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治疗

治疗

这样用抗癌药,多20%的肺癌患者能2年内无进展,何不用之?

这样用抗癌药,多20%的肺癌患者能2年内无进展,何不用之?

近期我们进行了一项调研,旨在了解早期肺癌患者的整体治疗过程。调研结果令人意外,发现存在各种治疗方式。其中包括使用直接靶向药进行新辅助治疗以降低分期,或者在手术后使用PD-1抑制剂进行辅助治疗等。然而,其中最重要的治疗理念,即在手术前使用PD-1抑制剂免疫治疗来处理尚存肿瘤病灶的情况,却鲜为人知并且鲜有患者使用。 今天,与大家分享一篇最近刊登在国际知名学术期刊《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的报道。该报道研究了在肺癌手术之前使用PD-1抑制剂帕博利珠单抗联合化疗的效果,结果显示,与不使用该治疗方案相比,患者出现2年内无进展的概率增加了约20%。 了解肺癌的新辅助治疗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新辅助治疗在肺癌中的应用。新辅助治疗与手术后的辅助治疗有所不同。新辅助治疗指的是在患者进行手术之前的一段时间内,通过药物治疗或其他治疗方式来减小肿瘤的大小或控制其生长。这种治疗方法的目的是在手术前减轻肿瘤的负担,提高手术的成功率,并可能改善患者的预后。 在肿瘤治疗中,新辅助治疗通常适用于可切除的肿瘤,如乳腺癌、肺癌和食管癌等。新辅助治疗包括化疗药物、靶向治疗药物、放疗或免疫疗法等。其目标是在手术前减小肿瘤的大小,控制肿瘤的生长并降低转移的风险。这样做有助于更容易切除肿瘤,同时减少手术的创伤和风险。因此,提高新辅助治疗的应答率,降低手术后复发的风险成为近期研究的焦点之一。 免疫治疗在新辅助治疗中的应用背景 目前,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如PD-1和PD-L1抑制剂,已成为晚期或转移性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标准治疗方法。这些免疫治疗药物的潜在益处在肺癌早期阶段首次在PACIFIC临床研究中得到证实,该研究表明,对于无法手术切除的三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在同步放化疗后使用PD-L1抑制剂度伐利尤单抗,可以改善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时间和总生存时间。此外,其他几个二期临床试验的结果也显示,单独应用PD-1和PD-L1抑制剂,或与化疗联合使用,在非小细胞肺癌的新辅助治疗中都具有益处。 一项名为CheckMate 816的三期临床试验进一步证实了上述治疗方案的益处。该研究比较了新辅助治疗中使用PD-1抑制剂纳武单抗(O药)联合化疗与单独进行新辅助化疗的效果,并发现前者改善了患者的无事件生存期(即在治疗期间没有出现进展的时间)。此外,还进行了一项名为KEYNOTE-671的临床试验,该试验招募的是可手术的二期或三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研究比较了以顺铂为基础的化疗与PD-1抑制剂帕博利珠单抗(K药)联合化疗进行新辅助治疗后再进行手术的效果,以评估是否能够改善患者的生存期。以下是该研究的中期分析结果。 K药用于早期肺癌新辅助治疗,2年无事件生存率提升20% 一项随机、双盲的三期临床试验对可切除的II期、IIIA期或IIIB期(N2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进行了研究。入组患者以1比1的比例被随机分配接受每3周一次的新辅助帕博利珠单抗(200mg)或安慰剂,然后进行4个周期的基于顺铂的化疗,随后进行一次手术,手术后进行辅助治疗,用药分别是帕博利珠单抗(200mg)或安慰剂,辅助治疗最多进行13个周期的治疗。 该临床试验的主要观察指标是无事件生存期,该指标不仅包括复发和死亡情况,还包括局部进展导致手术困难或不可切除的情况。此外,还评估了患者的总生存期、主要病理反应和安全性等方面。 帕博利珠单抗联合化疗用于早期肺癌改善无事件生存期 根据刚刚发布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的第一次中期分析结果,帕博利珠单抗组的24个月无事件生存率为62.4%,而安慰剂组为40.6%,两组之间相差约20%。帕博利珠单抗组的估计24个月总生存率为80.9%,而安慰剂组为77.6%。帕博利珠单抗组中有30.2%的参与者和安慰剂组中有11.0%的参与者出现主要病理反应(手术后可见的存活癌细胞不足10%),病理完全缓解率(手术后没有可见活的癌细胞)分别为18.1%和4.0%。 PD-1与化疗用于早期肺癌改善总生存期 另外,在所有治疗阶段,帕博利珠单抗组的44.9%的参与者和安慰剂组的37.3%的参与者发生了3级或更高级别的治疗相关不良事件,其中有1.0%和0.8%的参与者发生了5级事件。 启示和讨论 在早期可切除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中,研究结果显示,在手术之前使用新辅助帕博利珠单抗联合化疗,并在手术后继续辅助治疗使用帕博利珠单抗,可以明显提高患者的手术后获益。因此,建议早期肺癌患者在决定手术前先与主治医生讨论这种治疗方式,而不要着急进行手术,因为手术容易,但我们无法确定是否还有残留的癌细胞,以及如何降低术后复发的风险。因此,在手术前使用PD-1抑制剂可能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此外,希望PD-1抑制剂在手术前、手术后的治疗能够纳入医保范围,或者有药企推出慈善赠药方案,以确保患者能够负担得起这种治疗。因为即使药物的治疗效果再好,如果没有人能够负担得起,那么就没有意义。 参考文献: H. Wakelee, et al, Perioperative Pembrolizumab for Early-Stage Non–Small-Cell Lung Cancer, 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2023).

玉米
治疗肺癌,得准备多少钱?

治疗肺癌,得准备多少钱?

肺癌是我国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占所有恶性肿瘤的20.4%。在肺癌亚型中,非小细胞肺癌约占85%至90%,而且多数患者在确诊时已处于晚期,无法接受手术治疗。许多患者和家属可能关心的一个问题是,治疗这种疾病需要多少费用? 一般来说,我们只能提供一个大致的平均数值。另外,除了医疗相关费用外,还存在非医疗相关费用。 非医疗相关费用是如何产生的? 药物治疗晚期肺癌所需的高昂费用给个人及医疗保健系统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压力。大部分研究都在评估肺癌患者的直接医疗开销,因为相较于非医疗开销,这些费用在总经济负担中的占比更大。近期,靶向疗法和免疫疗法显著延长了晚期肺癌患者的存活时间。尽管许多药物已被纳入医保,但患者在频繁的治疗中依然需要支付一部分费用,而这些费用并不在公共医疗保险的报销范围内。 另外,癌症患者的不良预后和抗癌治疗的副作用也让他们不得不经常就医,这还涉及到家人的护理,包括住宿和交通费用在内的开销。若遇到专家难以预约的情况,还不得不找黄牛,这也会进一步提高非医疗相关花费。考虑到癌症患者的健康相关生活质量(HRQoL)是治疗的主要目标,那么这些非医疗相关的开支是否与这一关键指标有关?这个问题,我们将在接下来的研究解读中为大家解答。 数万元对普通家庭来说仍是高支出 这是由上海复旦大学进行的一项研究,目标对象是那些没有EGFR或ALK驱动突变的局部晚期和转移性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参与者必须年满18岁,且其照护者必须是患者的亲属。 在2020年11月至2021年6月期间,这项研究在全国13个医院进行。总共有607名患者参加了这项研究,他们的平均年龄是63.5岁,其中56.3%的患者来自农村。绝大多数患者的家庭年收入较低,且没有稳定的工作。 这些纳入调研的患者多数为肺腺癌,多数患者已经出现转移。208名患者接受了免疫治疗,包括单药免疫治疗和免疫治疗联合靶向或放化疗。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确诊后的平均病程为15.44个月,平均住院频率是6.47次,平均住院时间是8.79天。有433名患者健康状况尚可,而174名患者健康状况不佳。 肺癌患者非医疗相关支出 从患者被确诊后算起,与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相关的直接非医疗花费约为2951美元(大约2万人民币)。在这些费用中,住宿、饮食和营养费用占据了总费用的75%以上,其中营养费用最高(占31%)。健康状况较好的患者亚组的人均非医疗成本为2505美元(约1.75万人民币),而健康状况较差的患者亚组的非医疗成本人均高达4060美元(约2.84万人民币),而且健康状况较好的患者护理成本更低。 另外,城市地区的患者承担的直接非医疗负担较低,这可能与他们能够省去住宿费用有关。患者如果住院频次较高或住院时间较长,这也会导致较大的非医疗经济压力。比较起肺腺癌患者,鳞癌患者的直接非医疗成本较低。 讨论和分析 要强调的是,这些费用都是非医疗相关的支出,即不包括药物和检查等在医院因治疗而产生的费用。此外,这个费用是根据平均病程15.44个月计算的,也就是说,在大约一年多的时间里,一个癌症病人的平均非医疗相关支出就达到了2万元,若是健康状况不佳的情况,费用会增加至3.84万元,对于大多数经济条件不宽裕的家庭来说,这是一笔不小的支出。 此外,我们注意到患者在营养方面的支出也相当高。这里癌度提醒大家,要避免无谓的开支,例如,对于像灵芝孢子粉这类并无显著效用的产品,不要浪费钱。如果患者的营养状况不佳,应选择有循证医学证据支持的营养保健品。 参考文献: Yu Xia, et al., Measuring direct non-medical burden among patients with advanced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in China: is there a difference in health status?, Front Public Health. 2023 May 4;

玉米
吃什么杀死癌细胞最快?医生说出了真相!

吃什么杀死癌细胞最快?医生说出了真相!

