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最新文章
最新文章
咚咚肿瘤科,肿瘤科普资讯门户网站,发布通俗易懂的肿瘤治疗科普文章,为肿瘤患者、医生、科研人员无缝衔接国内外 最新抗癌医药信息。
腺样囊性癌质子治疗知多少?

腺样囊性癌质子治疗知多少?

  腺样囊性癌(英文缩写ACC)是一种可发生于全身多个部位的罕见癌症,发病部位可包括:腮腺、颌下腺、舌下腺、小唾液腺、泪腺、耳道耵聍腺、乳腺等等,最常见于头颈部位的唾液腺。 图片来自cancer.gov   ACC特点通常较明显:增长相对缓慢,疾病管理难度很大、容易侵犯神经周,有远端转移的可能性(通常是肺)及远期极有可能复发(通常为治疗后2-5年)。 目前ACC发病原因不明,研究者证明该疾病非遗传性,且常见的危险因素如:喝酒、抽烟并不会直接导致其发生。 常规治疗手段   从目前临床来看,手术仍是ACC的一线治疗手段,随后根据切缘情况辅助或不辅助普通X光术后放疗。因为ACC神经周浸润的倾向,它的切缘经常会比肉眼可见肿瘤切缘扩展得更广,因此阳性手术边界率较高。 T4的患者,术后放疗对于患者的总生存期都改善明显 注: T1:肿瘤最宽处为2cm以内,非侵袭性 T2:肿瘤为2-4cm,非侵袭性 T3:肿瘤为4-6cm,已超出唾液腺但未影响第7神经 T4a:肿瘤侵袭皮肤、下颚骨、耳道和或面部神经 T4b:肿瘤侵袭颅底和/或周边骨组织和/或包绕血管   手术切除后,术后普通放疗(光子)放疗的5年局部控制率为95%,15年控制率为79%,但切缘和分期也是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对于切缘阳性或T分期靠后的患者,术后放疗能够明显提高预后。 普放与质子/重离子放疗的区别: 以上我们讲到的放疗都为普通光子放疗(简称:普放)。虽然放疗普遍使用,但与鳞癌相比,ACC一般被认为放射不敏感,从物理特性上讲,ACC对高-线性能量转移(如质子、中子)放射反应应该更加良好。 随着临床发展,除光子之外的一些粒子,如质子、碳离子、中子也被越来越多的运用到临床实践中。本文主要讨论质子和重离子。 质子治疗在复杂头颈部肿瘤上的应用已超过20余年,因其在布拉格峰后能够立即降低剂量,做到在肿瘤部位释放出高剂量,而降低周围组织剂量。通俗来说就说也就是,打击肿瘤部位的剂量达到最大,而对周围组织的伤害降到最低,因此成为一个位于关键部位肿瘤的理想选择。 尤其是在鼻和鼻旁窦通常接近眼窝、视神经和颅底,有报道普放造成了约25%患者产生神经病变等副作用。 质子布拉格峰现象图示 质子治疗在不同分期的ACC的治疗数据 2011-2014年,美国Emma Holliday等研究,术后放疗 16位有着不同切缘情况的ACC患者进行术后多野优化质子调强治疗(MFO-IMPT)或MFO-IMPT联合化疗,其中R0(阴性切缘)的患者剂量为60/30次;R1(显微镜阳性切缘)剂量为66Gy,R2(巨大残余病灶)剂量为70Gy。 中位随访时间为24.9个月,随访频率为结束治疗时1月一次,随后3-6个月一次,随访检查患者的复发情况以及急性或远期毒性(放疗开始后90天后出现或持续)。   复发:控制率优秀,15位患者2年局部控制率为94%,1位患者在放疗后第9个月出现复发。 副作用:没有预料外的3-4级慢性毒性发生,4位患者出现3级毒性(皮炎和口腔黏膜炎),1为患者发展为4级慢性视神经紊乱。 讨论:通常在切缘阳性的情况下,医生会担心能否将足量的放射线(光子)输入到大型或显微镜下的阳性切缘,且不超越正常组织的耐受程度。即使是IMRT(适形调强)技术,也会有多余射线给患者带来临床毒性。而质子治疗在这方面表现优秀。 2002年-2012年,日本Masaru Takagi等研究,初治 80位单用质子(n=40)或碳离子(n=40)治疗的初治ACC患者,中位年龄59.5岁(24-82岁),最常见发病部位为鼻腔/鼻旁窦,多数患者为局部晚期(T3-T4),质子中位随访时间为53个月,碳离子为26个月,所有患者中位剂量为65GyE/26次。 所有患者 (n=80) T1-T3 (n=31) T4 (n=49) 不可手术 (n=56) 三年总生存率(OS) 82% 五年总生存率(OS) 63% 86% 48% 51% 三年无进展生存率 (PFS) 54% 五年无进展生存率 […]

木兰
一个比癌症更可怕的存在,渐冻症!!!

一个比癌症更可怕的存在,渐冻症!!!

“一个人活着的意义,不能以生命长短作为标准,而应该以生命的质量和厚度来衡量。”得了这个病,活着对我是一种折磨和痛苦。我要有尊严地离开爸爸妈妈,你们要坚强地、微笑着生活,不要为我难过。我走之后,头部可留给医学做研究。希望医学能早日攻克这个难题,让那些因为‘渐冻症’而饱受折磨的人,早日摆脱痛苦…… 最近,这份遗嘱,让无数网友泪目。 这段感人的文字,是29岁的北大女博士娄滔患上“渐冻症”后,清醒时留下的“遗嘱”。 10月9日清晨7时,娄滔被接到武汉汉阳医院,家属代替她在人体器官捐赠登记表上,签下了名字。 高学历、高颜值,正值大好年华,却患上世上五大绝症之一的渐冻症,娄滔的不幸经历让人扼腕痛惜。 值得献上敬意的是,娄滔有一颗善良的心,她的选择也弥足珍贵。娄滔捐献器官,不仅可带动全社会关注器官捐献事业,也带动更多人关注渐冻症。 对多数人来说,渐冻症是一个陌生的疾病,但它是一个极端折磨人的疾病,比癌症还要残忍的绝症。据统计,从出现症状起,其5年死亡率高达90%。渐冻症患者的渗透就像被冰雪冻住,今天是腿、明天是手,最后连控制眼球转动的肌肉都不例外。 渐冻症的来龙去脉 肌萎缩侧索硬化(ALS)也叫运动神经元病(MND),后一名称英国常用,法国又叫夏科(Charcot)病,而美国也称卢伽雷氏(Lou Gehrig)病。我国通常将肌萎缩侧索硬化和运动神经元病混用,通俗的叫法是“渐冻症”。 它是上运动神经元和下运动神经元损伤之后,导致包括球部(延髓支配的这部分肌肉)、四肢、躯干、胸部腹部的肌肉逐渐无力和萎缩。肌萎缩侧索硬化的病因至今不明。20%的病例可能与遗传及基因缺陷有关,另外有部分环境因素,如遗传、重金属中毒等,都可能造成运动神经元损害。 ALS的出现往往悄无声息。患病初期虽无疼痛,但患者神经细胞支配骨骼肌的能力受到影响。他们会出现一些细微的症状,如走路磕绊、行动笨拙和口齿不清。而这些症状常常会被忽视。 法国神经病学先驱让-马丁·沙尔科(Jean-Martin Charcot)在1869年首次提出并命名该病,所以此病在法国又称为夏科病,通过“肌萎缩侧索硬化”这个名称概括了此病的特点:“肌萎缩”指肌肉缺乏营养;“侧索”是脊髓的一个区域,是死亡的运动神经元所在的位置;“硬化”则是指神经退化过程中的组织硬化或瘢痕化。 因为著名棒球运动员卢·伽雷(Lou Gehrig)的无故掉球和跌倒,这种疾病才走进了公众视野。 卢·伽雷曾被誉为铁马,连续14年征战超过2130场比赛。他于1939年6月被确诊为ALS,一个月后就在扬基体育场悲壮退役。卢·伽雷的病情发展迅速,当年12月就虚弱到无法参加自己入选名人堂的典礼了。随着病势加重,他最终卧床不起,并于1941年结束了年仅37岁的生命。 这也是此病在美国称为卢伽雷氏病的原因。 尽管这是一种致命的疾病,但不知为何,也有约10%的患者生存期达到10年以上。这部分患者中就包括著名物理学家史蒂芬·霍金,他已在ALS的折磨下生活了50余年。霍金先生让更多人了解了渐冻症。 近来的研究显示,环境因素对诱发ALS仅起到很小的作用,可能只是增加了携带易感基因人群的患病风险。 最让人感到困惑的是疾病发生的随机性,只有不足10%的病例是由父母遗传给孩子,其余的病例都是非遗传性或者说散发性的。 2014年,“ALS冰桶挑战”掀起互联网风暴。年轻的波士顿学院棒球队前队长皮特·弗拉泰斯被诊断为ALS,之后他在Facebook上发布视频向他的朋友们发出挑战——把冰水浇在头上,为ALS协会筹集资金。 此举引发了巨大的轰动并得到大量名人的响应,包括马克·扎克伯格、比尔·盖茨、奥普拉·温弗莉、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和勒布朗·詹姆斯在内的众多知名人士都参加了挑战。 短短8周时间,Facebook用户就发布了超过1700万条挑战视频。最终支持者共捐出超过1.15亿美元,其中67%用于科研,20%用于患者和社会服务,9%用于公众及专业教育。 每年,美国有超过6000人确诊为ALS。患病年龄多为50~60岁,但也有患者是在很年轻或者80岁的时候发病的。 发病时,脑部和脊髓的运动神经元会开始死亡,而这些细胞的功能是从大脑经脊髓向肌肉发出信号。因此这将导致患者的活动能力、敏捷程度、语言能力甚至吞咽功能下降。 大多数患者脑部高级认知功能并未受损,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身体一点点地被疾病吞噬。他们很快就被困在轮椅上,最终卧床不起,然后逐渐丧失交流、进食或呼吸的功能,大多数患者会因呼吸衰竭在3~5年内去世。 FDA唯一批准用于治疗ALS的药物是谷氨酸阻滞剂利鲁唑,平均也只能延长患者3个月的生命,但尚无方法将其治愈。 在过去10年里,精准的测序技术使我们在生物学层面对疾病有了更深的了解。越来越多的研究显示,许多不同的基因都跟这种疾病有关,它们单独表达或共同作用,增加了个体的患病几率。一些基因突变甚至与70%以上的家族性ALS和约10%的散发性ALS相关。 反过来,这些新的基因研究也为更好的治疗指出了方向。 基因沉默技术是某些ALS潜在的治疗手段,作用于特定目标基因的两种药物有望在今年进行临床试验。与此同时,研究人员也在寻找特异性的生物标记物,包括体液或脑电活动中的可测量成分,这将有助于临床医生早期诊断和定量评估疾病进展。这些生物标记物对其他药物的研发也很有帮助。 早期的遗传发现 大多数家族性ALS患者有50%的几率把疾病传给下一代。尽管在患者中只占很小的比例,但他们极大地加深了人类对ALS遗传机制的认知。 关于ALS的第一个遗传学发现,是在1993年确认了SOD1基因突变,约20%的家族性ALS患者都携带有这种突变。SOD1基因负责编码的是抗氧化物超氧化物歧化酶,这种酶的作用是将高反应性超氧化物分子转化为无害的形式。突变导致酶的作用超出了正常范畴,细胞获得了一些新的功能,导致了神经元内某些蛋白形态的改变。 通过对ALS患者进行尸检,研究人员发现绝大多数患者都有一个典型的脑病理特征,那就是运动神经元内的蛋白聚集。 在ALS患者的细胞中,让神经元正常工作的循环体系彻底崩溃。包括酶在内的所有蛋白质,在细胞内合成时都需要保持精准的三维结构才能发挥正常的功能,基因突变则会导致个别蛋白因错误折叠而聚集。出现这种情况时,细胞会通过泛素这一分子标记物,将结构异常的蛋白标记出来并清除掉。但如果清除体系的负荷过重,垃圾就会逐渐堆积。在某些家族性ALS患者的运动神经元中,就能够发现大量泛素标记的SOD1蛋白聚集。 ALS研究领域最重要的里程碑出现在2006年,科学家将目光转移到不携带SOD1突变的ALS患者上,他们发现了另一种被称为TDP-43的蛋白。这种蛋白聚集在几乎每一位患者的运动神经元内。 TDP-43蛋白本来存在于人体的细胞核内,在RNA翻译成蛋白质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然而,在ALS患者体内,TDP-43不知为何离开了细胞核,它们聚集在细胞质中,有时还会吸引更多的这类蛋白进入细胞质。 科学家仍在探索,这一过程中的TDP-43究竟是导致了功能缺失(因其离开细胞核)还是毒性功能获得(因其在细胞质中聚集),还是两者兼而有之。 科学家发现大多数患者体内都会出现TDP-43的聚集后,他们便着手研究这种蛋白的基因TARDBP,并在一些遗传家系中发现了罕见突变。这一重要突破从理论上确定了RNA结合蛋白的这一行为可能导致ALS。随后,更多参与RNA调节的蛋白被确定为ALS致病因素,预计还会有更多的发现。 21世纪头十年,ALS的遗传学发现呈现出井喷之势,每年都约有1~2个致病基因被确认,但最振奋人心的发现此时仍未到来。 2011年,两个研究团队分别报道了同一个特殊的突变基因,该基因的名称也同样特殊—C9ORF72。在健康人群中,C9ORF72所包含的一段DNA序列的重复次数为2~23次,但在突变的人群中,这个片段的重复次数可达数百次甚至上千次。随后的研究显示,这些过度重复的序列可以解释40%~50%的家族性ALS病例和5%~10%的散发性病例。 研究人员提出了三种细胞机制来解释这个神秘基因的突变是如何导致ALS的。 通俗的说,DNA重复片段会影响蛋白的合成,导致其功能的降低;重复序列使蛋白无法发挥正常功能,导致了毒性功能获得;当一个人的C9ORF72基因发生突变,扩增的重复序列导致了毒性功能获得。 迄今为止,已有的证据更支持“C9ORF72突变引起ALS是毒性功能获得所致”这样的推断,但尚不清楚的是,RNA聚集和蛋白聚集谁是更关键的致病因素。不过这也不要紧,正在研发的治疗策略将同时阻断突变基因生产RNA和蛋白质的能力。 靶向作用于C9ORF72基因的反义药物有望今年投入人体临床试验。研究人员也为SOD1突变导致的家族性ALS患者设计了反义药物,这项研究的早期临床试验显示鞘注给药是安全的,药物可以通过脑脊液的流动分布在脑周围并进入运动神经元。 寻找突变基因 有明确遗传规律的家族性ALS毕竟只占少数,目前最大的挑战是研究散发性ALS患者,确定是哪些突变,让这些患者的患病风险升高了。目前全世界的科研人员都在积极收集ALS患者的DNA样本,对海量的基因组数据进行分析。 近来多项国际性的研究比对了超过10000例ALS患者和超过20000例正常人,在基因组层面发现了很多差异,这些发现目前都进入了新的研究阶段。新技术也使收集遗传数据变得简单,一天之内完成一个人的全基因组测序已成为现实,而且花费不会超过1000美元。如果只测定所有外显子的序列,会更加便宜快捷。 一旦列出了与ALS易感性相关的基因突变的黑名单,研究人员就可以探索ALS相关遗传突变为什么能够增加患病风险。这些探索包括: 多个基因如何相互作用? 某些形式的ALS是否存在多个突变基因? 环境因素是如何诱发某些患者的疾病的? 生物标记物 越来越多的研究显示,导致ALS的真凶不仅仅是运动神经元的死亡,胶质细胞在其中也起到了重要作用。胶质细胞在脑内和中枢神经系统中数量众多,甚至超过了神经元。它们可以发挥多种功能:有的为神经元提供物理上的支撑,有的可调节脑内环境,特别是神经元和突触周围的液体。 […]

