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早筛

早筛

210万人大数据竟显示筛查没用!早癌筛查到底还要不要做?

210万人大数据竟显示筛查没用!早癌筛查到底还要不要做?

癌症筛查是防癌的一大利器,它可以发现尚处于早期、很容易治愈的癌症或癌前病变,大大降低相关癌症的死亡率。   但在去年8月,挪威奥斯陆大学一项研究却认为当前大部分癌症筛查都没什么意义[1]。半年多来,这一结果也在医学界引起了不小争论。 6种癌症筛查,竟只有1种有用 奥斯陆大学这项研究综合分析了18项癌症筛查的随机临床试验,共2111958名受试者,涵盖4大癌种的6种不同筛查方式。所有被纳入的研究随访时间都在10年以上。 分析结果显示,这些筛查方法大多可见降低死于相应癌症的风险,但除乙状结肠镜外都不能有效降低全因死亡率:   ● 乙状结肠镜筛查可降低2%的全因死亡风险,相当于延长110天预期寿命; ● 乳房x光和粪便潜血筛查对全因死亡率几乎没有影响,预期寿命延长为0; ● 结肠镜、PSA和低剂量CT筛查分别存在延长预期寿命37天、37天和107天的趋势,但没有达到统计学要求。   仅有乙状结肠镜筛查能显著延长寿命 也就是说,研究中涉及的6种癌症筛查方式,仅有乙状结肠镜一种可以显著延长预期寿命。 筛查为什么会“没用”? 造成筛查“没用”的原因有很多,首先就是能在筛查中获益的其实是少数。 以美国国家肺癌筛查试验的数据为例[2],第一轮筛查共有24715名重度吸烟者或前重度吸烟者参与,6901人筛查结果呈阳性,其中168人确诊为肺癌(另有18名筛查为阴性者确诊肺癌)。通过筛查发现的肺癌患者仅占参与筛查人群的0.68%。 筛查中发现的肺癌患者仅占参与筛查人群的0.68% 其次,筛查带来的风险也需要重视。这里既包括筛查本身的风险,如结肠镜造成的肠穿孔;也包括筛查发现异常后进一步检查治疗带来的风险,如活检造成的出血和感染;还有筛查或确诊癌症造成的紧张、焦虑等不良情绪。 而且,筛查的风险很可能被低估了。最近宾夕法尼亚大学一项研究就显示,真实世界中肺癌筛查并发症的发生率比原先临床试验中的发生率高了近1倍,主要并发症(如肠梗阻、心脏骤停等)的发生率高达9.4%[3]。 对每一位参与筛查的人来说,这些风险其实并不大,但受影响的人很多,远远多于能在筛查中发现癌症并获益的人。筛查所降低相应癌症死亡率所带来的获益,很可能会被这些筛查带来的风险抵消掉相当一部分。 最后,还有些癌症本身预后就很好,比如前列腺癌以及研究中没有涉及的甲状腺癌。这些癌症发展缓慢,恶性程度不高,很少危及到患者生命,有“轻松癌”之称。即使通过筛查早期发现了这些癌症,也很难带来生存的获益。 乳腺癌近些年似乎也有类似的趋势。这种癌症本身治疗效果较好,而且位置靠近体表,即使不筛查通常也相对容易发现。在挪威一项分析中,乳房x光筛查反倒会造成质量调整生命年的损失[4]。 不过研究人员也并不主张放弃所有的癌症筛查,研究中结肠镜筛查和低剂量CT筛查未能显著延长预期寿命也有可能是因为样本量仍然不足。但无论如何,更加准确的评估癌症筛查带来的获益和风险是有必要的,毕竟能夺走我们生命的不只有癌症。     参考文献: [1]. Bretthauer M, Wieszczy P, Løberg M, et al. Estimated lifetime gained with cancer screening tests: a meta-analysis of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s[J]. JAMA Internal Medicine, 2023, 183(11): 1196-1203. [2]. […]

小D
一次筛查,带出两种早期癌症:美国护士幸运战胜癌王,根源竟是臭名昭著的「癌症基因」

一次筛查,带出两种早期癌症:美国护士幸运战胜癌王,根源竟是臭名昭著的「癌症基因」

患癌十分不幸,同时身患两种癌症则更加不幸。但如果这两种癌症还都处于早期,又可以说是不幸中的万幸。   美国新泽西州的护士Becky Dicker就是一个“万幸”的人,同时患有乳腺癌和胰腺癌,却都在早期发现。而她的“万幸”其实来自对肿瘤预防的重视。 Becky Dicker 生于“癌症家族”,主动预防癌症 Becky并非她家中第一个患癌的人,她的母亲、兄弟和叔叔都曾患过黑色素瘤。2010年时,Becky的姐姐又被诊断出早期乳腺癌,并在基因检测中发现了BRCA2突变,这才揭开了家里多人患癌的谜团。而Becky本人不幸也携带了BRCA2突变。 这一突变会大幅增加乳腺癌、卵巢癌,以及其它多种癌症的风险。好莱坞著名影星安吉丽娜朱莉就是因为发现了同系的BRCA1突变,主动预防性切除了自己的双侧乳腺和卵巢。 作为护士的Becky也做出了同样的选择,很快预防性切除了自己的卵巢,但预防性切除乳腺的手术却因为种种事情耽搁下来。不过Becky也因此参加了BRCA2乳腺癌筛查监测计划,每半年交替进行一次乳腺x光检查和乳腺MRI检查,12年来一切安好。 筛出乳癌,带出胰癌 时间来到2021年,在3月的一次例行乳腺MRI检查中,Becky的右侧乳腺被发现有一个肿块,后被确诊为导管原位癌。Becky对此并不震惊,只是为自己没能在发生乳腺癌前预防性切除乳腺感到有些失望。 很快,Becky决定在切除乳房后进行腹壁下动脉穿支重建术(利用腹部组织皮瓣重建乳房),并为此专门做了腹部增强CT,以确定使用哪根动脉来做重建,然而检查中却发现了另一个异常:Becky的胰头在增强CT中很亮,表明血流正常,但胰体和胰尾却是光滑黑暗的。 腹壁下动脉穿支重建术 为了以防万一,Becky又去拜访了一位胰腺癌专家,经内镜超声诊断为早期胰腺癌。在专家建议下,Becky接受了“三明治疗法”,先进行7轮化疗,然后手术切除了部分胰腺和脾脏,术后继续辅助化疗。 十分幸运的是,Becky的乳腺癌也在化疗中被同时消灭了。到2022年初,Becky从胰腺癌的手术和治疗中恢复过来,她决定立即进行乳腺的预防性切除和再造,把藏在体内多年的“定时炸弹”拆除。 后  记   到目前为止,Becky体内没有任何癌症的迹象,依然处于缓解状态。她十分感谢医疗团队帮她渡过难关,也将始终警惕下一个癌症的到来。 同时,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Becky也希望能提高人们对癌症预防和早筛益处的认识,把救了自己两次的好运传递给更多人,让更多人明白在早期诊断的乳腺癌或胰腺癌并不意味着死刑。     参考文献: [1]. https://www.cancer.net/blog/2023-12/how-early-cancer-detection-and-diagnosis-saved-my-life-twice-survivors-story    

