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肿瘤转移

肿瘤转移

利器来了,有望彻底打败肿瘤转移!

利器来了,有望彻底打败肿瘤转移!

文章来源:美中嘉和肿瘤防治   上期的洋葱课堂为大家介绍了肿瘤转移的路径和机制,相信很多患者已经不再过度担心肿瘤转移。   虽然转移不应该成为患者每天提心吊胆的原因,但是现有证据表明,包括手术和化疗都不能完全和有效地阻止肿瘤转移,尤其是某些发现较晚的肿瘤患者。   今天,洋葱分享一个打败肿瘤转移的强有力武器——靶向转移纳米治疗,追击+围堵,让肿瘤无法落脚!一起来看吧。       半分钟读全文 靶向转移纳米治疗具有显著的抗肿瘤转移效果,主要依赖一种新和成药物——H@CaPP。 这种新药的主要有效成分是抗炎剂和抗凝剂。 H@CaPP抗转移效果惊人,尤其是与化疗联用或手术后使用。 该药物使用的纳米技术解决了在人体快速清除的问题,有临床应用潜力。 最近发表在顶尖杂志《自然》子刊中的一篇文献为我们介绍了一个关于肿瘤转移的疗法。 这个疗法的核心是一种新的合成药物——H@CaPP(目前还没有商品名),以下是药物介绍: 1 H@CaPP的主要成分是什么? 主要有效成分:抗炎剂piceatannol (PIC)和抗血栓剂(低分子量肝素LMWH)。 抗炎剂PIC通过抑制有炎症相关的信号转导和信号激活,来抑制肿瘤转移。 低分子量肝素LMWH是临床常见的抗凝药,抑制“肿瘤微血栓”形成,阻碍转移前生态位发展。 2 H@CaPP如何发挥抑制转移作用? 研究显示,H@CaPP可以成功阻止转移的多个步骤:从原发肿瘤侵袭阶段到循环阶段,再到定植阶段等环节阻碍肿瘤扩散。 1 “稳住”原发肿瘤,压制侵袭性源头 肿瘤转移的第一步,也是必不可少的步骤是“侵袭”。在侵袭阶段,肿瘤细胞从原发部位逃逸到周围组织并渗入血管。在这个过程中,上皮间质转化(EMT)能力增强,促进了肿瘤的细胞的运动和侵袭,这个过程是一种炎症反应,常被看作是肿瘤侵袭的发起者。   H@CaPP可抑制炎症相关因子的作用,阻碍肿瘤侵袭,压制肿瘤转移的源头。 2 阻止“微血栓”,把肿瘤暴露给免疫细胞 一旦肿瘤细胞渗入血管,形成循环肿瘤细胞,进入循环阶段。研究发现,在这个阶段,血小板水平升高与转移相关。大量的血小板会聚集在肿瘤细胞上,在凝血酶的帮助下形成“微血栓”,而“微血栓”可以把肿瘤细胞伪装起来,阻止它被免疫系统识别并清除。   H@CaPP中的抗凝药阻碍了血小板与肿瘤细胞的粘附,不能形成“微血栓”,间接帮助免疫细胞将血循环中的肿瘤细胞清除。 3 多方位干扰定植,让肿瘤细胞无处“扎根” 血液循环中的肿瘤细胞一旦成功定植到其他组织,便形成转移,这是我们的担心所在。通过小鼠肿瘤的研究发现,肿瘤发生后,其他容易转移的部位会逐渐形成生态位,为肿瘤定植做准备,如粘性提高、发生炎性反应、血管通透性增强、免疫抑制。   新药物H@CaPP能通过竞争结合生态位形成需要的因子抑制肿瘤细胞粘附,增强抗炎作用等,抑制转移前生态位的发展从而阻碍定植。 3 H@CaPP效果如何? 为了验证H@CaPP的抗转移效果,研究者观察并统计了肿瘤小鼠经过不同的治疗后,发生肺转移的情况及存活时间得出以下结果: H@CaPP联合化疗,取得明显的抗转移效果 肿瘤小鼠分组治疗,分别接受化疗、化疗+抗凝、化疗+抗炎、化疗+纳米颗粒、化疗+非靶向纳米颗粒、化疗+H@CaPP靶向纳米颗粒,不同治疗后的小鼠肺部组织如下图显示:   对照组(不治疗)肺部转移灶很多,而化疗也并不能有效阻止其转移,采用H@CaPP联合化疗的小鼠肺部转移灶很少,几乎看不到,抗转移效果最好。   而且,在不同治疗后小鼠的存活实验中,H@CaPP联合化疗组小鼠的中位存活天数最长(53天),远高于对照组(38天)。 化疗、H@CaPP纳米治疗等各组小鼠的肺转移情况 手术后H@CaPP治疗,抗转移效果明显 除了联合化疗,研究人员还探索了手术+H@CaPP治疗的治疗效果。将肿瘤小鼠分为手术、手术+抗凝、手术+抗炎、手术+纳米颗粒、手术+非靶向纳米颗粒、手术+H@CaPP靶向纳米颗粒进行不同的治疗,不同组的小鼠肺部如下图显示:   对照组(生理盐水)肺部转移灶很多,而手术对抑制肿瘤转移的效果很有限,采用手术+H@CaPP的小鼠肺部转移灶明显减少,抗转移效果最好。 […]

