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癌症焦虑

癌症焦虑

不敢看癌症检查报告,她从9楼跳下

不敢看癌症检查报告,她从9楼跳下

日前,许昌市中级人民法院审理了一起医疗纠纷案。2020年7月,一位就诊者在医院等待诊断结果时,因疑心自己患上胃癌,翻越窗户攀爬到门诊大楼9楼跳下自杀身亡,死者家属向医院索赔,被法院驳回。 无独有偶,2019年11月,广东深圳一女子,凭借“第六感”认定自己患上恶性肿瘤,留下“不想拖累家庭”遗言后,从9楼跳下。 恐癌悲剧频频发生,从某种程度上讲,恐癌已经不仅是个例,还是当前的社会现象。尤其对于年轻群体来说,癌症焦虑更是愈发浓厚。据《中国“癌症焦虑”大数据报告》,我国25-34岁的年轻人群体,出现癌症焦虑的比例高达49%。 当代年轻群体的癌症焦虑从何而来?癌症焦虑到了什么程度,会被称为一种“病”?面对身边愈发浓厚的群体焦虑氛围,该怎么办?本期,我们和哈尔滨工程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副教授杨柠溪,谈了谈。 这届年轻人为何对癌症格外敏感? ■ 被“贩卖”的焦虑是推手 “网络查病,癌症起步”是戏言也是现实。互联网是当代人获取健康信息的主要来源,然而大家却面临着更“混乱”的信息环境。《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杂志》上刊登的一项研究报告指出,社交媒体上最受欢迎的癌症文章当中,有1/3的文章当中含有错误信息。 贩卖癌症焦虑已经形成了产业链。不少人反映,在网络购物平台、短视频搜索关注过癌症信息后,相关软件、浏览器会不断推送癌症相关保险、体检广告和软文,导致看信息的人恐癌担忧更深。还有一些公众号文章,在传播失真癌症信息的同时,售卖“抗癌”产品,利用恐癌心理获取利益。年轻群体们更容易从网络获取信息,但是他们健康素养有缺失,在不良网络信息包围下,更容易产生焦虑心态。 ■ 高压力是深层原因 在压力型社会中,年轻人生活节奏快,工作强度高,不得不应对来自房价、生育、养老多重问题。他们对癌症的认知有限,心理弹性更差、更容易缺乏安全感,对有关癌症死亡的相关事件,会给予更多关注。 此外,部分网络平台常出现无辜好人患癌的信息,易令人感到癌症发生的不确定性,对生命无常产生恐惧。 ■ 亚健康状态是导火索 很多人平时没有恐癌,一旦身体出现不适症状,容易片面归因于癌症。 据今年9月份人民数据发布的,公众亚健康网络调查结果显示,从人群整体来看,18~25岁的亚健康群体占比高达55%。他们作息不规律、吸烟饮酒、饮食不佳、运动少。这部分群体最担心患癌,因为他们也明白,不良生活习惯是患癌的风险因素。 而且很多人对癌症知识一知半解,容易过高评估既往不良生活习惯带来的恶劣影响,加深身体不适与患癌之间的联系,进而导致癌症恐慌。 “恐癌”到什么程度,会被称为一种“病”? 在杨柠溪教授看来,“恐癌”本身是一种对癌症的焦虑症状(焦虑症状,是一种对尚未实际发生的事物产生一种担忧、恐惧的情绪体验)。 恐癌是否成了病,需要专业医生的判断。 恐癌最可能是两种疾病的症状,一是焦虑症,而是疑病症。 焦虑症,也称焦虑障碍,是一组精神障碍疾病的总称,指的是在没有明确致焦虑因素的情况下,人们却感受到过度的、持续时间过长的、强烈的焦虑情绪。