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肿标

肿标

如何正确看待肿瘤标志物?

如何正确看待肿瘤标志物?

癌症,可能是现代医学中最为难缠的一位“恶魔”。自然而然的,在我们日常的体检中,大家最关心的问题之一,也就成了“我要如何筛查癌症?”   于是,一个看起来非常直观的检查项成了大家关注的目标:肿瘤标志物。不同于血常规等一系列反映身体的状态的血液相关指标,肿瘤标志物往往会带来一种预判病情的错觉。   于是,一旦肿瘤标志物超标,就往往会引起一阵恐慌: “医生,肿瘤标志物超标了0.5!我是不是已经患癌症了呀?” “医生,我的AFP(肝癌特异性肿瘤标志物)超出正常值了,我这是患上肝癌了吗?”……   如此多的疑问,我们将在本篇科普中统统解释。   1 肿瘤标志物到底是什么?   肿瘤标志物到底是啥?简单来说,就是人体产生的各类蛋白、糖类、酶类、激素类物质。事实上,肿瘤标志物确实可以作为癌症早期筛查的项目,但单次的,升高幅度较低的肿瘤标志物超标结果参考价值都相对有限。   临床上,感染、炎症、妊娠等一系列情况都可能出现肿瘤标志物上升的情况,而更常见的是部分人群不健康的生活习惯(例如抽烟喝酒、熬夜等等情况)也会造成肿瘤标志物升高。   所以,在临床上,医生们通常对肿瘤标志物单次的小幅波动不会有太多注意,反而会更关注一段时间内检查人员肿瘤标志物的变化趋势。[当然,如果某位体检人员某项肿瘤标志物特别高,例如CEA或AFP(肺癌及肝癌特异性肿瘤标志物之一)达到几千或上万,那真的需要引起重视]   虽然肿瘤标志物不作为确诊癌症的实际证据,但在特定情况下,其纳入防癌体检中依然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少数肿瘤标志物相对而言比较敏感,如AFP(甲胚蛋白)对于肝癌,临床上通过影像、肝病病史及AFP数值异常升高作为诊断肝癌的证据。其他异常升高的肿瘤标志物同样存在检查者存在肿瘤的可能。   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防癌体检都需进行肿瘤标志物检测。   我们假设一个场景:检测者是位二十出头的年轻人,生活习惯较好,没有癌症家族遗传史,在正常体检中抽出五、六管血液来检测肿瘤标志物。结果,小伙子突然某项指标超出正常值,因此大为紧张并进行一系列额外的全身检查,最后发现仅仅是因为前一天晚上没有睡好造成的。这样额外的检查是医生不希望看见的,不仅浪费了自己的钱包,浪费了医疗资源,还让小伙子接受了原本不需要的精神紧张、辐射等等不良因素。   对体检中肿瘤标志物的检测,我们更推荐高危人群进行: ○ 40岁以上,吸烟指数重度吸烟(吸烟年限x每天吸烟支数>400)的人群; ○ 40岁以上,有酗酒情况或肝部疾病(甲肝、乙肝、丙肝、肝硬化等)的人群; ○ 40岁以上,胃部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或慢性胃炎的人群; ○ 40岁以上,有癌症家族遗传史(直系血亲中超过一人患有同一种癌症)的人群。   除了进行癌症筛查外,肿瘤标志物在癌症的临床治疗中,对疗效判断、预后评估、肿瘤的复发及转移等情况辅助诊断的效用更为明显。   2 辅助抗癌?肿瘤标志物 可能是重要的工具之一   在癌症筛查中肿瘤标志物没有太大意义,但在患者抗癌的过程中,肿瘤标志物往往能较为方便的判断癌症治疗效果。利用好肿瘤标志物变化来判断治疗的疗效情况,对于医生及时调整抗癌策略、把握整体治疗流程的意义非常重大。   事实上,每位患者肿瘤标志物检查结果都是不同的,有的患者肿瘤标志物会出现完全正常,有的则会高达数万甚至数十万。这就意味着我们没有统一的标准来衡量它们变化。因此,确定患者自身特殊的肿瘤标志物变化情况,是通过“肿标”判断病情好坏的基础。   可靠的评估体系必须具备两个特点:“特异性”与“敏感性”:   特异性意味着着肿瘤标志物变化是否符合病情。举个例子,检测中我们发现某位肝癌患者的AFP(甲胚蛋白,肝癌特异性肿标)高于正常值,那么他的肿瘤标志物是具有“特异性”的。相反,如某位肺癌患者的AFP超出正常值,或一位健康人的AFP超出正常值,他们的AFP超标就不具有特异性。   而敏感性,代表着这位患者的肿瘤标志物是否会随肿瘤的进展与否而发生变化。同样举个例如,动态检测中,如果我们发现某位肺癌患者的CEA(癌胚抗原,非小细胞肺癌特异性肿标)在治疗中随着肿瘤大小的变化而升高或降低,并且符合治疗趋势,我们可以初步判断他的肿瘤标志物具备敏感性。   在确定了可靠的肿瘤标志物(同时具备特异性与敏感性)后,患者或医生就可以通过肿瘤标注物的具体变化,来详细判断患者病情的情况了。通过这样的方式,对于医生及时制定精准的治疗方案、定制个性化治疗方案有着十分重大意义。同时患者也可以根据自己动态肿瘤标志物的变化,来及时判断某种药物是否耐药,避免耐药导致的病情进展。   还有一点需要注意:通过肿瘤标志物来判断病情,只是一种医生们抗癌的辅助手段,绝不能代替随访病情的金标准——影像检查(包括CT、MRI、PET-CT等等)。   […]

