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前沿资讯
前沿资讯
咚咚肿瘤科,肿瘤科普资讯门户网站,发布通俗易懂的肿瘤治疗科普文章,为肿瘤患者、医生、科研人员无缝衔接国内外 最新抗癌医药信息。
识别癌症骨转移「蛛丝马迹」,将隐患消灭在萌芽中!

识别癌症骨转移「蛛丝马迹」,将隐患消灭在萌芽中!

抗癌这条路,注定是一条荆棘遍布的漫漫征途。其中最让大家恐慌的问题之一,莫过于「癌细胞转移」这个令人谈之色变的“拦路虎”了。   骨骼,是晚期恶性肿瘤最常见的转移部位之一,且骨转移早期往往没有症状,很多患者因此错过最佳的治疗时机。 听到骨转移,很多患者及家属都会如临大敌:骨转移是否意味着生命已进入终末期,病情已经控制不住了? 事实上,及时发现骨转移的「蛛丝马迹」,并在第一时间进行治疗,骨转移并没有那么可怕。今天我们一起来了解下,如何在不额外增加检查负担的情况下,第一时间抓住骨转移的“狐狸尾巴”,将骨转移对患者的伤害降到最低。   人体最坚硬的器官 却更容易被癌细胞「趁虚而入」   虽然骨骼是人体最坚硬的器官,但它有着人体内最为丰富的血供,随波逐流的癌细胞会将这里视为转移的「温床」。 相关数据显示:约70%-80%的恶性肿瘤患者最终会发生骨转移,特别是乳腺癌、肺癌、前列腺癌、甲状腺癌和肾癌,占所有骨转移瘤的80%[1]。随着肿瘤患者生存期不断延长,骨转移风险也随之增加。 然而在临床中,不少患者对骨转移的定期检查不够重视。由于骨转移通常起病隐匿,很多患者都是拖到到一年一次的大检查,又或是出现疼痛症状后才后知后觉,这时骨转移往往已经发展了一段时间,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 因此,对于已经确诊癌症的患者而言,针对骨骼的定期随访检查一定要引起重视,这将是我们提升生存质量的最佳手段!   「勤检查」 提前发现骨转移的“蛛丝马迹”   其实骨转移诊断并不困难。目前,我们针对骨转移的检查手段以影像学手段为主,包括骨扫描ECT(全身骨显像)检查、X线、CT检查、核磁检查、以及PET-CT检查等等。 骨扫描ECT是骨转移首选的筛查方法,灵敏度高、全身骨组织一次成像不易漏诊,且价格低廉;但其它骨病变可能呈现假阳性,特异性较低。PET-CT对骨转移的灵敏度和特异性较高,但价格昂贵。X线、CT、MRI检查在骨转移诊断方面也各有优势及局限性。 因此,指南常推荐使用ECT进行初筛,对于ECT检查阳性的部位进行X线、CT和(或)MRI检查。X线用于观察总体骨强度、CT用于评估骨破坏的范围协助确诊,MRI用于评估肿瘤病变范围和脊髓受压程度。 一张骨转移患者的骨扫描ECT检查影像 既然我们有了成熟、便捷的检查手段,为什么很多患者的骨转移往往在造成严重后果后才被发现?这与两个错误的认知有关: 01 不少患者对骨转移的定期检查并不重视,这是它得以肆意发展的最大原因。由于癌症患者的骨相关检查并没有列入常规随访范畴,很多患者仅会在肿瘤刚确诊、年度大检查或出现骨痛等相关症状时才会进行骨相关检查,这样的频次显然是不够的; 02 不少患者、甚至是医生都存在一个误区:担心骨扫描ECT检查存在辐射,会对人体带来非常大的伤害,因此刻意回避ECT检查。但事实上,ECT检查对患者们而言是完全安全的。   不少患者可能要问,那是否每年要额外多做很多检查,经济负担太重怎么办?   在这里,小编要告诉大家——   癌症患者,尤其是带瘤生存时间比较长的患者们,需要有意识地关注骨骼健康,但也没有必要“草木皆兵”,动不动就搞个全套检查。关键是要在定期常规检查中及时发现“蛛丝马迹”,如有必要再进行需进一步检查,花小钱办大事!   “早发现”的法宝之一,就是癌症患者定期复查都需要进行的CT平扫,这部分影像报告中其实已经包含了一部分骨骼的信息,但很多时候我们在解读此项报告时,更多的还是关注原发肿瘤病灶的情况,忽略了对骨骼的关注。   以下图为例,CT平扫可以形成相当多数量的图像,这些图像通过不同的明暗对比,实现对不同部位的针对性观察。   通常情况下,CT平扫报告以观察原发肿瘤病灶为主,如上图的“肺窗”,但此图像无法观察到骨骼的细节情况,必须通过同一部位的“骨窗”图像才能清晰显像。   因此,建议大家一定要主动提醒医生,在复查CT平扫时,加上骨骼情况(即「骨窗」)的报告解读,及时地发现局部范围内的骨转移,也不用额外增加检查项目。如CT骨窗怀疑骨转移可能,可通过针对性骨扫描检查进行进一步确诊。 除了影像学手段以外,一些血液指标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骨转移风险的大小,包括:CTX(Ⅰ型胶原交联C-末端肽)、PINP(Ⅰ型前胶原氨基末端肽)、BALP(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等。各位患者们在日常的检查中也可以重点关注这几个指标,来评判自己的骨转移风险。   骨转移的「早治疗」 用对药物是关键   有研究表明,骨转移发生后3个月内尽早开启骨保护药物治疗,相比3个月后才开始治疗,骨相关事件(如骨折、骨髓压迫等)发生率可降低10倍,因此早期发现、早期治疗骨转移是关键。 国内外肿瘤治疗指南均建议:一旦确诊肿瘤骨转移就应立即开始以地舒单抗为代表的骨保护药物治疗,最大限度上减少骨相关事件的风险,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较传统双膦酸盐类骨保护药物,地舒单抗能进一步降低骨转移患者的骨相关事件发生率和严重程度[2-4]。同时,地舒单抗作为针对RANKL的骨靶向药物,能够发挥独特作用机制,与抗肿瘤治疗形成协同效应。 地舒单抗通过与RANKL结合,能够从源头上抑制破骨细胞的形成、功能和存活,阻止骨质破坏;同时通过抑制RANKL与肿瘤细胞表面RANK受体结合,抑制肿瘤细胞增殖,改善肿瘤微环境,斩断“骨破坏与肿瘤细胞增殖相互促进”的恶性循环,从根源解决骨转移问题。 小  结 对于癌症患者来说,「勤检查、早治疗」一定是控制癌症,帮助自己争取更多治愈机会的不二法门! 一旦发现骨转移,除了尽早用上骨保护药物外,持续规律用药并贯穿骨转移治疗始末也是我们针对骨转移最佳的治疗方式。只要骨转移灶一天没有消失,说明骨破坏依然存在,坚持做到才能尽可能避免骨相关事件给患者们带来伤害。   参考文献: […]

小D
《周处除三害》里5个隐藏的医疗细节:医生看完会沉默!

