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癌症筛查

癌症筛查

深度解读2024年度美国癌症报告:新冠疫情全面爆发,癌症发病率反而下降?但这绝非好事

深度解读2024年度美国癌症报告:新冠疫情全面爆发,癌症发病率反而下降?但这绝非好事

每年初,美国癌症协会都会发布美国癌症的统计数据,并估计当年的新发癌症病例数和癌因死亡人数。今年的癌症统计中,发病率数据截止到2020年,死亡率数据截止到2021年,疫情的影响被全面纳入。   太长不看版: 【1】疫情影响下,2020年新诊断癌症病例显著降低,年龄标准化癌症相关死亡率连续两年(2020、2021)上升; 【2】年轻人癌症谱显著变化,结直肠癌成50岁以下男性第一、女性第二的癌症死亡原因; 【3】所有癌症整体5年生存率69%,甲状腺癌、前列腺癌、睾丸癌和黑色素瘤最高,胰腺癌、肝癌、食管癌和肺癌最低; 【4】预计2024年美国将新增200万例癌症,61万人因癌症死亡,男性和女性终生患癌率分别上升至41.6%和39.6%。 疫情影响 新冠疫情当属2019年底最大的黑天鹅事件,受疫情影响,当时国内很多癌友都遇到了各种各样的就医难题。大洋彼岸的美国,癌症相关死亡人数也出现了明显的上升。 相比于2019年,2021年时所有癌症的年龄标准化癌症相关死亡率均有所上升,平均每年升高1.6%。其中,前列腺癌平均每年升高5.1%,血液癌症平均每年升高4.8%,是上升最为迅速的两类癌症。 除了影响癌症患者的治疗,疫情也对癌症的诊断造成了很大的干扰。相比于2019年,2020年新诊断的癌症病例减少了9%,减少的主要是相对不太致命的、无症状的癌症,如男性的黑色素瘤诊断量降低了16%,女性甲状腺癌诊断量下降了18%。 2020年癌症诊断量(右侧圆点)大幅降低 癌症诊断量的下降并非是癌症发病的减少,而是疫情下很多人推迟体检导致的。2020年少诊断的癌症,都会在将来以更加晚期、更加恶性的形式重新出现。 年轻癌症变化 癌症的年轻化是全世界都在面临的一个问题,而在美国的统计数据中,年轻人中常见的癌症种类在过去20年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1998年时,肺癌是50岁以下成年男性最主要的癌症死亡原因,是第4名结直肠癌的2.5倍。而到2021年,这一人群中结直肠癌造成的死亡人数几乎达到肺癌的两倍,成为50岁以下成年男性最主要的癌症死亡原因。 50岁以下成年男性和女性中癌症死亡变化 女性中的情况也类似。1999年时,结直肠癌仍居50岁以下成年女性第4常见的癌症死亡原因,2021年时同样超过肺癌,成为50岁以下成年女性中仅次于乳腺癌的第2常见癌症死亡原因。另外,宫颈癌自2019年来有所上升,成为50岁以下成年女性中的第3常见癌症死亡原因。 不过在更为年轻的20~24岁女性中,随着HPV疫苗于2006年获FDA批准,宫颈癌发病率呈加速下降趋势。从2012年到2019年,这一年龄段女性浸润性宫颈癌发病率降低了65%,而之前的2005~2012年间只降低了24%。随着时间的推移,宫颈癌死亡率上升的趋势可能很快就会得到遏制。 癌症5年生存率达69% 在2013~2019年间,所有癌症的整体5年生存率达到了69%,相比去年发布的2012~2018年间数据再次提高1个百分点。 目前5年生存率最高的癌症是甲状腺癌(99%)、前列腺癌(97%)、睾丸癌(95%)和黑色素瘤(94%),最低的是胰腺癌(13%)、肝癌(22%)、食管癌(22%)和肺癌(25%)。 癌症生存率的提高一方面是治疗方法的进步,尤其是免疫治疗和靶向治疗的功劳。在这两类新疗法的影响下: ●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5年生存率从1970年代中期的22%上升到2013~2019年间的70%; ● 远端转移黑色素瘤的5年生存率从2009年的18%增加到2015年的38%; ● 非小细胞肺癌的3年生存率从2004年的26%增加到2017年的40%,但同期小细胞肺癌的提升较小,仅从9%增加至13%。 另一方面,诊断技术的进步也为癌症生存率的提高做出了贡献。针对乳腺癌、肺癌、结直肠癌的筛查是这些癌症生存率提高的重要因素,但对甲状腺癌等惰性癌症的诊断,除了拉高癌症生存率数据外,可能并没有实际的意义。 2024年预测 在2024年中,研究人员预计美国将新增2001140例癌症病例,平均每天新增5480例。其中男性最常见的癌症是前列腺癌、肺癌和结直肠癌,女性中则是乳腺癌、肺癌和结直肠癌。无论男女,位列前三甲的癌症加起来都能占到全部癌症的一半左右。 终生患癌率方面,研究人员估计男性一生中被诊断患有浸润性癌症的概率为41.6%,女性为39.6%,相比去年的估计数值(40.9%和39.1%)略有上升。 2024年预计的新增癌症病例和死亡癌症病例 研究人员还预计2024年美国将有611720人死于癌症,平均每天1680人因癌症死亡,预计造成死亡人数最多的是肺癌、结直肠癌和胰腺癌。 其中,2024年预计死于肺癌的将有125070例,是第二名结直肠癌的2.5倍。而肺癌死亡病例中将有101300例(81%)由直接吸烟引起,3500例由二手烟引起。在控烟成果显著,肺癌发病率持续降低的今天,烟草的遗毒依然会持续很久。 参考文献: [1].https://acsjournal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3322/caac.21820  

