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新冠

新冠

深度解读2024年度美国癌症报告:新冠疫情全面爆发,癌症发病率反而下降?但这绝非好事

深度解读2024年度美国癌症报告:新冠疫情全面爆发,癌症发病率反而下降?但这绝非好事

每年初,美国癌症协会都会发布美国癌症的统计数据,并估计当年的新发癌症病例数和癌因死亡人数。今年的癌症统计中,发病率数据截止到2020年,死亡率数据截止到2021年,疫情的影响被全面纳入。   太长不看版: 【1】疫情影响下,2020年新诊断癌症病例显著降低,年龄标准化癌症相关死亡率连续两年(2020、2021)上升; 【2】年轻人癌症谱显著变化,结直肠癌成50岁以下男性第一、女性第二的癌症死亡原因; 【3】所有癌症整体5年生存率69%,甲状腺癌、前列腺癌、睾丸癌和黑色素瘤最高,胰腺癌、肝癌、食管癌和肺癌最低; 【4】预计2024年美国将新增200万例癌症,61万人因癌症死亡,男性和女性终生患癌率分别上升至41.6%和39.6%。 疫情影响 新冠疫情当属2019年底最大的黑天鹅事件,受疫情影响,当时国内很多癌友都遇到了各种各样的就医难题。大洋彼岸的美国,癌症相关死亡人数也出现了明显的上升。 相比于2019年,2021年时所有癌症的年龄标准化癌症相关死亡率均有所上升,平均每年升高1.6%。其中,前列腺癌平均每年升高5.1%,血液癌症平均每年升高4.8%,是上升最为迅速的两类癌症。 除了影响癌症患者的治疗,疫情也对癌症的诊断造成了很大的干扰。相比于2019年,2020年新诊断的癌症病例减少了9%,减少的主要是相对不太致命的、无症状的癌症,如男性的黑色素瘤诊断量降低了16%,女性甲状腺癌诊断量下降了18%。 2020年癌症诊断量(右侧圆点)大幅降低 癌症诊断量的下降并非是癌症发病的减少,而是疫情下很多人推迟体检导致的。2020年少诊断的癌症,都会在将来以更加晚期、更加恶性的形式重新出现。 年轻癌症变化 癌症的年轻化是全世界都在面临的一个问题,而在美国的统计数据中,年轻人中常见的癌症种类在过去20年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1998年时,肺癌是50岁以下成年男性最主要的癌症死亡原因,是第4名结直肠癌的2.5倍。而到2021年,这一人群中结直肠癌造成的死亡人数几乎达到肺癌的两倍,成为50岁以下成年男性最主要的癌症死亡原因。 50岁以下成年男性和女性中癌症死亡变化 女性中的情况也类似。1999年时,结直肠癌仍居50岁以下成年女性第4常见的癌症死亡原因,2021年时同样超过肺癌,成为50岁以下成年女性中仅次于乳腺癌的第2常见癌症死亡原因。另外,宫颈癌自2019年来有所上升,成为50岁以下成年女性中的第3常见癌症死亡原因。 不过在更为年轻的20~24岁女性中,随着HPV疫苗于2006年获FDA批准,宫颈癌发病率呈加速下降趋势。从2012年到2019年,这一年龄段女性浸润性宫颈癌发病率降低了65%,而之前的2005~2012年间只降低了24%。随着时间的推移,宫颈癌死亡率上升的趋势可能很快就会得到遏制。 癌症5年生存率达69% 在2013~2019年间,所有癌症的整体5年生存率达到了69%,相比去年发布的2012~2018年间数据再次提高1个百分点。 目前5年生存率最高的癌症是甲状腺癌(99%)、前列腺癌(97%)、睾丸癌(95%)和黑色素瘤(94%),最低的是胰腺癌(13%)、肝癌(22%)、食管癌(22%)和肺癌(25%)。 癌症生存率的提高一方面是治疗方法的进步,尤其是免疫治疗和靶向治疗的功劳。在这两类新疗法的影响下: ●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5年生存率从1970年代中期的22%上升到2013~2019年间的70%; ● 远端转移黑色素瘤的5年生存率从2009年的18%增加到2015年的38%; ● 非小细胞肺癌的3年生存率从2004年的26%增加到2017年的40%,但同期小细胞肺癌的提升较小,仅从9%增加至13%。 另一方面,诊断技术的进步也为癌症生存率的提高做出了贡献。针对乳腺癌、肺癌、结直肠癌的筛查是这些癌症生存率提高的重要因素,但对甲状腺癌等惰性癌症的诊断,除了拉高癌症生存率数据外,可能并没有实际的意义。 2024年预测 在2024年中,研究人员预计美国将新增2001140例癌症病例,平均每天新增5480例。其中男性最常见的癌症是前列腺癌、肺癌和结直肠癌,女性中则是乳腺癌、肺癌和结直肠癌。无论男女,位列前三甲的癌症加起来都能占到全部癌症的一半左右。 终生患癌率方面,研究人员估计男性一生中被诊断患有浸润性癌症的概率为41.6%,女性为39.6%,相比去年的估计数值(40.9%和39.1%)略有上升。 2024年预计的新增癌症病例和死亡癌症病例 研究人员还预计2024年美国将有611720人死于癌症,平均每天1680人因癌症死亡,预计造成死亡人数最多的是肺癌、结直肠癌和胰腺癌。 其中,2024年预计死于肺癌的将有125070例,是第二名结直肠癌的2.5倍。而肺癌死亡病例中将有101300例(81%)由直接吸烟引起,3500例由二手烟引起。在控烟成果显著,肺癌发病率持续降低的今天,烟草的遗毒依然会持续很久。 参考文献: [1].https://acsjournal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3322/caac.21820  

小D
新发现:不仅新冠可能治疗癌症,接种新冠疫苗也可治疗癌症!客观缓解率提升12%!

新发现:不仅新冠可能治疗癌症,接种新冠疫苗也可治疗癌症!客观缓解率提升12%!

还记得这两个病例吗: 2021年初,一位霍奇金淋巴瘤患者在感染新冠病毒后,全身肿瘤离奇消失(不可思议:得了新冠肺炎,肿瘤却消失了?)。 两个月后,类似的事情又发生在一位肺癌患者身上(新冠肺炎真能“治愈”癌症?这样的案例再次发生了)。 当时就有不少癌友留言询问,接种新冠疫苗能否起到相同作用。现在有答案了,确实可以。 去年年底,山西白求恩医院、广州中山医院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分析了在全国23家医院接受PD-1治疗的1537名鼻咽癌患者,发现其中接种过科兴疫苗的人PD-1治疗的有效率更高,客观缓解率达到了50.9%,而未接种过新冠疫苗的患者的客观缓解率只有38.8%,足足提高了12个百分点[1]。 100年前,美国医生William Coley尝试使用包含多种灭活致病菌的“Coley毒素”治疗癌症,开启了肿瘤免疫治疗的历史。 100年后,我们有了更为安全的PD-1抑制剂等免疫治疗药物,不必使用危险的“Coley毒素”,但依然有一个问题困扰着医学界:病原体感染、疫苗接种等免疫活动,是否会影响肿瘤的免疫治疗? 尤其是疫情之下,几乎每个人都要接种新冠疫苗,更让人担心疫苗接种是否会影响肿瘤免疫治疗的效果?疫苗对免疫系统的额外刺激,又是否会带来更多的免疫毒性? 为此,山西白求恩医院和广州中山医院的研究人员对接受PD-1治疗的鼻咽癌患者进行了分析。 研究共纳入了1537名复发转移性鼻咽癌患者,在复发或转移后一线使用PD-1治疗,大多数患者还同时接受了化疗。这些患者中,有373人接种过科兴疫苗,1164人未接种任何新冠疫苗。 研究显示,接种过疫苗的患者,PD-1治疗的有效率明显更高,客观缓解率和疾病控制率分别达到了50.9%和80.2%。相比之下,未接种过疫苗的患者的客观缓解率和疾病控制率分别只有38.8%和74.7%。 但同时,接种过疫苗的患者在PD-1治疗中发生免疫相关不良事件(irAE)的几率也更高,73.6%的患者都出现了轻度的irAE,而未接种过疫苗的患者中轻度irAE的发生率只有60.1%。不过在严重irAE的发生率上,两组患者间并没有显著差异。 论文通讯作者梅齐教授表示:“我们假设接种疫苗会激活某些免疫细胞,然后这些细胞会攻击肿瘤。我们现在将进一步研究这个假设。” 而在其它癌症中,接种新冠疫苗是否也能增强PD-1的疗效?希望能有研究给出答案。 参考文献: [1]. Hua Y J, Liu Y L, Wen K, et al. Potentially improved response of COVID-19 vaccinated nasopharyngeal cancer patients to combination therapy with anti-PD-1 blockade and chemotherapy[J]. Annals of Oncology, 2022.  

小D
死亡人数增幅激增34倍,新冠成第3大死亡原因!2022年美国癌症数据出炉,新冠成最大影响因素!

死亡人数增幅激增34倍,新冠成第3大死亡原因!2022年美国癌症数据出炉,新冠成最大影响因素!

每年初,美国癌症协会都会发布美国癌症的统计数据,并估计当年的新发癌症病例数和癌因死亡人数。   受数据延迟影响,今年的统计数据中,癌症发病率数据截止到2019年,癌症生存数据截止到2018年,癌因死亡率数据截止到2020年,首次纳入了疫情开始后的数据。 太长不看版: ① 2020年美国死亡人数激增,增幅是2019年的34倍; ② 2020年美国癌症年龄标准化死亡率仍下降1.5%,但降幅不到2019年的一半; ③ 男性癌症发病率下降速度快于女性,癌症的性别差异逐步缩小; ④ 2012~2018年间,整体的癌症5年生存率达到68%,甲状腺癌、前列腺癌、睾丸癌和黑色素瘤最高,胰腺癌、肝癌和食道癌最低; ⑤ 相比于1991年,2020年的癌因死亡率降低了33%,相当于减少了3820800例死亡。   1 死亡人数激增 癌因死亡率下降减缓 2020年全美共记录了3383729人死亡,比2019年多了528891例死亡。相比之下,2019年比2018年只多了15633例死亡,2019~2020年度的死亡人数增幅足足是2018~2019年度的34倍。 在2020年的死亡案例中,心血管疾病和癌症依然是最常见的两个死亡原因,分别占了21%和18%,而新冠肺炎以10%的占比一举超越意外伤害,成为美国的第三大死亡原因。 实际上,美国2019到2020的巨大死亡增幅中,有2/3是新冠肺炎直接引起的,另外1/3恐怕也和新冠肺炎有间接关系。 2020年和2019年美国10大主要死亡原因对比 与2018~2019年间,各大主要死因死亡率除糖尿病和意外伤害外均有所下降不同,2019~2020年间只有癌症和慢性下呼吸道疾病的死亡率下降了1.5%和4.7%,肾脏疾病死亡率保持稳定,其余主要死因的死亡率都呈上升趋势。而且癌症死亡率的降幅也不到2018~2019年的一半。 在癌症中,2020年造成男性死亡最多的前5种癌症依次是肺癌、前列腺癌、结直肠癌、胰腺癌和肝癌,而造成女性死亡最多的前5种癌症则依次是肺癌、乳腺癌、结直肠癌和子宫癌。 按年龄划分: ● 19岁以下的青少年中,大脑和神经系统肿瘤无论男女都是癌症中的头号杀手; ● 50岁以上的中老年中,肺癌则成为男性和女性的首要癌症死亡原因; ● 20~49岁年龄段,结直肠癌是男性的首要癌症死亡原因,女性则是乳腺癌。   2 癌症发病率趋势 癌症发病率的变化主要反映了与癌症风险相关的行为模式(如吸烟、运动等)和医疗策略(如癌症筛查)的变化。 总体来看,男性的癌症发病率在1990年因前列腺癌筛查普及而激增达到顶峰,之后一直下降,直到2013~2019年间保持稳定。 而女性癌症发病率自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一直稳步增加。自1992年到2019年,癌症发病率的性别比已经从1.59下降到了1.14。 除了受筛查策略影响极大的前列腺癌,肺癌是是各主要癌种中发病率下降最快的。自2006年以来,男性肺癌发病率平均每年降低2.6%,女性降低1.1%。肺癌发病率降低的主要原因是吸烟的减少,女性发病率降速较慢也是因为女性大量吸烟的年代较晚,戒烟速度较慢。 1975~2019年男性和女性各癌种发病率变化趋势 与肺癌不同,结直肠癌发病率的变化趋势在两性中基本一致,但在不同年龄段差异明显。 总体来看,结直肠癌发病率自2012年来每年下降1.4%~1.5%,其中50岁以上人群每年下降2%,而50岁以下成年人每年增加2%。50岁以上和以下人群不同的变化趋势,可能反映了两个年龄段的人群的不同生活方式。 2006年,HPV疫苗首次被FDA批准用于9~26岁的女性。在20~24岁女性中,浸润性宫颈癌的发病率在1998~2012年间平均每年只下降3%,而在2012~2019年间每年急速下降11.4%,这恐怕就是HPV疫苗的功劳。 3 癌症生存趋势 癌症生存的变化主要反映了治疗手段的进步和筛查的普及。整体来看,癌症的5年生存率从上世纪70年代中期的49%,增加到了2012~2018年间的68%。 目前5年生存率率最高的是甲状腺癌(98%)、前列腺癌(97%)、睾丸癌(95%)和黑色素瘤(94%),最低的是胰腺癌(12%)、肝癌(21%)和食道癌(21%)。 受治疗方案改进,包括靶向治疗发展的影响,血液肿瘤的生存率提高特别快。特别是慢性粒细胞白血病,5年生存率从上世纪70年代中期的22%,增加到了2012~2018年间的70%,大多数接受TKI治疗(如格列卫)的患者甚至能接近正常的预期寿命。 免疫治疗也是过去几年中癌症治疗上的一个重大进步。受免疫治疗和BRAF抑制剂、MEK抑制剂的影响,晚期黑色素瘤的3年生存率在过去十年里翻了一番,从2004~2006年的20.6%,增加到2016~2018年的39.3%。 同样受益于免疫治疗的还有非小细胞肺癌。在免疫治疗、肺癌筛查和手术进步的共同作用下,非小细胞肺癌的3年生存率从2004~2006年的22%,增加到了2016~2018年的33%。而同期小细胞肺癌的3年生存率只从9%提高到了12%。 4 癌因死亡率趋势 美国的癌症死亡率在1991年达到高峰,每10万人年有215.1例癌症死亡,之后持续下降。到2020年已经降低到每10万人年143.8例癌症死亡,下降了33%。与1991年的高峰相比,这一降幅已经减少了3820800例死亡。 而且,癌症死亡率的降低速度也在不断提高,上世纪90年代平均每年降低1%,2000年后加快到每年1.5%,2015~2020年间进一步加快到每年2%。 各癌种中死亡率下降最快的是肺癌。在控烟、筛查、治疗等多方面作用下,2020年男性的肺癌死亡率相比1990年降低了58%,女性降低了36%。 与发病率类似,结直肠癌的死亡率变化也呈现了明显的年龄差异。总体上,结直肠癌死亡率在2011~2020年间平均每年下降2%,但在2005~2020年间,50岁以下人群和50~54岁人群的结直肠癌死亡率,分别以每年1.2%和每年0.6%的速度上升。 […]

小D
什么是新冠真正的救命药?

什么是新冠真正的救命药?

