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抑郁

抑郁

患癌之后抑郁、焦虑影响患者生存期,这里有7个办法!

患癌之后抑郁、焦虑影响患者生存期,这里有7个办法!

6月1日,丹娜-法伯癌症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发布了一项研究,研究结果发布在《柳叶刀血液学》,结论是:淋巴瘤患者如果在24个月出现了抑郁症、焦虑症,则可能让病情更加容易恶化。这将会影响病人的生存率。 对于癌症这种疾病,在现在的大环境下,对很多普通家庭来说都是一座大山。癌症病人和家属往往都具有心理压力。我们甚至认为这个研究的统计数据都低估了。 16%的患者患有抑郁症、焦虑症 这个研究只统计了67岁以上的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具体是在2001年1月至2013年12月确诊的患者,通过账单索赔来识别在确诊淋巴瘤之前具有抑郁症、焦虑症的患者。然后通过相应的分析来研究存在这些精神疾病的患者生存数据。 在13244名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中,有2094名患者患有抑郁症、焦虑症,或者是这两种疾病同时存在,占比达到了15.8%。如果患有这些精神疾病,患者的生存时间超过5年的概率是27%,而没有患精神疾病的患者生存时间超过5年的概率是37.4%,相差还是非常大。 与没有精神健康障碍的患者相比,仅仅患有抑郁症的患者生存率最差,其次是同时患有抑郁症和焦虑症的患者。这个有点奇怪,为什么只患有抑郁症的病人生存数据反而是最差。可能的原因目前难以推测,也许涉及到人体内比较复杂的免疫调控。 抑郁和焦虑后怎么办? 上面的数据并不能代表所有的癌症患者,可能也不能代表咱们国家的癌症患者情况,但目前的情况估计比这好不了多少,尤其是经济压力和收入困难的大环境,癌症治疗的经济压力就让患者抑郁和焦虑。 我们既然也知道焦虑和抑郁影响人体免疫系统,我们需要作出改变。那么我们能做些什么呢?下面是一些建议,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建议患者与心理健康专业人士(如心理医生、心理咨询师或精神科医生)进行咨询和治疗。他们可以提供心理支持、认知行为疗法、药物治疗等,帮助患者应对抑郁和焦虑。癌度APP也有一些相关的视频、音频课供大家学习和参考。 加入癌症患者或癌症康复者的支持团体,与其他患者分享经验、情感支持和实用的建议。这种交流可以减轻孤独感和焦虑感。比如一些病友群等等。 进行规律的身体活动,如散步、瑜伽、太极拳等,有助于释放紧张情绪、提高心理健康和缓解抑郁症状。癌度之前有文章介绍锻炼对免疫的帮助。另外从事自己喜欢的爱好和活动,如阅读、听音乐、绘画、写作等,有助于转移注意力、增加快乐感和降低焦虑情绪。 学习和练习放松技巧,如深呼吸、渐进性肌肉松弛、冥想和正念练习。这些技巧可以帮助减轻焦虑、提高情绪稳定性和促进身心放松。 保持与亲友的联系和交流,寻找理解和支持。有人倾听和关心可以减轻心理负担。作为家属或朋友,也可以不要经常说一些站着说话不腰疼的大道理,其实只需要做到倾听和理解,就能给到患者很多支持。 保持均衡的饮食,摄入丰富的蔬菜、水果、全谷物和健康蛋白,有助于维持身体和心理健康。可以尝试为自己做美食犒劳自己。 做好规律作息,保持良好的睡眠习惯,确保充足的休息时间。良好的睡眠有助于恢复精力和提升情绪。 当然如果您有更好的办法缓解抑郁和焦虑,欢迎在本文下面留言,分享给其他病友,我们大家一起面对和抗争这些负面情绪,获得一个更好的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Thomas M Kuczmarski et al, Mental health disorders and survival among older patients with 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 in the USA: a population-based study, The Lancet Haematology (2023).

