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SBRT

SBRT

新的I期临床结果出炉,SBRT后使用免疫联合治疗安全有效

新的I期临床结果出炉,SBRT后使用免疫联合治疗安全有效

一项随机1期试验中,发现了SBRT和免疫疗法联合治疗肝癌显示出可接受的安全性。在这项多中心1期随机试验中,晚期或不能切除的HCC患者接受肝脏SBRT (40 Gy,分5次),随后单独使用纳武利尤单抗或纳武利尤单抗联合伊匹木单抗。 与纳武利尤单抗单独治疗相比,临床结果更倾向于纳武利尤单抗联合伊匹木单抗组,包括总有效率为57% vs 0%,中位无进展生存期为11.6个月 vs 2.7个月,中位OS为41.6个月 vs 4.7个月(P<0.05)。联合免疫治疗后,3年OS为57% ,2例患者在42.7个月后存活,无进展,PET阴性。 研究设计 这项多中心1期随机试验纳入了3个医疗中心的患者,目的是研究肝SBRT联合免疫治疗(纳武利尤单抗或纳武利尤单抗加伊匹木单抗)治疗不可切除或晚期肝细胞癌患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NCT03203304)。患者SBRT后随机1:1接受纳武利尤单抗或纳武利尤单抗加伊匹木单抗治疗。主要终点是在SBRT启动后6个月内发生的剂量限制毒性(DLT)。次要临床终点包括研究患者评估的最佳总缓解率(ORR)、无进展生存期(PFS)、OS 、放射病变的局部控制(LC)和长期毒性(6个月)。 结果 2017年10月至2018年12月,共招募了14名患者,有13名患者可评估研究终点,其中一名患者在免疫治疗开始前表现出客观的疾病进展,并终止了试验。在客观进展的8例患者中,3例接受了后续的方案后全身治疗。1例患者接受肝脏定向治疗(进一步的肝脏SBRT和射频消融术),随后恢复纳武利尤单抗+伊匹木单抗。两名患者开始使用仑伐替尼。 安全性 总体队列、纳武利尤单抗组和纳武利尤单抗+伊匹木单抗组6个月时的DLT发生率分别为2/13(15.4%)(90%CI, 2.8%~41.0%)、1/6 (16.7%)(90%CI,0.9%~58.2%)和1 / 7 (14.3%)(90% CI,0.7%~52.1%)。正常肝脏的平均辐射剂量(即肝脏- GTV)与DLT率之间没有相关性(P= 0.37)。6个月时,在总体队列、纳武利尤单抗队列和纳武利尤单抗+伊匹木单抗队列中,分别有12例(92.3%)、5例(83.3%)和7例(100%)患者发生了与治疗相关的(定义为可能相关、很可能相关或肯定相关)ae。>25%患者发生的任何级别的毒性包括AST/ALT升高(53.8%)、疲劳(46.2%)和总胆红素升高(30.8%)。仅1例患者因肝毒性出现剂量限制性毒性。未观察到与治疗相关的4级或5级不良反应。4例(30.8%)患者发生了严重不良事件(sae)。 疗效 总体组、纳武利尤单抗组、纳武利尤单抗+伊匹木单抗组分别有9例(69.2%)、3例(50.0%)、6例(85.7%)患者病情稳定或更好。在整个队列中,ORR为13例患者中的4例(30.8%)(90%CI, 11.3%-57.3%),倾向于纳武利尤单抗+伊匹木单抗(P=0.07);纳武利尤单抗 +伊匹木单抗组均出现4种反应(ORR为57.1%;90%CI,22.5%~87.1%)。在这4例患者中,中位缓解持续时间为28.0个月,2例患者在PET/CT上表现出完全的代谢缓解,并且在42.7个月的免疫治疗后没有进展。 纳武利尤单抗+伊匹木单抗组的应答者均表现出明显的疾病应答,所有4例患者的最佳直径变化总和超过了60%。在单独接受纳武利尤单抗的任何患者中,这种疾病反应都没有实现,最大的直径总和减少为11.4%。 使用Kaplan-Meier方法分析PFS、辐照肿瘤LC、FFHP和FFDM。与单独使用纳武利尤单抗相比,纳武利尤单抗联合伊匹木单抗显示PFS显著改善(log-rank P =0.013)。纳武利尤单抗组和纳武利尤单抗+伊匹木单抗组的中位PFS分别为2.7个月(90% CI, 1.3-4.7个月)和11.6个月(90% CI, 4.5个月至未达到)。6个月时,两个治疗组照射病灶的LC为83% (90%CI, 39%-97%) (log-rank P=0.77)。FFHP (P=0.13)和FFDM (P=0.02)倾向于纳武利尤单抗+伊匹木单抗。 没有患者死于治疗相关的毒性,6名患者中的6名和7名患者中的5名分别死于纳武利尤单抗单独组和纳武利尤单抗+伊匹木单抗组。中位OS为12.7个月(90% CI, 4.7-41.6个月)。纳武利尤单抗组和纳武利尤单抗+伊匹木单抗组中,中位OS分别为4.7个月(90% CI, 2.0-16.2个月)和41.6个月(90% CI, 4.5个月至未达到)。OS倾向于纳武利尤单抗 +伊匹木单抗组(P = 0.06)。长期生存似乎也有利于纳武利尤单抗联合伊匹木单抗,2年OS和3年OS分别为57% (90% CI, 23%-81%)和57% […]