小D
比影像检查敏感万倍:更精准高效的癌症筛查手段来了!「滴血验癌」概念成真

比影像检查敏感万倍:更精准高效的癌症筛查手段来了!「滴血验癌」概念成真

一年前,号称“女版乔布斯”的Elizabeth Holmes因欺诈罪获刑11年3个月,她曾通过炒作“滴血验癌”的概念狂骗90亿美元。这一事件还被拍成了电影《滴血成金》。   《滴血成金》电影海报 而就在Holmes疯狂炒作揽金的时候,另一群默默无闻的科学家却努力将“滴血验癌”变成了现实。初步的研究结果近日发表在了《柳叶刀》上[1]。 研究中共有6621名参与者通过ctDNA技术进行了多癌种早期检测(MCED),发现了92例癌症疑似患者。其中,35人最终被确诊为癌症,另外57人则为假阳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达到38%和98.6%,特异性达到99.1%。 作为参考,常规的乳腺癌钼靶筛查的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25.9%和99.6%,更先进些的3D钼靶筛查的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24.1%和99.8%[2]。   血液检查可以说是医院里最常见的一类检查项目,血常规、生化、血沉、癌胚抗原等诸多抽血检查项目为医生了解患者病情提供了很大的帮助。但对于诊断癌症来说,最灵敏的还要数ctDNA。 ctDNA即循环肿瘤DNA,也就是肿瘤细胞死亡破裂后进入血液的DNA片段,血液里检测到ctDNA就意味着身体里可能长了肿瘤,根据ctDNA的甲基化模式也可以大致判断出肿瘤来自哪个器官。 根据MD安德森癌症中心胃肠肿瘤学系教授Scott Kopetz的估计,CT检查大约需要1000万个癌细胞才能发现异常,x光片需要10亿个癌细胞,而ctDNA仅需10万个癌细胞就能发现,比传统的影像学手段灵敏100~10000倍[3]。这也使ctDNA成为筛查肿瘤的一个重要手段。 本次临床研究共招募了6662名参与者,其中6621人完成了MCED检测,包括3681名有吸烟、癌症家族史等癌症危险因素的参与者,和2940名无癌症危险因素的参与者。 在ctDNA检查中,92人被发现为阳性,可能患有癌症。在之后为期1年的随访期间,这92人里有35人被诊断出了共计36例癌症,为真阳性;而另外57人未诊断出癌症,是假阳性。 而ctDNA检测阴性的参与者有6321人进行了癌症状态评估,86人在之后1年的随访期间发现癌症,其中38人是通过常规的癌症筛查发现的,48人是出现临床症状后检查发现的。 根据这些数据计算,ctDNA检测的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达到38%和98.6%,也就是检测阳性的患者有38%真有癌症,而检测阴性的患者98.6%都没有癌症。 研究中ctDNA发现的癌症 更重要的是,研究中通过ctDNA发现了1例肝内胆管癌、1例胰腺癌、1例小肠癌和1例梭形细胞癌,而且均处于I~II期,可以手术切除。这些癌症都难以在常规的体检或肿瘤筛查中发现。而对于有筛查手段的肺癌,研究中发现的11例肺癌患者中也有8人不符合低剂量螺旋CT肺癌筛查的标准。 研究人员表示,这项研究确立了ctDNA检测用于癌症早筛的可行性,不过目前还需要更大规模的研究来证明其对癌症死亡率的影响。更重要的是,ctDNA检测目前还比较昂贵,希望随着技术的进步可以在将来逐渐降价,让每个人都用得起。 参考文献: [1]. Schrag D, Beer T M, McDonnell C H, et al. Blood-based tests for multicancer early detection (PATHFINDER): a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J]. The Lancet, 2023, 402(10409): 1251-1260. [2]. Zackrisson S, Lång K, Rosso A, et al. […]

小D
癌细胞人体「流浪记」:“打不死的小强”怎样在患者体内四处流浪落脚的?

癌细胞人体「流浪记」:“打不死的小强”怎样在患者体内四处流浪落脚的?

如果,此时我们设置这样一个评比:你的人生中,最灰暗的时刻是什么时候? 相信对于癌症患者而言,答案一定会是:确诊癌症的那一刻。 如果我们还要给这个答案加一个定语,那答案可能会是:确诊癌症,并且得知它是晚期的时候。 确实,日常生活中,我们往往笼统的将“癌症”视作一个类型的疾病,但往往忽略了它的复杂性。 事实上,不同的癌症类型(例如肺癌、肝癌、结直肠癌等),以及不同的分期(I、II、III、IV期,也可以理解为我们常说的“早期、晚期”),最终我们的治疗方式可能完全不同。 其中区别最大的,莫过于癌症的“早期”以及“晚期”了。 在临床上,我们有一套“TNM分期”来界定癌症的分期情况,在这套划分体系中: ● “T”代表的是原发肿瘤的大小、位置和浸润情况; ● “N”代表的是癌细胞淋巴结转移的情况; ● “M”代表的是癌细胞血液远端转移的情况。 而我们判断一位患者是否属于晚期,重点就在于癌细胞是否出现了远端的淋巴结转移,或是更干脆出现的血液的远端转移。 这对于癌症患者而言可谓生死攸关的问题。 那么,一个野心勃勃的癌细胞,是怎样狡猾的逃过人体限制,通过淋巴系统或血液系统出现在人体其他部位的呢? 接下来,我们就以一个癌细胞的视角,从出生到转移全过程给大家讲讲它的“人体历险记”。 癌细胞的出生 我们姑且把这个癌细胞称作“小帅”。 小帅原本是一个人体的正常体细胞。 我们知道,我们体内的细胞在微观层面每时每刻都在不断的分裂、复制,来维持着人体的正常运转。 小帅同样也在尽忠职守的不断工作、分裂复制着,坚守着自己的“本职工作”。 然而,尽管小帅十分努力,但它所属的主人却并没有珍惜细胞们的努力结果: 他抽烟、喝酒、熬夜,把所有不良的生活习惯都体验了个遍 于是,小帅所处的工作环境变得十分恶劣。时刻处在断电、缺水缺粮、天灾人祸的状态中。 偏偏在这样恶劣的情况下,以小帅为首的细胞们还得不断工作,分裂和复制,来保持躯体的正常运转。 即便是机器,在高强度的重复工作中偶尔也会出现错误,更何况是人体这样复杂又脆弱的精密组织。 于是,环境恶劣的情况下,在小帅不断复制与分裂的过程中,它开始不断的积累一些“基因错误”。 这些基因错误刚刚出现时,人体的免疫系统能够第一时间就发现小帅已经“黑化”,及时将这些“内鬼”消灭的; 但长期的不良生活习惯,已经让这具躯体的免疫系统不堪重负了。 于是,不断积累基因突变,第一个逃避免疫系统追杀的“黑化小帅”出现了。 它穿上了伪装的外衣,让虚弱不堪的免疫系统将其视为“自己人”,从而逃避了追杀。 “黑化”的小帅,已经不将正常的工作与秩序作为己任,转而开始疯狂的复制与繁殖,争夺人体养分,彻底陷入疯狂。 癌症的雏形就这样诞生了。   生长与转移 从癌症的雏形,生长到肿瘤体积大于1毫米(可以被CT等影像学发现的大小),往往需要很多年的时间。 但在这个过程中,由于这具躯体持续的不良生活习惯,以及没有定期癌症筛查体检的习惯,他错失了很多个消灭疯狂繁殖的“小帅”的最佳的时机了。 最后,当小帅因为侵犯人体组织,产生疼痛或是其他症状,彻底暴露在CT或是PET-CT等影像中的时候,已经露出它的阴险面目,转移得遍布全身,彻底在这具躯体中四处安家了。 那么,小帅是怎么生长与转移的? 首先,上文提到了小帅学会了伪装,让免疫系统认为“这是自己人”; 其次,“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小帅开始表达一种叫做VEG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引诱”人体的血管生长至它的身上,从而汲取血液中的氧气和其他营养物质; 最后,小帅开始从淋巴系统和血液系统向外拓展,最终占领整个人体。 转移第一站,人体淋巴组织 淋巴结是人体的过滤器,它会过滤淋巴、清除细菌和异物、产生淋巴细胞和抗体。 小帅的第一步行动,就是想办法脱离它原本生长的地方,随即附在淋巴管的外壁上,经由淋巴系统一起流动到新的淋巴结上。 当然,作为负担过滤器职责的淋巴结,小帅妄图通过它来转移可谓九死一生,绝大多数情况下都会被杀死,但时间一久,仍有“漏网之鱼”逃脱。小部分在淋巴结中落地生根,扩大规模;甚至逐渐向远端淋巴结扩散。 因此,小帅的淋巴结转移路线,一般是首先到达距肿瘤最近的一组淋巴结(第一站),然后依次在距离较远者(第二站、第三站),当肿瘤细胞在每一站浸润生长的同时也向同组内邻近的淋巴结扩展。 但是也有例外的情况,他也有可能直接向较远一组淋巴结(第二站或第三站)转移。临床上称这种转移方式为跳跃式转移。 当扩散仅限于附近的(区域)淋巴结时,癌症被定义为局部晚期;如果已经扩散到区域淋巴结之外,并且在远处的淋巴结或其他组织中发现,此时就认定为癌症的晚期。 转移的终极目标:血液转移 通过淋巴结转移,毕竟还是有很多限制:一是淋巴结过于危险,小帅的转移“九死一生”,二是淋巴结无法到达身体的每一处地点。 于是,“黑化”的小帅选择了它的第二个转移途径:血液。 正常情况下,小帅一旦离开它赖以生存的地点(附着物),如果在一两个小时内没有找到新的附着物,就会发生“失巢凋亡”,直接死亡。 但是小帅也有着不少应对的策略:为了避免失巢凋亡,小帅选择和兄弟们抱团取暖、互相依附,从而实现血液远端转移;有时会选择用血小板把自己包裹起来,也能产生远端转移的效果;在某些情况下,还可以携带肿瘤相关成纤维细胞一起“出走”,实现远端转移。 最近,研究者们甚至发现小帅可以利用人体细胞表面的“圆泡”来苟且偷生,促成自己的转移。总之,道路千万条,对小帅来说转移第一条。通过血液转移,小帅可以来到人体的每一个地方,并随之“安家落户”。   勤筛查、早治疗是应对癌症的最佳方式 […]

