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消融

消融

了解肝细胞癌(中):HCC的局部治疗

了解肝细胞癌(中):HCC的局部治疗

HCC患者往往预后较差。肝癌外科治疗是肝癌患者获得长期生存的重要手段,但是仅有少数患者确诊时具有手术或肝移植的机会。对于不可切除的肝癌,术前可行 TACE、外放疗等获得降期后再行切除。本期将根据CSCO以及国际指南,概述包括外科治疗内的肝细胞癌局部治疗。 01 肝切除术 在目前的临床实践中,手术治疗如根治性肝切除术仍然是HCC患者的首选治疗,切除后5年生存率可达到50%-68%。 切除术的适应症包括无血管侵犯的单叶肿瘤和无肝硬化的肝转移。根据Child-Pugh评分标准,Child-Pugh A类患者适合接受部分肝切除术,Child-Pugh C类患者由于肝切除术后发生肝功能衰竭的风险较高而不适合切除术。 切除后预计保留的肝体积是肝切除术患者的一个重要因素。剩余肝实质的最小安全量为总数量的20%至40%。在肝切除术的准备过程中,门静脉栓塞(PVE)可以安全有效地用于诱导残肝肥大,而不引起肝功能障碍。与PVE相比,结合肝分割和门静脉结扎进行分期肝切除术具有更显著和更快的再生能力,但与高发病率和死亡率相关。从肿瘤学的角度来看,当肿瘤侵犯门静脉节段性分支或有卫星病变时,建议进行解剖切除。超声有助于肿瘤血管的检测和术前影像学检查或术中遗漏的病变。多数时候,解剖切除比非解剖切除具有更好的无复发生存率。 不幸的是,不是所有接受切除治疗的患者都能得到彻底治愈。肝切除术后5年的复发率约为50%-70%。复发的危险因素包括血管侵犯、多灶性肿瘤和术前高甲胎蛋白水平。微血管侵犯与5年复发率高达50%至60%相关。大约80%的复发性病变发生在肝脏。复发高峰集中在两个时间点:第一个高峰发生在切除后1年左右,第二个高峰发生在切除后4-5年。只有15%的复发性肿瘤可以被切除。目前,辅助疗法在预防复发方面的益处尚未得到证实。 02 肝移植 如果HCC因肝功能受损、严重的门静脉高压症或肿瘤位置而被认为无法切除,则需要进行肝移植。肿瘤应符合米兰标准,根据影像学研究,包括单个肿瘤≤5厘米或2-3个肿瘤≤3厘米,无主要血管侵犯或肝外肿瘤扩散。符合米兰标准的肝移植患者的4年生存率为75%,无复发生存率为83%。米兰标准已被UNOS采用,作为已故供肝移植的纳入标准。它还被美国肝病研究协会、欧洲肝脏研究协会指南和国际HCC共识会议所采用。UNOS数据显示,根据米兰标准,接受肝移植的患者的5年生存率为61%。 然而由于器官需求量和可移植器官的利用性间的不平衡,肝细胞癌患者通常需要等待6到9个月直到他们接受肝脏移植。期间为避免肿瘤进展,患者同时接受治疗等待移植,这被称为桥接疗法。个别患者也可能接受治疗治疗减少肿瘤肿块以满足一个特殊的移植的标准,这被称为缩小规模或降级。最常见的应用桥接疗法是肝动脉栓塞化疗(TACE),但也使用消融和放疗。 