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抗癌知识
抗癌知识

抗癌路上,我们都是努力奔跑的人与病友交流治疗经验,多学习抗癌知识。

给母亲挑检查,如何不花冤枉钱?一文告诉你

给母亲挑检查,如何不花冤枉钱?一文告诉你

小编某次一边吃饭,一边听隔壁桌一群人聊天,他们聊的话题是:你觉得世界上比较悲催的事是什么? 一个人说:“我爱你,你爱他”。 另一个人说:“每天做着不喜欢的事,过着别人喜欢的生活”。 突然一个低沉的声音说:“钱还在,健康没了”。 …… 说着说着,这些人喝起酒,泪流满面。 小编想,总有些遗憾,让人莫名心酸。今天想谈下关于母亲的话题。母亲陪我们长大,我们陪母亲变老。余生,还有多少时间和母亲呆在一起? 按中国平均寿命72岁来算,如果母亲还能健健康康活30年,在外打拼的你平均每年回家一次,那么只剩下30次,抛去回家跟朋友聚会的时间,跟母亲呆一起的时间不及720小时,不到1个月。 而如果你很幸运地和母亲住在一起,除去上班、睡觉、应酬等时间,平均每天能陪母亲4小时,一年大约能陪她1460小时,30年间你还可以陪伴父母5年。 走过春夏秋冬,看破生命轮回,才惊觉时间是贼,我们的一生,还能和妈妈坐一起好好吃多少顿饭?一辈子,陪母亲的时间还有多少? 取决于母亲的健康状态,莫待子欲养而亲不待! 给母亲选的检查,最该查什么? 母亲上了年纪,该做什么检查呢?市面上体检项目繁多,究竟该查什么?以下几大项目,是中老年女性都需要查的,值得你收藏并转给母亲! 体重、BMI: 常言道“肥胖是百病之源”,我们都知道,身体过于肥胖,不仅会增加心脏负担,诱发心血管疾病,还可能导致高血压、糖尿病甚至癌症等多种疾病;而过于消瘦,会使抵抗力减低,免疫功能下降。 高BMI(BMI=体重(kg)/身高(m)^2)是一个癌症风险因素,体脂过多会引发胰岛素抵抗,胰岛素和生长因子水平升高会促进癌症的发生。按照我国规定标准,正常体重指数为18.5-23.9kg/m^2,超重体重指数为24.0-27.9kg/m^2,肥胖体重指数为≥28kg/m^2,消瘦体重指数为<18.5kg/m^2。 碳13尿素呼气试验 幽门螺杆菌是定植在胃内的一种致病菌,如果出现幽门螺杆菌感染,患者容易导致慢性糜烂性胃炎、萎缩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甚至是胃癌的一种致病因素。碳13尿素呼气试验是检测胃内是否有幽门螺杆菌感染的一种方法,具有检查简便,患者没有特殊不适等优点,能较快速检测胃内是否存在幽门螺杆菌感染。 血常规、尿常规 血常规——血液在人身体内不断循环流动,对保证机体的新陈代谢,维持人体内环境稳定和体内各个脏器的正常功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检查血液中何种成分发生了变化也可能会据此寻找出疾病的病因,对疾病做出正确的诊断,继而给出有效的治疗方案。因此,血常规的检查不容忽视。 尿常规——不同的疾病,尤其是尿路及肾脏疾病,可通过尿液体现,如尿液的颜色、pH值,以及尿液中是否出现葡萄糖、亚硝酸盐、尿蛋白等,都对一些疾病有着预示作用。 血压、血糖、血脂: 血压、血脂、血糖这三项是基础必备检查,如果这些结果出现异常称为代谢综合征,可能会导致全身从上到下各器官的多种疾病,甚至引发严重并发症如冠心病、脑卒中、甚至某些癌症。 心电图、胸部正位DR: 心脏疾病在老年群体中高发,因此中老年人心脏功能检查必不可少。心电图检查可发现冠心病心肌缺血改变、心律失常等心脏异常。 胸部正位DR,可显示出心脏大血管的大小,形态,位置和轮廓,并观察心脏与邻近器官的关系,可以发现肺炎、肿瘤、骨折、气胸、肺心病、心脏病等等疾病。 肝功能、肾脏功能 肝脏、肾脏等主要脏器,由于病变早期症状不明显,难以感知,因此要定期进行相关检查,做到有疾病早发现、早治疗。 妇科检查、白带常规、妇科基液: 妇科检查、白带常规可发现各种病原菌感染导致的阴道炎,支原体、衣原体、淋菌检查可知道有否感染支原体、衣原体等疾病。 液基薄层细胞学检查是宫颈脱落细胞学检查的方法之一,是筛查宫颈癌的重要方法。 甲状腺、子宫、附件等彩超: 子宫附件彩超检查有无子宫肌瘤、卵巢肿瘤、卵巢囊肿、子宫内膜病变等子宫、卵巢、输卵管情况。 甲状腺彩超能够清楚地看出甲状腺的大小和甲状腺的形态,另外甲状腺的结节,通过甲状腺彩超也可以了解结节的大小,甚至它的回声强弱以及形态,帮助分析甲状腺结节的恶性风险。 常见癌症筛查: 通过影像检查及肿瘤标志物,可筛查乳腺癌外,宫颈癌、卵巢癌、子宫内膜癌等多种女性常见的癌种,还包括结肠癌、胃癌等。  

半夏
新冠疫苗会不会影响抗癌?这方面的奇葩事可多了

新冠疫苗会不会影响抗癌?这方面的奇葩事可多了

前两天,咚咚发布了一篇关于肿瘤病友是否应该打新冠疫苗的文章,结果吸引了不少病友的提问。   肿瘤病人是否该打新冠疫苗,一文全解析 2022.05.17   少数病友关心的是文中提到的疫苗安全性和有效性数据大部分来自国外的mRNA疫苗,是否有国内广泛接种的灭活疫苗的数据(这个问题好说,查一查资料就知道这方面的数据其实不少的)。 另外有相当一部分病友原来最担心的问题是:打了疫苗会不会影响抗癌——疫苗接种会不会导致癌症生成,疫苗接种会不会导致癌症复发,疫苗接种会不会干扰抗癌治疗的疗效……这些问题,今天还真得说一说。 首先,回答前面少数病友关心的灭活疫苗的相关数据问题,其实这方面数据不少。比如目前国内大规模接种的灭活疫苗主要是科兴生产的CoronaVac和国药生物生产的BBIBP-CorV,那我们就各自选1篇有代表性的数据给大家展示一下。 科兴的疫苗最初是在包括土耳其在内的国外完成的3期临床试验,因此土耳其积攒了最多的接受科兴疫苗注射的癌症病人的数据,结果显示: ● 在全体肿瘤病人中,中和抗体产生的比例是64%,其中接受化疗的病人抗体生成率打折扣,只有59.5%; ● 而接受单抗或者PD-1治疗的病人,不影响新冠中和抗体的产生; ● 安全性方面,未报道3-4级严重不良反应,主要是轻微的1-2级不良反应,主要是:注射点疼痛,皮疹,瘙痒,发热,乏力,头痛等。 国药的疫苗最初是在包括伊朗在内的国外完成临床试验的(为啥都是在国外,因为我国疫情防控做的太好,一两年前疫苗研发的关键时期,国内都没有疫情,没法开展临床试验),因此伊朗积攒了最多的接受国药疫苗接种的癌症病人的数据,结果显示: ● 总体的中和抗体产生率是86.9%,血液肿瘤患者38.1%、老年人59.3%以及接受化疗的患者70.1%中和抗体产生率偏低; ● 副作用方面主要是注射点疼痛和发热,2.9%的病友疫苗接种后发热超过40°,未出现3-4级严重不良反应。 接下来,谈一谈新冠疫苗对抗癌治疗的影响。总体而言,目前绝大多数主流研究显示,新冠疫苗接种本身几乎不太可能影响癌症的发生发展以及抗癌治疗的疗效。 疫苗接种影响的主要是机体的免疫反应,因此假如疫苗接种会干扰抗癌治疗的疗效,那么最有可能的“受害者”就是PD-1免疫治疗,这方面的研究也最多。 同济医学院开展的一项真实世界研究,纳入了2048名接受PD-1治疗的晚期癌症患者,其中1518名患者接种过新冠灭活疫苗。经过基线特征匹配后,结果发现: 两组患者PD-1抗体治疗的有效率没有统计学差异,客观有效率分别是25.3%和28.9%,疾病控制率分别是67.0%和64.6%。 副作用方面,3-4级免疫相关不良反应发生率,打过疫苗这一组反而更低(3.0%vs 5.5%,p=0.007)——打过新冠疫苗,提前训练了免疫系统,从而对PD-1抗体的副作用更耐受了?真是一大奇葩,具体原因未知。   除了这件奇葩事,国外还报道过好几个打了新冠疫苗后未接受任何其他抗癌治疗,身体内原有的淋巴瘤或者实体肿瘤莫名其妙好转甚至完全消失的故事。比如下面这个晚期腮腺癌患者,接种新冠疫苗注射后肺部的肿瘤明显缩小,下图为证: 这类接种新冠疫苗后癌症缩小或者消失的“神话故事”,毕竟是很低概率的奇迹,不过其背后的原因是可以被解释的: 早在100多年前,肿瘤免疫治疗之鼻祖科莱医生就观察到极少数偶然得了细菌感染的病友,肿瘤会莫名其妙缩小,他当时的猜测就是细菌感染激活了身体内抗细菌的免疫反应,这些抗细菌的免疫细胞本来是跑去杀细菌的,半路上看到一个正在生长的肿瘤,觉得这家伙也贼眉鼠眼,顺道一起干掉算了,因此肿瘤可能也会阴差阳错缩小。 科莱医生甚至启动过疯狂的计划,故意给晚期癌症病人注射化脓性链球菌,结果当时的医疗条件下,没有针对性的抗生素,绝大多数病人都得了化脓性感染死掉了,极少数病人观察到了肿瘤缩小,这个逆天的实验被叫停了。   新冠疫苗接种后激活人体内抗新冠病毒的免疫反应,极低概率下由于某种未知的原因,这些原本抗病毒的免疫细胞顺带一起把癌细胞干掉了,也是可能的。不过,这类撞大运的事件发生率太低了,真正要抗肿瘤,还是得接受正规的肿瘤免疫治疗,比如PD-1抗体,溶瘤病毒,CAR-T治疗等等。 除了上述免疫反应介导的抗癌机制来解释新冠疫苗接种后肿瘤反而缩小的罕见现象,也有“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少数学者,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他们发现了一个至今尚未得到全体学术界认可的新现象:新冠病毒的棘突蛋白,可能本身就有抗癌作用。各种新冠疫苗注射后,都有可能在人体内表达和合成这些本身已经没有病毒传染性、但是没准可以抗癌的棘突蛋白。 下面这篇美国艾奥瓦州得梅因大学医学院的教授们在前列腺癌细胞系中开展的研究,就初步证实了这个“惊人”的发现,当然该结论仍有待进一步证实。 国内有少数病友描述了自己接种新冠疫苗后发生的与抗癌相关的不良体验:打了疫苗后去体检发现了癌症,打了疫苗后去复查发现了肿瘤复发,打了疫苗后原本有效的治疗耐药了等等…… 这些事情,本身可能的的确确发生了,但是绝大多数可能只是时间上有先后,但是并未因果联系。这就好比笔者刚刚读完上面那篇前列腺癌的论文,就听到小区门口一阵嘈杂声,原来是两辆货车撞在了一起,场面惨不忍睹——虽然两车相撞的确发生在笔者读论文之后,但是我想没有哪个警察叔叔会因此把责任怪罪在笔者或者论文作者身上。 参考文献 [1]. Immunogenicityand safety of the CoronaVac vaccine in patients with cancer receiving activesystemic therapy.FutureOncol. 2021 Nov;17(33):4447-4456. [2]. […]

小D
恶性肿瘤患者膳食指导 | 国家卫健委发布,14位专家,6家医院共同起草

恶性肿瘤患者膳食指导 | 国家卫健委发布,14位专家,6家医院共同起草

本标准参照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孙燕、袁芃、陶敏、周莉、薛长勇、张片红、黄建、杨晓光、张兵、石汉平、潘宏铭、叶文锋、徐瑞华、丛明华。 有哪些东西需要忌口? 甲状腺癌患者能吃碘盐吗? 乳腺癌患者能吃豆制品吗? 亲朋好友送的保健品可不可以吃? 医世象 带大家一起来看看《恶性肿瘤患者膳食指导》,文章底部有该指导文件的全文,记得收藏哦!医生、患者都值得看看! 肿瘤患者膳食指导原则: 1.合理膳食,适当运动 2. 保持适宜的、相对稳定的体重 3. 食物的选择应多样化 4. 适当多摄入富含蛋白质的食物 5. 多吃蔬菜、水果和其他植物性食物 6. 多吃富含矿物质和维生素的食物 7. 限制精制糖摄入 8. 肿瘤患者抗肿瘤治疗期和康复期膳食摄入不足,在经膳食指导仍不能满足目标需要量时,建议给予肠内、肠外营养支持治疗。 一、关于食材选择 1. 谷类和薯类 保持每天适量的谷类食物摄入,成年人每天摄入200g~400g为宜。在胃肠道功能正常的情况下,注意粗细搭配。 2. 动物性食物 适当多吃鱼、禽肉、蛋类,减少红肉摄入。对于放化疗胃肠道损伤患者,推荐制作软烂细碎的动物性食品。同时应增加白肉,减少红肉的摄入。 日常生活中,可以简单地大致分类如下:四条腿的动物如猪马牛羊是红肉,两条腿的动物如鸡鸭鹅鸟是红白相间,没有腿的动物如鱼是白肉。 加工肉制品如香肠,腌肉,火腿等统称为加工肉,加工肉与红肉的作用相似,可归属于红肉范畴,也会提高多种肿瘤的发病率。 猪肉、酒精等都会提高多种肿瘤的发病率 3. 豆类及豆制品 每日适量食用大豆及豆制品。推荐每日摄入约50g等量大豆,其他豆制品按水分含量折算。 4. 蔬菜和水果 推荐蔬菜摄入量300g~500g,建议各种颜色蔬菜、叶类蔬菜。水果摄入量200g~300g。 5. 油脂 使用多种植物油作为烹调油,每天在25g~40g。 二、保健品可不可以吃? 过年期间难免会收到很多亲朋送来的保健品,这些保健品能不能吃呢?需不需要自己去购买服用呢? 普通的如“蜂蜜、脑白金、核桃粉等”,贵重的有“虫草、燕窝、阿胶等”,这些属于食疗的范畴,可以服用; 但没有必要自己去购买服用,平时注意饮食均衡,补充微量元素即可,况且一根虫草发挥的功效也是微乎其微,如果想靠这些来补充营养,就像是冬天拿毛爷爷来烤火。 但是对于其他组成复杂或是很多叫不出名字的保健品,大家需要谨慎对待,因为基本上所有的保健品都是未通过大规模临床试验进一步验证,其有效性和安全性都有待考究。 在各路营销中,那个最开始「可能有效」的作用却一直被夸张地宣传为「科学研究发现它有 XX 功效」。有人觉得服用保健品后,身体的某一方面得到改善,这种改善很有可能是保健品中添加了药物成分。 那么吃保健品对身体究竟会有什么影响? 1. 吃了没用,但无危害,但是确是浪费钱,特别是对经济压力偏大的肿瘤患者来说。 2. […]

半夏
双重打击!辉瑞新冠疫苗有效性遭质疑,口服药Paxlovid耐药性问题突出

双重打击!辉瑞新冠疫苗有效性遭质疑,口服药Paxlovid耐药性问题突出

一手新冠疫苗,一手新冠口服药,自新冠疫情爆发以来,辉瑞凭借相关新冠产品收入颇丰,羡煞旁人。 财报显示,辉瑞2021财年总营业收入高达795亿美元,相较2020财年营收猛增92%,主要归功于新冠疫苗Comirnaty在全球市场上签订的订单收入。与此同时,2022年第一季度,辉瑞新冠疫苗Comirnaty营收132.3亿美元,高于市场预期的106亿美元;辉瑞Paxlovid也营收14.7亿美元。 不过近日,辉瑞新冠疫苗因在儿童中的有效性颇受质疑,新冠口服药Paxlovid耐药性也引发了不少担忧。 A 有效性5个月后归零?辉瑞新冠疫苗被质疑 自新冠疫情在美国爆发以来,儿科人群一直都是易感染的高危人群。 近日,根据国际权威医学杂志《美国医学会杂志》(JAMA)发表的一篇文章指出,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CDC)最新研究发现,在新冠奥密克戎(Omicron)变体流行期间,儿童和青少年在接种第二针辉瑞新冠疫苗1个月后,疫苗有效性直线下降。 该研究由美国政府资助,时间跨度为2021年12月26日-2022年2月21日,当时由于SARS-CoV-2奥密克戎变体的传播,导致5-15岁儿童COVID-19发病率和儿科(≤17岁)住院率显著提升。 CDC研究涉及121952名5-15岁儿童和青少年。其中,74208名5-11岁儿童中,58430名(78.4%)未接种,15778名(21.3%)接种了2针疫苗。47744名12-15岁青少年中,24767名(51.9%)未接种,22072名(46.2%)接种了2针疫苗,905名(1.9%)接种了加强针(第三针)。 分析显示,12-15岁青少年,在接种第二针辉瑞新冠疫苗后的2-4周内,疫苗有效性为59.5%,但在60天时下降为16.6%,5个月后近乎为0。5-11岁儿童,在接种第二针辉瑞新冠疫苗后的2-4周,疫苗有效性为60.1%,60天时降为28.9%。不过,12-15岁青少年在接种加强针后,疫苗有效性迅速提高,接种第三针(加强针)后的2-6.5周,疫苗有效性上升到了71.1%。 从目前的研究结果来看,研究人员建议,需要努力提高儿童、青少年人群的疫苗接种特别是加强针的覆盖率。 与此同时,针对疫苗有效性下降的情况,美国正在推进儿童接种加强疫苗。5月17日,美国FDA修订辉瑞新冠疫苗的紧急使用授权(EUA),为5-11岁儿童接种辉瑞新冠疫苗加强针。 B Paxlovid耐药性担忧加剧,将开展长疗程研究 自出世以来,辉瑞新冠口服药便一直颇受追捧。 实际上,2021年12月22日,辉瑞新冠口服药Paxlovid才获FDA紧急批准上市,至今不到半年,用于治疗轻度至中度COVID-19成人和儿童(≥12岁,体重≥40公斤)。即便如此,市场对辉瑞Paxlovid可能出现的耐药性产生了不少担忧。来自2/3期EPIC-HR研究的数据显示:在症状出现后3天内启动治疗,与安慰剂相比,Paxlovid将住院或死亡风险降低了89%。一些临床试验患者仍有症状复发的情况。 5月18日,路透社报道称,一些患者在完成Paxlovid 5天疗程治疗后继续出现症状,或经历改善后出现COVID-19症状复发。目前,尚无明确证据表明究竟会有多少患者出现类似复发,或者是否由COVID-19变异毒株所致,但仍然引发了众人对新冠口服药Paxlovid耐药性的担忧。 此前,有研究小组称,随着越来越多的人服用Paxlovid,他们预计耐药性将会出现。某些情况下,新冠患者的核酸检测呈阴性,然后又呈阳性。 值得注意的是,迄今为止,辉瑞拒绝了在联合研究中使用Paxlovid的请求。非营利组织“被忽视疾病药物倡议(DNDi)”表示,辉瑞在今年1月份拒绝了一项请求,即提供Paxlovid用于非洲开展的一项研究,将其与吸入类固醇联合用药。对此,辉瑞发言人称,该公司正在考虑联合研究,但目前尚未进行。 目前,随着对COVID-19再感染问题的日益关注,辉瑞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正在讨论测试口服抗病毒药物Paxlovid较长疗程的潜在研究。 据路透社报道,美国国家过敏和传染病研究所所长、白宫科学顾问安东尼·福奇博士(Dr. Anthony Fauci)表示,有关新研究的计划可能在未来几天内出台。在白宫关于COVID-19的简报会上,安东尼·福奇博士指出,由奥密克戎(Omicron)亚型变异毒株引起的COVID-19病例上升,正在增加辉瑞Paxlovid的使用,到目前为止,美国已使用了66万多个疗程Paxlovid。 C 新冠药物“告急” 近2个月以来,美国疫情又迎来了一波“上升潮”。根据路透社的报道,美国当前平均每天新增感染病例近9.7万例,高于一周前的约7.3万例。自3月底达到每天近3万例的低点以来,新增感染病例一直在增加。 本周二美国CDC估计,上周约有一半的感染者为奥密克戎BA.2.12.1亚型,该亚型感染病例自4月中旬以来一直呈上升趋势,并且已经成为美国东海岸大部分地区的主要亚型。 目前,纽约市已将COVID-19警戒级别上调至高水平,卫生部门强烈建议所有室内公共场所的所有人都佩戴口罩,65岁以上或高危人群在拥挤的室外佩戴口罩。 随着新冠确诊人数的激增,美国对新冠药物的需求量也在迅速增加。美国备灾与响应助理部长办公室(ASPR)于月17日发布的一份声明显示,4月10日至5月14日期间,辉瑞的抗病毒药物Paxlovid的需求量,增加了315%。 需求激增的同时,美国新冠药物库存已经告急。 根据彭博社的报道,美国卫生官员于5月17日发出警告称,如果没有更多的紧急资金来补充供应,美国COVID-19治疗的几种关键药物最早可能在今年夏天耗尽。其中: 礼来单克隆抗体药bebtelovimab的库存预计将在7月用尽; 阿斯利康抗体药物Evusheld也将在今年秋季耗尽; 而辉瑞Paxlovid的库存也只够供应到秋季。 当前,拜登政府仍在努力争取额外100亿美元的紧急资金,以便在今年秋季另一波潜在的疫情浪潮前购买更多疫苗和治疗药物。 参考资料: 1.Association of Prior BNT162b2 COVID-19 Vaccination With Symptomatic SARS-CoV-2 Infection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During Omicron Predominance 2.Report: […]