本文作者:潘战和,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肿瘤科副主任医师   经常有病人或家属问,吃什么能杀死癌细胞?有人还问,吃什么杀死癌细胞最快?   韩卫坤 摄   对于这种问题,非要回答的话,我的回复是:吃药可以杀死癌细胞(手术当然可能更快,但这里讨论的是“吃什么”)。   但是要看是吃什么药,不是什么药都可以杀死癌细胞,不存在所谓的“万能”杀癌细胞的药,对某种癌症有效的抗肿瘤药,对另一种癌症可能疗效不好或者根本就无效,不要总想着有一种药,所有癌症病人用了它就都有效。可见,即便是抗肿瘤药,也不存在所谓杀死癌细胞最快的药。   如果问吃什么食物能杀死癌细胞而且能快速杀死癌细胞?那可以明确回答:没有这种东西!   得了癌症,到医院检查明确诊断,然后规范治疗。至于所谓的吃某种植物某种食物杀死癌细胞,指望着靠吃某个非药物的东西来治疗癌症,那只会延误治疗。   有的人会说:反正我们是要吃东西的,管它能不能治癌呢,至少不会有坏处吧。   真相是:食物是要吃,但不能说吃这东西能治疗癌症,而如果带着治疗癌症的目的去吃某种食物,可能因此做不到均衡多样化饮食;而某种食物吃得太多,反而可能对身体带来负面影响。所以,不要把这两个问题混为一谈,食物当然要吃,但不要说吃某个食物能杀癌细胞治疗癌症。   网上流传着所谓的某某食物是某某癌症的克星之类的说法,都是没有依据的。   有的人会反驳说有实验依据,所谓的依据就是细胞实验或动物实验发现这种食物(植物)提取出所谓的抗癌成分,于是就认为吃这种食物能治疗癌症。如果这么简单的话,每年不知有多少可以治疗癌症的新药问世,只需要躲在实验里提取各种植物成分,然后进行细胞实验,如果发现这种成分能杀死或抑制癌细胞就下结论吃这种植物能治疗癌症,是非常荒唐的结论。   真正对抗癌有效的膳食指导原则:   1. 合理膳食,适当运动;   2. 保持适宜的、相对稳定的体重;   3. 食物的选择应多样化;   4. 适当多摄入富含蛋白质的食物;   5. 多吃蔬菜、水果和其他植物性食物;   6. 多吃富含矿物质和维生素的食物;   7. 限制精制糖摄入;   8. 肿瘤患者抗肿瘤治疗期和康复期膳食摄入不足,在经膳食指导仍不能满足目标需要量时,建议给予肠内、肠外营养支持治疗。   本文首发于2023-03-11 肿瘤专科医生《吃什么杀死癌细胞最快?医生终于说出了实情》,部分内容有删减,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编辑:王楠 审稿:杨小明

玉米
O+Y、D+T、K+Y一线治疗晚期NSCLC 谁是最佳免疫拍档?

O+Y、D+T、K+Y一线治疗晚期NSCLC 谁是最佳免疫拍档?

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4(CTLA-4)是一种T细胞活化的负调控因子,阻断CTLA-4已被证明能够增强T细胞的活化和增殖,包括肿瘤浸润性效应T细胞的活化和增殖。抑制CTLA-4信号传导还可减弱调节性T细胞的功能,这可能有助于T细胞反应性(包括抗肿瘤免疫反应)的普遍提升。其与PD1/PDL1存在协同,使其成为潜在的免疫治疗搭档。其中,纳武利尤单抗(O)+伊匹木单抗(Y)、度伐利尤单抗(D)+Tremelimumab(T)、帕博利珠单抗(K)+伊匹木单抗(Y)等都在肿瘤治疗上进行相应的探索,今天,我们以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为例,看一下这三种方案的疗效: 01 O+Y:CheckMate-227 2020年5月15日,美国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基于CheckMate 227研究1a部分,批准纳武利尤单抗联合伊匹木单抗用于转移性NSCLC成人患者(PD-L1≥1%且无EGFR或ALK基因突变)的治疗,成为全球首个肺癌一线治疗的双免疗法。 CheckMate 227是一项开放性III期临床研究,评估以O药为基础的治疗方案对比含铂双药化疗用于晚期NSCLC患者(包括鳞癌和非鳞癌患者)一线治疗的情况。研究第一部分在评估O+Y与化疗比较时共有两个主要终点:一个是具有PD-L1表达的肿瘤患者的总生存期(OS, 在1a部分评估),另一个主要终点是高肿瘤突变负荷(TMB > 10个突变/Mb,无论PD-L1表达状况如何)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PFS,在1a和1b部分评估)。1b部分:在未表达PD-L1(PD-L1<1%)的患者中评估,与化疗(每3周一次,最多4个疗程)相比,O+Y或者O药联合化疗的疗效。 结果显示:在第1部分中,无论患者PD-L1表达状况如何,与化疗相比,O+Y用于高肿瘤突变负荷(TMB≥10个突变/Mb)患者,研究结果达到共同主要终点PFS。此外,相比化疗,O+Y联合治疗用于PD-L1 ≥1%的一线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可以带来更高的总生存期(OS)获益。 在PD-L1≥1%患者中,全球人群和亚裔人群均能持续从O+Y双免疫治疗中得到OS获益,在亚裔人群数据中,双免疫组1年、2年、3年OS率分别为79%、56%和53%,过半患者接受双免疫治疗生存超过了3年,而化疗组这一比例仅为37%。双免中位OS仍然未达到,化疗组中位OS为24.8个月(HR=0.72,95% CI 0.47-1.11),即与单纯化疗相比,双免降低了亚裔患者28%的死亡风险。相比在全球数据中,双免疫组63%、40%和33%的1年、2年、3年OS率,及17.1 vs 14.9月的OS(HR=0.79,95%CI 0.67-0.93)。可以说,双免疫治疗在亚裔患者中的数据毫不逊色。 在ITT人群中(PD-L1≥1%和PD-L1<1%),获益仍显著,亚裔双免疫组1年、2年、3年OS率分别为76%、53%和51%,双免对比化疗中位OS为36.2个月vs 22.9个月(HR=0.66,95%CI 0.48-0.92),与单纯化疗相比,双免降低了亚裔患者34%的死亡风险。而全球双免疫组1年、2年、3年OS率分别为62%、40%和34%,双免对比化疗中位OS为17.1个月vs 13.9个月(HR=0.73,95%CI 0.64-0.84)。证实了亚裔患者与全球的整体人群获益旗鼓相当。 CheckMate-227研究中的安全系数要明显优于化免联合,并优于化疗本身。此次亚裔患者安全性分析再次证实,亚裔患者与全球安全性数据基本一致,尚未发现新的安全信号。 02 D+T:POSEIDON 2022 年 11 月 10 日,FDA已批准tremelimumab(Imjudo)与durvalumab(Imfinzi)和铂类化疗联合用于治疗转移性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且无致敏EGFR突变或ALK畸变。本次批准是基于 POSEIDON 3期试验数据,在随访4年后,总体生存率显著提高,为肺癌患者提供了一种双免疫联合疗法的新选择。 Tremelimumab是一款抗CTLA-4单抗,通过阻断T淋巴细胞表面的CTLA-4的活性,加强T细胞的活化并增强对肿瘤的免疫应答,从而促进癌细胞死亡。Durvalumab则是一款抗PD-L1抗体,此前已在非小细胞肺癌、小细胞肺癌、尿路上皮癌及胆道癌获批适应症。D+T双免组合在许多癌种中展现很好的疗效。 POSEIDON (NCT03164616) 3期临床研究是一项随机、多中心、主动对照、开放标签研究,针对未接受过系统治疗的转移性 NSCLC 患者。患者被随机分配到三个治疗组之一: (1)tremelimumab、durvalumab 和铂类化疗 4 个周期,然后每 4 周进行一次 durvalumab 和维持化疗。患者在第 16 周接受第五剂曲美木单抗治疗; (2) durvalumab 加铂类化疗 4 个周期,随后进行 […]

玉米
2023 肝癌面面观:强烈推荐!

2023 肝癌面面观:强烈推荐!

中国是一个肝癌大国,每年新发病例数约41.0万人,死亡病例数约39.1万人,可占全球的一半[1-3]。肝癌在我国恶性肿瘤发病率中居第4位,病死率居肿瘤致死病因的第2位[4]。其恶性程度高,进展迅速,预后差,死亡率接近于发病率,患者5年生存率仅12.1%[2],严重威胁着我国人民的生命和健康。 原发性肝癌的病理类型主要包括肝细胞癌(HCC)、肝内胆管癌(ICC)和混合型肝细胞癌-胆管癌(cHCC-CCA),其中肝细胞癌占85%~90%,本文主要讨论的是肝细胞癌。 肝癌的分期对于治疗方案的选择以及预后评估至关重要。 中国肝癌分期方案(China liver cancer staging, CNLC)将肝癌分为:Ⅰa期、Ⅰb期、Ⅱa期、Ⅱb期、Ⅲa期、Ⅲb期、Ⅳ期。 肝癌起病隐匿,早诊率低,约70%的患者在初诊时已为中晚期[5]。因此,提高进展期肝癌患者的治疗获益,是改善肝癌预后的关键。 图1.  中国肝癌临床分期与治疗路线图[6] 晚期肝癌的治疗手段以药物治疗和TACE为主。 在2017年之前,药物治疗只有索拉非尼和化疗。近年来,随着多种新的靶向、免疫治疗药物的出现,晚期肝癌药物治疗也迎来了不断突破,但依旧存在诸多困难和挑战。由于晚期患者基数庞大,药物治疗的选择仍较为有限;且相当一部分患者因全身情况差、肝功能差、肿瘤负荷重等多种原因,不适合或无法耐受现有化疗、靶向治疗、免疫检查点抑制剂。 随着我国独立自主研发的小分子免疫调节剂淫羊藿素软胶囊的问世,将有效填补这部分患者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延长其生存获益。 图2.  近年批准的HCC内科药物   1 进展期肝细胞癌的介入治疗   █   单纯TACE术后肿瘤复发率较高,在此背景下,TACTICS研究探索了TACE联合索拉非尼用于无法手术切除HCC患者的有效性,联合治疗组的mOS较单纯TACE组延长了5.4个月(36.2个月 vs 30.8个月),mPFS 获显著改善,为22.8个月 vs 13.5个月[7]。 █   仑伐替尼联合TACE一线治疗晚期HCC的Ⅲ期研究LAUNCH的中期分析也取得了阳性结果,mOS 17.8个月 vs 11.5个月,mPFS 10.6个月 vs 6.4个月,ORR 54.1% vs 2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8]。 █   由于TACE在具有较大肿瘤负荷的患者中疗效较差,一项Ⅲ期研究纳入最大肿瘤直径≥7cm的晚期HCC患者,对比了FOLFOX-HAIC与TACE的疗效,结果发现FOLFOX-HAIC组的mOS(23.1个月 vs 16.1个月)与mPFS(9.6个月 vs 5.4个月)均显著优于TACE组[9]。另一项III期临床研究显示,在伴有微血管侵犯的HCC患者中,FOLFOX-HAIC辅助治疗还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mDFS (20.3个月 vs 10.0个月)[10]。 █   对于TACE治疗失败的局部晚期HCC患者,来自法国的SARAH Ⅲ期研究探索了钇-90树脂微球选择性内放疗(SIRT) vs 索拉非尼对这部分患者的疗效,但结果显示,SIRT与索拉非尼组间的总体生存期无显著差异,mOS 8.0个月 vs 9.9个月[11]。 […]