小D
这些肺癌患者实现10年0复发,生存率100%,其中的奥秘在于……

这些肺癌患者实现10年0复发,生存率100%,其中的奥秘在于……

癌症难治,难在复发。然而,有两种肺癌却实现了10年0复发,那就是原位肺腺癌和微浸润肺腺癌。 根据日本东京国立癌症中心的一项研究,207名原位肺腺癌患者和317名微浸润肺腺癌患者,在术后中位100个月的随访中无一复发,疾病特异性生存率均达到100%[1]。 这两种癌症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早”,它们是肺癌发展中最早的两个阶段。可以说,只要手术做的够早,癌症就不会复发。 癌症的治疗,分期是关键。早期的癌症大多可以进行手术,追求治愈,而晚期的癌症往往只能尽量控制病情,延长患者生命。在早期癌症中,原位癌和微浸润癌又是最早的两个阶段。 随着癌症筛查的普及,越来越多的癌症患者得以在更早的阶段被诊断出来。比如肺癌的低剂量螺旋CT筛查就查出了不少原位肺腺癌和微浸润肺腺癌,这些发现极早的肺癌患者最终的预后会怎样? 日本东京国立癌症中心的研究人员对1998~2010年间在该院接受肺癌切除术的3170名肺腺癌患者的数据进行了回顾。经病理诊断,其中207人为原位腺癌,317人为微浸润腺癌,共524名患者被纳入分析。 楔形切除(左上)、肺段切除(右上) 肺叶切除(左下)、全肺切除(右下) 这些患者手术时平均年龄63.2岁,女性占65.3%,63.5%为非吸烟者。手术方式上,有295名患者接受肺叶切除术、92名患者接受肺段切除术、137名患者接受楔形切除术(切除范围依次减小)。根据病理诊断,这些患者的肿瘤平均直径在1.5cm左右。 中位随访100个月后,全部524名患者中有27人再次发生肺癌,占比5.2%。但其中经过组织学评估的26名患者都被证实为第二原发性肿瘤,并非原先肿瘤的复发。 原位癌患者和微浸润癌患者均10年0复发 根据这一数据,研究人员估计原位肺腺癌患者和微浸润肺腺癌患者,在手术后的10年疾病特异性存活率都能达到100%,而10年总生存率也分别达到了95.3%和97.8%。 这样优异的生存数据,再次强调了癌症早筛的重要性。不过虽然不会复发,但原位肺腺癌和微浸润肺腺癌患者的第二原发癌10年累计发生率也达到了5.6%和7.7%,被查出这两类癌症的朋友也千万不要因为癌症不会复发就放松随访。 参考文献; [1]. Yotsukura M, Asamura H, Motoi N, et al. Long-term prognosis of patients with resected adenocarcinoma in situ and minimally invasive adenocarcinoma of the lung[J]. Journal of Thoracic Oncology, 2021, 16(8): 1312-1320.  

小D
为什么我们说中国「癌症年轻化」是件“大好事”?

为什么我们说中国「癌症年轻化」是件“大好事”?

最近,我们常常听到这样的感慨: “感觉癌症越来越常见,身边患癌的年轻人 怎么越来越多了?” 确实,这样的感受并非子虚乌有。 不仅是我们身边的案例,就拿屏幕前熟悉的明星们,我们也越来越多的看到他们罹患癌症的不幸消息: 43岁的音乐人赵英俊因罹患肝癌走了; 23岁的演员徐婷因淋巴瘤不幸离世; 33岁的歌手姚贝娜罹患乳腺癌去世; …… 甚至在前不久,曾参加某选秀节目的偶像练习生蒋智豪发文透露,自己已经患上了肺癌,并且已处于晚期。 所以,中国的癌症,正在面临「年轻化」危机么? 我们每个人,又能为自己和家人,做些什么呢? 「癌症年轻化」是危机,同样也是转机 首先,我们需要回答上文提出的问题:中国的癌症确实正在朝着「年轻化」发展。 下图是由国家癌症中心刚刚发布的最新中国癌症数据统计。从折线图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出,从20岁开始,不管是男性还是女性,患上癌症的风险就开始急剧增高: 这样的情况在某些癌种中体现的更为明显。 例如我们常见的甲状腺癌。甲状腺癌有个江湖诨号,叫做“不死的癌症”。但它的发病率,却是近年来“狂飙”最快的癌症之一: 最近二十年以来,中国患者甲状腺癌的发病率上涨了超过10倍!最近几年更是以每年超过20%的增长速率在上升。而主要患病人群,则是以30岁-50岁之间的女性为主; 还有一个例子也非常典型: 上图是乳腺癌在不同年龄段的发病率趋势。我们可以很明显看出:从2000年开始,40岁以下人群的发病率在持续增加。 很明显,无论是身边的案例,还是从中国癌症的大数据来看,患癌的年轻人都在不断增加。 但面对这样趋势,为什么我们还会给出这样的结论: 中国癌症的年轻化是件“大好事”? 这就要从甲状腺癌发病率飙升中掩盖的真相说起: 我国学者曾在国际顶级期刊《柳叶刀》发表了一篇关于甲状腺癌诊治现状的文章,探寻甲状腺癌为何发病率如此飙升的原因。 首先,作者进行了中国甲状腺癌发病率的回顾。通过调查,作者发现2003-2011年间中国甲状腺癌发病率保持着高达20%的年增幅。这个增幅速度远远高于平均水平。 到底是什么特殊原因,导致了甲状腺癌的发病率如此之高? 通过患病人群的反复对比,作者得出了一个让人费解的答案:甲状腺癌的发病率升高与人均GDP相关,当某个地区的人均GDP每增加1万元,就能带动甲状腺癌发病率增加近1倍——其中女性增加0.93倍,男性增加0.90倍。 这是什么奇怪的关联性?人们富裕了,反而带来更多的甲状腺癌? 继续探究下,作者发现了其中的奥秘。越是经济发达,越是健康意识明确的人群,甲状腺癌检出率越高。因为他们接受体检的频率更高,超声很容易就可以发现隐藏起来的“恶魔”。 也就是说,不是年轻人的癌症发病率越来越高了,而是更多癌症被更早的检查出来了。 支持这个结论最好的证明,就是作者发现尽管甲状腺癌保持着每年约20%的高速增长势头,但甲状腺癌的死亡人数却相比并没有明显变化。 这其中固然有甲状腺癌治疗难度不大的原因,但更重要的是发现癌症的时间提前了,治疗难度就相应下降了不少。 与甲状腺癌类似的,乳腺癌也有着同样的情况。乳腺钼靶如今已经是女性体检的一个常规项目了,随着人们的健康意识觉醒,年度体检在工作中越来越多的被运用,更多的乳腺癌在早期被发现,造成发病率上升的同时,治疗难度也下降了不少。 早发现,早治疗。所以我们说,中国癌症的「年轻化」是件大好事。 癌症「年轻化」的其他原因 当然,造成癌症「年轻化」的原因一定是多样的,体检的普及并不是其唯一的因素。 以乳腺癌为例,脂肪摄入、体重变化、月经初潮年龄、哺乳以及生育模式的改变,都或多或少,或正面或反面的影响了乳腺癌的发生; 而结直肠癌又被称为“富贵病”,跟生活习惯变化(蔬菜少、久坐、肥胖、加工肉多、吸烟饮酒等)密切相关。 事实上,年轻人患癌还是一个相对罕见的事件。虽然患癌几率在不断增加,但它的基数依然非常小,如果你不到30岁,每年患癌的概率大约是万分之六多一点儿,70岁的老人,患病风险是20岁年轻人的100倍以上。 你可以努力达成的目标 当然,我们绝对不能说年轻人患癌是个小概率事件,就放纵自己的坏习惯继续发生。 癌症都是从一点点坏习惯的积累,日积月累产生的。 如果把我们的健康看作是一个银行,那每一个坏习惯,都在悄悄偷走我们的健康储蓄。 如果不合理「规划理财」,那等年纪大的某一天……银行就突然倒闭了。 为了让自己能够更健康、无负担地活到老,每个年轻人,都可以从现在开始,在生活中做出一点点小改变。 从现在开始,你可以做的预防事项包括: 【1】如果你超重了,请减轻体重到正常范畴; 【2】尽量多运动,就算在格子间上班,也要保证每天30分钟的快走或慢跑,不要久坐; 【3】控制糖分摄入,控制盐分摄入,多吃高纤维蔬菜; 【4】不要吃65摄氏度以上的烫食(包括滚饮); 【5】戒烟; 【6】戒酒; 【7】接种HPV疫苗; 【8】从30岁开始,每年接受体检。你需要注意这些内容:定期检查乙肝疫苗状态,及时补打乙肝疫苗;每5年进行一次胃肠镜检查,切除高危息肉;每年接受一次胸部低剂量螺旋CT检查;检查是否感染幽门螺旋杆菌,及时治疗;每年进行乳腺钼靶、B超等常规影像检查。 […]

