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抗癌知识
抗癌知识

抗癌路上,我们都是努力奔跑的人与病友交流治疗经验,多学习抗癌知识。

不畏CDK4/6i耐药,全部亚组临床均获益!PI3K抑制剂再传喜讯!

不畏CDK4/6i耐药,全部亚组临床均获益!PI3K抑制剂再传喜讯!

众所周知,超过70%的新发乳腺癌为HR阳性且HER2阴性,其中又有大约40%的患者由于癌基因PIK3CA发生突变,导致细胞激酶PI3Kα过表达,从而引起内分泌治疗或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CDK4/6抑制剂的治疗失败。而探索在CDK4/6抑制剂治疗失败的这类患者中使用PI3Kα选择性抑制剂Alpelisib(阿培利司,Piqray)联合氟维司群能否有效的BYLieve试验(NCT03056755),在2022年欧洲医学肿瘤学会乳腺癌大会(ESMO BC)中展示了最新的亚组分析数据,我们来一起看看吧~ 01 不畏CDK4/6i耐药 所有亚组均有获益! BYLieve研究是首个专门针对CDK4/6抑制剂经治的HR+、HER2-、PIK3CA突变晚期乳腺癌患者的前瞻性研究。此次报道的亚组分析旨在基于绝经状态、纯骨病变状态和内脏疾病状态的3个队列中评估患者。 队列A的特点是接受CDK4/6抑制剂+芳香酶抑制剂作为前线治疗(n = 127)。队列B包括接受CDK4/6抑制剂+氟维司群作为既往治疗的患者(n = 126)。队列C评估了疾病在芳香化酶抑制剂治疗期间或之后进展,然后接受化疗或内分泌治疗作为先前的治疗的患者(n = 126)。基线特征在3个队列中非常平衡。大多数患者接受过1次前线治疗,患有IV期疾病,并且ECOG体力状态为0。大多数绝经前年龄在46岁以下(范围,32-56岁),绝经后患者则在61岁以上(范围,31-84岁)。 队列A和C的患者在第一个周期的第1天和第15天每天接受口服Alpelisib 300mg+氟维司群500mg,在随后周期中只口服第1天。队列B则每天接受口服Alpelisib 300mg+口服来曲唑2.5mg。 在队列A中各亚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为: 绝经前患者(n = 20)为5.6个月(95%CI,3.4-11.1),绝经后患者(n = 101)为8.1个月(95%CI,5.6-8.6)。 纯骨病变(n = 22)患者达到16.6个月(95%CI,11.1–非可评估[NE]),而无纯骨病变患者(n = 99)为5.6个月(95%CI,5.3-8.2)。 内脏疾病患者(n = 82)为5.6个月(95%CI,4.8-8.2),而无内脏疾病患者(n = 39)为12.0个月(95%CI,7.0-18.2)。 在队列B中各亚组中位PFS为: 绝经前患者(n = 6)为5.1个月(95%CI,0.9-NE),绝经后患者(n = 109)为5.7个月(95%CI,3.7-7.2)。 纯骨病变患者(n = 11)达到11.0个月(95%CI,2.8-NE),而无纯骨病变患者(n = 104)为5.5个月(95%CI,3.7-6.2)。 内脏疾病患者(n = 88)为5.5个月(95%CI,3.6-6.2),而无内脏疾病患者(n = 27)为10.8个月(95%CI,5.1-14.8)。 在队列C中各亚组中位PFS为: 绝经前患者(n = 16)为6.9个月(95%CI,2.8-11.7),绝经后患者(n = 98)为5.6个月(95%CI,5.4-7.4)。 纯骨病变(n […]

半夏
权威发布!恶性肿瘤患者新冠疫苗接种的专家建议 | 这些癌友不建议接种疫苗!

权威发布!恶性肿瘤患者新冠疫苗接种的专家建议 | 这些癌友不建议接种疫苗!

截至2022年4月29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全球累计确诊人数已经超过 5.10 亿,累计死亡人数超过 623 万例。中国累计确诊人数已经超过 64.7 万,累计死亡病例 1.5 万例。新型冠状病毒尤其是目前流行的奥密克戎变异株具有传播快,控制难,危害大的特点,给我国的疫情防控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压力。   同时,癌症患者因自身及治疗原因,可能处于免疫抑制状态,所以比普通人群更容易感染新型冠状病毒。2020 年初监测数据显示,全国范围内 1590 例感染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病例中,有肿瘤病史的患者占 1%,高于中国人口总数的 0.29%,提示肿瘤患者较易感染新型冠状病毒。 肿瘤患者如何接种新冠疫苗是一个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近日,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卢洪洲教授作为通讯作者组织撰写的《恶性肿瘤患者新冠疫苗接种的专家建议》发布。 该建议全面依据恶性肿瘤患者肿瘤种类、抗癌治疗方案和阶段以及病情进展情况等复杂因素,详细提出肿瘤患者人群新冠病毒疫苗接种建议,以提高恶性肿瘤患者的新冠病毒疫苗接种率,有效保护恶性肿瘤患者,降低其因新冠所致的感染率、重症率、死亡率。   —恶性肿瘤患者新冠病毒疫苗接种方案的最新综合建议— 考虑到肿瘤发生机制和发展变化错综复杂,恶性肿瘤的治疗方法和治疗阶段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新冠病毒疫苗的接种。肿瘤患者能否接种疫苗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应因“病种”、 “治疗阶段”、“治疗方案”而定。  推荐等级: A=强;B=中等;C=可选。 证据等级: I=一项或多项无重大限制的随机试验; IIa=其他随机试验或随机试验的亚组分析; IIb=非随机试验或观察性队列研究; III=专家 意见。   一、考虑到新冠病毒疫苗在整体人群的有效性以及癌症患者感染新型冠状病毒后发生重症和死亡的风险增加,建议新冠病毒疫苗适用于活动性癌症患者或接受癌症治疗的患者(AIII)。   二、正在接受积极癌症治疗(包括实体癌和血液系统肿瘤)的患者可能对目前的两剂疫苗系列反应不佳。建议为这些患者接种第 3 剂 mRNA 疫苗。 接种第 3 剂 COVID-19 疫苗的时间:建议在完成第 2 剂辉瑞或 Moderna 疫苗至少 4 周后接种第 3 剂; 年龄:“加强针”的年龄限制为接种辉瑞疫苗至少 12 […]

半夏
这些服药坏习惯你有吗?这种口服制剂服用后半小时内千万不要喝水!

这些服药坏习惯你有吗?这种口服制剂服用后半小时内千万不要喝水!

几样药同时吃! 效果好多吃点,过期了也能吃! 不看说明书,不就医,别人说这药好就吃! 出现不良反应,挺挺吧,不停药,也不复查! 服药时间不固定,无论饭前饭后,想起来才吃! 药片掰碎了吃,胶囊拆开吃,把药溶解在水里吃! 这些服药坏习惯,你有没有?   服药一段时间没有效果,刺激肠胃? 你可能是吃错了! 小编为大家归纳了服药的四大注意事项,如果您觉得有用,可以转发给其他朋友,或者发到朋友圈分享,我也很希望您能在文章后留言,提出改进建议! 确保药品在有效期内,才不会白吃 1 有效期 标明有效期至某日,如有效期至2023年7月31日,则2023年8月1日起不得使用。 标明有效期至某月,如有效期至2023年8月,表示该药品有效期至2023年8月31日,则2023年9月1日起不得使用。 2 特殊注意 已启用的眼用制剂、鼻用制剂(气雾剂、喷雾剂、和粉雾剂除外)、耳用制剂、涂剂、涂膜剂使用期限为4周。胰岛素注射液在开封前应冷藏于2~8℃冰箱中,开启使用后可在室温下(不超过25℃)存放4周。 3 过期后失效 药物过期后可能会使药物的作用减弱甚至失效,而且药物在过期后出现药物的化学性质改变,服用后可能导致过敏反应或者中毒反应,引起较严重的副作用,例如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甚至比较严重的疾病,所以药物过期时一定不能吃。 ★ 对照说明书正确贮存 ★ 多种药物不能同时服用,也不可擅自服用 肿瘤患者在病程的各个阶段可能会用到一些中药/中成药,那么当中西药联合应用的时候需要注意这几点: 影响吸收 影响药物透过生物膜吸收:如含鞣质成分的中成药牛黄解毒片和西药红霉素联用,鞣质具有吸附作用,可使西药透过生物膜的吸收量减少。 影响药物在胃肠道的稳定性:如中成药胃宁散和西药阿司匹林联用,可改变胃液酸碱度,减少西药的吸收,降低疗效。 影响分布 如中药银杏叶和西药地高辛联用,可使地高辛游离血药浓度升高,造成中毒。 影响代谢 酶促反应:如中药五味子和西药苯巴比妥联用,可诱导代谢酶,使西药代谢加快而药效减弱。 酶抑反应:如中药当归和西药地西泮联用,可抑制代谢酶,使代谢减慢而药效增强。 影响排泄 增加排泄:如中成药冰硼散和西药青霉素联用,可碱化尿液,增加药物排泄,降低药物浓度,降低抗菌药效。 减少排泄:如含有机酸的中药乌梅和西药利福平联用,可减少排泄,增加肾毒副作用。 药效学上的相互作用 药效学的协同作用:如中成药香连丸和西药广谱抗菌增效剂甲氧苄啶联用,可使抗菌活性增强16倍。 药理作用相加产生毒副作用:如中成药六神丸和西药强心苷类药物联用,可引起中毒。 药效学上的拮抗作用:如中成药人参鹿茸丸和西药胰岛素联用,可引起水钠潴留和排钾效应,还能促进糖原异生,使血糖升高,减弱药效。 一定要遵医嘱用药,如果医生和说明书都没有明确说明,当药物联用时,建议适当间隔开服用,每两种口服药至少间隔半小时吃,以免产生不良反应,如果已经发生了不良反应,一定要及时停药,就医复查。正确的服药时间和服药方法可参照此处《长期服药的你,真的吃对了吗?用对“药引”事半功倍!》。 ✦ ✦ 这几种口服制剂服用时须特别注意 分散片 分散片中的原料药物多为难溶性的,另加高效崩解剂及亲水性高黏度溶胀辅料制成,可加水分散后口服,也可将分散片含于口中吮服,同时适量饮水。 胶囊剂 服用胶囊剂时应至少服用300毫升水,确保药物被顺利送达胃部,以防胶囊壳附着在食道壁上,造成食道损伤甚至溃疡。 肠溶剂 肠溶剂可避免药物对胃的刺激,有些药物在酸性环境下不够稳定,通过制成肠溶剂可以保护药物不被胃酸分解,所以服用肠溶剂不宜掰开或嚼碎后服用。药品说明书上如无特殊说明,肠溶剂一般宜空腹服用,以便药物快速通过胃部,减少在胃中停留的时间。 糖浆类 在服用糖浆时不宜用水冲服,以免稀释糖浆,降低药效,在服药后半小时内也不宜饮水和进食。在餐前服用糖浆,会使食欲降低,胃部产生饱胀感。也不宜在睡前服用糖浆,以免口腔中残留的糖浆在夜间发酵产酸,损伤牙齿。 此表收藏,帮你轻松读懂医嘱中的英文缩写 写在最后 […]

半夏
扎根肿瘤内科35年,他如何与癌症抢生命?

扎根肿瘤内科35年,他如何与癌症抢生命?

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肿瘤内科主任顾康生的“敌人”,是我国致死率第一、第三高的恶性肿瘤肺癌和胃癌。 根据他的经验,大多数刚确诊为恶性肿瘤的病人都非常恐惧,不愿接受这一事实,认为自己“活不了多久”,配合治疗的意愿不高,也听不进劝慰,这种绝望情绪,将会直接影响治疗效果。 顾康生教授 为了帮助患者尽早适应抗癌持久战,顾康生教授治疗前会先充分了解病人病情,并根据病情不同分期和病人身体和心理状况,与患者进行交流和沟通。 他会给病人着重讲两个方面:一个是不同癌症分期下的治疗策略——让患者科学、理性的认知病情,强调早期恶性肿瘤经过治疗预后较好,希望患者积极配合;另一个是同癌种病人经过治疗后所获得的长期生存现状——以给患者带来治疗信心和希望。 从事肿瘤临床工作近35年,顾康生教授认为和病人沟通也是门很深的学问。“对于肿瘤科医生来说,要根据患者肿瘤阶段采取不同的沟通策略,也要和家属保持联系,制定出个性化的最佳治疗方案,用医学提升患者的治疗期待和生存质量。” “研究”对肿瘤科的意义 上世纪八十年代,顾康生教授本科毕业于蚌埠医学院,最早涉足临床是在1987年读研期间。 他做了一项关于肿瘤的研究课题,对临床诊疗产生了浓厚兴趣。“我发现无论是在基础研究还是临床领域中,肿瘤学科都存在很大的发展空间,所以想成为一名肿瘤科医生。” 这一选择在当时并不常见。顾康生教授介绍,由于肿瘤诊治水平较低,加上治疗尤其内科治疗的手段单一、药物稀少,且大部分进到肿瘤科的患者都是晚期,生存周期短、治疗效果差,这让大家普遍觉得“做肿瘤科医生没有成就感”,不太愿意到肿瘤内科工作。 刚入门时,顾康生进入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肿瘤内科工作,这是安徽省最早成立肿瘤专科的医院之一,虽然起初病床不多,但这段时间让他有机会接触到更多癌种,打下了较坚实的肿瘤诊治临床基础,临床能力快速提升。 他回忆,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为了紧跟国际最前沿的肿瘤治疗方式,科室在国内率先建立起生物治疗实验室,引入免疫疗法中的免疫细胞和细胞因子治疗,并派其外出学习。“学成归来后我把包括LAK细胞、TIL细胞在内的细胞生物治疗引入科室中,在当时大大的提高了科室临床治疗水准。” 到了1993年,原卫生部组织专家对包括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肿瘤内科生物治疗实验室在内的学科进行检查。 顾康生至今仍记得很清楚:“检查组充分肯定了我们的工作,并把我科实验室作为全国13家生物治疗基地科室之一,原安徽省卫生厅也下发文件,批准为省内唯一一家可以开展细胞治疗的科室,促进了学科发展。” 这段经历,让他深切体会到“临床科研”的意义。成为科主任后,顾康生教授提出“发展特色学科,大力提升临床科研”的理念,在临床药物试验、科研人才培养、课题研究等方面持续发力。 顾康生教授 “整个药物临床研究过程对医生的要求是很高的,包括熟悉新药研究临床设计、研究病例并入组、管理、疗效评估等一系列内容,能够让我们科室队伍得到临床业务能力和科研水平得到锻炼和提升。我一方面鼓励大家结合临床去做科研,另一方面还引进了优秀科研人才,以此带动学科的整体发展。” 顾康生教授介绍,目前学科现有5个病区,设置胸部肿瘤、腹部肿瘤、肿瘤微创诊治和肿瘤生物治疗4个亚专科病区,还有附属肿瘤细胞诊断室、抗肿瘤药物临床研究基地及肿瘤内科专科实验室。他们在院内先后组织和参与肝胆胰肿瘤、胃肠肿瘤、淋巴瘤、乳腺癌、肺癌和恶性黑色素瘤MDT多学科协作诊治团队,为患者提供规范、优质和个体化医疗服务。 从一个仅有几人的小科室开始做起,如今的安医大一附院肿瘤内科已经成为安徽省“十二五”临床重点专科(优先发展)和CFDA批准的安徽省规模最大的抗肿瘤药物临床研究基地之一。肿瘤内科研究成果和研究团队已得到国内同行的肯定和认可,迄今已培养出上百名博士后、博士与硕士,其中很多人现在都已是领域内可以独当一面的专家。 与此同时,团队的学术成就和实力也不断彰显。仅2021年,顾康生教授带领的肿瘤内科团队发表了105篇学术论文,其中SCI文章49篇,影响因子超过10分的文章有10篇。科室还相继获得安徽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项、安徽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第八届吴孟超医学青年基金奖和第十六届安徽青年科技奖1项等众多奖项。 顾康生教授团队项目“胃癌铂类药物疗效预测标志物筛选、治疗方案优化及临床应用”荣获安徽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拓宽胃癌的治疗边界 今年2月,中国国家癌症中心发布了最新版中国癌症报告《2016年中国癌症发病率和死亡率》,由于癌症数据统计通常会延迟3到5年,这也是我国当下最具代表性的一份数据。 报告共纳入487个癌症登记处的数据,覆盖约3.8亿人。结果显示,我国每分钟有超过8个人被诊断为癌症,每分钟有超过5个人因癌症逝世。 在顾康生教授看来,对于癌症,无论是社会认知、发病机制,还是诊断方法和治疗手段,近三十年都发生了很大变化。 以胃癌为例,报告显示,胃癌的发病人数和死亡人数均排在第三位,分别为39.7万和28.9万人。他还解读称,“从已有的信息看,我们国家35岁以下的年轻人患胃癌的几率还不是很高,主要集中在45岁到60岁年龄段,没有明显的年轻化趋势。” 从2000年到2016年,高发而预后较差的胃癌,死亡率其实呈逐年降低的趋势,但发病人数多了起来。 其中收治的大多数胃癌患者,发现时就已经是晚期。“由于早期胃癌起源于黏膜层,癌灶表浅,很少影响到消化功能,所以很少出现症状,偶尔有腹胀、胃痛等症状,患者会单纯地认为就是胃炎、消化不良等,觉得忍忍就过去了。” 他分析,这也与对早期诊断所采用胃镜检查有抵触心理有关。认为胃镜检查很痛苦,难以接受,实际上,目前胃镜检查已发生改变,尤其是无痛胃镜的广泛应用,使胃镜检查不再是痛苦的事。 如果能及早发现,通过手术,90%以上一期胃癌都能获得治愈。随着越来越多的致癌因素被发现,如高盐腌制和富含亚硝胺的食物、幽门螺杆菌、癌前病变等,针对这些危险因素予以关注和避免,并积极的干预,胃癌可以做到很好预防;在诊断领域,无痛胃镜成为主流,患者得以通过早期筛查,治疗可尽早介入。 MDT团队进行临床讨论 另一个变化发生在治疗领域。“以前胃癌肿瘤内科治疗只有化疗,且可用的化疗药物数量有限,疗效不高,随着靶向治疗和免疫药物加入后,临床可以根据癌症不同分期采取个性化治疗,II期、III期患者采取围手术期综合治疗,疗效发生了很大改善。” 但对于晚期胃癌,医学能做的依然有限,一组最直观的数字是,晚期胃癌的五年生存率不到10%,顾康生教授认为,目前胃癌的临床治疗水平尽管已有进展,但还需要研发出更多的靶向药物和免疫制剂。 为此,“我们目前仍在探索胃癌联合优化治疗方案,寻找更多且可用于临床的免疫治疗预测标志物,在术后辅助中探索延迟复发的新方案。” 作为安徽省最大的抗肿瘤药物临床研究基地,他带领科室积极参与抗肿瘤新药临床研究,迄今已承担国际多中心临床药物研究超过30项,国内多中心临床药物研究100多项,所完成项目的质量获得CFDA肯定。 成为一名优秀的肿瘤科医生 在顾康生眼里,当好一名肿瘤内科医生不是件容易的事,至少要在基础知识、研究能力、专业英语等方面具备优势。 “肿瘤是一个综合学科,涉及的领域非常广,比如需具有内科中的心血管、消化、肾脏、呼吸、感染等学科功底,还有扎实的影像专业知识,所以要在掌握基本功的前提下,具备其他学科的相关知识和处治技能;其次,外语也很重要,可以在国内外学术交流会议中学习到肿瘤前沿讯息,还要有很强的临床研究能力。” 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肿瘤内科团队 今年是顾康生教授扎根临床与科研一线的第35年,他不仅要时刻专注于科室发展和提升诊疗能力,更多时候,也在思考和关注如何照顾病人及家属情绪。 “癌症病程长,病死率高,治愈难度大,人们难免心生恐惧,患者在知道癌症降临前,很少有人会做好准备,慌乱、迷茫、崩溃等其实是正常表现,这时候就需要有专业人员站出来告诉他们应该怎么做。” 他把医患沟通当成学问,并细分为了几个阶段。“如果是诊断初期,我不会直截了当说就是肿瘤,而是委婉表达某个地方发现了一些问题,还要进一步明确,目的是让患者配合。” 一旦明确诊断后,顾康生教授会根据不同分期给予建议。“早期病人预后好,给予专业的医学治疗策略就可以,如果是晚期患者,我一般谈话比较含蓄,比如告诉患者我们有一些治疗措施可能会对你有帮助,再举一些经过治疗后成功的病例,患者看到效果不错就有信心了。” 而和家属沟通时,顾康生教授用“实事求是”和“量力而行”来概括,不仅要把病情进展、可能出现的后果、预后效果如实告诉家属,也会劝家属结合自身经济条件,选择最适合的药物。 虽然已年近60岁,但顾康生教授依旧停不下来。周一、周二和周五,他需要赶到医院的各个院区出诊,其余时间开展病区查房、会诊、学术研讨会等各种事宜,日程排得满满当当。 顾康生教授团队与研究生 依托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科室还承担了本科生、硕士研究生《肿瘤学》课程带教,国际学院的《肿瘤学》的外语带教、考核及外国留学生进入临床实习的带教工作,并参与人卫出版社组织编写的英文版教材。 每年,从他所在的肿瘤学教研室毕业的博士、硕士就有20多人,还要接收来自省内其它医院的进修生,并通过举办安徽省肿瘤内科大会、安医肿瘤论坛、临床肿瘤学新进展研讨班、肿瘤内科住院医师培训班等多种形式和途径,培养肿瘤专业人才。 “我非常鼓励有志于在肿瘤领域发展的年轻人继续深造下去,通过临床、科研等多方面不断提升综合能力。”他告诉“医学界”,这不仅是为了学科发展,也关乎癌症患者的命运。 专家简介   顾康生 教授 肿瘤学博士、主任医师、二级教授、肿瘤学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 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肿瘤科主任、肿瘤学教研室主任、安徽省“江淮名医 […]

半夏
处理免疫治疗不良反应,除了类固醇激素,或许能这些药!