《周处除三害》里5个隐藏的医疗细节:医生看完会沉默!

开年以来最顶最疯的华语犯罪片,非正在热映的《周处除三害》莫属。     看完以后,网友的评论最多的是:够疯、够爽,打戏拳拳到肉,金马影帝阮经天全程该开枪开枪,该复仇复仇,绝不拖泥带水,帅得有棱有角的。 口碑这么好,自然一定要找机会去看看。虽然临床上工作不少,但我还是找了个工作日的晚上,约了一位医生同伴共同观影去了。 全程沉浸,看完后劲还挺大:一是剧情真的很顶,不需要太多思考,全程跟着阮经天饰演的黑帮杀手陈桂林「突突突」就够了; 第二点就有些小尴尬了。作为医学工作者,多少都有点职业病习惯,一看到主角患上肺癌,顿时就不困了!全程开始窃窃私语,交流「观影学术心得」。但随着剧情的推进,我们一直在被「啪啪打脸」。电影结束后,我们一致得出结论:看看就好,真要深究医学细节,那真是达到「令医沉默」的地步了。 虽然影片的核心在于「善恶」的主线,但是拜托,编辑们能不能稍稍请医学顾问们审核一下啊?趁着这两天有空,就来给大家讲讲其中一些「医生看了会沉默」的医学细节: 都2024年了 怎么还在用X光诊断肺癌啊? 《周处除三害》的剧情网上各类影评都剧透得差不多了,但还是给读者们提个醒:本篇内容涉及剧透,请谨慎观看。 电影剧情大概是:黑帮杀手陈桂林(阮经天饰)隐姓埋名4年,忽然发现自己罹患肺癌,最长活不过半年。 如何让自己死得更有意义?陈桂林发现自己在全台逃犯通缉榜上只排行老三,他决定把榜一大哥「牛头」和榜二大哥「香港仔」都嘎了,让自己名留青史。 在电影的第12分钟,剧情进入了陈桂林确诊肺癌的桥段。一直为陈桂林提供帮助的「黑道医生」张贵卿拿出了一张X光片,开始与肿瘤医生交谈:“还有多久时间?”“顶多半年,快的话,3个月。” 一看这张X光片,我顿时不困了!好家伙,这多半就是肺癌啊,这可是我的「老本行」。可是继续听下去,让我直接沉默了。 张贵卿:“艾瑞莎或得舒坦,行不行?” 肿瘤医生:“现在用太晚了” 张贵卿:“妥复克,新的药,你们医院有没有?” 肿瘤医生:“你看这肺,都化白了,恐怕也来不及” 张贵卿:“换肺呢?” 肿瘤医生:“贵卿,你也是个医生,这样的情况你应该很清楚……” 听完以后,不管张贵卿沉默没有,反正我是沉默了,这段对话中的每一个字都是槽点: 第一,两个医生,却对着X光片大谈特谈肺癌的治疗:X光只是影像学检查中非常非常基础的检查,要确诊肺癌,至少还需经过CT检查、胸腔镜病理检测等一系列措施才能确诊肺癌。这两位医生的神操作,就好像腿部抽筋了去看医生,医生直接建议截肢一样离谱。 第二,艾瑞莎、得舒坦和妥复克:这三种药都是肺癌靶向药。其中艾瑞莎的药物名称是吉非替尼,是肺癌EGFR突变一代靶向药;妥复克的药物名称是阿法替尼,是肺癌EGFR突变二代靶向药。但无论是哪种靶向药,都需要手术取得患者的病理组织,进行基因检测才能确认是否具备服用条件。而这位肿瘤医生却在关注X光里的肺都白了……只要具备EGFR突变,就算陈桂林的肺再白上一倍,服用靶向药都能快速起效。 第三,肺癌患者不需要换肺:如果是肺癌早期,直接切除肺部病灶辅以辅助治疗即可,如果是晚期,换了肺也阻挡不了远端转移的癌细胞。 可能也只有陈桂林这样的傻孩子,才会在张贵卿递给他一张X光片并宣布他活不过半年的时候,被忽悠瘸了吧。 吃了毒药「口吐黑水」 牛头尊者到底下了哪种药? 随着剧情继续推进,陈桂林堪称金刚狼一般嘎了榜二「香港仔」,又找到了澎湖列岛上的一个洗脑组织,榜一大哥「牛头」就在这里忽悠了一群信徒,当起了「尊者」。 不出所料,憨厚老实的陈桂林在被「黑道医生」张贵卿忽悠瘸了以后,又被「牛头尊者」忽悠瘸了。在这里,陈桂林在吃过岛上的斋饭以后,忽然吐出了一大滩黑水,不仅把信徒们吓坏了,把屏幕前的我们也吓坏了:     什么?肺癌患者为什么会吐这么多黑水,不合理啊??这看起来不像鲜血吧??我机智的小伙伴灵机一动,猜测到:这可能是胆汁!肺癌肝转移以后胆管堵塞,导致的大量陈旧胆汁的呕吐!这个猜测让我们俩非常骄傲,觉得掌握了剧情的走向。 谁知,剧情很快打脸了,原来是「牛头尊者」在斋饭里下了毒药,能让第一次上岛的「韭菜」们口吐黑水,相信自己体内充满了罪恶。我们俩再次沉默了……要知道,斋饭是这样的: 怎么才能让看起来无色透明的斋饭里下入某种毒药,让人口吐大滩的黑水呢?营养师顾中一猜测「牛头尊者」在斋饭里下了过量的铁剂,但依然有个巨大的BUG:铁剂是黑色的,这么大量的铁剂该怎么混在白粥、青菜、豆腐和笋丝这些食物中而不被人察觉呢?   我来提供一个清奇的思路,有没有可能把铁剂装进胶囊,包进豆腐里,再让这些饥肠辘辘的信徒们吃下去呢? 「罹患肺癌」后 陈桂林的身体状态变化 不知道各位小伙伴有没有注意到,影片前半段和后半段,陈桂林的状态是完全不同的。在刚刚被张贵卿误导,得知自己「患上」肺癌时,他是这样的: 时不时剧烈咳嗽,脸色蜡黄惨白,显出一副非常虚弱的样子,这也非常符合我们对一位「肺癌晚期」患者的认知。 但当他来到澎湖列岛后,听信了「牛头尊者」的灵修忽悠,笃信癌症被「治愈」了的他腰不疼了,腿不痛了,一口气干活不咳嗽了,脸上的笑容也显得纯真了,大概是这个样子: 陈桂林前后的变化,一度让我们两个医学工作者大呼离谱。不过我们俩在小声商讨中,得出的一致结论是:在临床上确实有一些肺癌自然消退的病例,当然,这些病例非常少见。也许陈桂林真的是那个幸运儿。 后面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老实的陈桂林被忽悠瘸了,我们两个小声嘀咕的医学工作者也被忽悠瘸了:张贵卿拿了张假的X光片骗他,「牛头尊者」也拿了张假的X光片骗他……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掌握一点基础的医学知识真的非常重要! 当然,回到陈桂林被忽悠前后的状态,也有非常重要的知识点在里面:安慰剂效应。电影看到最后,我们知道陈桂林从头到尾都没有患过癌症,但他为什么会有两种不同的身体状态呢?在这其中,安慰剂带来的心理状态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安慰剂效应非常常见。 往小了说,很多朋友感冒了都习惯去医院里“挂个水”,其实社区医院也就是给你输点维C、补液盐之类的药物(这类药物对感冒没有半点作用),但输完液后大家就是会感觉全身舒适,感冒好了一半; 往大了说,大多数临床试验都会设置“对照组”,即研究者们把患者分为两组,一组正常服用治疗药物,另一组纯吃淀粉丸,来排除安慰剂作用对临床试验带来的影响。这些都是安慰剂的实际运用。 安慰剂其实就是人体心理状态的映射,有时候真的很玄乎。所以一个人的精神状态真的能为他带来很多改变,希望大家看到这个点,通过精神能为自己带来正向的影响。 陈桂林为啥堪比「金刚狼」 怎么杀都杀不死? 还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点,相信不少人也注意到了。在互联网上,观众们给陈桂林取了个外号叫做「金刚狼」。追杀榜二大哥「香港仔」时,陈桂林被一颗数寸长的铁钉直接戳进身体。 但转眼他又生龙活虎追杀榜一大哥「牛头」。而来到澎湖列岛上更是夸张,陈桂林被「牛头尊者」的信徒们狠狠捅了一刀,活埋进了棺材里,「金刚狼」硬是掀开棺材板团灭了这个洗脑组织。 这让我们两个医生百思不得其解。仔细研究后,我们只能感慨反派太无脑,总是朝着非要害处下手:「香港仔」的铁钉戳在了陈桂林侧腰部,只要下手时避开肾脏,那无非就是个深一点的皮外伤,做好防破伤风和感染的治疗就能无碍; 而「牛头尊者」的信徒更无脑一些,反派经验不足:不仅只用短匕刺中陈桂林的腹部(这里的肌肉、脂肪与骨骼都能为内脏提供最好的保护,一般不容易致命);而且在钉棺材板时还用了超薄材质(换了我应该也能踹开);埋的时候还只覆了薄薄的一层土。这样的反派遭遇反杀一点都不让人意外。 […]