有人问,新冠来袭,我们最应该担心的问题是什么? 答案可以是重症肺炎,也可以是病毒变异,但最让我们担心的,是新冠病毒带来的盲目医疗挤兑。 果不其然,面对这场新冠风波,盲目囤药、用药的乱象让人猝不及防,囤药行为以我们无法理解的速度出现了“人传人”现象,令人瞠目结舌。 从所谓的“特效药”连花清瘟胶囊,到退烧的布洛芬,再到令人啼笑皆非的蒙脱石,最后到救命药物辉瑞的Paxlovid以及免疫球蛋白(丙球蛋白)。   在这其中,绝大多数囤的药物都属于交了智商税。   以最令人无法理解的蒙脱石举例,据网友考证,抢药的源头最初来源于一位打印机修理员发的朋友圈。   而作为多克隆抗体的免疫球蛋白(丙球蛋白)同样不具有特异性,它不针对某一种特殊的病毒——如新冠病毒而产生作用。   但上述两种药物,如今在药店中早已脱销,药物贩子们开出了数倍的天价。   那么,究竟什么才是新冠感染的特效药?今天我们就来做个简单的盘点:得了新冠,真正有效的是这些药物。   01 奈玛特韦/利托那韦(Paxlovid) Paxlovid是目前临床上被证实对抗新冠最有效的治疗药物之一,也是世卫组织(WHO)唯一重点推荐的新冠特效药。它有着严谨的三期临床试验,证实通过确诊新冠感染后的5天内服用Paxlovid,可以降低患者新冠住院和死亡风险89%。 同时它也在世界各个地区的使用中积累了大量真实世界的使用数据,证实其确实为新冠患者们带来了优异的疗效。 虽然在本轮医保谈判中,Paxlovid遗憾的未能进入医保目录,但可以预见的是随着本轮新冠感染的高峰过去,原本紧张的药物供应会有一定程度的缓解。因此,只要符合Paxlovid的用药条件(高危人群,发病5天内,无禁忌症),Paxlovid确实是新冠的救命药。 当然,正常人群或是已经属于重症的患者也不可滥用。 02 莫诺拉韦(Molnupiravir) 2022年底,莫诺拉韦(Molnupiravir)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适用于轻度和中度伴有进展为高风险因素的成人。 对于没有接种新冠疫苗的感染者,在感染早期服用莫诺拉韦,能够将住院或死亡风险降低约50%。同时,莫诺拉韦能够将新冠相关急症治疗风险降低34%。 虽然莫诺拉韦的临床数据较Paxlovid相对没那么惊艳,但它确实是目前唯三获批的新冠药物之一,并且有明确的疗效数据。作为高危人群,如果没有Paxlovid可用,莫诺拉韦是次选的救命药。 03 安巴韦单抗/罗米司韦单抗 安巴韦单抗/罗米司韦单抗是针对新冠病毒的单克隆抗体药物,是在第九版新冠诊疗方案中,被推荐用于新冠治疗的国产抗病毒药物。2021年,安巴韦单抗/罗米司韦单抗的三期临床数据证实,它能降低新冠患者约78%的住院和死亡风险。 但需要注意的是,它对不同毒株的效果不同,目前没有明确的针对奥密克戎株的相关数据。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量选择上文中的两种药物。 04 地塞米松(或其他类型激素) 激素的使用,对于新冠患者来说是一柄双刃剑。一方面,它能有效降低人体的炎症反应,稳定细胞膜,对于缓解重症症状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另一方面,它会大幅降低人体免疫,从而导致人体抗病毒免疫减弱,增加新冠感染重症风险。 对于新冠肺炎的重症危重症病人,多项临床证明小剂量地塞米松(或其他激素)能降低死亡风险,但对于正常患者而言,滥用激素反而有重症率增高,死亡率增高的趋势。 可笑的是,这阵子关于“村医四件套”疗法(抗病毒+激素+抗生素+退烧药)的讨论甚嚣尘上,认为“四件套”乱拳打死老师傅,效果远胜于正规医院的治疗。 事实上,所谓的“四件套”在绝大多数时间都是毫无用处,反而有严重副作用的。激素的使用必须非常严谨,使用得当才是救命技术,滥用的话,毫无疑问适得其反,是最佳催命技术。 05 抗生素 面对合并细菌感染的新冠患者,抗生素是必须的药物。但就像上文中提到的“村医四件套”,不分青红皂白就盲目滥用抗生素,很有可能为其付出沉重的代价:抗生素带来的严重副作用,二重感染、真菌感染、艰难梭菌感染性腹泻、细菌耐药、急性肾损伤等问题。 抗生素正确的用法,应该是根据患者的血液指标及细菌培养情况,明确细菌感染指征,并根据药敏测试针对性的使用抗生素,用好抗生素这个关键时刻的“救命利器”。 06 呼吸支持技术 事实上,别看所谓的呼吸支持技术(也就是各种方式的吸氧)看来简单,但在很多情况下都能可能救人一命。 呼吸支持技术包括鼻导管吸氧、面罩给氧、高流量氧疗或无创通气、有创机械通气、体外膜肺氧合(ECMO)等,对于存在肺炎或是重症肺炎的新冠患者而言,这是最为关键的治疗手段。没有这些技术,很多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白肺”等,都难有生机。 面对来势汹汹的新冠感染,我们庆幸有着先进的现代医学医学帮助我们战胜病毒。 但盲目的医疗挤兑、囤药、滥用药物不但救不了命,还会占用他人宝贵的救命机会,同时抵消救命药物的效果。   因此,在新冠感染高峰过去的当下,我们呼吁大家回归理性,避免医疗挤兑和盲目囤药。  

小D
“一阳”傻半年!临床研究实锤新冠病毒攻击大脑,影响时间超过230天!

“一阳”傻半年!临床研究实锤新冠病毒攻击大脑,影响时间超过230天!

阳过之后,你有没有觉得自己思维变慢,记忆力下降,好像变笨了? 新冠虽说是一种呼吸道传染病,但全身很多组织都能被新冠病毒感染,包括决定我们智力的大脑。而且,新冠病毒可能还能在这些组织总长期存在。 近日,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的Daniel S. Chertow等人解剖分析了44位死亡的新冠患者,发现他们体内包括大脑在内的各处组织器官,广泛存在有新冠病毒。甚至最长的一位患者,在感染后230天依然能检测到新冠病毒的RNA[1]。 感染新冠230天后死亡的患者脊髓神经元中的新冠病毒(绿色) 病毒感染通常来说有两种结局,第一种就像是一般的病毒性感冒,感染时会造成一定的症状,但随着人体逐渐开始产生针对性抗体,病情会逐步缓解,病毒也会被完全清除出体外。 而另一类病毒,比如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后就会潜伏在体内。哪怕症状已经消失,也只是病毒和免疫系统达成了平衡,暂时不再活动。将来如果免疫力下降,潜伏在体内的病毒还有可能再次激活,让疾病复发。 新冠病毒属于哪一类?它会不会在人体内长期存在?新冠的后遗症会不会是潜伏在体内的病毒造成的?为了解决这些问题,Chertow等人对44位死亡的新冠患者尸体进行了解剖分析。 44位患者的死亡时间和当地报告的病例数 这44位患者中位年龄62.5岁,女性占30%,均未接种疫苗。死亡后到尸检时的中位间隔为22.2小时。根据解剖结果,44位患者中有38人被确定死于新冠肺炎,35人在死亡时有急性肺炎或弥漫性肺泡损伤。 根据从发病到死亡的时间,研究人员将44位患者分为了3组:早期患者17人(发病14天内)、中期患者13人(发病15~30天)、晚期患者14人(发病31天或以上)。对其中的3位早期患者、2位中期患者和6位晚期患者还进行了广泛的中枢神经系统采样。 总体来说,新冠病毒在人体内的分布十分广泛,研究人员在84个不同的解剖位置和体液样本中都检测到了新冠病毒的RNA。相比于呼吸道组织,非呼吸道组织中的病毒载量要低一些,但随时间推移的减少速度也更慢。 11位做了中枢神经系统检测的患者各组织的病毒载量 在早期患者中,研究人员从心脏、淋巴结、胃肠道、肾上腺、眼、丘脑和下丘脑等不同呼吸道外组织中分离出了具有复制感染能力的活病毒,大多数患者的临终前血液样本中也可检出新冠病毒RNA。 而在晚期患者中,所有患者的血液样本里都检测不到新冠病毒RNA,但组织里都能发现新冠病毒的存在。这也证实新冠病毒确实能在呼吸道以外的组织中复制,这些组织中检测到的新冠病毒并非来自血液污染。 大脑中新冠病毒的分布也很常见,11位做了中枢神经系统广泛采样的患者里,10人都可以检测到新冠病毒的RNA和蛋白质。尤其是其中的6位晚期患者,5人的大脑里都有广泛的病毒分布。 其中一位患者不同组织中刺突蛋白突变情况,硬脑膜(Dura Mater)中的病毒有着与其它部位不同的突变模式 不过虽然大脑中的病毒载量很高,但组织病理学变化却不多,只有少量的血管充血和2例全身缺血缺氧性改变。另外,大脑中新冠病毒的刺突蛋白基因序列相比其它组织中的病毒,存在一定的非同义变化,可能大脑中的环境会对病毒产生不同的选择压力,造成新冠病毒不同的突变方向。 这一研究再次证实新冠病毒能在包括大脑在内的很多组织中复制。研究人员希望能在将来进一步了解新冠病毒的免疫逃避机制,最终实现新冠病毒的清除。 参考文献: [1]. Stein S R, Ramelli S C, Grazioli A, et al. SARS-CoV-2 infection and persistence in the human body and brain at autopsy[J]. Nature, 2022: 1-6.    

小D
权威发布:癌症患者新冠管理指南来了!是否停药,停药多久,如何治疗?一问全解析!

权威发布:癌症患者新冠管理指南来了!是否停药,停药多久,如何治疗?一问全解析!

疫情管控放松以来,国内多地都经历了一波疫情高峰。虽说现在部分地区感染高峰已经逐步过去,医疗挤兑情况也有所缓解,但疫情长久化已成必然。作为相对高危的特殊人群,癌症患者该如何应对疫情?癌症患者感染后有哪些特殊的注意事项? 去年10月,NCCN权威发布了《COVID-19与癌症合并患者的管理指南》,为癌症患者治疗新冠指明了道路。 1 癌症患者得了新冠 抗癌要不要停?停多久? 我们常说癌症患者免疫力较差,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抗癌治疗的副作用。包括放疗、化疗和靶向治疗在内的很多抗癌治疗,都会对人体的免疫系统造成一定损伤,出现白细胞减少等不良反应,造成免疫力下降。 在感染新冠后,抗癌治疗副作用导致的免疫力下降有可能让病情变得更为严重。因此,有条件的话最好能将抗癌治疗暂停一段时间,等新冠治愈后再继续抗癌。这样,也能避免抗癌药物和治疗新冠的药物发生相互作用,增加毒副反应或影响疗效。 但如果当前癌症病情紧急,肿瘤扩散不受控制,急需抗癌治疗,则应在专业医生指导下继续治疗。 对于不同情况的癌症患者,NCCN指南推荐了不同的停药时间: 重症到危重症的患者,指南推荐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延迟治疗至少20天,或直到症状改善(不使用退烧药的情况下退热24小时)。 轻症、中症患者如果存在持续的中性粒细胞减少、淋巴细胞减少、血液肿瘤、肿瘤累及肺部等新冠进展的高危因素,并且正在接受针对淋巴细胞的细胞毒性治疗(如白血病化疗、造血干细胞移植和CAR-T治疗前的清髓化疗等),建议延迟治疗至少14天,或直到症状改善。 无症状感染者、没有高危因素的轻症、中症患者,以及有高危因素,目前正在接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放疗等其它疗法的患者,都建议延迟治疗至少10天,或直到症状改善。 有严重新冠暴露风险的癌症患者,指南也建议延迟治疗14天,减少感染新冠的风险 2 抗病毒药:首选Paxlovid 但要注意药物相互作用 癌症患者感染新冠后的治疗原则,大体上与一般人类似。不过作为高危人群,癌症患者在感染新冠后更应及时使用抗病毒药物来缩短病程,降低重症和死亡风险。 目前,辉瑞的特效药Paxlovid是治疗轻症、中症新冠患者的首选抗病毒药,降低重症和死亡的作用十分明显,NCCN也推荐没有禁忌症的癌症患者使用Paxlovid。但对于癌症患者来说,Paxlovid有一个严重的缺点——药物相互作用。 研究显示,Paxlovid能与几乎所有抗癌药物产生药物相互作用,与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的相互作用尤为明显,可能影响药物代谢,造成更为严重的不良反应。正在使用XX替尼等小分子靶向药的患者要尤为注意。 不同新冠药物与抗癌药间相互作用的数量 相比之下,瑞德西韦的药物相互作用较少。因药物相互作用不能使用Paxlovid的患者,以及因紧急症状住院,来不及停药的新冠患者,NCCN都推荐使用瑞德西韦进行抗病毒治疗。不过,瑞德西韦需要静脉注射给药,使用上存在一定不便。 国产新冠特效药VV116是一种瑞德西韦的衍生物,同样具有瑞德西韦药物相互作用较少的优点,而且可以口服。目前,VV116已经在III期临床试验中被证明有不弱于Paxlovid的疗效,上市后或许会成为癌症患者的最佳选择。 3 病毒再激活怎么防 新冠感染期间,由于免疫系统疲于应对新冠感染,再加上治疗过程中可能使用糖皮质激素等具有免疫抑制作用的药物,一些原本被免疫系统压制但一直潜伏的病毒有可能发生再激活,再次造成感染。比如乙肝病毒和疱疹病毒。 乙肝是国内肝癌的主要原因,目前已有新冠患者乙肝再激活的案例报道。指南推荐,对于既往有乙肝感染史,并在新冠治疗中使用糖皮质激素等免疫抑制药物的患者,要持续监测肝酶。其中,HBsAg阳性患者可直接考虑预防性使用抗病毒药物,阴性患者在HBV-DNA复阳后也要再次开始抗病毒治疗。 疱疹病毒的再激活在新冠患者中也十分常见,尤其是重症患者。有报道显示,29%~42%需要机械通气的新冠患者会发生疱疹病毒的再激活,造成带状疱疹或散播性带状疱疹。而且一些带状疱疹可能出现非典型的皮肤表现,容易与新冠的皮肤并发症混淆,要注意鉴别。 指南建议,对于疱疹病毒血清检查阳性的患者,要监测疱疹病毒再激活,并考虑预防性使用抗病毒药物。当然,最佳的预防策略还是提前接种疱疹疫苗。 参考文献: [1]. https://www.nccn.org/professionals/physician_gls/pdf/infections.pdf  

小D
顶级医学期刊登载:新冠“阳了”会有哪些后遗症?我们该如何面对?

顶级医学期刊登载:新冠“阳了”会有哪些后遗症?我们该如何面对?