小D
两会中的癌症医疗声音:免费医疗上热搜!肿瘤规范化诊疗、筛查、医保提上日程,这些和我们息息相关

两会中的癌症医疗声音:免费医疗上热搜!肿瘤规范化诊疗、筛查、医保提上日程,这些和我们息息相关

3月4日起,举国瞩目的“全国两会”来了。     与往年一致,今年的“全国两会”,医疗健康领域的建设与发展依然是政府及各参会代表重点关注的事项,在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中都有专门的篇幅进行阐述。事实上,“全国两会”中提到的医疗健康相关发展方向,也代表着2023年我们将在这个领域迎来哪些革新。 接下来,我们就给大家分享一下,23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关于医疗健康的部分,以及各参会代表们都提了什么样的医疗提案: 1 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 推进区域医疗中心成重点 首先我们看工作报告中关于工作总结的内容。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了许多关于改善民生方面的措施。例如提升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深入推进健康中国行动;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把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持续提高基本医保和大病保险水平;将更多群众急需药品纳入医保报销范围;住院和门诊费用实现跨省直接结算等等。 其中有不少工作成果都与癌症患者息息相关。例如医保费用的跨省结算大大降低了癌症患者们跨省就医的烦恼;药品集中带量采购、医保目录的更新也让患者们的经济负担进一步降低,这些优化和变革,我们是实实际际都切身感受到了。 而另一个重点,则是提到了设置13个国家医学中心,布局76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这项工作对癌症患者而言也是有着重要的意义。 由于医疗资源的时空分布不均衡,目前不少癌症患者仍在采取跨市、跨省的方式寻求癌症问诊,解决完善癌症诊疗方案的痛点。希望随着这项工作的推进,能有更多的癌症医疗资源在全国实现更广泛的分布,让癌症患者们在家门口就能接受最全面的治疗。 再看政府工作报告中对于2023年工作任务的表述。关于改善民生方面(医疗卫生领域)的工作任务较于2022年更加专注,2023年只提到了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和区域均衡布局,这应该是与2022年的工作任务基本都完成了有关。 当然,工作措施的背后,一定会有着一系列完整的医疗优化方向正在落实,这一点从近段时间来两会代表们密集提出的建议就可看出。咚咚汇总搜集了近期两会代表们关于医疗健康(特别是癌症相关)的提案,看看这些提案是否会帮助到你: 2 两会代表医疗提案 “免费医疗”成热点 首先,就是近期大家最为关注,火上热搜的“免费医疗”提案: 全国政协委员、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教授甘华田在今年将提交的“关于将全民免费医疗列为基本国策,并尽快逐步推进6岁以下儿童、80岁以上老年人免费医疗的提案”中提到,建议6岁以下儿童、80岁以上老年人免费医疗,并“尽快把全民免费医疗列为一项基本国策,制定出具体实施时间表,从制度安排上把它放在整个国家政策体系的最高层次”。 具体到癌症患者而言,因为癌症的发病率与年龄密切相关,80岁以上的癌症患者并不在少数,如果“免费医疗”政策真的能推动落地,对癌症患者而言无疑于多加了一层保障。     其次是几个关于癌症的相关提案: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大学肿瘤医院胃肠外科首席专家季加孚教授提出了“关于聚焦肿瘤规范化诊疗、加快实现‘健康中国2030’目标的建议”。他指出:“在肿瘤‘防—筛—诊—治—康’的全周期管理过程中,肿瘤规范化治疗是肿瘤诊疗高质量发展、提升患者5年生存率的重要举措。因此,应聚焦肿瘤规范化诊疗,促进肿瘤诊疗高质量发展,加快实现‘健康中国2030’目标。” 全国政协委员、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院长李为民则建议,将低剂量螺旋CT的肺癌筛查纳入国家的筛查计划,检查费用纳入医保报销。“从卫生经济学的角度来讲,肺癌早筛所需的费用要远远低于晚期发病时医保和个人支付所发生的费用。从长远看,肺癌防治关口前移不仅能提高患者的生存率,也能有效降低医疗费用的支出。” 李为民说,如果将肺癌早期筛查纳入医保报销,将极大提高高危人群筛查参与度,推动肺癌防治关口前移。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山东省肿瘤医院院长于金明建议提高儿童肿瘤规范化诊疗水平,抓好儿童肿瘤早期筛查,适时推动儿童常见肿瘤筛查纳入医保。于金明称,肿瘤患者只有一次最佳治疗的机会,如果第一次治疗失败,患者病情发展到中晚期,再进行“补丁式”的治疗则难以补救。他提到,从肿瘤预防到早期发现、早期诊断、规范治疗以及精准判断预后,是一个全链条系统的工程,建议打造全链条肿瘤救治体系。 全国政协委员朱同玉建议完善新型医疗保险制度。他表示,目前很多医疗保险都是一次性的,出险后就不再进行其它重疾保障,希望保险公司可以扩张保险类型,让更多人群受益。朱同玉主张加大商业保险保障力度,同时通过大数据计算生病人群的大致数量,通过医疗技术阻断疾病,让保险不但起到保障作用,同时起到健康促进作用。他说,保险公司通过创新保险设计,不仅不会亏损,还能在保险事业中发挥更大作用。 全国人大代表钟灿建议,逐步实现适龄女性免费HPV疫苗接种,切实推动HPV疫苗接种“应种尽种”,将HPV疫苗接种纳入国家免疫规划实施。这个提案是基于宫颈癌是世界范围内公认的威胁妇女健康的重大“杀手”,是唯一病因明确、可防可控的癌症。当前,四价、九价HPV疫苗接种存在供不应求、价格昂贵等问题。 全国人大代表、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医院血液内科主任孙莹建议进一步扩大商业医疗保险的报销目录,让重大病、肿瘤病等高医疗消费疾病实现有效保障。对于重特大及肿瘤疾病,个人诊疗自费部分仍然较高,群众经济负担重,可导致因病致贫、因病返贫,亟需推动商保形式的第三方支付,这是对我国目前实行的基本医疗保险支付的有效补充,以进一步降低个人部分医疗花费,让群众有更好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另外,还有一个与我们息息相关的提案:全国人大代表、圣湘生物董事长戴立忠建议,为了让更多的罕见病患者吃得起药,建立涉及罕见病高值药物的用药保障机制。其中他重点提到:建议将基因检测和质谱检测项目纳入医保,切实减轻罕见病患者及其家庭的疾病经济负担。”此外,他还提到进一步优化宫颈癌筛查手段,重点提升筛查覆盖率、HPV(人乳头瘤病毒)检测初筛使用率。 关于国产的创新药物,全国人大代表、恒瑞医药董事长孙飘扬建议,酌情加快首家国产创新药审评审批,以便更早地参与创新药的国家医保谈判,更好地服务中国患者。    

小D
「癌症之王」胰腺癌中位生存突破9.8年!患者们靠的是这个「秘籍」!

「癌症之王」胰腺癌中位生存突破9.8年!患者们靠的是这个「秘籍」!