玉米
最新研究发现:感受到肿瘤复发的恐惧!不妨适当的玩玩手机

最新研究发现:感受到肿瘤复发的恐惧!不妨适当的玩玩手机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肺癌、乳腺癌结直肠癌等多个癌种的5年生存率越来越高。 癌友们有大把的美好生活等着去享受。 之前,美国癌症协会公布了最新的《2022年全国年度报告:总体癌症统计》,报告显示癌症死亡率持续下降!其中,早期乳腺癌(0期和1期)5年生存率:99%-100%! 在国内,2015年全国肿瘤登记中心综合全国17个以人群为基础的肿瘤登记处的生存数据首次发布我国最大人群的癌症生存率,乳腺癌患者I期的5年相对生存率是95.45%。 同时,令人担忧的是,研究显示约有83%的乳腺癌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复发恐惧。因为无论是在治疗前还是治疗后,复发是癌症患者的一块心头巨石。 恐惧不仅会增加焦虑、抑郁情绪,还可能引起一系列躯体症状,如疲劳、睡眠紊乱和注意力下降等,影响我们的生活质量。 这样的恐惧其实也有专业的名词叫做对癌症复发或进展的恐惧(Fear of Cancer Recurrence or Progression,FCR)。 这时候,病友们会不断从手机上搜索相关信息,看着看着,会继续刷短视频、微博、朋友圈、看电视剧…… 一拿起就难放下,眼睛明明已经告诉你可以睡觉了,但是大脑却舍不得告诉自己再看十分钟,然而还有好多个十分钟。 上厕所要带着手机,吃饭要刷一下手机。 这是不是你玩手机的日常,玩手机时常还带有深深的“罪恶感”。 日本的最近一项研究结果则可以帮助降低这样的罪恶感,玩手机是在帮助降低肿瘤复发恐惧。 这个研究纳入了447位无病乳腺癌患者,其中包括了0-III期患者。这些人群包括接受手术治疗后1-5年不等,其中也有接受放化疗治疗,大约有一半的患者接受了辅助化疗,其中超过一半(65%)的患者对肿瘤复发或进展带有较大的恐惧。这些人群被随机分配到玩手机组和不玩手机组。 结果当然就是玩手机的这组到24周抑郁评分显著进一步降低了! 如下图所示,蓝色线就是玩手机的人群。 与基线相比总体恐惧得分的变化 大多数无病乳腺癌需要应对繁忙的日常生活(例如,工作)。 当一名社畜的同时还需要应对肿瘤复发的风险。 这个时候,不妨玩一会手机来降低一下焦虑。 同时有另外的一项研究显示:睡前适当刷手机并且看一些积极方面的内容可能对心理健康有积极作用。 研究记录了815名年轻人(大学生,平均年龄:21.6岁,男性:77%)在16个工作日睡眠期间,共超过250000次的智能手机活动,包括接听电话、发消息、在社交媒体平台发帖或点赞等。 经过4个月后的随访数据对比发现:与晚上不刷手机的参与者相比,一些晚上刷手机者的抑郁症状甚至出现小幅下降。研究者认为智能手机的使用也是一种社会现象,对心理健康也有好处。 不过,长时间玩手机也会带来多种危害,可以适当的玩一下手机,比如20分钟看一些积极放松的内容。长时间,尤其是睡前长时间玩手机可能弊大于利。 例如中国睡眠研究会发布的《2020全民宅家期间中国居民睡眠白皮书》显示:疫情期间,国人睡眠时间整体延迟2-3小时,61%的人会在睡前玩手机。 手机的光线包括房间内的亮光会抑制人体内的褪黑素分泌。睡前玩两小时手机,褪黑素分泌水平会下降22%,从而引发入睡困难等睡眠问题。 睡前玩手机,还会导致晚睡,睡眠时间缩短,易出现睡眠不足问题影响第二天的工作生活。 玩手机也有正确姿势,收藏起来啊! 第一:选择夜间模式,调低亮度。避免手机屏幕正对眼睛,避免蓝光直射眼睛,降低伤害。 第二:开灯玩手机。处于黑暗的环境下,人的瞳孔会散大,这样更容易使眼睛疲劳。 第三:不要侧躺着玩手机。避免压迫眼睛。 针对肿瘤复发恐惧,香港大学赛马会癌症综合关护中心临床心理学家提出了几点建议。康复者要重新掌握自己的人生,拒绝被癌症复发的恐惧拖垮,可留意以下3点。 第一:康复者对复发的机会率要有合理的认知,这方面可以向医生查询。 第二:需要有系统地监察自己的健康,改善生活习惯,并可向癌症支援组织寻求协助。 第三:要学习和恐惧相处。当担心自己的健康时,我们会对身体任何的不适分外在意,但这样未必可以改善健康,反而会加重焦虑。 参考资料: 1.https://journals.lww.com/cancernursingonline/Abstract/2022/09000/Factors_Correlated_With_Fear_of_Cancer_Recurrence.10.aspx 2.https://ascopubs.org/doi/abs/10.1200/JCO.22.00699 3.https://pubmed.ncbi.nlm.nih.gov/35570230/ 4.https://www.med.hku.hk/en/about-hkumed/knowledge-exchange/newspaper-columns/2022/apr/managing-anxiety-after-recovery-from-cancer 

玉米
【科普】生活中最伤肝的行为,看看你占了几个?