玉米
ASTRO22重磅摘要!SBRT联合索拉非尼3期临床结果公布,肝癌放疗能否开创新局面

ASTRO22重磅摘要!SBRT联合索拉非尼3期临床结果公布,肝癌放疗能否开创新局面

第64届美国放射肿瘤学会年会(ASTRO)年会于2022年10月23日至26日在美国圣安东尼奥举办。在24号举行的全体会议上,多伦多玛格丽特公主癌症中心的医学博士Laura A. Dawson报告了一项NRG肿瘤学临床试验NRG-RTOG 1112,III期NRG/RTOG 1112试验由NRG Oncology设计并领导,由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下属的国家癌症研究所资助。 该试验试图更好地确定立体定向体部放射治疗(SBRT)在晚期肝细胞癌(HCC)患者治疗中的作用,结果表明,在索拉非尼的基础上添加SBRT可改善总生存期(OS)。 + RTOG 1112研究 从2013年4月到2021 年3月,III期NRG-RTOG 1112试验招募了、了来自23处的193名患者,177名符合条件的患者被随机分为索拉非尼组(n=92) vs. SBRT +索拉非尼组(n=85)。中位年龄为66岁(27-84岁)。41%的患者患有丙型肝炎,19%的患者患有乙型肝炎或乙型和丙型肝炎兼有,所有患者肝功能均保留(Child Pugh A5 – 75% and A6 – 25%)。82%的患者患有晚期HCC(BCLC  C期);74%的患者有肝细胞癌的大血管侵犯,4%有肝外转移。 OS和无进展生存期(PFS)由Kaplan-Meier估计,arms采用log-rank检验进行比较。采用Cox比例危害模型分析处理效果。肿瘤进展时间(TTP)由累积发病率和Gray ‘s检验进行比较来估计。次要终点检验的2侧alpha=0.05。 所有患者和存活患者的中位随访时间分别为13.2和33.7个月,共发生153次OS事件,索拉非尼组的中位OS从12.3个月(90% CI 10.6, 14.3)改善至SBRT组的15.8个月(90% CI 11.4-19.2) (HR=0.77 [90% CI 0.59, 1.01],单侧p=0.0554)。在调整了表现状态、有无肝外转移、肝功能(Child Pugh A5 vs. A6)和肿瘤大血管侵犯程度后,接受SBRT患者的OS有统计学意义的改善(HR=0.72, 95% CI 0.52-0.99, 2侧Cox p=0.042)。中位PFS从索拉非尼治疗的5.5个月(95% CI 3.4-6.3)改善到SBRT治疗后的9.2个月(95% CI 7.5-11.9) (HR=0.55, 95% CI 0.40-0.75, […]

