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电场治疗

电场治疗

癌症「电场治疗」再现优异数据,肺癌患者大幅获益!联合免疫疗效优异,死亡率最高降低83%!

癌症「电场治疗」再现优异数据,肺癌患者大幅获益!联合免疫疗效优异,死亡率最高降低83%!

如果问最“玄学”的抗癌方法是哪种,电场治疗一定榜上有名。只要穿上了电场治疗设备,无论吃饭睡觉都在抗癌。   近日,肺癌电场治疗的III期临床LUNAR研究结果正式公布[1]。相比于现行标准疗法(免疫治疗或化疗),电场联合标准治疗将患者的中位总生存期从9.9个月延长到了13.2个月,死亡风险降低26%。   刚刚结束的世界肺癌大会(WCLC)上还公布了LUNAR研究的亚组分析结果。接受免疫治疗的患者中,PD-L1中高表达的患者使用电场治疗的获益更加明显。   电场治疗干扰癌细胞分裂   癌症的电场治疗看起来十分玄学,但其实是有科学依据的。人体中的蛋白质、DNA等很多分子都有极性,会受到电场的影响。100~300kHz的交变电场就可以干扰微管蛋白的功能,让癌细胞分裂时出现异常。 如今,电场治疗已经成为脑胶质瘤的主要治疗方法之一,但在肺癌治疗领域,电场治疗的进展却有些曲折。 2013年的一项研究中,电场治疗联合化疗在非小细胞肺癌二线治疗中产生了明显获益[3],然而免疫治疗的快速发展却让这一结果没法作数。免疫治疗时代,电场治疗还能否为肺癌患者提供助力? LUNAR一共招募了276名非小细胞肺癌二线治疗患者,中位年龄64岁,男性占64%。其中139人随机分配接受当前的标准治疗(多西紫杉醇化疗,或使用K药、O药或T药免疫治疗),137人接受电场治疗联合标准治疗。 LUNAR研究中,一位患者正在贴治疗电极 数据截止时,电场联合标准治疗组患者有92人死亡,中位生存期13.2个月,1年生存率53%;而标准治疗组109人死亡,中位生存期9.9个月,1年生存率42%。相比标准治疗,电场治疗的加入让患者的死亡风险降低了26%。 在标准治疗为化疗的患者亚组中,电场治疗将患者中位生存期从8.7个月提升至11.1个月,1年生存率从38%提高到46%,死亡风险降低了19%。 接受免疫治疗的患者(上)和接受化疗的患者(下)都能从电场治疗中获益   而在标准治疗为免疫治疗的患者亚组中,电场治疗将患者中位生存期从10.8个月提升至18.5个月,死亡风险降低37%,但不同PD-L1表达的患者获益差距明显:   ● TPS<1%的PD-L1低表达患者中,两组的中位生存期为9.6个月vs 9.1个月,死亡风险无显著差异; ● TPS 1%~49%的PD-L1中表达患者中,两组的中位生存期为19.0个月vs 9.7个月,死亡风险降低45%; ● TPS>50%的PD-L1高表达患者中,两组的中位生存期为未达到vs 30.0个月,死亡风险降低83%。   在免疫治疗中加入电场治疗,同样能改善肺癌患者的预后,尤其是PD-L1中高表达的患者。 安全性方面,电场治疗的副作用很小,研究中出现的大多数严重不良反应都是与标准治疗而非电场治疗相关。与电场治疗相关的主要是1~2级的皮肤和皮下组织疾病,如皮炎、瘙痒、皮疹和皮肤溃疡等,这些可能与电极材料对皮肤的刺激有关。 除了胶质瘤、非小细胞肺癌和胸膜间皮瘤之外,电场治疗胰腺癌、肝细胞癌、胃腺癌、卵巢癌等其它癌种的多项研究也在进行之中。电场治疗将来或许还能成为真正的泛癌种疗法。   参考文献: [1]. Leal T, Kotecha R, Ramlau R, et al. Tumor Treating Fields therapy with standard systemic therapy versus standard systemic therapy alone in […]

