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最新文章
最新文章
咚咚肿瘤科,肿瘤科普资讯门户网站,发布通俗易懂的肿瘤治疗科普文章,为肿瘤患者、医生、科研人员无缝衔接国内外 最新抗癌医药信息。
肿瘤标志物最强解读攻略:辅助抗癌,读完就懂

肿瘤标志物最强解读攻略:辅助抗癌,读完就懂

  今天,我们和各位咚友聊一聊关于肿瘤标志物的问题。 要说起肿瘤标志物,可能是各位咚友在抗癌战役中接触到最多的辅助诊断指标了。不同于血常规、血生化等反应身体状态的血液指标,肿瘤标志物往往带给大家一种“直接反应病情变化”的错觉。 在日常问诊中,关于肿瘤标志物的问诊也是最为常见的,通常都是这样: “萝卜医生,肿瘤标志物从2.5上升到3.2了!是不是有点耐药的迹象呀?” “冬瓜医生,这个月NSE(小细胞肺癌特异性肿瘤标志物)超出正常值了,是不是转变为小细胞癌了?” ……   肿瘤标志物有什么用? 肿瘤标志物可以作为癌症筛查的项目之一,但大部分肿瘤标志物参考价值有限。 感染、炎症、妊娠等情况都可能造成肿瘤标志物的上升,部分人群不健康的生活习惯也可能造成肿瘤标志物的升高。 肿瘤标志物对于疗效判断、预后评估、肿瘤的复发及转移等情况辅助诊断的效用更为明显。 肿瘤标志物单次的小幅波动没有太大临床意义,我们更需关注一段时间内肿瘤标志物的变化趋势。 单纯以肿瘤标志物来监测病情是非常不稳妥的,一定要加上其他检查手段(如影像检查这个金标准),共同判断病情的治疗效果。   肿瘤标志物到底是啥? 简单的说,就是人体产生的各类蛋白、糖类、酶类、激素类物质。 例如前段时间学术圈子内沸沸扬扬的“滴血测癌”,本质上就是一种肿瘤标志物的检测,所选取的检测目标是一种蛋白——热休克蛋白90α。 肿瘤标志物通过抽血进行检测,目前应用于临床的各类肿瘤标志物可谓五花八门,有些仅与一种癌症相关,另一些可能会涉及多种癌症。 关于各类肿瘤标志物的介绍,大家可以参考:十大最常见肿瘤标志物:逐一解析   肿瘤标志物怎么辅助抗癌? 虽然肿瘤标志物存在种种影响因素,但肿瘤标志物无疑是所有癌症相关检测中最为便捷的一种。好好利用肿瘤标志物的变化判断治疗的情况,对于及时调整治疗策略、整体把握整个治疗流程的意义重大。 肿瘤标志物在临床中的运用分为确诊癌症前与确诊癌症后。   1:确诊前,肿瘤标志物主要用于常规防癌体检。 虽然肿瘤标志物不是确诊肿瘤的确切证据,但在某些情况下,我们并不反对将其纳入防癌体检中:部分肿瘤标志物具有较高的癌症特异性,如AFP(甲胚蛋白)之于肝癌,可通过影像、肝病病史以及AFP异常升高直接确诊肝癌。此外,异常升高的肿瘤标志物确实存在罹患肿瘤的可能。 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支持所有防癌体检都进行肿瘤标志物的检测。 如果你是个二十六七的年轻人,生活习惯良好,且没有相关癌症家族遗传史。在防癌体检中抽走六、七管血检测肿瘤标志物,某项指标由于感染、炎症等原因超出正常值大为紧张,进行一系列额外的全身检查。这样的结果不是医生希望看见的。 对防癌体检中的肿瘤标志物的检测,我们推荐在高危人群中进行: 40岁以上,吸烟指数为重度吸烟(吸烟年限x每天吸烟支数>400)的人群; 40岁以上,具有酗酒习惯或肝部慢性疾病的人群; 40岁以上,胃部感染幽门螺旋杆菌,或患有慢性胃炎的人群; 40岁以上,具有癌症家族遗传史(直系血亲中超过一人患有同一种癌症)的人群。 关于高危人群的界定,您也可以通过咚咚肿瘤科提供医学支持,腾讯99公益日特别策划的患癌风险H5测试《你敢测测你的患癌风险吗?》来进行检测。最终结果为“重度风险”的患者,我们建议在防癌体检中加入肿瘤标志物的筛查。   2:确诊后,肿瘤标志物主要用于对于病情的变化的评估。 这个主题将是本篇文章的重点内容。可能也是大多数咚友的疑虑所在。 每位患者的肿瘤标志物变化情况都是不同的。这就意味着医生或是患者没有一套统一的标准来衡量肿瘤标志物的变化。有的患者可能肿瘤标志物全都正常,有的患者肿瘤标志物可高达数十万甚至百万。 因此,确定自身肿瘤标志物的情况,是通过“肿标”来判断病情变化的基础。 可靠的肿瘤标志物必须具备“特异性”与“敏感性”两个特点: ‍特异性代表着肿瘤标志物的异常是否符合病情的基本情况。举个例子,如果一位肝癌患者的肿瘤标志物AFP(甲胚蛋白,肝癌特异性肿标)超出正常值,那么我们可以判断这位患者的肿瘤标志物具有特异性。相反,如果一位肺癌患者的AFP超出正常值,或一位健康人的AFP超出正常值,他们的AFP超标就不具有特异性。 敏感性代表着肿瘤标志物是否会随体内肿瘤的情况而发生变化。如果一位肺癌患者的CEA(癌胚抗原,非小细胞肺癌特异性肿标)具备特异性,并且随着肿瘤大小的变化而升高或降低,那么通过数次观察,我们就可以初步判断这位患者的肿瘤标志物具备敏感性。反之,如果这位肺癌患者的CEA不会随着肿瘤大小的变化而相应变化,或是这位肺癌患者通过有效治疗肿瘤缩小,CEA经数次检测反而持续上升,这样的情况就不能称之为具有敏感性。 确定已经发现可靠的肿瘤标志物后,患者或医生就能通过肿瘤标志物的变化,来评估病情的大概变化了。这一点对于及时指定可行的治疗方案、定制个性化治疗方案都有着非常大的意义。 值得注意的是: 肿瘤标志物仅仅是一种抗癌的辅助诊断手段,绝不能代替目前诊断或随访病情的金标准——影像检查(包括CT、核磁、PET-CT等等),任何时候都不能单纯以肿瘤标志物作为判断病情、确定治疗方案的唯一证据。   肿瘤标志物抗癌进阶篇 肿瘤标志物单次检查的结果需仔细解读,但无需过分担心。影像肿瘤标志物变化的因素有很多种。 判断病情的变化趋势,应该选择一段时间内肿瘤标志物的变化趋势进行参考,肿瘤标志物单次小幅度的变化不具备参考价值(这也是很多咚友正在担心的问题)。 部分患者在肿瘤细胞大面积死亡时,会出现肿瘤标志物暂时性增高,不要因为短时间的变化就乱了阵脚盲目更改治疗措施,需要根据一段时间内肿瘤标志物的变化进行判断。 肿瘤标志物在癌症病情的随访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在请教医生时,不妨请教清楚关于肿瘤标志物的问题。你可以咨询医生这些问题: 你是否建议我接受肿瘤标志物检查?如果是,是哪一个或哪几个肿瘤标志物? 如何接受这些检查?我应该多长时间做一次检查? 如果我有一个肿瘤标志物水平异常,这是什么意思?它会如何影响我的治疗? […]

小D
AM0010:又一个肿瘤免疫新药!

AM0010:又一个肿瘤免疫新药!

  聚乙二醇化的白介素10,AM0010,竟然成了冉冉升起的抗癌明星。对于这样的结果,笔者简直是惊掉了下巴。 白介素10(IL-10),是一个至今作用机制不太清晰的简单而又复杂的细胞因子。一方面,IL-10可以促进抗癌的T细胞增殖和活化,同时又可以促进免疫抑制的、促癌的Th2型免疫细胞的生长。 因此,一直以来,大家都不觉得这个分子可以抗癌。但ARMO公司做到了“虽千万人吾往矣”,硬着头皮开发了一个长效的IL-10制剂,也就是给IL-10加了一个聚乙二醇修饰,可以让这个小分子的半衰期明显延长,在体内慢慢释放,一点点发挥作用。 这个药物,在今年的欧洲肿瘤学大会(ESMO)上,大放异彩,连续公布了多项临床试验的结果。   AM0010联合PD-1抗体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控制率84.6% 34位平均接受过2套方案且均治疗失败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入组了这项II期临床试验,接受AM0010(10mg/kg或者20mg/kg,每天1次,皮下注射)+PD-1抗体(K药5人,O药29人)治疗。 结果显示:该联合方案安全性不错,3-4级副作用主要是:骨髓抑制、乏力、皮疹、恶心、高血糖以及1例肺炎。疗效方面:一共有26位患者已经接受了至少1次肿瘤疗效评价,10位患者有效,有效率为38.5%;12为患者疾病稳定,加在一起,‍疾病控制率为84.6%。 其中,对于PD-L1表达超过50%的5位患者,4位客观有效,1位疾病稳定;另外有4位PD-L1表达在1%-50%的弱阳性患者,2位有效,1位稳定——从中,我们再次发现‍PD-L1表达越高的肺癌,对免疫治疗的反应越好。   AM0010联合化疗用于难治性胰腺癌:2名病友完全缓解 入组了21名至少接受过2套治疗方案,均告失败的晚期胰腺癌患者,这类患者的平均生存期只有5个月左右。本次给予的治疗方案是AM0010联合FOLFOX方案(奥沙利铂+氟尿嘧啶)化疗。 3-4级的副作用主要是化疗相关的骨髓抑制:血小板减低(52%)、贫血(40%)、中性粒细胞减少(36%)——肿瘤科医生处理骨髓抑制是最有经验的了,血小板低就打升血小板的针(特比奥、巨合粒等),贫血就输血、补充铁剂、打EPO等,中性粒细胞低就打升白针(瑞白、惠尔血、吉赛欣等),因此绝大多数病人骨髓抑制都在2-5天内得到妥善的处理后缓解。 疗效方面:19位患者疗效可评价,多线治疗失败的晚期胰腺癌病友,2名患者完全缓解、肿瘤完全消失,1名病友部分缓解,11名病友疾病稳定,疾病控制率74%。中位总生存时间为10.2个月,相比于历史数据5-6个月,明显延长。     AM0010联合PD-1抗体治疗晚期肾癌:控制率81% 29名晚期肾癌患者入组,接受PD-1抗体联合AMO0010治疗,26名患者疗效可评价:9名患者部分缓解(有效率35%),12名患者疾病稳定(加在一起,疾病控制率为81%),中位总生存时间尚未达到。绝大多数病友肿瘤组织中可观察到抗癌T细胞的扩增和活化。