03 消融术 热消融术推荐人群为早期肝细胞癌患者(≤2cm),以及由于解剖原因条件不合适手术的2-4cm病变患者。射频消融术(RFA)是一种最常用的治疗肝细胞癌的消融技术。这种技术对肿瘤组织造成热损伤,实现组织坏死。消融温度通常保持在50-100°C之间 ,单位肿瘤体积消融时间为4-6 min。对于大多数指南推荐接受射频消融术的单个肿瘤小于2 cm的患者,在1-2次治疗后即可实现70-90%的反应率。 微波消融术(MWA)最初是为了帮助实现术中止血而开发。与射频消融相比,MWA的优势包括更高的消融温度、更短的介入时间和克服热汇效应,这些优势使MWA取代射频消融成为早期肝细胞癌的首选消融技术。最近产生一种治疗趋势,将局部消融结合其他局部区域治疗(如TACE-RFA),以及放射治疗和免疫治疗。 04 经肝动脉介入治疗 由于肝细胞癌肿瘤血管依赖性高,而大部分血供来自肝动脉,因此经肝动脉介入治疗成为了中期肝细胞癌的主要治疗方法。并且可用于将肿瘤降级为手术治疗,或作为手术肿瘤切除、肝移植的桥接疗法,以及用于不可切除肝细胞癌患者的姑息治疗。动脉内介入治疗包括主要包括肝动脉栓塞(TAE)、肝动脉栓塞化疗(TACE) 和肝动脉灌注化疗(HAIC)。 TAE注射100-500微米大小的颗粒,不依靠化疗药物仅依赖于肿瘤血管供应的闭塞,这种方法的基本原理是栓塞引起的缺血性损伤足以导致肿瘤细胞死亡。TAE的支持者认为,TACE化疗药物的配合会导致不必要的毒性。 开创性的TACE研究从2002年开始,随机分配患者接受cTACE、TAE或安慰剂,当研究显示cTACE与安慰剂相比有生存益处时,就停止了治疗。虽然TAE也显示了生存益处,但该研究在达到显著性之前就停止了。因此,该研究无法得出关于TAE的结论。自该研究发表以来,cTACE一直被认为是中期疾病的国际护理标准,生存期从20个月到36个月。为了更好地标准化药物给药和减少栓栓后综合征,DEB-TACE被开发出来,以确保更持续和肿瘤特异性的给药。 放射栓塞的技术方法与其他动脉内治疗方法相同,即通过肝动脉途径注射治疗。虽然传统材料动脉内治疗的作用机制包括缺血以及化疗,但放射栓塞依赖于输送40微米大小的辐射颗粒,而没有缺血或肝动脉血流量的改变。 05 放疗 肝细胞癌的主要放疗技术有立体定向体放疗(SBRT)、质子治疗和间质近距离放疗。这些策略的局部精确性允许高肿瘤剂量,并降低辐射诱发肝病的风险。许多关于SBRT在肝细胞癌中的小型前瞻性研究报道,治疗后1年的局部控制率为75-95%这些数据得到了大型队列研究和回顾性研究的meta分析的支持,这些回顾性研究不仅针对早期肝细胞癌,而且针对门静脉浸润高危患者。因此,当其他局部疗法不可行时(如治疗失败的概率很高、肝功能受限和技术障碍),SBRT可被视为姑息性治疗的一种选择,SBRT也可能是肝移植中传统桥接疗法的一种替代方案。此外,几天前公布的3期研究证实了SBRT在晚期肝细胞癌患者治疗中的作用,结果表明,在索拉非尼的基础上添加SBRT可改善总生存期。

