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胃肠肿瘤

胃肠肿瘤

2022 CSCO指南会发布:晚期转移性胃癌崭新治疗格局来了!

2022 CSCO指南会发布:晚期转移性胃癌崭新治疗格局来了!

2022年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指南大会于4月23-24日以云端方式召开。在23日下午的胃肠肿瘤专场,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王风华教授解读了2022版CSCO胃癌诊疗指南中晚期转移性胃癌的更新部分。 2022版CSCO指南中,对于晚期转移性胃癌的内科治疗总则强调,对于无手术根治机会或转移性胃癌患者,目前公认应采取以全身抗肿瘤药物治疗为主的综合治疗。本次指南更新要点主要从晚期转移性胃癌的免疫治疗、抗血管生成治疗和抗HER2治疗三大要点进行解读。 免疫治疗一线治疗更新 更新1. 对于HER2阴性PD-L1联合阳性分数(CPS)≥5,一线治疗推荐增加XELOX联合信迪利单抗,IA类证据和I级推荐。 这一更新基于ORIENT-16 III期临床研究,结果显示,在CPS≥5和所有随机人群中,中位总生存期(mOS)分别为18.4 vs. 12.9月和15.2 vs. 12.3月;中位无进展生存期(mPFS)分别为7.7 vs. 5.8月和7.1 vs. 5.7月;客观缓解率(ORR)分别为72.8% vs. 59.6%和58.2% vs. 48.4%;缓解持续时间(DOR)分别为8.6 vs. 5.5月和8.4 vs. 5.5月。 更新2. 这一更新基于陆续公布的III期研究包括KEYNOTE-062、CheckMate649、ATTRACTION-4、ORIENT-16中针对PDL1 CPS 高表达和全人群的疗效数据比较及PDL1 CPS评分不同的亚组分析结果;一项纳入CheckMate649、KEYNOTE-062和KEYNOTE-590三项研究的Meta分析结果显示PD-L1低表达患者中,免疫联合化疗未能提供更好的生存。同时考虑了目前国内PD-L1检测临床应用可及性和检测推广存在的难度等。同时借鉴了美国国家综合癌症网络(NCCN)胃癌指南(2022 V1版)关于PDL1 CPS评分不同的推荐强度。 在注释中,指南更新显示,结合我国临床实践,推荐在PD-L1 CPS<5或检测不可及时,如患者肿瘤负荷较大,体力状况较好,需要尽快降低肿瘤负荷、缓解症状,或后续二线治疗选择有限,且患者不存在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禁忌症时,也可考虑FOLFOX/XELOX联合纳武利尤单抗或XELOX联合信迪利单抗。 更新3. 新增HER2阳性(IHC3+或2+且FISH+)胃癌人群一线免疫治疗推荐,帕博利珠单抗+曲妥珠单抗+XELOX/PF方案IB类证据和III级推荐。 这一更新基于KEYNOTE-811研究中期分析结果,2021年5月FDA加速批准该方案一线治疗不可切除或转移性HER2阳性胃或胃食管结合部腺癌患者。该研究仅在美国获批,ORR为74%,低于ISR试验既往报告ORR 91%。 更新4. 新增错配修复蛋白缺失(dMMR)人群一线免疫治疗推荐。 帕博利珠单抗单药为II级推荐(2B类);纳武利尤单抗联合伊匹木单抗(2B类)、纳武利尤单抗联合FOLFOX/XELOX(2B类)、帕博利珠单抗联合PF方案(2B类)、其他免疫检查点抑制剂(3类)为III级推荐。   