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口腔癌

口腔癌

抗癌没有终点,3大原因让癌症患者更易再次患癌

抗癌没有终点,3大原因让癌症患者更易再次患癌

对每个人来说,患癌都是一件不幸的事,而多次患癌可以说是不幸中的不幸。然而,这样不幸中的不幸却并不少见: ● 中国抗癌协会康复分会会长史安利女士曾先后患左侧乳腺癌、结直肠癌和右侧乳腺癌; ● 咚咚平台上曾有一位击退了3种癌症的咚友:抗癌意志能有多坚韧?这位咚友击退了三种原发肿瘤! ● 去年年底,一位“超级抗癌斗士”凭借身患12种肿瘤登上了国际顶级期刊Science Advance:亿里挑一! 科学家发现「超级抗癌斗士」: 身患12种肿瘤, 她进化出「抗癌超能力」, 或可帮助人类实现抗癌技术大突破! ● 甚至在日本一项早期肺癌的研究中,10年随访期内原先的肿瘤无一复发,但却有26人患上了新的癌症:这些肺癌患者实现10年0复发,生存率100%,其中的奥秘在于…… 癌症患者更容易患新的癌症吗?统计数据也给出了肯定的答案。根据美国21世纪初一项统计,当时癌症患者大约占美国人口的3.5%,但在新诊断的癌症病例中,有16%来自癌症患者的二次患癌[1]。 现在随着癌症治疗水平的进步,癌症患者的生存期越来越长,癌症患者二次患癌的问题也会变得更加严重。是什么让癌症患者更易患癌?癌症患者又有什么预防措施呢? 原因一:肿瘤本身 免疫系统是我们人体防御肿瘤的一道屏障,而肿瘤为了突破免疫系统的封锁也会使出浑身解数,表达免疫抑制分子、招募免疫抑制细胞等等。肿瘤为了自己生存对抗免疫系统的行为,也给了其它肿瘤机会,最典型的一个例子就是头颈癌。 研究显示,头颈癌可以通过分泌VEGF、IL-10等免疫抑制因子,募集Treg细胞等途径抑制免疫,大多数头颈癌患者在治疗后都存在多方面的免疫缺陷[2]。而在各癌种中,头颈癌患者也是最容易二次患癌的之一,很可能就跟头颈癌的免疫抑制作用有关。 食管癌细胞释放外泌体,压制全身免疫 原因二:共同的危险因素 癌症的危险因素有很多,比如遗传、肥胖、某些病原体感染、吸烟、饮酒等等。这些危险因素的作用十分广泛,并不局限于某一种癌症。当这些危险因素导致了某种癌症时,其它的组织细胞可能也已接近癌变,只是被抢了先。 比如说,吸烟是肺癌的最大的危险因素,绝大多数肺癌患者都吸烟或有吸烟史。除肺癌外,烟草还与口腔癌、咽癌、膀胱癌等许多其它癌症的风险增加有关。肺癌患者中,也能观察到这些其它烟草相关癌症发病率的明显增加[3]。 与之相似,BRCA1/2突变是乳腺癌、卵巢癌等多种癌症的共同危险因素。患有BRCA1突变或BRCA2突变乳腺癌的女性,在之后10年内发生卵巢癌的风险分别高达12.7%和6.8%,其中I期患者25%的死亡是随后发生的卵巢癌造成的[4]。 另外,HPV感染是宫颈癌、肛门癌、外阴癌、阴道癌、阴茎癌、口咽癌等多种癌症的共同危险因素。研究也发现,发生了某种HPV相关癌症的患者,患其它HPV相关癌症的风险会升高0.75~12.69倍[5]。 原因三:治疗的副作用 除了共同的危险因素外,各种抗癌治疗的副作用也是导致癌症患者容易再次患癌的重要原因。 像传统的放化疗,放疗的电离辐射、化疗药中的烷基化类和铂类,都是直接损伤DNA来杀死癌细胞的。这些抗癌治疗都难免会让正常的细胞发生基因突变,进而增加患癌风险[6]。而乳腺癌的内分泌治疗,也会增加子宫内膜癌的发病率[7]。 相对来说,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新兴抗癌疗法作用更加精准,对正常细胞损伤较小,理论上造成二次癌症的风险也较低,但有一个例外,那就是PARP抑制剂。 PARP抑制剂采用的是合成致死机制,通过抑制DNA损伤修复途径,让本就存在BRCA1/2等DNA损伤修复基因缺陷的癌细胞突变致死,但这一机制也使它会广泛增加正常细胞的突变发生率。在接受PARP抑制剂治疗的癌症患者中,可以观察到髓系白血病和骨髓异常增生综合征的发病率明显升高[8]。 此外,很多癌症患者在治疗中,都会出现白细胞减少的情况,需要使用“升白针”升白。但作为一类刺激白细胞增殖的药物,“升白针”的应用也会微弱增加癌症患者发生髓系白血病和骨髓异常增生综合征的几率[9]。 需要说明的是,无论是放化疗、内分泌治疗、PARP抑制剂还是“升白针”,总体上看都是利大于弊的,没必要因为害怕二次患癌就拒绝这些治疗。 烷化剂类化疗药破坏DNA,在杀死癌细胞的同时也容易造成正常细胞基因突变 癌症患者怎么预防二次患癌? 说起癌症的预防,除了健康饮食多运动以外,最关键的就是定期体检,最好筛查。这也同样适用于癌症患者预防二次患癌,而由于癌症患者本就需要定期复查,往往能比普通人做的更好。而且,癌症患者二次患癌也有一些特定的规律,可以帮助我们更有针对性的预防。 在时间上,血液肿瘤往往来的更早,发病高峰在首次患癌后的5~10年,之后缓慢下降。在白血病之前,癌症患者往往还会先出现骨髓异常增生综合征[1]。而二次癌症中的实体瘤则要迟来很久,大多发生在首次患癌的10年以后[1]。 在癌种上,由于不同癌症的肿瘤性质、常用治疗等不同,之后容易发生的二次癌症也会有所不同,癌症患者可以进行一些针对性的预防。在极端情况下,比如BRCA1/2乳腺癌后卵巢癌风险极高,甚至可以进行预防性的卵巢切除。 加州大学曾经统计过美国癌症患者二次癌症类型,非霍奇金淋巴瘤和膀胱癌是最易发生二次癌症的癌种,而二次癌症中最常见的是肺癌,具体情况如下图所示: 不同癌种后常见的二次癌症类型 需要说明的是,近些年来癌症的治疗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尤其是免疫治疗的应用可能会对二次癌症的发生率有很大影响,以上数据仅供参考。至于免疫治疗具体会怎样影响二次患癌,恐怕仍需要十几年乃至几十年的研究。 参考文献: [1]. Travis L B. The epidemiology of second primary cancers[J]. Cancer Epidemiology, Biomarkers & Prevention, 2006, 15(11): 2020-2026. […]

小D
带来惨痛后果的口腔癌该如何预防?NEJM:WHO发布口腔癌预防策略

带来惨痛后果的口腔癌该如何预防?NEJM:WHO发布口腔癌预防策略

口腔癌,由于槟榔广告被禁止屡次出现在大众视野中。在南亚、东南亚以及太平洋地区,口腔癌是男性癌症死亡的常见原因之一。 尤其是近些年来槟榔、烟草制品的流行,口腔癌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很多罹患口腔癌的患者不得不接受大面积的手术治疗(割脸、口腔缝合等),饱受痛苦。 那么,针对带来严重后果的口腔癌我们该如何预防?世界卫生组织旗下的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nternational Agency for Research on Cancer,IARC)召集了来自14个国家的25名科学家根据已有的研究和癌症预防手册建立了口腔癌一级和二级预防的证据体系,并于近期发表在国际顶级期刊《NEJM》杂志上,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如何预防口腔癌。 一级预防:又称病因预防,即在疾病尚未发生时对病因进行预防,从而预防、控制乃至于消灭疾病的预防方式; 二级预防:又称“三早预防”,二级预防是在疾病潜伏期阻止或延缓疾病发展而采取的措施,主要包括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三级预防:又称临床预防,是为了减少疾病发展危害而采取的措施。 二级预防:口腔癌的诊断 临床口腔检查是常规用于监测口腔癌和口腔潜在恶性疾病的筛查方法,主要包括目视检查和触诊口腔粘膜及面部和颈部区域。 目前,临床口腔检查口腔癌和口腔潜在恶性疾病的敏感性为50%~99%,特异性为75%~99%,训练有素的医疗保健工作者可以较好地发现和诊断口腔癌并分辨常见的口腔潜在恶性疾病。 最常见的口腔潜在恶性疾病及其定义 根据印度一项随访时间长达15年的随机临床试验显示,临床口腔检查可以早期发现口腔癌从而降低21~22%的晚期口腔癌发病率,同时可以降低24%~26%的相关临床死亡率。这证明了二级预防的重要性。 那么,又有哪些一级预防措施可以降低口腔癌的发病率呢? 一级预防:降低口腔癌风险因素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研究数据显示,在口腔癌发病率较高的东南亚等地区,口腔癌的发病主要和烟草、无烟烟草、槟榔产品以及酒精制品等使用有关。 除此之外,大约有2%的口腔癌发病和人类乳头瘤病毒(HPV)感染有关,占口腔癌发病病例的2%,而导致口腔癌发生的高危HPV亚型为HPV16。 2020年世界范围内口腔癌所有年龄段的年龄标准化发病率 风险因素:吸烟 早在2007年,IARC发现戒烟者与当前仍在吸烟的人群相比口腔癌的发病风险降低,并且戒烟时间越长这种获益越大。一项大型的荟萃研究显示,和那些烟龄在20年以上的吸烟人群相比,戒烟4年可以大幅度降低口腔癌风险(减少约35%);戒烟也可以降低口腔潜在恶性疾病的发病风险。 风险因素:无烟烟草产品和槟榔 除了吸烟之外,无烟烟草产品和槟榔消费也被证实和口腔癌发病风险上升有关。一项在台湾的大型病例对照研究显示:当不吸烟和停止咀嚼槟榔之后,口腔癌的发病风险会随着时间延长而大幅度降低。长期戒烟(≥10年)后患者的口腔癌发病风险降低最高可达51%。 一项主要的干预研究结果显示:在进行干预(停止槟榔和烟草)后,患者的白斑发病率显著下降,男性降低了49%,女性降低了81%。 已有多项研究都证实:戒烟和停止使用槟榔可以降低口腔癌以及口腔潜在恶性疾病的风险。 目前使用的口腔癌的主要干预措施以及对应的评价,充分证据表明干预有效;有限证据表明具有合理的因果预防关系;不充分证据则表明预防未有对应的因果关系。 风险因素:酒精摄入 烟酒往往是捆绑在一起进行消费。目前已经发表的研究显示:戒酒可以获得和戒烟类似的效果。戒烟戒酒可以降低口腔癌的发病风险,而且戒烟戒酒时间越长,患者的口腔癌的发病风险降低也越明显。 癌症的发生并非一蹴而就,通过早期预防可以有效地降低患癌风险。针对口腔癌,IARC给出的主要预防措施包括:戒烟戒酒以及停止槟榔消费。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才能拥有更健康的人生。 参考资料: Véronique Bouvard, ,Suzanne T. Nethan, Deependra Singh, et al.IARC Perspective on Oral Cancer Prevention.DOI: 10.1056/NEJMsr2210097

玉米
突发!「一级致癌物」槟榔被多地市监局下架!这类口腔癌元凶或将迎来终局!

