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死亡风险

死亡风险

无需服药、无需治疗,日常运动就能担当「抗癌神药」,患者死亡风险降低25%,你做到了吗?

无需服药、无需治疗,日常运动就能担当「抗癌神药」,患者死亡风险降低25%,你做到了吗?

对于癌症患者而言,如何才能提升自己的身体状态,与癌症「抗争到底」,是很多患者和家属们都在研究的课题。 而在日常生活中最重要,无非「衣食住行」四大点。对癌症患者来说,「食与行」会是提升身体状态,帮助抗癌最有力的两个手段。 在过往的科普中,我们说了不少关于食物与抗癌的相关内容。今天,我们就来说一说「行」对于癌症患者而言,到底有哪些影响。 说到「行」,对癌症患者而言无非就是日常的运动。「需不需要运动」,以及「需要如何运动」,是我们必须关注的两大核心问题。我们先说结论: 癌症患者是否需要运动:需要!运动对了死亡风险大幅降低。   运动真的能抗癌!甚至能大幅影响癌症患者的生存期,这句结论真的不只是停留在口头之上。关于运动与抗癌的临床试验,我们既往已经报道过不少了。今天我们来更新几个最新的临床信息:   患癌后运动好处不小,癌症患者死亡风险大幅降低 首先,关于运动,最重要的它对患者的帮助到底有多大?这一点不少既往的临床研究都有着深入的研究。我们挑几个重点内容与大家分享: 确诊癌症后,坚持运动患者全因死亡风险下降25%   与国内医生们更重视癌症的治疗方式不同,老外们非常重视运动对于癌症患者的作用。最近,来自全球顶尖的癌症医学机构——纪念斯隆-凯特琳癌症中心(MSKCC)的研究者们就在著名期刊《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发表了一篇数据研究:他们发现,当癌症患者病情确诊后,只要持续按照指南推荐的运动方式进行锻炼,可以帮助患者的生存期得到提升!   这项研究的特点非常显著:研究人群多,随访时间长。 研究共分析了1.1万位癌症患者,分析了他们最长达16年的癌症生存数据。研究发现:对于肺癌、卵巢癌、结直肠癌和前列腺癌等癌症患者,持续按照指南推荐的运动方式坚持锻炼,相比不运动的患者全因死亡风险显著下降25%! 这项研究数据中,研究者们通过16年的跟踪,发现按照指南推荐的运动方式坚持锻炼的患者,整体中位总生存期达到了19年!而不锻炼患者的中位生存期仅有14年。排除癌症类型、分期等不同因素的影响,运动也可以实现让患者的全因死亡风险下降25%。 值得注意的是,在这篇研究中,指南推荐的运动方式包括: ① 每周有至少4天进行中高强度运动,平均每次时长≥30分钟; ② 每周有至少2天进行高强度运动,平均每次时长≥20分钟。 无独有偶,除这篇文章外,还有更多临床实验证实了运动抗癌的有效性:来自顶尖癌症期刊《JNCI》的一项临床研究同样证实了运动可以帮助抗癌的事实。 在这项研究中,研究者们发现对乳腺癌患者来说,积极运动不仅可以帮助患者寿命更长,保持无瘤状态的概率也更高。 研究人员们将随访追踪的乳腺癌患者分为4个不同的组别,它们分别是: ● 不运动组; ● 低运动量组(运动时间小于150分钟/周); ● 中度运动量组(运动时间为150-300分钟/周); ● 高运动量组(运动时间大于300分钟/周)。 临床结果同样不出乎我们的预料:只要在癌症治疗结束后开始进行积极体育运动,就能大大降低癌症的复发及死亡风险。 其中,相比不运动的患者,积极进行运动的患者癌症复发的风险降低了46%,死亡的风险降低了43%。 不同的运动量也带来了不同的获益,运动量越大,死亡风险越低。相较于不运动的癌症患者,低运动量的癌症患者死亡风险降低59%、中度运动量的癌症患者死亡风险降低58%、高运动量的癌症患者死亡风险降低69%。 也就是说,如果无法承受大量的运动,适度的运动量就能大幅降低癌症死亡风险!运动抗癌的神奇抗癌功效可见一斑! 运动可以提升免疫细胞数量及功能,对癌症患者的免疫功能有着积极正向的效果 我们说了这么多运动为癌症患者们带来的帮助,到底运动对人体而言有什么神奇之处呢?在一些理论研究中,我们同样发现了运动帮助抗癌的「蛛丝马迹」: 2023年8月,一篇发表在顶级期刊《Nature》旗下的《Scientific Reports》中的研究探索了癌症患者运动与免疫细胞活性之间的关系。 它的研究设置比较有意思:研究选取了20名未接受任何癌症治疗的女性乳腺癌患者,并要求她们进行10分钟中低强度的动感单车骑行。 在对比骑行运动前后30分钟的患者血液样本,研究者们发现:患者的免疫细胞水平出现了较大的变化。急性运动后,免疫细胞总数出现了较大的增加(含总白细胞、CD19+B细胞、总NK细胞、CD56+ CD16+ NK细胞和CD14+CD16+单核细胞等)。 其中,抗癌最关键的免疫细胞「CD8+细胞毒性T细胞」的数量在运动后立即显著增加。 运动代谢物「乳酸」也能强化免疫,辅助抗癌!   运动过后,人人都讨厌的「浑身酸疼」来自于身体代谢物乳酸的堆积。但乳酸带来的并不只有疼痛,还有强化的免疫细胞。   在最新的临床研究中,研究者们发现运动产生的乳酸可以有效激活人体CD8+T细胞,增强抗肿瘤免疫。   在这项研究中,研究者们向存在结肠癌细胞的小鼠体内注射乳酸,发现其肿瘤的生长被明显的抑制了。而当研究者们将小鼠体内的CD8+T细胞清除之后,乳酸的抗癌作用竟然消失了!这印证了乳酸可以同通过激活CD8+T细胞而发挥抗癌功能。   接下来,研究者们体外用乳酸预处理CD8+T细胞,再将其转移至患癌小鼠体内。果不其然,乳酸刺激后的CD8+T细胞有效抑制了癌细胞的生长。   […]