这一更新基于对dMMR /微卫星高度不稳定(MSI-H)胃癌人群从临床特点、化疗和免疫治疗敏感性不同和预后不同等与pMMR人群的差异提出的单独分类全程管理;2016年10月,FDA基于5项研究(KEYNOTE-012、028、016、158和164)批准帕博利珠单抗用于非结直肠、MSI-H/dMMR肿瘤;KEYNOTE-062一线治疗研究的MSI-H亚组,帕博利珠单抗±化疗均优于化疗;CheckMate649一线治疗研究的MSI-H亚组,纳武利尤单抗+伊匹木单抗和化疗+纳武利尤单抗均优于单纯化疗,临床实践中可谨慎尝试。 更新5. 新增dMMR人群二线免疫治疗推荐。 对于既往未行PD-1/PD-L1单抗,dMMR/MSI-H人群(无论HER2状态)推荐恩沃利单抗治疗,2A类证据,I级推荐;帕博利珠单抗单抗治疗,2B类证据,II级推荐;对于既往用过PD-1/PD-L1单抗,根据HER2状态选择二线治疗,为3类证据,III级推荐。 这一更新基于中国多中心、单臂KEYNOTE-035-CN-006 II期研究结果,晚期胃癌组患者ORR为44.4%,OS率为83.3%,恩沃利单抗于2021.11.25被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批准dMMR/MSI-H适应证。另一项证据为中国多中心单臂II期研究结果,ORR为38.2%,12个月DOR率为92.1%,12个月OS率为74.5%,斯鲁利单抗于NMPA批准dMMR/MSI-H适应证。 此外,指南还增加了注释,即接受斯鲁利单抗治疗后,其中3例接受过二线治疗的胃癌受试者中位随访时间为7.16月,1例受试者ORR的33.3%,中位DOR为4.17月。但由于样本量有限,标准治疗失败的MSI-H胃癌患者接受斯鲁利单抗治疗尚需积累更多临床数据。 更新6. 对于晚期胃癌三线PD-1/PD-L1单抗治疗选择推荐强调“既往未经PD-1/PD-L1单抗治疗”,表格中删除帕博利珠单抗推荐,注释形式增加CLDN18.2CAR-T的研究数据,鼓励参加临床研究。 更新7. 三线免疫治疗以注释形式增加CLDN18.2CAR-T细胞免疫治疗。 这一更新基于CT041研究结果。CLDN18.2阳性胃癌患者行CAR-T细胞治疗,ORR达57.1%%,在18例既往2线治疗失败的胃癌患者中,ORR高达61.1%,mPFS和mOS分别为5.4月和9.5月。 靶向治疗更新 更新1. HER2阳性和HER2阴性胃癌增加抗血管生成治疗 这一更新基于西方国家REGARD研究和RAINBOW研究阳性结果和2014年雷莫西尤单抗被FDA批准晚期胃癌二线治疗后; 以中国人群为主的RAINBOW-Asia桥接研究结果在2021年CSCO会议的公布,紫杉醇基础上进一步联合雷莫西尤单抗具有显著PFS获益,OS获益与全球总体人群一致,2022年3月雷莫西尤单抗被NPMA批准晚期胃癌二线治疗。 更新2. 抗HER2治疗增加ADC类药物选择 HER2阳性(IHC3+或2+)胃癌,推荐维迪西妥单抗治疗,2A类证据,II级推荐。 这一更新基于RC48-C008研究结果,ORR为41.7%,疾病控制率(DCR)达24.4%,mPFS为4.1月,mOS为7.6月。此外,DESTINY-Gastric01研究结果显示了ADC药物T-DXd在HER2阳性胃癌人群的优异疗效,ORR为51.3%,OS为12.5月,PFS为5.6月,但尚未在中国上市。 综上,本次胃癌指南对于转移性胃癌药物治疗的更新,是在2021年胃癌指南基础上,融合了国内外最新的临床研究进展,我国自主研发和基于中国人群研究数据的研究获得成功获批适应证等而进行。在分子靶向药物治疗方面,抗HER2 ADC药物从治疗布局和人群选择等改写HER2阳性人群定义和治疗新格局;晚期胃癌一线治疗全面进入免疫联合治疗时代,治疗不断优化中,但同时也面临思考及挑战。 专家简介 王风华 教授 中国临床肿瘤协会胃癌专业委员会常委兼秘书; 中国临床肿瘤协会胰腺癌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靶向治疗专业委员会常委兼青委主委 […]

半夏
容易得胃肠肿瘤的人有哪些特征?得了胃肠肿瘤该怎么办?