小D
警惕这22种癌症的典型表现!20个防癌细节不容小觑

警惕这22种癌症的典型表现!20个防癌细节不容小觑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发布的《2020年全球最新癌症负担数据》显示:2020年全球新发癌症病例1929万人,其中我国新发癌症457万人,占全球23.7%,高居全球第一!我们身边有越来越多的人罹患癌症! 1 警惕这22种癌症的典型表现 1.脑瘤:头痛、呕吐、视乳头水肿,是脑瘤颅内压增高“三联症”。 2.鼻咽癌:鼻涕带血、鼻塞、回吸性涕血。 3.口腔癌:久治不愈的口腔溃疡。 4.肺癌:阵发性刺激性干咳、血痰。 5.胸腺瘤:重症肌无力。 6.食管癌:进行性吞咽困难。 7.胃癌:进行性加重的上腹部疼痛、呕吐、呕血或黑便。 8.胰腺癌:腰背酸痛、腹痛、黄疸、消瘦。 9.肝癌:食欲减退、肝区疼痛、腹胀、乏力、消瘦、发热、黄疸。 10.胆管癌:右上腹疼痛、黄疸、皮肤瘙痒。 11.乳腺癌:无痛性并进行性生长的乳腺肿块、乳头乳晕改变、腋窝肿大淋巴结。 12.结直肠癌:肠刺激症状和排便习惯改变(便频、腹泻或便秘、有时便秘与腹泻交替、里急后重、常有便意、肛门坠胀感)、便血。 13-14.宫颈癌、子宫癌:接触性阴道出血或不规则阴道出血,尤其是绝经后。 15.卵巢癌:腹胀、下腹部肿块、腹水。 16.肾癌:血尿、腰痛、腹部肿块,是肾癌“三联征”。 17.膀胱癌:无痛性肉眼血尿。 18.前列腺癌:尿频、尿急、尿不尽、尿流中断、排尿费力等。 19.睾丸癌:睾丸逐渐增大的无痛性肿块。 20.淋巴瘤:无痛性淋巴结增大、酒精性疼痛、盗汗、发热、体重下降、皮肤瘙痒。 21.骨肿瘤:不明原因骨痛、无外伤病理性骨折。 22.黑色素瘤:色素痣发生异常变化。 以上症状一旦出现,需高度重视,不错失诊治时机。 世界卫生组织曾提出3个“1/3”的观念,即1/3的癌症可以预防,1/3的癌症通过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可以治愈,1/3的癌症通过适当治疗可以减轻痛苦、延长寿命。 因此对恶性肿瘤进行有效预防和筛查,对减少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并提高治愈率至关重要。 2 肿瘤早筛,正确选择 1. 体格检查(视、触、扣、听)是乳腺癌、淋巴瘤、口腔癌、肝癌等恶性肿瘤便于查体的早筛手段。 2. 胃肠镜可筛查胃癌、食管癌和结直肠癌三种癌症。特别是40岁以上人群,最好进行胃肠镜筛查。 3. 采血查甲胎蛋白以及超声检查是肝癌早筛手段。 4. 钼靶和超声是乳腺癌早筛手段,且发病率随年龄增加,应尽早做筛查。 5. CT检查是针对肺癌最简便可行的筛查方法,45岁以上人群建议每年筛查一次,长期吸烟者等高危人群建议每半年筛查一次。 6. 子宫癌、宫颈癌可通过细胞学检查、高危型HPV的DNA检测筛查。 7. 鼻咽癌可通过血清EB病毒相关抗体检测、鼻咽纤维镜等手段筛查。 8. 甲状腺癌可通过超声检查、甲状腺功能筛查。 9. 白血病可通过血常规、血生化、骨髓穿刺等手段筛查。 10. 肿瘤标志物是肝癌、 肺癌、胰腺癌、胃癌、结直肠癌、前列腺癌等恶性肿瘤的灵敏度高及特异性好的检出方法,例如甲胎蛋白(AFP)用于肝癌筛查,前列腺癌特异性抗原(PSA)用于前列腺癌筛查是很有参考价值的。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这20个生活小细节必不可少,可有效降低癌症的发病风险和死亡风险。 3 20个防癌细节,不容小觑 1. 必须彻底戒烟,远离二手烟。 2. 戒酒或尽量不喝。 3. 身材管理,避免超重和肥胖。 4. 坚持运动,避免久坐。 5. 不熬夜,保持充足的睡眠时间。 6. 多吃新鲜水果和蔬菜。 […]

半夏
癌症筛查分年龄!不同年龄段的筛查重点列清楚了!

癌症筛查分年龄!不同年龄段的筛查重点列清楚了!

4月15日,上海市抗癌协会携手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发布了2022版《居民常见恶性肿瘤筛查和预防推荐》,科学预防及早筛查尤为重要! 癌症筛查分年龄 自2018年发布以来,2022版《居民常见恶性肿瘤筛查和预防推荐》首次针对男性和女性,列出了大家在不同年龄段的“癌症筛查推荐时间表”。 女性癌症筛查推荐年龄段 21~29岁 采用宫颈细胞学检查宫颈癌,连续筛查3年无异常后,每3年1次。 25岁开始 推荐每1~3年进行1次临床乳房检查,了解是否有乳腺癌。 30~39岁 推荐每隔1~3年进行1次临床乳房检查; 采用宫颈细胞学检查,连续3年无异常后,每3年1次; 30岁进行1次低剂量螺旋CT。 40~49岁 每年1次临床乳房检查,每1~2年进行1次乳腺X线检查; 采用宫颈细胞学检查,连续3年无异常后,每3年1次。 45岁开始 每年1次大便隐血,每10年1次肠镜。 50岁及以上 每年1次大便隐血,每10年1次肠镜。 每年1次临床乳房检查,每1~2年1次乳腺X线检查; 采用宫颈细胞学检查,连续3年无异常后,每3年1次,到65岁且既往多次检查均示阴性,则结束宫颈癌筛查。 50岁开始 每5~10年进行1次胃镜检查。 75岁及以上 身体健康状况良好的人群可继续维持筛查。不建议在85岁之后进行筛查。 男性癌症筛查推荐年龄段 30岁 进行1次低剂量螺旋CT。 40~49岁 血清PSA,每2年进行1次。 45岁开始 每年进行1次大便隐血,每10年1次肠镜。 50~74岁 血清PSA,每2年进行1次; 每年进行1次大便隐血,每10年进行一次肠镜; 每5~10年进行1次胃镜检查。 75岁及以上 身体健康状况良好的人群可继续维持筛查。不建议在85岁之后进行筛查。 但要注意的是,以上筛查建议的对象是一般风险的人群。如果具有一项及以上高危风险,尤其是相关肿瘤的高危人群,需要尊重专业医生的咨询建议进行更有针对性地防癌筛查。 李蔚海 摄 收好!20种高发癌症防治方法 2022版《居民常见恶性肿瘤筛查和预防推荐》对已有20种常见癌症给出权威防治方法! 1、大肠癌   高危对象 (1)45岁以上无症状人群; (2)40岁以上有两周肛肠症状(指有以下任意症状持续两周以上:大便习惯改变(便秘、腹泻等);大便形状改变(大便变细);大便性质改变(便血、黏液便等);腹部固定部位疼痛的人群; (3)长期患有溃疡性结肠炎的患者; (4)大肠癌手术后的人群; (5)大肠腺瘤治疗后的人群; (6)有大肠癌家族史的直系亲属; (7)诊断为遗传性大肠癌(指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和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HNPCC))患者的直系亲属,年龄超过20岁。 筛查建议 (1)符合1~5的“一般人群”筛查: […]

半夏
体检筛查癌症应该选择哪些检验和检查?

体检筛查癌症应该选择哪些检验和检查?

