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早癌筛查

早癌筛查

国产技术“遥遥领先”! AI智能识别这类癌症准确度超99%, 高效筛查患者获益

国产技术“遥遥领先”! AI智能识别这类癌症准确度超99%, 高效筛查患者获益

最近,两款中国自主研发的抗癌药迎来高光时刻,登陆美国售价暴涨30倍,狠狠收割了一波美国资本。 而在癌症的预防上,中国技术也实现了“遥遥领先”。由阿里达摩院开发的大数据模型PANDA,仅需胸部或腹部的CT平扫就可以识别早期胰腺癌等胰腺病变,灵敏度和特异性分别高达92.9%和99.9%[1],首次让一般人群的胰腺癌筛查成为可能。 而且CT平扫可以说是医院里最常用的影像学检查之一,甚至一些体检套餐里都有。将来这些CT数据都可拿去让PANDA筛一下有没有胰腺癌,对患者几乎没有任何额外的成本。目前,已有1名G1期胰腺神经内分泌瘤患者通过PANDA获得了治愈的机会。 胰腺癌是当之无愧的“癌中之王”。哪怕科学发展到了现在,免疫治疗、靶向治疗、ADC等新疗法层出不穷,我们对于胰腺癌依然没有什么好办法,5年生存率只有12%。 但如果能在早期发现的话,胰腺癌也没有那么可怕。在一项针对胰腺癌高危人群的筛查研究中,通过筛查发现的胰腺癌患者中位生存期达到了9.8年,远长于筛查外发现的患者的1.5年(「癌症之王」胰腺癌中位生存突破9.8年! 患者们靠的是这个「秘籍」!)。 只不过胰腺癌的筛查,每年都要进行一次MRI和一次内镜超声,成本实在过于高昂,实在难以推广到一般人中。 相比之下,CT检查,尤其是无需造影剂的CT平扫就便宜多了,甚至很多体检套餐里都有胸部或腹部的CT平扫。但即使对于经验丰富的影像科医生来说,从CT平扫中识别早期的胰腺癌也极具挑战性,不过AI技术的发展让CT平扫筛查胰腺癌成为了可能。 针对胰腺癌位置隐匿,在平扫CT图像中无明显特征的问题,达摩院团队创造性的采用了“知识迁移”的训练方式,结合增强CT中胰腺癌的特征,建立了深度学习模型PANDA,可以检测胰导管腺癌(PDAC)、胰腺神经内分泌瘤(PNET)等8种不同的胰腺病变。在几个不同的验证队列中,PANDA都表现出来很高的灵敏度和特异性。 PANDA模型 在由108名PDAC患者、67名非PDAC患者和116名健康人组成的内部测试队列中,PANDA识别胰腺病灶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分别为94.9%和100%,识别PDAC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分别为92.6%和97.3%,其中识别I期患者和II期患者的灵敏度分别为97.1%和96.2%。 相比于影像科医生的平均水平,PANDA识别胰腺病变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分别提高了14.7%和6.8%,识别PDAC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分别提高了34.1%和6.3%。相比于15名胰腺影像专家读取增强CT,PANDA通过CT平扫识别PDAC的灵敏度和特异性也分别提高了13.0%和0.5%。 33位影像科医生读CT平扫(左)、15位胰腺影像专家读增强CT(中)和PANDA读CT平扫(右)对2例早期胰腺癌(上、中)和1例自身免疫性胰腺炎(下)的识别对比 由于胸部CT是临床中最常见的CT影像,研究人又测试了PANDA使用胸部CT识别胰腺癌的能力。在63名PDAC患者、51名非PDAC患者和378名健康对照的胸部CT影像中,PANDA识别胰腺病变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分别为86.0%和98.9%,识别PDAC的灵敏度则高达92.1%。 而且,胸部CT有时并不能完整覆盖胰腺,胰腺的病灶有时会在CT视野之外。但PANDA依然可以通过胰管扩张等次要特征,识别出了75%的视野外PDAC病例。 PANDA可以通过胰管扩张等外部次要特征识别图像外的PDAC 接下来,研究人员又在两个真实世界队列中检测了PANDA识别胰腺病变的能力: ● 第一个队列共纳入16420人,PANDA识别胰腺病变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分别为84.6%和99.5%,识别PDAC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分别为95.5%和99.9%。其中,PANDA还发现了26例临床未发现的胰腺病变,受疫情影响仅一人同意进一步检查,最终经手术证实为G1期PTEN。   ● 第二个队列共纳入4110人,并采用了假阳性率更低的PANDA plus模型,在灵敏度不变的前提下,将胰腺病变和PDAC检测的特异性都提高到了99.9%。 真实世界队列中PANDA发现的胰腺病变 目前,PANDA已经在医院、体检等多场景被调用超50万次,假阳性率低至0.1%,完全满足在一般人群中开展胰腺癌筛查的要求。 而除了胰腺癌之外,达摩院的AI模型还在食管癌、肺癌、乳腺癌、肝癌、胃癌、结直肠癌等多种癌症的筛查上取得阶段性的进展。将来或许仅需1次普通的CT平扫,就可以筛查所有的癌症。 参考文献: [1]. Cao K, Xia Y, Yao J, et al. Large-scale pancreatic cancer detection via non-contrast CT and deep learning[J]. Nature Medicine, 2023: 1-11.      