小D
没有治疗肿瘤自发溶解了 ≠ 癌症自愈,患者有死亡风险

没有治疗肿瘤自发溶解了 ≠ 癌症自愈,患者有死亡风险

在知乎解答问题的时候,我们会看到这样的问题。“假如不幸得了癌症这种疾病,是不顾一切地治疗,还是将全部积蓄花了去环游世界?”这种问题可能源自一些或真或假的传说,癌症病人旅游世界之后回来自愈了。而一直在医院打化疗的病人很快去世了。在这篇文章里我们不解释一直化疗这种措施的弊端,有兴趣的病友可以关注癌度公众号看目前置顶的2篇精选文章。今天我们主要是聊癌症自愈和肿瘤自发溶解症。 肿瘤自发溶解综合征,刊例文章 一、肿瘤自发溶解不等同于肿瘤自愈 首先需要给大家介绍的是肿瘤自愈和肿瘤自发溶解是不一样的。尽管我们都恨死肿瘤了,如果不做任何治疗肿瘤细胞自己溶解了,这是多好的一个事儿啊,但肿瘤溶解综合征是肿瘤细胞快速溶解,会导致患者体内的电解质异常,严重的情况下会导致患者死亡,这是一个坏的事情。 肿瘤溶解综合征可以自发发生,但是与化疗是比较相关的。在血液恶性肿瘤能见到这种情况,尤其是开始化疗后的血液恶性肿瘤患者中,但是实体肿瘤不怎么常见,尽管如此,20%的肿瘤溶解综合征病例发生在实体瘤的患者中,卵巢癌比较少见,尽管下面的案例故事是一个卵巢癌患者所经历的。 肿瘤自愈的原因很复杂,属于百万分之几的概率,中彩票的那种幸运事件,大概率的原因是人体的免疫系统重新发挥功能,识别并将癌细胞给干没了。 二、卵巢癌患者经历肿瘤自发溶解综合征 这是一名74岁的女性,最近被诊断为四期卵巢癌,她曾经患有乳腺癌并经历了手术治疗。在开始化疗之前,她的一些检查指标表现为异常,被建议去急诊室就诊。 这个患者的相关检查指标:肌酐为3.9mg/dL(参考水平是1.7),BUN、钾、磷酸盐、尿酸和钙水平都不正常。因此她被怀疑出现了肿瘤溶解综合征,医生给这个患者使用了拉布立酶和静脉输液治疗,在经过一次拉布立酶治疗之后,她的尿酸水平下降到无法检测到的水平,当肌酐水平改善之后,这个患者才开始进行相应的化疗。 (来源:pexels) 三、启示和讨论 对于肿瘤溶解综合征癌度从未撰写过相关内容,希望本文可以给到大家一些启发。这是一种会危及生命的恶性肿瘤并发症。判断肿瘤溶解综合症的Cairo-Bishop标准包括尿酸水平≥8mg/dL、钾≥6mEq/L、磷≥4.5mg/dL、钙≤7mg/dL。诊断是需要两个或多个标准满足,如果出现这种情况大家可以对照上面的指标来核对。 (来源:pexels) 尽管肿瘤溶解综合征比较少见,但是死亡率非常高(实体肿瘤发生肿瘤溶解综合征的死亡率高达40%),如果发现不及时或治疗延迟还是很危险。如果患者有比较高的肿瘤负荷、肝转移、高乳酸脱氢酶和尿酸水平、或肾功能不全,这些都是发生肿瘤溶解综合征的高危因素。对于肿瘤溶解综合征的治疗,一般包含积极静脉补液、补充电解质、如果诊断时尿酸升高则使用降尿酸药物。 对于肿瘤病灶的治疗过程而言,没有一件事情是小事。也许您扛过了很多艰辛和困难,一个马虎大意就会让治疗陷入被动甚至前功尽弃。希望通过本文大家认识肿瘤溶解综合征。 参考文献: Carly M Weber DO et al., Case Re- port: Spontaneous Tumor Lysis Syndrome in Untreated Ovarian Cancer,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Medicine (2023);

