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血红蛋白

血红蛋白

肿瘤治疗晴雨表:读懂肿瘤治疗过程中隐藏在血常规中的秘密

肿瘤治疗晴雨表:读懂肿瘤治疗过程中隐藏在血常规中的秘密

在肿瘤的治疗过程中,细心的患者一定会注意到,无论是在住院期间还是在出院后,尤其是在病情出现波动时,我们听到医生“唠叨”最多的恐怕就是血常规了: 发烧了,先做个血常规吧! 咳嗽了,先做个血常规吧! 甚至就连头晕乏力,也会先让我们做个血常规… 另外,在就诊的过程,我们也往往会拿着诸多的化验单询问医生:医生你看看我这些指标都正常吗?可以做放化疗吗? 而很多时候,我们得到的答案却也不尽如人意,甚至还会巧不巧的,仅因为血常规中的某个指标高了或低了而无法按照既定计划进行治疗。 为什么会这样呢?难道血常规这项我们日常最常见、最简单的检查,也和我们肿瘤的治疗、预后有着什么重大关系吗?其中的每一项数据又代表着什么意义,我们又该如何解读呢? 本文带大家一起来好好的了解一下这张 治疗过程中的“晴雨表”:血常规。 血常规 血常规检查是医生诊断病情的常用辅助检查手段之一,是对血液中的有形成分,即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这三个系统进行检测与分析。 通常有三分类或五分类的区别,这其实都是根据白细胞的分类来说的。 三分类是指将白细胞分成三大类,即小细胞群(淋巴细胞)、中间细胞群(嗜酸细胞、嗜碱及单核)和大细胞群(中性粒细胞)。 五分类是将白细胞直接分为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等五类。 目前流行的应当是五分类,平常还会加上有核红细胞一项。 作为肿瘤患者,当拿到血常规报告单时,我们常常会被上面显示的诸多异常箭头吓到。 其实,我们绝大多数人都不知道的是,虽然血常规上的项目超过二十个之多,提示高出或低于正常范围的箭头也不少,但大多轻微的“异常”并没有具体的指示意义。 而对于我们绝大多数肿瘤患者而言,如果只是想要简单了解一下自己的情况,也只需要重点关注项目中的这4项就够了:白细胞、中性粒细胞绝对值、血红蛋白、血小板。 01 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绝对值 白细胞 外周血白细胞起源于骨髓的造血干细胞,包括粒细胞、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三大类。白细胞计数,是指计数单位体积血液中所含的白细胞总数目,是机体防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白细胞就是我们常说的血液里面的免疫细胞,主要负责对抗入侵的细菌、病毒等微生物,也当然包括具有一定识别并杀灭癌细胞的功能。由上图我们也看到了,其中白细胞又分了很多的亚类,如粒细胞、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等,而这些亚类血细胞中又以“中性粒细胞”最重要,它们就像是白细胞中的“执法队”一样,行使着杀菌和吞噬作用。因此,看血常规的化验单,我们首先要看的就是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绝对值。 而如果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绝对值低了,临床上一般多见于打了化疗、做了放疗,或者吃了某种骨髓抑制很重的靶向药的病人。 