玉米
肿瘤消融技术,让肿瘤治疗更安全高效!

肿瘤消融技术,让肿瘤治疗更安全高效!

在肿瘤治疗领域,消融技术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   消融技术是一种在现代影像技术(如超声、CT、MRI等)的引导下,应用化学或物理方法作用于单个或多个局灶性实体肿瘤,直接根除或毁坏肿瘤组织,达到“切除”肿瘤效果的精准、微创介入治疗手段。   相较于手术、放疗、化疗等方法,肿瘤消融技术具有更高效、更安全、适应症更广、创伤较小、并发症较少以及可重复治疗等优势,能够有效延长患者生存期、提高生命质量,同时有助于降低患者的经济负担。     目前,肿瘤消融技术主要包括化学消融术和能量消融术两大类。   化学消融术 化学消融术是指在超声或CT设备的引导下,采用专用针具经皮穿刺,将化学药物、蛋白凝固剂等直接注射到肿瘤内,原位灭活肿瘤细胞,使肿瘤组织自然吸收的治疗方法。   在该治疗过程中,药物会直接接触肿瘤组织细胞,影响其生存环境或干扰其代谢活动,以达到抑制肿瘤发展的目的,甚至还能通过直接凝固肿瘤细胞蛋白来破坏肿瘤组织。   目前,化学消融术主要用于治疗实体脏器肿瘤,如发生在肝、肺、肾、盆腔器官以及骨与软组织等部位的肿瘤。   需要注意的是,对于直径小于2厘米的肝肿瘤,化学消融术和能量消融术具有相同疗效;但对于直径大于2厘米的肿瘤,能量消融术对肿瘤的损毁效果更加彻底。有多项比较能量消融术和化学消融术的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表明,在肿瘤完全消融率、局部复发率、无进展生存及总体生存等诸多方面,能量消融术均优于化学消融术,且前者所需治疗次数更少,同时两种治疗方法引发的并发症并无显著差异。   然而,由于化学消融术简便易行,且对于治疗邻近胆囊、主胆管、胃肠道、肝门等部位的肿瘤仍有无法替代的独特优势,其可与能量消融术配合应用,从而在不损伤上述器官组织的前提下,最大限度消融肿瘤。   光动力疗法 除了上述仅依靠化学物质发生反应的化学消融术外,还有一类需要利用光化学反应的化学消融术,称为光动力疗法。     该技术的作用原理是光动力效应。在光化学反应中,有一种分子只吸收光子,并可将能量传递给那些不能吸收光子的分子,促使后者发生化学反应,而其本身则不参与化学反应,并会恢复到原来的状态,这种分子称为光敏剂。由光敏剂引发的光化学反应称为光敏反应。   通常,人们把有氧分子参与的伴随生物效应的光敏反应称为光动力反应,而把可引发光动力反应破坏细胞结构的药物称为光动力药物,即光敏药物。   光动力疗法主要用于治疗癌前病变、早期癌或不能进行手术的肿瘤。对于累及口咽部、食管、气管和支气管、胃、结肠、直肠、泌尿道和腹腔的浅表性肿瘤,光动力疗法具有根治价值;对于深在的、进展型肿瘤(包括肺、胆管、胰腺和壶腹部肿瘤),光动力疗法可有效改善患者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对于脑胶质瘤,光动力疗法有望成为降低术后复发率的重要措施之一。   能量消融术 与化学消融术不同,能量消融术往往需要相关医疗器械产生能量以提供辅助,从而对肿瘤组织进行消融。   按照工作原理的不同,能量消融术又可分为射频消融、微波消融、冷冻消融、不可逆电穿孔消融、超声消融以及激光消融。   1. 射频消融术   肿瘤射频消融术主要是通过超声、CT、MRI等影像设备的引导,将射频消融针经皮穿刺进入肿瘤组织,再在患者皮肤表面贴上负极板,然后接通电源,由射频功率源发出频率信号,通过高频线缆连接消融电极传输至工作端,从而在电极覆盖区域组织内形成高频电场,促使组织细胞的导电离子和极化分子高速运转、震荡、摩擦以产生热量,在消融针前端产生一个球形或椭球形热区,其产生的热量可使中心局部温度达到90~120℃,最终导致肿瘤细胞凝固性坏死。     射频消融针一般有单极和双极模式。其中,单极针又有单针和多爪针两种形式,单针单次最大可产生直径为3厘米的球形热区,多爪针单次最大可产生直径为5厘米的椭球形热区。使用单极针进行消融时,需要贴负极板,若负极板与皮肤之间接触不良,会使接触电阻过大,高频电流将产生热效应而使局部温度升高,过高的温度可能会烫伤该处皮肤。双极针单次可产生最大直径为3厘米的热区,且使用时不需要负极板。   通常情况下,肿瘤细胞在60℃时会产生不可逆的凝固性坏死,因此消融针产生的高热能在短时间内就能杀伤肿瘤细胞,如在10分钟左右的时间内就可以消融直径为3~5厘米的组织区域,同时杀死肿瘤组织和正常组织,使该区域组织彻底失去活性。另外,若采用可独立控制的多爪消融电极,可以实现对肿瘤的适形治疗。   临床上,射频消融术目前主要用于治疗肝癌、肺癌、肾癌、乳腺癌、甲状腺癌等。   2. 微波消融术   肿瘤微波消融术是指在超声、CT等影像设备的引导下,对患者进行局部麻醉或全麻后,将微波消融针经皮穿刺进入肿瘤组织,组织内的极性分子在微波电磁场的作用下进行高速运动,互相摩擦产生热量,使肿瘤内消融针中心迅速升温至120~150℃,导致癌细胞蛋白质彻底变性坏死,从而达到治疗目的。微波消融单针可产生一个直径为3~5厘米的球形或椭球形热区。   临床上,微波消融术常用频率为915MHz和2450MHz。相对于2450MHz,915MHz频率较低,传输损耗更小,组织穿透深度更深,在同等功率和时间条件下,可以获得更大体积的消融范围。然而,由于915MHz的消融形态为椭球形,不利于对小尺寸肿瘤进行消融,且对正常组织的损伤较大,该频率更适用于治疗大尺寸肿瘤。而2450MHz的消融形态更接近于球形,方便临床治疗范围的规划,且对正常组织损伤更小。   相较于射频消融术,微波消融术属于开放系统,不需要体外电极板,且消融频率高、穿透力更强、受碳化及血流灌注影响更小,具有消融区温度高、消融时间短以及消融范围大的特点。 […]

