留的肿瘤组织是个“后患”,很可能在不久后复发。但还有一些癌细胞逃逸了,分散到身体各处,成为潜伏的 “休眠”细胞,它们会在人体虚弱的时候兴风作浪。   但我们还注意到,就如休眠火山,有些是一直沉睡的,有些会突然喷发。癌细胞有些就一直休眠,让患者安全渡过5年、10年生存期,甚至更长。   所以全面系统地来看,决定癌症复发的因素又有哪些呢?     因素一,癌症本身的病理、生物学特点。 如乳腺癌是一类高度异质性的恶性肿瘤,无论在组织形态、免疫表型、生物学行为还是治疗反应上都存在着极大的差异。一些类别的乳腺癌预后不佳、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率均较高。   另外,肺癌中的小细胞肺癌,消化道肿瘤中的印戒细胞瘤,各种母细胞瘤等,都是恶性度较高的类型。     因素二,患者本身的器官功能以及心理因素。 身体状况不佳、器官功能不佳都会增加乳癌复发的可能,而心理状态与免疫力相关,压力过大会造成身体虚弱,抵抗力下降。     因素三,治疗不规范、不彻底也是重要原因。 很多肿瘤患者都有亚临床转移现象,一些脱离原发灶循环到远处的癌细胞无法通过手术切除到,如果术后没有进行全面有效地全身治疗,那么这些癌细胞就会隐藏下来,成为日后癌症转移复发的罪魁祸首。 根治术后,只用化疗够了吗?     如果说,手术切除是一种局部治疗方法,只能切除原发癌块和周围的淋巴结,癌细胞可能在手术前、术中或术后随着血液转移到全身。那么,对癌症进行全身化疗,总归有效了吧?   不是绝对!化疗能歼灭癌细胞“大部队”,但灭不了窜逃的“散兵游勇”。   化疗对转移的癌细胞,进入血液、淋巴液的癌细胞有杀伤作用。其药物原理,主要是杀伤体内快速增长的细胞,由于癌细胞具有快速分裂、增长旺盛的特点,因此很快会被消灭。然而,有部分的癌细胞是处于休眠状态下的,这些癌细胞又称为循环肿瘤细胞,化疗是无法消灭处于休眠状态下的循环肿瘤细胞的。有研究发现,循环肿瘤细胞可以在手术后存在7–15年以上。   在机体免疫力差的时候,比如情绪不佳、饮酒过度、熬夜劳累、感冒等,这些休眠的癌细胞会进入生长状态,开始复发转移,随着血液流动、种植形成新的肿瘤。 哪些综合治疗能有效防复发?   我们已经知道肿瘤的发生就是在内因和外因的共同作用下出现的,内因有基因突变,包括癌基因的激活或抑癌基因的失活,外因包括烟酒、电离辐射、毒素等多种致癌因素。   既然癌症的复发是内外因素的交合,散落在身体内部的“休眠癌细胞”,只要让它一直“休眠”下去,即便它还在,也可带瘤生存,活出高寿。   还是以乳腺癌为例,一起看看,如何有效防止根治术后的复发转移:   首先,规范化治疗,患者要根据自身的状况选择恰当的治疗方式,只有适合的才是最好的。例如激素受体阳性乳腺癌,需要辅助内分泌治疗5到10年,而乳腺癌患者中的her–2过表达,则要接受靶向治疗。此时,选择权威机构和放心医生,将专业事交给专业的人来做,切忌相信偏方。   理想状态下,每一例肿瘤病人,在治疗前都应该由有经验的外科、放疗、化疗、影像等专家组进行会诊讨论,制定详细的、完整的、系统的、科学的治疗方案。显然,在国内,不是每个肿瘤病人都能有这个待遇。按照MD安德森癌症中心的诊疗规范,我们的每一例治疗病人都要做多学科会诊。   其次,术后一定要定期随访,但有些人选择“听天由命”,那真的会把生命随手交付掉。肿瘤病人手术后的前3年每3–6个月去医院检查一次,根据检查结果,医生会调整康复方案更好地促进康复效果,4–5年后每6个月检查一次,6年后每年1次。 […]

玉米
最新医生问答
最新抗癌笔记
top3

新年打卡

2024年02月17日
top4

好久没来

2024年02月17日
top5

CR

2024年02月01日
top6

七周年纪念!

2024年01月25日
扫描下方二维码回复 666 获取解锁验证码
步骤:[ 打开微信]->[ 扫描上方二维码]->[关注"三阴姐妹互助圈"公众号输入 666 获取验证码],即可永久解锁本站全部文章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