处理免疫治疗不良反应,除了类固醇激素,或许能这些药!

临床恶性肿瘤的治疗方案,日渐倚重PD-1/PD-L1抗体和CTLA-4抗体为代表的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肿瘤科医生日常也要面对各种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副作用–免疫相关不良性事件(irAEs)。 irAEs是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对于免疫系统非特异性激活所引起的过度免疫反应。irAEs可以影响全身脏器,根据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通常分为4级。最常见受影响的部位是皮肤、消化道、肺和内分泌系统。某些严重的irAEs,比如免疫性肺炎、心肌炎、结肠炎以及神经系统损害,会危及患者生命。 根据MD安德森癌症中心2011-2016年急诊的统计数据,1026 位急诊患者中有628位接受过免疫治疗, 其中257 位(25.0%)为irAEs就诊, 257 位irAEs患者中有210位(81.7%)需要住院治疗,提示我们因为irAEs而去医院就诊的患者往往症状较重,需要临床的准确诊断,及时处理[1]。 目前对于实体瘤irAEs的药物治疗主要依靠免疫抑制剂,如一线治疗药物糖皮质激素类,还有细胞毒类环磷酰胺、吗替麦考酚酯、环孢素等非选择性免疫抑制剂,静脉用免疫球蛋白和血浆置换。 临床上诊断为1级irAEs,可以在密切监测的基础上继续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治疗,大多数2级irAEs,除停用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和对症治疗以外,应考虑给予糖皮质激素。 对于3级irAEs,现有的经验是先停用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对症处理和一线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通过治疗达到irAEs好转,激素再逐渐减量,在4到6周内停激素观察。如果使用糖皮质激素后48到72小时后症状无好转,要考虑联合使用其他药物控制irAEs进展。   当患者的irAEs经治疗恢复到1级或1级以下,可以根据临床情况,继续使用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进行癌症治疗,推荐先使用PD-1/PD-L1抗体单药治疗,以避免联合用药造成免疫系统反应过激,再度诱发irAEs。   对于诊断为4级irAEs的患者,部分内分泌irAEs经治疗好转者,可以继续使用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进行癌症治疗。其余患者需要权衡临床利弊,考虑停用免疫检查点抑制剂。 irAEs的治疗目标,在于尽快有效地控制免疫过激产生的炎性反应,将irAEs复发可能性降低到最小,把治疗用的免疫抑制剂如糖皮质激素的副作用控制到最小,继续对患者进行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谋求抗癌治疗的利益最大化。 统计数据显示,在使用PD-1/PD-L1抗体的患者中,irAEs发生率为8%-27%,使用CTLA-4抗体的患者中,irAEs发生率为54%。患者通常先发生皮肤损害,随后出现结肠炎,然后是肝炎和内分泌系统损伤,大多数3到4级的irAEs会发生在治疗后的12到14周内。 随着对irAEs认知的深入,临床借鉴与irAEs发病机理类似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治疗经验,单独或者联合使用生物类制剂来应对糖皮质激素抵抗或高分级irAEs,取得不俗效果。本文结合ASCO专家组2021年irAEs的临床指南更新,对部分应用于实体瘤irAEs治疗的生物类制剂进行简介[2]。 度普利尤单抗(dupilumab) 71.5%使用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的患者会有皮肤irAEs,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和T细胞的异常活性,导致了皮肤产生炎症微环境,形成皮肤损害。皮肤副作用多发生在黑色素瘤、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单独使用CTLA-4(通常3周内出现皮肤irAEs)或者是联合使用PD-1抗体(通常6周内出现皮肤irAEs)的情况下,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单药治疗有约3%左右的患者出现3级以上皮肤irAEs。 皮肤irAEs主要表现为局部的炎症,瘙痒和丘疹多见。伴有肉芽肿样、银屑病样、狼疮样,苔藓样、脂膜炎样改变。3-4级皮肤irAEs以及某些严重irAEs如大疱性皮肤病,史蒂文斯-约翰逊综合征等需要立刻停药并住院处理。 度普利尤单抗是白细胞介素-4(IL-4)人源化单克隆抗体,可以抑制IL-4/IL-13信号传导。白细胞介素-4和13是皮肤炎症的驱动因素。临床上用于治疗特应性皮炎,3-4级皮肤irAEs如果出现持续的重度瘙痒性皮炎,会给患者生活带来极大的烦恼和精神压力,可以使用度普利尤单抗进行治疗 [2] 。 英夫利西单抗(Infliximab)和维得利珠单抗(vedolizumab) 英夫利西单抗是TNF-α嵌合型单克隆抗体。它通过抑制TNF-α,阻止TNF-α与细胞上的受体相互作用产生炎症反应,临床用于治疗多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如克罗恩病、溃疡性结肠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银屑病、白塞氏病。ASCO推荐英夫利西单抗用于治疗多系统的激素抵抗型和中重度irAEs,如结肠炎、肺炎、心肌炎、关节炎、神经炎、眼色素层炎 [2] 。Geisler等综述也推荐英夫利西单抗用于治疗3级皮肤irAEs如黄斑皮疹、苔藓样药疹 [3] 。 维得利珠单抗是人源化α4β7整合素单克隆抗体,可以和肠道辅助T淋巴细胞上的α4β7整合素结合,减轻胃肠道炎症症状,临床用于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 胃肠道irAEs出现的中位时间为治疗后6周,范围在1-107.5周,irAEs结肠炎的发生率在8%-27%之间,症状包括腹泻、恶心、腹痛、发烧,以腹泻最为常见。单独使用CTLA-4腹泻发生率为54%,单独使用PD-1/PD-L1抗体治疗下有约19%左右的患者腹泻,联合用药的情况下,1%左右的患者出现肠穿孔。 英夫利西单抗常用于胃肠道irAEs,控制结肠炎的腹泻等症状。对于糖皮质激素耐药的中度或重度结肠炎患者,可以先使用英夫利西单抗,对于英夫利西单抗耐药或者副作用过强、有使用禁忌症的结肠炎,可以换用维得利珠单抗。 乌司奴单抗(Ustekinumab)和托法替尼(tofacitinib) 乌司奴单抗是选择性IL-12和IL-23抑制剂。IL-12和IL-23是前炎性细胞因子,在免疫介导的炎症性疾病起致炎作用。乌司奴单抗抑制IL-12和IL-23介导的炎症反应,临床用于治疗中重度银屑病、克罗恩病和溃疡性结肠炎。 托法替尼是JAK抑制剂,可以通过抑制JAK信号通路减轻体内炎症。托法替尼目前被用于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类风湿关节炎和溃疡性结肠炎。   乌司奴单抗和托法替尼都用于难治性irAEs结肠炎,当irAEs结肠炎对其它的治疗方法都耐药,可以换用乌司奴单抗和托法替尼。 托珠单抗(tocilizumab) 托珠单抗是白介素-6 (IL-6)受体抑制剂,临床上用于治疗对多种TNF抗体耐药的中重度活动性类风湿性关节炎。irAEs的治疗应用方面和类风湿性关节炎类似,所有对TNF-α抑制剂耐药的irAEs,都可以换用托珠单抗治疗。Campochiaro等对5位使用托珠单抗治疗irAEs后的患者中位随访8个月,未观察到托珠单抗干扰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癌症治疗效果,提示托珠单抗不影响患者的后续抗癌治疗[4]。 阿巴西普(Abatacept)和阿仑单抗(Alemtuzumab)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导致的irAEs心肌炎发生率小于1%,但通常并发肌炎和重症肌无力,超过一半的irAEs相关心肌炎不及时处理,会致患者心力衰竭和心律失常死亡。 阿巴西普是CTLA-4激动剂,临床上用于风湿病疾病患者和血液肿瘤移植后的糖皮质激素抵抗型慢性GVHD。 阿巴西普通过与抗原递呈细胞上的CD80和CD86结合.抑制T细胞的激活,抑制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激活的途径,对于irAEs相关性糖皮质激素抵抗的难治性心肌炎起到治疗作用。 阿巴西普治疗难治性心肌炎有两例个案报道,Salem等在2019年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中报道了一例使用阿巴西普治疗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诱导的严重糖皮质激素难治性心肌炎取得成功的案例[5]。 患者是66岁的转移性肺癌女性,在接受3次纳武单抗治疗后出现心肌炎。使用高剂量甲基强的松龙500毫克持续3天和血浆置换术后,第七天发展为每天10000-14000次室性早搏,肌钙蛋白水平持续增高,静脉给予500毫克阿巴西普后(两周一次,共给药五次),3周后心肌炎和肌炎的症状逐渐减轻,7.5周后出院,治疗一个月后扫描复查,无肿瘤进展。 Liu等在2020年也有一例阿巴西普治疗irAEs相关心肌炎的个案报道,患者经阿巴西普治疗也得到好转[6]。 阿仑单抗是CD52抑制剂,临床上治疗复发性多发性硬化症。阿仑单抗有引起补体介导的外周免疫细胞破坏,快速耗竭循环中的T细胞,减轻自身免疫性导致的心肌损伤的作用,可以用于irAEs相关性难治性心肌炎。 Esfahani等在2019年新格兰医学杂志报道一例使用阿仑单抗治疗irAEs相关难治性心肌炎[7]。患者是使用帕博利珠单抗治疗的4期黑色素瘤患者,在治疗第二个疗程后出现了irAEs相关心肌炎,使用了每天1克共3天的甲基强的松龙,每天2次1克吗替麦考酚酯,每周一次375毫克/平米的利妥昔单抗美罗华,加上血浆置换5天,第18天后病情仍有进展。 给予一次30毫克的阿仑单抗治疗后,流式细胞术显示患者外周血的T细胞迅速耗竭,病情得到了缓解。接下来的4周内停用了利妥昔单抗、糖皮质激素和吗替麦考酚酯,患者没有再发生心脏损伤。 阿巴西普和阿仑单抗都可以直接作用于T细胞,可以快速的起到保护心脏作用,根据现有的病例报道来看,与其他的免疫抑制剂如高剂量糖皮质激素相比较,这两种药物不会干扰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癌症治疗效果,可以考虑作为irAEs心肌炎的二线用药。 利妥昔单抗(Rituximab) 利妥昔单抗是抗CD20单抗,作用于B细胞,以美罗华之名广为血液科医生所知。利妥昔单抗主要用于治疗irAEs相关的皮肤病变、肌炎、脑炎、重症肌无力、特别是对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和血浆置换耐药的重症肌无力。 Sowerby 等在2017年报道了首例使用利妥昔单抗治疗纳武单抗40疗程后诱发的irAEs大疱性类天疱疮[8]。Geisler等综述利妥昔单抗治疗3-4级irAEs大疱性类天疱疮,效果明显。有些需要避免使用长期使用激素的患者,可以用利妥昔单抗作为糖皮质激素替代疗法。 irAEs相关的肌肉骨骼损伤,包括炎症性关节炎、肌炎等,发病中位时间在38周,有数据可查的是1到120周,肌炎患者可能出现重症肌无力样综合征和/或心肌炎。肌炎是irAEs的的少见副作用。但通常都较重,甚至危及生命,肌炎发病率在使用PD1抗体治疗的患者中高于使用CTLA4抗体治疗的患者,伴有重症肌无力综合症及心肌炎的患者,通常预后不良,死亡率高,需要进行积极的治疗干预。 利妥昔单抗可以治疗3-4级irAEs肌炎,3-4级irAEs重症肌无力。Deftereos等综述利妥昔单抗对于重症肌无力患者有效率为67%(6/9位患者),并且不影响患者后续的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9]。 依库珠单抗(eculizumab) 依库珠单抗是人源型抗C5单克隆抗体,临床上治疗某些患有重症肌无力和阵发性夜间血红蛋白尿(PNH),非典型溶血性尿毒症综合征(aHUS)的成年人。急性肾功能损伤是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的一种罕见并发症,在免疫单药治疗中发生率为1%至2%,在联合治疗中发生率为4.5%。当发生irAEs溶血性尿毒综合征 (HUS)时使用依库珠单抗治疗。 […]

半夏
证据确凿!《柳叶刀》:酒精与癌症的关系

证据确凿!《柳叶刀》:酒精与癌症的关系

享誉全球的学术期刊《柳叶刀》曾发表一篇文章,估计2020年全球范围内所有新发癌症病例中有741300例归因于饮酒,其中男性达到76.7%。酒精所致癌症病例中,食管癌、肝癌和乳腺癌的病例最多。 研究发现,在74万癌症病例中: 适度饮酒(每天<20克)导致了13.9%的癌症病例; 高风险饮酒(每天20-60克)导致了39.4%的癌症病例; 酗酒(每天>60克)导致了46.7%的癌症病例。 也就是说,只要喝酒,就会到底患癌风险明显增加。 口腔、咽、喉、食道鳞状细胞癌 自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来,人们就注意到大量饮酒与口腔、咽、喉和食道鳞状细胞癌之间的因果关系。 流行病学研究表明,大量饮酒对这些肿瘤会产生肿瘤效应,并且与饮酒时间和饮酒量呈线性相关。 1961年首次报道了酒精独立于吸烟的致癌作用(即不吸烟者的致癌风险也会增加),并存在相当一致的剂量-反应关系。有证据表明,与酒精摄入最密切接触的解剖部位(如舌头的活动部分和下咽)尤其存在高风险。 食管腺癌 关于酒精与食道腺癌关系的研究一直没有确定。一些研究报道饮酒会使食管癌和贲门癌的风险增加1.5-4.0倍,更大样本量的研究报告则显示饮酒与否与食管腺癌没有关联,也没有剂量反应关系。 总的来讲目前没有一致证据支持食管腺癌风险和饮酒之间的关系。 胃癌 没有一致的证据表明饮酒会影响胃癌的风险。一些研究认为饮酒与胃癌风险之间没有关联。一些研究报告了特定酒精饮料患胃癌的风险增加:包括俄罗斯的伏特加,意大利的葡萄酒,乌拉圭的烈性酒和啤酒。然而,胃癌与饮酒之间的关系尚未明确。 结直肠癌 研究支持增加饮酒与大肠腺瘤和腺癌风险之间的关系,队列研究和病例对照研究的荟萃分析表明,结直肠癌的风险略有增加,并呈剂量-反应关系。 饮食因素如低叶酸摄入被认为会增加结直肠癌的风险2-5倍,酒精会对叶酸代谢产生不利影响,饮酒和低叶酸摄入可能会协同作用,或者酒精可以通过叶酸代谢增加结直肠癌的风险。 肝癌 大量饮酒会增加患肝细胞癌的风险。荟萃分析显示饮酒量与肝细胞癌风险之间存在剂量-反应关系,据报道,饮酒量最大者(即每天100克)的肝癌风险增加1.8倍。 研究还表明,饮酒是肝硬化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每天喝100克酒肝硬化风险增加了27倍。酒精相关的肝致癌性最可能的机制是通过肝硬化的发展,酒精相关性肝硬化可能是肝细胞癌最重要的危险因素。 胰腺癌 大多数评估酒精与胰腺癌之间关系的研究都是阴性的,也有一些研究记录了酒精与胰腺癌风险的增加。荟萃分析发现,虽然饮酒与胰腺癌风险之间没有关联,但酗酒者的风险增加(每天喝四杯或更多的人患胰腺癌的风险增加了3倍)。 由于吸烟是胰腺癌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在这些研究中不能排除残余的混杂因素。饮酒和胰腺癌之间可能的机制是通过发展慢性胰腺炎作为饮酒的结果。 乳腺癌 流行病学研究发现,与不喝酒的人相比,每天一杯含酒精饮料乳腺癌的风险估计值为1.1,每天两杯含酒精饮料的风险估计值为1.2,每天三杯或更多含酒精饮料的风险估计值为1.4。每天额外增加10克酒精摄入,风险增加7.1%。 肺癌 饮酒与肺癌之间的关系已经被假定,但目前的证据还不够充分。 一项关于饮酒与肺癌风险的荟萃分析没有找到有力的证据,但不能排除大量饮酒会增加肺癌的风险。 其他癌症 酒精似乎不会增加子宫内膜,膀胱,或前列腺癌。酒精对卵巢癌和肾癌风险的可能保护作用有待进一步研究。 对非霍奇金淋巴瘤病例对照研究的汇总分析表明,饮酒者的风险降低。 饮酒是继吸烟、慢性感染和肥胖之后人类癌症最重要的已知病因之一。除了黄曲霉毒素,没有任何饮食因素是如此有力证据表明其致癌性。 有证据表明,酒精的影响是由编码乙醇代谢酶(如乙醇脱氢酶、乙醛脱氢酶和细胞色素酶P450、叶酸代谢和DNA修复的基因多态性调节的。可能的事件包括:乙醇的主要代谢物乙醛的遗传毒性作用;雌激素浓度升高,这对乳腺癌的发生很重要;作为烟草致癌物溶剂的作用;活性氧和氮的产生;叶酸代谢的变化。 研究表明,人类在大量饮酒后会发生DNA损伤,这种损伤可能是由乙醛引起的。大量饮酒可能会导致营养缺乏,减少摄入富含微量营养素的食物,损害肠道吸收,并改变代谢途径。 最相关的影响似乎是叶酸代谢,它改变DNA甲基化,从而控制基因与致癌的潜在作用。酒精可能影响维生素B12和维生素B6的摄入、吸收和代谢,导致DNA甲基化途径的进一步变化。维生素A缺乏也被认为是酒精介导的致癌机制。大量饮酒的人血清维生素A和胡萝卜素浓度较低,长期饮酒会改变维生素A的代谢。饮酒会减少免疫监视,从而有利于癌症的发展和转移潜能。 酒精饮料产生致癌作用的机制尚不完全清楚,而且可能因靶器官不同而不同,其他致癌物质在许多部位也起作用。在动物实验中,纯乙醇不是致癌物,因此酒精饮料可能是致癌物通过上部空气消化器官粘膜渗透的溶剂。尽管这一机制可以解释吸烟和饮酒的协同效应,它不能解释从不吸烟者的风险增加。 参考文献: https://www.thelancet.com/journals/lanonc/article/PIIS1470-2045(21)00279-5/fulltext    