小D
饿死癌细胞,3年生存率翻4倍!60年来氨基酸剥夺治疗首获成功

饿死癌细胞,3年生存率翻4倍!60年来氨基酸剥夺治疗首获成功

“饿死癌细胞”一直是“土法抗癌”的热门话题。但从科学上来讲,“饿死癌细胞”绝不是限制癌症患者的营养摄入,而是针对癌细胞营养弱点的“落井下石”。其中,精氨酸就是许多癌症常见的一个营养弱点。   精氨酸是一种半必需氨基酸,对许多细胞功能有关键作用,之前还有研究显示精氨酸能够增强免疫治疗的效果。 对正常细胞来说,所需的精氨酸既可以从外界摄取,自己也有能力合成,但很多癌细胞却存在精氨酸合成常见缺陷,无法自己合成精氨酸。这些精氨酸合成缺陷的癌细胞通常对化疗耐药,但高度依赖外界的精氨酸供应,这也成为它们的“阿喀琉斯之踵”。 经过20年的不懈努力,目前首个精氨酸剥夺药物ADI-PEG20已经开始走向临床,在治疗非上皮样胸膜间皮瘤的III期临床试验中获得成功,3年生存率翻了近4倍[1]。 这也是自上世纪60年代天冬酰胺酶用于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来,第一项在III期临床中获得成功的氨基酸剥夺疗法。 石棉纤维是导致间皮瘤重要病因 恶性间皮瘤是一种跟石棉暴露高度相关的职业性肿瘤,也是生存率最差的癌症之一,5年生存率仅有5%~10%。但63%左右的恶性间皮瘤都有精氨酸合成缺陷,适合精氨酸剥夺治疗。 III期临床研究ATOMIC-Meso共纳入了249名非上皮样胸膜间皮瘤患者,随机分配接受ADI-PEG20或安慰剂联合化疗(培美曲塞+顺铂)治疗,疗效差异十分明显: ADI-PEG20+化疗组患者中位OS 9.3个月,中位PFS 6.2个月,3年生存率11.9%;安慰剂+化疗组患者中位OS 7.7个月,中位PFS 5.6个月,3年生存率3.3%。 相比安慰剂+化疗,ADI-PEG20+化疗让患者的3年生存率翻了近4倍,死亡风险降低29%。 ADI-PEG20延长间皮瘤患者生命,3年生存率接近翻4倍 研究人员透露,ADI-PEG20+化疗组中一位名叫Mick的患者曾一度被认为只有4个月的生命,但接受试验治疗后持续缓解了2年半,还成功获得了导致他患癌的前雇主的赔偿。肿瘤耐药复发后,Mick又使用免疫治疗控制住了肿瘤,最近刚刚度过他的80岁生日,肿瘤目前仍然在控制之中。 除了恶性间皮瘤之外,ADI-PEG20还有望用于更多癌种的治疗。比如肝细胞癌和前列腺癌几乎100%具有精氨酸合成缺陷,霍奇金和非霍奇金淋巴瘤中精氨酸缺陷比例都在95%以上,胰腺癌、乳腺癌、骨肉瘤等也有60%~70%具有精氨酸合成缺陷,ADI-PEG20或许也能对这些癌症产生治疗或辅助治疗的作用。 目前除恶性间皮瘤外,ADO-PEG20已经在葡萄膜黑色素瘤、高级别胶质瘤、髓系白血病等癌症的研究中初步展现了疗效[3],期待它能成为下一个泛癌种疗法,帮助我们战胜癌症。 参考文献: [1]. Szlosarek P W, Creelan B C, Sarkodie T, et al. Pegargiminase Plus First-Line Chemotherapy in Patients With Nonepithelioid Pleural Mesothelioma: The ATOMIC-Meso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J]. JAMA oncology, 2024. [2]. Anakha J, Prasad Y R, Sharma N, et al. […]