简言之,焦虑症作为一种疾病,相比于焦虑情绪,其焦虑症状程度更深。 疑病症,是指一种总是怀疑或坚信自己患有严重躯体疾病的神经症。尽管各种医学检查结果都正常,医生也反复地说明和解释,均不能打消患者的疑虑。 需要注意的是,确诊焦虑症和疑病症,需经专业医生系统性评估。个人用某一个标准化量表,自我筛查出现阳性,只可能说明存在焦虑情绪或症状,不代表有疾病。 恐癌会带来哪些后果? 1.引发躯体不适 长期处于恐癌的负性情绪中,可能出现难以解释成因的胃肠道不适、慢性疼痛、恶心、呕吐、月经不规律等躯体化症状,诱发“恐癌-躯体不适-更恐癌”的恶性循环。还可能造成社会适应能力降低等不良后果。 2.诱发多种疾病 恐癌会诱发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长期大量累积会影响免疫功能,引起高血压、糖尿病、乳腺癌、甲状腺癌等疾病。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曾将人的需求,从低级到高级分成五个层次。如果因恐癌而无法满足低级层次的安全需要,就可能引起生理疾病。 3.关注自身健康 恐癌并非全无好处。适度关注癌症,也是一种保护性反应。恐癌群体对癌症的认知更深,他们会改变行为,比如可能更注意改善生活习惯、调节情绪和定期体检,以增强对疾病的防御力,避免恐惧的事情(罹患癌症)发生。 癌症焦虑时,我们该如何应对? 出现癌症焦虑时,我们该如何应对?杨柠溪教授给出了以下建议: 关注身心状况,检查有无疾病 当发生不明原因躯体不适,且延续了一段时间,怀疑是癌症时,建议选择信任且正规的医院进行医学检查,明确躯体是否有问题。 如果系统躯体检查无问题,但仍沉溺于恐癌中,特别是存在以下情况:过度检查且不能自控;长期睡眠障碍;长期抑郁情绪、强迫行为;严重影响正常生活工作时,建议及时去精神、心理科就诊,寻求专业帮助。 如果没有达到疾病程度,可通过以下方法加以调节: 1.接纳不良情绪。 某种程度上讲,对一些事情产生恐惧心理是合理现象。特别是感受到躯体不适、心理压力大或受亲朋患癌影响、网络癌症信息影响时,对癌症敏感是正常的。 2.远离恐癌诱因 保持健康生活方式,加强身体锻炼,规律作息饮食,根据不同的年龄段制定科学体检方案,积极预防癌症。提高信息辨别能力,减少消极信息的接收和传播,不要把将机体的表现与癌症进行没有科学依据的联系。 3.转移注意力 当遭遇突如其来的癌症焦虑,可尝试以下心理学方法帮助缓解。 “正念疗法”:将注意力从对未来尚未发生事情的关注,转移到当下,不去强化注意紧张的情绪;“叙事治疗”:向信赖的、心态积极亲友倾诉自己的焦虑。换个角度看问题,宣泄和稀释痛苦;“艺术治疗”:用听音乐、读书、看电影、运动等方式来缓解焦虑。 4.回归理性认知 破除恐癌心理,需要对癌症建立正确认知。选择权威科普发布平台,了解各种癌症的发病率、高发年龄、治愈率、生存率等信息,不要轻信网络信息。 5.让时间解决问题 恐癌属于焦虑症状的一种,而焦虑、抑郁症状是具有一定自愈性,部分人不做特殊处理,可能也会好转。特别是当担惊受怕的事每次都“虚惊一场”时,恐癌者可能会逐渐脱敏,变得不那么焦虑。 此外,个人焦虑往往受到环境和群体影响,杨柠溪认为,缓解群体癌症焦虑,当下最要紧的措施是,加强癌症知识的科学正确传播,提升民众的健康素养和心理应对能力。同时,还应对网络环境加强管理和净化,提升民众的对网络信息的辨别能力。  

