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抗癌知识正文

肿瘤治疗晴雨表:读懂肿瘤治疗过程中隐藏在血常规中的秘密

|2022年08月15日| 浏览:4416
在肿瘤的治疗过程中,细心的患者一定会注意到,无论是在住院期间还是在出院后,尤其是在病情出现波动时,我们听到医生“唠叨”最多的恐怕就是血常规了:

发烧了,先做个血常规吧!
咳嗽了,先做个血常规吧!
甚至就连头晕乏力,也会先让我们做个血常规…
另外,在就诊的过程,我们也往往会拿着诸多的化验单询问医生:医生你看看我这些指标都正常吗?可以做放化疗吗?
而很多时候,我们得到的答案却也不尽如人意,甚至还会巧不巧的,仅因为血常规中的某个指标高了或低了而无法按照既定计划进行治疗。
为什么会这样呢?难道血常规这项我们日常最常见、最简单的检查,也和我们肿瘤的治疗、预后有着什么重大关系吗?其中的每一项数据又代表着什么意义,我们又该如何解读呢?
本文带大家一起来好好的了解一下这张 治疗过程中的“晴雨表”:血常规
图片

血常规

血常规检查是医生诊断病情的常用辅助检查手段之一,是对血液中的有形成分,即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这三个系统进行检测与分析。

通常有三分类或五分类的区别,这其实都是根据白细胞的分类来说的。

三分类是指将白细胞分成三大类,即小细胞群(淋巴细胞)、中间细胞群(嗜酸细胞、嗜碱及单核)和大细胞群(中性粒细胞)。

五分类是将白细胞直接分为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等五类。

目前流行的应当是五分类,平常还会加上有核红细胞一项。

图片

作为肿瘤患者,当拿到血常规报告单时,我们常常会被上面显示的诸多异常箭头吓到。

其实,我们绝大多数人都不知道的是,虽然血常规上的项目超过二十个之多,提示高出或低于正常范围的箭头也不少,但大多轻微的“异常”并没有具体的指示意义。

而对于我们绝大多数肿瘤患者而言,如果只是想要简单了解一下自己的情况,也只需要重点关注项目中的这4项就够了:白细胞、中性粒细胞绝对值、血红蛋白、血小板

01

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绝对值



图片

白细胞

外周血白细胞起源于骨髓的造血干细胞,包括粒细胞、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三大类。白细胞计数,是指计数单位体积血液中所含的白细胞总数目,是机体防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白细胞就是我们常说的血液里面的免疫细胞,主要负责对抗入侵的细菌、病毒等微生物,也当然包括具有一定识别并杀灭癌细胞的功能。由上图我们也看到了,其中白细胞又分了很多的亚类,如粒细胞、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等,而这些亚类血细胞中又以“中性粒细胞”最重要,它们就像是白细胞中的“执法队”一样,行使着杀菌和吞噬作用。因此,看血常规的化验单,我们首先要看的就是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绝对值。
如果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绝对值低了,临床上一般多见于打了化疗、做了放疗,或者吃了某种骨髓抑制很重的靶向药的病人。
在上面我们已经提到,这类细胞是血液里的免疫细胞,是用来预防和对抗感染的,一旦它们的数值过低,那么我们的“免疫力”也会下降,而它们的下降前期基本上是没有什么明显症状表现的,在临床上我们就见过不少这样的患者,白细胞都跌的快归零了,还全然不知,一场不经意间的小感冒就把他们送进了ICU进行抢救;因此,要打一类称为“升白针”的东西,发动骨髓拼命生产这类细胞,赶紧补充上来……
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对某些患者而言,医生在他们的出院医嘱里所写的“每周复查2-3次血常规”,每一个字都性命攸关。因此,除非特殊情况,我们建议:白细胞至少要高于3以上,中性粒细胞绝对值至少要高于1.5以上,一定要谨记!
另外,如果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绝对值高了,则一般意味着可能有感染,尤其是细菌感染。
当然,这个并不绝对,临床上我们也遇到过很多的反例:吃激素的病人,有可能高;前两天刚刚打了升白针的病人,也有可能高;体内有非感染性炎症的病人,还有可能高。
总之,如果仅高一点,一般不用慌张,动态观察就可以了。不过,如果数值高的实在是有些离谱的话,就不排除白血病可能了,我们需要及时进一步完善相关检查以明确诊断才行。


 

白细胞(WBC)计数

参考值:(4.0~10.0)×109/L;

 

WBC生理性↑↑:妊娠期(特别是妊娠20周后),新生儿及激烈运动过后,冷热水浴后、紫外线照射、妇女月经期和排卵期、情绪激动。

 

WBC病理性↑↑:常见于急性细菌性感染、严重组织损伤、恶性肿瘤、大出血、中毒等。

 

WBC↓↓:①病毒感染;②放化疗的影响;③再生障碍性贫血;④长期接触放射线;⑤免疫系统衰弱;⑥药物引起(磺胺药、解热镇痛药、部分抗生素、抗甲状腺制剂、抗肿瘤药等);⑦白血病;⑧脾功能亢进。