叮咚
【戴波教授】前列腺癌:早期症状隐匿,发现即是晚期?

【戴波教授】前列腺癌:早期症状隐匿,发现即是晚期?

前列腺癌患者能否获得长期生存? 1、往往分期定“成败” 无论在我国还是西方发达国家,前列腺癌都是一种发病率较高的肿瘤,严重危害着老年男性的健康,但我国与西方发达国家在前列腺癌发病的分期构成方面却存在一定的差异。他们的前列腺癌患者里,早期前列腺癌患者占比90%以上,而在我国,即便是在大型肿瘤诊治中心,早期前列腺癌患者只占50%左右,而其他医院的早期患者可能只占30%-40%。究其原因,我国对于前列腺癌的常规筛查措施较为缺乏,患者往往都是出现症状了,才前去就诊。而有效的筛查手段,将疾病“解救于萌芽”,将肿瘤分期“前移”,使患者更好地预后和生存。 以PSA为导向的前列腺癌筛查 2、疗效、费用获“双赢” 经常会有前列腺患者问:为什么我没有任何感觉,就被莫名诊断出患有前列腺癌?因为前列腺部位较深,处于尿道和膀胱之间,不在体表,早期没有任何的症状,只有当前列腺肿瘤长大到一定程度,压迫了尿道,患者才会出现尿频、尿急、排尿梗阻等症状。这些症状也不是特异症状,常见于前列腺增生、前列腺结石、前列腺钙化等患者。因此,前列腺癌早期没有特异性症状,只有靠筛查,才能及早发现。 前列腺癌通常使用什么筛查手段呢?哪些人群需要接受筛查呢?根据国际和国内主流的诊治指南推荐,PSA检测为前列腺癌筛查的主要手段,并且50岁以上的男性应该定期接受此项筛查。 PSA(prostate-specific antigen)的全称为前列腺特异性抗原,通过常规的抽血检查即能完成。PSA的正常值<4.0ng/ml,如果检查结果超过正常值,则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一步进行检查,如直肠指检、磁共振、经直肠前列腺穿刺超声等,从而进一步得到排查或确诊。 这项筛查贵不贵?人人都做,是否会太浪费?其实PSA筛查的费用非常有限,但如能早期发现肿瘤,疗效可获得显著提高,治疗的费用也相对减少许多。所以,对于50岁以上这个“高危群体”而言,筛查是一项经济且非常有意义的措施。我们中心在积极推广这项措施,并且希望联合国内其他中心将前列腺癌的筛查推广出去,使我国前列腺癌患者中早期构成比明显提高,整体提高前列腺癌患者的疗效。 随着肿瘤的生长,出现上述症状而没有及时就诊的话,还会出现血尿;如果侵犯到直肠,会有大便出血;如果淋巴结转移,会出现下肢水肿;到了更晚期,骨转移后,患者会出现骨痛。所以,前列腺癌早期没有特异症状,晚期的症状是复杂多变的,根据肿瘤的部位和转移的部位而不同,那如何早期发现前列腺癌呢?这就要依靠PSA筛查。另外,对于老年患者而言,如果出现排尿梗阻、排尿困难、不畅、滴滴嗒嗒等症状,千万不要掉以轻心,觉得自己是年纪大了,出现了自然的生理现象,没有进一步就诊,这样就容易拖延病情。 早期前列腺癌患者: 手术为先 3、术后功能丧失?无需多虑 什么算早期患者?前列腺肿瘤还局限于前列腺包膜内,还未突破肿瘤,没有出现精囊、淋巴结转移,这些患者可以通过简单常规的前列腺癌根治术可以获得肿瘤的根治和治愈。恶性肿瘤不是不可治愈,只要发现及时,早期前列腺癌完全可以治愈,前列腺癌根治手术是治愈前列腺癌早期患者最重要的措施,手术的范围是前列腺、精囊腺区域的淋巴结切除,再把尿道和膀胱连接起来,虽然前列腺切除了,但是仍然恢复正常的控尿功能,不需要挂袋子,不会尿失禁,一个成功的前列腺癌根治术后,大多数患者的生活质量不会受到影响。 患者常问,手术是否安全,会不会有后遗症,会不会影响生活质量?根据我们中心的数据,并发症的发生率非常低,尿失禁和性功能障碍的并发概率很低,并发尿失禁的患者比例不到千分之二,而并发性功能障碍的患者比例略高,大约有30%左右。但原因较为复杂,有可能与患者的心理状态及年龄有关。总体而言,并发症都是可控的,即便发生了并发症,我们也有后续的治疗措施来应对这些常见的并发症。前列腺癌根治手术从诞生到现在,已经有30多年的历史,我们每年完成的例数达到600-700,所以我们不必过多考虑并发症的问题,而是应该积极对早期前列腺癌进行根治性的手术治疗。 “个体化”、“综合治疗”共同 应对晚期前列腺癌 4、就算无法治愈,也能“带瘤生存” 对于中晚期的前列腺癌,治疗的手段会复杂一些。疾病一旦进展到晚期,进展的“方向”都不尽相同,分很多类型。有些是局部晚期并发生区域性淋巴结转移的前列腺癌,还有已经发生骨转移、内脏转移的前列腺癌。对于不同情况,需不同方法去应对。但总体来说,无论是哪种情况,都无法通过单一的手段就能获得治愈可能需要使用内分泌治疗、放化疗等综合措施,才能获得缓解。 不同的患者对于治疗的反应不一样。有些患者使用了积极的措施,转移病灶就消失,肿瘤得到明显的缓解,这时可以针对局部原发灶进行积极的手术切除,或者原发灶根治性放疗,有一部分患者甚至能获得治愈。根据我们中心统计,前列腺癌晚期患者,转移灶并不非常广泛的患者,通过积极的全身治疗和原发灶治疗,30-40%的患者可以获得接近治愈的效果。 对于晚期前列腺癌患者,尤其是已经出现了骨转移和内脏转移的患者而言,治疗目的不是为了使他们获得治愈,而是控制疾病的发展,使他们长期生存,并且有好的生活质量。 随着治疗手段的增多,晚期肿瘤未必致命,有些甚至可以定义为慢性疾病。就像糖尿病、高血压患者一样,前列腺癌患者也有机会伴随着疾病长期生存。我治疗过的不少前列腺癌患者,生存时间已经超过10年。

