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心脏病

心脏病

多病共存!癌症生存者应警惕,40%以上患多种慢性病

多病共存!癌症生存者应警惕,40%以上患多种慢性病

癌症曾经被认为是不治之症。随着早期诊断和治疗技术的进步,越来越多的患者在癌症中生存下来,与癌共存,或“完全治愈”,生存期得以延长。与此同时,癌症生存者有着更高的慢性病共病(同时患有多种慢性疾病)风险。 慢性病共病,会对癌症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存期产生影响。如果某种慢性疾病在确诊癌症前发生,则可能使癌症治疗复杂化,并导致治疗效果不佳;如果是在确诊癌症后发生,考虑到患者的癌症史,其慢性病治疗通常会受到影响,也会危害生存期。 近日,一项发表于美国癌症协会(ACS)旗下知名期刊《癌症》(Cancer)的研究显示,癌症生存者不仅有着更高的慢性疾病风险,而且慢性病共病风险正在上升。如果能对癌症生存者的慢性疾病风险进行管理,预防慢性疾病的发生,将对癌症生存者的生存期、生活质量产生积极影响。   图片来源:123RF 研究人员对2002-2018年美国美国国家健康访问调查(NHIS)的数据进行了分析,共涉及485233名成年参与者,其中癌症生存者30728名;非癌症患者454505名。 通过调查问卷,研究人员统计了参与者的基本健康信息(年龄、性别、身高、体重等);肿瘤类型、分期、治疗方式、确诊时年龄等信息;吸烟状态、饮酒量、运动等生活方式信息;除癌症外的慢性疾病患病信息等。 慢性疾病主要包括高血压、糖尿病、中风、心脏病(缺血性心脏病和其它类型心脏病)、肺部疾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和哮喘)、肾脏疾病、肝炎、关节炎和病态肥胖(体重指数[BMI]>40 kg/m2;或BMI>35 kg/m2且至少患有1慢性疾病)。慢性病共病则指患有至少3种上述慢性疾病。 调整其它因素影响后,研究人员发现,相比于非癌症参与者,癌症生存者有着更高的慢性疾病风险。2018年,癌症生存者和非癌症参与者的患病率分别为40.6%和33.5%;缺血性心脏病患病率分别为18.4%和13.5%;慢性肾病患病率分别为5.0%和2.7%。   ▲2002年和2018年,癌症生存者和非癌症参与者不同慢性疾病患病率(数据来源:参考资料[1];制图:药明康德内容团队) 与2002年相比,癌症生存者高血压、糖尿病、肾脏疾病和病态肥胖的患病率显著增加。相比之下,缺血性心脏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和肝炎的患病率显著下降。 研究人员分析,缺血性心脏疾病患病率的下降,可能与癌症治疗的进展有关,如更精准的化疗给药方案,放射治疗的改进,以及靶向治疗减少脱靶效应等,可能会减轻对癌症患者心血管的影响。 慢性病共病方面,2002-2018年,相比于非癌症参与者,癌症生存者患病率更高;同时,癌症生存者和非癌症参与者,患病率均有所上升。 癌症生存者的慢性病共病患病率,从2002年的43.7%上升至2018年的46.6%;而非癌症参与者则由14.3%上升至16.7%。此外,18-44岁癌症生存者,慢性病共病患病率上升最显著,从18.4%上升至28.4%;而非癌症参与者则由1.9%上升至2.9%。   ▲2002年和2018年,不同年龄、性别人群,慢性病共病患病率(数据来源:参考资料[1];制图:药明康德内容团队) 研究人员分析,癌症生存者慢性病共病患病率的增加,可能与多种因素有关,如群体老龄化、癌症生存率改善、癌症治疗副作用和共同风险因素(如吸烟、缺乏体力活动和肥胖)等。尤其是18-44岁的癌症生存者,其生存率和预期寿命有了实质性的改善,他们出现慢性疾病的风险也越来越高。 研究最后指出,由于癌症生存者的数量不断增多,且慢性病共病患病率也在上升,美国患有慢性病共病的癌症生存者数量,其数量从2002年的470万增加到2018年的810万。对于癌症生存者来讲,迫切需要不同科室医务人员的合作,对其提供建议,降低慢性疾病患病风险。 同时,对于所有人来讲,都应尽早对不健康的生活方式进行积极干预,从而降低癌症和多种慢性疾病风险;尤其是癌症生存者,在确诊后更应尽早改变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从而提升生活质量和生存期。   参考资料 [1] Changchuan Jiang, et al.,(2021). Chronic Comorbid Conditions Among Adult Cancer Survivors in the United States: Results From the National Health Interview Survey, 2002-2018. Cancer, DOI: 10.1002/cncr.33981.  