【科普】生活中最伤肝的行为,看看你占了几个?

肝脏没有痛感神经 无论它出了什么问题 也不会在身上出现明显症状 因此,人们往往忽略了 它的健康状况 这也导致肝癌一经发现 多半已是晚期     那么如何才能有效躲开 肝癌的“纠缠”?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 以下几个最伤肝行为 你占了几个?   过度劳累/经常熬夜 很多人都知道熬夜伤肝,但是却不了解其严重性,人体在晚上十一点后,肝脏就进入了排毒、修复时期,静卧可增加肝脏的血流量,帮助肝脏获得更多的养分和氧气,有利于肝脏的修复,而熬夜将会错过这个最佳的养肝时期,长此以往,容易出现肝胆疾病。   易怒/抑郁 肝主情志,一个好的心情可以促进肝脏的疏泄功能,相反,大怒或者情志抑郁会严重影响肝脏功能,导致肝功能异常。   醉酒 研究表明,34%的肝硬化死亡患者和25%的肝癌患者,均与大量饮酒有关。人体90%~95%的解毒工作都由肝脏负责,但它的能力是有限的。长期、大量饮酒,很容易超出肝脏的负荷,引起酒精性肝炎、肝硬化等。   饮食油腻 爱吃高脂肪食物,如果肝内脂肪占到5%以上,就是我们常说的脂肪肝。     人体暂时无法用到的脂肪,会有一部分储存在肝脏;堆积的脂肪过多,会把肝细胞“围堵”起来,无法从血液中获得营养,最终缺血而死。 药物伤肝 国内最常见的伤肝用药行为是:同时吃多种感冒药(造成扑热息痛过量)、乱服中草药(过量或错误服药、轻信不靠谱的偏方)、滥用抗生素。     无论是口服还是输液等用药方式,药物大多都会通过肝脏代谢,用药错误会直接给肝脏带来影响。   了解了哪些行为最伤肝 我们再来看看 如何在日常饮食中 保护自己的肝健康     养肝补脾食物盘点 1、大豆及豆制品 含有丰富的蛋白质、钙、铁、磷、维生素B、中等量脂肪及少量碳水化合物,对肝脏修复非常有益。   2、海鲜类  如白带鱼、黄鱼、银鱼、及甲壳类如牡蛎、蟹等,能增强免疫功能,有利于修复受损的肝组织细胞。     小提示:烹调要得当,否则可能会引起食物中毒。蒸煮温度要达到100摄氏度,加热时间要在半小时以上。   3、含钾丰富的食物  海带、米糠及麦麸、杏仁果、橙、葡萄干、香蕉、李子。   4、高蛋白食物  […]

半夏
全网都感谢的EMO,竟是不折不扣的乳腺“杀手”!死亡风险升高38%!

全网都感谢的EMO,竟是不折不扣的乳腺“杀手”!死亡风险升高38%!

