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中风

中风

多病共存!癌症生存者应警惕,40%以上患多种慢性病

多病共存!癌症生存者应警惕,40%以上患多种慢性病

癌症曾经被认为是不治之症。随着早期诊断和治疗技术的进步,越来越多的患者在癌症中生存下来,与癌共存,或“完全治愈”,生存期得以延长。与此同时,癌症生存者有着更高的慢性病共病(同时患有多种慢性疾病)风险。 慢性病共病,会对癌症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存期产生影响。如果某种慢性疾病在确诊癌症前发生,则可能使癌症治疗复杂化,并导致治疗效果不佳;如果是在确诊癌症后发生,考虑到患者的癌症史,其慢性病治疗通常会受到影响,也会危害生存期。 近日,一项发表于美国癌症协会(ACS)旗下知名期刊《癌症》(Cancer)的研究显示,癌症生存者不仅有着更高的慢性疾病风险,而且慢性病共病风险正在上升。如果能对癌症生存者的慢性疾病风险进行管理,预防慢性疾病的发生,将对癌症生存者的生存期、生活质量产生积极影响。   图片来源:123RF 研究人员对2002-2018年美国美国国家健康访问调查(NHIS)的数据进行了分析,共涉及485233名成年参与者,其中癌症生存者30728名;非癌症患者454505名。 通过调查问卷,研究人员统计了参与者的基本健康信息(年龄、性别、身高、体重等);肿瘤类型、分期、治疗方式、确诊时年龄等信息;吸烟状态、饮酒量、运动等生活方式信息;除癌症外的慢性疾病患病信息等。 慢性疾病主要包括高血压、糖尿病、中风、心脏病(缺血性心脏病和其它类型心脏病)、肺部疾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和哮喘)、肾脏疾病、肝炎、关节炎和病态肥胖(体重指数[BMI]>40 kg/m2;或BMI>35 kg/m2且至少患有1慢性疾病)。慢性病共病则指患有至少3种上述慢性疾病。 调整其它因素影响后,研究人员发现,相比于非癌症参与者,癌症生存者有着更高的慢性疾病风险。2018年,癌症生存者和非癌症参与者的患病率分别为40.6%和33.5%;缺血性心脏病患病率分别为18.4%和13.5%;慢性肾病患病率分别为5.0%和2.7%。   ▲2002年和2018年,癌症生存者和非癌症参与者不同慢性疾病患病率(数据来源:参考资料[1];制图:药明康德内容团队) 与2002年相比,癌症生存者高血压、糖尿病、肾脏疾病和病态肥胖的患病率显著增加。相比之下,缺血性心脏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和肝炎的患病率显著下降。 研究人员分析,缺血性心脏疾病患病率的下降,可能与癌症治疗的进展有关,如更精准的化疗给药方案,放射治疗的改进,以及靶向治疗减少脱靶效应等,可能会减轻对癌症患者心血管的影响。 慢性病共病方面,2002-2018年,相比于非癌症参与者,癌症生存者患病率更高;同时,癌症生存者和非癌症参与者,患病率均有所上升。 癌症生存者的慢性病共病患病率,从2002年的43.7%上升至2018年的46.6%;而非癌症参与者则由14.3%上升至16.7%。此外,18-44岁癌症生存者,慢性病共病患病率上升最显著,从18.4%上升至28.4%;而非癌症参与者则由1.9%上升至2.9%。   ▲2002年和2018年,不同年龄、性别人群,慢性病共病患病率(数据来源:参考资料[1];制图:药明康德内容团队) 研究人员分析,癌症生存者慢性病共病患病率的增加,可能与多种因素有关,如群体老龄化、癌症生存率改善、癌症治疗副作用和共同风险因素(如吸烟、缺乏体力活动和肥胖)等。尤其是18-44岁的癌症生存者,其生存率和预期寿命有了实质性的改善,他们出现慢性疾病的风险也越来越高。 研究最后指出,由于癌症生存者的数量不断增多,且慢性病共病患病率也在上升,美国患有慢性病共病的癌症生存者数量,其数量从2002年的470万增加到2018年的810万。对于癌症生存者来讲,迫切需要不同科室医务人员的合作,对其提供建议,降低慢性疾病患病风险。 同时,对于所有人来讲,都应尽早对不健康的生活方式进行积极干预,从而降低癌症和多种慢性疾病风险;尤其是癌症生存者,在确诊后更应尽早改变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从而提升生活质量和生存期。   参考资料 [1] Changchuan Jiang, et al.,(2021). Chronic Comorbid Conditions Among Adult Cancer Survivors in the United States: Results From the National Health Interview Survey, 2002-2018. Cancer, DOI: 10.1002/cncr.33981.  