半夏
牛肉居然有潜在的致癌因子?还让不让人好好吃肉了

牛肉居然有潜在的致癌因子?还让不让人好好吃肉了

牛全身都是宝,牛奶被认为是钙和蛋白质的重要来源,被誉为“白色血液”;而牛肉更是优良的高蛋白食品,含有多种维生素和氨基酸,营养价值丰富。牛肉的烹饪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红烧、水煮、香煎、嫩炒……样样都美味。对于广大吃货而言,牛肉有着无可取代的地位。可是科学家们的一项研究,也许要动摇牛肉在吃货心中的地位了。     图1 近日发表在《美国科学院院刊》(PNAS)的一项研究表示:牛奶和牛血清中有一类潜在的新型病原体-BMMF(牛肉和牛奶因子)。BMMF的存在,会触发局部慢性炎症,导致活性氧的水平升高,引发基因突变,长期可能促进癌症的发生发展,特别是结直肠癌。 癌症和牛肉、牛奶是怎么扯上关系的呢?接下来,就让小编给大家一一道来。 牛奶、牛肉和癌症有什么关系 早在几年前,德国癌症研究中心的科学家就在乳制品和牛血清中发现了一种新型的感染因子,是一种环状DNA,与某些细菌质粒的序列非常相似。因其起源于牛产品,这些感染因子被命名BMMF(牛肉和牛奶因子)。 2015年,Ethel-Michele de Villiers和 Harald zur Hausen两位科学家基于流行病学的观察,在《国际癌症杂志》(IJC)的一篇文章中发表了自己的推测:牛肉、牛奶的摄入或许和结直肠癌、乳腺癌等癌症的发生有关。但当时的证据并不能证明感染因子BMMFs和癌症发生的直接关联,他们认为需要进一步的研究,以探明这种感染因子BMMFs在人类癌症发生发展过程中的机制,为预防癌症、评估风险人群以及研制针对性的治疗方法更好地提供对策。 2021年3月,关于此研究领域的最新论文“Analysis of chronic inflammatory lesions of the colon for BMMF Rep antigen expression and CD68 macrophage interactions”发表于《PNAS》期刊上,科学家们在结直肠癌患者中发现了感染因子BMMFs,并证明它能引发炎症,间接导致癌症。” 图2. BMMFs最新论文 研究人员分析了结直肠癌患者的组织样本和正常人肠道的组织样本。由于BMMFs可以在人类细胞中繁殖,并产生Rep蛋白,为了检测病原体,研究人员使用了针对Rep蛋白的抗体。结果,16个结直肠癌组织样本中的15个样本都能检测到BMMFs的存在。 在进一步对组织切片进行染色后,他们更惊讶地发现,癌细胞本身并不含有Rep蛋白,但肿瘤附近的细胞,尤其处于固有层,肠粘膜下的结缔组织层的细胞中含有Rep蛋白,从这些Rep阳性细胞中,研究人员可分离出BMMF DNA,进一步证实了BMMFs和结直肠癌的联系。 图3. BMMFs REP的检测 BMMFs可诱发炎症,增加癌变风险 而且,进一步实验数据表明,BMMFs会诱发肠道组织出现慢性炎症。炎症的标志物之一是促炎性巨噬细胞的存在,而研究者发现,Rep蛋白和巨噬细胞标记物CD68的信号几乎是一致的,在患者中,肿瘤环境中7.3%的肠道细胞Rep/CD68组合信号呈阳性,而在对照组的正常肠道细胞中,这一数字仅为1.7%。 根据这些迹象,研究人员认为:BMMFs是一种间接致癌物,它可能作用于肠道黏膜细胞达数十年之久,通过诱导慢性炎症,导致活性氧水平升高,引发基因突变,间接参与癌症形成。这项研究结论支持了牛肉和牛奶的摄入与结直肠癌的发展存在因果关系,也提示我们,BMMFs的早期检测可以识别出有风险的个体,对结直肠癌早筛具有重要意义。 图4. BMMFs致癌机制总结 均衡饮食,早筛早查 吃货最关心的问题大概是:我们还能愉快地喝牛奶,吃牛肉吗?研究者们认为, BMMFs感染最有可能发生在婴儿出生断奶后到免疫系统成熟之前。成年人断奶已经来不及了,给婴儿断奶更不现实,所以我们能做些什么呢? 结直肠癌的风险因素除了BMMFs,还有约20%的结直肠癌和遗传有关,同时长期高脂低纤维饮食也会增加肠癌风险。因此我们建议: 有结直肠癌风险因素的人群应定期进行筛查,有家族遗传史的更应该早筛查,做到早发现早治疗。 日常生活中要注意减少牛肉、羊肉、猪肉等红肉的摄入,特别是经过腌制、熏制、化学防腐剂处理的肉制品。 总之一句话,早筛查、均衡饮食、多吃蔬菜水果、多运动,到癌度学习靠谱科学知识,让健康伴随你我。 参考文献: [1] Zur Hausen, H., & De Villiers, […]