胰腺癌可以说是各种癌症中最难治的一种。虽然近些年来随着治疗水平的提升,胰腺癌患者的生存率有所提高,但5年生存率依然只有11%,中位总生存期2年左右[1,2]。 不过最近,有一项研究中的胰腺癌患者,中位总生存期一下子达到了9.8年[3]。这一惊人成绩的获得并不是依靠什么“神药”,而是依靠我们老生常谈的两个字——筛查。   在胰腺癌筛查的系列研究CAPS1~5中,迄今为止已经发现了26例胰腺癌。其中19例是在筛查中发现,11人(57.9%)在诊断时处于I期,只有1人处于IV期。这19位胰腺癌患者的中位总生存期达到了9.8年,作为对比,另外7位在筛查外发现的胰腺癌患者,中位总生存期只有1.5年。 而且,在最新一期的CAPS5研究中,早期诊断率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已发现的10位胰腺癌患者中,除1人是在退出筛查计划4年之后被诊断外,其余9位患者均在筛查中被发现,7人(77.8%)I期,II期III期各1人。 胰腺癌难治,除了它对各种疗法都不大敏感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它难以发现,往往一发现就是晚期。据统计,胰腺癌患者中只有4%在确诊时还处于I期,60%都是IV期[4]。 如果通过筛查,在早期及时发现胰腺癌患者,能否有效的改善胰腺癌患者的预后?为此,约翰霍普金斯医学院从1998年开始CAPS系列研究。最新一期的CAPS5研究一共纳入了1461名胰腺癌高危受试者,包括: ○ 遗传性胰腺炎患者; ○ 黑斑息肉综合征(Peutz-Jeghers综合征)患者; ○ 具有胰腺癌家族史; ○ BRCA1、BRCA2、FAMMM、PALB2、HNPCC、PRSS1/2或CTRC种系突变携带者; ○ 计划接受内镜下胰腺评估的患者。 CAPS1~5系列研究 针对这些高危受试者,研究人员建议他们每年做一次胰腺MRI和内镜超声检查。除451名受试者仅接受了一次筛查外,其余1010名受试者中位随访了4年,共积累了4462人年的监测数据。 监测期间,有9名受试者在筛查中被诊断为胰腺癌,4人为IA期,3人IB期,1人IIB期,1人III期,除III期患者外均通过手术切除了肿瘤。 数据截止时,除一位IB期患者和一位III期患者在诊断后3.84年和1.4年后死亡外,其余7人均存活,中位总生存期已有3.84年。另外,研究中还有一人在退出监测4年后被诊断为胰腺癌。 CAPS5中共通过筛查发现9例胰腺癌,其中7例为I期 到目前为止,整个CAPS1~5系列研究共纳入了1731名受试者,积累了5041人年的监测数据,共26人被诊断为胰腺癌。这26位患者中: ○ 19位是在筛查中被发现的,包括11位I期患者、3位II期患者、4位III期患者和1位IV期患者,中位总生存期9.8年,5年生存率73.3%; ○ 另外7位在筛查外被发现,6人是IV期,中位总生存期1.5年。 CAPS1~5系列研究中,筛查中发现的胰腺癌患者(蓝色),生存期显著长于筛查外发现的患者(红色)   相比胰腺癌中位生存2年左右,I期诊断率4%左右的历史数据,胰腺癌筛查的效果无疑是十分明显的。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的威力比各种“神药”大多了。 这个研究唯一美中不足的就是所用的筛查方法较为昂贵,还需要用到内镜超声这样一个侵入性检查,限制了胰腺癌筛查的大范围应用。希望能有更为廉价便捷的筛查方法问世,帮助人们战胜“癌王”。     参考文献: [1]. Siegel, R. L., et al. (2022). “Cancer statistics, 2022.” CA: A Cancer Journal for Clinicians 72(1): 7-33. [2]. Pishvaian M […]

小D
疫情导致早期癌症诊断率大幅降低!医疗内卷之下,癌症筛查更不能忘!

疫情导致早期癌症诊断率大幅降低!医疗内卷之下,癌症筛查更不能忘!

2019年底,武汉被爆出发现了几例不明原因肺炎。当时没人想到,这则不起眼的新闻极大地改变了人们之后几年的生活。疫情之下,人们的日常生活、工作、就医都会遇到各种不便,这也给肿瘤的防治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近日,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摩尔斯癌症中心的Kathryn Ann Gold等人分析了在该院就诊的癌症患者,发现在疫情前后,癌症患者诊断时的分期分布出现了巨大的变化[1]: ● 在疫情前的2019年,该院就诊的乳腺癌患者有63.9%处于I期,只有1.9%是IV期患者; ● 而在疫情中的2020年,就诊的乳腺癌患者中,I期比例下降到了51.3%,IV期比例暴增到了6.2%。 该院就诊的结直肠癌患者的分期分布也出现了类似的趋势。 2019年底开始的新冠疫情着实给人们打了个措手不及。特别是癌症患者,原定的手术被推迟,定期的复查没法进行,不少患者还要面临断药的困境。对于免疫力本就低下的癌症患者,“进则感染,退则弃疗”可以说就是当时的真实处境。 除了影响癌症的治疗外,疫情也给癌症的筛查和诊断带来了很大的困难。为了避免感染新冠,很多本该前往医院进行癌症筛查的人推迟或取消了他们的筛查。一些出现癌症症状,原本会去医院诊治的患者也有可能因为疫情推迟就诊。这些都会使得一些原本能在早期得到诊断治疗的患者,拖到了晚期才明确诊断。 疫情对癌症诊断时分期的影响有多大?Gold等人分析了2019年和2020年到摩尔斯癌症中心就诊的所有癌症患者的数据。 摩尔斯癌症中心 在2019年,共有1894名癌症患者到该医院就诊,其中605名患者(31.9%)处于I期,492名患者(26.0%)处于IV期。 而2020年共有1915名癌症患者就诊,556名患者(29.0%)处于I期,506名患者(26.4%)处于IV期。整体上来说两年中前来就诊的患者人数和分期分布都没有显著差异。 但在乳腺癌上,两年间就诊患者的分期分布出现了明显的变化: ● 2019年前来就诊的乳腺癌患者共有216名,其中I期患者138名,占63.9%,IV期患者4名,占1.9%。 ● 而到了2020年,前来就诊的226名乳腺癌患者中,I期患者只有116名,占51.3%,IV期患者则有14人,占6.2%。 相比于疫情前的2019年,在疫情开始后的2020年前来就诊的乳腺癌患者,处于I期的比例显著降低了19.8%,而处于IV期的比例暴增到2019年的3.3倍。 而2021年的前三个月也延续了这一趋势,前来就诊的乳腺癌患者中I期患者占比进一步减少,只有41.9%,而IV期患者占比则更高,达到了8.0%。 从2019到2021年前三个月,就诊的乳腺癌患者中I期比例逐年降低,IV期比例逐年升高 疫情前后乳腺癌患者的分期分布出现如此巨大的变化,主要在于乳腺癌是一种筛查手段相对完善的癌症,而且筛查方法简单易行,筛查普及率高,在疫情中受到的冲击相比其它癌种也就更大。 除了乳腺癌之外,另一种易于筛查的肿瘤——结直肠癌也呈现出了类似的趋势。在2019年,前来就诊的结直肠癌患者中17.8%处于I期,6.7%处于IV期。而2020年的患者中14.6%处于I期,19.5%处于IV期。 论文作者Gold博士表示:“癌症筛查对于早期发现癌症至关重要,特别是在乳腺癌和结直肠癌中,许多早期癌症都可以被治愈。人们越来越担心新冠疫情影响下,越来越多的患者首次诊断时就处于晚期,无法治愈的阶段。” Gold博士也鼓励在疫情中推迟了癌症预防护理的人们,尽快与他们的初级保健医生商讨适合他们年龄的筛查策略,但这势必也会增加被感染的几率。问题真正的解决恐怕还是要等到疫情完全被控制以后。 参考文献: [1]. Zhou JZ, Kane S, Ramsey C, et al. Comparison of Early-and Late-Stage Breast andColorectal Cancer Diagnoses During vs Before the COVID-19 Pandemic[J]. JAMANetwork Open, 2022, 5(2): […]

小D
2022,你应该明白的癌症「诊疗攻略」,患者与健康人都该读!

2022,你应该明白的癌症「诊疗攻略」,患者与健康人都该读!