小D
乐伐替尼(E7080):再传抗癌新战绩

乐伐替尼(E7080):再传抗癌新战绩

  乐伐替尼(小名E7080),是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小分子靶向药,作用靶点是VEGFR2/VEGFR3、PDGFR、FGFR,由卫材公司研发和生产。这个药物,大概长如下的样子: 目前,乐伐替尼已被批准用于治疗晚期甲状腺癌和肾癌,治疗非小细胞肺癌、胶质瘤、子宫内膜癌等实体瘤的临床试验正在开展中。     此外,乐伐替尼,在肿瘤病友中,最受期待的是肝癌。咚咚肿瘤科已经发布了不少相关的科普文章: 抗癌传奇丨8个月,肝脏巨大肿块奇迹般消失! PD-1联合E7080用于多种肿瘤,控制率逼近100%! 一个屡创奇迹的抗癌新药-E7080 日前,在世界肝癌大会上,卫材公司公布了更新以后的乐伐替尼挑战多吉美一线治疗晚期肝癌的三期临床试验数据。 这项国际多中心的三期临床试验,一共入组了954名未经治疗的晚期肝癌患者,478名患者接受乐伐替尼治疗,476名患者接受多吉美治疗。 结果显示:乐伐替尼相比于多吉美,明显提高了有效率(24.1% vs 9.2%)、无疾病进展生存期(7.4个月 VS 3.7个月)、以及疗效持续时间(5.7个月 vs 3.7个月)。由于后续的交叉,两组的中位生存时间分别是13.6个月和12.3个月。 副作用方面:乐伐替尼和多吉美基本相当。乐伐替尼,最常见的副作用是高血压(42%)、腹泻(39%)、食欲下降(34%)、体重下降(31%)、乏力(30%)。     此外,在刚刚闭幕的欧洲肿瘤学大会上,乐伐替尼二线治疗胆道系统肿瘤(胆囊癌、胆管癌)也有一个小规模的二期临床试验数据。 入组了26名不可切除的、对含有吉西他滨的双药化疗方案治疗失败的胆道肿瘤患者。平均年龄为64岁,15名男性。6名肝内肝胆癌、8名肝外胆管癌、10名胆囊癌、2名为胆道来源的壶腹癌。 结果显示:有效率是12%,疾病控制率是85%。中位无疾病进展生存时间为3.2个月,中位总生存时间为7.4个月。 常见的副作用是:高血压、蛋白尿、手足综合征、食欲下降、血小板下降和乏力。20名患者需要减量、2名患者因为无法耐受副作用而提前结束了治疗。   参考文献: [1]Cheng A-L, Finn RS, Qin S, et al. Phase III trial of lenvatinib (LEN) vs sorafenib (SOR) in first-line treatment of patients (pts) with unresectable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uHCC). […]

小D
超声内镜:及早捕捉癌中之王的“蛛丝马迹”

超声内镜:及早捕捉癌中之王的“蛛丝马迹”

胰腺癌是一种恶性程度极高的肿瘤,由于早期缺乏特异性的临床表现,大多数患者在确诊时已为中、晚期,失去了最佳的手术机会。 近年来,胰腺癌的发病率呈逐渐上升趋势,死亡率在所有恶性肿瘤中位列第四至第五位。据估算,2010年我国胰腺癌新发病例数为68 182例,其中男性40 394例,女性27 788例。胰腺癌发病率为5.19/10万(男性6.00/10万,女性4.33/10万),城市地区胰腺癌发病率(4.40/10万)高于农村地区(3.36/10万);东部地区 (4.39/10万) 高于中部(3.63/10 万) 和西部地区 (3.60/10 万)。据估算,胰腺癌发病率在44岁之前均处于较低水平,自45岁以后快速上升,且男性高于女性,城市高于农村。 当胰腺恶性肿瘤直径超过2 cm时,多数已发生局部侵袭或血行转移,此时手术切除并不能“根除”肿瘤;同时,胰腺癌细胞对放、化疗均不敏感,故除早期手术切除以外,目前仍缺乏其他有效的治疗手段。因此,胰腺癌的早期发现和早期诊断对于提高患者生存率极为重要。 常用的影像学诊断技术,如体表超声、CT 和MRI等,已被广泛应用于消化系统肿瘤的诊断。但是,直径不到2 cm的胰腺肿瘤,却可能成为“漏网之鱼”——因为胰腺的位置特殊,“深藏”在腹膜后。而超声内镜,则能够通过消化道进入人体内部,近距离探查胰腺病变。超声内镜(Endoscopic ultrasound,EUS)检查技术可在胃或十二指肠内以最近的距离对胰腺进行探查,避免了胃肠道内的气体对超声探查的干扰,可提供胰腺实质的高分辨率超声影像,被认为是目前诊断胰腺肿瘤最灵敏的方法。超声弹性成像技术、造影增强谐波成像技术及EUS引导下细针穿刺技术(EUS-FNA)的应用极大提高了超声内镜对胰腺肿瘤的诊断与鉴别诊断能力。 宾得(Pantax)纵轴超声内镜(A和B)和超声主机、内镜主机(C) 不少患者在就诊时常问道:我要看的胰腺上的毛病,为什么让我做“胃镜”呢?其实,这个“胃镜”并不一般,它在普通的内镜头端加了一个微型超声探头,可以在胃肠道内做“B超”,这个探头可以离病灶更近。对于消化道、肝胆胰、腹膜后和纵隔的疾病都能仔细检查。 20世纪80年代,美国首次报道应用超声与普通内镜相结合的检查方法在动物实验中取得成功,超声内镜的出现使内镜技术实现了飞跃性的发展。经过20多年的努力, 超声内镜的技术越来越成熟, 特别是纵轴超声内镜,其应用范围也不断扩大,主要用于胰腺肿瘤的诊断与穿刺、肝胆系统及壶腹部肿瘤的诊断、消化道的黏膜下病变的鉴别诊断以及腹膜后及纵隔占位的鉴别诊断与穿刺等。 胰腺癌是如何发生的   胰腺癌的发生与多种基因突变引起的遗传易感性提高有关。我们在临床上发现,约5%~10%的胰腺癌患者具有家族遗传病史。如家族中有胰腺癌患者,那么其一级亲属的发病风险是一般人群的3倍,并会随着一级亲属患病人数的增加而升高。因此,建议这部分人群要对这位“癌中之王”多加重视,遵照医嘱定期做好体检工作。 还有研究表明,烟草等外源性致癌物可以造成体内胰腺组织DNA损伤,促进癌基因激活与抑癌基因失活,导致胰腺癌发生。 烟草 胰腺癌发病除了受遗传因素的影响外还可能与环境因素有关。研究表明在诱发胰腺癌的诸多危险因素中,吸烟是目前唯一公认的危险因素,与非吸烟者相比,吸烟者胰腺癌发病风险为前者的2.5~3.6倍,并且与吸烟量有关;饮酒在胰腺癌发病中的直接作用尚存在争议,但过量饮酒可以诱发慢性胰腺炎而致癌;大量高脂、高胆固醇饮食导致的过度肥胖可能增加胰腺癌发病的危险,体重指数可能与胰腺癌发病呈正相关。 疾病因素 慢性胰腺炎 研究认为由酒精、胆石症和遗传因素等病因引起的慢性胰腺炎是胰腺癌发病的危险因素。在一项调查研究中,218例慢性胰腺炎患者中,有9例最终患上胰腺癌。一项荟萃分析发现,慢性胰腺炎患者患上胰腺癌的概率增加了20倍。 糖尿病 糖尿病是胰腺癌的早期临床症状,约60%~81%的胰腺癌患者表现为糖耐量降低或发生糖尿病,尤其是Ⅱ型糖尿病及晚发性糖尿病可能与胰腺癌的发病存在一定的联系,但糖尿病能否成为胰腺癌发病的危险因素尚存在争议。 胆囊炎其他疾病 胰腺癌发病还与胆囊炎、幽门杆菌感染、免疫缺陷、胆囊切除、胃切除及阑尾切除等疾病和治疗史有关,具体机制尚不清楚。研究发现,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患者的胰腺癌发病风险比一般人群高14倍。 胰腺癌“三大症状” 腹痛 腹痛是胰腺癌的常见或首发症状,典型的胰腺癌腹痛为:疼痛位于中上腹深处,常为持续性进行性加剧的钝痛或钻痛,夜间或仰卧位以及脊柱伸展时疼痛加剧,腹痛剧烈者常伴有持续性腰背部剧痛。 黄疸 黄疸是胰头癌的突出症状,约90%的胰头癌患者会出现黄疸,约半数患者以黄疸为首发症状。 体重减轻 短期内体重减轻虽非胰腺癌的特异性表现,但其发生概率甚至略高于腹痛和黄疸。如发生不明原因的消瘦,应及时前往医院进行有针对性的检查。 消化道症状 胰腺癌患者最常见的消化道症状是食欲不振和消化不良,患者常有恶心、呕吐和腹胀,晚期可有脂肪泻。 总之,腹痛、黄疸和体重减轻是胰腺癌最常见的3大主要症状。但早期胰腺癌一般无特异性症状,往往出现这些症状时,已是疾病晚期。 “火眼金睛”识别早期胰腺癌   直径2 cm以下、无论是否已发生淋巴结转移或胰外浸润,均被定义为小胰腺癌。而临床上常用的影像学诊断技术,如体表超声、CT和MRI等,对“小胰腺癌”漏诊率最高可达30%。超声内镜凭借其近距离、个体化探查胰腺的优势,特别是纵轴超声内镜,具备高清、精细放大功能,可检出直径不超过5 mm的胰腺异常回声,因而可极大提高胰腺小肿瘤的诊断率。 “小胰腺癌”在超声内镜下长什么样?小胰腺癌在超声内镜声像图上多呈低回声改变,内部回声不均匀,边界不规则或呈“蟹爪样”改变。曾有研究表明,对怀疑胰腺小肿瘤的患者进行增强CT和超声内镜检查,结果发现超声内镜诊断胰腺小肿瘤的灵敏度达94.4%,而增强CT的检出率仅有50%。 对于呈等回声表现或者边界不清的小胰腺癌,其发现和鉴别诊断则更加困难。纵轴超声内镜谐波增强造影成像利用超声造影剂的血池显像原理,根据肿瘤与胰腺实质内血管分布的不同,在注入造影剂后,观察可疑病灶与周围胰腺实质增强模式与增强程度的不同,从而确定病变的定位与性质。胰腺癌属于乏血供肿瘤,增强程度通常远弱于周边胰腺实质。因此,纵轴超声内镜谐波增强造影成像可以有效地鉴别胰腺癌与胰腺其他病变,从而提高胰腺癌的早期诊断率。 获取癌细胞的“导航系统” 晚期胰腺癌因侵犯周围血管、组织或器官,或出现远处转移而丧失了手术切除的机会,以联合放化疗为主的综合治疗是局部晚期及转移性胰腺癌主要的治疗手段,而胰腺癌的细胞学性质,则是放化疗的主要依据。因此,对于晚期胰腺癌患者只有获取肿瘤组织活检的病理学结果才能进行放化疗,超声内镜,则是获取肿瘤组织病理学活检的“导航”之一。 超声内镜引导下的细针抽吸/活检是在纵轴超声内镜的引导下将穿刺细针或切割针通过内镜活检钳道穿刺入目标组织,以获取目标的细胞和组织用于病理学诊断。 不同于体表超声引导下和CT引导下的穿刺,在超声内镜下,探头与病灶的距离拉得更近。不仅可以穿刺体表超声不能显示的病灶,而且穿刺针穿过的正常组织和器官少,大大减少了对周边器官的损伤,并发症也相应减少。此外,由于EUS较高的超声频率,其分辨率明显优于体表超声,拥有熟练的操作技术就可以对直径小于5 mm的病变进行穿刺,这是目前其他影像技术引导下经皮穿刺难以做到的。此外,纵轴超声内镜还可以对胰腺癌肝转移灶、周边转移淋巴结进行穿刺,从而提高穿刺的总体阳性率。 什么情况下需要超声内镜 经腹部超声、CT、MRI或PET-CT等检查发现胰腺占位性病变或者可疑胰腺病变者,需进行胰腺的超声内镜。 虽然影像学检查未发现胰腺明显占位者,但提示胰腺有异常,如胰管扩张、胰腺饱满、密度异常等,需进一步进行超声内镜明确病灶; 肿瘤标志物CA199、CA50、CA242或CA72-4指标超过正常值5倍以上,或者动态观察持续增高者,需进一步进行超声内镜诊断; 糖尿病患者出现腹痛、腰背痛、消瘦、黄疸等症状,可进行超声内镜对胰腺进行排查。 另外,一级亲属患胰腺癌者、慢性胰腺炎病史者、有20年以上烟龄者、不明原因消瘦者等,在医生的建议和指导下进行适当的检查。 排除超声内镜检查的禁忌症(妊娠、严重心肺疾病、血管炎、造影剂过敏,以及其他原因不能耐受超声内镜检查者)。