半夏
癌细胞竟可在体内潜伏40年之久

癌细胞竟可在体内潜伏40年之久

文章来源:与爱共舞订阅号 本文作者:许柯 癌症的发生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 是从确诊前不久才开始的吗?显然不是。我们都知道癌症的发生是因为基因突变导致细胞可以无限增殖形成癌细胞,而癌细胞数量不断增加渐渐形成了结节,再至成为肿块,形成恶性肿瘤。肿瘤占据我们体内的空间,压迫到我们的脏器,使我们感到疼痛、乏力、食欲不振等癌症早期症状。此时,去医院进行一系列的检查直到确诊。 也就是说癌症的发生是从第一个基因突变形成的癌细胞开始的,是远远要早于确诊的。那从第一个癌细胞出现到癌症确诊可以间隔多久呢? 我们先以一张肺癌进展的影像学图片来进行推断。一位70多岁老人,在2016年11月份检查基本正常,17、18年开始出现结节并增大,直到2020年4月结节增大到1.5cm,并出现分叶、毛刺等恶性征象。 肺癌进展影像学资料 来源:华夏影像诊断中心 也就是说第一个癌细胞的形成到发展成为1.5cm的结节大约需要3年半。当然,这几乎是进展最快的情况了,绝大部分肺结节的增长速度,要慢于这个速度。那慢能慢到什么程度呢? 01 藏匿40年的癌症细胞 哈佛大学医学院的研究人员在《Cell Stem Cell》刊登了一篇文章,记载了两位骨髓增殖性肿瘤患者的癌症发展史。根据他们的骨髓干细胞基因组测序结果显示,其中一位患者在63岁时确诊,他在19岁时出现了导致其癌症的JAK2基因突变,另一名癌症患者在34岁时确诊,而他在9岁时出现了JAK2基因突变。也就是说,对于那位63岁的患者而言,癌细胞已经在他体内潜伏了44年之久。 研究者们还依据细胞间的关系估算出这个时间段患者体内癌细胞的数量变化。据推算,在最初的十年时间里,癌细胞的数量不超过100个,而之后的时间里癌细胞开始呈指数递增,很快便增至成千上万个。 当然,并不是所有癌症都会经过如此缓慢的发展历程,癌细胞的进展与癌症的类型有着密切的关系。骨髓增殖性肿瘤是由一种生长非常缓慢的干细胞中的单一突变所驱动的。而某些癌症则可能是由多种突变或生长较快的细胞类型引发的,这些癌细胞在体内的发展速度显然是要远超于此的。诸如我们上面说的肺癌,癌细胞在体内的发展时间通常要短的多。 02 在充足的时间里发现癌症 通过上述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到癌症的发生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有着较为漫长的发育过程。癌症的进展就如同攻城略地一般,首先在有利地形中安营扎寨,囤积粮食,扩充兵马,直到兵强马壮之时才会发动进攻。如果我们能在它们准备的时候将其围剿,势必可以一绝后患。 然而我们目前还很难在癌症发生初期就明确其存在。狡猾的癌细胞会很好地隐藏自己的行踪,通过一些暴露出的蛛丝马迹也很难认定其确为癌细胞。癌症早筛技术中无论是依靠CTC、外泌体还是ctDNA都无法做到完全精准的判定。同时这也是液体活检准确率偏低的原因。但相信通过检验技术的不断提升,检测仪器的不断精密化,癌症早筛以及液体活检的准确率势必会有大幅的提升。 当然除了早筛之外,癌症的预防以及定期的检查都是将癌症阻拦在半路的有效手段。例如在50岁之前就进行肠胃镜的检查可将结肠癌的风险降低50%。通过运动,均衡膳食,以及调整生活方式等都可以显著降低患癌风险。 定期进行体检,同时可以检测癌症指标,高危人群进行一些肠镜、胃镜的检测都是十分必要的。甚至像食管癌、乳腺癌等,经验丰富的医生通过触诊的方式也可以进行初步的诊断。因此,定期体检真的非常必要。 癌症可能发生的很早,但我们也同样可以发现的很早。 参考文献: [1] Debra Van Egeren,et al., Reconstructing the Lineage Histories and Differentiation Trajectories of Individual Cancer Cells in Myeloproliferative Neoplasms, Cell Stem Cell. 2021 Mar 4;28(3):514-523.  

