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病友故事

病友故事

“我与肿瘤君对抗18年,2个晚期癌均治愈!”

“我与肿瘤君对抗18年,2个晚期癌均治愈!”

站在2022年的开头,其实今天跟往常的任何一天,没有任何不同。但还是要恭喜你:能站在这个时间点的人,你们已经安然度过了2021年。 对于肿瘤患者来说,度过的每一天,都是奇迹!有这么一位患者,她与肿瘤君对抗18年,先后患了晚期乳腺癌、晚期肾盂癌,最终将癌症杀得节节败退,目前治愈。 在看似荆棘遍布的路上,她是如何踏出生命的节奏?她有哪些曲折的治疗经历?那些治愈经历,将给患友带来哪些启示? (稿件征得王丽娟的同意发布,她希望每一位肿瘤患者跟她一样度过5年、10年生存期,改变命运,笑傲人生!) 01 摸到肿块,竟是乳腺癌! 时间回溯到2004年3月28日,乍暖还寒时,54岁的王丽娟(化名)触摸到左乳有一肿块,不痛不痒。王丽娟觉得不可大意,于是到附近医院做了钼靶检查。 检查医生做触诊时,嘀咕了一句“恐怕不太好”,结果出来,果然是左侧乳腺癌。王丽娟站在医院大厅里,迷茫,发呆,她觉得不应该啊,先生是海员在海上漂泊几十年,一直是自己拉扯大了儿女。现在万事都走上正轨,自己怎么会此时患了癌症呢? 虽然有诸多问号,但儿女比王丽娟本人还挂心,赶紧安排了治疗,于2004年4月1日,愚人节那天开刀,做了左乳根治术。术中病理证实是乳腺癌中晚期,腋下淋巴结已转移。 (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淋巴结转移) 术后做了化疗,但副作用严重,没法吃饭,完全靠营养液支撑。女儿建议转到上海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重新制定了放化疗方案。一共做了6次化疗,每3个礼拜一次。 王丽娟回忆说:“医生很耐心,亲自定位,靶区精准,所以没有伤到健康组织,也没出现副作用。治疗后3个月,不管是影像检查还是血液检查,完全测不到癌细胞。” 直到2022年,18年过去了,乳腺癌彻底治愈,从未复发过。 02 小便隐血,发现肾盂癌! 就在王丽娟以为此后岁月静好、现世安稳时,命运又跟她开了一个玩笑。 2015年,乳腺癌治愈11年时, 65岁的王丽娟出现小便隐血症状,去验血两次,肿瘤标志物略异常。体检中心说没事,但王丽娟自从上次患癌后,对指标的异常很敏感。她不放心,找长期给自己随访的教授诊断。教授看了B超+验血报告,说这是有问题的,建议赶紧去泌尿科。CT检查,确诊为肾盂肿瘤。 右肾癌,腹膜后肿大淋巴结转移 术前2015年10月行GC方案化疗2疗程,2个月后CT检查显示右肾病灶缩小,腹膜后多发肿大淋巴结也缩小。 行术前化疗,CT复查显示肾病灶和腹膜后淋巴结均缩小 手术要取掉一个肾,女儿签字时,手抖了一下。 如果说人生是一场修行,那么这一次历劫之后,迎来苦难的终结吗? 03 肾癌肺转移,所幸最后治愈了! 2017年5月,体检发现肺部结节,癌胚抗原CEA增高,做PET/CT,发现是肾癌术后肺转移。 (右肾癌术后1年余,发现肺部转移瘤) 王丽娟这一次倒是镇定了,她跟女儿说,我们找教授去,他可以帮忙组织多学科讨论,我信他。到了教授处,做了12次化疗,没有手术,然后又行伽马刀治疗。 直到2022年,各项指标正常。又一次涉险过关了! 04 为什么能2次晚期癌痊愈? 