突发!「一级致癌物」槟榔被多地市监局下架!这类口腔癌元凶或将迎来终局!

成瘾,一级致癌物。 这是槟榔被评价为“软性毒品”最重要的两个致命危害。 但就是这样一个直接诱发口腔癌的恶魔,短短几年间随着槟榔企业们铺天盖地的营销宣传,迅速在全国铺开,形成了一个上百亿市场的畸形产业链条。 在这个嚼食一级致癌物的生产线上,批量产出着因槟榔导致口腔癌的“割脸人”——口腔癌手术必须确保肿瘤完全切除,于是患者们的牙床被切除、舌头被切除、脸庞被割裂。这样堪比酷刑的肿瘤切除手术,在口腔癌的治疗中比比皆是。 近日,年仅36岁的歌手傅松因嚼食槟榔罹患口腔癌,在三次复发治疗无效后去世也引发了全网舆论的轩然大波。 图源:微博“中国新闻网” 终于,这个作恶多端的恶魔,可能真的要迎来它的终局了: 近日,根据红星新闻统计,包括厦门市、遵义市习水县、南充市南部县等至少7地的市场监管部门开始要求商家下架在售槟榔及槟榔制品。截止发稿前,发布禁售槟榔通知的地区还在不断增多。 天下苦槟榔之危害久矣!相信在这一次槟榔食品禁售的浪潮中,我们能真正告别这个把人带入深渊的恶魔。   1 深入灵魂的社交习惯 口口相传的一类致癌物 “槟榔加烟,法力无边”是一句流传甚广的顺口溜。在我国某些地区,槟榔就像生活中常备的口粮,成了人们见面互递槟榔的“社交礼仪”。海南、湖南、广东、广西等省份深受其害,其中以湖南最甚。 但事实上,早在2012年槟榔就已经被世卫组织列入了一级致癌物。这可不像WiFi、红肉等2A、2B类”尚未确定是否会引发癌症”的物质,而是明确可能诱发癌症的一类致癌物。名单中,槟榔果、含烟草及不含烟草的槟榔嚼块都榜上有名。与其一同被列为一类致癌物的还有黄曲霉素、马兜铃酸、石棉等严重威胁人体健康的物质。 我们对黄曲霉素、石棉等强烈致癌物畏之如虎,但却对同是一类致癌物的槟榔、烟草、酒精(乙醛)视而不见,资本的力量让健康焦虑成为一个可笑的矛盾。 槟榔与口腔疾病,甚至是口腔癌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一点在医疗界已是公认的事实。 2 寄生于舌尖上的庞大产业链 《中国牙科研究杂志》报道:2016年以来,长沙市与槟榔相关的口腔癌病例累计有8222例,整个湖南省约2.5万例。 当年曾有纪实报告《槟榔王国里的“割脸人”》,掀起一股抵制槟榔的之风,可风过无痕,在疯狂的营销下,嚼食槟榔之风席卷重来。 槟榔生长于温暖湿润的南方,原产地马来西亚,而印度是全球最大的槟榔种植和消费国。 在印度、巴布亚新几内亚等国,咀嚼槟榔是一种传统习俗,在中国湖南、海南等地区,两个熟人见面,除了相互敬烟,还会从兜里掏出两颗槟榔,一边聊天,一边津津有味地咀嚼。 令口腔医学界更加忧虑的是,槟榔,这次已经润物细无声般地潜入全国各城市,遍地开花。从最开始的无脑硬广到后期绑上了枸杞、石斛等中药材大打养生擦边球,作为一种具有成瘾性的“软性毒品”,它的极速传播超乎想象。 3 槟榔,是提神醒脑续命还是害命 “工作熬夜来一颗,提神醒脑,比吸烟、喝咖啡更有效,冬天来一颗,汗流浃背,好过保暖内衣。” 这是槟榔最广人人知的一句广告词。对槟榔爱好者们来说,吃完槟榔身体发热、精神充沛是共同的认知。槟榔带来快感,让人产生依赖,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到了咀嚼槟榔的行列中来。 其实很多人第一次接触槟榔体验并不好,但是很多年轻人的好奇心,不服输以及从众的群集效应,让他们又开始第二次第三次,逐渐成瘾而沦为槟榔的忠实客,“软性毒品”就这样普及开来。而口腔癌,也就成为了槟榔流行地区的常客。 4 嚼槟榔真的那么可怕吗? 打开中国人群口腔癌分布地图,我们会惊奇的发现口腔癌的发病人群密度与槟榔的流行程度高度一致,大多分布在我国中部、西南部地区,尤其以湖南、广西等地为主。 口腔黏膜下纤维化(OSF,以下简称),是嚼食槟榔的特异性疾病,几乎只有嚼食槟榔的人群会患上这种疾病。这个拗口的疾病听起来并没有什么危害,但它其实已经属于癌前病变的范畴。 OSF主要的病情表现是咀嚼疼痛、咀嚼无力,口腔脆弱易出血等症状,非常容易对生活造成影响。发展到后期,患者甚至会出现嘴巴为“樱桃小嘴”,难以咀嚼的情况。 与此同时,OSF更为严重的问题是它并没有治疗的特效药,患上这种疾病以后,只能通过身体缓慢恢复来减轻它的伤害。大部分OSF患者在患病之前,并没有认识到槟榔的危害,跟着身边的朋友不断尝试,几次后便上瘾了。 所幸,槟榔的成瘾性并不象毒品那么严重,想戒掉也不是特别困难。部分嚼食者在认清了槟榔的危害后可以彻底地戒掉并不再复食,虽然经过治疗后口腔粘膜病变恢复比较缓慢,但是毕竟避免了病情的发展与恶化,多半是会最终康复的。 然而,更为现实的情况是槟榔客完全抵制这种医学科普。如果OSF向口腔癌突变,预后将变得非常差,因此早期干预阻断病变发展显得极其重要。 科普的力量与国家行政手段的结合,相信我们一定能彻底扼杀这些害人的果子。 在这里,咚咚也想呼吁所有“槟榔客”们以及对槟榔抱有好奇的读者们:及时止步,即可拯救自己,拯救朋友。珍爱生命,远离槟榔。请以图为戒,告知身边亲友,早日戒嚼槟榔。  

小D
​860万!未来20年,中国吸烟导致的癌症死亡人数将激增

​860万!未来20年,中国吸烟导致的癌症死亡人数将激增

中国是全球吸烟者最多的国家,约有3亿多“烟民”,15岁及以上人群吸烟率高达26.6%,每年消费的烟草占到了全球的40%。 吸烟可增加十多种癌症发病和死亡风险,包括肺癌、口腔癌、胃癌、肝癌、乳腺癌和食管癌等。据一项发表于《烟草控制》(Tobacco Control)的研究推测,未来20年(2020-2040年),中国与吸烟有关的癌症死亡人数将上升近50%,将有860万人死于与吸烟有关的癌症。 图片来源:123RF 来自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肿瘤研究所和北京协和医学院的研究人员,通过对来自联合国世界人口数据展望报告(2019年版)、中国死因监测数据集(2008-2017年)、中国成人烟草调查报告(2002年、2010年、2015年和2018年)等数据进行建模分析,预测了2020-2040年中国35岁以上男性和女性的吸烟率、与吸烟有因果关系的癌症死亡人数、超额死亡和寿命损失年数。 与吸烟有因果关系的癌症主要包括10种:唇癌、口腔癌或咽癌;食管癌;胃癌;结直肠癌;肝癌;胰腺癌;肺癌;宫颈癌;膀胱癌;白血病。其中,4种主要癌症——肺癌、肝癌、胃癌和食管癌导致的死亡人数,占到了中国目前癌症死亡总人数的60%。 研究人员预测,未来20年中国吸烟率将有所下降,但与吸烟相关的死亡率将大幅增加。这是因为吸烟对癌症死亡率的影响,并不是立即发生的,而是有近40年的延迟。   2002-2018年间,中国男性吸烟率从57.4%降至50.5%,女性吸烟率从2.6%降至2.1%。如果吸烟率继续以相同的速度下降,预计到2040年,男性吸烟率将下降至41.3%;而女性吸烟率将为2.16%,并未发生明显变化。 如果将人口老龄化考虑在内,未来20年,男性与吸烟相关癌症的死亡率将增加44.0%,从337.2/10万上升到485.6/10万;女性将增加52.8%,从157.3/10万到240.4/10万。   图片来源:123RF 未来20年中,中国将有860万人死于与吸烟相关的癌症,造成1.173亿年的寿命损失。其中,几乎一半(46%)的寿命损失年数将来自35-64岁的成年人;94%(1.103亿)的寿命损失将发生在男性中。 到2040年,男性中超过五分之一(20.4%)的癌症死亡将归因于吸烟;特别是肺癌,将有超过三分之一(37.1%)的肺癌死亡归因于吸烟。而在女性中,由于吸烟率非常低,2020-2040年与吸烟相关的肺癌死亡人数占女性癌症死亡人数的6.8%-6.7%。 此外,研究人员还发现,吸烟者和非吸烟者的死亡率差异将明显增大,尤其是在≥70岁的人群中,男性吸烟者和非吸烟者的死亡率分别为1823.2/10万和963.5/10万;女性中则分别为888.3/10万和558.2/10万。 在≥70岁人群中,4种主要癌症的死亡率,在男性吸烟者中为肺癌(855.9/10万)、胃癌(290.3/10万)、肝癌(242.9/10万)和食管癌(202.2/10万);分别为非吸烟者的2.9倍、1.4倍、1.6倍和1倍;在女性吸烟者中为肺癌(447.6/10万)、胃癌(120.8/10万)、肝癌(115.6/10万)和食管癌(66.9/10万),分别为非吸烟者的2.6倍、1.2倍、1.3倍和1.1倍。 图片来源:123RF 研究人员指出,与吸烟相关的癌症死亡,是导致中国人死亡、寿命损失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应尽快采取措施,协调努力,以遏制未来与吸烟相关癌症死亡人数的上升。 降低吸烟率,减少与吸烟相关癌症死亡,需要家庭、社区和整个社会的广泛支持与努力,不仅要帮助吸烟者戒烟,同时也应防止不吸烟者开始吸烟,尤其是儿童和青少年。在目前吸烟者中,约有22%始于儿童或青少年时期。 研究最后强调,如果吸烟率能在2030年降低到20%,并将这一趋势保持到2040年,将避免数百万人死亡。   参考资料 [1] Ning Li, et al.,(2021). Smoking-related cancer death among men and women in an ageing society (China 2020–2040): a population-based modelling study. Tobacco Control, DOI: http://dx.doi.org/10.1136/tobaccocontrol-2020-056444. [2] Surge in deaths from smoking-related cancers expected […]

