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祛痰

祛痰

“雾化”成了“误化”,这些常见的坑千万别踩!

“雾化”成了“误化”,这些常见的坑千万别踩!

雾化吸入疗法是呼吸系统相关疾病的重要治疗手段之一,因其临床应用优势被国内外广泛使用。 然而事实上,不仅是普通人,很多医务工作者也因“先入为主”的经验,“以讹传讹”的跟风做法,导致雾化吸入治疗仍存在许多不规范之处,从而影响治疗效果,甚至是无效,让美好的“雾化”变成了“误化”。 通常,雾化吸入疗法的主要目的是消除炎症和水肿、解痉、控制感染、稀化痰液、帮助祛痰等。目前临床常用雾化器主要有喷射雾化器、超声雾化器及振动筛孔雾化器三种。 有效雾化颗粒的直径是能沉积在气道和肺部的雾化颗粒直径,应在0.5-10.0 μm,以3.0-5.0 μm最佳。雾化吸入疗法是应用雾化吸入装置,使药液形成粒径0.01 ~10 μm的气溶胶微粒被吸入,并沉积于气道和肺部发挥治疗作用。雾化颗粒直径对药物沉积位置有直接影响, 其中: 图1   有没有简便的方法分辨雾化颗粒大小? 很多国内专家表示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拿一张纸对着气雾,能使纸张变湿的是水雾,不能使纸张变湿的是气溶胶颗粒,即达到了下呼吸道吸入颗粒要求。 理想的雾化吸入药物主要在肺部和气道产生作用,而作用于全身的副反应少,在理化特性上具有“两短一长”的特点,即在气道黏膜表面停留时间短、血浆半衰期短和局部组织滞留时间长。 临床常用雾化吸入药物主要有吸入性糖皮质激素(ICS)、 短效β2受体激动剂(SABA)、短效胆碱M受体拮抗剂(SAMA) 和黏液溶解剂等几大类。   在我国常用ICS有布地奈德、丙酸倍氯米松和丙酸氟替卡松,SABA有沙丁胺醇和特布他林,SAMA有异丙托溴铵及其复合制剂,祛痰药有乙酰半胱氨酸,抗感染药物如仅有部分厂家的注射用两性霉素B被批准用于雾化吸入治疗严重的系统性真菌感染等,其余药物国内目前无专用雾化吸入制剂,下图为临床常用雾化吸入联合方案: 图2 雾化吸入治疗不良反应程度与类型各不相同,与患者本身因素、雾化吸入不规范、雾化治疗药物副作用以及非雾化剂型不合理使用等因素有关,因此需要进行药学监护与用药教育。 一 雾化操作前常见误区 1.没有正确指导患者准确的吸入方法 采用舒适的坐位或半卧位,用嘴深吸气、鼻呼气方式进行深呼吸,使药液充分达到支气管和肺部。吸气流量过快,易在局部产生产生湍流,使气溶胶颗粒因互相撞击而沉积于支气管分叉部,肺内沉积量反而下降。   建议机械通气患者雾化治疗时,床头抬高30°~50°,采取健侧卧位,利于药液沉积到患侧。   对于婴幼儿和儿童,为保持平静呼吸宜在安静或睡眠状态下进行。   2.治疗时不注重口腔分泌物及食物残渣的清除 雾化吸入治疗前1 h不应进食,婴幼儿和儿童治疗前30 min内不应进食,应清洁口腔分泌物和食物残渣,以防雾化过程中气流刺激引起呕吐,且避免妨碍雾滴吸入。充分清除气道分泌物,以利于气溶胶在下呼吸道和肺内沉积。呼吸道分泌物多时,先拍背咳痰,必要时吸痰。有鼻腔分泌物者,可先将鼻腔冲洗再雾化。   3.雾化治疗前,不注重清除痰液和肺不张等因素 气管黏膜的炎症、肿胀、痉挛、分泌物潴留等病变导致气道阻力增加时,吸入的气溶胶在呼吸道分布不均,致使无狭窄气道部分药物浓度可能会增加,需要治疗的有阻塞气道部分药物沉积反而减少,因此,雾化治疗前,应尽量清除痰液和扩张肺泡,以利于气溶胶在下呼吸道和肺内沉积。   4.药液的温度,浓度及PH值不适宜 气溶胶温度过低、输送的气溶胶密度过高、雾化溶液PH值不当、低渗及高渗气溶胶或可导致哮喘或其他呼吸系统疾病患者发生支气管痉挛,应立即停止雾化吸入,并予以相应治疗措施。   5.没有注意告知患者雾化前不能涂抹油性面膏 洗脸、不抹油性面膏,以免药物吸附在皮肤上。   6.雾化治疗前后不注重手卫生 进行雾化治疗前后,操作者均需洗手,以防患者间病原菌传播。 二 操作中的常见误区   1.封住空气端口   很多人担心药物流失过多,在雾化时故意封住雾化器的空气端口,其实这是错误的做法。雾化用的剂量已经包含雾化过程中会正常丢失的部分,封住空气端口反而可能使吸入药量增加,可能会增加药物的副作用。     2.氧气的流量调节不适宜 一般为6-8/min,吸入药液的浓度不能过大,量也不宜过多,吸入速度由慢到快,雾化量由小到大,使患者逐渐适应。 […]

半夏
扫描下方二维码回复 666 获取解锁验证码
步骤:[ 打开微信]->[ 扫描上方二维码]->[关注"三阴姐妹互助圈"公众号输入 666 获取验证码],即可永久解锁本站全部文章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