半夏
左手熬夜,右手癌筛,当代惜命年轻人实录

左手熬夜,右手癌筛,当代惜命年轻人实录

“90后年轻人肝癌离世”“20岁抗癌小伙骨瘦如柴”,每一条癌症新闻刷屏的背后,都有无数年轻人的内心一抖:“我会不会也患上癌?” 不同于“年龄大的人更担心患癌”的惯性思维,《中国“癌症焦虑”大数据报告》显示,25~34岁的年轻人更容易癌症焦虑,占比高达49%。 年轻人担忧患癌并非杞人忧天,近些年来,各类癌症年轻化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国家癌症中心发布的《2019年中国最新癌症报告》显示,2015年,我国恶性肿瘤发病人数约392.9万,死亡约233.8万。其中,每年新增的年轻癌症病人约30万。 在压力型社会环境下,年轻人逐渐成为社会中坚力量。快生活节奏、高工作压力、熬夜、吸烟、喝酒、吃外卖等不良习惯,让年轻人的身体更容易出问题,也让他们对癌症的畏惧心理更甚。 羞于开口倾诉,担心被批评“矫情”,独自消化压力,陷入“恐癌焦虑-平复-再焦虑”的循环……那些表面平静的年轻人,经历过怎样的心理挣扎?今天,让我们来听听几位年轻人的“恐癌”心声。 尔雪(22岁,媒体人):   “连续1个月观察便便,我急慌慌做了肛门指检” 我叫尔雪,今年22岁,刚毕业工作。 我从小“多灾多病”,做过心脏手术,出过车祸,犯过肠胃炎,最近刚入职工作,还不小心骨折了。按网上的话说,我有点”躺着也中枪”的体质。 因为很容易被糟糕的事情找上,所以我格外留意有风险的事情。今年1月份,我从手机刷到一篇肠癌科普文,里边说“现在肠癌年轻化,熬夜、吃辣、胃不好、有家族病史的人,风险更高”。 看完心里“咯噔”一下:我经常凌晨才睡,我无辣不欢,我家人得过癌症…..好嘛!文章里的高危因素,我全中了。 从此我觉得自己一脚踏进了肠癌高危队伍,这改变了我的生活。各种肠癌科普文让我仿佛惊弓之鸟,便秘、胃胀、甚至月经痛,都怀疑是肠癌的信号。以前我上厕所特别干脆,但后来为检查“大便性状”,我每次都会对着“便便”端详半天。 怕什么来什么,2月的时候,一顿辣火锅把我送进了医院。头天晚上刚吃完,第二天早上我腹痛,回头一看排便有血,吓得早饭没吃,赶紧去医院做肛门指检。 一张薄布帘隔住排队“长龙”,我略带尴尬地做完检查,医生下了诊断“没有问题,连痔疮都没有”,我如蒙大赦。 从10点腹痛发作到12点检查完出院,短短俩小时足以让我心惊胆颤,走出医院那一刻,我的症状全没了。 虚惊一场并没有让我更放松,到了6月,我的焦虑感达到顶峰,对“肠癌“的关注,逐渐超过了生活中的任何事情。 具体表现在,一看到“肠癌”字样,就脑补自己患癌的场景。翻到“患病率上升”、“年轻的肠癌”这类话题,忍不住跟人念叨。 我朋友一开始戏称我是“肠癌播报员”,后来也忍不住了:“天天把肠癌挂在嘴边,你有点’魔怔’了。”她试图让我走出焦虑,可作用不大。 我怀疑自己可能早有肠道病变,上次的肠炎就是前期病发的表现。我想做个肠镜查清楚,可是不巧碰上骨折,计划延后了。 在这期间我也没闲着,我抵制一切增加患癌风险的事情,买了防癌神器“防辐射眼镜、电脑膜、手机膜”,戒了最爱的辣火锅,天天喝讨厌的牛奶,吃维生素胶囊,每吞一口寡淡青菜,我都感觉自己往健康迈了一步。 坚持了三周“苦行僧”生活,对吃喝玩乐的渴望冲淡了我的患癌焦虑。“爱咋咋地吧”我对自己说,又回归了熬夜刷手机吃辣的日子。我想这就是所谓的“间歇性抗癌,持续性混吃等死”吧。 不过,为了彻底去掉肠癌的隐忧,我还是打算做个肠镜,再攒笔钱,万一恐癌又犯了,去做个全身早癌筛查。 阿瓦(23岁,在读研究生): “恐癌11年,我像侦探一样,把十几种癌症一查到底” 我叫阿瓦,是地质专业的研究生。 我可能是朋友圈里,了解癌症类型最多的人。我今年23岁,从12岁就抱着家庭医学百科全书看各类癌症。对于其他人来说,癌症只是个遥远的名词,对于我来说,它们是可能真切存在我身上,危及生命的疾病。 骨癌、胃癌、肝癌、眼癌、脑癌、卵巢癌、结直肠癌、胰腺癌、壶腹癌……这些都曾被列入我的疑似患病“榜单”。