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核污水

核污水

福岛核污水危害可能超过预期!研究发现低剂量辐射致癌能力一直被低估,平均每Gy累积剂量增加实体瘤死亡风险52%

福岛核污水危害可能超过预期!研究发现低剂量辐射致癌能力一直被低估,平均每Gy累积剂量增加实体瘤死亡风险52%

今年夏天,日本不顾国际社会反对,强行开启核污水排海。虽说经海水稀释后,放射性物质浓度大大降低,但影响却变得更加广泛。我们每个人今后都难免要承受更高剂量的本底辐射。 而最近,英美法等多国联合进行的一项大型研究显示,我们过去对这样长期低剂量辐射的危害很可能低估了[1]。 这一研究从1944年开始追踪了309932名核工业工人,发现平均每1Gy的累计辐射剂量,会在10年增加52%的实体瘤死亡风险。而且,累计辐射剂量较低时,实体瘤死亡风险的增加更为明显,50mGy以下时平均每Gy累计辐射剂量会增加138%的实体瘤死亡风险。 福岛核电站核污水排海设施 电离辐射是公认的一种致癌因素,几乎可以增加所有种类癌症的风险。由于电离辐射的特殊性,人们对辐射致癌的研究,主要数据都来自二战时日本的两次原子弹爆炸的幸存者。 不过,原子弹爆炸造成的是单次大剂量辐射,而我们日常生活中能接触到的却都是长期低剂量辐射。而且,这个长期低剂量辐射的剂量也在不断增加。像美国,从1985年到2006年,人均年有效辐射剂量几乎增加了一倍。 为了评估长期低剂量辐射对人体健康的影响,美英法等国联合启动了INWORKS研究,从1944年开始持续追踪309932名核工业工人,其中还包括40445名女性工人,一直随访到他们接近70岁。 2016年数据截止时,INWORKS研究共积累了1070万人年的随访记录,参与者们结束随访时平均年龄65.6岁,平均每个人累积了17.7mGy的辐射剂量。在随访期间,共有103553人死亡,其中31009人死于癌症,28089人死于实体瘤。 不同结肠剂量下的实体瘤死亡风险 根据这一数据,研究人员估计,平均每Gy的累计辐射剂量会在10年内增加53%的癌症死亡风险和52%的实体瘤死亡风险,但不同辐射剂量下每Gy辐射带来的危害差异很大: ● 0~20mGy间,平均每Gy累计辐射会增加130%的实体瘤死亡风险; ● 0~50mGy间,平均每Gy累计辐射会增加138%的实体瘤死亡风险; ● 0~100mGy间,平均每Gy累计辐射会增加112%的实体瘤死亡风险; ● 0~200mGy间,平均每Gy累计辐射会增加97%的实体瘤死亡风险; ● 0~400mGy间,平均每Gy累计辐射会增加63%的实体瘤死亡风险。 相比之下,此前根据原子弹爆炸数据估计的数字是平均每Gy累计辐射增加32%的实体瘤死亡风险,明显低于INWORKS研究中核工业工人的数据。 研究人员希望国际放射防护委员会等组织能利用他们的数据重新评估低剂量辐射的危害,更新辐射防护规则。 不过对普通人来说,面对这样的结果也无需过度担心,低剂量辐射带来的癌症绝对风险依然很小。 西奈山大学癌症流行病学教授Paul Pharoah特地解释道[2]:“每Gy增加的癌症死亡风险似乎很大,但要考虑公众可能接受的辐射剂量。1Gy辐射大约相当于1万次胸片或150次胸部CT。这样算下来,5次CT大约只会增加2.5%的风险,20次x光大约增加0.2%的风险。” 参考文献: [1]. Richardson D B, Leuraud K, Laurier D, et al. Cancer mortality after low dose exposure to ionising radiation in workers in France, the United Kingdom, and the United States (INWORKS): cohort study[J]. bmj, […]

小D
不必恐慌!日本排放核污水、世卫组织更新辐射药物……关于辐射,你只需避开一件事!

不必恐慌!日本排放核污水、世卫组织更新辐射药物……关于辐射,你只需避开一件事!