玉米
老年肺癌患者应如何治疗?中国专家共识来了

老年肺癌患者应如何治疗?中国专家共识来了

肺癌是全球及我国60岁以上人群发病率及死亡率最高的恶性肿瘤,晚期肺癌是导致死亡的主要原因。随着年龄增长,老年患者合并的基础疾病增多,同时伴有器官储备功能下降。老年患者生理机能的改变对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及清除等诸多方面都会产生影响,并可能导致老年患者对于治疗的耐受性下降。 既往研究显示:年龄65岁以上的老年患者化疗后粒细胞减少伴感染的发生率和死亡率显著升高。此外,黏膜炎、心脏及神经毒性等化疗不良反应(AE)发生的风险和严重程度也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根据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数据库(SEER)近40年的病例分析显示肺癌患者中老年人占比也有逐年增高的趋势。 WHO对老年人的定义为60周岁以上人群,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NCCN)老年肿瘤指南中对于老年人的定义为65周岁以上的人群,并且这个标准自2006年一直沿用至今,进一步依据年龄把老年肿瘤患者分为如下三类:65岁-75岁为低龄老年人,76岁-85岁为老年人,>85岁为高龄老年人。 本文主要围绕老年晚期肺癌患者的评估以及治疗方式,包括化疗、靶向治疗、抗血管生成治疗和免疫治疗等热点问题进行编写,以期能够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01- 老年肺癌患者评估 问题1:老年肺癌患者是否需要进行老年评估? 共识推荐:年龄≥65岁并且拟接受抗肿瘤治疗的肺癌患者应该进行老年评估。老年多维度评估有助于制定个体化的抗肿瘤策略,发现可干预的老年问题。 由于单一的年龄、KPS评分和ECOG PS评分均无法准确指导抗肿瘤治疗,因此对于拟接受抗肿瘤治疗的老年肺癌患者需要进行老年评估,评估的内容至少应包括躯体功能状态、合并症、跌倒史、抑郁、认知及营养状态等综合内容。老年评估能发现常规肿瘤评估中疏漏的老年问题;预测年龄≥65岁老年患者的化疗风险;有助于制定个体化的抗肿瘤策略。一项包含肺癌患者的系统综述显示经过老年评估,中位28%(范围8%-54%)的患者调整了抗肿瘤治疗方案,其中多数患者接受了更加和缓的治疗模式。此外,中位72%(范围26%-100%)的患者调整了营养及多重用药等干预。由于75%的研究显示老年评估组治疗完成率更高,55%的研究显示老年评估组AE更低,该系统综述提示老年评估可能有助于提高老年患者抗肿瘤治疗的耐受性。 问题2:哪些工具可用于评估老年肺癌患者的化疗耐受性?(附量表) 共识推荐:癌症及衰老研究组(CARG)化疗风险评估量表及老年化疗风险评估量表( CRASH)等量表可用于预测老年肺癌患者的化疗耐受性。 问题3:老年肺癌患者药物治疗的注意事项? 共识推荐:老年肺癌患者普遍存在多重用药,治疗过程中应注意药物间的相互作用及患者的肝肾功能,依据个体情况调整抗肿瘤药物的剂量。 治疗过程中应注意判断是否存在药物间的相互作用,药物与疾病的相互作用以及药物AE,例如: 卡铂、依托泊苷、吉西他滨、紫杉醇和吉非替尼可增加华法林的血药浓度,导致出血风险增加; 顺铂可降低苯妥英钠的血药浓度,因而不利于癫痫的控制; 一代和三代EGFR-TKIs主要经CYP3A4/5代谢,卡马西平及苯妥英钠等强CYP酶诱导剂能加速一代和三代EGFR-TKIs代谢,降低其血药浓度,继而会影响抗肿瘤疗效; 伊曲康唑等强CYP抑制剂能增加一代EGFR-TKIs的血药浓度,而导致药物AE增加; 胃液pH值升高会减少一代EGFR-TKIs的吸收等。 基于SEER数据库的研究显示对于≥65岁的老年肿瘤患者,TKIs治疗期间联合应用质子泵抑制剂( PPIs)的比例高达22%。厄洛替尼联合PPIs治疗的肺癌患者90 d内死亡风险增加21%,1年内死亡风险增加11%。吉非替尼的研究同样也提示联合PPIs治疗会增加患者的死亡风险。此外,有研究提示PPIs还可能影响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的疗效。POPLAR及OAK研究的汇总分析提示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联合PPIs治疗的患者无论无进展生存时间(PFS)(1.9个月 vs 2.8个月,P=0.001)还是OS(9.6个月 vs 14.5个月,P=0.000,1)均显著缩短。 老年肺癌患者合并肝肾功能不全的比例增高,故对于经肝肾代谢的抗肿瘤药物需要调整剂量以降低其毒副反应。 需要依据肾功能调整剂量的药物包括:顺铂、卡铂、培美曲塞、依托泊苷、克唑替尼等。 轻、中度肝功能不全需要调整的药物包括:多西他赛、紫杉醇、白蛋白紫杉醇、吉西他滨、吉非替尼、厄洛替尼、克唑替尼、布加替尼等。 重度肝功能不全需要调整剂量的药物包括:阿来替尼、塞瑞替尼、奥希替尼、培美曲塞、依托泊苷、长春瑞滨等。 -02- 老年晚期NSCLC的化疗选择 问题1:老年晚期NSCLC患者接受化疗是否能够获得临床获益? 共识推荐:老年晚期NSCLC患者接受化疗有临床获益,对于可以耐受化疗的老年患者,化疗优于最佳支持治疗。 问题2:老年晚期NSCLC患者常用的化疗药物及治疗方案的选择? 共识推荐:老年晚期NSCLC患者接受含铂双药治疗优于单药化疗,但需考虑患者身体状况选择不同的化疗药物及治疗方案并注意AE。 -03- 老年晚期NSCLC抗血管生成治疗 问题1:老年NSCLC患者抗血管生成治疗药物的应用及安全性如何? 共识推荐:老年NSCLC患者可考虑采用与总体人群相似治疗剂量,安全性整体亦大致相似。但在应用抗血管生成药物期间需要对AE进行严密监测。 问题2:抗血管生成治疗药物在老年晚期肺癌患者中的治疗疗效如何? 共识推荐:抗血管生成治疗药物单药使用或联合化疗、EGFR-TKIs或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等均在老年患者中显示出了一定的疗效,在老年肺癌患者中可根据病情及身体状况酌情应用。 -04- 老年晚期NSCLC靶向治疗 问题1:老年NSCLC患者驱动基因谱是否有别于其他年龄段患者? 共识推荐:NSCLC老年患者驱动基因谱有其特点,但与非老年患者差异不显著。对于老年肺腺癌或是有腺癌成分的患者,应常规进行驱动基因检测;部分鳞癌患者,也可以考虑进行驱动基因检测。 针对携带驱动基因的老年NSCLC患者,多项研究表明,接受针对相应驱动基因的特异性靶向药物治疗,可以改善患者的预后、QOL,延长患者生存。靶向药物副作用相对小,耐受性较好,推荐老年晚期NSCLC患者进行驱动基因检测,靶向药物治疗是老年晚期NSCLC驱动基因阳性患者系统性治疗的首选。 中国NSCLC人群驱动基因分析结果显示,老年患者EGFR突变发生率与整体人群差异性不大,EGFR突变率在不同年龄段无明确的年龄相关性差异,在整体NSCLC人群EGFR突变发生率在39.2%-59.4%,其中腺癌患者EGFR突变发生比例更高;ALK融合基因在老年患者中的发生率低于年轻患者,为3.1%-5.9%;ROS1融合基因阳性患者较少见于60岁以上的肺癌患者,中位年龄56岁-59岁。MET外显子14跳跃突变在老年NSCLC患者中整体发生率约1.9%,高于年轻患者,在腺癌及肉瘤样癌发生率更高;针对MET基因治疗的相关临床研究提示入组患者中位年龄为69岁-74岁。其他的基因异常,例如KRAS突变、RET融合基因检测、BRAF突变、HER-2基因异常等,在老年NSCLC患者均有一定比例的检出率,但与年轻患者差别不大。综上,NSCLC老年患者驱动基因谱具有一定特点,但与年轻患者差异不显著。 对于老年NSCLC患者,所有含腺癌成分的NSCLC患者,应常规进行EGFR突变、ALK及ROS1融合基因检测,在有足够肿瘤组织标本的情况下,建议同时进行RET融合基因、KRAS突变、BRAF基因V600E突变、HER-2基因突变、NTRK融合基因、MET基因扩增及MET基因外显子14跳跃突变等驱动基因的检测。对于老年鳞癌患者尤其是不吸烟且为小标本活检确诊者,也可以考虑进行上述分子检测。在部分老年患者,如果难以获取足够的肿瘤组织样本进行驱动基因检测时,可采用外周血游离肿瘤DNA(cf/ctDNA)进行基因检测,以指导进一步的靶向药物治疗。 问题2:EGFR敏感突变的老年晚期NSCLC患者治疗方案如何选择?高龄患者是否从EGFR-TKIs中获益? 共识推荐:EGFR敏感突变的晚期NSCLC老年患者,一线推荐EGFR-TKIs治疗,与总体人群具有相似的生存获益,即使高龄患者也可以从EGFR-TKIs中获益。 问题3:非EGFR驱动基因阳性老年晚期NSCLC患者治疗方案选择? 共识推荐:ALK融合基因阳性老年晚期NSCLC患者,可首选ALK-TKIs治疗;MET外显子14跳跃突变可选择赛沃替尼作为靶向药物治疗;针对其他少见的驱动基因阳性患者,推荐选择针对性的靶向药物治疗。 […]

玉米
肿瘤患者“阳”了,治疗要推迟吗?后续治疗怎么办?

肿瘤患者“阳”了,治疗要推迟吗?后续治疗怎么办?