半夏
证据确凿!《柳叶刀》:酒精与癌症的关系

证据确凿!《柳叶刀》:酒精与癌症的关系

享誉全球的学术期刊《柳叶刀》曾发表一篇文章,估计2020年全球范围内所有新发癌症病例中有741300例归因于饮酒,其中男性达到76.7%。酒精所致癌症病例中,食管癌、肝癌和乳腺癌的病例最多。 研究发现,在74万癌症病例中: 适度饮酒(每天<20克)导致了13.9%的癌症病例; 高风险饮酒(每天20-60克)导致了39.4%的癌症病例; 酗酒(每天>60克)导致了46.7%的癌症病例。 也就是说,只要喝酒,就会到底患癌风险明显增加。 口腔、咽、喉、食道鳞状细胞癌 自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来,人们就注意到大量饮酒与口腔、咽、喉和食道鳞状细胞癌之间的因果关系。 流行病学研究表明,大量饮酒对这些肿瘤会产生肿瘤效应,并且与饮酒时间和饮酒量呈线性相关。 1961年首次报道了酒精独立于吸烟的致癌作用(即不吸烟者的致癌风险也会增加),并存在相当一致的剂量-反应关系。有证据表明,与酒精摄入最密切接触的解剖部位(如舌头的活动部分和下咽)尤其存在高风险。 食管腺癌 关于酒精与食道腺癌关系的研究一直没有确定。一些研究报道饮酒会使食管癌和贲门癌的风险增加1.5-4.0倍,更大样本量的研究报告则显示饮酒与否与食管腺癌没有关联,也没有剂量反应关系。 总的来讲目前没有一致证据支持食管腺癌风险和饮酒之间的关系。 胃癌 没有一致的证据表明饮酒会影响胃癌的风险。一些研究认为饮酒与胃癌风险之间没有关联。一些研究报告了特定酒精饮料患胃癌的风险增加:包括俄罗斯的伏特加,意大利的葡萄酒,乌拉圭的烈性酒和啤酒。然而,胃癌与饮酒之间的关系尚未明确。 结直肠癌 研究支持增加饮酒与大肠腺瘤和腺癌风险之间的关系,队列研究和病例对照研究的荟萃分析表明,结直肠癌的风险略有增加,并呈剂量-反应关系。 饮食因素如低叶酸摄入被认为会增加结直肠癌的风险2-5倍,酒精会对叶酸代谢产生不利影响,饮酒和低叶酸摄入可能会协同作用,或者酒精可以通过叶酸代谢增加结直肠癌的风险。 肝癌 大量饮酒会增加患肝细胞癌的风险。荟萃分析显示饮酒量与肝细胞癌风险之间存在剂量-反应关系,据报道,饮酒量最大者(即每天100克)的肝癌风险增加1.8倍。 研究还表明,饮酒是肝硬化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每天喝100克酒肝硬化风险增加了27倍。酒精相关的肝致癌性最可能的机制是通过肝硬化的发展,酒精相关性肝硬化可能是肝细胞癌最重要的危险因素。 胰腺癌 大多数评估酒精与胰腺癌之间关系的研究都是阴性的,也有一些研究记录了酒精与胰腺癌风险的增加。荟萃分析发现,虽然饮酒与胰腺癌风险之间没有关联,但酗酒者的风险增加(每天喝四杯或更多的人患胰腺癌的风险增加了3倍)。 由于吸烟是胰腺癌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在这些研究中不能排除残余的混杂因素。饮酒和胰腺癌之间可能的机制是通过发展慢性胰腺炎作为饮酒的结果。 乳腺癌 流行病学研究发现,与不喝酒的人相比,每天一杯含酒精饮料乳腺癌的风险估计值为1.1,每天两杯含酒精饮料的风险估计值为1.2,每天三杯或更多含酒精饮料的风险估计值为1.4。每天额外增加10克酒精摄入,风险增加7.1%。 肺癌 饮酒与肺癌之间的关系已经被假定,但目前的证据还不够充分。 一项关于饮酒与肺癌风险的荟萃分析没有找到有力的证据,但不能排除大量饮酒会增加肺癌的风险。 其他癌症 酒精似乎不会增加子宫内膜,膀胱,或前列腺癌。酒精对卵巢癌和肾癌风险的可能保护作用有待进一步研究。 对非霍奇金淋巴瘤病例对照研究的汇总分析表明,饮酒者的风险降低。 饮酒是继吸烟、慢性感染和肥胖之后人类癌症最重要的已知病因之一。除了黄曲霉毒素,没有任何饮食因素是如此有力证据表明其致癌性。 有证据表明,酒精的影响是由编码乙醇代谢酶(如乙醇脱氢酶、乙醛脱氢酶和细胞色素酶P450、叶酸代谢和DNA修复的基因多态性调节的。可能的事件包括:乙醇的主要代谢物乙醛的遗传毒性作用;雌激素浓度升高,这对乳腺癌的发生很重要;作为烟草致癌物溶剂的作用;活性氧和氮的产生;叶酸代谢的变化。 研究表明,人类在大量饮酒后会发生DNA损伤,这种损伤可能是由乙醛引起的。大量饮酒可能会导致营养缺乏,减少摄入富含微量营养素的食物,损害肠道吸收,并改变代谢途径。 最相关的影响似乎是叶酸代谢,它改变DNA甲基化,从而控制基因与致癌的潜在作用。酒精可能影响维生素B12和维生素B6的摄入、吸收和代谢,导致DNA甲基化途径的进一步变化。维生素A缺乏也被认为是酒精介导的致癌机制。大量饮酒的人血清维生素A和胡萝卜素浓度较低,长期饮酒会改变维生素A的代谢。饮酒会减少免疫监视,从而有利于癌症的发展和转移潜能。 酒精饮料产生致癌作用的机制尚不完全清楚,而且可能因靶器官不同而不同,其他致癌物质在许多部位也起作用。在动物实验中,纯乙醇不是致癌物,因此酒精饮料可能是致癌物通过上部空气消化器官粘膜渗透的溶剂。尽管这一机制可以解释吸烟和饮酒的协同效应,它不能解释从不吸烟者的风险增加。 参考文献: https://www.thelancet.com/journals/lanonc/article/PIIS1470-2045(21)00279-5/fulltext    

半夏
止痛药「布洛芬」,用药过量如何处理?

止痛药「布洛芬」,用药过量如何处理?

布洛芬是解热镇痛类的非甾体抗炎药,可用于镇痛、解热、治疗各种关节炎。 在临床上,如果布洛芬服用过量会有哪些表现?该如何处理?跟随界小药,一起来看看吧! 混悬滴剂、片剂 ▌过量表现 服用剂量不应超过推荐剂量,否则可能引起头痛、呕吐、倦怠、低血压及皮疹等[1]。 ▌处理方案 在急性过量的情况下,应该通过呕吐或灌洗来洗胃,但在服下药物超过一个小时后,几乎不能通过洗胃来恢复。因为这种药物是酸性的,通过尿液排出,所以理论上服用碱和诱导利尿是有益的。 除支持性治疗外,口服活性炭可帮助减少布洛芬片的吸收和再吸收[2-3]。 缓释胶囊、注射液、混悬液 ▌过量表现 布洛芬过量的毒性取决于摄入的药物量和摄入后经过的时间,个体反应可能会有所不同,这使得有必要单独评估每个病例。 尽管关于布洛芬过量的医学文献报道了过量时导致的严重毒性和死亡,但这些并不常见。 布洛芬过量服用最常见的症状包括腹痛、恶心、呕吐、嗜睡和嗜睡。其他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包括头痛、耳鸣、中枢神经系统抑制和癫痫发作。可能很少发生代谢性酸中毒、昏迷、急性肾功能衰竭和呼吸暂停(主要发生在非常年幼的儿童中)等。 也有发生心血管毒性,包括低血压、心动过缓、心动过速和心房颤动的报道[4]。 ▌处理方案 因为没有已知的布洛芬解毒剂,在本品过量时应采取症状缓解和支持性治疗。利尿,尿液碱化,血液透析或血液灌注可能由于布洛芬的蛋白结合率高而无用[5]。 急性布洛芬过量的治疗主要是支持性治疗。可能需要治疗过量出现的低血压、酸中毒和胃肠道出血。在急性过量的情况下,应该通过诱导呕吐或灌洗来排空胃。在摄入后30分钟内诱导呕吐是最有效的。口服活性炭可能有助于减少布洛芬的吸收和重吸收。 在儿童中,按体重估计摄入的布洛芬量可能有助于预测毒性发展的可能性,尽管可能必须对每个病例进行评估。   摄入量低于100mg/kg不大可能产生毒性;儿童摄入100-200mg/kg时可以通过诱导呕吐和最少4小时的观察时间进行处理;儿童摄入200-400mg/kg布洛芬时应立即进行胃排空,并在医疗机构中观察至少4小时;儿童摄入超过400mg/kg时需要立即就医、仔细观察和进行适当的支持治疗。超过400mg/kg的过量剂量不推荐诱导呕吐,因为有惊厥风险和胃内容物吸入的可能性。 在成年患者中,据报道的摄入过量的历史数据似乎不能预测毒性。是否需要转诊和随访必须根据过量摄入时的情况来判断。应仔细评估、观察和支持有症状的成人患者[4]。    

半夏
速读社丨FDA明确强生新冠疫苗具有血栓副作用 信达终止贝伐珠单抗美加地区合作

速读社丨FDA明确强生新冠疫苗具有血栓副作用 信达终止贝伐珠单抗美加地区合作

◆  ◆  ◆   政策简报 内蒙古牵头“八省二区”联盟采购中选结果出炉   日前,内蒙古自治区医药采购网对外公布了“八省二区”省际联盟第三批药品集中带量采购中选结果,23个品规共26个产品中选,3个品规流标,分别是头孢噻肟钠注射剂*0.75g、二羟丙茶碱注射剂*0.25g(包括 2ml:0.25g)和头孢哌酮钠注射剂*0.5g。23个拟中选品规中,有20个为独家拟中选,3个为2家企业拟中选。(内蒙古自治区医药采购网) 产经观察 终止合作 信达生物收回贝伐珠单抗美加地区商业化权益 今日,信达生物在港交所公告,2020年1月14日,公司与Coherus BioSciences,Inc.签订了一项合作协议,授予Coherus公司的贝伐珠单抗生物类似药(IBI-305)在美国和加拿大的商业化权益。作为本项协议的最新进展,公司与Coherus决定终止该项协议,公司将收回IBI-305的相关权益。本次商业决策是在评估贝伐珠单抗生物类似药北美市场动态以及受疫情持续影响开发延误后做出的。公司对该药物的疗效及安全性充满信心,本决定不影响该产品于其它地区的安排。根据协议条款,本公司将收回IBI-305于美国和加拿大的商业化权益。双方将共同配合权益过渡。(企业公告)   费森尤斯医疗首席执行官更换!   最新消息显示,因公司对管理委员会成员的年龄限制,费森尤斯医疗现任首席执行官Rice Powell将于今年12月31日正式退休离职。之后,Carla Kriwet将接替其担任首席执行官一职,任命自2023年1月1日起生效。与此同时,费森尤斯医疗现任首席财务官和首席技术官Helen Giza将担任副首席执行官一职,在首席执行官过渡期间为Kriwet提供支持,并签订一份为期5年的新雇佣合同。(新浪医药新闻)   Alexander A. Zukiwski博士加入和铂医药科学顾问委员会   6日,和铂医药宣布,Alexander A. Zukiwski博士正式加入公司科学顾问委员会,将为公司的全球肿瘤临床开发提供建议和指导,进一步助力完善公司全球开发战略。(新浪医药新闻)   因潜在质量问题 诺华暂停生产两款放射配体药物   诺华宣布,公司已暂停在意大利伊夫雷亚和美国新泽西州米尔本的工厂生产神经内分泌肿瘤治疗药物Lutathera,以及最近获美国FDA批准的前列腺癌治疗药物Pluvicto。诺华之所以采取这一措施,是因为在生产过程中发现了潜在的质量问题。不过,公司发言人拒绝就质量问题提供更多细节。(新浪医药新闻)   首付款超1亿元!济民可信镇痛新药实现海外授权   6日,济民可信宣布,旗下子公司上海济煜医药与Orion corporation公司达成一项独家合作协议,Orion公司将获得上海济煜医药自主研发的非阿片类镇痛新药JMKX000623大中华区以外的开发、生产及商业化权利。济民可信保留该药在大中华区域的相关权益。根据协议,Orion公司将向上海济煜医药支付1500万欧元(超1亿元人民币)首付款,并在达到协议约定的里程碑时支付相应的开发和商业化里程碑款项。此外,上海济煜医药还将获得合作产品在合作区域内基于净销售额8%-15%的商业化阶段提成。(医药观澜)   超10亿美元 礼新医药对外授权Claudin 18.2抗体偶联药物   5日,礼新医药宣布与Turning Point公司达成一项独家授权协议:Turning Point公司将作为独家合作伙伴,获得礼新医药自主研发的创新抗体偶联药物(ADC)LM-302在全球除大中华区及韩国以外国家及地区的开发及商业化权益。此外,此次合作还授予了双方未来扩展潜在合作的权利。根据协议,Turning Point将支付礼新医药2500万美元的首付款,研发里程碑付款1.95亿美元及后续商业化里程碑,总金额超过10亿美元。礼新医药还有权从Turning Point公司区域年净销售额中获得高达两位数百分比的梯度特许权使用费。(医药观澜)   Illumina迈入药物开发领域 利用基因组数据和AI加速新药发现 今日,DNA测序领域的领先公司之一Illumina和医疗健康投资公司Deerfield Management联合宣布,双方达成为期5年的合作,将利用遗传学引导的策略,发现和开发针对具有未竟医疗需求的疾病的创新疗法。这一合作的目标是利用基因组学工具和遗传学知识,选择具有更高成功可能性的项目,在降低研发成本的同时,加快前沿疗法的批准。(药明康德) 药闻医讯   因血栓风险 […]

半夏
时隔6年,中国人“吃饭指南”更新了

时隔6年,中国人“吃饭指南”更新了

“民以食为天”,吃是维持生命的基本行为,能让健康状态更持久,怎么吃得科学、合理却大有讲究。时隔6年,第五版《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发布了。 一起看官方发布的中国人“吃饭指南”怎么说。 遵循8大基本准则 本版指南8大基本准则,红色部分为更新 “怎么吃”落地版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与《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相比,都有哪些更新? ▌ “食物多样,谷类为主”更新为“食物多样,合理搭配” 2022版指南仍坚持谷类为主的平衡膳食模式,每天摄入谷类食物200~300g,其中包含全谷物和杂豆类50~150g;薯类50~100g。 “合理搭配”则在于每天的膳食应包括谷薯类、蔬菜水果、畜禽鱼蛋奶和豆类食物。平均每天摄入12种以上食物,每周25种以上。 ▌ 原有基础上加入“全谷” 2022版指南除蔬菜水果和奶制品外,将“全谷物”作为平衡膳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强调了需经常吃全谷物、大豆制品,适量吃坚果。 对于蔬菜水果摄入,2022版指南推荐餐餐有蔬菜,保证每天摄入不少于300g的新鲜蔬菜,深色蔬菜应占1/2;天天吃水果,保证每天摄入200~350g的新鲜水果,果汁不能代替鲜果。奶制品方面,本版指南推荐吃各种各样的奶制品,摄入量相当于每天300ml以上液态奶。 ▌ 新增“规律进餐,足量饮水” 2022版指南在规律进餐方面,推荐:合理安排一日三餐,定时定量,不漏餐,每天吃早餐;规律进餐、饮食适度,不暴饮暴食、不偏食挑食、不过度节食。 足量饮水方面,推荐:少量多次。在温和气候条件下,低身体活动水平成年男性每天喝水1700ml,成年女性每天喝水1500ml。喝白水或茶水,少喝或不喝含糖饮料,不用饮料代替白水。 ▌ 新增“会烹会选,会看标签” 2022版指南推荐:在生命的各个阶段都应做好健康膳食规划;认识食物,选择新鲜的、营养素密度高的食物;学会阅读食品标签,合理选择预包装食品;学习烹饪、传承传统饮食,享受食物天然美味;在外就餐,不忘适量与平衡。 ▌ 强调“公筷分餐” 2022版指南推荐食物制备生熟分开,熟食二次加热要热透;讲究卫生,从分餐公筷做起;珍惜食物,按需备餐,提倡分餐不浪费;做可持续食物系统发展的践行者。另外,本版指南也强调选择新鲜卫生的食物,不食用野生动物。 ▌ 两版指南相同之处 ▶吃动平衡,健康体重 各年龄段人群都应天天进行身体活动,保持健康体重。 食不过量,保持能量平衡 坚持日常身体活动,每周至少进行5天中等强度身体活动,累计150分钟以上;主动身体活动最好每天6000步。 鼓励适当进行高强度有氧运动,加强抗阻运动,每周2~3天。 减少久坐时间,每小时起来动一动。 ▶适量吃鱼、禽、蛋、瘦肉 鱼、禽、蛋类和瘦肉摄入要适量,平均每天120~200g。 每周最好吃鱼2次或300~500g,蛋类300~350g,畜禽肉300~500g。 少吃深加工肉制品。 鸡蛋营养丰富,吃鸡蛋不弃蛋黄。 优先选择鱼,少吃肥肉、烟熏和腌制肉制品。 ▶少盐少油,控糖限酒 培养清淡饮食习惯,少吃高盐和油炸食品。成年人每天摄入食盐不超过5g,烹调油25~30g。 控制添加糖的摄入量,每天不超过50g,最好控制在25g以下。 反式脂肪酸每天摄入量不超过2g。 不喝或少喝含糖饮料。 儿童青少年、孕妇、乳母以及慢性病患者不应饮酒。成年人如饮酒,一天饮用的酒精量不超过15g。 有中国文化特色的食物指南图形 适合中国人的饮食模式可以用“膳食宝塔”的形式直观呈现出来。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膳食宝塔 从1997年至今,中国居民的平衡膳食体系一直采用这种独具中国文化特色的图形进行展现。 相较于《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进行了膳食宝塔推荐摄入量微调。最新指南将盐的摄入量在原先<6g的基础上,进一步限制到5g以下,并增加了奶及奶制品的摄入量,同时动物性食物合并为120-200g、谷类薯类进行均衡。 两版指南膳食宝塔推荐摄入量微调 此外,新版指南也完善了膳食餐盘图形,使科学、合理膳食更加可视化、现代化,打造一个国家营养传播和教育战略的重要标志。 中国居民平衡膳食餐盘 特殊人群膳食指南 为了对特殊人群的特别问题给予指导,本版指南特别制定了包含孕妇、乳母、0-6月龄婴幼儿、7-24月龄婴幼儿、3-6岁儿童、7-17岁青少年、老年人、高龄老人、素食人群在内的9种特定人群的补充说明。 除了24个月以下的婴幼儿及素食人群外,其他人群都需要结合膳食平衡八大准则而应用。 参考资料: [1]http://dg.cnsoc.org/article/04/x8zaxCk7QQ2wXw9UnNXJ_A.html  