全球瞩目的北京冬季奥运会在上周末完美落幕!除了精彩纷呈的体育赛事,动人心弦的场外故事,让全球为之惊艳的莫过于国师执导的开幕式和闭幕式了!谁在为突破想象的中国结惊叹,谁又在为古典浪漫的折柳送别流泪?我不说。 然而全网感谢的EMO本体——抑郁,却是实实在在的健康杀手,“万恶之源”。即使乳腺,也逃不过EMO的黑手。到底是怎么回事?我们今天就来好好说道说道~ 乳腺癌的导火索 长期处于高压和抑郁的情绪,会增加乳腺癌的危险性。早于2007年,日本研究人员就开展了一项关于精神状态和乳腺癌发病危险性之间相关性的前瞻性研究,分析来自日本协作队列(JACC)研究的数据。从1988年到1990年,34 497名40-79岁的妇女完成了一份关于医疗、生活方式和社会心理因素的调查问卷。在平均7.5年的随访期间,记录了149例乳腺癌病例。 研究认为,经常觉得生活很有意义和能够快速做决定的人群发生乳腺癌的危险性降低34%(多变量调整RR = 0.66;95% CI = 0.47-0.94),而认为自己能够快速做出决定的人患乳腺癌的风险也降低了44%(多变量调整的RR = 0.56; 95% CI = 0.36-0.87)。由于影响精神状态的因素众多,导致研究精神状态和乳腺癌发病危险性相关性十分困难,但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无疑是有益而无害的。 而来自丹麦的一项全国队列研究以原发早期乳腺癌诊断前接受抗抑郁治疗的患者为对象,对其是否有更高的接受非指南推荐治疗的可能以及更差的预后进行了研究。 研究纳入从1998年到2011年间被诊断为早期乳腺癌的45325名患者,其中744名患者(2%)因为抑郁而住院或在门诊就诊,另外6068名患者(13%)接受抗抑郁药物治疗。研究结果显示,在乳腺癌诊断前给予抗抑郁药物显著增加了接受非指南推荐治疗的风险(OR,1.14;95%CI,1.03-1.27),使总体生存率(HR,1.21;95%CI,1.14-1.28﹚和乳腺癌特异的生存(HR,1.11;95%CI,1.11-1.20﹚显著降低。在亚组分析中,抑郁及预后差之间的相关性在未接受过辅助系统治疗的女性中尤为显著。该研究提示乳腺癌患者中有很大一部分既往接受过抗抑郁治疗,这部分人群接受非指南推荐治疗的风险增加,这也可能是导致总体生存及乳腺癌特异生存更差的原因。 乳腺癌死亡的推进器 乳腺癌患者心理社会因素与免疫系统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心理社会因素作用于免疫系统影响着肿瘤的发生与发展。乳腺癌患者不仅要承受来自癌症本身的打击,而且还要面对乳房缺失所致躯体形象受损带来的心理打击。国外有对乳腺癌患者随访近5年研究发现,45%的乳腺癌患者有不同程度的精神心理问题,其中42%为抑郁或焦虑障碍,1/5的患者伴有2种以上的精神障碍。国内调查显示,乳腺癌患者手术2年后仍有高达45%左右的焦虑及60%左右的抑郁存在,在治疗期间患者焦虑的发生率更是高达90%以上。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和负性情绪不但影响患者的机体状态和治疗后的康复恢复,也会造成患者的行为退化及治疗中断,导致患者出现更多的临床不适,影响其生活质量和治疗效果,甚至对预后产生不良影响。 那抑郁症、焦虑症以及两者共存是否增加乳腺癌患者死亡风险?抗抑郁治疗是否减少该风险呢?2019年10月31日,韩国研究人员在《乳腺癌研究与治疗》在线发表的大数据分析报告探讨了这些问题。该大样本回顾研究覆盖了从2007~2014年被诊断为乳腺癌的14万5251例患者,剔除乳腺癌诊断之前1年内已经被诊断为抑郁症或焦虑症的2万0870例患者,对其余12万4381例患者的数据进行回顾分析。 