小D
漫谈百年抗癌史:纳粹创造的生化毒剂,最终成了救人无数的「抗癌神药」

漫谈百年抗癌史:纳粹创造的生化毒剂,最终成了救人无数的「抗癌神药」

“化疗”这两个字,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巨大的副作用,恶心呕吐、掉头发等等。特别是近些年免疫治疗、靶向治疗等更为安全有效的肿瘤新兴疗法的快速发展,更是让化疗这个肿瘤治疗里的“老大哥”有些落寞。 但不可否认的是,化疗在人类对抗肿瘤的历史里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哪怕时至今日,在种种新兴疗法的冲击下,化疗依然是各类抗癌疗法中应用最多的一类。那么这样一类重要的抗癌疗法是如何诞生,又如何发展的呢? 1 生于战火 严格来说,化疗并非肿瘤治疗的专利,所有使用化学合成药物治疗疾病的方法都可以叫做化疗。化疗这个概念最早由德国化学家Paul Ehrlich提出,他于1908发现了第一个治疗梅毒的化疗药物阿斯分明。至于人们所熟知的肿瘤化疗,要等到两次世界大战之后了。 都说战争是科学发展的催化剂,现如今我们使用的很多技术都源自两次世界大战期间,肿瘤的化疗也是其中之一。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军队为了打破僵持的战局,在化学家Fritz Haber的领导下,于第二次伊普尔战役中首次使用了化学武器氯气。而后,Haber还领导团队开发了光气、芥子气等多种化学武器。 据传,后来发动二战的德国元首希特勒,也曾在一战中因芥子气一度失明,还因此接受了催眠治疗。二战后的纽伦堡军事法庭上,希特勒一战时的指挥官供述,当时的希特勒缺乏成为领导人的人格魅力。后来有人认为,正是这次失明后的催眠治疗造就了历史上的希特勒。 一战中的希特勒 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化学武器的种类更为丰富。日本的731部队在中国东北进行了惨无人道的人体试验,纳粹德国也在集中营里试验着各种化学武器。 1942年,德国大量合成储备的氮芥引起了盟国的注意,美国科学研究与发展办公室专门拨款给耶鲁大学的药理学家Louis Goodman和Alfred Gilman来研究这种化合物。不过,这两位科学家却有些“不务正业”。 1943年,德国空军空袭了意大利巴厘港,一艘载有2000枚芥子气毒气弹的轮船在岸边爆炸。Goodman和Gilman注意到,当地不少暴露于芥子气的男性都出现了骨髓细胞耗尽的症状,猜测这种毒气可以被用来治疗当时的不治之症——白血病,并立即展开了研究。 初步的研究结果于1946年公布,参与研究的27位霍奇金淋巴瘤患者几乎全部都从氮芥的治疗中获益,在淋巴肉瘤和慢性白血病中,氮芥也显示出了一定的疗效[1]。第一类肿瘤化疗药——烷基化剂,就此诞生。 除烷基化剂之外,另一类化疗药——抗生素类化疗药的诞生也和战争有关。二战期间,青霉素的应用挽救了无数生命,一时被奉为神药,甚至有人认为它能治疗癌症。 在青霉素的影响下,人们开始对各种细菌、真菌的发酵产物进行大规模筛选,并从中发现了放线菌素D等一系列具有抗肿瘤作用的抗生素。阿霉素、柔红霉素等多种抗肿瘤抗生素今日依然活跃在临床一线。 2 歪打正着 就在氮芥开启肿瘤化疗时代之后仅仅2年,第二类化疗药抗代谢类化疗药也诞生了。与生于战争的烷基化剂不同,抗代谢类化疗药的诞生源自一次歪打正着。 1920年代,英国科学家Lucy Wills在研究印度纺织女工的贫血症时,发现酵母提取物里存在一种可以治疗贫血的物质,当时被称为Wills因子。