小D
打太极,修“内力”!研究证实太极拳可延长癌症患者生存期,比有氧运动更有效

打太极,修“内力”!研究证实太极拳可延长癌症患者生存期,比有氧运动更有效

癌症患者要运动,这句话我们已经说过无数遍了。不过,关于癌症患者该怎么运动,过去我们只能给出一些模糊的建议,比如有氧运动、量力而行等等。现在,我们终于可以给出一个明确的建议——太极拳。   来自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的一项研究显示,太极拳相比一般的有氧运动可以显著改善晚期肺癌患者的睡眠质量,更关键的是患者的生存期也能得到更有效的延长[1]。 研究中,太极拳组患者中位生存49.18周,而有氧运动组和自我管理组分别只有47.76周和44.20周。 而且这项研究采用了现代医学中最为严谨的随机对照试验模式,只是由于研究内容的性质无法设盲,研究结果也发表在了肿瘤学权威期刊JAMA Oncology上。 太极拳和有氧运动均能改善睡眠质量,太极拳效果更明显 相比跑步走路这些一般的运动方式,太极拳等中国传统健身方法特别讲究“内力”,“修炼”这些“功法”时都要仔细感受体内“气”的运行。 在武侠小说中,“内力”不但是各种武功的基础,还能用来祛毒疗伤,“内力精纯”的太极祖师张三丰更是足足活了300岁。 不过在现实中,“内力”的作用是否也那么神奇,太极拳等传统健身方式又是不是比一般的有氧运动更好?更适合癌症患者?这些都需要用临床数据来说话。   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的这项研究一共招募了226名不经常锻炼的晚期肺癌患者,体能状况ECOG评分均为0~2分(完全正常~能生活自理),分为3组: NO.1 有氧运动组75人,接受16周有氧运动干预,由2名经认证的运动专家主持,运动内容包括有氧运动(室内固定自行车、跑步机和室外徒步)和肌肉强化训练,并记录锻炼日志; NO.2 太极拳组76人,接受16周杨氏16式太极拳小组课程,由经验丰富的太极拳大师负责,课程内容包括站立冥想、正念呼吸、太极拳动作和放松伸展; NO.3 自我管理组75人,除医院常规护理外,还收到WHO建议的体力活动水平信息,并记录锻炼日志。   16周的干预完成后,有氧运动组和太极拳组患者的睡眠质量都有明显提升,PSQI评分分别较自我管理组降低2.72和4.21(睡眠质量越好,PSQI评分越低),太极拳组的睡眠质量改善更为明显。这一差异一直到8个月后仍然存在。   同时,有氧运动组和太极拳组患者的生存期也有所增长,中位OS分别达到47.76周和49.18周,而自我管理组为44.20周。不过在排除治疗因素的干扰后,只有太极拳能显著降低晚期肺癌患者65%的死亡风险。     太极拳组(绿色)患者生存期更长 其它一些次要指标上,太极拳和有氧运动都能有效改善晚期肺癌患者的焦虑和抑郁情绪,提高活动能力。有氧运动对步行能力的提升更为明显,而太极拳在平衡能力和缓解疲劳方面更加有效。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除了太极拳外还有八段锦、五禽戏、易筋经等许多健身功法,中医也将它们称为“导引”之术,是调身、调息、调心的重要手段。 这些传统健身方法普遍运动强度不大,动作柔和,还能充分锻炼身体柔韧性和平衡能力,更容易达到全面锻炼的目的。或许这就是太极拳比一般有氧运动更有效,更适合癌症患者的原因。 各位癌友还等什么,赶紧练起来吧!     参考文献: [1]. Takemura N, Cheung D S T, Fong D Y T, et al. Effectiveness of aerobic exercise and Tai Chi interventions on sleep […]

小D
骨转移治疗的“剑”与“盾”:起始联合,双重获益!

骨转移治疗的“剑”与“盾”:起始联合,双重获益!

骨骼是晚期恶性肿瘤常见的转移部位,且由于骨骼是人体重要的承重和运动器官,伴随着丰富的血供,这里往往也会成为癌细胞转移的「温床」。   相关数据显示:骨骼是除肺和肝脏外,恶性肿瘤最常见的转移部位,约70%-80%的恶性肿瘤患者最终会发生骨转移,特别是乳腺癌、肺癌、前列腺癌、甲状腺癌和肾癌等类型,占所有骨转移瘤的80%[1]。而随着肿瘤患者生存期不断延长,骨转移风险也随之增加。 癌细胞侵犯骨骼,对患者来说意味着危险的骨相关事件(SRE),包括病理性骨折、脊髓压迫、骨放疗、骨手术等,这些骨相关事件不仅严重影响着患者身体功能和生活质量,还可能导致抗肿瘤治疗中断,影响整体治疗效果。 因此,肿瘤骨转移治疗不能仅靠一种手段单打独斗,而需要抗肿瘤治疗和骨保护药物联合“打怪”,既能挥舞长剑杀伤敌人,又有坚盾保护己方,起始联合,双重获益! 起始联合 骨保护药物需贯穿骨转移治疗始终 由于骨转移的发生颇为隐秘,在转移初期可能没有可察觉到的症状。所以无论是在原发肿瘤的治疗过程中,还是在治疗后的随访观察期间,患者们需注意在定期的复诊检查中关注骨骼的健康情况,警惕是否存在骨转移的可能。 温馨提示 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在每次常规检查进行CT平扫后,提醒医生在电脑上看一下“骨骼”的片子(即“骨窗”),如有进一步诊断需要,可进行针对性骨扫描检查。 骨转移治疗一般以全身治疗为主[2],包括化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内分泌治疗以及骨保护药物治疗等[3]。 但有不少患友们都忽略了一个要点,也是我们在科普中多次强调的:一旦确诊恶性肿瘤骨转移,无论是否存在症状,广大患友们都应该立即开始骨保护药物治疗,将骨相关事件风险降至最低! 这一点非常重要。无论是化疗、靶向治疗,还是免疫治疗和内分泌治疗,都是对肿瘤的原发病灶进行系统性治疗,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控制肿瘤进展。但这些治疗方案仅能杀灭恶性肿瘤细胞,并不能从根本上修复破坏的骨质,骨相关事件(SRE)发生比例依然较高。 研究表明,骨转移患者一旦发生SRE,生存期将显著缩短,同时SRE可能导致原发灶肿瘤治疗的中断,影响整体治疗效果。 而骨保护药物在治疗的同时,还能发挥更强大的保护作用。它可以修复和保护我们的骨骼,延迟或降低骨相关事件(SRE)的发生。 尤其是,如果能够在骨转移确诊后3个月以内联合骨保护药物治疗,可以显著降低患者SRE发生率[4]。   因此,我国各大指南均建议一旦确诊恶性肿瘤骨转移就应开始骨保护药物治疗[2,5,6]。只要骨转移病灶一天不消失,它造成的骨破坏就一天不会停止。所以,持续规律用药并贯穿疾病始末是我们针对骨转移最佳的治疗原则,坚持做到才能尽可能避免骨相关事件。 双重获益 骨骼保护的同时,提升抗肿瘤治疗效果 你知道吗?骨转移发生时,肿瘤细胞会释放多种因子,促进骨骼溶解,而骨骼溶解后释放的细胞因子,反过来又会促进肿瘤细胞增殖,形成一个“恶性循环”[3,7]。 传统骨保护药物——双膦酸盐类药物,仅作用于成熟的破骨细胞,通过抑制骨吸收,起到护骨作用;而创新型骨靶向药物——地舒单抗120mg(安加维®),可在破骨细胞尚未形成前进行阻断,并抑制成熟的破骨细胞功能和存活,从源头遏制骨转移灶恶化、阻止骨破坏,同时地舒单抗的独特机制可以改善肿瘤微环境,与抗原发灶治疗形成协同效应,打破骨转移的“恶性循环”。 换言之,地舒单抗有望在护骨与抗肿瘤方面取得双重获益! 在多项临床研究中,已有数据证实地舒单抗与化疗、放疗、免疫治疗等手段联合使用治疗肿瘤骨转移,显示出了卓越的疗效,给患友们带来很多1+1>2的惊喜! 01.联合免疫治疗 多项地舒单抗联合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如PD-1、CTLA-4抑制剂)治疗非小细胞肺癌(NSCLC)合并骨转移的研究表明,地舒单抗联合免疫治疗,强强联手,达到了1+1>2的作用,而且联用时间越长,患者总生存期越长[8-10]。 02.联合化疗 多个病例报道显示,地舒单抗联合化疗在治疗乳腺癌骨转移、多发性骨髓瘤骨病时,可以显著缓解疼痛,减轻骨质破坏,提升患者生活质量。 03.联合放疗 地舒单抗联合镭-233治疗前列腺癌骨转移患者时,比未接受地舒单抗治疗的患者中位总生存期(mOS)更长[11]。 04.联合内分泌治疗 在骨保护药物与阿比特龙联用时,显著提高转移性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患者整体生存率,并延迟了使用阿片类等镇痛药物的时间[12]。 在治疗乳腺癌时,地舒单抗联合芳香化酶抑制剂治疗明显延迟了首次骨折发生的时间,更重要的是,无论患者年龄和基线骨密度如何,骨折风险均有所降低[13]。 写在最后   如前文提到,随着肿瘤患者生存期不断延长,带瘤生存成为常态,骨转移风险也随之增加,因此需要广大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加以警惕和重视。 而肿瘤骨转移治疗需要改变既往以“进攻”为主的治疗思路,通过“攻”、“守”的有效配合,在对抗肿瘤原发病灶的基础上,同时使用以地舒单抗为代表的骨保护药物,对骨转移部位进行积极保护和治疗,起始联合,贯穿始终,达到双重获益!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骨肿瘤学组.中国医学前沿杂志。2010;2(2):65-73. [2]. 郭卫,等.乳腺癌骨转移临床诊疗专家共识[J].中国肿瘤临床,2022,49(13):660-669. [3]. 王如良,张少华.乳腺癌骨转移和骨相关疾病临床诊疗研究进展[J].中国医药,2022,17(07):1111-1115. [4]. Yang Y, Ma Y, Sheng J, et al. A multicenter, retrospective epidemiologic […]