半夏
癌从口入!中国人的癌症都是吃出来的,这句话真不夸张

癌从口入!中国人的癌症都是吃出来的,这句话真不夸张

古人的智慧,有时候还是颇有前瞻性,每每都能让我们吸取到不少经验。 自古以来,中国人都讲究『病从口入』,在吃的问题上非常讲究,这个说法一点都不假。 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我们在吃的方面越来越不“讲究”了,从“食不厌精”转变成了“大口吃肉,大口喝酒”的粗糙风格,烟草、槟榔等“过瘾”但有害的东西也时不时往嘴里塞。 于是,口头的放纵导致了身体的买单,癌症这个冰冷的词汇开始造访我们的生活。“癌从口入”究竟是怎么开始的,我们在这篇文章中好好说道说道。 一、『癌从口入』,一半以上的消化道癌都是吃出来的!   胃肠道肿瘤在我国的形势非常不容乐观。以结直肠癌为例,它是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占胃肠道肿瘤的发病率第二位。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发布的《2020年全球最新癌症负担数据》显示,我国每年结直肠癌的新发人数达55万,2020年新增死亡人数28万,发病率跃升至全球的第二位!除了结直肠癌以外,肝癌、食道癌、胃癌的发病率和死亡人数都高居世界首位。 这到底是由于什么样的原因,导致中国人胃肠道癌症发病率如此之高?近日,美国华人科学家You Wu带领他的团队,发布了一篇针对中国人群胃肠道肿瘤的调查,发现吸烟、红肉摄入量高、肥胖等不良生活方式是导致中国胃肠道癌症发病率上升的主要因素。 研究细致分析了中国12个省份近3万人的随访数据,对各类胃肠道肿瘤的成因进行了调查发现: ● 红肉和加工肉摄入量高,与结直肠癌、食道癌、胃癌的发生有关,与肝癌没有明显关联; ● 低水果摄入量与食道癌、胃癌的发生有关; ● 低蔬菜摄入量与肝癌、食道癌、胃癌的发生有关。 其中,与结直肠癌相关性最强的是红肉摄入量高(占所有病例的19%),与肝癌相关性最强的是肥胖(占所有病例的16.6%),与食道癌相关性最强的是吸烟(占所有病例的16.5%),与胃癌相关性最强的是钠摄入量高(占所有病例的16.6%)。 2011年的所有新增胃肠道癌症病例中,有一半病例(50.4%)都是由这十余种生活方式引起的(包括低活动量、低奶制品、低膳食纤维摄入、低水果摄入、低蔬菜摄入、高钠摄入、高红肉摄入、高加工肉摄入、吸烟、饮酒、肥胖等等)。 因此,要避开胃肠道肿瘤,中国人就应该减少这些不良习惯的发生! 二、抽烟喝酒吃槟榔,口腔癌的最亲密伙伴   作为一个严肃认真的癌症科普公众号,我们曾经仔细探究过“抽烟喝酒烫头”这三个爱好到底对人体有哪些危害。 烫头姑且不论,抽烟与喝酒都是诱发口腔癌最直接的因素。 首先,烟民吸烟时,大量浓度较高的烟雾在口腔内积聚,其内含有焦油、尼古丁等致癌物质,高浓度的烟雾对口腔上皮有非常严重的刺激,烟雾经过的口腔、气管及肺部罹患癌症的概率都会大大增高。(详见:“致命”烟草:夺走160万人的生命,有人依然甘之如饴) 其次是喝酒,特别是高烈度的酒,对于口腔黏膜刺激相当厉害,在欧洲抗癌指南中,开篇第一句就是:如果你有饮酒习惯的话,请注意适量。不喝酒对癌症预防更有帮助。 事实上,你喝进嘴里的每一滴酒精,都在增加你的患癌风险。(详见:茅台防癌, 红酒养生? 错了! 你摄入的每一滴酒精都在增加患癌风险!) 此外,最容易被我们忽视的,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个不良习惯——吃槟榔。 作为“口口”流传的致癌物,它甚至诱发了中国90%的口腔癌,但人们远未意识到它的危害。 从特异性的口腔粘膜下纤维化,再到毁去面容的口腔癌手术,这颗黑色的果子正一步步蚕食中国人的健康。(详见:槟榔之殇:那些毁去面容的手术,无声描绘着通往口腔癌的黑色暗河) 戒了“抽烟喝酒嚼槟榔”,才是远离口腔癌的最佳方式。 口腔癌的症状主要是口腔类的肿块,或者是因为溃疡起病的,这种溃疡时间是长期固定,而且病情是不断加深的。 另外一个特征就是颈部淋巴结,口腔癌很容易出现向颈部的转移,所以一旦出现颈部淋巴结的症状也需要警惕。 三、食道癌:病从口入饮食陋习是食道癌的好搭档   火锅、滚粥、热茶……中国人的餐饮江湖,唯有两个字:火热。 这份火热,不仅带来了鲜香麻辣的中国特色美食,也带来了中国高居不下的食管癌发病率。 2019年,食管癌位列中国癌症发病率排名前5,是名副其实的“中国癌”。 不论是口腔还是胃肠道黏膜上皮,抑或是食道内壁,其正常耐受的温度在40℃-60℃,一旦遭受到50℃-60℃以上的热刺激,就容易发生损伤,更可能烫伤。 长期反复刺激,人体食管“黏膜屏障”被破坏,会使得水肿的黏膜发生异形性改变、不典型增生,最终导致癌变。 食管癌最显著的病理表现是进食梗阻,但是出现这类现象大多数已经是食道癌后期的表现了。 早期的食道癌现象一般是进食之后胸口不舒服,或者有呃逆、嗳气的现象,这些是我们需要注意的。 四、口口相传,这个细菌感染了七亿中国人   年夜饭桌,一家人其乐融融,在这样觥筹交错间,传递的不仅仅是亲情,还有可能存在的幽门螺旋杆菌。 幽门螺杆菌是导致人类慢性感染最常见的细菌,同时也是诱发胃癌最主要的因素。 之所以能有如此大范围的传播,是因为其在人体內就属于「打不死的小强」——幽门螺旋杆菌是不怕胃酸的、唯一能在人体胃内长期存活的细菌! 根据世界胃肠组织(WGO)保守估计,全球至少有一半人口感染幽门螺杆菌。 除了诱发胃癌,幽门螺杆菌还是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的主要病因,对人体造成的影响是慢性的:消化不良、缺铁性贫血、引起消化道溃疡、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及增加罹患胃癌的风险等。 目前的数据显示,感染者中有15%~20%会发生消化道溃疡,5%~10%发生消化不良,1%发生胃恶性肿瘤,剩下的,都是没有症状的。 对于那些相对轻微的症状,比如说腹胀、不消化,甚至腹痛,很多人都认为自己是「肠胃不好」「老胃病」,并没有被重视。从而造成胃炎-萎缩性胃炎-胃癌这样的“癌症三部曲”。 从症状上来看,胃癌目前基本没有特殊的症状,胃癌的症状和大多数胃炎的症状表现差不多,并没有一个明确的特殊临床表现。 […]

小D
提神醒脑?长期嚼槟榔易患口腔癌

提神醒脑?长期嚼槟榔易患口腔癌

“枸杞槟榔,有枸杞,更好一点” “口味王,提神快” “口味王槟榔,邀您收看前情回顾” 不知从何时起,槟榔的广告满天飞,频繁出现在荧幕上。无论是追剧还是看综艺,总是在关键时刻突然跳出槟榔广告,被观众疯狂吐槽。 近日,国家广电总局发布通知,要求停止利用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节目宣传推销槟榔及其制品。消息一经发出,就登上了微博热搜榜,网友纷纷表示真是大快人心。 槟榔为何深受喜爱?   槟榔,一种棕榈科植物,果实与椰子相似,但是只有李子大小,在东南亚被广泛种植,在我国主要分布在台湾、云南、海南等地区。新鲜的槟榔果呈绿色,其加工制品为褐色,非常受欢迎。 大家喜欢嚼槟榔的原因其实和吸烟差不多。 提神醒脑:槟榔中含有很多生物碱,这些碱性成分对神经系统有一定的作用,熬夜加班、累了困了嚼一嚼,瞬间提神醒脑。 使人上瘾:生物碱也会使人上瘾,欲罢不能,槟榔是仅次于烟、酒和咖啡的第四类成瘾性消费品。 长期嚼槟榔易患口腔癌   虽然槟榔可以提神,但是,早在2003年,世界卫生组织就已经将槟榔划为一级致癌物。 我国槟榔消费主要集中在海南、湖南、云南、台湾等地。湖南作为我国最大的槟榔生产加工地,其口腔癌的发病率也在逐年增长。 一篇刊登在《中国牙科研究杂志》上的论文指出,在湖南省长沙市的5家医院中,2005年口腔癌发病人数仅为305例,2016年就增加到了2108例。其中,2016年的口腔癌患者中有1803人经常嚼槟榔。 研究表明,槟榔除了与口腔癌有密切关系,还会增加总体肿瘤的发病率,例如肝癌、胃癌等。 槟榔如何致癌 槟榔粗糙,长期嚼损伤口腔黏膜 槟榔的纤维很粗糙,口腔黏膜比较脆弱,长期嚼食槟榔会使口腔黏膜受损,从而导致各种口腔慢性炎症,形成口腔黏膜下纤维性变(OSF),最终诱发口腔癌。这个过程像是拿鸡蛋碰石头,那就后惨败的只能是“鸡蛋”。 多种生物碱“作恶” 槟榔中含有多种生物碱,以槟榔碱和次槟榔碱为主,这些成分具有一定的细胞毒性,不仅能杀死细胞,还能导致口腔炎症,进一步就会发展为口腔癌症。 不仅如此,槟榔碱和次槟榔碱本身就有致癌性,对人体机能产生影响。 增加细胞内活性氧比例 槟榔里的化合物能增加细胞内活性氧(ROS)的比例。活性氧能直接破坏DNA,蛋白等细胞成分,同时,刺激一些细胞生长信号通路。 通常,这些因素并不是单独起作用的,而是“狼狈为奸”,一起搞破坏,口腔黏膜招架不住攻势,逐渐癌变。 写在最后 你在开心嚼槟榔的时候,槟榔却在悄悄毁掉你。由衷地劝告依然还在乐此不疲嚼槟榔的人:尽早戒掉,远离癌症。  