半夏
全球超一半心血管疾病死亡在亚洲!这些危险因素要警惕

全球超一半心血管疾病死亡在亚洲!这些危险因素要警惕

文章来源:e药环球   心血管疾病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尽管在全球范围内,实施了多项有效和安全的预防策略,但心血管疾病仍然是导致全球死亡和过早死亡的主要原因。 近日,一项发表于《美国心脏病学会杂志》(JACC)子刊JACC: Asia的研究,对1990年到2019年亚洲心血管疾病的死亡趋势,以及危险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作者为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赵冬教授。   赵冬教授指出,了解心血管疾病的流行病学特征,才能更好地制定策略和行动,对抗心血管疾病的流行,降低发病和死亡风险。在今天这篇内容中,我们将与读者分享研究的部分重点内容。   图片来源:123RF 全球58%心血管疾病死亡在亚洲 研究指出,亚洲因心血管疾病死亡的人数正在迅速增加。从1990年至2019年,心血管疾病导致的死亡人数从560万增加至1080万,占总死亡的比例从23%增加至35%,男性和女性的心血管疾病死亡率均持续增加。在这些心血管疾病死亡中,近39%为过早死亡,即70岁以下死亡,明显高于欧洲(22%)、美国(23%)和全球(34%)。   2019年,心血管疾病在全球共导致1860万死亡。也就是说,亚洲心血管导致的死亡,占到了全球心血管疾病死亡的一半以上(58%)。   在心血管疾病导致的死亡中,47%是由缺血性心脏病引起;40%由中风引起。这两类疾病也是导致心血管疾病死亡的主要原因。在中国,由出血性中风导致的死亡人数大幅下降,但缺血性心脏病导致的死亡人数增加,心血管疾病死亡的主要亚型已从中风转变为缺血性心脏病。   亚洲大多数国家处于心血管疾病快速增加的阶段。像中国等国家,心血管疾病死亡率相对较高,心血管疾病导致的死亡占总死亡比例普遍高于40%,中国为43%。而韩国和日本,心血管疾病导致的死亡占总死亡的比例则处于下降阶段,分别从1990年的34.9%和36.2%,下降到2019年的26.6%和24.3%。   图片来源:123RF 可改变因素是“重要推手” 研究人员分析,不健康饮食、吸烟、高血压、血脂异常和糖尿病等可改变因素,以及人口老龄化等,是亚洲地区心血管疾病发病和死亡人数增加的“重要推手”。   饮食因素 不健康饮食是心血管疾病的主要风险因素之一。在一些亚洲国家,饮食从传统亚洲饮食向西方化饮食的转变,增加了心血管疾病发病和死亡风险。   有研究发现中国和其他国家的饮食转变特征,包括动物性食物、零食、糖和含糖饮料的食用量增加,粗粮和豆类食用量下降。   此外,亚洲地区10种健康和5种不健康食物或营养素的当前摄入水平,与最佳摄入水平之间存在较大差距。10种健康食物或营养素包括水果、蔬菜、豆类、全谷物、坚果和种子、牛奶、钙、纤维、ω-3脂肪酸和多不饱和脂肪酸酸;5种不健康食物或营养素包括红肉、加工肉类、含糖饮料、反式脂肪酸和钠。   图片来源:123RF   吸烟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吸烟已被公认为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因素。在亚洲,绝大多数国家的年龄标准化吸烟率在20%以上,其中中国为24.4%。   一项关于亚洲人群心血管疾病风险因素的荟萃分析显示,吸烟者发生致死性心血管疾病事件的风险,是非吸烟者的1.68倍。   肥胖   肥胖主要是不健康生活方式的结果,也是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的风险因素。2014年,中国成为男性(4320万)和女性(4640万)肥胖人数最多的国家。   一项对亚洲人群的汇总分析发现,体重指数(BMI)与亚洲人群心血管疾病、缺血性心脏病和中风死亡风险呈U形相关,即体重较低和肥胖,均会增加心血管疾病死亡风险。   图片来源:123RF   高血压   在亚洲许多国家,高血压的患病率较高,是心血管疾病,尤其是中风发病和死亡的主要原因。在中国,成人高血压年龄标准化患病率为19.2%。   尽管血压测量和抗高血压药物的可用性和可及性正在改善,但在大多数亚洲国家,高血压管理的主要挑战仍然是高血压的知晓率低、治疗率低,以及控制率低。   血脂异常   有研究发现,血脂异常与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有着明确的因果关系。2017年全球因缺血性心脏病和缺血性中风死亡的患者中,有390万与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升高有关。   […]

半夏
扫描下方二维码回复 666 获取解锁验证码
步骤:[ 打开微信]->[ 扫描上方二维码]->[关注"三阴姐妹互助圈"公众号输入 666 获取验证码],即可永久解锁本站全部文章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