半夏
这种慢病的死亡率在中国第一,但可能只有30%的人发现危险因素

这种慢病的死亡率在中国第一,但可能只有30%的人发现危险因素

  本期内容,我们根据中国的高发慢病情况,给出相应的体检筛查项目供大家参考。 图片来源:123RF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06年编写的《中国慢性病报告》指出,心脑血管疾病死亡是中国的第一位死亡原因,且致残率很高。在存活的心脑血管疾病患者中,约有四分之三不同程度地丧失劳动能力,其中重度致残者约占40%。不仅会影响自身的生活质量,还可能会给家庭及个人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 而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超重或肥胖、吸烟、酗酒、血脂异常等是心脑血管疾病重要的危险因素。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年版)指出,高血压是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的首位危险因素,每年300万心脑血管死亡中至少一半与高血压有关。 但是,截至2006年中国人群高血压知晓率仅为30.2%,治疗率及控制率也都处于低水平。了解血压升高的人中,有效控制率只有6.1%,仅有约323万人(如下图)。 截图来源:中国慢性病报告(2006) 因此,及时监测筛查血压至关重要,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年版)中建议诊断性评估的实验性检查可做以下项目: 基本项目: 血生化(钾、空腹血糖、血清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尿酸、肌酐); 全血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和血细胞比容; 尿液分析(尿蛋白、糖和尿沉渣镜检); 心电图。 推荐的项目: 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ABPM)、超声心动图、颈动脉超声、餐后血糖(当空腹血糖≥6.1mmol时测定)、同型半胱氨酸、尿白蛋白定量(糖尿病患者必查项目)、尿蛋白定量(用于尿常规检查蛋白阳性者)、眼底、胸片、脉搏波传导速度(PWV)以及踝臂血压指数(ABI)等。 可选择的项目: 对怀疑继发性高血压患者,根据需要可以分别选择以下检查项目:血浆肾素活性、血和尿醛固酮、血和尿皮质醇、血游离甲氧基肾上腺素(MN)及甲氧基去甲肾上腺素(NMN)、血和尿儿茶酚胺、动脉造影、肾和肾上腺超声、CT或MRI、睡眠呼吸监测等。 对有合并症的高血压患者,进行相应的脑功能、心功能和肾功能检查。 诊断性评估的体格检查可做以下项目:仔细的体格检查有助于发现继发性高血压线索和靶器官损害情况,体格检查包括: 正确测量血压和心率,必要时测定立卧位血压和四肢血压; 测量体重指数(BMI)、腰围及臀围;观察有无库欣面容、神经纤维瘤性皮肤斑、甲状腺功能亢进性突眼征或下肢水肿; 听诊颈动脉、胸主动脉、腹部动脉和股动脉有无杂音; 触诊甲状腺; 全面的心肺检查; 检查腹部有无肾脏增大(多囊肾)或肿块,检查四肢动脉搏动和神经系统体征。 图片来源:123RF 建议血压正常的人定期测量血压,20-29岁每两年测量一次;30岁以上每年至少一次。在测血压前,受试者应至少坐位安静休息5分钟,30分钟内禁止吸烟或饮咖啡,且排空膀胱。 正常血压:收缩压<120mmHg和舒张压<80mmHg; 正常高值:收缩压120-139mmHg和/或舒张压80-89mmHg; 高血压: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 高血压定义为: 在未使用降压药物的情况下,非同日3次测量血压,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收缩压≥140mmHg和舒张压<90mmHg为单纯性收缩期高血压。患者既往有高血压史,目前正在使用降压药物,血压虽然低于140/90mmHg,也诊断为高血压。 根据血压升高水平,又进一步将高血压分为1级、2级和3级(如下图)。 截图来源: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年版)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中指出: 血压从115/75mmHg到185/115mmHg,收缩压每升高20mmHg或舒张压每升高10mmHg,心、脑血管并发症发生的风险翻倍。 血压水平在正常高值的人群,其10年后心血管风险比血压水平在110/75mmHg的人群增加1倍以上; 血压在120-129/80-84mmHg和130-139/85-89mmHg的中年人群,10年后分别有45%和64%的概率成为高血压患者。 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指出,55岁以后,每增高10岁,危险性增加1倍。40岁以上成年人应定期体检,早期发现心脏病。 除了定期体检外,也应该调整饮食和生活方式,因为膳食不合理、身体活动不足及吸烟是造成心血管疾病等多种慢性病的重要行为危险因素。改善生活方式在任何时候对高血压病人和血压处于正常高值的人都是一种合理的治疗。 图片来源:123RF 有利于减少脑血管病的措施: 戒烟、规律体育锻炼、饮食种类多样化,使能量的摄入趋于合理,减少钠盐的摄入、增加钾盐的摄入; 饮酒适度,不酗酒,减轻精神压力、保持心理平衡; 血脂异常者定期复查,改变生活方式无效者采用药物治疗; 超重或肥胖者采取措施减轻体重。   截图来源: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年版) 除了定期监测血压外,对于重点人群(如肥胖患者)应加强糖尿病筛查,尽早发现糖尿病。此外,建议评估代谢综合征的多项指标以及体脂分布,以确定心血管风险。对于有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相关家族史或个人疾病史的人群,建议重视脂蛋白(a)的含量。而且,对于较早(<40-45岁)绝经的女性,建议针对血脂等心血管危险因素进行评估和治疗。     参考资料 [1]中国慢性病报告,retrieved 2006,from http://www.chinacdc.cn/jdydc/200605/P0200605123217538575667461530.pdf […]