半夏
上市日不再遥远?复星医药mRNA新冠疫苗Ⅱ期临床试验延长至今年10月底结束

上市日不再遥远?复星医药mRNA新冠疫苗Ⅱ期临床试验延长至今年10月底结束

2022年医药行业最大“悬案”之一,复必泰大陆上市何时有戏? 综合整理 | haon               一等再等,复星医药握在手里两年的mRNA新冠疫苗大陆上市之日,似乎又更加遥远了。 日前,根据“mRNA福星情报局 ”报道,国际临床试验资料库的信息显示(此试验信息由德国医药公司Biontech登记并维护),复星医药引进Biontech的mRNA新冠疫苗——复必泰(BNT162b2)中国Ⅱ期临床试验结束日期继续延长至2022年10月30日(预计)。 据悉,该试验原计划结束日期为2021年12月,此前已经延长至2022年4月30日,如今再次延期。 这意味着,如果国家药监局要在复必泰的Ⅱ期临床试验结束后,才批准其上市的话,复必泰的上市日期至少得等到今年11月(假设推算,亦或有其它可能)。 01 一直在“审批中”的复必泰 从2020年3月,复星医药早于辉瑞引进Biotech的mRNA新冠疫苗,已经过去了两年。 在辉瑞凭借着Comirnaty赚得盆满钵满的时候(2021年营收367.8亿美元,2022Q1营收132.3亿美元),复必泰目前仅仅在我国港、澳、台三地投入使用,凭借着这三个地区的销售额,在2021年实现了超10亿元的规模。 尽管复必泰一举成为复星医药三大超10亿营收的龙头产品之一,但与辉瑞目前已经接近500亿美元规模的销售业绩还是相差太远。 由此,复必泰何时会在大陆地区获批上市,开拓出更大的市场空间?一直都是业内关注焦点。 此前,一点点风吹草动,都能引发市场对于复必泰获批的联想,而复星医药也多次表示早已为复必泰上市,做好随时待命的准备—— 2020年12月,在递交复必泰上市申请不久,复星医药随即大手笔购买了1亿剂疫苗,表现出极大的信心。目前港澳台地区已接种复必泰超2200万剂。 2021年5月,复星医药与BioNTech宣布在国内成立合资公司,进行复必泰的本地生产及商业化。 2021年7月,复星医药董事长兼CEO吴以芳在股东大会上回复投资人问询时表示,国家药监局对复必泰的审定工作已经基本完成,专家评审已经通过了。正在加紧进行行政审批阶段。彼时,业内普遍认为,复必泰上市在即。 然而很长一段时间没有然后…… 2022年3月,上海发布一则关于支持新冠疫苗进口的消息。这样的利好春风,让复必泰再次成为焦点。 2022年3月,吴以芳在复星医药最新的业绩会上,态度转为保守地表示:“复必泰大陆上市依然在审批的过程当中,暂时没有更多的消息。其它方面的话,也都随时处于一种待命状态吧。” 据悉——   在供货问题上,复星医药曾表示,复必泰疫苗一旦获批,就能第一时间供应到国内。 在储存运输条件上,由于复必泰需要在零下70度储存,复星医药已经建设了零下70摄氏度冷藏库,且该疫苗可以在2至8度的环境下放置5天。基层接种点也会配备冰箱,在数量、价格等方面不会构成可及性障碍。 在市场推广上,复星医药早已开始招聘mRNA疫苗相关的销售人员。 …… 然而,尽管市场翘首以盼,复星医药随时待命,复必泰上市的消息至今仍未能等到。 02 复必泰Ⅱ期临床试验为何一再延期结束? 据复星医药执行总裁、全球研发中心总裁兼首席医学官回爱民博士此前在复必泰中国II期临床试验启动会上介绍,Biontech最初有20多个临床前新冠候选疫苗,其中BNT62b1和BNT162b2两款疫苗免疫原性及安全性最好。 一开始,复星医药选择了疫苗数据最全的BNT162b1在国内开展I期临床试验。而后,BNT162b2经国外临床试验后发现优势更大,随后,复星医药在中国申报和进行的Ⅱ期临床试验也更改为BNT162b2。 根据全球第III期临床试验结果显示,BNT162b2已达到了所有主要疗效终点,在预防新冠病毒感染方面的有效性为95%,针对65岁以上成年人的有效性超过94%,优势明显。 此外,由于BNT162b2疫苗已经在国外完成III期临床,在国内只需完成在Ⅱ期临床试验,并以此为桥接试验,与国外所获得的III期临床试验数据一起,就可以在国内申请上市。 然而,一拖再拖,目前BNT162b2疫苗在中国Ⅱ期临床试验结束日期再次延期。 对于延期原因,有业内人士对新浪医药表示,或许正是出于BNT162b2国内Ⅱ期与国外III期“临床试验数据”的“桥接”问题。 未来,复必泰何时能完成国内Ⅱ期临床试验?   在沃森生物-艾博生物、斯微生物、艾美疫苗、锐博生物-阿格纳生物、国药中生复诺健、瑞科吉生物、威斯津生物、康希诺、石药集团、蓝鹊生物等药企主导研发的国产mRNA新冠疫苗加速推进的情况下,早早就上车的复必泰还能否成为首个大陆上市的mRNA新冠疫苗?新浪医药将持续关注。 附·BNT162b2在中国Ⅱ期临床试验具体信息: 试验名称:SARS-CoV-2 mRNA 疫苗 ( BNT162b2 ) 在中国健康人群中的安全性和免疫原性:II […]

半夏
警惕!服用抗肿瘤药时出现皮肤不适?可能是因为这个…

警惕!服用抗肿瘤药时出现皮肤不适?可能是因为这个…

进入4月以来,春暖花开,太阳高照,人们常常选择户外踏青及运动。但有些正在接受抗肿瘤药物治疗的患者发现在户外长时间光照后,皮肤会出现麻刺感,并出现红斑,甚至加重后出现水泡。 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某些药物在接受日光照射后,引起了光敏反应。 那么,什么是药物光敏反应? 哪些抗肿瘤药物会引起光敏反应? 以及用药后该怎样预防光敏反应? 发生光敏反应,怎么办?   下面,来自四川省肿瘤医院的药师将为您逐一讲解。 什么是药物光敏反应? 药物的光敏反应是指使用药物后,暴露于紫外线所产生的不良反应,紫外线主要是波长为290~320nm的中波紫外线(UVB)及波长为320~400nm的长波紫外线(UVA)。   根据发生机制,光敏反应分为光毒性反应和光变态反应。 光毒性反应与光变态反应的区别 光毒性反应 光变态反应 发病率 很高 很低 所需药物剂量 大 小 首次接触能否发生 可能 不能 发生时间 用药后几小时内 一般有2天左右潜伏期 发生部位 光照部位 光照部位及非光照部位 临床表现 过度晒伤样反应,水肿性红斑等 湿疹样,红斑、丘疹等 哪些药物会引起光敏反应? 抗肿瘤药物很多,但不是所有药物均会产生光敏反应。到底吃什么药的时候,要格外注意防晒,防止光敏反应呢?详细请见下表: 常见引起光敏反应的抗肿瘤药物 药物类别 代表药物 临床表现 细胞毒药物 长春新碱、甲氨喋呤、替加氟、紫杉醇、达卡巴嗪、表柔比星 皮疹、水疱、疱疹等 羟基脲 光照性肉芽肿 多柔比星 蓝灰色色素沉着、红斑狼疮 多西他赛,氟尿嘧啶,卡培他滨 肢端红斑症 小分子靶向药 威罗菲尼、维莫非尼、阿来替尼 皮炎、皮肤灼伤、色素沉着 索拉非尼 红斑疹 抗体类 […]

半夏
JAMA子刊:献血竟可有效降低人体血液中的这类致癌物?

JAMA子刊:献血竟可有效降低人体血液中的这类致癌物?

血液中全氟烷基和多氟烷基物质(PFASs)水平的升高与一系列不良的健康事件相关。PFASs是一类用于各种工业和消费品的合成化合物,常用于不粘炊具、去污剂和防水剂、油漆、清洁产品、食品包装以及消防泡沫等,由于其不会被环境或人体分解,进入人体后可能会导致癌症、肝损伤、甲状腺疾病和发育等一系列健康问题。 图1. 常见生活用品中均含有毒物质PFASs 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已确定几种长碳链PFAS化学物质为致癌物质,并将全氟辛酸(PFOA)归类为肾癌和睾丸癌的2B级致癌物[1,2]。目前,并没有证据表明有任何有效的干预措施可以降低人体内的PFAS水平,如何有效降低人体内PFAS的水平对于癌症、器官损伤等疾病的防治也具有重要意义。 最近JAMA子刊的发表了一项研究,竟然发现献血可以有效地降低血液中有毒的PFAS化学物质的水平!这项名为“Effect of Plasma and Blood Donations on Levels of Perfluoroalkyl and Polyfluoroalkyl Substances in Firefighters in Australia”研究近期发表在了JAMA Network Open期刊上[3]。 图2. 研究截图 捐献血浆or捐献全血?哪种更能降低血液PFAS水平? 由于消防员在日常工作中会接触含有大量PFAS的消防泡沫,既往的研究也发现,消防员血液中的PFAS水平,尤其是PFOS(全氟辛烷磺酰基化合物)和PFHxS(全氟己烷磺酸)均高于一般人群。 因此,这项研究是针对选定的维多利亚消防救援人员进行的开放标签、随机临床试验。研究参与者的血清PFOS水平≥5 ng/mL,符合献血条件,在随机分组前3个月内参与未献血。研究参与者被随机分成三组:每6周捐献一次血浆,持续一年;每12周捐献一次全血,持续一年(以下称为献血组);以及一年内不参与献血的对照组。 参与者在筛查、基线(第0周)、第52周和第64周时测量了血清PFAS水平。随机分配至捐献血浆的参与者每6周捐献多达800mL的血浆,共9次;随机分配至全血捐献组的参与者每12周捐献约470mL血液,共5次。主要终点是血浆或献血12个月后血清PFOS和PFHxS水平与基线水平和观察组相比的变化。次要终点包括第52 ~64周各组血清PFAS(PFOS或PFHxS)水平的变化;从基线到第52周和从第52周到第64周,血清中26种其他PFAS化学物质水平的变化;从筛查到52周,全血细胞计数、生化、甲状腺功能和脂质谱的变化。 共285名参与者符合PFOS水平为5 ng/mL或以上。大多数参与者(97.9%,n=279)为男性,平均年龄为53.0岁。干预组参与者平均完成了6.4(范围,0-9)或4.3(范围,0-5)次的献血。 图3. 研究参与者筛选 捐献血浆后人体有毒物质PFOS、PFHxS、PFOA水平均显著下降 从基线到第52周,血浆捐献组的平均PFOS水平显著降低(-2.9 ng/mL;95% CI:-3.6 ~ -2.3 ng/mL;P< 0.001)(图4A),下降幅度达30%。在献血组,平均PFOS水平也显著降低(-1.1 ng/mL;95% CI:-1.5 ~ -0.7 ng/mL;P< 0.001)。相比之下,观察组在第52周的血清PFOS水平与基线无显著差异,平均仅下降0.01 ng/mL(95% CI:−0.5 ~ 0.5 ng/mL;P = […]

半夏
奥美拉唑遇上这4种特殊人群,应该如何用药?

奥美拉唑遇上这4种特殊人群,应该如何用药?

奥美拉唑是一种质子泵抑制剂,常用于抑制胃酸的分泌,可用于治疗十二指肠溃疡、胃溃疡等消化道溃疡病症。 它的剂量也是临床工作者们需要重点关注的话题。那么,遇到了以下几种特殊人群,应该如何去调整奥美拉唑的用量呢?一起来看看界小药的整理吧! 成人(肾损) 尽管奥美拉唑在慢性肾功能损害患者(肌酐清除率在10-62mL/min/1.73m2)中的生物利用度略有增加,但其用法与健康受试者基本一致。 奥美拉唑代谢物主要通过尿液排泄,其排泄速度随肌酐清除率的降低而减慢。肾损害患者无需减少剂量。 成人(肝损) 在肝损害患者(肝功能分级A、B或C级)中,奥美拉唑暴露量明显高于健康受试者。对于肝损害患者,建议减少奥美拉唑剂量至10mg/d,以维持糜烂性食管炎的愈合状态。 儿童 ▌ 胃食管反流病(GERD): 1-16岁儿科患者,剂量依据体重而定,体重在5-10kg,推荐剂量为每日5mg,最多持续4周。体重在10-20kg,推荐剂量为每日10mg,最多持续4周。体重在20kg及以上,推荐剂量为每日20mg,最多持续4周。 ▌ 酸介导胃食管反流病引起的糜烂性食管炎: 1-16岁儿科患者,剂量依据体重而定,体重在5-10kg,推荐剂量为每日5mg,持续4-8周。体重在10-20kg,推荐剂量为每日10mg,持续4-8周。体重在20kg及以上,推荐剂量为每日20mg,持续4-8周。 1个月到1岁以内的婴儿患者,剂量依据体重而定,体重在3-5kg,推荐剂量为每日2.5mg,最多持续6周。体重在5-10kg,推荐剂量为每日5mg,最多持续6周。体重在10kg及以上,推荐剂量为每日10mg,最多持续6周。 目前糜烂性食管炎(EE)患者服用奥美拉唑8周以上的疗效尚未确定。若患者治疗8周后无效,可再给予4周治疗。若出现EE或胃食管反流病症状的复发症状(例如,胃灼热),可额外服用4至8周。 ▌ 酸介导胃食管反流病引起的糜烂性食管炎的维持治疗: 1-16岁儿科患者,剂量依据体重而定,体重在5-10kg,推荐剂量为每日5mg,对照研究不超过12个月。体重在10-20kg,推荐剂量为每日10mg,对照研究不超过12个月。体重在20kg及以上,推荐剂量为每日20mg,对照研究不超过12个月。 老年 奥美拉唑在老年人和年轻人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不存在显著差异。其他临床报道均未发现老年人和年轻人之间的反应差异,但不能排除老年人对奥美拉唑敏感性更高的可能性。 药代动力学研究表明,老年人的奥美拉唑消除率有所下降,生物利用度增加。奥美拉唑的血浆清除率为250mL/min(约为青年志愿者的一半),其血浆半衰期平均为1h,约为健康青年志愿者的2倍。总体来说,老年人不需要调整剂量[1]。    

半夏
OS、PFS最高疗效未必最好?四大肿瘤指标究竟代表了什么?“临床治愈”就是痊愈么?

OS、PFS最高疗效未必最好?四大肿瘤指标究竟代表了什么?“临床治愈”就是痊愈么?

百度一下,充斥着各种“抗癌神药”“治愈癌症”的称号;排除掉骗人的营销号,想查查文献看哪个药更好,得到的又是PFS、OS等一堆看不懂的缩写数据对比。   那么各类文章中频频出现的肿瘤治疗四大终点指标ORR、DCR、PFS和OS都是什么意思?   OS、PFS之间又到底有什么关系?   “临床治愈”就真的万事大吉么?   今天,就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学习一下抗癌药物常用的疗效评价指标,帮助大家更好地进行药物选择! 小贴士: ORR、DCR、PFS和OS这四个终点指标可以分为近期疗效和远期疗效指标,近期疗效指标主要评估药物对肿瘤的直接影响(包括导致肿瘤消失或退缩等),包括ORR和DCR,以ORR最为关键;而远期疗效指标主要评估药物对患者生存时间的影响,包括OS和PFS,以OS最为关键。 一.短期疗效ORR、DCR 根据实体瘤RECIST疗效标准,临床疗效分为以下四种:   1.所有的靶标病灶和非靶的转移病灶都消失、淋巴结病灶减小、无新发病灶称之为完全缓解(CR),如果一个肺癌患者出现肝转移,肺部病灶是原发灶,治疗主要是针对肺部病变,肺部是治疗的靶病灶,肝部病灶是非靶病灶; 2.靶病灶没有完全消失,但病灶有所缩小,减少≥30%且无新发病灶称之为为部分缓解(PR);   3.如果治疗后靶病灶不减反增,增加≥20%且有新发病灶称之为疾病进展(PD); 4.如果治疗后患者病灶变化不明显,也没有新的病灶介于PR和PD之间称之为疾病稳定(SD)。 列举完主要的疗效状态,再谈ORR和DCR大家就会更加了解。   ORR(overall response rate,客观缓解率)是CR和PR比例之和,即ORR=(CR+PR)/总人数。通俗说法:患者接受某种治疗后有效的人数比例,ORR越高意味着使用该疗法肿瘤缩小的患者更多。   DCR(Disease control rates,疾病控制率)是CR和PR和SD比例之和,即DCR=(CR+PR+SD)/总人数。通俗说法:患者接受某种治疗后肿瘤得到控制,没有继续进展的人数比例。 ORR和DCR两大短期疗效治疗,疾病稳定可以反映疾病的自然进程,而肿瘤缩小则是直接疗效,这也是为什么说ORR相比DCR更为重要的一个原因。 二.OS( Overall Survival, 总生存期) 晚期肿瘤作为很难治愈的疾病,治疗目标非常明确:活的长,活的好,这是临床诊疗领域的共识。   自肿瘤被诊断之后,通过治疗让患者活的越久越好,常用总生存时间(OS)表示, OS越长意味着患者活得越久,这是患者和医生最关心的问题,也被认为是评估肿瘤临床获益的金标准。OS的优势在于客观,不存在研究者的主观偏倚。劣势在于观测时间较长,需要记录所有事件的发生,即所有患者的死亡。故一般临床上以中位OS(Median OS,mOS)来表示,即50%的患者达到的生存时间。也会有1年OS率、5年OS率等。   同样作为长期疗效的指标,与OS的客观不同,PFS是以人为设置的评估标准为终点(如实体肿瘤领域最常使用的RECIST标准),相对主观。PFS的优势在于观测时间较短,1-2年内即可观察到结果。研究所需的样本量较小。劣势在于主观,易产生评价偏倚(因此常常采用独立的第三方评估纠偏),并且评价先于疾病变化,无法判断对患者生存的影响。 三.PFS (progression-free  survival,无进展生存期) 学术定义:PFS临床上是指患者从随机分组到疾病进展或任何原因死亡的时间。 通俗说法:就是患者通过治疗后,疾病没有进展或耐药的时间,一般PFS越长,意味着患者有质量的生存时间越长,活得越好。 一般临床上也以中位PFS(Median PFS,mPFS)来表示,即50%的患者达到的无进展生存时间。 而OS与PFS之间的关系可表示为:OS=PFS1+PFS2…+…PFSN 四.“临床治愈”? 这里又有个概念叫临床治愈,什么意思呢?如果癌症病人经过治疗,5年后做检查还没有发现肿瘤复发迹象就算是临床治愈了,包括查体、血液检查、影像检查等。临床治愈只是人为地划了个界限,不能说4年11个月和5年零一月就有多大的差别,5年后再复发的几率很小,资料显示大约10-20%的样子。 因此,临床治愈不是真的治愈、治好了,癌症治疗可能是一场马拉松,科学治疗,定期复查,遵从医嘱,才能跑的更远!      

半夏
这些 “吃进去的、省出来” 的癌症...

