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三高

三高

神刊CA:乳腺癌幸存者“三高”风险升高近3成

神刊CA:乳腺癌幸存者“三高”风险升高近3成

乳腺癌(BC)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得益于早期筛查的推广和全新疗法的涌现,美国BC患者的5年生存率从1970年的75%跃升至最近10年的90%[1],大多数患者以慢性病的状态长期生存。随之而来的共患病问题愈发明显,其中“三高”——糖尿病、血脂异常、高血压更是成为影响广大患者生活质量及预后的新挑战。 近日,神刊CA就BC幸存者“三高”发生风险的一项临床研究进行了报道与探讨[2]。该研究结果表明,BC幸存者比从未接受过BC治疗的女性患糖尿病、高血压和血脂异常的风险更高,该研究[3]也是迄今为止聚焦BC幸存者面临的心脏代谢问题的最大规模研究之一。 报道首页截图 三高风险最高可增近3成!与治疗方式相关 研究人员按1∶5的比例进行匹配,最终纳入了14942名BC幸存者和74702名无癌对照者,并获得每名受试者的社会人口特征数据,包括出生年份、种族、民族、家庭收入和教育水平。研究还收集了身体质量指数、更年期状况、吸烟状况以及参与者既往有无心脏代谢病史的数据。BC幸存者的临床资料还包括肿瘤特征,以及诊断和治疗的详细数据。 研究人员比较了BC幸存者和无癌对照者的高血压、糖尿病和血脂异常的累积发生率,并使用多变量模型计算了风险比,该模型考虑了社会人口特征、健康行为、心血管疾病风险因素,以及BC幸存者的癌症及其治疗的临床数据。 研究流程 癌症诊断后2年,BC幸存者的高血压累积发病率为10.9%,而未患BC的女性为8.9%,尽管这种差异在诊断后10年不再存在。相对于无癌对照者,高血压的多变量风险比在BC幸存者中总体上并未显著升高,但在接受左侧放疗(1.11;95%CI,1.02-1.21)和内分泌治疗(1.10;95%CI,1.03-1.16)的亚组中则表现出明显上升。 不管是癌症诊断后2年还是10年,BC幸存者的糖尿病累积发生率都明显更高(2年:2.1%vs 1.7%;10年:9.3%vs 8.8%)。相对于对照组,BC幸存者中糖尿病的多变量风险升高16%(HR=1.16 95%CI,1.07-1.26)。尤其是接受化疗(HR=1.23;95%CI,1.11-1.38)、左侧放疗(HR=1.29;95%CI,1.13-1.48)或内分泌治疗(HR=1.23;95%CI,1.12-1.34)的BC幸存者,患糖尿病的风险比均更高。 BC幸存者与无癌对照者的高血压、糖尿病和血脂异常的累积发生率 以乳腺癌治疗方式分层的心脏代谢风险因素的相对风险 尽管超重与糖尿病、高血压以及绝经后BC有关,但即使是在诊断时没有超重的BC幸存者,与无癌对照者相比,患糖尿病和高血压的风险也会明显更高。   以BMI分层的心脏代谢风险因素的相对风险   该研究结果表明,BC患者是心脏代谢风险因素发生率较高的易感人群,与无BC女性相比,BC幸存者的糖尿病和高血压发病率较高,并与BC相关治疗方式有关。进一步研究BC患者心脏代谢风险因素的预防措施,并对特定患者和治疗特征进行有针对性的心血管监测以降低这些风险,十分重要。 本研究是迄今为止聚焦BC幸存者面临的心脏代谢问题的最大规模研究之一。在此之前,我们对BC幸存者的癌症相关治疗增加心脏代谢异常风险的影响程度,未曾充分地了解。 这项研究强调了告知BC幸存者糖尿病和高血压的长期风险的重要性,识别这种高风险是改善BC幸存者健康状况的第一步,而后才能引导坚持健康的生活方式以降低风险。 这项研究的另一关键信息是,在今后BC患者的治疗中,我们应采取包含患者的初级保健医生(PCP)在内的更大的团队模式策略。