癌症发病率在不断地升高,人人谈癌变色,癌症已经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和生命的疾病。体检筛查癌症是一种很好的策略,可能能够更早期发现癌症并增加治愈率。但是癌症种类繁多,哪些癌症需要筛查?如何筛查?什么年龄需要开始筛查? 很多民众想体检筛查癌症,但这些知识非常杂乱,经常看的一头雾水,不知该如何做,甚至医生讲的也互不相同。体检筛查癌症的确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相关指南的推荐很多且各有不同。因此,我总结癌症筛查相关知识,并尝试简化国内外的各筛查指南,同时结合个人的临床经验,撰写本文,写出我认为最可行的检验和检查项目,给大家做个参考,这也是我会推荐给家人的体检方案。 (注:关于体检癌症筛查的内容太多,前面也提到了各指南推荐的也不尽相同,这篇总结是给大家提供一个参考,此外,筛查还有很多复杂的理念和统计学知识,很多东西可能没法解释给各位读者,我只讲简单易理解的。) 本文分成三部分讲解。   01 体检筛查癌症的基本原则有哪些? 体检筛查癌症有其科学依据,但并不是强制行为,而是由大家自行决定是否进行。体检筛查癌症的基本原则如下: 终生患癌风险越高的人,越需要进行体检筛查恶性肿瘤。 体检筛查的检查方式应尽可能无创并减少辐射,以减少对体检者造成损伤。 体检筛查不同的癌症通常有推荐的年龄范围,年龄太小或太大,筛查获益就进行性下降。 体检筛查对不同种类的癌症有针对性的筛查手段,不建议过度筛查。 体检筛查癌症通常只针对发病率高的癌症种类,对于发病率低的癌症类型,通常不需要筛查。 体检筛查尽量在专业机构进行。因为体检的效力和医生水平、责任心明确相关。比如同一个早期胃癌,有的医生做完胃镜未发现异常,有的医生就可以准确识别。比如乳腺B超,有的医生会遗漏掉乳腺2cm的结节,有的医生则可以分辨出2-3mm的乳腺结节。 02 哪些人更需要筛查癌症?何时开始体检筛查癌症?何时考虑停止筛查癌症? 1.哪些人更需要筛查癌症? 携带遗传的致癌基因突变的人患癌风险最高,体检筛查策略是依据不同的类型区分,很复杂,需要专业医生专门制定,本文不讨论。我之前写过文章《什么样的人最容易罹患癌症和最需要体检筛查癌症?何时开始体检筛查癌症?》,文中我把每个人可能罹患癌症的风险从高到低粗略地归为四类,风险等级越高的人越需要体检筛查癌症。   2. 何时开始体检筛查癌症 对于绝大多数普通人,体检筛查癌症的初始时间和癌症类型相关,通常是40-50岁开始。这也符合真实情况,因为癌症的发病年龄高峰是60-75岁,大多数指南都建议在此之前10-20年开始筛查,也就是40-50岁开始筛查(注:宫颈癌除外,宫颈癌要求筛查的时间要早很多,一般25-30岁开始)。 不同癌症的筛查时间点记起来太复杂,可以考虑采用一种更简单的方法来判断何时应该开始筛查癌症: 在现实生活中,无论国内外,很少人严格参照指南推荐的体检筛查方式,只是用于参考,实际上取决于每个人自身的意愿。每个人可以依据自己情况的不同,决定从何时开始体检筛查癌症。 如果具有多种癌症高危因素的人,那么就建议积极筛查,比如40-50岁开始进行。 如果具有的癌症高危因素很少甚至几乎没有高危因素的人,那么可以考虑50-60岁再进行筛查(宫颈癌除外)。比如,我不吸烟不饮酒目前也规律锻炼,所以打算50岁之后开始进行体检筛查癌症。   3. 何时考虑停止筛查癌症? 指南推荐的大多数癌症,75-80岁即可考虑停止筛查,因为年龄越大,筛查的意义越小。原则是这样,如果是体力很好很健康的,预计寿命很长,比如超过100岁,那么筛查可以考虑延长到85甚至90岁,反之如果体力不好健康状况不佳,也可以适当提前。 03 如果确定要筛查癌症,需要做哪些检验检查?  这部分我分成了三个版本。每种癌症依据个体不同风险、推荐的从不同时间点开始的不同筛查间隔和筛查方式我无法一一列出,因为那样实在过于复杂和繁琐,我自己都能难读下去,所以我做了简化归纳成以下一些建议。 (再次声明:这只是我的个人总结和建议,罗列了用于体检筛查癌症可能有效的检验检查,供读者选择,以下所有的分类推荐项目,读者可以任意增减或者自行组合,取决于自身意愿。目前体检不是强制行为,我的建议也仅作参考。)   1 基础版 这是相对最重要的、最能证实能有效筛查癌症,同时也是花费最低的版本。 男性: 检验:肿瘤标记物:PSA,便常规+潜血。 检查:胸部CT、腹部B超(肝胆胰脾肾)、前列腺B超、肠镜。 女性: 检验:肿瘤标记物:可不查,便常规+潜血。 检查:胸部CT、腹部B超(肝胆胰脾肾)、乳腺B超或钼靶、肠镜、宫颈癌筛查(25-30岁开始,5-10年一次HPV DNA 检测)。 胃镜在风险高时再考虑进行(不分男女)。 除了癌症筛查体检,可以考虑再联合一些简单体检措施:体格检查、血压、血常规,最简单的肝肾功能血脂电解质和葡萄糖、尿常规、心电图。(肝肾功能血脂电解质血糖的检测,有时也叫生化检测,价格有100左右到300元左右不等。) 综合以上项目,就是我个人推荐的最基础的体检筛查套餐,优势是简单和花费低,性价比最高,如果不做胃肠镜,通常不会超过1000元。(即使是基础版,也只是供参考,读者可以选择其中的部分项目进行,比如肠镜和胃镜,选择做或不做,都可以。)   2 普通版 在基础版上增加项目,涵盖那些可能轻微获益的筛查项目。 男性: 检验:肿瘤标记物:PSA、CEA、CA19-9、AFP,便常规及潜血。 […]

半夏
国家癌症中心最新发布:6种主要癌症的筛查方法!

国家癌症中心最新发布:6种主要癌症的筛查方法!

4月14日,第28届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启动仪式在北京举行。 今年宣传周主题是“癌症防治 早早行动”,旨在积极倡导每个人做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正确认识癌症、积极防控癌症,树立癌症预防理念,积极行动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切实降低癌症带来的社会危害和疾病负担。 活动上,国家癌症中心给出了主要癌症筛查和早诊早治方法。   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癌症中心主任、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院长赫捷在活动上指出,早期干预是有效降低癌症发病率和死亡率的重要手段,对癌症等重大慢性疾病而言,“早”就意味着机会,意味着生命。 肺癌:采用低剂量螺旋CT(LDCT)筛查。   肺癌高风险人群为40-74岁,且符合以下任一条件者:   (1)吸烟:吸烟包年数≥30包年,包括曾经吸烟≥30包年,但戒烟不足15年;(吸烟包年数=1天吸烟多少包(1包20支)×烟龄(年))   (2)被动吸烟:与吸烟者共同生活或同室工作>20年;   (3)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史;   (4)有职业暴露史(石棉、氡、铍、铬、镉、镍、硅、煤烟和煤烟灰)至少1年;   (5)有一级亲属确诊肺癌。   肺癌高风险人群每年进行一次低剂量螺旋CT(LDCT)筛查。   胃癌:首选胃镜检查,其次是幽门螺杆菌、胃蛋白酶原、胃泌素检测。 胃癌高风险人群为40岁以上,且具有以下任一特征者:   (1)感染幽门螺杆菌;   (2)长期抽烟饮酒;   (3)有胃癌家族史;   (4)生活在胃癌高发地区;   (5)有萎缩性胃炎、胃溃疡、胃息肉等症状。   胃癌高风险人群应接受1次胃镜检查。如无异常,建议之后每2-3年进行1次胃镜检查;如发现异常,建议之后每年进行1次胃镜检查。   食管癌:采用内镜检查。 食管癌高风险人群为40岁以上,且符合以下任一特征者:   (1)长期抽烟饮酒;   (2)有食管癌家族史;   (3)生活在食管癌高发地区;   (4)喜烫食、腌渍、粗硬食物;   (5)有反复反酸、吞咽困难、食道内异物感、Barrett食管、食管炎或癌前病变等症状。   食管癌高风险人群应接受1次内镜检查。如无异常,建议之后每2-3年进行1次内镜检查;如发现异常,建议之后每年进行1次内镜检查。   结直肠癌:首选肠镜和粪便潜血检测,其次为肿瘤标志物、基因检测。 40岁及以上人群中,具有如下危险因素中的4项及以上者,评估为结直肠癌高危人群:   […]

半夏
数据揭秘中美癌症差异:结果不容乐观!美国癌症死亡人数大幅下降,这些原因值得借鉴!