半夏
疼起来比肿瘤更“折磨”人的疾病,该怎么治?

疼起来比肿瘤更“折磨”人的疾病,该怎么治?

王大妈前段时间因为突然“牙疼”去牙科诊所拔了牙,没想到拔牙之后还是偶尔疼痛。最近一次疼痛发作,剧痛难忍的王大妈去医院好好检查一番,被诊断为三叉神经痛。 三叉神经痛在人群中发病率虽然不高,但仍在年龄较大的人中较为常见,女性多发于男性。这种神经痛的发病率随年龄增加而逐渐上升,大多数病例在50岁后发病。有证据表明,高血压和偏头痛可能是三叉神经痛发作的危险因素。 经历过的人,都知道三叉神经痛的“厉害”! 三叉神经痛的患者分享道: “有时候,吃东西时突然就开始疼” “有时候,一吹冷风就发作了” “有时候,轻轻一碰都会诱发疼痛发作” “有时候,疼痛发作后那边脸一直麻麻的,好不了” 三叉神经分为眼支、上颌支和下颌支,主要分布在人的脸部,因此疼痛发作与其神经分布区域紧密相关。三叉神经痛的主要发病机制是神经根受压迫,因而出现阵发性、强烈、针刺样的疼痛发作;少数患者发病是由脑干病变和多发性硬化引起。 据患者对疼痛特点的描述,可将其归纳为以下几点: 持续时间从零点几秒到2分钟 重度疼痛,严重疼痛发作时可出现面肌痉挛 疼痛性质为电击样、击穿样、针刺样锐痛 多为单侧疼痛,双侧疼痛可见于多发性硬化 三叉神经痛怎么治疗? 大多数三叉神经痛患者的初治治疗推荐药物治疗,而随着病情的进展,服用药量会逐渐加大,进而可能出现耐药,这时需要通过手术治疗来改善症状,包括微血管减压术、各种类型神经根切断术和伽马刀放射手术。 药物治疗 三叉神经痛患者的一线治疗药物是卡马西平或奥卡西平。这两种药物被研究证明对三叉神经痛有效且副作用可管理。最初给予缓和剂量并根据病情发展逐步调整剂量。常见副作用有恶心、呕吐、腹泻、低钠血症、皮疹、瘙痒、嗜睡、头晕、视物模糊或复视、昏睡和头痛。 一线药物治疗无效或耐受的三叉神经痛患者,一些医生会推荐换用拉莫三嗪、加巴喷丁或苯妥英钠等替代疗法,也有部分专家建议一线治疗无效后应该尽早转为手术治疗。 封闭治疗 一些药物耐受且不愿接受手术的患者会寻求单纯的止痛方法,主要是封闭治疗。封闭治疗,是将含有局部麻醉剂的药物注射至发病侧三叉神经,使神经阻滞,达到镇痛效果。这种止痛方式操作简单,短期治疗效果好,但容易复发,副作用也很大,容易导致面部麻木等感觉障碍,严重者甚至会引起偏盲或失明。 手术治疗 目前,三叉神经痛的手术治疗主要有微血管减压术、神经根切断术和伽马刀放射手术。 微血管减压术 微血管减压术被认为是神经血管压迫导致三叉神经痛的最有效手术,需要切开颅骨,从三叉神经处移除或分隔开多种血管结构。但这种神经外科手术可能会存在一些围手术期的不良事件,包括脑梗死、血肿、无菌性脑膜炎等。 神经根切断术 神经根切断术是利用射频热凝固、机械球囊压迫、化学物质神经根损毁等方法损毁三叉神经根或神经节。较常见的是通过射频热凝固术阻断神经传导,但这种治疗出现出现面部麻木等的并发症概率较高,且只能止痛,无法达到治愈目的。 伽马刀放射手术 无需开刀,而是通过伽马射线聚焦病灶并损毁,属于放射治疗的范畴。临床数据显示,伽马刀治疗三叉神经痛的治愈率为81%[1](包括“疼痛完全缓解不需要药物治疗”以及“偶尔疼痛,但不需要药物治疗”),其中52%的患者疼痛完全缓解,不需进行药物治疗。虽然这种治疗也存在面部感觉障碍等并发症,但极少出现感觉缺失。目前,伽马刀在三叉神经痛治疗中应用已经非常成熟。 参考文献 [1]《中国三叉神经痛伽玛刀放射外科治疗专家共识(2020版)》  

半夏
国内第一家三级医院癌症晚期安宁疗护中心,5年后怎么样了?

国内第一家三级医院癌症晚期安宁疗护中心,5年后怎么样了?

进入抢救室的那一刻,病人本人的意愿已经不再重要,大多数都由家属做出选择。 北京大学首钢医院(以下简称为“首钢医院”)院长顾晋告诉“医学界”,每当这个时候,家属就可能处于一种被围观的心态,家属说:“我们积极抢救”,他可以很斩钉截铁;但家属说:“我们放弃治疗”,就会非常犹豫,特别没底气。 积极抢救还是放弃治疗?中间还有另外一条路。 “我还想在安宁疗护这方面再推一次,让人们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不再去接受没有效果的治疗、抢救,让病人有尊严地离开。”作为全国人大代表,顾晋在今年两会的媒体采访中再次提到安宁疗护。 2017年3月,在他的支持下,北京大学首钢医院成为中国大陆第一家设立安宁疗护中心的三级综合医院。今年是中心成立的第5个年头,首钢医院安宁疗护已经一床难求,实实在在地将“安宁疗护”打造成医院的品牌和骄傲。 为什么是北京大学首钢医院? 2015年2月5日,时任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副院长的顾晋教授,被任命为首钢医院院长。作为著名的消化道肿瘤专家,他在临床工作中见到了太多处在癌症末期的病人。这部分病人原发病已经发展到了无法挽回的程度,身体和心理上负担着巨大的痛苦和压力,出现疼痛、呼吸困难、咳嗽、腹胀、失眠、焦虑等症状,此时治愈性医疗对他们而言是无效医疗。 据美国医学协会对“无效医疗”的定义,当治疗病人时,若医疗服务可能只是延长其末期的死亡过程时,之后的处置被视为无效。 在医疗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医院床位更愿意提供给有治疗价值、能够康复的病人。顾晋表示,癌症末期病人照顾起来有困难,医院又没有足够的空间提供给他们,这是一个大的问题。 就任首钢医院院长后,顾晋发现医院有一个病区还空着,为满足日趋增多的肿瘤晚期病人亟待医疗照护的需求,他决定把这间病区打造成安宁疗护病房。 首钢医院院长顾晋教授/受访者供图 在北京大学的附属医院中,首钢医院远没有其它医院的名头响亮。作为院长,筹建安宁疗护病房时,顾晋深具远见卓识,“我想在首钢医院打造一个在国内叫得响名字的学科。没有的话,我们就创造一个别人没有的学科。”当时,三级综合医院没有安宁疗护中心,有的医院在肿瘤科、中医科、老年科提供安宁服务。 2017年1月25日,原国家卫生计生委制定了《安宁疗护中心基本标准(试行)》和《安宁疗护中心管理规范(试行)》,这是第一次从政府层面出台的安宁疗护相关的文件。紧接着,首钢医院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三级综合医院。 时至今日,安宁疗护中心已经成为首钢医院的骄傲。但在安宁疗护中心发展初期,医院很多员工都不理解顾晋院长的决定,因为安宁疗护不挣钱,需要医院贴钱运营。 “如果光想着挣钱,我就不会开设安宁疗护中心。首先,安宁疗护是为了给癌症晚期病人提供一个能够得到医疗支持的地方,让他们有尊严、无痛苦地离开,这也得到了国家政策的支持。” 肿瘤科王晓东主任和病房的患者交流病情/受访者供图 其次,新成立的安宁疗护中心就像首钢医院的一张名片。周围老百姓对首钢医院的认知度提高,其他科室收治的病人数增加,这是安宁疗护带来的隐形福利。顾晋院长曾下定决心,在两年内让安宁疗护中心登上中央电视台。 “提到安宁疗护,就能想到首钢医院”的目标已经达成。作为全国人大代表,顾晋一直在两会上呼吁,将我国在癌症方面的医疗保障体系向早期筛查、晚期安宁疗护两头延伸,以及将安宁疗护病房设置纳入医院绩效考核。 2019年11月1日,国家卫健委发布《关于建立完善老年健康服务体系的指导意见》,首次开放安宁疗护的收费标准。根据这份文件,营利性医疗机构可自行确定安宁疗护服务内容和收费标准。非营利性医疗机构提供的安宁疗护服务,属于治疗、护理、检查检验等医疗服务的,按现有项目收费;属于关怀慰藉、生活照料等非医疗服务的,不作为医疗服务价格项目管理,收费标准由医疗机构自主确定。 开放安宁疗护收费标准后,2021年11月,安宁疗护中心的床位费由每天200元调整为每天600元,“实现基本盈利后,最大的困难也解决了。”顾晋说。 我们需要怎样的安宁疗护? 安宁疗护中心位于首钢医院住院楼14层西侧,有14间单人间病房和1间套间病房,现在从不缺病人。 比起病房,这里给人一种家的氛围。墙壁被刷成淡蓝色,门牌形状是寓意平安的红色苹果,中心设置有谈心室、图书室、简单的配餐室、SPA间,病区内有一条可以晒太阳的走廊,走廊边摆放着护士们精心照顾的一盆盆绿植。 首钢医院安宁疗护中心病房的环境/受访者供图 年轻的孩子离世后捐献出眼角膜、丈夫把医护人员派发的情人节玫瑰花递给妻子、卧床老人尝试一口极其渴望的冰糕后开心得像孩子……安宁疗护的病房里除了生命逝去的哀伤,还有生命最原始的温情。 “不从事安宁疗护的人不知道,它有一种魔力,让你越做越喜欢。”首钢医院安宁疗护中心护士长孙文喜从挂牌成立之初,一直在这里服务。 她最初接触安宁疗护是在2016年。筹备初期,首钢医院选派她和其他2名医护到台湾马偕纪念医院学习。这家医院在1990年设立了台湾地区第一家安宁病房。 成立初期,首钢医院的安宁疗护中心收治进入生命最后阶段、积极治疗已经没有意义的癌症晚期病人;现在,进入生命临终期的其他患者,安宁疗护中心也会收治。医疗护理队伍由肿瘤科承担。 首钢医院肿瘤科主任王晓东兼任安宁疗护中心主任,她表示,两边医护人员的的培养和工作目标的侧重不同,楼下肿瘤科工作重点强调针对肿瘤的治疗,楼上安宁疗护更注重临终前的人文关怀和对症治疗、减轻痛苦的照护。 “两边的护士会定期轮换。安宁疗护的理念不仅仅需要在安宁病房推行,我们希望再往前渗透,刚开始化疗的病人,甚至刚确诊恶性肿瘤的病人,我们都给他灌输安宁疗护的理念。等到终末期的时候才接触,病人及家属可能较难以接受。” 从2017年挂牌成立,孙文喜一直在安宁疗护中心服务。她表示,成立5年来,中心方方面面都有很大的变化,医护人员对安宁疗护理念越来越认同,对病人的医疗照顾越来越规范,病人和家属对安宁疗护、对生命和死亡的理解也更加深刻。 “成立之初,病人进来住院时,并不明白安宁疗护是什么。因为这里的环境好,家里有经济条件,癌症晚期的病人想着有一个地儿住,而其他医院只收治打化疗的病人。” “现在大部分到咱们病房住院的病人,可能都是奔着安宁疗护的理念。也就是说,尽可能减轻痛苦,他们对生命的长度不是很在意了,更追求在临终前没有痛苦,更追求有质量的死亡。” 首钢医院安宁疗护中心医护团队/受访者供图 在王晓东看来,安宁疗护的发展前景长远,但目前还有一些问题亟待解决:国内的安宁疗护不是一门专业学科,由老年病科、肿瘤科、疼痛科专业的医生在做,如果医生完全从事安宁疗护,职称晋升方面应该算作什么专业?“勉强放在肿瘤科的姑息治疗专业?我们都在努力把安宁疗护作为一个独立学科,希望高等院校开设相应的课程。” 2020年9月28日,北京医师协会安宁疗护专业专家委员会成立仪式在北京大学肿瘤医院举行,这是北京地区安宁疗护专业领域的首个学术平台。 三级管理模式,涉及到千家万户 王晓东去社区义诊时,常常会遇到一种尴尬处境。 挂出“北大首钢医院肿瘤科与安宁疗护中心义诊”的横幅后,社区居民看到这几个字就吓跑了,不敢往前来,尤其是那些年龄大一点的老人。 老人们避讳谈论死亡,看到横幅认为“不吉利”。其实,生老病死都是生命的必然过程。我们能选择的只有怎么样死去。 生死观念是安宁疗护推动过程中的又一道难题。 很多人对安宁疗护存在误解,“他们理解的安宁疗护就是放弃,实际上并不是完全放弃,而是积极地减轻症状达到善终的目的”,王晓东表示,肿瘤科医生在控制疼痛和腹水腹胀的前提下,科学判断病人是否还有抗肿瘤治疗的可能性,不放弃任何机会。 安宁疗护也不单单只有医院才能做。2020年12月,首钢医院安宁疗护中心王晓东团队的“医院-社区-居家安宁疗护分层规范化管理模式推广计划”成为北京市卫健委唯一批准的安宁疗护成果推广项目。 “我们想把安宁疗护的理念、经验传到社区,从社区传递到辖区内的居民。”王晓东说。 北京大学首钢医院下辖4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3个社区卫生服务站,人、财、物统一管理,形成紧密型医联体。“社区卫生医院的信息和我们医院的信息系统互联互通,患者在社区和意义的检验结果可以实现共享,为不同层级的医疗机构里的医生管理患者健康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毕竟病房和医疗资源是有限的,在我们医院调理后的病人可以回家,交由社区卫生院管理。如果病人选择居家,社区可以定期随访,社区处理不了的问题再转诊到我们医院来,这样就形成一个闭环管理。” 最终,不管在哪个阶段,病人都有医生和护士在照顾。“从医疗水平层面是一级一级递减,但是从照顾人数来看,下面病人基数更大,上面基数更小,这样才能把安宁疗护传递到千家万户。”

半夏
肿瘤患者如何升白?【升白食谱和升白针】 一篇搞明白

肿瘤患者如何升白?【升白食谱和升白针】 一篇搞明白

临床中,肿瘤患者在接受抗肿瘤药物治疗后,会无差别地杀伤肿瘤组织和正常组织,导致多种不良反应。化疗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之一是骨髓抑制,骨髓抑制会导致血液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降低,形成白细胞减少、甚至发热性中性粒细胞减少,进而造成人体免疫力的下降,引起感染,严重者可引起脏器感染如肺炎等,甚至感染性休克。   因此,提升白细胞水平(也就是升白)成为了很多肿瘤患者绕不开的话题。   白细胞是人体的“守护者”,能帮助消灭外来的病原菌,守护人体安全。一旦白细胞数值过低, 轻则引起头晕、乏力,肢体酸软,食欲减退,精神萎靡、低热等症状,重则引起感染,导致肺炎、败血症等,要知道,感染也是造成肿瘤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血常规检查中,白细胞计数低于4.0×10^9/L就叫做白细胞减少。   如何升白呢?文章为大家总结了饮食调理和药物治疗的方法,欢迎收藏转发。     什么时候食补?什么时候打升白针?   根据骨髓抑制的程度: I度骨髓抑制无需使用升白针,食补就可以 II度骨髓抑制需视情况使用升白针 III度、IV度必须使用升白针,此时食补就是辅助作用。   一、升白食谱   食补是非常好的升白方式,总体原则上,均衡饮食,多食用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的食物。注意,食补效果因人而异。   01 蛋白质   推荐食用优质蛋白,也就是动物蛋白和大豆蛋白。动物蛋白包括牛肉、鸡肉、鱼肉、鸡蛋,各种骨髓(羊骨髓、牛骨髓),不同类别的蛋白质同时吃,种类越多越好,可以促进优质蛋白被人体吸收。《点我了解如何更好补充蛋白质》   02 维生素 天然食物是维生素主要来源,建议每天摄入蔬菜300-500g,水果200-300g。   接下来推荐几款升白食补菜肴,包括五红汤、牛尾汤、枸杞羊骨汤、黄鳝骨髓汤、泥鳅汤。   五红汤 原料:红豆20颗、枸杞20颗、红皮花生20颗、红枣5颗、红糖适量。 做法:将所有食材放入陶罐添加适量水后加盖,然后把陶罐放到有水的锅里蒸煮20分钟。温时饮用,早晚各一杯。 牛尾汤   原料:牛尾1根,自己喜欢的配菜(鹌鹑蛋、红枣、西红柿等),盐适量 做法:将一根牛尾分成四段,每次取一段,再加喜欢的蔬菜炖汤,适量放盐,每期化疗吃一条牛尾。   枸杞羊骨汤 原料:大米100克、羊胫骨250克、枸杞子150克、黑豆30克,大枣10枚、盐和味精各1/3小匙 做法:羊胫骨洗净,敲碎备用;枸杞子、黑豆用清水浸泡,大枣去核,洗净备用。大米淘洗后与羊骨、枸杞子、黑豆、大枣一同放入锅中,加适量清水,旺火煮开后转小火,煮至粥熟,添加盐、味精,即可食用。 隔日1次,可长期服用。 黄鳝骨髓汤 原料:黄鳝、姜、盐/胡椒 做法:黄鳝骨洗净备用;锅里放油,加入姜片爆香,加入黄鳝骨翻炒2分钟,加入热水煮20分钟,适量加入盐/胡椒等调味料。 泥鳅汤   原料:泥鳅、葱、姜、盐适量 做法:锅里放油,将洗净的泥鳅倒入锅中干炸;然后放葱姜倒开水煮成白汤,按自己的口味加盐。 食补菜肴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添加其他配菜,色香味俱全才更有胃口! 二、升白针   […]

半夏
平平无奇的「海带」,居然有这么多好处?