小D
抽一管血,掀起肿瘤的“盖头”来

抽一管血,掀起肿瘤的“盖头”来

目前临床上测定的肿瘤标志物种类繁多,令人眼花缭乱,像“天书”一般。这里,对其抽丝剥茧,作一些简扼说明。

小D
癌友必知的十大名词

癌友必知的十大名词

最全总结,必看收藏

小D
癌友必知的十大名词:基础手册,一网打尽

癌友必知的十大名词:基础手册,一网打尽

最近文章留言中,常常出现一些基本概念和“似曾相识”的老问题。 肿标升高了不少,是不是耐药了呀?什么时候换药? PET那么贵,是不是比CT好,要不要每次复查都做一个PET? 基因检测,这么多公司,这么多套餐,选哪个好? 贝伐单抗(或者索拉非尼/安罗替尼等)也是靶向药,是不是也要先做一个基因检测呀,测哪个基因? 基因检测没有组织了,用血液代替靠谱么? 这种时候,还是推荐咚友从最基础的文章开始看起:诊断癌症的第一天,就该知道的十件事 然后再扩展到基础但是更有针对性的文章: 破95%的抗癌骗局:就看这5句话 十大最常见肿瘤标志物:逐一解析 癌症基因检测,你最该了解的十大问题! 肺癌治疗手册:做了那么多检查,你知道它们的用途吗? 今天,我们再来做个汇总,针对咚友常问的问题,来个关键词对应回复。建议收藏本文,方便需要时快速搜索关键信息。 一、肿瘤标志物:数值仅供参考,动态变化更有意义 除了长在身体表面的肿瘤(如恶性黑色素瘤),大多数癌症都看不见、普通病友也摸不着,那么怎么知道疾病的发展情况呢?总不能天天跑医院去做CT吧,而且CT还有辐射。 因此,几十年来,医学家发现了许许多多的肿瘤标志物(顾名思义,就是用来代表肿瘤的东西),大多是血液里的蛋白质,比如CEA、CA125、CA199、AFP、CA153、SCC、NSE等。这些蛋白质,一般都是癌细胞分泌到血液里的,普通的细胞一般不分泌,因此可以通过血液中这些蛋白质的含量的高低,来判断肿瘤的大小和多少。 但是,这里面有三个问题: 1:并不是所有的肿瘤,都会分泌这些蛋白质。因此,存在一部分患者肿瘤已经很大,很晚期了,但是肿瘤标志物一直都是正常的。甚至,有的肿瘤,比如肉瘤等少见的软组织肿瘤,没有公认的合适的肿瘤标志物。 2:正常的细胞,并不是一定不分泌这些蛋白质。也就是说,正常人,在一些特殊的情况下,比如感染、炎症、剧烈运动等情形下,部分肿瘤标志物也会升高。这就造成了一大批健康人,体检的时候,发现一个肿瘤标志物,仅高出一点点(比如CEA正常值上限是5,某人是5.25之类),然后四处就医,反复检查的闹剧。 3:检测血液中蛋白质的含量,是一件不太容易的技术活。因此,肿瘤标志物的检测,不同的医院、仪器、方法,正常值范围可能是不一样的;相同的地方,同一份标本,连续测两次,可能的误差也是很大的。言外之意,CEA正常值是5,你才5.25,很可能只是测量误差,紧张个锤子! 综上所述,对肿瘤标志物的建议是:数值仅供参考,动态变化更有意义,同时也要留意特殊情况。 健康人:体检发现单独一个肿瘤标志物升高,升高的幅度很小(比如在1-2倍以内),又没有什么症状——这种情况可以当做没看见,或者过一阵再复查。 举例说明:患者是多年的乙肝携带者,AFP升高了一点点(40多,正常值是25),查腹部B超没有发现问题;三个月后复查,AFP又升高了一点点(60多),B超、MRI没有问题;又过了三个月复查,AFP达到了90多,B超、MRI还是没有问题——最后,患者接受了一种有创的、略贵的检查:动脉造影!