半夏
广电总局发声:停止网络宣传推销!快远离这个一级致癌物

广电总局发声:停止网络宣传推销!快远离这个一级致癌物

『成瘾,一级致癌物』   这两个足以引爆“相亲相爱一家人”的关键词,这次指向的不是烟、不是酒,而是槟榔! 对湖南至海南一带的朋友来说,槟榔确实是比烟酒更普遍的存在,甚至传出『槟榔加烟,法力无边;槟榔加酒,越吃越有』的坊间“口号”。 之前咚咚也写过许多槟榔和“半面人”的故事,但无奈槟榔的广告、销售持续,甚至嚼槟榔的习惯渗透了越来越多的90后、00后…… 直到昨天,9月17日!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发声:即日起,停止利用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节目宣传推销槟榔及其制品。 该消息登上热搜,一时间不少“槟榔家属”、“槟榔受害者”纷纷热泪盈眶、拍手称赞。 这个既成瘾又是一级致癌物的槟榔,到底有多可怕? 槟榔,在中国,“口口”流传,诱发了90%的口腔癌。 如果你还没有直观的感受,可以手动搜索下槟榔手术、“割脸人”图片。 这颗黑色的果子正一步步蚕食中国人的口腔健康。 很多朋友可能对槟榔并不熟悉,甚至都没有见过它的样子。但在我国某些地区,槟榔就像生活中常备的口粮,互递槟榔成了人们见面的『社交礼仪』。海南、湖南、广东、广西等省份深受其害,其中以湖南最甚。 早在2012年,槟榔就已经被世卫组织列入了一级致癌物。这可不像WIFI、红肉等2A、2B类“尚未确定是否会引发癌症”的物质,而是明确可能诱发癌症的1类致癌物。名单中,槟榔果、含烟草及不含烟草的槟榔嚼块都榜上有名。与其一同被列为一级致癌物的还有乙醛、马兜铃酸、石棉等严重威胁人体健康的物质。 槟榔与口腔疾病,甚至是口腔癌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一点在我国医疗界已是公认的事实。 槟榔,寄生于舌尖上的庞大产业链 《中国牙科研究杂志》报道:2016年以来,长沙市与槟榔相关的口腔癌病例累计有8222例,整个湖南省约2.5万例。 当年曾有纪实报告《槟榔王国里的“割脸人”》,掀起一股抵制槟榔的之风,可风过无痕,在疯狂的营销下,嚼食槟榔之风席卷重来。 槟榔生长于温暖湿润的南方,原产地马来西亚,而印度是全球最大的槟榔种植和消费国。 在印度、巴布亚新几内亚等国,咀嚼槟榔是一种传统习俗,在中国湖南、海南等地区,两个熟人见面,除了相互递烟,还会从兜里掏出两颗槟榔,一边聊天,一边津津有味地咀嚼。 令口腔医学界更加忧虑的是,槟榔,这次已经润物细无声般地潜入全国各城市,遍地开花。作为一种具有成瘾性的软毒品,它的极速传播超乎想象。 槟榔,是提神醒脑续命还是害命?   “工作熬夜来一颗,提神醒脑,比吸烟、喝咖啡更有效,冬天来一颗,汗流浃背,好过保暖内衣。”  中医记载,槟榔的功效是“通关节,利九窍,补五劳七伤,破症结,驱虫,行水,属驱虫药。” 据研究表明,槟榔碱是槟榔的主要保健和药理活性成分,可以杀虫,尤其是对猪肉绦虫和牛肉绦虫,有较强的瘫痪作用,使蛔虫中毒。 同时,它还可以使得唾液分泌增加,滴眼时可使瞳孔缩小。另外可以增加肠蠕动、收缩支气管、减慢心率及引起血管扩张、血压下降等。 无论以上所说的药用效果大小和真假,吃完槟榔身体发热、精神充沛是槟榔爱好者的共同认知。槟榔带来快感,让人产生依赖,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到了咀嚼槟榔的行列中来。 其实很多人第一次接触槟榔体验并不好,『像被扼住了喉咙、头晕、胸闷,心跳加快,一股锁喉的感觉』,令人几乎要打120。但是很多年轻人的好奇心,不服输以及从众的群集效应,让他们又开始第二次第三次,逐渐成瘾而沦为槟榔的忠实客,“软性毒品”就这样普及开来。 嚼槟榔真的那么可怕吗?   口腔黏膜下纤维化(OSF,以下简称),是嚼食槟榔的特异性疾病,属于癌前病变。 在与OSF患者沟通中了解到,他们在患病之前,没有一个人认识到槟榔的危害,跟着身边的朋友进行了尝试,几次后便上瘾了。但是槟榔的成瘾性并不象毒品那么严重,想戒掉也不是特别困难,他们认清了槟榔的危害后都能彻底地戒掉并不再复食,虽然经过治疗后口腔粘膜病变恢复比较缓慢,但是毕竟避免了病情的发展与恶化,多半是会最终康复的。   但是,如果OSF向口腔癌突变,预后将变得非常差,因此早期干预阻断病变发展显得极其重要。   然而我们也发觉一个无奈的现状,嚼食槟榔既不是法律所禁止的,而且有很多的槟榔客完全抵制这种医学科普。一位OSF患者把我们的槟榔致癌科普发到了槟榔爱好者微信群里想唤醒他们,立马就被踢出了群。 到目前为止,全国已经有数百万例OSF患者,他们并非一个个都顽固不化,多半已经或者正在接受治疗并远离了槟榔。 这一次,广电总局让槟榔从广播电视、网络上“消失”了,那么在楼下小商店、亲朋好友礼来时、“搬砖”格子间,我们也更是时候向槟榔说拜拜了! 远离槟榔,守护健康。  

小D
土耳其认定是毒品的一级致癌物,我国广告说它“提神”

土耳其认定是毒品的一级致癌物,我国广告说它“提神”