半夏
肝癌肺转移怎么办?多纳非尼联合TACE助力病灶持续缓解

肝癌肺转移怎么办?多纳非尼联合TACE助力病灶持续缓解

对于肝癌患者来说,局部治疗始终贯穿于整体治疗过程中,包括消融、栓塞、介入、放疗等。这些治疗手段在控制肿瘤的同时,也可与系统治疗形成协同效应,增强治疗效果。目前,在肝癌治疗中,应用比较广泛的便是TACE联合靶向治疗。多纳非尼作为首个在总生存显著优于索拉非尼的肝癌一线靶向药物,与局部治疗的联合作用也不容小觑。今天,来自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的尹立楠医师向我们分享了一例晚期肝癌肺转移患者,在多纳非尼和TACE的双重作用下,肿瘤细胞的增殖和肿瘤血管的形成得到了有效抑制。 专家简介 患者入院经过和整体情况 患者男性,62岁,2021年6月18日因肝区不适,于外院行彩超及肝增强CT检查提示肝右叶占位,考虑肝癌,肝硬化。AFP>1000ng/ml。既往有慢性乙型肝炎病史,否认肝癌家族史。患者于2021年6月27日转入我院。 实验室检查 肝功能:无异常;血常规:无异常;凝血象:无异常;肿瘤标志物:AFP 1050ng/ml 影像学评估 肝增强CT(2021-6-18):肝硬化、脾大、腹水;肝右叶占位,考虑肝癌; 肺部CT(2021-6-13 ):右肺上叶微小结节。 临床诊断 原发性肝癌伴慢乙肝肝硬化;分期为IIb期;Child-Pugh A级;ECOG评分为0。 抗肿瘤治疗经过 当时,根据《原发性肝癌诊疗规范(2019年版)》,对于肝内多发结节型肝癌(IIb期)首选TACE治疗。2021年6月29日,患者接受TACE(盐酸吡柔比星60mg+碘油15m+空白微球)治疗, TACE治疗中,由于肝动脉造影显示肝内多发结节,且部分结节在栓塞后未见明显碘油沉积,术后建议患者口服靶向药物,但是患者未采纳。 2021年12月1日复查,肝增强CT可见除肝癌碘油沉积外,仍可看到肝脏两叶多发强化结节。此外肺CT也可看到双肺多发结节,考虑转移瘤。 根据《原发性肝癌诊疗指南(2022年版)》,对于肝内多发结节型肝癌伴肝外转移(肺转移)(IIIb期)首选靶向药物治疗。但考虑到肝内病灶动脉期强化明显,与其商议后决定先行TACE治疗,其后联合多纳非尼0.2g BID 口服,以提高疗效。 2021年12月3日,针对肝内病灶,患者再次接受TACE(盐酸吡柔比星60mg+碘油15ml+空白微球)治疗。此次TACE治疗中,肝动脉仍可见肝两叶多发结节,以碘油乳剂栓塞后,以微球颗粒栓塞肿瘤供血血管使其得到充分阻断。但仍有部分病灶未见明显碘油沉积。 2022年2月24日,患者再次来院复查,从肝增强CT可见肝内散在强化病灶数目也较前明显减少,此外胸部CT也可看到肺内转移瘤数目减少,病灶大小也显著减小。 2022年2月25日,再次为患者进行了DSA造影,可以看到此次肝动脉造影肝动脉显著变细,实质期染色肿瘤数目较前次明显减少。可见在联合治疗后,在TACE和多纳非尼的双重作用下,肿瘤细胞的增殖和肿瘤血管的形成得到了有效抑制(达到部分缓解PR)。 除了影像学改变,该病人另一显著的变化就是AFP的变化情况,从最初6月份1050ng/ml降至4.32ng/ml,至最新随访,一直维持在正常水平。 病例讨论 针对这一联合治疗案例,我们邀请到了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的刘瑞宝教授进行了详细的解读: 本例患者在初诊时为IIb期肝癌,但在后期复查时发现肺部转移,分期进展至IIIb期。根据指南指导,并结合患者自身情况,推荐使用TACE与TKI联合治疗。TACE为不可手术切除的肝癌患者常用的治疗手段,但疗效有限。TACE治疗后肿瘤组织缺氧,释放HIF-1α因子,诱导VEGF等促血管生长因子分泌增加,诱导残余肿瘤血管迅速增长,增加肿瘤复发和转移风险。对接受TACE治疗患者给予抗血管生成治疗,可抑制新生血管相关受体活性及VEGF等细胞因子分泌,从而阻断肿瘤新生血管生成,有助于提高临床疗效、抑制肿瘤复发转移和延长患者生存期。 在HCC一线治疗领域,多纳非尼是迄今唯一在单药头对头试验中,OS优效于索拉非尼的药物,其可通过抑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VEGFR)、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受体(PDGFR)等多种酪氨酸激酶的活性而阻断肿瘤新生血管的形成,间接地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此外,《中国肝癌经动脉化疗栓塞治疗(TACE)临床实践指南(2021年版)》也将多纳非尼纳入指南中关于TACE联合靶向药物治疗的更新部分。因此,本例患者接受TACE+多纳非尼有据可依! 此外,我们也可以从本例患者的AFP变化中得到一些启发。既往有提出通过AFP的动态变化可以判断疗效。本例患者尽管6月~12月期间AFP水平下降了400多,但复查CT仍发现肝内出现多个新发病灶,且双肺内也出现了转移灶,显然疾病进展。12月~2月期间AFP水平降至正常水平,复查显示,尽管病灶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控制,但在肝内和肺内仍可见散在得活跃病灶。因此,对于一些仅进行AFP复查的病人,一定要定期进行影像学检查。 专家简介

