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身体活动

身体活动

​16.9%的胃癌、11.0%的肾癌……都和这一行为有关

​16.9%的胃癌、11.0%的肾癌……都和这一行为有关

近日,来自美国癌症协会(ACS)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对2013-2016年美国因缺乏身体活动导致的癌症患者比例进行了分析,并在《运动医学与科学》(Medicine & Science in Sports & Exercise)杂志发表了研究结果。 研究结果显示,身体活动不足是癌症发生的危险因素之一,如果每周进行5小时的中等强度身体活动,每年将可预防46000多例癌症的发生。   图片来源:123RF   具体来看,2013-2016 年,美国30岁及以上人群中,每年有3%的新发癌症病例可归因于缺乏身体活动;而且缺乏身体活动对女性影响更大,在每年可预防的46000多例新发癌症中,14000多例为男性;32000多例为女性。   从具体癌症类型来看,大约16.9%的胃癌、11.9%的子宫内膜癌、11.0%的肾癌、9.3%的结直肠癌、8.1%的食管癌、6.5%的女性乳腺癌和3.9%的膀胱癌,均与缺乏身体活动有关。   此外,研究还发现,工作时间长而缺乏时间、缺少安全的活动环境等,是导致身体活动不足的主要障碍。   研究通讯作者、美国癌症协会公共卫生硕士Adair Minihan指出:“这些发现强调,需要鼓励人们进行身体活动,以作为预防癌症的一种手段,并实施个人和社区层面的干预措施,解决进行身体活动的各种行为和社会障碍。”    图片来源:123RF 增加身体活动为何有助于预防癌症? 多项研究发现,增加身体活动有助于保持健康体重(18.5≤体重指数[BMI] ≤24.9)、影响某些激素水平、改善免疫系统功能、减少身体炎症等,从而有助于预防癌症的发生。   超重或肥胖与十多种癌症风险升高有关,包括乳腺癌、结直肠癌、胰腺癌、食管癌和胆囊癌等。增加身体活动有助于保持健康体重,从而降低多种不同类型癌症风险。   增加身体活动有助于影响某些激素水平,如雌激素,这是一种可以促进乳腺细胞分裂更频繁的激素,如果雌激素水平过高,细胞分裂过多并失去控制,可能会导致一些与雌激素相关癌症的发生,包括乳腺癌、卵巢癌等。当增加身体活动时,有助于降低体内雌激素水平,从而有助于预防癌症的发生。   增加身体活动有助于增强免疫系统功能,使其更有效地““工作”,识别体内有可能出现癌变的细胞,并及时将它们清除。同时,免疫系统功能的增加,还有助于减少体内的炎症,而慢性炎症会增加多种类型癌症风险。   增加身体活动还会影响调节细胞生长的因子,如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很多癌细胞表面都有胰岛素受体,如果结合胰岛素或促生长因子,可能刺激癌细胞生长。   增加身体活动还有助于食物更快地通过我们的身体。这意味着食物中有害的东西在肠道中停留的时间更少,这可能有助于预防结直肠癌的发生。   不过,身体活动与癌症风险之间相互关联的生物学机制尚未完全清楚,也可能通过其它机制降低患癌风险,仍需更多研究进行探索。   图片来源:123RF 身体活动该如何进行? 《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建议,健康成年人每周至少进行150-300分钟的中等强度身体活动,或75-150分钟的高强度身体活动;达到或超过300分钟中等强度或150分钟高强度身体活动,最为理想。   身体活动形式可采取有氧、阻抗和伸展等。以有氧运动为主,无氧运动作为补充。身体活动强度须因人而异,中等强度身体活动为能达到最大心率(最大心率[次/分钟]=220-年龄)的60%-70%的身体活动。   此外,在日常生活中要尽量少坐多动,达到每天6000~10000步的身体活动量。吃动平衡,让摄入的多余能量通过运动的方式消耗,达到身体各机能的平衡。   图片来源:123RF 不同人群进行身体活动时应注意什么? 老年人在进行身体活动时要量力而行,选择与自身体质和健康相适应的方式,在重视有氧运动的同时,重视肌肉力量练习和柔韧性锻炼,适当进行平衡能力锻炼,强健骨骼肌肉系统,预防跌倒。   特殊人群,如孕妇、慢性病患者、残疾人等,应在医生和运动专业人士的指导下进行身体活动。   单纯性肥胖患者在减低体重过程中,应增强肌肉力量锻炼,以避免肌肉和骨骼重量的下降。   以体力劳动为主的人群,要注意劳逸结合,避免“过劳”,通过身体活动促进身体的全面发展。可在工作一段时间后换一种放松的身体活动方式,减轻肌肉的酸痛和僵硬,消除局部的疲劳。 […]