有谁还在决赛圈,没阳过吗?   阳得早的人,现在大概已经进入恢复期了,发烧咳嗽这些急性期症状可能已经逐步缓解,但你有没有觉得阳过之后体力大不如前,很容易累,甚至味嗅觉异常、呼吸困难等症状持续存在。这些都是新冠的后遗症。 为什么新冠会导致这些后遗症?最近,两项对新冠后遗症病因的分析分别登上了《自然》和《科学》的子刊,两项研究指向了同一个因素——免疫。 1 病毒清除后 嗅上皮炎症持续存在 第一项研究来自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重点分析了新冠后的嗅觉丧失[1]。嗅觉丧失是新冠常见的一项症状,大多可在一两周内恢复,但有些人却会持续数月乃至数年。 嗅觉丧失不光会影响食欲,吃饭不香,万一遇到做饭烧糊了、煤气泄漏等情况,闻不到味更是有可能造成危险。 研究对9位新冠后长期丧失嗅觉的患者、2名无后遗症的新冠患者和3名健康对照的嗅上皮进行了活检分析。神经元标记物染色显示,所有样本中都存在嗅觉神经元,所取样本确实都是嗅上皮。不过,在嗅觉缺失患者的嗅上皮中,嗅觉神经元数量明显降低。 长期丧失嗅觉的患者嗅上皮中,神经元标志物Tuj1减少,白细胞共同抗原CD45、T细胞标志物CD3增多,M2巨噬细胞标志物CD68耗尽 虽说这些嗅上皮中都没有检出新冠病毒的RNA和蛋白质,新冠病毒已经被清除,但其中的炎症反应依然存在,树突状细胞富集,γ-干扰素阳性T细胞弥漫性浸润,而抗炎的M2巨噬细胞则被耗尽。 研究人员认为,正是这种局部免疫平衡的改变,造成了嗅觉神经元的损失和嗅觉障碍。或许可以使用局部的抗炎治疗让嗅觉恢复。 2 新冠后遗症相关因素有哪些? 第二项研究来自Nature Medcine,分析了165位新冠住院患者中,疲劳、呼吸困难、味嗅觉异常、皮疹等各种后遗症的相关因素。 研究发现,新冠的后遗症与疾病的最高严重程度和是否进入ICU病房都没有显著关系。而且除脱发和性别有关外,其余后遗症也和性别、年龄等患者基本信息无关。 不过,在对患者外周血进行RNA测序分析后,研究人员发现,新冠后遗症和急性期细胞类型特异性(CTS)基因表达高度相关。所谓CTS基因,主要就是编码各种抗体的基因。根据CTS基因,还可以将常见的新冠后遗症分为两组:   ○ 一组是肺炎等肺部问题,与刺突蛋白抗体滴度无关; ○ 另一组是睡眠问题、恶心/腹泻/呕吐、皮疹和味嗅觉异常,与刺突蛋白滴度相关或部分相关。 不同后遗症间贡献的浆细胞差异表达抗原 所谓CTS基因,主要就是编码各种抗体的基因。人体中,B细胞通过VDJ重排等随机过程产生各种各样的抗体,以应对自然界中存在的各种病原体。不过这也意味着,对于同一种抗原,比如新冠病毒,不同的人产生的抗体是不同的,也会有不同的交叉反应。 第二组与刺突蛋白抗体滴度相关的后遗症,可能正是新冠病毒抗体与人体自身抗原发生交叉反应,导致自身免疫而造成的。 此前计算机模拟显示,一些新冠病毒抗原与人类抗原结构相近[3],体外试验也证实新冠刺突蛋白抗体可以与tTG3、ENA、髓鞘碱性蛋白胶原蛋白等自身抗原发生反应[4]。另外,新冠病毒与自身抗原的相似性,也可能让免疫系统在杀死病毒时,误伤更多的正常组织,造成新冠后遗症。 研究人员计划接下来在轻症和无症状感染者中验证他们的研究成果,并进一步探究新冠后遗症的发生机制。希望将来能实现新冠后遗症的精准预防和治疗。     参考文献: [1]. Finlay J B, Brann D H, Abi Hachem R, et al. Persistent post–COVID-19 smell loss is associated with immune cell […]

小D
熊去氧胆酸:低成本的肝病药物,可能是预防新冠的重磅药物!

熊去氧胆酸:低成本的肝病药物,可能是预防新冠的重磅药物!

近日,国内疫情愈演愈烈,一篇熊去氧胆酸预防新冠的文章刷屏网络。熊去氧胆酸这样一种专利已经过期的低成本肝病药物,真能成为疫情的终结者吗? 1 熊去氧胆酸是什么? 看到熊去氧胆酸这个名字,估计很多人都会第一时间想到一种名贵中药——熊胆。这两个药物确实存在关系,1927年日本科学家M. Shoda首次从熊胆中分离获得熊去氧胆酸。 熊去氧胆酸具有降低胆汁中胆固醇饱和度,溶解胆固醇结石等作用,被广泛用于胆管炎、胆汁淤积症等肝胆疾病的治疗。肥胖人群在减肥手术后,也经常被要求服用熊去氧胆酸来预防胆石症。 虽然熊去氧胆酸在很多哺乳动物的胆汁中都存在,但只有熊科动物的胆汁中含量较高。熊胆和熊去氧胆酸的医疗作用,在上世纪90年代一度催生了十分残忍的活熊取胆产业。但随着技术的进步,目前的熊去氧胆酸主要通过化工合成生产,活熊取胆也已被逐步淘汰。 2 熊去氧胆酸预防新冠 有科学依据吗? 熊去氧胆酸预防新冠的说法,来自于顶级学术期刊Nature上的一篇文章[1]。这一研究发现胃肠道、肺部、体循环血管等处的细胞都会表达法尼醇受体(FXR),而熊去氧胆酸可以通过FXR下调这些细胞的ACE2表达。 ACE2分子正是新冠病毒侵入人体所必需的受体。 随后的仓鼠试验中,未接受熊去氧胆酸治疗的仓鼠全部感染新冠病毒,而经过熊去氧胆酸预处理的仓鼠有2/3免于感染。在离体的人类肺脏(被拒绝的移植用器官)中,也发现熊去氧胆酸能阻止新冠病毒感染。 另外,研究还发现,在健康志愿者中使用熊去氧胆酸可以降低鼻粘膜的ACE2表达。对退伍军人队列等大规模数据的分析也显示:服用熊去氧胆酸与感染新冠病毒风险降低46%,出现有症状感染风险降低46%,出现中等症状感染风险降低49%,和出现危重症状的风险降低52%相关。 熊去氧胆酸降低鼻粘膜ACE2表达 3 熊去氧胆酸真能终结新冠吗? 就以上这些研究结果来看,熊去氧胆酸对新冠很可能是具有预防和治疗新冠作用的。但想靠熊去氧胆酸终结疫情,恐怕是过于乐观了。 首先,这个研究还较为初级,主要是一些临床前数据和观察性研究数据,还缺乏一锤定音的临床数据。而且,长期全面降低ACE2的表达对身体会带来哪些影响,也需要进一步研究来明确。 其次,就算熊去氧胆酸真能预防新冠,副作用也可接受,要靠它来终结疫情,也需要让全世界所有人一并服药预防。如果全球各国真的都具有这样的执行力,疫情也不会持续到现在了。 不过对于因各种原因无法接种疫苗的人,熊去氧胆酸预防新冠的作用可能真是一个好消息。 参考文献: [1]. Brevini T, Maes M, Webb G J, et al. FXR inhibition may protect from SARS-CoV-2 infection by reducing ACE2[J]. Nature, 2022: 1-4.  

小D
鼻炎+咖啡=打工人新冠预防宝典,“苟住不阳”挺进决赛圈的秘诀来了

鼻炎+咖啡=打工人新冠预防宝典,“苟住不阳”挺进决赛圈的秘诀来了

早晚高峰的行人车辆越来越少了(地铁也不挤了)…… 办公室里的同事也越来越少了(甚至有点空旷)…… 朋友圈里每天花式比拼毒株类型和感染症状,有人高价求购“优质毒株”…… 有没有反思过为什么现在还坐在工位上的你,依然是个“天选打工人”。 “苟住不阳”,挺进决赛圈到底有没有秘诀? 除了玄乎的转发“阳敌”以外,我们仔细查询了现有的科研文献,发现截止目前有两个“天选打工人BUFF”,可以帮助你抵御新冠,当个快乐的“小阴人”,挺进新冠决赛圈。   1 鼻炎抵御新冠病毒 被鼻炎困扰过的朋友,“水泥鼻”的痛苦感受一定让人印象深刻。 但在新冠肆虐的当下,你们可以骄傲起来了!因为你患上的鼻炎能帮助你降低新冠的风险! 这是一篇发表在顶级医学杂志《The Journal of Allergy and Clinical Immunology: In Practice》的论文。研究者通过UK-Biobank(英国生物数据库)相关数据,统计了2020年3月至12月期间新冠患者的情况。 统计情况如下: 共有70557位参与者进行了新冠抗原的检测,其中1.5万人至少在一次检测中呈阳性,即感染新冠病毒。其中有4915位患者因新冠感染住院,有636位患者死于新冠病毒。 作者将所有参与者分为4组:仅过敏性鼻炎组(n=3201)、仅哮喘组(n=8624)、过敏性鼻炎合并哮喘组(n=1407)和对照组(既没有过敏性鼻炎也没有哮喘,n=57325)。 直接说结论,在对比中,研究者们发现: 01 患有过敏性鼻炎的患者,可对新冠病毒感染起到保护作用,感染风险较正常人群下降25%; 02 如果患者同时也患有哮喘,那么过敏性鼻炎对新冠病毒感染的保护作用就会一定程度减弱; 03 如果只是单独患有哮喘的患者,则对新冠病毒感染的保护作用并不显著。 也就是说,鼻炎能降低新冠风险,鼻炎+哮喘有点用但不多,哮喘没用。   鼻炎为什么能对新冠病毒产生防护作用?在我们检索到的几篇论文中,都指出过敏反应降低了ACE2蛋白(SARS-CoV-2,也就是导致新冠感染的病毒附着的特定蛋白质)在气道中的表达,从而保护了鼻炎患者,降低新冠感染几率。   所以,患有鼻炎的朋友们,过去受过的罪都没有白捱,现在都成了防御新冠的一层保护罩,让你在新冠跑毒的比赛中一骑绝尘。(当然也要提醒一些朋友:现在感染鼻炎已经来不及了!)   2 咖啡抵御新冠病毒 咖啡可以说是社畜的打工神器了。 不仅提神解乏,在这些年的医学研究中,咖啡陆续被发现有着控制肥胖、降低心脑血管疾病风险、降低癌症风险等一系列神奇作用。 这一次,研究者们又发现咖啡还能抵御新冠病毒!打工人们,在这一波疫情中,靠咖啡续命的习惯还不能扔。 去年,来自美国西北大学的研究者在医学期刊《Nutrients》上发表了研究,同样是通过收集UK-Biobank(英国生物数据库)中近4万参与者的数据,对饮用咖啡与新冠感染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 研究结果非常有意思:与没有引用咖啡习惯(<1杯/天)的人群相比,每天习饮用1杯咖啡以上的人群,感染新冠病毒的风险降低约10%。 通过我们检索到的文献,研究者们认为,咖啡中起到关键作用的物质是绿原酸。这种成分可以有效抑制新冠病毒的刺突蛋白(S蛋白)和人类细胞上ACE-2受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从而预防新冠感染。 更重要的是,研究者们发现一杯200ml的手冲咖啡中,约含100mg的绿原酸,能够使新冠S蛋白与ACE-2受体之间的结合常数降低10倍! 所以咖啡保护打工人,堪称新冠决赛圈的绝佳CP组合,大家还不喝起来? 事实上,无论是咖啡还是鼻炎,在根源上都是针对我们人体细胞的ACE-2受体,通过ACE-2受体降低表达与抑制新冠病毒的刺突蛋白(S蛋白)相互作用的方式,来保护我们免受新冠的感染。 当然,上述两种“BUFF”仅仅只是保护你一定程度上降低新冠病毒的感染风险,并不绝对免疫病毒感染,就算两个BUFF加身,也不能在新冠环伺的情况下“裸奔”。做好防护,才是应对新冠病毒的最佳手段。 最后,希望两个BUFF加身的打工人,能最后在新冠病毒的决赛圈里“大吉大利,今晚吃鸡”。  

小D
患上新冠,肿瘤却消失了:新增4个病例实证,谁是下一个幸运儿

患上新冠,肿瘤却消失了:新增4个病例实证,谁是下一个幸运儿

最近,新冠疫情又开始大肆蔓延,不少朋友纷纷中招。对于本身就患有基础病,自身免疫力较弱的癌症患者来说,感染新冠的风险那就更高了,后果也普遍更为严重。   但正所谓福祸相依,在3年的疫情中,也有一些癌症患者在不幸感染新冠病毒后,原本的肿瘤却奇迹消失了。 案例1 淋巴瘤确诊后感染新冠 康复后淋巴瘤也获得缓解 这位患者是一位61岁男性,因进行性淋巴结肿大和体重减轻到医院就诊,经活检和PET/CT检查确诊为EBV阳性的经典霍奇金淋巴瘤[1]。然而,就在他刚刚确诊还没有开始治疗时,他感染了新冠肺炎,不得不推迟抗癌治疗,先住院治疗新冠。 在接受了11天的最佳支持性护理后,这位患者出院回家休养,没有接受任何抗癌治疗。但在4个月后,他全身可触及的淋巴结肿大都开始缩小,PET/CT也证实淋巴结肿大广泛消退,代谢摄取减少,血液中EBV病毒的核算拷贝数大幅降低。 种种迹象都表明,他的淋巴瘤在感染新冠后获得了缓解。 患者全身肿瘤消退 案例2 因新冠推迟手术 新冠好了后手术也 这位患者是一位40岁男性,还患有艾滋病[2]。在就诊前4周,他右侧胸部出现了2cm的锁骨下肿块,疼痛难忍,活检诊断为纤维结缔组织瘤,计划手术切除。 在手术前几天,患者突然发烧,新冠核酸检测阳性,不得不推迟手术,并使用对乙酰氨基酚和甲泼尼龙对症治疗。1个月后,患者报告肿瘤自发缩小,医生触诊和CT检查也发现,原有的肿块消失了。 感染新冠后,患者胸部肿瘤消失 案例3 新冠让难治性淋巴瘤暂时缓解 这位患者是一位20岁男性,患有EBV阳性的NK/T细胞淋巴瘤[3]。而且,他的肿瘤已经对K药、利妥昔单抗、L-天冬酰胺酶、SMILE方案、DDGP方案和CHOP方案等多种治疗方案耐药,十分难治。 在感染新冠后,这位患者出现的症状也较为严重,肝脾肿大可触及,CT上双肺毛玻璃样浑浊,血液检查显示高度贫血和溶血,10天的对症治疗也只是让他的贫血状况和血小板计数恢复稳定。 但与此同时,患者的肿瘤却出现了明显的缓解。在第11天,患者的克隆NK细胞群占比从70%下降到了4.2%,血浆EBV-DNA拷贝数从229876拷贝/mL降低到了495拷贝/mL,脾肿大情况也有所缓解。 遗憾的是,患者在第34天新冠核酸转阴后,淋巴瘤很快复发,并再次出现了溶血性贫血、发热、脾肿大和NK细胞计数升高等症状,血浆EBV-DNA也从500拷贝/mL上升到超过72250拷贝/mL。 患者的EBV-DNA拷贝数在感染新冠后快速下降,新冠治好后又再次升高     案例4 新冠治好了肿瘤,却要了命 这位患者是一个66岁女性,2019年秋确诊为Sézary综合征(一种侵袭性皮肤T细胞淋巴瘤),以及2型糖尿病、未控制的高血压和终末期肾病[4]。她曾经接受过体外光分离疗法和贝沙罗汀治疗,但都没有坚持下去。后来,Sézary综合征导致的瘙痒让她难以入睡,Sézary计数(反映Sézary综合征严重程度)也攀升到11132。 2020年4月,她首次感染了新冠病毒,症状很轻,只有一些呼吸急促,没有发烧,无需用药就可康复。2个月后,她的Sézary计数下降到了6494,相比3月份下降了42%。 同年7月,患者再次感染新冠,并因重症新冠入院。与此同时,她的淋巴细胞计数和Sézary计数都大幅下降,达到了她患病以来的最低值。9月她复诊时,她的Sézary计数已经降至936,相比峰值下降了92%。 不过11月时,这位患者再次因重症新冠肺炎入院。住院期间,她出现了肺性脑病、低血压,并在一次心脏骤停后死亡。 患者两次感染新冠,两次肿瘤缓解 总体来看,感染新冠后肿瘤意外消失的情况,大多发生在血液学肿瘤之中。其实,病毒感染导致血液肿瘤缓解的情况并不罕见,流感、水痘、麻疹等传染性疾病也都有导致白血病或淋巴瘤缓解的记录。这些事件也促进了溶瘤病毒疗法的发展。 但是,相比于其它候选的溶瘤病毒,新冠病毒基因组不稳定易突变、可在正常细胞中复制等特征使得它难以成为一个理想的溶瘤病毒。虽能在一些患者中导致肿瘤缓解,但也有可能造成治好了肿瘤要了命的情况发生。 各位癌友面对疫情还是要做好个人防护,规范治疗。不要将治好癌症的希望寄托在新冠病毒上。 长按识别二维码填写 新冠疫情究竟对癌患家庭造成了什么样的影响? 现咚咚发起疫情期间肿瘤患者健康状况的调研,希望您能抽出2分钟填写这个问卷,发出属于我们癌患群体的声音。 后续我们会将调研结果以报告形式发布,感谢您的配合~     参考文献: [1]. Challenor S, Tucker D. SARS‐CoV‐2‐induced remission of Hodgkin lymphoma[J]. British journal of […]