叮咚
熬夜可不是晚睡这么简单!还有 5 件事你要知道

熬夜可不是晚睡这么简单!还有 5 件事你要知道

前不久,2017 年诺贝尔生理学 / 医学奖揭晓。今年的大奖,颁发给了研究生物钟的三位科学家。他们的研究成果,用一句话简单地概括就是: 包括人类在内,生命体都有一个内部的生物钟,来让他们适应地球自转和昼夜变换。 如果这种节律被破坏,身体就可能会出问题。 这个结果公布之后,有很多人都表示:什么?所以这个研究就是告诉大家不要熬夜? 确实,熬夜的已知危害实在太多了,就举几个我们大家都熟知的吧: 熬夜会让记忆力下降,还会使注意力难以集中; 熬夜会使免疫功能下降; 熬夜会引起肥胖; 熬夜还是 2A 类致癌物; …… 就因为这个,很多人睡得稍微晚一点,入睡稍微慢一点,就开始非常焦虑自责,仿佛已经离上面那些可怕的危害不远了。 有时候,熬夜的实际危害还没有产生,身体就因为过度紧张出了问题。其实,很多时候这些担心都是没有必要的。 今天,丁香医生就借着这个诺贝尔奖来说说那些有关熬夜的「谣言」,帮大家理性认识熬夜。   晚一点睡,就是熬夜?   晚一点睡病不是熬夜,明明困了累了,却死扛着不睡觉,这才是熬夜。 睡眠的一个重点是「要规律」,另一个是「要睡够」。 比如每天十点不到就睡觉,却在凌晨三四点就醒来,这样的「早睡早起」还真的不比睡眠充足的「晚睡晚起」好到哪里去。 有这样的情况,就真的要开始重视自己的睡眠问题了。   熬夜会掉头发?   说起熬夜掉头发这个事儿,不少人会说「对啊,我每次一熬夜,都发就大把大把地掉」。但是,真正去了解之后又会发现:有些人的熬夜以头发越来越少结束了,有些人却根本没啥关系…… 一般情况下,不管熬不熬夜,正常人每天大约会掉落 50~100 根头发。 而说到严重点的掉头发,真正的原因是比较复杂的。 单纯的熬夜并不会直接导致头发越来越少。但是熬夜的人,一般精神压力都比较大,比如要加班、要赶论文、要升职加薪, 总之就是处于某种压力或刺激状态下,这样确实有可能让头发越来越少。 所以说,脱发的根本原因不是熬夜,而是促成熬夜或者熬夜带来的精神压力。想要针对性改善这个问题,正确解压,舒缓心情,比强迫自己不熬夜可能有效得多。 当然,能不熬夜就不熬,尊重自己的生物钟,在绝大多数时候都是更好的选择。   熬夜会影响排毒?   关注丁香医生一段时间的你们肯定都知道,所谓的「排毒时间表」是陈年老谣言了。 「生物钟」虽然存在,但是身体的器官不会按照时间来进行「排毒」。 比如所谓的「晚上 11 点到凌晨 1 点肝排毒」,就是不成立的。其实只要是人体有需要的时候,比如喝了酒,肝脏就会开始启动对酒精的解毒功能。 这个和你睡着还是醒着,其实并没有多大关系,所以真的不用担心。还是前面那句话,睡好睡够睡规律了,真的不用太过担心具体几点睡觉。   熬夜之后,补一觉就好了?   抱歉,还真的补不回来。 毕竟,生物钟不是想调就调的,它与光照和习惯有密切的关系。通宵熬夜,之后再在白天补觉,其实还是打乱了人体正常的昼夜节律。 除非你能完全模拟昼夜的光照变化,否则,熬夜一定会扰乱生物钟。 但是,偶尔的一次熬夜之后,补觉肯定比不补觉好。 […]

叮咚
吞咽困难的 10 种原因,别只考虑食管癌

吞咽困难的 10 种原因,别只考虑食管癌

吞咽困难最常见于消化道疾病,尤其是食管癌,然而它不仅仅局限于食管癌。下面简单的阐述吞咽困难的鉴别诊断。 1 食管癌 食管癌是发生于食管上皮的恶性肿瘤,食管癌最常见的症状就是吞咽困难,早期食管癌表现为进食哽咽感,随着病变的进展出现进行性吞咽困难,这也是食管癌最典型的症状。 食管癌钡餐下主要表现为黏膜局限性增粗、管壁僵硬、充盈缺损或龛影等表现。 内镜为首选检查,内镜下可直视病变,估计腔内受累的范围,并可得到组织学确诊。 2 嗜酸性粒细胞食管炎 成人型嗜酸性粒细胞食管炎(EOE)最常见的临床表现是吞食固体食物后吞咽困难。 EOE 是一种以食管功能障碍为主要临床表现、食管上皮嗜酸性粒细胞浸润为主要病理特点的疾病,其诊断标准为至少有 1 个活检组织中每高倍视野不少于 15 个嗜酸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食管炎患者中嗜酸性粒细胞可不均匀浸润食管上段)。 嗜酸性粒细胞食管炎的内镜下特点为:固定环(同行环、波状食管、波状环)、渗出(白色点状或斑块)、沟纹(垂直线、纵向沟纹)、纸样黏膜,狭窄等。 3 贲门失弛缓症 贲门失弛缓症主要表现为间断性吞咽困难,是一种动力障碍性疾病,表现为吞咽后食管不蠕动和食管下括约肌不能完全松弛。一般认为该病属于神经源性疾病。 X 线钡餐下典型表现为贲门梗阻呈梭状或鸟嘴征。 4 贲门癌 贲门癌是指发生在胃贲门部的恶性肿瘤,主要临床表现为胸骨后或上腹部疼痛、异物感、反流、恶心、呕吐、吞咽困难等,贲门癌应注意和食管下段癌区分。 胃镜和活组织检查可明确诊断。 5 胃食管反流病 胃食管反流病是指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反酸等症状和(或)并发症的疾病。其典型症状为反酸和烧心,并有胸骨后疼痛、吞咽困难、咳嗽、咽部不适等表现,病程较长。 内镜为首选检查,内镜下表现为黏膜充血水肿、糜烂或溃疡,并根据食管黏膜破损的范围和形状分为 A、B、C、D 四级。 24 小时动态食管 PH 检测为诊断的金标准,但不作为首选。 6 食管良性肿瘤 食管良性肿瘤主要表现为胸骨后饱胀、疼痛压迫感和轻度吞咽梗阻感。食管良性肿瘤最常见的为食管平滑肌瘤,其次还有黏膜下层的息肉、脂肪瘤、纤维脂肪瘤、乳头状瘤、血管瘤等。临床症状一般轻微。 食管 X 线钡餐检查可见病灶边缘光滑清晰,黏膜整齐,无管壁僵硬。 7 食管憩室 食管憩室是指食管壁的一层或全层局限性膨出,形成与食管腔相同的囊袋。早期憩室很小可无症状,随着憩室增大,患者出现咽部异物感、食物停滞感、反流、呛咳等症状。若憩室内有食物潴留,可引起颈部压迫感。巨大憩室可逐渐引起食管狭窄,出现吞咽困难。 食管憩室主要诊断依据为食管 X 线吞钡和食管镜检查。 8 食管良性狭窄 食管良性狭窄是指由于食管先天发育异常、炎症、瘢痕、良性肿瘤、外压、运动障碍等原因引起的食管管腔狭窄或食物通过困难,以进食后哽噎或吞咽困难为主要表现的一组病症。食管狭窄的病因及程度的诊断主要依靠 X 线钡餐检查、内镜检查及食管动力检查。 内镜检查:可确定狭窄性质,即炎性狭窄或癌性狭窄以及病变部位。 X 线钡餐检查:有助于确定有无机械性或动力性梗阻, […]

叮咚
权威总结!肺癌“新”靶点——ROS1融合最新进展

权威总结!肺癌“新”靶点——ROS1融合最新进展

导读Intro 地球人都知道肺癌的靶向药多,EGFR/ALK/BRAF,今天来看看,ROS1! 肺癌治疗最重要的一个部分,靶向药对于各位咚友而言并不陌生。 “特罗凯、易瑞沙、AZD9291(泰瑞沙)……”资深的咚友随口就能列出一系列肺癌靶向药的名字。确实如此,在靶向药的帮助下,肺癌患者才有希望真正把“长期生存”这个目标最终达成。而与肺癌靶向药对应的基因突变也一直是我们科普与报道的重点: 有EGFR突变,吃易瑞沙/特罗凯和AZD9291,大家都知道:有效率80%,肺癌神药AZD9291强势冲击一线治疗! 有ALK融合,吃克唑替尼/色瑞替尼等,轻轻松松度过八年:基因中藏着钥匙:肺癌患者如何轻松度过8年? 有BRAF V600E突变,吃达拉非尼+曲美替尼,有效率超60%:双靶向有效率64%:成指南推荐首选治疗 有NRG1融合,试试2992,看起来效果不错:肺癌又有新靶点!NRG1融合吃对靶向药,病情缓解近一年! …… EGFR、ALK、BRAF、RET…这些靶点都是肺癌患者在治疗过程中非常关注的。一旦发现这些基因发生突变意味着有了对应的靶向药,均能大大提高患者的生存期。 现在,随着基因测序技术的发展,又一个过去被大家忽略的重要靶点——ROS1融合在临床中被关注到可以通过靶向药控制肿瘤生长,成了可以造福广大肺癌患者,大大提高生存期的一个靶点。 1:什么是ROS1融合? ROS1融合,指的就是ROS1这个基因和另外一个基因“拼凑”到了一起,两个基因变成了一个融合的基因。下图是常见的跟ROS1基因融合类型: ‍2:ROS1融合出现的比例? 据统计,肺癌患者中出现ROS1融合的比例在1%-2%之间,常见于年轻的不抽烟的女性肺腺癌患者。对于EGFR和ALK阴性的患者来说,ROS1融合出现的比例高达5%。 3:ROS1融合可以用什么药? 前不久,ALK和ROS1靶点权威-Alice T. Shaw在JTO杂志总结了ROS1靶点的最新进展[1],一起学习一下,下图就是Alice T. Shaw,美女医生! 有意思的是,ROS1融合的患者使用ALK融合的抑制剂,效果很不错,比如克唑替尼和色瑞替尼,有效率都超过了60%。另外,初步的临床数据显示,多靶点抑制剂卡博替尼对ROS1融合的患者也有效,尤其是克唑替尼耐药的患者。   克唑替尼:有效率72%   2014年,权威医学杂志《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发表了ROS1融合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使用克唑替尼的临床数据[2],有效率高达72%。基于这个临床结果,美国FDA于2016年批准克唑替尼可用于ROS1融合的肺癌患者。 临床设计:招募50位ROS1融合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使用克唑替尼治疗,每次250mg,一天两次。 临床结果:36位患者的肿瘤明显缩小,客观有效率高达72%,包括3位患者的肿瘤完全消失。更厉害的是,中位无进展生存期高达19.2个月,意味着一半的患者在用药之后19.2个月之内没有进展症状。 下图是一位患者在在用药7周之后的PET-CT对比图,肿瘤缩小48%。   色瑞替尼:有效率62%   今年5月份,JCO发布了色瑞替尼针对ROS1融合患者的二期临床数据[3],有效率高达62%。值得一提的是,对于有脑转移的ROS1融合患者,色瑞替尼的控制率达到63%。 临床设计:招募32位初诊的ROS1融合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每次750mg,一天一次。包括8位有脑转移的患者。 临床结果:32位患者中,20位患者的肿瘤明显缩小,客观有效率高达62%,包括1位患者的肿瘤完全消失。值得注意的是:这32位患者包括两位之前克唑替尼耐药的患者,使用色瑞替尼都没有效果。 对于8位脑转移的患者,2位患者的脑部肿瘤明显缩小,3位患者的肿瘤稳定不进展,所以总的脑部肿瘤控制率63%。 副作用:色瑞替尼副作用不小,常见的1-2级副作用包括腹泻(78%)、恶心(59%)和厌食(56%)。   劳拉替尼:有效率36%   除了克唑替尼和色瑞替尼,其它的ALK抑制剂也有针对ROS1融合患者的小规模临床试验数据,比如劳拉替尼、Brigatinib和Entrectinib,有效率大概50%-86%。 在今年10月份召开的世界肺癌大会上,劳拉替尼(Lorlatinib)公布了针对ROS1患者的二期临床数据,招募了47位已经治疗过的ROS1阳性患者,使用劳拉替尼进行后续治疗,有效率36%,具体数据如下:   卡博替尼:克唑替尼耐药也有效   卡博替尼是一个非常神奇的抗癌药,堪称肿瘤界的“混世魔王”,据说可以同时抑制9个靶点,其中就包括ROS1融合:一个值得深入了解的广谱抗癌药:卡博替尼 更神奇的是,卡博替尼可能针对克唑替尼耐药的患者也有效。 临床研究发现,ROS1融合的患者长时间使用克唑替尼,也会发生耐药,其中一个原因就是ROS1基因发生了基因突变,比如G2032R和D2033N突变。ALK的其它抑制剂比如色瑞替尼对这两个点位的突变的患者可能也无效,不过,有临床数据表明这个 “混世魔王”卡博替尼可能有效。 2016年5月份,《Clin Cancer Res》杂志报道了一位ROS1融合的患者,先使用克唑替尼,耐药后使用卡博替尼肿瘤完全消失的例子。 这位肺癌患者50岁,肺腺癌,胸膜转移,先使用了培美+顺铂+贝伐的化疗方案进行治疗;后来通过基因检测发现了CD74-ROS1融合,使用克唑替尼进行治疗,每天250mg,一天两次,效果非常好,肿瘤缩小了64%。 不幸的是,18个月之后,出现脑转移,克唑替尼部分耐药,医生对他进行了脑部放疗,同时继续使用克唑替尼治疗。 […]