这些 “吃进去的、省出来” 的癌症…

我国每5个死亡病人中,就有1人死于肿瘤。一个肿瘤病人的治疗费用相当于普通疾病治疗费用的5倍以上。 有些癌症不仅是“吃进去”的,也可能是“省出来”的。 01 “省”出来的祸 买菜捡便宜 营养流失多 有时,超市经常打折售卖一些不太新鲜的蔬菜水果,而不少人为了省钱,会特意选择那个时间点购物。 但是相较而言,新鲜的果蔬中含有的维生素C、类黄酮等营养成分较高。若把西蓝花、萝卜之类的十字花科蔬菜切后,在室内放置6小时,一些辅助抗癌物质的损失率可高达75%,还可能会产生一些对健康不利的物质。 买菜、肉都要挑新鲜的,切好、搭配好的半成品食材最好少买。 剩菜连续吃 当心致癌风险 面对晚上吃不完的饭菜,有些人总喜欢放进冰箱,第二天,甚至第三天还在继续吃。 其实,蔬菜里面通常含有硝酸盐,在细菌的作用下,硝酸盐就会转变为对人体有害的亚硝酸盐,存放时间越长,亚硝酸盐含量越多。 偶尔吃一顿没有关系,但如果我们长期吃这样的剩菜,摄入的亚硝酸盐就会非常多,从而对人体造成一些影响,最主要的危害,就是可能会致癌。 绿叶菜、凉拌菜一定不能过夜; 饭菜在冰箱存放的时间不要超过24小时,而且一定要高温加热后食用。 去掉发霉部分继续吃 肝损伤 我们看到食物发霉的部分,是霉菌菌丝完全发展成型的部分,而那附近,还有很多不成型的、肉眼看不见的霉菌。 腐烂的水果,霉变的花生、瓜子等坚果,长斑的鸡蛋、发芽的土豆等都是变质的,易引发中毒,为了安全起见,还是尽早扔掉。 02 “俭”出来的险 看电视不开灯 很伤眼 晚上关着灯看电视,也是不少人的习惯,有人是为了省电费,有人是觉得昏暗的环境更易入睡。 然而,亮的屏幕与昏暗的环境,二者反差大,会增加眼睛的疲劳程度。 但也并不是说晚上房间的灯越亮越好,过亮会让视频图像的对比度和灰度等级下降,图像变得层次不清,也容易造成视觉疲劳;还会抑制黑色素分泌,影响睡眠。 保证用眼环境光线充足; 看书、玩电脑姿势要正确。切忌躺着或走路时看书看手机; 饮食合理,不挑食。可以多吃对视力有益的食物,如桂圆、山药、胡萝卜、菠菜、动物肝脏等。 筷子、抹布常年不换 可能侵害健康 筷子、砧板、抹布等厨房用具一用就是好几年,不用坏就不舍得扔。 可是,洗涤剂可以洗去餐具表面的油脂,但不能除掉隐藏在凹槽、缝隙中的细菌、霉菌,像黄曲霉菌,易损伤肝组织,甚至诱发肝癌。 有裂痕的陶瓷器要更换;塑料制品一年一换;筷子3月~6月定期更换。 砧板要生熟分开,每半年更换1次;抹布每两天用沸水煮20分钟~30分钟或者用专用消毒液浸泡30分钟,并每半个月更换1次。 做饭不开油烟机 太伤肺 专家介绍:“如果在一个密闭的、没有开启抽油烟机的环境炒菜,在里面呆一小时,对肺部的伤害相当于吸进去整整两包烟!” 炒菜时一定要开启抽油烟机,并且定时对抽油烟机进行清洁,保证良好的通风条件,炒完菜20分钟后再关闭抽油烟机。 03 记“三”字,助防癌 1 吃得杂 推荐绿色蔬菜、黄红色蔬果,十字花科蔬菜,豆类、大蒜、食用菌类食物、薯类等。 吃得杂,不挑食,食物五颜六色更健康! 2 爱运动 有明确证据表明,无论运动强度如何,坚持活动都能降低中老年人过早死亡风险,而每天坐9.5小时以上则会增加死亡风险。 有很多人觉得自己没有运动的时间,谁说没有,做家务当然也是运动! 《英国医学杂志》的研究指出,死亡风险的降低与运动相关。 3 睡得好 我们三分之一的生命在睡眠中度过,人体的大部分自我修复工作都需要在睡眠中进行,想要有个好身体,必须先有好睡眠。 4 […]

半夏
肿瘤患者如何提高免疫力?

肿瘤患者如何提高免疫力?

面对恶性肿瘤,同样情况下,有人罹患肿瘤疾病有人则没事,有人轻症有人垂危,都跟个人免疫力有关。   免疫系统为人体抵御各种病毒、细菌等微生物的感染,监督并清除体内发生突变恶化的异常细胞。人体免疫系统包括脾脏、骨髓、胸腺、淋巴结、扁桃体等免疫器官,淋巴细胞,吞噬细胞等免疫细胞,淋巴因子、免疫球蛋白、溶菌酶等免疫分子和免疫球蛋白等。   免疫系统不仅组织庞大、成员众多,而且相互调节、盘根错节,极为精密。增强免疫力就可以提高人体的抵抗力,听起来很有道理,但是事实上很难做到的。     免疫系统不是一个简单的器官,而是一个极其复杂精密又相互调节的系统。免疫系统要发挥良好的作用,需要系统各部分之间的数量上和功能上的平衡与和谐,而不仅仅是加强某一项。   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的免疫能力在降低。老年肿瘤患者更容易感染病原微生物甚至死于严重的感染。目前没有人知道这背后的确切机制,推测这种感染风险的增加与T淋巴细胞的减少有关,而T细胞的减少与胸腺随着年龄增加而不断萎缩有关。肿瘤患者饮食营养和免疫力之间似乎有存在着相关性。 提高免疫力没有神药,保持身体的整体健康是根本,最重要的是坚持健康的生活方式。避免不健康的环境和习惯,这样身体的免疫系统的功能自然会更好。     一、营养均衡的健康饮食      免疫系统需要优质而有规律的营养供应。进食状况不佳者和营养不良的人容易并发病原微生物感染。老年人的饮食营养和免疫力低下之间也似乎有存在着相关性。老年人往往吃得少,饮食多样性也不够。   免疫系统实施其功能的物质基础主要是能量和优质蛋白质,提倡肿瘤患者膳食结构以“高优质蛋白、中等比例脂肪和低碳水化合物、高膳食纤维”的模式为原则。同时,缺乏某些必需的维生素和微量矿物质情况下,也不利于维持更健康的免疫系统。因此,保持健康的体重是十分重要的。     二、睡眠   睡眠是身体休息并恢复生机的时候。虽然每个人需要的睡眠时间不一样,但通常都需要6-8 个小时的优质睡眠。现代医学已认识到身心之间的紧密联系,肿瘤疾病更与情绪或压力有关,长期压力状态会损伤人体免疫功能。缓解肿瘤患者压力有助于整体健康,会促免疫系统功能的修复。     三、禁烟酒和经常锻炼     吸烟会损害人体免疫系统。对吸烟的人群来说,如果希望健康,最需要做的事就是戒烟。   饮酒则增加肿瘤患者也已沉重的肝脏代谢负担。抽烟饮酒十分不利于肿瘤疾病的免疫功能修复和维护,十分不必要的。   有氧运动改善心血管健康,降低血压,调理胃肠功能,预防和改善抑郁症。有助于自然增强免疫系统并维系免疫系统的健康。运动还可以直接通过促进血液循环,使免疫细胞和免疫因子更流畅地达到全身各处,更有效地发挥其保护作用。   通过健康均衡的饮食来摄入足够的营养素比“保健品”、“抗癌食品”更重要。对于食物摄入不足或者缺乏某些营养素的人群,特殊医学配方食品会有帮助。     2017年,孙燕、袁芃、陶敏、周莉、薛长勇、张片红、黄建、杨晓光、张兵、石汉平、潘宏铭、叶文锋、徐瑞华、丛明华等肿瘤领域的专家共同起草了《恶性肿瘤患者膳食指导》,并经由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 明确指出,肿瘤患者膳食指导原则:   1. 合理膳食,适当运动 2. 保持适宜的、相对稳定的体重 3. 食物的选择应多样化 4. 适当多摄入富含蛋白质的食物 5. 多吃蔬菜、水果和其他植物性食物 6. 多吃富含矿物质和维生素的食物 7. 限制精制糖摄入 8. 肿瘤患者抗肿瘤治疗期和康复期膳食摄入不足,在经膳食指导仍不能满足目标需要量时,建议给予肠内、肠外营养支持治疗 […]

半夏
什么样的人最容易罹患癌症和最需要体检筛查癌症?何时开始体检筛查癌症?

什么样的人最容易罹患癌症和最需要体检筛查癌症?何时开始体检筛查癌症?

  现在癌症发病率这么高,几乎每个人都害怕罹患癌症,希望尽可能避免,或者及时的早期发现癌症争取治愈,但很多人都疑惑这两个问题: 自己和家人到底要不要进行体检筛查癌症? 应该什么时候开始筛查? 关于这两个问题,网络上各种说法不一的观点很多,让人困扰,今天我就简要回答下这两个问题。 很显然,最容易罹患癌症的人就是最需要进行体检筛查的人,下面分析下哪些人群是最容易罹患癌症的人群,大家可以根据自己和家人的情况判断是否进行体检筛查癌症。 第一个问题:什么样的人最容易罹患癌症,也意味着最需要体检筛查癌症? 这个问题大家肯定都很关心,有人会回答说,是那些长期抽烟、大量喝酒、肥胖、喜欢不健康饮食、罹患乙肝病毒的人么? 这只说对了一部分,但这些人群不属于风险最高的人群,其实上一篇写的安吉丽娜.朱莉的文章已经明确指出了什么样的人最容易罹患癌症。 我把每个人可能罹患癌症的风险从高到低粗略地归为四类: 第一类:患癌风险最高的人群,即携带遗传的致癌基因突变的人 所有的癌症都是先天因素(基因)和后天因素(环境致癌)共同导致。很不幸的是,确实有一小部分人群(在癌症患者中整体比例低于1%),是由于明确的携带遗传的致癌基因突变所致。无论怎么保持生活方式健康,无论怎么运动和注意饮食、不吸烟不饮酒,一生之中罹患特定癌症的风险非常高,有的甚至可以高达80%。 携带遗传的致癌基因突变很容易导致罹患特定的恶性肿瘤。例如,BRCA1的基因突变导致乳腺癌和卵巢癌显著升高,CDH1的基因突变引起胃癌和特殊乳腺癌,携带MMR致病基因突变的林奇综合征容易罹患肠癌、子宫内膜癌、胃癌等类型。除此之外,还有多个遗传基因突变可以导致癌症患病率升高,但通常有这种基因的人很罕见。    因为这部分人群的患癌风险很高并且经常年轻时就发生,所以有各自特殊的医学筛查和诊疗措施,并不需要套用常规体检筛查癌症的方案,而是更为激进。比如确定的林奇综合征,因为肠癌的风险很高,因此建议20-25岁就开始行肠镜筛查,每1-2年就需要检查一次。远比普通人筛查肠癌要更早和更频繁的多。    所以,携带遗传的致癌基因突变的人群需要看专业医生,分别制定不同的筛查和诊疗方案,这个比较复杂,科普无法写清楚。 第二类:患癌风险较高的人群,涉及多个致癌风险因素的人 很多因素可以导致癌症发病率升高,既往已经罗列过数十个。每个因素的重要性并不一致,有的和癌症相关性很明显,比如家族遗传风险、长期大量吸烟、乙肝病毒感染、大量饮酒等,有的相关性较小,比如重度空气污染。 注意:这里指的家族遗传风险已经排除了第一类情况的携带遗传的致癌基因突变,也就是家族里的亲属一位或多位患癌,但并不是因为明确的致癌基因突变导致,这种情况依然会出现癌症风险的升高,但没有第一类这么高。通常亲属中患癌人数越多,个体的风险越高。 上面提到的众多因素很难进行量化研究,但通常来说,这些因素接触的越多和越久,患癌风险就越高,尤其是家族遗传风险和吸烟、乙肝病毒感染。 第三类:患癌风险较低的人群,致癌因素较少且程度轻的人 第三类人群和第二类人群其实没有明显界限,通常接触的致癌因素更少,程度更轻。比如即使也吸烟饮酒,但吸烟每天就2-3根,吸了10余年,这相比每天2包连续20年的吸烟者,风险要低的多。少量饮用啤酒的致癌风险也比每日一斤白酒的人要低很多,不能相提并论。 第四类:患癌风险最低的人群,非常注重自己的健康,极少接触致癌因素的人 这部分人通常很关注健康,表现也非常好,同时既没有任何癌症家族史,也没有任何不良的恶习。比如,从不吸烟;不饮酒;没有罹患任何致癌病毒或细菌的感染;非常注意饮食健康(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很少吃高脂食物、油炸烧烤食品,从不吃发霉食品等);每日坚持运动锻炼至少半小时以上;体重控制良好;甚至雾霾天出去都必备防霾口罩。 这类人群的患癌风险是最低的,但这类人群反而经常更热衷于健康体检和癌症筛查。 以上的四类人群患癌风险从高到低,第一类风险最高,最后一类风险最低,罹患癌症风险越低,相对越不需要体检进行癌症筛查,因为体检带来的获益越低,反之,就越建议进行体检筛查癌症。所以,每个人可以尝试初步评估自己的罹患癌症的风险高不高,再依据自身意愿决定是否进行。 第二个问题:建议何时开始体检筛查癌症? 这个问题可以分为三个要点: 第一点,第一类携带遗传的致癌基因突变的人风险最高,怎么体检筛查是依据不同的类型区分,很复杂,需要专业医生专门制定,本文不讨论。 第二点,目前常规推荐的针对大多数普通人的体检筛查时间如下: 1、 前列腺癌的PSA检测,75岁以上就不建议体检筛查。(初始开始筛查的年龄依据不同的风险,推荐的是40-50岁之间,到75岁截止)。 2、 胸部低剂量CT推荐的筛查肺癌的年龄是50-80岁,80岁以上就不建议。 3、 结肠镜一般在40 -75到85岁,75岁以上体检筛查肠癌的获益就显著下降,85岁以上就几乎没有意义或者获益非常之低。 4、 乳腺癌的筛查推荐通常是40-75岁。(国内部分学者认为中国乳腺癌患者的年轻比例更高,应当更早的开始筛查乳腺癌) 以上仅仅只是指南推荐筛查的方案之一,属于参考。这不是强制标准,愿不愿意筛查都是由体检者本人自己决定。而且确实相对很复杂,有时候各个指南推荐开始体检筛查的时间并不相同。 (注意:我说的是体检筛查癌症随着年龄增加意义就越小,因为筛查的风险可能整体大于获益,但这并不是说80岁以上的患者罹患癌症就可以不治疗了,有些患者的治疗效果也很好。)  第三点,简化后的做法。 在现实生活中,无论国内外,几乎没有人严格参照指南推荐的体检筛查方式,只是用于参考,实际上取决于每个人自身的意愿。 上述的筛查时间点记起来太复杂,可以考虑采用一种更简单的方法来判断何时应该开始筛查癌症:癌症的发病年龄高峰是60-75岁,大多数指南都建议在此之前10-20年开始筛查(也就是40-50岁)。 那么每个人就可以看自己情况的不同,决定从何时开始体检筛查癌症,如果是第二类风险高的,有多种罹患癌症高危因素的,那么就建议提前筛查,比如40-50岁。相反的,越接近第4类的人群,罹患癌症的风险越低,可以考虑50岁甚至更晚进行筛查。 END    

半夏
严重免疫相关肝炎后,免疫治疗还能再挑战吗?

严重免疫相关肝炎后,免疫治疗还能再挑战吗?

▎临床问题: 在严重免疫相关肝炎缓解后重新接受免疫治疗的患者的结果如何? 与免疫治疗相关的肝损伤是一种相对常见的免疫相关不良事件,在严重情况下需要永久停用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一项来自Clinical Gastroenterology H的前瞻性、多中心、非介入性研究,介绍了一组在严重免疫相关肝炎缓解后重新接受免疫治疗的患者的结果。 研究发表截图 ▎研究方案: 该研究纳入三所大学医院中所有连续接受ICIs治疗且曾患3级或4级免疫相关肝炎的癌症患者,共23名发生严重免疫相关肝炎:20/23 (87.0%)接受单一ICI,3/23 (13.0%)接受抗PD-1加抗CTLA-4。最常见的癌症是肺细胞癌和泌尿道癌(分别为7例和6例)。所有病例均停止免疫治疗。19名(82.6%)同时接受了类固醇激素治疗。在中位时间10周(范围1-54)后,患者在严重免疫相关肝炎缓解后主要接受相同的ICI再治疗(18/23,78.3%)。 ▎主要发现: 15名患者(65.2%)在再次治疗后未出现免疫相关性肝炎复发。 在8名(34.8%)出现免疫相关性肝炎复发患者中,5/8为3级,3/8为4级。 6名(75%)出现潜在自身免疫性疾病或抗核抗体(ANAs)≥1/80 (75% vs 26.7%,p=0.037)。 既往患有4级肝炎的患者未出现复发,并且那些复发的患者倾向于呈现更好的肿瘤学预后。总体而言,19名(82.6%)患者需要永久停用ICI,癌症进展是停用的主要原因(9/19,47.8%)。 ▎不足与展望: 综上所述,在发生严重免疫相关肝炎后,即使使用相同的ICIs,ICIs再治疗也是一种可行的选择,在高达65%的患者中,再治疗后肝损伤不会复发。 参考资料: https://www.cghjournal.org/article/S1542-3565(22)00403-7/fulltext

半夏
药圈劳模TOP榜!飘总归田又出山;他92岁还奋斗一线!

药圈劳模TOP榜!飘总归田又出山;他92岁还奋斗一线!

“劳动人民最光荣。” 这句话,早已成为全世界劳动人民的共识。 起早贪黑,他们成为社会各个环节,畅通运转的“螺丝钉”和“紧固件”。 五一劳动节之际,一起揭秘药圈劳模TOP榜,致敬那些坚毅果敢的背影。 以下排名不分先后。 解甲归田又出山 1982年,刚从中国药科大学毕业的孙飘扬,只是一名籍籍无名的药厂技术员。 在普通的岗位上,孙飘扬发挥自己的优点,为连云港制药厂(恒瑞医药前身)带来生机。 1990年,孙飘扬因表现优异,晋升为连云港制药厂厂长。 一上任的孙飘扬当即决定,对连云港制药厂进行革命性改革: 从代加工小厂,转变为开发新药的药企。 “你没有技术,你的命运就在别人手里。我们要把命运抓在自己手里。” 就这样,孙飘扬重金购买了市面上大火的抗癌针剂VP16,准备开发成软胶囊剂型。 产品一经推出,就受到市场热烈欢迎,连云港制药厂当年营业额增长了34%,盈利接近百万元。 攻克抗癌药的这一仗打得相当漂亮,这场翻身仗也让新厂长孙飘扬站稳了脚跟。 之后20多年时间里,孙飘扬以“左手创新药,右手仿制药”的发展策略,确立了以抗肿瘤药和麻醉药为突破口的定位,将恒瑞从以前的代加工小厂彻底转型。 直到2020年1月,恒瑞发布公告称,孙飘扬不再担任董事长一职。 而后,恒瑞受到集采失利、股价下跌等风波影响,一度陷入困境。 2021年7月,解甲归田的孙飘扬再次回归,开始他与恒瑞的新征程。 风雨同舟近40年,解甲归田又出山!飘总不愧为药圈劳模。 92岁奋斗一线 1930年出生,92岁的楼金,可能是中国大陆年岁最大的老总。 1962年,楼金带领7个员工和2千启动资金,创办了金华市化学制品社(金华市第二制药厂)。 担任厂长的楼金,在改革开放之初,抓住机会实行承包责任制和分配改革,不断提高药厂的技术工艺,提高科技含量。 短短几年的时间,金华第二药厂的产值、利润成倍增长,并获得了“首创百万利润”称号。 临近花甲之年,58岁的楼金,又提出了闯海南实现向外发展和扩张的蓝图。 那时候,楼金在一无厂房、二无设备,三无资金的条件下,采用“借鸡生蛋”的办法: 与海南五指山制药厂合作进行扩建,成立了海南亚洲制药厂。 楼金坚定“辐射亚洲、打开国外市场的”的经营理念,将公司的产品销往海外,研发出快克、小快克等明星感冒药品牌。 经过几十年的艰苦奋斗,楼金将一个街道企业,发展成一个集医药生产、药品经营、药物科研开发、医疗器械、生物技术、化工、旅游、教育的综合性企业集团。 如今,92岁的楼金依然拼搏在企业经营一线,被称为“中国最年长董事长”。 他曾表示,干好企业就是把中国经济赶上去,复兴中华。 “我身体还好,大家选举我做(企业),我还得做。” 85岁获诺贝尔奖 “呦呦鹿鸣,食野之蒿”。 出生伊始,似乎上天注定了屠呦呦与青蒿的缘分。 1955年,毕业后的屠呦呦,被分配在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工作。 热爱药学研究的她,在毕业后与老师楼之岑一起抗击血吸虫病;也参与到中药炮制研究工作课题组,和课题组成员一起编著出《中药炮制经验集成》一书。 1969年,因为屠呦呦在工作中对中西医研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被选为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的“523”课题组组长,自此开始了探索治疗疟疾的“征战”。 3年后,屠呦呦团队从中药青蒿中分离得到抗疟有效单体,命名为“青蒿素”,对鼠疟、猴疟的原虫抑制率达到100%。 1973年,经临床研究取得与实验室一致的结果,抗疟新药青蒿素由此诞生。 但对青蒿素的研究,屠呦呦并没有因为年岁的增长而停止。 之后的几十年,屠呦呦持续跟踪青蒿素相关的药品,在疟疾高发区的使用效果,包括柬埔寨、老挝、缅甸、泰国和越南。 2015年,85岁的屠呦呦,从瑞典国王手中接过诺贝尔奖,成为中国首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科学家。 “做了一辈子,我希望青蒿素能够物尽其用,也希望有新的激励机制,让中医药产生更多有价值的成果,更好地发挥护佑人类健康的作用。”屠呦呦说。 “当代李时珍” 云南天然药物资源库丰富,奈何一直没有详实可靠的调研资料,使得民族药的发展一度停滞。 这时候,朱兆云出现了。 为了丰富天然药物的资源库,自从2000年起,作为总设计师和负责人,朱兆云带领科研团队开始了野外药物调研。 彼时,她兼顾民族用药的经验,反复斟酌,制定出“民族民间应用+生物学特征+生态适应性”的融合调研方案。 冒着严寒、顶着酷暑,踏遍云南的崇山峻岭、河流峡谷,调研组开始了异常艰苦的旅程。 12年的努力,行程近80万公里,朱兆云团队采集标本1万多种10万余份,拍摄原生态彩色照片约16万张;准确鉴定出412科1720属4392种天然药物,发现新分布药用植物93种,新药用植物资源451种。 基于野外调查所获得第一手资料,朱兆云主编了《云南天然药物图鉴》《云南民族药志》等6部22卷1191万字的专著,提供了科学、详实可靠的研究资料,得到广泛应用。 令人动容的是,整套著作的编制是公益性的,朱兆云和团队没有任何收益。 2012年,这一项目获得了2012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填补了我国中医药行业10年、中药行业近20年无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的空白。 […]

半夏
甲状腺癌飙升20倍,结节“钙化”请警惕!