在上面我们已经提到,这类细胞是血液里的免疫细胞,是用来预防和对抗感染的,一旦它们的数值过低,那么我们的“免疫力”也会下降,而它们的下降前期基本上是没有什么明显症状表现的,在临床上我们就见过不少这样的患者,白细胞都跌的快归零了,还全然不知,一场不经意间的小感冒就把他们送进了ICU进行抢救;因此,要打一类称为“升白针”的东西,发动骨髓拼命生产这类细胞,赶紧补充上来…… 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对某些患者而言,医生在他们的出院医嘱里所写的“每周复查2-3次血常规”,每一个字都性命攸关。因此,除非特殊情况,我们建议:白细胞至少要高于3以上,中性粒细胞绝对值至少要高于1.5以上,一定要谨记! 另外,如果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绝对值高了,则一般意味着可能有感染,尤其是细菌感染。 当然,这个并不绝对,临床上我们也遇到过很多的反例:吃激素的病人,有可能高;前两天刚刚打了升白针的病人,也有可能高;体内有非感染性炎症的病人,还有可能高。 总之,如果仅高一点,一般不用慌张,动态观察就可以了。不过,如果数值高的实在是有些离谱的话,就不排除白血病可能了,我们需要及时进一步完善相关检查以明确诊断才行。   白细胞(WBC)计数 参考值:(4.0~10.0)×109/L;   WBC生理性↑↑:妊娠期(特别是妊娠20周后),新生儿及激烈运动过后,冷热水浴后、紫外线照射、妇女月经期和排卵期、情绪激动。   WBC病理性↑↑:常见于急性细菌性感染、严重组织损伤、恶性肿瘤、大出血、中毒等。   WBC↓↓:①病毒感染;②放化疗的影响;③再生障碍性贫血;④长期接触放射线;⑤免疫系统衰弱;⑥药物引起(磺胺药、解热镇痛药、部分抗生素、抗甲状腺制剂、抗肿瘤药等);⑦白血病;⑧脾功能亢进。 中性粒细胞绝对值 参考值:绝对值(2.0~7.0)×10^9/L, 百分数50%~70%。 中性粒细胞生理性↑↑:①婴儿;②妊娠后期妊及分娩时,女性黄体期;③皮质激素、肾上腺治疗后;④激烈运动。 中性粒细胞病理性↑↑:①常见细菌感染、炎症或骨髓增殖症;②急性出血和急性溶血之后;③代谢性疾病(痛风危象、糖尿病酸中毒、肾功能不全);④变态反应和各种中毒;⑤组织损伤。 中性粒细胞↓↓:①病毒感染、伤寒、副作寒病;②某些药物的副作用(抗肿瘤药、苯二氮革类镇静药、磺酰脲类胰岛素促泌剂、抗癫痫药、抗真菌药、抗病毒药、抗精神病药、部分非甾体抗炎药等);③放疗;④某些血液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粒细胞缺乏症、白细胞减少症、骨髓增殖异常综合征等);⑤脾功能亢进;⑥自身免疫性疾病等。 嗜酸性粒细胞计数 参考值:绝对值(0.02~0.5)×109/L,百分数0.5%~5%。   嗜酸性粒细胞↑↑:①变态反应(支气管哮喘、荨麻疹、食物过敏、过敏性肺炎、神经血管性水肿等);②皮肤病;③寄生虫病;④血液病:慢性粒细胞白血病;⑤X线照射后、脾切除后、传染病恢复期等;   嗜酸性粒细胞↓↓:①疾病或创伤(见于伤寒、副伤寒、大手术后、严重烧伤等);②用药长期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或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等。   淋巴细胞计数   参考值:绝对值(0.8~4.0)×109/L,百分数20%~40%。 淋巴细胞↑↑:①病毒感染、某些血液病和急性传染病的恢复期;②感染性疾病;③血液病(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淋巴瘤等);③急性传染病恢复期;④器官移植后的排异反应期等;⑤再生障碍性贫血、粒细胞缺乏症也可引起淋巴细胞百分率相对性增多。 淋巴细胞↓↓:①可能有免疫缺乏病;②再生障碍性贫血;③急性感染症的初期,中性粒细胞增加;④应用化学药物肾上腺皮质激素或接触放射线等。此外,各种原因引起中性粒细胞增多时,淋巴细胞也可相对减少。 […]

