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患癌风险

患癌风险

癌症患病和治疗这两件事,也男女有别?

癌症患病和治疗这两件事,也男女有别?

《圣经》中记载,上帝先造就了亚当,后造就了夏娃,男女各有分工,从此人类世世代代繁衍生息。 生活中,男女有别,然而在医学的疾病进展中也存在着男女差异之处。就如癌症来说,男女差异在发病率和治疗效果上就体现的淋漓尽致。 患癌风险“男女有别” …… 前不久,一项刊登在《Cancer》上的前瞻性队列分析研究的文章,对近30万(男性171274名,女性122826名)年龄在50~71岁的人群的癌症风险进行评估,研究期间发现共有26693例新发癌症,其中男性17951例、女性8742例,此数据的整体比例差异显而易见,男性的患癌风险是女性的2倍以上。 研究将癌症划分为21个不同类型,男性中最常见的五种癌症是肺癌、结肠癌、皮肤癌、膀胱癌和肾癌,而女性中最常见的五种癌症是肺癌、结肠癌、皮肤癌、胰腺癌和肾癌。从整体上看,除甲状腺癌和胆囊癌的男性发病率明显低于女性外,有14种癌症(食管腺癌、喉癌、胃贲门癌、膀胱癌、肝癌、口咽癌、非贲门胃癌、其他胆道癌、肾癌、食管鳞状细胞癌、皮肤癌、口腔癌、直肠癌和其他头颈部癌症)的发病风险明显高于女性,是女性的1.3-10.8倍。 此研究对风险行为(吸烟和饮酒)、人体测量学(体重指数和身高)的差异程度、生活方式因素(身体活动、饮食、药物使用)以及医疗和家族史等因素都进行了量化分析,解释了男性患癌风险较高的原因。 患癌风险差别原因 …… 研究发现,男性身高和体重差异,吸烟、喝酒等不良饮食和生活习惯、易接触致癌物质等风险因素都只能解释一部分原因。 据推测,男女之间存在着生物学差异,包括生理、免疫、遗传、表观遗传和基因组机制。 从生理学上讲,性类固醇激素(如黄体酮和雌激素)的差异被认为可以降低女性患某些类型癌症的风险。而较高的睾酮水平可能会促进细胞生长,并且与男性患恶性黑色素瘤、前列腺癌和肝癌风险增加有关。 从免疫学上讲,女性拥有更强的先天免疫和获得性免疫功能(尤其是T淋巴细胞2),可以降低对癌症的易感性。例如,女性会对乙型和丙型肝炎病毒以及人乳头瘤病毒等致癌感染产生更强大的免疫反应,这有助于降低肝癌和口咽癌的发病风险。 最后,患癌风险的性别差异也可能来自遗传和表观遗传机制,例如X染色体上存在非常重要的抑癌基因,通常女性的XX染色体中只有1套X染色体会正常表达,另1套X染色体会失活,但在失活的X染色体中,抑癌基因仍然会正常表达。相比之下,男性只有1套X染色体,如果这套X染色体发生了意外,那就真的没得救了…… 患癌风险“男女有别”,那在癌症治疗效果上是否也存在差异? 癌症治疗对男性更友好? …… 曾发表在《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杂志上题为《Sex Differences in Risk of Severe Adverse Events in Patients Receiving Immunotherapy, Targeted Therapy, or Chemotherapy in Cancer Clinical Trials》的论文,针对性别差异与化疗、免疫治疗和靶向治疗对患者产生的不良反应之间的相关性进行的研究,纳入了来自202个临床试验的23296例患者,其中女性8838例,男性14458例,他们总共经历了274688次不良事件,有17417例患者接受化疗,2319例患者接受免疫治疗,3560例患者接受靶向治疗。 数据显示,所有患者中64.6%(15051例)经历了1次或多次严重不良反应,与男性相比,女性增加了34%的严重不良事件风险,其中免疫治疗风险增加最大。所有治疗中,女性经历5次及以上严重不良反应情况的风险增加了25%。 在接受免疫治疗的患者亚组中,接受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和免疫系统调节剂的女性出现症状性的不良事件风险更高,而对于无症状的不良事件,未观察到这种关联。 在有症状的不良事件中: 接受化疗的女性出现皮肤和口腔相关不良事件的概率明显增加。 在每种治疗方式中,女性发生有症状的胃肠道事件的风险也明显增加。 对于接受化疗和免疫治疗的患者,女性发生睡眠相关不良事件的风险增加。 在客观不良事件中: 接受化疗、免疫治疗和靶向治疗的女性发生血液学不良反应的风险增加。 在接受化疗或免疫治疗的患者中,女性发生客观心血管不良反应事件的风险显著增加。 总而言之,在多种癌症治疗方式中,女性同男性相比,出现严重不良反应事件的风险均大大增加,看来癌症治疗对男性更加友好。 以上研究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期待关于性别差异未来会有更完善的医学研究成果,临床癌症治疗可以更好地实现个体化,“有的放矢”,实现精准治疗,扩大治疗益处!