小D
外科医生亲述:我是如何把新冠的主要症状,阻断在了第一天

外科医生亲述:我是如何把新冠的主要症状,阻断在了第一天

最近,关于新冠疫情的讨论,是我们避不开的一个话题。 疫情的常态化、感染阳性的常态化,已经是我们可以预见并且即将发生的现实。但很多人仍然对新冠病毒有着深刻的恐惧。 这不仅来源于三年来我们的严防死守对它了解不足,而更多的恐惧恰恰是来源于社交媒体中对它症状以讹传讹,铺天盖地的描述: “刀片过喉、烧到迷糊、痛到昏厥、无法呼吸……”在大家的眼中,患上新冠已经不仅是一场疾病了,更来得像一场酷刑。 对新冠的“妖魔化”,是很多人患上“恐阳”、“惧阳”症的根源,这对我们彻底解决新冠带来的影响极为不利。 昨天,一篇名为《外科医生亲述:我是如何把新冠的主要症状,阻断在了第一天》的文章在朋友圈传开了。这位医生应对新冠感染的态度非常正面,值得向大家分享: (以下内容来自公众号:眼科大白有话说,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 我的发病经过:周二12月13日 我排了三台手术,把组上没做手术的病人全排了。当时和团队开玩笑说,把手术动态清零,说不定明天就阳了。结果一语成谶,我们团队3人第二天就团灭,这是后话。 晚上回到家,觉得浑身疲惫。并没有引起什么重视,这是手术日的常见状态。吃完饭打开电脑本来想干点活,但大脑始终无法集中精力。于是消磨了大概半小时看世界杯集锦。10:10分,就干脆去睡了,从未睡那么早过。 我的发病经过:周三12月14日 凌晨三点半突然醒了。觉得头晕、发热。 病毒感染引起的头晕发热,和仅仅存在症状的头晕甚至发热,最大区别在于前者是全身炎症反应的一个结果,因此对精气神的负面影响胜过头晕等症状本身。 当时身体就像泄了气的皮球。急忙测了一个体温,37.7°C。我心中一凉,但很快找了一万个理由告诉自己肯定不是新冠。 后来迷迷糊糊不知啥时候睡着了。早上醒来,觉得还可以。还是心虚地测了一个抗原,阴性。于是信心满满地去上班了。 上班路上接到团队的电话,说他们俩都丧失了起床能力。不过,这在当时仅仅更坚定了我不是新冠的信心,因为我比他俩好多了。这该死的人性。 胡会的时候那种放气皮球的越来越加处针钻感觉又回来了,体温体感和昨晚一样,至少37.5°C以上。“精气神”如果有数值的话,起码掉了一半。这里插一句,无论什么症状,“精气神”的状态才是关键。 下午回到家,又测了一次抗原,依然阴性。吃完午饭,抓紧睡觉。一直处于38°C的体感,腰背部开始疼痛。心中忐忑不安,不知道最可怕的“浑身每一块肌肉骨骼都疼痛”的感觉,会不会降临到我身上。不过迷迷糊糊能睡着。 睡醒之后感觉挺好。又增加了信心。不过饭后症状又来了,除了先前的之外,增加了关节隐隐作痛,关键在于,“精气神”的数值开始直线下降。 妥妥的即将厚积薄发的节奏。 这个时候,我作了一个或许是最重要的决定,在这个火山爆发前的最后一刻—— 吃了一颗依托考昔,60毫克。 插播: 病毒性上感到底怎么治? 人类从诞生初始,就一直和细菌、病毒等微生物抗争。 弗莱明发明青霉素之后,人类陆续创造了很多能够消灭细菌的药物。我们把它们叫做“抗生素” 然而能够消灭病毒的药物,很遗憾一直没有诞生(丙肝除外,近年来出了以“吉三代”为代表的一系列药物,可以彻底治愈丙肝。算是人类第一次通过药物对病毒取得的全面胜利)。 就连最温和最常见的导致上呼吸道感染的鼻病毒,也最终只有通过自身免疫力清除。 关键性的问题来了: 问题一 那那么多治疗感冒的病毒的清除都靠自己药物是干嘛用的? 对症。 所谓对症,也就是说,平常那些“治疗感冒”的药物,仅仅是在你机体清除病毒之前,减轻病毒感染所带来的症状,让你过得舒服一些。 问题二 症状有些什么呢? 这些症状是怎么产生的? 病毒性感冒,或者病毒性感染,如果是上呼吸道感染为主,那就是发热、咽痛、流涕、喷嚏,包括一些全身反应,如肌肉酸痛、腹泻、呕吐等等。 其实,这些症状在医生的眼中,可以算是一回事,那就是: 炎症反应。 当机体遇到了“外来物”的刺激,比如新冠病毒机体为了消灭“外来物”,自身会产生很多“炎性因子”。 产生“炎性因子”的目的是自我保护,但这些“炎症因子”不仅对“外来物”有攻击性,对自身的组织器官也有攻击性。 因此,炎症的伤害就有两个方面,以新冠为例一是病毒本身对组织的破坏;二是病毒感染后引发的机体防御反应即产生的炎性因子,对自身的攻击破坏。炎症反应如果持续叠加、恶性循环下去,最可怕的是产生瀑布效应,汇小流而成江海,最终导致炎症风暴。全身器官都被炎性因子攻击破坏,多器官衰竭。 这就是在武汉版病毒中常见的、真正意义上的新冠重症。而奥密克戎已经足够温和,病毒本身的破坏已经相对较小。因此,应对炎性因子对机体自身的伤害,减轻炎症反应,比杀灭奥密克戎更重要。 所以,逻辑在于: 1、病毒感染的治疗包括抗病毒和消除炎症反应; 2、现在并没有真正意义上能完全杀灭病毒的特效抗新冠病毒药,其次奥密克戎已经足够温和,对机体损伤小,不抗也罢,等机体自行清除; 3、因此,对于奥密克戎的治疗,主要在于减轻机体自身炎症反应。 问题三 什么药能够阻断炎症反应? 这个问题很庞大,长话短说。就只说大家熟态的对乙酰氨基酚和布洛芬。 严格意义上,它们既不能叫止痛药,也不能叫退烧药,它们叫做非甾体抗炎药。因为,他们的作用是阻断炎症因子,减轻炎症反应;而止痛和退烧,只是它们阻断炎症反应之后的结果和收益。 所以,它们是真正意义上的消炎药。只不过这个家族很庞大,除了大家最近耳熟能详的对乙酰氨基酚和布洛芬之外,还包括大家也很熟悉的阿司匹林、双氯芬酸、洛索洛芬、蔡普生、氟比洛芬等等。 不同的成员各有特长,比如对乙酰氨基酚擅长退烧,止痛作用很弱;而布洛芬退烧和止痛兼顾。 但这一类药有个问题,他们并不是精准打击,而是通过抑制所有COX而生效,包括COX1。COX1这个东西我不详述,只需要知道,它在正常胃肠道含量也很高。 也就是说,通过抑制COX1而抑制炎症反应的同时,很容易造成胃肠道的伤害。 这就是为什么川渝地区曾经常见的“头痛粉”(阿司匹林和对乙酰氨基酚的混合物),效果强大,但大量患者胃出血,而最终退出了历史舞台 (不过我坚信依然存在于民间一些“祖传秘方”的“特效药”当中)。 […]

小D
癌症患者新冠感染7天自愈自述:未接种新冠疫苗,高烧38.5度,但症状并不严重

癌症患者新冠感染7天自愈自述:未接种新冠疫苗,高烧38.5度,但症状并不严重

近来,身边感染新冠的朋友越来越多了。   对多数人来说,这是一个并不可怕的事,自限性的发烧、咳嗽、咽痛。有人戏称新冠对我们唯一的危害就是剧烈的咽痛,送了“刀片过喉”的江湖匪号。   但是对某些人群而言,奥密克戎仍然不是一个轻松的挑战。比如家里有患多种基础病的老人,有不到三岁的婴幼儿,又或者是我们本文的重点——癌症患者。   癌症患者怎样度过这一轮新冠疫情?有几个关键词我们需要掌握:做足准备、重视预防、彼此帮助。   在这场我们从未真正经历过的挑战面前,对癌症患者而言,掌握科学知识、理性、乐观和关爱,都很重要。   癌症患者的新冠自述:体感尚可,安然“转阴” yr8848,肺腺癌晚期患者,抗癌6年。 我们曾经推送过他的抗癌故事,让无数患友们无比振奋。参考文章:咚咚CR故事丨抗癌五年, 化疗、免疫、靶向轮番上阵, 这可能是你见过最震撼的抗癌故事 而这一次,他把自己感染新冠后痊愈的经验也向我们做了分享,希望他的自述能让患友们放下恐惧,科学应对,新冠其实也并不可怕。 以下是yr8848的新冠痊愈自述: 阳性动态清零结束了,阴性动态清零开始了。幸运的避开了三年的阳性清零,荣幸的第一波加入了阴性清零的队伍。 群体免疫是和病毒共存的必经之路,专家也说最终会有80%左右的人感染新冠:,放开的时机到了终要放开,封控是不可持续的。大多数人心理上很难马上接受全面放开的政策,毕竟三年来对新冠病毒的宣传带给大家的认知,一直让人从心理上恐惧,三五天就彻底反转,接受也需要时间。 希望可以通过自身感染新冠的体验,让大家对目前的新冠病毒有更多的认识,既要做好防护,真的感染了也不要太恐惧,按照专家指导的处理方式积极应对。 我被确诊为肺腺癌已经6年了,目前病情稳定,身体状态还行,四周一次免疫治疗(PD-1抑制剂)联合贝伐单抗维持治疗。最重要的是,因为癌症病情的原因,我未接种过新冠疫苗。 但在整个新冠的自愈过程中,我体感症状事实上并不是非常严重。同时我也对比了一下专家说的新冠可能出现的七天症状,基本相符合。 以下是我感染新冠自愈七天的状态记录: 第一天 有点轻微咽干,偶感乏力,以为是治疗副作用。 第二天 早上起床后开始发烧三十七度五,测了抗原阴性。后续到三十八度五,咽干咽疼可接受,身体酸疼乏力严重,头疼比较厉害,影响睡眠。服用了布洛芬和蓝芩口服液。 第三天 继续发烧,三十八度五以内,症状基本与前一天一致,但症状体感有所减轻,服用的药物也与前一天一致,都是布洛芬和蓝岑口服液。但让我有一些担心的是,这一天晚上家人也开始发烧了。 第四天 发烧、咽干咽疼、身体酸疼与头疼在我起床后已经大幅减轻了,我终于有精力去做了个新冠抗原的检测,果不其然,显示两道杠(阳性)。但不同的是,我从这一天开始出现轻度咳嗽和流涕的症状。因为发烧的情况减轻了,这一天只服用了蓝岑口服液。 第五天 轻微头疼,轻微咽干,咳嗽流涕打喷嚏加重一些。继续服用布洛芬和蓝岑口服液。 第六天 症状整体有了改善,继续轻度流涕打喷嚏咳嗽,其它症状(发烧、头痛、身体酸疼)都消失了。进行了抗原检测,依然呈现阳性。 第七天 症状大致相同,继续保持轻度流涕、打喷嚏、咳嗽的情况。 第八天 新冠感染的全部症状消失,从体感上来说,我感觉自己已经自愈了。进行抗原测试后也验证了我的想法,抗原检测呈阴性。 在新冠感染期间,我采取的手段比较简单:每天大量喝热水。整个过程没有出现呼吸急促胸闷气短的症状,嗅觉味觉改变恶心腹泻等症状也没有,整体来说症状并不算不严重,只有第二天第三天很难受,其它时间体感都挺好,甚至比不上以前流感高烧的难受程度。家人的症状也相似,无大不适。   不知道一直用着的免疫治疗药物PD-1,是否也有护体之功。个体有差异,供大家参考。   闭关修炼七天,12月11日以后,我是杨过,亦是杨康。  

小D
快讯!美研究人员发现新冠病毒能杀灭肺癌细胞,或成新的肺癌特效药!

快讯!美研究人员发现新冠病毒能杀灭肺癌细胞,或成新的肺癌特效药!

新冠肺炎流行以来,全球各地出现过不少癌症患者感染新冠后肿瘤消失的病例。很多人都认为这是新冠病毒感染刺激了免疫系统,促进了免疫治疗。   不久前,山西白求恩医学院等机构就研究发现,接种新冠疫苗跟鼻咽癌免疫治疗效果相关[1]。 不过,新冠助力肿瘤抗癌的机制并非就这一种。近日,芝加哥拉什大学的Kalipada Pahan等人又发现,新冠病毒的S1蛋白可以诱导肺癌细胞死亡[2]。在小鼠中,重组S1蛋白可以让小鼠的肺部肿瘤消退。 或许,新冠病毒的S1蛋白能成为一个新的肺癌特效药。 新冠病毒的S1蛋白   新冠病毒的S1蛋白不知道大家还记不记得,它是新冠病毒最重要的一个蛋白,充当了感染人体敲门砖的作用。在新冠病毒进入人体呼吸道后,S1蛋白和呼吸道上皮细胞表面的ACE2受相结合,从而进入细胞,造成感染。 而在肺癌中,ACE2相关的信号通路对肿瘤的进展和转移都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研究显示,非小细胞肺癌中,ACE2的表达水平与肿瘤分级相关,上调ACE2可以抑制非小细胞肺癌的进展,在肿瘤中过表达ACE2还能预防肺癌对铂类耐药和肿瘤血管生成。 既然新冠病毒的S1蛋白能和ACE2结合,那S1蛋白能否通过ACE2相关的信号通路对肺癌的生长、转移、耐药产生影响呢?   研究人员首先测试了重组S1蛋白对体外培养的人类肺癌细胞的影响。结果显示,在几种人类肺癌细胞中,S1蛋白的加入都显著抑制了癌细胞的活性,促进了细胞凋亡。而S1蛋白的中和性抗体则能抑制S1蛋白诱导的癌细胞凋亡。 接下来,研究人员又在小鼠中进行了试验。他们使用一种强致癌物(NNK)诱导了小鼠的肺部癌症,之后再使用S1蛋白治疗小鼠。同样,鼻内的S1蛋白治疗让小鼠的肺部肿瘤显著消退,残余肿瘤面积不足对照组的1/4。 S1蛋白缩小了肿瘤 进一步研究还发现,S1蛋白可以激活肺癌细胞中NF-κB信号通路,增加TNFα等促炎因子的表达,这些都可以诱导癌细胞凋亡。 论文作者Pahan博士表示:“如果这些结果能在肺癌患者身上复制,它将揭示治疗这一毁灭性疾病的新方法。当没有其它方法可以阻止肿瘤进展时,S1蛋白或许能大显身手。” 参考文献: [1]. Hua Y J, Liu Y L, Wen K, et al. Potentially improved response of COVID-19 vaccinated nasopharyngeal cancer patients to combination therapy with anti-PD-1 blockade and chemotherapy[J]. Annals of Oncology, 2022. [2]. Sheinin M, Jeong B, […]