叮咚
三大国产PD1抗癌数据大比拼:恒瑞、君实、百济

三大国产PD1抗癌数据大比拼:恒瑞、君实、百济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至少已经有10个国产的PD-1抑制剂(PD-1抗体、PD-L1抗体)进入临床试验或者即将进入临床试验,其中恒瑞、君实、百济三家的PD-1抗体是目前推进最快,有望在未来一两年内进入市场的“第一梯队”。 很多病友都异常关心,到底国产的PD-1抑制剂能不能和进口的已经在美国上市的PD-1抑制剂(截至目前已经上市了5个)相媲美,到底疗效和副作用如何? 我们就简单粗暴地给大家汇总一下,自己判断吧。   恒瑞:SHR-1210   首先,是恒瑞公司的PD-1抗体(SHR-1210)的国内外临床数据。 国内I期临床试验:有效率31.0%,控制率46.5% 由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徐兵河教授主持,分成60mg 2周一次(12位患者)、200 mg 2周一次(34 位患者)、400 mg 2周一次(12 位患者)三组,未观察到严重的剂量限制性毒性。 入组的这58位患者,分别是如下这些肿瘤:29位食管鳞状细胞癌,8位胃癌,3位肺癌,3位鼻咽癌,3位肝癌, 3位结直肠癌,1位膀胱癌,另外8位患者病理类型未公布。 ‍疗效方面: 总体有效率为31.0%,疾病控制率为46.5%。未见完全缓解的患者。18位患者达到部分缓解,包括: 10位食管癌、3位胃癌、1位肺癌,1位鼻咽癌、1位肝癌、1位结直肠癌、1位膀胱癌。 副作用方面:反应性毛细血管瘤(79.3%,绝大多数都是轻微的1级),甲状腺功能减退(29.3%),瘙痒(19.0%),转氨酶升高(13.8%),胆红素升高(12.1%),疲乏(12.1%),发热(10.3%),腹泻(10.3%)。一共4位患者发生严重的不良反应:1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1位心肌肌钙蛋白I升高,1位血小板减少,1位中性粒细胞减少。 海外I期临床试验:控制率43% 2015年9月,恒瑞公司以7.95亿美元的价格将自己的PD-1抗体在海外市场的开发和销售权益,出售给了Incyte公司。也就是说,如果这个药物在国外临床试验结果不错,顺利上市以后,这个药在海外市场的利润归Inycte公司所有。随后Inycte公司就在欧美等国开始了I期临床试验,试验的结果在上周的欧洲肿瘤学年会(ESMO)上正式公布。 这个临床试验分成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剂量摸索:1mg/kg,3mg/kg,6mg/kg,10mg/kg,4周一次。第二部分采用的是固定剂量,600mg或者200mg,4周一次。 第一部分一共入组了23名患者,主要的副作用是:皮肤毛细血管瘤(61%)和腹泻(26%)。皮肤毛细血管瘤一般分布面部、上胸部,均为1-2级轻微反应,停药后可自行消退。1位患者出现了免疫性炎症反应。21位患者,疗效可评价,5位患者部分缓解,4位患者疾病稳定——总体有效率为24%、疾病控制率为43%。 经过第一部分的剂量摸索,第二部分选定的剂量是200mg或者600mg,4周一次,固定剂量。入组的病人也非常有趣:子宫内膜癌、胸腺癌、胆道系统肿瘤以及原发灶不明的肿瘤,一共入组了9名患者,有3名患者疾病稳定,疾病控制率为33%。副作用与第一部分类似,具体见下图:   君实:JS-001   君实公司,是一家新成立的生物制药公司,PD-1抗体是这家公司研发的第一个新药。 君实的PD-1抗体,JS-001(从这个编号也可以看出来,这是这家公司开天辟地的“第一号”),是第一个获得中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在中国开展临床试验的国产PD-1抗体。目前,已经公布了该抗体的2项临床数据。 医科院肿瘤医院I期临床:有效率40% 这项JS-001的I期临床试验,由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石远凯教授主持。分成3个剂量组: 1 mg/kg、3 mg/kg、10 mg/kg,入组了19名晚期实体瘤患者。 疗效方面:15位患者可评价,1位霍奇金淋巴瘤完全缓解,5位部分缓解(3位霍奇金淋巴瘤,1位软组织肉瘤,1位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5 位病情稳定 (3位非小细胞肺癌, 2位头颈部鳞癌)——总的有效率为40%,疾病控制率为73%。 ‍ 副作用:绝大多数副作用为1-2级,包括:发热、腹泻、皮疹、流感样症状、乏力、黏膜炎、肝酶升高以及淋巴细胞减少等。1位患者出现了3级的肺炎,与药物的相关性不明确。 北大肿瘤医院I期临床:有效率22% 另一项I期临床试验,由北京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的郭军教授负责,入组了22位黑素瘤、9位尿路上皮癌、5位肾癌患者,共计36名患者。 疗效方面: 36位患者治疗的中位时间为3.93个月,32位患者疗效可评价:1位黑素瘤完全缓解,6位患者部分缓解(3位黑素瘤,2位肾癌,1位尿路上皮癌),10位患者疾病稳定,15位患者疾病进展——总体而言,有效率为22%、疾病控制率为53%,7位客观有效的患者中有1名患者依然在接受治疗。 郭教授团队发现,那些PD-L1阳性的患者,有效率更高,达到了46%;那些肿瘤组织中存在淋巴细胞浸润的患者,有效率也更高,达到了50%。 副作用:绝大多数患者为轻度的不良反应,有3位患者出现了3-4级不良反应——1位是蛋白尿,2位是脂肪酶升高。 此外,郭教授团队还做了一些生物标志物方面的探索:他们发现,治疗开始前,患者外周血中NK细胞比例比较高的患者,临床获益率更高(60% vs 40%);同时在治疗过程中,NK细胞数目一直维持正常的患者,有效率也更高(70% vs […]