小D
省钱、低毒、等效:靶向药应该这样用

省钱、低毒、等效:靶向药应该这样用

  是药三分毒,任何药物都是有副作用的:化疗药、靶向药、免疫治疗药物;西药、中药、偏方;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每一种正式上市的西药,都会有明确的用量和用法,多久用一次,一次用多少等。这个用药方案是基于几百甚至是上千人的临床试验,逐步摸索和优化出来的。虽然未必是完美的,‍但是至少也是次优、次次优的。因此,对于绝大多数患者,我们都建议病人应该按照说明书给定的标准剂量用药。 然而,总有一部分病人由于副作用不能耐受而需要减量甚至停药,这种现象在抗血管生成为主的靶向药中尤为突出。多吉美、阿帕替尼、培唑帕尼等药物的副作用,其实是不小的,手足综合征、消化系统不适、高血压、蛋白尿、皮疹、出血、血栓等,层出不穷。 因此,在现实生活中,用药存在两种流派:一种是先按标准剂量开始用,出现副作用了,实在扛不住了,再一点点往下减;第二种,是先减量20-25%,如果能耐受副作用,再尝试一点点往上加。一直以来,关于这两种做法的优劣,争议不断。 近期,权威肿瘤学杂志《JCO》以多吉美用于肝癌作为例子,尝试回答这个问题。多吉美治疗晚期肝癌,标准剂量是400mg,每天两次——也就是说每天要吃800mg。宾夕法尼亚的Kim A. Reiss教授总结128家医院4903名患者的详细资料。 这4903名患者中3094名患者采取的是第一种治疗策略(先标准剂量,不耐受再慢慢减量),称为标准量组;另外1809名患者采用的是第二种策略(先降低剂量,如果能耐受,再慢慢尝试增加剂量),先减量组的平均起始剂量是367mg每天(减量一半以上)。因为,先减量组的病人明显病情更重,有更多的病人分期是D期、更多的病人肝功能较差、更多的病人有严重的腹水、有更多的病人有肝性脑病;同时年龄偏大、体能评分偏差。因此,这群人主管医生一上来给的起始剂量不是标准剂量,而是大幅度降低后的剂量。 然后我们看后续的发展。先减量组在2个月内,有40%的病人完成了剂量递增,到半年的时候,平均用药剂量已经达到了573mg每天;而标准量组,有11.6%的患者在前两个月内就需要剂量减低,到半年的时候,平均用药剂量已经跌到678mg每天。2个月接受的时候,两组分别均有1/3左右的病友已经由于各种原因停止治疗。 由于先减量组总体上用药的剂量还是低于标准量组的病人,因此花费是明显更少的(平均支出:5636美金 vs 8661美金)。 随访足够长的时间,他们发现两组均有2‍0%左右的患者由于无法耐受副作用而停药,最终均有27%左右的病友一直坚持服药。先减量组的手足综合征发生率明显更低(3% vs 5%)。 上述分析是基于全部人群的对比,但是细心的病友肯定发现了一个bug:先减量组的病人明摆着病情更重、身体更虚弱,直接这样比,对这一组不公平。因此,Kim A. Reiss教授团队又从两组中随机挑选出各项指标可以匹配的部分病友,进行更严谨的对比。 这一次得出的结果,更具有科学‍性:先减量组严重副作用发生率更低(19.6% VS 22.4%)、因为药物副作用而停药的患者比例更低(8.7% VS 10.8%)、而且两组的总生存没有统计学差异,两组的生存曲线,几乎完全重合:   因此,至少在肝癌患者中,采用起始剂量稍低、然后酌情逐步递增剂量的策略,目前看来是更好的:副作用更小、更省钱、而生存期不打折扣! 参考文献: [1]Starting Dose of Sorafenib for the Treatment of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A Retrospective, Multi-Institutional Study. 2017. J Clin Oncol 35:3575-3581 [2]Llovet JM, Ricci S, Mazzaferro V, et al: Sorafenib […]

小D
免疫治疗、副作用、疗效及其他:必读

免疫治疗、副作用、疗效及其他:必读

  PD-1/PD-L1抗体等免疫治疗的出现,在肿瘤治疗领域,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免疫治疗的出现,让诸多晚期恶性肿瘤的生存期倍增。PD-1抗体联合CTLA-4抗体,有望让晚期恶性黑色素瘤的5年生存率,从15%左右提高到40%-50%;而PD-1抗体单药,有望让无驱动基因突变的非小细胞肺癌,5年生存率从5%左右提高到15%左右。 免疫治疗的出现,让一小部分晚期癌症患者达到了临床治愈。目前这个比例在随访时间较长的恶性黑色素瘤患者、肺癌患者中,已经基本可以估算出来——大约在5%-10%之间,这部分病友实现了长期生存,甚至可以说是临床治愈。 截至目前,PD-1抗体、PD-L1抗体、CTLA-4抗体等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单独使用、联合使用或者与其他治疗(化疗、放疗、抗血管生成靶向治疗)联合使用,目前已经批准用于晚期的恶性黑色素瘤、非小细胞肺癌、肾癌、膀胱癌、头颈部鳞癌、胃癌、肝癌、默克尔皮肤癌、霍奇金淋巴瘤以及所有MSI-H的实体瘤。在鼻咽癌、食管癌、结直肠癌、胰腺癌、乳腺癌、前列腺癌上也有初步的数据。此外,这类免疫治疗已经批准用于高危型恶性黑色素瘤术后的辅助治疗,同时有望在近期批准用于非小细胞肺癌根治性放化疗后的巩固治疗,用于其他对免疫治疗敏感的实体瘤的术后辅助治疗、术前新辅助治疗也正在开展临床试验,小规模数据提示前景诱人。 然而,神药虽好,也要注意安全;今天,我们要再一次说一说副作用的话题。日前,欧洲临床肿瘤学会官方学术杂志《Annals of oncology》发表了一项重要的研究成果。汇总‍分析了80名接受免疫治疗后出现各种严重副作用而停药,治疗恢复后再次启用PD-1抗体治疗的患者资料,非常具有借鉴意义。 首先,这80名患者到底是因为哪些副作用而停药的呢? 33名患者是因为免疫性肠炎,29名患者是由于免疫性肝炎,分别有5名患者是由于免疫性垂体炎和皮肤损害,此外还有零零星星的病友是由于免疫性的肺炎、肾炎、胰腺炎、神经系统炎症以及脂肪酶升高而停药。 这批患者接受激素(大多数都需要1mg/kg的泼尼松治疗)、英夫利昔、霉纷酸脂、丙种球蛋白等治疗后,逐步好转。 ‍ 这些患者后来又再次启用了PD-1抗体治疗,6名患者再次出现了肠炎、8名患者再次出现了肝炎、6名患者再次出现了皮肤损害、4名患者再次出现了肺炎、还有患者出现了零零星星的其他‍的副作用——80名患者再次启用PD-1抗体,40名患者再次出现了各种形式的副作用,也就是副作用发生率为50%。 很多病友对肠炎、肝炎、肺炎和胰腺炎等重要脏器的免疫性炎症,心里有基本的认识。但是对皮肤损害不以为然,起个皮疹还能死人不成,有啥严重的。那么,请看下面这张4级的皮肤损害(Steven Johnson综合征):全身大面积的皮疹、脱皮以及出血性的皮肤崩解,不及时抢救,也是有可能要命的! 当然,上帝是公平的。这帮病人经受了这么多磨难,副作用这么厉害,九死一生的,疗效似乎是更好的(符合我们一贯的预期:副作用大的病友,似乎有效率更高)。 80名病友,56名患者肿瘤明显缓解,有效率高达70%,另外15名患者疾病稳定,加起来总的控制率高达89%,只有9名患者出现了疾病进展(这11%的患者真是倒霉到家了,副作用这么大,还无效)。 总之,神药虽好,也要注意安全。出现了严重副作用,要积极用激素、免疫抑制剂控制;处理的差不多了,不要再贸然启用免疫治疗,毕竟有高达一半的病人,副作用将再次卷土重来。   参考文献: [1]Safety of resuming anti-PD-1 in patients with immune-related adverse events (irAEs) during combined anti-CTLA-4 and anti-PD1 in metastatic melanoma. Ann Oncol. 2017 Oct 11. doi: 10.1093/annonc/mdx642 [2]Weber JS, Hodi FS, Wolchok JD et al. Safety […]

小D
医墨:医学前沿科普,健康与你共享

医墨:医学前沿科普,健康与你共享

有一种海洋生物,叫墨鱼,又称乌贼,它有一个独门绝技,遇到危险时会喷出墨水来迷惑敌人,然后伺机逃走。 医疗领域也有这样一只墨鱼,叫“医墨”。 医墨的团队里,有一批在国内外从事肿瘤治疗及研究的临床医生和科研人员。他们经过十几个寒暑的专业学习和医学训练,积累了丰富的理论知识和临床经验,再将接触到的全球前沿的医学研究进展、相关临床数据和文献资料,编译、整理加工成文字,喷出满腹墨水织就锦绣文章,字字珠玑、生动有趣,更难得的是通俗易懂,让广大患友足不出户就能遍览天下医学大观,为自己和家人的健康添砖加瓦。 同样是喷墨,墨鱼是为了逃生自保,医墨却是为了守护您的健康和生命。 所以,医墨将“医学前沿科普,健康与你共享”作为slogan。 这里有 国际癌症治疗前沿资讯, 最新免费临床试验招募, 肿瘤专家临床经验总结, 癌友真实抗癌经验分享 …… 最懂癌症的肿瘤医生撰写的科普文章,多学习一点,多一点治愈希望。 扫下方二维码即可关注,每天都有新鲜有趣的医学资讯等着您。