小D
钟南山、李兰娟等表示:新冠回归乙类传染病管理、无药可预防!疫情结束时间终极预测

钟南山、李兰娟等表示:新冠回归乙类传染病管理、无药可预防!疫情结束时间终极预测

李兰娟:新冠会慢慢回归乙类传染病管理 业内专家达成的一个共识是,由于新冠超强的适应能力,病毒短期消失的可能性不大,但老百姓应该减少对病毒的恐慌。   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兰娟教授在一档节目中接受采访时说到,“随着防控措施逐渐到位,新冠病毒对人们生活的影响肯定会越来越小。”   李兰娟认为,新冠将在合适的时候,回归乙类传染病管理,但从甲类管理向乙类管理转变,需要专家全面评估,结合病毒对人类健康的危害、病毒未来发展趋势,以及病毒对人类经济生活造成的影响等综合分析。   钟南山:目前为止没有一个药被证实能够预防新冠   如果你说某一种药能预防新冠,那我肯定是不信的。因为就连疫苗的预防作用都有限,更别提只能起治疗功效的药物了。   图源:四川工会   钟南山表示,不管是西医研究还是中医研究,最后都是要证明药物、技术和方法是否是有效的、安全的。所以,无论用什么学说、用什么理论来解释,最后的检验还是有效性和安全性。而只要是有效的、安全的药物和技术,就是科学的、可信的,可以推广的。   随后,他又指出:到目前为止,没有一个药能够被证实对新冠肺炎有预防作用。他认为,需要通过不断地实践,真正证实中医药物以及治疗方法是否有效。   钟南山还表示,“我认为,中西医结合应该有一个共同的语言,那就是用现代医学证明有效性和安全性。”   我们的研究单位有胆量、有勇气、有信心能够在西医里用现代医学的方法对中药进行专门的试验,从而证实其是否有效和安全,这是极其难得可贵的。   张文宏:普通健康人群真的不用担心新冠 关键信息:   1、 如果你一开始就不是重症,年纪不大,又没有其它基础病,那么真的跟普通感冒差不多,完全不用担心,因为你发展为重症的概率差不多是0。即使是有风险因素,其实也不用那么担心,最后发展为重症的也还是很低。   2、 发生严重/危重感染的患者年龄都很大,平均值在75.8岁上下,而且更多是没有接种疫苗的。   3、 年龄越大、有基础疾病的,有更大可能发展为肺炎症状,但是,年轻人也不是完全不会,接种疫苗的也会。是否会变成肺炎,各种因素都不是绝对保障。   4、 非严重患者的病毒脱落时间中位数为6天(这个时间跟转阴时间有关)。年龄越大,有基础疾病,时间都会略微更长。     什么是传染病的   “乙类管理、甲类防控”   《传染病防治法》第四条规定:“对乙类传染病中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炭疽中的肺炭疽和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采取本法所称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其他乙类传染病和突发原因不明的传染病需要采取本法所称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的,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及时报经国务院批准后予以公布、实施。 需要解除依照前款规定采取的甲类传染病预防、控制措施的,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报经国务院批准后予以公布。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对本行政区域内常见、多发的其他地方性传染病,可以根据情况决定按照乙类或者丙类传染病管理并予以公布,报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备案。” 新冠大流行何时结束? 兰州大学黄建平院士团队在由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与细胞出版社(Cell Press)合作出版的英文期刊 《创新》(The Innovation) 发表了题为《奥密克戎大流行是否将终结》的评述文章。 自2020年6月以来,黄建平院士团队采用GPCP(全球新冠肺炎预测系统)和改进后的 SEIR 模型,根据国内爆发的疫情进行过30次预测,得出结论,新冠大流行会在2023年11月左右结束,过往准确率达94.62%。

半夏
一周药闻丨基石药业PD-L1拓展适应症;GSK二价HPV疫苗迎新进展;先声药业新冠口服药提前完成I期研究

一周药闻丨基石药业PD-L1拓展适应症;GSK二价HPV疫苗迎新进展;先声药业新冠口服药提前完成I期研究

本周新冠赛道仍然备受瞩目。复星医药mRNA新冠疫苗中国人群二期临床数据终于公布,与此同时,沃森/艾博mRNA疫苗最新临床数据也在本周公布;中国生物奥株新冠灭活疫苗临床研究在香港启动……此外,先声药业3CL口服小分子新冠药提前完成了I期研究。 HPV疫苗也是重点关注赛道。葛兰素史克的双价HPV疫苗两剂次接种程序在中国获批;默沙东启动九价HPV疫苗III期临床研究;国药中生11价HPV疫苗在中国启动3期临床。 监管动态上,本周收获了一大批好消息:FDA批准了两款药物用于治疗年龄为2个月以下的脊髓性肌萎缩症患儿,分别为罗氏的Evrysdi以及PTC Therapeutics公司的risdiplam;信达生物阿达木单抗生物类似药斩获两项新适应症;基石药业PD-L 1单抗获批治疗III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   当然,本周也有一些负面消息传来:赛诺菲Cialis非处方药试验遭美国FDA叫停;全球首款PI3Kδ/CK1ε抑制剂加速批准被撤回…… 全篇总计 52 条简讯丨 建议阅读 3 分钟丨 /// 药物研发 临床被叫停、终止 ①赛诺菲Cialis非处方药试验遭美国FDA叫停 FDA表示由于试验方案设计存在令人担忧的潜在问题,美国FDA决定立即暂停赛诺菲处方药Cialis(他达拉非)转为非处方药的实际使用试验设计工作。 ②勃林格殷格翰SOS1抑制剂BI 1701963终止国内临床开发 勃林格殷格翰更新了靶向SOS1的新型口服泛KRAS抑制剂BI1701963国内临床研究状态。更新的信息显示,勃林格殷格翰已经主动终止了BI 1701963联合伊立替康治疗KRAS突变阳性不可切除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的I期开放性剂量递增试验。 试验数据发布:JAK抑制剂、RNAi疗法、mRNA疫苗…… ①口服JAK抑制剂治疗斑秃3期临床结果积极 Concert Pharmaceuticals宣布,3期临床试验THRIVE-AA1获得积极顶线结果,该试验评估了其口服在研药物CTP-543在成人中度至重度斑秃患者中的疗效。根据新闻稿,在THRIVE-AA1研究中,CTP-543在8mg和12mg两种研究剂量下均达到让头皮毛发再生的主要终点和关键次要终点。早在治疗第八周即可观察到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头发再生。 ②一线化疗+贝伐基础上联合T药可延长转移性结直肠癌的PFS 《柳叶刀•肿瘤》在线发表了II期临床试验AtezoTRIBE研究的结果。结果表明一线FOLFOXIRI+贝伐珠单抗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阿替利珠单抗(Atezolizumab)可改善既往未经治疗的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PFS)且安全性可控。 ③安进RNAi疗法olpasiran二期结果积极 安进宣布olpasiran在针对脂蛋白(a)增高的II期OCEAN(a)-DOSE研究中获得积极的关键结果。OCEAN(a)-DOSE研究纳入了281例脂蛋白(a)超过150nmol/L(中位水平260nmol/L)并且具有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症状的患者。结果显示,患者第36周和第48周的脂蛋白(a)水平下降超过90%,在多个剂量中观察到一致的效果。治疗期间未发现新的安全性事件。 ④复星医药mRNA新冠疫苗中国人群二期临床主要研究结果公布 医学学术期刊《柳叶刀》预印本平台刊发了复星医药mRNA新冠疫苗“复必泰”在中国境内的二期临床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在健康或患有稳定的基础疾病的中国成年人中,间隔21天接种2剂复必泰可诱导强烈的免疫应答,并且安全性良好。记者注意到,这是首个披露中国人群二期临床数据的mRNA新冠疫苗。该疫苗由德国BioNTech研发,2020年3月,复星医药获权在中国大陆及港澳台地区独家开发及商业化。 ⑤沃森/艾博mRNA新冠疫苗最新临床数据公布 medRxiv平台发布了一篇文章(预印本),公布了艾博/沃森mRNA新冠疫苗ARCoVaX(ARCoV)在中国成人中异源加强免疫的免疫原性和安全性数据。结果表明,ARCoVaX在中和抗体方面优于灭活疫苗,安全性可控,可作为异源加强针在中国使用。 临床启动:HPV疫苗、新冠口服药、PD-L1/TIGIT双抗…… ①默沙东启动九价HPV疫苗III期临床研究 药品临床试验登记与信息公示平台官网显示,默沙东登记了一项九价HPV疫苗(Gardasil 9)的III期临床试验,具体为:在境内9至14岁女孩人群中增加2剂免疫程序(0,6-12月),用于预防由HPV6、11、16、18、31、33、45、52和58型引起的宫颈癌、外阴癌、阴道癌和肛门癌及相关癌前病变、肛门和生殖器病变、宫颈细胞学检查结果异常以及持续感染。 ②先声药业3CL口服小分子新冠药提前完成I期研究 据山东省千佛山医院官网消息,先声药业3CL口服小分子新冠药SIM0417(SSD8432)在健康成年受试者中单次/多次给药后的安全性、耐受性及药代动力学的I期临床研究完成了最后一例受试者给药及院内观察。本研究主要研究者赵维主任表示:在双方共同努力下,SIM0417的I期研究提前完成末例患者给药,药物安全性良好,没有出现与SIM0417相关联的停药事件。 ③国药中生11价HPV疫苗在中国启动3期临床 中国药物临床试验登记与信息公示平台显示,国药中生生物技术研究院、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成都生物制品研究所已启动一项3期临床试验,以评估11价重组人乳头瘤病毒(HPV)疫苗(汉逊酵母)接种于18-45岁中国女性的保护效力、安全性和免疫原性。该研究拟在中国境内入组13500例受试者。 ④天境生物宣布伊坦长效生长激素3期注册临床试验已完成患者入组 天境生物宣布其高度差异化的长效重组人生长激素伊坦生长激素(eftansomatropin alfa,TJ101)的中国3期注册临床试验已完成全部患者入组。该试验采用每周一次给药,是针对患有儿童生长激素缺乏症的患儿开展的3期TALLER研究,主要研究终点为年化生长速率。 ⑤复宏汉霖PD-L1/TIGIT双抗启动临床 复宏汉霖PD-L1/TIGIT双抗HLX301在国内启动临床。HLX301是复宏汉霖自主研发的创新PD-L1/TIGIT双特异性抗体,拟用于多种晚期实体瘤治疗。其中TIGIT结合域来源于公司人源化羊驼重链可变区单域抗体 (VHH) 噬菌体展示库筛选出的对TIGIT具有高亲和力、高特异性的VHH片段。 ⑥中国生物奥株新冠灭活疫苗临床研究在香港启动 据中国生物微信公众号,国药集团中国生物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武汉生物制品研究所奥密克戎株新冠病毒灭活疫苗香港临床研究正式发布。这是继5月1日、5月9日中国生物奥株新冠疫苗在浙江、湖南开展临床研究之后,启动的第三地临床研究。 ⑦针对实体瘤 创新溶瘤病毒步入首个人体试验 Imugene和希望之城医学中心共同宣布,已成功进行新型溶瘤病毒CF33-hNIS的1期临床试验的首例患者给药,该研究旨在评估该病毒在晚期实体瘤患者中的安全性。 ⑧蔼睦医疗AM712美国一期临床研究完成首例患者给药 蔼睦医疗宣布,AM712美国一期临床研究顺利完成首例患者给药。AM712是一款新型双特异性生物分子,能够同时阻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血管生成素-2,可用于治疗多种视网膜疾病。 ⑨沃森生物/蓝鹊生物新冠mRNA疫苗将启动一期临床 沃森生物在Clinicaltrials.gov网站了登记了新冠mRNA嵌合疫苗RQ3013的一期临床。该一期临床计划入组120例健康志愿者,预计8月完成。根据公开信息,RQ3013又蓝鹊生物研发,是一款基于阿尔法/贝塔突变株S蛋白嵌合体设计的双价mRNA疫苗,该疫苗在动物试验中对多种变异株均能产生高效价中和抗体,是一种广谱保护的新冠变异株mRNA疫苗。 药物审批 […]

半夏
确诊131例!出现人传人!关于猴痘,我们准备好了吗?

确诊131例!出现人传人!关于猴痘,我们准备好了吗?

新冠未平,猴痘又起,已发生人际传播。 自5月7日英国卫生安全局报告了首例猴痘确诊患者。据最新消息显示,截至5月24日,全球已有19个国家和地区上报了131例猴痘确诊病例和106例疑似病例。目前尚未出现死亡病例。 世卫组织预测,全球猴痘病例可能进一步增加。同时指出:“现有信息显示,与有症状的病例发生密切身体接触的人群中正在发生人际传播。” 有专家表示,猴痘总体风险很低,由动物传入中国可能性不大。作为我国生物医药的国家队,中国生物表示,国药集团中国生物已在消灭天花后,对牛痘进行了封存,以备不时之需。若有战,召必回,战必胜! 猴痘是什么? 猴痘(monkeypox)是一种人畜共患病,1958年,科学家首次在实验室猴子身上发现了猴痘病毒,由于首先发现于来自猴子而得名。“猴痘”虽然听起来像是一种来自猴子的病毒,但主要携带和传播这种病毒的其实并不是猴子,而是老鼠、松鼠等啮齿类动物。但是在人类之间也可以进行二次传播。  图片来源:国盛证券研究报告 猴痘病毒外形为圆角砖形或卵圆形,大小为200~400nm。外被脂蛋白膜或封套,中间具有两个含蛋白质的侧体,有1个厚膜核心,核心为双链DNA基因组,长约197kb 猴痘是由于猴痘病毒感染造成的疾病。目前发现的猴痘患者感染毒株为西非病毒株,死亡率为1%,另一分支刚果盆地病毒株死亡率则在10%左右。猴痘的潜伏期可达到5~21天,在这段时间里,患者并无症状。出现症状后通常持续14~21天。 猴痘病毒是天花病毒的近亲,同属痘病毒科,由复杂的双链DNA病毒组成,痘病毒科进一步分为两个亚科,分别基于感染脊椎动物或昆虫细胞的能力的Chordopoxvirinae和Entomopoxvirinae。天花病毒(VARV)和猴痘病毒(MPXV)被归类为Entomopoxvirinae属,是Chordopoxvirinae亚科的八个属之一。两者基因组结构非常相似,在生物学特性和致病性上也有很多雷同之处。另外,猴痘症状类似天花,常见症状包括发烧、头痛、瘙痒,皮肤会长出水痘状脓疮,从脸部蔓延到身体多部位。 猴痘病毒的主要传播方式是通过直接接触到受感染的动物的血液、体液、皮肤或粘膜伤口。人类之间的二次传播主要由于密切接触了感染者的呼吸道分泌物、皮肤损伤,或者被患者体液或病变组织污染的物品。猴痘病毒可以在呼吸道飞沫中存在,不过通常需要长时间的面对面接触才能够传播。  图片来源:国盛证券研究报告 目前尚无治疗猴痘的特效药 目前,全球没有特定的猴痘疫苗和对应治疗药物。但因为猴痘病毒和天花病毒是近亲,针对天花病毒的疫苗对猴痘病毒也有保护效力。此前世界卫生组织在非洲获得的数据显示,天花疫苗在预防猴痘方面的有效性达到至少85%。 值得注意的是,天花病毒已于上世纪80年代绝迹,后续人群不再实施天花疫苗接种,曾经接种过天花疫苗的个体的免疫力在多年以后也已经显著下降,对猴痘病毒的保护能力有限。 目前全球唯一一款获批上市的猴痘疫苗,是丹麦生物技术公司Bavarian Nordic与美国生物医学先进研发局(BARDA)共同开发出的非复制性疫苗Jynneos,在2019年获FDA批准上市,可用于18岁以上成年人预防天花跟猴痘,并被美国列入Strategic National Stockpile(SNS)的储备疫苗。 在5月18日,Bavarian Nordic公司发表声明称,该公司与BARDA签署了价值数亿美元的合同。按照合同,该公司将把根据与美方先前签署的合同已经生产的疫苗,转化为冻干疫苗,从而延长其保质期。声明还提到,美政府与这家公司的合同总额为2.99亿美元,后者将提供1300万剂冻干猴痘疫苗,首批疫苗Bavarian Nordic预计2023年交付。 5月19日,该公司再发表声明称,已与一个未披露的欧洲国家签订合同,供应Jynneos天花疫苗。据了解,该国家很大可能是西班牙。西班牙卫生部已开始着手准备批准购买大批传统天花疫苗的程序,以阻止可能发生的猴痘疫情爆发。 除Jynneos之外,根据美国CDC建议,西多福韦、Brincidofovir、特考韦瑞、痘苗免疫球蛋白等药物或可能成为猴痘特效药。其中,在2018年,FDA批准SIGA Technologies公司的Tecovirimat治疗天花并给予孤儿药认定。这种药物可以保护非人灵长类动物免受致命的猴痘病毒感染,并且可能对人类的这种感染也有效。据了解,特考韦瑞是一种正痘病毒蛋白的有效抑制剂,正痘病毒蛋白是形成感染性病毒颗粒所必需的,该病毒颗粒对于在感染宿主内传播至关重要。另外,在2021年,FDA批准了抗病毒药物Brincidofovir治疗天花并给予孤儿药认定,或可能也对猴痘有效。 图片来源:国盛证券研究报告  关注国内“猴痘潜力股”  目前,国内尚无猴痘疫情,也尚无获批上市的猴痘疫苗。但有备才能无患。5月22日,中国生物发官微发布消息,在消灭天花后,国药中生对牛痘进行了封存,以备不时之需。 与核酸检测新冠病毒类似,基因检测是应对猴痘病毒的“黄金法则”。 国内基因检测企业圣湘生物宣称,已储备猴痘病毒核酸检测试剂盒,可以快速鉴别出猴痘病毒。之江生物表示,其产品猴痘病毒核酸测定试剂盒已经获得欧盟CE认证,且已经有国内国外小批量订单。达安基因则表示,公司已有猴痘病毒相关科研产品储备,可提供猴痘病毒核酸检测试剂盒科研产品。 同时,硕世生物的官网显示,公司拥有猴痘病毒核酸检测试剂盒(荧光PCR法),货号为JC70115,但该款产品目前并没有取得注册证。  参考资料: 1. 国盛证券,关于猴痘,现在我们知道的有哪些 2. 国泰君安,猴痘疫情影响有待进一步观察