甲状腺癌飙升20倍,结节“钙化”请警惕!

近20年,中国甲状腺癌发病率飙升20倍!尤其是在女性中,甲状腺癌发病率陡增,直逼第一名的乳腺癌。让我们必须开始重视这个曾经不被关注的恶性肿瘤。 甲状腺癌大都由甲状腺结节发展而来。甲状腺结节在中国的发病率非常高,通常是在常规体检或无意中发现。发现甲状腺结节不必恐慌,因为大多数结节都是良性的,只有1~5%可能是恶性肿瘤。然而,有一种情况——结节“钙化”,需警惕。 甲状腺结节出现钙化,大概率就是恶性肿瘤吗? 今年不到30岁的小伙子小刘,单位体检发现有甲状腺结节,然后做了B超检查,听到自己的结节“钙化”,而且并不小。拿到检查结果的他心里一直打鼓,因为他听说结节出现钙化,恶性的可能性很大,于是来咨询我们。那么,甲状腺结节“钙化”,大概率就是恶性肿瘤吗? 一项临床研究对60例甲状腺结节患者(35例良性,25例恶性)进行了B超检查,结果发现:[1] 恶性结节组钙化检出率为52%; 良性结节组钙化检出率为25.7%。 由此可见,甲状腺结节无论良性还是恶性都可能出现钙化,但是恶性结节的钙化检出率更高。 钙化是怎么形成的? 结节钙化通常由碳酸盐或磷酸盐等成分沉积而成,是因为新生毛细血管、甲状腺上皮细胞过度增生等所致,不规则的钙盐经过长时间的沉积,又不断被增生的细胞围绕、影响,进而逐渐出现病变。另外,有学者认为甲状腺结节钙化与纤维组织增生密切相关,阻碍了甲状腺滤泡的血流运行,引起甲状腺局部组织缺血、坏死,甚至囊性病变,最终发展为钙化。 注意:微钙化比粗钙化更危险! 结节钙化通常是依据B超检查中的回声变化来判断,一般被描述为“强回声”。钙化也有更加细致的分类,如下: 粗钙化:在超声影像图中呈现团状或斑片状强回声,伴有声影,钙化结节的直径>2mm; 微钙化:在超声影像图中呈现砂砾样、针尖样、点样强回声,回声较弱,钙化结节的直径≤2mm。 这两种钙化在结节良恶性的鉴别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多项关于甲状腺结节钙化灶的临床病例研究均显示: 良性结节—多为粗钙化 甲状腺上皮细胞增生具有局限性,而且沉积的钙盐分布有序,边缘较为清晰,所以多为粗钙化; 恶性结节—多为微钙化 增生细胞代谢异常活跃,而且紊乱,钙盐沉积种类繁多,多为微钙化。 另外,细化了甲状腺恶性肿瘤的分类与钙化的关系后,得出以下结果: 恶性程度较低的乳头状癌、滤泡性癌:微钙化发生率均高于粗钙化; 恶性程度较高的髓样癌、未分化癌:微钙化和粗钙化发生率无明显差异。 发现结节钙化怎么办?需要立马手术吗?  虽然结节微钙化提示恶性可能性增加,但是否手术切除还需进一步的明确诊断。临床上常通过活检穿刺来判断良恶性。 1 结果为良性结节,且比较小,则不需要进行治疗,只需每半年定期复查B超即可; 2 结果为恶性结节,或结节体积大、压迫周围组织,则需进行手术治疗; 3 如果结节太小不适合穿刺活检,建议定期复、严密监测,因为甲状腺周围血管神经丰富,有一定的手术风险。 除了钙化,以下四种情况也要警惕 恶性甲状腺结节的超声表现不止微钙化,还有这些特征:边界不清晰、形态不规则、纵横比>1、低回声、血流紊乱、颈部淋巴结肿大。 尤其是以下四种情况出现时,需警惕恶性的可能: 甲状腺结节直径超过2cm,形状不规则,表面不光滑,质地坚硬,没有触痛; 活动度差,吞咽时基本不活动; 伴有声音嘶哑、呼吸困难等现象; 甲状腺结节突然明显增大。 参考文献 [1]彭贵平,李智惠,陈紫剑,徐素音.甲状腺结节钙化的超声影像特征在甲状腺癌诊断中的临床应用[J].中国现代医生,2021,59(36):105-108.

半夏
官方最新发布来了!更适合中国人的 8 个吃饭建议,不单能防癌!

官方最新发布来了!更适合中国人的 8 个吃饭建议,不单能防癌!

膳食营养是肿瘤患者绕不开的一个话题。俗话说“民以食为天”,足见饮食在生活中的地位。科学膳食是一门复杂的学问,“吃什么、怎么吃”成了很多人的难题。 时隔6年,被誉为中国人膳食宝典的《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终于更新了! 4月26日,2022版《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发布会于北京召开,中国营养学会理事长、膳食指南修订专家委员会主任杨月欣为大家介绍了指南的更新要点。我们今天就来看看如何“好好吃饭”吧~ 变 化 一 6条“核心推荐”变为8条“膳食准则” 仔细对比不难发现,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较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核心信息进行了以下4方面的修改: 第一条“食物多样,谷类为主”更新为“食物多样,合理搭配”; 第三条在“多吃蔬果、奶类、大豆”的基础上加入“全谷”; 第六条、第七条为新增内容; 第八条是对2016版第六条的再提炼,尤其强调“分筷分餐”。 变 化 二 膳食宝塔推荐摄入量微调 中国居民膳食宝塔(2022)较中国居民膳食宝塔(2016),在推荐摄入量有以下几个变化: 第一层: 2016版:谷薯类250~400克,其中包括全谷物和杂豆50~150克、薯类50~100克 2022版:谷类200~300克,其中包括全谷物和杂豆50~150克;薯类50~100克 第三层: 2016版:畜禽肉40~75克、水产品40~75克、蛋类40~50克 2022版:动物性食物120~200克,每周至少2次水产品,每天一个鸡蛋 强调每周至少吃2次水产品,因为国人吃畜肉较多,特别是猪肉,而水产品相对畜肉来说,脂肪含量较低,且所含脂肪酸更利于保护心血管系统。 特别提出每天吃一个鸡蛋,因为鸡蛋的营养价值很高,但一些人群担心其胆固醇含量,然而诸多研究表明,每天吃一个鸡蛋的营养效益远高于其胆固醇的影响。 第四层: 2016版:奶及奶制品300克 2022版:奶及奶制品300~500克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科学研究报告2021》中指出,增加奶类及其制品摄入可能与儿童骨密度的增加有关,但与成人骨密度或骨质疏松无关。而且,总奶制品或牛奶摄入量高可以降低结直肠癌的发病风险。具体来说,每天增加200克总奶制品的摄入,与结直肠癌的风险降低7%有关。此外,奶类不能代替水,建议足量饮水,轻体力活动女性每天喝水1500毫升,男性每天喝水1700毫升。 第五层: 2016版:盐<6克 2022版:盐<5克 大量研究表明,食盐摄入过多不仅会增加高血压、中风等心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还可能与大脑和甲状腺功能有关。2015年调查显示,家庭烹调用盐摄入量平均每人每天为9.3克。与1992年相比,人均烹调用盐量下降了4.6克/天,每10年平均下降2克/天,烹调用盐平均摄入虽有所下降,但摄入量仍较高。新版膳食宝塔提高了“限盐”目标,建议大家每天盐摄入量不要超过5克,差不多就是一啤酒瓶盖的量。饮食中,除了要减少食盐的摄入量以外,还要注意各种加工类食品和调味品的摄入,如酱油、咸肉、火腿、奶酪,甚至是尝起来不咸的点心、话梅等,经常食用,也会摄入较多的钠。 变 化 三 “1+9”模式, 特定人群膳食指南更细化了 2022版膳食指南包含2岁以上大众膳食指南,以及9个特定人群指南。 这9类人分别是:备孕和孕期妇女、哺乳期妇女、0~6月龄婴儿、7~24月龄婴幼儿、学龄前儿童、学龄儿童、一般老年人、高龄老年人、素食人群。 其目标是指导生命全周期的各类人群,对健康人群和有疾病风险的人群提出健康膳食准则,预防或减少膳食相关慢性病的发生,从而提高居民整体健康素质。 变 化 四 首次提出“东方健康膳食模式” 膳食模式指一个地区居民长期形成的膳食结构、饮食习惯及消费频率,包括食物的种类、数量、比例或不同食物、饮料等的组合。国外有一些良好的膳食模式为人所熟知,如:欧洲地中海膳食模式、美国DASH膳食模式等。 在新版指南中,着重强调了东方健康膳食模式,是指以浙江、上海、江苏等为代表的江南地区膳食。流行病学和慢性病监测发现,具有这一模式特点的人群,不仅预期寿命比较高,而且发生超重肥胖、2型糖尿病、代谢综合征和脑卒中等疾病的风险都较低。 东方健康膳食模式比较接近理想膳食模式,以米类为主食,新鲜蔬菜水果摄入量充足;动物性食物以猪肉和鱼虾类为主,鱼虾类摄入相对较高,猪肉摄入量低;烹饪清淡、少油少盐。 因此膳食指南首次提出以东南沿海一带膳食模式代表我国“东方健康膳食模式”,希望发挥健康示范作用,有更好的指导性。 此外,新版膳食指南进一步完善膳食宝塔、餐盘等图形,并拍摄了定量食谱图案、宣传海报以及其他可以呈现的形式,使之更加可视化、现代化。将食谱成品通过图片呈现,以方便大众学习和实践合理膳食,促进“合理膳食行动”落实。 吃饭这件“小”事儿,远比你想象的更重要。病不是一顿饭招来的,想要健康的体魄,一定要坚持健康的饮食习惯。日常生活中还要注意吃动平衡,保持良好的心情。 好好生活,从吃好每一顿饭开始! 附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8项核心准则(一图读懂)   […]

半夏
​一位坚守了30年的女医者,从“小医生”到“大医生”她一直在做这件事

​一位坚守了30年的女医者,从“小医生”到“大医生”她一直在做这件事

在这个时代,始终如一地做好一件事,是什么样的经历?今天的医者故事或许可以告诉你答案。 2020年全球癌症死亡病例996万例,其中肺癌死亡180万例,远超其他癌症,位居癌症死亡人数第一。在胸部肿瘤内科这样的“大癌种”科室, 比起已然取得令人瞩目的医学造诣的“领军者”,从“小医生”一路摸爬滚打成为“大医生”的故事或许更有意思。 选择的勇气 医者如何坚守这份从医的初心?在这条道路上,是否有过动摇的时候?又是如何做到从容不迫地医治每一个患者? 不久前,“医学界肿瘤频道”对话了王佳蕾教授,她是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胸部肿瘤内科主任。从进入医学院算起,今年恰也是她与医“结缘”的第30个年头。放慢现在快步前进的步伐,重温学生时代的经历,王佳蕾也难掩激动。 她对这个领域太熟悉了。从医信念的种子,在跨入医学院大门希波克拉底誓言宣誓时就撒下了。30年前,品学兼优的王佳蕾顺利考取梦想中的上海医科大学(现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成为一名名副其实的“小医生”。 24年前,王佳蕾在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正式开始了从医之路,当时还没有“肿瘤内科”一说,她所在的科室是化疗科。由于缺乏可用的抗肿瘤药物,不得不接受化疗的肿瘤病人们疗效欠佳的同时,还可能面临严重的毒性。化疗期间无法承受巨大痛苦,几乎要放弃治疗的病人大有人在,而一脚踏进“鬼门关”的病人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却流露出强烈的对生的渴望。 “我们科室的病人病情都太重了,工作压力可不小……”面对同一科室老前辈的规劝和饱受肿瘤疾病折磨的肿瘤病人带来的冲击,王佳蕾并没有选择当“逃兵”,她想着的只是做好手头的工作,病人的疗效和生活质量在她的努力下,哪怕只是提升一点点,对她来说也是莫大的宽慰。 后来的20年,王佳蕾成为了“幸运儿”。这段时间,“生命不息,化疗不止”的“诅咒”逐渐被解除。肿瘤诊疗领域呈现出井喷式发展,本无药可用,被动进行化疗的肿瘤病人们迎来了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多种新型抗肿瘤疗法。王佳蕾从事的胸部肿瘤诊疗范畴,以肺癌、食管癌为例,每年全球发病人数和死亡人数居高不下。得益于治疗理念、策略的更新迭代和临床孜孜不倦的探索,肿瘤病人和医生打了场漂亮的翻身仗。把在“鬼门关”徘徊的病人拽回来,给他们一线生机,带给王佳蕾教授无与伦比的成就感。 “小医生”开始的进阶之路 “小医生”到“大医生”的进阶,王佳蕾简短概括成“个体到群体的过渡”。个体或是群体,其中蕴含的临床工作细节同样耐人寻味。 在还是年轻的管床“小医生”时,王佳蕾就习惯每天在睡前回顾负责床位上的病人当天做了哪些检查和对应的检查结果,并分析出现结果的原因及思考下一步的治疗该怎么走。对于第二天要收治和出院的病人,她也是做到心中有数。当“小医生”更多考验的是细致和毅力,一遍、两遍、几十遍地重温和复盘。 自己带组之后,她要“操心”的事情自然更多了。在保证病人安全性和疗效的前提下,她积累了一批丰富的临床经验。肿瘤诊疗进展之快则使她明白了,临床医生不学习,随时随地会落伍。读最新的文献、与国际同行开展学术交流,医者的大脑像一台高级CPU,高速运转着。当然,临床诊疗水平和个人经验的提升离不开客观环境的加成。早期的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化疗科已跻身最早一批具有临床研究资质的科室,这也给王佳蕾投身新药临床研究带来了机遇。 如今,作为学科负责人,她的视线转向了融合、创新工作,紧跟肿瘤前沿,开展基础转化研究的担子也重了起来。任何医疗决策和治疗意见都不是一拍脑门决定的,王佳蕾极为倡导遵循高级别循证医学证据的规范化诊疗。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也把这样的治疗理念扩散辐射,培育了一代又一代年轻医生。 “奇迹”病例背后有 温度的仁心和永不言放弃 王佳蕾的门诊总是被慕名而来的患者围得水泄不通,他们中的很多人,都是追随她多年的老患者以及忠实“粉丝”。 某一天,她接诊了一位术后不久即复发的肺癌病人。病人在外院基因检测,没有匹配到对应的突变基因,于是接受反复化疗。王佳蕾见到这位病人时,对于化疗方案,已无计可施。 有难度,就要克服。只要病人不放弃,医生也不言放弃。她鼓励患者再做一次大panel的基因检测,这次终于找到了匹配的靶点。第一步成功跨出去后,更大的困难还在后面等着,相应的靶向治疗药物的肺癌适应证还没有在国内获批上市。尽管如此,病人还是有着强烈的活下去的信念,愿意充分信任医生,在没有其他选择的情况下,决定尝试医生告诉他的治疗方案。短暂用药一段时间后,原本饱受癌痛和气急折磨的病人再次来到王佳蕾的门诊检查,已经换了生机勃勃的新模样。 另一位肺癌病人是王佳蕾的“金牌”病人,在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初治,并接受化疗。但化疗后不久疾病复发,考虑到这位病人经济条件欠佳,王佳蕾鼓励他参与合适的临床试验。参加临床试验的过程也并非一帆风顺,打通流程期间又恰逢圣诞节和春节,整个流程就被搁置下来,从病人决定入组到临床试验正式启动,已过去了整整三个月。 病人的身体状况已不能支撑他等待更多的时间,于是决定放弃参加临床试验。王佳蕾还在坚持,并承诺在最短的时间内督促临床试验流程结束。功夫不负有心人,病人的临床试验计划成功落地。时至今日,这位病人已用药6年,没有出现任何严重不良反应,生活质量显著提升,经济负担大大减轻。 每一项“奇迹”病例的背后,都是医患双方的互相信任和共同坚持,王佳蕾始终坚持把肿瘤诊疗技术视为有温度的科学,力求每一位接诊病人都能得到合理的治疗。 并肩协同作战, 每位病人都有所医 此前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于金明院士提出“肿瘤患者有且仅有一次治疗机会”,这意味着,医患双方的“试错”机会少之又少,肿瘤病人的首次治疗和全程管理便尤为重要。王佳蕾的治疗观是,首次接诊的病人,对他们的病情做到心中有数,同时给每一位病人规范化诊疗。 这种治疗观概括起来似乎很简单,其实真正付诸实践还是有不少的工作要完善。以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为例,每天前来就诊的病人络绎不绝,王佳蕾的门诊经常出现“一号难求”的情况。门诊量如此庞大,又该怎么实现病人的就医需求? 对此,科室针对初治的患者,完善全面、系统的检查;而对于疑难或需多学科协作的病例,则在多学科联合门诊制定全程化精细医疗管理。再者,考虑到有些病人有经济的顾虑或在外地就医的需求,接诊的医生会建议这类病人到医联体单位或曾在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进修的医生所在的单位进行下一步治疗。 医生不是单打独斗的个体,而是并肩作战的团队。病人遭遇突发状况或出现特殊情况时,医疗团队会进行病情讨论,给予及时性反馈和合理的治疗意见。 “小医生”和“大医生” 时间管理法联动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胸部肿瘤内科由高学历、高水平、高效率的医疗团队组成。科室内的医生非常注重单病种精细化管理,坚持与包含介入科、病理科、放疗科、外科等在内的科室开展多学科讨论。王佳蕾初期刚参加临床工作时,肿瘤科不分科室,是一个“大杂烩”。如今,随着肿瘤内科的高速发展,越来越多的肿瘤医生认识到肿瘤专科化训练的重要性。成立这个科室,从病种角度而言,诊疗更加专业了;从治疗角度来看,专业化提升的同时,多学科的力量也更集中了。 门诊的工作异常充实,每周有三个半天,每个半天的8:00-13:30大约都可以在门诊见到忙碌的王佳蕾。此外,她还参与病房工作及担任多项管理、学术任职和科研重任,这当中有效的时间管理和情绪调节方法也同样令人好奇。 从住院医时起就养成的好习惯在时间管理上帮了大忙。作为学科负责人,王佳蕾依然坚持在睡前计划安排好明天的工作事宜,少了一分“小医生”时对细枝末节问题的纠结,取而代之的是对第二天工作事项更为细致和严格的划分,哪个时间段该做什么工作是一早就打好腹稿,记录在备忘录中的。对这个时候的王佳蕾而言,一分钟要掰成两分钟来用。 这么高强度的工作,医者必然也有“苦了”“累了”的时候。度过一个忙得停不下来的门诊日,王佳蕾时常选择静静发会儿呆,或听一段舒缓的音乐,让大脑得到片刻的放松。同样不可忽视的还有团队的力量,在团队高度配合协作下,日常临床工作得以实现事半功倍。 作为医者,需学会发现问题,利用所学解决问题。找到持续努力的动力,保有学习钻研的热忱与仁爱之心。未来,王佳蕾主任及其团队将继续做好胸部肿瘤领域诊疗工作,为我国胸部肿瘤诊疗的科研与临床实践贡献力量。 专家简介   王佳蕾 教授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胸部肿瘤内科主任 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 复旦大学胸部肿瘤研究所副所长 中国抗癌协会临床化疗专委会青委会副主任委员 上海市女医师协会肺癌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非小细胞肺癌专委会、血管靶向专委会、老年肿瘤防治专委会委员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肺部肿瘤专业委员会常委 泛长三角胸部肿瘤联盟专业委员会副主席 中国肺癌防治联盟肺癌免疫治疗委员会常委 上海市抗癌协会脑转移瘤专委会、癌症康复与姑息治疗专委会(CRPC)常委 上海市抗癌协会胸部肿瘤专委会、肺癌分子靶向与免疫专委会委员 上海市抗癌协会青年理事 美国M.D. Anderson肿瘤中心访问学者