平平无奇的「海带」,居然有这么多好处?

海带,是餐桌上很普通的家常食物,炖汤、凉拌、炒制等各种做法都深得人心。 就是这个平平无奇的海带,以往多项研究表明,其中所含物质具有抗氧化、抗炎等特性。 我国的研究者通过对海带中甾醇类似物测定后,找到其抗氧化和消炎保健的新证据。 《生命时报》结合研究采访专家,解读海带的养生特长,并澄清关于海带的几个常见疑问。 受访专家   北京营养师协会理事、中国注册营养师 于仁文 中国注册营养师 马跃青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系教授 黄连珍 海带消炎抗氧化有了新证据 来自广西大学的研究者在《bioRxiv》(生命科学预印本在线存档和分发服务器)发文,他们对海带中提取的5种甾醇类似物进行测定,揭示了其抗炎活性。 甾醇是广泛存在于生物体内的一种重要的天然活性物质,动物性甾醇以胆固醇为主,是动物细胞膜的重要组成部分。植物性甾醇主要为谷甾醇、豆甾醇和菜油甾醇等,而麦角甾醇则属于菌类甾醇。 动物性甾醇摄入过多会导致血清中胆固醇浓度过高,容易引发高血压及冠心病。植物甾醇可抑制胆固醇在肝脏内的生物合成,具有预防心血管疾病的作用。 研究者表示,海带有作为膳食补充剂开发的潜力,是一种健康美味又养生保健的食品。 海带里藏着6大健康好处 海带含有大量膳食纤维,丰富的碘、钙、铁、胡萝卜素、B族维生素等人体所需的营养素。 药食同源的海带也是一味中药,学名昆布,中医认为其能消痰软坚、利水消肿;西医学发现,海带有利于降脂降压,帮助防治高血压、冠心病、甲状腺肿大等疾病。 防治缺碘性甲状腺肿 碘是合成甲状腺素的原料,缺碘时会引起甲状腺组织增生肿大。海带中富含碘,有助预防缺碘性甲状腺肿。 抑制肿瘤生长 海带中的昆布多糖可以通过激活巨噬细胞,抑制肿瘤细胞增殖而杀死肿瘤细胞,也可通过抑制肿瘤血管生成而抑制肿瘤生长,还可直接抑制肿瘤生长。 抗凝血 海带中的岩藻聚糖和岩藻多糖都具有抗凝血作用。 有助降“三高” 海带中的岩藻多糖能延缓胃排空和食物通过小肠的时间,有助控制血糖。进入肠道中的海带,能将食糜中的脂肪带出体外,对降脂很有好处。 海带的降压作用可能与它所含有的昆布氨酸和牛磺酸有关,高血压患者可适当多吃些。 提高免疫力 海带中富含的海带多糖是一种免疫调节剂,对免疫功能具有促进作用。 抗放射 海带中的活性物质能阻止多种放射元素及有害重金属的吸收,或生成不溶化合物排出体外。 关于海带的3个疑问 为什么一烫就变色? 海带属于褐藻,其中主要包括两个颜色的色素,绿色的叶绿素和黄色、褐色的类胡萝卜素。海带捞出水后会变成黄褐色。 海带一烫就变色,可能是焯烫让类胡萝卜素被破坏,叶绿素的绿色就显现出来;还可能是高温改变了海带的酸碱环境,才显出绿色。这都是正常的现象。 有些海带为什么要打结? 海带打结主要有两个目的,一是海带富含可溶性海藻胶,很容易互相粘在一起,一不小心就可能煮糊了,粘在锅底,不容易清洗。打个结能很好地避免这个情况。 二是海带煮过之后表面很滑,用筷子不容易将其分开,提前打个结,可以防滑,更容易夹取。 甲状腺病人能不能吃? 海带中富含碘,很多甲状腺病人认为应对其忌口。其实,这需要分情况讨论: 甲亢。甲亢是由于甲状腺合成过多的甲状腺激素引起的,因此要忌碘,尽量不吃海带、紫菜、海鱼、海虾等海产品。 甲减。碘缺乏会引起甲减,但并不是所有的甲减都是由于碘缺乏引起的。有时碘摄入过量也可导致甲减。这类人要适当限制食用海带、紫菜、海苔等富含碘的食物。 碘与甲状腺结节。碘缺乏与碘过量均可引起甲状腺结节。良性的实性结节患者应保证适当的碘摄入量;甲状腺结节有自主功能,发生了毒性多结节性甲状腺肿,则需限制碘的摄入。 海带的营养好搭档 被誉为“长寿菜”的海带风味独特,吃法很多,和有些食材搭配后可营养互补。以下几种食材是海带的好搭档。 1 豆腐 豆腐含有一种叫皂甙的物质,能促进体内脂肪代谢,预防动脉硬化,但同时也造成体内碘的丢失。 两者营养互补,同食不仅可保持体内碘含量,还可促进蛋白质和不饱和脂肪酸吸收。 2 冬瓜 冬瓜含有的葫芦巴碱能促进人体新陈代谢,抑制糖类转化为脂肪。两者同食,不仅能消暑,还有助于减肥瘦身。 海带冬瓜汤特别适合更年期女性食用,有助预防骨质疏松,减少更年期综合征和内分泌失调等不良症状。 […]

半夏
多喝牛奶可能致癌?50万中国人数据研究显示:每天多喝50g奶,肝癌、乳腺癌风险可能增加12%及17%!

多喝牛奶可能致癌?50万中国人数据研究显示:每天多喝50g奶,肝癌、乳腺癌风险可能增加12%及17%!

“一天一杯奶,强壮中国人”,很多人应该都听过这句口号,很多中小学也会在课间为学生提供牛奶加餐。多喝牛奶可以说已经成为了中国人的一个健康共识。 但在上周,一篇“牛奶致癌”的研究[1]火爆了网络。这一研究一共纳入了50万名中国成年人,随访了近11年,结果显示每天每多摄入50g乳制品与癌症风险升高7%,肝癌风险升高12%和女性乳腺癌风险升高17%相关。 面对这样的结果,人们不禁要问,这个奶,它还能喝吗? “牛奶致癌”这个研究是怎么回事?   牛奶等乳制品一直以来都被认为是一个防癌食品,很多研究都证明,乳制品对癌症,尤其是结直肠癌具有保护作用[2]。不过这些研究大多针对的是西方人,而西方人和中国人在对牛奶的代谢上可以说是差异巨大,比如说在西方罕见的乳糖不耐症,却会影响90%左右的亚洲人[3]。 为了探究中国人中食用乳制品与癌症发病率的关系,中国嘉道理生物样本库、北京大学、牛津大学等多单位联合在青岛、哈尔滨、海口、苏州、柳州五个城市和四川、甘肃、河南、浙江、湖南五省的农村地区展开了调查,共有512726人被纳入研究。 基线时,所有参与者的平均年龄52岁,59%是女性,44%居住在城市,20.4%的人每周至少食用一次乳制品,68.5%的人从不或很少食用乳制品。总体来说,城市地区的乳制品消费量高于农村。 研究发现,食用乳制品确实有助于提高身高。相比几乎不吃乳制品的人,每周至少吃一次乳制品的人平均高了15px,腿长也平均长了7.5px。而且,食用乳制品的人还相对较瘦,BMI略低于几乎不吃乳制品的人。 在平均10.8年的随访后,50万名参与者中有29277人患上了癌症。相比于几乎不食用乳制品,经常食用乳制品与癌症风险提高9%、肝癌风险提高18%、女性乳腺癌风险提高22%、淋巴瘤风险提高23%相关。不过在对多种偏倚因素矫正后,与淋巴瘤的相关性不再显著。 平均来说,每天每多吃50g乳制品,与癌症风险升高7%、肝癌风险升高12%,女性乳腺癌风险升高17%相关。而且,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年轻还是年老,居住在城市还是农村,各个亚组中也都存在着类似的相关性。 乳制品摄入与总体癌症风险、肝癌风险、淋巴瘤风险和女性乳腺癌风险升高相关,其中与淋巴瘤的相关性在多重调整后不再显著 对于这样的结果,研究人员也给出了几点解释: 首先就是饮食模式。相比于西方,中国人的乳制品消费量整体上是较低的,日常饮食中植物性的食物也会更多。而在近期一项包含高比例素食者和连牛奶都不喝的纯素食者的队列研究中,也出现了乳制品消费与乳腺癌风险正相关的现象[4]。 其次,中国人和西方人的癌症谱也不大相同。以往西方的研究中,乳制品对癌症的保护作用主要体现在结直肠癌,而中国结直肠癌的发病率显著低于西方。而本次研究中被发现和乳制品相关的肝癌,中国的发病率却要高于西方。 另外,食用乳制品会增加血液中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水平[5],而较高的IGF-1水平是和乳腺癌等一些癌症风险增加相关的[6]。中国还有大量的乳糖不耐人群,他们对牛奶的代谢可能也会存在差异,使得乳制品和癌症的关系与西方人群不同[6]。 中国乳糖不耐人群比例很高 牛奶真不能喝了吗?   从研究来看,喝牛奶似乎真和癌症风险增加有关。但需要注意的是,这一研究只是一个观察性研究,牛奶和癌症之间的相关性也不等于因果关系。中国人喝牛奶会不会增加癌症风险,依然需要更多的研究。 另外,牛奶等乳制品是钙质的一个重要来源,对心血管疾病也有一定保护作用。论文合著者,牛津大学的杜怀东博士也表示:“虽然我们的研究表明,经常食用乳制品与某些癌症之间可能存在直接联系,但乳制品也是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重要来源。仅仅根据当前的研究,或者没有确保从其它来源摄取足够的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就减少乳制品消费是不明智的。” 参考文献: [1].Kakkoura M G, DuH, Guo Y, et al. Dairy consumption and risks of total and site-specific cancersin Chinese adults: an 11-year prospective study of 0.5 million people[J]. BMCmedicine, 2022, 20(1): 1-13. [2].Barrubés L,Babio […]

小D
最全总结丨关于液体活检,你想知道的都在这里!

最全总结丨关于液体活检,你想知道的都在这里!

目前液体活检在国内的应用情况如何? 肿瘤的液体活检主要包括循环肿瘤DNA(即circulating tumor DNA,ctDNA)、游离肿瘤细胞(circulating tumor cell,CTC)及外泌体(exosome)。众多研究表明三者与肿瘤的早诊、治疗、预后等均存在相关性。目前在临床应用最多的当属ctDNA检测。   正常人的体液内亦存在来自于机体正常细胞的游离DNA,简称循环游离DNA;在肿瘤患者体内,循环游离DNA不仅仅来自于正常细胞,还有一部分来自于肿瘤细胞,即ctDNA是循环游离DNA的一部分,因此我们可以通过检测ctDNA相关变异状态作为来自肿瘤细胞的标志物。目前临床肿瘤ctDNA检测最常见的应用领域为治疗方案选择及耐药监测。   由于ctDNA具有片段化程度高、丰度低等特点,其主流检测方法包括Cobas法、Super-ARMS法、高通量二代测序(NGS)及数字PCR。      Cobas检测:作为第一个被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准的ctDNA检测试剂盒,仅对血液ctDNA中的EGFR基因常见突变进行检测,在以上四种ctDNA常用检测方法中敏感度较低;   Super-ARMS法:仅对EGFR基因常见突变进行检测,其通过对传统扩增阻遏突变系统(Amplification Refractory Mutation System,ARMS)法的优化升级,灵敏度更高,可检测低至0.2%丰度的突变,并且于2018年通过中国药监局审批;   NGS:优点在于可同时检测多个基因相关变异,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对患者肿瘤变异情况做出全面了解,缺点在于操作复杂,费用较为昂贵;   数字PCR检测:为目前最敏感的检测方法,可以识别低至0.03%的突变,但是缺点在于检测通量低,每次仅能检测一个位点,并且仅能检测已知位点的突变。  哪些情况下适合采用液体活检? 要了解液体活检具体的应用场景,首先应明确液体活检的优劣势。   液体活检最大的优势在于微创、快捷,易于动态监测;一定程度上全面反映肿瘤整体变异状态,不受肿瘤异质性影响;适用人群更广泛,对于难以取得活检肿瘤组织或取得肿瘤组织不够基因检测的患者,液体活检提供了一个了解肿瘤基因变异状态的有效途径。   然而,液体活检最大的劣势在于其并非富集肿瘤的检材,大量的正常组织释放基因组DNA稀释了肿瘤来源的DNA,造成ctDNA突变丰度很低(一般低于1%),对ctDNA突变的检测无异于大海捞针,或者更形象地说:从一堆稻草(正常组织来源的循环游离DNA)中找一根针(来自肿瘤细胞的ctDNA)一样困难,因此对ctDNA的检测方法灵敏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 早期诊断   肿瘤的早期诊断其最大特点为肿瘤负荷很低,可能影像学上都没有明确的肿瘤病灶。此时血液中ctDNA的含量亦极低,普通针对ctDNA突变的检测难以满足早诊的要求。   值得庆幸的是,细胞从癌前状态向癌症发展过程中,DNA甲基化改变是贯穿整个恶性转化的表观遗传学改变。即使在肿瘤发展的最早期阶段,DNA甲基化模式也已经与正常细胞存在显著差异;其次,甲基化水平的改变是具有组织特异性的,即对甲基化进行检测及比对,能够进行器官溯源,发现到底是哪里可能会发生或已经发生了肿瘤。   因此,对ctDNA的甲基化水平进行检测,是一种有效的肿瘤早期筛查辅助手段。比如SEPT9基因甲基化检测试剂盒对结直肠癌诊断的敏感度及特异性可达74.8%及97.5%[1],现在已经可以作为一种结肠镜前的初筛手段。   2. 指导靶向治疗   肿瘤的靶向治疗是目前临床最常见的ctDNA检测应用场景。根据《非小细胞肺癌血液EGFR基因突变检测中国专家共识》[2],如果有肿瘤组织,推荐直接用肿瘤组织进行驱动基因检测;但是若没有肿瘤组织样本或者肿瘤组织样本不足的情况下,液体活检可作为很多患者基因检测的首选。   由于中国非小细胞肺癌人群中EGFR为最常见的驱动基因变异(约40%-55%),此时对肿瘤驱动基因的检测,既可以使用Cobas或者Super-AMRS法对EGFR基因常见突变进行检测,也可以使用NGS,一次性对所有肺癌相关驱动基因变异进行全面检测。   但无论是何种检测方式,应注意的是若组织活检或者液体活检有任何一个是阳性,患者就应当考虑使用靶向药物;当液体活检先行的时候,若液体活检为阴性,应提示患者可能存在假阴性,必要时再取活检,以避免错失可能的靶向治疗机会。   3. 耐药监测   靶向治疗终归面临耐药的问题,而液体活检由于微创快捷的优势,是理想的耐药监测材料。对于EGFR一代或者二代TKI用药人群,约半数以上的患者出现EGFR 20号外显子T790M而耐药[3],因此对于此类患者的耐药监测可使用敏感度高且成本低的数字PCR法对T790M单点进行监测。如果患者已经出现了耐药,亟需探索其耐药机制以更换治疗方案,此时推荐使用NGS对基因变异的整体状态进行检测,以便全面寻找耐药原因。   4. 预后评估 […]

半夏
出院后的康复期肿瘤患者: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预防肿瘤复发

出院后的康复期肿瘤患者: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预防肿瘤复发

肿瘤的发生发展是一个涉及多基因改变、多阶段渐进性积累的复杂过程,饮食习惯、生活方式、生活环境等因素都会影响这个过程,其中饮食因素占有重要地位。   英国癌症研究会发布报告表明,英国每年确诊的癌症患者中,超过 4 成是由吸烟、饮酒、缺乏蔬菜水果、不运动等不良生活方式引起的。   随着对肿瘤认识的深入,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通过控制吸烟、饮酒、不良饮食习惯和体重超重等肿瘤的高危因素可以有效降低肿瘤发生和复发风险。   对于出院后的康复期肿瘤患者,既要结合肿瘤治疗及机体的代谢状况,也要充分考虑患者的基础疾病情况。《恶性肿瘤患者康复期营养管理专家共识》收集了大量循证医学证据,提出在肿瘤康复期必须重视营养管理,科学饮食,进行规范的营养治疗,避免一些饮食误区。因此,康复期的肿瘤患者应定期寻求 专业营养师的帮助,以改善自身营养状况,预防肿瘤复发和转移。   一、能量及营养素供给    1. 能量   参考健康人群标准及体力活动状况等,予以 25~35kcal/kg/d,再根据患者的实际能量需求进行调整;如存在摄入不足,需考虑提高膳食摄入的能量密度。 2. 碳水化合物   如患者不存在胰岛素抵抗,碳水化合物供能应占全日总能量的 50%~65%;如存在胰岛素抵抗,应占总能量 40%或更低;在胃肠功能允许的条件下,应增加全谷物食物、蔬菜和水果摄入,限制添加糖摄入。  3. 蛋白质   肝肾功能无明显异常者应摄入充足蛋白质,达到 1.0~1.5g/(kg·d),其中优质蛋白质应占总蛋白量的 50%以上。 4. 脂肪   如不存在胰岛素抵抗,膳食脂肪供能应占全日总能量的 20%~35%;如存在胰岛素抵抗,可在保证必需脂肪酸供应的基础上,增加中链脂肪酸供给;并减少碳水化合物的供能比,优化糖脂比例;应限制饱和脂肪摄入,增加 n-3 多不饱和脂肪酸和单不饱和脂肪酸摄入。  5. 营养素补充剂 应该从均衡膳食摄入必需的各类微量营养素,没有必要时不盲目使用营养素补充剂;在膳食摄入营养素不足,或经生化检查或临床表现证实存在某类营养素缺乏或不足时,可经有资质的营养(医)师评估后使用营养素补充剂。 6. 营养支持   存在营养风险的患者应及时就诊于有资质的营养(医)师,经营养咨询加强膳食营养供给,必要时加用口服营养补充(ONS)或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如膳食摄入没有改善营养状况,或不能满足 60%目标能量需求超过 1 周,可依次选择肠内或肠外营养。     二、膳食模式  恶性肿瘤完全缓解患者食物应多样化,多吃新鲜蔬果和全谷物食品,摄入充足的鱼、禽、蛋、乳和豆类,减少红肉,限制加工肉类摄入;如存在早饱、纳差等症状,建议少量多餐,减少餐时液体摄入,餐间补充水分。  三、运动和心理治疗  恶性肿瘤康复期患者可在专业人士指导下选择适合自身特点的规律性身体活动,并遵循循序渐进原则;心理问题应及时应用心理疗法进行干预。 四、康复期肿瘤患者的合理饮食指导 1. […]