玉米
睡眠长短与多种疾病风险有关!睡多睡少都有危害!

睡眠长短与多种疾病风险有关!睡多睡少都有危害!

都知道睡眠不足、熬夜危害大,那多睡会儿是不是对身体好呢? 真相是,并非如此!睡多、睡少都不好! 研究发现:睡眠长短与多种疾病风险有关 10月18日,发表在权威期刊《科学公共图书馆·医学》(PLOS Medicine)上的一项研究表明,睡眠时间短或过长,都与更高的慢性病和共患病风险有关。① 本研究用睡眠时间和长达25年的慢性病持续状态评估来观察50、60和70岁人群的睡眠时间与多发病之间的关联。在此研究中,研究人员考虑的慢性疾病包括:糖尿病、癌症、冠心病、中风、心力衰竭、慢性阻塞性肺病、慢性肾病、肝病、抑郁症、痴呆症、关节炎等。 研究结果发现:睡眠长短与多种疾病风险有关! 睡眠时间≤5小时的人,首次患慢性病的风险升高了20%,死亡风险升高了25%; 睡眠时间为6小时的人,死亡风险升高了17%; 睡眠时间≥9小时的人,首次患慢性病的风险升高了10%。 在患有1种慢性病的参与者中,与每天睡眠时间为7小时的参与者相比: 睡眠时间≤5小时的人,共患病的风险升高了20%; 睡眠时间≥9小时的人,共患病的风险升高了36%。 在50岁时,和睡眠时间为7小时的参与者相比: 睡眠时间≤5小时、6小时和≥9小时的人,共患病的风险分别升高了30%、8%和39%; 在60岁时,共患病的风险分别升高了32%、14%和54%; 在70岁时,共患病的风险分别升高了40%、12%和51%。 总之,当睡眠时间过短或者过长时,都会增加各种基础性疾病的风险。 健康时报资料图片。毛圆圆 摄 我们每晚到底该睡多久? 我们究竟每晚“应该”睡多久?2020年,美国国家睡眠基金会针对不同年龄段人群给出不同建议。② 想要睡好,做好这几点! 前英国睡眠协会会长尼克·利特尔黑尔斯,曾经在他写的书籍《睡眠革命》中建议: 1. 遵循昼夜节律 所谓昼夜节律就是到了某个特定时间段我们会自然而然想做什么东西。身体在晚上9点开始分泌褪黑素让我们产生睡眠冲动,凌晨1-2点的时候我们睡的最深。我们就会有三个睡眠需求高峰:下午1-3点,傍晚5-7点,以及晚上11点以后。 2. 睡前洗澡或调暗灯光 睡觉时可以模拟自然环境。睡前洗个温水澡,让身体提高一两度再睡,模拟从温暖到凉爽过程。或者让卧室的灯比客厅暗一些,模拟从光亮到昏暗过程,同时关掉大部分有干扰的蓝光电子设备。 3. 采用婴儿睡姿 身体侧卧,躺向自己非惯用手一侧(惯用右手,躺左边,惯用左手躺右边),双膝微微弯曲,手臂置于胸前,轻轻交叠一起,颈部、头部和臀部形成一条平滑的直线。这种睡姿会让你更有安全感,同时也能够改善打鼾的情况。 4. 周末也不要睡太久 很多人平时工作忙碌,会用周末的时间来补觉。但其实周末睡太久来补觉可能即无法让身体得到充足的休息,还会更加的疲乏。不如按照正常的作息,按照固定时间起床,吃早餐,如果觉得困倦,可以用打盹来补充睡眠。③ 本文综合自: ①Association of sleep duration at age 50, 60, and 70 years with risk of multimorbidity in the UK: […]