半夏
患癌症后,身体和生活还能回到从前吗?这种方式可能有帮助

患癌症后,身体和生活还能回到从前吗?这种方式可能有帮助

癌症及其治疗引发的副作用,会给患者的身体、心理带来伤害,不仅危害健康和生命,还影响着生活质量。   控制癌症的发展,降低复发和死亡风险,同时改善整体健康状况、提高生活质量,是很多癌症患者的愿望。对于癌症患者来讲,患癌后还能回到从前的生活质量、改善整体健康状况吗?   图片来源:123RF   我们先看一个真实的案例。   Debbie Mendoza女士是一名退休的教师,在2019年2月确诊为转移性乳腺癌,并于2020年3月在MD安德森癌症中心(MD Anderson Cancer Center)完成了乳腺癌治疗,包括乳房切除术、放疗、化疗等。   在乳腺癌及治疗副作用影响下,Debbie每天需要使用助行器和吸氧来维持生活。“我已经筋疲力尽,那是我一生中最虚弱、疲劳的时刻。当我做一些事情的时候,比如清理厨房等家务,第二天就不得不需要更多休息。我想做一些事情,但我的体力和精力已经跟不上了。” Debbie回忆道。   与此同时,Debbie参加了MD安德森癌症中心的“癌症后积极生活”(Active Living After cancer)计划。这项为期12周的计划,通过专业人员的指导,为癌症患者提供体力活动建议,建立更健康的生活习惯,并应对生存中的挑战,从而增加体力和精力,改善整体健康,提高生活质量。   12周结束时,Debbie已经可以每天带着她的狗在小区里散步,不再使用助行器和吸氧,同时也能够去健身房进行锻炼,并且食欲也有所改变。   “我现在更强壮了,” Debbie在乳腺癌治疗后1年时说道,“我感觉好多了,信心也更高了。我现在肯定比一年前有更多的精力和体力。通过坚持身体活动等干预措施,癌症患者也可以恢复到正常的生活”。    图片来源:123RF   “癌症后积极生活”计划是如何实施的?   MD安德森癌症中心 “癌症后积极生活”计划,旨在教患者制定自己的技能目标,并让他们按照自己的节奏去开展计划。   该计划的重点是培养癌症患者增加中等强度身体活动的行为技能,鼓励患者进行短暂的中等强度身体活动,如走楼梯和步行等,最终实现每周至少有5天进行中等强度身体活动、每次至少30分钟的目标。   根据计划安排,患者在12周内,学习身体活动的技能,如步行、尊巴舞、阻力带训练和排球等;学习认知和行为技能,如预防癌症复发的行为;学习延长生存期的技能,如补充营养、缓解疲劳、体重管理等。   同时,还要根据自身情况将学到的技能应用于生活中。如根据计划要求,癌症患者可从每天2分钟身体活动开始,逐渐增加到10分钟,再到20分钟、30分钟。   图片来源:123RF   增强身体活动对癌症患者真的有益吗?   MD安德森癌症中心的研究人员,曾开展一项研究,探讨了“癌症后积极生活”计划对癌症患者整体健康和生活质量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该计划改善了癌症患者的身体功能和健康相关生活质量。研究结果发表于美国癌症协会(ACS)旗下知名期刊《癌症》(Cancer)。   研究人员对127名女性乳腺癌患者进行了随访研究。这些受试者的平均年龄为59.6岁,均参加了“癌症后积极生活”计划。   在计划开始和结束时,研究人员分别统计了受试者过去7天内,中等强度至高强度身体活动的时间;测量了受试者的身体功能,包括30秒坐立(从坐在无扶手椅子上的姿势开始,并在30秒内尽可能多地站起来和坐下),6分钟步行距离;以及健康相关生活质量(HRQOL),包括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   图片来源:123RF   在调整了年龄、肿瘤分期、治疗方式、乳腺癌病程等因素影响后,研究人员发现,“癌症后积极生活”计划对受试者的身体和生活产生了积极影响。   受试者中等强度至高强度身体活动的时间增加。由加入计划前的平均172.8分钟/周,增加至计划结束时的344.6分钟/周,增加了171.8分钟/周。 […]

半夏
​《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0》发布!5大风险因素,你了解多少?

​《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0》发布!5大风险因素,你了解多少?