1947年,Wills因子从菠菜中被分离出来,并获得了一个新的名字——叶酸。 现在我们知道,缺乏叶酸会导致巨幼细胞性贫血,骨髓中会产生巨大的幼稚红细胞。但当时的人并不理解这些,他们反倒认为骨髓中这些巨大的细胞类似于白血病细胞,以为白血病是叶酸缺乏导致的。 叶酸缺乏导致的巨幼贫细胞(右)当时被认为与白血病细胞(左)类似 在这一猜想的指导下,美国医生Arnold Welch和Robert Heinle尝试用叶酸治疗了一位白血病患者。试验结果与研究人员的预期可以说是截然相反,叶酸治疗后患者的病情急转直下,这让他们在另一位白血病患者上尝试了叶酸拮抗治疗,并获得了初步的成功[2]。 在Welch和Heinle工作的基础上,病理学家Sidney Farber领导团队合成了氨基喋呤、甲氨蝶呤等一系列叶酸类似物,将其用于儿童白血病的治疗。到现在,甲氨蝶呤等叶酸类似物不但依然是白血病治疗的重要药物,还跨界到了风湿免疫领域,成为风湿科的常用药。 Sidney Farber,他创立的儿童癌症研究基金会后来发展为了著名的Dana-Farber癌症研究所 3 脑洞大开 甲氨蝶呤的诞生虽说是歪打正着,但总归有迹可循。而如今使用的最多的铂类化疗药的诞生,就显得更为无厘头,它来自一个物理学家的两个超级大脑洞。 第一个铂类化疗药顺铂最早由意大利化学家Michele Peyrone于1845年合成,可以说是“最老”的一个化疗药,但让它真正成为一个抗癌药物的,还要等100多年后的一位物理学家Barnett Rosenberg。 Rosenberg毕业于纽约大学物理学系,之后留校任教。1961年,密歇根州立大学聘请Rosenberg前去建立生物物理学系,作为“外行人”的Rosenberg开始从头学习生物学。 作为一个物理学家,Rosenberg对很多生物现象的看法角度都与专业的生物学家不同。比如,他看到细胞有丝分裂中纺锤体的图像后,立马想到这跟物理学中电磁场的图像十分相似,于是开启了第一个脑洞——能不能用电磁场抑制细胞生长? 在试验中,Rosenberg意外的发现,铂电极在含有氯离子和铵离子(细菌培养基中的常规成分)的电解液中电解产生的电解产物能抑制大肠杆菌的分裂,由此发现了顺铂等一批能抑制细菌分裂的过渡金属化合物[3]。 之后Rosenberg又开启了第二个脑洞,既然顺铂可以抑制大肠杆菌的分裂,那它能不能抑制癌细胞的分裂? 1969年,初步的研究结果出炉,顺铂成功控制了小鼠的肉瘤和白血病[4]。1971年顺铂的临床试验开始,1977年施宝贵公司购买了顺铂的专利,1978年FDA批准顺铂进入临床应用,到今天顺铂仍然是临床应用最广的抗癌药之一,被誉为“抗癌药中的青霉素”。 多说一句,Rosenberg最初的那个脑洞——用电磁场抑制细胞分裂,如今也已实现。电磁场疗法已经开始用于脑胶质瘤的治疗。(参考:抗癌黑科技——电场疗法) 一位接受电场治疗的患者 自1946年氮芥被用于肿瘤治疗以来,肿瘤的化疗已经走过了70多年的风雨,也挽救了无数的性命。 据统计,从1991年到2019年的28年间,美国的癌症死亡率降低了32%,其中一半要归功于控烟、筛查等肿瘤防治手段,而另一半就是肿瘤治疗的进步了,最重要的便是化疗。 现在,免疫治疗、靶向治疗、ADC药物等新型肿瘤治疗方法的快速发展,让化疗成为了经常出现在对照组中的陪衬,但也不乏化疗与这些新型疗法联用的治疗方案。或许在未来,化疗终将被更为先进的治疗方法所取代,但它在人类抗癌史中的意义依然值得我们铭记。 参考文献: [1]. Goodman L S, Wintrobe M […]