小D
百济PD-1:公布了4大数据

百济PD-1:公布了4大数据

三大国产PD1抗癌数据大比拼——百济

小D
君实PD-1:疗效和安全性均不错

君实PD-1:疗效和安全性均不错

三大国产PD1抗癌数据大比拼——君实

小D
恒瑞PD-1:国内、国外临床数据公布

恒瑞PD-1:国内、国外临床数据公布

三大国产PD1抗癌数据大比拼——恒瑞

小D
嗜烟酒、喜烫食,小心不要“惹上”食管癌

嗜烟酒、喜烫食,小心不要“惹上”食管癌

食管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占所有恶性肿瘤的2%。从全球来看,每年约有22万人死于食管癌,我国是食管癌高发地区,每年发病人数已超过全球食管癌发病总人数的一半。但与西方人群的发病性质不一样,我国食管癌患者的发病大多是食管中段或中下段的食管鳞癌,而西方国家大多是胃食管交接的食管腺癌。 我国食管癌发病特点:以贫困地区为主 食管癌的高发地区主要在河南、河北、山西、四川等省,以及大别山区的鄂皖交界地区、江苏省的苏北地区、闽粤交界地区和新疆哈萨克族居住地。并且即使是高发区正常人群,他们的上皮细胞重度增生者亦较为常见。总的来说,贫困地区食管癌发病率较富裕地区要高; 男性的食管癌发病率高于女性,有家族史的人群也是高发人群。同时,食管癌的发病率随着年龄增长而增加,一般集中在40岁以上的人群,但近几年来年轻化趋势也不可小觑。 食管癌的发病原因 根据我们多年的观察和临床研究,食管癌的发生是多种因素联合作用后,经历一个长期慢性刺激的过程而产生的结果。通过流行病学调查发现,大量吸烟和饮酒是食管癌发生的“罪魁祸首”,还有不少食管癌患者是由于不良生活习惯而患上食管癌:喜欢吃过烫食物、高淀粉食物、很少或不吃蔬菜和水果,并且进食过快。其他还有环境因素和基因遗传因素,这类因素也决定了食管癌的地理特征和家族性特征。 食管癌早期不易发觉   食管癌的早期症状 1、吃下大块固体食物梗阻感。一般在第一口进食时出现,以后即消失,几天到几个月出现一次,容易被忽视。 2、吞咽时食管内异物感:少数患者在吞咽时自觉食管内有异物感。进食时有吐不出、咽不下的不适感。 3、进食后或不进食时出现轻度胸骨后疼痛感,时有时无,进食热食时更易出现。 4、少数患者还会出现上腹部不适的症状。 食管癌的中期症状 1、吞咽困难或疼痛:大多患者都是由于这个原因前来就医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吞咽困难会越来越严重。晚期患者还会出现持续性胸骨后或背部疼痛,此时极可能表示肿瘤已经外侵 2、进食时出现梗阻:这是由于食管癌的浸润和炎症反射性引起食管腺和唾液腺分泌增加所致。 3、出血:少数食管癌患者也会因呕血或黑便而来医院就诊。由于食管肿瘤可浸润大血管特别是胸主动脉。 4、声音嘶哑:食管肿瘤直接侵犯或气管食管沟淋巴结转移后压迫喉返神经引起。 食管癌晚期的全身症状 1、体重下降和发热:因梗阻而进食减少,营养情况日趋低下,消瘦、脱水常相继出现。肿瘤扩散时也会出现体重下降,发热等情况。 2、致死性大出血:肿瘤浸润穿透食管侵犯纵隔、气管、支气管、肺门、心包、大血管等,引起纵隔炎、脓肿、肺炎、肺脓肿、气管支气管瘘、致死性大出血等。 3、全身广泛转移引起的相应症状:如肿瘤肺转移时,出现咳嗽、胸闷、呼吸困难等;腹腔淋巴结转移时,出现腹痛,食欲下降等,肝转移时,出现右上腹痛、食欲下降、黄疸、腹水、大出血、昏迷等。 4、恶液质、脱水、衰竭:表现为极度消瘦和衰竭,常伴有水电介质紊乱。 在此我们提醒有家族史的人群以及烟酒不离身的人群,在40岁以后要对以上提出的早期症状保持高度警惕,一旦发现苗头,及时到有资质的正规医院进行诊断,万一患上食管癌,早发现早治疗都能取得不错的预后效果。   食管癌诊断有哪些方式   (1) X线钡餐检查:优点是简便,准确性高,患者痛苦少,不但可观察食管病灶部位,长度,梗阻程度,溃疡大小与深度,有无穿孔和瘘管形成,而且可观察食管黏膜和食管动力学改变。 (2)胸部CT增强扫描:不仅能看到病灶的部位、长度,还能看到食管壁的厚度、肿瘤外侵、同邻近脏器的关系、颈部或纵隔淋巴结的转移情况以及肺部转移情况。 (3)食管腔内超声(EUS):对病灶的T分期准确性高,准确率约为70%~80%。 (4)食管镜检查和活检:食管镜检查是诊断食管癌比较可靠的方法。它可以在直视下观察肿瘤的大小、形态和部位,同时还可在病变部位活检或刷片检查。 (5)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PET):它能发现原发灶和区域淋巴结转移,尤其对远处淋巴结和远处脏器转移有更高的敏感性。这一检查在欧美国家已被视为常规。 (6)腹部增强CT/B超:发现或排除腹部转移灶。 (7)ECT:如有怀疑骨转移,应该进行ECT检查。 (8)食管拉网:如果食管镜等无法取到病理时,食管拉网是取得细胞学诊断的另一方法。 (9)血常规检查、肝肾功能检查、心电图、肺功能检查、心脏超声等。这些检查是为了评估患者的身体状况,为治疗选择提供参考。   以手术为主的食管癌治疗   和大部分恶性肿瘤一样,食管癌的治疗也是以手术、放疗、化疗为主的综合治疗。早期及中期食管癌患者的治疗应采用手术、放化疗相结合的综合治疗方式,晚期患者也可在医生的指导下放化疗辅以中医治疗。在此我们着重谈一谈食管癌的手术治疗。 对于没有远处转移和肿瘤外侵的食管癌患者来说,根治性手术仍是治疗的必经之路。如今我国大约有80%的食管癌患者都具备手术条件。根治性手术根据病变部位和患者具体情况而定。原则上应切除食管大部分,同时还要进行淋巴结清扫。但以下患者不能进行根治性手术:经检查证实食管病变广泛并累及邻近器官,如气管、肺、纵隔、主动脉等;有严重心肺或肝肾功能不全或恶病质不能耐受手术者。 手术是治疗食管癌的关键。但常规开胸手术损伤大、术后恢复慢,还容易产生感染,给患者带来不少病痛。此时微创手术应运而生,它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痛苦少的优点,目前食管癌的微创手术治疗主要包括:微创开胸食管癌手术、胸腔镜食管癌手术、全腔镜下食管癌根治术等。这些微创手术方式与传统的后外侧切口开胸手术相比,不用撑开肋骨、不切断胸壁肌肉,极大地保持了胸壁的完整性,既减轻了患者术后疼痛,又有利于改善术后患者的通气功能,进而减少术后心、肺并发症的发生。同时,微创手术对于肿瘤切除及淋巴结清扫的效果与传统手术并无差异,不用担心会影响长期疗效。因此,食管癌患者应考虑采用微创食管癌手术,以减轻患者术后疼痛,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目前,我国已有科室开展了“微创肌肉非损伤性开胸术治疗食管癌”、 “胸腔镜下食管癌根治术”和“全腔镜下食管癌根治术”等微创手术,使原本高风险、高损伤的开胸手术得以被更多的患者所接受,使更多的肿瘤患者获得了根治性手术的机会,同时疗效也已处于国际先进水平。

叮咚
你最该远离的「致癌物」有哪些?

你最该远离的「致癌物」有哪些?

每隔一阵子,总能从朋友圈或是网上看到各种关于“致癌”的信息,其中尤以食物居多: 世界卫生组织宣布火腿为一类致癌物! 红肉致癌,吃白肉更健康! 明火烧烤下的“串” 竟是致癌大户 …… 对此,有网友表示:吃这些,是慢性自杀;不吃这些,你还是直接杀了我吧…… 了解关于「致癌物」的2个真相 1、「致癌物」都是不安全的吗? 每当看到有关「致癌物」的文章,总会给大家带来一些恐慌,但微医君要友情提醒一下:别慌,先看看里面是否写明了致癌物所属的类别。 成立于1965年的国际癌症研究中心(IARC),一直在进行确定致癌物的工作,目前IARC将各类致癌物基于证据的强度分成了4类(5个等级)。 1类致癌物有充分证据证明对人类有致癌作用。 2A类致癌物致癌的可能性较高,有充分的动物实验证据,但是人类证据有限。 2B类致癌物致癌的可能性较低,不论是动物实验还是人群研究的证据都还比较有限。 3类致癌物根据现有的证据,对人的致癌性尚无法分类。 4类致癌物很可能对人不致癌。 了解了这个分类以后,大家就明白了,只有1类和2A类致癌物才是我们应该引起重视且尽可能避免。 对于2B类致癌物,可适当注意,但不必过于紧张(手机辐射就属于此类)。至于3类和4类致癌物,则基本可以放心(如咖啡因、食用色素、胆固醇、糖精等)。   2、接触「致癌物」一定会得癌症吗? 烟草和酒精,无疑是1类致癌物,但微医君敢打赌,一定有人会说“我认识XXX又抽烟又喝酒的,没得癌症啊”。所以,致癌物和癌症之间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关系? 简单点来说,致癌物进入人体,经过代谢激活会对基因造成损伤。但人和人是不一样的,你激活了,他可能就没激活,这是基因的多态性造成的。 即便基因受到损伤了,人体内的细胞修复系统也会开始运作,有些人细胞修复能力比较强,没事儿;可有些人细胞修复能力比较弱,这就可能受到影响了。我们很难确保自己就是那个运气好的、基因强大的人,所以你确定要去赌一把自己的运气? 确实,接触致癌物并不一定会得癌症,但一定会增加患癌风险。也许,你看到了几个抽了一辈子烟,喝了一辈子酒,却没得肺癌、肝癌的人,但你没看到医院肿瘤科、呼吸科、消化科更多的慢阻肺、肺癌、酒精性肝硬化的患者。 生活中常见的「致癌物」有哪些? 国际癌症研究中心(IARC)每年都会更新致癌物的信息,光1类致癌物就有一百多种。为了方便大家查看,微医君这里主要整理了大家日常生活中比较常见,且被诟病较多的1类和2A类致癌物(以食物居多),希望大家以后再看到有关食物致癌的传言时,可以更理智地看待。 最后的一点小建议~ 尽管老生常谈,但预防癌症最常见的方法依然是:远离1类和2A类致癌物,适度锻炼控制体重,均衡饮食。