王丽娟回忆十多年的抗癌经历,历历在目。她除了感叹生命的奇迹,还想跟大家分享几点抗癌成功的感悟: 心态好 治疗期,哥哥和亲戚们到病房看她,他们哭,她安慰说:“哥哥不要哭,我现在觉得活一天等于赚一天。开心最重要!” 治愈后坚持种菜,多出来的菜也不卖,全送给街坊邻居。从不与人吵架,邻里对她的评价是“善良、不计较”。 意志坚强 有一次化疗时,反应较大,她觉得自己快要坚持不下去了。女儿、女婿、孙子来看望,说一定要加油,要坚持下去。所以她坚持治疗,没有落下一次。 相信医生,遵医嘱 教授的每一句医嘱,她都认真执行。王丽娟每年定期随访,一发现指标异常,立即认真对待。 多动少躺 虽然女儿不时过来照看,但王丽娟坚持家务事自己打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少躺多动,管着一片菜园子,生命力如自己亲手种的蔬菜一般蓬勃! 我们遇到好的坏的都是生命里的一部分。如果事与愿违,一定是另有安排。受的苦,扛的罪,忍的痛,最后都会变成光,照亮未来的路! 相信科学,相信医生,生命之花常开……

半夏
家人得了癌症,家属怎么面对:治疗篇

家人得了癌症,家属怎么面对:治疗篇

2019年6月12日,浙江省人民医院天台分院,住院部胃肠外科医生办公室,我们进行术前谈话。 我忐忑地问:“周主任,我听陆医生说,胃癌手术后活过5年的概率不到20%。” 周主任平静地说:“这是大数据,每个人情况都不一样的,身体不一样,癌症几乎都会复发,只是时间长短的问题。一般化疗效果敏感的,复发的可能会比较晚。” 我苦笑。假设我爸可以顺利活过五年,五年后,我也不过才30。而我妹,就跟我现在一样大。生活真的是太残忍了。 才二十多岁,我就要开始思考怎么送自己的至亲走完人生的最后一程,而未来的几年我将一直活在这种提心吊胆中。 回想起术前谈话的情景,好像还是昨天的事。陪父抗癌这一年里,我常常在思考一个问题:“如何更好面对癌症治疗,并完成医生定下来的方案?” 自从我的『陪父抗癌手记』发表之后,很多家属希望我能给一些建议。 下面,我和大家分享一下『家人得了癌症怎么办:治疗篇』。 01 治疗方案如何选择  求医路上,你会发现癌症的治疗方案太多了。怎么选择才能疗效好、副作用小、花费少呢? 所谓的选择,其实是“两害相权取其轻”的妥协。如何抉择是好?我相信,绝大部分的家属和患者都感受过我经历过的无助、矛盾和慌张。 治疗癌症必须以科学为基础。常规治疗(手术、化疗和放疗)都是有数据基础的,有成千上万病人治疗后的平均数据作为参考,忽视常规治疗显然是不太可能的。自然疗法可能也有成功的,但是这个概率谁敢赌? (1)手术:要看一个手术是否值得做。早期癌症首选手术,讳疾忌医会耽误最佳治疗时间。如果肿块压迫了胆管,人会出现黄疸。如果肿块压迫肠道,就会出现肠梗阻。如果肿块挤压其他脏器或神经,就会疼痛或者导致其他脏器衰竭。 黄疸、肠梗阻和器官衰竭都是致命的。如果手术后这些情况得以消失,那就是值得的。至于手术后的转移,这是一个很复杂的东西,谁能说得清? 并不是听说谁不手术非常好,也不是听说谁手术了非常不好,这是错误的。手术前,应该交给医生全面评估,最好还能安排一个多学科会诊。 (2)化疗:包括术前化疗和术后化疗。术前化疗是为了将肿瘤缩小,减少转移的地方,为“根治”争取可能性。术后化疗,要考虑的因素可能会更多一点,如果病人术后身体很虚,无法耐受治疗,却勉强接受治疗是得不偿失的。 (3)放疗:通过高剂量的辐射来杀死癌细胞,或者减缓其生长。放射疗法往往不会立即将癌细胞杀死,而是需要数天或数周的治疗,最后才能将癌细胞杀死。病人造血系统会受影响,导致全血细胞下降,如白细胞和血小板的下降。 除了癌症治疗三驾马车(手术、化疗和放疗),大家还得面临中医疗法、靶向疗法和免疫疗法等。具体哪种疗法好,需要根据病情和专业医生的建议来做选择。 作为家属,我们时常陷入心疼又自责的无助情绪中。为了亲人的生命甘愿付出,可找不到方向,明知化疗不好,却寻不到更好的选择。不能手术的时候想手术,能手术的时候又害怕危险。焦急、煎熬、麻木、接受…… 经历了很多,我才明白:很多纠结都没有意义,太纠结反而影响治疗。 所有这些都是无解的或者不确定的,所以尽可能地不要用这些问题去浪费医生的时间,也不要百度去寻求答案。 02 加强与医护人员的沟通 如果不幸遇上不负责任的医生,那不如趁早换掉。但在漫长的抗癌路上,我遇到了很多好医生。我一直相信:最希望病人康复的除了家属就是医生了。 我曾以为,医生一周两次门诊,一周就上两个班真舒服。进进出出医院后,我才发现,住院部才是主战场。 老爹手术的头一天,主治医生上班,术前谈话、术前准备,当天晚上又值班。我在走廊上“解压”,他经过时还和我聊天。 第二天他依旧上手术台,4小时的手术后,他匆匆睡了一会,然后等我们回到病房。我去办公室找他,发现他在写手术进程,写完让我签字。连轴转真的很辛苦,医生都是铁人吗?心疼三分钟。 家属应与主治医师和护理人员,进行必要的交流和沟通,了解医师的治疗计划和安排,协助医护人员做好有关诊疗的准备和善后工作。 对治疗后可能发生的情况和不良反应,及时了解,并对病人进行恰当的解释,鼓励病人接受治疗,仔细观察病人病情,及时准确地向医师反馈治疗后的情况。做好医患之间的联系和沟通,才能高效治疗。 异地就诊的,尤其记得加强和当地医生的联系。一般手术可能会选择比较大的专科医院,但放化疗基本都还是建议就近治疗的。一定要跟当地医院保持好联系,方便后续治疗和处理突发情况。 我很不能理解“伤医杀医”的行为,很多极端的人正一次次把“医患关系”推向高潮。我一直都坚信,一个成熟的人,应该用一种合理合法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诉求,哪怕是不满的情绪。 作为需要长期治疗的患者家属,我们应该对我们的医生多一分理解和支持,最重要的是信任。 作为患者和家属,你会体会到医生话语的那份重量。也许一个字,也许一个语气,在病患心里都是如山一般的重要。我记得三次化疗后复查的时候,在医生办公室,王医生惊呼: “你老爸化疗这么敏感的啊”。这句话让我感觉到了奇迹在向我们招手。 还有手术后,周主任跟我说“手术很成功”这几个字的时候,心里的石头终于落下了。这也让我在当晚睡了,确诊以来唯一的安稳觉。 对我爸来说,仅仅是医生对他说:“你福气很好啊,这两个女儿陪着”。这句话都可以让他高兴很久很久。 03 你的水平决定医生和你谈话的质量 在医院里,我经常听到某些家属在抱怨:“这个医生怎么什么都不说的,作为家属都有知情权的啊!” 知情权是有,问题你确定你听得懂?不要怪医生没有耐心,是你的水平还不配跟医生交流。用网红医生张文宏的话来说:“你看的书和我看的书不一样!” 我接触的很多家属,都是“一问三不知”的状态。比如胃癌,我问你是胃的哪个位置,你不清楚;我问你,是近端还是远端,你不清楚。