半夏
新冠疫苗会不会影响抗癌?这方面的奇葩事可多了

新冠疫苗会不会影响抗癌?这方面的奇葩事可多了

前两天,咚咚发布了一篇关于肿瘤病友是否应该打新冠疫苗的文章,结果吸引了不少病友的提问。   肿瘤病人是否该打新冠疫苗,一文全解析 2022.05.17   少数病友关心的是文中提到的疫苗安全性和有效性数据大部分来自国外的mRNA疫苗,是否有国内广泛接种的灭活疫苗的数据(这个问题好说,查一查资料就知道这方面的数据其实不少的)。 另外有相当一部分病友原来最担心的问题是:打了疫苗会不会影响抗癌——疫苗接种会不会导致癌症生成,疫苗接种会不会导致癌症复发,疫苗接种会不会干扰抗癌治疗的疗效……这些问题,今天还真得说一说。 首先,回答前面少数病友关心的灭活疫苗的相关数据问题,其实这方面数据不少。比如目前国内大规模接种的灭活疫苗主要是科兴生产的CoronaVac和国药生物生产的BBIBP-CorV,那我们就各自选1篇有代表性的数据给大家展示一下。 科兴的疫苗最初是在包括土耳其在内的国外完成的3期临床试验,因此土耳其积攒了最多的接受科兴疫苗注射的癌症病人的数据,结果显示: ● 在全体肿瘤病人中,中和抗体产生的比例是64%,其中接受化疗的病人抗体生成率打折扣,只有59.5%; ● 而接受单抗或者PD-1治疗的病人,不影响新冠中和抗体的产生; ● 安全性方面,未报道3-4级严重不良反应,主要是轻微的1-2级不良反应,主要是:注射点疼痛,皮疹,瘙痒,发热,乏力,头痛等。 国药的疫苗最初是在包括伊朗在内的国外完成临床试验的(为啥都是在国外,因为我国疫情防控做的太好,一两年前疫苗研发的关键时期,国内都没有疫情,没法开展临床试验),因此伊朗积攒了最多的接受国药疫苗接种的癌症病人的数据,结果显示: ● 总体的中和抗体产生率是86.9%,血液肿瘤患者38.1%、老年人59.3%以及接受化疗的患者70.1%中和抗体产生率偏低; ● 副作用方面主要是注射点疼痛和发热,2.9%的病友疫苗接种后发热超过40°,未出现3-4级严重不良反应。 接下来,谈一谈新冠疫苗对抗癌治疗的影响。总体而言,目前绝大多数主流研究显示,新冠疫苗接种本身几乎不太可能影响癌症的发生发展以及抗癌治疗的疗效。 疫苗接种影响的主要是机体的免疫反应,因此假如疫苗接种会干扰抗癌治疗的疗效,那么最有可能的“受害者”就是PD-1免疫治疗,这方面的研究也最多。 同济医学院开展的一项真实世界研究,纳入了2048名接受PD-1治疗的晚期癌症患者,其中1518名患者接种过新冠灭活疫苗。经过基线特征匹配后,结果发现: 两组患者PD-1抗体治疗的有效率没有统计学差异,客观有效率分别是25.3%和28.9%,疾病控制率分别是67.0%和64.6%。 副作用方面,3-4级免疫相关不良反应发生率,打过疫苗这一组反而更低(3.0%vs 5.5%,p=0.007)——打过新冠疫苗,提前训练了免疫系统,从而对PD-1抗体的副作用更耐受了?真是一大奇葩,具体原因未知。   除了这件奇葩事,国外还报道过好几个打了新冠疫苗后未接受任何其他抗癌治疗,身体内原有的淋巴瘤或者实体肿瘤莫名其妙好转甚至完全消失的故事。比如下面这个晚期腮腺癌患者,接种新冠疫苗注射后肺部的肿瘤明显缩小,下图为证: 这类接种新冠疫苗后癌症缩小或者消失的“神话故事”,毕竟是很低概率的奇迹,不过其背后的原因是可以被解释的: 早在100多年前,肿瘤免疫治疗之鼻祖科莱医生就观察到极少数偶然得了细菌感染的病友,肿瘤会莫名其妙缩小,他当时的猜测就是细菌感染激活了身体内抗细菌的免疫反应,这些抗细菌的免疫细胞本来是跑去杀细菌的,半路上看到一个正在生长的肿瘤,觉得这家伙也贼眉鼠眼,顺道一起干掉算了,因此肿瘤可能也会阴差阳错缩小。 科莱医生甚至启动过疯狂的计划,故意给晚期癌症病人注射化脓性链球菌,结果当时的医疗条件下,没有针对性的抗生素,绝大多数病人都得了化脓性感染死掉了,极少数病人观察到了肿瘤缩小,这个逆天的实验被叫停了。   新冠疫苗接种后激活人体内抗新冠病毒的免疫反应,极低概率下由于某种未知的原因,这些原本抗病毒的免疫细胞顺带一起把癌细胞干掉了,也是可能的。不过,这类撞大运的事件发生率太低了,真正要抗肿瘤,还是得接受正规的肿瘤免疫治疗,比如PD-1抗体,溶瘤病毒,CAR-T治疗等等。 除了上述免疫反应介导的抗癌机制来解释新冠疫苗接种后肿瘤反而缩小的罕见现象,也有“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少数学者,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他们发现了一个至今尚未得到全体学术界认可的新现象:新冠病毒的棘突蛋白,可能本身就有抗癌作用。各种新冠疫苗注射后,都有可能在人体内表达和合成这些本身已经没有病毒传染性、但是没准可以抗癌的棘突蛋白。 下面这篇美国艾奥瓦州得梅因大学医学院的教授们在前列腺癌细胞系中开展的研究,就初步证实了这个“惊人”的发现,当然该结论仍有待进一步证实。 国内有少数病友描述了自己接种新冠疫苗后发生的与抗癌相关的不良体验:打了疫苗后去体检发现了癌症,打了疫苗后去复查发现了肿瘤复发,打了疫苗后原本有效的治疗耐药了等等…… 这些事情,本身可能的的确确发生了,但是绝大多数可能只是时间上有先后,但是并未因果联系。这就好比笔者刚刚读完上面那篇前列腺癌的论文,就听到小区门口一阵嘈杂声,原来是两辆货车撞在了一起,场面惨不忍睹——虽然两车相撞的确发生在笔者读论文之后,但是我想没有哪个警察叔叔会因此把责任怪罪在笔者或者论文作者身上。 参考文献 [1]. Immunogenicityand safety of the CoronaVac vaccine in patients with cancer receiving activesystemic therapy.FutureOncol. 2021 Nov;17(33):4447-4456. [2]. […]

小D
这个全球新冠病死率最低的国家,到底做对了什么?

这个全球新冠病死率最低的国家,到底做对了什么?

先请教大家一个问题,您认为: 全球COVID-19病死率最低的国家,是哪个?是多低? 答案是: 新西兰;新西兰的COVID-19总病死率只有0.03%。 (新西兰、不丹和冰岛,是全球COVID-19病死率最低的国家。图源:数据世界) 0.03%的病死率是什么概念呢? 相对比,根据美国CDC公布的数据[1],美国季节性流感的病死率约为0.1%。 新西兰的COVID-19病死率远低于流感。 (季节性流感的病死率为0.1% vs. COVID-19的病死率为2.3%。) 根据数据世界的资料,COVID-19疫情早期,病死率一度达到过7.34%,但在2021年一直在2%左右,2022年则持续下降到了2%以下,目前全球COVID-19的病死率是1.32%。 也就是说,目前全球每100例被诊断为COVID-19的病例中,平均就有1.32例死亡;而新西兰仅为0.03例。 【就要较真】应该是“病死率”,而不是“死亡率” (COVID-19病死率的变化。图源:数据世界) 1,新西兰做对了什么, 使得COVID-19的病死率如此低? 我们根据影响COVID-19病死率的因素逐条分析。 1,年龄。 高龄COVID-19病例的病死率更高。尤其在80岁及以上的高龄人群,一度达到过20%的病死率。 新西兰65岁及以上老年人占该国人口比例的16%(2019年),远高于全球9%的平均水平,亦高于中国的11.5%(2019年)[2]。 显然新西兰COVID-19病死率低并不是因为年龄分布。 2,治疗方案 早期的如地塞米松、瑞德西韦等治疗重症的药物,近期获批的如Paxlovid、单抗等治疗早期轻中症患者以预防发展到重症的治疗。 新西兰目前已经批准了地塞米松(2020年11月16日)、Ronapreve(2021年12月21日)、Paxlovid(2022年3月2日)治疗COVID-19[3]。 Paxlovid是目前降低COVID-19重症/病死极为有效的药物[4]。但目前仍未解决好量产的问题,且在新西兰刚刚获批,仍处于“听说过、没见过”的阶段。 所以总体上治疗方案也不是影响新西兰COVID-19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 3,医疗挤兑 如果发生医疗挤兑,可能导致大量的本可以通过吸氧就能抢救过来的重症患者死亡。 根据新西兰政府网站报告,2022年3月13日,新西兰疫情爆发高峰期,新增14,494例COVID-19病例,只有896人因COVID-19住院[5]。 所以新西兰显然不会出现医疗挤兑,这是降低新冠病死率的有利因素。 (新西兰和中国香港都正在爆发COVID-19疫情。图源;数据世界) 4,病毒减毒 最典型的是Omicron突变株,肺毒性的减弱使得感染者的病死率降低。 新西兰在2021年10月之前一直执行“清零”政策,其后也实行严格的公卫管理;所以在2021年12月之前疫情控制得一直非常好。这一波疫情爆发则由2021年12月开始,被Omicron突变株突破。 目前的研究认为,Omicron突变株感染者的病死率是Delta突变株的1/3-1/2。 但同期发生Omicron突变株感染的香港,死亡率却极高。 显然,新西兰还有一个独有的优势。 (新西兰和香港每百万人口的COVID-19死亡比例(7日平均)。图源:数据世界) 5,疫苗接种 疫苗接种极大地降低了新冠感染者发生重症和病死的几率。 2022年3月10日,Science杂志的一篇文章更是直接给出了新西兰病死率极低的关键原因:新西兰有极高的疫苗接种率、尤其是75岁及以上老年人的疫苗接种率达100%[6]。 接种对了疫苗, 使新西兰笑到最后。 1,选一个好疫苗 2021年2月20日,新西兰批准了mRNA疫苗BNT162b2的使用,该国接种的疫苗几乎都是这一种;直到2021年11月29日,阿斯利康的ADZ1222获批,但也仅用于不能使用BNT162b2 mRNA疫苗的人群[7]。 理由嘛,自然是源于临床试验证实,BNT162b2的预防感染的疫苗效力高达95%,且在后期的临床观察中,该疫苗有效性得到了更充分的验证。 大数据揭秘:到底哪个新冠疫苗更值得信赖?结果令人大吃一惊 2,没有疫苗咋办? 新西兰优先选了一个BNT162b2,但该疫苗显然没有优先选新西兰。 作为非英美核心圈的新西兰,不仅没能第一时间获得疫苗供应而封闭边境并执行“清零”政策,在后期获得的疫苗也远远不够用。 尤其是2021年秋,Delta突变株具有2倍于原始毒株的传染性和更强的毒力,并造成了第四波疫情。而那时新西兰的完全接种疫苗比例远远低于50%,仍处于很危险的境地。 为此,新西兰开始了疫苗外交。 2021年9月9日,新西兰从西班牙购买了额外的25万剂BNT162b2疫苗。 […]