小D
革命性的全新抗癌疗法来了!临床试验疗效优异获缩减临床时间,多种癌症或将大幅受益!

革命性的全新抗癌疗法来了!临床试验疗效优异获缩减临床时间,多种癌症或将大幅受益!

在未来,人类治疗肿瘤会是什么样子的? 这是一个非常值得畅想的问题。过去的一个多世纪以来,人类与肿瘤的斗争未曾停歇。为了对付肿瘤,我们创造了手术、放疗、化疗、靶向治疗,以及近几年来充满希望的免疫治疗等多种治疗手段,大大提升了患者们的生存期和治愈率。 但与此同时,肿瘤对人类的威胁同样在与日俱增。根据咚咚肿瘤科发布的癌症大数据深度调查显示,2015年,恶性肿瘤已经超过了心血管疾病及脑血管疾病,成为目前人类最主要的死亡原因之一。这场旷日持久的战役势必还将持续下去,并且愈演愈烈。 到底怎样才能真正实现攻克肿瘤?事实上,每一次新疗法新技术的出现,我们的抗肿瘤治疗就会有一次飞跃性的提升。最近风头正劲的免疫治疗如此,过去的靶向治疗、放化疗、手术等治疗手段出现时同样如此。 如今,未来已来,一项全新的治疗方式即将在肿瘤治疗中崭露头角:肿瘤电场治疗(TTFields)。 进军肺癌在望!肿瘤电场治疗临床试验取得积极进展! 肿瘤电场治疗已经不是抗肿瘤领域里的一件新鲜事了。早在去年5月,肿瘤电场治疗就已经获得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的批准,用于与替莫唑胺联用治疗新诊断的胶质母细胞瘤患者的治疗,以及作为单一疗法用于复发胶质母细胞瘤患者的治疗。 但今天,我们的好消息和脑胶质瘤无关。而是和中国第一大癌种——肺癌有关: 就在上周,再鼎医药与美国Novocure联合宣布了一项重磅临床研究LUNAR的最新进展。LUNAR研究是肿瘤电场治疗非常重磅的一项III期临床试验,用于对比含铂化疗中或化疗后疾病进展的IV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在单独使用PD-1抑制剂或化疗药物多西他赛与联合使用电场治疗(TTFields)间的疗效对比。 最为重磅的内容是,经过权威机构“独立数据监察委员会(DMC)”审核表示,LUNAR研究无需按原计划入组534名患者,这对于随机被分配到对照组的患者来说可能不符合医学伦理,建议研究样本减少至276名患者,并将随访时间由18个月缩短至12个月。 DMC的表态看似复杂,但是从我们的理解看来,其核心内容只有一个: 由于电场联合治疗的疗效明显优于单药治疗,再按原计划继续这个临床试验,对于分到对照组的患者(即单用PD-1抑制剂或化疗的患者)而言并不合理。所以LUNAR研究可以缩小入组患者数量,降低随访时间,来帮助这个临床尽快完成获取数据。 再说得简单一点,就是电场治疗的联合疗法(TTFields)能够显著提升二线治疗的晚期肺癌患者的治疗效果,帮助患者获得更好的治疗获益。 抗癌黑科技,电场治疗是如何改变肿瘤治疗模式的?   电场治疗向肺癌领域发起冲击,这可能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个临床试验。 过去,我们针对肺癌的治疗无论再怎样革新,始终绕不开手术和药物这两道关卡。特别是在晚期肺癌的治疗中,我们最常用到的手段就是放化疗、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然而对于这些治疗中的几个弊端我们始终难以解决: 1 药物的有效性 药物的有效性和耐药性是我们攻克肿瘤的最大难题。首先是药物的有效性,众所周知,一款抗肿瘤药物不可能对所有肿瘤患者都产生效果,甚至同一款药物对不同肺癌患者的效果都未必一致。药物有效性,对患者来说就是治疗中最大的一场豪赌。 以免疫治疗为例,PD-1抑制剂能为肺癌患者带来非常优异的治疗效果,但如果单独使用,它的有效率一般仅有20%左右。这就意味着高达80%的患者都无法受益于免疫治疗。