小D
抗癌治疗,这种「营养素」太重要!增效减毒,3个阶段一定要吃够

抗癌治疗,这种「营养素」太重要!增效减毒,3个阶段一定要吃够

免疫治疗的出现彻底改变了癌症的治疗,但这一最先进癌症治疗方法的效果,却要看小小肠道菌的脸色,这也让更多的人关注到益生菌在癌症治疗中的作用。   而在免疫治疗之外,传统的放疗和化疗依然是现在肿瘤治疗的基石,这两种癌症疗法也和益生菌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只不过对于副作用相对较大的放化疗,益生菌的作用除了直接提升治疗效果外,还可以用于减少治疗的副作用。 增强化疗效果 大家都知道,益生菌可以提高免疫治疗的效果,这一作用在部分化疗中也存在。这是因为,有些化疗药除了通过细胞毒性作用杀死癌细胞外,还可以诱导免疫原性的细胞死亡,比如蒽环类和铂类[1]。换句话说,这些化疗药也具有免疫治疗的作用。 癌细胞被部分化疗药杀死后会释放钙网蛋白(CRT)、ATP和HMGB1,这些分子可以募集树突状细胞,促进抗肿瘤免疫反应 环磷酰胺是一种蒽环类的化疗药,常用于治疗各种血液肿瘤。法国古斯塔夫鲁西研究所的一项研究就发现,使用环磷酰胺治疗肥大细胞瘤和纤维肉瘤小鼠时,肠道中的革兰氏阳性菌会迁移到次级淋巴器官中,激活Th17细胞,促进环磷酰胺的免疫治疗作用[2]。而使用无菌小鼠或预先用抗生素治疗,都会导致肿瘤对环磷酰胺耐药。 类似的现象还发生在铂类化疗药上。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的一项研究中,预先使用复方抗生素治疗大幅降低了奥沙利铂和顺铂对肠癌和淋巴瘤小鼠的治疗效果,50天生存率从70%以上降低到了不足30%[3]。 复方抗生素(ABX,包含万古霉素、亚胺培南和新霉素)大幅降低了奥沙利铂对淋巴瘤小鼠的治疗效果 减少腹泻 放化疗是癌症治疗的重要方法,但副作用也不少,比如骨髓抑制、毛发脱落等等。其中,跟肠道菌关系最密切的当属腹泻。 腹泻是化疗和腹部放疗常见的副作用,发生率很高。如使用伊立替康化疗的患者,60%~87%都会发生迟发性腹泻,20%~39%会出现3~4级较为严重的腹泻[4]。放化疗引起腹泻的原因有很多[5]: ● 放化疗造成肠粘膜损伤,影响营养吸收,造成腹泻; ● 肠道黏膜屏障被破坏,引起肠道感染,造成腹泻; ● 预防性使用广谱抗生素,引起菌群紊乱,造成腹泻; …… 而要改善这些问题,核心依然是肠道菌群。一个合适的肠道菌群,不仅能减少放化疗对肠黏膜的损伤,还能竞争性抑制有害致病菌,在黏膜屏障因治疗副作用变弱时减少肠道感染。 使用抗生素后,补充适当的益生菌也能帮助恢复菌群,避免菌群紊乱造成的腹泻。目前,不少补充益生菌预防或治疗放化疗相关腹泻的临床研究都取得了积极的结果。 2007年芬兰一项研究中,150名接受5-氟尿嘧啶治疗的结直肠癌患者被随机分配接受鼠李糖乳杆菌GG或安慰剂治疗[6]。鼠李糖乳杆菌GG组患者3~4级腹泻的发生率从39%降低到了22%,而且报告的腹部不适较少,因肠道毒性不得不减少化疗剂量的情况也较少。 补充鼠李糖乳杆菌GG显著减少腹泻和腹部不适 同年意大利的一项研究测试了益生菌补充剂VSL#3(含有8种益生菌)预防放射性腹泻的效果,共有590位乙状结肠癌、直肠癌或宫颈癌术后准备接受辅助放疗的患者参与了试验[7]。结果显示,VSL#3的使用让: 放射性腹泻的发生率从51.8%降低到31.6%; 3~4级腹泻的发生率从55.4%降低到1.4%; 每日平均排便次数从14.7次减少到5.1次; 止泻药洛哌丁胺的平均使用时间从122小时缩短到86小时。 预防口腔黏膜炎 腹部的放疗会影响肠道黏膜,造成腹泻。而在消化道的另一端,头颈部的放疗也会影响口腔的黏膜。尤其是鼻咽癌等头颈癌患者,治疗过程中经常会用到头颈部的放疗,也经常发生口腔黏膜炎的副作用。 放疗造成的口腔黏膜炎,可以引起剧烈的疼痛,让患者只能吃流食,甚至无法进食,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而且,进食困难还会让患者缺乏营养,影响治疗的效果。不少患者会因为严重的疼痛和无法进食,不得不提前终止治疗。 口腔黏膜炎的发展过程   而在我们的口腔中,同样有着丰富的共生微生物,其中一些有助于缓解放疗引起的口腔黏膜炎。比如短乳杆菌CD2,就可以分泌鞘磷脂酶,降解掉与口腔黏膜炎的发生密切相关的血小板激活因子。 一项II期研究中,188位接受放疗的头颈癌患者被随机分配接受短乳杆菌CD2含片或安慰剂治疗[8]: 短乳杆菌CD2组患者有28%未发生口腔黏膜炎,52%发生3~4级口腔黏膜炎,92%完成治疗; 安慰剂组患者有7%未发生口腔黏膜炎,77%发生3~4级口腔黏膜炎,70%完成治疗。 治疗完成率的差距最终也反映到了患者的生存率上。研究中,安慰剂组的中位总生存期是42个月,而数据截止时短乳杆菌CD2组患者的总生存率仍在80%以上。 短乳杆菌CD2组患者生存率更高 无论是腹泻还是口腔黏膜炎,都是放化疗中癌症患者经常出现又十分痛苦的不良反应。优护益生菌针对放化疗期间容易出现的各类不良反应,精心挑选了8株有助于缓解治疗副作用的益生菌,适用于接受放化疗的癌症患者。 希望有了益生菌的帮助,每一位癌症患者都能平安度过化疗关和放疗关。感兴趣的癌友可以添加客服进一步了解乐愈达优护益生菌! 保存图片后扫码添加客服     参考文献: [1]. Kroemer G, Galluzzi L, Kepp O, et al. Immunogenic cell death in […]