玉米
肿瘤患者免疫治疗的毒副反应和死亡风险

肿瘤患者免疫治疗的毒副反应和死亡风险

相对于化疗,免疫治疗具有的一个巨大优势就是一旦免疫治疗起效,疗效维持的时间远远长于化疗,甚至可以超过5年。但需要注意的是,免疫治疗也存在各种毒副作用,甚至死亡风险。因此,免疫治疗也是不能滥用。如果是没有适应症的胡用,不仅无效,而且患者还会承受原本不应该出现的毒副反应和死亡风险。 目前,很多类型的肿瘤在晚期转移的情况下可以使用免疫治疗,而早中期可手术的情况下,大多数不能使用免疫治疗。只有符合一定条件的非小细胞肺癌、肾癌和三阴性乳腺癌等患者,可以在围手术期使用免疫治疗(术前治疗和术后治疗都算是围手术期治疗),并有证据证实可以获益。 本文中,免疫治疗的死亡风险指的是患者使用免疫治疗药物后出现的免疫相关毒副作用导致患者的死亡概率,免疫治疗药物包括:PD-1抑制剂、PD-L1抑制剂和CTLA4抑制剂,不包括双抗等其它药物。 01 免疫治疗是怎么引起毒副反应的? 简单的说,就是免疫治疗药物虽然让免疫细胞重新获得杀伤肿瘤细胞的能力,与此同时,免疫细胞杀伤正常细胞的能力也增强了,意味着免疫的过度激活。 就像化疗药物不分情况的杀伤肿瘤细胞和生长快的正常细胞,免疫治疗药物也会让免疫细胞不分情况的杀伤肿瘤细胞和正常细胞,这就出现了各种毒副作用,或者叫做不良反应。   02 免疫治疗有哪些毒副反应? 免疫治疗的毒副反应主要是免疫性炎症,整体发生率较高,包括: 免疫性肺炎、免疫性肝炎、免疫性心肌炎、免疫性肠炎、免疫性垂体炎、皮肤毒性(皮疹等)、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I型糖尿病、甲亢、甲减、肌肉骨骼毒性、肾脏毒性、神经系统毒性、肌肉骨骼毒性、眼毒性等,几乎可以包括人体所有器官。 幸运的是,其中严重的3-5级的免疫不良反应发生率低。 以帕博利珠单抗为例:2015年新英格兰杂志发表的帕博利珠单抗在非小细胞肺癌的重要研究,免疫相关性不良事件发生率是70.9%,3级以上的副反应是9.5%,1例因免疫性肺炎死亡(0.2%)。(见附图) 注意:尽管只有1例死亡,但经常是因为临床试验的入组严格,病人质量相对要好的多,且各种副反应的发现和治疗更及时,而实际临床中因免疫治疗导致死亡的比例按理是更高。 03 免疫治疗的毒副作用通常如何治疗? 前面提过,免疫治疗的毒副反应是免疫系统的过度激活,导致免疫细胞杀伤正常细胞所致,那么需要用免疫抑制药物再抑制免疫系统的激活。 临床上常用的免疫抑制剂有激素类药物、细胞毒类药物、生物制剂药物等。其中最常用的就是激素,比如口服的醋酸泼尼松龙片或静脉的甲强龙。 使用的剂量非常重要,是依据免疫导致毒副作用的类型和严重程度决定的。 