叮咚
把药“包”进红细胞:eryaspase抗癌有奇谋

把药“包”进红细胞:eryaspase抗癌有奇谋

  魔高一尺,道高一丈。科学家为了抗癌,也真是绞尽了脑汁。 上周闭幕的欧洲肿瘤学大会上,有一款脑洞大开的抗癌药,赚足了眼球。 这是一个将L-天冬酰胺酶包封于供体红细胞内的新药,Eryaspase。 L-天冬酰胺酶,能将癌细胞生长和繁殖所必需的氨基酸(天冬酰胺)给水解和代谢掉,说白了也就是能把癌细胞的食物给破坏了,然后癌细胞只能坐以待毙了。 这次宣布的是eryaspase联合化疗用于难治性、转移性胰腺癌的IIb期临床试验结果。 这是一项多心中、随机、非盲的大型临床试验。一共入组了141名患者,2:1分组,新药组:eryaspase+吉西他滨单药或者FOLFOX方案(奥沙利铂+氟尿嘧啶)双药;对照组:吉西他滨单药或者FOLFOX方案(奥沙利铂+氟尿嘧啶)双药。入组的患者90%已经用过吉西他滨,宣告失败。目前是二线治疗。   试验结果主要包括如下几点: 1:在全部入组试验的病人中,新药组相比于对照组,明显延长了生存期。新药组的中位总生存时间是26.1周,而对照组是19.0周,加入新药后,死亡风险下降40%。 2:新药的加入将1年生存率从3.0%提高了14.8%,提高了近5倍。 3:新药的加入,也让无疾病进展生存时间,明显延长,从7.0周延长到了8.6周,疾病进展的风险下降了41%;半年时,无疾病进展的比例从5.8%提高到了16.9%,提高了3倍。 4:有效率和疾病控制率,也明显提高。有效率从6.5%提高到11.6%,疾病控制率从23.9%提高到47.4%。 5:由于eryaspase是一个天冬酰胺水解酶,因此对那些天冬酰胺高表达的病人,疗效更显著。对于天冬酰胺高表达的病人,该药物能将疾病控制率从对照组的7.1%提高到新药组的51.7%,提高了7倍。 6:副作用方面,两组基本相当。3-4级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分别为77%和86%。最常见的3-4级不良反应包括:谷氨酰转肽酶升高、中性粒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等。 目前,生产该药物的公司正在和美国FDA沟通,设计最合理的三期临床试验。此外,该药物还被用于急性白血病,I期和II期临床试验,同样表现不俗,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这个适应症中,已经启动了三期临床试验。让我们共同期待,这个脑洞大开的新药,能早日完成III期临床试验,早日上市。 参考文献: [1]http://investors.erytech.com/phoenix.zhtml?c=254271&p=irol-newsArticle&ID=2299388 [2]http://erytech.com/ery-asp.html

小D
肿瘤细胞,转移之“道”在哪里?

肿瘤细胞,转移之“道”在哪里?

我们为何惧怕肿瘤转移?   恶性肿瘤细胞具有向周围组织侵袭和向远处组织转移的能力,即浸润和转移。这是恶性肿瘤和良性肿瘤最重要的区别。转移的发生以浸润为前提,出现转移必定包含了浸润的过程。恶性肿瘤之所以不容易被控制,就是因为其具有浸润和转移的特征,能够侵犯破坏受累器官和组织,引起重要器官功能衰竭并导致死亡。 肿瘤细胞如何转移?   肿瘤细胞的转移,是指恶性肿瘤细胞脱离其原来的生长部位,通过血液、淋巴等渠道,到达身体的其他器官和组织(靶组织)继续增殖生长,形成与原来肿瘤相同病理性质的肿瘤的过程。原有的肿瘤称原发瘤,新形成的肿瘤称转移瘤或继发瘤。肿瘤一旦在局部形成以后,就以其活跃的生长性能不断分裂增殖,瘤体增大,并向周围的正常组织浸润。当肿瘤细胞穿透邻近的管道或腔隙,脱落入血管或淋巴管时,便形成癌细胞栓;通过血管或淋巴管,癌细胞被带到身体的某一部位且停驻下来,少数肿瘤细胞能生存下来,并在新的环境中繁殖和增长,逐渐形成转移瘤。 恶性肿瘤细胞有多种转移方式,淋巴道和血道转移是常见的方式,种植性转移也是一种转移途径。此外,原发肿瘤浸润性生长,向周围侵犯蔓延,既是区域转移的方式,也为远处转移创造了条件。 肿瘤向周围浸润性生长:体现了肿瘤的侵袭特性。转移的发生是以浸润为前提的,出现转移必定包含了一个浸润的过程,但出现浸润并不意味一定发生转移。肿瘤通过向周围浸润性生长,突破屏障,蔓延到正常组织,除了能累及周围的脏器,也会侵犯周围的血管,淋巴管,甚至直接突破浆膜层,为远处转移创造了条件。所以,肿瘤侵犯周围脏器,既是区域性转移的表现,也为远处转移提供了便利,常常是血道转移、淋巴道转移或种植性转移的前奏。 淋巴道转移 恶性肿瘤尤其是癌最常见的转移途径。一般上皮来源的肿瘤(癌)较易出现淋巴道的转移。人体有许多淋巴组织,淋巴管分布于全身各处,其主要作用是负责搜集全身组织间液形成的淋巴液,肿瘤细胞易于浸入;淋巴结起着滤过淋巴液,释放免疫细胞的作用,是肿瘤最常见的转移部位。肿瘤细胞在一定条件下浸润淋巴管内,在淋巴管内存活并被转运,到达淋巴结后停留并增生,形成转移灶。肿瘤细胞在淋巴结内生长繁殖后,可继续转移到远处的其他淋巴结,如乳腺癌先转移到同侧腋窝淋巴结,肺癌先转移到肺门淋巴结,然后从这一组淋巴结再转移到下一组淋巴结,形成广泛的淋巴转移。淋巴结内发生转移瘤时,多肿大变硬,体表的淋巴结可以通过体检就摸到。 血道转移 是指肿瘤细胞通过血液循环播散到全身的远隔脏器,常见于晚期癌症、以及生长速度快、恶性程度高的肿瘤;肉瘤,含较多薄壁血管或血窦的肿瘤也多发生血路转移。大多数恶性肿瘤细胞向周围浸润性生长后会穿透基底膜和血管管壁,并进入血液循环。但这些入血的细胞大多会被机体免疫系统识别并杀灭,只有少数存活下来并增殖形成转移灶。肿瘤细胞进入血液,可以是肿瘤细胞自身浸润、穿透血管内皮细胞而来,也可以由淋巴道转移发展而来。通过全身血液循环,肿瘤细胞常转移到肝、肺、骨、脑等部位,转移病灶多在被转移器官的边缘生长,形成许多体积大致相仿、近似球形的多发转移癌结节。 种植性转移 又称移植性转移,是除淋巴道、血道等以外的另一种恶性肿瘤常见转移途径,最常见于腹腔内的肿瘤。肿瘤细胞不断生长,突破其所在脏器的浆膜后,癌细胞便可以脱落到胸腔或者腹腔中,并播散到邻近脏器的表面,在那里附着、种植、生长,从而繁殖形成许多小的继发癌结节。浆膜面的种植性转移以腹膜为最常见,如突破其自身浆膜的胃癌细胞可脱落至卵巢表面引起的卵巢转移,另外肝癌和卵巢癌也经常引起腹膜表面的种植性转移。浆膜面种植性转移多可引起浆膜渗液与浆膜粘连,是形成癌性胸水、腹水的常见原因。 种植性转移还可由于外来因素而发生。如由于手术操作不轻柔,造成肿瘤破坏并引起癌细胞脱落,就可能造成种植性转移。这类转移称为医源性种植。医源性种植是肿瘤外科中值得关注的问题,但其发生的影响因素和机率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叮咚
胃镜(四)你想知道胃镜下能看到什么吗?

胃镜(四)你想知道胃镜下能看到什么吗?

经常有人问胃镜能查哪些部位?能看到什么?胃镜是不是只能检查胃部?回答是胃镜检查除查胃外,还可以检查胃近端的口腔、咽喉、食管和胃远端的十二指肠,本期所示图片是胃镜能检查到的上消化道正常结构图片,让你了解一些胃镜检查的解剖常识。 口咽部 会厌 咽喉部 食管 食管(窄光谱图片) 贲门 贲门(窄光谱图片) 胃底 胃体(大弯侧) 胃体(小弯侧) 胃角 胃窦 幽门孔 十二指肠球部 十二指肠降部 十二指肠水平部

叮咚
杨秉辉教授:肿瘤筛查,也要“有的放矢”

杨秉辉教授:肿瘤筛查,也要“有的放矢”