半夏
血常规检查指标:血红蛋白

血常规检查指标:血红蛋白

血常规检查   血液检验是临床应用最广泛,蕴涵信息量最大的基础检验项目,是评价患者及健康体检者身体素质状况的最基本内容。   各组织器官的生理、病理变化累及血液系统时,可引起相关血细胞的数量、形态、比例异常,也可引起血液生化成分及血液流动行为的改变。   同时,血液系统本身的疾病也会影响全身各组织器官生理功能。 红细胞计数 红细胞(RBC)是血液中数量最多的有形成分,在正常情况下约占血容量的一半。   多种原因可引起红细胞生成和破坏的平衡失调,使红细胞在质和量上发生改变,从而引起一系列疾病。 血红蛋白 血红蛋白(Hb或HGB)是红细胞的主要成分,由血红素和珠蛋白组成。   参考区间   成年人:男性120-160g/L,女性110-150g/L。 新生儿:170-200g/L。 临床意义   血红蛋白含量与红细胞数量密切相关,临床意义基本相同,但二者增减的程度有时不一定成比例。同时测定对贫血的诊断有重要意义。 1. 生理性变化       ①新生儿、高原生活、剧烈运动等,红细胞、血红蛋白偏高; ②6个月至2岁婴儿、老年人、妊娠中、晚期等,红细胞通常降低; ③静脉血较毛细血管血低10%-15%; ④同一天内上午7时检测结果最高; ⑤某些药物(如毛果芸香碱钴、肾上腺素、糖皮质激素等)和情绪波动也可引起红细胞增加。这些差异造成的数值浮动一般在±20%以内。   2. 病理性升高   (1)绝对性升高:指血浆容量不变,红细胞和血红蛋白浓度绝对值增加。①原发性升高:见于真性红细胞增多症,RBC可达(7-10)×1012/;Hb>180g/L;②继发性升高:是 由于机体长期缺氧,刺激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大量分泌所致。见于慢性心、肺疾病,异常血红蛋白病,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等。也可见于某些疾病引起的EPO病理性分泌 增加。 (2)相对性升高:是各种原因导致血液暂时性浓缩所致,见于剧烈呕吐、高热腹泻、多尿、多汗、大面积烧伤等。原发疾病痊愈后,RBC、Hb便恢复正常   3. 病理性降低     红细胞、血红蛋白低于正常参考区间下限,称为贫血。常见于以下几方面: (1)造血原料不足或利用障碍:如铁缺乏或利用障碍引起的缺铁性贫血、铁粒幼细胞性贫血,叶酸、维生素B12缺乏引起的巨幼红细胞贫血等。 (2)造血功能障碍:如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恶性肿瘤骨髓转移等。 (3)红细胞丢失过多:急、慢性失血性贫血。 (4)红细胞寿命缩短:各种溶血性贫血、脾功能亢进。 临床上习惯于用血红蛋白作为衡量贫血程度的指标。   Hb<120g/L(女性Hb<110g/L)为轻度贫血; Hb<90g/L为中度贫血;Hb<60g/L为重度贫血; Hb<30g/L为极重度贫血。 当RBC<1.5×1012/L;Hb<45g/L时应考虑输血。