数据揭秘中美癌症差异:结果不容乐观!美国癌症死亡人数大幅下降,这些原因值得借鉴!

中国的癌症诊疗水平究竟如何?与医疗技术领先的美国相比,我们在其中又有多大的差距? 这是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刚刚接受了国产抗癌新药治疗的患者可能会认为:中国的癌症诊疗水平已经迎头赶上世界顶尖水平了!近期先后获批“出海”的国产抗癌药就是最好的证明; 而部分癌症科研人员可能会有这样的认知:全球不少重磅临床实验都集中在美国进行,而美国的各大药企也是不少临床抗癌新药的“摇篮”,抗癌技术美国还是更强。 事实上,每一位患者或从业人员所处的环境大不相同,面临的病情也是五花八门,上面的问题根本没有一个标准答案。 当然,如果硬要解答这个问题,我们的答案依然有迹可循。既然个例无法对比,那么我们从中美癌症大数据的差异中,也能找到一些线索,并从中解读出中美癌症治疗水平到底存在怎么样的差距。 近日,中国癌症大数据的“大咖”,国家癌症中心的陈万青教授团队就完成了这样一项工作。他们在《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发表了题为《Cancer statistics in China and United States, 2022: profiles, trends,and determinants》的论文(2022年中美癌症统计:概况、趋势和决定因素),在癌症大数据方面详细对比了中美之间存在的差异。 结果算不上乐观,中美之间在癌症医疗与癌症大数据上,还是存在不小的差距。 太长不看版: ● 2022年,中国预计将有482万新增癌症患者,321万患者因癌症离世。也就是说平均每分钟就有约9个人罹患癌症,6个人因癌症离世。 ● 而在美国,2022年预计将有237万新增癌症患者,64万患者因癌症离世。平均每分钟有约4.5个人罹患癌症,1.2个人因癌症离世。 ● 中国癌症新发病例数约是美国的2倍,但死亡病例数约是美国的5倍。即便纳入人口因素考虑(中国人口约是美国人口的4.27倍,即14.11亿人口vs3.27亿人口),我们也可以很明确的得出中美癌症的差距:中国的癌症患者没有被及时发现,同时我们也存在相对更多的癌症死亡病例。 ● 在中国,最常见的癌症是肺癌,而在美国则是乳腺癌。但是不论是在中国还是美国,“癌中之王”——肺癌都是主要的癌症死亡原因。 接下来我们详细给大家解读一下,陈万青教授团队在论文中进行的中美癌症数据详细对比。   1 哪些癌症的威胁 正在日益加深?   陈万青教授团队从1975年开始,分析了中美两国癌症发病与死亡的大数据趋势:   我们可以看出,不仅是中美两国之间癌症数据千差万别,就连同一个国家之间不同性别的癌症数据也有着较大的差异。所谓“男女有别”,用在癌症大数据上非常贴切。 从整体趋势上来看,针对男性同胞们: 在中国,胃癌、肝癌和食管癌三种癌症的发病率与死亡率正在整体下降,说明我们在消化道肿瘤的预防和诊疗方面做的不错;但结直肠癌与前列腺癌的发病率与死亡率则有了明显上升,也就是这两类癌症的威胁正在显著增加。 而在美国,肺癌和结直肠癌两类癌症的发病率与死亡率正在下降,但肝癌的发病率在显著增加。值得一提的是,肺癌作为“癌症第一杀手”,通过美国近四十年来的持续戒烟行动,美国人民们已经成功把这项死亡率最高的癌症慢慢“驯服”,帮助死亡率大幅下降。这是非常不容易的事,也是值得我们参考的经验。(详情参考文章:美国2021年癌症年度报告出炉, 癌症死亡率再创单年最大降幅, 肺癌治疗进步显著, 非吸烟相关肺癌值得关注) 针对女性同胞们而言: 在中国,同样是胃癌、肝癌和食管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正在逐年下降。但值得我们警惕的是,自2000年开始,中国女性中七种最常见癌症的发病率均在明显上升。这值得我们引起足够警惕,对于女性而言癌症筛查必须更加注意。 在美国,得益于控烟等有效措施,同样是肺癌和结直肠癌的发病率有了明显下降。但在两国之间均有一个共性,甲状腺癌的发病率自2000年以来在中国和美国都急剧增加,但在此期间死亡率非常稳定。(这可能是由于甲状腺筛查的进一步普及,以及甲状腺癌绝大多数时候并非致命性癌症) 中美两国男女癌症发生率、死亡率比较 2 导致癌症最大的因素是什么? 是我们无可抵抗的衰老! 癌症的发生到底和什么有关?这个问题我们过去总是把它归结于不良的习惯,或是特定的致癌物(例如吸烟、槟榔等),但通过大数据的分析,我们有了真正的答案:年龄的增长才是癌症增长的元凶! 在这篇论文中,作者以1990年的癌症死亡人数为基础,将1991年至2019年间的癌症死亡人数设定了四个可能存在的原因。 这四个原因包括:人口老龄化(population ageing)、发病率升高(incidence rate)、人口规模增大(population size)和病死率增高(case-fatality rate)。显示了每年因这四个决定因素导致的所有癌症死亡的比例。 […]

小D
疫情导致早期癌症诊断率大幅降低!医疗内卷之下,癌症筛查更不能忘!

疫情导致早期癌症诊断率大幅降低!医疗内卷之下,癌症筛查更不能忘!