果然,在肝脏的一个角落,发现了一个5毫米左右的小结节,手术切除以后病理证实是非常早期的肝癌。 肺癌患者:其他癌症的指标升高,动态变化,有时候或许也有意义,要结合具体情况来看。 二、PET:该出手时就出手,不要过度医疗 常规的影像学,比如B超、CT、MRI等,只能看到肿瘤的大小、形状、位置等静态参数,但是不知道肿瘤到底是死是活,以及肿瘤的生长繁殖能力如何。这就会给一部分患者造成困扰,比如做了介入栓塞、射频消融的病友,2个月后复查,肿瘤几乎还是那么大,之前的治疗有没有疗效呢?另一方面,对于一部分特别焦虑的患者,肺部发现了癌症,那么脑子里、肚子里、骨头上有没有病灶呢? 要想全身上下都查一查有没有肿瘤,同时还想知道肿瘤的战斗力、活性如何?光靠传统的影像学,是不够的。PET就是最近二三十年来发展的一种新手段,通过同位素标记葡萄糖。因为癌细胞要是活着,而且还在活蹦乱跳、生儿育女的话,它就一定需要消耗很多的能量,需要吃进去很多葡萄糖,从而会被标记上同位素。PET就是通过观察和计算,一定时间里身体某个部位摄取带有同位素标记的葡萄糖的多少,来反应这个部位是不是癌变了,如果是的话,肿瘤的活性如何。 这么好的东西,那是不是人人都应该做一个,是不是应该每个月都做一个? 且慢,PET的确是挺好,但有三个弊端: 1:贵。普通的CT/MRI,一般千把块钱就搞定了,PET动辄七八千,近万的人民币就花出去了。 2:有辐射。PET-CT的辐射,大约是CT的4-5倍;核辐射,是会致癌的。 3:有的肿瘤,PET看不见,也是会漏掉的。比如消化道的较小的肿瘤,PET有可能漏诊。 综上所述,建议结合病情需要,科学理性地选择影像学检查,必要的时候,再考虑PET:该出手时就出手,但不要过度医疗!   三、基因检测:为什么做,怎么做 基因检测的问题,其实之前的科普文章里已经反复提及,但是架不住需求大,所以我们再统一回答出现率最高的5个问题。   1:基因检测有什么用? 基因检测,主要的作用有如下几个: 指导靶向药选择:EGFR突变的肺癌,用易瑞沙、特罗凯;HER2扩增的乳腺癌、胃癌,用赫赛汀;BRAF突变的恶性黑色素瘤,用维莫非尼;KIT基因突变的白血病、胃肠间质瘤,用格列卫等等。 提示化疗的敏感性 TMB分析是否适合PD-1治疗:10万病例:深度解析TMB,PD1与长期生存 用于疾病的复发和耐药的监测: 提前几个月发现肿瘤复发、耐药:什么东西这么神?! 筛查遗传性癌症:比如部分肠癌、子宫内膜癌(林奇综合征);乳腺癌、卵巢癌等。 2:基因检测,测多少个基因合适? 一般情况下,只要做特定癌种指南推荐的若干个基因就行了,几个到十几个不等。各种肿瘤,到底需要测哪几个基因,各大指南都有详细的规定,咚咚肿瘤科APP上也准备了相应的套餐。 部分经济有余力的病友,想寻求更多跨癌种用药或者PD-1治疗,基于自愿的原则,一定要把人类已知的数百个癌症相关的基因都测一遍,做TMB分析,也是有道理的。   3:靶向药,是不是都要先做基因检测? 不是。抗血管生成为主的靶向药,如贝伐单抗、瑞戈非尼、阿帕替尼、索拉非尼、舒尼替尼、仑伐替尼、卡博替尼、安罗替尼、olaratumab等新药,并不一定需要做基因检测——因为,现在并不知道,哪个或者哪几个基因突变,或者染色体改变,与这些药物的疗效有相关性。   4:血液基因检测是否靠谱? ASCO2016 | […]

