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疫情

疫情

深度解读2024年度美国癌症报告:新冠疫情全面爆发,癌症发病率反而下降?但这绝非好事

深度解读2024年度美国癌症报告:新冠疫情全面爆发,癌症发病率反而下降?但这绝非好事

每年初,美国癌症协会都会发布美国癌症的统计数据,并估计当年的新发癌症病例数和癌因死亡人数。今年的癌症统计中,发病率数据截止到2020年,死亡率数据截止到2021年,疫情的影响被全面纳入。   太长不看版: 【1】疫情影响下,2020年新诊断癌症病例显著降低,年龄标准化癌症相关死亡率连续两年(2020、2021)上升; 【2】年轻人癌症谱显著变化,结直肠癌成50岁以下男性第一、女性第二的癌症死亡原因; 【3】所有癌症整体5年生存率69%,甲状腺癌、前列腺癌、睾丸癌和黑色素瘤最高,胰腺癌、肝癌、食管癌和肺癌最低; 【4】预计2024年美国将新增200万例癌症,61万人因癌症死亡,男性和女性终生患癌率分别上升至41.6%和39.6%。 疫情影响 新冠疫情当属2019年底最大的黑天鹅事件,受疫情影响,当时国内很多癌友都遇到了各种各样的就医难题。大洋彼岸的美国,癌症相关死亡人数也出现了明显的上升。 相比于2019年,2021年时所有癌症的年龄标准化癌症相关死亡率均有所上升,平均每年升高1.6%。其中,前列腺癌平均每年升高5.1%,血液癌症平均每年升高4.8%,是上升最为迅速的两类癌症。 除了影响癌症患者的治疗,疫情也对癌症的诊断造成了很大的干扰。相比于2019年,2020年新诊断的癌症病例减少了9%,减少的主要是相对不太致命的、无症状的癌症,如男性的黑色素瘤诊断量降低了16%,女性甲状腺癌诊断量下降了18%。 2020年癌症诊断量(右侧圆点)大幅降低 癌症诊断量的下降并非是癌症发病的减少,而是疫情下很多人推迟体检导致的。2020年少诊断的癌症,都会在将来以更加晚期、更加恶性的形式重新出现。 年轻癌症变化 癌症的年轻化是全世界都在面临的一个问题,而在美国的统计数据中,年轻人中常见的癌症种类在过去20年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1998年时,肺癌是50岁以下成年男性最主要的癌症死亡原因,是第4名结直肠癌的2.5倍。而到2021年,这一人群中结直肠癌造成的死亡人数几乎达到肺癌的两倍,成为50岁以下成年男性最主要的癌症死亡原因。 50岁以下成年男性和女性中癌症死亡变化 女性中的情况也类似。1999年时,结直肠癌仍居50岁以下成年女性第4常见的癌症死亡原因,2021年时同样超过肺癌,成为50岁以下成年女性中仅次于乳腺癌的第2常见癌症死亡原因。另外,宫颈癌自2019年来有所上升,成为50岁以下成年女性中的第3常见癌症死亡原因。 不过在更为年轻的20~24岁女性中,随着HPV疫苗于2006年获FDA批准,宫颈癌发病率呈加速下降趋势。从2012年到2019年,这一年龄段女性浸润性宫颈癌发病率降低了65%,而之前的2005~2012年间只降低了24%。随着时间的推移,宫颈癌死亡率上升的趋势可能很快就会得到遏制。 癌症5年生存率达69% 在2013~2019年间,所有癌症的整体5年生存率达到了69%,相比去年发布的2012~2018年间数据再次提高1个百分点。 目前5年生存率最高的癌症是甲状腺癌(99%)、前列腺癌(97%)、睾丸癌(95%)和黑色素瘤(94%),最低的是胰腺癌(13%)、肝癌(22%)、食管癌(22%)和肺癌(25%)。 癌症生存率的提高一方面是治疗方法的进步,尤其是免疫治疗和靶向治疗的功劳。在这两类新疗法的影响下: ●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5年生存率从1970年代中期的22%上升到2013~2019年间的70%; ● 远端转移黑色素瘤的5年生存率从2009年的18%增加到2015年的38%; ● 非小细胞肺癌的3年生存率从2004年的26%增加到2017年的40%,但同期小细胞肺癌的提升较小,仅从9%增加至13%。 另一方面,诊断技术的进步也为癌症生存率的提高做出了贡献。针对乳腺癌、肺癌、结直肠癌的筛查是这些癌症生存率提高的重要因素,但对甲状腺癌等惰性癌症的诊断,除了拉高癌症生存率数据外,可能并没有实际的意义。 2024年预测 在2024年中,研究人员预计美国将新增2001140例癌症病例,平均每天新增5480例。其中男性最常见的癌症是前列腺癌、肺癌和结直肠癌,女性中则是乳腺癌、肺癌和结直肠癌。无论男女,位列前三甲的癌症加起来都能占到全部癌症的一半左右。 终生患癌率方面,研究人员估计男性一生中被诊断患有浸润性癌症的概率为41.6%,女性为39.6%,相比去年的估计数值(40.9%和39.1%)略有上升。 2024年预计的新增癌症病例和死亡癌症病例 研究人员还预计2024年美国将有611720人死于癌症,平均每天1680人因癌症死亡,预计造成死亡人数最多的是肺癌、结直肠癌和胰腺癌。 其中,2024年预计死于肺癌的将有125070例,是第二名结直肠癌的2.5倍。而肺癌死亡病例中将有101300例(81%)由直接吸烟引起,3500例由二手烟引起。在控烟成果显著,肺癌发病率持续降低的今天,烟草的遗毒依然会持续很久。 参考文献: [1].https://acsjournal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3322/caac.21820  

小D
死亡人数增幅激增34倍,新冠成第3大死亡原因!2022年美国癌症数据出炉,新冠成最大影响因素!

死亡人数增幅激增34倍,新冠成第3大死亡原因!2022年美国癌症数据出炉,新冠成最大影响因素!

每年初,美国癌症协会都会发布美国癌症的统计数据,并估计当年的新发癌症病例数和癌因死亡人数。   受数据延迟影响,今年的统计数据中,癌症发病率数据截止到2019年,癌症生存数据截止到2018年,癌因死亡率数据截止到2020年,首次纳入了疫情开始后的数据。 太长不看版: ① 2020年美国死亡人数激增,增幅是2019年的34倍; ② 2020年美国癌症年龄标准化死亡率仍下降1.5%,但降幅不到2019年的一半; ③ 男性癌症发病率下降速度快于女性,癌症的性别差异逐步缩小; ④ 2012~2018年间,整体的癌症5年生存率达到68%,甲状腺癌、前列腺癌、睾丸癌和黑色素瘤最高,胰腺癌、肝癌和食道癌最低; ⑤ 相比于1991年,2020年的癌因死亡率降低了33%,相当于减少了3820800例死亡。   1 死亡人数激增 癌因死亡率下降减缓 2020年全美共记录了3383729人死亡,比2019年多了528891例死亡。相比之下,2019年比2018年只多了15633例死亡,2019~2020年度的死亡人数增幅足足是2018~2019年度的34倍。 在2020年的死亡案例中,心血管疾病和癌症依然是最常见的两个死亡原因,分别占了21%和18%,而新冠肺炎以10%的占比一举超越意外伤害,成为美国的第三大死亡原因。 实际上,美国2019到2020的巨大死亡增幅中,有2/3是新冠肺炎直接引起的,另外1/3恐怕也和新冠肺炎有间接关系。 2020年和2019年美国10大主要死亡原因对比 与2018~2019年间,各大主要死因死亡率除糖尿病和意外伤害外均有所下降不同,2019~2020年间只有癌症和慢性下呼吸道疾病的死亡率下降了1.5%和4.7%,肾脏疾病死亡率保持稳定,其余主要死因的死亡率都呈上升趋势。而且癌症死亡率的降幅也不到2018~2019年的一半。 在癌症中,2020年造成男性死亡最多的前5种癌症依次是肺癌、前列腺癌、结直肠癌、胰腺癌和肝癌,而造成女性死亡最多的前5种癌症则依次是肺癌、乳腺癌、结直肠癌和子宫癌。 按年龄划分: ● 19岁以下的青少年中,大脑和神经系统肿瘤无论男女都是癌症中的头号杀手; ● 50岁以上的中老年中,肺癌则成为男性和女性的首要癌症死亡原因; ● 20~49岁年龄段,结直肠癌是男性的首要癌症死亡原因,女性则是乳腺癌。   2 癌症发病率趋势 癌症发病率的变化主要反映了与癌症风险相关的行为模式(如吸烟、运动等)和医疗策略(如癌症筛查)的变化。 总体来看,男性的癌症发病率在1990年因前列腺癌筛查普及而激增达到顶峰,之后一直下降,直到2013~2019年间保持稳定。 而女性癌症发病率自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一直稳步增加。自1992年到2019年,癌症发病率的性别比已经从1.59下降到了1.14。 除了受筛查策略影响极大的前列腺癌,肺癌是是各主要癌种中发病率下降最快的。自2006年以来,男性肺癌发病率平均每年降低2.6%,女性降低1.1%。肺癌发病率降低的主要原因是吸烟的减少,女性发病率降速较慢也是因为女性大量吸烟的年代较晚,戒烟速度较慢。 1975~2019年男性和女性各癌种发病率变化趋势 与肺癌不同,结直肠癌发病率的变化趋势在两性中基本一致,但在不同年龄段差异明显。 总体来看,结直肠癌发病率自2012年来每年下降1.4%~1.5%,其中50岁以上人群每年下降2%,而50岁以下成年人每年增加2%。50岁以上和以下人群不同的变化趋势,可能反映了两个年龄段的人群的不同生活方式。 2006年,HPV疫苗首次被FDA批准用于9~26岁的女性。在20~24岁女性中,浸润性宫颈癌的发病率在1998~2012年间平均每年只下降3%,而在2012~2019年间每年急速下降11.4%,这恐怕就是HPV疫苗的功劳。 3 癌症生存趋势 癌症生存的变化主要反映了治疗手段的进步和筛查的普及。整体来看,癌症的5年生存率从上世纪70年代中期的49%,增加到了2012~2018年间的68%。 目前5年生存率率最高的是甲状腺癌(98%)、前列腺癌(97%)、睾丸癌(95%)和黑色素瘤(94%),最低的是胰腺癌(12%)、肝癌(21%)和食道癌(21%)。 受治疗方案改进,包括靶向治疗发展的影响,血液肿瘤的生存率提高特别快。特别是慢性粒细胞白血病,5年生存率从上世纪70年代中期的22%,增加到了2012~2018年间的70%,大多数接受TKI治疗(如格列卫)的患者甚至能接近正常的预期寿命。 免疫治疗也是过去几年中癌症治疗上的一个重大进步。受免疫治疗和BRAF抑制剂、MEK抑制剂的影响,晚期黑色素瘤的3年生存率在过去十年里翻了一番,从2004~2006年的20.6%,增加到2016~2018年的39.3%。 同样受益于免疫治疗的还有非小细胞肺癌。在免疫治疗、肺癌筛查和手术进步的共同作用下,非小细胞肺癌的3年生存率从2004~2006年的22%,增加到了2016~2018年的33%。而同期小细胞肺癌的3年生存率只从9%提高到了12%。 4 癌因死亡率趋势 美国的癌症死亡率在1991年达到高峰,每10万人年有215.1例癌症死亡,之后持续下降。到2020年已经降低到每10万人年143.8例癌症死亡,下降了33%。与1991年的高峰相比,这一降幅已经减少了3820800例死亡。 而且,癌症死亡率的降低速度也在不断提高,上世纪90年代平均每年降低1%,2000年后加快到每年1.5%,2015~2020年间进一步加快到每年2%。 各癌种中死亡率下降最快的是肺癌。在控烟、筛查、治疗等多方面作用下,2020年男性的肺癌死亡率相比1990年降低了58%,女性降低了36%。 与发病率类似,结直肠癌的死亡率变化也呈现了明显的年龄差异。总体上,结直肠癌死亡率在2011~2020年间平均每年下降2%,但在2005~2020年间,50岁以下人群和50~54岁人群的结直肠癌死亡率,分别以每年1.2%和每年0.6%的速度上升。 […]