中性粒细胞绝对值

参考值:绝对值(2.0~7.0)×10^9/L, 百分数50%~70%。

中性粒细胞生理性↑↑:①婴儿;②妊娠后期妊及分娩时,女性黄体期;③皮质激素、肾上腺治疗后;④激烈运动。

中性粒细胞病理性↑↑:①常见细菌感染、炎症或骨髓增殖症;②急性出血和急性溶血之后;③代谢性疾病(痛风危象、糖尿病酸中毒、肾功能不全);④变态反应和各种中毒;⑤组织损伤。

中性粒细胞↓↓:①病毒感染、伤寒、副作寒病;②某些药物的副作用(抗肿瘤药、苯二氮革类镇静药、磺酰脲类胰岛素促泌剂、抗癫痫药、抗真菌药、抗病毒药、抗精神病药、部分非甾体抗炎药等);③放疗;④某些血液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粒细胞缺乏症、白细胞减少症、骨髓增殖异常综合征等);⑤脾功能亢进;⑥自身免疫性疾病等。

嗜酸性粒细胞计数

参考值:绝对值(0.02~0.5)×109/L,百分数0.5%~5%。

 

嗜酸性粒细胞↑↑①变态反应(支气管哮喘、荨麻疹、食物过敏、过敏性肺炎、神经血管性水肿等);②皮肤病;③寄生虫病;④血液病:慢性粒细胞白血病;⑤X线照射后、脾切除后、传染病恢复期等;

 

嗜酸性粒细胞↓↓①疾病或创伤(见于伤寒、副伤寒、大手术后、严重烧伤等);②用药长期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或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等。

 

淋巴细胞计数

 

参考值:绝对值(0.8~4.0)×109/L,百分数20%~40%。

淋巴细胞↑↑①病毒感染、某些血液病和急性传染病的恢复期;②感染性疾病;③血液病(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淋巴瘤等);③急性传染病恢复期;④器官移植后的排异反应期等;再生障碍性贫血、粒细胞缺乏症也可引起淋巴细胞百分率相对性增多。

淋巴细胞↓↓①可能有免疫缺乏病;②再生障碍性贫血;③急性感染症的初期,中性粒细胞增加;④应用化学药物肾上腺皮质激素或接触放射线等。此外,各种原因引起中性粒细胞增多时,淋巴细胞也可相对减少。

 

单核细胞计数

参考值:绝对值(0.12~0.8)×109/L,百分数3%~8%。

单核细胞↑↑①可见于亚急性心内膜炎、疟疾;②急性感染恢复期;③活动性肺结核、伤寒等。

单核细胞↓↓减少一般无临床意义。

 

嗜碱性粒细胞计数

参考值:绝对值<(0.1)×10^9/L,百分数0%~1%。

嗜碱性粒细胞↑↑可见于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骨髓纤维化症、慢性溶血及脾切除后;癌转移、铅及铋中毒等。

嗜碱性粒细胞↓↓①疾病速发性过敏反应如荨麻疹、过敏性休克等;②用药见于促肾上腺皮质激素、肾上腺皮质激素应用过量及应激反应等。

 

02

血红蛋白

图片

红细胞

红细胞是血液中数量最多的有形成分,其作为呼吸载体,能在携带和释放氧气至全身各个组织同时,运输二氧化碳,协同调节维持酸碱平衡和免疫黏附作用。红细胞计数是诊断贫血的主要指标之一。

一般而言:血红蛋白高于90的,没啥大事;低于60的,除非特殊情况不适合输血,一般都会采取输血的方式进行纠正;60-90之间的,则会酌情安排,例如合并心脏病等基础病的,也可以输点血,但就一般人群,我们都普遍会采用补充铁剂、维生素B或者中药之类的进行调理。

当然,也许还会有人问,血红蛋白低了是贫血,那么血红蛋白高了又是啥病,该怎么办?不得不说这个问题是个好问题,但事实却是,这样的患者,尤其是肿瘤患者,临床上极其少见。

 

不过,如果化验显示,自己的血红蛋白出现了异常明显升高的情况,那么我们就要提高警惕,完善相关检查,排除自己是否罹患上了一种罕见的血液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红细胞计数(RBC)

参考值:

男性:(4.0~5.5)×1012/L;

女性:(3.5~5.0)×1012/L;

红细胞(RBC)↑↑多常见于身体缺氧、血液浓缩、肺气肿等;另外还有某些肿瘤及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剧烈运动或体力劳动、骨髓释放红细胞速度加快等;④真性红细胞增多症,为原因不明的慢性骨髓功能亢进。

红细胞(RBC)↓↓红细胞减少既提示贫血或大量失血。①红细胞生成减少,见于白血病等病;②破坏增多:急性大出血、严重的组织损伤及血细胞的破坏等;③合成障碍:缺铁、维生素B12的缺乏等;④继发性贫血如各种炎症、结缔组织病、内分泌病等。

