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超重

超重

患了乳腺癌还不注意控制体重?当心再次患癌风险升高

患了乳腺癌还不注意控制体重?当心再次患癌风险升高

在很多人的观念中,胖是有福气的表现,是富态。   但实际上,超重或肥胖是多种疾病的危险因素,比如癌症。世界卫生组织下属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发现,有足够的证据证明超重或肥胖与14种癌症风险升高存在关联;大约55%的女性癌症和24% 的男性癌症与超重或肥胖有关。   随着更多研究的开展,科学家发现,肥胖对癌症患者还有着更多危害。据一项发表于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杂志》(Journal of the 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的研究显示,肥胖与乳腺癌生存者再次患癌风险升高有关,包括第二原发癌和乳腺癌复发。   图片来源:123RF   研究人员对6481名女性乳腺癌生存者进行了随访研究。参与者的年龄在20-84岁之间,确诊乳腺癌时的平均年龄为61.2岁;乳腺癌分期为1-3期。在加入研究时,参与者的生存期均在1年以上,且未有复发或第二原发癌迹象。   研究开始时,统计了参与者的基本健康信息(身高、体重等);生活方式信息(饮食、运动、吸烟状态等);与所患乳腺癌相关信息(肿瘤分期、治疗方式等);以及随访期间再次患癌的信息。   统计发现,在确诊乳腺癌前,33.4%的参与者属于超重(体重指数[BMI]=25.0 kg/m22-29.9 kg/m2),33.8%的参与者为肥胖(BMI≥30 kg/m2)人群。大多数(62.0%)参与者为乳腺癌1期;70.8%的参与者接受了放疗,38.2%接受了化疗,68.4%接受了某种类型的激素治疗。   在平均7年多的随访期间,共有822名参与者再次患癌。其中,508名参与者所患癌症与肥胖相关;333名再次患乳腺癌。   与肥胖相关癌症主要包括绝经后乳腺癌、结直肠癌、卵巢癌、胰腺癌、肾癌、甲状腺癌、多发性骨髓瘤、脑膜瘤、肝癌、胃贲门癌、胆囊癌和食管癌。   图片来源:123RF   调整其它因素影响后,研究人员发现,肥胖与参与者再次患癌风险升高相关;随着BMI的升高,参与者再次患癌风险逐渐增加。   相比于BMI<25.0 kg/m2的参与者,BMI≥25.0 kg/m2,与参与者再次患癌风险升高9%相关。   BMI每增加5 kg/m2,相当于身高161 cm的人体重增加约13 kg,与再次患癌风险升高7%、肥胖相关癌症风险升高13%、再次患乳腺癌风险升高11%,以及ER(雌激素受体)阳性乳腺癌风险升高15%相关。   研究人员分析,肥胖可能通过多种生物学机制,增加乳腺癌生存者再次患癌风险。如肥胖可能改变女性性激素(雌激素或睾丸激素)水平;导致胰岛素水平升高;并导致炎症等,从而增加患癌风险。   由于该研究是观察性研究,只是显示了超重和肥胖,与乳腺癌生存者再次患癌风险升高相关,并未显示因果关系。而且研究也存在一些局限性,如没有统计参与者参与筛查的信息等,可能也会对研究结果产生影响。   图片来源:123RF   研究最后强调,超重或肥胖与癌症患者的治疗反应、生存期以及生活质量等有着明显关联,而体重是可以改变的。对于乳腺癌生存者而言,实施有效的肥胖预防策略,包括饮食和运动干预,减轻体重,并维持在健康范围内,不仅有助于降低癌症风险,延长生存期,对其它疾病(如心血管疾病)也有益,可能会带来显著的健康和生活质量益处。   参考资料 [1] Heather Spencer Feigelson, et al.,(2021). Body Mass […]