小D
患上新冠,肿瘤却消失了:新增4个病例实证,谁是下一个幸运儿

患上新冠,肿瘤却消失了:新增4个病例实证,谁是下一个幸运儿

最近,新冠疫情又开始大肆蔓延,不少朋友纷纷中招。对于本身就患有基础病,自身免疫力较弱的癌症患者来说,感染新冠的风险那就更高了,后果也普遍更为严重。   但正所谓福祸相依,在3年的疫情中,也有一些癌症患者在不幸感染新冠病毒后,原本的肿瘤却奇迹消失了。 案例1 淋巴瘤确诊后感染新冠 康复后淋巴瘤也获得缓解 这位患者是一位61岁男性,因进行性淋巴结肿大和体重减轻到医院就诊,经活检和PET/CT检查确诊为EBV阳性的经典霍奇金淋巴瘤[1]。然而,就在他刚刚确诊还没有开始治疗时,他感染了新冠肺炎,不得不推迟抗癌治疗,先住院治疗新冠。 在接受了11天的最佳支持性护理后,这位患者出院回家休养,没有接受任何抗癌治疗。但在4个月后,他全身可触及的淋巴结肿大都开始缩小,PET/CT也证实淋巴结肿大广泛消退,代谢摄取减少,血液中EBV病毒的核算拷贝数大幅降低。 种种迹象都表明,他的淋巴瘤在感染新冠后获得了缓解。 患者全身肿瘤消退 案例2 因新冠推迟手术 新冠好了后手术也 这位患者是一位40岁男性,还患有艾滋病[2]。在就诊前4周,他右侧胸部出现了2cm的锁骨下肿块,疼痛难忍,活检诊断为纤维结缔组织瘤,计划手术切除。 在手术前几天,患者突然发烧,新冠核酸检测阳性,不得不推迟手术,并使用对乙酰氨基酚和甲泼尼龙对症治疗。1个月后,患者报告肿瘤自发缩小,医生触诊和CT检查也发现,原有的肿块消失了。 感染新冠后,患者胸部肿瘤消失 案例3 新冠让难治性淋巴瘤暂时缓解 这位患者是一位20岁男性,患有EBV阳性的NK/T细胞淋巴瘤[3]。而且,他的肿瘤已经对K药、利妥昔单抗、L-天冬酰胺酶、SMILE方案、DDGP方案和CHOP方案等多种治疗方案耐药,十分难治。 在感染新冠后,这位患者出现的症状也较为严重,肝脾肿大可触及,CT上双肺毛玻璃样浑浊,血液检查显示高度贫血和溶血,10天的对症治疗也只是让他的贫血状况和血小板计数恢复稳定。 但与此同时,患者的肿瘤却出现了明显的缓解。在第11天,患者的克隆NK细胞群占比从70%下降到了4.2%,血浆EBV-DNA拷贝数从229876拷贝/mL降低到了495拷贝/mL,脾肿大情况也有所缓解。 遗憾的是,患者在第34天新冠核酸转阴后,淋巴瘤很快复发,并再次出现了溶血性贫血、发热、脾肿大和NK细胞计数升高等症状,血浆EBV-DNA也从500拷贝/mL上升到超过72250拷贝/mL。 患者的EBV-DNA拷贝数在感染新冠后快速下降,新冠治好后又再次升高     案例4 新冠治好了肿瘤,却要了命 这位患者是一个66岁女性,2019年秋确诊为Sézary综合征(一种侵袭性皮肤T细胞淋巴瘤),以及2型糖尿病、未控制的高血压和终末期肾病[4]。她曾经接受过体外光分离疗法和贝沙罗汀治疗,但都没有坚持下去。后来,Sézary综合征导致的瘙痒让她难以入睡,Sézary计数(反映Sézary综合征严重程度)也攀升到11132。 2020年4月,她首次感染了新冠病毒,症状很轻,只有一些呼吸急促,没有发烧,无需用药就可康复。2个月后,她的Sézary计数下降到了6494,相比3月份下降了42%。 同年7月,患者再次感染新冠,并因重症新冠入院。与此同时,她的淋巴细胞计数和Sézary计数都大幅下降,达到了她患病以来的最低值。9月她复诊时,她的Sézary计数已经降至936,相比峰值下降了92%。 不过11月时,这位患者再次因重症新冠肺炎入院。住院期间,她出现了肺性脑病、低血压,并在一次心脏骤停后死亡。 患者两次感染新冠,两次肿瘤缓解 总体来看,感染新冠后肿瘤意外消失的情况,大多发生在血液学肿瘤之中。其实,病毒感染导致血液肿瘤缓解的情况并不罕见,流感、水痘、麻疹等传染性疾病也都有导致白血病或淋巴瘤缓解的记录。这些事件也促进了溶瘤病毒疗法的发展。 但是,相比于其它候选的溶瘤病毒,新冠病毒基因组不稳定易突变、可在正常细胞中复制等特征使得它难以成为一个理想的溶瘤病毒。虽能在一些患者中导致肿瘤缓解,但也有可能造成治好了肿瘤要了命的情况发生。 各位癌友面对疫情还是要做好个人防护,规范治疗。不要将治好癌症的希望寄托在新冠病毒上。 长按识别二维码填写 新冠疫情究竟对癌患家庭造成了什么样的影响? 现咚咚发起疫情期间肿瘤患者健康状况的调研,希望您能抽出2分钟填写这个问卷,发出属于我们癌患群体的声音。 后续我们会将调研结果以报告形式发布,感谢您的配合~     参考文献: [1]. Challenor S, Tucker D. SARS‐CoV‐2‐induced remission of Hodgkin lymphoma[J]. British journal of […]