自从我国疫情防控政策放开以来,人们对于新冠病毒的关注日益提高。   肿瘤患者的免疫系统相比正常人更弱,更容易感染新冠病毒,且更容易发生重症。 万一肿瘤患者不幸阳了,需要推迟抗肿瘤治疗吗?轻度、中毒、重度症状如何区分?如何尽快康复?家人、同事阳了,要不要停止治疗? 带着这些疑问,“医学界肿瘤频道”就《美国国家癌症综合网络(NCCN)癌症相关感染的预防和治疗指南2022.3版》(以下简称“NCCN指南”)、中国抗癌协会(CACA)《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实体肿瘤患者防护和诊治管理相关问题中国专家共识(2022版)》(以下简称“中国专家共识”)对于肿瘤患者感染新冠的处理建议进行分享。 问题1:肿瘤患者要不要推迟治疗? NCCN指南推荐,新冠病毒(SARS-COV-2)检测阳性的肿瘤患者,建议推迟抗肿瘤治疗。 问题2:轻、中、重度感染如何判断?    问题3:新冠病毒感染的肿瘤患者是否要推迟治疗?何时重启治疗? 中国专家共识推荐,新冠病毒感染的肿瘤患者在相关症状完全缓解,新冠病毒核酸检测连续2次阴性,间隔24小时,可考虑重启抗肿瘤治疗。且需要根据患者治疗指征、目的及耐受性进行个体化讨论。 NCCN指南针对不同治疗方案,不同新冠感染严重程度人群进行了分层管理。   问题4:新冠病毒感染痊愈后,肿瘤患者治疗需要注意什么?   肿瘤患者感染新冠痊愈后,存在体质下降、疾病快速进展和脏器功能异常的情况,可能导致治疗终止。此外,新冠导致的并发症和后续不良反应均需要考虑在纳入肿瘤治疗风险因素。 中国专家共识推荐,对于符合治疗条件的患者,应当尽量恢复治疗,必要时可以结合患者情况调整治疗方案或者减量。 调整治疗方案应注意减少免疫抑制、减少住院次数、缩短住院时间、避免静脉给药和避免其他不良反应。在疗效相同的情况下,优先选择口服用药和周期较长的方案。充分利用日间诊疗、门诊方式,减少肿瘤患者在院停留时间。 需要注意的是,抗肿瘤治疗相关的药物不良反应,如免疫治疗、肺不良反应阴性、酪氨酸酶抑制剂(靶向PI3K/AKT/mTOR或RAS/RAF)等,可能导致间质性肺炎或肺纤维化,或干扰固有或适应性免疫反应。 当患者有明确的免疫治疗适应证,且有明确临床获益的情况下,不应长时间推迟或终止免疫治疗。 当患者存在残留呼吸系统症状及影像学表现时,在肺功能检测后,进行风险–获益评估。 问题5: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痊愈后的肿瘤患者,如何预防抗肿瘤治疗的不良反应?   中国专家共识推荐,若患者存在治疗相关不良反应,应增加预防性处理措施。 预防性处理措施包括: (1)中性粒细胞减少或发热性细粒细胞缺乏可应用长效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作为一级预防,并可用于发生发热性粒细胞缺乏中风险的治疗方案; (2)预防血栓性事件或血小板减少症; (3)加强化疗期间恶心和呕吐的预防及控制。 问题6:接触了新型冠状病毒阳性的人,肿瘤患者会感染吗?抗肿瘤治疗的不良反应?    新冠暴露后是否传播,取决于感染者的症状、接触时间和距离、室内通风、宿主易感性、病毒变体等因素。如果患者感染新冠,其潜伏期上限为14天。 根据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的建议,与已知感染新冠病毒的人密切接触(在1.83米内,24小时内接触时间≥15分钟)的人被称为新冠显著暴露。传播性强的毒株,可能感染所需的暴露时间更短。 NCCN指南推荐:有新冠显著暴露的无症状肿瘤患者,自接触日起,抗癌治疗应推迟14天。  

玉米
索拉非尼和ICI治疗失败后,仑伐替尼二线治疗效果如何?

索拉非尼和ICI治疗失败后,仑伐替尼二线治疗效果如何?

  一项回顾性研究对2018年11月至2022年2月在三家机构接受仑伐替尼二线治疗的中国不可切除肝癌患者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证实了仑伐替尼作为索拉非尼或ICI联合抗血管生成抑制剂进展后的二线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近期LEAP-002的结果显示仑伐替尼/帕博利珠单抗与仑伐替尼之间没有任何差异。仑伐替尼/帕博利珠单抗的中位OS为21.2个月,但令人震惊的是,单药仑伐替尼的中位OS为19.0个月。在其他肿瘤中,例如肾细胞癌(RCC),尽管RCC可能比肝细胞癌(HCC)更具免疫原性,但仑伐替尼加帕博利珠单抗是当今的主要治疗方法之一。然而,在HCC中,没有显著的OS,甚至没有PFS优势。单独使用仑伐替尼如何能够获得如此漫长而良好的OS结果,无疑让人开始重新审视仑伐替尼的单药治疗。 “当前,对于未接受仑伐替尼一线治疗的患者,仑伐替尼作为二线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尚不清楚。本研究旨在研究仑伐替尼在接受索拉非尼或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s)联合抗血管生成抑制剂一线治疗的不可切除HCC患者中的疗效、安全性和潜在受益人。”研究者称。 该研究纳入了2018年11月至2022年2月在3家机构接受仑伐替尼单药治疗作为二线治疗的晚期肝癌患者。符合条件的患者必须至少有一个可测量的目标病变进行反应评估,ECOG表现状态评分为 0-2,BCLC B 或 C 分类,以及 Child-Pugh A 或 B 级。最终共有50例接受仑伐替尼二线治疗的晚期肝细胞癌患者参加了这项研究。研究主要终点是PFS。次要终点是OS、ORR(客观缓解率)、DCR(疾病控制率)和安全性。   仑伐替尼二线治疗的疗效 开始使用仑伐替尼后的中位观察期为6.3(5.5-8.0)个月。仑伐替尼的中位治疗持续时间为4.5个月(95%CI,4.0-5.0)。根据mRECIST,没有患者患有CR,9例患者(18.0%)患有PR,28例患者(56.0%)患有SD,13例患者(26.0%)患有PD。客观缓解率(ORR)和疾病控制率(DCR)分别为18.0%和74.0%。反应持续时间(DoR)为6.0个月。中位PFS为5.0个月(95%CI,4.5-6.5个月)。中位OS为8.5个月(95%CI,7.5-10.5个月)。 一线治疗的疗效及其对二线仑伐替尼的影响 索拉非尼被用作30例患者的一线治疗。既往有7例PR患者转索拉非尼,均达到SD。在14例对索拉非尼有反应的SD患者中,3例(21.4%)对仑伐替尼进行了PR,5例(35.7%)保持SD。在9例使用索拉非尼PD的患者中,没有一例达到仑伐替尼的CR/PR,3例(33.3%)为SD。ICIs联合抗血管生成抑制剂作为20例患者的一线治疗。在9例对ICIs联合抗血管生成抑制剂有反应的CR/PR患者中,2例(22.2%)对仑伐替尼进行了PR,7例(77.8%)保持SD。在11例对ICIs联合抗血管生成抑制剂有反应的SD患者中,4例(36.4%)达到PR,6例(54.5%)SD。 仑伐替尼二线治疗的DCR在接受ICI联合抗血管生成抑制剂作为一线治疗的患者中为95.0%,显著高于接受索拉非尼的患者的60.0%(p=0.006)。在一线治疗达到CR/PR的患者中,仑伐替尼二线治疗的DCR为100.0%,显著高于SD和PD患者。疗效也因进展期而异。在一线治疗的PFS≥6个月患者中,DCR为84.0%,显著高于PFS患者的60.0%<6个月(p=0.024)。ORR没有观察到统计学差异。 仑伐替尼作为二线治疗的安全性 治疗相关不良事件(TRAEs)是可以接受的,没有发生毒性相关的死亡事件。腹泻(所有等级,36.0%)和手足皮肤反应(所有等级,26.0%)事件是仑伐替尼最常见的毒性。大多数不良事件为1-2级,并且是可逆的。3/4级不良事件发生在12例患者(24.0%)中,主要与手足皮肤反应有关(10.0%),10例患者使用仑伐替尼剂量减少。两次毒性相关的治疗中断分别归因于3级手足皮肤反应和4级蛋白尿。所有不良事件均通过适当的措施得到解决,大多数病例在药物治疗后是可逆的。 参考文献: Qin H-n, Ning Z, Sun R, Jin C-x, Guo X, Wang A-m and Liu J-w (2022) Lenvatinib as second-line treatment in patients with unresectable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A retrospective analysis. Front. Oncol. […]

玉米
RNA重编程疗法,RZ-001治疗肝细胞癌1/2a期临床试验启动

RNA重编程疗法,RZ-001治疗肝细胞癌1/2a期临床试验启动

Rznomics公司旗下的RZ-001是一种基于核酶的RNA重编程疗法,最近美国FDA通过了其作为肝细胞癌(HCC)疗法的1/2a IND批准,从而实现了RNA编辑领域的一个重要里程碑。RZ-001是美国FDA批准的第一个用于患者评估的基于核酶的RNA重编程方法。今年6月,RZ-001还获得了韩国食品药品安全部(Food and Drug Safety)的IND批准,并已在韩国启动1/2a期临床试验。因此,美国FDA的批准允许Rznomics开始在HCC患者中使用RZ-001和治疗性RNA编辑进行国际临床研究。 基于核酶的RNA重编程疗法 RZ-001以反式剪接核酶技术为基础,通过选择性抑制人端粒酶逆转录酶(hTERT)在癌细胞中的表达和编辑hTERT mRNA编码并表达单纯疱疹病毒胸苷激酶(HSVtk)序列来治疗肝癌,从而在癌细胞中产生细胞毒性作用。 动物模型的临床前研究也表明,这种方法鼓励免疫细胞进入HCC肿瘤。该技术的其他潜在优势包括能够按比例调节基因表达以达到靶向内源性细胞RNA水平,能够编辑所有突变位点上游的大段靶RNA,消除对潜在抗原蛋白或辅因子的需求,以及避免DNA编辑带来的基因组毒性和永久性基因组变化的担忧。 “将第一个基于反式剪接的RNA编辑方法转化为FDA批准的1 / 2a期临床试验是一项令人兴奋的成就,也是RNA编辑领域的关键里程碑,”杜克大学外科教授、科学顾问委员会成员Bruce Sullenger博士一份关于这一消息的声明中表示。“我对Rznomics在核酶设计和基因递送优化方面的临床前进展感到非常兴奋。这些进步使他们能够创造一种有前途的疗法RZ-001并将其转化为临床。我和整个编辑领域都渴望了解RZ-001和mRNA重编程是否安全,是否能够对抗患者的HCC。Rznomics显然是为迫切需要创新突破性疗法的癌症患者带来新颖编辑策略的领导者。 本土1/2a期临床试验正在招募 计划的国际剂量增加扩大临床试验将招募没有肝外转移的HCC患者。Rznomics此前在今年6月获得了韩国食品药品安全部门对RZ-001的IND批准,并已在韩国进行1/2a期临床试验(NCT05595473)。这项在韩国进行的多中心、开放标签试验招募了18岁及以上,根据BCLC肝癌分期分类,诊断为肝癌B期或C期的患者。参与者需要hTERT阳性表达,ECOG评分为0或1,Child-Pugh评分为A到B7,预期寿命至少为3个月。有中度或重度腹水、肝癌以外的癌症、肝性脑病史或HIV阳性的患者被排除在研究之外。 在该研究的剂量增加部分,参与者将被分配到4个剂量水平中的1个,并通过瘤内注射和缬更昔洛韦(Valganciclovir)一起接受相应剂量的RZ-001。剂量扩展部分将根据剂量增加阶段选择固定剂量治疗患者。该研究的主要终点包括在研究的剂量增加部分中出现剂量限制毒性的参与者数量,以及在剂量增加和扩大部分中出现不良事件的参与者数量。其他终点包括总有效率、反应持续时间、无进展生存期和剂量扩大和剂量增加部分的总生存期的变化。预计将于2029年5月结束试验。 Rznomics的首席执行官兼创始人Seong-Wook Lee在声明中补充说:“RZ-001是Rznomics的一项重大成就,它是我们治疗管道前端的第一个反式剪接核酶疗法,在韩国和美国都成功地获得了IND的批准。”我真的很感激RZ-001赢得了有可能解决肝癌患者未满足需求的机会。” 除了肝癌,Rznomics还将寻求增加RZ-001对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的适应症。该公司打算在2022年年底前就提交该适应症的IND。另外,针对阿尔茨海默氏症(RZ-003)和遗传性视网膜营养不良症(RZ-004)的基于核酶的RNA编辑治疗也在开发中。