木兰
药物不变,方案微调:生存率提高10%

药物不变,方案微调:生存率提高10%

  抗癌治疗的进步,一方面体现在不断研制新药、新技术;另一方面,也体现在更加合理地使用老药、老技术。 任何一款抗癌药或者抗癌组合方案,其剂量、间隔和疗程数的安排,一开始都有较大的随机性。新药做一期、二期、三期临床试验探索的时候,最多只能设置有限的几个分组,这些分组基本都是参考动物试验数据以及若干专家的意见来制定,然后再在这些分组中挑选疗效和副作用平衡的较好的一个,一步步往后推进,并最终固定为说明书上的用量和用法。 但是,经由这样一个过程设计出来的剂量、周期和疗程安排,未必是最优的。不少时候,还是有一定的优化空间,尤其是对一些特定类型的人群。 1998年11月到2003年4月,入组过一批根治性手术后、至少含有4个淋巴结转移的有很高的复发风险的乳腺癌患者,一共是1284名患者。1:1分成两组,一组接受剂量密集型的表阿霉素、紫杉醇和环磷酰胺,2周一次;另一组接受的是传统方案,也是这三种药,但是先给表阿霉素和环磷酰胺,然后给紫杉醇,3周一次——明显,前一组方案是一种更激进,给药更猛的化疗方案。 同样的药物,平均下来剂量也是基本相似的,但是药物的组合方式以及间隔做了调整。那么,疗效会有差异么? 2010年的时候,所有患者‍已经随访超过5年,阶段性的结果发表在JCO杂志上——剂量密集组相比于传统方案组,5年的无疾病进展生存率从62%提高到了70%,疾病进展的风险下降了28%;5年的总生存率从77%提高到82%,疾病死亡的风险下降了24%。上述优势,不论年龄、是否绝经以及激素受体阳性与否,都成立。 当然,凡事都是有代价的。剂量密集的方案,副作用更大,而且从长远来讲,可能诱导产生的第二原发肿瘤(尤其是血液系统肿瘤)似乎略微更多一点。 上周,该临床试验的随访已经超‍过了10年,《Annals of oncology》杂志发布了更新以后的随访结果。1284名患者,随访超过10年,这是多大的毅力和工作量。中位随访122个月后,剂量密集组的无疾病进展生存率是56%,传统方案组是47%;10年的总生存率分别是69%和59%——十年随访,生存率依然相差十个百分点。剂量密集组658人中有9人出现了第二原发肿瘤,而传统化疗组626人中有2人出现了第二原发肿瘤——舍不得孩子,套不得狼。 药物种类完全一样,单纯改变组合方式和用药周期,十年生存期差出十个百分点,不得不说,老药的合理使用,依然是一个非常值得深入挖掘的领域。 参考文献: [1]Intense dose-dense sequential chemotherapy with epirubicin, paclitaxel, and cyclophosphamide compared with conventionally scheduled chemotherapy in high-risk primary breast cancer: mature results of an AGO phase III study. J Clin Oncol. 2010 Jun 10;28(17):2874-80 [2]Ten-year Results of Intense Dose-dense chemotherapy show superior survival […]

小D
当机立断,局部放疗:生存期延长近3倍

当机立断,局部放疗:生存期延长近3倍

  这个世界上,唯一不变的事情,就是永恒的变化——十几年前,绝大多数医学家都认可:晚期肿瘤,除非是大出血、肠梗阻等急症,否则治疗以化疗、靶向治疗等全身治疗为主,手术、放疗、介入、射频、粒子植入等局部治疗,被认为是没有意义的。 然而,随着新药和新技术的不断涌现。肿瘤患者,即使是晚期肿瘤患者的生存期也越来越长;而放疗和微创治疗的技术越来越精准、副作用越来越小。因此,选择合适的时机,选择合适的部位,选择合适的技术,局部治疗在晚期肿瘤中也大有用武之地。 日前,权威肿瘤学杂志《JAMA oncology》发表了一项重磅的2期临床试验结果:‍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在接受了4-6个疗程的化疗后,肿瘤缓解或者稳定的情况下,对残余的病灶进行立体定向放疗(SABR),可以将生存期提高近3倍! 这是一项单中心的随机II期研究,入组了29名患者,分成2组。在接受了较为猛烈的双药化疗4-6个疗程,疾病未出现进展的患者符合入组条件。一组接受单药、靶向药等温和的全身治疗维持;另外1组先对残余的病灶做立体定向放疗,然后再接受温和的全身治疗维持。 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理类型、转移灶的数目、脑转移情况以及入组前接受的化疗疗程数,无统计学差异。这项研究本来计划入组36名患者,结果刚刚入组完29名患者,独立的疗效评审委员会就叫停了试验,因为明显加入放疗的这一组的生存期碾压式的好。胜负已经很明显了,比赛提前终止。 那么,到底是个什么样的比赛结果呢? 从2014年4月到2016年7月,入组病人、接受治疗并且完成随访,每一位病友的中位随访时间为9.6个月。诱导化疗最长用的方案是培美曲塞+卡铂(48%),维持治疗药物最常用的是单药培美曲塞(62%)。接受局部治疗的那一组,所有病人的所有病灶均接受了放疗,14例患者的31处病灶接受了放疗。 两组未发生治疗副作用导致的死亡,两组3-4级副作用发生情况类似。 ‍两组的无疾病进展生存期,分别为9.7个月和3.5个月——局部放疗的加入,让生存期延长了近3倍! 更为重要的是:未接受放疗的15位病友中,有10位已经出现了疾病进展,其中7位就表现为原有病灶的进展;而接受过放疗的14位病友,无1例出现原有病灶的进展;也就是说,对原有残余病灶的放疗,至少很大程度上遏制了这些病灶的进一步进展和复发。 ‍ 当然,上述研究仅纳入了29位患者,同时每一位患者接受的诱导化疗和巩固化疗的方案也不统一,还存在较大瑕疵。目前,设计更严谨、规模更大的三期临床试验,正在招募志愿者。 参考文献: Consolidative Radiotherapy for Limited Metastatic Non-Small-Cell Lung Cancer: A Phase 2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 JAMA Oncol. 2017 Sep 24:e173501. doi: 10.1001/jamaoncol.2017.3501

小D
谁说肝癌没新药?一个肝癌患者都该关注的新药:布立尼布

谁说肝癌没新药?一个肝癌患者都该关注的新药:布立尼布

  看到“临床招募”这个金字招牌,相信大家都明白我们今天的主题了:推荐优秀的临床药物,帮助咚友选择适合的临床试验。 没错,今天我们给各位肝癌患者介绍的是一款新药:布立尼布,它有更复杂的全称:丙氨酸布立尼布。虽然有些拗口,但看完这篇推送后,相信各位肝癌病友会记住这个新药的名字。   “肝癌患者都该关注的新药” 在文章标题里,布立尼布被我们称为“肝癌患者都该关注的新药”。之所以这么说,都来自于布立尼布对肝癌显示出的优异疗效,促使我们对它做了进一步了解。 在对布立尼布的相关临床数据做了仔细分析后,我们发扬锲(si)而(pi)不(lai)舍(lian)的精神和布立尼布专利中国所有者——再鼎医药有限公司取得了联系。最终了解到了全面的临床数据,同时也促成了这次咚咚肿瘤科招募肝癌患者参与布立尼布临床试验的机会。 关于布立尼布的疗效与数据容我卖个关子,首先给大家介绍一下肝癌的治疗现状: 原发性肝癌(primary liver cancer,PLC)是临床上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由于国人特殊的饮食环境与习惯,肝癌在中国披上了一层“中国特色”的外衣:目前,我国肝癌每年新发病患者约为45.7万人,新发病例占全世界的55%。国内的肝癌大部分是由于乙肝病毒(HBV)感染引起的,少部分和酗酒、黄曲霉素有关。 在所有恶性肿瘤中,肝癌的恶性程度名列前茅。由于起病隐袭,早期症状不典型和诊断困难,肝癌患者在确诊时绝大多数都属于局部晚期或存在远端转移的情况。只有约15%的患者确诊时尚属早期,适合手术切除。 对于晚期肝癌患者来说,主要的治疗手段是介入、射频等局部治疗方式和系统性化疗、靶向治疗等全身治疗方式。靶向治疗是肝癌最主要的治疗方式。虽然已有乐伐替尼、瑞戈非尼等靶向药物具备治疗潜力,但目前FDA唯一批准的肝癌靶向药只有索拉非尼(多吉美)一种。 索拉非尼(多吉美)属于血管生成抑制剂,对控制病情发展具有一定效果,但在缩小肿瘤方面表现不佳:三期临床中,索拉非尼(多吉美)针对肝癌的客观缓解率(ORR)仅为2%(安慰剂组为1%),中位生存期10.7个月(安慰剂组为7.9个月)。 说完这些,再来给大家介绍布立尼布为什么可以被称为“肝癌患者都该关注”,就更有底气了: 从目前公布的临床数据来看,布立尼布在各方面的数据中都有非常优异的表现!如临床试验顺利完成,那么布立尼布有希望成为肝癌患者在靶向药方面的新选择。 丙氨酸布立尼布是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受体VEGFR和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FGFR的小分子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简单来说,布立尼布同样是一款血管抑制剂,其靶点与索拉非尼、乐伐替尼、瑞戈非尼等部分重合,但因其作用机制不同,因此疗效与副作用都不尽相同。   划重点内容:布立尼布对肝癌具有明显的疗效 布立尼布在临床试验中,均显示出对肝癌具有明显的疗效。 1:在一项布立尼布作为二线药物治疗肝细胞癌的全球三期临床试验(Global Phase Ⅲ trial,BRISK-PS Study)中: 布立尼布组的ORR(客观缓解率)为12%,安慰剂组的ORR为2%(12% vs 2%); 布立尼布组的DCR(疾病控制率)为71%,安慰剂组的DCR为49%(71% vs 49%); 服用布立尼布的患者中,26例疗效评价为PR(部分缓解),安慰剂组仅有2例疗效评价为PR。 2:另一个全球III期临床研究TACE后辅助治疗的BRISK-TA研究中,布立尼布组有120例中国大陆患者,进行亚组分析后显示: 中国患者的特点与国外患者不同(年龄较小、HBV感染为主); 同样是800mg QD治疗,中国患者的药物暴露量更高,耐受性更好; 布立尼布可以显著延长中国HCC的肝外转移或门静脉浸润时间以及影像学进展时间。 安全性方面,布立尼布同样具备优势:副作用多为1-2级,血管抑制剂类靶向药最常见的副作用——手足综合症发生率为15%,而索拉非尼手足综合症的发生率为45%(Oriental研究)。 以上,布立尼布对肝癌的临床数据给出了非常漂亮的答卷。对于国内的肝癌患者来说,布立尼布如顺利完成数据,在国内上市的话,会是靶向治疗的一个全新选择。   布立尼布的Ⅱ期临床招募 通过与布立尼布的授权公司——再鼎医药有限公司取得联系后,我们了解到目前再鼎正在为布立尼布中国地区的上市进行准备。目前正在积极招募肝癌患者参与一项Ⅱ期临床试验,进一步获取更多数据,期待早日完成上市。 参与临床试验是使用布立尼布的唯一方式。其研究方向是布立尼布用于肝癌患者的二线治疗。即患者在化疗或靶向药治疗进展或不能耐受其副作用后,第二种选择的肝癌治疗药物。在乐伐替尼与瑞戈非尼都价格昂贵与使用不便的前提下,肝癌二线治疗患者选择参加布立尼布的临床试验也是可以考虑的一种方案。 招募条件: 参与临床的患者必须具备影像或病理对肝细胞癌的临床诊断书; 参与临床的患者为二线治疗的肝癌患者。 符合以上条件的肝癌患者,即可联系我们的临床招募专员:咚咚助手小红(微信号:dongdongys1002),或直接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咚咚助手小红,具体事宜均可进行咨询。 此外,还有更多临床试验正在我们的储备中,不是肝癌的你也可添加,咨询不同癌种的不同临床。 咚咚临床招募,为你创造更多可能!