半夏
20张癌症人体地图,告诉你致癌真相

20张癌症人体地图,告诉你致癌真相

到底喝什么干什么会得癌,在互联网上似乎一直是各国各路野生养生专家热爱的话题。然而众说纷纭,有没有点可靠的? 世界上最大的医学与其他科学文献出版社之一:Elsevier推荐了一个很好用的癌症身体交互图,帮助大家正确认识致癌物质和癌症的关系。这些信息基于世界卫生组织(WHO)和各专业协会发布的指南,有强证据支持,图片也简单易懂,有利于健康教育。 吃、喝和癌症的关系 01 酒精 酒精致癌,可是全面开花。如上图,从上到下哪哪都有。口咽、喉部、食道、乳腺、肝脏、结肠还有直肠,都不放过。 02 红肉 猪肉、牛肉、羊肉等哺乳动物肉类为红肉。WHO 将其列为II A类致癌物,主要导致结直肠癌。 03 加工肉 还是结直肠癌,WHO 将加工肉类列为 I 类致癌物,可导致结直肠癌。 04 高盐饮食 盐摄入量超标可导致胃癌。相关调查资料表明,我国目前每人每日食盐的摄入量均在8-10克左右,而爱吃咸菜的人,每日食盐的摄入量达到了15克以上,远远超过需要量的标准。 此前,JAMA发表过文章,对中国人近10年来食盐摄入量进行了一个调查统计和回归分析,结果相当不容乐观。除了癌症之外,过量摄入盐对心脑血管和代谢类疾病有不弱于糖的贡献。看来除了控糖,控盐也应该被重视起来。 05 水果摄入不足 没想到吧,进食水果太少会导致口咽癌症、食道癌、肺癌和胃癌。根据研究,每天进食水果100 g以下的人,比每天进食超过100 g的人胃癌发病率至少高两倍。而建议的水果摄入量是每天300 g以上。 06 纤维摄入不足 纤维摄入量低易导致结直肠癌。据统计,如果每日摄入纤维量低于6 g,其直结肠癌发病率比摄入高于6 g者至少高85%。高纤维食物中,芹菜、苹果、胡萝卜、白菜、笋等都是日常易取得的果蔬。 07 非淀粉类蔬菜摄入不足 看来不吃蔬菜和不吃水果一样严重。非淀粉类蔬菜的意思是说不能用糖尿病高风险因素土豆来充数哦。其摄入不足会导致口咽癌症、食道癌和胃癌。推荐摄入量为每天超过375 g。 生活习惯哪些易患癌? 01 吸烟 吸烟致癌,更是全面开花,连酒都要自叹不如了。吸烟可以在全身各系统造成癌变,口咽、喉部、食道、肺、肾脏、胰腺、胃、膀胱、结肠、直肠都是吸烟致癌的靶器官,除此以外,血液系统中的癌症——白血病,也可由吸烟造成。如果女性吸烟,还会造成卵巢癌。 02 日照过多 许多皮肤科医生都不断的提醒公众和患者,要注意避免暴晒,尤其是阳光强烈的时候。并且防晒产品,包括遮阳伞、遮阳帽、遮阳的服装和防晒霜一直是不断的被医生们和各皮肤医学学会推荐的。 毕竟恶性黑色素瘤一旦转移,将难以治疗。据统计,90%以上的黑色素瘤都是因为晒太阳引起的。 好吧,我不晒行了嘛! 03 缺乏运动 没想到,缺乏运动还会生癌! 根据统计,每周五天,每天至少3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的女性,她们患子宫内膜腺癌的几率比达不到这个运动量的女性要低两倍还多。 而对乳腺癌来说,如果每周中等强度运动达不到90分钟,患癌几率是达到运动量者的两倍以上。 而最不爱动的人,不论男女,如果每周连一个小时体育锻炼也达不到,那患结直肠癌的几率也会大大提高,至少翻倍。总而言之,越不爱运动,可能的患癌种类越多,风险越高。 什么致病因素会导致癌症? 01 肥胖 肥胖真是癌症的强大助力!身体质量指数(BMI)超过30的胖子们,患食道癌、乳腺癌、肾脏肿瘤、胰腺癌、结肠癌、直肠癌的风险都不同程度的高于非肥胖人群。而女性肥胖者还会有患上卵巢癌和子宫内膜腺癌的高风险。 […]

半夏
​《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0》发布!5大风险因素,你了解多少?