半夏
什么样的人最容易罹患癌症和最需要体检筛查癌症?何时开始体检筛查癌症?

什么样的人最容易罹患癌症和最需要体检筛查癌症?何时开始体检筛查癌症?

  现在癌症发病率这么高,几乎每个人都害怕罹患癌症,希望尽可能避免,或者及时的早期发现癌症争取治愈,但很多人都疑惑这两个问题: 自己和家人到底要不要进行体检筛查癌症? 应该什么时候开始筛查? 关于这两个问题,网络上各种说法不一的观点很多,让人困扰,今天我就简要回答下这两个问题。 很显然,最容易罹患癌症的人就是最需要进行体检筛查的人,下面分析下哪些人群是最容易罹患癌症的人群,大家可以根据自己和家人的情况判断是否进行体检筛查癌症。 第一个问题:什么样的人最容易罹患癌症,也意味着最需要体检筛查癌症? 这个问题大家肯定都很关心,有人会回答说,是那些长期抽烟、大量喝酒、肥胖、喜欢不健康饮食、罹患乙肝病毒的人么? 这只说对了一部分,但这些人群不属于风险最高的人群,其实上一篇写的安吉丽娜.朱莉的文章已经明确指出了什么样的人最容易罹患癌症。 我把每个人可能罹患癌症的风险从高到低粗略地归为四类: 第一类:患癌风险最高的人群,即携带遗传的致癌基因突变的人 所有的癌症都是先天因素(基因)和后天因素(环境致癌)共同导致。很不幸的是,确实有一小部分人群(在癌症患者中整体比例低于1%),是由于明确的携带遗传的致癌基因突变所致。无论怎么保持生活方式健康,无论怎么运动和注意饮食、不吸烟不饮酒,一生之中罹患特定癌症的风险非常高,有的甚至可以高达80%。 携带遗传的致癌基因突变很容易导致罹患特定的恶性肿瘤。例如,BRCA1的基因突变导致乳腺癌和卵巢癌显著升高,CDH1的基因突变引起胃癌和特殊乳腺癌,携带MMR致病基因突变的林奇综合征容易罹患肠癌、子宫内膜癌、胃癌等类型。除此之外,还有多个遗传基因突变可以导致癌症患病率升高,但通常有这种基因的人很罕见。    因为这部分人群的患癌风险很高并且经常年轻时就发生,所以有各自特殊的医学筛查和诊疗措施,并不需要套用常规体检筛查癌症的方案,而是更为激进。比如确定的林奇综合征,因为肠癌的风险很高,因此建议20-25岁就开始行肠镜筛查,每1-2年就需要检查一次。远比普通人筛查肠癌要更早和更频繁的多。    所以,携带遗传的致癌基因突变的人群需要看专业医生,分别制定不同的筛查和诊疗方案,这个比较复杂,科普无法写清楚。 第二类:患癌风险较高的人群,涉及多个致癌风险因素的人 很多因素可以导致癌症发病率升高,既往已经罗列过数十个。每个因素的重要性并不一致,有的和癌症相关性很明显,比如家族遗传风险、长期大量吸烟、乙肝病毒感染、大量饮酒等,有的相关性较小,比如重度空气污染。 注意:这里指的家族遗传风险已经排除了第一类情况的携带遗传的致癌基因突变,也就是家族里的亲属一位或多位患癌,但并不是因为明确的致癌基因突变导致,这种情况依然会出现癌症风险的升高,但没有第一类这么高。通常亲属中患癌人数越多,个体的风险越高。 上面提到的众多因素很难进行量化研究,但通常来说,这些因素接触的越多和越久,患癌风险就越高,尤其是家族遗传风险和吸烟、乙肝病毒感染。 