被称为“台湾口香糖”的槟榔,在土耳其因致幻性而被认定为毒品。   中国驻伊斯坦布尔总领事馆12日发布通知,提示“中国同胞切勿携带槟榔入境土耳其”,并称近期已有多名中国公民因此被捕。   切勿携带槟榔入境土耳其 图片来源:中国驻伊斯坦布尔总领事馆   据统计,我国约有6000万槟榔消费人群,集中在台湾、湖南、海南等地。近年来,因嚼食槟榔患口腔癌,进而“切脸”保命的病例屡见不鲜。 在给广州市两会的提案中,政协委员张三宝提出,槟榔广告严重影响“槟榔致癌”的科普效果,呼吁尽快停止槟榔企业的广告宣传。“参考香烟的制作方法,在槟榔产品的包装上明确标注‘吃多了会影响健康’的警告标志。” 对此,广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表示,今年广州开展对槟榔广告的清理工作,全市媒体和室外广告都停止槟榔的广告发布,广州市还将加强对槟榔广告的日常监测,从源头上管控槟榔的广告活动。 戒不掉的槟榔与割掉的半边脸 槟榔走红离不开“药食同源”。 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曾记载:“槟榔治泻痢后重,心腹诸痛,大小便气秘,痰气喘急,疗诸疟,御瘴疠”。 中医普遍认为,槟榔具有杀虫消积、降气、行水、截疟等多种功效,后来,槟榔成为中国四大南药(注:中国长江以南地区所产的地道药材,约计1500种)之一。其他三种为益智、砂仁、巴戟,目前,种植槟榔的主要地为海南、广东、中国台湾等,主要食用的是海南、湖南和中国台湾。 据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吕飞杰等人发表的《槟榔活性成分及其功能作用的研究进展》,槟榔果中富含多种生物碱,其中含量最多的是槟榔碱和槟榔次碱,槟榔碱既具有拟交感神经的作用,又有拟胆碱作用,让人产生愉悦感。“嚼食槟榔能使人产生舒服感,欣快感……槟榔还能使人心率上升,血压升高,出现身体发热,面部红润,微微出汗等现象。” 2018年JAMA Psychiatry发布中国台湾研究称,习惯性嚼食槟榔具有成瘾特质,约86%的亚洲槟榔嚼食者有不同程度的槟榔依赖。 槟榔果,图源网络 在生产加工槟榔果的过程中,加工商为了让槟榔产生更大的“劲儿”,会添加一些“调料”。《南方周末》此前报道: “其中最常见的添加物是细辛、麻黄、薄荷、甘草以及生石灰5种物质,使得槟榔对人的神经刺激更大,也让人更上瘾。起主要作用的就是麻黄中的麻黄素,是一种作用较大的兴奋剂,能明显刺激中枢神经,导致心跳加速、血管收缩等,而且食用后有飘飘欲仙的感觉,因而麻黄素也成为制作冰毒的原料之一。” 2019年3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印发《健康口腔行动方案(2019-2025年)》。其中特别提出,在有咀嚼槟榔习惯的地区,以长期咀嚼槟榔对口腔健康的危害为重点,针对性地开展宣传教育和口腔健康检查,促进牙周、口腔黏膜病变等疾病早诊早治。该方案指出,槟榔果早在2017年,就被我国列为“一级致癌物”。 传播一时的《槟榔王国中的“割脸人”》,描述了槟榔痴迷者们患上口腔癌的结局:“他们被割掉舌头,他们被切去牙床,狰狞的手术伤疤撕裂了他们的脸庞,癌变的噩耗宣布着他们的死亡……” 其中,有患者因长期食用槟榔,致左脸下颌、左牙床和淋巴相继被切除,大部分左脸被“割掉”。“萎缩的脸皮陷成拳头大小的深坑”,术后又造成左眼神经被压迫,如今已彻底瞎了。 “割脸”患者,图源网络 “槟榔加烟,法力无边”的说法在民间广为流传,从嚼食槟榔到患上舌癌,甚至不超过一年。8月13日,据《广州日报》消息,广东省惠州市一名35岁的男子,有抽烟习惯,一年前在朋友的带领下开始嚼食槟榔。今年春,该男子右舌出现溃疡,被医院诊断为“舌癌”,医生为他进行半舌切除手术,同时用一侧大腿上的穿支皮瓣来修复右侧舌缺损,并重建出舌头的形状。 还有的槟榔嚼食者遭遇了更加实际的麻烦。“39岁的邵阳人许先生,打中学开始嚼槟榔,2011年接受口腔癌手术,切除右颌,脸上多了一道恐怖的疤痕,随便走到一个地方,警察都要查他身份证。” 曾有人总结出爱吃槟榔人的容貌特点:嘴角为深乌色,脸呈泛方形,吃得越久越趋向几何意义上的方正,笑的时候,一排白色牙齿中间漏出根根黑线,像“皿”字。 2018年,中华口腔医学会联合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共同前往湖南省开展现场调研工作。调研发现,在湘雅医院口腔颌面外科病房 46 病室, 50 位住院患者有 45 人患口腔癌,其中 44 人有长期、大量咀嚼槟榔病史,比例十分惊人。 槟榔致癌是医学界共识 在医学界,槟榔致癌早已成为共识。早在2003年8月,隶属于世界卫生组织的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就认定槟榔为一级致癌物,将其与烟草、酒精等致癌物列为同一类。 北京大学口腔医院口腔黏膜科教授、中华口腔医学会副秘书长刘宏伟曾公开表示,槟榔嚼物一般由槟榔果、老花藤和煅石灰组成,有的地区还在其中掺加一些烤烟和香料。其中的添加剂如石灰、丁香、烟叶和槟榔籽中含有一些致癌因子,口腔癌的发生与嚼槟榔的时间和槟榔在口腔内滞留的时间呈正比。 湖南是槟榔消费大省,在当地依然流传着“客至不设茶,唯以槟榔为礼”这样的俗语,槟榔几乎是当地人生活的必需品。在湘潭,槟榔甚至被当做婚丧嫁娶的回礼。 《中国牙科研究杂志》刊登的一篇论文曾指出,仅在湖南省长沙市5家医院,口腔癌发病人数从2005年的305例增加到2016年的2108例。在2016年的2108个口腔癌患者中,有1803人长期嚼槟榔。 2018年,湖南省肿瘤防治办公室也曾发布相关数据,口腔癌占全省肿瘤发病率的第8位。相对其他省份口腔癌的十几位排名,口腔癌已成为湖南的“特色肿瘤。”《中国牙科研究杂志》(Chin J Dent Res)发文称,2005-2016年间,槟榔诱发的口腔癌在湖南连续12年逐年上升,2016年口腔癌发病例数是2005年的7倍。 《中国肿瘤》在 2019 年曾发表题为《2009~2015 年湖南省肿瘤登记地区口腔癌发病与死亡分析》的学术论文。 论文原文 图片来源:中国知网 文章指出,口腔癌死亡顺位男性居全部恶性肿瘤的第 11 位,女性居第 20 […]

半夏
自己的一个坏习惯,却让家人口腔癌风险升高了近一倍

自己的一个坏习惯,却让家人口腔癌风险升高了近一倍

在办公室、家中、餐厅、汽车以及电梯等地方,很多人会接触到二手烟。据《柳叶刀》发表的一项对全球192个国家和地区的回顾性分析显示,33%的男性非吸烟者、35%的女性非吸烟者和40%的儿童,被迫吸入二手烟。 吸入二手烟可增加多种癌症风险。二手烟中有7000多种化学物质,其中至少有70种有致癌性,包括重金属、亚硝胺及多环芳烃等,可损害遗传物质和干扰细胞正常分裂,破坏机体免疫功能,增加肺癌、乳腺癌、鼻咽癌等癌症风险。 近日,一项发表于一项发表在BMJ出版集团旗下期刊《烟草控制》(Tobacco Control)的研究,为吸入二手烟增加癌症风险添加了新证据。研究结果显示,接触二手烟与口腔癌风险升高相关。 图片来源:123RF 来自葡萄牙、英国、西班牙和美国的研究人员,对已发表的5项研究进行了分析,共涉及亚洲、欧洲、北美洲和拉丁美洲等地区的6977名受试者,其中1179名(17%)患有口腔癌。 研究人员统计了受试者的年龄、性别、地区、接触二手烟(平均每天15分钟及以上),以及吸烟状态、饮酒量等可能影响口腔癌发生风险的信息。 研究人员发现,所有受试者中,3452人(49%)接触了二手烟,而3525人(51%)未接触二手烟。 在调整其它因素影响后,研究人员分析发现,相比于未接触二手烟的受试者,接触二手烟与口腔癌风险升高51%相关;接触二手烟持续时间超过10年或15年,与口腔癌风险升高107%相关。 研究团队指出,口腔癌每年在全球造成近45万新发癌症病例和超过22万死亡病例,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口腔和整体健康。口腔癌的已知危险因素主要包括吸烟、饮酒和咀嚼槟榔。该项研究的结果,支持了接触二手烟与口腔癌风险升高之间的关系。此外,对接触二手烟持续时间(超过10年或15年)的分析,也进一步支持了这一推断。 研究团队还表示,这项研究增加了对接触二手烟危害的认识,为公共卫生专业人员、研究人员和政策制定者制定并提供有效的预防接触二手烟计划提供了指导,并采取适当措施,实施《世界卫生组织烟草控制框架公约》中关于“防止接触烟草烟雾”的准则。 图片来源:123RF 吸入二手烟,除了增加癌症风险外,还可增加多种疾病发生和死亡风险。   吸入二手烟会影响心脏和血管健康。二手烟可以激活血液中的血小板,损坏血管壁,增加血栓风险。有研究发现,二手烟与冠心病风险升高25%-30%有关。此外,吸入二手烟还会增加中风和动脉粥样硬化风险。 二手烟对儿童健康与生命的危害更大。因为儿童对于二手烟不会躲避、抗议,他们吸入的二手烟大部分来自在家中吸烟的成人(父母或其他人)。多项研究发现,父母吸烟的孩子,更易患呼吸道疾病,发生咳嗽、喘息、呼吸急促及支气管哮喘;出现肺部发育及肺功能异常;罹患急性中耳炎、复发性中耳炎和中耳积液;增加儿童白血病、淋巴瘤和脑部恶性肿瘤风险,以及认知、行为和体格发育等出现问题。 吸入二手烟还会对生育能力,胎儿及婴儿健康产生危害。二手烟导致生殖能力下降;孕妇在妊娠期接触二手烟,可导致新生儿发生神经管畸形、唇腭裂等出生缺陷,增加婴儿出生体重降低、早产甚至流产等风险;还会导致新生儿猝死综合征,而且接触量越大,发病风险越高。 此外,二手烟还可吸附在衣服、家具、地毯、墙壁甚至头发和皮肤等表面,残留数天、数周甚至数月,持续危害身体健康。 图片来源:123RF 总而言之,接触二手烟没有所谓安全水平,即使短时间接触也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为防止吸入二手烟的危害,让我们行动起来,不吸烟,也远离二手烟。     本文转载自e药环球 (ID: ey_global),未经授权不得二次转载。   版权说明:本文经药明康德内容团队微信公众号e药环球授权转载,欢迎个人转发至朋友圈,谢绝媒体或机构未经授权以任何形式转载至其他平台。  

半夏
人类掌握“返老还童”关键秘诀;PD-1医保价格或降至2万/年;四价HPV疫苗接种年龄扩展至45岁女性

人类掌握“返老还童”关键秘诀;PD-1医保价格或降至2万/年;四价HPV疫苗接种年龄扩展至45岁女性

【人类掌握“返老还童”秘诀,成功逆转小鼠青光眼及年龄相关的视力下降】   从古至今,延缓或者阻止衰老一直都是人类孜孜以求的梦想。   12月2日,在最新一期的顶级学术期刊《Nature》封面论文中,哈佛医学院的科学家们利用基因疗法异位表达Oct4、Sox2和Klf4这3个基因,诱导神经节细胞重编程,成功触发小鼠眼中的成熟神经细胞恢复了年轻的表观遗传信息,并利用这种方法逆转了青光眼和老年小鼠与年龄相关的视力下降。   简单来说,就是科学家们通过基因疗法成功逆转了小鼠因年龄增大导致的视力下降问题,这是我们首次实现“返老还童”的相关试验。   Nature封面图:一个用时钟形式表现的眼睛 【四价HPV疫苗中国接种年龄扩大至9~45岁女性】   11月23日,默沙东研发(中国)有限公司在其官网宣布,其研发的四价人乳头瘤病毒疫苗(酿酒酵母)应用于9~19岁女性适应证已获得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上市批准。这意味着该疫苗已拓宽至9~45岁适龄女性的接种,仍采用三剂免疫接种程序。   四价HPV疫苗适用于预防因高危HPV16/18型所致的宫颈癌、2级和3级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CIN2/3)和宫颈原位腺癌(AIS),以及1级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CIN1)。   12月5日,默沙东表示,尽管其四价宫颈癌疫苗已获得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上市批准,但距离真正面向市场开展人群预约接种的时间还要一段时间,具体需依照各地疾控部门公示信息。 【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发布:口腔癌的“罪魁祸首”槟榔的致癌成分为槟榔碱】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下属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评估,由于提神、上瘾,全球有10%-20%人口咀嚼槟榔,主要集中在东南亚和南亚地区,其中包括中国的湖南、云南、海南和中国台湾地区。   近期,IARC在《柳叶刀-肿瘤学》发表了对槟榔主要活性成分——槟榔碱(arecoline)致癌性的主要评估结论。基于有力的机制研究证据,槟榔碱被定为2B类致癌物——可能对人类致癌(动物试验证据或对人类致癌证据有限)。   IARC指出,尽管此前槟榔已被IARC归类为1类致癌物(确定会对人体致癌),但一直未确认其中确切的致癌成分。这是IARC工作组首次对槟榔碱进行评估,非常重要,促进了人们对于槟榔如何致癌的认识。 【2020年医保谈判正在进行中,传言PD-1进入医保后或降至2万/年】 2020年医保谈判即将开启,有消息称,今年大概率会有新的PD-1抑制剂纳入医保范围,进入医保后的价格或将降至2万/年。详见链接:医保谈判即将开启! PD-1将进入“医保时代”, 传言或降至2万/年 【两款抗癌新药又有新消息,涉及PARP抑制剂及EGFR20突变新药】   12月3日,氟唑帕利的上市申请进入行政审批阶段,预计将在近日获批,该药是国内企业自主研发的PARP抑制剂,用于治疗既往经过二线及以上化疗的伴有BRCA1/2致病性或疑似致病性突变的复发性卵巢癌患者。 国家药品监督局公示图   12月3日,强生旗下杨森公司宣布已经向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提交了amivantamab(JNJ-372,EGFR/c-Met双抗)的上市申请,用于治疗铂类化疗后进展的EGFR外显子20插入突变(ins)的转移性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针对该适应证,amivantamab在今年3月获得了FDA授予的突破性疗法资格。 消息发布截图  