半夏
身体给了你40年的时间发现癌症,你却迟迟没有重视

身体给了你40年的时间发现癌症,你却迟迟没有重视

癌症通常被认为是一种老年疾病,年轻的时候潇洒挥霍一下没什么关系,等年龄大的时候把烟酒戒掉,开始爱惜身体。 这样是不是就没有致癌风险了?可能还会远离癌症? 这可能只是“一厢情愿”。 吸烟的人戒掉烟很久,罹患肺癌的风险才会与正常非吸烟者一样。 今天给大家分享一篇研究证实,癌症的发生,要追溯到44年前的一个致癌基因突变。 科学家绘制的癌症进化谱系 我们都知道癌症是一个老年病,癌症患者的中位年龄是66岁。但被确诊的癌症是一个癌细胞生长很多年的终点。可能我们所看到的肿瘤病灶是生长了很多年的结果。 那么问题是:什么时候第一个癌细胞开始出现的? 一篇发布在国际顶级杂志《Cell Stem Cell》的报道给出了一定的答案,研究者来自哈佛医学院和达纳·法伯癌症研究所的科学家。这些科学家研究的疾病是骨髓增生性肿瘤(MPN),这是一种很罕见的血液肿瘤,表现为血细胞的异常增生,多数骨髓增生性肿瘤会涉及到JAK2基因的特定变异。 为了确定癌症的起源问题,研究者从两名JAK2基因驱动突变的骨髓增生性肿瘤(MPN)患者中收集骨髓肝细胞。并将癌症细胞和正常细胞分开,对单个细胞进行测序和分析。来绘制癌症进化谱系。 如果一个体细胞分裂的时候,可能会偶然地出现一些变异,这些变异往往是无害的。多数情况下两个分裂开的子细胞基因组信息相同的地方多。如果两个细胞分开的太久了。就像是间隔了多少辈分的亲戚,他们之间共同的地方就少。分析癌细胞也是这样。 图 肿瘤细胞的进化树 总之,研究者分析了很多癌细胞的基因组信息,绘制了癌症的系统发育树,找到了患者体内这些癌细胞之间的关系,比如谁是谁分裂出来的子代这些信息。这个过程就像是研究人类和黑猩猩的关系那样做的发育树。   第一个致癌突变可能发生在44年前 通过一系列的研究,科学家发现了第一个致癌性的JAK2基因突变什么时候出现的。  一个63岁首次诊断出骨髓增殖性肿瘤(MPN)的患者,第一个JAK2基因突变发生在44年前,也就是他19岁的时候。  第二个34岁被确诊为骨髓增殖性肿瘤(MPN)患者,第一个致癌基因突变发生在他9岁的时候,也就是25年前。 这非常让人惊奇,看起来就像是他们患了儿童病,只是花了几十年才表现出症状。 而且科学家通过研究这些癌细胞的关系,还推算出随着时间,这些携带致癌性基因突变的癌细胞数量。也就是将癌症发生的历史重建了。 Credit:CC0 Public Domain 在最初,只有一个细胞具有这种致癌性的JAK2基因突变,在接下来的10年中,只有大约100个这样的癌细胞。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数字会呈现指数增长。越往后越快。也就是为何我们会认为,一个看起来那么小的肿瘤病灶,怎么呼啦啦这么快就长起来了,那是因为你没看到它们长的慢的时候,现在看到的是这些小混蛋的“冲刺速度”。 也就是这些研究说明,癌症是一个没明确界限的连续体,你不知道它们什么时候开始出现的,因为最早可以追溯到几十年,也就是儿童时期,那么也就不知道什么时候癌症就占据上风,而健康就离你远去了。 启示 研究者表明,最让人振奋的是考虑可以再什么时候检测到癌症。如果在首个致癌基因突变发生的40年后才出现疾病,那么我们可以早点发现癌症吗? 此外有一点需要说明,骨髓增生性肿瘤(MPN)是一个很特别的肿瘤,这种肿瘤是单个基因驱动的,而且发生在非常缓慢生长的干细胞里。但是其他癌症可能要复杂很多,往往可能是由多种突变引起的,也可能细胞增殖速度较快。 目前科学家正在开发癌症的早期诊断技术,以重建癌细胞的历史。并研究为何有患者携带基因突变但不会导致癌症,而其他人会很快发展成癌症。 当然我们未来还可以有办法通过癌细胞的进化树,以及准备使用的药物来预测癌细胞在药物压力下的进化方向,并进行针对性的预防,或者组合用药。 治疗癌症,可能最为重要的是知识,庆幸我们会逐渐获得更多的知识,来完成对恶性肿瘤的“实际绝杀”! 最后,提醒大家,转发分享这一研究,提醒身边的亲人和朋友,健康的生活从现在开始,因为那个致癌的基因突变可能在几十年前就会出现。   参考文献 Debra Van Egeren,et al., Reconstructing the Lineage Histories and Differentiation Trajectories of Individual Cancer Cells in Myeloproliferative Neoplasms, […]

半夏
演员吴孟达罹患肝癌,为什么肝癌发现大多都是晚期?

演员吴孟达罹患肝癌,为什么肝癌发现大多都是晚期?