容易得胃肠肿瘤的人有哪些特征?得了胃肠肿瘤该怎么办?

胃肠道肿瘤的发生与饮食习惯、环境等密切相关,也就是说许多胃肠肿瘤都是可以通过改变生活方式来避免的。 然而,这类疾病的发病率依旧逐年升高,说明仍有许多人没有了解、没有重视这个与我们息息相关的健康问题。 关于胃肠肿瘤 胃癌在全球癌症死因中排第3位,我国是胃癌高发地区,发病率为34.6/10万人。 肠癌中,大肠癌(结直肠癌)的发病率较高;在我国,男性发病人数大于女性、直肠癌发病率高于结肠癌。 以下是小编总结的胃肠肿瘤患者特点,对照一下你有没有。 1、不良嗜好-吸烟喝酒 烟:研究显示,无论是曾经有吸烟史还是当前吸烟,胃癌和大肠癌风险都会明显升高。戒烟后,胃癌风险会随时间的延长而降低,戒烟10年后胃癌风险相当于不吸烟者[1]。 酒:饮酒,尤其是每天超过50g的大量饮酒,会使胃癌风险增加20%[2]。 烟酒代谢产物中含有的致癌物会导致DNA损伤,使正常胃肠道上皮细胞增殖恶变。 2、腌制食品或油炸食品爱好者 一项关于40~80岁胃癌高危人群的全国多中心研究显示,食用腌制食品或油炸食品每周大于3次,就被认为是胃癌的独立危险因素。 另一项数据表明,经常食用腌制食品者结直肠癌发病风险增加。注意:烧烤食品往往也是腌制后制作。 腌制食品含盐量过高、亚硝酸盐含量过高,直接损伤胃粘膜。油炸食品的过量摄入会引起慢性炎症,长期持续便形成了胃癌和肠癌的潜在诱因。 ❌ ✅ 3、不爱吃新鲜水果和蔬菜 水果摄入量低会增加胃癌和大肠癌风险。相反,每周食用水果≥3次则对增强胃癌的预防有效。 这是因为果蔬中的维生素C是活性氧的清除剂,能抑制亚硝胺(一级致癌物)的形成,减少胃粘膜损伤;水果和蔬菜中的高纤维素对大肠有保护作用[3]。 4、不爱运动 体育锻炼有利于降低胃肠肿瘤风险,而超重人群的胃癌和肠癌风险明显增加。另外,结直肠癌被认为是“懒”癌,久坐的人患病风险高。 因为超重和缺乏体育锻炼会使雌二醇水平增加、脂肪因子代谢异常,从而引起上皮炎症改变,进而增加癌症风险。 ❌ ✅ 5、慢性疾病患者 胃癌:幽门螺杆菌诱导的慢性胃炎患者。 由幽门螺杆菌感染而导致的慢性胃炎容易发展为肠上皮化生和不典型增生,这是一种典型的胃上皮癌前病变。 大肠癌:炎症性肠病患者。 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患者很容易发生癌变。有肠息肉的人也要注意,尤其是大肠腺瘤性息肉患者发生大肠癌的发生率明显高于一般人群。 6、有疾病家族史 10%的胃癌患者有遗传倾向,具有胃癌家族史的人,胃癌发病率较普通人高2~3倍。同样,有血缘关系或有共同生活经历的家族成员曾经患结直肠癌,那么他/她患结直肠癌的风险较普通人高2~3倍。 这类人群要格外注意疾病早筛。 得了胃肠肿瘤该怎么办? 2015年,全国肿瘤防治办公室的一项研究数据显示,我国胃癌和结直肠癌的相对生存率分别是27.4%和47.2%[4]。当然,早期患者的生存率远高于这个数值,而越到晚期,生存率越低。因此,越早发现并治疗是肿瘤患者获得长期生存的重要方法。 那么,对于已经诊断出胃肠肿瘤的患者来说,如何才能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呢? 对抗胃肠肿瘤,需做到: 明确肿瘤的分期分型; 及早就医,根据肿瘤医生的专业意见采取有效治疗; 下决心摒弃不良嗜好、改变不良生活习惯; 建立战胜疾病的自信,并做好长期与疾病斗争的准备。 参考文献 [1]简丹丹,吴清明,龙辉.胃癌可控危险因素10年研究进展[J].临床消化病杂志,2021,33(05):374-378. [2]唐慧昕,孔令斌.大肠癌发病危险因素研究进展[J].济宁医学院学报,2019,42(06):428-431. [3]李健,马林科,闫晨薇,张晓菲,马麒,韩茜,刘君,李兴梅,呼圣娟.宁夏海原县胃癌癌前病变危险因素分析[J].现代肿瘤医学,2021,29(14):2530-2535. [4] Cancer survival in China, 2003-2005: a population-based study  