玉米
癌症骨转移有哪些临床表现?最好的治疗方案是?推荐收藏

癌症骨转移有哪些临床表现?最好的治疗方案是?推荐收藏

骨骼就像支撑高楼大厦的钢筋 撑起了我们的身体 如果钢筋出了问题 大楼会随时面临着倒塌的风险 我们的身体同样如此 如果我们的骨头被癌细胞侵蚀 该怎么办? 肿瘤骨转移是如何发生的? 从定义上讲,肿瘤骨转移是指某些原发于骨组织以外的恶性肿瘤经血行转移(少部分经淋巴转移)至骨组织,定植后逐渐形成新的肿瘤病灶,破坏正常骨组织,引起以疼痛、高钙血症、病理性骨折、神经压迫为主要表现的疾病。 通俗的讲,某种原发恶性肿瘤,如肺癌,原本与骨骼并无直接关系。但随着疾病进展,部分肿瘤细胞会从肺部原发病灶脱落,进入血液循环,到达骨组织,随着血管孔径变细,血液流速变慢,肿瘤细胞会沉降下来,在骨组织表面安家,即形成了骨转移,当肿瘤细胞不断继续增殖,骨细胞的正常微环境会遭到破坏,进而骨组织会逐渐被肿瘤细胞蚕食。 肿瘤骨转移的发生率有多高?哪些肿瘤容易发生骨转移? 从过往经验来看,肿瘤骨转移往往发生在晚期癌症患者中,因过去医疗水平限制,这类病人大多数在确认骨转移发生前就去世了。但随着现今对各类原发肿瘤的控制越来越好,反而更多的肿瘤患者被发现出现骨转移。 对于多数肿瘤类型,如能够做到对骨组织的改变早发现,早手术,那么随访下来,积极的治疗对肿瘤骨转移还是有效的; 对于某些分期较晚,手术难以根治的部分原发肿瘤,发生骨转移可能性比较大。甚至很多患者就是以骨转移症状为首发症状前来就诊,经过系统检查才发现原发病灶,所以也不排除某些肿瘤起病早期就会发生骨转移。   通俗的讲,某种原发恶性肿瘤,如肺癌,原本与骨骼并无直接关系。但随着疾病进展,部分肿瘤细胞会从肺部原发病灶脱落,进入血液循环,到达骨组织,随着血管孔径变细,血液流速变慢,肿瘤细胞会沉降下来,在骨组织表面安家,即形成了骨转移,当肿瘤细胞不断继续增殖,骨细胞的正常微环境会遭到破坏,进而骨组织会逐渐被肿瘤细胞蚕食。   经过统计分析,常见的恶性肿瘤中,乳腺癌、前列腺癌、甲状腺癌骨转移发生率最高,大概有60-75%,算是第一梯队;肺癌、肾癌、肝癌、恶性黑色素瘤次之,大概有20-45%;消化道肿瘤比如胃癌、结直肠癌以及妇科肿瘤也可能发生骨转移,发生率一般在10%以内。 中轴线-脊柱是人体运动最重要的一环,肿瘤转移到脊椎上的情况多吗? 理论上讲,癌症患者的每一块骨头都有可能发生转移,但统计下来,脊柱是最容易发生转移的部位,尤其是胸椎;其次才是骨盆、四肢长骨、肋骨等等。 肿瘤骨转移有哪些临床表现? 第一,疼痛是肿瘤骨转移最常见的临床症状,特点主要是持续性的钝痛,并且进行性加重,夜间疼痛尤为明显。 第二,肿块或局部肿胀,多见于四肢表浅部位,严重者可能影响临近的关节活动。 第三,病理性骨折,被肿瘤侵蚀的骨组织硬度降低,轻微外伤甚至无任何诱因,就可能发生骨折,进而出现疼痛明显加重,畸形,活动障碍。   第四,脊柱转移性肿瘤还有一类特殊症状:神经压迫,脊髓和神经根是连接大脑和肢体的高速公路,平时在健康脊柱的保护下高效运转,但如果肿瘤转移至脊柱,椎骨遭到破坏,坍塌变形,便可能压迫到周围的脊髓或神经根,神经根受压会引起其所支配区域疼痛、麻木、无力;而脊髓受压,则会引起受压平面以下躯干、肢体感觉减退,肌力下降,大小便异常,也就是常说的瘫痪。 如何诊断骨转移?去医院需要做哪些检查? 诊断肿瘤骨转移是一项系统工程,要结合患者肿瘤病史,临床症状,体征,开具合适的影像学检查和实验室检验,少数难以确诊的患者,可能需要接受穿刺活检做病理检查。   有恶性肿瘤病史的患者,如果出现上述某一项或几项症状,一定要及时就诊,医生经过询问病史,体检,怀疑骨转移的话,需进一步作影像学检查,根据情况可能需要做X线平片,CT,磁共振,骨扫描,PET-CT,(这些检查各有侧重:X线会做一个初步快速的判断,可以发现病理性骨折,明显的骨质破坏,但敏感性较低;CT和磁共振能够发现更早期的转移病灶,磁共振在判断脊柱转移癌是否压迫神经上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骨扫描能够早期筛查全身骨转移,PET-CT则能显示全身脏器及骨转移情况,利于对患者做出全面评估。)     做这些检查的同时,抽血化验肿瘤标志物,血钙,碱性磷酸酶等也可以辅助诊断。经过这些检查,大多数患者都可以确诊是否发生骨转移,极少数不典型病灶可能需要进一步做穿刺活检,等待病理检查确定。 转移性骨肿瘤有哪些信号?平时患者该如何提防? 骨转移早期症状可能只有疼痛,而且往往症状较轻,容易被忽视,很多老年人可能会认为,这个年龄,出现腰腿痛很正常,但骨转移的疼痛有它自己的特点,往往没有过量活动,不良姿势等诱因,疼痛持续天数更久,夜间入睡期间反而更痛,如果有这些特点,希望患者要警觉,要防微杜渐,及时就诊;   对于前面提到的容易发生骨转移的肿瘤,即便患者没有出现骨转移相关症状,我们也建议治疗开始的5年内,每年做骨扫描筛查,以便能早期发现,早期治疗。 很多患者听到骨转移就非常害怕,认为是癌症疾病晚期的表现,觉得离死亡不远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其实大可不必这么认为。首先宏观上讲,即便确诊了骨转移,目前针对原发肿瘤治疗的药物越来越多,治疗效果也越来越好,肿瘤患者生存期的延长都是有确切的数据统计的;另一方面,针对骨转移病灶,我们也可以综合运用药物、放疗、微创介入、开放手术等治疗手段,切实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已经瘫痪的病人,经过我们及时的手术治疗,重新恢复站立行走能力的例子也是不胜枚举。 所以,要科学面对肿瘤骨转移,既不能满不在乎,讳疾忌医,导致延误病情,错过最佳治疗时机;也不能心灰意冷,万念俱灰,要相信医生,相信我们能够给你生活的勇气和底气,让你重拾信心与尊严。 肿瘤骨转移应该如何治疗? 除了针对原发病灶的放化疗、靶向、免疫治疗,药物、放疗、微创介入、开放手术,这些都是肿瘤骨转移的治疗方法。 治疗性药物主要包括两大类,一类是双膦酸盐,如唑来膦酸、伊班膦酸钠等等,还有一类新药地舒单抗,能够抑制骨破坏进程,一旦发现骨转移,应该马上应用;另外是针对骨痛的止痛药物,我们会根据疼痛评分按照阶梯给药的原则开给患者。 放疗是骨转移的治疗的重要一环,早期的骨转移首选立体定向放射治疗。 目前的微创介入方法有很多,一方面在CT或B超引导下,将探头精准置入骨转移病灶内,通过射频、微波等物理方法杀灭肿瘤,另一类是通过微创穿刺,在肿瘤形成的骨缺损处注入骨水泥,重塑骨骼的稳定性。   开放手术多用于较为严重的,出现病理性骨折、脊柱失稳、神经压迫的骨转移患者,目的是重建病灶骨的稳定性,挽救神经功能。而且手术完成并不是治疗的结束,术后要继续联合应用药物、放疗。 有些患者往往会跑几家医院,看不同科室的专家,当他们收到不同治疗建议时,应如何抉择? 治疗方法的选择,不能看患者主观好恶,也不能凭医生专业所长,而是提倡多学科会诊模式,也就是MDT。 MDT团队包含骨软组织外科、肿瘤内科、介入科、放疗科、病理科、影像科等不同学科的专家,共同研究病例,评估病情,为患者制定最合理的治疗方案。 骨转移大手术之后该怎么康复? 术后会根据不同的手术部位、手术方式、患者神经功能,具体制定个性化的康复方案。 总体原则是:在良好的镇痛下,尽早开始康复锻炼。   早期应避免负重,以恢复肌肉和关节活动为主。后期可在保护下做轻微负重,循序渐进。对于术前合并严重神经功能损伤的脊柱转移患者,可能需要更久更复杂的康复过程。 […]