半夏
肿瘤治疗“晴雨表”:肿瘤治疗过程中隐藏在血常规中的秘密

肿瘤治疗“晴雨表”:肿瘤治疗过程中隐藏在血常规中的秘密

在肿瘤的治疗过程中,细心的患者一定会注意到,无论是在住院期间还是在出院后,尤其是在病情出现波动时,我们听到医生“唠叨”最多的恐怕就是血常规了:发烧了,先做个血常规吧!咳嗽了,先做个血常规吧!甚至就连头晕乏力,也会先让我们做个血常规… 另外,在就诊的过程,我们也往往会拿着诸多的化验单询问医生:医生你看看我这些指标都正常吗?可以做放化疗吗? 而很多时候,我们得到的答案却也不尽如人意,甚至还会巧不巧的,仅因为血常规中的某个指标高了或低了而无法按照既定计划进行治疗。 为什么会这样呢?难道血常规这项我们日常最常见、最简单的检查,也和我们肿瘤的治疗、预后有着什么重大关系吗?其中的每一项数据又代表着什么意义,我们又该如何解读呢? 本文带大家一起来好好的了解一下这张肿瘤治疗过程中的“晴雨表”:血常规。 血常规 血常规检查是医生诊断病情的常用辅助检查手段之一,是对血液中的有形成分,即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这三个系统进行检测与分析。通常有三分类或五分类的区别,这其实都是根据白细胞的分类来说的。三分类是指将白细胞分成三大类,即小细胞群(淋巴细胞)、中间细胞群(嗜酸细胞、嗜碱及单核)和大细胞群(中性粒细胞)。而五分类是将白细胞直接分为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等五类。目前流行的应当是五分类,平常还会加上有核红细胞一项。 作为肿瘤患者,当拿到血常规报告单时,我们常常会被上面显示的诸多异常箭头吓到。其实,我们绝大多数人都不知道的是,虽然血常规上的项目超过二十个之多,提示高出或低于正常范围的箭头也不少,但大多轻微的“异常”并没有具体的指示意义,而对于我们绝大多数肿瘤患者而言,如果只是想要简单了解一下自己的情况,也只需要重点关注项目中的这4项就够了:白细胞、中性粒细胞绝对值、血红蛋白、血小板。   01 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绝对值 白细胞 外周血白细胞起源于骨髓的造血干细胞,包括粒细胞、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三大类。白细胞计数,是指计数单位体积血液中所含的白细胞总数目,是机体防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白细胞就是我们常说的血液里面的免疫细胞,主要负责对抗入侵的细菌、病毒等微生物,也当然包括具有一定识别并杀灭癌细胞的功能。由上图我们也看到了,其中白细胞又分了很多的亚类,如粒细胞、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等,而这些亚类血细胞中又以“中性粒细胞”最重要,它们就像是白细胞中的“执法队”一样,行使着杀菌和吞噬作用。因此,看血常规的化验单,我们首先要看的就是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绝对值。 而如果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绝对值低了,临床上一般多见于打了化疗、做了放疗,或者吃了某种骨髓抑制很重的靶向药的病人。 在上面我们已经提到,这类细胞是血液里的免疫细胞,是用来预防和对抗感染的,一旦它们的数值过低,那么我们的“免疫力”也会下降,而它们的下降前期基本上是没有什么明显症状表现的,在临床上我们就见过不少这样的患者,白细胞都跌的快归零了,还全然不知,一场不经意间的小感冒就把他们送进了ICU进行抢救;因此,要打一类称为“升白针”的东西,发动骨髓拼命生产这类细胞,赶紧补充上来…… 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对某些患者而言,医生在他们的出院医嘱里所写的“每周复查2-3次血常规”,每一个字都性命攸关。因此,除非特殊情况,我们建议:白细胞至少要高于3以上,中性粒细胞绝对值至少要高于1.5以上,一定要谨记! 另外,如果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绝对值高了,则一般意味着可能有感染,尤其是细菌感染。 当然,这个并不绝对,临床上我们也遇到过很多的反例:吃激素的病人,有可能高;前两天刚刚打了升白针的病人,也有可能高;体内有非感染性炎症的病人,还有可能高。 