小D
2024年中国癌症数据出炉:肺癌一骑绝尘,甲状腺癌异军突起,这些防癌措施你应该知道!

2024年中国癌症数据出炉:肺癌一骑绝尘,甲状腺癌异军突起,这些防癌措施你应该知道!

对于癌症,我们总会有着各种或主观或客观的认知,坊间也流传着不同的看法。你可能会有这些疑问: 周围患癌症的人为什么越来越多了? 都在说吸烟有害健康,那么肺癌会是第一大癌症吗? 正常人应该如何预防癌症呢?   所有的这些疑问,大数据都能给我们最准确的回答。但要完成一项覆盖14亿人的癌症数据大筛查,其中的难度可想而知! 近日,一项我国癌症研究领域最重要的报告发布了:国家癌症中心基于全国肿瘤登记及随访监测最新数据,在全球顶尖期刊《JNCC》上发布了2022年中国恶性肿瘤疾病负担情况。 这是中国整体癌情最权威详尽的报告,其中的信息量巨大,与每个家庭的防癌、抗癌需求都息息相关,今天我们就集中解读几个重点。   1 全球第一的癌症负担 中国作为一个传统的癌症大国,所面临的癌症负担“亚历山大”。从2000年开始,我国每年的癌症新增人数及死亡人数就已经多年稳居全球第一了。 不仅如此,新发癌症病例的人数还在在快速增长。 举个例子:2015年,我国新发癌症病例数为429万人,而来到2022年,这个数字就变为了482万人。短短7年间,我们新增的癌症患者就多了近53万人,相当于增加了12%以上! 所幸,我们新增的癌症死亡病例数是有所下降的,由2015年281万人降至2022年的257万人。 从上面的数据来看,我们可以很容易得出一个结论:我们的癌症发病人数还在不断升高,但死亡人数开始出现了下降趋势。 只看新发癌症病例人数的大幅增加,大家可能还会有些恐慌情绪,实际上大可不必,把两组数据结合来看,这反而是个大好事! 癌症发病人数的升高 为什么我们的发病人数在持续增加?这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我们的人口老龄化问题正在日益严重。在很多科普中,我们都在反复强调:年龄才是影响癌症发病的最主要因素。下面是2015年不同年龄阶段的癌症发病率: 在2022年,同样有着相同的趋势: 可以看到,大于60岁的中老年人,罹患癌症的概率几乎是30岁以下年轻人的40倍!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加剧,带来的自然是癌症发病率的不断升高。   癌症死亡人数的下降 而新增癌症死亡病例数的下降,则真正让我们看到了这些年来防癌、控癌所取得的实际意义! 决定癌症死亡率的最主要因素是癌症的分期,越早发现癌症,死亡率就越低。在很多癌症类型中,I期的五年生存率超过90%,IV期(即晚期)的五年生存率不足10%。 越来越多的癌症被发现在早期,得到妥善根治性治疗后成为癌症康复者,带来了我们新增癌症死亡人数的下降。 总而言之,这一次的癌症大数据告诉我们:我们的防癌控癌工作有了巨大的提升!中国的人群整体更加长寿了,癌症筛查的意识也大幅增加了,癌症的治愈率也有了客观的提升。 2 不同癌种的变化状况 「一骑绝尘」的肺癌发病人数与死亡人数 虽然在癌症的整体数据上有了一定的向好趋势,但如果涉及到不同的具体癌症类型,我们依然面临着非常严峻的癌情。 这一次的癌症报告中,国家癌症中心用了一个很有意思的针状统计图。可以看到肺癌就如同一根突出的「刺」,扎在了我们的癌症发病人数及死亡人数统计图中。 2022年中国癌症发病病例数统计 2022年中国癌症死亡病例数统计   2022年,中国肺癌的发病人数比第二名结直肠癌和第三名甲状腺癌相加起来都高;而死亡人数甚至接近于第二、三、四名死亡人数之和。 无论是发病人数还是死亡人数,肺癌这样的「一骑绝尘」的趋势都非常令人担心,也更显得肺癌的防治与筛查非常重要。 在调查数据中,全国31个省(市、区)中,共有28个省(市、区)肺癌排名第一。仅有西藏、甘肃、青海三个省份肺癌的发病率「屈居第二」。 说起诱发肺癌的原因,涉及到的因素多种多样,烟草、大气污染、遗传基因等因素都是其易感原因。但烟草,绝对是肺癌最大的致癌因素。中国男性和女性肺癌死亡的24%和4.8%可归因于吸烟。 关于烟草给我们带来的危害,具体可以参考文章:“致命”烟草:夺走160万人的生命,有人依然甘之如饴 值得一提的是,美国通过大面积禁烟,从2018年起,就让美国的癌症患者出现了史无前例的首次下降,并持续至今。这一点经验值得我们学习。 当然,即便是现在我们国家已经在推广禁烟政策,要真正看到它对患癌人数产生有意义的下降,可能仍需二十年时间。(烟草对人的影响是长远的,美国自1990年以来开始推行禁烟政策,直至2018年方才看到患癌人数的下降) 因此,对于现在的我们而言,更有意义的措施是积极“勤筛查、早治疗”,推荐40岁以上的群体,特别是有吸烟史的群体每半年至一年进行一次肺部的低剂量螺旋CT体检,可以很大程度上降低晚期肺癌的风险。 值得重视的甲状腺癌 另外,在这次最新的癌症数据中,还有一个值得我们重点关注的癌症类型:甲状腺癌。从2000年开始,甲状腺癌的发病人数就以每年20%的增速在猛涨,到2022年,甚至一跃成为了我国排名第三的癌症类型,这样的高速增长非常不合常理。 虽然患者数量一直猛增,但却有个诡异的情况:甲状腺癌的死亡人数毫无变化,在刚刚的癌症类型死亡人数的图上,我们甚至压根就看不清甲状腺癌那条线,因为太少了!这再次证明了,中国甲状腺癌的诊治还是存在过度诊断和治疗问题! 针对甲状腺癌,我们一直在进行科普:只有这类癌症,医生才会劝你『放弃治疗』 也提示大家针对甲状腺结节的处理一定要谨慎,如果不是高危人群,一定不要盲目全切。概率上来说,这样的东西绝大多数不会致命,但治疗100%会影响后续的生活质量。 3 扎心的一生癌症发病率   过去,我们一直认为癌症是个小概率事件,在这次的癌症大数据统计中,国家癌症中心给出了科学的患癌概率。 首先说2022年当年的: 2016年,全国恶性肿瘤合计发病率为201/10万,也就是说10万人中约有200人会罹患癌症。其中男性恶性肿瘤发病率为209/10万,女性恶性肿瘤粗发病率为197/10万。 这个数据乍一看并不高,每5万人里才有1个「倒霉蛋」,似乎让人安心了很多…… […]