绝大多数免疫治疗相关的毒副作用使用激素都能逐渐好转,但比较重的类型或初始激素治疗效果差的,可以再联合其它1-2种免疫抑制剂。 04 免疫治疗的毒副反应经治疗好转后,还能继续免疫治疗么? 大多数免疫治疗引起的毒副反应也可以按照严重程度进行分级,进行评估和决定是否继续免疫治疗。 通常来说,1级和2级的毒副反应可以继续进行免疫治疗。如果是3-4级严重的毒副反应,通常是建议终止免疫治疗,不建议再次使用,因为风险严重升高。 但要注意的是,这也只是基本的指导原则,具体也要依据病情综合做出决定。 免疫性心肌炎死亡风险高,一旦出现,至少为3级以上,永久停用免疫治疗。 05 什么样的患者免疫治疗风险更高? 不同的肿瘤人群接受免疫治疗,风险是不一样的。 临床上需要注意一些特殊人群,接受免疫治疗的风险更高,具体包括:自身免疫病患者;骨髓、器官移植患者;老年且体力状态较差的患者;艾滋病患者等。 这些患者都要谨慎评估免疫治疗所带来的风险,此外,妊娠妇女禁用免疫治疗药物。 注:这也再次说明体力状态的重要性,体力状态越差,不仅化疗毒性升高,免疫治疗亦是如此。 06 免疫治疗相关毒副反应引起死亡的风险? 一些读者甚至部分医生会认为免疫治疗非常安全,不会导致死亡,实则不然。 举例说明,肺穿刺活检需要医生使用穿刺针通过胸壁和肺组织,到达肺结节,取样后退针。文献表明这个操作大约有1/700的相关死亡率,做之前医生一般会反复叮嘱患者好好配合,避免咳嗽,减少穿刺损伤。 而各种免疫治疗,看附图,发表于JAMA Oncology综述,其研究了31059例接受免疫治疗的患者,各种免疫治疗毒性引起死亡的比例在0.3%-1.3%之间,即使按照最低的计算,也有大约1/300的概率,明显高于肺穿刺活检的1/700。所以,再次强调一下,不能滥用免疫治疗,需要有指征再使用。 07 免疫治疗后因毒副作用致死的时间? 依据上篇文献的统计,如果是出现小概率的免疫治疗毒副反应导致的死亡,一般发生的时间非常早。 对于单药免疫治疗,出现死亡的中位时间是40天,指的是一半的死亡发生的时间是在用药后40天内,一半的死亡发生在40天后。 对于免疫联合治疗,出现死亡的中位时间是14.5天,也就是一半发生在将近2周内,非常凶险。 所以,绝大部分免疫治疗相关死亡出现在治疗开始的2-3月内,因此,刚开始免疫治疗的患者,医生需要额外的关心和警惕,注意患者的症状和及时处理。 总结:免疫治疗需要明确指征才能进行,毒副反应相当常见,可以按照严重程度进行分级,通常采用以激素为主的治疗。 在免疫治疗使用的前2-3月需要特别注意,因为是毒副反应导致死亡风险最高的时间段。  入群与病友交流抗癌经验:添加微信dongdongcyz(备注病友群)