医学上“筛查”——在尚未发现疾病的人群中,采用某种检测技术发现疑似某种疾病的举措。如在某些发热性传染病流行时,交通口岸皆会对入境者作体温检查,其目的即在发现可能患有此病的患者,此即筛查。与诊断不同,筛查的对象较为广泛,目的是发现其中可能已经患病的人。而诊断则是对已经显露病像的人确诊他所患的病。筛查常用于两种情况:一是检出可疑为某种传染病的患者,加以隔离,以防其病扩散;另一是用于检出一旦出现症状已经较难治愈的疾病患者,使其能获得早期诊断、及时治疗,以争取良好的疗效。这后者典型的例子便是癌症。 筛查,肿瘤得到早期诊断的“利器” 人尽皆知:癌症如今治疗的效果多不理想,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是未能早期发现。而未能早期发现的原因则是早期并无典型症状、甚至毫无症状,患者不会就医检查,而一旦出现症状多数已非早期,治疗效果不佳。这一难题曾长期困扰肿瘤学界。但随着检查技术的进步,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有了在大范围人群中筛查某种癌症的工作,结果确实也检出、并经进一步确诊为早期的癌症,经治疗后取得良好疗效、甚至治愈的病例。 筛查,是“白查”吗? 筛查发现可疑病例,早诊、早治,取得良好疗效,甚至治愈癌症,此等好事如何还会有争议呢?原来问题出在:筛查是一种群体性的检查,接受检查的人本身并无不适,因此并无检查的主观意愿;再说癌症虽多,但终非如龋齿、足癬之普遍,而且某种检查方法一般皆只能用于筛查某一种癌,因此就有了经济学方面的考虑。假设某种癌症每年、每10万人口中发生40例,则费尽“九牛二虎之力”一年查了10万人,理论上可查出40例该种癌症患者,即使全部治愈,则得救者为40人,但也需注意到有99 960人是被“白查”了。从经济学上看“投入与产出”未必合理,而且大量的医学检查资源被浪费。而若此种检查有很低的、只1%的“假阳性”,即并非癌症而查出“阳性”被疑为癌症的人将达1 000人,这将造成多大的社会问题! 所以关于癌症的筛查至今国际肿瘤学界认为可行的也只乳腺癌与宫颈癌的筛查两种。但随着经济的发展、技术的进步和民众科学知识的普及,通过筛查早期发现、早诊、早治有可能治愈某些癌症的事实还在不断地鼓舞着人们对此进行着不断的探索。 最近我国政府公布了《中国慢性病防治中长期规划(2017-2025)》,文件中提出要将重点癌症的“早期诊断率”提高到55%~60%,除了在高发现场的高危人群中进行癌症的筛查外,还应推行“机会性筛查”。 什么是“机会性筛查” “机会性筛查”又称“机遇性筛查”,即对癌症的高危对象(或称易患人群,如吸烟者为肺癌的高危对象;慢性乙肝、丙肝病毒感染者为肝癌的高危对象;家族性腺瘤型大肠息肉症患者、克隆病患者为肠癌的高危对象;一级亲属中有患乳癌者的人为乳腺癌的高危对象等)因任何原因就诊时,在接诊医师劝导下进行的相关防癌检查或癌症高危对象本人,因感防癌的需要而定期到医院进行的相关防癌检查。此种“机会性筛查”的受检者对防癌检查有一定的主动性,有较高的应对可能“假阳性”的能力,又由于受检者皆为此种癌症的“高危对象”,他们发生此种癌症的可能性要较一般民众高出许多,因此检出癌症的概率也较一般人群高,这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较为合理。 “机会性筛查”化整为零,在一定程度上化解了“筛查”带来的经济学上的、社会学上的困境,而利于癌症的早期发现、早诊、早治,值得提倡。 在此次颁布的规划中甚至还提到对脑卒中、冠心病的“机会性筛查”,确实许多病都是以早发现、早诊早治为好,其理应该是相通的。 “机会性筛查”需要的是经济的发展和科学知识的普及,需要医务界、传媒界以及全社会的合力推进。

叮咚
卵巢癌复发:“可怕”却“可治”

卵巢癌复发:“可怕”却“可治”

难以早期发现,是卵巢癌的“致命伤“ 卵巢癌是女性生殖器中常见的恶性肿瘤。与其他恶性肿瘤相比,它的发病率并不算高,但死亡率极高,居妇科恶性肿瘤之首,严重威胁着女性的健康与生命。究其原因,主要是早期症状不明显或无症状,并且缺乏早期诊断方法。前来就诊的卵巢癌患者70%~80%已属于晚期,虽然大多患者经手术和术后化疗可获完全缓解,还是有80%的患者会复发,复发时间一般在治疗后2年左右。目前国际上的统计数据显示,卵巢癌的5年生存率为30%,但早期卵巢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可达90%,可见早诊断早治疗的重要性。 卵巢癌的发病多见于40~65岁女性,发病原因至今不明。流行病学研究发现不孕妇女易患卵巢癌,口服避孕药能降低卵巢癌的发生。卵巢癌早期无症状,且无特异性检测方法,随着肿瘤的增大,可出现腹部不适、消化不良、腹胀、腹痛、尿频、体重减轻、腹部肿块等症状,而一旦出现这些症状时一般已到了晚期。 提高早诊率,普查是关键 但由于卵巢癌早期无症状,也无特异性检测方法,早期诊断十分困难。所以对35岁以上妇女做好每年一次的普查工作尤为重要,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卵巢癌的早诊率。 普查项目: 1、盆腔检查; 2、腹盆部B超检查; 3、血清肿瘤标志物CA125、CA199、CEA的检测; 4、对家族性、遗传性的卵巢癌高危人群从30岁开始就需进行定期检查。早期卵巢癌治疗效果普遍很好。 卵巢癌的治疗概况 手术是卵巢癌治疗的基础,手术范围包括全子宫、双附件、大网膜、阑尾、盆腔及腹主动脉旁淋巴结的清除,手术中要力争切除全部肿瘤,不能完全切除者,尽量使肉眼可见的残留肿瘤最大径控制在1cm以内。手术如能达到以上目的,那算是满意的肿瘤细胞减灭术了,术后再辅以紫杉醇、卡铂联合化疗6~8个疗程。这种手术加辅助化疗的方式对卵巢癌尤为适用,因为卵巢癌的癌细胞对化疗比较敏感。 前面我们已经提到,化疗在卵巢癌治疗中起到极为关键的作用,除了极少数早期患者可以不用化疗外,其余均需术后化疗,才有治愈的希望。回顾卵巢癌化疗的发展历程,上世纪80年代之前主要用烷化剂,80年代起开始用顺铂、卡铂,疗效有了显著提高,90年代起又有了紫杉醇类药物,与铂类药联合使用,疗效又提高了一大步。接着又出现了托泊替康等新药,随着新药的不断开发、应用,卵巢癌的疗效有了逐步提高。 合理应用新辅助化疗 由于卵巢癌确诊时很多患者都已处于晚期,手术已经无法完全切除肿瘤。为了提高疗效,上世纪90年代起临床上开始试用新辅助化疗——手术之前采用的化疗。20多年来,卵巢癌的新辅助化疗至今仍有争议。据2000年曼谷国际妇科肿瘤会议、欧洲及加拿大国际多中心临床试验结果显示:新辅助化疗、中间型细胞减灭术和术后化疗这一组合与直接手术和术后化疗这一组合相比较,总体生存期相仿(分别是29个月和30个月),但新辅助化疗组患者的并发症较少。目前,卵巢癌的新辅助化疗可考虑应用于初次手术无法切除肿瘤的晚期卵巢癌患者,特别是已经发生肝实质转移、肠系膜根部大块转移灶、大量胸腹水或身体情况极差的老年患者。其他患者还是以直接手术和术后辅助化疗的方案为宜。 复发“可怕”却“可治” 从事卵巢癌的诊疗工作多年,接触了许多卵巢癌患者,发现患者关心的问题具有一定的集中性,最突出的就是关于复发的问题,我们也就这些问题进行了多年的临床研究。下面对患者常问的两个问题进行解答: 怎样降低复发率或延长无病生存期? 首先要提醒的是,已完成肿瘤减灭术并取得满意效果的患者,除了少数早期病例外,都不可避免地需要进行术后化疗,并且要求化疗过程正规,药量充足,按时完成6~8个疗程,获得完全缓解。但是,在这样的治疗条件下,仍有80%的患者复发。规定疗程后还需要巩固治疗吗?国内外很多专家就这一点还有争议。我认为有选择并合理应用巩固治疗对延长无病生存期和总生存期是有一定帮助的。 肿瘤复发后,如何延长生存期和提高生活质量? 这也是非常令人关注的问题,因为大部分卵巢癌患者都要经历这个过程。在此我要强调 :首次复发若能及时分析过去的治疗史,查清复发部位,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往往效果较好。千万不要乱投医,采用不适当的治疗方法,结果延误了病情,或者不合理地使用药物产生耐药性,最终束手无策。因此我们建议患者一旦肿瘤复发,应速到肿瘤专科医院诊治,从而少走弯路。 国际上普遍认为治疗复发卵巢癌的目的是延长生存期,提高生活质量,不是治愈肿瘤。据统计,复发病例的中位生存期为12~24个月,难治性病例中位生存期为10个月。在实践中,我们体会到复发卵巢癌的治疗的确十分复杂,每个患者的情况都不一样,而采用个体化的多学科综合治疗,往往效果更好,若能合理治疗,复发后带瘤生存3年以上者不在少数,甚至少数患者还得到了根治,下面举几个在我手中治疗的例子: 例一:周女士 44岁 1998年10月,周女士因患卵巢低分化腺癌在芜湖医院手术,术后辅助化疗。99年3月,盆腔出现复发,肿块6*4cm大小,99年6月来到我院就诊,经切除复发灶并进行多药联合化疗,合并放疗,随访至今仍未复发。复发后治愈10年。 例二:翁女士 55岁 翁女士患卵巢浆液性癌Ⅲc期,于1999年3月在瑞金医院手术,术后常规化疗获完全缓解。2000年2月复发后再进行化疗无效。2000年12月翁女士来到我院治疗,当时她的CA125已上升至600U/mL,盆腔肿块直径5  cm,经过多药联合化疗及局部放疗,肿瘤消退,随访至今未有复发。复发后治愈10年。 例三:徐女士 42岁 1999年4月,徐女士因卵巢内膜样腺癌Ⅲc期在上海市第一医院手术,术后常规化疗获完全缓解。03年7月,发现盆腔复发并来我院就诊,经多药联合化疗后,手术切除病灶,获完全缓解。06年2月左锁骨出现转移,经化疗后病情稳定,但未完全缓解,以后又有多次反复,均用二线药物控制病情。徐女士复发至今已带癌生存7年,生活质量很好。 复发卵巢癌的诊断及分类 大多卵巢癌患者经初次手术和化疗后可达到缓解,仍有80%的患者会在近期或远期复发,复发的诊断依靠盆腔检查、腹盆部B超检查、血清肿瘤标志物CA125、CA199、CEA的检测以及CT、MRI及PET/CT的检查,这些检查可帮助确定是否复发、复发的范围、病灶是局限性还是广泛性。 由于目前初次治疗均是以铂类药为基础的联合化疗,国际上将在停用铂类药后出现复发的时间分为四类: 1、治疗中肿瘤发生进展或未达到缓解,称为铂类抵抗型 2、治疗后达到缓解,停止治疗后6个月复发,称为铂类耐药型; 3、治疗后达到缓解,停止治疗后7~12个月复发,称为部分敏感型; 4、治疗后达到缓解,停止治疗后12个月后复发,称为铂类敏感型。 复发卵巢癌的治疗 复发卵巢癌的治疗十分复杂,目前尚无较好的治疗方案,在确定了复发及复发部位和类型后,制定合理的多学科综合治疗方案,治疗的目标是延长生存期,提高生活质量。一般以全身化疗为主,适当配合局部治疗,如手术、放疗、介入化疗等,首次复发要抓住机会,力求再次获得缓解或未得到缓解但能病情稳定,带瘤生存。下面我们具体讲讲每种治疗方法。 二次手术:主要用于铂类敏感者,病灶局限,最好是单个病灶,争取完成满意的肿瘤减灭术,术后再进行化疗,二次手术也可用于解除肠梗阻等。 放疗:主要用于化疗后的残存病灶,可以提高局部控制率。 中医中药:能稳定病情,提高机体免疫机能。 化疗:是治疗复发卵巢癌最主要的手段,对3、4类复发病例可以再用原方案治疗,再次达到缓解后考虑巩固治疗,如达不到缓解,改用二线化疗。对1、2类病例,可考虑改用二线化疗,托泊替康为主的联合化疗应首先考虑。化疗中要时刻注意患者的全身情况,以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为原则。等病情稳定后可考虑停药,进展时再使用,让机体有恢复的机会,但要对不同情况的患者实行个体化治疗,不能千篇一律。 我们处在一个医技飞速发展的时代,新药不断被开发研制出来,卵巢癌的生物治疗、基因治疗的临床试验已经起步,虽然目前的疗效仍不满意,但也在逐年提高,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一定能战胜这个病魔。

