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崖岭数百重,幽谷险峻,恒积冰雪,寒风劲烈。” 海拔7546米,被誉为「冰山之父」的帕米尔冰山最高峰——慕士格塔峰,何先生在2017年征服登顶;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2022年,耗时168天的负重徒步,何先生沿着长江的轨迹走过3700公里的徒步旅程;
千里之行,不惧挑战。我们今天的主角何先生,是天生的浪漫主义者,乐于接受一个又一个的挑战。高山如此,河流如此,而在面对癌症的骤然造访时,何先生同样把它当做一场人生的挑战,把它视作路遇的山峰或河流,正视它,并且跨越它!
2023年3月,何先生遭遇了一场人生中最大的挑战:一次意外的检查,他被确诊为肝癌。经过术前评估,进行手术的难度大且预后差,甚至存在肝衰竭风险,随时可能危及生命!
幸运的是,经过吉林大学第一医院的王广义主任团队专业、系统化的治疗,何先生经历了以局部治疗为核心,创新原研药仑伐替尼联合免疫治疗的「三联方案」转化治疗。得益于转化治疗展现出的优异疗效,今年6月,他已经顺利接受手术,正在逐渐康复。
这场与肝癌的较量过程中,何先生到底经历了哪些艰险?王主任又是如何力挽狂澜?我们与何先生夫妻对谈了半小时,试图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也希望带给大家一些力量和启示。听着他们平静的讲述,能够感受到夫妻俩内心的从容、淡定和坚韧,也深切体会到:能够理性面对疾病,在医生指导下选择正确高效的抗癌方案,就是抗癌成功的一半。
在这个很多人听到“癌症”两个字就吓瘫的世界里,何先生与爱人的冷静应对,成为了很多癌友的楷模与航标。
几经咨询,几乎所有朋友都提到了一位专家:吉林大学第一医院的王广义主任。作为国内著名肝胆外科专家,王主任医术精湛,尤其擅长各种复杂疑难手术,同时也是肝癌治疗领域的权威。于是,夫妻俩果断拍板:问诊王主任,请他为自己制定肝癌的治疗方案。
和风细雨、如沐春风。
既然选择相信,何先生把自己完全托付给了王主任,而何太太则承担起与医生沟通、照顾丈夫、安抚情绪的重任。她让自己始终保持坚强与冷静,帮助爱人全力抗癌,集中精力面对治疗中遇到的一切困难。
两个月后,第一次疗效大考让全家人欢欣鼓舞!经过影像学检查,何先生肝部肿瘤出现明显缩小,而肿瘤标志物甲胎蛋白(AFP)由1106降至17,其它几项重要的肿瘤标志物数值也降至正常范围。


目前,何先生还在接受原研仑伐替尼+PD-1抑制剂的术后辅助治疗,除了定期去医院治疗、复查外,他的生活已经基本恢复正常,实现了病情完全缓解的目标。
01
正确的治疗决策与高效的原研治疗药物对抗癌治疗来说至关重要。非常庆幸在王主任的主导下,我们通过「转化治疗+根治性手术」的方式实现了病情完全缓解。癌症患者在确诊后一定要充分和医生做好沟通,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方案;另一方面,癌症患者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选择疗效和安全性可靠的原研治疗药物,一线治疗的机会非常宝贵,一定要把好钢用在刀刃上。
02
患者本人的心态很关键,要对疾病有基本的认知,科学理性、乐观地面对,配合治疗。
03
家属的帮助和关心是患者非常重要的支撑。我们家属要坚强起来,照顾好患者的生活起居。患者的情绪可能不稳定,容易生气,家属也要时刻关注,及时开导鼓励,包容他,做他最坚实的后盾。
咚咚点评
近年来,随着肝癌系统治疗方式的不断突破,晚期肝癌患者的生存期有了显著改善,一些不具备手术条件的中晚期患者在系统治疗的帮助下,有望重获根治性手术机会,实现临床治愈。目前,以局部治疗为核心,靶向治疗与免疫治疗协同的联合治疗已经成为转化治疗的重要手段,为众多患者带来了治愈的希望。
本案患者经影像学诊断为原发性肝癌(CNLC分期 Ib期)伴门静脉高压,因肿瘤体积较大,且分布在整个右半肝,拟行右半肝全部切除术,预测术后剩余肝脏体积不足,小于40%,无法行手术治疗,遂决定行以仑伐替尼为主的转化治疗2个月(靶向+免疫+介入治疗)。治疗后肿瘤明显缩小,AFP(甲胎蛋白)由1106降至17,成功转化接受手术切除,术后肿瘤大部分坏死,脉管神经未见明确癌浸润,术后继续行以原研仑伐替尼联合PD-1抑制剂免疫治疗6个月。
我们看到,本案中治疗方案与治疗药物的选择都为成功治疗打下坚实基础。首先是转化治疗成功实现了缩瘤目标,为根治性手术切除创造了有利条件;其次是在众多药物中做出了更优的选择,原研仑伐替尼疗效确切,联合免疫治疗双重阻断疗效增强,短期内降低了肿瘤负荷,为患者创造了良好的手术机会。在治疗过程中患者身体可耐受,未出现明显严重的副作用,充分证明了仑伐替尼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目前,各种以原研仑伐替尼为基础的联合治疗都表现出了不俗的疗效和安全性,涉及各类癌种的辅助/新辅助治疗、转化治疗、晚期癌患的一线及后线治疗等不同应用场景。我们希望未来能探索出仑伐替尼单药或联合治疗的更多方案,积累更丰富的循证医学证据,让越来越多不同分期的肝癌患者都能从中获益。
本文仅供医学药学专业人士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