第三类:患癌风险较低的人群,致癌因素较少且程度轻的人 第三类人群和第二类人群其实没有明显界限,通常接触的致癌因素更少,程度更轻。比如即使也吸烟饮酒,但吸烟每天就2-3根,吸了10余年,这相比每天2包连续20年的吸烟者,风险要低的多。少量饮用啤酒的致癌风险也比每日一斤白酒的人要低很多,不能相提并论。 第四类:患癌风险最低的人群,非常注重自己的健康,极少接触致癌因素的人 这部分人通常很关注健康,表现也非常好,同时既没有任何癌症家族史,也没有任何不良的恶习。比如,从不吸烟;不饮酒;没有罹患任何致癌病毒或细菌的感染;非常注意饮食健康(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很少吃高脂食物、油炸烧烤食品,从不吃发霉食品等);每日坚持运动锻炼至少半小时以上;体重控制良好;甚至雾霾天出去都必备防霾口罩。 这类人群的患癌风险是最低的,但这类人群反而经常更热衷于健康体检和癌症筛查。 以上的四类人群患癌风险从高到低,第一类风险最高,最后一类风险最低,罹患癌症风险越低,相对越不需要体检进行癌症筛查,因为体检带来的获益越低,反之,就越建议进行体检筛查癌症。所以,每个人可以尝试初步评估自己的罹患癌症的风险高不高,再依据自身意愿决定是否进行。 第二个问题:建议何时开始体检筛查癌症? 这个问题可以分为三个要点: 第一点,第一类携带遗传的致癌基因突变的人风险最高,怎么体检筛查是依据不同的类型区分,很复杂,需要专业医生专门制定,本文不讨论。 第二点,目前常规推荐的针对大多数普通人的体检筛查时间如下: 1、 前列腺癌的PSA检测,75岁以上就不建议体检筛查。(初始开始筛查的年龄依据不同的风险,推荐的是40-50岁之间,到75岁截止)。 2、 胸部低剂量CT推荐的筛查肺癌的年龄是50-80岁,80岁以上就不建议。 3、 结肠镜一般在40 -75到85岁,75岁以上体检筛查肠癌的获益就显著下降,85岁以上就几乎没有意义或者获益非常之低。 4、 乳腺癌的筛查推荐通常是40-75岁。(国内部分学者认为中国乳腺癌患者的年轻比例更高,应当更早的开始筛查乳腺癌) 以上仅仅只是指南推荐筛查的方案之一,属于参考。这不是强制标准,愿不愿意筛查都是由体检者本人自己决定。而且确实相对很复杂,有时候各个指南推荐开始体检筛查的时间并不相同。 (注意:我说的是体检筛查癌症随着年龄增加意义就越小,因为筛查的风险可能整体大于获益,但这并不是说80岁以上的患者罹患癌症就可以不治疗了,有些患者的治疗效果也很好。)  第三点,简化后的做法。 在现实生活中,无论国内外,几乎没有人严格参照指南推荐的体检筛查方式,只是用于参考,实际上取决于每个人自身的意愿。 上述的筛查时间点记起来太复杂,可以考虑采用一种更简单的方法来判断何时应该开始筛查癌症:癌症的发病年龄高峰是60-75岁,大多数指南都建议在此之前10-20年开始筛查(也就是40-50岁)。 那么每个人就可以看自己情况的不同,决定从何时开始体检筛查癌症,如果是第二类风险高的,有多种罹患癌症高危因素的,那么就建议提前筛查,比如40-50岁。相反的,越接近第4类的人群,罹患癌症的风险越低,可以考虑50岁甚至更晚进行筛查。 END    