小D
外科医生亲述:我是如何把新冠的主要症状,阻断在了第一天

外科医生亲述:我是如何把新冠的主要症状,阻断在了第一天

最近,关于新冠疫情的讨论,是我们避不开的一个话题。 疫情的常态化、感染阳性的常态化,已经是我们可以预见并且即将发生的现实。但很多人仍然对新冠病毒有着深刻的恐惧。 这不仅来源于三年来我们的严防死守对它了解不足,而更多的恐惧恰恰是来源于社交媒体中对它症状以讹传讹,铺天盖地的描述: “刀片过喉、烧到迷糊、痛到昏厥、无法呼吸……”在大家的眼中,患上新冠已经不仅是一场疾病了,更来得像一场酷刑。 对新冠的“妖魔化”,是很多人患上“恐阳”、“惧阳”症的根源,这对我们彻底解决新冠带来的影响极为不利。 昨天,一篇名为《外科医生亲述:我是如何把新冠的主要症状,阻断在了第一天》的文章在朋友圈传开了。这位医生应对新冠感染的态度非常正面,值得向大家分享: (以下内容来自公众号:眼科大白有话说,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 我的发病经过:周二12月13日 我排了三台手术,把组上没做手术的病人全排了。当时和团队开玩笑说,把手术动态清零,说不定明天就阳了。结果一语成谶,我们团队3人第二天就团灭,这是后话。 晚上回到家,觉得浑身疲惫。并没有引起什么重视,这是手术日的常见状态。吃完饭打开电脑本来想干点活,但大脑始终无法集中精力。于是消磨了大概半小时看世界杯集锦。10:10分,就干脆去睡了,从未睡那么早过。 我的发病经过:周三12月14日 凌晨三点半突然醒了。觉得头晕、发热。 病毒感染引起的头晕发热,和仅仅存在症状的头晕甚至发热,最大区别在于前者是全身炎症反应的一个结果,因此对精气神的负面影响胜过头晕等症状本身。 当时身体就像泄了气的皮球。急忙测了一个体温,37.7°C。我心中一凉,但很快找了一万个理由告诉自己肯定不是新冠。 后来迷迷糊糊不知啥时候睡着了。早上醒来,觉得还可以。还是心虚地测了一个抗原,阴性。于是信心满满地去上班了。 上班路上接到团队的电话,说他们俩都丧失了起床能力。不过,这在当时仅仅更坚定了我不是新冠的信心,因为我比他俩好多了。这该死的人性。 胡会的时候那种放气皮球的越来越加处针钻感觉又回来了,体温体感和昨晚一样,至少37.5°C以上。“精气神”如果有数值的话,起码掉了一半。这里插一句,无论什么症状,“精气神”的状态才是关键。 下午回到家,又测了一次抗原,依然阴性。吃完午饭,抓紧睡觉。一直处于38°C的体感,腰背部开始疼痛。心中忐忑不安,不知道最可怕的“浑身每一块肌肉骨骼都疼痛”的感觉,会不会降临到我身上。不过迷迷糊糊能睡着。 睡醒之后感觉挺好。又增加了信心。不过饭后症状又来了,除了先前的之外,增加了关节隐隐作痛,关键在于,“精气神”的数值开始直线下降。 妥妥的即将厚积薄发的节奏。 这个时候,我作了一个或许是最重要的决定,在这个火山爆发前的最后一刻—— 吃了一颗依托考昔,60毫克。 插播: 病毒性上感到底怎么治? 人类从诞生初始,就一直和细菌、病毒等微生物抗争。 弗莱明发明青霉素之后,人类陆续创造了很多能够消灭细菌的药物。我们把它们叫做“抗生素” 然而能够消灭病毒的药物,很遗憾一直没有诞生(丙肝除外,近年来出了以“吉三代”为代表的一系列药物,可以彻底治愈丙肝。算是人类第一次通过药物对病毒取得的全面胜利)。 就连最温和最常见的导致上呼吸道感染的鼻病毒,也最终只有通过自身免疫力清除。 关键性的问题来了: 问题一 那那么多治疗感冒的病毒的清除都靠自己药物是干嘛用的? 对症。 所谓对症,也就是说,平常那些“治疗感冒”的药物,仅仅是在你机体清除病毒之前,减轻病毒感染所带来的症状,让你过得舒服一些。 问题二 症状有些什么呢? 这些症状是怎么产生的? 病毒性感冒,或者病毒性感染,如果是上呼吸道感染为主,那就是发热、咽痛、流涕、喷嚏,包括一些全身反应,如肌肉酸痛、腹泻、呕吐等等。 其实,这些症状在医生的眼中,可以算是一回事,那就是: 炎症反应。 当机体遇到了“外来物”的刺激,比如新冠病毒机体为了消灭“外来物”,自身会产生很多“炎性因子”。 产生“炎性因子”的目的是自我保护,但这些“炎症因子”不仅对“外来物”有攻击性,对自身的组织器官也有攻击性。 因此,炎症的伤害就有两个方面,以新冠为例一是病毒本身对组织的破坏;二是病毒感染后引发的机体防御反应即产生的炎性因子,对自身的攻击破坏。炎症反应如果持续叠加、恶性循环下去,最可怕的是产生瀑布效应,汇小流而成江海,最终导致炎症风暴。全身器官都被炎性因子攻击破坏,多器官衰竭。 这就是在武汉版病毒中常见的、真正意义上的新冠重症。而奥密克戎已经足够温和,病毒本身的破坏已经相对较小。因此,应对炎性因子对机体自身的伤害,减轻炎症反应,比杀灭奥密克戎更重要。 所以,逻辑在于: 1、病毒感染的治疗包括抗病毒和消除炎症反应; 2、现在并没有真正意义上能完全杀灭病毒的特效抗新冠病毒药,其次奥密克戎已经足够温和,对机体损伤小,不抗也罢,等机体自行清除; 3、因此,对于奥密克戎的治疗,主要在于减轻机体自身炎症反应。 问题三 什么药能够阻断炎症反应? 这个问题很庞大,长话短说。就只说大家熟态的对乙酰氨基酚和布洛芬。 严格意义上,它们既不能叫止痛药,也不能叫退烧药,它们叫做非甾体抗炎药。因为,他们的作用是阻断炎症因子,减轻炎症反应;而止痛和退烧,只是它们阻断炎症反应之后的结果和收益。 所以,它们是真正意义上的消炎药。只不过这个家族很庞大,除了大家最近耳熟能详的对乙酰氨基酚和布洛芬之外,还包括大家也很熟悉的阿司匹林、双氯芬酸、洛索洛芬、蔡普生、氟比洛芬等等。 不同的成员各有特长,比如对乙酰氨基酚擅长退烧,止痛作用很弱;而布洛芬退烧和止痛兼顾。 但这一类药有个问题,他们并不是精准打击,而是通过抑制所有COX而生效,包括COX1。COX1这个东西我不详述,只需要知道,它在正常胃肠道含量也很高。 也就是说,通过抑制COX1而抑制炎症反应的同时,很容易造成胃肠道的伤害。 这就是为什么川渝地区曾经常见的“头痛粉”(阿司匹林和对乙酰氨基酚的混合物),效果强大,但大量患者胃出血,而最终退出了历史舞台 (不过我坚信依然存在于民间一些“祖传秘方”的“特效药”当中)。 […]

小D
确诊癌症拖一两个月才治,到底会不会影响疗效?

确诊癌症拖一两个月才治,到底会不会影响疗效?

近期,全国新冠疫情出现反复,各大主流城市均出现不同程度的确诊人数“小高潮”。随之而来的,是各地纷纷出台各种疫情管控措施,客观上给各地的肿瘤病友就诊治疗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 因此,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再一次被提起:治疗延误,是否会影响疗效? 这个问题,其实主要分三类情况: 第一种情况,是治疗已经告一段落,正在规律复查,处于康复期的肿瘤病友,这部分患者由于疫情导致不能按时复查,可以选择推迟若干时间进行复查或其他医院进行复查,一般而言,不太会影响疗效。 第二种情况,已经开始治疗,尚未完成的病友,比如正在放化疗,因故面临中断的病友,这部分患者一般而言主管医生都会和患者保持联系,同时酌情安排替代方案。比如静脉化疗改成口服药,比如疫情稳定后放疗次数酌情增加若干次以弥补中途的较长时间的中断,比如联系其他同级别的兄弟医院接手处理等,一般而言对患者的疗效造成的影响,也在可控范围。 最后一种情况,是刚刚确诊或刚刚发现疑似症状,尚未与某个主管医生建立医患关系,也就是说还没来得及锁定一个明确的主管医生,疫情就来了,从而导致患者及其家属内心焦虑,不知道找谁咨询,不知道下一步该如何是好,更不知道疫情防控措施何时结束。   对于这一类患者,从发现或确诊肿瘤,到开始治疗的时间间隔,因故被拖长,是否会导致肿瘤快速进展,从而导致疗效大打折扣?   关于这个话题,其实一直以来也是学术界研究的重点:虽然不少研究之间结论有所差异,但是,绝大多数研究认为,除非是肿瘤急症或拖延的时间过长(比如3个月、6个月以上),一般而言,轻度的治疗延期,并不影响治疗的疗效,尤其是对中晚期实体瘤患者。   举几个著名的权威研究,分享给大家: 首先,是一个澳大利亚教授做的关于肺癌的研究。该研究分析了2006年到2012年悉尼一家大型三甲医院收治的1729例肺癌患者的资料,从确诊到开始治疗,平均的等待时间是32天——这里指的是从获得病理报告到开始任何抗癌治疗的时间,足足1个月。   分情况看:从确诊到手术的平均等待时间是35天,也就是7周;从确诊到放疗的平均等待时间是21天,也就是3周;从确诊到药物治疗的平均等待时间是25天,也就是3周半。   相比于等待时间短于平均时间的患者,等待时间长于平均时间的患者,从数字上看,反而生存期更长、死亡率更低,当然两者几乎没有统计学差异。   事实上,在欧美国家,肿瘤病人从确诊到开始接受任何形式的抗癌治疗,平均等待时间就是在3-6周左右,在这个把月时间里,要完善充分的检查和多学科专家讨论,同时也给患者及其家属一个充分的心理和生活安排上的准备时间,然后再安排治疗,这样才可以保证最佳治疗。 第二项研究,是关于结直肠癌手术患者的。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教授整理和分析了18万7394名接受外科手术的结直肠癌患者的资料,近20万人的大数据,绝对震撼。   从确诊到手术,有24.2%的患者等待时间短于1周(其中绝大多数都是由于出血、穿孔、梗阻等急症,匆忙上台手术);30.5%的患者等待时间在1-3周,29.0%的患者等待时间3-6周,9.7%的患者等待时间在6-9周,剩下还有6.6%的患者等待时间超过9周(其中包括3.3%的患者等待时间超过12周)。对比这18万多患者的生存期,并匹配好患者的肿瘤分期、年龄、性别等其他潜在的干扰因素。   结果显示:等待时间在3-6周的患者,治疗效果最好,生存期最长(5年生存率71.8%)。更进一步的亚组分析显示:对于3期的肠癌患者,等待时间3-6周或6-9周的病友,事实上没有疗效和生存期的差异。   这个数据,再一次充分显示了,除非是肿瘤急症,迫不得已,术前进行为期个把月的、充分的、方方面面的准备,有利于最大化抗癌疗效。 最后分享一个一周前发表的,最新鲜出炉的数据,是荷兰人统计的6895例宫颈癌患者的数据。   相比于美国和澳洲人,欧洲人的淡定和从容,是体现在各个方面的:从确诊宫颈癌到接受手术治疗,平均等待时间是8.5周;从确诊宫颈癌到接受放化疗,平均等待时间是7.7周。在欧洲,一个癌症患者,从确诊到治疗,基本上要等待2个月左右,这是常态。   经过基线资料的校正和匹配,结果发现等待时间长于平均数的患者,治疗效果和生存期并未打折扣。     以上三个研究,联通其他类似的成百上千个研究,均提示:除非是肿瘤急症等少数特殊情况,从确诊实体瘤到开始治疗,平均等待1-2月,在欧美国家是常态,而且在此基础上,再拖延一定的时间,一般而言也不会很大程度地影响疗效。真正影响疗效的因素是患者肿瘤本身的恶性程度以及患者是否经过详细分析、周密讨论后制定一个靠谱的抗癌方案。     参考文献: [1]. Does timeliness of care in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impact on survival? Lung Cancer. 2017 Oct;112:16-24. doi: […]

小D
传染力更强的BA.5毒株出现社区传播,国内疫情将走向何方?