半夏
2.7万人10年数据表明:这些生活习惯使中国胃肠肿瘤发病率升高50%!

2.7万人10年数据表明:这些生活习惯使中国胃肠肿瘤发病率升高50%!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条件越来越好,但恶性肿瘤的发生率却越来越高。 2020年,中国已经成为肝癌、食管癌、胃癌和结直肠癌发病率最高,病例数最多的国家,因胃肠肿瘤死亡的人数占中国死亡人数的四分之一。 然而,大量研究证据表明生活方式对罹患胃肠肿瘤的风险影响十分显著。截止2011年,中国56.5%的结直肠癌、59.8%的胃癌、48.5%的食管癌和35.2%的肝癌归因于多种不良的生活方式危险因素。 生活方式导致胃肠肿瘤发生率高? 证据来了! 近日,哈佛大学You Wu等学者在美国胃肠病学协会(AGA)官方期刊Gastroenterology发表了一项探究中国胃肠肿瘤发病率与生活方式中一些风险因素变化关联的研究。 该研究综合了1991年至2011年的前瞻性多层次研究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CHNS),共纳入了27000多名个体数据,描述了中国GI癌与饮食和生活方式因素的时间趋势,并预测了至2031年生活方式的变化和胃肠肿瘤发病情况。 研究结果认为,从1991年到2021年,生活方式中潜在的风险因素对中国居民胃肠肿瘤的影响一直在增加,且未来该趋势将继续增加。 2011年,中国共确诊130万例胃肠肿瘤。研究预测,如果不加以干预,2031年中国胃肠肿瘤还将新增120万例。 而如果每个人都能坚持良好的生活方式,那么到2031年,中国胃肠肿瘤的发生率将降低一半。 表1 按生活方式风险因素划分的可归因胃肠肿瘤病例的历史和预测趋势(1991年至2031年) 注:红色表示增加(正数),蓝色表示减少(负数)。深色表示幅度较大。 究竟哪些生活方式会有影响呢?下面,小编就来一一解读! 吃红肉、水果摄入低、吸烟、饮酒、肥胖 ——我国胃肠肿瘤高发5大原因 吸烟、水果摄入量低、红肉摄入量高、肥胖和饮酒被确定为导致中国胃肠肿瘤的主要原因。其中,吸烟是最大的个人危险因素,占胃肠肿瘤总数的13.2%。 针对不同部位,与其相关的生活方式最大风险因素也不同。研究人员估计,约5万例大肠癌与红肉摄入相关(PAF为19.0%),高BMI导致的肝癌病例估计占5万例(PAF为16.6%),吸烟是食管癌的主要危险因素(PAF为16.5%),高钠摄入与约6万例胃癌相关(PAF为16.6%)。 图1 2011年中国生活方式风险因素导致的胃肠肿瘤病例数 该研究预测,中国人口的BMI、红肉和加工肉的摄入量将继续增长,并且在年轻人群的生活方式变化中更加突出,未来中国的胃肠肿瘤负担在20年内将持续加剧。虽然随着近年来健康绿色生活意识的流行,吸烟、钠摄入量、蔬菜和水果摄入量有所改善,但仍远未达到最佳水平。 增加胃肠肿瘤发病风险的生活方式, 看你有没有中招? ■ 风险因素一:BMI升高 肥胖将是未来几年胃肠肿瘤的主要危险因素,饮食习惯和体育活动的转变是中国居民肥胖的两个主要原因。吃得更多,运动更少是现代人的“通病”。 1991年至2011年间,中国居民的BMI显著增加(趋势P值均<0.001),特别是农村居民和年轻人口,50岁以下的人群身体活动的比例下降了50%以上,久坐不动成了大部分人的常态。 2011年,身体活动不足估计与4万起结直肠癌病例有关,与老年组相比,青年组(25-49岁)中几种与肥胖相关的癌症的增加幅度更大。 