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的北京,最高温度已经飙至40摄氏度。然而,62岁的张红彬(化名)还是像往常一样,早上6点早早起床,公园里晨练。快走、慢跑、拉单杠……张红彬面色红润,声音洪亮。根本看不出来,他是一位晚期肺癌患者。
“要不是老伴,我早就走了,感谢她一直以来的付出。”说起老伴,张红彬眼角湿润了。
2020年10月份,张红彬患上了晚期肺腺癌。5年来,张红彬住院30多次,经历了手术、化疗、靶向、免疫治疗等各种抗癌治疗,目前病情稳定,照常生活。
老伴赵瑞霞(化名)是一位企业退休职工,今年61岁。张红彬患癌后,赵瑞霞一路陪伴,并通过各种途径不断地学习抗癌知识。现在,她已经成长为一位“肺癌专家”,不但能平等地跟医生交流,还能为患癌的亲戚朋友们支招。
抗癌5年的背后,是赵瑞霞不断的付出。她沉浸在各个抗癌论坛、患友群,学习、交流抗癌知识,并成为“咚咚肿瘤科”APP的资深用户,经常为癌友们出谋划策。
我们来回顾张红彬的抗癌之路,以期能给癌友和家属们带来一份参考与力量。
患癌:厄运不期而遇
张红彬夫妇俩在首都北京生活,两人都在国企工作。两人有一个女儿,生活平静而幸福。赵瑞霞退休后,在家相夫教子,闲暇时读书画画,从没想过有一天,这个家庭能与癌症联系到一起。然而,厄运不期而至。2020年国庆节假期,夫妻俩到外地游山玩水。返回北京之后,张红彬突然高烧不止。到北京医院呼吸内科住院后,接受了胸部CT检查。
拿到CT结果的那一刻,赵瑞霞的手都在颤抖:左下肺可见6.3X5.7cm巨大肿块,并伴有大量胸腔积液。医生面色凝重地告诉赵瑞霞,从影像学的角度看,张红彬很可能患上了肺癌,要想确诊的话,需要做病理检查。由于张红彬胸腔有大量积液,暂时不能穿刺。医生给张红彬抽了积液,然后做了1个月的抗炎治疗后,才进行穿刺。
病理结果跟想象的一样:肺腺癌。随后的基因检测发现,肿瘤为Her2突变,这是一种罕见突变。
赵瑞霞了解到,手术可能是治疗肺癌的最有效方式。她疯了一般查询肺癌治疗的相关资料,并到处打听哪里治疗肺癌最专业。赵瑞霞打听到,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胸外科技术力量排名全国第一,并在国际上享有盛誉。经过多方联系,张红彬住进了这家医院的胸外科,由国内著名专家薛奇教授接诊。
薛齐教授详细评估了张红彬的病情,认为虽然肿块很大,但没有发现远端转移,还有手术机会。建议先化疗两个周期,待肿块有所缩小后,再进行手术。
张红彬接受了培美曲塞+卡铂方案的化疗,两个周期后,胸部CT提示肿块缩小至4X4.1cm。由于肿块太大,加上怀疑肺内有淋巴结转移,薛奇教授建议进行开胸手术。
治疗结束后,除了定期去医院复查,张红彬恢复了正常的生活。
治疗:5年住院40多次
麻绳专捡细处断,厄运专挑苦命人。2022年1月,在一次常规复查中,胸部CT显示,张红彬的右肺中叶发现了一个2毫米大小的结节,医生建议观察。3个月后,这个结节长至0.8厘米大小。张红彬被确诊为肺腺癌肺内转移。由于张红彬的肿瘤细胞基因检测结果为Her2突变,医生建议开始靶向治疗,服用吡咯替尼,为了增加疗效,再加上抗血管生成药物阿帕替尼。
该方案控制9个月之后,张红彬的肺内转移灶增大至1.5厘米,同时,颅脑增强磁共振显示,他的右侧额叶发现了0.5 X0.6厘米的转移灶。赵瑞霞多方咨询,定下了头部放疗、全身使用紫杉醇+卡铂+贝伐珠单抗+帕博利珠单抗(K药)的联合治疗方式。头部放疗13次后,颅内转移灶消失。经过6个周期的综合性治疗,肺内转移灶缩小至0.8厘米。随后,张红彬接受了将近1年的贝伐珠单抗+帕博利珠单抗维持治疗。
之后,张红彬的肺内转移灶再次进展,长到了1.2厘米。医生又给他加上了口服化疗药替吉奥,病情再次得到了控制。
2024年12月份,张红彬的肺内转移灶又出现进展。经过多方咨询,张红彬用上了德曲妥珠单抗,这是一种新型ADC抗癌药物,有“魔法子弹”之称,可以精确杀死癌细胞。张红彬的病情再次得到了控制,恢复了正常生活。
坚守:用爱搭建生命防线
德曲妥珠单抗的治疗像一场精准的狙击战,张红彬的肺内转移灶在用药两个月后明显缩小。但赵瑞霞知道,抗癌之路从没有“一劳永逸”,她的神经始终紧绷着,像个警惕的哨兵。
每天清晨,赵瑞霞会先帮老伴测量血压、血氧,记录在自制的“健康台账”上。这本厚达50页的笔记本里,不仅有每日的生理指标,还详细标注着每次用药时间、副作用反应、饮食种类——比如某天吃了鲈鱼汤后白细胞上升0.3×10⁹/L,她就用红笔圈出“鲈鱼汤续用”;发现老伴对某品牌的靶向药皮疹反应较轻,便专门剪贴药盒包装做标记。
张红彬化疗期间呕吐严重,一度连喝水都反胃。赵瑞霞翻遍抗癌论坛里的食疗方,尝试了二十多种食谱:将山药打成泥混合小米熬粥,用陈皮煮水缓解恶心,把西兰花切碎做成蛋羹补充营养。她发现老伴嘴唇干裂,想起病友说椰子水能补电解质,便立即到超市采购。
共生:在抗癌中生长的力量
随着病情稳定,张红彬开始尝试做些力所能及的事。他跟着赵瑞霞学用智能手机,在“咚咚肿瘤科”APP上分享自己的治疗经历,常有新人癌友私信请教,他总会认真回复:“别怕,我这晚期都挺了五年,你肯定比我强。”
赵瑞霞的“抗癌知识库”也越来越丰富。她整理出《Her2突变肺癌治疗手册》,详细记录不同阶段的用药方案、副作用处理办法,甚至标注了哪家医院的哪个科室挂号更容易。有位河北的癌友家属辗转联系到她,说当地医院建议放弃治疗,她连夜整理出张红彬的病理报告和治疗记录,帮对方分析病情,推荐合适的专家,最终让患者用上了靶向药。
有一次,张红彬复查时发现肿瘤标志物略有升高,夫妻俩没有慌。赵瑞霞带着厚厚一沓检查报告,和主治医生展开专业讨论:“您看能不能试试德曲妥珠单抗联合免疫治疗?我查了国外的临床试验,对Her2突变有协同效应。”医生惊讶于她的专业,经过团队会诊,最终采纳了她的建议。
如今,张红彬的生活回归常态。每天早上,他会和赵瑞霞一起去公园晨练。傍晚时分,两人常坐在沙发上翻看女儿发来的外孙照片,笑声透过窗户传到楼下。
“以前觉得癌症是绝症,现在才明白,它更像一场漫长的修行。”赵瑞霞说,“我们不是在和癌症拼命,是在学着和它共处,在这场共处里,守住彼此,守住生活。”
本文仅供医学药学专业人士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