半夏
肿瘤病人是否该打新冠疫苗,一文全解析

肿瘤病人是否该打新冠疫苗,一文全解析

2022年以来,新冠疫情再次袭扰中国:各地疫情此起彼伏,新增阳性感染者数逐日攀升。在此背景下,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再一次成为肿瘤病友关心的焦点:是不是该去打新冠疫苗,什么时候打,打什么牌子的更好?本文尝试用数据说话,给大家提供一份简明实用的建议。   01 肿瘤病人,是遭受新冠疫情威胁最严重的脆弱人群之一   据统计,2020年我国新发的癌症患者有457万,死亡病例有300万。全体人群中肿瘤病友(包括新确诊的和既往确诊的)的比例大约占0.6%左右。   肿瘤病友由于疾病本身以及治疗导致的副作用等原因,常常处于免疫抑制状态,因此更容易感染新冠病毒。   2020年武汉疫情爆发初期,国内就有学者统计了其中1590名新冠病毒感染者的合并症情况,发现其中肿瘤病友所占的比例高达1%,这个比例高于肿瘤病友在全体人群中的占比,初步证实了肿瘤病友的确更容易感染新冠病毒。此后,更大规模的类似研究一次又一次的证实了该结论。   此外,相比于普通人,肿瘤病友一旦感染了新冠病毒,其后果更加严重,表现为住院率、重症率和死亡率更高。早在2020年就发表的一项荟萃分析,纳入了46499名新冠病毒阳性感染者,其中包括1776名肿瘤病友,将两组人群的基线特征进行匹配和均衡后发现:相比于非癌症患者,癌友感染新冠病毒后ICU入住率提高56%,死亡风险提高66%。   后续其他研究也纷纷得出类似的结论:相比于非癌症患者,肿瘤病友感染新冠病毒后重症率和死亡率大幅度提高。   02 肿瘤病人接种新冠疫苗保护力打折扣,但是疗效依然明显 与国内通行的做法(不鼓励或者不允许肿瘤病人接受新冠疫苗)不同,国外绝大多数权威机构和医学指南均推荐肿瘤病人积极接种新冠疫苗。 美国国家疾控中心、NCCN指南、国际老年肿瘤学会、欧洲肿瘤内科学会、美国临床肿瘤协会、癌症免疫治疗学会、法国癌症免疫治疗学会、西班牙肿瘤内科学会等国外、国际协会,均一致推荐肿瘤病友积极接种新冠疫苗,甚至考虑到肿瘤病人的免疫抑制状态以及一旦感染新冠病毒后果的严重性,将肿瘤病人纳入接种加强针(第3针)的优先人群。正因为国外肿瘤病友大规模接种新冠疫苗,为我们积累了丰富的疗效和安全性数据。 疗效方面,总体而言,是亦喜亦忧。 喜的是,多项大规模数据显示,新冠疫苗的全程接种和加强针接种,可以提供相当程度的保护力。比如入组条件严格的3期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纳入的肿瘤病友绝大多数是病情稳定期病友)的亚组分析显示:46429入组的受试者中,包含3813名肿瘤病友,完成2针疫苗接种并随访满6个月后,疫苗接种组有4人出现了有症状的新冠病毒感染,而未接种疫苗的对照组有71人出现了有症状的新冠病毒感染,换算下来接种2针mRNA新冠疫苗在肿瘤病友中,对有症状感染的保护力高达94.4%,这一疗效数据和总体人群无统计学差异。 当然,这样一个高水平的保护力数据,在真实世界中是要打折扣的。比如,2022年2月发表的一项来自真实世界的人群数据,184485名肿瘤患者纳入分析(各种各样的病人都纳入,包括正在治疗的),其中113796名患者接受过新冠疫苗的接种,将其中基线特征(比如年龄、性别、人种、肿瘤类型、肿瘤分期、接受治疗的情况等)进行匹配后,接受过疫苗接种的29152名肿瘤病友与相同数量的未接受过疫苗的肿瘤病友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显示:2针新冠疫苗接种后,可以将新冠病毒感染的风险降低58%。 总而言之,不管是精挑细选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还是真实世界的研究,均提示接种新冠疫苗,在肿瘤病友中,依然能提高相当高水平的保护力,这是可喜的部分。 不过,也有隐忧。肿瘤病友,尤其是血液系统肿瘤病友和正在接受放化疗等治疗的肿瘤病友,接受疫苗注射后,保护力大打折扣。比如上面刚刚提到的纳入了184485名真实世界肿瘤病友的研究就给出了相关数据: ● 接种疫苗前6个月内均未接受过任何抗癌治疗的病友,疫苗接种后保护力可以达到85%;而接种疫苗前3个月内接受过任何抗癌治疗的病友,疫苗接种后保护力下降到54%; ● 实体瘤患者疫苗接种后平均保护力是66%,而血液肿瘤患者疫苗接种后保护力急剧下降到19%; ● 靶向药对疫苗保护的打击最大(接受靶向药治疗的患者,疫苗接种后保护力下降到29%),化疗次之(保护力数据是57%),内分泌治疗影响最小(保护力数据是76%)。 此外,众多疫苗接种后诱导出保护性抗体的比例和浓度的研究,也得出了类似的结论:肿瘤病友,相比于非肿瘤人群,疫苗接种后诱导产生的保护性抗体的比例下降,浓度下降,尤其是那些正在接受化疗、靶向治疗等抗癌治疗的患者。   03 肿瘤病人,接种新冠疫苗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与总体人群基本相当   100%安全的疫苗,是不存在的,但是疫苗接种后发生不良反应的概率总体而言是非常低的,而且绝大部分是轻微、容易处理的。一般而言,接种疫苗后常见的副作用主要是:头痛发热、咳嗽、接种部位局部红晕、呕吐、食欲不振、腹泻等,一般不需处理,短期内可自行恢复,如果持续以上症状,需要及时就医。 目前,众多研究显示,肿瘤病友相比于普通人群,接种新冠疫苗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和类型,基本是相似的。 纳入四万六千多人的3期临床试验数据显示:疫苗接种后肿瘤病友中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率是5.6%,而总体人群中是4.3%;疫苗接种后发生威胁生命的严重副作用发生率,肿瘤病友中是千分之4,而总体人群中是千分之6。 这里有一点需要强调,上述不良反应未必一定和疫苗是相关的。临床试验设计过程中,接种疫苗和安慰剂是随机双盲的,接种安慰剂组也会出现一定比例的“不良反应”(提示这些不良反应很可能是心理暗示或者其他非疫苗接种相关的因素导致的)。比如,接种了安慰剂的对照组,发生威胁生命的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率,在肿瘤病友中是0.9%,在总体人群中是0.7%。 综上所述:疾病稳定(抗癌治疗结束1-3个月以上)的肿瘤病友,建议积极接种新冠疫苗,甚至应该积极接种加强针。而正在接受放化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或者前期治疗后不良反应严重尚未康复的病友,暂缓接种新冠疫苗。 参考文献: [1]. LiangW, Guan W, Chen R, et al.Cancer patients in SARS-CoV-2 infection: a nationwideanalysis […]

小D
这些保健食品有没有“真疗效”?肿瘤患者能吃吗?

这些保健食品有没有“真疗效”?肿瘤患者能吃吗?

在患者群中,我们往往能收到肿瘤患者们关于保健食品的疑问,就比如灵芝孢子粉,我们该不该吃,有没有疗效?那么小编今天就来盘点下大家常见的保健食品究竟如何。 灵芝孢子粉 灵芝孢子粉中含有的丰富的灵芝多糖和灵芝三萜类化合物,是能够提高人身体免疫力,扶助正气的。灵芝孢子粉也具有抗过敏、抗氧化、抗炎、抗病毒、保护心血管、保护肝脏、肾脏、神经系统、抑制血小板聚集、降低血压、降低胆固醇、降低血糖、抗失眠等作用,还可减轻肿瘤患者在放化疗期间引起的不良反应,减轻他们的痛苦,从而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1]。 需要注意的是,灵芝孢子粉对肿瘤治疗只能起到辅助作用,绝对不能作为肿瘤治疗的主要手段。 食用时尽量选择经过破壁处理的灵芝孢子粉,以保证其有效成分的利用率。 另外,服用灵芝孢子粉也有相应的禁忌: 对灵芝孢子粉过敏者禁用 有胃炎的患者,特别是严重的胃溃疡的患者禁用,以防止诱发溃疡处出血 灵芝孢子粉有抗凝作用,手术前后以及有出血风险的人慎用 人参、红参、西洋参…… 虽然都叫“参”,但功效各不相同,详见下表: 选择服用“参”来调理身体,一定要先到中医科经过医生的四诊合参、辨证论治,再遵医嘱服用。“诸参辛芍叛藜芦”,服用除太子参以外的参,期间须忌服藜芦还有萝卜。 阿胶 研究发现,阿胶有加速红细胞和血红蛋白生成,治疗缺铁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血小板减少症;因血虚、血瘀和血热引起的月经不调;促进钙的吸收和贮存;扩张血管,促进血液循环;提高机体免疫力,增强大脑的记忆力,抗疲劳;缓延衰老,补血,美容养颜等作用。并且对细胞免疫有双向调节作用,能对阻抑肿瘤的NK细胞有较好的增强作用,从而辅助抗癌[2]。 肿瘤患者身体虚弱,可以吃些阿胶来增强免疫力、补充气血、抗疲劳等。 服用阿胶也有宜忌: 凡脾胃虚弱者应慎用阿胶 患有感冒、咳嗽、腹泻或女性经期,应停服阿胶 患有红斑狼疮等自身免疫性疾病或过敏体质的人,须谨慎使用 瘀血未排清者或“三高”患者不宜服用 蜂胶 蜂胶是蜜蜂从植物芽孢或树干上采集的树脂,将其混入其上腭腺、蜡腺的分泌物加工而成的一种具有芳香气味的胶状固体物,主要包含蜂蜡、 蜂花粉、树脂以及挥发油等成分。 受地理环境、气候条件等因素的影响,不同来源的蜂胶功能成分及生物活性也有所不同。 多项研究表明,蜂胶具有抗氧化、提高免疫力、抗病毒、抗菌、调节血糖血脂、保护肝脏、抗癌以及抗炎等多种功效。 蜂胶的抗炎作用尤其突出,甚至优于很多抗生素。在肿瘤治疗中辅助使用蜂胶后,患者的口腔溃疡会有一定的好处。 除了上述功能外,蜂胶还有调节肠道菌群、修复皮肤损伤和缓解焦虑抑郁的作用[3]。 鱼油 深海鱼油中富含人体必须的多元不饱和脂肪酸DHA和EPA,这就是人们常说的脑黄金,青少年时期这两种成份在血液中大量存在,所以人的体力、精力、非常旺盛,也不容易患病。 EPA和DHA具有良好抗动脉粥样硬化、降血脂、降血压、补脑健脑,预防老年性痴呆症、提高视力、防治近视眼、提高免疫力的作用[4]。 需要注意的是,切勿过量服用,高浓度的DHA、EPA鱼油若服用不当,可能会出现头晕、恶心等症状。另外,DHA、EPA氧化后可产生丙二醛,对人体极其有害,氧化产生的自由基有致癌作用,脂类氧化物还可使心血管粥样硬化,损坏血管内壁,使之变脆,从而导致高血压和脑出血。 蛋白粉 蛋白粉是提纯了的大豆蛋白、酪蛋白、乳清蛋白的粉剂或上述几种蛋白混合的粉剂。 蛋白粉的主要作用是纠正机体的蛋白质营养不良,适用于蛋白质处于重度亏损状态的人群,如感染、创伤、烧伤、糖尿病胃动力障碍、肺结核、慢性肝炎、外科大手术术后、肿瘤放疗和化疗的患者;也适用于蛋白质摄入或吸收不足的人群,如神经性厌食,功能性消化不良,小肠吸收障碍患者;这些患者在经医生确定肠胃功能允许时,可以口服蛋白粉。 另外,处于某些特定阶段的人,如孕妇、乳母和胃肠道功能较弱又进食少的老年人可遵医嘱补充蛋白粉。 有一些人是禁用蛋白粉的,包括:对蛋白粉成分过敏、胃肠功能不允许、处于禁食状态的患者、急性胰腺炎患者、肾功能不全患者、肝硬化、肝性脑病患者和高位肠瘘患者等。 写在最后 保健食品在肿瘤的治疗中只可作为辅助治疗,选择保健食品时切勿盲目,遵医嘱适当补充可“锦上添花”,过度依赖则会“雪上加霜”。 参考文献   [1]刘艳荣,黄厚今.灵芝孢子粉功能作用的研究进展[J].中国食物与营养,2016,22(04):65-69. [2]茹茹.正确服用阿胶保健养生[J].开卷有益-求医问药,2022,(03):63. [3]葛怡青,汪浅 & 仝涛.(2022).蜂胶功能成分及生物活性研究进展.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04),1027-1035. doi:10.19812/j.cnki.jfsq11-5956/ts.2022.04.058. [4]肖玫,欧志强.”深海鱼油中两种脂肪酸(EPA和DHA)的生理功效及机理的研究进展.” 食品科学 .08(2005):522-526.

半夏
癌细胞的自述:我是怎样一步步疯狂生长的!

癌细胞的自述:我是怎样一步步疯狂生长的!

我就是传说中的癌细胞 虽然你们都不喜欢我 一直想消灭我 但,我还是想说说 我是怎么进阶成一个让人闻风丧胆的可怕角色的    

半夏
舆论漩涡!新冠药“千金藤素”专利发明人童贻刚直面回应多点争议

舆论漩涡!新冠药“千金藤素”专利发明人童贻刚直面回应多点争议

近日,我国科学家近日发现的新冠治疗新药获得一项国家发明专利授权引发广泛关注与热议。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根据专利说明书,10uM(微摩尔/升)的千金藤素抑制冠状病毒复制的倍数为15393倍。   消息一出,“千金藤素”概念瞬间炸锅,引起强烈连锁反应。   资本市场上,一些八竿子打不着的“千金藤素概念股”遭爆炒;“千金藤”相关商标和域名遭抢注;而围绕“千金藤素”药物本身的争议也纷至沓来。   对此,结合此前该项专利发明人北京化工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童贻刚教授接受采访时的回答,以及今日(5月16日)下午,在由同写意发起的连线童教授的直播中的讲解问答,新浪医药特别整理了一些热议焦点问题(有删改)。 A 关于热议焦点   Q:为何有日本关于“千金藤素抗新冠病毒”的论文早于你们?   2020年4月,日本国立传染病研究所所长胁田隆字教授团队发表论文证实了千金藤素抗新冠病毒的效果。 2020年5月,童贻刚教授团队在《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上发表题为《利用新冠相关冠状病毒模型在临床批准的药物中寻找用于治疗新冠的药物》的论文,这也是发现千金藤素能够抑制新冠病毒的关键论文。 A:事实上,童团队于2020年2月最早原创发现千金藤素具有超强抗新冠病毒活性,同年3月发表的相关论文,不过当时该论文是在线翻译发表的,等2020年5月在《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 Q:该专利于2021年8月申请,在过去1年时间内,为何尚未进入动物实验? A:在新冠疫情爆发初期,大概有200多个新冠药同时上临床,资源和资金不够。 Q:此次“千金藤素”爆火,是否是有意联合媒体炒作?   A:此次爆火,纯粹是出于偶然,事实上,早在大约两年前刚得出这项研究发现,做了更多宣传工作,但是根本没有引起关注。 Q:如何看待资本市场关于“千金藤素”概念的狂欢? 值得注意的是,在获批专利消息爆出后,生物谷、步长制药、华北制药、大理药业、千金药业、云南白药和阿拉丁等多只与千金藤素“有关”的个股表现活跃。)   A:资本市场的事情与我们无关,事实上在我们看来目前在国内是买不到这个药的,有的企业只有生产批号,没有在生产这个药,没有真正相关概念的企业。 Q:千金藤素“新冠药”临床和上市还有多远?   A:我们团队是做科研的,主要从事前期的开发工作,我们现在接洽合作单位开展这个药物研发,到上临床和上市还需要一段时间。我们团队的专利能保证该新药在中国的应用,或许在2023年的时候该药会有“眉目”。 Q:是否有企业开始接洽合作。   A:已经有一些企业开始接洽合作。 B 关于研究发现 Q:“千金藤素”对抑制新冠病毒传播扩散有效,如何发现的?   A:这项研究早在2020年初就进行了,当时应用的病毒样本来自于一种从穿山甲体内分离出来的冠状病毒(被称为穿山甲冠状病毒xCoV),为什么用它呢?因为它与新冠病毒的刺突糖蛋白(S蛋白)同源性高达92.5%,是当时成功分离培养同源性最高的病毒,而且两者感染细胞的受体相同,最关键的是xCoV不感染人,所以用它做研究样本最为合适。   我们利用独有的药物筛选平台,从数千种药物中筛选出3种药物:千金藤素(千金藤碱)、西拉菌素、盐酸甲氟喹,进行对比试验,最后发现千金藤素效果最佳,10μM的千金藤素抑制xCoV病毒复制的倍数为15393倍,通俗地讲如果面对15393个新冠病毒个体,只要使用了10μM的千金藤素,就能把新冠病毒干到只剩下一个,也就是说千金藤素对抑制新冠病毒传播扩散很有效。   Q:千金藤素抑制新冠病毒感染细胞潜在机制是什么?   A:1、通过抑制S蛋白与ACE2的结合,以及细胞膜Ca2+离子信号通路来抑制病毒入胞;2、 通过抑制热休克蛋白反应来抑制新冠病毒感染细胞;3、通过上调细胞内胆固醇水平,抑制病毒感染细胞;4、通过调节宿主免疫能力来抑制病毒感染细胞。除此以外,千金藤素可能还存在其他抑制新冠病毒感染的作用机制。 Q:15393这个看起来极其醒目的数字代表什么?   A:这个数字通俗地讲,可以理解为不用千金藤素药物时如果有15393个病毒,在用10微摩尔/升千金藤素药物的情况下,病毒数将只有1个。也就是说,很少量的千金藤素就能阻止新冠病毒扩增和传播。   Q:对比目前已经上市的新冠特效药差别如何?   A:从目前的研究数据看,该药物抑制新冠病毒的能力在所有人类发现的新冠病毒抑制剂中排名靠前。   最有力的一个证据是一篇美国人发表的Science文章,他们的研究发现,千金藤素抗新冠病毒的效果比其他药物都要好,是目前为止知道的细胞水平抗新冠病毒最有效的药物。加拿大一个公司已经在美国FDA进行了临床试验登记,预计他们今年下半年将开展千金藤素治疗新冠的临床实验。 资料来源: 1.《治新冠新药找到了!我国发现千金藤素并获专利,国内外同行咋评价》 […]

半夏
腰椎间盘突出、肩周炎:这些我们自以为常见的不适症状,很有可能是癌症的征兆!