感觉身边的癌症患者越来越多了? 这并不是你的错觉。随着中国人均寿命的不断增长,我国的新增癌症患者人数也在不断攀升:年度新增癌症确诊人数从2012年的312万例上升到2020年的457万例。 短短几年间,高达近50%的新增癌症人口数量,这其中固然有统计数据越发完善的原因,但我们周围的癌症患者越来越多,也是不争的事实。癌症已经逐渐成为了我们生活中总是不期而遇的“黑天鹅”。 2022年,又是一个全新的开始。面对这样越来越多的“不速之客”,我们应该采取怎么的态度面对它?下面的这份2022癌症诊疗攻略,相信对读者们一定会有所帮助! 1 癌症早筛 你能规避一半以上的癌症“造访” 防癌治癌,我们的癌症诊疗攻略第一步,就是要做好癌症的早期筛查。事实上癌症的预防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困难,只是绝大多数人并没有想到而已。 大部分高发癌症都有其对应的主要致癌因素,也有相应的筛查方式。例如: ● 吸烟——肺癌; ● 乙肝病毒感染——肝癌; ● 肠息肉——结直肠癌; ● 幽门螺旋杆菌——胃癌; ● HPV病毒感染——宫颈癌; …… 绝大多数癌症,也有其对应的筛查方式及预防方式: ● 肺癌:每年1次低剂量胸部CT; ● 胃癌、食管癌:每2年1次胃镜检查; ● 肠癌:每年1次大便潜血检查、3-5年1次肠镜; ● 肝癌:每年进行肿瘤标志物AFP检查+腹部B超; ● 乳腺癌:乳腺X线(俗称:钼靶); ● 宫颈癌:HPV疫苗; 事实上,这些筛查方式并不复杂。认清癌症早筛的重要性,搞明白癌症早筛都要做些什么,我们才能把与癌症“不期而遇”的概率降到最低。 2 患上癌症的原因很多 甚至仅仅是因为运气不好 大多数患者听说自己得了癌症,都会问医生一个世界级的难题:大夫,我为啥得肿瘤?我勤勤恳恳一辈子,我洁身自好一辈子,我注重养生一辈子……凭什么是我! 很遗憾地告诉大家,得癌症的原因实在太多,很多还是未解之谜,医生也无法确切地告诉你,为什么得肿瘤。导致肿瘤发生的原因,归纳起来大概有这么几类:   01 病毒或细菌感染。比如女性宫颈癌,90%以上都是由于长期感染一种被称为人类乳头瘤病毒(HPV)的坏蛋,现在科学家已经研发成功了针对这种病毒的疫苗,其中九价疫苗是推荐9岁到45岁,无论男女,只要没有感染过HPV,都可以打疫苗,把病毒扼杀在摇篮里。那么不久的将来,HPV相关的宫颈癌和肛门癌的发病率将大幅下降。 02 长期接触有毒有害物质。比如烟草,吸烟是得肺癌很重要的原因,吸烟的危害甚至远大于雾霾,上世纪70年代美国总统尼克松颁布了美国历史上最严格的禁烟令,然后美国的肺癌发病率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逐步下降。尽早戒烟,对自己对家人都是最大的仁慈。 03 人老了,免疫力下降、身体机能衰弱。这就是为什么大部分癌症患者都是老年人。 04 可能仅仅是运气不好。这不是胡说,美国权威肿瘤专家就在顶尖学术杂志science上发文章,提出得肿瘤重要的原因就是“运气不好”,当然他们提供了复杂而严谨的遗传学和生物学解释。   说了这么多,归根到底一句话:得了癌症,不要自责,不要逃避,不要害怕。   这事就跟你在路上走,被路过的汽车撞了,有时候完全不是你的责任,有时候仅仅是由于倒霉,不管原因是什么,当下你要做的最重要的事就是:振作起来,赶紧上正规医院,接受科学的治疗。   治病要紧,那些有的没的,等以后有空了再想吧;来日方长,不急。   […]

小D
癌症筛查指南更新!中国人高发的3类癌症务必注意,有的20岁就要开始筛查!

癌症筛查指南更新!中国人高发的3类癌症务必注意,有的20岁就要开始筛查!

就在今年,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发布了2020年全球最新癌症负担数据。这项权威数据统计了全球185个国家36种癌症类型的最新发病率、死亡率情况,以及癌症发展趋势。 而在这项统计中,中国又“荣登”了榜首:中国新发癌症人数位居全球第一,2020年中国新发癌症病例457万例,其中男性248万例,女性209万例,2020年中国癌症死亡病例300万例,其中男性182万例,女性118万例。相当于平均每分钟就有8-9个人被确诊为癌症。 尽管近些年来我们的癌症医学水平已经取得了突飞猛进的突破,但是对于绝大多数晚期癌症而言,依然是不可治愈的。因此,健康人尤其是肿瘤高危人群的体检,对于早期发现肿瘤,提高肿瘤生存率,至关重要。 癌症筛查应该怎样做?目前市面上的各类筛查套餐层出不穷,但其中存在很多不规范、甚至良莠不齐的情况。近日,美国权威癌症机构美国癌症协会(ACS)更新了其癌症筛查指南,重点以筛查年龄为推荐标准更新了几大癌症的筛查建议。 简单来说,这个权威的筛查指南更新了大家应该在什么年龄进行什么筛查。那么这个指南到底做了哪些推荐,哪些癌症又是中国人特别要注意的呢? 中国癌症头号杀手——肺癌   肺癌已经蝉联我国癌症发病率榜首多年了。在这次ACS更新的癌症筛查指南中,肺癌也占据了很大的篇幅。   首先是筛查年龄。   在本次指南中,肺癌人群被分为不同的风险种类。其中: ○ 指吸烟指数≥20的人群(吸烟指数计算方式:每天吸烟数(包)x吸烟年份),应该自55-74岁开始每年至少进行一次肺癌筛查; ○ 而吸烟指数≥30的人群,则应将筛查年龄放宽至50-80岁,在这个年龄阶段每年至少进行一次肺癌筛查。 可能有些朋友会提到:没关系,公司/单位每年都会组织体检,每次我都做胸部X光(也就是胸片),这项肺癌筛查我没问题!但实际上,胸部X光在肺癌的筛查方面辨识度很低,在既往的临床实验中,胸部X光并未给健康人群中的肺癌患者带来生存获益,换句话说,就是仅靠X光来筛查肺癌,该发现不了的还是发现不了。 真正有效的肺癌筛查,叫做胸部低剂量螺旋CT(LDCT),这类CT其实就是普通CT的一个“弱化版”,检查时辐射要较正常CT更低,而在针对肺癌的筛查问题上,则丝毫不逊色于普通CT的识别度。有临床研究证实,针对高风险肺癌人群来说,每年进行低剂量螺旋CT的筛查可以有效降低肺癌的死亡率。 结直肠癌——一半是吃出来的癌症   中国是全球消化道癌症发病率最高的国家之一,胃癌、肝癌、胆管癌、结直肠癌等癌症的发病率都居高不下。尤其是结直肠癌,在中国的发病率居高不下,但其实是通过癌症筛查最容易被消灭在萌芽状态的癌症。   这就要从肠癌最主要的危险因素,大多数结直肠癌都是经过5~10年的肠息肉发展形成的,只要在肠癌的高发年龄段,保持每5年做一次结肠镜检测,提前切掉可疑的息肉,就可以有效预防结直肠癌。   在本次更新的癌症筛查指南中,结直肠癌也是重点更新的内容之一:   首先说说非高危人群(高危人群的界定会在后文描述)的筛查建议。   同样重点是筛查年龄: ○ 从45岁开始,我们就应该有意识的进行结直肠癌的定期筛查; ○ 从76岁开始,我们则需要根据身体状况及预期寿命来决定,是否需要继续接受结直肠癌筛查; ○ 大于85岁,则不应再接受结肠癌的筛查。 而对于存在高危因素的人群,筛查的时间则需要大大提前,从21-45岁之间就要开始更加频繁的进行结直肠癌筛查,以避免遭遇癌症的侵袭。到底存在哪些情况才算做是高结直肠癌风险的人群呢?以下是高风险因素: ○ 家族中有多位亲人存在结直肠癌史或某些类型的息肉病史; ○ 曾罹患过结直肠癌或某些类型的息肉病史的患者本人; ○ 炎症性肠病个人病史者; ○ 遗传性结直肠癌综合征家族史,如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症或林奇综合征; ○ 腹部或骨盆区域放疗史。 说完筛查人群,我们再来说说应该怎样筛查。 首先是粪便测试。包括每年进行一次高敏感粪便免疫化学测试,每年一次的粪便隐血测试及三年一次的多目标粪便DNA测试。 其次是结直肠的影像检查,这也是筛查结直肠癌最直接的方式。包括了每10年一次的结肠镜检查,每5年一次的CT结肠造影术及5年一次的灵活乙状结肠镜检测。 “粉红杀手”乳腺癌——中国女性最难逃的癌症梦魇   提起乳腺癌,可能是最为让女性们咬牙切齿的一项癌症类型。乳腺癌不仅位列中国女性癌症发病、死亡率的榜首,还在2020年在全球首次逆袭肺癌,成为了全球最高危癌症——作为一类基本出现在女性身上的癌症,它的发病率可想而知。   对于乳腺癌的筛查是我们的女性人群最需要重要的一个事项。   […]

小D
奥运会中防疫表现糟糕的日本,怎样把癌症5年生存率做到全球第一的?