小D
槟榔之殇:小小的黑色果实,导致90%口腔癌发生,无声描绘着患者们通向黑暗深渊的“割面酷刑”

槟榔之殇:小小的黑色果实,导致90%口腔癌发生,无声描绘着患者们通向黑暗深渊的“割面酷刑”

与肺癌、肝癌这类高发的癌症相比,口腔癌在中国的患者群体并不是那么多。 同样的,与肺癌、肝癌这些难治癌症相比,由于口腔癌就发生在患者口腔内,它非常容易在早期就被发现。经过手术、放疗等治疗手段,口腔癌的治愈率远高于一些难治癌症。 但是,口腔癌却被称为癌症中“最可怕的恶魔”。原因在于口腔癌手术必须确保肿瘤完全被切除。于是,患者的牙床被切除、舌头被切除、脸庞被割裂。这样堪比酷刑的肿瘤切除手术,在口腔癌的治疗中比比皆是。 狰狞的伤疤和残缺的面部,都很容易让患者们丧失作为一位正常的“社会人”所具备的属性,狰狞的手术痕迹诉说着口腔癌这个恶魔来过的痕迹,也带来了人们怪异的眼光。 而所有的这一切,都来源于一颗小小的黑色果子——槟榔。这些槟榔王国中的“割脸人”,他们都曾是槟榔的痴迷者,黑色的果实把他们拖入了口腔癌的深渊。 一则关于戒嚼槟榔的宣传广告 1 那些把我们拖进深渊的 我们往往甘之如饴 对于健康的认知,我们往往是矛盾的。    “吸烟有害健康“,这句脍炙人口的健康口号每个人都听过。烟草是诱发肺癌的重要原因之一,临床研究中吸烟者罹患肺癌的可能性远比非吸烟者高得多,最甚者发病几率相差14倍。尽管如此,中国烟民的数量依然居高不下,节节攀升:美国2018年癌症报告出炉!患癌人数持续下降,值得中国3.2亿烟民深思   烟草对我们的健康带来了巨大的威胁,但它对人体造成的影响是深远的,可能会是十年,或是二十年,或是更久。但还有一个更加可怕的致癌物正在中国”口口”流传——槟榔。   超过90%的口腔癌都与槟榔直接相关,并且它的致癌性并不需要时间来积累,对那些重度嚼食者而言,短短几年,它可能就会把一个健康的口腔塑造成为口腔癌的温床。   可怕的是,人们远未意识到它的危害。槟榔,这颗黑色的果子正一步步蚕食中国人的口腔健康。 很多读者可能对槟榔并不熟悉,甚至都没有见过它的样子。但在我国某些地区,槟榔就像生活中常备的口粮,成了人们见面互递槟榔的“社交礼仪”。海南、湖南、广东、广西等省份深受其害,其中以湖南最甚。   早在2012年,槟榔就已经被世卫组织列入了一级致癌物。这可不像WIFI、红肉等2A、2B类”尚未确定是否会引发癌症”的物质,而是明确可能诱发癌症的1类致癌物。名单中,槟榔果、含烟草及不含烟草的槟榔嚼块都榜上有名。与其一同被列为一级致癌物的还有黄曲霉素、马兜铃酸、石棉等严重威胁人体健康的物质。   我们对黄曲霉素、石棉等强烈致癌物畏之如虎,但却对同是1类致癌物的槟榔、烟草、酒精(乙醛)视而不见,这正是我们一个很可笑的矛盾。   槟榔与口腔疾病,甚至是口腔癌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一点在医疗界已是公认的事实。 2 槟榔,寄生于舌尖上的庞大产业链 《中国牙科研究杂志》报道:2016年以来,长沙市与槟榔相关的口腔癌病例累计有8222例,整个湖南省约2.5万例。   当年曾有纪实报告《槟榔王国里的“割脸人”》,掀起一股抵制槟榔的之风,可风过无痕,在疯狂的营销下,嚼食槟榔之风席卷重来。 槟榔生长于温暖湿润的南方,原产地马来西亚,而印度是全球最大的槟榔种植和消费国。 在印度、巴布亚新几内亚等国,咀嚼槟榔是一种传统习俗,在中国湖南、海南等地区,两个熟人见面,除了相互敬烟,还会从兜里掏出两颗槟榔,一边聊天,一边津津有味地咀嚼。 令口腔医学界更加忧虑的是,槟榔,这次已经润物细无声般地潜入全国各城市,遍地开花。作为一种具有成瘾性的“软性毒品”,它的极速传播超乎想象。 3 槟榔,是提神醒脑续命还是害命 “工作熬夜来一颗,提神醒脑,比吸烟、喝咖啡更有效,冬天来一颗,汗流浃背,好过保暖内衣。”    中医记载,槟榔的功效是“通关节,利九窍,补五劳七伤,破症结,驱虫,行水,属驱虫药。”   据研究表明,槟榔碱是槟榔的主要保健和药理活性成分,可以杀虫,尤其是对猪肉绦虫和牛肉绦虫,有较强的瘫痪作用,使蛔虫中毒。   同时,它还可以使得唾液分泌增加,滴眼时可使瞳孔缩小。另外可以增加肠蠕动、收缩支气管、减慢心率及引起血管扩张、血压下降等。   无论以上所说的药用效果大小和真假,吃完槟榔身体发热、精神充沛是槟榔爱好者的共同认知。槟榔带来快感,让人产生依赖,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到了咀嚼槟榔的行列中来。   其实很多人第一次接触槟榔体验并不好,“像被扼住了喉咙”,头晕,胸闷,心跳加快,一股锁喉的感觉令人几乎要打120。但是很多年轻人的好奇心,不服输以及从众的群集效应,让他们又开始第二次第三次,逐渐成瘾而沦为槟榔的忠实客, “软性毒品”就这样普及开来。   4 嚼槟榔真的那么可怕吗   打开中国人群口腔癌分布地图,我们会惊奇的发现口腔癌的发病人群密度与槟榔的流行程度高度一致,大多分布在我国中部、西南部地区,尤其以湖南、广西等地为主。   口腔黏膜下纤维化(OSF,以下简称),是嚼食槟榔的特异性疾病,几乎只有嚼食槟榔的人群会患上这种疾病。这个拗口的疾病听起来并没有什么危害,但它其实已经属于癌前病变的范畴。   […]