传染力更强的BA.5毒株出现社区传播,国内疫情将走向何方?

最近短暂平静的国内疫情,这两天再次警铃大作。 其中,引发最大关注的,是西安疫情。 据陕西省疾控中心对当地阳性感染者的核酸样本全基因组测序结果显示,其为奥密克戎BA.5变异株。 这也是BA.5首次在中国大陆出现社区传播。 这两天,除了西安之外,安徽、北京、深圳、上海等地也出现了新一波的社区传播疫情,虽然具体的病毒分型还未披露出来,但考虑到和西安这波疫情同时出现,BA.5的可能性不低。 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新毒株,与之前的奥密克戎亚种相比,有更强的传播力、更强的免疫逃逸能力。在更难阻断传播的同时,现有的疫苗对它作用也更小。 此外,它导致的感染,症状不再主要在上呼吸道,侵入肺部的可能性更大,一定程度上更接近Alpha、Delta毒株,而非初代奥密克戎。 快速成为多国主流毒株,引发又一轮感染高峰 BA.5是奥密克戎的新亚型变异株,2022年2月在南非首次被发现。今年4月至5月间,BA.5已在南非快速引发又一波疫情,不过感染数量比之前一波要少,并且很快消退了。 然而,这一新变种迅速在全世界扩散开来,带来世界范围的又一波疫情——与几个月以来在全球大流行的BA.2相比,它的传染性更强。 如今,在美国和欧洲多个国家,它已取代 BA.2变异株成为主流毒株。 根据美国疾控中心公布的最新数据,BA.5已占全美新增新冠病毒感染病例的53.6%。德国疫情主管机关罗伯特·科赫研究所统计,BA.5如今已占德国确诊比例的66%,而在一个月前还不到10%。 更早一点,在葡萄牙,BA.5于6月即已占所有新感染病例的80%。 在亚洲,这一变种也在快速扩散。日本国立传染病研究所估计,到7月下旬,该国新增确诊中的BA.5占比将超过一半。 在部分国家,BA.5已带来又一轮感染高峰——在美国和法国,感染者再次日增超过了10万。 更容易感染肺部,更多仍需观察 这一变种的毒性如何? 相关数据还并不多。一个公认的结论是:与几个月来全球流行的奥密克戎BA.2毒株相比,它更容易感染肺部细胞,而不只是上呼吸道。 东京大学病毒学家Kei Sato发现,与BA.2相比,BA.5在小鼠试验中更容易导致老鼠的肺泡、支气管严重发炎。 他得出结论:BA.5与其他新亚种(如BA.4、BA.2.12.1)一样,可能更容易感染肺部细胞,而非上呼吸道组织,因此症状可能更严重。他指出,这与早期的变异株更为类似,如Alpha及Delta。 因此,他认为,Omicron亚变种,特别是BA.4、BA.5,对全球的健康风险可能高于BA.2。 美国遗传与基因科学专家艾瑞克.托波尔(Eric Topol)最近发表文章称,多项研究发现:Ba.5及BA.4是至目前为止对低水平中和抗体反应有最强免疫逃逸能力的变种。他认为,这两种亚种都有较强引发重症的能力,因为它们在肺细胞培养皿中复制传播速度比其他奥密克戎变种快得多。 他还指出,感染者出现嗅觉或味觉丧失、恶心、呕吐和腹泻的可能性更高,症状持续时间更长,因此必须密切观察。 而真实世界的情况,仍然扑朔迷离。 有的让人稍可安心:在起源地南非,它只是掀起了一场小风浪,很快就平息了。有一些国家的数据表明,暂未观察到BA.5引发重症的几率增大。 不过,也有一些国家观察到,住院率稍有升高。 进入社区传播,只是时间问题 其实,在这之前,BA.5已离我们十分近了。 虽然中国大陆和港澳台地区都仍然采取入境检测与隔离措施,但新毒株攻破边境防守、进入社区传播,似乎只是早晚问题。 2022年4月,香港和上海就曾在入境这一关各拦截下一名感染者。 而最近,香港的疫情重新抬头,正是由BA.5而起。甚至连续200多天无新增本地确诊病例的澳门,上个月也被它攻破,不得不采取封控措施,并组织数轮全民核酸检测。 刚刚离开BA.2爆发“高原期”的台湾,因疫情趋缓,近日将入境隔离天数由7+7缩减为3+4。 不过,尽管商业界呼声甚响,台湾疫情防控部门表示并不会在短期内取消入境核酸检测和隔离要求。原因之一,正是其面临以BA.5为主的奥密克戎新变种“兵临城下”的威胁——近日,当地疫情防控部门针对6月9日至6月26日的182名境外移入病例进行病毒基因定序,发现BA.5毒株已占约52%。 目前,台湾地区尚未发现这一毒株进入社区传播的证据。不过,当地多位专家已指出那只是早晚问题,并呼吁群众尽快打满疫苗。 效果更好的疫苗何时出现? 7月5日,西安宣布,从次日0时起,在全市实行7天临时性管控措施,包括公共娱乐休闲场所暂停营业、餐厅暂停堂食,公共场所实施扫码、测温、规范佩戴口罩、通风消毒等措施。 这在当地引起了一定恐慌。当日晚,“西安发布”公众号发文称,不是“封城”,只是部分公共场所实施临时性管控。 从目前情况看,BA.5即将挑起一轮新的新冠全球大爆发。而能彻底抗击疫情的,当数疫苗。 Omicron BA.4和BA.5正在迅速席卷美国。不久后的又一轮大爆发,惊动了美国FDA的独立疫苗专家小组。他们第一次专门为一个新冠新毒株开会投票,正式提出建议:美国应该针对奥密克戎进行新的新冠疫苗接种。 坏消息是,目前全球已上市的疫苗,几乎都是针对原始毒株的。面对免疫逃逸更强的BA.5,它们的作用大大削弱了。 不过,这一小组并没有具体建议疫苗应针对哪种亚型。 虽然全球疫苗企业已有不少在研发针对奥密克戎的疫苗,并且部分品牌预计将在今年秋天上市,不过这没有跟上病毒变异的脚步——例如,辉瑞和莫德纳的新款疫苗,还是针对BA.1毒株的。最近,两家公司提供了小型研究的数据,指出新款疫苗在抵抗BA.4和BA.5方面,效果并没那么好。 看起来,FDA独立疫苗专家小组成员更偏向将BA.4或BA.5为目标。但即使是研发生产最快的mRNA疫苗,也需要大约三个月时间。这其中给监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显然,困扰我们大半年的BA.2不是新冠大流行的终结者,BA.4和BA.5也不会是。新冠疫情还会持续多久?下一步走向何方?都是未知数。 可以肯定的只是,人类会一直以最大努力,不断升级疫苗、药物,最终与新冠病毒达到相对均衡的相处状态。