你说有转移,我问你转移到哪里,你还是不清楚。甚至于问你化疗用的什么药,你也不清楚。 你什么都不知道,医生怎么和你沟通?另外,医生对你越冷淡说明情况越好,医生每天面对那么多的患者,没有时间每个都要耐心交流解释。要是一个医生突然对你很耐心,那你可能摊上大事了! 我还记得我爸的主治医生第一次来病房查房时,就找我:“待会我好好跟你谈一下”。结果,胃癌,你们都知道了。 要去学习,表面上的询问和焦急万分是没有任何用处的。 先做些功课,对一些不理解的专业术语提前扫盲,医生解释病情与治疗计划时你才不会一头雾水,提高跟医生的沟通效率。 不懂就问,医生不找你,就想办法追着医生跑。但是前提是有准备地问,基本知识该懂一点,个人的成长不可忽视。最好问之前列个大纲,不仅问医生,问别人也是如此,请珍惜回答你问题的那个人的时间。 医生说的话能够接受和消化多少,如何交叉求证,如何贯彻执行,都要依靠患者和家属自己的认知和执行能力。 不要百度求医!不要百度求医!不要百度求医!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网络讯息汗牛充栋,建议找医学中心、癌症基金会网站提供的资料。但是我们也别对自己太有信心,也千万别急着照资料要求做检查、开处方,先听听医生说些什么,「毕竟医师有多年临床经验」。 而我们所学的东西不过都是零碎的片段,不专业,也不科学。切不可拿着这些找医生“杠”,不然不仅帮不到病人,还可能带来不好的后果。 04 盯紧治疗,提升患者依从性 其实对于任何疾病的治疗,严格遵照医嘱都是保证治疗效果、防止复发、控制病情进展的前提。 对于需要患者长期服药才能控制的慢性疾病,患者的服药依从性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药物的治疗效果和预后,马虎不得。 依从性:指病人按医生规定进行治疗、与医嘱一致的行为,习惯称病人“合作”;反之则称为非依从性。 依从性可分为完全依从、部分依从(超过或不足剂量用药、增加或减少用药次数等)和完全不依从3类。在实际治疗中这三类依从性各占1/3。病人对于具体用药的依从性,即为该具体药物的依从性。 好好吃药是一个持久战。在和疾病斗争的过程中,我们需要保持警惕,但不用过度紧张。努力提高患者依从性,争取治疗上不打折扣,这是作为我们家属需要不断去做的工作。 疫情之下,很多患者的治疗都被耽误了,这属于不可抗力因素,是没有办法的。很多家属都很糟心,我去看了微博话题#非肺炎患者求助#,看到很多癌症家属在下面求助。 […]

半夏
90后肿瘤心理学女博士:这一年,我遇见了“肿瘤君”......

90后肿瘤心理学女博士:这一年,我遇见了“肿瘤君”……

我是个90后独生女,在大学任教,从在北大攻读硕士那年开始,我对肿瘤心理学的学习和研究已经7年了。在过去日子里,我在多家肿瘤医院对千余位患者进行过心理测量,亦多次开展深度访谈和行为干预。尽管曾学习和工作的顶尖医院是许多全国病人最后的希望,我却也不得不因为医学的局限而常常目睹生命的消逝。 以往,白大衣掩饰着我的感性,我总能用理性的一面去开展这份直面生死爱痛的工作,我以为我已经有足够的同理心,感受、体谅病人的不易并能提供适当的帮助与抚慰。直到那一年,生活轨迹转变,我不得不以家属和病人的身份一次次直面肿瘤君…… 在过去的日子里,我写科研论文,也写小说和诗,而此刻的我,只想流水账一样不加任何修饰地将这一年与疾病遭逢的日子记录下来。