半夏
中国人一辈子的患癌概率竟高达1/4?来看看你是怎样一步步落入「癌症陷阱」的

中国人一辈子的患癌概率竟高达1/4?来看看你是怎样一步步落入「癌症陷阱」的

大学生魏则西,漫画家熊顿,歌手姚贝娜,演员徐婷…. 当癌症降临的时候,每个人都猝不及防。但相信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发生在我们身边的癌症,似乎越来越多了…. 事实上,这并不是我们的错觉。根据国家癌症中心发布的权威数据,2013年中国人口预期癌症新发病例总数为368万人,但仅仅两年过去(2015年),这个数字就上升到了429万人,平均每分钟新增癌症患者数量由7人增长至8人。按照中国家庭户均人口3.35人计算,每年就有超过1400万人直接或间接成为癌症的受害者。 “癌症人数越来越多,总不至于砸到我头上吧?” 每个人都会抱有这样的侥幸心理。但现实往往比想象的更糟糕。今天,我们就来好好算一算,自己或是家人罹患癌症的概率有多大。 1 癌症并不遥远 它就潜伏在我们身边 上文中提到,2015年中国癌症报告是中国肿瘤医学领域最新的权威癌症统计数据。 该数据由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国家癌症中心赫捷院士、全国肿瘤登记中心主任陈万青教授等在顶尖医学期刊CA:A Cancer Journal for Clinijicians杂志上发表的《Cancer Statistics in China》统计而来,分析了中国72个地区基于人群的癌症登记数据。 我们今天患癌概率的计算基础,就来自于这篇权威的数据统计文章。 按照2015年中国人均预期寿命76岁来计算,同时参考了中国癌症流行病学数据,我们会得出一个令人震惊的计算结果: 一个中国人在76岁前患上癌症的概率大约是1/4,死于癌症的概率大约是1/7。   而这个数据,还将随着中国人年均预期寿命的不断增加而增长。换句话说,在患癌这件事上,我们面临的并不是一个小概率事件,而要将癌症当做一种常见病。 当然,具体到每个人,并不是所有人群的患癌几率都一致,不同的人群可能面临不同的患癌风险。 2 患癌风险的差异各不相同 这些风险你难以避免 老年人是患癌的主力军   与心脑血管疾病类似,癌症也是一种“老年病”。根据2015年中国癌症报告显示,老年人群是患癌的最主要群体。在中国,60岁以上的患者分别占癌症发病总数和死亡总数的60%和71%。 根据计算,30岁之前患上癌症的概率只有约1/200,死于癌症的概率是1/600,随着年纪增大,癌症的风险将会成倍增加。 男性的患癌风险远远大于女性   在患癌这件事上,“大男子主义”吃了不少亏。不管是发病率还是死亡率,甚至是患癌后的五年生存率,中国男性都远远低于女性,特别是患癌后的五年生存率,男性比女性高出近40%。 男性75岁患上癌症的概率是3/10,女性只有1/5。男性75岁之前死于癌症的概率是1/5,女性只有约1/10。 除了年龄、性别以外,地域也是患癌风险差异较大的最主要因素之一。在中国,有这么几大地区的癌症发病率显著升高。 西南地区是我国的癌症「重灾区」   在我国七大地区中,西南可以堪称为癌症的“重灾区”,发病率、死亡率位居全国最高,而患癌后五年生存率位居全国最低。 太行山地区的食管癌发病率显著升高   太行山系地区是我国食管癌高发的主要区域之一,其中河南林州市的的居民食管癌发病率甚至高达全国平均水平的十倍以上。饮食习惯(吸食滚烫的粥、喜喝滚烫的茶水等)可能是导致食管癌高发的主要原因之一。 除此以外,我国还存在广东的肝癌、鼻咽癌发病率高于全国其他地区(主要是由于乙肝病毒感染及EB病毒感染等因素)、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女性乳腺癌及甲状腺癌发病率显著上升等一系列癌症地域差距的情况。 3 这些癌症风险 是你可以主动避免的 如果说上面的患癌风险是我们无法避免的,那么一些致癌的危险因素,则是我们自己就可以主动避免的。 最生动的例子,莫过于烟草了。 相信大家身边都有这样的朋友,每次提起吸烟致癌,他们总是振振有词:我的朋友XXX吸了一辈子的烟,不照样高寿健康。 实际上,这就是一场与概率赌博的生死游戏。在过往的临床研究与数据统计中,烟草和癌症的关系已经很明确了:长期吸烟者肺癌的概率,是不吸烟者的10~50倍。 而不吸烟的人,75岁前死于肺癌的概率大约只有1/200;吸烟的人,75岁之前死于肺癌的概率是1/6;50岁之前就戒烟的话,风险将下降到大约1/15。详情可参考:“致命”烟草:夺走160万人的生命,有人依然甘之如饴 对于中国当下的3亿吸烟者来说,每6个中就有1个,会在75岁前死于肺癌。所谓的「吸烟也长寿」,其实就是在赌那不幸的1/6,不是自己。 更可怕的是,1/6这个概率只算了肺癌,并没有包括与烟草有关的鼻咽癌、口腔癌、膀胱癌等其他多种癌症的风险。 如果你不仅抽烟还喝酒,那么患上癌症的风险将会进一步增加。详情可参考:茅台防癌, 红酒养生? 错了! […]

小D
“单身狗”患癌风险更高?期刊也来催找对象了!