半夏
肿瘤病人是否该打新冠疫苗,一文全解析

肿瘤病人是否该打新冠疫苗,一文全解析

2022年以来,新冠疫情再次袭扰中国:各地疫情此起彼伏,新增阳性感染者数逐日攀升。在此背景下,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再一次成为肿瘤病友关心的焦点:是不是该去打新冠疫苗,什么时候打,打什么牌子的更好?本文尝试用数据说话,给大家提供一份简明实用的建议。   01 肿瘤病人,是遭受新冠疫情威胁最严重的脆弱人群之一   据统计,2020年我国新发的癌症患者有457万,死亡病例有300万。全体人群中肿瘤病友(包括新确诊的和既往确诊的)的比例大约占0.6%左右。   肿瘤病友由于疾病本身以及治疗导致的副作用等原因,常常处于免疫抑制状态,因此更容易感染新冠病毒。   2020年武汉疫情爆发初期,国内就有学者统计了其中1590名新冠病毒感染者的合并症情况,发现其中肿瘤病友所占的比例高达1%,这个比例高于肿瘤病友在全体人群中的占比,初步证实了肿瘤病友的确更容易感染新冠病毒。此后,更大规模的类似研究一次又一次的证实了该结论。   此外,相比于普通人,肿瘤病友一旦感染了新冠病毒,其后果更加严重,表现为住院率、重症率和死亡率更高。早在2020年就发表的一项荟萃分析,纳入了46499名新冠病毒阳性感染者,其中包括1776名肿瘤病友,将两组人群的基线特征进行匹配和均衡后发现:相比于非癌症患者,癌友感染新冠病毒后ICU入住率提高56%,死亡风险提高66%。   后续其他研究也纷纷得出类似的结论:相比于非癌症患者,肿瘤病友感染新冠病毒后重症率和死亡率大幅度提高。   02 肿瘤病人接种新冠疫苗保护力打折扣,但是疗效依然明显 与国内通行的做法(不鼓励或者不允许肿瘤病人接受新冠疫苗)不同,国外绝大多数权威机构和医学指南均推荐肿瘤病人积极接种新冠疫苗。 美国国家疾控中心、NCCN指南、国际老年肿瘤学会、欧洲肿瘤内科学会、美国临床肿瘤协会、癌症免疫治疗学会、法国癌症免疫治疗学会、西班牙肿瘤内科学会等国外、国际协会,均一致推荐肿瘤病友积极接种新冠疫苗,甚至考虑到肿瘤病人的免疫抑制状态以及一旦感染新冠病毒后果的严重性,将肿瘤病人纳入接种加强针(第3针)的优先人群。正因为国外肿瘤病友大规模接种新冠疫苗,为我们积累了丰富的疗效和安全性数据。 疗效方面,总体而言,是亦喜亦忧。 喜的是,多项大规模数据显示,新冠疫苗的全程接种和加强针接种,可以提供相当程度的保护力。比如入组条件严格的3期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纳入的肿瘤病友绝大多数是病情稳定期病友)的亚组分析显示:46429入组的受试者中,包含3813名肿瘤病友,完成2针疫苗接种并随访满6个月后,疫苗接种组有4人出现了有症状的新冠病毒感染,而未接种疫苗的对照组有71人出现了有症状的新冠病毒感染,换算下来接种2针mRNA新冠疫苗在肿瘤病友中,对有症状感染的保护力高达94.4%,这一疗效数据和总体人群无统计学差异。 当然,这样一个高水平的保护力数据,在真实世界中是要打折扣的。比如,2022年2月发表的一项来自真实世界的人群数据,184485名肿瘤患者纳入分析(各种各样的病人都纳入,包括正在治疗的),其中113796名患者接受过新冠疫苗的接种,将其中基线特征(比如年龄、性别、人种、肿瘤类型、肿瘤分期、接受治疗的情况等)进行匹配后,接受过疫苗接种的29152名肿瘤病友与相同数量的未接受过疫苗的肿瘤病友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显示:2针新冠疫苗接种后,可以将新冠病毒感染的风险降低58%。 总而言之,不管是精挑细选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还是真实世界的研究,均提示接种新冠疫苗,在肿瘤病友中,依然能提高相当高水平的保护力,这是可喜的部分。 不过,也有隐忧。肿瘤病友,尤其是血液系统肿瘤病友和正在接受放化疗等治疗的肿瘤病友,接受疫苗注射后,保护力大打折扣。比如上面刚刚提到的纳入了184485名真实世界肿瘤病友的研究就给出了相关数据: ● 接种疫苗前6个月内均未接受过任何抗癌治疗的病友,疫苗接种后保护力可以达到85%;而接种疫苗前3个月内接受过任何抗癌治疗的病友,疫苗接种后保护力下降到54%; ● 实体瘤患者疫苗接种后平均保护力是66%,而血液肿瘤患者疫苗接种后保护力急剧下降到19%; ● 靶向药对疫苗保护的打击最大(接受靶向药治疗的患者,疫苗接种后保护力下降到29%),化疗次之(保护力数据是57%),内分泌治疗影响最小(保护力数据是76%)。 此外,众多疫苗接种后诱导出保护性抗体的比例和浓度的研究,也得出了类似的结论:肿瘤病友,相比于非肿瘤人群,疫苗接种后诱导产生的保护性抗体的比例下降,浓度下降,尤其是那些正在接受化疗、靶向治疗等抗癌治疗的患者。   03 肿瘤病人,接种新冠疫苗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与总体人群基本相当   100%安全的疫苗,是不存在的,但是疫苗接种后发生不良反应的概率总体而言是非常低的,而且绝大部分是轻微、容易处理的。一般而言,接种疫苗后常见的副作用主要是:头痛发热、咳嗽、接种部位局部红晕、呕吐、食欲不振、腹泻等,一般不需处理,短期内可自行恢复,如果持续以上症状,需要及时就医。 目前,众多研究显示,肿瘤病友相比于普通人群,接种新冠疫苗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和类型,基本是相似的。 纳入四万六千多人的3期临床试验数据显示:疫苗接种后肿瘤病友中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率是5.6%,而总体人群中是4.3%;疫苗接种后发生威胁生命的严重副作用发生率,肿瘤病友中是千分之4,而总体人群中是千分之6。 这里有一点需要强调,上述不良反应未必一定和疫苗是相关的。临床试验设计过程中,接种疫苗和安慰剂是随机双盲的,接种安慰剂组也会出现一定比例的“不良反应”(提示这些不良反应很可能是心理暗示或者其他非疫苗接种相关的因素导致的)。比如,接种了安慰剂的对照组,发生威胁生命的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率,在肿瘤病友中是0.9%,在总体人群中是0.7%。 综上所述:疾病稳定(抗癌治疗结束1-3个月以上)的肿瘤病友,建议积极接种新冠疫苗,甚至应该积极接种加强针。而正在接受放化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或者前期治疗后不良反应严重尚未康复的病友,暂缓接种新冠疫苗。 参考文献: [1]. LiangW, Guan W, Chen R, et al.Cancer patients in SARS-CoV-2 infection: a nationwideanalysis […]

小D
致「疫情风暴」中被「围困」的癌症患者:这些有限的建议,或许可以帮助你摆脱困境

致「疫情风暴」中被「围困」的癌症患者:这些有限的建议,或许可以帮助你摆脱困境

2022年伊始,一场愈演愈烈的「疫情风暴」再一次席卷了我们。   新冠病毒的凶残与易感还是大大超乎了我们的想象力。尽管我们已经进行了足够完善的防疫措施准备,做足了疫情来袭的预案与处置方案,但当这场“风暴”真的袭来时,它还是无孔不入的侵袭到了我们身边: ● 2020年新年伊始,新冠疫情侵袭武汉,累计确诊病例82947例; ● 2022年新年伊始,新冠疫情(奥密克戎株)侵袭上海,截止发稿的4月8日,上海累计报告阳性感染者131524例(其中无症状感染者127131例,确诊病例4393例)。   本轮上海的新冠疫情规模,仅截止现在就已经大幅超过了武汉疫情的规模。而就在前几天,国家卫健委宣布目前上海疫情仍处于进展期,也就是说这轮疫情的爆发我们还远远看不到尽头。   幸运的是,在疫苗与新冠特效药物的共同帮助下,截止目前上海仅有一例新冠确诊患者转为重症,目前正在治疗中。   但作为拥有2400万人的国际化大都市,上海在这次疫情的大考中难免有些不足之处。这些天在社交媒体中不断爆出的“全民抢菜、绿化带挖野菜”等等魔幻的抗疫段子,就是最好的例证。   在这些段子的背后,是上海社会资源挤兑后,普通人被围困在疫情风暴的中央面临的实际困境。而普通人尚且如此,本就艰难的癌症患者就更是不堪了。   疫情当下,社会资源挤兑的中心,就是医疗资源的挤兑。2400万人的集体核酸,让所有的医护们都开始了抗疫连轴转,正常的医疗行为被无限期搁置了:   上海各大医院停诊情况   复旦肿瘤停诊公告   就在3天前,我们刊载了一封读者来信:疫情当下「 沉默的大多数」就该忽略吗:八年抗癌「老兵」给世界的一封信;为疫情中的癌症患者发出呼喊:“沉默的大多数”不应该被忽略!   但现实是,尽管上海已经在全力保障“急难险重”患者的正常就诊,癌症病人们仍然遇到了不小的困难:   3月18日,一位肿瘤患者的妻子妻子跪在小区居委会门前求助:各大医院因疫情停诊,实在联系不到可接收的医院,而患者病情已经无法等待。   来源:新浪微博   虽然后期在各方的协调帮助下,患者得到了上海第八人民医院收治,但仍然在就诊的第二天不幸去世。   在微博上,存在类似情况的癌友们同样比比皆是:   来源:新浪微博   在疫情大环境的挤兑下,个体遭遇的悲剧始终难以避免。我们更应该看到的是,上海的相关医疗机构正在全力以赴帮助特殊癌症患者的诊疗,同样也存在不少患者受到了积极帮助,脱离了困境。   我们更要呼吁:面对疫情风暴中心的癌症患者们,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采取我们提供的这版可能有限,但是非常有用的癌症患者“自救”指南: 1 上海疫情相关救援文档(复制下面的链接在浏览器打开)   ① 封控期间物资购买渠道: https://docs.qq.com/sheet/DRGZFdFlYdnRyRXli?tab=rcmi5f&scode= ② 上海医疗救助: https://docs.qq.com/sheet/DQkxnQmxjYndhdGlX?tab=BB08J2&scode= ③ 上海消保委️官方汇总的物资清单: https://mp.weixin.qq.com/s/1I5sdomJV5Qfdq_ctV2r7A ④  每天都在更新!【腾讯文档】上海抗疫互助(持续更新): https://docs.qq.com/sheet/DUm9SaUptYWtXSnBu ⑤ […]