研究模型预测,2031高BMI将导致超过14万例新增胃肠肿瘤病例。值得注意的是,该研究可能低估了肥胖对胃肠肿瘤的影响,因为BMI对GI癌症风险的影响估计是从主要针对白种人的研究中提取的,而在相同的BMI下,亚洲人往往具有较高的体脂百分比和较高的慢性疾病风险。 ■ 风险因素二:红肉、加工肉摄入量增加 红肉和加工肉类消费也是导致胃肠肿瘤负担上升的主要因素。 2011年,红肉和加工肉消费量的增加分别导致了3万例和2万例结肠癌、直肠癌、食管癌和胃癌病例。但大多数中国人对红肉摄入和癌症风险之间的关系没有充分认识,牛肉被食品工业和许多餐馆推广为“健康”和优质蛋白质选择。 1995年至2014年,中国肉类产量增加了4380万吨,比20年前翻了一番多。2014年,红肉占中国肉类总产量的78%。同时,红肉和加工肉的消费在所有年龄组都有所增长(P趋势<0.003),平均而言,红肉摄入量增加了约40%。 哪些生活习惯降低风险呢? ■ 水果、蔬菜和奶制品摄入量增加 一些饮食因素有望减轻中国胃肠肿瘤的负担,包括多吃水果蔬菜和少吃盐。 水果和蔬菜的摄入量在所有人群亚组中均显著增加(所有P均呈<0.001的趋势),在农村地区尤为显著。在过去的20年中,年轻一代(<50岁)的奶制品摄入量几乎翻了一番(趋势P<0.001)。 随着平均蔬菜摄入量从252.6g/d增加到323.8g/d(TMRED400g/d),肝癌、食管癌(腺癌)和胃癌的相关数量从1997年的5万例减少到2011年的3万例。 2011年,中国人口食用水果量增加为69.6g/d,GI癌与1997年相比减少了1万例新病例。 2031年,由于水果摄入量较高,预计年发病率将减少约1万例。 ■ 钠盐摄入量减少 2010年的一项研究表明,中国成年人食用的76%的钠盐来自在家中添加的食盐。 2015年,这一数字降至50%,另有43.3%来自餐厅用餐,6.6%来自预包装食品。人口的平均钠摄入量已从1997年的7.5g/d下降到2011年的5.6g/d,预计到2031年将进一步下降到3.3g/d(TMRED2.0g/d),可归因于胃癌的相关病例大约下降每20年50%。 ■ 吸烟和酒精摄入减少 吸烟显著增加了结直肠癌、食管癌和胃癌的风险。 虽然随着时间的推移,烟草使用有所减少,但到2011年,仍有61.7%的男性和3.5%的女性吸烟。中国吸烟者的流行率(2011年为31.4%)仍远高于全球平均水平(2010年为22.1%)。 与1997年相比,2011年城市居民饮酒量下降了三分之一,而农村居民饮酒量增加了三分之一(P<0.001)。从1997年到2011年,与饮酒相关的胃肠肿瘤病例仅增加了5千例,此后的预测趋势也稳定,每年约8万例。尽管饮酒导致的胃肠肿瘤病例保持稳定,但农村地区的平均摄入水平从1997年到2011年上升了30%。 小结: 较高水平的红肉摄入量和BMI预计在未来20年将在中国产生更大的影响。但随着健康发展议程“健康中国2030”和政府主导的“全民健康生活方式”倡议,可能会推动人们更快地选择更好的生活方式。 通过将平均BMI维持在当前水平、减少抽烟喝酒、少食红肉和加工肉,甚至防止发生大量胃肠肿瘤的产生。 同时,新冠疫情期间的生活方式改变可能会持续。在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的研究发现,经历了隔离期之后,人们增加了总的能量摄入、酒精消耗、吸烟,同时也减少了体力活动。这些生活习惯的变化和超重的影响可能会在后流行病时代持续存在。 参考文献: [1]Wu,You et al.Potential […]