小D
便宜、低毒、高效:节拍化疗,古老而睿智的抗癌手段

便宜、低毒、高效:节拍化疗,古老而睿智的抗癌手段

对癌友来说,化疗并不陌生,几乎每位患者或早或晚都会用到。 大家常用的化疗方式是静脉给药,一般2-3周一个疗程,只用药一次或者少数几天给药,疗程内的大多数时间是不用药的。这样的安排,好处是给予癌细胞一次性较大剂量的药物打击,争取一棒子打死尽可能多的癌细胞,然后让身体逐渐恢复,准备下一次药物打击。 不过,这种常规化疗对于一部分年老体弱的肿瘤病人,并不适合,因为这类病人可能无法承受一次性的较大剂量的化疗。相反的,小剂量、连续给药、口服为主的节拍化疗,则非常适合用于这类病人。 所谓节拍化疗,就是远低于标准剂量的口服化疗药,连续服用,既可以“毒死”癌细胞,副作用也更小,适合常规治疗失败、高龄体弱的病友。 常用的节拍化疗药物包括甲氨蝶呤、环磷酰胺、长春瑞滨等,均为口服药,使用方便,而且价格低廉,几乎所有的肿瘤病友都可以用得起。 近年来,节拍化疗越来越受到重视,相关的研究成果也越来越多。今天,咚咚就给大家总结一下节拍化疗的最新进展。 1 节拍化疗+双靶向治疗乳腺癌 无进展生存期翻倍 对于HER2扩增的晚期乳腺癌,最佳治疗方案是双靶向(曲妥珠单抗+帕妥珠单抗)联合静脉化疗(紫杉醇类药物)。然而对于年高体弱的病友,无法耐受这种多药联合方案的副作用。 因此,一直以来,不少病友真正能承受的治疗,只能是双靶向治疗(直接把化疗省去)。 可想而知,缺少了化疗药的助攻,单独依赖靶向药,晚期乳腺癌患者的生存期是不长的。因此,各国的医学家都在揣测:如果在双靶向基础上,联合低剂量的节拍化疗,是否可以延长生存期? 对此,比利时的Hans Wildiers教授领衔的多中心专家团队开展了大型Ⅱ期临床试验,结果发表于权威医学杂志《柳叶刀-肿瘤学》:招募80位年老体弱的HER2扩增的晚期乳腺癌患者,一组39人接受了双靶向治疗,一组41人接受了双靶向联合节拍化疗(每天50mg环磷酰胺,正常剂量经常静脉注射超过1000mg,这里只用口服50mg)。 结果显示:节拍化疗的加入,可以将6个月无疾病进展生存率从46.2%提高到73.4%,将中位无疾病进展生存时间从5.6个月翻倍到12.7个月,有效率从45%提高到了53%,副作用基本相当,未见明显增加。 2 节拍化疗用于头颈鳞癌 疗效更好,副作用更小 今年8月,《柳叶刀》子刊公布了一项重磅Ⅲ期临床试验的结果:招募422名晚期头颈部鳞癌患者,1:1分组,一组接受的传统的静脉化疗(顺铂75mg/m2,3周一次),另一组接受的是节拍化疗(15mg/m2的甲氨蝶呤,每周一次联合西乐葆200mg,每天2次)。顺铂是晚期头颈部鳞癌最常用的化疗药,而甲氨蝶呤是常用的口服化疗药,西乐葆是一款类似阿司匹林的解热止痛药。 中位随访15.73个月,结果揭晓: 两组的中位总生存时间分别是7.5个月(节拍化疗)和6.1个月(静脉化疗),节拍化疗组生存期更长;两组3级以及更严重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是19%(节拍化疗)和30%(静脉化疗),节拍化疗的副作用更低。 3 节拍化疗用于软组织肉瘤 生存期更长 晚期软组织肉瘤,最常用的公认的化疗药是静脉使用的多柔比星。曲磷胺(trofosfamide)是一类与环磷酰胺类似的口服化疗药,在欧洲常用于节拍化疗。德国的专家开展了一项多中心2期临床试验,比较静脉化疗和节拍化疗的疗效。 该临床试验共入组了120名晚期软组织肉瘤患者,中位年龄是70岁,年龄最大是89岁,1:2分组,静脉化疗组接受多柔比星静脉化疗6个疗程,而曲磷胺组接受的是口服节拍化疗。 结果显示:两组的有效率分别是35.9%(静脉化疗)和27.6%(节拍化疗),不过节拍化疗组的生存期更长,分别是9.8个月和12.3个月;不良反应也是节拍化疗组更低,59%和30.3%。节拍化疗组乏力、口腔炎、中性粒细胞减少等副作用发生率更低。 4 节拍化疗用于难治口腔癌 有效率42.9% 西妥昔单抗联合铂类静脉化疗、PD-1抗体单药、PD-1抗体联合静脉化疗,是晚期头颈部鳞癌(非鼻咽癌)最常用的治疗手段。而对含铂的静脉化疗,治疗抵抗或者早期耐药的病人,后续治疗非常棘手,目前缺乏其他治疗手段,患者生存期不足半年。 JCO杂志重磅公布了印度孟买的Kumar Prabhash教授主导的一项II期临床试验的结果。一共有91名难治性晚期口腔癌患者入组了这样临床试验,接受的节拍化疗方案是:厄洛替尼(一种靶向药)150mg每天+西乐葆(一种解热、止痛、抗炎药)200mg 每天2次+9mg/m2的甲氨蝶呤每天。 中位随访6.8个月:3个月的无疾病进展生存率为71.1%(中位无疾病进展生存时间为4.6个月),6个月总生存率为61.2%(中位总生存时间为7.2个月;历史数据短于6个月),治疗的客观有效率为42.9%,抗癌控制率接近90%,疗效维持的中位时间为4.4个月。 所以,对于部分年高、体弱、复发难治,无法耐受标准剂量化疗的的病友,低剂量的、口服的节拍化疗,或许是一种可以让病情“柳暗花明“的好方案。 那么,节拍化疗的患者,疗效为何反而会比静脉化疗更好? 临床角度来讲,主要是“细水长流”,因为毒副作用较低,绝大多数患者都坚持了下来,因此反而能起到持续抗癌的作用。而从基础研究角度讲,低剂量持续化疗,一方面可以作用于癌细胞起到直接的抗癌作用,另一方面还可以通过作用于肿瘤血管,起到激活抗癌免疫反应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Pertuzumab and trastuzumab with orwithoutmetronomic chemotherapy for older patients with HER2-positive metastaticbreastcancer (EORTC 75111-10114): an […]

小D
因为喝酒,中国又被世界卫生组织“批评”了......

因为喝酒,中国又被世界卫生组织“批评”了……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小D
槟榔,为什么是一级致癌物?

槟榔,为什么是一级致癌物?

嚼槟榔最多的国家,口腔癌发病率也是全世界最高

小D
病从口入,为什么癌症患者吃鸡蛋要“谨慎”?!

病从口入,为什么癌症患者吃鸡蛋要“谨慎”?!

从头到脚,四个健康好习惯,让你远离80%癌症侵扰

小D
节拍化疗:古老而睿智的抗癌手段,副作用可控,无进展生存期最高翻倍

节拍化疗:古老而睿智的抗癌手段,副作用可控,无进展生存期最高翻倍

常规抗癌手段外的蒙尘明珠,权威杂志接连力挺节拍化疗

小D
管住你的嘴!这五种癌都是吃出来的!

管住你的嘴!这五种癌都是吃出来的!

健康最重要

小D
AACR年会:牙线或预防口腔癌,年轻胖子更容易得“癌症之王”

AACR年会:牙线或预防口腔癌,年轻胖子更容易得“癌症之王”

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癌症研究

小D
槟榔之殇:那些毁去面容的手术,无声描绘着通往口腔癌的黑色暗河

槟榔之殇:那些毁去面容的手术,无声描绘着通往口腔癌的黑色暗河

切去牙床,割裂脸庞,相比其他病友而言,口腔癌切除手术是所有患者最不愿意进行的。狰狞的伤疤和残缺的面部,都诉说着癌症这个恶魔来过的痕迹。 他们都曾是槟榔的痴迷者,这些黑色的果子把他们拖入了口腔癌的深渊。 一则关于戒嚼槟榔的宣传广告   “吸烟有害健康“,这句脍炙人口的健康口号每个人都听过。烟草是诱发肺癌的重要原因之一,临床研究中吸烟者罹患肺癌的可能性远比非吸烟者高得多,最甚者发病几率相差14倍。 美国2018年癌症报告出炉!患癌人数持续下降,值得中国3.2亿烟民深思   然而在中国,还有一个更加可怕的致癌物在”口口”流传,它诱发了90%的口腔癌,但人们远未意识到它的危害。 槟榔,这颗黑色的果子正一步步蚕食中国人的口腔健康。 很多读者可能对槟榔并不熟悉,甚至都没有见过它的样子。但在我国某些地区,槟榔就像生活中常备的口粮,成了人们见面互递槟榔的“社交礼仪”。海南、湖南、广东、广西等省份深受其害,其中以湖南最甚。 早在2012年,槟榔就已经被世卫组织列入了一级致癌物。这可不像WIFI、红肉等2A、2B类”尚未确定是否会引发癌症”的物质,而是明确可能诱发癌症的1类致癌物。名单中,槟榔果、含烟草及不含烟草的槟榔嚼块都榜上有名。与其一同被列为一级致癌物的还有乙醛、马兜铃酸、石棉等严重威胁人体健康的物质。 槟榔与口腔疾病,甚至是口腔癌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一点在我国医疗界已是公认的事实。   槟榔,寄生于舌尖上的庞大产业链   《中国牙科研究杂志》报道:2016年以来,长沙市与槟榔相关的口腔癌病例累计有8222例,整个湖南省约2.5万例。 当年曾有纪实报告《槟榔王国里的“割脸人”》,掀起一股抵制槟榔的之风,可风过无痕,在疯狂的营销下,嚼食槟榔之风席卷重来。 槟榔生长于温暖湿润的南方,原产地马来西亚,而印度是全球最大的槟榔种植和消费国。 在印度、巴布亚新几内亚等国,咀嚼槟榔是一种传统习俗,在中国湖南、海南等地区,两个熟人见面,除了相互敬烟,还会从兜里掏出两颗槟榔,一边聊天,一边津津有味地咀嚼。 令口腔医学界更加忧虑的是,槟榔,这次已经润物细无声般地潜入全国各城市,遍地开花。作为一种具有成瘾性的软毒品,它的极速传播超乎想象。   槟榔,是提神醒脑续命还是害命   “工作熬夜来一颗,提神醒脑,比吸烟、喝咖啡更有效,冬天来一颗,汗流浃背,好过保暖内衣。”  中医记载,槟榔的功效是“通关节,利九窍,补五劳七伤,破症结,驱虫,行水,属驱虫药。” 据研究表明,槟榔碱是槟榔的主要保健和药理活性成分,可以杀虫,尤其是对猪肉绦虫和牛肉绦虫,有较强的瘫痪作用,使蛔虫中毒。 同时,它还可以使得唾液分泌增加,滴眼时可使瞳孔缩小。另外可以增加肠蠕动、收缩支气管、减慢心率及引起血管扩张、血压下降等。 无论以上所说的药用效果大小和真假,吃完槟榔身体发热、精神充沛是槟榔爱好者的共同认知。槟榔带来快感,让人产生依赖,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到了咀嚼槟榔的行列中来。 其实很多人第一次接触槟榔体验并不好,“像被扼住了喉咙”,头晕,胸闷,心跳加快,一股锁喉的感觉令人几乎要打120。但是很多年轻人的好奇心,不服输以及从众的群集效应,让他们又开始第二次第三次,逐渐成瘾而沦为槟榔的忠实客, “软性毒品”就这样普及开来。   嚼摈榔真的那么可怕吗   口腔黏膜下纤维化(OSF,以下简称),是嚼食槟榔的特异性疾病,属于癌前病变。 在与OSF患者沟通中了解到,他们在患病之前,没有一个人认识到槟榔的危害,跟着身边的朋友进行了尝试,几次后便上瘾了。但是槟榔的成瘾性并不象毒品那么严重,想戒掉也不是特别困难,他们认清了槟榔的危害后都能彻底地戒掉并不再复食,虽然经过治疗后口腔粘膜病变恢复比较缓慢,但是毕竟避免了病情的发展与恶化,多半是会最终康复的。 但是,如果OSF向口腔癌突变,预后将变得非常差,因此早期干预阻断病变发展显得极其重要。 然而我们也发觉一个无奈的现状,嚼食槟榔既不是法律所禁止的,而且有很多的槟榔客完全抵制这种医学科普。一位OSF患者把我们的槟榔致癌科普发到了槟榔爱好者微信群里想唤醒他们,立马就被踢出去了。 到目前为止,全国已经有数百万例OSF患者,他们并非一个个都顽固不化,多半已经或者正在接受治疗并远离了槟榔。 在网络上、病友群里,有成千上万的OSF患者在倾诉,在询问治疗方案和预后,言语中无不流露着焦虑,恐惧与后悔,可以深切体会到“癌前病变”的压力对于他们的生活和精神状态的影响。   及时止步,即可拯救自己,拯救朋友。   珍爱生命,远离槟榔。   请以图为戒,告知身边亲友,早日戒嚼槟榔。  

小D
茅台防癌,红酒养生?错了!你摄入的每一滴酒精都在增加患癌风险!