小D
疫情当下「沉默的大多数」就该忽略吗:八年抗癌「老兵」给世界的一封信

疫情当下「沉默的大多数」就该忽略吗:八年抗癌「老兵」给世界的一封信

合上手机,闭目休息,心里莫名的情绪实在难以平复。   自新一轮的疫情爆发以来,已经在家隔离半个多月了了。宅家隔离的日子并不无聊,每天在病友群里和大家讨论病情,胡侃吐槽,给一些新的患者“传授”经验,日子和往常没多大区别。   但这样的悠闲的日子仅仅是于我而言的“和平”——虽然我的病情目前仍在缓慢进展,但我毕竟没有面临癌症带来的急症。也就是说,面对疫情,我还拖得起。   但是那些拖不起的人呢?在疫情暴发的这段时间里,我看到了大家众志成城支援上海抗击疫情的画面,但我更关注的是我们这样的癌症群体,在我的病友群和癌友圈子里,我见到了太多疫情期间的悲剧,心里的滋味实在难言。   点燃情绪的是病友们疫情下“无药可用”的求助。其实,不仅仅是“无药可用,无路可走,无处可去”,癌症病人遇到的问题远比外人想象的多得多。当然,已经反复有政策宣导不能停止为“急难险重”的患者提供医疗服务,但在2400万人集体核酸的大背景下,癌症病人的治疗,真的受到了很大影响,这也是无可避免的。   没有身在地狱,就不知道地狱里究竟是什么样子。   借着这份情绪,我有些话实在不吐不快,讲讲我们这些“沉默的大多数”究竟面临什么样的现状,但我又不知道用什么样的方式来说。   那么,索性就当做我给这个世界写的一封信吧,毕竟我也不期待有谁可以回信。   1 面对癌症,我一直觉得自己是个“幸运”的人 2012年,是我人生里面最灰暗的一段时光。这一年,我被确诊为肉瘤晚期。这就意味着,从确诊这一刻开始,我的所有治疗都将不再以“治愈”为目的,而是延长我的生命。癌症,将成为陪伴我终生的一位“对手”。 确诊之初,也经历过自我否定、沮丧、绝望,以及在自我调节后的接受现实,接受从一位“社会人”向一位病人身份的角色转变。相信这是每一位癌症患者都经历过的心理状态。社会的否定,自身的否定再加上病痛的折磨,只有身处其中才知道那段灰暗的时光多么难熬。 幸运的是,我的癌细胞格外“听话”。八年的时间里,我经历过局部手术、放疗、化疗、血管抑制剂、伽马刀、局部消融等等五花八门的治疗,最近几年还幸运的搭上了免疫治疗的“快班车”。虽然也被下过不止一张病危通知书,但目前仍然好好的,各个零件都算完整,与我身边一波一波“更新”的病友相比,已经是非常幸福了。 在这封信的开头,我把我们这个群体称作“沉默的大多数”。因为作为一个正常人,你可能永远都无法触碰到患者群体这个世界,而当你作为一个患者加入到这个世界中来时,你会发现这个世界出乎意料的庞大: 2015年,中国新增癌症患者429万人,新增死亡癌症死亡病例281万人。按这个数据推算,加上像我这样存活时间超过一年的患者,癌症患者的数量怎么着也得超过500万人吧,其中晚期患者按一半来计算,也就是250万人。 再来,在晚期患者中,危重病人就算按照10%来计算,也足足有25万人。这个数据是我自己拍脑袋想的,在现实世界里面,这个数据只会更多。不同的是,因为所有人都习惯了癌症患者群体的存在,也就会相应的忽略我们的遭遇和想法。 毕竟,疫情当前,就算这25万人遭遇再多不幸,也比不得现阶段不断上升的感染人数更吸引人们的关注。毕竟,疫情才是事关国计民生的重大卫生事件。 新冠病毒暴发的时间,恰逢癌症患者最难熬过的冬春之交。在疫情+癌症病痛的双重挤压下,癌症患者到底有多难?下面是几个我在癌友圈子里亲眼目睹的案例。 2 冒着疫情肆虐的风险在肿瘤医院排起长龙 在这个全民“自我隔离”的特殊时期,一群极易感染病毒的癌症患者冒着风险,在人群密集的肿瘤医院门口排上几个小时的长队看诊,看着就让人心酸。 更加雪上加霜的是,为了应对病毒疫情,各大医院都在减少门诊数量,癌症门诊更是无法幸免。不少医院将患者挂号改为预约制,于是现实中的排队转移到了网上,虽然没有这么长的队,还是很多人挂不上号。   到现在为止,部分医院因为疫情暴发的原因,癌症门诊已经直接停诊了。 光是这样形容可能太过抽象,大家无法感受到门诊减诊停诊到底对我们有多大的影响。在我们的病友群中,我遇到了一位走投无路的病友L。 L是浙江人,他的母亲2018年罹患非小细胞肺癌,经过基因检测虽然有EGFR突变,但在服用了易瑞沙和泰瑞沙之后均已耐药了,目前病情正在快速进展。身处疫情扩展最为严重的省份之一,L计划年后给母亲进行化疗来控制病情发展。 然而病情的变化超出预期,就在疫情暴发前夕,L的母亲开始出现颈部剧痛,同时伴随有右手不听使唤的情况。L赶快带妈妈做了核磁与CT,医生评估颈椎部位骨转移病灶已经压迫神经,必须马上进行手术松解神经被压迫的情况,否则压迫时间过久可能出现瘫痪、大小便失禁等情况。 这个诊断无异于晴天霹雳,于是L马上预约医生进行手术,希望尽快解决妈妈神经压迫的问题,诊断医院告知受疫情影响,目前已经停了手术排期预约,现阶段只保留门诊手术可以进行。 求爷爷告奶奶无果,L马上转向其他医院希望尽早进行手术,然而偌大一个城市,不是不收住院患者,就是不敢进行那么大的手术,竟然没有找到一家可以手术的医院。面临处处封路、封城的现状,L又不敢带着危重的妈妈毫无目的的外出就医。 到现在为止,L还在想办法预约手术医院,群友们也在群策群力帮忙。而他的妈妈依然在每天忍受剧痛,并且出现了无法排尿的问题,已经在家装上了尿袋。 堂堂九尺男儿,在语音里嚎啕大哭。眼睁睁看着至亲之人在眼前一点点衰弱无力,可能是世间最残酷的事情了。 3 我亲身体验过PICC置管的痛苦 PICC管全称“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是利用一根导管从外周手臂的静脉进行穿刺,导管直达靠近心脏的大血管,以便癌症患者不受化疗中具有刺激性的化疗药物对手臂静脉血管造成损伤。 说白了,就是用一根长达50cm的导管,从你的手臂处穿刺进去,直接伸到心脏周边的大血管附近。留在体外的导管只有大概4-5cm,其他管子都在你的身体里。我很难忘记在进行PICC置管手术时,输液管在身体里前进的难受与痛苦。 PICC管必须一周进行一次护理,否则很容易造成进针处伤口感染。在这个疫情蔓延的至暗时刻,我们一位病友因为PICC管延误两周没做冲管换膜,在一次不小心扯到伤口后,伤口感染发炎了。 短短两天,发炎情况就变得异常严重,伤口周边大片红肿伴有部分发黑,原谅我就不把感染的照片贴在这里了,大片感染的照片看起来异常触目惊心。在疫情的中心,看诊变为极为艰难的一件事。 好在现在这位坚强的小哥现在已经住进医院开始进行抗感染治疗了。但在手臂感染剧痛的情况下要抽出那根伸进身体里的导管,到底会有多少疼痛在里面,我不敢想象。 这仅仅是全国各处看病困难的一个小小缩影,还有更多,更糟糕的情形正在发生。 4 “最好的告别”和“毒鸡汤” 前不久,病友圈子里有一句话广为流传:“癌症是最好的告别”。因为你有这足够的时间去做你最想做的事,有时间去和你爱的人,去和这个时间做最好的告别。这句话虽然听起来暖心,但在我看来这无异于一句“毒鸡汤”。 因为你们没有感受过癌痛到底是一件多么绝望的事情。 如果世间有地狱的话,那癌症病人的癌痛体验一定是最接近地狱的感受。我曾在这个地狱里待过,又从这个地狱中解脱过来,对此最有发言权。 止痛药可能是解救我们短暂逃脱地狱的唯一手段。科学服用止痛药,可以一定程度上减轻让人绝望的疼痛。对于癌痛而言,止痛药没有上限,200mg一颗的奥斯康定,每天服用十多颗的大有人在。 但是疫情毫无预兆的爆发了,一些可能“细枝末节”的药物供应出现了问题。例如说,对癌症患者最重要的止痛药。 止痛药断供,对患者而言甚至比救命药断供更让人绝望。病情进展有一个过程,但剧痛的袭来是突如其来,无处不在的。在这个春节里,我的病友群中至少五分之一的患者断了止痛药。虽然群里都在积极应对,互相支援“救命”的止痛药,但受疫情影响,平时无比给力的快递也效率极低。 […]

小D
预防新冠,3针疫苗不可少!香港预测数据显示:3针疫苗有效降低新冠死亡风险90%以上!

预防新冠,3针疫苗不可少!香港预测数据显示:3针疫苗有效降低新冠死亡风险90%以上!