小D
光动力治疗:抗癌利器or商业忽悠

光动力治疗:抗癌利器or商业忽悠

  什么是光动力治疗   光动力治疗,就是选择一种能特异性靶向癌细胞的光敏剂,也就是说这个东西能自己找到癌细胞,并且在适当的光波照射下,光敏剂会发生一系列的生物化学反应,杀死癌细胞。 癌症的光动力治疗,已经发展了几十年,在国外已经有一些成功的经验。 以padeliporfin为光敏剂,选择波长为753nm的光波做照射,在低危的、Gleason评分为3分未经治疗的局限期前列腺癌患者中,对比光动力治疗和安慰剂:206名患者的三期临床试验中,光动力治疗组2年的疾病进展率明显下降(从58%下降到28%)、穿刺活检的癌细胞阳性率明显下降(从49%下降到14%)。其副作用主要是前列腺炎和尿储溜,一般在治疗后2个月内均可缓解。 此外,一项入组了29名不可切除的肝门部胆管癌患者的二期临床试验,接受以以temoporfin做光敏剂的光动力治疗,也取得了初步的疗效:16名患者局部缓解,11名患者疾病稳定,中位生存时间为15.4个月。 此外,光动力治疗用于一些表浅的非常早期的皮肤基底细胞癌或者压根就是良性的血管瘤,在国内外不少医院已经是广泛开展的成熟技术。   A45光动力治疗   今年以来,无锡亿仁医院以及其核心技术A45光动力治疗,由于央视的报道,猛然蹿红。 那么,无锡亿仁医院,到底是家什么医院?在这家医院的官方网站(http://www.wxyiren.com/)上,它介绍自己是美国FOX CHASE无锡癌症中心。 然而,美国FOX CHASE癌症中心去年年底专门发了一份郑重的申明,而且为了方便中国的读者,他们还专门配了中文的翻译,如下: 那么,A45光动力治疗到底是否有效,疗效如何?其实,目前还不得而知。 因为,截止到目前,并没有完成正规的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这是国内外医学家公认的,证明一个抗癌新技术、抗癌新药是否有效的“金标准”),更没有公开发表相关的学术论文,向国内外的医学界同行郑重地宣布他们的抗癌疗效。 据了解,探索A45光动力治疗用于实体肿瘤的临床试验,由山东省肿瘤医院的于金明院士领导,或将不日正式开始。对此,我们热烈期待该研究取得重大突破,造福更多的患者。不过,基于科学研究的伦理,尚处于临床试验阶段的新药、新技术不应该让患者掏钱。 参考文献: [1]Azzouzi AR, Vincendeau S, Barret E, et al. Padeliporfin vascular-targeted photodynamic therapy versus active surveillance in men with low-risk prostate cancer (CLIN1001 PCM301): an open-label, phase 3, 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 Lancet Oncol. 2017 Feb;18(2):181-191. [2]Arits […]

小D
大救星:这药能解PD1致死性副作用

大救星:这药能解PD1致死性副作用

  PD-1抗体、PD-L1抗体、CTLA-4抗体等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单独使用、联合使用或者与其他治疗(化疗、放疗、抗血管生成靶向治疗)联合使用,在最近几年内正一路高歌地猛进。 目前已‍经批准用于晚期的恶性黑色素瘤、非小细胞肺癌、肾癌、膀胱癌、头颈部鳞癌、胃癌、肝癌、默克尔皮肤癌、霍奇金淋巴瘤以及所有MSI-H的实体瘤。在鼻咽癌、食管癌、结直肠癌、胰腺癌、乳腺癌、前列腺癌上也有初步的数据。 此外,这类免疫治疗已经批准用于恶性黑色素瘤术后的辅助治疗,同时有望在近期批准用于非小细胞肺癌根治性放化疗后的巩固治疗,用于其他对免疫治疗敏感的实体瘤的术后辅助治疗、术前新辅助治疗也正在开展临床试验,小规模数据提示前景诱人。 ‍‍ 免疫治疗的出现,让不少肿瘤的生存期倍增。PD-1抗体联合CTLA-4抗体,有望让晚期恶性黑色素瘤的5年生存率,从15%左右提高到40%-50%;而PD-1抗体单药,有望让无驱动基因突变的非小细胞肺癌,5年生存率从5%左右提高到15%左右——都是提高3倍左右的辉煌战绩! ‍ 但是,人无完人,金无足赤! PD-1抗体等药物偶尔也会导致严重的、甚至是致死性的副作用。免疫性肝炎、免疫性肺炎、免疫性肠癌、免疫性心脏炎症甚至免疫性神经系统炎症,已经夺去了一条又一条生命。对于这些不幸中招的病友,目前的常规治疗手段就是大剂量激素,甚至是冲击剂量的激素,联合各种常见的免疫抑制剂(比如霉酚酸脂、英夫利昔单抗等)以及最强的支持治疗。不过尽管如此,因为PD-1抗体导致的猛烈的免疫性炎症而死亡的极端案例,还是时有发生。 2016年,顶尖医学杂志NEJM报道,PD-1抗体单药使用导致的免疫性心脏炎症发生率约为万分之六;而PD-1抗体和CTLA-4抗体联合使用,这一比例将上升到千分之三左右。一旦发生严重的心脏炎症,几乎必死无疑。国内外罕见成功抢救的报道。详情请看:安全第一:PD-1联合治疗可能导致心脏衰竭! 不过,也不是完全没有! 最近,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的Andrew Haydon教授在山穷水尽、无计可施的时候,冒险给病人用了“马抗胸腺细胞球蛋白”,配合常规的激素、免疫抑制剂以及最强支持治疗,成功强求了一例恶性的、难治的、凶险的免疫性心脏炎症。 ‍ 这个病人是一个无自身免疫病病史、无心脏病史的64岁的胶质瘤患者,在接受第二针PD-1抗体后出现了心动过速、心肌酶升高、室性二联律等严重的心律失常、心肌炎。在给予常规的激素、免疫抑制剂治疗无效后,该患者及时植入了临时的起搏器,但是病情依然急剧恶化。主管医生给病人做了心肌活检,全是T细胞浸润,未发现其他异常情况,因此基本确认就是PD-1导致的免疫性心脏炎症。 无计可施的医生们,在全院大讨论以后,创新性地尝试使用了抗胸腺细胞球蛋白,其他治疗继续维持。 因为,抗胸腺细胞球蛋白是一种能对T细胞格杀勿论的免疫抑制剂,常用于骨髓干细胞移植后的急性排斥反应等类似的T细胞活性过强的情况。 ‍ 既然干细胞移植后T细胞攻击移植物太过猛烈导致的急性排异反应,可以被抗胸腺细胞球蛋白压制住。那么,T细胞猛烈攻击心脏细胞导致的严重的、让患者濒临死亡的炎症,或许也可以试一试。 果然用药3天后,病人情况就开始出现好转;心肌酶和心律失常在用药5天后就基本恢复正常;用药10天后,再次心肌活检提示浸润的T细胞明显减少。6周后,第三次心肌活检提示除了一些纤维化和心肌细胞坏死以外,基本恢复正常。下图是用药前和用药6周后,心肌活检的对比图: 此后,该患者彻底停用了PD-1,顺利移除了临时起搏器,还顺利接受了脑部的放疗,目前疾病稳定,患者生活可以自理,无病状态已满半年——衷心祝愿这位大难不死的老阿姨能有后福,肿瘤不再复发,得以颐养天年! 马抗胸腺细胞球蛋白,这或许是一个新的可以对付免疫治疗副作用的良药,大家记清楚了么! 参考文献: [1]Successful use of equine anti-thymocyte globulin (ATGAM) for fulminant myocarditis secondary to nivolumab therapy. British Journal of Cancer (2017), 1–4 | doi: 10.1038/bjc.2017.253 [2]Chmiel KD, Suan D, Liddle C, Nankivell B, Ibrahim […]

小D
了不起的国产抗癌药(3):肿瘤控制率91%!

了不起的国产抗癌药(3):肿瘤控制率91%!

导读Intro 国产第三代EGFR抑制剂——艾氟替尼(AST2818)惊艳亮相第18届世界肺癌大会:针对部分肺癌患者,有效率58%,肿瘤控制率91%,副作用还小!   肺癌是我国发病率最高,同时也是死亡率最高的癌症之一。如果不幸罹患肺癌,意味着在所有不幸的癌症患者中,也是比较倒霉的。 幸运的是,我国大约30%-40%的肺腺癌患者都有EGFR敏感突变,可以用易瑞沙/特罗凯/凯美纳这类一代EGFR抑制剂,有效率高,副作用小。患者一天吃一片药,看起来和正常人一样。 但是,大部分患者使用这类靶向药一年后,就会发生耐药,该换药了。其中50%左右的患者,会产生EGFR T790M耐药突变,可以使用AZD9291这个三代EGFR抑制剂,有效率高达71%,副作用也不大,绝对是国内患者的救命药。目前,AZD9291已经在国内上市,一年的花费大概20万。 今天,我们要给大家介绍的是另外一个选择:AST2818,中文名字艾氟替尼,国产第三代EGFR抑制剂,被我们戏称为“国产版9291”,由上海艾力斯医药科技有限公司自主研制。 其实,我们早就给大家介绍过AST2818的一些信息,两位患者通过咚咚的临床招募服务成功入组AST2818的临床试验,而且效果都非常的好:一位患者用药两个月肿瘤缩小一半;另外一位患者用药两个月肺部肿瘤消失,脑部肿瘤缩小。详情参考: 了不起的国产抗癌药,两个月肿瘤缩小一半! 了不起的国产抗癌药(2):两个月,肺部肿瘤消失,脑部肿瘤缩小! 在今年10月15日-18日召开的第18届世界肺癌大会上,中国医科院肿瘤医院石远凯教授团队向世界公布了AST2818的一期临床数据,引起参会专家的广泛关注和热议。 临床设计: 招募了12位一代EGFR抑制剂耐药并且有T790M突变的晚期肺癌患者,使用不同剂量的AST2818进行治疗,服用药物剂量分别为20mg/天、40mg/天、80mg/天。 临床效果: 12位患者中,7位患者靶病灶缩小比例大于30%,达到临床中的部分缓解(PR)标准,初步统计有效率58%;另外还有4位患者肿瘤稳定不进展,肿瘤控制率高达91%。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20mg剂量组,艾氟替尼(AST2818)已经显示疗效,一位肿瘤缩小50%,另外一位缩小超过20%。除了对肺部肿瘤效果明显,多例患者的脑部病灶在治疗期内出现超过30%的缩小,该药对患者淋巴、骨等病灶也显示不同程度的缩小或稳定。 80mg剂量组的1例患者,给药2周期后,肺部肿瘤完全消失(100%),且此疗效已持续8个治疗周期。 ‍副作用: AST2818的不良反应轻微:最常见的不良反应是尿蛋白、皮肤瘙痒,且为1、2级,持续时间多为1天之内;160mg高剂量组尚未观察到和药物相关的不良反应;尚未发现和药物相关的3级及以上不良反应。 该药在20、40、80、160、240,320mg剂量组进行剂量递增爬坡研究。公布信息显示,爬坡至160mg组未观察到DLT(剂量限制性毒性)。公司内部消息透露,目前已完成240mg剂量耐受性观察,以上剂量均未观察到DLT。该药的耐受性良好。 艾氟替尼的研制代表了 “中国速度”。过去,中国在癌症药物的研制上一直有着严重短板,众多国内肿瘤患者面临着“不缺医,却少药”的尴尬境地,不得不采取各种办法“自救”。随着医药改革的逐步深入,各大药企的科研能力与创新热情正调动高涨,期待更多的国产抗癌新药上市。 目前,AST2818还在开展临床试验,感兴趣的肺癌患者可以通过关注艾力斯官方招募信息或按照下图的联系方式直接联系我们,祝所有肿瘤患者早日康复。 参考数据: WCLC 2017, Abstract No. P2.03-028