除了可以让肿瘤团队专注于最擅长的事情——实现治愈——PCP则通过与肿瘤团队沟通,管理合并症以及相关的风险因素。肿瘤治疗不仅旨在实现治愈,更要优化患者的寿命和生活质量。 中国学者首创概念——“乳腺癌伴随疾病” 2016年10月,中共中央政府颁布《“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将癌症列为慢性疾病;到2030年,实现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的慢病健康管理,癌症5年生存率提高15%。为此,中国专家提出乳腺癌伴随疾病(concomitant disease of breast cancer,CDBC)这一创新性治疗理念,并采取相应措施,以推进BC“全方位、全周期”健康管理模式的落实,进一步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提高长期生存率[4]。 在我国,BC患者中糖尿病、血脂异常、高血压及颈动脉斑块的患病率和漏诊、漏治率都比较高,诊治不规范的情况较为严重。血脂相关心血管疾病已成为绝经后BC患者的主要死因,糖尿病和糖尿病前期也是发生心血管疾病(CVD)死亡的主要原因。 我国学者曾对首确诊(79例)、化疗期间(96例)及随访(121例)的BC患者中无糖尿病病史者应用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ral glucose tolerance test,OGTT)筛查发现:首确诊患者糖尿病患病率为25.3%(未知晓糖尿病约占80%),糖尿病前期50.6%[约97%为葡萄糖耐量异常(impaired glucose tolerance,IGT)];化疗期间糖尿病的发生率为33.3%(未知晓糖尿病约占84%),糖尿病前期28.1%(IGT约占96%);随访患者糖尿病的发生率为21.8%(未知晓糖尿病约占81%),糖尿病前期43.7%(IGT约占92%)。 即使对无糖尿病史的BC患者,也有必要定期筛查OGTT、胰岛素释放试验(insulin release test,IRT)或C肽释放试验(C peptide release test,CPRT),对筛查出的胰岛功能紊乱、糖尿病前期或早期糖尿病患者,及时给予饮食及生活方式干预,并请内分泌内科会诊,以有利于BC患者顺利完成综合治疗及改善预后。   高血压是BC患者常见的伴随疾病之一,两者关系密切,可相互影响。BC合并高血压控制不佳时,易使BC的综合治疗计划暂停或中断,延误肿瘤治疗时机。高血压还将增加心脑血管病的发生风险,且与BC患者的不良预后相关。故在BC患者初诊手术及综合性治疗过程中均应加强与心血管内科的联系,注意监测血压,并评估影响高血压患者心血管预后的重要因素,对高血压进行有效防治,以提高其生存质量和改善预后。 BC患者因化疗和(或)内分泌治疗导致体内雌激素水平明显下降,患血脂异常和CVD的风险显著增加。有研究显示,绝经后早期BC患者10年血脂相关CVD事件所致死亡率(15.9%)超过了BC本身的死亡率(15.1%),已成为早期绝经后BC患者的首要死亡原因。Li等报道BC首确诊患者血脂异常率为43.0%,化疗后为68.6%。血脂是一项可控制和逆转的指标,如及早诊治,可明显改善患者的预后。 对血脂异常患者,应会同心血管内科、内分泌内科,进行MDT讨论,选择对血脂影响较小的内分泌治疗药物,调节生活方式,并结合患者是否伴有其他风险因素选择合适的调脂药物,对血脂进行管理。   参考文献: [1]Miller KD,Nogueira L,Devasia T,Mariotto AB,Yabroff KR,Jemal A,Kramer J,Siegel […]