半夏
当心!常吃这些食物,心源性猝死风险可能会升高

当心!常吃这些食物,心源性猝死风险可能会升高

  2019年底,中国台湾艺人高以翔在录制节目时,突发心源性猝死。一时间,心源性猝死引发人们关注。   心脏性猝死(SCD),又称心源性猝死, 是指由于各种心脏原因引起的突然死亡,其特征为出乎意料的迅速死亡。不论是否患有心脏病,均有可能发生;而且,通常没有任何危及生命的前期表现,突然意识丧失,在急性症状发作后1小时内发生死亡,属于自然死亡。   中国相关资料显示,心源性猝死发生率为41.84/10万,每年心源性猝死的总人数约为54.4万人,而且男性发生率高于女性。   据一项发表在《美国心脏协会杂志》(Journal of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的研究发现,饮食可能会死心源性猝死的可调控因素之一,经常吃高脂肪食物、油炸食品、加工肉类和含糖饮料,有可能增加心源性猝死风险。相反,经常吃水果、蔬菜、鱼、全谷物和豆类,则有助于降低风险。   图片来源:123RF   研究人员对21069平均年龄为65岁的受试者进行了随访研究,其中56%为女性。   通过调查问卷,收集了受试者的基本健康信息(年龄、身高等)、生活方式(吸烟史、身体活动等),以及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等慢性疾病的疾病史和药物治疗史,心源性猝死的发生等信息。   同时,研究人员还统计了受试者上一年的饮食信息,包括110种食物的食用量和频率,以评估受试者对不同饮食模式的遵循程度,包括:   美国“南方”饮食模式,饮食中富含添加脂肪、油炸食品、蛋类、内脏肉、加工肉类和含糖饮料;   甜食饮食模式,饮食中富含添加糖的食物,如甜点、巧克力、糖果和加糖早餐等;   植物性饮食模式,饮食中富含蔬菜、水果、果汁、谷物、豆类、家禽和酸奶;   便利饮食模式,饮食中富含易于制作的食物,包括混合菜肴、意大利面或可作为外卖的食物,如披萨饼;   酒精和沙拉饮食模式,大量饮用酒精饮料,包括啤酒、葡萄酒、白酒,以及绿叶蔬菜和沙拉调味品;   地中海饮食模式,饮食中富含水果、蔬菜、鱼、坚果、全谷物和豆类,肉类和奶制品含量低。 研究人员指出,这些饮食模式并不相互排斥。所有受试者对每种饮食模式都有一定程度的遵循,但通常对某种饮食模式的遵循程度更高,而对其他饮食模式的遵循程度较低。例如,高度遵循“南方”模式的受试者,很多也遵循以植物为基础的模式,但遵循程度要低得多。   图片来源:123RF 在平均长达10年的随访期间研究人员每6个月对受试者进行一次随访,以更新相关信息。在此期间,共发生401例心源性猝死。相比于未发生心源性猝死的受试者,心源性猝死者更多的是年龄更大、当前吸烟的男性,腰围、体重指数(BMI)、血压往往也更高。   调整其它因素影响后,研究人员发现,“南方”饮食模式和地中海饮食模式,均与心源性猝死风险相关;而其它饮食模式,并未发现与心源性猝死的显著关联。   与遵循“南方”饮食模式程度最低的1/4受试者相比,遵循程度最高的1/4受试者,与心源性猝死风险升高46%相关。   与遵循地中海饮食模式最低的1/4受试者相比,遵循程度最高的1/4受试者,与心源性猝死风险降低26%相关。   研究人员分析,地中海饮食中富含坚果和鱼类,这两类食物中ω-3脂肪酸和α-亚麻酸含量较高,有助于调节心源性猝死的风险因素,如静息心率、收缩压、舒张压、体循环小动脉阻力、血管内皮功能、循环甘油三酯浓度、炎症水平等,进而降低心源性猝死风险。而“南方”饮食中,饱和脂肪、钠、添加糖含量高,可能会增加血压、心率、炎症水平等,进而增加心源性猝死风险。   图片来源:123RF   由于该研究是观察性研究,只是显示了不同饮食模式对心源性猝死风险的影响,并未表明因果关系,还需进一步研究,以确认和扩展该研究的发现。   研究人员指出,该研究的发现,支持了美国心脏协会的饮食和生活方式建议,多吃蔬菜、水果、全谷类、瘦肉蛋白、鱼类、豆类、坚果和非热带植物食用油,如橄榄油和菜籽油,限制饱和脂肪、钠、添加糖和加工肉类,有助于心血管健康。   研究通讯作者、阿拉巴马大学(University of […]

半夏
扫描下方二维码回复 666 获取解锁验证码
步骤:[ 打开微信]->[ 扫描上方二维码]->[关注"三阴姐妹互助圈"公众号输入 666 获取验证码],即可永久解锁本站全部文章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