玉米
无创新手段,精准放疗进军癌症肝转移!患者局部控制率高达87%

无创新手段,精准放疗进军癌症肝转移!患者局部控制率高达87%

肝脏是人体最大的工厂,负责生产和供应各种生命活动所需要的物质和能量。肝脏本身也有特殊双份的血液供应系统——肝动脉和门静脉,正因为肝脏血液供应充足,而且里面原料和配件充足,因此也顺带成为癌细胞最喜欢去的地方之一。 肠癌、肺癌、乳腺癌、胃癌、头颈部鳞癌等诸多实体瘤,均容易发生肝转移,而一旦发生肝转移,往往预示着患者疾病进入了终末期,治疗手段有限、治疗效果不佳,患者生存期堪忧。 除了全身的药物治疗,针对肝转移的局部治疗一直以来是医学界探索的重点之一:手术、射频、介入、放疗、冷冻,十八般武艺齐上阵,均有人拿来治疗肝转移,这些治疗手段的疗效和安全性如何,其实截止目前缺乏定论,一般都是“撞到谁的枪口上,就归谁”(病人恰好跑到了哪个科室,那个科室的医生就用他自己最熟练的技术来治疗)。 近期,国际放疗领域最权威的学术杂志《红皮》报道了一组大规模数据,为精准的立体定向放疗治疗晚期肿瘤肝转移摇旗呐喊。 荷兰的12家顶尖医院和1家比利时的癌症中心联手建立了一个国际多中心数据共享平台,把2013年1月到2019年7月,6年半时间里接受立体定向放疗的肝转移患者汇总在了一起,累计有515名患者: ○ 一共针对668个转移病灶进行了放疗(有的患者有多个病灶,最多的一个病友有6个病灶); ○ 肿瘤原发灶主要集中于肠癌(359人)、肺癌(40人)、乳腺癌(18人)以及其他各种实体瘤; ○ 最常用的放疗剂量是单次18-20Gy做3次、单次11-12Gy做5次、单次7.5Gy做8次。 中位随访2.3年后,治疗效果如下: 接受放疗的肝转移1年/2年/3年的控制率分别为87%、75%、68%,1年/2年/3年的总生存率分别为84%、63%、44%。 总而言之,基本是绝大多数患者肝转移接受根治性剂量的立体定向放疗后,病灶均得到了控制,后续肿瘤进展、患者死亡的原因为其他部位失控为主。 此外,不同原发灶造成的肝转移,在接受立体定向放疗后,局部控制率并无显著差异。因此,可以说,不同癌症造成的肝转移,接受根治剂量的立体定向放疗后,绝大多数时候都可以得到控制。 除了疗效,病友们最担心的是副作用的问题,尤其是放射性肝损伤。那么大剂量的放疗,会不会造成严重的肝脏功能损害? 事实上,这项有515人参与的国际多中心回顾性研究发现,3级不良反应发生率只有3.9%,而危及生命的4级不良反应发生率只有0.4%,只有1名不幸的患者由于放疗不良反应去世(概率不足0.2%,为这位不幸的病友默哀)。 最常见的3-4级不良反应是腹痛、胆管狭窄、胆囊炎、胸壁疼痛、恶心、乏力、呕吐等。 因此,对于肝转移病灶较少(尤其是不超过3个)、转移灶最大直径较小(尤其是不超过3-5cm)的病友,接受根治剂量的立体定向放疗,安全高效,不失为一种明智的选择。 不过,也有眼尖的病友会问:肝转移较小较少,不是也可以做射频消融么?立体定向放疗和射频消融,哪个更好呢?这个问题,在肝转移上没有直接比较过,不过在肝癌里有直接对比过。 2017年,加拿大医学家对比了立体定向放疗、射频消融和介入治疗用于早期肝癌在等待肝移植期间的桥接治疗上的疗效(早期肝癌接受肝移植是有治愈可能的,但是肝脏来源在世界各国都是一大难题,确诊了早期肝癌,但是不知道猴年马月才能等到合适的、匹配的肝源,在这个等待期,总该接受点治疗,否则肝源没等到,病人已经死掉了)。 在等待期,36人接受了立体定向放疗、99人接受了介入治疗、244人接受了射频消融(之所以接受立体定向治疗的病人最少,因为这种治疗手段在欧美国家是最贵的,而国内三者的价格是类似的)。结果显示:3者的疗效是基本相当的,5年生存率分别是61%(放疗)、56%(介入)和61%(射频)。 2020年,韩国科学家比较了1568名接受射频消融和496名接受立体定向放疗的肝癌患者的疗效,结果显示:尽管接受立体定向放疗治疗的患者病情相对而言更严重、更难治,但是立体定向放疗这一组复发率更低,3年的局部复发率分别是21.2%(放疗组)和27.9%(射频消融组)。 经过基线特征匹配以后,立体定向放疗相比于射频消融,在降低局部复发率上的优势更明显,可以将2年的局部复发率从31.1%降低到16.4%,几乎砍半。 或许,立体定向放疗与射频消融、介入治疗相比,局部控制率上是有一定的优势的,但是由于绝大多数患者会出现局部治疗部位之外的转移和进展,因此最终的生存期是类似的。 但是无论如何有一点:随着最近几年的技术进步,立体定向放疗已经逐步成为肝转移和原发肝癌安全、高效的治疗手段之一,而且在国内现阶段价格亲民,值得推荐给更多的病友。 参考文献: [1]. TheDutcheBelgian Registry of Stereotactic Body Radiation Therapy for LiverMetastases: Clinical Outcomes of 515 Patients and 668 Metastases.https://doi.org/10.1016/j.ijrobp.2020.11.045 [2]. Stereotacticbody radiotherapy vs. TACE or RFA as a bridge […]