以下是我所亲历的、让我想到就会落泪的癌症叙事。 “肿瘤君”找上门, 妈妈做了两次肺部手术 ▌ 一次体检,打乱了所有的生活计划 春节前妈妈在单位做体检,无意中发现了肺小结节。抗炎治疗无效,本地医院多次得出不同的结论,癌症的疑诊让我忐忑不安。于是我马上联系我在北大肿瘤医院的师妹帮忙请专家看片子,结论是双肺都有结节,无法确定是不是转移的,让尽快穿刺看下病理。 那时候离春节不到一周,我没敢告诉妈妈,战战兢兢,又立刻联系了在广州医院工作的老师帮忙,看过片子确定是肿瘤,定好了年后就立刻安排住院。此时,我刚刚办好了签证,买好了机票,打算二月底出国留学,这对于在高校搞学术的我,完成国外进修是工作上的第一要务。然而造化弄人,就在决定漂洋过海去读书时,安排妈妈住院,分期做了双侧肺部手术。 ▌ 两次手术让我心神不安,我从患者的“导师”变成患者家属 第一场手术就定在我买的机票的去程日期。我想着“留学以后还有机会,看病不能等。”第一场手术过程中,与妈妈相依为命的我独自在医院陪床,当时脑子里一片空白。 很快就到了第二次手术,我以为我可以足够理性,像以往与肿瘤患者谈话时的心情来面对,而显然被现实打脸。从妈妈的手术到复苏,耗时一个上午,这段时间非常难熬。当时,我想分散注意力不去胡思乱想,便拿着笔记本坐在走廊看文献,但却根本静不下心,手抖得厉害,一阵阵头晕,视线模糊。我用手机测了下血压心率,收缩压160mmHg,心率140次/分钟,朋友赶紧去护士站帮我要了降压药,然后继续漫长的等待。 这一次,在肿瘤科病房,我脱下了白大衣,角色转换成为了病人家属,而这一切来的太突然,我来不及做好心理建设。术后几天特别煎熬,24小时在病房照顾妈妈的体力消耗不算什么,我的心理压力却是前所未有的。在表面上,我又要装作很轻松的样子,害怕让妈妈更担心。 ▌ 诚惶诚恐,夜间常被惊醒 那几天,我像之前遇到的所有病人一样,深陷于不断在网络搜索“肺癌”、“肿瘤”,越搜索越焦虑,焦虑起来时又更想搜索。而聪明的搜索引擎也掌握了我的习惯,每天一开手机自动弹出来的各种关于癌症的讯息,不断在提醒我这件事,让我没有任何喘息机会。想起之前的职业生涯中,常常会劝病人要听医生的话,不要自己随便找资料徒增压力,而如今的我却和他们一样,甚至比他们还焦虑,犹如出现惊恐障碍的征象,夜间常常惊醒。 ▌ 妈妈顺利出院,我也回归日常生活,但内心已经无法如以往般“云淡风轻” 好在手术后对比两次组织活检,病理结果还算好,是早期原发性肿瘤,预后很好,切除后即达到临床治愈,我终于松了一口气。10多天后,妈妈也出院了,身体恢复很快,但出现典型的焦虑症状。我的生活渐渐回到正轨,读书、写文章、见病人,过得忙碌而充实,却常常总是难以静心。我发现自己陷入了焦虑,要靠安眠药才能睡踏实。 妈妈这次患病后,我也更加理解病人和家属,也知道好多时候任何安慰都无能为力,很多事情需要交给时间慢慢淡化。我也在一直反思自己,是不是确实在面对他们时站着说话不腰疼,而我日后的工作,该如何做才能更完善。我也一度想放弃这类工作,心里无时无刻在挣扎:肿瘤科病房,真的不想再踏进去半步! 于是,我用更多的工作量麻痹自己,每天熬夜看文献、写论文、约病人,把自己联系方式留给我访谈过的所有病人,告诉他们可以随时“骚扰”我。疯狂的工作似乎是缓解痛苦的良药,而且我们显然在抱团取暖,不得不承认,在对他们进行心理访谈和答疑的时候,他们也在疗愈我,广义的“病友(家属)”关系,简单而真诚。