总之,如果仅高一点,一般不用慌张,动态观察就可以了。不过,如果数值高的实在是有些离谱的话,就不排除白血病可能了,我们需要及时进一步完善相关检查以明确诊断才行。 白细胞(WBC)计数 参考值:(4.0~10.0)×109/L; WBC生理性↑↑:妊娠期(特别是妊娠20周后),新生儿及激烈运动过后,冷热水浴后、紫外线照射、妇女月经期和排卵期、情绪激动。 WBC病理性↑↑:常见于急性细菌性感染、严重组织损伤、恶性肿瘤、大出血、中毒等。 WBC↓↓:①病毒感染;②放化疗的影响;③再生障碍性贫血;④长期接触放射线;⑤免疫系统衰弱;⑥药物引起(磺胺药、解热镇痛药、部分抗生素、抗甲状腺制剂、抗肿瘤药等);⑦白血病;⑧脾功能亢进。 中性粒细胞绝对值 参考值:绝对值(2.0~7.0)×10^9/L, 百分数50%~70%。 中性粒细胞生理性↑↑:①婴儿;②妊娠后期妊及分娩时,女性黄体期;③皮质激素、肾上腺治疗后;④激烈运动。 中性粒细胞病理性↑↑:①常见细菌感染、炎症或骨髓增殖症;②急性出血和急性溶血之后;③代谢性疾病(痛风危象、糖尿病酸中毒、肾功能不全);④变态反应和各种中毒;⑤组织损伤。 中性粒细胞↓↓:①病毒感染、伤寒、副作寒病;②某些药物的副作用(抗肿瘤药、苯二氮革类镇静药、磺酰脲类胰岛素促泌剂、抗癫痫药、抗真菌药、抗病毒药、抗精神病药、部分非甾体抗炎药等);③放疗;④某些血液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粒细胞缺乏症、白细胞减少症、骨髓增殖异常综合征等);⑤脾功能亢进;⑥自身免疫性疾病等。   02 血红蛋白 红细胞 红细胞是血液中数量最多的有形成分,其作为呼吸载体,能在携带和释放氧气至全身各个组织同时,运输二氧化碳,协同调节维持酸碱平衡和免疫黏附作用。红细胞计数是诊断贫血的主要指标之一。 一般而言:血红蛋白高于90的,没啥大事;低于60的,除非特殊情况不适合输血,一般都会采取输血的方式进行纠正;60-90之间的,则会酌情安排,例如合并心脏病等基础病的,也可以输点血,但就一般人群,我们都普遍会采用补充铁剂、维生素B或者中药之类的进行调理。 当然,也许还会有人问,血红蛋白低了是贫血,那么血红蛋白高了又是啥病,该怎么办?不得不说这个问题是个好问题,但事实却是,这样的患者,尤其是肿瘤患者,临床上极其少见。不过,如果化验显示,自己的血红蛋白出现了异常明显升高的情况,那么我们就要提高警惕,完善相关检查,排除自己是否罹患上了一种罕见的血液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红细胞计数(RBC) 参考值: 男性:(4.0~5.5)×1012/L; 女性:(3.5~5.0)×1012/L; 红细胞(RBC)↑↑:①多常见于身体缺氧、血液浓缩、肺气肿等;②另外还有某些肿瘤及真性红细胞增多症;③剧烈运动或体力劳动、骨髓释放红细胞速度加快等;④真性红细胞增多症,为原因不明的慢性骨髓功能亢进。 红细胞(RBC)↓↓:红细胞减少既提示贫血或大量失血。①红细胞生成减少,见于白血病等病;②破坏增多:急性大出血、严重的组织损伤及血细胞的破坏等;③合成障碍:缺铁、维生素B12的缺乏等;④继发性贫血如各种炎症、结缔组织病、内分泌病等。 血红蛋白(HB)计数 血红蛋白常被称为“血色素”,是组成红细胞的主要成分,承担着机体向器官组织运输氧气和运出二氧化碳的功能。其增减的临床意义基本上与红细胞增减的意义相同,但血红蛋白能更好地反映贫血的程度。 参考值: 男性:120~160g/L。 女性:110~150g/L。 Hb生理性↑↑:①大量失水,常见于大量出汗;②长时间不喝水;③高原居民;④剧烈活动、恐惧、冷水浴后等; Hb病理性↑↑:①连续呕吐,②反复腹泻,③大面积烧伤或者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及尿崩症等,④也可见于严重的先天性及后天性心肺疾病,也见于某些肿瘤,肾脏疾病等。 Hb生理性↓↓:降低主要是反应贫血的情况,根据数值判断贫血的程度。老年人由于骨髓造血功能逐渐降低,可导致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含量减少。 Hb病理性↓↓:急性或慢性失血所致的贫血,因造血物质缺乏或利用障碍所致的贫血,(缺铁性贫血、叶酸及维生素B12缺乏所致的巨幼细胞性贫血)如再生障碍性贫血,海洋性贫血,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心脏体外循环的大手术,生物性和化学性等因素也可致溶血性贫血。   03 […]

