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亚健康

亚健康

不敢看癌症检查报告,她从9楼跳下

不敢看癌症检查报告,她从9楼跳下

日前,许昌市中级人民法院审理了一起医疗纠纷案。2020年7月,一位就诊者在医院等待诊断结果时,因疑心自己患上胃癌,翻越窗户攀爬到门诊大楼9楼跳下自杀身亡,死者家属向医院索赔,被法院驳回。 无独有偶,2019年11月,广东深圳一女子,凭借“第六感”认定自己患上恶性肿瘤,留下“不想拖累家庭”遗言后,从9楼跳下。 恐癌悲剧频频发生,从某种程度上讲,恐癌已经不仅是个例,还是当前的社会现象。尤其对于年轻群体来说,癌症焦虑更是愈发浓厚。据《中国“癌症焦虑”大数据报告》,我国25-34岁的年轻人群体,出现癌症焦虑的比例高达49%。 当代年轻群体的癌症焦虑从何而来?癌症焦虑到了什么程度,会被称为一种“病”?面对身边愈发浓厚的群体焦虑氛围,该怎么办?本期,我们和哈尔滨工程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副教授杨柠溪,谈了谈。 这届年轻人为何对癌症格外敏感? ■ 被“贩卖”的焦虑是推手 “网络查病,癌症起步”是戏言也是现实。互联网是当代人获取健康信息的主要来源,然而大家却面临着更“混乱”的信息环境。《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杂志》上刊登的一项研究报告指出,社交媒体上最受欢迎的癌症文章当中,有1/3的文章当中含有错误信息。 贩卖癌症焦虑已经形成了产业链。不少人反映,在网络购物平台、短视频搜索关注过癌症信息后,相关软件、浏览器会不断推送癌症相关保险、体检广告和软文,导致看信息的人恐癌担忧更深。还有一些公众号文章,在传播失真癌症信息的同时,售卖“抗癌”产品,利用恐癌心理获取利益。年轻群体们更容易从网络获取信息,但是他们健康素养有缺失,在不良网络信息包围下,更容易产生焦虑心态。 ■ 高压力是深层原因 在压力型社会中,年轻人生活节奏快,工作强度高,不得不应对来自房价、生育、养老多重问题。他们对癌症的认知有限,心理弹性更差、更容易缺乏安全感,对有关癌症死亡的相关事件,会给予更多关注。 此外,部分网络平台常出现无辜好人患癌的信息,易令人感到癌症发生的不确定性,对生命无常产生恐惧。 ■ 亚健康状态是导火索 很多人平时没有恐癌,一旦身体出现不适症状,容易片面归因于癌症。 据今年9月份人民数据发布的,公众亚健康网络调查结果显示,从人群整体来看,18~25岁的亚健康群体占比高达55%。他们作息不规律、吸烟饮酒、饮食不佳、运动少。这部分群体最担心患癌,因为他们也明白,不良生活习惯是患癌的风险因素。 而且很多人对癌症知识一知半解,容易过高评估既往不良生活习惯带来的恶劣影响,加深身体不适与患癌之间的联系,进而导致癌症恐慌。 “恐癌”到什么程度,会被称为一种“病”? 在杨柠溪教授看来,“恐癌”本身是一种对癌症的焦虑症状(焦虑症状,是一种对尚未实际发生的事物产生一种担忧、恐惧的情绪体验)。 恐癌是否成了病,需要专业医生的判断。 恐癌最可能是两种疾病的症状,一是焦虑症,而是疑病症。 焦虑症,也称焦虑障碍,是一组精神障碍疾病的总称,指的是在没有明确致焦虑因素的情况下,人们却感受到过度的、持续时间过长的、强烈的焦虑情绪。简言之,焦虑症作为一种疾病,相比于焦虑情绪,其焦虑症状程度更深。 疑病症,是指一种总是怀疑或坚信自己患有严重躯体疾病的神经症。尽管各种医学检查结果都正常,医生也反复地说明和解释,均不能打消患者的疑虑。 