让我感到欣慰的是,在这次至亲生病时,我能给她我能力范围内最好的治疗。 原本,我以为生活可以一直风平浪静,没想到颠簸才刚刚开始。 医生说: “姑娘,你要考虑可能肺癌” ▌ 我出现发热、咳血,抗生素治疗无效后,医生建议做肿瘤筛查 在国庆前后,我陪妈妈北京就医,回家几天后开始发热,持续了几天未见好转,便去医院拍了胸片,诊断为肺炎。我以为得了肺炎就是最多10天的事,就照常写标书、投文章,同时对症用了半个月抗生素。但是,治疗无效,反而开始咳血,虽然医生建议住院,但我还放不下手里的事情,不想住院,就在急诊输液后回家照常工作,还决定按之前计划又去了北京开会。 在北京开会期间,我去了很好的医院就诊,排除掉结核,专家认为咳血还是感染所致,调整抗生素继续治疗。十天之后,我出现无规律发热,体温忽高忽低,偶尔气喘呼吸困难,咳血越来越重,医生建议住院并进行进一步的肿瘤筛查,我隐约担忧:问题好像没那么简单。 医院的呼吸科找不到床位,我在急诊留观,期间各种状况不断,但又没有明确诊断。10天之后又去看专家门诊,白细胞正常,肿瘤相关标志物翻了很多倍,咳血加重,肺部阴影没有被吸收,且医生认为病灶形态看起来不太好。医生指出,用感染无法解释咳血以及抗生素长时间使用无效,建议进一步查原因,做纤支镜,并在必要时穿刺。 我鼓起勇气问了一句“您怀疑肿瘤?”医生犹豫了一下,说:“没事,也可能是良性的,别担心。”医生跟我门诊聊了30分钟,问病史和各种安慰,时间已到中午,他很着急地亲自帮我打电话联系病理科午休时间去送标本。我多次追问可能的诊断,医生缓了一下,他说:“姑娘,结合家族史等,你要考虑可能肺癌。”情急之下,我又请教了一位优秀的呼吸科医生,他建议我做PET-CT。 ▌ 我要是得了肿瘤,谁来照顾妈妈? 那段时间,我的呼吸道症状越来越重。我能接受一切结果,包括最坏的,但是无法在各种不确定感之中徘徊,非常让人煎熬。我是个计划性很强的人,这种不确定感让我无法做计划,手里有很多的事情要做,却无法集中注意力,毫无效率。我从来没纠结过自身患病和生死问题,然而,作为独生女,特别在只与一位家长相依为命的情况下,不敢病,更不敢死。而我从开始生病到北京做检查的一切事情,都只对妈妈报喜不报忧。 之后的一周工作压力巨大,在进行科研之际,跟我联系的癌症患者也越来越多,听着他们的经历,结合自己越来越明显的症状,加上妈妈生病带给我的重度压力,我一度丧失理智,想要中止这些漫长的检查和治疗。我的情绪,已经跌到谷底,每天睁开眼睛想的都是:如果我生病了,妈妈以后怎么办? 在亲身经历后, 学会去更多的珍惜与关怀 ▌ 抱团取暖才能坚持下去,Z医生的出现改变了我的决定 我想,也许大多数病人都有过这样的阶段——对病情转归的茫然,对未来生活的恐惧不安。我在做病人的过程中,学会如何做个更好的临床医学研究者,也尝试用人文关怀去缓解病人的这种不安。 就在我跌入谷底时,幸运地再次遇见善良的人,感受到了人与人之间最质朴真诚的关心。妈妈生病后,我经常在一个肺癌病友群中稀释内心的恐慌,并与很多病友建立了不错的关系,我们互帮互助、抱团取暖。 在那里,我结识了一位热心的、具有病人和医生双重身份的长辈Z医生,和我妈妈一代人年龄相仿。他在群里帮助很多病人答疑解惑,并且主动帮很多人联系就医事宜,甚至可能承担风险和埋怨。凭借这些小举动,他帮助了很多病人,甚至拯救了他们的整个家庭。最重要的是,这些人并不是他手下诊治的患者,而是共同抗癌的病友。 