半夏
胃肠肿瘤患者术后饮食的那些事

胃肠肿瘤患者术后饮食的那些事

胃肠肿瘤的大部分手术会改变患者原有消化道的正常生理结构,这对消化功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术后患者及其家属最常提出的问题是:“医生,做完手术可以吃什么?” 如想了解胃肠肿瘤患者术后的膳食安排,就要从患者所需经历的饮食阶段及饮食注意事项开始说起。 所需经历的 / 饮食阶段 1. 禁食阶段 患者一般于术后 1-2 天内禁食禁饮,部分患者也可遵医嘱早期进水。 2. 流质阶段 术后约 3-4 天,患者的胃肠道恢复蠕动。待有排气排便后,患者可遵医嘱夹闭或拔除胃管,当日少量多次饮用温开水,每次 30-60 ml,每 1-2 小时一次。如无不适,患者可进食米汤、肉汤以及医用肠内营养剂,每次 100 ml,每 1-2 小时一次。 3. 半流质阶段 术后约 4-5 天,患者可从流食逐渐过渡至半流食,以软食为主,如米粥、鸡蛋羹、菜泥、鱼肉、肉泥、烂面条等,每次 200 ml,每 1-2 小时一次。若此阶段患者无特殊不适,则可办理出院。 胃肠肿瘤患者 / 术后饮食注意事项 相关注意事项 因为糖尿病患者术后食用流质或半流质食物时可能会引起血糖升高,所以医护人员会根据患者术后的血糖水平调整口服降糖药或皮下注射胰岛素的用药剂量。 全胃切除术后的患者,其胃原有的物理研磨功能消失,以小肠的化学消化功能为主。此类患者术后的食物应容易消化吸收,如奶类、蛋、鱼等。 广东特色的 “老火靓汤” 虽然味道好,但本身营养价值并不高,因此不宜将 “老火靓汤”作为患者的日常膳食。 胃肠道手术的患者,有可能会出现术后短暂的 “营养不良期”。患者即使进食冬虫夏草、人参、鱼翅、松茸等各类“补品”,也无法被正常吸收和消化,其营养价值远不如鸡蛋羹,反而会影响正常食欲。因此,我们更推荐米粥等清淡而营养成分较高的食物作为主要膳食选择。 温馨提示,患者进食时应确保食物经过高温或其他方式的灭菌。具体饮食还要根据患者的恢复情况适当调整。请患者遵从主诊医生的嘱托进行饮食调理。  