玉米
越走越长寿!新研究再添证据:每天7000步,死亡风险可能降低一半以上

越走越长寿!新研究再添证据:每天7000步,死亡风险可能降低一半以上

走路,是很多人每天都要做的一件事;多走路也是实现规律运动的一种相对容易的方式。规律运动是人们改善或保持良好健康状态的有效方法,有助于改善血压、降低胆固醇、调节血糖、减轻体重,以及提高生活质量。   此外,还有多项研究发现,多走路还与死亡风险降低相关。不过,大多关注步数和死亡风险的研究,主要针对老年人或患有慢性疾病的人群。   近日,一项发表于《美国医学会杂志》子刊JAMA Network Open的研究,为中年人多走路有助于降低死亡风险添加了证据。该研究发现,在38-50岁人群中,每天走路至少7000步,与死亡风险降低50%-70%相关。   图片来源:123RF   来自马萨诸塞大学阿默斯特分校(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 Amherst)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对美国CARDIA(年轻人冠状动脉风险发展)研究的数据进行了分析,共纳入了2110名年龄在38-50岁的受试者。受试者的平均年龄为45.2岁,57.1%(1205名)为女性。   通过调查问卷,研究人员统计了受试者的年龄、性别、身高、体重、种族、吸烟状况、饮酒量、日常饮食等信息;并测量了受试者的血压、血糖和血脂水平;以及心血管疾病等慢性疾病治疗史、家族史等信息。   同时,通过让受试者除睡眠时间外、连续7天佩戴加速度计,研究人员收集了每天走路的步数和走路速度等信息。根据走路步数,研究人员将受试者分为3组:<7000步/天、7000-9999步/天和≥10000步/天。   在随访期间,研究人员每2年对受试者进行1次随访,以更新相关信息,并统计受试者的死亡情况。   图片来源:123RF   统计发现,近一半的受试者每天走路不超过9000步。走路步数少的人,更多的是女性、超重或肥胖的受试者,他们高血压和糖尿病的患病率也相对较高。   在平均长达11年的随访期间,共有72名(3.4%)受试者死亡;死亡原因主要为癌症和心血管疾病。调整其它因素影响后,研究人员发现,每天较多的走路步数与死亡风险降低相关。   相比于走路步数<7000步/天的受试者,走路步数为7000-9999步/天,与死亡风险降低72%相关;走路步数≥10000步/天,与死亡风险降低55%相关。   每天较多的走路步数对死亡风险的影响,在不同性别人群中也有所区别,女性获益更显著。在男性中,相比于每天走路步数<7000步的受试者,每天走路≥7000步,与死亡风险降低58%相关。而在女性中,相比于每天走路步数<7000步的受试者,每天走路≥7000步,与死亡风险降低72%相关。   此外,研究人员还发现,当每天走路步数超过10000步时,并未对死亡风险产生额外的有益影响;走路的速度与死亡风险之间,也并未有显著关联。   图片来源:123RF   虽然该研究是观察性研究,只是显示了走路步数与死亡风险之间的关联,并未表明因果关系。但这项研究的发现与目前各指南的建议一致:应该减少久坐行为,增加运动时间。无论运动量多少,只要动起来都能获得健康益处。世界卫生组织建议,成年人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或75分钟的高强度运动,或两者的等效组合。   研究最后强调,该项研究传达了一个重要信息——“走得更多、活得更久”,每天走路7000步,是一个不错的、对健康有益的选择。对于目前没有达到这一运动量的人来讲,应通过循序渐进的方式,实现走路步数的增加。如果每天走路步数不到5000步,可以尝试在接下来的几周内,增加到6000步,再增加到7000步。不可急于求成,短时间大量增加运动量,避免对健康造成不必要的损伤。   研究通讯作者、马萨诸塞大学阿默斯特分校Amanda E. Paluch博士指出:“在可穿戴设备的帮助下,人们可以便捷的知晓自己每天的走路步数。走路步数是一个简单、易于检测的指标,每天走更多的路,是促进健康、降低死亡风险的一个好方法。” 