今年2月,香港疫情突然恶化,单日新增病例一度突破5万。而对疫情严防死守的内地也不太平,吉林、深圳、上海等地爆发多起大规模疫情,离香港最近的深圳已经封城。 疫情之下,一组疫苗有效率的数据刷爆了网络。这一数据中,3针复必泰对奥密克戎毒株的感染预防能力在接种6个月后依然能有77%,远超3针科兴的8%。而在对重症的预防上,3针复必泰的有效率在95%左右,也要高于3针科兴80%左右的数据。   这一疫苗有效率的数据,出自于香港大学对第五波疫情的模拟分析研究[1]。这一研究分析了不同防控程度下香港疫情的走势: ● 如果维持当前的4级防控措施,不采取内地式封城管控,疫情很难得到控制; ● 如果受社会经济因素影响,防控措施降级到2级或3级,情况会更糟; ● 如果进行内地式封城管控,疫情将得到有效控制。但到封锁接触后,人群免疫力只会提高20%,疫情很容易卷土重来。 这种情况下,研究人员又模拟了维持当前防疫措施,并加快推进疫苗接种的情况。在其中,研究人员结合先前多项疫苗接种后抗体滴度的数据,建模分析了接种不同疫苗对当前流行的奥密克戎毒株的预防能力。 分析结果显示,无论是科兴的灭活疫苗,还是mRNA疫苗复必泰,如果仅接种两针,预防奥密克戎感染的能力都不怎么样。在两针接种完成后的第14天,抗体滴度高峰期,科兴疫苗对奥密克戎毒株感染的预防有效率只有3%,复必泰也只有20%。到接种后6个月时,两种疫苗更是都只有1%的预防有效率。 而接种三针疫苗时,接种不同疫苗对奥密克戎感染的预防能力差异就比较显著了。总体来说,接种的复必泰越多,预防效果越好: ● 3针复必泰在接种后14天时对奥密克戎毒株感染的预防有效率有89%,6个月后依然有77%; ● 2针复必泰+1针科兴在14天时的感染预防有效率有81%,6个月后降低到44%; ● 2针科兴+1针复必泰在14天时的感染预防有效率有64%,6个月后降低到29%; ● 3针科兴在14天时和6个月后对奥密克戎感染的预防有效率分别只有36%和8%。 不过虽然科兴疫苗对奥密克戎毒株感染的预防能力有限,但对重症和死亡的预防能力还是不错的。 预防重症上,2针的复必泰或科兴疫苗都可以维持60%的有效率,3针科兴、2针科兴+1针复必泰和2针复必泰+1针科兴均可维持80%以上的有效率,3针复必泰更是能维持95%左右的有效率。 而在预防新冠死亡上,无论接种的是什么疫苗,接种3针都有90%以上的有效率,接种2针也有70%的有效率。 无论哪种疫苗,只要完成3针接种,对新冠死亡就有90%以上的预防有效率 也就是说,面对奥密克戎毒株的流行,无论接种的什么疫苗,只要完成了3针疫苗的接种,就能有效预防新冠导致的重症和死亡。但要预防奥密克戎毒株感染,最好还是复必泰。 不过需要说明的是,这一研究结论完全建立在对以往数据的建模分析和合理假设上,是一个推测结果,并非香港地区的真实疫苗有效率数据。也希望科学家们能尽快完成对香港疫情数据的统计分析,给出不同疫苗的真实有效率数据。 参考文献: [1]. https://sph.hku.hk/en/News-And-Events/Press-Releases/2022/TBC  

小D
张文宏:疫情毒力明显降低,此次疫情并非「漫长冬夜」来袭

张文宏:疫情毒力明显降低,此次疫情并非「漫长冬夜」来袭

3月14日,张文宏医生通过微博发布当前全国疫情防控形势长文,值得大家关注。全文如下:   抗疫两年以来最困难的时期,是漫长冬夜还是倒春寒?   抗疫两年多,全国同心协力,拒病毒于国门之外,维持了非常低的感染率与病死率。但是春节过后,先是香港迅速进入了第五波疫情,从1例病例破防到全面失控也仅仅用了1个多月。这波奥密克戎BA.2速度很快,内地和香港大多数都是这一株。   国内这波疫情目前处于指数级上升初期。我们团队对感染病例数进行监控时发现,整个两月份我国一直处于全国性的散发病例低水平流行中,不过一直控制的很好,总例数都在200例之内。但是3月初以来,从3月1日的每日119例到3月12日的每日3122例只用了11天的时间,这还是在全国性不放松对新冠的积极监测与防控的态势下发生的。   由于短期内出现了大量的病例,全国各地难免显得有些慌乱,上海也不例外。上海的精准防控在这次奥密克戎BA.2传播之际,由于发生突然,启动晚,病毒快,目前仍处于与病毒的并跑阶段,感到非常吃力。   在对病毒传播的迅速遏制与较大面积的管控中,平时最有特点的上海温度似乎随着抗疫的紧张度上升而有所下降。其实,我们和病毒的争斗将会长久地持续下去,但是防控的节奏不能乱,大家对于下阶段防控的信心不能丢失。当前,为了实现社会面的清零,上海虽然没有停摆,生活都在继续,但是生活的节奏已经开始慢下来,并且迅速对重点区域开始进行精细的管控与筛查。我们相信,奥密克戎BA.2再快,也会受制于生活节奏的慢下来。我们只要慢下来,病毒就快不了。   与此同时,香港同胞与新冠第五波疫情的争斗非常激烈,但也积累了大量的与病毒斗争的经验。今天下午,我和香港大学的病毒学家讨论了数小时。对于未来,我们都有高度一致的看法:   1. 病毒的毒力真的是明显降低了,香港这轮疫情死亡的病例除了年纪大是高风险因素外,绝大多数有明显的基础疾病。换句话说,免疫功能正常,打过疫苗的,无论是何种疫苗,只要是加强过的,基本上都没事。对于这个病毒,消除恐惧是我们必须走出的第一步。   2. 我们统计的上海近六个月收治的2266例病例中,大多数是海外输入性病例,94%打过疫苗。这2266个病人中,重症的只有0.1%,危重症(需要插管)和死亡的一例也没有。有人说病人中94%的打了疫苗还感染,说明疫苗没有用。这就不讲道理了。现在国际旅行的人疫苗接种率很高,达到90%以上,其中不到5%的入境时候被筛查出来有核酸阳性。你去看这感染的5%的人,当然是大多数打过疫苗,这可以理解为打了疫苗仍有突破感染的机会。但是重症率与死亡率真的低于流感了。   3. 香港数据,新加坡和英国数据都显示,不打疫苗不一定有事,因为病毒已经变得相对比较弱了。但是有事的绝大多数都是没有打过疫苗的。在香港这次疫情中,死亡个案中,有89.4%的人并无接种疫苗或只注射了一针疫苗。而80岁或以上的死亡个案中,更有91.5%的人未接种或只打了一针。根据死亡率分析,接种一剂或未打针人士的整体死亡率是2.03%,相较接种两针人士的0.09%,有23倍的差别。   4. 3月10日英国《每日邮报》称,由于经过群体感染与高水平的疫苗接种,包括付出了惨痛的群体感染过程中大量人员的损失,新冠肺炎在英国的致死性已经低于流感。病死率下降了七倍,仅为0.03%。由于奥密克戎已经变得很温和,在实现了广泛接种和自然感染率的国家,新冠病毒现在可能甚至没有流感那么致命。   但这些都不是我们躺平的理由,对于未来抗疫,我们应该有很清晰的思路,而不是整天在争论是清零还是共存。   1. 这个病毒的病死率已经很低很低,在已经实现群体免疫的国家,病死率已经低于流感。但是我们中国如果现在迅速开放,会引起短时间内大量人群的感染,即使再低的病死率也会造成医疗资源挤兑和社会生活的短暂休克,对社会和家庭造成不可弥补的伤害。   2. 我国现在高龄和患有基础疾病的人群中,相当高的比例由于害怕疫苗接种的副作用,还没有充分接种,一旦普遍感染,后果不堪设想。下阶段我们无论如何要对这部分人群做好保护。   3. 通过最近全国各地的疫情应对情况看,无论是在心理上还是社会资源的配置上,还没有做好应对大量病例同时出现的准备。现在全面开放一定会出现医疗资源挤兑,造成难以预计的过度死亡。   4. 因此,近期我国继续采取社会面清零策略,将传播极快的奥密克戎第五波疫情压制在完全可控的水平是非常重要的。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会持久性地采取封城和全检测的策略。   5. 凡是持久的,必是温和的与可持续的。我们要借助此次一定会到来的社会面清零所带来的难得的机遇期与窗口期,准备好更为完备、智慧、可持续的应对策略,这些策略包括:老年人普遍的第三针接种,以及更好的疫苗与疫苗接种策略,可以广泛供给的口服药物,可以负担得起的广泛提供的居家检测试剂,得到有效训练和预演的分级诊疗策略,未来居家隔离的流程,下一次更大规模输入与本土疫情叠加时所需的完整防控体系和充足医疗资源的准备等。前几天有记者问我,为什么接种了这么多疫苗还不能躺平呢,我说这些准备都没有做好,能躺平吗?   这次疫情来的很突然,与其说是冬季还没有过去,还不如说是一次倒春寒,但当我们看清了前方的道路和必将到来的春天,又有什么可以畏惧的呢?

小D
疫情导致早期癌症诊断率大幅降低!医疗内卷之下,癌症筛查更不能忘!

疫情导致早期癌症诊断率大幅降低!医疗内卷之下,癌症筛查更不能忘!