2019年底,武汉被爆出发现了几例不明原因肺炎。当时没人想到,这则不起眼的新闻极大地改变了人们之后几年的生活。疫情之下,人们的日常生活、工作、就医都会遇到各种不便,这也给肿瘤的防治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近日,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摩尔斯癌症中心的Kathryn Ann Gold等人分析了在该院就诊的癌症患者,发现在疫情前后,癌症患者诊断时的分期分布出现了巨大的变化[1]: ● 在疫情前的2019年,该院就诊的乳腺癌患者有63.9%处于I期,只有1.9%是IV期患者; ● 而在疫情中的2020年,就诊的乳腺癌患者中,I期比例下降到了51.3%,IV期比例暴增到了6.2%。 该院就诊的结直肠癌患者的分期分布也出现了类似的趋势。 2019年底开始的新冠疫情着实给人们打了个措手不及。特别是癌症患者,原定的手术被推迟,定期的复查没法进行,不少患者还要面临断药的困境。对于免疫力本就低下的癌症患者,“进则感染,退则弃疗”可以说就是当时的真实处境。 除了影响癌症的治疗外,疫情也给癌症的筛查和诊断带来了很大的困难。为了避免感染新冠,很多本该前往医院进行癌症筛查的人推迟或取消了他们的筛查。一些出现癌症症状,原本会去医院诊治的患者也有可能因为疫情推迟就诊。这些都会使得一些原本能在早期得到诊断治疗的患者,拖到了晚期才明确诊断。 疫情对癌症诊断时分期的影响有多大?Gold等人分析了2019年和2020年到摩尔斯癌症中心就诊的所有癌症患者的数据。 摩尔斯癌症中心 在2019年,共有1894名癌症患者到该医院就诊,其中605名患者(31.9%)处于I期,492名患者(26.0%)处于IV期。 而2020年共有1915名癌症患者就诊,556名患者(29.0%)处于I期,506名患者(26.4%)处于IV期。整体上来说两年中前来就诊的患者人数和分期分布都没有显著差异。 但在乳腺癌上,两年间就诊患者的分期分布出现了明显的变化: ● 2019年前来就诊的乳腺癌患者共有216名,其中I期患者138名,占63.9%,IV期患者4名,占1.9%。 ● 而到了2020年,前来就诊的226名乳腺癌患者中,I期患者只有116名,占51.3%,IV期患者则有14人,占6.2%。 相比于疫情前的2019年,在疫情开始后的2020年前来就诊的乳腺癌患者,处于I期的比例显著降低了19.8%,而处于IV期的比例暴增到2019年的3.3倍。 而2021年的前三个月也延续了这一趋势,前来就诊的乳腺癌患者中I期患者占比进一步减少,只有41.9%,而IV期患者占比则更高,达到了8.0%。 从2019到2021年前三个月,就诊的乳腺癌患者中I期比例逐年降低,IV期比例逐年升高 疫情前后乳腺癌患者的分期分布出现如此巨大的变化,主要在于乳腺癌是一种筛查手段相对完善的癌症,而且筛查方法简单易行,筛查普及率高,在疫情中受到的冲击相比其它癌种也就更大。 除了乳腺癌之外,另一种易于筛查的肿瘤——结直肠癌也呈现出了类似的趋势。在2019年,前来就诊的结直肠癌患者中17.8%处于I期,6.7%处于IV期。而2020年的患者中14.6%处于I期,19.5%处于IV期。 论文作者Gold博士表示:“癌症筛查对于早期发现癌症至关重要,特别是在乳腺癌和结直肠癌中,许多早期癌症都可以被治愈。人们越来越担心新冠疫情影响下,越来越多的患者首次诊断时就处于晚期,无法治愈的阶段。” Gold博士也鼓励在疫情中推迟了癌症预防护理的人们,尽快与他们的初级保健医生商讨适合他们年龄的筛查策略,但这势必也会增加被感染的几率。问题真正的解决恐怕还是要等到疫情完全被控制以后。 参考文献: [1]. Zhou JZ, Kane S, Ramsey C, et al. Comparison of Early-and Late-Stage Breast andColorectal Cancer Diagnoses During vs Before the COVID-19 Pandemic[J]. JAMANetwork Open, 2022, 5(2): […]

小D
这5种癌症可有效筛查!天下没有后悔药,早查早安心

这5种癌症可有效筛查!天下没有后悔药,早查早安心

我国每天超过一万人罹患癌症,每8秒有1人被确诊为癌症。中国人一生患癌的风险高达25%[1]! 想要预防癌症,就需要定期进行防癌筛查,才能从根源上达到很好的预防效果,降低癌症的发病几率。本篇总结了5种常见癌症的有效筛查,早查早安心! 乳腺癌 高危 人群 有明确的乳腺癌遗传倾向者; 既往有乳腺导管或小叶不典型增生或小叶原位癌的女性; 30岁前接受过胸部放疗的女性[1]。 一般妇女 40岁之前不推荐筛查。 40岁开始筛查,推荐每1~2年进行1次乳腺X线检查(即乳腺钼靶)。 对致密性乳腺(乳腺X线检查提示腺体为c型或d型)推荐联合B超检查。70岁以上,体健、预期寿命10年以上者,建议维持筛查,每1~2年1次乳腺X线检查。 高危人群 推荐40岁或更早开展乳腺癌筛查。 每年1次行乳腺X线检查。 每6~12个月1次乳行腺超声检查。 每6~12个月行1次乳腺体检。 必要时每年1次行乳腺增强核磁共振检查。 筛查 建议 肺癌 肺癌的早期筛查仅推荐给存在较高风险的成年人。早期筛查除了要进行定期的检查,还需要足够熟悉自己的身体。如果出现长期咳嗽或胸痛,请立刻到医院就诊。 高危 人群 吸烟:吸烟包年数不少于30包年,包括曾经吸烟不少于30包年,但戒烟不足15年; 被动吸烟:与吸烟者共同生活或同室工作超过20年; 患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有职业暴露史(石棉、氡、铍、铬、镉、镍、硅、煤烟和煤烟灰)至少1年; 有一级亲属确诊肺癌。 对于肺癌高危人群,建议行低剂量螺旋CT(LDCT)筛查。建议尽可能使用64排或以上多排螺旋CT进行肺癌筛查。扫描范围为肺尖至肋膈角尖端水平。基线CT扫描以后,根据病灶具体情况(形态、大小和边界等特征),建议至专科医院咨询下一步诊疗计划。 若检出肺内结节,根据结节不同特征:磨玻璃、亚实性、实性结节或多发结节的具体情况进行低剂量螺旋CT复查。 根据国情和效能及我国人群特征,不推荐PET/CT作为人群肺癌筛查的方法。 筛查 建议 肝癌 高危 人群 男性35岁以上、女性45岁以上的下列任一人群。 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或慢性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者。 有肝癌家族史者。 血吸虫、酒精性、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等任何原因引起的肝硬化患者。 药物性肝损患者。 遗传性代谢病患者,包括:血色病、α-1抗胰蛋白酶缺乏症、糖原贮积病、迟发性皮肤卟啉症和酪氨酸血症等。 自身免疫性肝炎患者。 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 男性35岁以上、女性45岁以上的肝癌高危人群均应进行筛查。 联合应用血清甲胎蛋白(AFP)和肝脏B超检查,每6个月筛查1次。 筛查 建议 宫颈癌 高危 人群 有多个性伴侣者。 性生活过早者。 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者。 […]

半夏
中国10大高发癌症,该从什么时候开始筛查?一文带您了解(下)

中国10大高发癌症,该从什么时候开始筛查?一文带您了解(下)