玉米
峰回路转,拨云见日|mCRC患者一、二线标准治疗节节败退,三线精准化治疗扭转乾坤

峰回路转,拨云见日|mCRC患者一、二线标准治疗节节败退,三线精准化治疗扭转乾坤

mCRC化疗不敏感,层层进展,且看三线治疗如何突破困局 近年来,随着靶向药物及免疫药物不断研发和问世,肿瘤治疗的手段也越来越丰富,晚期肿瘤患者的生存期得以不断延长。在结直肠癌(CRC)领域,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不断取得新的突破与进展,特别是针对MSI-H/dMMR(微卫星高度不稳定型/错配修复基因缺陷)型CRC患者,免疫治疗显著获益。然而,MSI-H/dmmR型患者只占整个CRC患者的5%,剩下95%的MSS/pMMR(微卫星稳定型/错配修复基因完整)型CRC患者对于免疫治疗几乎不敏感[1],治疗一度陷入困局。 随着临床研究的不断深入开展,小分子抗血管生成的靶向药物联合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小样本研究在MSS型晚期CRC患者治疗中取得了较为不错的疗效,但在获益人群的筛选上目前仍在深入研究中。临床医生对于从免疫治疗中不能获益的MSS型晚期CRC患者,其方案决策与选择成为了临床实际诊疗的难点。借此契机,中国临床肿瘤学会结直肠癌专委会与和黄医药携手举办2022年“优YOUNG好医声——晚期结直肠癌全程管理病例演讲”活动。有多位临床一线医生分享经典及疑难病例,多位专家参与总结与点评,为后续CRC诊疗提供一定借鉴和参考。演讲活动期间,来自东北西北站的吉林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肿瘤中心的刘书含医生,带来了“行成于思,峰回路转,拨云见日——一例肠癌肝转移多线治疗的诊治思路及体会”病例,分享了她作为临床一线医生,针对转移性结直肠癌(mCRC)患者进行诊疗管理的经验与思考。 病例回顾 ▎基本情况 女性患者,66岁; 现病史:2020年7月3日患者出现“间断右上腹疼痛伴间断便血4个月”,遂来我院就诊; 既往史:心绞痛病史,已行冠脉支架置入术2个月;其余基础病史、家族史无特殊; 查体:右上腹部有压痛,无反跳痛及肌紧张,可触及一5cm*5cm质韧包块; 实验室检查提示:CA199:49.13 U/mL;CEA:22.43ng/mL;血红蛋白:87g/L;血生化未见明显异常; 肠镜检查提示:结肠肝区可见一肿物伴溃疡,肿物大小6cm*5cm,周边堤样隆起,触之易出血,考虑大肠癌。病理提示:中分化腺癌; CT提示:结肠肝曲占位性病变,病变与邻近腹膜及十二指肠分界欠清,伴周围多发小淋巴结; 图1 CT影像 ▎诊疗经过 患者入院后完善术前相关检查,排除手术禁忌,于2020年7月5日行结肠根治术; 术后病理提示:结肠中分化腺癌,肿瘤大小为6cm*5.5cm*2.8cm,侵及浆膜下结缔组织,可见脉管及神经浸润。两切缘未见癌,浆膜侧可见癌,相连网膜未见癌,阑尾未见癌,肠周淋巴结可见癌转移(1/22枚);分送(十二指肠壁)可见结肠腺癌累及 ;分送(大网膜) 未见癌; 免疫组化:结肠肿瘤:Ki-67(+60%),MLH1(+>90%),MSH2(+>90%),MSH6(+>90%),PMS2(+>90%),P53(+>90%),十二指肠内肿瘤:Ki-67(+80%),CDX-2(+),CK20(+),CK7(-),P53(+>90%);   术后病理分期:T4bN1a(AJCC 2017); ▎疾病诊断 结肠中分化腺癌(cT4bN1bM0,ⅢB期),MSS; ▎疗效评估 术后一月复查CT提示:肝多发占位(10枚),较术前CT对比为新发,考虑转移瘤。完善基因检测提示:KRAS基因第2外显子发生点突变,未检测到NRAS,BRAF,PIK3CA基因目标突变; ▎一线治疗(2020年8月5日——2021年1月15日) 经多学科团队(MDT)讨论,术后1月即出现多发肝转移,目前肝脏转移约10枚,大小不等,散在分布,缺乏局部治疗条件。同时基于患者双下肢静脉血栓及术后仅4周,未应用贝伐珠单抗; 表1 一线治疗进程及疗效评估表 图2 二线治疗CT影像对比 ▎二线治疗(2021年1月15日-2021年3月8日) 治疗评估:经MDT讨论,患者化疗后疗效不佳,根据CSCO结直肠癌指南推荐选用二线标准治疗方案; 治疗方案:FOLFIRI(伊利替康+奥沙利铂)化疗联合贝伐珠单抗治疗3周期; 不良反应:Ⅱ度血小板减少,Ⅱ度粒细胞减少(经对症治疗后好转); 疗效评估:肝脏靶病灶增大,提示PD; 图3 二线治疗CT影像对比 ▎三线治疗(2021年3月8日——2022年3月8日) 治疗评估:经MDT讨论,患者二线治疗未能获益,根据患者基因检测结果,患者存在同时发生 TP53和KRAS 突变,可能从PD-1免疫抑制剂中获益[2]。根据CSCO结直肠癌指南推荐选用三线标准治疗方案中的呋喹替尼,最终选定抗血管生成联合免疫的治疗方案;   治疗方案:呋喹替尼+信迪利单抗14周期; 疗效评估:中间定期复查,肝脏靶病持续缩小,提示疾病缓解(PR),直至2022年3月8日肝脏靶病灶增大,提示PD; 图4 三线治疗CT影像评估 ▎四线治疗(2022年3月8日——2022年5月17日) 治疗评估:患者三线治疗获益时间12个月,2022年3月8日肝脏靶病灶出现增大,患者一般情况稳定,更换四线治疗; 治疗方案:TAS-102联合贝伐珠单抗2周期; 不良反应:Ⅱ度粒细胞减少(经对症治疗后好转); 疗效评估:肝脏靶病灶增大,且肺部出现新发病灶,提示PD; […]

玉米
血清白蛋白降低的严重程度分级,治疗策略和常见误区

血清白蛋白降低的严重程度分级,治疗策略和常见误区

血清白蛋白下降在临床很常见,不仅是肿瘤患者,非常多的急慢性疾病患者都可以出现。本文主要介绍该指标降低的相关知识。 PART 01 什么是血清白蛋白? 当我们去医院抽血化验肝功时,化验结果中会看到总蛋白和白蛋白这两个指标,总蛋白指的是血清中所有的蛋白含量,白蛋白是人体循环血中最丰富的血清蛋白,占据了总蛋白的大约一半,是最重要的指标之一。 血清白蛋白由肝脏的肝细胞合成并分泌入血液,有多种重要的功能,最重要的是维持血管内胶体渗透压,防止渗入血管外组织,还可以反应患者的营养状态和所患疾病的严重程度,并且可以携带多种内源性和外源性复合物、结合钙离子、维护酸碱平衡等作用(这些不理解没关系,知道肝脏合成,防止液体渗出到血管外,反应疾病的严重程度即可)。 简单的解释:如果血清白蛋白明显下降,经常会出现全身水肿,双下肢严重,如下图所示,一例典型的血清白蛋白下降导致的下肢可凹性水肿。 其次,很多急慢性疾病,心脏病、肝病、肾病、肿瘤、感染性疾病、营养不良的患者都可以出现血清白蛋白下降,并且,血清白蛋白下降越严重,经常反应这些疾病的严重程度,比如感染越重、肝病越重、肿瘤越严重,血清白蛋白降低的越明显。 所以,这是重要的参考指标,因为血清白蛋白越低,经常意味着患者的疾病越严重和营养状态越差,因此血清白蛋白降低的患者,经常合并伴有乏力、食欲差、消瘦、水肿等症状,也会明显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PART 02 血清白蛋白下降的严重程度分级 人体的绝大多数指标异常都可以通过CTCAE 分级(Common Terminology Criteria for Adverse Events,常见不良反应术语评定标准),这是目前最通用和权威的区分指标异常严重程度的分级标准。 血清白蛋白下降通常称为低白蛋白血症,也可以按照严重程度进行CTCAE分级,如下所示(来自CTCAE 5.0): 1级 2级 3级 4级 ALB (白蛋白) <正常下限-30g/L 30g/L-20g/L <20g/L 白蛋白显著下降导致出现威胁生命的后果,需要紧急治疗 注:成年人的血清白蛋白的正常范围通常是35-50g/L(不同医院的结果可能不同)。 这样,当血清白蛋白下降时,医生和患者就可以很轻松的判断出严重程度。通常是,1级最轻;2级有些风险,需要干预,但风险很低;3级和4级风险明显升高,需要积极治疗。 PART 03 血清白蛋白下降的治疗策略 1、寻找和去除病因 找到导致白蛋白下降的根本原因并解决,才是最重要的方式。 血清白蛋白下降,无非是两种原因:肝脏合成的白蛋白减少和丢失过多。例如,肾病综合征就可以导致从尿液丢失大量白蛋白引起严重下降,胃肠道感染或大手术后、烧伤等情况,都可导致丢失的明显增加。这些疾病都可能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法,当原发病变好转后,白蛋白的下降也可以得到纠正。 恶性肿瘤患者经常出现血清白蛋白下降,很重要的原因是营养不良导致,因为长时间进食差,经受手术、放化疗、靶向或免疫治疗带来的毒性,就会导致食欲差和摄入营养不足,有时合并感染更会加重。    临床也有一些特殊情况,病因是无法去除的。比如接近终末期的肝癌或肝转移癌病灶巨大,破坏肝脏引起肝脏衰竭,肝细胞的合成能力越来越差,那白蛋白下降就难以好转。 2、恢复血清白蛋白的措施 (1) 静脉输注人血白蛋白 常见有两种做法: 第一种:按照国家的报销标准来输注 国家制定的输人血白蛋白的报销指征有多种,不光是抢救和重症,在北京,恶性胸腹水患者在白蛋白<30g/L,或者普通患者白蛋白<25g/L,就可以报销使用3天的静脉白蛋白。这个指征进行干预其实完全来的及。也就是,低一些可以不用静脉白蛋白,低的多了,国家是会给患者报销使用,这就不会成为负担。  国家的报销指征是合理的,30-35g/L的白蛋白1级下降非常多见,通常并不需要输注人血白蛋白。假如1级下降就要求输注和报销人血白蛋白,那给医保的压力实在太大,按照医学诊疗常规也不需要。 这种情况适合于大多数低白蛋白血症的患者。 第二种:更积极的静脉输注人血白蛋白 有些患者经济条件好,白蛋白略下降就想自费输注提高,这当然也可以。 另外,就是有些特殊状态需要考虑积极输注白蛋白,比如接受大手术后患者,低白蛋白血症影响伤口愈合,就可以依据医生的建议尽早干预。 (2)充足的热量摄入、优质蛋白饮食和良好的睡眠 只依靠间断输人血白蛋白是不行的,这只是临时的应急。最终除了找到原发病进行治疗,还要积极的想办法让肝脏多合成白蛋白,从而让白蛋白上升,这是最重要的方法。 充足的热量摄入:肝细胞的工作需要能量,如果进食不好,强烈推荐肠内营养制剂,比如瑞能或安素等,这些在过去的饮食篇里写过。 优质蛋白饮食:优质蛋白消化后形成的氨基酸,是合成白蛋白的原料。 […]