​《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0》发布!5大风险因素,你了解多少?

  近日,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组发布了《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0》(简称报告),对2018年中国心血管疾病的发病、死亡,以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 在中国,心血管疾病有着怎样的发病和死亡率?哪些风险因素正在影响呢?今天,我们就来看下报告的部分重点内容。   图片来源:123RF 每5例死亡中就有2例死于心血管疾病 报告指出,中国心血管疾病患病率处于持续上升阶段,推算心血管疾病现患病人数3.3亿,其中中风1200万,冠心病1139万,肺原性心脏病500万,心力衰竭890万,心房颤动487万,风湿性心脏病250万,先天性心脏病200万,下肢动脉疾病4530万,高血压2.45亿。   2018年,心血管疾病死亡率仍居首位,高于肿瘤及其他疾病;农村、城市心血管疾病导致的死亡,分别占农村、城市总死亡的46.66%和43.81%,也就是说每5例死亡中就有2例死于心血管疾病。 5大影响因素 报告指出,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城镇化进程及人口老龄化的加速,中国居民的生活方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不健康饮食、身体活动不足、吸烟等生活方式危险因素广泛流行,增加了心血管疾病的发病和死亡风险。   图片来源:123RF 1.烟草使用   2018年,中国15岁及以上年龄人群吸烟率为26.6%。其中男性吸烟率为50.5%,女性2.1%;农村人群的吸烟率(28.9%)高于城市(25.1%);45-64岁年龄组现在吸烟率最高,达30.2%。    中国非吸烟者的二手烟暴露率为68.1%,其中几乎每天都暴露于二手烟的比例为35.5%;二手烟暴露最严重的室内公共场所为网吧(89.3%)、酒吧夜总会(87.5%)和餐馆(73.3%)。   全球每年约190万人因为烟草使用或二手烟暴露引发的冠心病失去生命,约占全球冠心病死亡的1/5;约38.2万人由于暴露于二手烟引发的冠心病而死亡,占冠心病总死亡人数的4.3%。若不采取广泛的戒烟措施,中国每年因烟草造成的死亡人数将从2010年的100万人左右,增至2030年的约200万人,预计2050年将达到300万人。   图片来源:123RF   2.膳食不健康   报告指出,不健康膳食所导致的心血管代谢性疾病死亡人数仍持续增加,从1982年的107万增加到2010-2012年的151万。   2010-2012年中国营养调查资料分析发现,在所有膳食因素中,与心血管代谢性疾病死亡人数有关的归因比例中,影响最大的是高钠摄入(17.3%)、低水果摄入(11.5%)、低水产品ω-3脂肪酸摄入(9.7%)、低坚果摄入(8.2%)、低全谷物摄入(8.1%)和低蔬菜摄入(7.3%)。   3.身体活动不足   中国居民身体活动量呈下降趋势,自1991年至2009年,身体平均活动总量从385.9代谢当量(MET)•小时(h)/周(w),下降到了213MET•h/w。   身体活动量与心血管疾病死亡风险呈显著负相关。有研究发现,相比于中国身体活动量最低(≤MET•h/w)的1/5人群,活动量最高(MET•h/w)的1/5人群,与心血管疾病死亡风险降低41%相关。身体活动每增加(MET)•h/w,与心血管疾病死亡风险降低12%相关。   图片来源:123RF   4.超重或肥胖   有研究发现,中国18岁以上人群超重率达30.1%,肥胖率为11.9%。中国高血压调查显示,2012-2015年,中国成年居民腹型肥胖(男性腰围≥90cm,女性腰围≥85cm)检出率为29.1%;男性为28.6%;女性为29.6%;约有2.778亿人腹型肥胖。   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发现,保持健康的体重指数(BMI),可预防5.8%的主要冠心病事件、7.8%的缺血性冠心病和4.5%的缺血性中风,以及34.4%的2型糖尿病。此外,与腰围健康(男性腰围<85cm,女性腰围<80cm)的人群相比,腹型肥胖的人,缺血性心脏病的发病风险增加30%,死亡风险增加32%。   5.心理精神问题   截至2017年年底,中国已登记在册的严重精神障碍患者581万人。1990-2017年,中国抑郁症患病率从3224.6/10万上升到3990.5/10万。2017年,女性抑郁症患病率为5039.6/10万,显著高于男性的2984.9/10万。   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发现,中国居民重度抑郁症患病率为0.6%,重度抑郁症是心脏病的危险因素之一,与风险升高32%相关,尤其是城镇居民,风险增加更为显著,升高风险达72%。    此外,还有研究发现,约31.3%的抑郁症患者以循环系统疾病为首发症状,其他表现包括失眠、胃肠道系统疾病、躯干疼痛、感觉异常、神经系统疾病、性欲减退和身体疼痛等。 图片来源:123RF 小结 报告指出,随着心血管疾病风险因素的影响,中国患高血压、血脂异常、糖尿病和肥胖的人数在不断攀升,这进一步推动了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的升高。应从仅关注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本身,转变为关注危险因素形成和流行的环境,更加关注环境因素和生活方式因素对危险因素形成的作用,倡导心血管全生命周期的健康管理,在生命早期强调心血管健康,采取预防为主的策略,提高健康水平。     […]