半夏
致「疫情风暴」中被「围困」的癌症患者:这些有限的建议,或许可以帮助你摆脱困境

致「疫情风暴」中被「围困」的癌症患者:这些有限的建议,或许可以帮助你摆脱困境

2022年伊始,一场愈演愈烈的「疫情风暴」再一次席卷了我们。   新冠病毒的凶残与易感还是大大超乎了我们的想象力。尽管我们已经进行了足够完善的防疫措施准备,做足了疫情来袭的预案与处置方案,但当这场“风暴”真的袭来时,它还是无孔不入的侵袭到了我们身边: ● 2020年新年伊始,新冠疫情侵袭武汉,累计确诊病例82947例; ● 2022年新年伊始,新冠疫情(奥密克戎株)侵袭上海,截止发稿的4月8日,上海累计报告阳性感染者131524例(其中无症状感染者127131例,确诊病例4393例)。   本轮上海的新冠疫情规模,仅截止现在就已经大幅超过了武汉疫情的规模。而就在前几天,国家卫健委宣布目前上海疫情仍处于进展期,也就是说这轮疫情的爆发我们还远远看不到尽头。   幸运的是,在疫苗与新冠特效药物的共同帮助下,截止目前上海仅有一例新冠确诊患者转为重症,目前正在治疗中。   但作为拥有2400万人的国际化大都市,上海在这次疫情的大考中难免有些不足之处。这些天在社交媒体中不断爆出的“全民抢菜、绿化带挖野菜”等等魔幻的抗疫段子,就是最好的例证。   在这些段子的背后,是上海社会资源挤兑后,普通人被围困在疫情风暴的中央面临的实际困境。而普通人尚且如此,本就艰难的癌症患者就更是不堪了。   疫情当下,社会资源挤兑的中心,就是医疗资源的挤兑。2400万人的集体核酸,让所有的医护们都开始了抗疫连轴转,正常的医疗行为被无限期搁置了:   上海各大医院停诊情况   复旦肿瘤停诊公告   就在3天前,我们刊载了一封读者来信:疫情当下「 沉默的大多数」就该忽略吗:八年抗癌「老兵」给世界的一封信;为疫情中的癌症患者发出呼喊:“沉默的大多数”不应该被忽略!   但现实是,尽管上海已经在全力保障“急难险重”患者的正常就诊,癌症病人们仍然遇到了不小的困难:   3月18日,一位肿瘤患者的妻子妻子跪在小区居委会门前求助:各大医院因疫情停诊,实在联系不到可接收的医院,而患者病情已经无法等待。   来源:新浪微博   虽然后期在各方的协调帮助下,患者得到了上海第八人民医院收治,但仍然在就诊的第二天不幸去世。   在微博上,存在类似情况的癌友们同样比比皆是:   来源:新浪微博   在疫情大环境的挤兑下,个体遭遇的悲剧始终难以避免。我们更应该看到的是,上海的相关医疗机构正在全力以赴帮助特殊癌症患者的诊疗,同样也存在不少患者受到了积极帮助,脱离了困境。   我们更要呼吁:面对疫情风暴中心的癌症患者们,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采取我们提供的这版可能有限,但是非常有用的癌症患者“自救”指南: 1 上海疫情相关救援文档(复制下面的链接在浏览器打开)   ① 封控期间物资购买渠道: https://docs.qq.com/sheet/DRGZFdFlYdnRyRXli?tab=rcmi5f&amp;amp;scode= ② 上海医疗救助: https://docs.qq.com/sheet/DQkxnQmxjYndhdGlX?tab=BB08J2&amp;amp;scode= ③ 上海消保委️官方汇总的物资清单: https://mp.weixin.qq.com/s/1I5sdomJV5Qfdq_ctV2r7A ④  每天都在更新!【腾讯文档】上海抗疫互助(持续更新): https://docs.qq.com/sheet/DUm9SaUptYWtXSnBu ⑤ […]

小D
疫情当下「沉默的大多数」就该忽略吗:八年抗癌「老兵」给世界的一封信

疫情当下「沉默的大多数」就该忽略吗:八年抗癌「老兵」给世界的一封信

合上手机,闭目休息,心里莫名的情绪实在难以平复。   自新一轮的疫情爆发以来,已经在家隔离半个多月了了。宅家隔离的日子并不无聊,每天在病友群里和大家讨论病情,胡侃吐槽,给一些新的患者“传授”经验,日子和往常没多大区别。   但这样的悠闲的日子仅仅是于我而言的“和平”——虽然我的病情目前仍在缓慢进展,但我毕竟没有面临癌症带来的急症。也就是说,面对疫情,我还拖得起。   但是那些拖不起的人呢?在疫情暴发的这段时间里,我看到了大家众志成城支援上海抗击疫情的画面,但我更关注的是我们这样的癌症群体,在我的病友群和癌友圈子里,我见到了太多疫情期间的悲剧,心里的滋味实在难言。   点燃情绪的是病友们疫情下“无药可用”的求助。其实,不仅仅是“无药可用,无路可走,无处可去”,癌症病人遇到的问题远比外人想象的多得多。当然,已经反复有政策宣导不能停止为“急难险重”的患者提供医疗服务,但在2400万人集体核酸的大背景下,癌症病人的治疗,真的受到了很大影响,这也是无可避免的。   没有身在地狱,就不知道地狱里究竟是什么样子。   借着这份情绪,我有些话实在不吐不快,讲讲我们这些“沉默的大多数”究竟面临什么样的现状,但我又不知道用什么样的方式来说。   那么,索性就当做我给这个世界写的一封信吧,毕竟我也不期待有谁可以回信。   1 面对癌症,我一直觉得自己是个“幸运”的人 2012年,是我人生里面最灰暗的一段时光。这一年,我被确诊为肉瘤晚期。这就意味着,从确诊这一刻开始,我的所有治疗都将不再以“治愈”为目的,而是延长我的生命。癌症,将成为陪伴我终生的一位“对手”。 确诊之初,也经历过自我否定、沮丧、绝望,以及在自我调节后的接受现实,接受从一位“社会人”向一位病人身份的角色转变。相信这是每一位癌症患者都经历过的心理状态。社会的否定,自身的否定再加上病痛的折磨,只有身处其中才知道那段灰暗的时光多么难熬。 幸运的是,我的癌细胞格外“听话”。八年的时间里,我经历过局部手术、放疗、化疗、血管抑制剂、伽马刀、局部消融等等五花八门的治疗,最近几年还幸运的搭上了免疫治疗的“快班车”。虽然也被下过不止一张病危通知书,但目前仍然好好的,各个零件都算完整,与我身边一波一波“更新”的病友相比,已经是非常幸福了。 在这封信的开头,我把我们这个群体称作“沉默的大多数”。因为作为一个正常人,你可能永远都无法触碰到患者群体这个世界,而当你作为一个患者加入到这个世界中来时,你会发现这个世界出乎意料的庞大: 2015年,中国新增癌症患者429万人,新增死亡癌症死亡病例281万人。按这个数据推算,加上像我这样存活时间超过一年的患者,癌症患者的数量怎么着也得超过500万人吧,其中晚期患者按一半来计算,也就是250万人。 再来,在晚期患者中,危重病人就算按照10%来计算,也足足有25万人。这个数据是我自己拍脑袋想的,在现实世界里面,这个数据只会更多。不同的是,因为所有人都习惯了癌症患者群体的存在,也就会相应的忽略我们的遭遇和想法。 毕竟,疫情当前,就算这25万人遭遇再多不幸,也比不得现阶段不断上升的感染人数更吸引人们的关注。毕竟,疫情才是事关国计民生的重大卫生事件。 新冠病毒暴发的时间,恰逢癌症患者最难熬过的冬春之交。在疫情+癌症病痛的双重挤压下,癌症患者到底有多难?下面是几个我在癌友圈子里亲眼目睹的案例。 2 冒着疫情肆虐的风险在肿瘤医院排起长龙 在这个全民“自我隔离”的特殊时期,一群极易感染病毒的癌症患者冒着风险,在人群密集的肿瘤医院门口排上几个小时的长队看诊,看着就让人心酸。 更加雪上加霜的是,为了应对病毒疫情,各大医院都在减少门诊数量,癌症门诊更是无法幸免。不少医院将患者挂号改为预约制,于是现实中的排队转移到了网上,虽然没有这么长的队,还是很多人挂不上号。   到现在为止,部分医院因为疫情暴发的原因,癌症门诊已经直接停诊了。 光是这样形容可能太过抽象,大家无法感受到门诊减诊停诊到底对我们有多大的影响。在我们的病友群中,我遇到了一位走投无路的病友L。 L是浙江人,他的母亲2018年罹患非小细胞肺癌,经过基因检测虽然有EGFR突变,但在服用了易瑞沙和泰瑞沙之后均已耐药了,目前病情正在快速进展。身处疫情扩展最为严重的省份之一,L计划年后给母亲进行化疗来控制病情发展。 然而病情的变化超出预期,就在疫情暴发前夕,L的母亲开始出现颈部剧痛,同时伴随有右手不听使唤的情况。L赶快带妈妈做了核磁与CT,医生评估颈椎部位骨转移病灶已经压迫神经,必须马上进行手术松解神经被压迫的情况,否则压迫时间过久可能出现瘫痪、大小便失禁等情况。 这个诊断无异于晴天霹雳,于是L马上预约医生进行手术,希望尽快解决妈妈神经压迫的问题,诊断医院告知受疫情影响,目前已经停了手术排期预约,现阶段只保留门诊手术可以进行。 求爷爷告奶奶无果,L马上转向其他医院希望尽早进行手术,然而偌大一个城市,不是不收住院患者,就是不敢进行那么大的手术,竟然没有找到一家可以手术的医院。面临处处封路、封城的现状,L又不敢带着危重的妈妈毫无目的的外出就医。 到现在为止,L还在想办法预约手术医院,群友们也在群策群力帮忙。而他的妈妈依然在每天忍受剧痛,并且出现了无法排尿的问题,已经在家装上了尿袋。 堂堂九尺男儿,在语音里嚎啕大哭。眼睁睁看着至亲之人在眼前一点点衰弱无力,可能是世间最残酷的事情了。 3 我亲身体验过PICC置管的痛苦 PICC管全称“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是利用一根导管从外周手臂的静脉进行穿刺,导管直达靠近心脏的大血管,以便癌症患者不受化疗中具有刺激性的化疗药物对手臂静脉血管造成损伤。 说白了,就是用一根长达50cm的导管,从你的手臂处穿刺进去,直接伸到心脏周边的大血管附近。留在体外的导管只有大概4-5cm,其他管子都在你的身体里。我很难忘记在进行PICC置管手术时,输液管在身体里前进的难受与痛苦。 PICC管必须一周进行一次护理,否则很容易造成进针处伤口感染。在这个疫情蔓延的至暗时刻,我们一位病友因为PICC管延误两周没做冲管换膜,在一次不小心扯到伤口后,伤口感染发炎了。 短短两天,发炎情况就变得异常严重,伤口周边大片红肿伴有部分发黑,原谅我就不把感染的照片贴在这里了,大片感染的照片看起来异常触目惊心。在疫情的中心,看诊变为极为艰难的一件事。 好在现在这位坚强的小哥现在已经住进医院开始进行抗感染治疗了。但在手臂感染剧痛的情况下要抽出那根伸进身体里的导管,到底会有多少疼痛在里面,我不敢想象。 这仅仅是全国各处看病困难的一个小小缩影,还有更多,更糟糕的情形正在发生。 4 “最好的告别”和“毒鸡汤” 前不久,病友圈子里有一句话广为流传:“癌症是最好的告别”。因为你有这足够的时间去做你最想做的事,有时间去和你爱的人,去和这个时间做最好的告别。这句话虽然听起来暖心,但在我看来这无异于一句“毒鸡汤”。 因为你们没有感受过癌痛到底是一件多么绝望的事情。 如果世间有地狱的话,那癌症病人的癌痛体验一定是最接近地狱的感受。我曾在这个地狱里待过,又从这个地狱中解脱过来,对此最有发言权。 止痛药可能是解救我们短暂逃脱地狱的唯一手段。科学服用止痛药,可以一定程度上减轻让人绝望的疼痛。对于癌痛而言,止痛药没有上限,200mg一颗的奥斯康定,每天服用十多颗的大有人在。 但是疫情毫无预兆的爆发了,一些可能“细枝末节”的药物供应出现了问题。例如说,对癌症患者最重要的止痛药。 止痛药断供,对患者而言甚至比救命药断供更让人绝望。病情进展有一个过程,但剧痛的袭来是突如其来,无处不在的。在这个春节里,我的病友群中至少五分之一的患者断了止痛药。虽然群里都在积极应对,互相支援“救命”的止痛药,但受疫情影响,平时无比给力的快递也效率极低。 […]

小D
家人或同事感染了新冠,该怎么办?

家人或同事感染了新冠,该怎么办?

疫情3年了 你还觉得得了新冠就“完蛋”了吗 如果是 你更要看看下面这个科普 01 感染新冠后, 身体会很难受吗? 目前广泛流行的是奥密克戎株新冠病毒。 作为深圳收治新冠患者定点医院,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简称“市三医院”)感染三科副主任医师杨柳青表示—— 目前医院收治的病例大部分是轻症或无症状感染者,他们感染新冠病毒后,最常见的症状有10种: 发热 干咳 乏力 嗅觉或味觉减退或丧失 鼻塞 流涕 咽痛 肌肉痛 腹泻 眼结膜炎 当然,不是所有症状都会出现,而且轻重程度也会因人而异,甚至很多人完全没有任何不适。 02 如果发现自己是阳性 第一时间该做什么? 一旦发现自己新冠病毒核酸阳性,先不用慌,疾控医生很快会联系你,并要你原地等待,救护车和工作人员会尽快送你到医院。 期间,你只需按照他们的指引,尽快自我隔离,不要和家人朋友接触。 如果你在家,就戴好口罩、关起房门,顺便准备一下住院需要的随身物品。 如果在单位,戴好口罩,避免触摸周围环境,并尽快告诉领导,给你一间单独的房间隔离,等相关部门来接你去医院。 03 如果家人或同事感染了 自己该怎么办? 首先是戴好口罩,尽量避免和对方待在同一个房间,并尽快洗手。 如果有触手可及的消毒用品,比如医用酒精、消毒湿巾等,可以擦下可能触及过的桌面等物体表面,然后原地等待消杀部门来消杀。 同时,你可能会被认定为密切接触者,从而被要求隔离,所以也需要做好相应的配合准备。 来源:上沙网友Lucky 04 送院后怎么治疗? 到医院病房后,首先会有护士给你做好入院评估,主要是测体温、量血压等生命体征监测,还有填写一般信息。 之后,会有医生问你症状和病史,根据你的情况初步评估是无症状、轻型等,接着会安排抽血、化验和胸部CT等检查,进一步评估情况。 治疗上,医生一般会根据检查结果和诊断情况,给予相应的治疗。 比如针对大多数轻症患者,会给予一些口服药物,护理人员会教做一下呼吸操等,住院期间会定期复查,包括做核酸,重新评估病情。 05 感染后会有后遗症吗? 根据医院随访观察的新冠康复患者,出现后遗症者很少。 目前,被认为是新冠肺炎后遗症的肺纤维化,其发生概率尚未有定论,仅限于文献报道。 而且奥密克戎出现严重肺炎的很少,发生后遗症的风险应该也随之更少,所以大家不用太担心。 专家疫情科普知多点 自然不怕新冠会72变    