 

血红蛋白(HB)计数

 

血红蛋白常被称为“血色素”,是组成红细胞的主要成分,承担着机体向器官组织运输氧气和运出二氧化碳的功能。其增减的临床意义基本上与红细胞增减的意义相同,但血红蛋白能更好地反映贫血的程度。

参考值:

男性:120~160g/L。

女性:110~150g/L。

Hb生理性↑↑:大量失水,常见于大量出汗;②长时间不喝水;③高原居民;④剧烈活动、恐惧、冷水浴后等;

Hb病理性↑↑:①连续呕吐,②反复腹泻,③大面积烧伤或者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及尿崩症等,④也可见于严重的先天性及后天性心肺疾病,也见于某些肿瘤,肾脏疾病等。

Hb生理性↓↓:降低主要是反应贫血的情况,根据数值判断贫血的程度。老年人由于骨髓造血功能逐渐降低,可导致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含量减少。

Hb病理性↓↓:急性或慢性失血所致的贫血因造血物质缺乏或利用障碍所致的贫血,(缺铁性贫血、叶酸及维生素B12缺乏所致的巨幼细胞性贫血)如再生障碍性贫血,海洋性贫血,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心脏体外循环的大手术,生物性和化学性等因素也可致溶血性贫血。

03

血小板

图片

血小板

上面我们了解了白细胞、中性粒细胞以及血红蛋白的主要功能,现在我们就再来详细的说说啥是血小板。

常生活中,我们难免会经历磕磕碰碰,皮肤划伤流血也是较为常见,但你有没有发现一个早已被我们“见怪不怪”的现象:作为液体的血液竟然可以自行止流止血!

没错,发挥这一功能的就是血小板了。

实,血小板和血红蛋白一样,也是分等级的,在正常范围内还好,而如果太高了则容易让我们的血管里出现血栓,太低了那就更要命了,试想如果血止不住的往外流最终又会导致怎样的一种结果?别说是外伤了,如果出现了脑溢血、消化道出血等,那可是会出人命的!

一般来说,血小板正常值的下界是100,如果低于100却高于50,基本上还可以勉强接受,给予相应的对症治疗就可以了。但如果低于50,尤其是低于20以下时,那我们就不得不采取必要的输注血小板等治疗措施了,否则一旦“大出血”,就真的可能会危及生命了!

而血小板正常值的上界是300,一般400-500以内的,还是安全的;当高于500时,就要警惕血栓了,尤其是要警惕脑血栓和心血管血栓形成可能。

我们都知道肿瘤病人由于综合因素,本身就容易受到“高凝”状态的青睐,如果再合并血小板升高,不得不说其危险系数将会成倍增加。

因此,当发现血小板较正常值明显升高时,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注意排查可能存在的原因,例如是不是全身脱水了?脾切除了?又或者是用了激素等等……,如果实在找不出原因,我们则可以酌情服用小剂量阿司匹林预防血栓。

不过,我们更加应该要谨记的是,有消化道溃疡、出血病史的病人,服用阿司匹林时要格外当心,小心诱发出血可能。

血小板系统:反应凝血状态

血小板主要作用有:①对毛细血管的营养和支持作用;②通过黏附、聚集与释放反应,在伤口处形成白色血栓而止血;③产生多种血小板因子,参与血液凝固,形成血栓而进一步止血;④释放血小板收缩蛋白使纤维蛋白网发生退缩,促进血液凝固。血小板在一日内的不同时间可相差6%~10%。

 

血小板计数

参考值:(100~300)×109/L。

血小板(PLT)↑↑①脾摘除术后、急性大出血、溶血等;②可见于骨髓增生性疾病,如慢性粒细胞白血病,③急慢性炎症,缺铁性贫血及癌症患者;④骨折后可见一过性增多;

血小板(PLT)↓↓①常见于血小板生成障碍,如再生障碍性贫血②急性白血病,急性放射病等;③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脾功能亢进。

点击查看全文


本文仅供医学药学专业人士阅读

本文来源: 医世象 发表,转载请注明来源!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FDA正式批准卡马替尼上市 多款新药铸剑MET新武器!
上一篇

FDA正式批准卡马替尼上市 多款新药铸剑MET新武器!

胆管癌的生存数据和一些简单知识
下一篇

胆管癌的生存数据和一些简单知识

阅读相关文章
最新医生问答

这种情况严不严重?

2025年10月23日
最新抗癌笔记
top3

新年打卡

2024年02月17日
top4

好久没来

2024年02月17日
top5

CR

2024年02月01日
top6

七周年纪念!

2024年01月25日
扫描下方二维码回复 666 获取解锁验证码
步骤:[ 打开微信]->[ 扫描上方二维码]->[关注"三阴姐妹互助圈"公众号输入 666 获取验证码],即可永久解锁本站全部文章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