半夏
这种疾病可能一生都逃不掉!该怎么办?常规体检就能筛查!

这种疾病可能一生都逃不掉!该怎么办?常规体检就能筛查!

  研究表明,中国整体6~17岁儿童青少年的贫血患病率为6.6%、妊娠期贫血的总患病率为19.9%,中国农村18-44岁成人为10.0%、45-59岁成人为9.6%、60岁以上老年人为12.6%,城市相对患病率更低。 人的一生都可能会出现贫血,其中约有一半由缺铁造成。但因为贫血较常见且早期没有明显的身体不适,可能很多人都没有引起重视。但是长期贫血可能导致虚弱、头痛、运动耐量下降、乏力、易激惹或抑郁、儿童神经发育迟缓等。 任由其发展的话,有可能会引起其它疾病;而且贫血本身可能由其它疾病引起,因此缺铁性贫血的预防和治疗很重要。 图片来源:123RF 缺铁性贫血的诊断 血常规检查可判断有无贫血及贫血的严重程度。 血常规检查是通过观察血液中各细胞的数量变化及形态分布从而判断血液状况及疾病的检查。总体来说,血液中约有一半是由细胞(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组成,一半是由血浆组成。 因此,可以将血常规化验单上的十几种项目,分为三大系统,即红细胞系统、白细胞系统和血小板系统。判断是否贫血及其类型和严重程度,就是看红细胞系统,这个系统中有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红细胞压积、平均红细胞体积、平均血红蛋白浓度。 简单来说,在看化验单时,如果血红蛋白含量显示“↓”提示出现了各种类型的贫血、失血。如果血红蛋白浓度“↑”提示出现缺氧、失水、大面积烧伤、红细胞增多症等情况。 贫血的类型有很多,但缺铁性贫血较常见。化验单上常显示为:血红蛋白↓、平均红细胞体积↓、平均血红蛋白含量↓、平均血红蛋白浓度↓。 图片来源:123RF 缺铁性贫血的治疗 无论有无相应症状,所有缺铁性贫血患者和绝大部分缺铁的患者都应接受治疗。还必须找到并纠正缺铁的原因,如出血、慢性失血、乳糜泻、自身免疫性胃炎和/或幽门螺杆菌感染、胃肠道手术/减肥手术后等。 临床用药: 口服:硫酸亚铁(非处方药)、血红素铁多肽、羰基铁、柠檬酸铁、抗坏血酸亚铁和琥珀酸亚铁; 静脉注射(需要专业人员操作):低分子量右旋糖酐铁、葡萄糖酸铁等。 对于无并发症的缺铁性贫血患者,一般采用口服铁剂来治疗,因为给药方便。对于妊娠女性以及炎症性肠病、胃部手术或慢性肾脏病患者,常用静脉铁剂治疗。 成人缺铁的推荐治疗方案是每日给予元素铁150-200mg,其中约25mg可以被吸收并用于生成血红素和其他分子。越来越多的数据表明,隔日给药的铁吸收情况似乎与每日给药相当或更好,且不良反应通常更少。 为了增加口服铁剂的生物利用度和吸收率,请注意以下几点: 要将铁剂与含钙食品和饮料(牛奶)、钙补充剂、谷物、膳食纤维、茶、咖啡和蛋类分开食用。 胃酸有助于铁的吸收,一些减少胃酸的药物可能会影响铁的吸收,例如,抗酸剂、组胺受体阻滞剂、质子泵抑制剂。应当在服用抗酸剂前2个小时或服用后4个小时服用铁剂。 饮食营养:除了口服铁剂外,在日常饮食中应适当增加红肉、动物肝脏、鸭血、猪血、鱼类等富含铁的食物摄入。 成人口服铁剂后网织红细胞开始上升,5~10天达到高峰,2周血红蛋白开始上升,平均2个月恢复,待血红蛋白正常后,需要再服药4~6个月(补充贮备铁)。儿童服药后2~3周网织红细胞达正常,血红蛋白3~4周正常,血红蛋白正常后应继续服用铁剂6~8周,以增加储存铁。 对于接受口服铁剂治疗的患者,通常在治疗开始后2周时重新评估患者。会检测血红蛋白量和网织红细胞计数,同时检查患者对口服铁剂的耐受性。对于静脉补铁治疗的患者,通常在输注铁剂后4-8周时评估患者。 此外,血常规结果也可以反映出人体的许多健康状态。 