吴孟达,达叔,从被公众认知时起就已经是叔了,但实际上吴孟达只比周星驰大9岁。 1990年和周星驰搭档拍《赌圣》时,吴孟达37岁,剧中扮演周星驰(时29岁)的三叔毫无违和感,电影以小成本大获全胜,开启了香港乃至亚洲电影的周星驰时代,也开拉开了吴孟达黄金配角的序幕。 《赌圣》剧照 01 一生大起大落,也曾几度病危 在非常长的一段时间里,吴孟达的名字是与周星驰捆绑出现的。 他的脸是喜剧和叔的代名词前,20岁的他考取无线第三期培训班,是周润发的同学,在周润发因身高戏路受困时,吴孟达的成绩始终保持班里前五,出道后虽不是大红大紫,也算少年成名。 但是吴孟达在名利中很快迷失了自我。 27岁,因为烂赌,一夜破产,随后遭到无线雪藏。吴孟达接受采访时说过自己曾想过自杀,到处借钱却无人支持,30岁之前就经历了盛极而衰大起大落的人生。 几年后,再次出现在公众面前的吴孟达仿若浴火重生,谦卑、靠谱且演技出色,很快就片约不断。 香港有句话叫“揾食”,形容赚钱,营生,吴孟达30岁之后如大彻大悟一般,开始了自己的揾食生涯,踏实肯干,挨得辛苦。 吴孟达是被低估的演员,1990年他凭《赌圣》提名香港金像奖最佳男配,1991年因在《天若有情》中的出色表演获得香港金像奖最佳男配,要知道那时候香港影坛称霸亚洲,是各路演艺明星“神仙打架”的时代。 吴孟达的厉害在于从来没被定型,他是市井小民,猥琐大叔,是警察卧底,是在《流浪地球》中甘愿牺牲的地球保卫者,正剧演得,搞笑演得。 周星驰在电影里的大开大合,好像只有配上达叔的表演才“接的住”。吴孟达缺席周星驰的电影《功夫》,使电影仿佛缺少了临门一脚。而两人最初的合作,也是因为导演看中了他们之间奇怪的气场和天衣无缝的合作。 据传,周星驰的思路和电影一样天马行空,很多人想找周星驰,只能通过吴孟达传话。 因为没有参演《功夫》,很多人传出吴孟达和周星驰不合,但两人都在各种场合澄清了这个传闻,因为档期不合,吴孟达身体不好等原因才没有合作。《功夫》之后的周星驰彻底走上了导演之路,开启了另一段人生。 离开周星驰的吴孟达近些年将工作重心转到了内地,参演了偶像剧和综艺节目。 七年前吴孟达出现一次严重的心脏疾病,经过抢救心脏功能只剩下30%。 而他再次出现在公众面前,是因为罹患肝癌入院治疗。