半夏
中国人的“膳食宝典”更新了!一日三餐怎么吃心里有数了

中国人的“膳食宝典”更新了!一日三餐怎么吃心里有数了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足见饮食在生活中的地位。科学膳食是一门复杂的学问,“吃什么、怎么吃”成了很多人的难题。 时隔6年,被誉为中国人膳食宝典的《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终于更新了!4月26日上午,中国营养学会正式发布《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   《生命时报》第一时间梳理新版指南与2016版的区别,并采访中国营养学会理事长、膳食指南修订专家委员会主任杨月欣教授,了解修改背后的科学证据和思考。 受访专家   中国营养学会理事长、膳食指南修订专家委员会主任  杨月欣 本文作者丨生命时报记者  李迪 变化一: 6条“核心推荐”变为8条“膳食准则” 仔细对比不难发现,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较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核心信息进行了以下4方面的修改: 01 第一条“食物多样,谷类为主”更新为“食物多样,合理搭配”; 02 第三条在“多吃蔬果、奶类、大豆”的基础上加入“全谷”; 03 第六条、第七条为新增内容; 04 第八条是对2016版第六条的再提炼,尤其强调“分筷分餐”。 1 “食物多样,谷类为主” 为何改为“食物多样,合理搭配”? 杨月欣:目前,营养科学界都更加注重推广健康膳食模式。“食物多样,合理搭配”是膳食指南的核心原则,因为除了喂养6月内婴儿的母乳外,没有任何一种天然食物可以满足人体所需的能量及全部营养素,只有通过合理搭配才能满足营养需求。 谷类为主是平衡膳食模式的重要特征,也是合理搭配必须坚持的原则之一。此次修改并不是说“不再坚持谷类为主了”,而是更加强调膳食模式的整体性作用,突出合理搭配的重要性。 2 膳食准则中为什么新加入 “规律进餐,足量饮水”? 杨月欣:近20年来的数据显示,我国居民每日三餐规律的人群比例有所下降,农村居民不吃早餐比例显著增加,零食消费率呈大幅增加趋势。以上进餐不规律的行为可能增加超重肥胖、糖尿病的发生风险。另外,居民在外就餐比例明显增加,经常在外就餐易导致能量、油、盐等摄入超标,增加超重肥胖发生风险。 除食物外,水也是膳食重要组成部分,但容易被忽略。我国饮水量不足的现象较普遍,我国2/3居民饮水不足。饮水过少会降低认知能力和体能、增加泌尿系统疾病患病风险。但含糖饮料消费量呈上升趋势,过多摄入会增加龋齿、超重肥胖、2型糖尿病、血脂异常的发生风险。这就提示我们应该格外注意“规律进餐,足量饮水”。 3 膳食准则中为什么新加入 “会烹会选,会看标签”? 杨月欣:食物是人类获取营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在生命的每个阶段都应规划好膳食。人们要了解各类食物的营养特点,挑选新鲜的、营养密度高的食物,学会通过比较食品营养标签,选购较健康的包装食品。 烹饪是合理膳食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家要学习烹饪,掌握新工具,传承当地美味佳肴,做好一日三餐,实践平衡膳食,享受营养与美味。如在外就餐或选择外卖食品,应按需购买,注意适宜份量和荤素搭配,主动提出健康诉求。 4 膳食准则中为什么 格外强调“公筷分餐”? 杨月欣:新冠疫情的暴发提示我们要重视公共卫生和个人卫生,推广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坚持公筷公勺、分餐或份餐等卫生措施,避免食源性疾病的发生和传播,对保障公共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变化二: 膳食宝塔推荐摄入量微调 中国居民膳食宝塔(2022)较中国居民膳食宝塔(2016),在推荐摄入量有以下几个变化: 第一层: 2016版:谷薯类250~400克,其中包括全谷物和杂豆50~150克、薯类50~100克 2022版:谷类200~300克,其中包括全谷物和杂豆50~150克;薯类50~100克 第三层: 2016版:畜禽肉40~75克、水产品40~75克、蛋类40~50克 2022版:动物性食物120~200克,每周至少2次水产品,每天一个鸡蛋 强调每周至少吃2次水产品,因为国人吃畜肉较多,特别是猪肉,而水产品相对畜肉来说,脂肪含量较低,且所含脂肪酸更利于保护心血管系统。 特别提出每天吃一个鸡蛋,因为鸡蛋的营养价值很高,但一些人群担心其胆固醇含量,然而诸多研究表明,每天吃一个鸡蛋的营养效益远高于其胆固醇的影响。 第四层: 2016版:奶及奶制品300克 2022版:奶及奶制品300~500克 提高了奶及奶制品摄入量,因为牛奶是优质蛋白质、钙的重要来源,但我国牛奶消费处于较低水平。 […]

半夏
肺癌、胃癌、肝癌……8大癌种免疫治疗崭新格局来了!| 2022 CSCO 指南会

肺癌、胃癌、肝癌……8大癌种免疫治疗崭新格局来了!| 2022 CSCO 指南会

随着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s)的使用率和有效率不断提高,ICIs在临床的使用极大地改善了多种癌症的临床预后。 2018年USA的数据表明,近50%的患者有免疫检查点抑制剂适应症,且ICIs对近15%的患者有效[1]。 4月24日,2022 CSCO指南会上,来自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肿瘤中心的王俊教授针对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临床应用指南更新要点进行了解读。 复发或转移性头颈部鳞癌 更新要点: 新增“卡瑞利珠单抗或特瑞普利单抗+吉西他滨+顺铂”列为鼻咽癌一线治疗I级推荐,“替雷利珠单抗+吉西他滨+顺铂”列为Ⅲ级推荐。 将“卡瑞利珠单抗”升级为鼻咽癌二线或挽救治疗Ⅱ级推荐。 新增“派安普利单抗”列为二线或挽救治疗Ⅲ级推荐。 食管癌 更新要点: 新增“特瑞普利单抗+顺铂+紫杉醇、信迪利单抗+顺铂+紫杉醇/5-FU、纳武利尤单抗+顺铂+5-FU、纳武利尤单抗+伊匹木单抗、卡瑞利珠单抗+顺铂+紫杉醇”为一线治疗I级推荐。 二线治疗新增“替雷利珠单抗”I级推荐。 非小细胞肺腺癌(NSCLC) 03-1:无驱动基因突变的非鳞NSCLC 更新要点: 将“阿替利珠单抗(限PD-L1 TC≥50%或IC≥10%)(1A类)、替雷利珠单抗联合培美曲塞和铂类(1A类)”升级为IV期无驱动基因、非鳞NSCLC一线治疗I级推荐。 将“阿替利珠单抗联合培美曲塞+卡铂(1A类)、舒格利单抗联合培美曲塞和铂类(1A类)”列为IV期无驱动基因、非鳞NSCLC一线治疗I级推荐;将“特瑞普利单抗联合培美曲塞和铂类(1A类)”列为IV期无驱动基因、非鳞NSCLC一线治疗Ⅱ级推荐。 将“替雷利珠单抗(1A类)”升级为晚期非鳞NSCLC二线治疗I级推荐。 将“同步或序贯放化疗后使用舒格利单抗(1A类)”列为局部晚期非鳞NSCLC巩固治疗Ⅲ级推荐。 将“ⅡA-ⅢA期术后辅助化疗后阿替利珠单抗维持治疗(PD-L1 TC≥1%)”列为非鳞NSCLC辅助治疗Ⅱ级推荐。 将“纳武利尤单抗联合含铂化疗(1A类)”列为非鳞NSCLC新辅助治疗Ⅲ级推荐。 03-2:无驱动基因突变的鳞状NSCLC 更新要点: 将“阿替利珠单抗(限PD-L1 TC≥50%或IC≥10%)(1A类)、信迪利单抗联合吉西他滨和铂类(1A类)、卡瑞利珠单抗联合紫杉醇和铂类(1A类)”升级为晚期鳞状NSCLC一线治疗I级推荐; 将“舒格利单抗联合紫杉醇和铂类(1A类)”列为晚期鳞状NSCLC一线治疗I级推荐;将“派安普利单抗联合紫杉醇和铂类(1A类)、特瑞普利单抗联合培美曲塞和铂类(1A类)”列为晚期鳞状NSCLC一线治疗Ⅱ级推荐。 将“替雷利珠单抗(1A类)”升级为晚期鳞状NSCLC二线治疗I级推荐。 将“同步或序贯放化疗后使用舒格利单抗(1A类)”列为局部晚期鳞状NSCLC巩固治疗Ⅲ级推荐。 将“IA-IIA期术后辅助化疗后阿替利珠单抗维持治疗(PD-L1 TC≥1%)”列为鳞状NSCLC辅助治疗Ⅱ级推荐。 将“纳武利尤单抗联合含铂化疗(1A类)”列为鳞状NSCLC新辅助治疗Ⅲ级推荐。 广泛期小细胞肺癌 更新要点: 将“度伐利尤单抗+依托泊苷/卡铂或顺铂”调整为广泛期小细胞肺癌一线治疗I级推荐。 胸膜间皮瘤 更新要点: 一线治疗中,I级推荐不再区分非上皮型和上皮型MPM;Ⅱ级推荐增加“度伐利尤单抗联合培美曲塞+顺铂”;Ⅲ级推荐增加“纳武利尤单抗+联合培美曲塞+顺铂”。 二线治疗中,“纳武利尤单抗”由Ⅲ级推荐改为I级推荐;Ⅲ级推荐增加“帕博利珠单抗”;增加“三线及以上治疗”;I级推荐增加“纳武利尤单抗”;Ⅲ级推荐增加“帕博利珠单抗”。 乳腺癌 更新要点: 仅更新/新增注释。 晚期胃癌 更新要点: 一线治疗中,新增“PD-L1 CPS≥5,XELOX联合信迪利单抗(IA类证据)”为I级推荐;新增“PD-L1 CPS<5或检测不可及,FOLFOX/XELOX联合纳武利尤单抗(IB类)”、“PD-L1 CPS<5或检测不可及,XELOX/联合信迪利单抗(IB类)”Ⅱ级推荐。 一线治疗中,新增“纳武利尤单抗联合伊匹木单抗(2B类,dMMR/MSI-H)、帕博利珠单抗单药联合顺铂/氟尿嘧啶(2B类,dMMR/MSI-H)、纳武利尤单抗联合FOLFOX/XELOX(2B类,dMMR/MSI-H)”为Ⅲ级推荐;新增“一线治疗(HER2阳性)”内容。 二线治疗,新增恩沃利单抗(2A类证据,dMMR/MSI-H)为I级推荐。 三线或后线治疗,删除“帕博利珠单抗”Ⅱ级推荐。 中晚期肝细胞癌 更新要点: […]

半夏
这个全球新冠病死率最低的国家,到底做对了什么?

这个全球新冠病死率最低的国家,到底做对了什么?

先请教大家一个问题,您认为: 全球COVID-19病死率最低的国家,是哪个?是多低? 答案是: 新西兰;新西兰的COVID-19总病死率只有0.03%。 (新西兰、不丹和冰岛,是全球COVID-19病死率最低的国家。图源:数据世界) 0.03%的病死率是什么概念呢? 相对比,根据美国CDC公布的数据[1],美国季节性流感的病死率约为0.1%。 新西兰的COVID-19病死率远低于流感。 (季节性流感的病死率为0.1% vs. COVID-19的病死率为2.3%。) 根据数据世界的资料,COVID-19疫情早期,病死率一度达到过7.34%,但在2021年一直在2%左右,2022年则持续下降到了2%以下,目前全球COVID-19的病死率是1.32%。 也就是说,目前全球每100例被诊断为COVID-19的病例中,平均就有1.32例死亡;而新西兰仅为0.03例。 【就要较真】应该是“病死率”,而不是“死亡率” (COVID-19病死率的变化。图源:数据世界) 1,新西兰做对了什么, 使得COVID-19的病死率如此低? 我们根据影响COVID-19病死率的因素逐条分析。 1,年龄。 高龄COVID-19病例的病死率更高。尤其在80岁及以上的高龄人群,一度达到过20%的病死率。 新西兰65岁及以上老年人占该国人口比例的16%(2019年),远高于全球9%的平均水平,亦高于中国的11.5%(2019年)[2]。 显然新西兰COVID-19病死率低并不是因为年龄分布。 2,治疗方案 早期的如地塞米松、瑞德西韦等治疗重症的药物,近期获批的如Paxlovid、单抗等治疗早期轻中症患者以预防发展到重症的治疗。 新西兰目前已经批准了地塞米松(2020年11月16日)、Ronapreve(2021年12月21日)、Paxlovid(2022年3月2日)治疗COVID-19[3]。 Paxlovid是目前降低COVID-19重症/病死极为有效的药物[4]。但目前仍未解决好量产的问题,且在新西兰刚刚获批,仍处于“听说过、没见过”的阶段。 所以总体上治疗方案也不是影响新西兰COVID-19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 3,医疗挤兑 如果发生医疗挤兑,可能导致大量的本可以通过吸氧就能抢救过来的重症患者死亡。 根据新西兰政府网站报告,2022年3月13日,新西兰疫情爆发高峰期,新增14,494例COVID-19病例,只有896人因COVID-19住院[5]。 所以新西兰显然不会出现医疗挤兑,这是降低新冠病死率的有利因素。 (新西兰和中国香港都正在爆发COVID-19疫情。图源;数据世界) 4,病毒减毒 最典型的是Omicron突变株,肺毒性的减弱使得感染者的病死率降低。 新西兰在2021年10月之前一直执行“清零”政策,其后也实行严格的公卫管理;所以在2021年12月之前疫情控制得一直非常好。这一波疫情爆发则由2021年12月开始,被Omicron突变株突破。 目前的研究认为,Omicron突变株感染者的病死率是Delta突变株的1/3-1/2。 但同期发生Omicron突变株感染的香港,死亡率却极高。 显然,新西兰还有一个独有的优势。 (新西兰和香港每百万人口的COVID-19死亡比例(7日平均)。图源:数据世界) 5,疫苗接种 疫苗接种极大地降低了新冠感染者发生重症和病死的几率。 2022年3月10日,Science杂志的一篇文章更是直接给出了新西兰病死率极低的关键原因:新西兰有极高的疫苗接种率、尤其是75岁及以上老年人的疫苗接种率达100%[6]。 接种对了疫苗, 使新西兰笑到最后。 1,选一个好疫苗 2021年2月20日,新西兰批准了mRNA疫苗BNT162b2的使用,该国接种的疫苗几乎都是这一种;直到2021年11月29日,阿斯利康的ADZ1222获批,但也仅用于不能使用BNT162b2 mRNA疫苗的人群[7]。 理由嘛,自然是源于临床试验证实,BNT162b2的预防感染的疫苗效力高达95%,且在后期的临床观察中,该疫苗有效性得到了更充分的验证。 大数据揭秘:到底哪个新冠疫苗更值得信赖?结果令人大吃一惊 2,没有疫苗咋办? 新西兰优先选了一个BNT162b2,但该疫苗显然没有优先选新西兰。 作为非英美核心圈的新西兰,不仅没能第一时间获得疫苗供应而封闭边境并执行“清零”政策,在后期获得的疫苗也远远不够用。 尤其是2021年秋,Delta突变株具有2倍于原始毒株的传染性和更强的毒力,并造成了第四波疫情。而那时新西兰的完全接种疫苗比例远远低于50%,仍处于很危险的境地。 为此,新西兰开始了疫苗外交。 2021年9月9日,新西兰从西班牙购买了额外的25万剂BNT162b2疫苗。 […]

半夏
长期服药的你,真的吃对了吗?用对“药引”事半功倍!

长期服药的你,真的吃对了吗?用对“药引”事半功倍!

对抗肿瘤是一个艰难且漫长的过程,肿瘤患者往往会每日服用多种药物,在病程的各个阶段也会用到一些中药/中成药来祛邪扶正、调节内分泌、缓解副作用、增强体质。 小编为大家归纳了正确的服药时间和特殊“药引”,如果您觉得有用,可以转发给其他朋友,或者发到朋友圈分享,我也很希望您能在文章后留言,提出改进建议! 服药时间有讲究 1 空腹服 一般指饭前1-2小时或饭后2-3小时服用,此时服药可增加药物吸收、更好的发挥药效。 适宜空腹服的药物: 峻下逐水药(泻药):如十枣汤 驱虫药:如化虫丸、灭虫宁 攻积导滞药:如枳实导滞丸 活血化瘀药:如桃核承气汤 2 饭前服 一般指饭前15-30分钟服用,此时服药可加快药物吸收、使药物充分作用于胃部。 适宜饭前服的药物: 补益药:如六味地黄丸 制酸药:如蒌贝散、硫糖铝 病在胸腹以下:如肝、肾等脏器疾病 止吐药:如胃复安 胃肠道动力药:如普瑞博思 止泻药:如药用炭 部分抗生素:如头孢克洛 促进胰岛素分泌的药物:如格列吡嗪 3 随餐服 与食物同时服用,即进餐少许后服药,服完后继续用餐,此时服药可减少胃肠道的不良反应,充分发挥药效。 适宜随餐服用的药物: 抗真菌药:如酮康唑 助消化药:如酵母、胰酶 减脂药:如奥利司他 一些降糖药:如阿卡波糖、伏格列波糖 4 饭后服 饭后15-30分钟服用,此时服药可使药物与食物混合,减少药物刺激,有些药物餐后服用能更好的发挥药效。 适宜饭后服用的药物: 对肠胃刺激性较强药:如黄连素 健胃消食药:如保和丸 苦寒伤胃药:如柴黄颗粒 病在胸膈以上:如头痛、眩晕、目疾、咽痛 部分非甾体抗炎药、化疗药物:如阿司匹林、替吉奥 5 清晨服 利水蠲饮祛湿剂(利尿剂):如鸡鸣散 涌吐药:如常山饮 6 清晨至午前服 需借助阳气扶正祛邪的方药:如温补肾阳的金匮肾气丸 发汗解表药:如小青龙汤 7 午后至夜晚服 滋阴潜阳药:如脑力清丸 清热解毒药:如牛黄解毒片 重镇固摄药:如金锁固精丸 寒下剂:如大承气汤 8 […]

半夏
为什么著名影星安吉莉娜∙朱莉要做两次癌症预防性手术?

为什么著名影星安吉莉娜∙朱莉要做两次癌症预防性手术?