2019年底,武汉被爆出发现了几例不明原因肺炎。当时没人想到,这则不起眼的新闻极大地改变了人们之后几年的生活。疫情之下,人们的日常生活、工作、就医都会遇到各种不便,这也给肿瘤的防治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近日,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摩尔斯癌症中心的Kathryn Ann Gold等人分析了在该院就诊的癌症患者,发现在疫情前后,癌症患者诊断时的分期分布出现了巨大的变化[1]: ● 在疫情前的2019年,该院就诊的乳腺癌患者有63.9%处于I期,只有1.9%是IV期患者; ● 而在疫情中的2020年,就诊的乳腺癌患者中,I期比例下降到了51.3%,IV期比例暴增到了6.2%。 该院就诊的结直肠癌患者的分期分布也出现了类似的趋势。 2019年底开始的新冠疫情着实给人们打了个措手不及。特别是癌症患者,原定的手术被推迟,定期的复查没法进行,不少患者还要面临断药的困境。对于免疫力本就低下的癌症患者,“进则感染,退则弃疗”可以说就是当时的真实处境。 除了影响癌症的治疗外,疫情也给癌症的筛查和诊断带来了很大的困难。为了避免感染新冠,很多本该前往医院进行癌症筛查的人推迟或取消了他们的筛查。一些出现癌症症状,原本会去医院诊治的患者也有可能因为疫情推迟就诊。这些都会使得一些原本能在早期得到诊断治疗的患者,拖到了晚期才明确诊断。 疫情对癌症诊断时分期的影响有多大?Gold等人分析了2019年和2020年到摩尔斯癌症中心就诊的所有癌症患者的数据。 摩尔斯癌症中心 在2019年,共有1894名癌症患者到该医院就诊,其中605名患者(31.9%)处于I期,492名患者(26.0%)处于IV期。 而2020年共有1915名癌症患者就诊,556名患者(29.0%)处于I期,506名患者(26.4%)处于IV期。整体上来说两年中前来就诊的患者人数和分期分布都没有显著差异。 但在乳腺癌上,两年间就诊患者的分期分布出现了明显的变化: ● 2019年前来就诊的乳腺癌患者共有216名,其中I期患者138名,占63.9%,IV期患者4名,占1.9%。 ● 而到了2020年,前来就诊的226名乳腺癌患者中,I期患者只有116名,占51.3%,IV期患者则有14人,占6.2%。 相比于疫情前的2019年,在疫情开始后的2020年前来就诊的乳腺癌患者,处于I期的比例显著降低了19.8%,而处于IV期的比例暴增到2019年的3.3倍。 而2021年的前三个月也延续了这一趋势,前来就诊的乳腺癌患者中I期患者占比进一步减少,只有41.9%,而IV期患者占比则更高,达到了8.0%。 从2019到2021年前三个月,就诊的乳腺癌患者中I期比例逐年降低,IV期比例逐年升高 疫情前后乳腺癌患者的分期分布出现如此巨大的变化,主要在于乳腺癌是一种筛查手段相对完善的癌症,而且筛查方法简单易行,筛查普及率高,在疫情中受到的冲击相比其它癌种也就更大。 除了乳腺癌之外,另一种易于筛查的肿瘤——结直肠癌也呈现出了类似的趋势。在2019年,前来就诊的结直肠癌患者中17.8%处于I期,6.7%处于IV期。而2020年的患者中14.6%处于I期,19.5%处于IV期。 论文作者Gold博士表示:“癌症筛查对于早期发现癌症至关重要,特别是在乳腺癌和结直肠癌中,许多早期癌症都可以被治愈。人们越来越担心新冠疫情影响下,越来越多的患者首次诊断时就处于晚期,无法治愈的阶段。” Gold博士也鼓励在疫情中推迟了癌症预防护理的人们,尽快与他们的初级保健医生商讨适合他们年龄的筛查策略,但这势必也会增加被感染的几率。问题真正的解决恐怕还是要等到疫情完全被控制以后。 参考文献: [1]. Zhou JZ, Kane S, Ramsey C, et al. Comparison of Early-and Late-Stage Breast andColorectal Cancer Diagnoses During vs Before the COVID-19 Pandemic[J]. JAMANetwork Open, 2022, 5(2): […]

小D
肺癌大咖·张宇:疫情期间患者如何防护?免疫不良反应有何征兆?九个问题权威解答肺癌治疗

肺癌大咖·张宇:疫情期间患者如何防护?免疫不良反应有何征兆?九个问题权威解答肺癌治疗

肺癌是我国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恶性肿瘤,随着医学的发展和技术的革新,肺癌的生存率得到了大幅提升。尤其近些年来,分子靶向药物和免疫药物的不断涌现,肺癌的治疗逐渐向精准化、个体化发展,患者有了更多的治疗选择,也看到了更多的治愈希望。 近日,针对肺癌治疗的相关问题,我们有幸邀约南京市胸科医院呼吸内科主任张宇教授进行了专访,希望能指导广大肺癌患者科学治疗、早日康复。 张宇 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 南京市胸科医院呼吸一科主任 江苏省免疫学会转化医学专业委员会常委江苏省预防医学会环境卫生专业委员会常委江苏省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肺癌学组成员,IASLC会员澳大利亚墨尔本阿尔弗雷德医院访问学者主要从事肺癌的诊治以及呼吸科介入治疗的临床研究,对肺癌的早期诊断、精准治疗及全程管理有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 问题一:目前国内新冠疫情还没有彻底平息,而冬季更利于病毒传播,作为一线临床医生,您觉得肺癌患者在防疫方面有哪些需要特别注意的? 张宇教授:肺癌患者属于免疫力相对低下的人群,因此在防范新冠肺炎方面相比普通人群要更加谨慎。   就诊住院时,必须特别注意:   就诊前做好预约,避免在医院长时间逗留,同时减少跟其他患者的接触。对需要住院的患者来说,现在大部分医院入院前都要经过核酸检测和CT检查,而且院内对病房的消毒和管理也很严格,所以总体来说都是安全可控的。   日常生活中,患者还需注意:   第一,戴口罩、勤洗手。这是最基本,最重要的防疫手段。戴口罩能够防止病毒、细菌、支原体的入侵,外出回家以后第一时间用洗手液和流动水洗手,能够有效减少病毒的接触传播。   第二,避免去人群密集的公共场所,尤其是超市、菜场等密闭环境,以减少感染的机会。家中注意通风清洁。   第三,适量运动。在做好防护和保暖的情况下,可以到空气清新、通风良好的地方,坚持适当的体力锻炼。   第四,保持良好的心态。心情愉快,免疫系统也会更加健康。   第五,保证均衡、多样化的饮食。加强营养,增强免疫力,也是对患者最基本的保障。   问题二:您能不能给广大癌症患者介绍一下,肺癌的主要治疗手段包括哪些? 张宇教授:肺癌的治疗手段主要包括手术、化疗、放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和抗血管生成治疗等。对于早期患者来说,以手术治疗为主;中期患者需要内科、外科和放疗科等的多学科综合治疗;晚期患者则主要是靶向治疗、免疫治疗、化疗和以及与抗血管生成治疗的联合。   近10多年来肺癌的治疗取得了非常重大的突破。例如外科手术微创化,放疗设备和化疗药物更新迭代,还涌现出了许多靶向和免疫治疗的药物,使肺癌的治疗取得长足的进步,肺癌患者的生存期也得到了显著的延长。   展开来讲,对早期患者来说,微创手术的创伤非常小,相比以前二十几公分的大切口,现在单孔胸腔镜只有4厘米左右的小切口,有利于快速康复。早期患者大多通过手术就能达到根治。   对于中期患者来说,针对初诊有纵膈淋巴结转移的患者,通过新辅助的化疗或者免疫治疗,实现肿瘤降期后再进行手术切除,能够让患者的预后更好;对于不能根治性切除的中期患者,经过根治性的放化疗之后,再进行免疫巩固治疗,也能明显延长生存期。   对晚期患者来说,以往只有化疗一种治疗手段,但随着靶向和免疫治疗的加入,能让这部分患者活得更长、更好。例如针对PD-L1高表达的患者,单纯的PD-1抑制剂就能够让1/3的患者活过5年,是非常振奋人心的。   问题三:相比于放化疗和靶向治疗,免疫治疗药物有什么特点? 张宇教授:放化疗和靶向治疗都是直接作用于肿瘤细胞来进行杀伤的,而我们现在说的免疫治疗(以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为代表),它不是直接杀伤癌细胞,而是激活病人自身的T淋巴细胞去识别和杀伤癌细胞。   打个比方,人体自身的免疫系统就像是护卫我们健康的一支军队。正常情况下,这支训练有素的军队每天会巡查我们的身体,一旦发现肿瘤细胞,就会把它视为异己,“原地处决”,把肿瘤扼杀在“摇篮”里。但是肿瘤细胞非常狡猾,它会伪装自己,从而躲过免疫系统的识别,也就是我们说的肿瘤免疫逃逸。免疫治疗可以揭开肿瘤细胞的伪装,打破免疫逃逸,让免疫系统能够识别从而清除肿瘤细胞。   为什么我们那么期待、看好免疫治疗呢?因为它有着传统疗法无可比拟的优点:   第一,它一旦起效,疗效可以长久维持。患者能够得到长期生存,这是医患双方共同追求的目标。   第二,与化疗相比,免疫治疗总体来说副作用比较小,患者的耐受也比较好。   第三,从目前的研究结果来看,虽然免疫单药的有效率偏低,不超过20%,但是免疫联合化疗/放疗/抗血管生成药物等,有效率可能达到50%,也是目前肿瘤免疫治疗一个重要方向。   需要注意的是,免疫治疗提倡早用,在病人一般情况良好的时候应用,能充分调动起免疫系统,给病人带来更好的疗效。   问题四:目前,国内已经有8款免疫治疗药物获批上市,在肺癌免疫治疗方面,有哪些药物值得关注? 张宇教授:目前国内获批的进口免疫治疗药物有帕博利珠单抗,纳武利尤单抗,度伐利尤单抗和阿替利珠单抗,价格比较昂贵,年治疗费用大概是20万到30万,也分别获批了不同的肺癌适应症。我们国产的PD-1也有4个,分别是替雷利珠单抗、卡瑞利珠单抗、特瑞普利单抗和信迪利单抗,年治疗费用大多不超过10万。   在肺癌的免疫治疗方面,这几个PD-1都公布了一些临床研究数据。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百济神州的替雷利珠单抗,无论在晚期NSCLC一线鳞癌以及非鳞癌免疫联合化疗的两大Ⅲ期临床研究中都取得了阳性结果,而且临床数据非常的好。同时,替雷利珠单抗还有一个独特的药学优势,它在Fc段进行了结构优化,进一步提高了药物的抗肿瘤疗效。 […]

小D
愈见大咖: 周彩存教授权威指导, 给疫情中肺癌患者的定心丸

愈见大咖: 周彩存教授权威指导, 给疫情中肺癌患者的定心丸

周彩存教授为广大肺癌患者答疑解惑,用权威的观点,给大家一颗实实在在的定心丸

小D
重磅!走私穿山甲上找到冠状病毒,与2019-nCoV病毒高度近似!

重磅!走私穿山甲上找到冠状病毒,与2019-nCoV病毒高度近似!

“人造病毒”阴谋论,可以休矣

小D
专家答疑: 疫情期间, 肿瘤患者如何做好防护与治疗?

专家答疑: 疫情期间, 肿瘤患者如何做好防护与治疗?

靶向药只剩几粒了,想去医院拿药,但又担心感染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怎么办?

小D
扫描下方二维码回复 666 获取解锁验证码
步骤:[ 打开微信]->[ 扫描上方二维码]->[关注"三阴姐妹互助圈"公众号输入 666 获取验证码],即可永久解锁本站全部文章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