玉米
小细胞肺癌的靶向治疗与免疫治疗的研究进展

小细胞肺癌的靶向治疗与免疫治疗的研究进展

肺癌作为全球最常见的一种恶性肿瘤,小细胞肺癌是其常见类型,有生长快、容易转移等特点,约占肺癌发病总数的15%。目前,临床主要采取放射治疗、化学治疗联合方案治疗小细胞肺癌,治疗初期往往效果良好,但患者可能会很快会复发,并产生耐药性,以至于放化疗效果均有限。在这一背景下,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广受关注,但早期研发的靶向治疗药物测试效果不甚理想,迫切需要新治疗手段和新兴靶向治疗药物,以改善小细胞肺癌患者的靶向治疗效果。   近年来,小细胞肺癌的免疫治疗、靶向治疗均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开展了诸多临床试验,虽多数结果显示为阴性,但依然为小细胞肺癌的未来治疗带来了希望。本文将小细胞肺癌免疫治疗和靶向治疗药物进展情况综述如下,为小细胞肺癌未来治疗提供借鉴。 01 小细胞肺癌的治疗现状 肺癌是中国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居所有恶性肿瘤发生率、病死率首位,依据组织学特征为标准,可分为小细胞肺癌和非小细胞肺癌,小细胞肺癌虽然仅占全部肺癌类型的15%,但病死率较高,成为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重要疾病之一。   关于小细胞肺癌的临床诊断可分为局限性小细胞肺癌、广泛性小细胞肺癌,前者指肿瘤未超过半个胸腔,平均五年生存率约为10%;后者指肿瘤转移超过单侧胸腔,约小细胞肺癌的70%,平均五年生存率仅为2%。 手术虽然是治疗恶性肿瘤的主要手段,但却较少应用于小细胞肺癌的治疗,局限性小细胞肺癌患者主要采取四疗程化疗,并辅助以2个周期的胸腔化疗。国外主要选用卡铂、顺铂等铂类药物联合依托泊苷的化疗方案治疗广泛性小细胞肺癌。小细胞肺癌患者的初期化疗效果良好,但耐药、复发率较高,拓扑替康为一种作用机制独特的抗癌药物,是目前国家认可的非小细胞肺癌、卵巢癌等实体肿瘤治疗的二线化疗药物,成为多个国家的标准治疗药物,但近期关于小细胞肺癌临床治疗方案基本无明显进展。目前,关于小细胞肺癌的治疗策略越来越多,其中以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策略最受关注,相关学者对这两方面的研究越来越深入,研发了多种治疗药物,且随着相关药物的更新换代,靶向治疗与免疫治疗的效果也越来越好。 02 靶向治疗方法和治疗效果 2.1早期靶向治疗药物 随着对小细胞肺癌遗传突变等知识的不断深入研究,关于小细胞肺癌的靶向治疗策略也随之形成,如有学者发现,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络氨酸激酶受体常发生突变,据此研制出的相关靶向治疗药品,如厄洛替尼、吉非替尼在临床上地应用也均十分广泛。伊马替尼作为络氨酸激酶的靶向治疗药物,在慢性白血病的治疗中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由此推测,靶向治疗药物也可能对小细胞肺癌患者有效,学者对激酶抑制剂治疗小细胞肺癌方面研究日渐深入。 吉非替尼是一种络氨酸激酶受体抑制剂,在非小细胞肺癌的治疗中获得了生存获益,但在治疗小细胞肺癌上未取得进展。络氨酸激酶受体突变在非小细胞肺癌中十分多见,但其突变率在小细胞肺癌中降至4%。伊马替尼不论是单独应用还是与其他药物联合应用,其对小细胞肺癌均无明显的化疗效果。但进一步研究发现,胃肠道间质瘤患者接受伊马替尼治疗时,常发生3型受体酪氨酸激酶突变,化疗效果突出,但应用于小细胞肺癌中,较少发生突变。小细胞肺癌患者在接受伊马替尼治疗时,蛋白激酶B(PKB,又称AKT)/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信号通路突变、激活较常见,从而可对伊马替尼产生耐药。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小细胞肺癌组织中表达水平较高,但小细胞肺癌患者接受萨利多胺、贝伐珠单抗、索拉非尼等血管生成抑制剂治疗时,均未获得总体生存获益。既往,研究者还对AKT、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等靶向治疗方案进行了尝试,但对小细胞肺癌的治疗效果均不理想。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与以下3方面有关:①小细胞肺癌遗传变异复杂,单靶点抑制策略效果有限;②早期小细胞肺癌的靶向治疗药物,多是针对激酶基因突变而研制,但该病的激酶基因突变率极低;③关于小细胞肺癌病理机制的研究尚不足。 2.2正在临床试验中的靶向治疗药物 小细胞肺癌的靶向治疗研究进展迟缓,这与医学研究者对小细胞肺癌病理机制了解不足有关。近年来,随着小细胞肺癌临床研究数据的逐渐积累,对小细胞肺癌病理机制研究的逐渐深入,临床也针对络氨酸激酶受体、凋亡信号通路、Notch信号通路等途径开发了多个系列的靶向治疗药物。 正在临床试验中的靶向治疗药物主要包括以下三种类型:①络氨酸激酶抑制剂,帕唑帕尼是一种多靶点抑制剂,主要针对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1(VEGFR1)、VEGFR3、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4等靶点,均通过抑制肿瘤新生血管生成,有效降低肿瘤病理分级。血管生长因子在小细胞肺癌中高表达,其与肿瘤增殖、侵袭和转移均相关。此外,阿帕替尼作为另一种血管生长抑制剂,主要靶向抑制血管生长因子VEGFR2,已被批准用于晚期胃癌的治疗,且在小细胞肺癌中进行了Ⅱ期临床试验。②凋亡通道抑制剂,抗凋亡蛋白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2(Bcl-2)在小细胞肺癌中高表达,相关蛋白拮抗剂能够真实模拟凋亡蛋白BH3结合区域,与抗凋亡蛋白展开竞争性结合,使凋亡蛋白大量释放,最终诱导肿瘤细胞凋亡。上一代Bcl-2抑制剂ABT-263治疗小细胞肺癌的Ⅱ期临床试验未显示临床获益,对药物的了解不足。新一代Bcl-2抑制剂是APG-1252,已经开始进行Ⅰ期小细胞肺癌、其他实体瘤临床试验。③Hedgebog通路抑制剂,出于抑制Hedgebog通路的策略,研制了Hedgebog通路抑制剂,以LDE225为代表,临床前试验发现,小细胞肺癌细胞对Hedgebog通路抑制剂十分敏感。 2.3临床前实验研究的靶向治疗药物 除上述正用于临床试验中的小细胞肺癌靶向治疗药物外,其他新兴靶向药物也逐渐开始研究,如组蛋白去乙酰化酶,可调节组蛋白上的赖氨酸残基乙酰化,因此,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可通过调控异常基因,促使恶性细胞生长停滞甚至凋亡。贝利司他和伏立诺他均为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批准用于T淋巴细胞癌或皮肤癌的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吴鹏飞和郝吉庆在探讨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伏立诺他对肺腺癌厄洛替尼耐药细胞株PC-9/ER耐药性影响中发现,伏立诺他可部分提高PC-9/ER对厄洛替尼的敏感性。随着临床对小细胞肺癌病理机制、病情演变研究的不断深入,未来更多靶点药物逐渐研发势在必行。 03 免疫治疗方法与治疗效果 3.1免疫治疗药物 免疫系统可自动检测、根除恶性肿瘤细胞,这是研究小细胞肺癌免疫治疗的理论基础。抗肿瘤免疫应答主要是由抗原呈递细胞摄取、处理肿瘤蛋白抗原导致,随后激活T细胞,患者自体T细胞在机体经基因改造后,回输到患者体内,而发挥特异性杀伤肿瘤细胞的作用。与靶向治疗等小细胞肺癌治疗策略相比,免疫治疗可增强患者机体免疫系统识别能力,还可杀死肿瘤细胞,且对正常组织的影响极轻微,近年来备受关注。目前,与靶向治疗药物不同,关于小细胞肺癌的免疫治疗药物的研究较少见,主要包括干扰素、肿瘤疫苗与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且以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为最有前景的小细胞肺癌免疫治疗药物。 3.2免疫检查点抑制剂 3.2.1细胞毒性T细胞相关抗原4(CTLA4)抑制剂 CTLA4抑制剂主要在活化T细胞表面跨膜蛋白受体上表达,也是目前表现最佳的免疫检查点。CTLA4抑制剂可通过与CD80/CD86结合,为T细胞提供抑制性信号。在一般情况下,CTLA4抑制剂可抑制炎性反应,保持对自身抗原的耐受性,换言之,可预防自身免疫。但CTLA4抑制剂还会因抑制抗肿瘤免疫发挥反作用。CTLA4抑制剂可去除抑制细胞,激活机体抗肿瘤免疫力。易普利姆玛作为特异性人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抗原4抑制剂,在2011年被FDA批准用于转移性黑色素瘤或丧失了手术时机黑色素瘤的治疗,而关于小细胞肺癌的免疫治疗正在研究中。   3.2.2程序性死亡受体1(PDCD1,也称PD-1)抑制剂 PD-1抑制剂与CTLA4抑制剂相似,也是T细胞负性调控因子,可与其主要配体相结合,达到抑制人体T细胞免疫功能的目的。因此,PD-1抑制剂可阻断其与配体的结合通道,强化T细胞抗肿瘤活性。 3.2.3 P53肿瘤疫苗 P53基因是一种抑癌基因,在多数小细胞肺癌的治疗中可发生突变,而P53肿瘤疫苗作为重组人P53腺病毒制品,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已被FDA批准用于恶性肿瘤的治疗。一项关于重组人P53腺病毒制品治疗小细胞肺癌Ⅰ期和Ⅱ期的临床试验纳入的患者为广泛期小细胞肺癌患者,结果显示,常规化疗联合重组人P53腺病毒制品治疗小细胞肺癌有效,P53腺病毒制品可优化小细胞肺癌的治疗结局,改善肿瘤控制效果。但关于P53肿瘤疫苗的研究的观察时间较短,未来有待深入研究,为免疫靶向治疗非小细胞肺癌提供理论支持。 小结与展望 小细胞肺癌的治疗方案在近数十年来变化极少,而早期靶向治疗的尝试结果也不甚理想。近年来,随人们对小细胞肺癌病理机制与遗传突变等研究的深入,多种新兴靶向治疗药物和免疫治疗药物逐渐研发。靶向治疗药物和免疫抑制治疗药物的问世,无疑会为小细胞肺癌的治疗带来新希望,且临床测试也在如火如荼的研究中,可使用单一靶向治疗或单一免疫治疗方法,也可采取联合治疗方案。靶向治疗药物能够有效激活免疫反应,因此,联合应用靶向治疗与免疫治疗,可有效缩短小细胞肺癌患者的免疫治疗周期,提高了抗肿瘤免疫反应,有利于靶向治疗药物发挥功效,达到“强强联合”的目的,也为临床后期非小细胞肺癌治疗提供重要的指导意义。