小D
十大最常见肿瘤标志物:逐一解析

十大最常见肿瘤标志物:逐一解析

关于肿瘤标志物,咚咚已经科普过多次了,今天我们再来复习一下——核心就是一句话:肿瘤标志物仅供参考,动态观察更有意义! 说起来很简单,但是,无数病友拿到化验单的时候,依然是不知所措。今天,我们把最常见的十大肿瘤标志物都做一个简明扼要的科普。   最广谱的肿标:CEA(癌胚抗原)   如果要给肿瘤标志物做一个排名,CEA绝对是当之无愧的榜首,因为实在是太常用了:肺癌、乳腺癌、各种肠道肿瘤、甲状腺髓样癌……几乎每个肿瘤患者,如果要测肿瘤标志物,医生都会开上CEA。 大约70%的直肠癌、55%的胰腺癌、50%的胃癌、45%的肺癌、40%的乳腺癌、40%的尿道癌、25%的卵巢癌、以及胆管细胞癌/甲状腺癌患者,都可出现CEA升高。 但是,也有不少正常组织也会分泌少量的CEA,比如:支气管、唾液腺、小肠、胆管、胰管、尿道、前列腺等。 因此,CEA升高并不一定就是肿瘤复发或者肿瘤耐药,因为: 1:吸烟人群CEA也会稍微升高。 2:一些良性疾病,CEA也会升高,比如胰腺炎、卵巢或阑尾的黏液囊腺瘤、直肠息肉、溃疡性结肠炎、胃炎、消化性溃疡病、憩室炎、肝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部感染、糖尿病等各种急慢性炎症状态。不过,这些良性疾病,CEA一般只是轻到中度升高,一般都小于20μg/L——如果某人体检发现CEA高的实在是离谱,几百、上千的高,那还是要警惕肿瘤,尤其要筛查肺癌、消化道肿瘤。   最牛逼的肿标:AFP(甲胎蛋白)   CEA排在第一位,毫无争议。那么,我们为何把AFP排在第二位呢? 因为,原发性肝细胞肝癌,是唯一一个可以仅仅根据典型的病史、AFP升高达到一定幅度、典型的影像学表现,就确诊的肿瘤。其他所有肿瘤,必须取得病理诊断,才可以认定为是癌症——AFP都被国内外专家及各大诊治指南认可,参与癌症的诊断,这牛逼不得不服。 AFP升高,不仅仅见于肝癌。性腺来源的肿瘤,如非精原细胞生殖细胞肿瘤、内胚窦瘤、胚胎细胞癌和多胚瘤癌、混合性生殖细胞肿瘤和一些未成熟畸胎瘤,也可能出现AFP的升高。此外,一些罕见的癌症,比如胃肝样腺癌,也会出现AFP升高。 AFP升高不一定是癌症。妊娠、婴儿、遗传性酪氨酸增多症、共济失调毛细血管扩张症患者,AFP明显增高。放化疗以后,肿瘤溶解坏死,AFP也会出现一过性的升高。肝炎、酒精滥用的患者,AFP也会高。   ‍消化道肿瘤组合拳:CA242、CA199、CA724   CA242:在胰腺癌、胃癌、结直肠癌、肺癌等肿瘤中升高。此外,也有报道指出CA242在食道癌、十二指肠癌、肺癌、卵巢癌、乳腺癌、子宫内膜癌、宫颈癌、膀胱癌、前列腺癌、涎腺腺样囊性癌、胆囊癌等恶性肿瘤中,也会升高。