半夏
家人的饮食生活习惯,对你的心血管影响有多大?

家人的饮食生活习惯,对你的心血管影响有多大?

文章来源:e药环球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一天中的幸福时刻莫过于疲惫的回到家后,和家人围坐在餐桌前一起享受美食。 和口味相同的人一起吃饭,的确能为生活增添不少幸福感;但你可曾想过,即便没有血缘关系,经常和患有肥胖/超重或心血管疾病的人吃饭,自己发生心血管疾病的风险也会增加? 图片来源:123RF 一人患病,全家“遭殃”? 近期,来自日本的研究团队纳入了6万多位已婚夫妇,对其平均随访了95个月后发现:配偶有心血管疾病,是自己发生心血管事件的危险因素。配偶患病,自己发生严重心血管事件的风险增加48%。其中,女性和男性患严重心血管事件的风险分别增加22%和68%。 尤其是肥胖或超重的女性对男性的潜在影响更大。另一项中位随访了16.1年的研究发现:在男性中,与配偶体重正常的人相比,那些妻子超重和肥胖的人其老公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增加更多。具体来说,配偶超重,其老公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增加41%;配偶肥胖,其老公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高38%。但是在女性中,未观察到其配偶的代谢风险因素与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之间存在显著关联。 图片来源:123RF 为什么配偶患病,自己的风险也会增加? 我们知道,家族遗传史是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那为什么没有血缘关系也可能增加夫妻另一方的患病风险呢? 其可能的主要原因是共同的生活方式或/和心理状态。比如夫妻间有相同的周围环境、相近的生活方式及饮食习惯等,当其中一方戒烟、减肥、增加体力活动或改善饮食习惯时,另一方更有可能改变饮食及生活习惯,反之亦然。 图片来源:123RF 什么样的饮食模式可能增加患病风险? 与心血管疾病相关的饮食危险因素有很多,这里强调几个重点内容。简单来说:重油重盐,爱红肉;精米白面,爱喝酒。 有研究发现,每日食用50g加工肉类,与冠心病风险升高27%-44%相关;每日食用100g红肉,与冠心病风险升高27%相关。而食用白肉与心血管疾病风险之间,并未发现显著关联。 多项研究发现,与低盐(钠)饮食相比,高盐(钠)饮食与较高的心血管疾病发病和死亡风险相关。饮食中钠摄入量每增加1g,与心血管疾病发病风险增加6%相关。高盐(钠)摄入,除了会对血压产生不良影响外,还会对左心室质量、动脉硬化、肾功能和交感神经流出的改变等,产生不利影响。 经常食用精制谷物与心血管疾病风险升高相关;而全谷物则有助于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食用量每增加30g/天,与冠心病死亡风险降低8%相关。 数据显示,血压和中风风险是随着酒精摄入量的增加而稳步增加的,并不存在保护效应。一项在欧洲和国际肥胖大会(ECOICO)上发表的研究显示,无论喝多喝少,饮酒都与肥胖症和代谢综合征风险升高有关,而且饮酒量越高,风险升高的越多。 