半夏
​警惕!不吃早餐,死亡风险可能会升高

​警惕!不吃早餐,死亡风险可能会升高

日常三餐,不仅为人体生命活动提供了能量,还会对健康产生影响。已有研究发现,饮食不规律,搭配不合理,是影响癌症发生和死亡的危险因素之一。 近期,一项发表于《癌症成因和控制》(Cancer Causes & Control)的研究为不吃早餐危害健康添加了新证据。该研究发现,相比于每天吃早餐的人,不吃早餐与全因死亡(各种原因导致的死亡)和癌症特异性死亡(癌症导致的死亡)风险升高相关。   图片来源:123RF 来自得克萨斯理工大学(Texas Tech University)的研究人员,对1988-1994年美国国家健康和营养检查调查(NHANES)的数据进行了分析,共涉及7007 名平均年龄为55.4岁的受试者,54.4%为女性。   通过调查问卷,研究人员收集了受试者的年龄、性别、种族、教育、婚姻状况、饮酒量、吸烟状况和体力活动等信息,并测量了受试者身高、腰围、体重、血压、血糖,以及胆固醇水平等。   同时,还统计了受试者的饮食信息,包括不同食物的食用量、总能量摄入和吃早餐的频率等,并对受试者的饮食质量进行了评分,评分越高表明饮食越健康。   根据吃早餐的频率,研究人员将受试者分为3组:每天吃早餐组、有时吃早餐组(仅某些天或周末吃早餐)、很少或从不吃早餐组。   统计发现,61%的受试者每天吃早餐;23%的受试者有时吃早餐;16%的受试者很少或从不吃早餐。与每天吃早餐的受试者相比,很少或从不吃早餐的受试者往往是年轻、吸烟、肥胖、缺乏运动和总胆固醇水平更高的人群。   每天吃早餐的受试者和很少或从不吃早餐的受试者,总能量的摄入量相似,但后者饮食中,来自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的能量占比更低,来自单饱和脂肪、饱和脂肪和总脂肪的能量占比更高。总的来讲,很少或从不吃早餐的受试者,其饮食质量得分低于每天吃早餐的受试者,也就是说他们的饮食相对不健康。   图片来源:123RF   在平均长达22年的随访期间,发生3573例死亡,其中795例与癌症有关。   调整其它因素影响后,研究人员发现,有时吃早餐或很少吃早餐的受试者,全因死亡和癌症死亡的风险明显升高。   相比于每天吃早餐的受试者,没有每天吃早餐(包括有时吃早餐和很少或从不吃早餐),与全因死亡风险升高60%、癌症死亡风险升高59%相关。   具体来看,相比于每天吃早餐的受试者,有时吃早餐与全因和癌症死亡风险分别升高52%和65%相关;很少或从不吃早餐,与全因和癌症死亡风险分别升高69%和52%相关。   由于该研究是观察性研究,只是显示了是吃早餐的不同频率对死亡风险的影响,并未表明因果关系。而且研究也存在局限性,如饮食信息依赖于受试者回忆、未考虑午餐或晚餐习惯等,可能也会对研究结果产生影响。   此外,对于吃早餐的不同频率,是通过哪种生物学机制对死亡风险产生影响,目前也仍未明确,还需要进一步的探索。   研究最后指出,不吃早餐与全因和癌症相关死亡风险升高有关。这项研究为定期吃早餐,对降低全因和癌症死亡风险有益提供了证据。   图片来源:123RF   研究通讯作者之一、得克萨斯理工大学Duke Appiah博士指出:“既往一些研究发现称,短期禁食可提高癌症治疗的有效性和耐受性,短期不吃早餐也被纳入各种形式的间歇性禁食方案。因此,有必要了解各种饮食方案和饮食习惯,如何对癌症结果产生不同的影响,以加强针对癌症预防的干预措施。”   美国癌症协会(ACS)流行病学研究主任Marji McCullough博士评论指出,人们对进餐时间的潜在作用非常感兴趣,包括不吃早餐对代谢、体重增加和健康结局的影响等。对于该研究的结果,应谨慎解读,在得出吃早餐会降低癌症死亡和全因死亡风险这一结论前,还需要进行更多的研究。“因为不吃早餐的人更有可能伴有其他不健康的生活方式。”   “同时,关于进餐时间、频率和禁食,对癌症等健康结果的作用,目前尚无定论。在我们了解更多相关信息之前,没有癌症的人群和有癌症史的人群,都应尽其所能遵循美国癌症协会的饮食和身体活动指南,以预防癌症的发生和死亡。这些指南建议食用各种蔬菜、水果、全谷物,限制红肉和加工肉类,并限制含糖饮料和超加工食品。而吃健康的早餐有助于满足这些准则。” McCullough 博士补充道。  

半夏
换掉红肉,健康长寿!8万人随访24年的大数据

换掉红肉,健康长寿!8万人随访24年的大数据

每天用一份坚果或鱼代替红肉,与全因死亡风险下降近20%有关

小D
大蒜提取物竟能降低胃癌死亡风险!

大蒜提取物竟能降低胃癌死亡风险!

北肿科学家研究山东人22年发现,大蒜提取物可将胃癌死亡风险降低34%

小D
扫描下方二维码回复 666 获取解锁验证码
步骤:[ 打开微信]->[ 扫描上方二维码]->[关注"三阴姐妹互助圈"公众号输入 666 获取验证码],即可永久解锁本站全部文章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