半夏
担心肿瘤转移是“杞人忧天”?了解这些,不再过度忧虑

担心肿瘤转移是“杞人忧天”?了解这些,不再过度忧虑

文章来源:美中嘉和肿瘤防治   听说,肿瘤切除后身体还有残留,指不定什么时候就转移了。 听说,某某的癌症控制住了,但后来干活太多,累的复发转移了。 听说,肿瘤术后要吃好睡好,否则免疫力降低,就会转移。 …… 肿瘤转移,一直是患者们最担心的问题,即便是康复期的患者,也常常会担心甚至怀疑自己病情进展了。害怕肿瘤转移还严重影响了患者们日常生活,不敢做这,不敢做那。   肿瘤转移到底是怎么回事儿?稍不注意,转移就会发生吗?洋葱带你深入了解这个知识,从此不再过度忧虑。       半分钟读全文 肿瘤被一种类似气球的基底膜包围,在转移之前,必须突破这个“坚硬的壁”。 肿瘤中心比边缘部位的转移性更强,具有更高的Ki67、坏死和Fuhrman等级。 脱落的肿瘤细胞,在远处组织的定植是极其无效的过程。 对待转移的正确态度——“战略上藐视敌人,战术上重视敌人”。 1 肿瘤有个膜,阻止它“爆炸” 近期的一项研究发表在《PNAS》,给我们展示了肿瘤的一个特点:肿瘤的周围有一层薄膜将其包裹住,这层薄膜类似气球,但非常坚韧。 当癌细胞发生分裂和生长时,这层膜将肿瘤固定在原位。肿瘤扩散前,必须突破这层膜(下图中绿色部分)。 那么这层膜容易突破吗?研究人员通过尝试往肿瘤内输注压力发现: 这层膜富有弹性,能增大至原来的两倍大小; 与气球不同,这个膜的固有弹性或刚度不会随着变形或膨胀而改变,也就是说,不容易像气球一样爆炸。 目前,研究者正在试图制作“更加坚硬的气球”,阻止癌细胞突破这层扩散的必经之路。洋葱很期待。 2 肿瘤中心的转移性比边缘强 《自然》杂志的子刊最近发表了一篇关于肿瘤转移性的文章,以肾透明细胞癌为研究对象,揭示肿瘤中心与肿瘤边缘部位转移能力的不同。 如何界定肿瘤中心与边缘? 研究人员把距离边界10mm归为肿瘤边缘,否则为中心。 通过评估Ki67、坏死情况以及Fuhrman等级等情况,判断肿瘤中心与边缘在转移性方面的差异。   Ki67,是细胞增殖的标志,肿瘤中心Ki67明显高于边缘,表明肿瘤中心增殖能力强; 坏死情况,与肿瘤侵袭性和不良预后相关,在肿瘤中心明显更高,表明肿瘤中心侵袭能力强; Fuhrman分级,是常用的肾癌组织学分级越高,等级越高,复发的风险也越高; 另外,体细胞拷贝数变异在肿瘤中心明显高于边缘,这是一种常见的基因突变; 以上四点均表明肿瘤中心存在克隆生长能力强,转移潜力高,而且肿瘤中心坏死会加剧缺氧、加速体细胞拷贝数变异负担。 由此可见,处于肿瘤边缘的细胞侵袭能力和增值能力均较弱,其脱落后进入血液循环或淋巴循环并不一定能成功转移。   那么脱落的肿瘤细胞威胁有多大? 3 肿瘤细胞远处定植“成功率”极低 脱落的肿瘤细胞进入外周血液循环,被称为循环肿瘤细胞(CTC),很多患者对这个概念都不陌生。   如果血液检查发现大量循环肿瘤细胞,很多肿瘤患者会异常的紧张焦虑,其实不必如此。 研究显示 扩散的肿瘤细胞完成在远处组织的定植,是一个极其无效的过程。 报告显示每毫升血浆中的循环肿瘤细胞数>1000,但实际上临床可检出的转移灶却很少。 这是因为,肿瘤细胞即使突破了第一道关卡(冲出原发部位的韧膜)、突破了第二道关卡(成功进入血管),也会因为找不到接受它并能存活的新组织而宣告失败,这个难度不亚于前两道关卡。而且,在整个过程中,还有“小卫士”免疫细胞在不断搜索并打击这些扩散的癌细胞。 对待转移的正确态度 战略上藐视敌人,战术上重视敌人 战略上如何藐视 肿瘤成功转移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天时地利人和”,即1)具有足够强大的增殖能力和侵袭性,2)新组织微环境满足脱落癌细胞定植条件,3)循环肿瘤细胞成功躲过人体免疫细胞的打击。   因此,从宏观角度来看,肿瘤患者不必把转移想的太可怕,而应该享受生活,享受当下。 […]