在前几天的内容中,我们为大家介绍了中国10大高发癌症中,有哪几种要在40岁之前进行筛查。我们也收到了很多读者留言询问,40岁后要做哪些癌症筛查?   不急,在今天这篇内容中,我们就将为大家介绍有哪些癌症要在40岁及以后进行筛查。   图片来源:123RF 40岁:开始胃癌筛查 《中国早期胃癌筛查流程专家共识意见(草案)(2017年,上海)》建议,年龄≥40岁,且符合下列1、2、3、4、5中任意一条的人,应进行胃癌筛查。   ▲哪些人应进行胃癌筛查(内容来源:参考资料[1];制图:药明康德内容团队)   对于胃癌的筛查频率和方式,《中国早期胃癌筛查流程专家共识意见(草案)(2017年,上海)》建议如下图所示:   ▲胃癌筛查频率和方式(内容来源:参考资料[1];制图:药明康德内容团队) 40岁:开始食管癌筛查 《中国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筛查专家共识意见(2019年,新乡)》建议,40岁及以上的食管癌高危人群,应进行食管癌筛查,到75岁或预期寿命小于5年时终止筛查。 食管癌高危人群定义及筛查方式和频率,如下图所示: ▲食管癌高危人群定义及筛查方式和频率(内容来源:参考资料[2];制图:药明康德内容团队) 40岁:开始结直肠癌筛查 《中国结直肠肿瘤早诊筛查策略专家共识》建议,40-74岁的一般人群都应该接受结直肠癌筛查,尤其是城市人群。  结直肠癌筛查的频率和方式如下图所示:   ▲结直肠癌筛查方式和频率(内容来源:参考资料[3];制图:药明康德内容团队)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本身有结直肠癌的危险因素,比如溃疡性结肠炎,结直肠癌的个人病史或家族史或腺瘤性息肉的病史,可能需要更经常地进行结肠镜检查。 40岁(男性):开始前列腺癌筛查 《前列腺癌筛查专家共识》建议,身体状况良好,且预期寿命在10年以上的男性,应进行血清PSA(前列腺特异性抗原)检测,以筛查前列腺癌。   前列腺癌高危人群,则要尽早开展血清PSA检测。高危人群定义及筛查方式和频率,如下图所示: ▲前列腺癌高危人群定义及筛查方式和频率(内容来源:参考资料[4];制图:药明康德内容团队) 40-45岁(女性):开始乳腺癌筛查 《中国女性乳腺癌筛查标准(T/CPMA 014-2020)》建议,根据女性患乳腺癌风险,应采取不同的筛查频率。   乳腺癌高风险人群宜从40岁开始,每年进行1次乳腺超声联合乳腺X线摄影检查。乳腺癌高危人群定义如下图所示:   ▲乳腺癌高危人群定义(内容来源:参考资料[5];制图:药明康德内容团队) 对于乳腺癌一般风险女性,即除了高风险人群以外的所有适龄女性,《中国女性乳腺癌筛查标准(T/CPMA 014-2020)》建议,在45-70岁之间,应每1-2年进行1次乳腺超声检查。如果不具备乳腺超声检查条件,可以使用乳腺X线摄影检查。   新50岁:开始肺癌筛查 《中国肺癌筛查与早诊早治指南(2021,北京)》建议,50-74岁的肺癌高风险人群,应进行肺癌筛查。   肺癌高危人群定义及筛查方式和频率,如下图所示:   ▲肺癌高危人群定义及筛查方式和频率(内容来源:参考资料[6];制图:药明康德内容团队) 以上就是中国部分指南或共识中,对10大高发癌症的筛查建议。当然,不同的指南或共识中,对不同癌症的开始筛查年龄、筛查频率会有所区别。   因此,建议大家在筛查时,最好是在同一家医院进行,由专业的医生根据筛查结果,给出下一次筛查的建议,这样更具针对性,也可以起到更好地筛查效果。   参考资料 [1] 国家消化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et al.,(2018). 中国早期胃癌筛查流程专家共识意见(草案)(2017年,上海). 中华健康管理学杂志, DOI: […]

半夏
中国10大高发癌症,该从什么时候开始筛查?一文带您了解(上)

中国10大高发癌症,该从什么时候开始筛查?一文带您了解(上)

据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发布的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约有457万人新患癌症;约300万人因癌症而死亡。   在新患癌症中,排前10的分别是肺癌(81.6万)、结直肠癌(55.5万)、胃癌(47.9万)、乳腺癌(41.6万)、肝癌(41.0万)、食管癌(32.4万)、甲状腺癌(22.1万)、胰腺癌(12.5万)、前列腺癌(11.5万)和宫颈癌(11.0万)。这10大高发癌症,占到了新患癌症总人数的78.2%。   事实上,这10大高发癌症中,很多可以通过筛查发现癌前病变,或在癌症早期就被发现,及时治疗,从而预防癌症的发生、降低死亡风险。   那这10大高发癌症,应该在什么时候开始筛查呢?我们根据中国的指南、共识,按年龄段进行了整理。希望可以帮大家更好地了解癌症筛查,并在一定的年龄段,及时进行筛查。   图片来源:123RF 20多岁(女性):开始宫颈癌筛查 上海市抗癌协会和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发布的2021版《居民常见恶性肿瘤筛查和预防推荐》建议,已婚或有性生活史3年及以上的女性应进行宫颈癌筛查。   不同年龄女性,宫颈癌筛查方式和频率,如下图所示: ▲不同年龄女性,宫颈癌筛查的频率和方式(内容来源:参考资料[2];制图:药明康德内容团队) 30岁前:开始肝癌筛查 中国《原发性肝癌二级预防共识(2021年版)》建议,对肝癌危险人群进行分层管理,使用不同的筛查策略。推荐的筛查方式主要有两种:常规筛查(腹部超声+血清AFP)和加强筛查(MRI[核磁共振成像]或CT[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   肝癌危险人群分类及筛查方式、频率,如下图所示: ▲肝癌不同风险人群,筛查频率和方式(内容来源:参考资料[3];制图:药明康德内容团队) 30岁:开始甲状腺癌筛查 中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的《甲状腺癌诊疗规范(2018年版)》建议,甲状腺癌高危人群,应尽早进行筛查。   甲状腺癌高危人群定义及筛查方式和频率,如下图所示: ▲甲状腺癌高危人群定义及筛查方式和频率(内容来源:参考资料[4];制图:药明康德内容团队) 注:上图中,甲状腺癌综合征主要有多发性错构瘤综合征(multiple hamartoma syndrome)、Carney综合征、沃纳综合征(Werner syndrome)和加德纳综合征(Gardner syndrome)等。   对于甲状腺癌一般风险人群,目前没有早期检测或筛查的标准建议。不过,在很多体检中,一般都会有颈部超声的项目,大家可以留意一下。 30-40岁:开始胰腺癌筛查 《中国胰腺癌综合诊治指南(2020版)》建议,胰腺癌高危人群应进行胰腺癌筛查。胰腺癌高危人群定义及筛查方式和频率,如下图所示: ▲胰腺癌高危人群定义及筛查方式和频率(数据来源:参考资料[5];制图:药明康德内容团队) 对于胰腺癌筛查的起始年龄,有两点需要注意: 对于携带STK11或CDKN2A基因突变的人,筛查年龄要提早到30-40岁(如果同时还有明确家族史的人,从家族中最早诊断胰腺癌的年龄提前10年,两者中选取更小的年龄,作为胰腺癌开始筛查的年龄)。   对于携带其他胰腺癌易感基因,如ATM、BRCA1、BRCA2、MLH1、MSH2、MSH6、EPCAM、PALB2、TP53 等基因突变的人,筛查初始年龄一般是50岁(如果同时还有明确家族史的人,从家族中最早诊断胰腺癌的年龄提前10年,两者中选取更小的年龄,作为胰腺癌开始筛查的年龄)。 鉴于篇幅所限,本期就为大家介绍40岁之前应进行哪些癌症筛查。对于40岁后应进行的癌症筛查,可关注我们的后续内容进行了解。   参考资料 [1] Latest global cancer data: Cancer burden rises to 19.3 million new cases and 10.0 […]

半夏
癌症筛查指南更新!中国人高发的3类癌症务必注意,有的20岁就要开始筛查!

癌症筛查指南更新!中国人高发的3类癌症务必注意,有的20岁就要开始筛查!