结果,根据多因素分析对年龄、性别、地区、收入、查尔森合并症指数、残疾失能、乳腺癌类型、化疗、放疗、激素治疗、靶向治疗等其他影响因素进行校正后,与既无抑郁症又无焦虑症相比: 抑郁症:死亡风险高1.26倍(95%置信区间:1.18~1.36) 焦虑症:死亡风险高1.14倍(95%置信区间:1.08~1.22) 抑郁症+焦虑症:死亡风险高1.38倍(95%置信区间:1.24~1.54) 抗抑郁治疗与未抗抑郁治疗相比,死亡风险较低。抑郁症、焦虑症、抑郁症+焦虑症患者,与既无抑郁症又无焦虑症且未接受抗抑郁治疗患者相比,死亡风险较高,但是该风险可以被抗抑郁治疗减少。研究结果表明,精神合并症是乳腺癌患者死亡风险较高的标志,而抗抑郁治疗可能减少该风险,这强调了筛查并治疗抑郁症和焦虑症以改善乳腺癌患者生存的必要性。 如何逃离乳腺癌相关抑郁的漩涡? 抑郁不仅能促成乳腺癌的发生和进展,是乳腺癌幸存者恢复健康的拦路虎,而乳腺癌的病情又会导致抑郁的进一步加重。抑郁与乳腺癌形成的负反馈循环,我们应该如何击破呢?下面我们来看看咱们中国医生为患者们制定了哪些方法。 NO.1 健康教育 通过健康教育使乳腺癌患者建立健康的精神生活和良好的生活方式,戒除吸烟、过量饮酒、熬夜等不良习惯。避免高脂及高热量饮食、加强体育锻炼、改善人际关系、科学应对不良刺激和负性生活事件,积极配合各项治疗、定期随访检查。学习有关乳腺癌的疾病特点、病程、预后及各种治疗的方法等基本知识和信息,还应掌握良好的应对技巧、寻求社会支持、学会有效控制自己的不良情绪对身心的影响等。 NO.2 认知治疗 认知是指一个人对某个对象或事物的看法。患者因患癌症而产生的惊恐、焦虑、紧张等心理反应,往往出现对现实和自身认知评价不符合客观现实的负性认识,以至产生不良情绪。通过认知治疗,倾听患者内心的痛苦和心理感受,找出影响患者心理行为的错误思维方式和认知,并通过认知重建纠正错误认知,建立起正确的认知模式,明确自身的不良认知带来的不良后果,从而达到治疗目的。 NO.3 心理支持治疗 医生运用正确的医学知识和心理治疗,帮助患者获取积极的认知和行为应对,鼓励患者面对现实,树立战胜癌症的信心,采取乐观的态度,为治疗创造良好的心理条件,增强患者自身的免疫力,提高治疗效果。心理支持治疗还体现在患者学习如何与医务人员及家属合作,积极应对治疗的各种副反应。 NO.4 行为心理治疗 行为心理治疗是应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来改变患者症状和行为的心理治疗方法。行为心理治疗可帮助癌症患者减轻心理应激和躯体并发症,减轻化疗等治疗的副反应及患者的一般性苦恼。行为心理治疗包括放松训练、调节呼吸、音乐治疗、暗示疗法、安慰疗法、催眠疗法、系统脱敏疗法、生物反馈疗法生物反馈疗法等。 NO.5 家庭心理治疗 癌症是一个家庭事件,不仅给患者个人带来严重的心理创伤,也造成其家庭成员的痛苦和心理压力。乳腺癌对夫妇有特殊重要性,在最初6个月,肿瘤心理学干预显得十分重要。对患者及其伴侣的心理治疗(也包括性康复的咨询和指导)对他们提高彼此交流能力,维持良好的夫妻关系,促进患者心理和机体功能的康复有重要的意义。家属和亲人所能起到的作用在某些方面是任何人取代不了的。家属在护理患者时的任务是繁重和艰苦的。家属在调整好自己心理状态的同时,还应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 NO.6 心理药物治疗 使用抗抑郁药、抗焦虑药等减轻在乳腺癌诊治过程中出现的抑郁、焦虑、睡眠障碍等。对于心理治疗无效的乳腺癌患者或持续疼痛、疲劳、睡眠障碍、强迫症、意识混乱、恶心、呕吐及中重度的抑郁、焦虑等,使用精神药物治疗可起到明显的改善作用。 总 结 “有时去治愈(To cure sometimes),常常去帮助(To relieve often),总是去安慰(To comfort […]