奥运会中防疫表现糟糕的日本,怎样把癌症5年生存率做到全球第一的?

两天前,受疫情影响而姗姗来迟一年的日本东京奥运会终于落幕了。 除了“亚洲飞人”苏炳添突破极限、00后小将杨倩射落奥运首金这些振奋的讯息外,日本关于奥运的其他新闻在热搜上却令人哭笑不得:被网友吐槽为“阴间”的东京奥运开幕式,防疫管理混乱的日本奥运村等等。 这样一些负面的新闻,实在是不得不让人对日本的医疗水平产生怀疑。就这,也可以被号称是亚洲的医疗强国? 但当我们带着探究的心思对日本的癌症医疗进行分析,却又会发现一个完全不同的日本:在癌症的预防和诊治上下了苦功的国家,把癌症的5年、10年生存率提升到了一个夸张的程度。 2021年4月27日,日本国立癌症研究中心发布了最新的癌症5年生存率和10年生存率数据。延续了日本一贯让人咋舌的癌症生存数据,这次日本癌症患者的5年及10年生存率,相较过去又大幅提升了。 日本国立癌症研究中心中央医院 为什么日本患者的癌症生存率能有如此惊人的水平?其中的奥秘就藏在的癌症生存数据之中。本次统计是针对2012年-2013年新确诊的癌症患者的大规模调查,包含了前列腺癌、乳腺癌、子宫内膜癌、子宫颈癌、大肠癌、胃癌、肺癌、食管癌、肝癌、胰腺癌等多个癌种。 结果显示:2012-13年癌症患者的相对5年生存率为67.3%,与此前相比,生存率数据显著提升。 63.7%的癌症患者5年生存率是什么水平?这个数据远远超过了美国等医疗水平顶尖的欧美国家,把世界上其他国家都远远甩在了身后。 能与日本癌症患者5年生存率做对比的,只有他们自己过去的数据。本次日本公布的2012-2013年癌症患者生存数据与2009-2010年的数据相比,各大常见癌种的5年生存率均明显提升: 食管癌5年生存率从45.1%提升至47.5%; 非小细胞肺癌从41%提升至46.8%; 肝细胞癌从40.7%提升至47.5%。 本次日本公布的具体各类癌症5年生存率详见下图: 在这张日本各类癌症5年生存率统计图中,一些癌症的五年生存率非常让人震惊:目前全球发病率最高的乳腺癌,日本患者的5年生存率达到了不可思议的92.1%,而胃癌、非小细胞肺癌等恶性程度极高的癌症类型,患者整体生存率也达到了72.1%和46.8%。 如果这样的癌症生存数据普及,我们完全可以把癌症称为一种慢性病。这样的5年生存率甚至比一些常见的慢性病更高,例如我们熟知的心脑血管疾病。 这样的数据强不强,它可以说非常强悍了,远远甩开了世界其他国家。但这样的癌症生存数据容易做到吗?其实说难也并不算难。它仅仅只有一个诀窍:早发现,早治疗。 我们以日本最典型的癌症胃癌举例。 早在上世纪70年代,我们的邻国日本就因为特殊的饮食习惯(喜食腌制、生冷食物)而导致胃癌在全国范围内肆虐,胃癌成为日本那个时间段最主要的癌症。为彻底解决胃癌的侵扰,饱受胃癌折磨的日本人民痛定思痛,想出了一个对付胃癌的绝招:全民胃癌筛查。 恐慌胃癌的日本人民,在那个时代迸发出了抗击胃癌最大的热情。上至日本政府,下至日本人民,都将胃癌筛查上升到了一个“国家战略”的程度来严格执行。那个年代,日本抗击胃癌的口号是“越早发现、越好治疗”。国家每年都会给予每个家庭一定的免费胃癌筛查名额,同时如果某个家庭有超过60岁的老年人,并且没有进行胃癌筛查的话,社区工作人员会直接上门,强行“绑架”老人去进行胃癌筛查。 在这样的全民筛查背景下,1964年,日本有40万人进行了胃癌检查,到1970年就有400万人,1990年后每年都有约600万人进行胃癌筛查,这个数据到现在都还在不断上升。 于是,在“疯狂”的国家策略下,日本的胃癌5年生存率开始出现了疯涨的势头,直到现在已经成为了其他国家“高不可攀”的存在: 癌症早期筛查,说难不难,说简单也绝不简单。在日本,胃癌的早期诊断率可以达到70%,而在我国,胃癌的早期诊断率不足10%。 这也就是为什么在这张日本最新公布的癌症数据中,他们胃癌四期(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晚期)的5年生存率只有6.3%,但全体5年生存率却有72.1%的原因——因为绝大多数的日本的胃癌患者在胃癌的早期阶段就会被发现,通过手术等方式将它消灭在萌芽状态。处在早期状态的胃癌,对我们是没有太大杀伤力的。 日本的癌症数据其实给我们带来了非常好的抗癌启示。 目前全球每年在抗癌药物研发上的花费预估会高达上千亿美元,而开发出的药物大多是针对晚期癌症患者的。这就形成了一个治疗上的怪圈:随着人类预期寿命的不断提高,癌症的发病率也在不断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罹患癌症,药企们受到经济利益的刺激,就会投入更多的研发经费;更多的研发经费意味着更好的药物,人类更长的预期寿命,也就意味着更多的人罹患上癌症…… 这就是我们目前走的一条与癌症角力的道路,而在这条道路上我相信癌症和人类都不会轻易决出胜负,只能陷入长久的拉锯当中。 此时我们不妨换个思路,把日本作为一个最好的案例来学习:通过强化全民癌症筛查的意识,把癌症直接斩断在早期萌芽阶段。通过这样截然不同的抗癌方式,患者们获得的收益要远远大于一两个革命性的抗癌新药的诞生。 事实上,针对癌症“早筛查,早发现,早治疗”的口号不仅是咚咚肿瘤科这样的医学媒体每天都恨不得举个大喇叭在大家耳边循环播放,国家也一直在倡导这样的抗癌方式。但全民的早筛意识依然算不上高,绝大多数癌症患者一经发现就是晚期。 针对癌症的“早筛查,早发现,早治疗”早已不仅仅是一种个人的防癌意识的问题,更是已经上升到了国家健康战略的层面了。希望在未来的防癌抗癌过程中,我们能有更多的人能觉醒早期筛查意识,把癌症扼杀在萌芽阶段。  

小D
肺癌进化史:转移是怎么发生的?

肺癌进化史:转移是怎么发生的?