自然,我也向他请教过很多妈妈生病的问题,同时,他也了解到我的这段作为家属和病人的境遇以及家庭情况,他认为我也需要帮助,所以一直以长辈和医生的身份关注我的治疗进展,给予恰当、及时的指导,并愿意承担责任去帮助我做决策。 病情反反复复持续了半个月,肺部抗炎治疗仍然无效,发热时高时低,肿瘤标志物复查依然如前。我一度感觉非常绝望,拒绝接受任何检查,也因为发烧的疲惫经常处于睡眠状态。这段时间,师姐帮忙我处理了各种手机信息。Z医生有问及情况,师姐如实作答,他希望师姐帮我安排纤支镜和骨穿等检查,同时还做出一个大决定——让师姐与医生沟通,把需要治疗的知情同意书全部授权给他来代签,强调紧急情况下的治疗直接授权代签,不需要再联系家属,更不需要考虑我的任性拒绝。 后来,我就在这样的安排下进行了所有检查与治疗。我的内心充满敬重与感激,决定不再放弃自己,这种最关键时候来自长辈的支持与担当,就像承担着那个久违的父亲的角色。这一次,Z医生用他的善良和医者仁心切实地救治了病中的我,我亦敬重他如父亲。 后来我病愈后过了很久,师姐给我转发了当时Z医生给她的短信:其实我和她才认识几个月。因为一个机会认识了她。在群里时候我发现她挺直爽,热心帮助人,她家里现在情况特殊,她妈妈身体不好,不想告诉家里生病的具体情况。她是一个善良的姑娘。我愿意帮她。我和她妈妈一样年纪,是长辈,也是医生,如果她住院治疗期间因为没有家长在,需要做决策或者签字,可与我商量。需要治疗的一定要进行必要的治疗,我愿意承担责任。 在治疗过程中,我的老师和朋友们也一直给了我各方面的支持与关爱,亦是深情厚谊。 ▌ 治疗见效让我感到很庆幸,这段经历是我人生中最重要的一课 在随后的两次肿瘤标志物复查中,结果都正常,CT中肺的阴影已经吸收,我的不适症状也消失了。现在想想,一定还是因为肺部感染未彻底治愈,导致的虚惊一场。我很幸运,有机会从病人的身份回归到医者身份。 现在想想,这真是段艰难的、又能让人迅速成长成熟的日子那个曾经需要被保护的女孩,经历了这件事后,懂得承担家庭责任,去爱护家人。在磨炼中,也懂得接纳并珍惜他人的关爱,感受人性中最美最纯粹的一面。这一切的一切,就是我的财富。 或许参差多态,就是生活本源吧,我们的每一次挣扎、每一段阅历都自有意义。而在这段阅历中,我才真正体会到,生病时真的不只是躯体备受折磨,更是心理、社会和灵性维度的多重改变。而关注、见证病人面对生死疾苦时的感受并给予回应与安抚,是我们当今的医院所缺失的重要一环,这本应是医者的必修课。 ▌ 把爱传递下去… 故事即疗愈,在这一次次与癌症“打交道”的经历中,我更能理解疾病对患者带来的影响,让我今后在面对癌症患者时,更能用心倾听、理解每位患者自己的疾病叙事,更能读懂他们的眼泪和微笑,更能体会一张张报告单背后的惊喜、忐忑与忧伤,学会尊重病人的故事,并在其中彼此疗愈。正是这段不同寻常的经历和我病人们的故事,让我的内心更加柔软、也更加坚定,在职业生涯中更加自信从容地坚守初心。爱出者爱返,我是何其幸运在最艰难的日子里遇见善良、收获温暖,我也会永远心怀感恩并努力回馈。 被爱包围的我,更愿意将爱传递下去,在能力范围内去帮助更多患者,给他们信心和勇气!  

半夏
扫描下方二维码回复 666 获取解锁验证码
步骤:[ 打开微信]->[ 扫描上方二维码]->[关注"三阴姐妹互助圈"公众号输入 666 获取验证码],即可永久解锁本站全部文章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