半夏
癌症患者积极运动堪称「神药」,死亡风险最低下降69%!怎样运动才最健康?

癌症患者积极运动堪称「神药」,死亡风险最低下降69%!怎样运动才最健康?

怎么样才能达成癌症患者的长期生存?   相信这是所有患者和医生都在共同追寻的治疗目标。当然,在所有抗癌方式中,癌症的治疗一定是排在首位的——化疗、放疗、靶向治疗以及最近火热的免疫治疗,都能大幅提升癌症患者的生存期。   但这绝不意味着做完癌症治疗就可以高枕无忧了!不少患者以及患者家属都存在这样一个误区:癌症治疗结束后,患者就成为了全家精心呵护的“大熊猫”,一会儿担心患者营养不够,一会儿又担心患者多走动劳累诱发癌症反扑,反而为患者设置诸多限制。   这些都是非常错误的做法,癌症患者的长期生存需要多种因素的共同努力。除了恰当的治疗方式以外,合理的饮食与营养支持、及时进行病情随访、适当的心理疏导,以及适当的体育运动等多种因素均可以有效提升患者的生存期。   前几项我们都在过去的文章中进行过科普,今天我们就来看看运动到底能怎样帮助癌症患者们抗癌,以及患者们应该进行哪些运动?   1 临床数据实锤!运动能帮助癌症患者 死亡风险大幅降低   2021年,在顶尖癌症期刊《JNCI》中,一项临床研究为运动抗癌提供了最新的证据。这项研究显示:在乳腺癌患者中,不同运动量的患者面临不同的治疗预后,积极运动的患者不仅寿命更长,保持无瘤状态的概率也更高。     临床研究中,根据观察对象运动量的不同,研究人员们将她们分为4个不同的组别,分别是: ● 不运动组; ● 低运动量组(运动时间小于150分钟/周); ● 中度运动量组(运动时间为150-300分钟/周); ● 高运动量组(运动时间大于300分钟/周)。   临床结果大大出乎了研究者们的预料:只要在癌症治疗结束后开始进行积极体育运动,就能大大降低癌症的复发及死亡风险。   其中,相比不运动的患者,积极进行运动的患者癌症复发的风险降低了46%,死亡的风险降低了43%。   不同的运动量也带来了不同的获益,运动量越大,死亡风险越低。相较于不运动的癌症患者,低运动量的癌症患者死亡风险降低59%、中度运动量的癌症患者死亡风险降低58%、高运动量的癌症患者死亡风险降低69%。也就是说,如果无法承受大量的运动,适度的运动量就能大幅降低癌症死亡风险!   无独有偶,还有更多临床实验证实了运动抗癌的有效性:   2016年丹麦科学家Ammitzbøll G教授团队,研究了995名乳腺癌患者的饮食起居和运动情况,他们发现:每周运动量适度的癌症病友,乳腺癌死亡风险下降32%。更简单粗暴的比较,那些规律参加体育锻炼的病友,相比于从不锻炼的病友,乳腺癌死亡风险下降44%。   2017年美国癌症协会的Patel AV教授在《欧洲泌尿杂志》发表过一篇关于前列腺癌的论文。从1992-1993年开始确诊的7328名非转移性前列腺患者,一直随访到了2012年,长达20年的随访,研究团队发现了很多有趣的现象:每周适度运动的病友和那些基本不怎么运动的病友相比,死亡风险下降31%。   运动抗癌的神奇抗癌功效可见一斑!   2 癌症患者们 这样运动最合理!   当然,由于癌症患者们的特殊性,运动也应该采取恰当的方式进行。对于大多数癌症患者而言,可以从低强度的有氧训练(即步行或骑自行车)开始,进而逐渐进行阻力训练或制定更灵活的计划。   针对癌症患者,美国运动医学学会(ACSM)汇集了来自全球20多个组织中的相关学科专家,对运动在癌症预防、控制和康复中积极作用的证据进行了统计,并发布了全新版本的《癌症生存者运动指南》。   咚咚为大家汇总了指南中的内容,可供大家参考: 焦虑:每周进行3次,为期12周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训;或每周两次,6-12周的有氧加阻力联合训练,可显著降低治疗期间和治疗后癌症幸存者焦虑感。   抑郁:每周进行3次中等强度的有氧训练,至少持续12周;或每周两次,持续6-12周的有氧加阻力联合训练可以显著减轻治疗期间和治疗后癌症幸存者的抑郁症状。 […]