小D
一文梳理 | 放射治疗技术发展史

一文梳理 | 放射治疗技术发展史

在过去25年中,由于技术的进步和对如何利用放射生物学远离的更好理解,放射肿瘤学领域发生了重大变化。

小D
PD-1+放疗+免疫激动剂:“超豪华”抗癌方案让难治肺癌全面退缩,临床开启

PD-1+放疗+免疫激动剂:“超豪华”抗癌方案让难治肺癌全面退缩,临床开启

非小细胞肺癌,已经进入免疫治疗时代。   PD-1抗体、PD-L1抗体单药,或者联合化疗,或者联合CTLA-4抗体,已经成为EGFR、ALK突变阴性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首选治疗方案。免疫治疗的出现,让这群病人的5年生存率,从5%左右跃升到了15%甚至更高。   放化疗后PD-L1抗体巩固治疗,已经成为局部晚期不可手术切除的非小细胞肺癌新的标准治疗。免疫治疗的加入,让这群III期的非小细胞肺癌的5年生存率从30%左右有望提高到50%左右——近一半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有望活过5年,不可手术切除的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也渐渐成了不再恐怖的慢性病。 然而,PD-1抗体不是万能的:单药使用,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中,有效率仅有15%-20%,仍然有大量对PD-1抗体单药治疗无效的患者。 如何提高免疫治疗的疗效,扩大免疫治疗获益的人群,是医学界关注的重点。目前看来,联合治疗是一条可行的解决之道。一个好汉,三个帮;兄弟同心,其利断金! 1 SBRT:精准低毒放疗 让PD-1抗体疗效倍增 SBRT(立体定向放疗),是一种精准、低毒、短平快的新型放射治疗技术,是学术界普遍期待的免疫治疗的黄金搭档。 2015年7月1日到2018年5月31日,荷兰国家癌症中心的Willemijn Theelen教授主持了一项3中心的II期临床试验,一共入组了76名化疗失败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志愿者,随机分成两组: 实验组36人接受PD-1抗体联合SBRT,SBRT的具体方法是选择其中一处合适的病灶,进行8Gy*3次的精准、温和、短平快的放疗;对照组40人单纯接受PD-1抗体治疗。 实验组和对照组,基线特征基本均衡,而且超过一半的患者PD-L1表达为阴性。中位随访23.6个月,结果揭晓: SBRT的加入,让治疗的客观有效率从18%翻倍到了36%,疾病控制率从40%上涨到了64%,中位无疾病进展生存期从1.9个月延长到了6.6个月,中位总生存期从7.6个月提高到了15.9个月;而治疗相关的不良反应却没有明显提高。 2 细胞因子GM-CSF 抗癌免疫细胞的培训师 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是一种古老的细胞因子,主要功能是刺激机体产生粒细胞和巨噬细胞,并且促进它们的成熟。在肿瘤病人体内,这类细胞因子不仅仅可以发挥升白的功能;条件合适的前提下,还可以作为抗癌免疫细胞的培训师。 2015年,《柳叶刀.肿瘤学》公布了一项重磅研究成果:41名标准治疗均告失败的晚期实体瘤志愿者,接受了SBRT联合GM-CSF治疗——挑选2个合适的病灶,依次安排SBRT联合GM-CSF皮下注射(具体剂量:125μg/m2/天,连续用14天)。