小D
STK11突变:有老靶向药可让癌完全缓解

STK11突变:有老靶向药可让癌完全缓解

  mTOR信号通路,是一条非常复杂的信号通路,牵扯到十几个重要的关键基因,并由于与其他信号通路相互交织成网站。该信号通路的异常激活,在多种癌症中非常常见。 上面这个图太复杂,但已经是简化的不能在简化的mTOR信号通路图了。不需要大家看得懂,只要大家对这个图中出现的蛋白质的名字(各种奇怪的英文和数字的混合体)留个印象:PI3K、AKT、LKB1、AMPK、TSC1/2、4E-BP1、S6K1、PTEN等,万一哪天自己的基因检测报告到出现了上述蛋白质对应的基因的名字,没准你就有救了! 截止目前,PI3K对应的基因PIK3CA,AKT对应的基因AKT,TSC1/2对应的基因TSC1/2、PTEN对应的基因,如果发生驱动突变,均提示患者可能对mTOR抑制剂(比如,已在大陆上市的依维莫司)敏感。 最近,科学家又陆陆续续发现,如果LKB1对应的基因STK11发生了功能失活性突变,也预示着病人可能对依维莫司敏感。 ‍ 有多人不理解,为啥STK11这个基因对应的蛋白不叫STK11,而叫LKB1呢,这是因为当初有独立的研究小组,一部分人发现了这个基因,命名为STK11,另一部分人率先发现了这个蛋白质,命名为LKB1,最后猛然一天,学术界恍然大悟STK11这个基因指导合成的蛋白质就是LKB1嘛,但是已经叫顺口了,就不再改来改去了。 比如,现在异常火热的PD-L1,这是欧美和日本人的教法;最初发现这个蛋白质的是一个咱们大名鼎鼎的华人教授,咚咚肿瘤科的首席科学顾问,陈列平教授,陈教授其实最初定的名字是B7-H1。你如果去看陈教授发表的论文或者他的演讲等,还时不时提到B7-H1。只是这个名字比较难记,又因为这个蛋白质是与PD-1配合的,叫PD-L1似乎更顺理成章,因此学术圈更多的教授还是接受了PD-L1这个名字。 绕远了,说回来。STK11突变(意味着对应的蛋白LKB1发生变异),就有可能激活mTOR信号通路,促进癌细胞的增殖和转移,提示病人对依维莫司可能敏感。以下就是一个由美国马萨诸塞州的Juliann Chmielecki博士发表在《Cold Spring Harb Mol Case Stud》杂志上的真实案例。 一位1997年确诊早期乳腺癌,接受了手术、化疗、内分泌治疗的女性患者,2009年首次出现肝脏转移,此后又接受了多种常见的化疗、放疗、内分泌治疗,到2014年肝脏转移进展并出现骨转移。患者进行了穿刺活检,并送了基因检测(检测公司:Foundation Medicine,和咚咚肿瘤科有合作关系),结果提示携带有STK11基因F354L突变,这个突变虽然意义未明,但是高度怀疑是致癌突变。 在2014年8月,患者‍开始按照医生的建议,服用内分泌治疗药物依西美坦,同时联合mTOR抑制剂依维莫司。除了皮疹外,患者的副作用轻微。用药后,患者肿瘤逐步缓解,最终达到了接近完全缓解的状态,肿瘤标志物也全面恢复正常。目前,患者已经保持了这种几乎无瘤的状态,超过14个月。 下图是用药前后的PET-CT图像,A图中黄色发亮的地方,都是肿瘤。B图中已经基本完全看不见。 STK11突变可不是一个少见的突变,根据国际肿瘤遗传学联盟的数据,这个突‍变在17%的肺腺癌、5%的肝内胆管癌、2%的肺鳞癌中都有;而在乳腺癌中,大约占0.5%。其他肿瘤暂时没有大数据,无法计算阳性率,但是也不是一定没有这个突变。SKT11突变的垂体瘤,就被报道过对依维莫司非常敏感。 快回家翻一翻基因检测报告,是不是有这个突变?! 参考文献: [1]Exceptional durable response to everolimus in a patient with biphenotypic breast cancer harboring an STK11 variant. 2017 Cold Spring Harb Mol Case Stud 3: a000778 [2]Shaw RJ, Bardeesy N, Manning BD, Lopez L, […]

小D
脑转移又怎么样?这些人活过了10年!

脑转移又怎么样?这些人活过了10年!

  脑转移在不少实体瘤中并不少见:小细胞肺癌、EGFR突变的非小细胞肺癌、HER2阳性的乳腺癌、三阴性乳腺癌、神经内分泌肿癌等,都有较大的比例会发生脑转移。 合并脑转移的晚期肿瘤,尤其是合并脑膜转移的病人,预后极差,平均生存期不足1年,甚至不足半年。 因为合并脑转移的病人,治疗方案实在是很少:寡转移主要是靠放疗、手术为主,多发转移就非常棘手了——手术肯定没法做了,全脑放疗后遗症比较重,病人生活质量普遍不高,‍但药物治疗又不甚理想——绝大多数药物,甚至是绝大多数的靶向药,无法很好地进入脑子,因为脑子和血液之间隔着一堵厚厚的“墙”,学名“血脑屏障”。 但是,也不是说完全就没有奇迹。今天,笔者要给大家分享一篇充满正能量的新研究。 美国洛杉矶的Federico L. Ampil教授回顾性分析了132例接受了伽马刀治疗的晚期实体瘤合并脑转移患者的病例,这些病人是从2000年到2010年间陆续陆续接受治疗的,有11人后来由于各种原因失去了联系(比如移民、搬家、换手机号或者干脆就是不愿意接电话了等),因此最终纳入分析的病友一共是121位。 这121人的结局如何呢? 29位病人,接受治疗后3个月内就死亡了(脑转移还是比较可怕的),有82人在3年内就死亡了,有10名患者生存期在3-12年之间。其中有4位病友,截止到目前,已经活过了10年!具体的情况见下表: 第一个病人是一个46岁的男性,是肠癌合并脑转移,脑转移是单发的,大小是2.9cm,给予了伽马刀治疗,剂量是16Gy,这个患者同时还有肺转移,截止目前已经随访了10年零2个月,健康生活着。 第二个病人,是一个49岁的女性,甲状腺癌合并脑转移,脑转移是单发的,体积是14.6cm3,给予了伽马刀治疗,剂量是14Gy,这个患者同时还有肺转移,截止目前已经随访了10年零5个月,健康生活着。下图是这个病人得病10年后复查的脑部MRI,除了有轻微的脑白质病变(放疗后遗症)外,并没有看到任何脑转移复发的迹象。 第三个病人,是一个33岁的男性,生殖细胞肿瘤合并脑转移,脑转移是多发的,最大的5个肿瘤加起来的直径之和是1.5cm,也就是这个病人的肿瘤虽然很多,但每一个都不大,给予了伽马刀治疗,剂量是15Gy,这个患者同时还有肺转移,截止目前已经随访了12年,健康生活着。 第四个病人,是一个46岁的男性,肺癌合并脑转移,脑转移是多发的、而且都不小,最大的两个,体积分别为9.1 cm3和5.9cm3,给予了伽马刀治疗,剂量均为16Gy,截止目前已经随访了10年零4个月,健康生活着。 坚持到底就是胜利,相信科学,藐视宿命! 参考文献: [1]Kotecha R, Vogel S, Suh JH, Barnett GH, Murphy ES, Reddy CA, Parsons M, Vogelbaum MA, Angelov L, Mohammadi AM, Stevens GHJ, Peereboom DM, Ahluwalia MS and Chao ST: A cure is possible: a study of 10-year survivors […]

小D
保肝药里的马兜铃酸“可致”肝癌?吓的就是你!

保肝药里的马兜铃酸“可致”肝癌?吓的就是你!