小D
压力大→治疗效果差→压力更大,如何打破这个怪圈?

压力大→治疗效果差→压力更大,如何打破这个怪圈?

上个月的一篇报道引起了我的注意:孩子被诊断出癌症后,他们的母亲压力有多大? 这个报道对120名患癌孩子母亲进行了一年的随访。结果显示,从刚刚确诊到确诊一年的时间内,压力相关的炎症因子持续增加[1]。 这是很多癌症家庭的真实写照。家里有一个人被查出来癌症后,他本人和家人都会在今后很长一段时内承受巨大的压力,而且这些压力还会随着疾病的治疗、进展等预后情况而变化。 流行病学研究显示:压力、抑郁和缺乏社会支持是肿瘤进展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2]。 压力相关激素直接影响肿瘤增殖和进展 正常生理环境下,人体的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协同作用共同维持机体稳态。持续处于压力状态时,人体交感神经系统会被激活,导致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水平升高、多巴胺释放、糖皮质激素过量释放[3]。 这些激素的释放可以通过影响肿瘤细胞的增殖,同时影响肿瘤进展相关基因的表达从而对肿瘤发挥直接作用。 压力相关激素通过炎症微环境间接影响肿瘤 大量研究证实慢性心理压力与炎症的发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慢性炎症是组织异常修复后癌性病变发展的诱因,而慢性压力通过诱导炎症微环境,对肿瘤的形成和发展均可以产生影响。 慢性压力降低免疫功能,促进肿瘤生长 慢性压力或与自然杀伤细胞和细胞毒性T细胞的毒性下降有关,导致宫颈癌的发展[4]。 慢性压力诱导巨噬细胞释放前列腺素,进而增加肿瘤细胞产生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导致血管重塑和淋巴结转移[5]。 慢性压力会导致小鼠免疫系统中的辅助性T细胞失衡,并显著促进结肠癌的进展[6]。 …… 如何判断自己是否压力过大? 在心理学专业领域,测试压力大小有专门的量表,可以将抽象的感觉进行量化,如PSTR心理压力量表、抑郁-焦虑-压力量表(DASS-21)等。 但是作为非专业人士,如何判断是否压力过大?小编将心理压力大的表现特点列举如下,我们可以结合自身情况进行对比。 情绪症状 容易烦躁、沮丧和忧郁; 感觉不知所措; 难以放松和镇静; 对自己不满,觉得自己毫无价值; 回避其他人; 生理症状 精神不振; 头痛、反胃、腹泻等; 肌肉疼痛和紧张; 胸痛和心跳加快; 失眠; 频繁感冒和感染; 失去性欲或性能力; 颤抖、耳鸣、手脚发冷; 口干并难以吞咽; 下巴紧收和磨牙。 认知症状 总是在担忧; 思绪翻腾; 容易忘事; 难以集中精力; 判断力差; 容易悲观或只看到事物的消极面; 行为症状 食欲变化——不想吃或吃太多; 拖延; 喝酒、服用药物或吸烟量增加; 紧张行为增多,如咬指甲、烦躁和踱步等。 如何有效缓解心理压力? 现在社会中,大多数人都正在经历和承受的来自各方的压力,这些压力的持续存在是多种疾病的危险因素,包括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两大疾病:心血管疾病与肿瘤。 因此,所有人都应该学会给自己减压。首先需要消除2个误区: 细小压力的危害不可忽视,应及时调解; 压力不全是坏事,无需执着于完全消除。 下面给大家带来几种有效的缓解压力的途径[7],不妨试试看。 如何缓解压力? 通过健身运动有效地缓解不良情绪导致的压力; 保持充足的睡眠; […]