“单身狗”患癌风险更高?期刊也来催找对象了!

还有不到二十天就要过年了,许多人都买票回家准备团圆。在这喜气洋洋的气氛种,总有一批人愁——亲戚朋友们又要开始催婚了。   小司机 别提了,还没到放年假,闺蜜已经开始焦虑了!   结果,最近期刊也开始来催找对象了!小司机定睛一看,单身的人患癌风险升高?到底咋回事?    Psychiatry Research发表的一项研究表明,孤独的人更容易患癌,且单身的人患癌后死亡率更高!   OMG!单身真的增加患癌概率?    小司机 这篇研究是在探究缺血性心脏病风险因素时,顺便对受试者的情感状况和癌症发病风险进行了分析。    研究人员收集了参与“Kuopio缺血性心脏病风险因素(KIHD)”研究的2682名男性在1984年-1989年数据,并利用量表来评估其孤独和社会隔离程度。   结果发现,649名(25.3%)参与者被诊断为癌症,其中236名(9.2%)参与者被诊断为前列腺癌,87名(3.4%)参与者被诊断为肺癌,79名(3.1%)参与者被诊断为结直肠癌,共有283例受试者因癌症死亡。   随后研究人员对观察到的数据进行多因素分析。去除了生活习惯、年龄、社会经济地位等影响因素后,对孤独、社会隔离程度与发生癌症的风险相关性进行了探索。   表1 孤独、社会隔离与癌症发生风险的多因素分析   结果发现,孤独增加整体癌症发病风险。孤独会增加肺癌的发病风险,而与前列腺癌、结直肠癌发病无显著相关。社会隔离也会增加整体癌症风险,但与肺癌、前列腺癌或结直肠癌无显著相关。   小司机 总结一下,研究结论就是孤独会增加肺癌发生风险。社会隔离和孤独会增加总体癌症发病风险。   其实不仅如此,这两个因素还可能影响癌症患者的生存率。     研究人员还对癌症患者患癌后的生存情况和是否结婚(同居)进行分析。结果发现,单身、离异、丧偶的肿瘤患者平均估计生存时间为7851天(95%CI 7303.2-8398.8),而单身的人平均估计生存时间为8533.4天(95%CI 8309.5-8757.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图1 癌症患者死亡风险和独居与否的关联   小司机 其实算起来也有20多年了,哈哈! 但独居的人和同居/婚姻存续的患者的生存期还是有大概2年的差异的。   其实也不难理解,独居的人缺乏伴侣的生活照顾与心理支持嘛。     孤独究竟如何影响癌症发生和进展呢?   其实早有研究探索过癌症发病率与社会心理风险因素的关联。   社会心理风险因素可能通过调节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HPA)和自主神经系统来影响内分泌和免疫系统,并且改变涉及肿瘤发病机制的多个生理过程。而压力、抑郁、低社会支持等负面影响因素就将会增加癌症发病风险。   然而,单身的人通常更容易感到孤独,社会支持相对更少。   这些社会心理因素又可能会影响癌症的进展和预后:   • 炎症:有研究证明,男性孤独时炎症标志物、铁蛋白与纤维蛋白原增加相关。而流行病学研究发现,全球因癌症死亡的病例中15%-20%与感染和炎症有关; […]

半夏
“1天1杯,1周7杯”还是“1周1次,1次7杯”?哪种喝法更易患癌症?

“1天1杯,1周7杯”还是“1周1次,1次7杯”?哪种喝法更易患癌症?