半夏
肿瘤患者的检查和治疗应该变得更轻松简单

肿瘤患者的检查和治疗应该变得更轻松简单

我做科普的目的之一,除了想让患者的治疗更规范和更安全之外,还想让整个治疗过程相对更简洁和方便。目前有很多患者罹患肿瘤在接受治疗期间,经常是三天两头往医院跑,不停地接受各种检验、检查和治疗。尤其是住的离医院较远的患者,跑一趟有时可真是不容易,此外,对于一些高龄且行动不便的患者,去一次医院对患者本人和家属也都是一次考验。 医生应该尽量减轻这种负担,这样患者可以尽可能少跑医院,生活质量也显然会更高。在临床上,由于一些医生对肿瘤的了解和对治疗的认识不足,经常做出一些不太合适的决策,造成患者频繁的去医院。 我简单罗列几点: 1.  有医生要求患者化疗后3天一次血常规和1周一次肝肾功能。事实是,只要不是很强烈的三药联合化疗,90%以上的患者并不需要如此频繁的复查,例如消化道肿瘤的双药化疗方案,1周一次血常规和三周1次肝肾功能足够。患者完全可以在治疗间期去附近社区医院查血常规,携带短效升白针回家,必要时打针即可。 2. 有医生强制要求所有化疗患者必须做PICC,不做不进行化疗,这是赤裸裸存在的霸王条款,因为很多情况下化疗并不需要置管输液。PICC置管后需要每周冲管换膜,一旦合并出血或局部皮疹甚至1-2天换药一次,很麻烦,也存在小的血栓和感染的风险。大多数患者可以选择扎手,除非血管条件太差或者化疗方案确实需要置管的。 3. 有医生要求所有的术后患者进行3月一次的CT或核磁复查。实际上绝大多数患者术后每半年到1年复查一次就可以。 4. 此外,还有以前写过的,存在滥用化疗、靶向和免疫治疗。有些患者明明术后可以什么都不治疗,或者短疗程治疗即可,此后每半年来一次医院复查就行。但却被错误使用了不需要的治疗。这些治疗往往又可能出现多种副作用,由于这些副作用患者又要频繁去医院就诊治疗。所以有时候会出现恶性循环。 所以, 医生应基于患者的生活质量出发, 甚至在选择化疗方案或其它治疗方案的时候,在相同的疗效下,需要选择尽可能简单和方便的方案。如果严格按照一些医生的要求执行,患者去医院的频率可能会显著增加。但实际是完全可以显著减少,同时,这样可以节省不少的医疗资源,医院也许不会那么拥挤。 最后,再强调两点: 1. 我以前罗列过出现哪些情况下患者存在风险(比如化疗之后,如果有48小时以上患者进食很差且出现乏力虚弱,必须及时去医院进行检查和对症补液治疗等情况),这时候必须尽快去医院就诊,别该去的不去,不该去的老去医院,这不科学。 2. 可疑出现复发征象时,需要缩短间隔到3月上下。比如肿瘤标记物的异常升高或者末次复查发现可疑的结节或肿物。   注: 有的医生要强行辩解按照常理明显是3个月复查更好,能早发现早处理。很遗憾,这只是医生自己的想象或者是持有的不对的经验,权威指南有明确的对肿瘤术后复查的间隔建议。因为已经证实更频繁的复查对患者无法带来益处,我就不贴指南和文献了,有需要的可以自行查阅(这里贴一个以前写的关于指南推荐的结肠癌术后规范化检查方式的链接)。3个月的复查间隔,通常是在晚期患者上才需要。术后太频繁复查没意义,经常只是多接受一些射线罢了。  

半夏
乳腺癌治疗和康复需注意什么?肿瘤医生划重点!

乳腺癌治疗和康复需注意什么?肿瘤医生划重点!

文章来源:美中嘉和肿瘤防治   美中嘉和6月健康讲座仍以线上线下联合形式展开。这次讲座有幸邀请到上海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乳腺外科的曹阿勇主任以及上海美中嘉和肿瘤门诊部放疗科主任胡巧英主任。两位主任从乳腺癌患者内分泌治疗相关的生活注意事项,乳腺癌放射治疗的症状管理等方面为乳腺癌患者们讲解相关知识并现场答疑。 同时,大同美中嘉和医院现场也有许多乳腺癌患者朋友,通过远程连线方式,参加本次讲座,共同学习乳腺癌术后的医学知识,并在讲座结束后与医生们在线互动,远程答疑。 (患教活动现场) 1  乳腺癌与激素的亲密关系 5种激素与乳房息息相关,分别是雌激素、孕激素、催乳素、肾上腺皮质激素和甲状腺素。如果某一种或几种激素分泌紊乱或激素之间平衡失调,就会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乳腺的状况和生理功能。   临床上60~70%的乳腺癌患者属于激素阳性,这种类型的乳腺癌患者与雌激素高度相关。一些高危因素如月经初潮早、绝经晚,还有生育少、未哺乳、自然或人工流产等因素导致雌激素长期处于很高的暴露,使得乳腺上皮细胞在雌激素反复刺激情况下,发生恶变。 2  乳腺癌的内分泌治疗 乳腺癌治疗是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包括放化疗、靶向等,其中内分泌治疗是辅助治疗非常重要的手段。   内分泌治疗是适用于激素受体阳性乳腺癌患者的治疗方法,通常使用药物、手术等治疗手段来降低或阻断雌激素的作用,从而抑制乳腺癌细胞的生长,达到抑制肿瘤生长,降低乳腺癌复发转移或疾病进展的目的。   内分泌治疗对象是激素受体阳性的乳腺癌患者,及病理显示ER(雌激素)或PR(孕激素)受体阳性(ER或PR≥1%)的患者,可考虑做内分泌治疗。通常来说,阳性百分比更高的患者,对内分泌治疗的反应更高,取得治疗效果也会更好。激素受体阴性的肿瘤不受雌激素和孕激素影响,因此不适合用内分泌治疗。 内分泌治疗的方法有哪些? 药物怎么选? 内分泌治疗有很多药物和治疗方案可以选择。它可以作为术后的长期辅助治疗,也可以在手术前作为新辅助治疗手段,通过服用内分泌药物将肿瘤控制或缩小后方便进行局部手术。目前临床上应用更多的是术后内分泌治疗,需长期口服相应的药物来防止肿瘤复发。   内分泌治疗的药物有很多。根据是否绝经将患者分为两类,绝经前和绝经后。绝经前患者的雌激素来源主要是卵巢,小部分来源肾上腺;而绝经后患者的雌激素是肾上腺来源。 内分泌治疗 如何判断绝经? 绝经一般指月经永久性停止。绝经应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曾经做过双侧卵巢切除术 年龄≥60岁 如果年龄<60岁,而且在没有接受化疗、他莫昔芬、托瑞米芬或抑制卵巢功能治疗的情况下,月经没来已超过12个月,医生验血检查FSH及雌二醇的水平,如果检查结果在绝经后的范围内,那就是绝经了。 如果年龄<60岁,并且在服用他莫昔芬或托瑞米芬,这时,如果FSH及雌二醇水平在绝经后范围内,那就是绝经了。 雌激素与雌激素受体结合,是癌细胞不断生长的主要原因,内分泌药物是通过降低雌激素水平、或降低雌激素受体水平、或阻止雌激素与受体的结合达到抑制肿瘤形成的目的。因此,药物也分为3类。   1、减少激素生成 第3代芳香化酶抑制剂(适合绝经后用):依西美坦(进口药物 阿诺新)、阿那曲唑(进口药物 瑞宁得)、来曲唑(进口药物 弗隆)等 促黄体生成激素释放激素类似物(适合绝经前用):抑那通(亮丙瑞林)、诺雷德(戈舍瑞林)   2、减少雌激素受体生成 选择性雌激素受体下调剂:氟维司群等   3、阻断雌激素与受体结合 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三苯氧胺(他莫昔芬)、法乐通(托瑞米芬) 内分泌治疗常见 的副作用及应对方法 1 运动系统: 骨质疏松、骨关节酸痛、疲劳乏力 应对:内分泌治疗期间注意补钙,并定期检查骨密度状况。 2 心血管系统: 高血脂及心血管意外 应对:控制饮食,保持良好的生活作息方式;必要时针对性补钙;在身体允许的情况下检查锻炼,管理体重;定期检测血脂,出现异常及时向医生反馈;切勿擅自服用中药保健品等,治疗过程中所有药物均需得到自己主治医生的允许。 注意:血脂异常、高心血管疾病风险的绝经后乳腺癌患者,治疗时主动告知主治医生具体情况,选择对血脂影响较小的内分泌治疗药物。 3 […]

半夏
哪些患者需要做EGFR检测?方法有哪些?

哪些患者需要做EGFR检测?方法有哪些?

不放过每一个EGFR突变

小D
涕血、耳闷、鼻塞、头痛……可能是这个癌症在作怪

涕血、耳闷、鼻塞、头痛……可能是这个癌症在作怪

这些症状频繁出现,一定要及时就诊筛查

小D
什么样的肿瘤患者活得更长?

什么样的肿瘤患者活得更长?

心理治疗能激发身体自愈潜能

小D
为什么中国患者总感觉孤独无助?

为什么中国患者总感觉孤独无助?

谁也不想生病后就变成一座孤岛

小D
抗癌43年!她总结了4条经验

抗癌43年!她总结了4条经验

含金量很高的抗癌大招,希望能帮到各位患者

小D
肿瘤患者该如何应对药物性肝、肾损伤?

肿瘤患者该如何应对药物性肝、肾损伤?

注意预防药物性肝、肾损伤才能更持久抗癌

小D
一封家书:妈妈,女儿能做什么(下)

一封家书:妈妈,女儿能做什么(下)

回顾一年的抗癌治疗,这些经验值得分享给癌友

小D
一封家书:妈妈,女儿能做什么(上)

一封家书:妈妈,女儿能做什么(上)

妈妈患癌后抗拒治疗,怎么让她转变心态配合治疗?

小D
“恶液质”,我该拿你怎么办?

“恶液质”,我该拿你怎么办?

药物、营养、锻炼……看看恶液质怎么治

小D
抗癌明星是怎样炼成的?

抗癌明星是怎样炼成的?

抗癌不仅是医生的事,患者要多学习、交流,化被动为主动

小D
早诊早治靠什么?详解肺癌标记物

早诊早治靠什么?详解肺癌标记物

肺癌标记物为肺癌的诊断、治疗,甚至新药的研发都起到了推动作用

小D
肿瘤患者感到乏力怎么办?

肿瘤患者感到乏力怎么办?

癌性乏力不能通过休息缓解,会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小D
一图读懂胃癌

一图读懂胃癌

胃癌具有起病隐匿、早期常因无明显症状而漏诊、易转移与复发和预后差等特点

小D
上海癌协发布:7种高发癌症的早筛和预防指南

上海癌协发布:7种高发癌症的早筛和预防指南

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

小D
癌性腹水 | 9 种治疗方法一次性掌握

癌性腹水 | 9 种治疗方法一次性掌握

癌性腹水是癌症晚期常见的临床表现,具有顽固、量大、反复出现的特点

小D
扫描下方二维码回复 666 获取解锁验证码
步骤:[ 打开微信]->[ 扫描上方二维码]->[关注"三阴姐妹互助圈"公众号输入 666 获取验证码],即可永久解锁本站全部文章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