据其好友田启文对媒体透露,吴孟达在农历新年得知患肝癌并已转移,目前手术结束,还不能说话,只能比手势。 02 肝癌为何一发现就是晚期? 演艺明星中赵英俊前不久因肝癌离世,吴孟达罹患肝癌,演员傅彪经过两次肝脏移植手术依然没有抢救过来。 根据文献记载,肝癌发现时80%是晚期,肝脏好像是一个“钝性器官”,代偿能力非常强,无论受到多大伤害,都沉默着承受。 我国是肝病大国,是目前世界上罹患癌症人数最多的国家,50%新发肝癌和死亡患者在中国。 我国是乙肝大国,文献数据显示,100名慢性肝炎患者中有20名会在20年内发展成肝硬化;100名肝硬化患者有25名会在2年内发展成肝癌。患肝癌的其他原因还包括酗酒,劳累,脂肪肝以及吃发霉食物(含一级致癌物)。 像所有癌症一样,预防胜于治疗,其次是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如果患有慢性肝炎,四十岁之后要定期检查甲胎蛋白,进行肝部B超检查等,总之要格外注意,相信现代医学的力量,早发现一步,就离战胜肝癌更近一步。 良好的生活习惯,保持合理的体重,吃新鲜的食物,这些不仅对肝癌,也是对预防其他疾病的“法宝”。 肝癌不同于其他疾病,胃肠道像一个大喇叭,有一点点问题,就吵得你彻夜无法入眠,需要立刻诊治。 但肝脏默默无闻的承受了所有的痛苦,几乎没有什么好办法从症状上去判断是否生病,只有遵从现代医学,从B超,核磁,血液检测中才能发现是否患病。这也是肝癌发现大多是晚期的主要原因。 03 如何预防肝癌? 现代肝癌治疗方法已经很多,但以手术为例,手术是治疗肝癌最主要的方法,但复发率极高,其他还包括介入,放化疗等治疗方式。 无论是哪种方法,都无法彻底治愈晚期转移癌症,预防依然是面对“癌王”最主要的方法,而早期肝癌也出现了大量可以完全治愈的病例。 早预防,早发现,这是不需要消耗多大成本就可以自己完成的自救。 美国肝病协会将以下人群定义为肝癌奉献增高人群: 男性40岁以上; 女性50岁以上; 有肝癌家族史; 乙肝肝硬化。 建议每半年进行肝癌筛查。 最后,再普及一个最新消息,世界卫生组织宣布酒精是一级致癌物,与众多癌症都有直接关系。 饮酒需谨慎,加班需有度。爱护身体,定期检查。 图片源于网络  

半夏
警惕!糖尿病患者得这个癌症几率比正常人高2倍!