小D
四药联合「豪华方案」:诱导治疗帮助癌症患者肿瘤完全消失!

四药联合「豪华方案」:诱导治疗帮助癌症患者肿瘤完全消失!

今天先来看张图:     这是一张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的PET-CT影像,左边是治疗之前,患者浑身上下的骨头上布满了肿瘤;而右边是诱导治疗之后,患者全身干干净净,肿瘤已经全部消失[1],让这位患者完全缓解的疗法叫做Dara-RVd。 Dara-RVd方案一共包括4种不同的药物,其中RVd方案正是此前的多发性骨髓瘤标准治疗方法,包括3种药物: ● 来那度胺(V),是一种免疫调节药物,可以激活免疫细胞杀死癌细胞; ● 硼替佐米(R),是一种蛋白酶体抑制剂,可以破坏癌细胞的蛋白质代谢,阻止骨髓瘤细胞分泌自身生长所需要的多种细胞因子; ● 地塞米松(d),是常用的糖皮质激素,可以抑制多发性骨髓瘤等淋巴来源的肿瘤,并能缓解治疗副作用。 Daratumumab   而第4种药物Daratumumab是一个靶向CD38分子的抗体。CD38是多发性骨髓瘤大量表达的一个标志物,它本身是一个参与NADP代谢的胞外酶,可以将NADP代谢为ADPR,再经其它酶代谢为免疫抑制分子ADO,参与肿瘤的免疫逃逸[2]。 除了抑制CD38功能外,Daratumumab还有强大的补体依赖细胞毒性作用、抗体依赖细胞吞噬作用、抗体依赖细胞毒性作用等,结合到癌细胞表面后可以直接通过补体系统、巨噬细胞吞噬、NK细胞杀伤、诱导程序性细胞死亡等多种方法杀死癌细胞。 Daratumumab全方位围剿骨髓瘤细胞   在II期临床试验中,16位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先后接受了4周期Dara-RVd方案诱导治疗,高剂量化疗+自体干细胞移植,2周期Dara-RVd方案巩固治疗和2年Daratumumab+来那度胺维持治疗[3]。 在巩固治疗结束后,所有患者均有所缓解,客观缓解率100%,其中9人达到了严格意义的完全缓解(sCR,比CR更好)。再经过2年的维持治疗,又有6名患者,共计15名患者达到了sCR,sCR率达到了93.8%。 共有93.8%的患者达到sCR 不过,虽然Dara-RVd方案疗效很好,但像开头那位患者那样,仅经过诱导治疗就实现完全缓解的案例还是十分难得的。有了这么好的诱导治疗效果,后面的高剂量化疗和自体干细胞移植还有没有必要?这个问题还需要更多的研究来回答。 参考文献: [1].https://twitter.com/JoshuaRichterMD/status/1666515117750493199 [2].Morandi F, Horenstein A L, Costa F, et al. CD38: a target for immunotherapeutic approaches in multiple myeloma[J]. Frontiers in immunology, 2018, 9: 2722. [3].Voorhees P M, Rodriguez C, Reeves B, et al. Daratumumab plus […]