叮咚
早诊早治食管癌:有面“镜子”功不可没

早诊早治食管癌:有面“镜子”功不可没

一面直径1cm左右的管状镜子从患者口腔进入到食管中,镜子所照射的画面将会投射在电脑屏幕上,通过数倍的放大,医生能够清晰地看到食管内部的情况,根据形状、颜色等形态的改变来发现食管的病灶,甚至能发现病变早期或一些癌前病变的病灶。——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食管内镜。 不仅“看到”病灶,还能“摘除”病灶 食管癌是我国极为常见的消化道肿瘤,其最大的难点之一是难以早期发现,由于早期症状隐匿,缺乏有效的早期筛查手段,患者往往在前来就诊时已发展到晚期,也因为无法进行外科根除手术,患者预后情况不甚理想。临床上的治疗手段十分有限,治疗效果也不甚理想。 然而,内镜技术的出现极大地改变了这种情况。通过常规的内镜检查,医生能够在病变很早期的阶段、甚至癌前病变的阶段发现病灶,这部分患者通过后续合适治疗手段的干预,可极大地提高生存率。 传统食管癌的根治方式通常为食管切除术,但创伤大,风险高,并发症的发生率比较高,且术后易出现反酸等症状而影响生活质量,令人望而生畏。而对于部分适合人群来说,内镜下治疗在达到同样的根治和生存效果的同时,有着创伤小、并发症率低、恢复快、术后生活质量高的特点。 内镜下食管癌切除,次日便可进食 目前,内镜下治疗技术主要有内镜下切除、内镜下粘膜消融、内镜下支架置入和扩张。内镜下切除术包括内镜下粘膜切除术(EMR)和内镜粘膜下剥离术(ESD),是利用专用的内镜下切割工具切除食管壁表面的病变而达到治疗效果。由于切除的只是病变的局部组织,而非整条食管,因此创伤较小,术后第二天即可进食,患者往往只感觉轻度的疼痛,待数日后创面愈合,即可恢复到与术前相同的状态了。除了直接切除病灶以外,还可使用消融技术,如冷冻消融术、氩离子血浆凝固术、射频消融术以及光动力治疗等。其主要原理就是利用热量、冷冻或光学等物理能量将病变的粘膜组织损毁,从而达到治疗的效果。当然,这些操作是在全身麻醉下进行的,不必对于术中的疼痛和不适有太多的担心。 这面食管镜,“身子小却内涵大” 内镜技术发展至今,已经不仅仅是一面能“看到”食管表面的镜子了,新的技术层出不清,如放大内镜、共聚焦内镜、窄带成像技术、超声内镜等已经普及临床。内镜下的病灶,可以放大百倍至千倍使得医生对于良恶性的辨别更加准确,同时更精准地划出病变与正常组织的边界,减少“误切”和对正常组织的损伤。在超声内镜下,还可以“透过表象看本质”,直接显示出肿瘤侵犯的深浅程度,,“无创”下便可进行肿瘤的分期。当然,最终离不开病理诊断这一“金标准”,活检病灶的取样同样也可在内镜下进行。 早期食管癌:内镜下可行根治   晚期食管癌:置入支架改善生活质量 食管是一根空心管道,其管壁结构类似于夹心饼干,最内层称为粘膜层,中间的夹心是粘膜下层,最外层是肌层和外膜。当病变局限在最表面,即粘膜层时,则尚未早期食管癌。这部分患者通过内镜下治疗能够达到根治效果。对于晚期,由于肿瘤长入管腔内造成阻塞而导致进食困难的患者,可通过内镜下支架置入和扩张等手段,即利用工具将阻塞的食管通道重新撑开而使得患者重新进口进食,从而改善生活质量。 在此我们也提醒40岁以上,嗜烟酒喜烫食的人群,如果发现进食时有梗阻感、食管内有异物感,哪怕症状轻微,都要及时到相关医院进行排查。

叮咚
关于放疗+PD1:一个好消息,一个坏消息

关于放疗+PD1:一个好消息,一个坏消息

  关于放疗和PD-1抑制剂联合,咚咚肿瘤科已经发了不少文章了,还没有读过的,可以预习一下如下内容: 权威发布:PD-1“联合”放疗,生存期翻倍! 遇见奇迹:放疗联合PD-1,肿瘤消失了!   上述系列研究均提示,PD-1抗体和放疗有机结合,可以提高有效率、延长生存期。     但是,凡事没有完美的。今天,我们首先要来说一个坏消息:近期有研究提示,PD-1抗体和放疗同时用,会提高非感染性炎症(放射性炎症、免疫性炎症)的发生率。 ‍ 来自日本大阪的Tamiya A教授等人,研究了从2015年12月到2016年7月接受PD-1抗体O药治疗的病友治疗。 他们详细研究了患者的年龄、性别、吸烟史、病理类型、体能评分、是否接受过胸部放疗、是否发生过放射性肺炎、接受放疗的时间、接受O药治疗的时间。同时研究了患者接受O药治疗后的疗效、生存期以及副作用,尤其关注了是否发生了免疫性肺炎。 患者中位年龄为68岁,135例男性,157例烟民,153例体能评分为0-1分,状态不错。在开始O药治疗前,有50例患者接受过胸部放疗,有34例出现过放射性肺炎。 接受O药治疗后,结果显示:对比有胸部放疗病史和没有胸部放疗病史的患者,前者发生免疫性肺炎的风险明显提高(22.0% vs 8.6%);原来接受过胸部放疗并发生过放射性肺炎的患者,风险最高,免疫性肺炎的发生率为26.5%。 总体而言,所有人群发生免疫性肺炎的发生率为12.4%,当然大多数都是程度较轻的1-2级肺炎,停药或激素可控制。类似的结论,其实在之前的多项研究中都反复出现,PD-1抗体和放疗同时使用,会提高局部放疗部位非感染性炎症的发生率。 因此,咚咚有一个不成熟的建议:对于希望接受局部放疗,增加PD-1抗体疗效的病友,放疗和PD-1之间最好间隔一段时间,比如至少2-4周。     此外,其他研究还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一般接受过放疗的病友,后续接受PD-1抗体,‍最容易发生免疫性炎症的部位,一般就在原先射线照射过的地方。 因此也有科学家调侃,这是PD-1抗体把原先的放射性肺炎给召唤回来了,还特地发明了一个专业词汇:PD-1 inhibitor induced radiation recall pneumonitis,PD-1抗体召回的放射性肺炎。 以下就是两个经典的案例,PD-1在放疗后使用,发生免疫性炎症(均有穿刺证实),部位恰好在原先的射线照射区域:   那么,这项研究有啥好消息呢? 或许,聪明的病友已经猜出来:之前接受过胸部放疗,发生过放射性肺炎的病友,虽然在接受O药治疗后,免疫性肺炎的风险比别人高,但是上帝是公平的,‍这些人似乎生存期更长! 多因素分析后,在接受O药治疗前,发生过放射性肺炎的患者,疾病进展风险相比于其他人,降低了42% (p=0.023)! 参考文献: [1]Correlation of Radiation Pneumonitis History Before Nivolumab with Onset of Interstitial Lung Disease and Progression-free Survival of Patients with Pre-treated […]

