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血小板减少症

血小板减少症

主任提问:化疗后血小板、白细胞降低如何评估?如何处理?

主任提问:化疗后血小板、白细胞降低如何评估?如何处理?

化疗后血液毒性亦称为化疗后骨髓抑制,包括肿瘤化疗相关贫血(CRA)、化疗所致中性粒细胞减少(CIN)和化疗所致血小板减少症(CIT)。 白细胞的半衰期约为6-8 h,血小板(PLT)的半衰期约为5-7 d,红细胞的半衰期约为120 d。红细胞的半衰期较长,受化疗的影响较小,通常下降不明显。因此,本篇主要探讨中性粒细胞减少症(CIN)和血小板减少症(CIT)的临床处理。   CIN分级怎么分?如何分层管理?      骨髓抑制性化疗最严重的血液学毒性是CIN。当外周血中性粒细胞绝对计数(ANC)低于2.0X10^9/L,就可诊断CIN。 CIN可能导致患者化疗药物剂量减少或治疗延迟,从而降低临床疗效;甚至继发严重感染等并发症,导致死亡。 因此,临床上应当谨慎对待,尤其应当注意ANC分级的评估: 轻度1级:1.5-2.0×109/L; 中度2级:1.0-1.5×109/L; 重度3级:0.5-1.0×109/L; 危及生命4级:<0.5×109/L 且粒细胞会在停药7-14天达到最低点,并且低水平维持2-3天后缓慢回升,至第21-28天恢复正常。这段时间尤其应该注意评估患者的粒细胞情况,并对症处理。 由于不同药物引起粒细胞下降的严重程度、时间不同,医生在使用化疗方案时应充分考虑是否会影响粒细胞下降,并通过预防性使用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PEG-rhG-CSF)、抗生素等方案避免严重后果。 表1 rhG-CSF与PEG-rhG-CSF的临床应用特点   化疗后CIT如何处理?   CIT为化疗常见的血液学毒性反应之一,主要是指抗肿瘤化疗药物对骨髓巨核细胞产生抑制作用,导致外周血中血小板计数(PLT)<100×10^9/L,进而增加出血风险、延长住院时间、增加医疗费用,严重时甚至会导致死亡。 CIT可导致化疗剂量强度降低、时间推迟,甚至治疗终止,从而影响抗肿瘤效果,对患者的长期生存产生不利影响。 然而,许多常见的抗肿瘤药物都会引起CIT,如化疗药吉西他滨、铂类、蒽环类、紫杉类,靶向药物如阿帕替尼等。在使用时也应当关注患者的血小板变化。 CIT评估分级为: 1级:75-正常值下限×109/L; 2级:50-75×109/L; 3级:25-50×109/L; 4级:<25×109/L。 CIT概述   出血量、PLT计数是关键   根据CIT的严重程度和症状表现,相应的处理也不相同。   对于有出血的CIT,应根据出血量和与CIT相关程度,考虑是否需要输注血小板或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rhTPO)。   对于无出血的CIT,根据PLT计数情况,选择相应的用药方案:   1级贫血应密切观察PLT计数及是否有出血倾向; 对于PLT<75×109/L,则应采用药物干预(具体诊疗方案选择如下表)。 表2 rhTPO与rhIL-11的临床应用特点   参考文献: [1]秦叔逵,马军.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肿瘤放化疗相关中性粒细胞减少症规范化管理指南(2021)[J].临床肿瘤学杂志,2021,26(07):638-648. [2]陈欣,冯四洲.《中国中性粒细胞缺乏伴发热患者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南(2020年版)》解读[J].临床药物治疗杂志,2021,19(09):14-17. [3]徐瑞华,石远凯,冯继锋,史艳侠,邢镨元,张俊,沈波.中国肿瘤化疗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症专家诊疗共识(2019版)[J].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2020,12(01):51-58. [4]马军,秦叔逵,候明,邵宗鸿.重组人白介素-11治疗血小板减少症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2018年版)[J].临床肿瘤学杂志,2018,23(03):260-266. [5]NCCN造血生长因子临床实践指南2021.1版(中文)  

半夏
扫描下方二维码回复 666 获取解锁验证码
步骤:[ 打开微信]->[ 扫描上方二维码]->[关注"三阴姐妹互助圈"公众号输入 666 获取验证码],即可永久解锁本站全部文章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