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EGFR突变的癌症的初始治疗中,奥希替尼显示出比第一代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更高的有效性。
然而,它在亚洲人群,尤其是日本患者的总体生存率方面的优势仍然不确定。
所以有了这篇研究,使用真实世界的数据,评估奥希替尼对日本患者的生存益处。
方法:作为Tokushukai REAl-world数据项目的一部分,对日本46家医院进行了一项回顾性多机构研究,使用倾向评分匹配评估晚期EGFR突变非小细胞肺癌癌症患者的总体生存率。该研究涉及在2010年4月至2022年12月期间接受:
奥希替尼一线治疗(1L-Osi)的患者、
最初接受其他EGFR-TKI治疗(1L-non-Osi)的患者、
以及在接受其它EGFR-TKI初始治疗后接受奥希替尼治疗并随访至2023年4月的患者(2L/晚期-Osi)。
结果:在1062名日本EGFR突变非小细胞肺癌癌症患者中,416名(39.2%)接受1L-Osi治疗,646名(60.8%)接受1L-non-Osi治疗,其中139名(13.1%)接受2L/晚期-Osi治疗。
在倾向评分匹配后,在2016年3月后的亚组中,1L Osi组的总生存期与1L非Osi组相当(n=283,42.0 vs 42.4个月)。见图2。
在Del19和L858R亚组中也观察到了类似的趋势。2L/晚期Osi组的中位总生存期明显较长:2016年3月后60.2个月(n=75)。见图3。
基于1L非Osi组和2L/后期Osi组的初始EGFR-TKI治疗的亚组分析显示,吉非替尼、厄洛替尼和阿法替尼组之间没有显著差异。见图4。
所以,根据真实世界的数据,在日本人群中,作为EGFR突变的晚期癌症的一线治疗方法,与其他EGFR-TKI相比,奥希替尼的总体生存率没有显著提高。
——
今天特地把这个最新研究找出来介绍,其实就是因为我觉得对中国人群也有非常强的借鉴意义。
现在后线的治疗手段也比较多,除非是脑转移,否则也并不是说一上来就用三代药,就一定是最好选择。
所以在我们科还是有很多EGFR突变患者,会上来用一代或者二代药,后续再用三代药,同时配合立体定向放疗的手段巩固治疗以及穿插化疗来达到长生存。
我们的经验也与日本人群的真实世界数据相符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