为排查我耗费了很多精力,仅胃癌、胰腺癌两项,我就跑过三四家医院,做了六次检查。 那是去年2月份,我照镜子突然觉得脸瘦了好多,称重发现,半个月减重7斤,可是我明明一直减肥减不下来的,联想到最近常发生的胃反酸,我的心“腾”一下到了嗓子眼儿,这是“无明显诱因消瘦”啊,妥妥的胃癌征兆。 我一下子慌了,赶紧挂了消化内科的号。先测幽门螺杆菌,结果是阴性。后查胃镜,确有胃炎,但排除胃癌。百度上说,胃酸也可能是其他上腹脏器癌,在我的坚持要求下,医生开了肝胆胰脾彩超检查。看着检查结果上的“未见明显异常”,我暂时放了心。 可是转念又想,超声往往看不清,特别胰腺这种器官,位置又深,个头还不大,还容易被前面的胃、肠子还有气体挡着,万一看差咋办? 我又要求检查肿瘤标志物,仍然未见异常。我心想,万一我是肿瘤标志物不敏感的人,怎么办?于是又查了个上腹平扫CT,结果正常。这也没问题,那也没问题,可我的症状是怎么回事呢? 我去查了很多医学文献,里边很多检查失误病例,比百度结果更吓人。小命要紧,不做增强CT绝对不行了。检查结果依旧正常,至此我查到了最后,终于彻底放下心来。 像这样的“一查到底”,我经历过很多次。因为头晕,我做过颅脑CT查脑癌。因为担心卵巢癌,我做过4次子宫及附件彩超。看见家附近医院做肠镜优惠活动,我比逛街商场打折还激动,正好我排便不成型,得去查查肠癌! 经常检查给我带来了很多困扰,一年中有几个月的精力,我耗费在跑医院上。我觉得自己有疑病症,在家人的建议下,我去看了精神科,跟医生聊了俩小时,他也没说出个所以然。 我曾努力寻找这种焦虑的源头,我自己觉得可能跟童年经历有关。一方面我父亲、姑姑、外公都曾患癌,我觉得自己也可能被遗传癌,这让我总容易把身体不适往最坏的结果想。 另一方面,我觉得自己不值得拥有健康身体。小时候不好看、学习也差,我常被老师劈头盖脸骂,不敢告诉父母。虽然现在已经读到研究生,也有男朋友喜欢我,但每到重要考试前,我依然会焦虑、自卑、怀疑自己患癌。 小龙(30岁,博士在读) “是没钱,克制住了我的恐癌乱想” 我叫小龙,来自哈尔滨,目前在广州读书。 我第一次出现腿疼的症状是在2015年,当时疼到睡不着觉,程度已经很严重了,去了校医院,做了核磁共振CT检查,医生说:不用担心,可能是着凉了,注意休息保暖就可以。但我休息后也没彻底好,偶发腿疼,每次会持续一周左右。 从那时开始,我脑海里总冒出问题:我这病会不会是癌症?之所以这样想,有两方面原因: 我认为,医生给出的诊断,是建立在检查和推测上的怀疑型诊断,而非确诊,虽然这推测是合理的,但癌症是个捉摸不定的病,我的腿疼还是有可能是癌症的。 另一方面原因是,我确实很担心自己的身体。当时我学业压力很大,生活不算规律,熬夜较多,也常吃不健康的食物,常常担心身体撑不下去。 每次乱想的时候,我会用两种方式劝自己,一是理性克制,我会拿自己的症状跟骨癌早期症状对比,找它们不太像的地方。 二是经济劝退,我的医保不在当地,去做各种检查还挺费钱的,作为一个穷学生,验证这些胡思乱想会掏空我的钱包。 我其实挺乐观的,我想着,万一真得了癌症,我就不用上学了,剩下的日子不想在医院化疗,列个清单把自己想玩的,想吃的,都实现,就可以走了。   卢切(29岁,档案工作者) “肠镜检查的前一夜,我差点跟父亲留遗嘱”   我叫卢切,家是东北的,体制内工作。 我有过两年多恐癌经历,如果问我哪天最害怕,一定是做肠镜的前一夜。 2017年末到2019年,大约两年多,因为常常胸闷、肋痛、腹胀,我怀疑自己得了肠癌。 在遭受很长时间的心理折磨后,从小怵医院的我,决定去做肠镜。即使是最差的结果,我也需要一个答案。 […]

半夏
扫描下方二维码回复 666 获取解锁验证码
步骤:[ 打开微信]->[ 扫描上方二维码]->[关注"三阴姐妹互助圈"公众号输入 666 获取验证码],即可永久解锁本站全部文章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