半夏
年轻人晚睡、作息混乱,竟可能导致抑郁?

年轻人晚睡、作息混乱,竟可能导致抑郁?

抑郁是全球的重大健康挑战之一,影响全球3亿多人,并导致生活质量下降、残疾和过早死亡。抑郁的发病通常始于青春期或成年早期(12-30岁)阶段。 尽管抑郁治疗的可及性已有所改善,但年轻人抑郁的早期干预仍然不足。抑郁的发生发展与一系列复杂的生物心理社会因素有关。近期,《柳叶刀-精神病学》发表一篇综述深入阐述了睡眠-觉醒周期和昼夜节律紊乱对年轻人抑郁的影响。有意思的是,这篇综述还纳入了经历过精神困扰的年轻人的观点。 截图来源:The Lancet Psychiatry 论文指出,昼夜节律异常在患有各种抑郁症的成年人中得到充分证明,并且与核心临床特征有关,包括情绪不稳定、白天疲劳、非恢复性睡眠、运动活动减少、躯体症状以及食欲和体重变化。越来越多研究支持昼夜节律紊乱可能是抑郁的致病机制,纠正这些节律障碍也许应作为抑郁预防和干预策略的一部分。 昼夜节律影响心理健康的生物学基础 在我们体内,昼夜节律系统会调节我们生理和行为,以符合24小时太阳日的时间变化。 时钟基因在大多数细胞中表达,但由大脑视交叉上核(suprachiasmatic nuclei)中的主起搏器调节。在视交叉上核的作用下,来自眼睛的光信息会传递到调节情绪和睡眠-觉醒周期等功能的大脑回路。 强光是哺乳动物昼夜节律系统的主要刺激因素。啮齿动物模型表明,尤其异常的明暗时间会扰乱昼夜节律并产生类似抑郁的状态。 运动活动是另一个重要的昼夜节律输入信号。人类的体育锻炼也已被证明会改变昼夜节律标志物,包括体温和褪黑素。 此外,在动物和人类研究中都发现了与昼夜节律系统相关的遗传变异。有研究推测,昼夜节律系统具有生物学异常的人可能更容易患上抑郁。 为什么年轻人抑郁发病多?青春期昼夜节律变化可能有关 鉴于抑郁发作在青春期和成年早期达到高峰,因此这些时期的昼夜节律紊乱可能在部分人的抑郁发病机制中起到作用。 “我的整个童年都没有任何睡眠问题。直到11年级结束时,我才真正开始有心理健康问题。我完全不知道该如何让睡眠回归正常。” “让我想要寻求帮助的实际并不是情绪问题,而是睡不好。” ——精神困扰经历者 在人类中,青春期前后的睡眠类型会发生转变,其中睡眠-觉醒周期和褪黑素节律经历相位延迟,这表现为倾向于晚睡。 此外,环境因素也会影响昼夜节律。比如,晚上暴露在光线下会抑制褪黑素的分泌并影响睡眠。有研究显示,夜间较高水平的室外人造光与较晚的非周末就寝时间,与13-18 岁人群的情绪障碍患病率较高有关。 从儿童期开始,睡眠和喂养时间不规律,也与青春期抑郁发作有关。 青少年昼夜节律脆弱性(不规律、晚睡)与抑郁的联系,至少可以得到两种广泛机制的解释。 一方面,睡眠不规律、晚睡可能与青春期的正常昼夜节律变化(比如睡眠-觉醒阶段延迟)相互作用,导致昼夜节律更不稳定。 另一方面,环境因素(比如学校日程的变化、夜间光照)可能加剧睡眠不规律和晚睡。 图片来源:123RF 人群和临床研究支持昼夜节律紊乱和抑郁有关 “我无法入睡,一天睡不超过4-5个小时。我想,我的心理健康出了问题。” ——精神困扰经历者 研究显示,睡眠时相延迟(delayed sleep phase,晚睡晚起是主要特征)在年轻人中很常见。在青少年和成人的研究中都观察到,晚睡型人群出现抑郁症状的风险更高。一项采用孟德尔随机化(更好分析因果)的全基因组关联研究表明,早起与改善心理健康有因果关系。 反之,许多临床研究同样表明,抑郁患者的睡眠-觉醒周期和昼夜节律紊乱。除了睡眠,与健康对照者相比,患有抑郁障碍或双相情感障碍的年轻人在睡眠、进食、社交和一般活动等多方面的节律紊乱程度更高。比如,一项研究观察到,患有抑郁或焦虑障碍的成年人,大肌肉群的运动、活动更少,症状越严重,活动障碍也越明显。 此外,情绪的昼夜变化(早上情绪低落,晚上好转)是抑郁患者的常见特征之一。 昼夜节律紊乱型的抑郁,以及关键干预因素 基于现有研究证据,这篇综述“概念性”地提出了一种与昼夜节律紊乱有关的抑郁情绪障碍亚型,临床特征包括: 睡眠-觉醒周期异常 睡眠时相延迟 睡眠时间延长、白天活动过度减少 每天睡眠开始和偏移的时间高度不规律 主观能量低和长期疲劳,无法通过睡眠恢复 食欲增加或体重增加 躯体症状(如疲劳、头痛、虚弱、肌肉骨骼疼痛和消化道问题) 在此基础上,考虑上述因素对抑郁发生发展的潜在影响,综述团队进一步提出建议, 关键发展因素,晚间睡眠型或睡眠时相延迟,应该是抑郁一级预防的目标。 其他因素则是早期干预的重要目标:比如情绪低落、白天精力不足、睡眠难以恢复精力和睡眠-觉醒周期不规律。 二级预防(预防身体健康合并症和其他疾病)的目标:食欲增加、体重增加和白天活动量减少等特征。   图片来源:123RF   时间疗法:对抑郁预防和早期干预的影响 “直到我开始控制我的睡眠问题,我的心理健康才开始好转。” ——精神困扰经历者 增加昼夜节律的环境同步: 强光是哺乳动物的主要昼夜节律同步器,然而,抑郁患者可能无法充分接触白天的强光,从而对昼夜节律产生负面影响。因此,“光疗”(比如通过灯箱或眼镜定时进行)是一种预防和干预情绪障碍的策略。一些研究初步表明,光疗可以改善抑郁症状严重程度和睡眠质量。 […]

半夏
肿瘤患者做好这10件事,可以提高生活质量

肿瘤患者做好这10件事,可以提高生活质量

一些生活技巧有助于提高生活质量、帮助延长患者生存时间

小D
癌症患者抑郁,该怎么办?

癌症患者抑郁,该怎么办?

癌症患者是抑郁的高危人群

小D
吃饭没胃口?教你战胜抗癌时的没食欲!

吃饭没胃口?教你战胜抗癌时的没食欲!

肿瘤的发展、抑郁情绪或疼痛也会让人对食物兴趣骤减

小D
弥漫在患者和家人身边的焦虑情绪,该如何缓解

弥漫在患者和家人身边的焦虑情绪,该如何缓解

帮助患者和家人改变焦虑的状态,可能会完全改变患者的抗癌经历

小D
扫描下方二维码回复 666 获取解锁验证码
步骤:[ 打开微信]->[ 扫描上方二维码]->[关注"三阴姐妹互助圈"公众号输入 666 获取验证码],即可永久解锁本站全部文章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