约有0.6%正常人CA242也会升高。 CA199:在胰腺癌、胆囊癌、结肠癌、肺癌和胃癌中,常见升高。CA199>1000U/mL高度提示为癌症,而且往往合并腹膜转移。胰腺炎、胆管炎、胆汁淤积、粘液囊肿、支气管扩张症患者,也可以出现CA199显著升高。 CA724:胃癌等多种消化道肿瘤中,常见升高。胰腺炎、肝硬化、肺病、风湿病、妇科病、卵巢良性疾病、卵巢囊肿、乳腺疾病和胃肠道良性功能紊乱等良性疾病,也会出现CA724的升高。 综上所述,虽然CA724倾向于胃癌,CA199倾向于胰腺癌,但上述指标都不特异;因此,消化道肿瘤随访过程中,医生常规会开出CEA、CA724、CA242、CA199,这四个组合在一起,综合分析,动态观察。   三种肺癌,三大肿标:Cyfra21-1、SCC、NSE   Cyfra21-1:中文又叫做细胞角蛋白19。这个指标主要用于监测肺癌,肺鳞癌中阳性率高达70%,肺腺癌阳性率60%,大细胞肺癌阳性率75%。同时对乳腺癌,膀胱癌,卵巢癌也有一定的作用。个别良性肝脏疾病、肾功能衰竭的病人,Cyfra21-1也会轻微上升(一般小于10ng/mL)。 SCC:鳞状细胞癌抗原。顾名思义,就是用来监测鳞状细胞癌的,常见于肺鳞癌、宫颈癌、食管鳞癌以及头颈部鳞癌中。肝炎、肝硬化、肺炎、肾功能衰竭、结核等疾病,SCC也有一定程度的升高。 NSE:小细胞肺癌以及神经内分泌肿瘤的特征性标志物。小细胞肺癌中NSE阳性率91%,胃肠道神经内分泌肿瘤、神经母细胞瘤患者,NSE也经常升高。 因此,肺鳞癌通常有SCC和Cyfra21-1升高;而肺腺癌通常有CEA和Cyfra21-1升高;而小细胞肺癌,通过NSE显著升高。   ‍女性肿瘤(乳腺癌、卵巢癌):CA125、CA153   CA125:存在于卵巢组织中,CA125明显升高通常见于上皮性卵巢癌。卵巢中CA125升高的阳性率约为70%以上。其他非卵巢恶性肿瘤:乳腺癌40%、胰腺癌50%、胃癌47%、肺癌44%、结肠直肠癌32%、其他妇科肿瘤43%。其他一些良性疾病:子宫内膜异位症、盆腔炎、卵巢囊肿、胰腺炎、肝炎、肝硬化,甚至是怀孕早期,CA125也会升高。 CA153:常用于乳腺癌。早期乳腺癌阳性率60%,晚期乳腺癌阳性率80%。其他恶性肿瘤也有一定的阳性率,如:肺癌、结肠癌、胰腺癌、卵巢癌、子宫颈癌、原发性肝癌等,一般阳性率低于10%。 因此,对于乳腺癌的患者,我们常规筛查CEA+CA125+CA153;对于卵巢肿瘤的病人,由于卵巢肿瘤的类型非常多,第一次普查的时候可能会查的尽可能全面,一般推荐CEA+CA125 +AFP+β-HCG等。   再一次强调我们对待肿瘤标志物的态度:得癌了肿瘤标志物不一定会高,肿瘤标志物高了不一定是癌,因此肿瘤标志物仅供参考;动态观察,更有意义。