饮酒,是引发癌症的风险因素之一,尤其是胃肠道癌症,如食管癌、肝癌、结直肠癌等。知名医学期刊《柳叶刀-肿瘤学》发表的一项研究显示,2020年全球新发癌症病例中有4.1% (74.13万例)与饮酒有关。 在日常饮酒时,有的人会少量、多次饮酒,而有的人则会1次大量饮酒。那在总饮酒量相同的情况下,“1天1杯,1周7杯”与“1周1次,1次7杯”,哪种饮酒方式更易增加患癌风险呢?   近日,一项发表于《美国医学会杂志》子刊JAMA Network Open的研究,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探索。研究结果发现,只要是饮酒,不论饮酒频率和饮酒量,均与胃肠道癌症风险升高相关;相对于饮酒量,饮酒频率高,可能更易增加胃肠道癌症风险。   图片来源:123RF   研究人员对韩国国民健康保险系统(NHIS)的数据进行了分析,共纳入了1100多万名受试者,他们的平均年龄为54.6岁,52.2%为女性。   研究开始时,研究人员收集了受试者的年龄、性别、身高、体重、吸烟状态、运动量、血压、血脂等信息,并统计了受试者上一年的饮酒频率和每次的饮酒量等信息。   根据每周总的饮酒量,研究人员将受试者分为4类:不饮酒者(0 g/周)、轻度饮酒者(0 g/周-104 g/周)、中度饮酒者(105 g/周-209 g/周)和酗酒者(≥210 g/周)。   此外,研究人员每年对受试者进行1次随访,以更新相关信息,并统计胃肠道癌症的发病情况,包括食管癌、胃癌、结直肠癌、胆道癌、胰腺癌和肝癌。   统计发现,40.3%的受试者饮酒,包括23.7%的轻度饮酒者、9.5%的中度饮酒者,以及7.1%的酗酒者。相比于不饮酒者,酗酒者往往是年龄更小(52.3岁 vs 56.4岁)、目前吸烟(51.6% vs 9.0%)、男性(94.5% vs 28.9%)、体重指数(BMI,24.4kg/m2 vs 23.9kg/m2)较高的受试者。   图片来源:123RF   在平均长达6.4年的随访期间,共有319202(2.7%)受试者罹患胃肠道癌症。   调整其它因素影响后,研究人员发现,饮酒与胃肠道癌症风险升高相关;随着饮酒频率的增加,胃肠道癌症风险逐渐升高。   相比于不饮酒者,轻度饮酒、中度饮酒和酗酒,分别与胃肠道癌症风险升高4%、14%和28%相关;每周饮酒2次、3次、4次、5次、6次和7次,分别与胃肠道癌症风险升高6%、14%、20%、26%、34%和39%相关。   即使饮酒量相似的受试者中,饮酒频率不同,胃肠道癌症风险升高也有所区别。   相比于不饮酒者,轻度饮酒者每周饮酒1-2次、2-3次和4-7次,分别与胃肠道癌症风险升高2%、16%和9%相关;中度饮酒者每周饮酒1-2次、2-3次和4-7次,分别与胃肠道癌症风险升高3%、19%和24%相关;酗酒者每周饮酒1-2次、2-3次和4-7次,分别与胃肠道癌症风险升高1%、12%和41%相关。   图片来源:123RF   研究人员分析,在饮酒总量相似的情况下,少量、多次饮酒比低频率、大量饮酒,更易增加胃肠道癌症风险,可能与多种生物学机制有关。如酒精进入人体后,经过代谢、消化产生乙醛,而乙醛会破坏健康细胞的DNA,频繁饮酒可能使人体长期暴露于乙醛下,增加癌症风险;频繁饮酒也会导致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水平改变,进而增加癌症风险。不过相关生物学机制仍未完全明确,还需进一步探索确认。   由于该研究是观察性研究,只是显示了饮酒频率和饮酒量与胃肠道癌症风险之间的关联,并未表明因果关系。而且研究也存在一些局限性,如饮酒量依赖于受试者回忆等,可能也会对研究结果产生影响。   研究最后提到,该项研究发现,与低频率、大量饮酒相比,少量、多次饮酒,可能是胃肠道癌症发生的一个更重要的风险因素。人们应注意自己的饮酒习惯,不仅要减少饮酒量,更应减少饮酒频率。   研究人员指出,饮酒有害健康。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饮酒与传染性疾病、癌症、心血管疾病、胃肠道疾病、神经精神疾病以及损伤等在内的大约200多健康问题有关。饮酒没有安全限值,只要饮酒都会有害健康。为了自己及他人健康,应远离酒精,最好一滴也不沾,永不饮酒。  

半夏
染发会增加患癌风险?哈佛研究:大部分不会,但这几种癌症风险会升高

染发会增加患癌风险?哈佛研究:大部分不会,但这几种癌症风险会升高

与底层细胞癌,部分乳腺癌和卵巢癌发病风险增加相关

小D
20- 40 岁时体重超标,患癌风险最多可增加 70% !

20- 40 岁时体重超标,患癌风险最多可增加 70% !

每日一问:今天你胖了么?

小D
扫描下方二维码回复 666 获取解锁验证码
步骤:[ 打开微信]->[ 扫描上方二维码]->[关注"三阴姐妹互助圈"公众号输入 666 获取验证码],即可永久解锁本站全部文章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