小D
科普!质子重离子(碳离子)放疗

科普!质子重离子(碳离子)放疗

  质子重离子治疗属于放疗的一种,而放疗是肿瘤治疗方法的一种。 WHO统计,大致45%的肿瘤是可以治愈的,治愈的肿瘤中40%是由放疗治愈的。 大约70%的肿瘤患者在不同阶段需要接受放疗,但是我国整体接受放疗的患者比例很低,根本原因是,大家都不懂放疗啊,多么痛的领悟……. 目前,以质子和重离子放疗为代表的放疗是最先进的放疗方式。 全球质子重离子放疗主要在日本开展,接着是德国,美国还没有重离子,中国的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质子重离子中心,是目前国内唯一一所同时具备质子、重离子放疗技术的医疗机构。   重点概念 质子:是氢原子失去一个电子后的粒子。 重离子:是碳、氖、硅等原子量较大的原子失去一个或几个电子后形成的粒子。   质子重离子放疗比普通放疗好在哪? 放疗首要原则:精确的给予肿瘤部位足够的剂量(好的疗效),同时最大限度的减少周围正常组织的损害(减少副作用)——俗话说,对肿瘤部位“打的狠,打得准”。 1:质子重离子放射剂量分布优势明显,在肿瘤部位进行集中爆破,不会对健康组织造成伤害。 2:质子重离子治疗不象手术需要切开人体,不会引起疼痛。 3:质子重离子通过破坏肿瘤细胞的DNA单链/双链,进而杀灭肿瘤。 4:重离子治疗时间相对短,仅需2周左右,常规放疗(包括适形和调强放疗)需要5-7周完成。   质子重离子放疗到底怎么做? 患者仅需平躺/俯卧于治疗床上即可,余下的工作将由全自动机械臂和治疗床自主完成。 质子重离子放疗效果好吗? 目前,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质子重离子中心可收治国内肿瘤发病率前10位的病种。截至2017年5月8日,质子重离子中心累计收治了686例患者。第一年收治283例,第二年收治403例。 第一年收治的283例患者中, 244名患者已经完成质子重离子治疗顺利出院,治愈率高达86%。 对最早一批临床试验患者(35例)的随访发现,大体情况良好。其中,16例患者肿瘤控制率为93.8%。治疗的患者年龄最大81岁,最小14岁。 平均下来,每个疗程费用28万元上下。让人不禁感慨:生活中不能存有侥幸,疾病不会总能躲着你走,病魔面前,众生平等,不同的是你和家人有没有钱治疗,医疗保险该买的还是要买。   质子重离子放疗适合谁? 1:尤为适合高龄、心肺功能差、不愿/无法耐受手术的患者,特别是早期肺癌、肝癌和前列腺癌的患者。 2:对常规放疗不敏感的肿瘤,如头颈部的腺样囊性癌、黑色素瘤,骨和软组织肉瘤、肝癌、胰腺癌、肾癌和子宫腺癌等。 3:多次手术后复发、肿瘤血供差乏氧的肿瘤,如腹膜后软组织肉瘤等。 4:常规放疗后残留或复发的肿瘤,如鼻咽癌和直肠癌等。 5:需要保全脏器功能和外观的肿瘤,如眼睛肿瘤、乳腺癌等。   质子重离子放疗如何复查? 推荐患者在接受质子重离子放疗结束后的1个月,安排进行第一次的随访。主治医生将评估正常组织的副反应情况及初步评估质子重离子治疗的疗效。 以后放疗结束后,每3个月应到医院进行随访,对病灶部位进行增强MRI检查及其他检查,密切观察局部肿瘤情况以及是否发生远处转移等。

小D
PD-1联合E7080用于多种肿瘤,控制率逼近100%!

PD-1联合E7080用于多种肿瘤,控制率逼近100%!

导读Intro 联合治疗开启免疫治疗2.0新时代:联放疗,联化疗,联IDO抑制剂……也可以联合靶向药——E7080,针对多种肿瘤,有效率超50%,控制率逼近100%!   毫无疑问,这几年,肿瘤治疗领域最大的进展就是PD-1抗体。已经有越来越多的患者获益:恶性黑色素瘤、肺癌、肾癌、肠癌患者…… PD-1抗体的优势在于给了晚期癌症患者一个希望:针对多种肿瘤都有效果;相比于其它药物,副作用比较小;一旦有效,不容易耐药。因此,有人称之为“抗癌神药”。 但是,针对大部分实体瘤,单药使用PD-1抗体的有效率只有20%,如何提高有效率是全球科学家和患者都关注的问题,大家都在做各种尝试。 其中,一个最简单的策略就是联合治疗,比如联合放疗、化疗或者靶向治疗。   已经有一些确凿的临床数据说明,PD-1抗体联合放疗和化疗可以明显的提高患者的生存期: 权威发布:PD-1“联合”放疗,生存期翻倍! ESMO 2017丨PD-1联合化疗 VS 单独化疗,无进展生存期翻倍!   在联合靶向治疗方面,也有不少值得关注的新进展,比如联合IDO抑制剂,已经有非常不错的临床数据: 万众瞩目:PD-1联合IDO抑制剂,有效率60%!   除了IDO抑制剂,另外一个值得关注的靶向药是E7080,也叫乐伐替尼。E7080,是一个多靶点的抑制剂,靶点包括VEGFR-1、VEGFR-2、VEGFR-3、FGFR1、PDGFR、cKit、Ret,在肝癌中的数据不错,副作用不是很大。关于E7080的更多信息,可以参考: 一个屡创奇迹的抗癌新药-E7080   PD-1+E7080 用于肾癌:有效率83%,控制率100% 在今年的欧洲肿瘤学协会年会(ESMO)上,Eisai公司(E7080的生产厂家)公布了PD-1抗体Keytruda联合E7080针对肾癌的临床数据,一线使用有效率高达83%。 临床设计:招募30名晚期肾癌,包括未经过系统治疗的12位患者,和经过1-2次系统治疗的18位患者;具体的联合方案:E7080的剂量是每天20mg,Keytruda是200mg三周一次。 临床结果:在所有30位患者中,19位肿瘤明显缩小,有效率63%;9位患者肿瘤稳定不长大,疾病控制率96%。‍在12位未经过系统治疗的12位患者中,10位患者肿瘤明显缩小,有效率83%;2位患者肿瘤稳定不长大,疾病控制率100%。 副作用:常见的副作用包括腹泻,疲劳,甲状腺功能减退等,经过剂量调整或者暂停用药均可控。   PD-1+E7080 用于子宫内膜癌:有效率48%,控制率96% 2017年的ASCO年会公布了PD-1抗体Keytruda联合E7080用于子宫内膜癌的临床数据,肿瘤控制率96%。 临床设计:招募了23位晚期子宫内膜癌患者,大部分都至少接受过一次系统治疗。E7080的剂量是每天20mg;PD-1抗体Keytruda的剂量是200mg,3周一次。 临床结果:23里面11位患者肿瘤明显缩小,有效率高达48%;另外,还有11位患者肿瘤稳定不进展,‍疾控控制率96%。 副作用:常见的副作用包括高血压、疲劳、关节痛、腹泻和恶心,总体安全可控。如果患者的副作用实在太大,可以考虑调整剂量。   PD-1+E7080 用于多种肿瘤:有效率54%,控制率100% 2016年的ESMO年会公布了PD-1抗体Keytruda联合7080用于多种肿瘤的小规模临床数据,控制率高达100%。 临床设计:招募13名晚期肿瘤患者,包括2名非小肺癌、8名肾癌、2名子宫内膜癌和1名恶性黑色素瘤;具体的联合方案:E7080的剂量是20mg和24mg两种,Keytruda是200mg三周一次。 临床结果:13名患者中7位肿瘤缩小,有效率54%;6位患者肿瘤没有长大,疾病控制率100%。 副作用:常见的副作用包括肝损伤、疲劳、高血压、关节痛和食欲减退等。24mg的剂量有点高,20mg还可以接受。   提醒 目前,PD-1联合E7080的临床试验都是属于早期阶段,相关的副作用资料并不是很多,患者朋友谨慎选择,切勿盲目模仿,我们期待更大规模临床试验来验证这种联合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参考文献: [1]http://meetinglibrary.asco.org/record/148985/abstract [2]ESMO 2017 847O

小D
PD-1抗体导致的神经毒性:一死九伤

PD-1抗体导致的神经毒性:一死九伤

  任何一个药物,都要经得起时间的考验:真实的疗效、长期的毒性、患者的口碑;每一样都非常重要。 PD-1抗体从2006年首次在病人身上开展临床试验以来,至今已经11年,目前全世界每年有成千上万人在使用这个药物。随着使用患者数量的指数级扩大,一些复杂的、发生率低的副作用,也渐渐清晰起来。 今天,我们给大家系统介绍一下PD-1抗体可能导致的神经系统的毒性。 全美排名第一的综合性医院,梅奥诊所(对的,美国最好的医院,竟然只是一家私人开的诊所,这太不科学了……),肿瘤科和神经科的专家们通力合作,仔细研究了347名接受PD-1抗体治疗的晚期癌症患者的病历资料,得到了下面一些结果: 1:PD-1抗体导致的神经系统相关的不良反应,发生率约为2.9%。347名患者中,有10名患者被确诊罹患PD-1导致的亚急性神经系统并发症。 2:10位患者中,7位接受的是K药,3位接受的是O药。8位男性,2位女性,平均年龄为71岁(31岁-78岁不等)。 3:从接受PD-1抗体治疗到出现神经系统副作用的中位时间,是使用5.5次后。 4:PD-1抗体导致的神经系统副作用表现多种多样:有肌病、小脑共济失调、自身免疫性视网膜病、眼球麻痹、肌炎、脱髓鞘疾病、血管炎性神经病等。总之,从头到脚,从神经到肌肉,都有可能受累,似乎没有太多的规律。一般表现为轻到中度的神经病变,有的急性起病,很快就进展到最严重的程度;有的拖拖拉拉,个把月才表现出最严重的样子。 5:有5位患者,同时还出现了其他免疫相关的炎症反应,比如甲状腺功能减退、肠炎、肝炎等。 6:受累的病灶,如果做病理检查,部分病人可见明确的淋巴细胞浸润,高度怀疑是由于这些被激活的免疫细胞误伤了神经、肌肉等正常结构,导致了副作用的发生。当然,也有部分病人是血液中可以检测到攻击正常细胞、正常组织的抗体。据推测这些抗体,是由于被异常激活的B淋巴细胞所产生。 7:治疗上,多数病人接受了激素、免疫抑制剂以及血浆置换等多种策略。10位病友中,9位顺利康复,残留轻微的后遗症。1位严重的坏死性肌病患者,抢救无效死亡。 以下是这10位病人的详细情况,供学有余力的病友,慢慢研究: 参考文献: Neurological Complications Associated With Anti-Programmed Death 1 (PD-1) Antibodies. JAMA Neurol. 2017 Sep 5. doi: 10.1001/jamaneurol.2017.1912

小D
扫描下方二维码回复 666 获取解锁验证码
步骤:[ 打开微信]->[ 扫描上方二维码]->[关注"三阴姐妹互助圈"公众号输入 666 获取验证码],即可永久解锁本站全部文章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