腰椎间盘突出、肩周炎:这些我们自以为常见的不适症状,很有可能是癌症的征兆!

面对癌症初诊患者,我们听到最多的一句话就是: 「原来患癌早有预兆,要是早点注意到就好了」 事实上确实如此,根据中国最新癌症统计数据,每年新确诊的癌症患者中,约有60%在确诊时就已属于晚期。 而所有癌症都不是一蹴而就的,无论是恶性程度多高的癌症,从基因突变开始到最终不断成长直至转移,可能都会花费十年甚至更久的时间。在这个过程中,只要我们能从癌症发生的任何一点蛛丝马迹中找到它的存在,就能将其消灭在萌芽状态,避免陷入无止境的拉锯战中。 那么,癌症出现的征兆到底有哪些呢?今天我们的科普内容,就是当我们的身体出现哪些症状,可能是癌症来临的征兆。在这其中,很多症状都是我们意想不到的。 头晕头痛、走路不稳、双眼重影、视觉缺失等   这可能是脑癌或是癌症脑转移的征兆!脑部癌症的症状与征兆其实非常明显,当脑部发生癌症时,由于肿瘤及其产生的水肿对脑部不同区域造成压迫时,我们人体就会产生相应的不良反应。 这些症状相对较为明显,不容易被我们忽略。唯一需要注意的是,某些脑部肿瘤的症状与高血压的情况较为类似,各位读者一定要注意甄别。 脖颈僵直、难以活动脑袋、偶伴随头痛、意识不清等情况   这是非常容易被我们忽略,同时也是非常凶险的一种癌症类型——癌症脑膜转移可能出现的症状。脖颈僵直、脑袋难以活动是其非常典型的表现之一,患者出现这种症状时往往不能第一时间联想到它是癌症脑膜转移的典型症状,而可能会误会为颈椎间盘突出、肩周炎等疾病,导致贻误抗癌时机。 因此,当出现这类情况时,如果排除了肩周炎等疾病以外,要第一时间警惕癌症脑膜转移的风险。 口腔溃疡反复不愈、口腔中忽然有“鼓包”出现   口腔溃疡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小毛病”,但如果我们遇到口腔中出现固定性溃疡,并且经治疗3~4周后仍然持久不愈的,就务必要提高警惕了,这很有可能是白塞氏病或口腔癌的症状。尤其是长期嚼食槟榔的人群与吸烟的人群。 此外,当口腔中忽然出现不明的“鼓包”时,也要加强警惕,很有可能也是口腔癌或腮腺瘤的表现。 不明原因的吞咽困难、吞咽疼痛、长期食道灼伤感   这些症状都是很典型的食管癌征兆。食管癌是中国非常高发的一种癌症,长期食用过热过烫的食物是诱发食管癌的主要原因之一。 因此,如果有这类不良饮食习惯的读者们一定要加强日常体检,定期进行胃镜检查,避免食管癌的风险与威胁。 长期恶心怄气、消化不良、胃痛、反酸、不明原因口臭等 这很有可能是胃部感染幽门螺旋杆菌、甚至可能是罹患胃癌的症状。幽门螺旋杆菌是诱发胃癌最重要的原因之一,近期也被世界卫生组织列入了I级致癌物之一。感染幽门螺旋杆菌致癌的三部曲通常是: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胃癌。 因此,一旦出现了上述症状的读者,请尽快进行胃镜、幽门螺旋杆菌检查,以避免胃癌风险。 持续咳嗽、痰中带血   这两种症状非常常见,也非常典型,就是癌症最常见的症状。现实生活中,咳嗽非常常见,但我们如果遇到久治不愈的咳嗽要小心了!很多特殊表现的咳嗽,要高度怀疑肺癌。 肺癌的排查,其实不难。出现了久治不愈的咳嗽,只要超过两周,用药也没有好转的病人,都建议做胸片检查,看看肺部是否有病变。 体重大幅下降、持续疲劳   “不知不觉就患上了肝癌”,这是所有肝癌患者在得知自己病情的第一反应。 在所有癌症中,肝癌可以说是最为隐秘的癌症之一,这与我们肝脏的特殊性质密切相关:临床上,肝脏总是被我们称为“沉默的器官”。因为肝脏本身没有痛觉神经,即便它出现了再大的问题,只要没有影响到其它器官大家都是难以感受到的。 于患者个人而言,很多早期、中期的肝癌都不会有明显症状,唯一可能出现的预兆就是患者体重忽然出现大幅下降。(这是由于肝脏是非常重要的消化器官,会分泌很多消化酶以及胆汁,当出现严重问题时,人体消化功能会因此受损,无法很好的汲取营养;而另一方面肿瘤的疯狂生长会对人体造成非常大的消耗,造成体重莫名其妙的下降) 因此,当你或身边某位朋友忽然出现了体重不明原因的大幅下降时,千万不要沾沾自喜认为减肥成功,而是要警惕是否出现了肝癌的问题。 全身骨痛,尤其是颈椎、腰椎部位骨痛   这是最容易被误会的一种癌症症状。骨转移是各类癌症最常出现的转移部位,尤其容易出现在颈椎及腰椎之间。很多患者在没有警惕的情况下很有可能会误认为是腰椎/颈椎间盘突出,采取错误的治疗方式。甚至有患者错误的采取牵拉等治疗方式,导致了瘫痪的严重后果。 因此,当患者们出现了不明原因的骨痛,尤其是颈椎、腰椎部位骨痛,一定要多留个心眼,排除癌症骨转移的风险。 不明原因肠梗阻、便血   以上两项肠癌可能出现的症状也相对明显。肠癌同样是中国人群发病率最高的癌症之一。出现这样的症状必须第一时间到消化科就诊,排除肠癌风险。 当然,当出现这个症状的时候,可能患者的肠癌已经发展到相对较晚的阶段了。为了防止这样的情况出现,建议读者们定期(建议每五年)进行肠镜的检查,及时切除肠息肉,就可很大程度上避免肠癌的发生。 不明原因的持续发烧   发烧同样是癌症最典型的症状之一。通常而言,人体会在出现炎症的情况下发烧,但一旦患上癌症,癌细胞产生的大量炎性因子会导致人体出现无菌性炎症,同时不断消耗患者。 因此,当我们出现不明原因的发烧症状,经检查后又没有炎症指标时,就要警惕是否是癌症发生了。 血尿   身体没有任何不适,尿液却带有血色,很多人可能会认为是“上火”了。殊不知,这是膀胱癌的危险信号。 膀胱肿瘤绝大多数为恶性的膀胱癌,良性的肿瘤非常罕见,但不管是良性还是恶性都可表现为无痛性、肉眼可见的血尿。患者容易因为没有疼痛等不适而掉以轻心,结果耽误了诊疗。

小D
增强抗肿瘤治疗效果,这种“零食”值得一试!

增强抗肿瘤治疗效果,这种“零食”值得一试!

我国恶性肿瘤五年生存率已从10年前的30.9%上升至目前的40.5%。这十年中,免疫治疗的广泛应用在五年生存率的提高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但是,肿瘤组织中的免疫抑制微环境往往导致CD8+ T细胞功能失调,导致肿瘤进展。即使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诱导出强大的抗肿瘤免疫反应,在一些癌肿(如结直肠癌)中,免疫治疗的反应率依然很低,在临床治疗时表现为耐药。 因此,如何提高免疫细胞的抗肿瘤能力、增强免疫治疗效果是医学发展一直关注的焦点。 一种胞外多糖可增强免疫治疗效果 近期,相关方面的研究有了新的进展。一种高分子聚合物——胞外多糖(EPS)——被发现能诱导免疫细胞产生IFNγ,后者进一步诱导的趋化因子是增强肿瘤内CD8+ T细胞应答并产生治疗效果所必需的物质。 这项研究发表于《Cancer Discovery》,通过给肿瘤小鼠口服EPS-R1(保加利亚乳杆菌-R1 产生的胞外多糖),观察T细胞变化,发现其可诱导产生CCR6+CD8+T 细胞,并浸润到肿瘤组织中,增强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抗肿瘤效果。 另外,研究还发现,单独摄入EPS-R1不能抑制肿瘤生长,然而同时使用了抗PD-1单抗或抗CTLA-4单抗等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时,抗肿瘤作用得到显著增强。 简言之,胞外多糖EPS-R1可调节肿瘤组织形成一个富含IFNγ的“热肿瘤”微环境,进而增强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抗肿瘤作用。 胞外多糖EPS-R1来自乳酸菌 不同于以往的肠道微生物菌群与免疫治疗效果的研究,以上研究直接通过口服EPS-R1即可获得免疫治疗增强效果。   那么EPS-R1在日常饮食中常见吗? 研究用EPS-R1是一种保加利亚乳杆菌- R1产生的胞外多糖,而保加利亚乳杆菌是产生酸奶的主要细菌,来源于奶酪等乳制品。日常饮食的酸奶中就含有这种乳酸菌。 哪些酸奶饮品中乳酸菌含量较高? 市面上的酸奶和乳制饮品种类繁多,这些产品中乳酸菌含量(尤其是保加利亚乳杆菌)差异很大。肿瘤患者在选择酸奶和相关饮品时,可从以下几点来判断是否符合自己的需求。 1、酸奶与乳酸菌饮品 质地较浓稠的传统酸奶及改善口感的活性乳酸菌饮品在市面上都比较畅销,然而它们的活性菌组成及含量差别很大。 一般饮品中添加的乳酸菌主要有四类——保加利亚乳杆菌、嗜热链球菌、嗜酸乳杆菌和双歧杆菌,前两种是酸奶发酵所必需的,而活性乳酸菌饮品是在饮品中添加这些益生菌,且主要是后两种。 因此,相较而言,酸奶中的保加利亚乳杆菌含量大都高于活性乳酸菌饮品。 2、常温酸奶和低温酸奶 众所周知,酸奶是乳制品发酵而来,所以两者都是有发酵菌发酵过程。不同的是,常温酸奶在工艺流程中增加了发酵完再次灭菌的过程,以防止常温状态下持续发酵、便于常温储存和运输。 因此,这两种酸奶在营养物质上差别可能不大,但在活性乳酸菌含量的比较上确实有很大差异。低温酸奶中活性乳酸菌含量更高。 3、参考配料表 看配料表是最直接确定酸奶成分的方法,但仍然有些小窍门。 通常酸奶的配料表中第一位是生牛乳; 如果含有乳酸菌,配料表中一般会明确标出乳酸菌种类; 配料表中成分越靠前一般表示该成分含量越高。 超市购买的两种品牌酸奶的配料表一览 相信大家已经掌握如何挑选适合自己的酸奶了。 结束之前再给大家一个喝酸奶的小提醒:有些老人和小孩在饮用酸奶时比较介意刚从冰箱拿出来的较凉的酸奶,可以常温放置一会儿再饮用,但千万不要在室温放置时间太长哦。 参考文献 Kawanabe-Matsuda H, et al. Dietary Lactobacillus-Derived Exopolysaccharide Enhances Immune-Checkpoint Blockade Therapy. Cancer Discov. 2022 May 2;12(5):1336-1355.  

半夏
消除大众对甲状腺结节的过度恐慌(下):解释部分早期甲状腺癌为什么不需要手术,以及甲状腺结节的风险评价

消除大众对甲状腺结节的过度恐慌(下):解释部分早期甲状腺癌为什么不需要手术,以及甲状腺结节的风险评价

上一篇文章已经列出了甲状腺癌的预后数据,指出常见的甲状腺癌治愈率非常高,早期甲状腺癌几乎百分百治愈,只有罕见的病理类型,占比1-2%的甲状腺未分化癌预后极差,早期也容易出现多发转移,如果真是不幸罹患甲状腺未分化癌,那也只能说运气太差。今天这篇文章解释两个问题:部分早期甲状腺癌为什么不需要手术和甲状腺结节的风险评价。 1 部分早期甲状腺癌为什么不需要手术? 很多读者会质疑这个说法,有些不明真相的读者甚至可能会指责道:确诊早期甲状腺癌当然应该尽快手术治疗,否则会延误病情和耽误治疗。针对这些疑惑,我解释一下原因。 确实,经过反复宣传,癌症早发现早治疗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早治疗的治愈率最高,已经成为了常识,这并没有错。但是,这个观念并不是绝对正确,肿瘤学中还有一个理念:生长非常缓慢的肿瘤可以选择观察,而不是直接手术治疗,生存期不会下降。也就是说,并不是所有的恶性肿瘤早期发现后就必须手术,而是可以观察。部分早期甲状腺癌就属于这种情况。 在确诊早期甲状腺癌,满足一定条件后,患者可以选择观察(定期复查),之后会有两种情况出现: 第一种:甲状腺癌一直不生长,数年甚至数十年都不长,直到患者因其它疾病去世,这样就避免了手术带来的创伤和不适。 第二种:甲状腺癌在随访过程中,数月或数年后发现在不断增大,后续进行手术。 问题的核心在于:出现第一种情况患者会明确获益,出现第二种情况,患者推迟手术的治愈率也没有下降,不影响生命。 但注意,甲状腺癌必须满足一定条件才可以首选不手术,条件包括:病理类型是甲状腺乳头状癌,肿瘤直径小于1cm,没有淋巴结转移,没有高危因素。 权威证据见下图,为2021年甲状腺癌的NCCN指南第三版,如下所示: 注意红框的部分,明确指出甲状腺乳头状癌或可疑乳头状癌,小于1cm,没有淋巴结转移,没有高危因素(比如肿瘤位于甲状腺后方、毗邻气管和明显的周围侵犯表现),就可以选择B超复查。 这也是国际顶尖专家一致同意的建议,正是因为早期甲状腺乳头状癌的恶性程度非常低,生长非常缓慢,治愈率极高,才会得出这个结论,是有明确的科学依据的。 所以,小于1cm的甲状腺结节的患者就更别恐慌了,哪怕确诊了甲状腺癌,也很可能不需要手术,观察即可,因为几乎百分百治愈。 当然,我只是将权威推荐的最佳治疗理念传达给大家,但每个人面对疾病有自己的选择权,有的人可能愿意遵循权威专家的理念选择定期观察,有的人可能会因此出现焦虑影响生活也可以选择手术,无论是选择保守的定期观察还是手术治疗,都无需恐慌。  2 甲状腺结节的风险评价 甲状腺结节的筛查常规采用B超的方式,B超有极其好的优势,无创、直观、花费低,当然也有不足之处,比如比较考验B超医生的水平,不同的B超医生的判断准确度并不一致。 目前最常用的B超评估甲状腺结节风险的方法是由美国放射学会(ACR,American College of Radiology)制定的,称为TI-RADS(Thyroid imaging reporting and data system),是依据结节的构成、回声、外形、边缘等因素评分,分数越高,是甲状腺癌的风险越高,所以,如果做完甲状腺B超,通常看TI-RADS后的报告数字就可以判断风险,如果报告上没有数字,可以向医生了解一下是什么情况,为什么没有数字评分。 下图是英文版的2017年版本的ACR TI-RADS,只是给大家了解下,读者也可以跳过,继续看后续的中文总结。简单地说,就是先通过B超得出TI-RADS的具体评分,然后结合结节的大小来判断处理措施,是定期复查还是需要穿刺活检。 以上就是目前对甲状腺结节最权威的处理建议,需要补充一点:这张图确实指出1cm以下的甲状腺结节,风险很低,不需要穿刺活检,但是也要结合具体病情,1cm以下甲状腺结节不需要穿刺还有一个要求,就是没有淋巴结转移。如果B超发现颈部淋巴结转移,即使原发甲状腺结节小于1cm,也必须要考虑穿刺活检,以免耽误病情。  大家掌握了前一篇文章和这篇文章的知识,就应该对甲状腺结节有一定的了解和认识,不需要恐慌,临床上真有很多人对甲状腺结节特别害怕,明明只是是TR 1-3级,基本上什么事都没有,但却还是天天担心会恶化成癌,到处求医问药,甚至要手术或射频消融,这其实并不好,请记住,追求不需要的治疗可能会带来不必要的创伤和风险。

半夏
停or不停?靶向/免疫药停药有讲究!看完这篇你就心里有数了!

停or不停?靶向/免疫药停药有讲究!看完这篇你就心里有数了!

近来,后台有不少留言问:已经连续吃xx药两年了,什么时候可以停药呢? 的确,许多幸运的患者朋友找到了适合自己的靶向/免疫药,按疗程服用下来取得了不错的疗效。但疗程走到两年,该不该停药/什么时候停药的难题就出现了。 今天就让我们来说说停药的那些事。 1 疾病进展了,不得不停药 有的患者朋友在治疗过程中,服用某药一段时间内有效,可以达到PR/CR,而当出现疾病进展时,经专业评估,不再从该药物中获益并出现疾病进展时,就应该选择停药,更改为其他药物或疗法。 当然需要排除“假性进展”。 假性进展是指免疫治疗过程中,部分患者出现免疫相关反应,如肿瘤病灶初始大小增大或新病灶出现,活检证实为坏死或炎性细胞浸润,随后肿瘤负荷减轻。 假性进展一般在患者接受免疫治疗的前几周出现(也有在12周出现的),但不大可能在治疗较长时间后出现,以肿瘤缩小的时间分为早期假性进展和迟发性假性进展。 具体情况因人而异,目前以临床病理组织学检查为判断的金标准。 2 毒副作用太强,弊大于利,停药 通常在发生严重的免疫相关不良事件时,治疗会被暂时中断,部分早期发生不良事件发生后,可以再次重启治疗。而经历了早期的毒性却不能获益,或者弊大于利的情况,则要狠心停药,寻求其他药物。 3 “治好了“停药 这里的“治好了”应该是临床治愈。 癌细胞在体内很难做到被“彻底”清除,也很难达到完全治愈。而当患者治疗3年,度过了癌症复发的高峰期,达到了5年及以上,复发的几率大大降低,相关指标和影像学检查都没有复发的迹象,可以被认为是“临床治愈”。此时可以选择停药。   但是停药后出现复发,再重新服药,对患者的身体和经济负担都会很大,这里就可以引入“药物假期”。   药物假期最早出现在治疗骨质疏松的药物中,患者长期服药,在控制症状,治愈疾病的同时会出现药物残留蓄积,增加其他不良反应的发生风险。当风险持续累加,症状获得改善后止步不前,慢慢地获益平衡被打破,就可以在专业评估后选择暂时停药,进入药物假期。   近几年,癌症治疗领域对药物假期的关注慢慢升温,广东省人民医院终身主任吴一龙教授对此进行了一个简单的梳理。   进入药物假期的标准主要是基于分子残留病灶(MRD)的检测。   当患者兼备以下3点时,可以考虑进入药物假期: 1.影像学检查(CT、MR、PET-CT等检查)没有发现明显可测量病灶 2.MRD 阴性 3.CEA 阴性 进入药物假期的患者,每 3 个月进行一次随访,如果随访期间上述任何一个标准不达标,则重新进行靶向治疗。   而值得关注的是,MRD的检测需要特殊的技术和要求,现在国内还没有一家测序公司能够真正做到的来检测 MRD。因此,药物假期的实施仍有一段路需要走。

半夏
“雾化”成了“误化”,这些常见的坑千万别踩!