小D
癌友必知的十大名词(更新版):长文,必读

癌友必知的十大名词(更新版):长文,必读

  今年年初,萝卜医生曾推出3篇科普文章,解释肿瘤病友最常见、而又最困惑的10大专业名词,好评如潮。大半年过去了,萝卜医生将原来的3篇文章重新修订,整合成1篇长文,供大家温故知新。   肿瘤标志物:数值仅供参考,动态变化更有意义 除长在身体表面的肿瘤,大多数癌症都看不见、摸不着,那么怎么知道疾病的发展情况呢?总不能天天跑医院去做CT、核磁吧。 因此,几十年来,医学家发现了许许多多的肿瘤标志物(顾名思义,就是用来代表肿瘤的东西),大多是血液里的蛋白质,比如CEA、CA125、CA199、AFP、CA153、SCC、NSE等。这些蛋白质,一般都是癌细胞分泌到血液里的;可以通过血液中这些蛋白质的含量高低,来判断肿瘤的负荷。 但是,肿瘤标志物有3个重要的问题:   1:不是所有的肿瘤,都会分泌这些蛋白质 因此,存在一部分患者肿瘤已经很大,疾病已经很晚期,但是常见的肿瘤标志物一直都是正常的。甚至,有的肿瘤,比如肉瘤,压根就没有公认的合适的肿瘤标志物。   2:正常的细胞,有时候也会分泌这些蛋白质 也就是说,正常人,在一些特殊的情况下,比如感染、炎症、剧烈运动等情形下,部分肿瘤标志物也会升高。这就造成了一大批健康人,体检的时候,发现一个或者两个肿瘤标志物,仅仅高出一点(比如CEA正常值上限是5,某人是5.05),然后四处就医,反复检查的闹剧。   3:肿瘤标志物的检测,有时候本身波动就很大 检测血液中蛋白质的含量,是一件不太容易的技术活。因此,肿瘤标志物的检测,不同的医院,不同的仪器,不同的方法学,正常值范围可能是不一样的;相同的地方,同一份标本,连续测两次,误差也有可能是不小的。言外之意,CEA正常值是5,你才5.05,很可能只是测量误差!   综上所述,萝卜对肿瘤标志物的建议是:数值仅供参考,动态变化更有意义,疗效评价的金标准还是影像学。   PET:远非万能,合理使用 常规的影像学,如B超、CT、MRI等,只能看到肿瘤的大小、形状、位置等,但不知道肿瘤到底是死是活以及肿瘤的生长繁殖能力如何。 这就给一部分患者造成了困扰,比如做了介入栓塞、射频消融的病友,2个月后复查,肿瘤几乎还是那么大,之前的治疗到底疗效如何?此外,一部分患者特别焦虑,肺部发现了癌症,那么到底其他部位有没有?接受PD-1抗体等免疫治疗的病人,如何判断是否存在假进展? PET通过同位素标记葡萄糖,癌细胞要是活着,而且还在活蹦乱跳、生儿育女的话,它就一定需要消耗很多的能量,需要吃进去很多葡萄糖,从而会被标记上同位素。 PET就是通过观察和计算,一定时间里身体某个部位摄取带有同位素标记的葡萄糖的多少,来反应这个部位是不是癌变了,如果是的话,肿瘤的活性如何。 这么好的东西,那是不是人人都应该做一个,是不是应该每个月都做一个?且慢,PET的确是挺好,但有三个弊端: 贵。普通的CT/MRI,一般千把块钱就搞定了,PET动辄上万。 有辐射。PET-CT的辐射,大约是CT的4-5倍;辐射,是会致癌的。 有的肿瘤,PET也是会漏掉的。比如消化道里较小的肿瘤,PET有可能漏诊。 综上所述,对于PET,萝卜医生的建议是:不建议作为癌症的早期筛查,不建议用于绝大多数肿瘤的常规随访,但是结合病情需要,该出手时还是要出手。   基因检测:这次回答五个问题 基因检测的问题,其实之前的科普文章里已经反复提及,但还是架不住病友们百折不饶地发问,因为首先推荐大家读一读这几篇之前的文章: 诊断癌症的第一天,就该知道的十件事(下) 血尿基因检测指导肺癌靶向治疗:疗效不输组织! 【欧洲肺癌大会】癌症晚期不想穿刺活检?试一试血液检测!   1:基因检测有什么用? 基因检测,主要的作用有如下几个: 指导靶向药选择:EGFR突变的肺癌病人用易瑞沙、特罗凯;HER2扩增的乳腺癌、胃癌病人,用赫赛汀;BRAF突变的恶性黑色素瘤患者,用维罗替尼。 指导PD-1抗体的合理使用:MSI-H或者TMB高的病人适合PD-1抗体治疗,而MDM2基因扩增等少数病人接受PD-1抗体治疗可能爆发进展。 用于疾病的复发和耐药的监测:提前几个月发现肿瘤复发、耐药:什么东西这么神?! 筛查遗传性癌症:比如部分肠癌。 协助评估患者的生存期:比如携带BRAF突变的肠癌,相比于BRAF野生型的肠癌,生存期要短好几倍。 协助诊断一些疑难病例:比如一些形态学上非常接近的肉瘤,都需要检测特定的基因变异来确诊。   2:基因检测,测多少个基因合适? 一般情况下,只要做国内外指南推荐的若干个基因就行了;每一种癌症,都有明确的规定和推荐,一般都在几个到十几个不等。部分无路可走或者腰缠万贯的病友,基于自愿的原则,一定要把人类已知的数百个癌症相关的基因都测一遍,那也不拦着。   3:靶向药,是不是都要先做基因检测? 不是。抗血管生成为主的靶向药,如贝伐珠单抗、瑞戈非尼、阿帕替尼、索拉非尼、舒尼替尼、乐伐替尼、卡博替尼、西地尼布、olaratumab等新药,并不一定需要做基因检测——因为,现在并不知道,哪个或者哪几个基因突变,或者染色体改变,与这些药物的疗效有相关性。   4:血液基因检测是否靠谱? ASCO2016 | 15000例病人:血液基因检测准确率高于90%! […]