化疗、放疗以及靶向治疗同样如此。 2 药物的耐药性   与药物有效性一致,药物的耐药问题同样是我们实现攻克肿瘤的最大问题之一。即便我们找到了一款对患者十分有效的治疗药物,短则几个月,长则一两年,这款药物就会产生耐药问题,连被视为抗肿瘤治疗最大希望的免疫治疗也同样存在耐药性的问题。 而对于电场治疗这项全新的治疗方式而言,一切都变得不同了。目前,相关临床试验数据并未披露,肺癌患者的电场联合治疗到底能带来多少治疗获益我们还不清楚,但从它的治疗原理来说,我们过去面临的问题都可能迎刃而解! 肿瘤电场治疗是一种通过便携式、无创的医疗器械实施的疗法,其原理是通过低强度、中频(100-300 kHz)交变电场,作用于增殖癌细胞的微管蛋白,干扰肿瘤细胞有丝分裂,使受影响的癌细胞凋亡并抑制肿瘤生长。 简单说来,电场治疗之所以有效的原因是由于细胞分裂的过程需要很多重要“零件”,包括各种各样的蛋白质分子。这些零件不少是带电的,如果持续受到外界电场的干扰,这些零件就会乱跑,导致整个细胞分裂无法顺利进行。 癌细胞的分裂过程中最重要的零件之一,叫做微管。下图展示的就是一个正在分裂的细胞,蓝色的染色体(DNA)排在中间,由绿色的微管牵引着,正准备一分为二。微管在细胞内的整齐排列,对细胞生长复制极其重要,癌细胞也不例外。对癌细胞持续用电场干扰,就会破坏微管蛋白的排列,从而导致微管无法顺利形成。 无论是在动物实验还是在之前获批的脑胶质瘤患者的治疗中,电场治疗都表现出了确切的疗效。综上所述,肿瘤电场治疗不管是与PD-1还是和多西他赛联合,都可能在不增加系统毒性的基础上,增加了晚期肺癌患者的生存获益。全新的治疗方式,带来的是肺癌里程碑式的治疗进展。 当然,如此全新的治疗手段不仅仅只在晚期肺癌患者二线治疗中进行了探索,肿瘤电场治疗在肺癌一线治疗的适应症上也开展了探索性研究。2020年下半年,肿瘤电场治疗联合PD-1的K药一线治疗肺癌的II期临床试验在美国启动,主要针对胸腔内晚期或转移性PD-L1阳性的非小细胞肺癌。主要评估客观缓解率、总生存期和无进展生存期及安全性。 而除了肺癌患者以外,肿瘤电场治疗正在与化疗等标准治疗、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等新型癌症疗法联合,探索用于晚期肺癌、卵巢癌、肺癌脑转移、胃癌、胰腺癌等一系列难治性癌种的治疗潜力。 这项革命性的全新疗法,国内患者有机会参与吗?   咚咚肿瘤科获悉,肿瘤电场联合疗法即将在中国大陆地区开展相关研究,确诊为晚期非小细胞肺癌且经过含铂标准化疗失败的患者(年龄22岁以上),如对LUNAR临床研究感兴趣,可在后台留言了解更详细的信息。   关于LUNAR在国内的研究: 主要入选标准: 组织学或细胞学诊断为鳞状细胞或非鳞状细胞、不可手术、转移性NSCLC; 首次铂类药物全身治疗期间或治疗结束后的晚期或转移性疾病影像学进展诊断; 根据标准治疗方案,由医生分配接受多西他赛或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 治疗: 符合标准的NSCLC患者将于签署知情同意书后28天内随机化至2个治疗组之一: 第1组:接受多西他赛或纳武利尤单抗+TTFields治疗的患者; 第2组:接受多西他赛或纳武利尤单抗治疗,但不接受TTFields治疗的患者。

小D
迎难而上,以色列专家的这项发明将肿瘤治疗历史划分两截

迎难而上,以色列专家的这项发明将肿瘤治疗历史划分两截

电场黑科技:以色列退休教授创造“科幻级”抗癌帽子,划时代的抗癌技术即将启幕!

小D
扫描下方二维码回复 666 获取解锁验证码
步骤:[ 打开微信]->[ 扫描上方二维码]->[关注"三阴姐妹互助圈"公众号输入 666 获取验证码],即可永久解锁本站全部文章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