半夏
一辈子远离“三高”风险的15句话,再忙也要看一看!

一辈子远离“三高”风险的15句话,再忙也要看一看!

现在很多的人正处在“三高”疾病的前期,或已经被“三高”所困扰。如何才能远离“三高”?这15句话一定要记住。 远离高血糖的5句话 1. 练点肌肉是最好的“降糖药”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陆颖理2017年在健康时报刊文谈到,糖友是可以借助肌肉降糖的,这种方法不仅能防治糖尿病而且很安全有效。许多患者在血糖出现不稳定时,会采用运动的方式,很多糖友通过爬山、跑步等方式使血糖逐渐趋于稳定,其实这就是自身肌肉降糖的作用。① 2. 离高血糖远一点,就得吃得粗一点 想要远离高血糖,要吃得“粗一点”。中日友好医院内分泌科主任邢小燕2017年在健康时报刊文建议,在主食的选择上,要做到选粗不选细。在买面条的时候,要选择全麦的,而不选白面的;买米的时候,要选糙米,而不选精米。少吃精白米面,适当增加主食中杂粮、杂豆、薯类等“粗”的食物比例。②  曹子豪/摄 3. 我们每个人都有节约基因,饮食要“从简” 我们每个人都有节约基因,“由俭入奢”之后,就更容易肥胖、糖尿病!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单忠艳2010年在健康时报谈到,人在吃糠咽菜时,身体的某些基因(被称作“节约基因”)会最大限度地利用这些原料来吸收营养。现在生活水平提高,饮食结构发生了本质变化时,这个节约基因仍在开放着,因此,当大量的高营养食物进入人体后,仍然进行着充分吸收,再加上现代人的活动减少,营养物质得不到充分消耗,所以造成营养过剩,血糖升高,糖尿病就很容易发生。③  4. 想要控制好血糖,第一口吃什么很重要 2020年新加坡研究人员在《临床营养学》(ClinicalNutrition)上发布的一项研究结果显示,蔬菜-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的吃饭顺序,控制餐后血糖的效果是最好的。④ 也就是先吃蔬菜、肉蛋豆制品,最后吃主食。如果无法接受空口吃蔬菜,可以吃一两口蔬菜,再吃一口肉,最后再吃一点饭也好。 5. 学会给自己减压,睡眠和压力对血糖影响大 别小看睡眠对血糖的影响。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内分泌科主任医师母义明2014年在接受健康时报采访时谈道,人体激素有自身的变化规律,不睡觉或压力大时这些激素会处于应激状态,导致激素水平改变。这些激素水平与胰岛素是对抗的,时间长就会打乱与胰岛素之间的平衡,导致人体脂肪代谢、血糖代谢以及神经免疫系统紊乱,就可能引发糖尿病。⑤ 远离高血压的5句话 1. 十个高血压,九个是因为吃得咸 很多医院高血压门诊都流行一句话,“十个高血压,九个因为吃得咸”! 虽然略带夸张,但盐的影响不可小觑。国家卫健委发布的《中国居民减盐核心信息十条》中提到,大约50%的高血压和33%的脑卒中是高盐饮食导致的。⑥ “减少食盐摄入是最简单的降压方法。”中国营养学会理事长杨月欣曾在2018年的“中国食品工业减盐指南”研讨会上指出。⑦ 2. 肥胖是高血压一大“垫脚石”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心血管科主任医师徐浩2018年在健康时报刊文谈到,2017年美国高血压防治指南指出,每减少1千克体重,血压可降低大约1毫米汞柱;若减重大于5千克,可使高血压患者的血压下降5毫米汞柱;正常血压人群也可通过控制体重降低血压约2~3毫米汞柱,从而达到预防高血压的效果。⑧ 建议腰围控制在90厘米(男)或85厘米(女)以下。 3. 戒不了酒,吃再多药也控制不好血压 饮酒,可对抗降压药的作用,使血压不易控制。因此,为了防止血压升高,或者是已经有高血压的患者,就不要喝酒了。而抽烟同样会使血压升高,戒烟可以帮助血压恢复正常。⑨ 荆雪涛/摄 4. 午睡,是降压、控压的好习惯 2015年欧洲心脏病学会大会宣读的一项研究发现,午休是一种有效和值得推广的天然降血压方法。与中午不睡觉的高血压患者相比,中午睡觉的高血压患者其24小时平均动态收缩压要低5%(6毫米汞柱)。⑩ “共和国勋章”获得者钟南山院士曾在接受采访时透露自己患有高血压20多年了,并且有家族遗传史,但他并未受到太大影响。虽然工作很多,但他基本晚上11:30睡觉,早上7:00起床。中午再休息半个小时,补足每天8小时。 钟南山院士表示,“午觉是一个很重要的加油站。我每天午休半小时,午休对一天的工作影响很大,特别是对下午的工作。我生活在广东,温度相对比较高,人容易疲倦,午睡一会儿,工作起来精力会好一些。”⑪  5. 运动是控制血压非常有效的方式 运动可降低安静时的血压,长期坚持规律运动,可以增强运动带来的降压效果。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心血管科主任医师徐浩2018年在健康时报刊文谈到,有氧运动、抗阻训练、柔韧性训练等多种运动形式都可有效降低血压,平均可使高血压患者血压下降5~8毫米汞柱,正常人血压下降2~4毫米汞柱。⑧ 最好每周3-5次,每次30分钟以上有氧运动。 远离高血脂的5句话 1. 吃四条腿的肉,不如吃两条腿和没有腿的 四条腿的即猪牛羊等畜类,两条腿的即鸡鸭等禽类,而没有腿的则指鱼等海产品。 鱼类是优质蛋白质的主要来源,鱼类所含脂肪不同于肉类,脂肪酸组成主要为不饱和脂肪酸,尤其是深海鱼富含DHA和EPA,利于降低血胆固醇和防止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⑫ 2. 每天餐桌上加点燕麦等全谷物食物 2009年完成的我国第一次大样本的燕麦片对人体血脂水平影响的人体干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在目前城市居民膳食结构下,食用一定量的全谷类食物燕麦连续6周,能够有效地降低血清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通俗地说,就是有益血脂健康。⑬  3. 运动是加速脂质代谢的良好途径 […]

半夏
扫描下方二维码回复 666 获取解锁验证码
步骤:[ 打开微信]->[ 扫描上方二维码]->[关注"三阴姐妹互助圈"公众号输入 666 获取验证码],即可永久解锁本站全部文章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