“雾化”成了“误化”,这些常见的坑千万别踩!

雾化吸入疗法是呼吸系统相关疾病的重要治疗手段之一,因其临床应用优势被国内外广泛使用。 然而事实上,不仅是普通人,很多医务工作者也因“先入为主”的经验,“以讹传讹”的跟风做法,导致雾化吸入治疗仍存在许多不规范之处,从而影响治疗效果,甚至是无效,让美好的“雾化”变成了“误化”。 通常,雾化吸入疗法的主要目的是消除炎症和水肿、解痉、控制感染、稀化痰液、帮助祛痰等。目前临床常用雾化器主要有喷射雾化器、超声雾化器及振动筛孔雾化器三种。 有效雾化颗粒的直径是能沉积在气道和肺部的雾化颗粒直径,应在0.5-10.0 μm,以3.0-5.0 μm最佳。雾化吸入疗法是应用雾化吸入装置,使药液形成粒径0.01 ~10 μm的气溶胶微粒被吸入,并沉积于气道和肺部发挥治疗作用。雾化颗粒直径对药物沉积位置有直接影响, 其中: 图1   有没有简便的方法分辨雾化颗粒大小? 很多国内专家表示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拿一张纸对着气雾,能使纸张变湿的是水雾,不能使纸张变湿的是气溶胶颗粒,即达到了下呼吸道吸入颗粒要求。 理想的雾化吸入药物主要在肺部和气道产生作用,而作用于全身的副反应少,在理化特性上具有“两短一长”的特点,即在气道黏膜表面停留时间短、血浆半衰期短和局部组织滞留时间长。 临床常用雾化吸入药物主要有吸入性糖皮质激素(ICS)、 短效β2受体激动剂(SABA)、短效胆碱M受体拮抗剂(SAMA) 和黏液溶解剂等几大类。   在我国常用ICS有布地奈德、丙酸倍氯米松和丙酸氟替卡松,SABA有沙丁胺醇和特布他林,SAMA有异丙托溴铵及其复合制剂,祛痰药有乙酰半胱氨酸,抗感染药物如仅有部分厂家的注射用两性霉素B被批准用于雾化吸入治疗严重的系统性真菌感染等,其余药物国内目前无专用雾化吸入制剂,下图为临床常用雾化吸入联合方案: 图2 雾化吸入治疗不良反应程度与类型各不相同,与患者本身因素、雾化吸入不规范、雾化治疗药物副作用以及非雾化剂型不合理使用等因素有关,因此需要进行药学监护与用药教育。 一 雾化操作前常见误区 1.没有正确指导患者准确的吸入方法 采用舒适的坐位或半卧位,用嘴深吸气、鼻呼气方式进行深呼吸,使药液充分达到支气管和肺部。吸气流量过快,易在局部产生产生湍流,使气溶胶颗粒因互相撞击而沉积于支气管分叉部,肺内沉积量反而下降。   建议机械通气患者雾化治疗时,床头抬高30°~50°,采取健侧卧位,利于药液沉积到患侧。   对于婴幼儿和儿童,为保持平静呼吸宜在安静或睡眠状态下进行。   2.治疗时不注重口腔分泌物及食物残渣的清除 雾化吸入治疗前1 h不应进食,婴幼儿和儿童治疗前30 min内不应进食,应清洁口腔分泌物和食物残渣,以防雾化过程中气流刺激引起呕吐,且避免妨碍雾滴吸入。充分清除气道分泌物,以利于气溶胶在下呼吸道和肺内沉积。呼吸道分泌物多时,先拍背咳痰,必要时吸痰。有鼻腔分泌物者,可先将鼻腔冲洗再雾化。   3.雾化治疗前,不注重清除痰液和肺不张等因素 气管黏膜的炎症、肿胀、痉挛、分泌物潴留等病变导致气道阻力增加时,吸入的气溶胶在呼吸道分布不均,致使无狭窄气道部分药物浓度可能会增加,需要治疗的有阻塞气道部分药物沉积反而减少,因此,雾化治疗前,应尽量清除痰液和扩张肺泡,以利于气溶胶在下呼吸道和肺内沉积。   4.药液的温度,浓度及PH值不适宜 气溶胶温度过低、输送的气溶胶密度过高、雾化溶液PH值不当、低渗及高渗气溶胶或可导致哮喘或其他呼吸系统疾病患者发生支气管痉挛,应立即停止雾化吸入,并予以相应治疗措施。   5.没有注意告知患者雾化前不能涂抹油性面膏 洗脸、不抹油性面膏,以免药物吸附在皮肤上。   6.雾化治疗前后不注重手卫生 进行雾化治疗前后,操作者均需洗手,以防患者间病原菌传播。 二 操作中的常见误区   1.封住空气端口   很多人担心药物流失过多,在雾化时故意封住雾化器的空气端口,其实这是错误的做法。雾化用的剂量已经包含雾化过程中会正常丢失的部分,封住空气端口反而可能使吸入药量增加,可能会增加药物的副作用。     2.氧气的流量调节不适宜 一般为6-8/min,吸入药液的浓度不能过大,量也不宜过多,吸入速度由慢到快,雾化量由小到大,使患者逐渐适应。 […]

半夏
不同类型人群想减肥,该怎么科学运动?

不同类型人群想减肥,该怎么科学运动?

科学减肥中运动是至关重要的一环,不同的体质、不同的病情,运动方式、时间、频率也是有所不同的,我们应该根据自身的情况,体质选择合适自己的运动方式,切记不可随心所欲。   那不同类型的肥胖患者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项目呢?今天南部战区总医院内分泌团队就来给大家好好讲讲。   青少年肥胖者   青少年肥胖者考虑自觉性较强,体力好,耐受性也会强一些,且青少年肥胖者运动还会考虑到促进其生长发育的需要,因此提高减肥效果运动强度及运动量要适当加大。那青少年可以选择什么运动项目呢?可做有氧运动,例如慢跑、游泳,健身操等,根据每个人的情况而定,一般每周4-5次,由小强度开始,每次持续半小时左右。   图源网络 中青年肥胖者   中青年肥胖者运动项目可选择长跑、爬山和球类运动,运动频率一般每天一次,每次1小时左右,可根据减肥要求进行调整。   图源网络   老年肥胖者   老年肥胖患者,老年人随年龄增大,身体机能逐渐衰退,机体代谢水平降低,疲劳后恢复时间延长,肥胖者情况更为严重,因而中老年人运动时更要注意安全。那么中老年人可以选择长距离的步行、太极和羽毛球等,运动频率为每周3-4次,每次半小时左右。       图源网络 重度肥胖者   重度肥胖者由于自身体重过重,全身关节长期处于一种超负荷的状态,运动不得当可并发增生性骨关节炎、慢性腰腿痛等。因此,体育运动减肥疗法对于重度肥胖症患者来说,是一个慎重选择的方法,是否施行可根据医生评估身体的实际情况而定。运动强度因人而异,量力而行,同时配合严格饮食控制,方能达到减重目的。   图源网络   减肥运动在于持之以恒的规律坚持,否则达不到要求。可以的话每天运动,如果有特殊原因,每周最少运动三次以上,1-2个月后会看到体重明显下降,后续下降速度会减慢,因此减肥运动过程中要保持良好的心态,不懒惰、消极和贪吃,为了保持运动兴趣,可以定期更换运动项目。 参考文献: [1]田玉戈, 石振国. 我国运动处方研究进展与未来展望[J]. 湖北体育科技, 2021, 40(5):5. [2]张效绩, 雷雨龙, 师巧莉,等. 不同人群肥胖者运动处方的制定[J]. 医学信息, 2019, 32(14):3.

半夏
免疫治疗的最佳时间,你知道吗?

免疫治疗的最佳时间,你知道吗?

自古以来,人类的各种活动都必须遵循大自然的规律。亿万年前,外界的时间便以生物钟的形式刻入我们的基因里。我们的大多数生理活动都与外界环境的节律同步化进行,因此“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也成了人类无法完全打破的规则。 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可以轻易得出一个经验:长期睡眠不足或睡眠质量差会更容易感冒和感染其他疾病。 这个现象已经得到研究人员在细胞和基因水平的证实。生物钟对包括人在内的哺乳动物的影响不仅体现在激素水平变化、体温调节、消化等方面,还表现在免疫反应的调节上。 哺乳动物的实验已明确显示核心生物钟基因在巨噬细胞、B细胞及淋巴细胞中呈现震荡性表达。 小鼠的昼夜周期被打乱后会增加他们对炎性疾病易感的概率。 肿瘤免疫治疗是否要遵循生物钟? 随着肿瘤学的发展,免疫治疗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越来越成熟,也让许多肿瘤患者真正获益,提高了生活质量,延长了生存期。 那么,肿瘤免疫治疗是否也必须遵循人体的生物钟规律?解答这一问题,首先需了解免疫治疗与人体免疫的关系。 免疫治疗并不是直接杀死肿瘤细胞,而是让肿瘤患者原本受到抑制的免疫功能重新获得抗肿瘤能力,以此来杀伤肿瘤细胞。 “   免疫治疗依赖于免疫功能,会受到生物钟影响。 生物钟影响免疫T细胞的启动和活化 T细胞是免疫治疗中不可缺少的成分,其产生的细胞因子、趋化因子等的激活和调节均受昼夜节律成分直接或间接影响。另外,在肿瘤免疫中,昼夜节律还不同程度的影响肿瘤抗原提呈和T细胞启动与活化过程。 生物钟影响淋巴细胞的运输 肿瘤的浸润和转移与淋巴细胞密切相关。而淋巴细胞的生理活动也受生物钟的调节和控制,如在不适宜的时机进行淋巴细胞的转运,则可能会导致癌细胞浸润甚至转移。 生物钟相关成分调节癌细胞的清除 免疫逃逸是肿瘤患者出现免疫治疗耐受、治疗效果不理想的原因之一。而生物钟相关成分可以调节癌症抗原特异性T细胞和NK细胞来杀死癌细胞,进而清除癌细胞。 因此,肿瘤免疫治疗需要考虑免疫系统的生物钟,来提高治疗的有效性。 免疫治疗的最佳时机是何时? 由于免疫治疗效果受人体生物钟影响,因而可从以下两个方面对免疫治疗进行改进: 在免疫治疗药物使用过程中增加生物钟靶点药物的开发; 特定时间进行免疫治疗。 “人体免疫系统功能在清晨最强”,是否要将免疫治疗安排在清晨? 在此,小编给大家分享一组临床数据,表明白天进行免疫治疗效果优于夜晚。 一项关于不同时间接受免疫治疗的黑色素瘤患者的研究中,20%的开始治疗时间超过下午4点30分的患者被定义为晚间治疗组,反之为早间治疗组。经过27个月的随访后,发现晚间治疗组与较短的总生存期显著相关。 晚间治疗组的5年总生存率为49%;而早间治疗组的5年生存率为68%! 虽然免疫功能白天高于夜晚,但是,免疫治疗与生物钟的关系非常复杂,目前并没有明确的研究结果表明清晨进行免疫治疗效果最好。 免疫力才是真正的抗癌武器!加油! 或许确实存在最佳的免疫治疗时间,但可能也会因个体差异而不同。 正在接受或即将接受免疫治疗的患者们,应尽可能地增强自身免疫力,保障睡眠、营养摄入和良好情绪。 参考文献 [1]张春华,张崇志,金鹿,桑丹,李胜利,王泽平,刘要仙,乌龙都特,孟根曹,孙海洲.生物钟生理功能及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J].2021,42(04):67-73+123. [2] Zhang Z, et al. Circadian clock: a regulator of the immunity in cancer. Cell Commun Signal. 2021 Mar 22;19(1):37. doi: 10.1186/s12964-021-00721-2. […]

半夏
OMG!血糖高显著升高癌症风险,现在开始改变生活方式!

OMG!血糖高显著升高癌症风险,现在开始改变生活方式!

奶茶、奶油蛋糕、甜品……光是听到这些,脸上都会出现笑容~然而,这些甜食也是血糖高的元凶之一。 近30多年来,我国糖尿病患病率显著增加。《中国2型糖尿病指南(2020年版)》指出我国以2型糖尿病(T2DM)为主,1型糖尿病(T1DM)和其他类型糖尿病少见,男性高于女性(2015至2017年全国调查结果为12.1%和10.3%)[1]。 2020年,JNCI发表了一篇有关T2DM与癌症发病率的文章。研究人员发现,在多变量调整模型事件中,T2DM与结肠直肠癌、肺癌、胰腺癌、食道癌、肝癌、甲状腺癌、乳腺癌和子宫内膜癌的较高风险相关[2]。 近期,一项研究表示在中国人群中,糖尿病也与癌症风险息息相关! 中国30年随访数据显示,糖尿病与癌症风险相关! 今年3月份,一项发表于英国癌症杂志的观察性队列研究(图1),探讨了自1986年以来被诊断患有糖尿病或糖尿病前期或葡萄糖耐量正常(NGT)的中国成年人的癌症预测因素,并持续随访长达30年。这不仅补充我国此方面研究数据的空白,更进一步细分研究了不同血糖状态对癌症进展的影响。 图1文章标题截图来源:British Journal of Cancer 1985年,研究团队从中国大庆的110660名居民中筛选了1700名不同血糖状态的参与者,他们被跟踪长达30年以获得癌症结果。所有参与者在入组时都没有癌症病史。此外,575名糖耐量异常(IGT)患者参加了一项为期6年的生活方式干预随机临床试验。 图2.研究设计与参与者 在27年(IQR:15-30年)的中位随访期间,三组共发现259例(15.2%)癌症病例。其中胃肠道及肝胆癌131例(50.6%)(其中胃肠道癌74例,肝胆胰癌57例),肺癌66例(25.5%),35例(13.5%)泌尿生殖系统癌症(包括20例妇科肿瘤),以及27例(10.4%)其他类型的癌症,包括骨癌、皮肤癌、脑癌、口腔癌和血液系统癌。NGT、IGT、新诊断为糖尿病(NDM)组的癌症发病率分别为6.06、6.77、7.18/1000人年(P=0.02)[3]。 图3.癌症的累积发病率。HR根据年龄、性别、吸烟状况和BMI进行了调整。白色圆圈代表糖尿病组,黑色圆圈代表IGT组,方块代表NGT组。HR,风险比;IGT,葡萄糖耐量受损;NDM:新诊断的2型糖尿病;NGT,正常葡萄糖耐受不良[3]。 研究团队调整年龄、性别、BMI和吸烟状况后发现,糖尿病组患癌风险与癌症发生显著相关(aHR=1.49,95%CI 1.08-2.04,P=0.015)(图3)。 仅在IGT组中,在控制年龄、性别、吸烟状况、BMI、SBP和生活方式干预后,多变量Cox分析显示血浆胰岛素AUC增加一个SD仍与癌症发生风险显著相关(aHR=1.39,95%CI 1.05–1.84,P=0.02)[3]。这表明在糖尿病前期阶段,长期暴露于高胰岛素血症可能更早发生。由于在IGT人群中高胰岛素血症可能在糖尿病发病前便已存在多年,因此可视为癌症发展的长期重要因素。 整理所有数据,研究团队得到了如下结论: 1.一旦IGT患者发展为糖尿病,患癌症的风险就会成倍增加,高血糖达到一定水平后会诱发更强的致癌作用。 2.研究结果强调只有预防糖尿病和消除高胰岛素血症/纠正胰岛素抵抗的完美结合才能有效预防癌症。 糖尿病患者福音: 这些措施可以预防癌症风险! 在前文提及576名IGT者的随机试验中,438人被分配到干预组,随机接受三种干预措施(饮食、运动或饮食加运动)中的一种,另外138人被分配到对照组。经过30年的随访,540名受试者(94%)接受了结局评估(对照组135名,干预组405名)。 在30年的随访期间,与对照组相比,联合干预组的糖尿病发病中位延迟为3.96年(95%CI 1.25-6.67;p=0.0042),心血管疾病事件更少(风险比0.74,95%CI 0.59–0.92;p=0.0060),微血管并发症的发生率较低(0.65,0.45–0.95;p=0.025),心血管疾病死亡人数较少(风险比0.67,0.48-0.94;p=0.022),全因死亡人数较少(风险比0.74,0.61–0.89;p=0.0015),平均预期寿命增加1.44年(95%CI 0.20–2.68;p=0.023)[3]。 研究结论概述为以下三点: 1.饮食干预旨在增加蔬菜摄入量并减少酒精和糖的摄入。 2.运动干预旨在增加休闲时间的体育活动。 3.饮食与运动联合的干预效果最好。 这也再次鼓励人们,健康的生活方式才是治愈疾病、减少患癌几率的最佳“良药”!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J].中华糖尿病杂志,2021,13(4):315-409.DOI:10.3760/cma.j.cn115791-20210221-00095. [2]Yang Hu,ScD,Xuehong Zhang,MD,ScD,Yanan Ma,PhD,Chen Yuan,ScD,Molin Wang,PhD,Kana Wu,MD,PhD,Fred K Tabung,MSPH,PhD,Deirdre Tobias,ScD,Frank B Hu,MD,PhD,Edward Giovannucci,MD,ScD,Mingyang Song,MD,ScD,Incident Type 2 Diabetes Duration and Cancer […]