半夏
抗癌控制率破60%:两药闪亮国际大会

抗癌控制率破60%:两药闪亮国际大会

  一年一度的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胃肠肿瘤研讨会(ASCO GI),2018年的年会今日在美国旧金山开幕。今年的大会主题是——多学科诊治:各地实践,全球成果。 在大会正式召开的前几天,几项重磅研究的成果已经提前公布。其中,靶向药卡博替尼和PD-1抗体,用于治疗肝癌,分别获得了非常不错的疗效。本文汇总在一起,分享给大家。   PD-1抗体K药,二线治疗晚期肝癌:疾病控制率62%   这是一项二期临床试验,入组的均为多吉美治疗失败的晚期肝癌患者,一共入组了104位志愿者,接受K药治疗。截止到2017年8月24日,有23例患者仍在用药。中位随访时间为8.4个月。中位年龄为68岁,其中21%的患者为乙肝携带者,26%的患者为丙肝携带者(这是在欧美人群中招募的志愿者,要是在中国,估计一大半患者都是乙肝携带者),63.5%同时存在肝外转移(绝大多数都合并肝外的转移,这是一组相对比较难治的患者)。 结果显示:1位患者肿瘤完全消失、16位患者肿瘤明显缩小,47例患者疾病稳定,总的疾病控制率为62%。中位起效时间为2.1个月(PD-1抑制剂,在绝大多数实体瘤中,中位起效的时间均在2-3个月左右;因此,用药才一个月,就去查CT、MRI,发现肿瘤没有缩小,就急急忙忙停药,是不可取的武断行为)。94%的治疗有效的患者,疗效维持时间已经超过半年。6个月的总生存率为77.9%,无疾病进展生存率为43.1%。 副作用方面,需要注意的是:3例患者出现了免疫性的肝炎,发生率为2.9%,与既往公布的数据持平。 ‍ 咚咚点评:PD-1抑制剂,单药使用,治疗晚期肝癌,有效率总体都在15%-20%之间,疾病控制率都在60%-70%之间;而一旦PD-1抑制剂起效,其疗效维持时间是相对较久的,因此业内普遍预计,如果将PD-1抑制剂作为晚期肝癌的首选治疗,其疗效不会差于目前已有的靶向药(多吉美、瑞戈非尼、乐伐替尼以及卡博替尼等),类似的三期临床试验,预计很快会公布正式的结果。而不久的将来,PD-1抑制剂联合靶向药,将成为晚期肝癌,真正意义上的“王者”。 现在,国产PD-L1也在争夺肝癌一线治疗的战场,相关临床招募正在火热进行中,还没用靶向药的肝癌咚友可以在APP里面联系咚咚助手小红报名参加临床。注意,是小红不是小青哦。   卡博替尼用于晚期肝癌二线治疗:大幅度提高总生存期   这是一个三期临床试验,707名多吉美治疗失败的晚期肝癌患者,2:1入组,试验中接受卡博替尼60mg每天一次的治疗,对照组接受安慰剂治疗。38%的患者为乙肝携带者,24%的患者为丙肝携带者。超过1/4的患者,已经至少接受过2种治疗失败。 卡博替尼组的疾病控制率为64%,客观有效率为4%;安慰剂组,疾病控制率为33%,客观有效率为0%。对于那些二线治疗的患者,卡博替尼组的中位总生存期为11.3个月,而对照组为7.2个月,相差4.1个月,死亡风险下降了60%。两组的中位无疾病进展生存时间,分别为5.5个月和1.9个月。 许多病友都认为靶向药无法延长总生存期,其实这是一个误区。卡博替尼相比于对照组,中位总生存期,延长了4.1个月,又是一例辟谣的铁证!   参考文献: [1]Abou-Alfa GK, Meyer T, Cheng A-L, et al. Cabozantinib (C) versus placebo (P) in patients (pts) with advanced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CC) who have received prior sorafenib: Results from the randomized phase III CELESTIAL trial. […]

小D
扫描下方二维码回复 666 获取解锁验证码
步骤:[ 打开微信]->[ 扫描上方二维码]->[关注"三阴姐妹互助圈"公众号输入 666 获取验证码],即可永久解锁本站全部文章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