茅台防癌,红酒养生?错了!你摄入的每一滴酒精都在增加患癌风险!

  就喝酒这件事来说,中国人骨子里颇有些“侠骨柔情”的酒文化:所谓江湖,就是要大口吃肉,大口喝酒,江湖情谊全在酒里!非要一醉方休才有些英雄间惺惺相惜的味道。 这样的做法是豪气没错,唯一的不足之处在于:最新的欧洲抗癌指南指出酒精与癌症发生的关系密切,换句话说也就是: 你摄入的每一滴酒精都在增加你的患癌风险! 要给大家说明白喝酒与癌症之间不得不说的微妙关系,还要从坊间流传的各种流言说起。   美丽的误会   前一阵子,一篇貌似严谨的论文刷爆了酒友们的朋友圈:《茅台酒可降低二乙基亚硝胺诱导的小鼠肝癌发生率》(二乙基亚硝胺是临床试验中诱发肝癌的致癌物),文章脑洞大开的通过设置不同的小鼠饮酒模型,最终得出结论:喝茅台酒可以预防肝癌! 文章一经发表,无数酒友为此欢欣鼓舞。当然,这个脑洞大开的临床研究也引发了科研者们的争论。科研论文不能用对错来判断,但有一点是毋庸置疑的: 在世界卫生组织(WHO)公布的致癌物清单中,酒精被列为“一级致癌物”。也就是说,它的致癌作用证据确凿。 白酒不行,那么红酒呢?在中国人饮酒的江湖里,红酒的养生地位比白酒更高:每天一杯红酒,可以软化血管,延年益寿。这个说法流传甚广。然而仔细推敲,红酒养生的说法并不那么严谨。 红酒养生的说法最初起源于法国,一位叫做塞尔日·雷诺的法国学者认为法国冠心病患者数量较少的根本原因在于法国人每天都要喝20-30克红酒。这个说法并没有得到严谨的论证就流传开来,成为了红酒养生这个说法的源头。 而通过分析红酒的成分,很多人相信红酒养生源于其中的一种物质:白藜芦醇(一些保健品商家将其称为葡萄籽提取物)。然而白藜芦醇的尴尬之处在于:在针对白藜芦醇进行的人体临床试验中,它没有对心脏疾病、代谢疾病、癌症、寿命、皮肤等问题展示出任何受益之处。并且存在一定恶心、呕吐的副作用。 关于饮酒,这些美丽的误会大大误导了中国“酒民”。   酒精,癌症发生的“帮凶”   在欧洲抗癌指南关于酒精的相关内容里,开篇第一句话是:如果你有饮酒习惯的话,请注意适量。不喝酒对癌症预防更有帮助。 事实的确如此,前文提到过世界卫生组织(WHO)早已将酒精列为“一级致癌物”,拥有引发癌症明确的证据。同为一级致癌物的,大家熟知的还有烟草、甲醛等。 在咚咚肿瘤科提供内容支持,腾讯新闻出品的公益项目《中国癌症数据深度调查》中,酗酒是诱发中国人罹患肝癌的主要原因之一。而肝癌我国是肝癌大国,每年新发肝癌患者约46万人,比例约占世界每年新发肝癌人数的55%。 此外,酒精的危害并不仅仅局限在肝癌中。根据欧洲抗癌指南的相关内容,酒精造成的危害还有: 在全球范围内,约12%的癌症病例与喝酒相关。换句话说,每8个肿瘤患者中就有一个是因为喝酒而直接或间接影响的。 在全球范围内,约5.9%的癌症死亡是由酒精引起的。也就是说超过40万人因酒精罹患肿瘤,并因此死亡。 酒精并不只与肝癌相关,事实上,与酒精发生接触的整个消化道,以及其他一些没有发生直接接触的部位都会受到影响:口腔癌、喉癌、肝癌、食管癌、乳腺癌、结直肠癌、胃癌、胰腺癌…… 1:饮酒越多,罹患乳腺癌的风险就越大。据统计,每天多摄入10g酒精,罹患乳腺癌的风险就增长7.1%。 2:对于有饮酒习惯的人群而言,罹患肠癌的风险将增大23%。 3:平均每天摄入36g酒精的人群,罹患肝癌的风险增加16%。目前,全球约三分之一的肝癌患者的患癌原因都与过度饮酒有关,酒精是肝癌的第二大诱因。 4:每天饮酒超过50g,罹患头颈部肿瘤的风险增大2-3倍。 5:每天饮酒超过48g,罹患口腔和咽部肿瘤的概率会因此增加5%。 过度饮酒不仅会诱发多种癌症,对癌症患者而言也存在明确的危害:过度饮酒的癌症患者在治疗中恢复时间更长,死亡率更高;在治疗过程中酒精也可能降低癌症治疗药物的效果,增加癌症治疗副作用。   酒精到底是如何致癌的?   事实上,酒精本身并没有致癌的作用。但当我们真正把酒精喝到体内以后,其代谢物会对人体产生明确的致癌效果。因此,严格说来酒精被称为致癌的“元凶”是不准确的,更加准确的说法应更正为“帮凶”。 当我们饮酒后,酒精(乙醇)进入体内会经历一个复杂的代谢过程才会最终排出体外。首先,进入体内的乙醇会在我们体内乙醇脱氢酶的作用下,代谢为乙醛,乙醛再由乙醛脱氢酶代谢为乙酸,最终排出体外。 相信各位一看名字就知道真正的致癌物到底是什么了。酒精代谢过程中,乙醇与乙酸都对人体相对无害,但中间的代谢产物乙醛具有强烈的致癌性。大家都知道癌症是基因突变的产物,乙醛在体内会通过结合DNA的方式诱发基因突变,从而导致癌症发生。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经常会碰到有人喝酒特别容易脸红,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上脸”。关于喝酒“上脸”,坊间有很多流传的说法:喝酒脸红的人酒量特别好,或是喝酒脸红的人解酒更快。这些都是错误的说法。 关于喝酒脸红,真正提示我们的是:请停止喝酒!你的身体无法代谢体内蓄积的乙醛。由于人种原因,很多亚洲人都存在乙醛代谢能力较低的问题。无法及时代谢乙醛会导致人体血管发生扩张,表现在脸上就是脸红心跳(有的人甚至会全身发红)。 无法及时代谢乙醛就会导致更高的致癌风险。因此容易喝酒脸红的你,掌握了关于喝酒脸红的终极秘密,在出门应酬时,能少喝就尽量少喝把。

小D
口腔癌:你不得不知道的一些事儿~

口腔癌:你不得不知道的一些事儿~

口腔癌包括哪些? 口腔癌主要包括舌癌、颊癌、牙龈癌、腭癌、唇癌、上下颌骨癌、口底癌等。涉及到人体面颊、舌、唇、腭、口底和上下颌骨等重要器官,且极易发生颈淋巴结转移。口腔癌肿常会造成病人面部畸形,进食、言语等功能障碍,直至威胁生命。 口腔癌与哪些因素有关? 多数专家认为,口腔癌是多种病因与多种发病条件相互作用的结果。其中,抽烟、喝酒的不良习惯是导致口腔癌的罪魁祸首;其次,紫外线与电离辐射也是产生口腔癌的元凶;另外,不注意口腔卫生,为口腔内滋生和繁殖细菌或霉菌创造了条件,极易促使癌症的形成和发展;而锐利的牙嵴、残根以及不良修复体(如假牙)、咀嚼刺激性食品、喜吃烫食物等长期异物对口腔黏膜的刺激可诱发癌变;此外,机体免疫状态,精神及内分泌因素,遗传因素也是引致肿瘤的相关因素。 如何早期发现口腔癌? 一是口腔黏膜颜色变成白色、褐色或黑色,尤其是口腔黏膜变粗糙、变厚或呈硬结,出现口腔黏膜白斑、红斑。 二是嘴唇或口腔内肿块,口腔癌肿早期,仅表现为局部的小肿块,常常没有特别不适。 三是溃疡不愈。口腔溃疡的病程一般不超过两周,如果烧灼感、疼痛等症状超过两周仍不见好,需警惕口腔癌的可能。口腔癌常表现为溃疡的形式,四周边缘隆起,中央凹凸不平,并有坏死组织覆盖,疼痛明显。早期一般无痛或仅有局部异常摩擦感,溃破后疼痛明显,随着肿瘤进一步侵犯神经及周围组织,可引发耳部、咽喉痛或牙痛。 四是颈部肿块。这也是口腔癌常见的症状之一,口腔癌多向附近的颈部淋巴结转移,有时原发病灶很小,甚至症状还不明显,但癌细胞已转移至颈部淋巴结。因此,颈部淋巴结如突然肿大,需检查口腔。 最后是功能障碍。肿瘤可能侵犯张闭口肌肉和下颌关节,导致开闭口运动受限。 如何预防口腔癌? 防患于未然对于口腔癌的防治主要为病因学预防,预防口腔癌的主要措施是: 避免不必要的长时间光照,防止引发唇癌。 避免吸烟与喝酒。 戴假牙的病人及时修复不适的义齿,发现假牙下组织有疼痛、发炎,要及时就医。 平衡饮食,粗细搭配,合理营养,不喝、吃过烫的水与食物,避免刺激口腔组织。 及时处理口腔内的疾病,拔除残根、残冠(不能修复的牙),配戴良好的假牙,不刺激组织。 养成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经常刷牙。 为什么戒除烟酒是预防口腔癌的重要措施? 除了肺癌以外,烟草也是口腔、口咽癌的公认致癌因子,也是喉咽癌的可能致癌因素。烟草中的致癌症因素主要是化学物苯芘,在整个上消化呼吸道中都可能致癌。嗜烟的人不仅易患口腔癌,而且在癌肿被治愈后继续吸烟,则发生第二原发癌的机会也大大增加。酒精本身并未证明有致癌性,但酒精可作为致癌物的溶剂,促使致癌物进入口腔、口咽黏膜,可损害肝脏,从而影响肝的化学解毒作用和生物转化作用;同时,大量饮酒者常出现细胞免疫的高度抑制。有资料显示,有烟、酒嗜好者,口腔癌的发病率是不吸烟也不喝酒者的15.5倍。因此戒除烟酒是预防口腔癌的重要措施。

叮咚
扫描下方二维码回复 666 获取解锁验证码
步骤:[ 打开微信]->[ 扫描上方二维码]->[关注"三阴姐妹互助圈"公众号输入 666 获取验证码],即可永久解锁本站全部文章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