最近,关于「辐射」的新闻忽然在社交媒体中频繁刷新“存在感”: 1月27日,世界卫生组织(WHO)官网更新了应对辐射和核紧急情况建议储备的药物清单,这是自2007年以来的首次更新,其中包含了防止、减少辐射影响的药物,以及接触辐射后用于治疗损伤的药物。 清单中的药物包括: ● 碘化钾,用于阻止或减少甲状腺对放射性碘的吸收; ● 普鲁士蓝,用于去除人体内部的放射性铯和铊; ● 螯合剂,对一些金属及放射性元素有促排作用; ● 细胞因子,在急性辐射综合征情况下,用于减轻骨髓损伤; ● 用于治疗呕吐、腹泻和感染的其他药物。   这个信息看起来颇有些耐人寻味,不少自媒体公众号开始带节奏,大肆宣传阴谋论。事实上,清单发布后世卫组织的发言人就已经做出澄清:清单的准备花了两年时间,本次清单的发布仅为例行报告更新。大家也不必因此感到紧张。 除了这个刷屏的新闻外,最近大家接触到关于辐射的信息还真不少: 前不久,日本宣布将于今年4月份将130万吨核废水排入大海,让不少朋友紧张起来:以后海鲜还能不能吃了? 最近热映的电影《流浪地球2》中,因太阳出现氦闪危机,辐射大幅增强,吴京扮演主角刘培强的爱人韩多多因患上“辐射病”而离世,又引发“辐射病”上了一波热搜。大家对辐射的担忧情绪再度浓厚起来,连带着所谓的“防辐射用品”都有了销量小幅上涨。   今天,我们就给大家科普一下关于“辐射”的那些事。   “谈辐色变”大可不必,世间万物皆有辐射 我们先说结论——“辐射恐慌”大可不必!需要注意的只有:日常生活中,我们能接触到最大的可能有害的辐射来源是:电离辐射类医学影像、太阳光和吸烟。 首先说辐射的定义。在自然界中的一切物体,只要温度在绝对零度(-273.15℃)以上,都以电磁波和粒子的形式不停地向外传送热量。这种传送能量方式就叫辐射。也就是说,万物皆有辐射,就连你身边可爱的猫猫狗狗,都在随时“辐射”你。 所以,一刀切的把辐射等同于恐怖事件毫无意义。我们要分清哪些是“好辐射”,哪些是“坏辐射”,才能做到对辐射的趋利避害,避免无谓的恐慌。 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2017年公布的“致癌物清单”中,一类致癌物有:电离辐射,紫外线,太阳辐射,天然放射元素,医用辐射X、γ射线等。 这些辐射的致癌风险明确,其机制是通过破坏细胞和DNA,产生基因突变而导致癌症。 而我们日常生活中大家常见的“手机辐射致癌”、“微波炉辐射致癌”、“高压电塔致癌”、 “Wi-Fi信号致癌”等等一系列谣言,则更多是博眼球耸人听闻的编造信息了。 哪些辐射可能对人体造成影响 『阳光中的紫外线』 仔细分析中国与欧美国家的癌症数据差异,我们会发现一个有趣的地方: 在欧美国家,皮肤癌(黑色素癌)是最常见的肿瘤类型,每年有几百万人被诊断为各种皮肤癌。而在中国,皮肤癌(黑色素癌)仅是一类罕见癌症,每年患病人数不足十万。 这个差异最重要的原因,就在于欧美人群并不在意日晒,甚至有日光浴的习惯。事实上,紫外线属于电离辐射,长期暴晒,会显著增加皮肤癌风险。这一点中国人对防晒有着狂热的追求,这点值得我们继续发扬。 『天然放射元素』 自然环境中,第二类可能致癌的物质是天然放射性元素。大自然中存在很多天然放射性元素,比如镭-226、钍-232、氡气等,它们广泛存在于石头、土壤和空气中,家里如果装修用了天然石料,一定要看一下检测报告。 氡气无色无味但具有放射性,特别容易在密闭地下室聚集,同时也可能出现在各类天然温泉中(在一些地方,甚至将氡温泉作为一种健康宣传的噱头,无知害死人)。这些天然放射性元素是美国肺癌发病第二大原因,仅次于吸烟。 『医用辐射』 X光、CT、PET、放疗等医学检查,都会产生电离辐射。当然,每一次的辐射量是不高的,一次X光的辐射量约为100微西弗,一次CT的辐射量约为7000微西弗。 有效控制医学影像检查的次数并不会致癌。如果生病了,需要确诊或治疗的时候,该用还得用,因为利大于弊。但健康人,尤其是儿童,做这类检查一定要谨慎,不要简单认为做CT的体检才是高大上。 『吸烟』 你能想象吗?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接触到最多辐射的物质其实是老烟枪口中的香烟。 烟草烟雾中存在放射性元素钋,随着烟雾进入肺部后,这些微小颗粒就成为了一个个吸烟者肺中的小型「放射源」。 一支烟中钋的含量并不算高,但对老烟枪来说,每吸一口烟积累的钋的辐射剂量都会相应增加。当吸烟者的肺部的放射量逐渐累积,肺癌的风险也就大大上升了。 一位物理学家曾对比过吸烟受到的辐射与其它日常生活中遭受的辐射有什么区别。日常生活里,我们无法避免地会受到一些辐射,辐射量约为0.1~0.2微西弗/小时(辐射剂量的单位)。 在这位物理学家的调研中,遭受过原子弹轰炸的日本广岛核爆炸处的辐射强度为每小时0.3微西弗。 1986年4月26日,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核泄漏,目前当地仍有辐射量为5微西弗/小时。 拍一次胸部X片,会受到100微西弗辐射;做一次胸部CT大概是7000微西弗。 而对于的肺部平均每年会受到大约160000微西弗的辐射!相当于在一年里拍了将近1600次胸部X片!而遭受100000微西弗以上的辐射量,人体患癌的概率会明显增加。 因此,针对辐射来说,大可不必“谈辐色变”,做好危险辐射的防护工作,就能把所有风险挡在门外。  

小D
扫描下方二维码回复 666 获取解锁验证码
步骤:[ 打开微信]->[ 扫描上方二维码]->[关注"三阴姐妹互助圈"公众号输入 666 获取验证码],即可永久解锁本站全部文章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