半夏
消除大众对甲状腺结节的过度恐慌(上):展示甲状腺癌的生存大数据和简单知识

消除大众对甲状腺结节的过度恐慌(上):展示甲状腺癌的生存大数据和简单知识

近年来,甲状腺癌是发病率明显升高的恶性肿瘤之一,且其中年轻患者的比例较高,因此引来了越来越多的关注。甲状腺结节也开始受到普遍重视,因为甲状腺结节在普通人群中非常常见。有研究显示,如果在成年人中对甲状腺行高分辨超声检测,接近70%的人群都可以检测到结节,这是高到惊人的比例。 很多人对体检发现甲状腺结节感到非常紧张,但其实完全不必过于担心。先写以下三点事实: (1)甲状腺结节是恶性的比例很低,绝大多数都是良性结节,恶性的比例可能低于5%,大多数情况下发现甲状腺结节可以无需治疗,随诊即可。 (2)甲状腺癌是所有常见恶性肿瘤中预后最好的类型,没有之一,治愈率非常高。 (3)这是一个很多人不理解的知识:甲状腺癌初诊断时,如果是常见的乳头状癌类型,肿瘤小于1cm且没有淋巴结转移,甚至可以考虑定期复查而不直接手术。你们没有看错,哪怕真的诊断为甲状腺乳头状癌,早期发现后都可以选择不切除,观察即可。(具体原理下一章再讲)   接下来,介绍下甲状腺癌的生存大数据: 甲状腺癌的预后和病理分型明显相关,常见的病理类型为甲状腺乳头状癌、甲状腺滤泡状癌,髓样癌和未分化癌,第一种和第二种最为常见,占据90%以上。 恶性程度按照上面的类型也依次升高,整体的5年生存率,甲状腺乳头状癌>甲状腺滤泡状癌>髓样癌>未分化癌,前三种预后不错,但甲状腺未分化癌的恶性程度非常高,甚至超过了肺癌。 下面,依次罗列甲状腺乳头状癌、甲状腺滤泡状癌、髓样癌、未分化癌的预后数据。资料来自美国的SEER数据库,2011年至2017年纳入的甲状腺癌患者,计算5年生存率。 (注意:SEER数据库采用的肿瘤分类不是依据TNM分期,而是SEER分期,分为了Localized,Regional和Distant,基本等同于民众讲的癌症早期、中期和晚期。分期越晚,通常活过5年的机会就会进行性下降。) 01 甲状腺乳头状癌   甲状腺乳头状癌是甲状腺癌中最常见的病理类型,也是预后最好的类型。5年生存率数据图形如下: 结果显示: 早期甲状腺乳头状癌的5年生存率接近100%。 中期甲状腺乳头状癌的5年生存率99%。 晚期甲状腺乳头状癌的5年生存率75%。 所有甲状腺乳头状癌整体的5年生存率接近100%,预后非常好,治愈率非常高。即使是晚期,生长也很缓慢,大多数能够存活5年以上,在晚期肿瘤中很少见。 02 甲状腺滤泡状癌 甲状腺滤泡状癌5年生存率数据图形如下: 结果显示: 早期甲状腺滤泡状癌的5年生存率接近100%。 中期甲状腺滤泡状癌的5年生存率98%。 晚期甲状腺滤泡状癌的5年生存率63%。 所有甲状腺滤泡状癌整体的5年生存率98%,预后也非常好,治愈率很高,只比甲状腺乳头状癌略差。 03 甲状腺髓样癌   甲状腺髓样癌5年生存率数据图形如下: 结果显示: 早期甲状腺髓样癌的5年生存率接近100%。 中期甲状腺髓样癌的5年生存率90%。 晚期甲状腺髓样癌的5年生存率40%。 所有甲状腺髓样癌整体的5年生存率89%,比甲状腺乳头状癌和甲状腺滤泡状癌的数据差一些,但整体预后也已经是很不错,治愈率很高。 04 甲状腺未分化癌 最后一种是甲状腺未分化癌,不同于普通的甲状腺癌,甲状腺未分化癌属于少见的类型,恶性程度很高,预后很差。幸运的是,甲状腺未分化癌只占有所有甲状腺癌1-2%的比例,并且绝大多数见于60岁以上的患者。 甲状腺未分化癌5年生存率数据图形如下: 结果显示: 早期甲状腺未分化癌的5年生存率34%。 中期甲状腺未分化癌的5年生存率9%。 晚期甲状腺未分化癌的5年生存率4%。 所有甲状腺未分化癌整体的5年生存率仅仅只有7%,远远差于甲状腺乳头状癌和甲状腺滤泡状癌,并且甚至差于肺癌和胃癌,由此可见恶性程度非常之高。如果真罹患甲状腺未分化癌,确实很不幸运。   以上就是甲状腺癌的整体生存数据,我们不难看出,除了甲状腺未分化癌,其余三种类型(占据甲状腺癌的98-99%)都预后很好,治愈率极高。所以,大家不需要对甲状腺结节过于恐慌,现在已经很明确,体检B超查到的甲状腺结节,绝大多数都不是恶性,即使是恶性,只要不是罕见的甲状腺未分化癌,治愈率就非常高,不必过于担心。 最后一句劝告:有些焦虑的患者发现身体有些轻微异常就很恐惧和慌乱(比如甲状腺小结节),这完全没有必要。人吃百谷生百病,年龄大了,会出现很多不需要治疗的轻微异常,也就是良性病变,不会影响生命。当发现甲状腺结节后,除了部分需要穿刺,大多数的结节定期复查甲状腺B超即可,好好生活,该吃吃该喝喝,这比肺结节的风险小很多。尊重科学和事实,千万别自己吓自己。 END  

半夏
肿瘤治疗前中后,基因检测如何助力?

肿瘤治疗前中后,基因检测如何助力?

近年来,随着肿瘤诊断、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肿瘤的治疗方法不再只局限于手术切除、化疗和放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新型疗法也开始在肿瘤治疗领域大放异彩。 配合这些新型治疗方法,部分肿瘤患者在接受手术治疗或活检检测后,医生还会建议对肿瘤进行基因检测用于后续治疗方案的确定。 那么基因检测是什么? 基因检测对肿瘤治疗又有什么作用呢? 首先解释一下什么是基因检测? 基因是遗传的基本单元,也就是通常所提到的DNA或RNA序列,这些序列包含了编码人体的各类性状(比如肤色,身高,脸型)的基础。 而基因检测就是通过检测人体的血液、其他体液、组织细胞等样本中的DNA序列,分析它所含有的基因类型和基因缺陷及其表达功能是否正常的一种方法,从而使人们能了解自己的基因信息,明确病因或预知身体患某种疾病的风险。 目前基因检测主要应用于新生儿遗传性疾病的检测、遗传疾病的诊断和某些常见病的辅助诊断。 那么基因检测技术在肿瘤预防与治疗中又有什么作用呢? 其应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预防作用 预防性的筛查通常在体检时即可进行,可通过对自身血液样本进行基因组检测,针对已知的肿瘤易感基因进行测序从而发现自身是否携带某些与肿瘤发生相关的易感基因突变。 比如人们熟知的影星安吉丽娜 · 朱莉即是通过这类检查,发现自身携带与乳腺癌、卵巢癌发生的易感基因BRCA1的突变,且家族中曾有多名女性罹患乳腺癌或卵巢癌,因此朱莉在未患肿瘤的情况下提前切除了乳腺和卵巢来达到预防此类癌症发生的目的。 而对于已经患有肿瘤的患者进行基因检测也可起到提示其后代是否可能遗传到肿瘤易感基因的效果,同样具有预防肿瘤发生的作用。 2 诊断作用 目前肿瘤的诊断主要依靠病理诊断、标志物检测等方法而进行,有时对于恶性度高、分化程度低的肿瘤,可能通过上述手段无法明确诊断其来源。 此时通过基因检测其突变类型即可从另一方面帮助医生做出诊断,后续也可开展针对性的靶向治疗。 3 治疗作用 基因检测在肿瘤治疗中的作用主要有助于靶向药物的选择。 目前大量研究表明,肿瘤发生、发展与细胞自身DNA序列发生突变密切相关,科学家们因此发现了很多与肿瘤发生密切相关的基因突变位点。 通过对肿瘤组织进行基因检测,可以发现这类基因是否存在突变,从而使用针对此类突变的靶向药起到更好治疗的效果。 另一方面,即便对于病理诊断是同一肿瘤类型的不同患者,在基因突变层面可能个体间存在很大差异,因此需要有针对性的个体化治疗方案。 比如同样针对非小细胞肺癌(如上图),部分患者体内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存在突变,针对其具有的特定EGFR突变类型,患者可选择不同靶向药物(吉非替尼、阿法替尼,奥希替尼等)进行治疗。而部分患者体内可能存在其他基因例如ALK基因的突变,此时则可选择克唑替尼进行治疗。 因此基因检测技术可以帮助医生为患者更好地制订个体化治疗的方案,实现精准化个体化治疗肿瘤的目的,并最大程度减少其耐药的产生。目前全球的肿瘤靶向药物已有很多,举例如下所示: 总之,基因检测技术是肿瘤预防、诊断和治疗过程中的重要辅助手段,随着研究者和制药企业对各类肿瘤发病机制研究的不断努力,相应的药物也会逐渐被研发出来。 临床医生配合使用基因检测技术可以为每位患者量身定制最适合的精准治疗方案,能起到更好延长患者生存期,提高治愈希望的效果。    

半夏
关于贝伐珠单抗,你想知道的全在这里

关于贝伐珠单抗,你想知道的全在这里

贝伐珠单抗是一种重组人源化单克隆抗体,通过特异性靶向结合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抑制VEGF与其受体结合,抑制了肿瘤的血管形成,减少了肿瘤的血供、氧供和其他营养物质的供应,从而抑制肿瘤细胞生长。贝伐珠单抗于2004年获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上市,并于2010年获准进入中国市场。作为抗肿瘤血管生成的重要药物之一,贝伐珠单抗目前已经被应用于多种恶性肿瘤的治疗。 1、适用疾病   国内医保适应证:转移性结直肠癌、非小细胞肺癌、肝细胞癌和复发性胶质母细胞瘤。 国内说明书适应证:包括四大医保适应证以及复发性卵巢上皮癌、输卵管癌或原发性腹膜癌,难治性、复发性或转移性宫颈癌。 除上述六大说明书适应证外,贝伐珠单抗还可应用于转移性肾癌、晚期转移性乳腺癌、放射性脑损伤以及胸腔积液、腹腔积液。 2、用法用量 3、不良反应及处理方法 4、毒理研究 5、药物相互作用 与舒尼替尼联用可能会发生微血管溶血性贫血的风险。 6、常见问题 (1)关于贝伐珠单抗用药期间出现高血压问题处理。 高血压是贝伐珠单抗用药期间最常见的不良反应,在用药期间可以参照以下管理流程处理(图1)。如果血压>160/100mmHg,应暂停贝伐珠单抗使用,建议进行药物干预,按下列管理步骤进行干预治疗(图2),每增加一种药物需至少2周后应重新测量血压进行评估。(注意:维拉帕米、地尔硫卓等CYP3A4抑制剂可能与贝伐珠单抗产生药物相互作用,影响疗效,不建议使用。) 图1 贝伐珠单抗治疗期间的血压(mmHg)管理流程(图源 参考文献[1]) 图2 初次服用降压药患者的治疗步骤(图源参考文献[1]) (2)关于贝伐珠单抗是否可以用于癌症维持治疗的问题。 临床研究显示,贝伐珠单抗单药或联合其他化疗药物维持治疗可以有效改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晚期卵巢癌、转移性结直肠癌、晚期乳腺癌等的PFS和OS,建议临床医生充分权衡患者的临床获益、不良反应、生活质量及经济情况,根据个体化原则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3)关于贝伐珠单抗用药期间施行小手术的安全问题。 国外研究显示,在贝伐珠单抗用药期间,如果需要施行小手术(包括中央静脉置管/导管移除、胸腔引流、口腔手术、活检等),术前可能需要16-17天的停药过渡,术后如果继续贝伐珠单抗治疗,则需要9-14天的手术恢复期。 参考文献: [1] 唐欣颖, 匡泽民. 接受贝伐珠单抗治疗的卵巢癌和宫颈癌患者血压管理专家共识》:2019英国专家建议解读. 中国合理用药探索, 2020; 1: 11-15.

半夏
1.5万字深度长文!人类癌症与免疫治疗发展史(下)

1.5万字深度长文!人类癌症与免疫治疗发展史(下)

六、ICIs耐药现象的解释 为何有些肿瘤抵抗PD-1/PD-L1治疗,陈列平教授将耐药性肿瘤分为3类:  1. Target-missingresistance:这些肿瘤不表达PD-L1,或者有PD-L1但没有T淋巴细胞(缺乏PD-1),因此属于靶子缺失型。这种肿瘤对PD-1/PD-L1抗体治疗不可能有效果。明显有其他逃逸机制在起作用。  2. Primaryresistance:肿瘤微环境中有PD-L1,也有T细胞,但病人对PD-1/PD-L1抗体治疗没有反应。 这样的情况比较少见。 3. Acquiredresistance:肿瘤微环境中有PD-L1,也有T细胞。病人对PD-1/PD-L1抗体治疗最初也有反应,但是后来肿瘤复发,用PD-1/PD-L1抗体再治疗也无效。这一种才是真正的耐药。 MD安德森的Padmanee Sharma发表文章《Primary, Adaptive, andAcquired Resistance to Cancer Immunotherapy》讨论ICIs的耐药机制。 肿瘤免疫疗法的一个显著特点是肿瘤响应的时间长,但是在使用anti-CTLA-4或anti-PD-1治疗黑色素瘤的患者中,大约有1/4-1/3的患者在经历初始响应后出现了肿瘤进展,即获得性耐药。获得性耐药的产生的主要是肿瘤细胞上特定基因或通路的表达或上调,从而导致肿瘤微环境中免疫细胞的浸润以及功能受到抑制。例如,T细胞功能的丧失,肿瘤抗原提呈出现缺陷以及其他一些新突变的产生。例如,在一类较晚获得anti-PD-1耐药性的病人中,发现了B2M的突变,从而导致抗原提呈机制缺陷。在另两例获得性耐药肿瘤中,发现了IFNγ通路中JAK1或JAK2发生了突变。PD-1抗体只是解除了“T细胞枷锁”,疾病的控制最终还是要通过T细胞实现,因此,凡是影响T细胞招募、激活等功能的,均能够最终影响PD-1抗体的临床收益。 导致免疫疗法耐药的肿瘤内在原因: 1. MAPK通路的激活与或PTEN表达的缺失而引起的PI3K通路的增强: 癌基因信号通过MAPK通路导致VEGF与IL-8的产生,从而抑制T细胞的招募与功能。肿瘤抑制基因PTEN表达缺失从而PI3K通路增强,这与IFNγ,颗粒酶B的基因表达量降低以及肿瘤浸润CD8+T细胞的数目减少是高度相关的。 2. 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的持续表达: 癌基因信号通过稳定β-catenin导致WNT信号通路持续激活,从而将T细胞排除在肿瘤之外。在人Non-T-cell-inflamed的黑色素瘤中,肿瘤内在的β-catenin信号基因高度表达,且在肿瘤微环境中缺少T细胞与CD103+DC细胞。 3. 肿瘤上PD-L1的高表达: 肿瘤上高表达的某些配体如PD-L1,会抑制抗肿瘤T细胞的应答。多种机制可能导致PD-L1高表达,包括PTEN的缺失或PI3K/AKT的突变,EGFR突变,MYC过表达,CDK5基因破坏以及PD-L1基因3’-UTR的截短。目前还不知道PD-L1的高表达是否会对anti-PD-1/PD-L1的响应有影响,但是它会影响其他的肿瘤免疫疗法。 IFNγ信号通路的缺失:由肿瘤特异的T细胞产生的IFNγ,能够识别肿瘤细胞或抗原递呈细胞上的相应受体,从而发挥有效的抗肿瘤免疫响应。IFNγ能够增强MHC分子的表达,从而增强肿瘤抗原提呈作用。IFNγ也能够招募其他的免疫细胞,或者直接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促进其凋亡。因此肿瘤细胞上IFNγ通路相关蛋白,如IFNγ受体IFNGR1与IFNGR2,IFNγ受体链JAK1与JAK2,STATs,IRF1等突变与缺失,都会导致对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耐药。 4. 缺少肿瘤抗原: 免疫疗法依赖于肿瘤抗原特异的T细胞。在人黑色素瘤,肾细胞癌,非小细胞肺癌中,DNA突变频率高,肿瘤免疫原性更强,因而对anti-PD-1疗法响应更好。而在胰腺癌以及前列腺癌中,DNA突变频率低,肿瘤免疫原性低,对anti-PD-1疗法响应差。 5. 抗原提呈机制存在缺陷: 在某些情况下,由于抗原加工过程中的蛋白酶体成员,转运蛋白,MHC本身以及beta-2-微球蛋白(B2M)的功能缺陷,会导致抗原提呈机制不能有效地将肿瘤抗原提呈到细胞表面。B2M在HLAI家族的折叠与转运到细胞膜的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若其丧失功能,则CD8+T细胞失去了识别功能。 6. 存在一系列特定基因的表达: 在对PD-1疗法没有响应的肿瘤中,有一些基因表达被富集,被称为innate anti-PD-1 resistance signature,或IPRES。这些基因与间叶细胞的转化,全能型以及伤口愈合相关,且更倾向于表达在胰腺癌等对PD-1不响应的肿瘤中。 导致原发性/继发性耐药的肿瘤外部原因: 这些原因是由于肿瘤微环境中一些成员发挥抗癌免疫响应的抑制作用,主要包括调节T细胞Tregs,髓样抑制细胞MDSCs,M2巨噬细胞,其他的抑制性免疫检查点与抑制性细胞因子等。 1. Tregs: Tregs能通过分泌抑制性细胞因子或者通过直接的细胞接触来抑制效应T细胞Teffs的响应。许多人肿瘤中发现了浸润的Tregs,且鼠模型中去除肿瘤微环境中的Tregs能够显著提高免疫响应。由于CTLA-4在Tregs上高表达,anti-CTLA-4能够显著提高Teffs/Tregs的比例,从而提高肿瘤对免疫疗法的响应。 2. Myeloid-derivedsuppressor cells (MDSCs): MDSCs在多种病理条件包括肿瘤,发挥着免疫响应调节因子的作用。人MDSCs表达CD11b+与CD33+,但是不表达HLA-DR以及系种特异的抗原CD3,CD19与CD57。MDSCs能够促进血管生长,肿瘤侵袭与转移。肿瘤微环境中MDSCs的存在与降低的生存率以及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疗法的响应率相关。目前实验中使用PI3Kγ抑制剂来调节巨噬细胞功能,在老鼠模型中,PI3Kγ抑制剂与anti-PD-1联用表现出了良好的肿瘤抑制效果。 3. M2macrophages: 肿瘤相关的巨噬细胞(Tumor-Associated Macrophages,TAMs)也能够影响免疫治疗的响应。TAMs包括M1巨噬细胞和M2巨噬细胞,在大多数情况下M2巨噬细胞占TAMs的大多数。其中M1巨噬细胞能够高表达IL-12,IL-23,MHC以及B7家族分子来促进抗原提呈与Th1细胞的激活,从而发挥抗肿瘤免疫作用;而M2巨噬细胞能够分泌抑制性细胞因子IL-10与TGF-β,从而抑制免疫响应与促进肿瘤生长与转移。临床上TAMs的数目越多,肿瘤预后就越差。临床前实验使用巨噬细胞集落刺激生长因子受体1(CSF-1R)的抑制剂,能够显著减少TAMs数目,抑制肿瘤生长。CSF-1R抑制剂与anti-CTLA4或anti-PD1再加上吉西他滨联用,能够有效缓解单独anti-CTLA-4或anti-PD1不响应的鼠胰腺癌模型。 4. […]

半夏
1.5万字深度长文!人类癌症与免疫治疗发展史(上)

1.5万字深度长文!人类癌症与免疫治疗发展史(上)