就在今年,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发布了2020年全球最新癌症负担数据。这项权威数据统计了全球185个国家36种癌症类型的最新发病率、死亡率情况,以及癌症发展趋势。 而在这项统计中,中国又“荣登”了榜首:中国新发癌症人数位居全球第一,2020年中国新发癌症病例457万例,其中男性248万例,女性209万例,2020年中国癌症死亡病例300万例,其中男性182万例,女性118万例。相当于平均每分钟就有8-9个人被确诊为癌症。 尽管近些年来我们的癌症医学水平已经取得了突飞猛进的突破,但是对于绝大多数晚期癌症而言,依然是不可治愈的。因此,健康人尤其是肿瘤高危人群的体检,对于早期发现肿瘤,提高肿瘤生存率,至关重要。 癌症筛查应该怎样做?目前市面上的各类筛查套餐层出不穷,但其中存在很多不规范、甚至良莠不齐的情况。近日,美国权威癌症机构美国癌症协会(ACS)更新了其癌症筛查指南,重点以筛查年龄为推荐标准更新了几大癌症的筛查建议。 简单来说,这个权威的筛查指南更新了大家应该在什么年龄进行什么筛查。那么这个指南到底做了哪些推荐,哪些癌症又是中国人特别要注意的呢? 中国癌症头号杀手——肺癌   肺癌已经蝉联我国癌症发病率榜首多年了。在这次ACS更新的癌症筛查指南中,肺癌也占据了很大的篇幅。   首先是筛查年龄。   在本次指南中,肺癌人群被分为不同的风险种类。其中: ○ 指吸烟指数≥20的人群(吸烟指数计算方式:每天吸烟数(包)x吸烟年份),应该自55-74岁开始每年至少进行一次肺癌筛查; ○ 而吸烟指数≥30的人群,则应将筛查年龄放宽至50-80岁,在这个年龄阶段每年至少进行一次肺癌筛查。 可能有些朋友会提到:没关系,公司/单位每年都会组织体检,每次我都做胸部X光(也就是胸片),这项肺癌筛查我没问题!但实际上,胸部X光在肺癌的筛查方面辨识度很低,在既往的临床实验中,胸部X光并未给健康人群中的肺癌患者带来生存获益,换句话说,就是仅靠X光来筛查肺癌,该发现不了的还是发现不了。 真正有效的肺癌筛查,叫做胸部低剂量螺旋CT(LDCT),这类CT其实就是普通CT的一个“弱化版”,检查时辐射要较正常CT更低,而在针对肺癌的筛查问题上,则丝毫不逊色于普通CT的识别度。有临床研究证实,针对高风险肺癌人群来说,每年进行低剂量螺旋CT的筛查可以有效降低肺癌的死亡率。 结直肠癌——一半是吃出来的癌症   中国是全球消化道癌症发病率最高的国家之一,胃癌、肝癌、胆管癌、结直肠癌等癌症的发病率都居高不下。尤其是结直肠癌,在中国的发病率居高不下,但其实是通过癌症筛查最容易被消灭在萌芽状态的癌症。   这就要从肠癌最主要的危险因素,大多数结直肠癌都是经过5~10年的肠息肉发展形成的,只要在肠癌的高发年龄段,保持每5年做一次结肠镜检测,提前切掉可疑的息肉,就可以有效预防结直肠癌。   在本次更新的癌症筛查指南中,结直肠癌也是重点更新的内容之一:   首先说说非高危人群(高危人群的界定会在后文描述)的筛查建议。   同样重点是筛查年龄: ○ 从45岁开始,我们就应该有意识的进行结直肠癌的定期筛查; ○ 从76岁开始,我们则需要根据身体状况及预期寿命来决定,是否需要继续接受结直肠癌筛查; ○ 大于85岁,则不应再接受结肠癌的筛查。 而对于存在高危因素的人群,筛查的时间则需要大大提前,从21-45岁之间就要开始更加频繁的进行结直肠癌筛查,以避免遭遇癌症的侵袭。到底存在哪些情况才算做是高结直肠癌风险的人群呢?以下是高风险因素: ○ 家族中有多位亲人存在结直肠癌史或某些类型的息肉病史; ○ 曾罹患过结直肠癌或某些类型的息肉病史的患者本人; ○ 炎症性肠病个人病史者; ○ 遗传性结直肠癌综合征家族史,如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症或林奇综合征; ○ 腹部或骨盆区域放疗史。 说完筛查人群,我们再来说说应该怎样筛查。 首先是粪便测试。包括每年进行一次高敏感粪便免疫化学测试,每年一次的粪便隐血测试及三年一次的多目标粪便DNA测试。 其次是结直肠的影像检查,这也是筛查结直肠癌最直接的方式。包括了每10年一次的结肠镜检查,每5年一次的CT结肠造影术及5年一次的灵活乙状结肠镜检测。 “粉红杀手”乳腺癌——中国女性最难逃的癌症梦魇   提起乳腺癌,可能是最为让女性们咬牙切齿的一项癌症类型。乳腺癌不仅位列中国女性癌症发病、死亡率的榜首,还在2020年在全球首次逆袭肺癌,成为了全球最高危癌症——作为一类基本出现在女性身上的癌症,它的发病率可想而知。   对于乳腺癌的筛查是我们的女性人群最需要重要的一个事项。   […]

小D
囊肿、肿块、病变、组织活检,癌症筛查中的这些专业术语您都理解吗?

囊肿、肿块、病变、组织活检,癌症筛查中的这些专业术语您都理解吗?

癌症筛查,是早期发现癌症的重要方法之一,可以在癌症出现体征、症状之前,就能发现相关病变,从而及时治疗,降低癌症发病及死亡风险。 随着医学及技术进步,多种类型癌症已可以通过筛查早期发现,如通过低剂量螺旋CT筛查肺癌;结肠镜检查筛查结直肠癌;内镜检查筛查食管癌或胃癌;乳腺X线检查筛查乳腺癌;以及巴氏涂片筛查宫颈癌等。 与此同时,在癌症筛查过程中,也会经常遇到一些专业术语,令人迷惑不解,尤其是对于没有医学知识的人来讲,甚至会产生恐惧感,如腺瘤、病变、息肉等。 在癌症筛查的过程中,有哪些常见的术语?它们代表着什么意思呢?在今天这篇内容中,我们将为大家介绍进行介绍。 图片来源:123RF 腺瘤 腺瘤是在乳腺、垂体、甲状腺、卵巢、前列腺等内分泌腺,以及胃、肠、肝等含有腺体结构的器官中,形成的肿瘤,如结肠镜检查发现的结直肠腺瘤,以及甲状腺腺瘤或前列腺腺瘤等。 腺瘤通常为良性肿瘤,生长缓慢,可以长期保持稳定;部分内脏腺瘤可能会出现消化道出血、梗阻等并发症。此外,结直肠腺瘤可发展为结直肠癌,发现后应及时切除,并防止复发或再发。 囊肿 囊肿通常生长在人体表面,如皮脂腺囊肿、腱鞘囊肿;或者身体的某个内脏器官,如肝囊肿、肾囊肿以及卵巢囊肿等。此外,囊肿还可分为单个囊肿和多发囊肿。 囊肿一般是良性肿瘤,有些会自行消失,而有些则需要进行手术治疗,这通常取决于囊肿的位置、大小以及严重程度等。一旦发现某个部位存在囊肿,应进行系统检查,明确囊肿具体的性质、大小、位置,并听取医务人员建议,进行治疗。 此外,囊肿内通常是液体,如果囊肿内出现了肿块,更应引起注意。 图片来源:123RF 肿块 肿块是一种非正常的组织结构,即不是人体本身功能所需的组织结构,可以是圆形、类圆形或者其他形状的块状物(也称包块)。通常,肿块可以被看到、摸到、感觉到或者只有通过检查才能检测到。 非癌性肿块被称为良性肿块。如果肿块发生癌变,则称为恶性肿块。肿块形成的原因复杂多样,液体积聚,异常细胞生长,激素变化以及身体对感染或炎症的反应等,都有可能导致肿块生长。 如果发现体内有肿块,可能需要进行更多检查以确定其性质、大小等。 病变 病变是相对于人体正常组织的情况来讲的,是一个相对的概念,表示该组织出现了异常,可以发生在人体表面和内脏。如皮肤出现了囊肿,结直肠生长了腺瘤等,都可以称为病变。 病变可能是良性的,也可能是恶性的。如肝脏发生病变,有可能是肝硬化、肝血管瘤等良性病变;也可能是肝癌等恶性病变。所以病变,不一定是癌症,这需要进一步的检查才能确认。 息肉 息肉也就是人体器官黏膜上长出的“多余的肉”。息肉有不同的形状和大小,最常见于50岁及以上的成年人。常见的有肠息肉、胃息肉、胆囊息肉以及鼻息肉等。 息肉通常长得慢、藏得深,体积比较小的时候,人不会有症状,无法感知。有些息肉是无害的,如鼻息肉;但有些息肉则包藏祸心,和癌症关系非常密切,如结直肠息肉,如不及时切除,将会增加结直肠癌风险。 图片来源:123RF 癌前病变 癌前病变其实是一种病理学的诊断,指较易转变为癌组织的病理学变化,可能发生在皮肤(如交界痣)、口腔或结直肠内(如腺瘤性息肉)。 通常,癌前病变是一个双向环节,可能会向不好的方向发展,发展为癌症,也可能恢复到正常状态。也就是说,癌前病变是个可控甚至可逆的状态。从癌前病变阶段发展到癌症,一般需要几年甚至数十年左右的时间。 对于癌前病变,如果能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大部分会得到控制或逆转! 组织活检 组织活检也称为外科病理学检查,是做出明确的组织病理学诊断的重要参考。 通常,做组织活检就是通过切取、钳取或穿刺等方式,从患者体内取出全部或部分组织,如可疑的肿块等,进行病理学检查,以判断有没有病变、是什么病变等。 组织活检在很多疾病的诊断中有着重大的意义,被作为临床的最后诊断。 假阳性/假阴性 假阳性结果是指,检查显示存在问题或病变,而实际上并不存在。而假阴性与假阳性则相反,表示实际上存在问题或病变,但检查结果显示正常。在癌症筛查或临床中,假阳性结果远比假阴性结果常见。 通常,接受的癌症筛查越多,在某个时间点显示出假阳性结果的可能性就越大。不过,即使如此,癌症筛查带来的益处,仍然要多于结果可能不准确的风险。 图片来源:123RF 总而言之,对于癌症筛查的结果,应仔细听取医务人员的解读,如果有不了解的地方,应及时咨询,切忌对筛查中出现的异常结果,不管不问,错过最佳的治疗时机;或对结果大惊小怪,自己吓唬自己。  