代谢综合征是由于代谢紊乱,而出现的一系列病理状态,主要特点是具有心血管代谢疾病相关的风险因素,包括血压升高、高血糖、腰部脂肪过多、胆固醇或甘油三酯水平异常。如果不加控制,会增加人们患心脏病、2型糖尿病、中风和心梗风险。 图片来源:123RF 预防心血管疾病该怎么吃? 通常,遵循更多健康生活方式的人,心血管健康状况越好。健康生活方式包括合理饮食,积极运动,不吸烟不喝酒,保持健康的体重等。根据发表于欧洲心脏病学会(ESC)旗下期刊《心血管研究》(Cardiovascular Research)的综述,对健康的成年人来讲有以下重点建议: 少油:少吃肥肉和油炸食品,健康油脂(橄榄、大豆、葵花籽和玉米油等)应控制在25g-40g内(一勺油大概10g~15g)。 少盐:每天摄入5g以下的盐,相当于2.3g的钠,同时减少隐性盐的摄入(一啤酒瓶盖约6g盐)。 限红肉:白肉(鸡鸭鹅肉)可适量食用,每周不超过300g;限制红肉(牛羊猪肉)的量为不超过200g/周,偶尔食用加工肉类(最好少吃)。 多鱼肉:每周食用鱼肉300g-600g,尤其是深海鱼类(大马哈鱼、金枪鱼、多宝鱼等)。 多蔬果:每天至少食用蔬菜和水果各400g,建议深色蔬菜应占1/2,果汁不能代替水果。 吃粗粮:《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推荐,每天摄入谷薯类食物250g~400g,其中全谷物和杂豆类50g-150g,如小麦、燕麦、大麦等;薯类50g~100g,如红薯、玉米、芋头、土豆等。 意大利那不勒斯费德里克二世大学(University of Naples Federico II)Gabriele Riccardi教授表示,“要预防心血管疾病,我们还应注重整体饮食结构,如果减少了某种食物的食用量和频率,要选择一个健康的替代品。” 有家族史的人可能会更担心自己的身体,因为遗传因素是患心血管疾病的重要风险之一。但是没有遗传因素的人同样需要当心,尤其是如果共同生活的亲朋好友患心血管疾病。健康的生活方式可以预防疾病的发生、延缓疾病的发展/减轻病情,甚至可能逆转亚临床疾病状态;而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可能在不经意间影响了健康状态,无论是否有血缘关系。       参考资料 [1] Ohbe, H., & Yasunaga, H. (2020). Spouse’s Cardiovascular Disease As a Risk Factor […]

半夏
你不知道的20张癌症人体地图

你不知道的20张癌症人体地图

吃啥干啥会得癌?盘点生活中的致癌因素

小D
美国权威期刊:肿瘤患者最关心的16个问题

美国权威期刊:肿瘤患者最关心的16个问题

癌症患者日常生活中的16个常见问题,你遇到过吗?

小D
肥胖增加10多种癌症风险!到底为什么?

肥胖增加10多种癌症风险!到底为什么?

吃得太好,已经成为了全球最大的健康问题

小D
20- 40 岁时体重超标,患癌风险最多可增加 70% !

20- 40 岁时体重超标,患癌风险最多可增加 70% !

每日一问:今天你胖了么?

小D
扫描下方二维码回复 666 获取解锁验证码
步骤:[ 打开微信]->[ 扫描上方二维码]->[关注"三阴姐妹互助圈"公众号输入 666 获取验证码],即可永久解锁本站全部文章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