癌症是典型的多细胞增殖失控性疾病。一般认为,地球生命在6亿年前出现多细胞生命,现存的海绵类多孔动物门是最早出现的多细胞动物。人类的疾病多少与先天发育不足有关,另外一些与后天的损伤有关。 人体内的主要系统只有2种:代谢和免疫,所有的疾病不外此2种。 1亿年前,鼠与人类的共同祖先出现。 人与人之间的基因组相似度在99.99%。我们血缘关系最近的亲属——黑猩猩,在基因上与我们人类的相似度达到了96%。人类和猕猴共有93%的DNA。猫的基因与我们人类有着90%的相似性。 当涉及到蛋白编码基因时,老鼠与我们有着85%的相似度,但是在非编码基因上,只有大约50%的相似度。国家人类基因研究所把这种相似性归咎于大约8千万年前的共同祖先。 几乎所有的人类基因在老鼠身上都有个明确的对应基因,但是蛋白质编码基因只占据了各自基因组的1.5%,基于此,能治愈老鼠的化合药物通常对人类无效。 2009年《科学》杂志上的一篇报道,家牛与我们人类共享大约80%的基因。鸡与人类共享了大约60%的基因。果蝇与人类共享了61%的致病基因,这对于美国宇航局探索太空旅行可能对人类基因产生的影响非常重要。香蕉也与人类共享了大约60%的基因。 目录 一、免疫发展史 二、免疫学原理 三、主要抗癌免疫疗法 四、免疫状态评估 五、免疫治疗毒性和疗效评估 六、ICIs耐药现象的解释 七、临床应用 一、免疫治疗简史 免疫系统是多细胞动物特化的一个系统,用以维持多细胞动物在细胞层面和分子层面的稳定性。 在单细胞动物中存在的原始基本机制是多细胞化后复杂机制的基础,类如在单细胞动物中的分子系统CRISPR-cas系统就是一个维护单细胞稳定性的免疫机制。 1909年Paul Ehrlich提出免疫监视学说,认为免疫系统可以遏制肿瘤的发生,免疫功能异常是肿瘤发生的基本原因之一。 1959年Frank Macfarlane Burnet和Lewis Thomas(曾任MSK院长)提出了“免疫监视(tumor immune surveillance)”的假说,该假说认为免疫系统能够识别并清除恶性肿瘤,从而抑制了肿瘤的发生发展。 2002年Gavin P Dunn和RobertD Schreiber等首次提出了肿瘤免疫编辑(Tumor Immunoediting)学说,系统阐述了癌症和免疫系统之间的三阶段关系。 二、抗癌免疫学的基本原理 100余年人类对免疫系统的不懈研究,目前已经对该领域的主要问题有了一些粗浅的认识。 陈列平教授将人类对抗癌免疫的认识过程总结为三大基本问题: 有没有?免疫原性的状态如何?启动抗癌免疫的相关因素。 (一)人类机体内是否存在清除癌细胞的免疫反应? 答案是肯定的! 1868年一位叫威廉.布什(WilhelmBusch)的医生第一次报道,有意使用丹毒感染癌症病人后肿瘤显著缩小。1891年,美国纽约纪念医院骨科医师威廉.科利(WilliamB.Coley,1862~1936)开始以注射细菌进入肿瘤的方法治疗癌症,创立“科利毒素”疗法。这种方法疗效并不稳定,而且可能死于感染;改进后混合加热过的细菌液变得安全,经这种方法确实有不少人恶性肿瘤在无药可医的情况下得到了缓解,甚至是长期缓解。曾经一睹被打压的早期免疫治疗探索今天已经得到世人的认可,并以其名字命名了免疫界最高奖项为威廉.科利奖。 如细胞因子疗法、过继免疫细胞疗法及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疗法的效果已经被证实,其中有广泛意义的是ICIs,在多数癌种均有一定比例的患者获得疗效,和既往的化疗及分子靶向治疗的机理完全不同。 (二)是否存在特异性的抗原以引发清除癌细胞的特异性免疫反应? 癌细胞来源与人体自身细胞,存在抗原,但是经历了免疫编辑后的癌细胞抗原性较弱,难以有效激发免疫反应。而且在肿瘤微环境局部存在复杂的免疫抑制或免疫逃逸,导致免疫反应不能有效完成。 抗原是激发免疫反应的起点,未来这个问题尚需要继续充分研究。比利时的Thierry Boon教授长期研究癌细胞抗原问题。对于一个已经进入临床阶段并进展的癌症病灶(原位持续增殖或者可转移的),有没有癌细胞独有的抗原?进展状态的病灶存不存在人体细胞在任何时期都没有表达过的抗原性质(免疫原性)的物质? 目前看癌症抗原领域有如下观点:癌细胞存在独有的抗原吗?还是共享的?例如有些CEA/AFP是人类胎儿时期的蛋白质,且功能现在也不清楚。癌变后,这些本来应该沉没的基因重新激活并大量表达。不知道癌细胞是紊乱表达还是功能性表达。存在癌细胞专有表达的基因吗?目前看是有的,很少,要么表达少,要么已经被免疫掉,要么免疫原性不足。 比利时学者Thierry Boon长期研究抗癌免疫反应的核心问题癌症抗原,他说癌细胞的抗原性才是主要问题。 抗原性不足是当前TME免疫抑制/逃逸的解除只能解决部分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 BOX:癌症抗原问题:没有抗原性就没有免疫反应 抗原本身的因素  异物性 抗原与机体的种系关系越远,其差异越大,免疫原性也就越强。 1)异种间的物质:病原微生物、动物免疫血清对人是良好抗原。 2)同种异体间的物质:人红细胞表面ABO血型抗原系统及同种异体皮肤和器官上的组织相容性抗原。 3)自身抗原:自身物质一般无抗原性。 a:与淋巴细胞从未接触过的自身物质(如晶状体蛋白) […]

半夏
想要一辈子不再患癌,不妨听美国ACS这5大建议!

想要一辈子不再患癌,不妨听美国ACS这5大建议!

美国癌症协会(ACS)每年都会发布一些权威癌症数据报告、癌症筛查指南、致癌高危因素等报告,可谓是世界上癌症领域最权威可信的癌症机构之一。   近期,ACS发布了未来10年肿瘤一级抗击计划,称为“2030癌症预防和死亡率下降蓝图”,发表于全球影响因子最高期刊CA杂志上。想要一辈子不再患癌,一定要看看以下五条防癌建议。 防癌攻略1:体重指数小于25 肥胖不仅会增加患心脏病、糖尿病、骨质和关节疾病的风险,还会增加患癌症的风险。超过20种不同类型的癌症与肥胖有关,其中最显著的是直肠癌、子宫内膜癌和食管腺癌。   当体重指数 BMI<25 Kg/m2  确实可以癌风险降低。美国癌症协会给出的建议是,体重指数(BMI)维持在25以下,可以降低女性的乳腺癌风险。 在一项纳入2905例高风险乳腺癌女性的研究中,坚持依照这三项推荐的女性,其乳腺癌的发生风险共降低了44%。 研究还发现,避免成年体重增加可以防止特定类型的一些癌症,比如:女性成人体重每增加5kg,绝经后乳腺癌的相对风险增加11%,绝经后子宫内膜癌的相对风险增加39%,绝经后卵巢癌的相对风险增加13%;而男性成人体重每增加5kg,结肠癌的风险就增加9%。 体重 指数 体重指数简称BMI,这是一个用身高和体重来估算是否肥胖的指标。体重指数的计算方法是体重的千克数除以身高米数的平方。 例如身高1.6m,体重50kg,其体重指数BMI=50÷1.6^2=19.5。中国成人居民BMI衡量标准是小于等于18.4为消瘦,18.5-23.9为正常,24-27.9为超重,大于等于28为肥胖。 防癌攻略2:远离11种病原体 一些病毒感染(如HPV、HIV和乙肝病毒)也会增加患癌症的风险。目前,共11种病原体被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认定有致癌性,包括: 1种细菌:幽门螺旋杆菌 7种病毒:乙肝病毒、丙肝病毒、人乳头状瘤病毒(HPV)、EB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等 3种寄生虫:泰国肝吸虫、华支睾吸虫(肝吸虫)、埃及血吸虫 建议:提早接种疫苗或每年进行体检。如预防宫颈癌,可接种HPV疫苗;预防胃癌,可进行胃镜和幽门螺杆菌感染筛查;预防肝癌,可接种乙肝丙肝疫苗;预防鼻咽癌,可接种EB疫苗。 防癌攻略3:戒烟戒酒 每天饮酒超过5杯与10种不同的癌症之间存在非常强烈的相关性,如口腔癌/咽癌、食管鳞状细胞癌、乳腺癌、喉癌、结直肠癌、肝癌、胃癌、胆囊癌、胰腺癌和肺癌。 控烟是防癌的“头等大事”!1991年以来,美国癌症死亡率降低了26%,其中一半以上归因于吸烟率的下降。 戒烟对任何年龄阶段的人都有益。 吸烟导致人均寿命缩短10年以上。 如果40岁以前戒烟,可以夺回9年寿命。 防癌攻略4:减少室内建筑材料放射 氡污染、甲醛污染、苯污染等都会对身体健康造成影响。其中,氡污染已经被世界卫生组织确认为仅次于烟草的第二大致肺癌物质。据美国国家研究委会估计,美国3%-4%的肺癌死亡可通过减少室内氡暴露来预防。 氡:一种有放射性的气体,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建筑材料是室内氡的最主要来源,如矿渣砖和装修使用的天然石材以及瓷砖和洁具等陶瓷产品。 甲醛:主要来源于装饰装修和家具所使用的人造板,如复合地板、大芯板、密度板以及装修使用的白乳胶和布艺制品等。 苯:主要来自溶剂型木器漆、油漆、溶剂型胶合剂和清洁剂等。 建议:装修新家入住前,建议请专业检测机构进行一次室内环境检测,并通风6个月后入住。 防癌攻略5:千万不要乱吃补品 简单说就是:不缺就不要瞎吃补品!   近期一项随机性临床试验研究了健康人群食用维生素类补品是否可以降低癌症发病风险。然而,该研究带来了发人深省的结果: 01 过量的叶酸会升高癌症发病风险,特别是缺血性心脏病患者而言,会增加其癌症发生及死亡风险; 02 过量的β- 胡萝卜素可以升高肺癌和胃癌发病风险; 03 过量的硒可以升高非黑素瘤皮肤癌发病风险; 04 过量的维生素 E 可以升高前列腺癌的发病风险。 写在最后 5大权威防癌建议,一定要看看!   看完快转给需要的人~ 参考文献 [1] Rebecca, L, […]

半夏
肿瘤患者或家属对病情的掌握程度如何?六个等级自测,看看自己属于哪个等级以及一些建议

肿瘤患者或家属对病情的掌握程度如何?六个等级自测,看看自己属于哪个等级以及一些建议

了解和掌握真实的病情信息,拥有疾病知情权,对于患者和家属至关重要。只有这样,患者和家属才能够最大限度的保证患者接受良好和正确的治疗,这样就可以尽可能避免出现高花费且疗效反而更差的治疗。掌握真实的病情不仅可以减轻恐慌、和医生更容易交流,还可以避免一些不良医疗行为。 临床上,让医生比较头痛的一件事,就是有很多患者和家属对疾病相当不了解,描述病情的时候颠三倒四,并且对所患疾病的许多认识都可能是错误的。他们不知道如何获取准确的有关疾病的信息,经常被网络中错误和夸大的信息所诱导,或者被周围的人灌输了错误的知识,同时,主管医生可能因为非常忙,没有足够时间来解释清楚病情和各种治疗方式的利弊,于是不少肿瘤患者对疾病及治疗会很迷茫和混乱,自己所患疾病到底是什么类型?肿瘤分期是什么(多严重)?如果这些都不清楚,更别说知道这个疾病大概的生存率,以及应该怎么治疗,治疗的获益和毒副作用大概是什么样子。 本文就是协助肿瘤患者和家属自测对病情的掌握程度,并给出对应的建议。 首先,我把对病情掌握程度分为六个等级,如下所示: 第一等级:连准确的病理类型都不知道 有时会碰见有人问我:张医生,肺癌怎么治疗?我问:请问是什么类型肺癌?然后对方茫然地回答:不知道。这种情况是万万不行的。因为只知道肺癌完全不够,肺癌有很多类型,常见的比如腺癌、鳞癌和小细胞肺癌,性质和治疗方式存在明显的不同,所以必须准确的知道病理类型,比如肺腺癌、肺鳞癌。 建议: 患者和家属需要仔细看病理报告,以及出具报告的时间,这样可以知道准确的病理。举个例子:患者于2021年9月1日行肺穿刺活检或支气管镜检查或手术治疗,病理报告是肺腺癌,这种描述就很清楚。 第二等级:知道准确的病理,不知道肿瘤分期(严重程度) 这也属于对病情掌握的很不好,比如患者和家属知道肺鳞癌,当询问肿瘤分期时,就完全答不上来,要不就是错的。肿瘤分期的知识有些复杂,不同的肿瘤分期方式不同,一般都使用AJCC分期,到达第8版,可以参见我既往写的知识,确诊肿瘤后如何评判严重程度(怎么评估恶性肿瘤的严重程度?)。 注意,肿瘤分期是可以变化的,初诊断的分期和最新的分期可以不同,以肺癌为例,初诊断时可以是手术治疗后的IIA期,过了2年出现骨转移和肝转移,就成为最严重的IV期。 建议: 了解AJCC的肿瘤分期,并推荐找一位可信的专业医生帮忙核实,避免出错。举例:患者于2021年9月行肺腺癌手术治疗,术后分期是IIIA期T3N1M0,2022年5月出现骨痛,完善CT检查发现骨转移和肝转移,于是成为IV期肺癌,也就是晚期肺癌。 第三等级:知道准确的病理和分期,不知道重要的免疫组化和基因检测 即使知道了正确的病理类型和分期,这经常还不够。因为很多肿瘤可能存在重要的免疫组化和基因突变,并且会有不同的治疗方案。(注意:也有很多类型的肿瘤无需去了解免疫组化和基因检测结果,因为都不重要,仅仅知道病理类型就够了,比如小细胞肺癌、肝细胞肝癌、肾透明细胞瘤等) 比如:肺腺癌可能存在EGFR、ALK或ROS1、BRAF等突变,以及免疫组化PDL1; 胃癌最重要的是免疫组化:MMR蛋白、HER-2蛋白和PDL1蛋白表达; 乳腺癌最重要的免疫组化包括:ER、PR、HER-2和ki67; 结直肠癌最重要的免疫组化是MMR蛋白和HER-2蛋白,基因是Kras、Nras和Braf。 建议: 了解该肿瘤的最重要的免疫组化和基因检测是什么,并在病理结果中查找。比如:患者于2021年2月行结肠癌手术治疗,术后分期是IIIB期T3N1M0,免疫组化为PMMR,HER-2阴性,Kras G12D突变,Nras和Braf为野生型。2022年1月完善CT检查发现肝转移,于是成为IVA期结肠癌肝转移。 第四等级:知道准确的病理和分期,重要的免疫组化和基因检测,不知道既往治疗经过 既往治疗的经过很重要,影响着后续治疗方案的制定。 建议: 尽可能了解既往的治疗经过和时间阶段,并准确描述。 举例:患者于2021年2月行结肠癌手术治疗,术后分期是IIIB期T3N1M0,免疫组化为PMMR,HER-2阴性,Kras G12D突变,Nras和Braf为野生型。术后2021年3月-8月行6周期奥沙利铂+卡培他滨化疗,2022年1月完善CT检查发现肝转移,于是成为IVA期结肠癌肝转移,2022年2月-4月采用Folfiri+贝伐珠单抗化疗4周期。 这么描述可以清楚的知道病理、分期、重要的免疫组化和基因检测,以及治疗过程:也就是奥沙利铂+卡培他滨化疗和Folfiri+贝伐珠单抗。 第五等级:知道准确的病理和分期,重要的免疫组化和基因检测和既往治疗经过,但难以准确描述患者最新的具体状况 能掌握第四等级的水平已经挺好的,但可以描述患者最新的具体状态会更好,这难度要高一些。 建议: 学会描述患者最新的具体状况。包括四方面: (1)体力状态。ECOG评分,我曾经写过文章,一定要维护患者良好的体力状态以及如何评估ECOG评分。如果和正常人一样体力充沛,就是体力状态好,ECOG 0分,如果体力很差,每天需要卧床休息,白天卧床休息时间大于50%,这就是ECOG 3分。 (2)病变的范围。有时知道分期还不够,肿瘤转移通常是IV期,但IV期的患者存在显著不同,转移的数量、大小和部位很重要。比如肝转移1处的肠癌对比肝转移10处加肺转移3处的肠癌,治疗的最终目的就完全不同。所以可以用CT等检查描述具体的病变数量、大小和部位。 (3)患者目前最严重的症状,比如疼痛、咳嗽、咯血、乏力等。 (4)血常规、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肿瘤标记物的数值。 举例:患者于2021年2月行结肠癌手术治疗,术后分期是IIIB期T3N1M0,免疫组化为PMMR,HER-2阴性,Kras G12D突变,Nras和Braf为野生型。术后2021年3月-8月行6周期奥沙利铂+卡培他滨化疗,2022年1月完善CT检查发现肝转移,于是成为IVA期结肠癌肝转移,2022年2月-4月采用Folfiri+贝伐珠单抗化疗4周期。目前无症状,体力还不错,ECOG 1分,血常规提示血红蛋白110g/L,肝肾功电解质血糖大致正常,CEA 90ng/ml,CT提示肝脏有4处转移灶,最大直径3.5cm。 这样描述病情是不是就非常的简洁明了,重点突出。 第六等级:知道准确的病理类型和分期,重要的免疫组化和基因检测和既往治疗经过、可以描述患者最新的具体状况 能够达到第六等级,知道准确的病理类型和分期,重要的免疫组化和基因检测和既往治疗经过、可以描述患者最新的具体状况,已经做的很不错。 各位肿瘤患者和家属,读完后可以自己比对下,看看自己对病情的掌握到达哪个阶段。如果没有达到第六等级,尽量学习和了解下,或请教医生,争取达到第六等级。如果只停留在第一至第三等级,那对病情的掌握还远远不够,完全无法掌握主动权。 其实仔细想想并不难,仅仅只需要掌握最重要的五个方面罢了:具体的病理类型、肿瘤分期、重要的免疫组化和基因检测结果、既往治疗经过、患者最新的具体状况,只要肯用心去学或请教专业医生,一定可以做到,这样就能对病情有较为清晰的认识。 此外,要注意,第六等级也只是掌握了病情,我希望患者和家属还能继续学习,比如从CSCO指南、NCCN指南或我既往写的的文章,学习不同肿瘤大致的治疗原则和方案,知道大概的生存期,不同的时候应该选择什么样治疗才合理,治疗的获益和毒副反应大致是怎样。只要大家认真学习、仔细整理病情、多向专业医生请教,才能真正了解病情,才可以保护患者和家庭,尽量让患者可以接受到最简洁、权威、标准、高医疗质量的治疗方式,活的可能最长,并且可以减少很多无效的花费和过度治疗。 END

半夏
最新医生问答
最新抗癌笔记
top3

新年打卡

2024年02月17日
top4

好久没来

2024年02月17日
top5

CR

2024年02月01日
top6

七周年纪念!

2024年01月25日
扫描下方二维码回复 666 获取解锁验证码
步骤:[ 打开微信]->[ 扫描上方二维码]->[关注"三阴姐妹互助圈"公众号输入 666 获取验证码],即可永久解锁本站全部文章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