需要注意的是,确诊焦虑症和疑病症,需经专业医生系统性评估。个人用某一个标准化量表,自我筛查出现阳性,只可能说明存在焦虑情绪或症状,不代表有疾病。 恐癌会带来哪些后果? 1.引发躯体不适 长期处于恐癌的负性情绪中,可能出现难以解释成因的胃肠道不适、慢性疼痛、恶心、呕吐、月经不规律等躯体化症状,诱发“恐癌-躯体不适-更恐癌”的恶性循环。还可能造成社会适应能力降低等不良后果。 2.诱发多种疾病 恐癌会诱发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长期大量累积会影响免疫功能,引起高血压、糖尿病、乳腺癌、甲状腺癌等疾病。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曾将人的需求,从低级到高级分成五个层次。如果因恐癌而无法满足低级层次的安全需要,就可能引起生理疾病。 3.关注自身健康 恐癌并非全无好处。适度关注癌症,也是一种保护性反应。恐癌群体对癌症的认知更深,他们会改变行为,比如可能更注意改善生活习惯、调节情绪和定期体检,以增强对疾病的防御力,避免恐惧的事情(罹患癌症)发生。 癌症焦虑时,我们该如何应对? 出现癌症焦虑时,我们该如何应对?杨柠溪教授给出了以下建议: 关注身心状况,检查有无疾病 当发生不明原因躯体不适,且延续了一段时间,怀疑是癌症时,建议选择信任且正规的医院进行医学检查,明确躯体是否有问题。 如果系统躯体检查无问题,但仍沉溺于恐癌中,特别是存在以下情况:过度检查且不能自控;长期睡眠障碍;长期抑郁情绪、强迫行为;严重影响正常生活工作时,建议及时去精神、心理科就诊,寻求专业帮助。 如果没有达到疾病程度,可通过以下方法加以调节: 1.接纳不良情绪。 某种程度上讲,对一些事情产生恐惧心理是合理现象。特别是感受到躯体不适、心理压力大或受亲朋患癌影响、网络癌症信息影响时,对癌症敏感是正常的。 2.远离恐癌诱因 保持健康生活方式,加强身体锻炼,规律作息饮食,根据不同的年龄段制定科学体检方案,积极预防癌症。提高信息辨别能力,减少消极信息的接收和传播,不要把将机体的表现与癌症进行没有科学依据的联系。 3.转移注意力 当遭遇突如其来的癌症焦虑,可尝试以下心理学方法帮助缓解。 “正念疗法”:将注意力从对未来尚未发生事情的关注,转移到当下,不去强化注意紧张的情绪;“叙事治疗”:向信赖的、心态积极亲友倾诉自己的焦虑。换个角度看问题,宣泄和稀释痛苦;“艺术治疗”:用听音乐、读书、看电影、运动等方式来缓解焦虑。 4.回归理性认知 破除恐癌心理,需要对癌症建立正确认知。选择权威科普发布平台,了解各种癌症的发病率、高发年龄、治愈率、生存率等信息,不要轻信网络信息。 5.让时间解决问题 恐癌属于焦虑症状的一种,而焦虑、抑郁症状是具有一定自愈性,部分人不做特殊处理,可能也会好转。特别是当担惊受怕的事每次都“虚惊一场”时,恐癌者可能会逐渐脱敏,变得不那么焦虑。 此外,个人焦虑往往受到环境和群体影响,杨柠溪认为,缓解群体癌症焦虑,当下最要紧的措施是,加强癌症知识的科学正确传播,提升民众的健康素养和心理应对能力。同时,还应对网络环境加强管理和净化,提升民众的对网络信息的辨别能力。  

半夏
扫描下方二维码回复 666 获取解锁验证码
步骤:[ 打开微信]->[ 扫描上方二维码]->[关注"三阴姐妹互助圈"公众号输入 666 获取验证码],即可永久解锁本站全部文章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