  近日,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组发布了《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0》(简称报告),对2018年中国心血管疾病的发病、死亡,以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 在中国,心血管疾病有着怎样的发病和死亡率?哪些风险因素正在影响呢?今天,我们就来看下报告的部分重点内容。   图片来源:123RF 每5例死亡中就有2例死于心血管疾病 报告指出,中国心血管疾病患病率处于持续上升阶段,推算心血管疾病现患病人数3.3亿,其中中风1200万,冠心病1139万,肺原性心脏病500万,心力衰竭890万,心房颤动487万,风湿性心脏病250万,先天性心脏病200万,下肢动脉疾病4530万,高血压2.45亿。   2018年,心血管疾病死亡率仍居首位,高于肿瘤及其他疾病;农村、城市心血管疾病导致的死亡,分别占农村、城市总死亡的46.66%和43.81%,也就是说每5例死亡中就有2例死于心血管疾病。 5大影响因素 报告指出,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城镇化进程及人口老龄化的加速,中国居民的生活方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不健康饮食、身体活动不足、吸烟等生活方式危险因素广泛流行,增加了心血管疾病的发病和死亡风险。   图片来源:123RF 1.烟草使用   2018年,中国15岁及以上年龄人群吸烟率为26.6%。其中男性吸烟率为50.5%,女性2.1%;农村人群的吸烟率(28.9%)高于城市(25.1%);45-64岁年龄组现在吸烟率最高,达30.2%。    中国非吸烟者的二手烟暴露率为68.1%,其中几乎每天都暴露于二手烟的比例为35.5%;二手烟暴露最严重的室内公共场所为网吧(89.3%)、酒吧夜总会(87.5%)和餐馆(73.3%)。   全球每年约190万人因为烟草使用或二手烟暴露引发的冠心病失去生命,约占全球冠心病死亡的1/5;约38.2万人由于暴露于二手烟引发的冠心病而死亡,占冠心病总死亡人数的4.3%。若不采取广泛的戒烟措施,中国每年因烟草造成的死亡人数将从2010年的100万人左右,增至2030年的约200万人,预计2050年将达到300万人。   图片来源:123RF   2.膳食不健康   报告指出,不健康膳食所导致的心血管代谢性疾病死亡人数仍持续增加,从1982年的107万增加到2010-2012年的151万。   2010-2012年中国营养调查资料分析发现,在所有膳食因素中,与心血管代谢性疾病死亡人数有关的归因比例中,影响最大的是高钠摄入(17.3%)、低水果摄入(11.5%)、低水产品ω-3脂肪酸摄入(9.7%)、低坚果摄入(8.2%)、低全谷物摄入(8.1%)和低蔬菜摄入(7.3%)。   3.身体活动不足   中国居民身体活动量呈下降趋势,自1991年至2009年,身体平均活动总量从385.9代谢当量(MET)•小时(h)/周(w),下降到了213MET•h/w。   身体活动量与心血管疾病死亡风险呈显著负相关。有研究发现,相比于中国身体活动量最低(≤MET•h/w)的1/5人群,活动量最高(MET•h/w)的1/5人群,与心血管疾病死亡风险降低41%相关。身体活动每增加(MET)•h/w,与心血管疾病死亡风险降低12%相关。   图片来源:123RF   4.超重或肥胖   有研究发现,中国18岁以上人群超重率达30.1%,肥胖率为11.9%。中国高血压调查显示,2012-2015年,中国成年居民腹型肥胖(男性腰围≥90cm,女性腰围≥85cm)检出率为29.1%;男性为28.6%;女性为29.6%;约有2.778亿人腹型肥胖。   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发现,保持健康的体重指数(BMI),可预防5.8%的主要冠心病事件、7.8%的缺血性冠心病和4.5%的缺血性中风,以及34.4%的2型糖尿病。此外,与腰围健康(男性腰围<85cm,女性腰围<80cm)的人群相比,腹型肥胖的人,缺血性心脏病的发病风险增加30%,死亡风险增加32%。   5.心理精神问题   截至2017年年底,中国已登记在册的严重精神障碍患者581万人。1990-2017年,中国抑郁症患病率从3224.6/10万上升到3990.5/10万。2017年,女性抑郁症患病率为5039.6/10万,显著高于男性的2984.9/10万。   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发现,中国居民重度抑郁症患病率为0.6%,重度抑郁症是心脏病的危险因素之一,与风险升高32%相关,尤其是城镇居民,风险增加更为显著,升高风险达72%。    此外,还有研究发现,约31.3%的抑郁症患者以循环系统疾病为首发症状,其他表现包括失眠、胃肠道系统疾病、躯干疼痛、感觉异常、神经系统疾病、性欲减退和身体疼痛等。 图片来源:123RF 小结 报告指出,随着心血管疾病风险因素的影响,中国患高血压、血脂异常、糖尿病和肥胖的人数在不断攀升,这进一步推动了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的升高。应从仅关注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本身,转变为关注危险因素形成和流行的环境,更加关注环境因素和生活方式因素对危险因素形成的作用,倡导心血管全生命周期的健康管理,在生命早期强调心血管健康,采取预防为主的策略,提高健康水平。     […]

半夏
扫描下方二维码回复 666 获取解锁验证码
步骤:[ 打开微信]->[ 扫描上方二维码]->[关注"三阴姐妹互助圈"公众号输入 666 获取验证码],即可永久解锁本站全部文章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