很多人问过我这个问题,比如自己患了癌症,会不会遗传给子女,需不需让他们做肿瘤的遗传基因检测?还有些年轻人会很纠结这个问题:父亲或母亲罹患了癌症,甚至其他家人也有癌症,很担心自己会有遗传的基因突变导致癌症,询问是否需要进行基因检测? 今天就来讲讲这个问题。实际上绝大部分情况下都不需要进行遗传基因检测,因为基本都不符合,只有极少数特殊的情况才需要进行。携带先天遗传的致癌基因突变的患者的比例是很低的,大多数情况下都低于1%,即使是最常见的遗传的MMR基因突变(称为林奇综合征,可导致肠癌),也仅仅占所有肠癌的3%,因此不用过多担心。     先讲一个特殊情况的例子:安吉莉娜∙朱莉的故事 在这个世界上,有一小部分人,可以说是很不幸,一出生就注定有非常高的概率会罹患恶性肿瘤。安吉莉娜∙朱莉(Angelina Jolie)就是其中一位,作为《古墓丽影》等多部著名电影的主演,她在国内和国际享有很高的知名度,也是我很喜欢的一位女演员。 2013年,安吉莉娜∙朱莉在当时身体健康,没有罹患任何癌症和癌前病变的情况下,在医生的建议下果断地做了双侧乳腺预防性切除(保留乳头),之后在2015年,又接受了卵巢预防性切除术。(这件事曾经在国内外引起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这个决定其实很不容易,放在任何一位健康女性身上都会犹豫不决甚至放弃手术。为什么安吉莉娜∙朱莉能够接受并做出这些决定呢? 这需要从她的家人讲起,非常不幸,安吉莉娜∙朱莉的3位至亲都因罹患恶性肿瘤而死亡,一位亲姨患乳腺癌,祖母患有卵巢癌,她的母亲同时患有乳腺癌和卵巢癌。 这并不是巧合,而是因为家族的女性成员出生就携带了一个叫做BRCA1的遗传基因致病突变。数据显示,当女性存在该基因突变时,乳腺癌的终身患病风险在40-85%,卵巢癌的终身患病风险达到40-60%。很不幸,经过检测,确认安吉莉娜∙朱莉从母亲遗传了致病的BRCA1基因突变,罹患乳腺癌和卵巢癌的风险很高,因此进行了两次预防性手术。 除了BRCA1基因,还有很多致癌的遗传基因突变,会导致携带者的癌症发病率显著升高。比如携带胚系CDH1致癌基因突变的人,容易患胃癌和特殊乳腺癌,分别是遗传性弥漫性胃癌(占比大约1-3%)和乳腺小叶癌。数据显示:携带该突变的男性终生患遗传性弥漫性胃癌的风险为70%,携带该突变的女性终生患遗的遗传性弥漫性胃癌的风险为56%,患乳腺小叶癌的风险为42%。再比如携带遗传的MMR基因致癌基因突变的人,也称为林奇综合征,一生之中罹患肠癌的概率可能高达80%,罹患子宫内膜癌的可能高达60%,除此之外,林奇综合征的人患有胃癌、胰腺癌、卵巢癌、胆管癌等肿瘤的风险也会升高,但幅度很小。 携带这些致癌的基因突变的人,从出生之后,无论怎么注意生活方式:健康饮食、积极锻炼、戒烟戒酒、良好体重等等,他们罹患恶性肿瘤的风险也远比那些长期吸烟和嗜酒的人要更高的多。当然,这些人其实更要注意生活方式,并不是说自己的基因不好,先天患癌的风险高就可以放任自由,毕竟还有机会不罹患癌症。更何况,如果再加上各种不良恶习,癌症的风险只会更高,并且更快出现。 但是,大家也别害怕,就像文章开始所说,这种携带先天的致癌基因突变的概率很低,比如BRCA1致病的胚系突变的比例低于1%,携带MMR基因的林奇综合征最为常见,也只有3%,并不高。(并且注意,即使父母携带这种突变,未必会传给子女,通常只有50%的概率) 因为比例非常低,通常来说,我们不用过于焦虑和担心。即使现在癌症的发病率相当高,大多数癌症的遗传性较低,而不属于这种携带先天的致癌基因突变的情况。但是,当碰见安吉丽娜∙朱莉这种情况,就需要去核实是否是存在这种先天的致癌基因突变。   那么,什么时候要高度怀疑存在遗传致癌基因突变,并建议去做肿瘤的遗传基因检测呢? 这通常由医生评估,主要参考三个方面的因素: (1)一级亲属(指的父母和亲兄弟姐妹)或比较近的亲属中罹患癌症的人数越多,风险越高。 (2)亲属罹患癌症的发病年龄 通常来说,亲属罹患癌症时的发病年龄越小,遗传的风险越高。比如一位年轻人的父亲患有肠癌,70岁时患肠癌的遗传风险,要明显低于40岁时患肠癌。所以,越年轻时患癌,属于该类型的风险越高。 (3)亲属罹患癌症的类型 前面已经讲过,携带致癌基因突变的肿瘤类型其实不多,最常见的是林奇综合征。如果亲属罹患的癌症类型属于结肠癌、子宫内膜癌、卵巢癌、乳腺癌、胃癌之类,风险就越高。反之,其它类型的风险就相对低。   如何监测一个人是否携带遗传的致癌基因突变? 家庭里出现罹患多位恶性肿瘤,且发病年龄轻,又偏向于肠癌、子宫内膜癌、胃癌、卵巢癌这类风险高的情况时,可以考虑检测。找基因公司抽取外周血即可,大约花费数千元就可以做一个遗传基因检测,看是否携带罕见的致癌基因突变。(建议找知名的大公司,以保证结果的可靠性)   如果确实存在遗传的致癌基因突变怎么办? 即使知道自己携带,也改变不了自己的基因,能做的就两件事: (1)更早和更频繁的筛查相关肿瘤 比如安吉丽娜.朱莉,患乳腺癌和卵巢癌的风险很高,如果不进行切除,那么就需要经常做相关的肿瘤筛查:乳腺B超和卵巢B超,早发现早治疗。这是最常用的方式。 (2)考虑预防性切除 这么做的患者比例通常比较低。比如携带CDH1致癌基因突变的患者容易罹患胃癌,就可以考虑预防性切除全胃。安吉丽娜∙朱莉预防性切除了双侧乳腺和卵巢,也是为了保护自己。 总结 当家人患癌时,别过度恐慌,通常遗传的风险很小。如果真的亲属中有多位癌症患者并怀疑存在遗传的致癌基因突变,可以抽外周血进行肿瘤遗传基因检测,并采取相应的预防和处理措施。此外,无论先天基因如何,一定要注意后天的防癌,既往文章曾经写过,要尽量避免接触致癌因素。

半夏
JAMA Oncol:正在接受治疗或接受干细胞移植的癌症患者对COVID-19疫苗具有持久性体液免疫反应

JAMA Oncol:正在接受治疗或接受干细胞移植的癌症患者对COVID-19疫苗具有持久性体液免疫反应

01 JAMA Oncol:正在接受治疗或接受干细胞移植的癌症患者对COVID-19疫苗具有持久性体液免疫反应 ▎临床问题: 在接受治疗或接受干细胞移植的癌症患者中,对COVID-19疫苗抗体反应的持久性如何? 接受治疗或接受干细胞移植的癌症患者对COVID-19疫苗的抗体反应的持久性尚不清楚,其可能与感染结果有关。来自JAMA Oncol的一项横断面研究在接受治疗或接受干细胞移植(SCT)的癌症患者中,在6个月内纵向评估抗SARS-CoV-2刺突蛋白受体结合域(抗-RBD)和中和抗体(nAb)对COVID-19疫苗的反应。 研究发表截图 ▎研究方案: 这项前瞻性、观察性、纵向横断面研究对453名接受治疗或接受SCT的癌症患者[平均(SD)年龄:60.4岁;253(56%)为女性]进行了研究。在450名患者中,273人(61%)接种了BNT162b2疫苗(辉瑞),160人(36%)接种了mRNA-1273疫苗(莫德纳), 17人(4%)接种了JNJ-7846735疫苗(强生)。对该部分患者在不同时间点采集了血液样本并进行了对比分析,分别在第一剂mRNA疫苗接种后,以及第二剂疫苗接种后1月、3月和6月。 17例患者接种JNJ-78436735疫苗后2、4和7月也采集了血液样本。对于接受第三剂mRNA疫苗的患者,在第三剂疫苗后30天采集血液样本。研究的主要解决为抗-RBD的几何平均滴度(GMT);用于人口统计学、疾病和治疗变量分析的GMT率;抗-RBD抗体的中和百分率;抗-RBD和nAb对COVID-19疫苗的反应之间的相关性。 ▎主要发现: 所有患者抗-RBD的GMT在接种之前为1.70(95%CI,1.04-2.85),在第一剂接种后为18.65(95%CI,10.19-34.11),在第二剂接种后1月为470.38(95%CI,322.07-686.99),在第二剂接种后3月为425.80(95%CI,322.24-562.64),在第二剂接种后6月为447.23(95%CI,258.53-773.66),在第三剂接种后为9224.85(95%CI,2423.92-35107.55)。   在第二剂接种后1月203/252名患者(80%)和第二剂接种后3月135/166名患者(81%)中观察到阈值中和率(≥30%)。   抗-RBD与nAb高度相关[Spearman相关系数为0.93(0.92-0.94);P<0.001]。 在第二剂接种后3月,与女性患者相比,男性抗-RBD滴度更低[GMT率,0.52(95%CI,0.34-0.81)],与年龄≤50岁的患者相比,年龄>65岁的患者抗-RBD滴度更低[GMT率,0.38(95%CI,0.25-0.57)],与伴实体瘤患者相比,伴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的患者抗-RBD滴度更低[GMT率,0.40(95%CI,0.20-0.81)]。 ▎不足与展望: 综上所述,2剂mRNA疫苗后,抗-RBD滴度在1个月达到峰值,并在接下来的6个月保持稳定。年龄>65岁的患者、男性患者和患有血液恶性肿瘤的患者抗体滴度较低。与初次疫苗疗程相比,第三次接种后的滴度增加了20倍,表明癌症患者有明显的B细胞修复反应。 参考资料: [1]https://jamanetwork.com/journals/jamaoncology/fullarticle/2791560 02 JAMA Oncol:全表型关联组分析发现13种遗传性癌症基因致病变异与19种疾病相关 ▎临床问题: 与遗传性癌症基因有关的疾病范围是什么? 对遗传性癌症综合征相关疾病谱的了解可能会改善患者的疾病诊断和管理,并有助于高危人群的筛查。目前尚不清楚与遗传性癌症基因有关的疾病范围是什么。一项来自JAMA Oncol的全表型组关联研究使用了来自3个群体队列的电子健康记录(EHR)中的遗传性和表型数据,确定了与13个遗传性癌症基因的致病变异型相关的19种新疾病和病症,其中新表型包括肿瘤性和非肿瘤性疾病。 研究发表截图 ▎研究方案: 这项全表型组关联研究使用了3个队列参与者的健康数据,共纳入214020名参与者。电子病历和基因组测序(eMERGEseq)队列从2016年7月16日到2018年2月18日招募了10个美国主要医疗中心的健康个体[n=23544;平均(SD)年龄,47.8(23.7)岁;12611名女性(53.6%)],通过EHRs平均随访12.7(7.4)年。英国生物库(UKB)队列从2006年3月15日到2010年8月1日招募参与者[n=187234;平均(SD)年龄,56.7(8.1)岁;104055(55.6%)名女性],平均(SD)随访12.4(1.0)年。 遗传性癌症登记处(HCR)队列从2012年5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在范德比尔特大学医学中心招募接受临床基因检测的患者[n=3242;平均(SD)年龄,52.5(15.5)岁;2851(87.9%)名女性],通过EHRs的平均(SD)随访时间为8.8(6.5)年。eMERGEseq和HCR队列中的表型来自对应的EHRs。UKB的表型是来自多种来源的健康相关数据。 ▎主要发现: 总的来说,38个已经建立的基因-癌症关联均可重复,并发现了19个新的关联。 包括以下7个与肿瘤的关联:CHEK2与白血病[优势比(OR),3.81(95%CI,2.64-5.48)]和浆细胞肿瘤[OR,3.12(95%CI,1.84-5.28)],ATM与胃癌[OR,4.27(95%CI,2.35-7.44)]和胰腺癌[OR,4.44(95%CI,2.66-7.40)],MUTYH(双亲)与肾癌[OR,32.28(95%CI,6.40-162.73)],MSH6与膀胱癌[OR,5.63(95%CI,2.75-11.49)],以及APC与良性肝/肝内胆管肿瘤[OR,52.01(95%CI,14.29-189.29)]。 其余12个与非肿瘤性疾病的关联包括:BRCA1/2与卵巢囊肿[OR,3.15(95%CI,2.22-4.46)和3.12(95%CI,2.36-4.12)],MEN1与急性胰腺炎[OR,33.45(95%CI,9.25-121.02)],APC与胃炎和十二指肠炎[OR,4.66(95%CI,2.61-8.33)],以及PTEN与慢性胃炎[OR,15.68(95%CI,6.01-40.92)]。 ▎不足与展望: 这项对3个大型队列的EHR进行的遗传关联研究结果表明:与遗传性癌症基因相关的新表型可能会促进癌症的早期筛查和治疗。这项研究强调了在基因组医学中使用EHR数据的潜在好处。 参考资料: [1]https://jamanetwork.com/journals/jamaoncology/fullarticle/279155

半夏
手足综合征:困扰癌症患者「寝食难安」的抗癌药物副作用,怎样才是最佳的处理方式

手足综合征:困扰癌症患者「寝食难安」的抗癌药物副作用,怎样才是最佳的处理方式

对于临床上癌症治疗的“五大板斧”,想必大家都不陌生:手术、放疗、化疗、靶向、免疫。 除了手术治疗以外,其他四种类型的癌症治疗都需要借助一定的抗癌药物或抗癌治疗仪器来实现我们对癌细胞的杀伤。但遗憾的是,由于癌细胞本身就是我们体内一部分“疯狂”的细胞,通过现有的技术我们无法实现在不伤害一丝一毫正常细胞的前提下精准杀灭癌细胞。 于是,我们绝大多数的抗癌治疗手段,都可能面临着各种各样不同的副作用。过去在我们的科普中,对一些癌症治疗可能会面临的副作用做了介绍: ○ 免疫治疗副作用管理指南出炉!权威解答免疫治疗过程中的那些事(一) ○ 靶向药副作用及处理方法综述(完整版) 今天我们要介绍的,是一种可能让癌症患者们“寝食难安”的抗癌治疗副作用——手足综合征。 手足综合征是使用抗癌药进行治疗期间对手足皮肤出现的一系列症状的总称,它出现的原因我们目前一般认为是在抗癌治疗中药物对手足皮肤中的细胞造成了损伤,从而出现的情况。 手足综合征的副作用反应由轻至重可能体现为: ○ 手掌和足底皮肤瘙痒; ○ 手掌、指尖或足底出现充血情况; ○ 指/趾末端疼痛感,手/足皮肤红斑、紧张感,感觉迟钝、麻木,皮肤粗糙、皲裂; ○ 可能出现手指皮肤切指样皮肤破损,出现水泡、脱屑、脱皮、渗出、甚至溃烂,并可能继发感染; ○ 症状严重者,患者可能会因剧烈疼痛而无法行走或无法使用手掌进行日常生活,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患者双掌红肿脱皮,典型的手足综合征表现 因此,手足综合征对患者们来说,实在是一个令人“寝食难安”的副作用。它的出现与抗癌治疗有着密切的关系,它会在接受抗癌治疗的过程中出现(平均发生在用药后的79天,范围11到360天),停药后症状逐渐消退。如患者再次用药,症状可能会反复出现。 目前,我们已知可能会引起手足综合征的抗癌药物包括: 注射药物(均为化疗药物):阿霉素脂质体注射、多西他赛、氟尿嘧啶;   口服药物(绝大多数为靶向药物,少部分为化疗药物):卡培他滨、替加福/吉美拉西/奥替拉西、替加氟尿嘧啶、氟尿嘧啶、瑞戈非尼、索拉非尼、舒尼替尼、仑伐替尼、吉非替尼、厄洛替尼、阿法替尼、奥希替尼; 针对手足综合征,患者们你要尽可能将皮肤暴露在温湿度适宜的空气中,禁忌阳光直射,避免极端的温度、压力和皮肤的摩擦。临床上我们没有很好的一劳永逸的手足综合征治疗措施,只能针对出现的问题进行一一对症处理,例如:保湿剂与抗角化药物、止痛药物、抗溃疡类药物、维生素类药物、糖皮质激素、抗生素等。   「尿素软膏」   尿素软膏有保湿、软化角质、缓解肿胀疼痛等作用,可以降低手足综合征发生率及其严重程度,一般被我们用于预防和处理轻度手足综合征。使用时可将其均匀涂抹于手足部,皮肤角质增生时轻者夜间湿敷包裹,重者夜间湿敷包裹、白天涂抹。   「止痛药物」   “牙疼不是病,痛起来要命”,民间对于疼痛有这样一种说法,而手足综合征与牙疼有异曲同工之妙,疼起来同样是让人难以承受。面对这种情况,患者可以通过止痛药物来控制手足综合征,最常用的止痛药物包括塞来昔布、普瑞巴林、可待因、局部用利多卡因等。具体使用可参考:要舒适,不要疼痛:最全癌痛处理指南,助你全程无痛抗癌 「抗溃疡药物」 当手足综合征进一步严重时,患者可能出现皮肤溃疡的问题。针对这类问题,可以通过局部外喷重组人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或维生素B溶液促进愈合。 「维生素类药物」 维生素B6、复合维生素B、甲钴胺等维生素类辅助用药,治疗期间的患者可以口服这些药品防治手足综合征。这是因为手足综合征可能是由于手足周围神经细胞受损导致的,维生素类药物可营养神经、抗氧化、防止脂质过氧化,并维持细胞膜的稳定性。 「糖皮质激素」 激素被称为“万能药物”,具有有抗炎、抗毒、抗渗出、抗增生、消肿等作用,对手足综合征具有一定的控制作用。但癌症患者使用激素一定要多加注意,激素的使用会有一系列副作用,一定要谨慎使用。 「抗生素」 如患者手足综合征进一步严重恶化,甚至出现严重皮肤破损时,就需要适当使用抗生素来预防感染了。一般情况下,对于轻度、中度皮肤破损可以使用外用抗生素药膏涂抹;对于重度皮肤破损则需要考虑使用静脉输注抗生素进行抗炎处理。 除了上述临床上的治疗方案以外,我们的咚友也积极分享了一些手足综合征的应对经验,我们也可以将其分享给大家作为副作用应对的参考: @咚咚抗癌意见领袖汤米:   手足综合征有以下几个病程: 1、手和/或足的麻木/感觉迟钝/感觉异常、无痛性肿胀或红斑; 2、手和/或足的疼痛性红斑和肿胀; 3、手和/或足溃疡、水疱和严重的疼痛,痛感强烈; 4、老化脱皮,疼痛感逐步消失。   曾与几个亲密战友,尝试各种方法(尿素软膏、烧伤膏、金银花+V6泡水、消炎药水、中药泡、意大利红药膏…),也研究过发病机理(太长,不一一….),曾幻想,是否可终结此副作用,发觉都是徒劳,必须1~4的循环!既然躲不过,可不可以加速1-4的过程呢?并在加速过程中减少疼痛呢?在若干试验中,暂时找到较好的解决方法!本方法未曾大范围使用,仅供参考!!!   一、在1或2发生时(越早干预越好),用退热贴,依据红斑或疼痛点大小,剪切大小。贴在病疼处,外用医用窄胶布固定并封住退热贴周边,不使凝胶外溢! […]

小D
最新医生问答
最新抗癌笔记
top3

新年打卡

2024年02月17日
top4

好久没来

2024年02月17日
top5

CR

2024年02月01日
top6

七周年纪念!

2024年01月25日
扫描下方二维码回复 666 获取解锁验证码
步骤:[ 打开微信]->[ 扫描上方二维码]->[关注"三阴姐妹互助圈"公众号输入 666 获取验证码],即可永久解锁本站全部文章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