图片来源:123RF 白细胞代表什么? 白细胞主要包括: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5种。 中性粒细胞增多,常见于细菌感染:如疖痈、脓肿、肺炎、阑尾炎、丹毒、败血症、内脏穿孔、猩红热等。 淋巴细胞增多,常见于病毒感染:如水痘、麻疹、风疹、流行性腮腺炎、病毒性肝炎等。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常见于过敏或寄生虫感染:如皮肤病、寄生虫病、某些血液病等。 嗜碱性粒细胞增多,常见于中毒(明显增多见于铅、汞、硝基苯、苯胺等)、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嗜碱粒细胞白血病、霍奇金病、脾切除术后等。 单核细胞增多,常见于结核、伤寒、感染性心内膜炎、单核细胞白血病、黑热病及传染病的恢复期等。 白细胞的数目小幅度升高:可能是细菌感染;此外,饱食、疼痛、情绪激动、剧烈运动、女性妊娠分娩期等都可以使白细胞一过性增高。此外,昼夜亦可有波动,下午一般会稍高于早晨。 白细胞的总数下降,意味着身体抵抗力变差,常见原因有病毒、寄生虫感染;过敏、中毒;服用了影响白细胞的药物,比如治疗甲亢的药物、抗精神病药物、抗肿瘤药物;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低增生白血病等。 血小板代表什么? 血小板的主要作用有:对毛细血管的营养和支持作用;通过黏附、聚集与释放反应,在伤口处形成白色血栓而止血;产生多种血小板因子,参与血液凝固,形成血栓而进一步止血;释放血小板收缩蛋白使纤维蛋白网发生退缩,促进血液凝固。 血小板减少可见于:骨髓造血功能障碍、再生障碍性贫血、各种急性白血病、骨髓转移瘤、骨髓纤维化、多发性骨髓瘤、巨大血管瘤、全身性红斑狼疮、恶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肝硬化、脾功能亢进、体外循环;脾肿大、各种原因引起的血液稀释等。 血小板增多可见于:急性失血性贫血,脾摘除术后、骨折后,可见一过性血小板增多;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多发性骨髓瘤、骨髓增生病、类白血病反应、霍奇金病、恶性肿瘤早期、溃疡性结肠炎等。     参考资料 [1] Li, M., Hu, Y., Mao, D., Wang, R., Chen,J., Li, W., […]

半夏
权威专家帮您解读肝肾功能化验单,太实用了!

权威专家帮您解读肝肾功能化验单,太实用了!

总有朋友在拿到肝功能和肾功能化验单时候一脸疑惑的来问我为什么这个指标高?高了是什么意思?该怎么办?需要治吗?我已经帮你们问专家了,快来看看你高的那一项是怎么回事吧!

小D
肿瘤患者为什么会发生贫血,应该怎么“补”?

肿瘤患者为什么会发生贫血,应该怎么“补”?

在晚期和接受化疗或放疗的患者中,贫血发生率可超过90%。

小D
肿瘤患者贫血怎么办?

肿瘤患者贫血怎么办?

贫血对肿瘤患者预后和生存期有直接的影响

小D
肿瘤治疗“晴雨表”:深度解读血常规化验单中的秘密!

肿瘤治疗“晴雨表”:深度解读血常规化验单中的秘密!

如何解读化验单上数字的“起起落落”、箭头的“上上下下”?

小D
扫描下方二维码回复 666 获取解锁验证码
步骤:[ 打开微信]->[ 扫描上方二维码]->[关注"三阴姐妹互助圈"公众号输入 666 获取验证码],即可永久解锁本站全部文章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