警惕!糖尿病患者得这个癌症几率比正常人高2倍!

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战胜胰腺癌

小D
体检时不注意这个检查,得了胃癌都不知道

体检时不注意这个检查,得了胃癌都不知道

中国人更要注意。

小D
黄进教授防癌小课堂:癌症高发,早癌筛查很关键

黄进教授防癌小课堂:癌症高发,早癌筛查很关键

早发现、早诊断、早治愈

小D
肿瘤患者该牢记的30条建议,一次性汇总给你

肿瘤患者该牢记的30条建议,一次性汇总给你

科学抗癌,我们超认真的!

小D
体检查出的息肉、小结节,到底会不会癌变?答案来了!

体检查出的息肉、小结节,到底会不会癌变?答案来了!

你想知道的都在这里。

小D
必须知道!癌症的常见晚期症状有哪些?能早期识别吗?

必须知道!癌症的常见晚期症状有哪些?能早期识别吗?

英国8000例常见实体瘤晚期症状回顾,除外颈部异常肿块,其他晚期症状的特异性都比较低……

小D
每年体检,为啥还有漏网之癌?是时候重新认识防癌体检了......

每年体检,为啥还有漏网之癌?是时候重新认识防癌体检了……

随着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健康意识也逐渐提高,参与健康体检和癌症筛查的人越来越多。

小D
这个行动缓慢的癌症,及时发现它治愈率达到90%以上

这个行动缓慢的癌症,及时发现它治愈率达到90%以上

医生建议:40岁以上人群应每年筛查一次

小D
【BMJ】哪些食物可以预防肠癌?看这篇就知道了!

【BMJ】哪些食物可以预防肠癌?看这篇就知道了!

大肠癌(CRC)是西方国家最常见和致命的恶性肿瘤之一。它的发展可以长达15年之久,所以早期预防和检查至关重要。

小D
癌症来临前的“癌前病变”,可惜很多人不重视!

癌症来临前的“癌前病变”,可惜很多人不重视!

从癌前病变发展到癌症,一般需要几年甚至数十年的时间。

小D
远离乳腺癌,做好这几件事情很重要!

远离乳腺癌,做好这几件事情很重要!

哪些女性易得乳腺癌?如何预防?

小D
晚期肺癌=没希望?不!有的肺癌晚期患者,6年了还健健康康!

晚期肺癌=没希望?不!有的肺癌晚期患者,6年了还健健康康!

规范化精准治疗 晚期肺癌也能实现长生存

小D
死亡率排第三的癌症,盯上了 30 多岁的中国男性

死亡率排第三的癌症,盯上了 30 多岁的中国男性

30岁左右的你看看自己中招了吗?

小D
80%大肠癌发现已晚期?做好这件事情可以救命(一定要知道)

80%大肠癌发现已晚期?做好这件事情可以救命(一定要知道)

早期结直肠癌5年生存率达90%以上!

小D
致癌风险最高增加282%!这类息肉要及早切除

致癌风险最高增加282%!这类息肉要及早切除

与普通人相比,患有任何一种结直肠息肉的患者,有更高的结直肠…

小D
这种癌症越来越多,无论男女,到了年纪都该筛!

这种癌症越来越多,无论男女,到了年纪都该筛!

这是一篇可能救命的文章。

小D
扫描下方二维码回复 666 获取解锁验证码
步骤:[ 打开微信]->[ 扫描上方二维码]->[关注"三阴姐妹互助圈"公众号输入 666 获取验证码],即可永久解锁本站全部文章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