“马兜铃酸”最近火遍了朋友圈,导火索是《科学》子刊《转化医学》杂志的封面文章——《马兜铃酸及其衍生物在台湾和亚洲的肝癌中普遍存在》。 文章展示了一个回顾性分析,分析了台湾两家医院98例肝癌样本后显示:台湾 78%肝癌患者具有马兜铃酸诱变基因,而且又列举了其它一些地域肝癌患者的分析结果: *全球肝癌患者中马兜铃酸及其衍生物诱变基因地理分布   →大陆(89例)47%肝癌患者具有马兜铃酸诱变基因 →越南(26例)19%具有马兜铃酸诱变基因 →东南亚其他国家(9例)56%具有马兜铃酸诱变基因 →北美(209例)肝癌患者中仅有4.8% →欧洲(230例)仅1.7%具有此诱变 看起来,数据对比的确明显。 作者接下来说:台湾以及亚洲地区肝癌患者马兜铃酸使用率远远高于欧美。即使在2003年马兜铃酸因确凿的肾毒性被明令禁止使用后,台湾地区人群中新发肝癌中马兜铃酸诱变基因的比例与2003年前无显著差异。   这也就是说虽然政府已经禁止,但是群众使用马兜铃酸汉方药物的比例并无减少。在文章的结果处,研究人员推断了马兜铃酸与肝癌可能有相关性。 文章到此为止。诸位不知有没有看出问题。如果没有,那接下来发生的一切也就不奇怪,许多公号都发文传递或递进了这个观点——“严防含有马兜铃酸的中药物,因为它可能致肝癌!” 果真如此么?那我们本篇文章中先来探讨下这个逻辑。 肝癌患者里发现马兜铃酸诱变基因=马兜铃酸诱变基因导致肝癌?   《转化》这篇封面文章说明了马兜铃酸可能与致癌有相关性,它更像抛砖引玉,引起大家对马兜铃酸的重视。   但文章并没有论证马兜铃酸是肝癌的危险因素,它的确给出了在回顾性研究当中不同地域的比例,但如果论科学性,回顾性研究的确是证据级别较低的一种。   如果真的要论证,可以有两种方法,一是对照或队列组研究(接触马兜铃酸VS 不接触马兜铃酸人群得肝癌的比例),证据级别较高;还有一种是更大规模的回顾性研究。   总结:如果说是马兜铃酸导致肝癌,那还需更大规模临床试验数据的支持。 所以马兜铃酸不致肝癌对吧? 谁说的!我可没说。 马兜铃酸(AA),为硝基菲类有机酸类化合物,存在于几乎所有的马兜铃属植物中。马兜铃属植物,曾广泛地被中医经炮制解毒作为原生药材入药,几乎只有在中药中才会吃到,日常生活很少能接触到。 1993年,马兜铃酸就在《柳叶刀》杂志火了一把。近100位比利时妇女因服用含有广防己(富含马兜铃酸的草药)的减肥药后出现肾功能不全肾衰竭,同时被命名为中草药肾病,随后改称马兜铃酸肾病。目前,马兜铃酸的肾毒性是国际上广而告之的事实。 虽然众所周知的肾毒性,但目前我们在药店却很容易接触到含有马兜铃酸的药物,列举部分如下: 喘息灵胶囊、肺安片、复方蛇胆川贝散、鸡鸣丸、鸡苏丸、七十味松石丸、十三味疏肝胶囊、胃福颗粒、消咳平喘口服液、新碧桃片、香藤胶囊、杜仲壮骨胶囊、杜仲壮骨丸、风湿宁药酒、复方风湿药酒、复方拳参片、祛风除湿药酒、少林正骨精、伤湿镇痛膏、神农药酒、金朱止泻片、保胃胶囊、复方胃痛胶囊、九龙解毒胶囊、三蛇药酒、龙胆泻肝丸、耳聋丸、八正丸、纯阳正气丸、大黄清胃丸、当归四逆丸、当归四逆汤、导赤丸、甘露消毒丸、排石颗粒、跌打丸、妇科分清丸、冠心苏合丸、苏合丸、辛荑丸、十香返生丸、济生橘核丸、止咳化痰丸、八正合剂、小儿金丹片,分清五淋丸、安阳精制膏,儿童清肺丸、九味羌活丸、川节茶调丸、小儿咳喘颗粒、小青龙合剂、猴枣散等   来自:公众号《科学未来人》 现在有一种浪潮叫做站队,比方说对中医,虽然不少人会坚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但不可忽视地还有两方,所谓“中医粉”和“中医黑”。聊天时,跟这两方聊天似乎都聊不下去。 客观来讲,中药在毒理作用和用法方面的确很模糊,例如不少药在表明其禁忌症时只说明“尚不明确”。这背后,暴露了这些药物的临床毒理研究中证据不足。   目前,2000年版《中国药典》和《国家药品标准》收载的已明确含马兜铃酸的药材有6种,分别为广防己、青木香、天仙藤、马兜铃、寻骨风、朱砂莲,中国药典和国家药品标准收载的含马兜铃酸的中成药品种有百余种,中国大陆虽然禁用了其中的关木通、广防己、青木香三种药材,但含有马兜铃酸的不少药物还是在处方药的名单之列,让普通民众难以分辨。 目前明确的是马兜铃酸具有肾毒性,含有此类成分的中药部分扔属于处方药,使用权归医生,必须遵医嘱服用。至于马兜铃酸能不能导致肝癌,《转化医学》封面文章并没有盖棺定论,它给了我们大把的讨论空间和研究方向,善莫大焉!   文章参考          1. Eg AWT et al., Aristolochic acids and their derivatives are […]

木兰
五年生存率96%:用的老药、老技术!

五年生存率96%:用的老药、老技术!

  宫颈癌,是女性生殖系统三大肿瘤之一(另外两个是子宫内膜癌和卵巢癌)。每年全国新发病人有10多万,每年死亡患者有3万多人。 99.5%以上的宫颈癌与HPV感染,密切相关。目前,预防宫颈癌的HPV疫苗已经在国内外上市,不过国内上市的是二价疫苗(也就是,只能预防2种最高危的HPV亚型,大约降低70%左右的宫颈癌风险),而港澳地区以及国外已经有四价、九价的HPV疫苗(九价的HPV疫苗可以降低90%左右的宫颈癌风险,同时可以显著降低肛门癌、外阴癌、阴道癌和尖锐湿疣发生率)。因此,不管是几价疫苗,我们还是非常鼓励适龄男女青年积极接种HPV疫苗。 言归正传,今天要介绍的是一种传统治疗,三联合的方式,治疗早中期和局部晚期宫颈鳞癌。对于宫颈癌而言,IA期靠手术基本解决问题了;而IB期以上的局部晚期患者,需要在手术、放疗、化疗等多种治疗中做出最合适的排列组合,已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近期,日本福冈的Yoshifumi Nakao教授报道了一项小型临床试验的结果,入组的是IB-IIIB局部晚期的宫颈鳞癌患者,65.2%的患者有腹腔淋巴结转移,其中86.7%的患者多处转移,年龄都在75岁以下,体能评分不超过2分。一共入组了23名患者。 给予的治疗方案是:同步放化疗,然后休息1个月左右,安排手术。 随访超过10年(平均随访121个月),发现5年生存率为95.7%,10年无疾病进展生存率为86.7%——10年都没有复发,这近87%的病人基本可以说是临床治愈了。‍ 这23位患者,在完成同步放化疗后,接受影像学评估,有17位患者已经达到了完全缓解。手术以后的病理检查提示,有12位患者达到了病理学上的完全缓解(显微镜下看都找不到癌细胞),11位患者是部分缓解。15位患者在入组时有肿大的、高度怀疑是肿瘤转移的腹腔淋巴结,接受治疗后8位患者完全缓解,5位患者部分缓解。 事实上,在手术之前接受一点同步的放化疗,是不少肿瘤病人都会遇到的治疗选择。比如局部晚期的直肠癌、食管癌、胃癌等。比如,食管癌以及胃食管结合部癌,局部晚期的患者,在接受根治性手术前,首先接受一点同步放化疗,相比于直接手术,是可以明显延长生存期的。 ‍ 一项大型国际多中心三期临床试验,从2004年3月到2008年12月,招募了368名患者,分成两组,一组单‍独接受手术治疗,另外一组先接受同步的放化疗然后再安排手术。平均随访84.1个月(7年多)。先接受同步放化疗组的中位生存期是48.6个月,单纯手术组的中位生存期只有24.0个月——生存期差1倍多!尤其是对于食管鳞癌的患者,生存期的差异更是异常明显,81.6个月 VS 21.1个月,生存期相差近4倍! 因此,虽然副作用有所增加,但是为了提高疗效、延长生存期,下一次当你的主管医生向你介绍术前的同步放化疗的时候,千万不要被偏见所迷惑,轻易就拒绝。 参考文献: [1]Nakao Y, Hashiguchi M, Nishiyama S, et al. Preoperative chemoradiotherapy in locally advanced bulky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of the uterine cervix [published online August 3, 2017]. Int J Gynecol Cancer. doi: 10.1097/IGC.0000000000001094. [2]http://www.onclive.com/web-exclusives/neoadjuvant-chemo-linked-to-above-95-os-in-squamous-cell-cervical-cancer [3]Neoadjuvant chemoradiotherapy plus surgery versus surgery […]

小D
免疫联合治疗:高危患者3年75%不复发

免疫联合治疗:高危患者3年75%不复发

  绝大多数局部晚期、手术切干净以后的病人,内心是忐忑的——因为,有很大的比例会复发。复发转移以后,病情很可能会加重,变得非常棘手。 比如,高危的III期恶性黑色素瘤患者,即使手术非常成功,切得干干净净,5年后依然有超过70%的患者会出现疾病复发或远处转移;更不用说,那些勉强把手术做下来的IV期患者了。 因此,一直以来,医学界都在寻找合适的术后巩固治疗,期望降低复发的概率,延长生存期。 术后化疗、术后放疗是最常用的巩固治疗手段,但对于恶性黑色素瘤患者而言,似乎都不怎么有效——最近五六年来,术后的免疫治疗,逐渐成为主流手段,而且捷报频传。 ‍ 高危的III期恶性黑色瘤患者,术后接受CTLA-4抗体(伊匹木单抗)辅助治疗,可以将5年的复发率从70%降低到60%;同时将5年的生存率从54%提高到65%——十个百分点左右的提升,意义重大!因此,2015年10月,美国FDA批准将CTLA-4抗体用于局部晚期、高危的恶性黑色素瘤患者的术后辅助治疗。 今年9月,大型三期临床试验数据揭晓。术后高危的恶性黑色瘤患者(III期和IV期都有),使用PD-1抗体对比CTLA-4抗体,1年的复发率可以从40%降低到30%,1年半的复发率从47%降低到34%——PD-1抗体相比于CTLA-4抗体,对于预防复发又至少有十个百分点的优势。随着继续随访,我们估计这种优势还会逐步扩大。因此,今年10月,美国FDA已经给予术后运用PD-1抗体进行防复发、防转移的巩固治疗,以快速通道审批权。业内普遍预计,会在近期正式获批。 上周,世界黑色素瘤大会上。美国莫菲特医学中心的Zeynep Eroglu教授宣布了对于高危患者,直接用PD-1抗体联合CTLA-4抗体,双免疫单抗联合治疗,作为巩固治疗的初步数据。一共入组了40位IIIC或者IV期手术切除干净的局部晚期、高危的恶性黑色素瘤患者,分成两组: A组:接受PD-1抗体 O药 1mg/kg+ CTLA-4抗体 伊匹木单抗 3mg/kg,3周1次,用4次,然后换成O药 3mg/kg,2周1次维持治疗,用满2年。 B组:接受PD-1抗体 O药 3mg/kg+ CTLA-4抗体 伊匹木单抗 1mg/kg,3周1次,用4次,然后换成O药 3mg/kg,2周1次维持治疗,用满2年。 A组中,50%的患者顺利完成了诱导阶段的治疗,30%的患者顺利完成了全部治疗计划;B组中,65%的患者顺利完成了诱导阶段的治疗,30%患者顺利完成了全部治疗——完成率其实是偏低的,意味着这个方案毒副作用和经济压力,实在有些大。其中,A组的副作用明显比B组重。 A和B两组,3年的无疾病复发率分别为70%和75%——至少从数字上看,B组的疗效似乎好于A组。其中IV期的病人,2年的无疾病复发率是80%,3年的无疾病复发率是74%——B组的复发率低于A组,且副作用也比A组低,再一次证实了这个推测,PD-1抗体和CTLA-4抗体联合的时候,PD-1抗体剂量略多一些,CTLA-4抗体剂量略少一些,这样搭配似乎更好:O药3mg/kg+伊匹木1mg/kg,很可能优于O药1mg/kg+伊匹木3mg/kg。 ‍ 当然,厂商觉得上述两个方案,剂量都有点略大了。因此,正在招募的三期临床试验(PD-1抗体+CTLA-4抗体,直接PK,PD-1抗体单独用),采用的剂量安排是这样的:CTLA-4抗体是1mg/kg,6周用1次;PD-1抗体是O药固定剂量240mg,2周1次。 或许中国人可以考虑如下的方案:CTLA-4抗体是1mg/kg,6周用1次;PD-1抗体是O药 3mg/kg,2周1次——毕竟中国人普遍体重低于80kg(当然,也有一部分先月半起来的人,您重,您多吃药)。   参考文献: [1]Prolonged Survival in Stage III Melanoma with Ipilimumab Adjuvant Therapy. N Engl J Med. 2016 November 10; 375(19): 1845–1855 [2]Adjuvant Nivolumab versus Ipilimumab […]

小D
扫描下方二维码回复 666 获取解锁验证码
步骤:[ 打开微信]->[ 扫描上方二维码]->[关注"三阴姐妹互助圈"公众号输入 666 获取验证码],即可永久解锁本站全部文章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