半夏
张文宏:疫情毒力明显降低,此次疫情并非「漫长冬夜」来袭

张文宏:疫情毒力明显降低,此次疫情并非「漫长冬夜」来袭

3月14日,张文宏医生通过微博发布当前全国疫情防控形势长文,值得大家关注。全文如下:   抗疫两年以来最困难的时期,是漫长冬夜还是倒春寒?   抗疫两年多,全国同心协力,拒病毒于国门之外,维持了非常低的感染率与病死率。但是春节过后,先是香港迅速进入了第五波疫情,从1例病例破防到全面失控也仅仅用了1个多月。这波奥密克戎BA.2速度很快,内地和香港大多数都是这一株。   国内这波疫情目前处于指数级上升初期。我们团队对感染病例数进行监控时发现,整个两月份我国一直处于全国性的散发病例低水平流行中,不过一直控制的很好,总例数都在200例之内。但是3月初以来,从3月1日的每日119例到3月12日的每日3122例只用了11天的时间,这还是在全国性不放松对新冠的积极监测与防控的态势下发生的。   由于短期内出现了大量的病例,全国各地难免显得有些慌乱,上海也不例外。上海的精准防控在这次奥密克戎BA.2传播之际,由于发生突然,启动晚,病毒快,目前仍处于与病毒的并跑阶段,感到非常吃力。   在对病毒传播的迅速遏制与较大面积的管控中,平时最有特点的上海温度似乎随着抗疫的紧张度上升而有所下降。其实,我们和病毒的争斗将会长久地持续下去,但是防控的节奏不能乱,大家对于下阶段防控的信心不能丢失。当前,为了实现社会面的清零,上海虽然没有停摆,生活都在继续,但是生活的节奏已经开始慢下来,并且迅速对重点区域开始进行精细的管控与筛查。我们相信,奥密克戎BA.2再快,也会受制于生活节奏的慢下来。我们只要慢下来,病毒就快不了。   与此同时,香港同胞与新冠第五波疫情的争斗非常激烈,但也积累了大量的与病毒斗争的经验。今天下午,我和香港大学的病毒学家讨论了数小时。对于未来,我们都有高度一致的看法:   1. 病毒的毒力真的是明显降低了,香港这轮疫情死亡的病例除了年纪大是高风险因素外,绝大多数有明显的基础疾病。换句话说,免疫功能正常,打过疫苗的,无论是何种疫苗,只要是加强过的,基本上都没事。对于这个病毒,消除恐惧是我们必须走出的第一步。   2. 我们统计的上海近六个月收治的2266例病例中,大多数是海外输入性病例,94%打过疫苗。这2266个病人中,重症的只有0.1%,危重症(需要插管)和死亡的一例也没有。有人说病人中94%的打了疫苗还感染,说明疫苗没有用。这就不讲道理了。现在国际旅行的人疫苗接种率很高,达到90%以上,其中不到5%的入境时候被筛查出来有核酸阳性。你去看这感染的5%的人,当然是大多数打过疫苗,这可以理解为打了疫苗仍有突破感染的机会。但是重症率与死亡率真的低于流感了。   3. 香港数据,新加坡和英国数据都显示,不打疫苗不一定有事,因为病毒已经变得相对比较弱了。但是有事的绝大多数都是没有打过疫苗的。在香港这次疫情中,死亡个案中,有89.4%的人并无接种疫苗或只注射了一针疫苗。而80岁或以上的死亡个案中,更有91.5%的人未接种或只打了一针。根据死亡率分析,接种一剂或未打针人士的整体死亡率是2.03%,相较接种两针人士的0.09%,有23倍的差别。   4. 3月10日英国《每日邮报》称,由于经过群体感染与高水平的疫苗接种,包括付出了惨痛的群体感染过程中大量人员的损失,新冠肺炎在英国的致死性已经低于流感。病死率下降了七倍,仅为0.03%。由于奥密克戎已经变得很温和,在实现了广泛接种和自然感染率的国家,新冠病毒现在可能甚至没有流感那么致命。   但这些都不是我们躺平的理由,对于未来抗疫,我们应该有很清晰的思路,而不是整天在争论是清零还是共存。   1. 这个病毒的病死率已经很低很低,在已经实现群体免疫的国家,病死率已经低于流感。但是我们中国如果现在迅速开放,会引起短时间内大量人群的感染,即使再低的病死率也会造成医疗资源挤兑和社会生活的短暂休克,对社会和家庭造成不可弥补的伤害。   2. 我国现在高龄和患有基础疾病的人群中,相当高的比例由于害怕疫苗接种的副作用,还没有充分接种,一旦普遍感染,后果不堪设想。下阶段我们无论如何要对这部分人群做好保护。   3. 通过最近全国各地的疫情应对情况看,无论是在心理上还是社会资源的配置上,还没有做好应对大量病例同时出现的准备。现在全面开放一定会出现医疗资源挤兑,造成难以预计的过度死亡。   4. 因此,近期我国继续采取社会面清零策略,将传播极快的奥密克戎第五波疫情压制在完全可控的水平是非常重要的。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会持久性地采取封城和全检测的策略。   5. 凡是持久的,必是温和的与可持续的。我们要借助此次一定会到来的社会面清零所带来的难得的机遇期与窗口期,准备好更为完备、智慧、可持续的应对策略,这些策略包括:老年人普遍的第三针接种,以及更好的疫苗与疫苗接种策略,可以广泛供给的口服药物,可以负担得起的广泛提供的居家检测试剂,得到有效训练和预演的分级诊疗策略,未来居家隔离的流程,下一次更大规模输入与本土疫情叠加时所需的完整防控体系和充足医疗资源的准备等。前几天有记者问我,为什么接种了这么多疫苗还不能躺平呢,我说这些准备都没有做好,能躺平吗?   这次疫情来的很突然,与其说是冬季还没有过去,还不如说是一次倒春寒,但当我们看清了前方的道路和必将到来的春天,又有什么可以畏惧的呢?

小D
疫情导致早期癌症诊断率大幅降低!医疗内卷之下,癌症筛查更不能忘!

疫情导致早期癌症诊断率大幅降低!医疗内卷之下,癌症筛查更不能忘!

2019年底,武汉被爆出发现了几例不明原因肺炎。当时没人想到,这则不起眼的新闻极大地改变了人们之后几年的生活。疫情之下,人们的日常生活、工作、就医都会遇到各种不便,这也给肿瘤的防治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近日,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摩尔斯癌症中心的Kathryn Ann Gold等人分析了在该院就诊的癌症患者,发现在疫情前后,癌症患者诊断时的分期分布出现了巨大的变化[1]: ● 在疫情前的2019年,该院就诊的乳腺癌患者有63.9%处于I期,只有1.9%是IV期患者; ● 而在疫情中的2020年,就诊的乳腺癌患者中,I期比例下降到了51.3%,IV期比例暴增到了6.2%。 该院就诊的结直肠癌患者的分期分布也出现了类似的趋势。 2019年底开始的新冠疫情着实给人们打了个措手不及。特别是癌症患者,原定的手术被推迟,定期的复查没法进行,不少患者还要面临断药的困境。对于免疫力本就低下的癌症患者,“进则感染,退则弃疗”可以说就是当时的真实处境。 除了影响癌症的治疗外,疫情也给癌症的筛查和诊断带来了很大的困难。为了避免感染新冠,很多本该前往医院进行癌症筛查的人推迟或取消了他们的筛查。一些出现癌症症状,原本会去医院诊治的患者也有可能因为疫情推迟就诊。这些都会使得一些原本能在早期得到诊断治疗的患者,拖到了晚期才明确诊断。 疫情对癌症诊断时分期的影响有多大?Gold等人分析了2019年和2020年到摩尔斯癌症中心就诊的所有癌症患者的数据。 摩尔斯癌症中心 在2019年,共有1894名癌症患者到该医院就诊,其中605名患者(31.9%)处于I期,492名患者(26.0%)处于IV期。 而2020年共有1915名癌症患者就诊,556名患者(29.0%)处于I期,506名患者(26.4%)处于IV期。整体上来说两年中前来就诊的患者人数和分期分布都没有显著差异。 但在乳腺癌上,两年间就诊患者的分期分布出现了明显的变化: ● 2019年前来就诊的乳腺癌患者共有216名,其中I期患者138名,占63.9%,IV期患者4名,占1.9%。 ● 而到了2020年,前来就诊的226名乳腺癌患者中,I期患者只有116名,占51.3%,IV期患者则有14人,占6.2%。 相比于疫情前的2019年,在疫情开始后的2020年前来就诊的乳腺癌患者,处于I期的比例显著降低了19.8%,而处于IV期的比例暴增到2019年的3.3倍。 而2021年的前三个月也延续了这一趋势,前来就诊的乳腺癌患者中I期患者占比进一步减少,只有41.9%,而IV期患者占比则更高,达到了8.0%。 从2019到2021年前三个月,就诊的乳腺癌患者中I期比例逐年降低,IV期比例逐年升高 疫情前后乳腺癌患者的分期分布出现如此巨大的变化,主要在于乳腺癌是一种筛查手段相对完善的癌症,而且筛查方法简单易行,筛查普及率高,在疫情中受到的冲击相比其它癌种也就更大。 除了乳腺癌之外,另一种易于筛查的肿瘤——结直肠癌也呈现出了类似的趋势。在2019年,前来就诊的结直肠癌患者中17.8%处于I期,6.7%处于IV期。而2020年的患者中14.6%处于I期,19.5%处于IV期。 论文作者Gold博士表示:“癌症筛查对于早期发现癌症至关重要,特别是在乳腺癌和结直肠癌中,许多早期癌症都可以被治愈。人们越来越担心新冠疫情影响下,越来越多的患者首次诊断时就处于晚期,无法治愈的阶段。” Gold博士也鼓励在疫情中推迟了癌症预防护理的人们,尽快与他们的初级保健医生商讨适合他们年龄的筛查策略,但这势必也会增加被感染的几率。问题真正的解决恐怕还是要等到疫情完全被控制以后。 参考文献: [1]. Zhou JZ, Kane S, Ramsey C, et al. Comparison of Early-and Late-Stage Breast andColorectal Cancer Diagnoses During vs Before the COVID-19 Pandemic[J]. JAMANetwork Open, 2022, 5(2): […]

小D
新冠特效药来了!死亡率降低91%,每人仅需4美元

新冠特效药来了!死亡率降低91%,每人仅需4美元

新冠特效药终于找到了! 在最新的《柳叶刀全球健康》上,巴西米纳斯吉拉斯天主教大学的Gilmar Reis和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的Edward J Mills等人发表论文,公布了使用氟伏沙明治疗新冠肺炎的III期临床试验结果[1]。 在遵守了研究指定的治疗方案的人群中,氟伏沙明相比安慰剂,让新冠肺炎患者的死亡风险降低了惊人的91%。 而且作为一款老药,氟伏沙明也十分廉价,一个疗程的费用只要4美元,约合人民币25块钱。 2019年底开始的新冠疫情,严重的影响了人们的生产生活。尤其是癌症患者及一些慢性病患者,他们的就医治疗在疫情冲击之下一度变得十分困难。 从疫情一开始,人们就迫切的希望能找到一种针对新冠病毒的特效药。可无论是备受期待的瑞德西韦,还是川大统领倾情代言的羟氯喹和阿奇霉素,最终都被试验证明对新冠无效。 而此次被发现能治疗新冠肺炎的氟伏沙明,其实本来跟新冠肺炎八竿子打不着,它是一种血清素再摄取抑制剂,是一个抗抑郁药。 除了抗抑郁,氟伏沙明还被发现有一定的免疫调节作用,这让人们开始尝试用它来治疗新冠肺炎[2]。在2020年的一项小规模临床试验中,氟伏沙明降低了有症状的成年新冠肺炎患者在15天内临床恶化的风险[3]。 此次III期临床试验中,一共纳入了9803名新冠肺炎患者。其中,741名被分配使用氟伏沙明的患者和756名同期被分配使用安慰剂的患者纳入了本次分析。这些患者中位年龄50岁,58%是女性,平均在3.8天前开始出现新冠肺炎症状。氟伏沙明组患者每天两次服用100mg氟伏沙明,持续10天。 在试验中,氟伏沙明组和安慰剂组分别有180名和251名患者出现与新冠肺炎相关的紧急情况,79名和119名患者因新冠肺炎相关症状需要住院治疗。氟伏沙明让新冠肺炎患者出现紧急情况的风险降低了27%,需要住院治疗的风险降低了32%。 氟伏沙明显著降低新冠肺炎患者需要住院治疗的风险 研究还显示,氟伏沙明可以有效减少新冠肺炎导致的死亡。意向治疗人群中,氟伏沙明组741名患者有17人死亡,安慰剂组756名患者有25人死亡,死亡风险降低了31%。 更重要的是,氟伏沙明组死亡的17人中,有16人并没有遵守研究指定的治疗方案,没有按时按量服用氟伏沙明。真正按时按量服用氟伏沙明的患者仅有1人死亡。如果仅统计遵守了治疗方案的患者,氟伏沙明能降低91%的新冠死亡风险。 相比其它新冠肺炎治疗药物,氟伏沙明还有一个重要的优势——便宜。氟伏沙明一个疗程的费用大约4美元,而抗体治疗大约要2000美元,默克针对新冠肺炎的试验中抗病毒药物则要700美元左右[4]。 论文作者Edward Mills也表示:“很多贫穷的国家都可以随时获得这种药物,我们希望它能挽救很多生命。” 参考文献: [1]. Reis, G., et al.”Effect of early treatment with fluvoxamine on risk of emergency care andhospitalisation among patients with COVID-19: the TOGETHER randomised, platformclinical trial.” The Lancet Global Health. [2]. Nicol G E, KarpJ F, […]

小D
免疫力不足,更怕新冠造访?研究表明癌症患者更需接种第3针新冠疫苗!

免疫力不足,更怕新冠造访?研究表明癌症患者更需接种第3针新冠疫苗!

今年5月,我们报道了一例肺癌患者在感染新冠后肿瘤消失的案例(参考:新冠肺炎真能“治愈”癌症?这样的案例再次发生了)。这位患者确实非常幸运,但对更多的癌症患者来说,感染新冠绝对不是一件好事,预后常常很差。癌症患者尤其需要注意预防新冠肺炎。   近期,全国多地已经陆续开始了新冠疫苗加强针(第三针)的接种工作,很多在边检、海关、机场等一些高危场所工作的人员已经接种了第三针新冠疫苗。那对于癌症患者这样一个特殊的人群,是否有必要接种第三针新冠疫苗呢?   对于这一问题,亚利桑那大学Bonnie J. LaFleur和Deepta Bhattacharya等人给出了答案[1]。他们发现常规的两针新冠疫苗接种后,癌症患者产生的中和抗体滴度只有健康人的1/9,保护力远远不足。而第三针疫苗可以让癌症患者的中和抗体滴度增加2倍,大大增强防护能力。     癌症患者相比正常人,最大的一个区别就是身体里的肿瘤了。很多肿瘤为了逃避人体的免疫监视,都会想方设法通过PD-L1等方法压制免疫系统。再加上放疗、化疗等一些癌症治疗也会让患者白细胞减少,免疫力降低,癌症患者的免疫力相比正常人是很差的。   这也就造成,癌症患者容易感染新冠,感染后还容易出现严重的后果。虽然确实有个别癌症患者感染新冠后收获意外之喜——肿瘤消失,但整体上来看癌症患者感染新冠后死亡率很高,30天死亡率可达13%,是一般新冠患者的10~30倍[2]。癌症患者尤其需要接种疫苗来预防新冠。   不过,新冠疫苗的试验大多是在健康人中进行的。癌症患者接种疫苗能不能产生足够的中和抗体,有效预防新冠呢?   LaFleur和Bhattacharya等人在亚利桑那大学癌症中心招募了53名接受化疗的多种实体瘤患者,给他们和另外50名健康对照每人接种了常规的2剂新冠疫苗,中间间隔3周,并抽血检测了他们接种疫苗后产生的中和抗体滴度。 研究显示,在常规的两针新冠疫苗接种后,50名健康对照中49人产生了中和抗体,中和抗体中位滴度540。而癌症患者中,只有80%产生了中和抗体,中和抗体滴度更是只有60,远低于健康对照。 既然常规的两剂新冠疫苗效果不好,那再加一剂会怎样?参与试验的癌症患者中有20人符合条件并同意接种第三针疫苗。 第三针疫苗接种后,20位癌症患者血液中的中和抗体滴度达到了180,相比两针后的60足足提高了2倍,保护能力大大增强。 安全性上,20位患者中有9人在第三针疫苗接种后出现了轻微注射部位的疼痛,还有少数患者出现了轻微的全身性肌痛、骨痛、疲劳、寒颤和食欲减退等不良反应。第三针疫苗的总体安全性良好。 接种第三针疫苗后抗体滴度显著升高(Draw3是第二针接种后5~11天,Draw4是第三针接种当天,Draw5是第三针接种后5~11天) 需要注意的是,此项研究纳入的全部都是实体瘤患者,而血液肿瘤由于直接影响免疫系统,对疫苗的反应可能会更差。此前就有研究发现,血液肿瘤患者接种新冠疫苗后的血清转化率明显低于实体瘤,尤其是接受了抗CD20治疗或细胞移植的患者[3]。这些患者能否通过第三针疫苗获得强大的免疫依然需要研究。 另外,接受PD-1等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的患者,由于药物的作用,免疫力较强,对第三针疫苗的需求可能没那么迫切。此前的研究也显示接受PD-1治疗的患者接种疫苗后血清转化率较高[3]。 参考文献: [1]. Shroff R T, ChalasaniP, Wei R, et al. Immune responses to two and three doses of the BNT162b2 mRNAvaccine in adults with solid tumors[J]. Nature Medicine, 2021: 1-10. [2]. […]

小D
扫描下方二维码回复 666 获取解锁验证码
步骤:[ 打开微信]->[ 扫描上方二维码]->[关注"三阴姐妹互助圈"公众号输入 666 获取验证码],即可永久解锁本站全部文章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