癌症的产生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个多因素多步骤的漫长的生物学过程。那么,能否对肿瘤寻踪溯源,找出肿瘤进化和转移的关键,从而进一步指导临床个体化治疗呢? 癌症转移是影响预后的关键因素 对于一个刚刚确诊的肿瘤患者,家属最关心的就是有没有发生转移,是早期还是晚期。这在临床来讲,就是基于TNM的临床分期。 临床分期评价的是体内恶性肿瘤的数量和位置。不同临床分期的患者,治疗方式选择不同,生存差异也非常大。如果存在转移,特别是经血道的远处转移,会严重威胁到患者生存。对肺癌来讲,一旦出现局部或远处转移,即判定为临床IV期,其预后是所有患者中最差的(图1)[1]。 图1.不同临床分期肺癌患者的生存曲线(第八版IASLC分期标准)[1] 远处转移是影响肿瘤预后的关键因素,也是导致治疗失败和死亡的首要原因。一直以来,科学家致力于肺癌远处转移发生机制的研究,期望能从中找到肿瘤薄弱点,给予关键性措施,将肿瘤彻底击溃。 基因测序揭示肺癌转移轨迹 最近,广东省人民医院的研究者就以肿瘤进化作为切入点,在国际肺癌联盟官方杂志《Journal of Thoracic Oncology》上发表了一篇探讨肺癌转移进化轨迹的研究论文[2]。今天,癌度小编将带大家看看这些研究成果对我们临床肺癌诊治有何意义。 研究人员对初治晚期肺癌患者(47例患者,共174个样本;其中40例患者具有配对的原发和转移样本)进行单个区域或多个区域的全外显子组测序,分析转移驱动基因、转移时序,和进化起源等(图1)。为了确保结果的可靠性,他们利用国际著名癌症中心纪念斯隆-凯特琳癌症中心(MSK)队列进行验证。 图2.研究设计概览 原发灶和转移灶:基因组差异大 研究人员在原发肿瘤和转移肿瘤中分别检测到6870种和10787种突变,提示转移肿瘤的基因突变更为复杂。TP53、EGFR、KEAP1、KRAS是较为频繁出现的突变基因,它们在原发灶、转移灶间的基因组一致性较高,提示在肿瘤进化过程中,这些基因相对保守。但异质性分析发现,原发灶和转移灶间基因组异质性大,且不同转移部位和相应原发灶间的异质性差别大。 高度的异质性是肿瘤控制的难题,如何开发克服异质性的药物,或尽可能在早期控制肿瘤,是今后研究的一大努力方向。 图3.  原发灶-转移灶(P-M)基因拷贝数变异情况统计 肺癌转移机制复杂,多种基因变异共同作用 机体的防御精巧全面,肺癌是怎么发生转移的?其实,狡猾的肿瘤往往会利用关键的调控靶点,突变事件发生后,它们就能突破肿瘤发展过程中的各种障碍,逐渐形成转移灶。 通过测序数据,研究人员观察到,MYC扩增、NKX2-1扩增、RICTOR扩增、arm 20p-gain和arm 11p-loss是潜在的肺癌转移关键事件;此外,MYC扩增还与不良预后有关(图4),这些结果提示,肺癌发生转移,最有可能是由多种分子改变参与的复杂过程。针对这些过程的多靶点药物,或许能有效阻断肺癌转移,值得科学家后续探讨。 图4.常见的肺癌转移关键分子事件(左)及MYC扩增与预后的关系(右) 肺癌转移多为晚期播散,跳跃转移多见, 早筛早诊早治最重要 原发灶→转移灶的过程,需要历经多久?这对我们了解肺癌生物学行为和制定干预措施很重要。通过统计学模型,科学家发现多数肺癌转移为晚期播散(转移细胞在原发灶≥1cm时开始播散,占61.1%),而淋巴结转移多数为早期播散。此外,转移播散约在临床发现原发灶后2.7年内发生,其中淋巴结转移为4.26年内,而局部转移(胸膜)和远处转移约为2.11年(图5)。 图5.播散时原发灶大小估测(左)及转移确定前的肿瘤播散时间(右) 通过进一步构建进化树,研究人员发现多数转移灶并不经过淋巴结,而是直接由原发灶跳跃转移而来。这和我们想象中的原发灶先出现淋巴结转移,再发生血道转移并不一致。这一结果虽然样本量少需要进一步验证,但值得我们关注。 以上结果提示我们,肺癌早筛早诊早治很重要,当体检胸部CT发现可疑的病灶时,要定期随访观察;怀疑恶性时及时手术;手术切除后,如存在高危因素,要进行规范的个体化干预以预防复发转移。 转移进化轨迹研究,将助力肺癌的个体化诊疗 发现肿瘤进化过程中的蛛丝马迹,将为今后肺癌的个体化诊疗提供重要的线索。“转移”作为肿瘤基础研究和临床实践中的重大课题和难题,一直在不断地被研究。滴水石穿,相信点滴的科学证据会逐步助力我们克服这一难题,为实现肺癌患者的长期生存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Goldstraw P, Chansky K, Crowley J, et al. The IASLC Lung Cancer Staging Project: Proposals for Revision of the TNM Stage Groupings […]

半夏
“周伯通”廖启智因胃癌离世!胃癌究竟如何防治?

“周伯通”廖启智因胃癌离世!胃癌究竟如何防治?

3月28日晚,TVB老戏骨廖启智因胃癌去世,享年66岁。其曾参演《上海滩》、《无间道》、《证人》等经典作品,曾获香港金像奖最佳男配角奖。 “现在以万般不捨的心情通知大家,我们敬爱的廖启智先生(智叔)于二零二一年三月二十八日晚上八时三十二分,于威尔斯亲王医院,安然在家人陪伴下离世,回归天父怀中。家人感谢医护人员数月以来的悉心照顾,以及广大市民及传媒的关心和祝福。家人虽有不捨,但仍怀著盼望,将来于天家再聚。” 其公司发布了讣告,各界名人、粉丝纷纷悼念。 今年公共视线娱乐圈坏消息不断,年仅43岁唱作人赵英俊因肝癌去世,24天后,陪伴80、90后长大的港片常青树吴孟达也不幸罹患癌症病逝,昨天“周伯通”智叔也因胃癌离开了我们,从确诊到离开仅3个多月…… 在中国,胃癌发病率高居各种恶性肿瘤发病率的前3位,中国胃癌发病率占全球超44%。如此高的发病率,究其根因主要有三大类:遗传因素、幽门螺杆菌感染和不健康的生活方式。 如何让我们距离胃癌更远一点? 首先,用正确的生活方式,做一个健康的“干饭人”。 胃癌可以算得上真正的“病从口入”,生活方式不良的人胃癌发生风险增加103%,在高基因风险的人群中,生活方式良好的人比不良的人患胃癌的风险低47%。 ● 规律饮食,避免暴饮暴食。一日三餐按时吃饭,每顿八分饱,尽可能少吃宵夜,以免增加胃肠道的负担;饮食上避开高盐、高油、高糖食物。这样做,不仅可以降低患癌风险,还可以让我们保持更棒的身体状态,以及年轻人们都在追求的好身材。 ● 尽量少吃熏制食物。例如:火腿、腌鱼、腊肉等,其中含有的亚硝酸盐、苯并芘均是致癌物质。当然,作为专业“干饭人”如果实在忍不住,偶尔“浅尝”辄止控制好量即可。 ● 戒烟少酒。这条是健康“万有定律”。同时,烟包括电子烟哦,此处不要抱有侥幸心理。 其次,做好针对性体检,对症防治是关键。 越早发现治疗,预后效果就会越好。有数据显示,早期胃癌的5年生存率可达到90%,然而从早期发展到晚期的这段时间,短则几个月,长则1-2年,因此,开展早期胃癌筛查是非常必要的。 ● 定期检查幽门螺杆菌。20岁以上人群每年体检建议都进行一次呼气呼气试验诊断或抽血化验(孕妇及小孩原则上不采用C14检查,如需检查请遵医嘱)。 如不幸确诊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也无需惊慌,通过持续的抗生素是可以治疗的,治愈后仍需定期检查。 ● 症状针对性检查。如果有胃癌家族史或者有持续性的饭后会感到上腹饱胀不适或隐痛以及食欲减退、嗳气、返酸、恶心、呕吐、有黑便等表征症状,应到医院就诊做相关检查,且建议有此类症状人群每年进行一次胃镜检查,能直观看见胃里情况。 想要远离癌症远一些其实并不难,防患于未然很重要。 一起健健康康做一个称职的“干饭人”! 想知道更多防治癌症真相,请戳: ○ 真·干货:关于癌症,你必须知道的10件事 ○ 肿瘤标志物最强解读攻略:破除恐慌,辅助抗癌,读完就懂  

小D
香港著名导演因鼻咽癌去世,必须警惕了!

香港著名导演因鼻咽癌去世,必须警惕了!

鼻咽癌的致病因素有哪些?

小D
上海癌协发布:7种高发癌症的早筛和预防指南

上海癌协发布:7种高发癌症的早筛和预防指南

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

小D
这才是正确的癌症体检!每年体检的你应该知道

这才是正确的癌症体检!每年体检的你应该知道

适合国人的全方位筛查指南

小D
一图读懂:各种癌症的筛查方法

一图读懂:各种癌症的筛查方法

你会做癌症筛查吗?

小D
年纪轻轻、不抽烟也会得肺癌?

年纪轻轻、不抽烟也会得肺癌?

肺癌呈现年轻化趋势,提醒大家注意体检早筛

小D
体检查出肺结节不要慌!切不切?专家教你分辨!

体检查出肺结节不要慌!切不切?专家教你分辨!

早筛早诊,避免过度治疗

小D
扫描下方二维码回复 666 获取解锁验证码
步骤:[ 打开微信]->[ 扫描上方二维码]->[关注"三阴姐妹互助圈"公众号输入 666 获取验证码],即可永久解锁本站全部文章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