治疗结束后,测量和观察未接受放疗的、远处病灶的退缩情况。11名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接受治疗并且评估了疗效。 结果显示:2人远处病灶完全消失、2人远处病灶明显消退、7人病灶保持稳定。 没有接受过放疗的、远处病灶完全消失或明显退缩,这种现象只能用全身抗癌免疫反应被激活来解释。 事实上,单纯放疗偶尔也能产生类似的“隔山打牛”的效果,学术界称之为放疗的“远隔效应“。但是单纯放疗诱导产生远隔效应的概率非常低,属于可遇不可求的罕见现象。 然而,在这项研究中,11例晚期肺癌患者就出现了4例明显的“远隔效应“,其发生率大幅度提高,细胞因子GM-CSF功不可没。 3 三管齐下,让难治性肺癌全面退缩 真实案例,源自临床试验 既然立体定向放疗可以增加PD-1抗体的疗效,GM-CSF又可以配合立体定向放疗更好地激活机体的抗癌免疫反应,那么将三者联合在一起,又会发生怎样的“化学反应”呢? 这里分享一个咚咚肿瘤科App患者分享的真实案例:这是一例EGFR 20号外显子插入突变、一线化疗后进展、奥希替尼治疗失败、全脑多发转移的难治性肺癌患者。老实说,这个患者的后续治疗方案非常有限,既往研究显示,这类患者接受PD-1抗体单药治疗,有效率很低。 但该患者接受这个组合拳疗法后,全身肿瘤大面积退缩,疗效非常喜人。 图片来源:咚咚肿瘤科App 下图展示了该患者接受治疗前后的影像学图像,从中可以看到,组合拳疗法治疗后:红框内左上肺原发灶明显消退,黄框内左下肺未接受放疗的的转移灶大面积退缩,蓝圈内全脑多发转移灶基本消失。 影像资料经过研究者和患者同意发布 本以为是哪位大咖的孤注一掷的大胆疗法,得知是一项临床试验,着实惊讶了一回。 据悉,这是2019年10月,由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联合国内5家顶尖三甲医院,发起了一项单臂多中心II期临床试验(NCT04106180),将信迪利单抗、GM-CSF特尔立、立体定向放疗三者有机整合,用于治疗晚期一线化疗失败的驱动基因突变阴性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早期结果显示:该三管齐下的方案,不良反应轻微,疗效鼓舞人心。 图片来源:https://clinicaltrials.gov/ct2/show/NCT04106180?term=NCT04106180&draw=2&rank=1 这对于晚期一线化疗失败的驱动基因突变阴性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也许是一个救命稻草。 目前,该临床试验正在国内顶级的六家肺癌治疗中心(上海,武汉,长沙,沈阳)进行中,联系方式: 参考文献: [1]. ScottJ Antonia, Hossein Borghaei, Suresh S Ramalingam, et al. Four-year survivalwith nivolumab in patients […]

小D
PD-1+SBRT:抗癌新组合,有效率翻倍,显著延长生存期!

PD-1+SBRT:抗癌新组合,有效率翻倍,显著延长生存期!

放疗联合PD-1抗体,是近年来炙手可热的抗癌新时尚

小D
肿瘤患者放疗指南:用好抗癌利器!

肿瘤患者放疗指南:用好抗癌利器!