小D
肿瘤标志物最强解读攻略:辅助抗癌,读完就懂

肿瘤标志物最强解读攻略:辅助抗癌,读完就懂

  今天,我们和各位咚友聊一聊关于肿瘤标志物的问题。 要说起肿瘤标志物,可能是各位咚友在抗癌战役中接触到最多的辅助诊断指标了。不同于血常规、血生化等反应身体状态的血液指标,肿瘤标志物往往带给大家一种“直接反应病情变化”的错觉。 在日常问诊中,关于肿瘤标志物的问诊也是最为常见的,通常都是这样: “萝卜医生,肿瘤标志物从2.5上升到3.2了!是不是有点耐药的迹象呀?” “冬瓜医生,这个月NSE(小细胞肺癌特异性肿瘤标志物)超出正常值了,是不是转变为小细胞癌了?” ……   肿瘤标志物有什么用? 肿瘤标志物可以作为癌症筛查的项目之一,但大部分肿瘤标志物参考价值有限。 感染、炎症、妊娠等情况都可能造成肿瘤标志物的上升,部分人群不健康的生活习惯也可能造成肿瘤标志物的升高。 肿瘤标志物对于疗效判断、预后评估、肿瘤的复发及转移等情况辅助诊断的效用更为明显。 肿瘤标志物单次的小幅波动没有太大临床意义,我们更需关注一段时间内肿瘤标志物的变化趋势。 单纯以肿瘤标志物来监测病情是非常不稳妥的,一定要加上其他检查手段(如影像检查这个金标准),共同判断病情的治疗效果。   肿瘤标志物到底是啥? 简单的说,就是人体产生的各类蛋白、糖类、酶类、激素类物质。 例如前段时间学术圈子内沸沸扬扬的“滴血测癌”,本质上就是一种肿瘤标志物的检测,所选取的检测目标是一种蛋白——热休克蛋白90α。 肿瘤标志物通过抽血进行检测,目前应用于临床的各类肿瘤标志物可谓五花八门,有些仅与一种癌症相关,另一些可能会涉及多种癌症。 关于各类肿瘤标志物的介绍,大家可以参考:十大最常见肿瘤标志物:逐一解析   肿瘤标志物怎么辅助抗癌? 虽然肿瘤标志物存在种种影响因素,但肿瘤标志物无疑是所有癌症相关检测中最为便捷的一种。好好利用肿瘤标志物的变化判断治疗的情况,对于及时调整治疗策略、整体把握整个治疗流程的意义重大。 肿瘤标志物在临床中的运用分为确诊癌症前与确诊癌症后。   1:确诊前,肿瘤标志物主要用于常规防癌体检。 虽然肿瘤标志物不是确诊肿瘤的确切证据,但在某些情况下,我们并不反对将其纳入防癌体检中:部分肿瘤标志物具有较高的癌症特异性,如AFP(甲胚蛋白)之于肝癌,可通过影像、肝病病史以及AFP异常升高直接确诊肝癌。此外,异常升高的肿瘤标志物确实存在罹患肿瘤的可能。 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支持所有防癌体检都进行肿瘤标志物的检测。 如果你是个二十六七的年轻人,生活习惯良好,且没有相关癌症家族遗传史。在防癌体检中抽走六、七管血检测肿瘤标志物,某项指标由于感染、炎症等原因超出正常值大为紧张,进行一系列额外的全身检查。这样的结果不是医生希望看见的。 对防癌体检中的肿瘤标志物的检测,我们推荐在高危人群中进行: 40岁以上,吸烟指数为重度吸烟(吸烟年限x每天吸烟支数>400)的人群; 40岁以上,具有酗酒习惯或肝部慢性疾病的人群; 40岁以上,胃部感染幽门螺旋杆菌,或患有慢性胃炎的人群; 40岁以上,具有癌症家族遗传史(直系血亲中超过一人患有同一种癌症)的人群。 关于高危人群的界定,您也可以通过咚咚肿瘤科提供医学支持,腾讯99公益日特别策划的患癌风险H5测试《你敢测测你的患癌风险吗?》来进行检测。