半夏
从2020全球癌症数据漫谈癌症

从2020全球癌症数据漫谈癌症

半夏
癌症筛查有什么用?10年研究发现,与死亡风险降低相关

癌症筛查有什么用?10年研究发现,与死亡风险降低相关

  癌症筛查,是对抗癌症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筛查,有助于尽早发现癌症发生、发展过程中导致的异常现象,并采取针对性措施,降低癌症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不过,癌症筛查对健康的益处并不是立竿见影的,有研究发现,筛查带来的健康益处大约有10年的滞后期。 近日,一项发表于《美国医学会杂志》子刊JAMA Network Open的研究,对癌症筛查与死亡率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进一步探索。研究结果发现,乳腺癌筛查和前列腺癌筛查,分别与女性和男性10年内的死亡风险降低相关。   图片来源:123RF   研究人员对美国健康与退休调查(HRS)的数据进行了分析,共涉及3257名平均年龄77.8岁的女性(为乳腺癌筛查队列)和2085名平均年龄为76.1岁的男性(为前列腺癌筛查队列)。   通过调查问卷,研究人员统计了受试者的年龄、性别、体重指数、健康状况、合并症(糖尿病、呼吸系统疾病、心脏病)和生活方式等信息;加入研究前2年内,参加乳腺X线检查或PSA(前列腺特异抗原)检测的信息;以及随访期间的死亡信息。此外,研究人员每2年对受试者进行1次随访,以更新相关信息。   统计发现,1544名女性接受了乳腺X线检查,筛查率为47.4%;1065 名男性接受了PSA检测,筛查率为51.1%。在平均长达10年的随访期间,1640名(50.4%)女性和1152名(55.3%)男性发生死亡。   图片来源:123RF   调整其它因素影响后,进行乳腺癌或前列腺癌筛查,分别与受试者10年死亡风险降低相关。相比于未进行乳腺X光检查的女性,进行乳腺X光检查与女性受试者10年死亡风险降低33%相关。相比于未进行PSA检测的男性,进行PSA检测与男性受试者10年死亡风险降低12%相关。   由于该研究是观察性研究,只是显示了乳腺癌筛查或前列腺癌筛查,与死亡风险降低相关,并未直接表明因果关,而且研究也存在局限性,可能也会对研究结果产生影响。研究人员认为,未来应开展更多研究,更好地识别、探索和测量癌症筛查对死亡风险的影响。   研究最后强调,该研究发现,在考虑到年龄、合并症和功能状况后,接受乳腺癌或前列腺癌筛查与死亡风险降低相关。   图片来源:123RF   总而言之,有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乳腺癌和前列腺癌筛查,对死亡风险降低有益。如果到了一定年龄,应及时参与到相关筛查中,促进健康。   中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的《乳腺癌诊疗规范(2018年版)》建议,根据女性年龄,一般风险人群的乳腺癌筛查策略如下:   20~39岁女性:1.每月1次乳腺自我检查;2.每1-3年1次临床检查。   40~69岁女性:1.适合机会性筛查和群体性筛查;2.每1~2年1次乳腺X线检查(条件不具备时,可选择乳腺超声检查);3.对致密型乳腺(腺体为c型或d型)推荐与超声检查联合;4.每月1次乳腺自我检查;5. 每年1次临床检查。   70岁以上女性:1.机会性筛查(有症状或可疑体征时进行影像学检查);2.每月1次乳腺自我检查;3.每年1次临床检查。   图片来源:123RF   如果有以下三种情况的人群,则是乳腺癌的高危人群:1.有明显的乳腺癌遗传倾向者;2. 既往有乳腺导管或小叶不典型增生或小叶原位癌的患者;3. 既往行胸部放疗。   小于40岁的乳腺癌高危人群可以提前进行筛查,筛查间期推荐每年1次,筛查手段除了应用一般人群乳腺X线检查之外,还可以应用磁共振成像(MRI)等影像学手段。   对于前列腺癌的筛查,中国《前列腺癌筛查专家共识》建议,前列腺癌高危人群,在充分告知筛查风险的前提下,进行以PSA检测为基础的前列腺癌筛查。高危人群包括:年龄>50岁的男性;年龄>45岁且有前列腺癌家族史的男性;年龄>40岁且基线PSA>1μg/L的男性。   参考资料 [1] Nancy L. Schoenborn, et al.,(2021). Association Between Receipt […]

半夏
6 种常见癌症可以早发现,只要做好一件事

6 种常见癌症可以早发现,只要做好一件事

抽烟、喝酒、肥胖……都是导致癌症的高危因素

小D
年年体检都没问题,却突然查出癌症晚期?

年年体检都没问题,却突然查出癌症晚期?

他们的错误很多人都在犯!

小D
扫描下方二维码回复 666 获取解锁验证码
步骤:[ 打开微信]->[ 扫描上方二维码]->[关注"三阴姐妹互助圈"公众号输入 666 获取验证码],即可永久解锁本站全部文章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