从1895年伦琴发现了X射线起,放射学这门学科迅速在医疗界里奠定了它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用于医学影像,它让人类第一次认识到了自身到底是什么样的; 用于疾病的治疗,它让我们拥有了面对病魔的锋利武器——放疗。 说起放疗,总会让各位读者感到讳莫如深。这柄锋利的武器在临床中主要运用于恶性肿瘤的治疗,同时也是肿瘤患者最重要的治疗手段之一。对部分读者而言,放疗颇有些被妖魔化的味道,而事实上就在X射线发现的第二年(1896年),伦琴就运用放疗治疗了第一例肿瘤患者。经过一百多年的不断更迭,放疗已经可以完成精准、高效的肿瘤治疗,并尽可能减轻对人体的伤害。 到底怎样理解放疗的治疗过程?今天我们的主题就是和大家聊聊放疗是怎样精准杀死癌细胞的。 严格来说,放疗应该称为放射治疗。它通过高能射线的电离辐射作用破坏肿瘤细胞的遗传物质DNA,使其失去再生功能从而杀伤癌细胞。我们常说的“放化疗”其实指的是放疗和手术、化疗并列为肿瘤治疗的三大手段。X射线、γ射线和带电粒子如电子、质子和重离子是用于癌症放疗的常见辐射类型。 一次放射区域精准、剂量恰当的放疗,不亚于一位高明的外科医生进行的手术。 约70%的恶性肿瘤患者在治疗的不同阶段需要接受放疗。 在美国,约70%的癌症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根据病情对不同区位的病灶进行了放疗。根据美国放疗协会ASTRO的研究,超过三分之二的患者达到了预期的治疗目标。 而在我国,调查显示我国的新发肿瘤患者接受放疗的比率为23%。这个数据仅为肿瘤治疗强国美国的三分之一。 比这个数据更加触目的,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推荐,每百万人群(正常人群而非患者)应覆盖3-4台放疗加速器才可覆盖基本的肿瘤患者治疗需求。英国、法国都高于这个推荐标准,分别为每百万人5台及每百万人7台;在美国,每百万人拥有12台加速器。在中国,每百万人仅拥有1.2台加速器。相差十倍的放疗加速器设备数量,折射出中国在放疗领域存在的差距。 肿瘤需要多学科综合治疗,放疗的缺席可能会让绝大多数肿瘤患者的治疗效果大打折扣。   放疗:精准的“隐形”手术刀   到底怎样才能准确用好放疗这柄锋利的抗癌武器呢? 精准的放疗可以看作是一次高明的外科手术,并且没有实际的手术伤口,被医生们形象的称为“隐形”手术刀。肿瘤治疗中,放疗是最多被运用,也是最高效的治疗手段之一。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目前恶性肿瘤5年的治愈率为55%。在这其中,手术贡献率为27%,放疗贡献率为22%,化疗贡献率为6%。 从这个数据来看,放疗并不逊色于手术。一次精准的放疗可以避免大部分放疗副作用,同时可以避免手术对患者带来的伤害。从这一点来看,放疗确实是被我们严重低估的治疗措施之一。当然,化疗也是肿瘤治疗最重要的手段之一。其贡献率低是由于患者分期、治疗措施不同综合导致的。 如何实现放疗精准高效的治疗?在针对肿瘤患者的治疗中,放疗医生把放疗分为根治目的与姑息目的。在使用方式上,放疗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与手术、化疗/靶向药物治疗等手段结合使用。 最佳的放疗方式无疑是根治性放疗。在患者肿瘤对放疗敏感的基础上,如果肿瘤生长在重要器官或邻近重要器官,手术切除将严重影响重要器官的功能或无法彻底切除,就是选择根治性放疗的最佳时机。例如头面部皮肤癌、鼻咽癌、头颈部恶性肿瘤(包括扁桃体癌,口腔癌,口咽癌等)。此外,由于种种原因(例如年龄、身体情况特殊等)不可接受手术治疗的肿瘤患者,根治性放疗也是他们的最佳选择。 除了通过放疗直接消灭病灶,根治性放疗另一个重要的运用领域是患者手术前或手术后对病灶进行放疗,这样做可以缩小早期手术范围,从而保留患者器官的功能,改善患者生活质量,也可提高肿瘤的局部控制率。 不仅如此,精准的放疗还可帮助无法进行手术的局部晚期肿瘤患者。通过放疗使肿瘤缩小,这些病人仍有接受手术切除,达到临床治愈的可能。即便经过放疗后仍无法手术,仍可通过放疗联合化疗的方式,使肿瘤得到相当程度的控制,延长患者的生存期和改善生活质量。 