最终结果为“重度风险”的患者,我们建议在防癌体检中加入肿瘤标志物的筛查。   2:确诊后,肿瘤标志物主要用于对于病情的变化的评估。 这个主题将是本篇文章的重点内容。可能也是大多数咚友的疑虑所在。 每位患者的肿瘤标志物变化情况都是不同的。这就意味着医生或是患者没有一套统一的标准来衡量肿瘤标志物的变化。有的患者可能肿瘤标志物全都正常,有的患者肿瘤标志物可高达数十万甚至百万。 因此,确定自身肿瘤标志物的情况,是通过“肿标”来判断病情变化的基础。 可靠的肿瘤标志物必须具备“特异性”与“敏感性”两个特点: ‍特异性代表着肿瘤标志物的异常是否符合病情的基本情况。举个例子,如果一位肝癌患者的肿瘤标志物AFP(甲胚蛋白,肝癌特异性肿标)超出正常值,那么我们可以判断这位患者的肿瘤标志物具有特异性。相反,如果一位肺癌患者的AFP超出正常值,或一位健康人的AFP超出正常值,他们的AFP超标就不具有特异性。 敏感性代表着肿瘤标志物是否会随体内肿瘤的情况而发生变化。如果一位肺癌患者的CEA(癌胚抗原,非小细胞肺癌特异性肿标)具备特异性,并且随着肿瘤大小的变化而升高或降低,那么通过数次观察,我们就可以初步判断这位患者的肿瘤标志物具备敏感性。反之,如果这位肺癌患者的CEA不会随着肿瘤大小的变化而相应变化,或是这位肺癌患者通过有效治疗肿瘤缩小,CEA经数次检测反而持续上升,这样的情况就不能称之为具有敏感性。 确定已经发现可靠的肿瘤标志物后,患者或医生就能通过肿瘤标志物的变化,来评估病情的大概变化了。这一点对于及时指定可行的治疗方案、定制个性化治疗方案都有着非常大的意义。 值得注意的是: 肿瘤标志物仅仅是一种抗癌的辅助诊断手段,绝不能代替目前诊断或随访病情的金标准——影像检查(包括CT、核磁、PET-CT等等),任何时候都不能单纯以肿瘤标志物作为判断病情、确定治疗方案的唯一证据。   肿瘤标志物抗癌进阶篇 肿瘤标志物单次检查的结果需仔细解读,但无需过分担心。影像肿瘤标志物变化的因素有很多种。 判断病情的变化趋势,应该选择一段时间内肿瘤标志物的变化趋势进行参考,肿瘤标志物单次小幅度的变化不具备参考价值(这也是很多咚友正在担心的问题)。 部分患者在肿瘤细胞大面积死亡时,会出现肿瘤标志物暂时性增高,不要因为短时间的变化就乱了阵脚盲目更改治疗措施,需要根据一段时间内肿瘤标志物的变化进行判断。 肿瘤标志物在癌症病情的随访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在请教医生时,不妨请教清楚关于肿瘤标志物的问题。你可以咨询医生这些问题: 你是否建议我接受肿瘤标志物检查?如果是,是哪一个或哪几个肿瘤标志物? 如何接受这些检查?我应该多长时间做一次检查? 如果我有一个肿瘤标志物水平异常,这是什么意思?它会如何影响我的治疗? […]

小D
癌友必知的十大名词(上):肿标、PET、基因检测

癌友必知的十大名词(上):肿标、PET、基因检测

癌友必知的十大名词(上):肿标、PET、基因检测

小D
肿瘤标志物是否是唯一检测标准

肿瘤标志物是否是唯一检测标准

肿瘤标志物

小D
扫描下方二维码回复 666 获取解锁验证码
步骤:[ 打开微信]->[ 扫描上方二维码]->[关注"三阴姐妹互助圈"公众号输入 666 获取验证码],即可永久解锁本站全部文章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