半夏
科学家竟发现了人类的新“器官”:皮肤和内脏下的一层膜,难道真是人体“经络”?

科学家竟发现了人类的新“器官”:皮肤和内脏下的一层膜,难道真是人体“经络”?

这两天,医疗圈子里发生了一则非常奇幻的新闻。这让咚咚编辑部的同事们非常紧张: 临近愚人节了,这又是哪家医疗媒体的愚人节套路? 要是出现错误报道,小编的年终奖就泡汤了 然而,经过反复确认求证,这则新闻竟然是真的,这可谓是医疗圈子里的年度重大新闻了…… (当然,在各个媒体的报道中存在夸张成分。)   人体新“器官”——间质   美国纽约西奈山依坎医学院的研究人员在一次研究中,发现了人体组织中从未见过的充满液体的空间网络组织。 这句话读起来费劲吧?简单来说,你可以把它理解成遍布我们身体的一层充满液体的膜。这样说起来就明白了吧。 这项研究《Structure and Distribution of an Unrecognized Interstitium in Human Tissues》在 Nature 旗下的《Scientific Reports》中刊登。 当然,对于这份期刊的内容风格如何,我们就不做评价了 原文中,这个新发现的人体结构被叫做间质(interstitium),研究者们最初在一截切除的胆管外周找到了这个结构,胶原蛋白织成了这层网状的空间结构。 对于间质到底是什么样的,我们的美工小姐姐实在难以描绘出来。各位读者可以想象一下,一截水管状的胆管外围包裹了一层充满液体的膜,而其中液体则被称为间质液。 随后,研究者们陆续在肺、主动脉、餐后的消化道、排尿时的膀胱、受压的皮肤和运动时的筋膜中发现了类似的结构。 ‍ ▲网状结构的间质 这个研究的发现,意味着我们过去认为的器官与组织外层都是由紧密的结缔组织构成是错误的,事实上,它们其实都是充满了间质液的间质结构。 对于这个研究成果,可以说是非常令人震惊了。在人类医学发展了两千多年,现代医学也发展了数百年的情况下,我们竟然还有没有被发现的组织或“器官”?   这让我们警醒,人类自以为了解自己,但事实并不是这样的。   “新器官”诱发的肿瘤转移   论文中,作者认为这是人体解剖学的限制导致了间质始终未被发现。在解剖学中,所有解剖标本都是失去生命的人体与组织,毕竟不能真的搞个活人来做实验,这听起来就相当惊悚了… 研究者的观察样本是12名需要进行胆管部分切除手术的患者,采用基于探针的共聚焦显微内镜观察了 13 例手术病人的肝外胆管和胰管。 观察过程中,研究人员发现间质中的间质液会直接流入淋巴系统。而淋巴系统作为肿瘤转移的一个重要渠道,是否预示着间质也是肿瘤转移的一个重要渠道呢? 对此,研究人员观察了5名肿瘤患者,均发现这几位患者的肿瘤细胞从黏膜侵犯到黏膜下层,但淋巴管没有受影响。癌细胞的可能是通过间质及间质液向不同的淋巴结区域产生了转移。据此,论文认为: 间质可能是肿瘤转移的一个重要途径。 通过观察,研究人员还猜测: 间质可能与一些受伤或术后组织的水肿有关,间质液可能会随着间质蠕动而流动,可能有信号传输的功能。在有感染的时候,它可能在免疫应答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不管怎样,间质的发现是人类对自身认知的进步。医学就是这样,在不断的突破中,越是能到达医学的本质。而在那一刻,相信癌症,甚至是疾病都将成为人类的历史。   期待这一次的发现,能遏制住癌症转移的阿克琉斯之踵。

小D
扫描下方二维码回复 666 获取解锁验证码
步骤:[ 打开微信]->[ 扫描上方二维码]->[关注"三阴姐妹互助圈"公众号输入 666 获取验证码],即可永久解锁本站全部文章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