半夏
冷冻消融相比热消融疗效更好?联合靶免方案治疗晚期肝癌无进展生存超2年

冷冻消融相比热消融疗效更好?联合靶免方案治疗晚期肝癌无进展生存超2年

虽然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在HCC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免疫治疗在HCC中的应用仍面临许多挑战,如这类治疗的特点是应答率相对较低,缺乏肿瘤生物标志物来识别治疗敏感患者。图像引导的肿瘤消融(射频、微波或冷冻消融)已经应用于许多癌症,包括肾细胞癌、前列腺癌、肺癌和肝癌,并有很好的短期结果。然而,与射频消融和其他热消融方法相比,冷冻消融有几个相对优势,包括能够产生更大、更精确的消融区域,更清晰可识别的治疗区域,以及刺激免疫调节产生异位肿瘤抑制作用的能力。 在这里,我们给大家分享了一例因肿瘤破裂和出血诊断为HCC的患者,在术后肿瘤复发后采用抗血管生成和免疫治疗结合肿瘤内冷冻消融治疗后,持续的生存获益。 冷冻消融更有利, 联合治疗7个月达CR, PFS超2年 患者男性,38岁,于2019年3月因严重腹痛就诊。患者有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HBV)病史,既往无抗病毒治疗。他的母亲和弟弟也有慢性乙型肝炎的病史。患者没有癌症家族史。 计算机断层扫描(CT)显示该患者在肝脏右下叶有一个破裂的肝脏肿瘤,并出现出血。该患者于2019年3月接受了紧急肝肿瘤切除术。术后病理诊断为肝细胞癌,血管内有肿瘤血栓。术后1个月行肝动脉造影,未见肝脏肿瘤染色。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CT)显示肝右下叶肿瘤切除后无系统性转移。 2019年8月26日,患者行常规随访,上腹部增强磁共振成像(MRI)检查,发现肝脏多发转移瘤,较大病灶约6.3×4.3×4.7 cm,肝门淋巴结转移。提示患者巴塞罗那临床肝癌(BCLC)分期为C期。此时,患者甲胎蛋白(AFP)为6050 ng/mL。 随后,患者接受了肝脏肿瘤穿刺活检,并在美国病理学家学院认可的实验室对穿刺样本进行了NGS测序。检测结果显示患者程序细胞死亡配体1 (PD-L1)表达阴性,微卫星状态为MS-Stable,肿瘤突变负荷(TMB)为3 Muts/Mb。 患者随后开始接受仑伐替尼(12 mg/天)联合替吉奥胶囊(60mg,每日两次)治疗,但他出现了严重的恶心和呕吐。2019年9月初,患者甲胎蛋白(AFP)水平为90421.42 ng/mL。考虑到恶心呕吐可能主要由替吉奥胶囊引起,建议患者停止服用胶囊,但继续小剂量仑伐替尼 (8mg /天)治疗。 9月5日,我们在CT引导下对患者肝脏的一个大型转移性肿瘤进行了肿瘤内冷冻消融(其他病变和淋巴结未接受冷冻消融)。术后CT扫描显示肿瘤完全消融。在冷冻消融后的第4天,我们对未接受冷冻消融的转移性肝肿瘤进行CT引导下穿刺活检,并对组织样本和外周血浆进行NGS检测。NGS测序结果显示PD-L1表达阴性,MS-Stable微卫星状态,TMB为18.67 Muts/Mb。 9月11日,患者开始接受仑伐替尼(8 mg/天)联合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特瑞普利单抗(每3周静脉滴注240 mg)治疗,这是一种针对程序性细胞死亡1 (PD-1)受体的人源单克隆抗体。 10月8日,患者AFP降至5025.00 ng/mL。上腹部MRI提示,肝肿瘤综合治疗后,肝脏内可见多发肿块。