除根治性放疗外,姑息性放疗也是放疗的重要方式。在我国,姑息性放疗更多的运用于临床中。姑息治疗的目标不是治愈癌症,而是控制病情、缓解症状。姑息性放疗常用于局部晚期癌症或已经发生了远处转移的肿瘤患者。 肿瘤转移到任何位置都可能引起压迫。压迫会导致病人产生严重的临床症状。肿瘤转移常发于骨、脑和其他一些容易引发并发症的组织。其中,骨转移会引起疼痛,脊椎转移更是有瘫痪风险;脑转移可能会造成颅内压升高,造成呕吐头晕,复视等问题,还有一些关键位置的转移,如上腔静脉的压迫会导致综合症,导致水肿等情况的发生。 这些肿瘤转移产生的疼痛和急症在全身治疗效果不佳时无疑会给患者带来非常大的困扰。在这个时候,姑息性放疗成了解决急症的最佳方式。 在近期进行的临床研究中,研究者们还发现了放疗具有的一个重要肿瘤治疗意义:协同免疫治疗,产生互相促进的效果。最近,权威期刊《柳叶刀-肿瘤》发表了重磅研究成果,科学家发现:跟从来没有接受过放疗的患者相比,曾经接受过放疗的患者使用PD-1抑制剂治疗的效果更好,生存期翻倍,10.7个月 VS 5.3个月。初步的临床试验已经证明了放疗与免疫治疗的协同作用,如何挖掘放疗和免疫治疗的联合,将是临床医生们的重要目标之一。   标准放疗流程实现精准病灶打击   放疗对患者而言总是神秘的:巨大的直线加速器,复杂的通过影像扫描过程,有时还会在身体上画线,制作身体石膏模型……对完全陌生的患者而言,一系列的准备容易产生陌生感和恐惧感。 确实如此,放疗的直线加速器有一系列复杂的操作标准,才能实现对病灶的精准治疗。 放疗的首要原则,是在精确且最大限度杀灭癌细胞(保证优秀的疗效)的同时,最大限度的减少周围正常组织的损害(减少副作用)。这就要求放疗计划必需精准制定,放疗过程必需严谨实施,才能最大限度地避免副作用。例如,在放疗中,脊髓能承受最高的放疗剂量是50Gy(Gy是放疗剂量的单位),如果放疗计划中剂量超过50Gy,就可能造成患者瘫痪。同时,某些类型的正常组织更容易受到辐射的损伤。例如生殖器官(睾丸和卵巢)对辐射比骨骼更为敏感。放疗医生和物理师在制定治疗计划中需要考虑到所有这些信息。 此外,患者身体能承受的放疗剂量是有上限的,并且这个上限是永久的。如果患者身体的某个部位曾经接受过放疗,那么病人的此部位可能无法接受第二次放疗,这取决于在第一次放疗中接受了多少放疗剂量,是否达到了该区域可承受的最大剂量。与之对应的,如果因顾及剂量问题,在放疗中接受的放疗剂量不够或者放疗区域没有完全覆盖病灶区域,就会导致放疗的失败,肿瘤很快会复发转移。这种复发间隔时间一般很短,患者很难再接受第二次放疗。 这就对放疗方案的制定,包括区域、剂量、放疗分割等方面的制定,提出了非常高精准度的要求。因此,放疗方案的制定是整个放疗过程中的重中之重。 随着现代肿瘤放疗技术及放疗设备的不断更新,放疗技术也出现了不同的类型,和不同的实现技术。在这些技术中,最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的明星技术:SBRT(立体定向放射治疗)技术。这个技术通常用于局限的小病灶。一般而言,SBRT的治疗次数较少,单次剂量通常远高于其他放疗方式。在治疗效率上,SBRT已经可以实现精准有效消灭肿瘤细胞,并对周围组织的伤害最小。 更多其他的放疗技术,详情可参见:咚咚抗癌锦囊丨说说肿瘤放疗(1) 虽然放疗具有种种不同类型的治疗方式,但在进行放疗的过程中,多数方案都按照每天一次的方式给予。通过分次治疗,有利于正常组织的射线损伤修复,有利于增加肿瘤对放射线的敏感性,提高肿瘤放疗的效果。一个常规的放疗计划是每周照5次,单次剂量为1.8Gy-2Gy,持续5到7周时间。此外,分次治疗可以尽量减少对正常组织的损害,细胞周期中当癌细胞最易受到DNA损伤的时候,增加癌细胞暴露在辐射下的可能性。 正确选择放疗时机,精准制定放疗方案,就能为肿瘤治疗提供最大助力。用好放疗这把抗癌的锋利武器,早日实现抗癌的胜利!

小D
扫描下方二维码回复 666 获取解锁验证码
步骤:[ 打开微信]->[ 扫描上方二维码]->[关注"三阴姐妹互助圈"公众号输入 666 获取验证码],即可永久解锁本站全部文章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