考虑到肿瘤的部分存活,肿瘤坏死较前一张图像更为明显。 受这些额外结果的鼓舞,决定继续给予仑伐替尼联合特瑞普利单抗全身治疗。2019年12月初,患者的AFP水平降至17.20 ng/mL。上腹部MRI示肝脏多发异常信号及部分异常强化。考虑到大部分肿瘤坏死和部分存活,与之前在2019-10-09拍摄的图像相比,肿瘤体积减小。 此后,患者继续接受联合治疗。2020年4月的上腹部MRI显示肿瘤坏死,肿瘤体积继续缩小。根据mRECIST标准评估,患者已达到完全缓解(CR)。为了评估患者肝脏肿瘤残留活动性组织的程度,在B超引导下对疑似活动性肿瘤进行穿刺活检。穿刺活检标本的病理评估显示局部肝细胞增生伴水肿变性,部分区域纤维组织增生,未发现明显的恶性肿瘤。 患者持续联合治疗至今(最后一次治疗日期为2021年7月11日),常规检查中AFP水平始终低于正常值(0-7 ng/mL)。2021年8月PET-CT检查发现肝脏多发结节,FDG代谢降低,提示肝脏无肿瘤活动,全身无肿瘤转移,最后一次随访时的无进展生存期为24个月。整个治疗期间,患者无明显不适,无抗血管新生治疗或免疫治疗相关不良事件发生,HBV复制水平控制良好。 病例讨论 一例转移性肝癌患者,手术后疾病复发,然后接受冷冻消融,然后联合特瑞普利单抗和仑伐替尼。患者在治疗7个月后获得完全缓解,一直持续到提交本手稿,最后一次计算无进展生存期为24个月。 通过对肿瘤微环境的调控,提高肿瘤的治疗效果,是目前研究的热点。特别是大量研究表明,抗血管生成治疗联合免疫治疗可以使肿瘤血管正常,从而缓解肿瘤微环境的缺血缺氧,增加药物递送和抗肿瘤免疫细胞,并将肿瘤免疫抑制微环境转化为免疫支持微环境。基于这一理论,现在已有“T+A”和“双达”方案获批肝癌一线治疗。 冷冻消融是一种局部治疗肿瘤病变的方法,常用于HCC患者。研究表明,与射频消融和微波消融相比,冷冻消融是安全的,显著改善了HCCs直径>2 cm的局部控制。更重要的是,冷冻消融可以产生一种外腔效应,这种效应被认为会影响原消融区以外的癌细胞。目前已有关于冷冻消融对免疫系统激活的作用的初步研究,但冷冻消融对肿瘤血管的作用的描述较少。有研究发现,冷冻消融后肿瘤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上调,残余肿瘤的血管新生明显增加。抗血管生成治疗可下调VEGF的表达,抑制肿瘤血管生成,从而提高冷冻消融对肿瘤的抑制作用。因此抗血管生成治疗联合冷冻消融也可能具有协同作用。但其协同治疗的机制尚不清楚,对药物剂量的选择、给药顺序、冷冻消融时间点也没有明确的标准,值得进一步研究。 参考来源: Case Report: Antiangiogenic Therapy Plus Immune Checkpoint Inhibitors Combined With Intratumoral Cryoablation for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半夏
两大热点必看!为何肝癌术后会复发?如何减缓肝癌复发?

两大热点必看!为何肝癌术后会复发?如何减缓肝癌复发?

今天从肝癌复发的原因到如何防治复发的情况为您答疑解惑。

小D
肝癌治疗新突破

肝癌治疗新突破

免疫治疗联合靶向治疗研究,取得了前所未见的疗效。

小D
扫描下方二维码回复 666 获取解锁验证码
步骤:[ 打开微信]->[ 扫描上方二维码]->[关注"三阴姐妹互助圈"公众号输入 666 获取验证码],即可永久解锁本站全部文章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