小D
斩掉「癌王」历练修仙的「外挂」! Netrin-1实现胰腺癌小鼠长期生存, 人体试验已开启

斩掉「癌王」历练修仙的「外挂」! Netrin-1实现胰腺癌小鼠长期生存, 人体试验已开启

在各种武侠、修仙小说中,主角往往都要离开自己门派下山历练一遍,然后才能神功大成。而在癌症中有“癌王”之称的胰腺癌,同样也是要到肝脏历练过后,才能成为真正的“癌中之王”。 不过最近,罗切斯特大学找到了在历练中截杀胰腺癌的方法[1]。他们发现在转移到肝脏之前,胰腺癌会先释放携带信号分子Netrin-1的外泌体改造肝脏中的环境,为转移做好准备。在小鼠胰腺癌模型中,使用Netrin-1抗体治疗不但延长中位生存期,更是让1/3的小鼠实现了长期存活。 目前,人类的Netrin-1抗体NP137治疗胰腺癌的临床试验已经开启,在2023年3月完成了首位患者的给药[2]。 胰腺癌产生的外泌体携带Netrin-1分子,改造肝脏微环境,促进肝转移 胰腺癌可以说是最难以治疗的癌症,没有之一。造成胰腺癌难以治疗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起病隐匿,85%左右的胰腺癌患者发现时就是IV期;二是容易转移复发,即使发现较早可以手术的患者,也有80%左右会转移复发。 更关键的是,胰腺癌的转移过程就像门派弟子历练一样,还会习得很多原本没有的能力。研究显示在转移过程中,胰腺癌细胞的合成代谢、葡萄糖代谢等诸多同路会发生广泛的代谢重编程,提高胰腺癌细胞的生存能力,让其更加难以治疗。 不过对癌细胞来说,外出游历之路也很艰难,但作为“癌王”的胰腺癌为外出游历的癌细胞贴心的准备了一个“外挂”——信号分子Netrin-1。Netrin-1是很多癌症中都过表达的一个信号分子,是一种粘连蛋白样蛋白,在胰腺癌中可以抑制癌细胞的死亡。 更重要的是胰腺癌通常最先转移的部位是跟胰腺位置相邻、血脉相通的肝脏,而Netrin-1还可以对肝脏产生影响。研究发现胰腺癌在转移前就会分泌携带Netrin-1的外泌体,激活肝脏中的星形细胞,促进其分泌视黄醇。而视黄醇又会进一步上调转移到肝脏中的胰腺癌细胞的Netrin-1表达,增强转移癌细胞的存活性,形成一个正反馈。 两种不同的胰腺癌细胞都会产生携带Netrin-1(图中黑点)的外泌体 如果能打破这一正反馈,对胰腺癌的治疗应当很有帮助。研究人员在小鼠模型中测试了Netrin-1抗体治疗胰腺癌的效果。试验结果非常明显,Netrin-1抗体治疗不但大大减少了胰腺癌小鼠的肝转移负担,而且明显延长了小鼠的寿命: ● 接受PBS治疗的对照组小鼠最长存活46天,中位生存期37天; ● 接受Netrin-1抗体治疗的小鼠有1/3存活超200天,实现了长期存活,中位生存期56天。 Netrin-1抗体治疗减少小鼠肝转移负担(左),延长生存期(右) 目前,靶向Netrin的单克隆抗体NP137已经通过I期临床研究,证明了在人体中的安全性。后续针对胰腺癌的II期研究也已开始,在2023年3月完成了首例患者的给药。期待它能让“癌王”变得不再可怕。 除胰腺癌外,NP137治疗非小细胞肺癌、头颈癌、结肠癌、肝癌等多种其它癌种的研究也已开始,我们也将持续关注。 参考文献: [1]. Dudgeon C, Casabianca A, Harris C, et al. Netrin-1 feedforward mechanism promotes pancreatic cancer liver metastasis via hepatic stellate cell activation, retinoid, and ELF3 signaling[J]. Cell Reports, 2023, 42(11). [2]. https://www.netrispharma.com/actualites/netris-pharma-doses-first-patient-in-pancreatic-cancer-clinical-study-with-np137/        

半夏
国产技术“遥遥领先”! AI智能识别这类癌症准确度超99%, 高效筛查患者获益

国产技术“遥遥领先”! AI智能识别这类癌症准确度超99%, 高效筛查患者获益

最近,两款中国自主研发的抗癌药迎来高光时刻,登陆美国售价暴涨30倍,狠狠收割了一波美国资本。 而在癌症的预防上,中国技术也实现了“遥遥领先”。由阿里达摩院开发的大数据模型PANDA,仅需胸部或腹部的CT平扫就可以识别早期胰腺癌等胰腺病变,灵敏度和特异性分别高达92.9%和99.9%[1],首次让一般人群的胰腺癌筛查成为可能。 而且CT平扫可以说是医院里最常用的影像学检查之一,甚至一些体检套餐里都有。将来这些CT数据都可拿去让PANDA筛一下有没有胰腺癌,对患者几乎没有任何额外的成本。目前,已有1名G1期胰腺神经内分泌瘤患者通过PANDA获得了治愈的机会。 胰腺癌是当之无愧的“癌中之王”。哪怕科学发展到了现在,免疫治疗、靶向治疗、ADC等新疗法层出不穷,我们对于胰腺癌依然没有什么好办法,5年生存率只有12%。 但如果能在早期发现的话,胰腺癌也没有那么可怕。在一项针对胰腺癌高危人群的筛查研究中,通过筛查发现的胰腺癌患者中位生存期达到了9.8年,远长于筛查外发现的患者的1.5年(「癌症之王」胰腺癌中位生存突破9.8年! 患者们靠的是这个「秘籍」!)。 只不过胰腺癌的筛查,每年都要进行一次MRI和一次内镜超声,成本实在过于高昂,实在难以推广到一般人中。 相比之下,CT检查,尤其是无需造影剂的CT平扫就便宜多了,甚至很多体检套餐里都有胸部或腹部的CT平扫。但即使对于经验丰富的影像科医生来说,从CT平扫中识别早期的胰腺癌也极具挑战性,不过AI技术的发展让CT平扫筛查胰腺癌成为了可能。 针对胰腺癌位置隐匿,在平扫CT图像中无明显特征的问题,达摩院团队创造性的采用了“知识迁移”的训练方式,结合增强CT中胰腺癌的特征,建立了深度学习模型PANDA,可以检测胰导管腺癌(PDAC)、胰腺神经内分泌瘤(PNET)等8种不同的胰腺病变。在几个不同的验证队列中,PANDA都表现出来很高的灵敏度和特异性。 PANDA模型 在由108名PDAC患者、67名非PDAC患者和116名健康人组成的内部测试队列中,PANDA识别胰腺病灶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分别为94.9%和100%,识别PDAC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分别为92.6%和97.3%,其中识别I期患者和II期患者的灵敏度分别为97.1%和96.2%。 相比于影像科医生的平均水平,PANDA识别胰腺病变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分别提高了14.7%和6.8%,识别PDAC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分别提高了34.1%和6.3%。相比于15名胰腺影像专家读取增强CT,PANDA通过CT平扫识别PDAC的灵敏度和特异性也分别提高了13.0%和0.5%。 33位影像科医生读CT平扫(左)、15位胰腺影像专家读增强CT(中)和PANDA读CT平扫(右)对2例早期胰腺癌(上、中)和1例自身免疫性胰腺炎(下)的识别对比 由于胸部CT是临床中最常见的CT影像,研究人又测试了PANDA使用胸部CT识别胰腺癌的能力。在63名PDAC患者、51名非PDAC患者和378名健康对照的胸部CT影像中,PANDA识别胰腺病变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分别为86.0%和98.9%,识别PDAC的灵敏度则高达92.1%。 而且,胸部CT有时并不能完整覆盖胰腺,胰腺的病灶有时会在CT视野之外。但PANDA依然可以通过胰管扩张等次要特征,识别出了75%的视野外PDAC病例。 PANDA可以通过胰管扩张等外部次要特征识别图像外的PDAC 接下来,研究人员又在两个真实世界队列中检测了PANDA识别胰腺病变的能力: ● 第一个队列共纳入16420人,PANDA识别胰腺病变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分别为84.6%和99.5%,识别PDAC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分别为95.5%和99.9%。其中,PANDA还发现了26例临床未发现的胰腺病变,受疫情影响仅一人同意进一步检查,最终经手术证实为G1期PTEN。   ● 第二个队列共纳入4110人,并采用了假阳性率更低的PANDA plus模型,在灵敏度不变的前提下,将胰腺病变和PDAC检测的特异性都提高到了99.9%。 真实世界队列中PANDA发现的胰腺病变 目前,PANDA已经在医院、体检等多场景被调用超50万次,假阳性率低至0.1%,完全满足在一般人群中开展胰腺癌筛查的要求。 而除了胰腺癌之外,达摩院的AI模型还在食管癌、肺癌、乳腺癌、肝癌、胃癌、结直肠癌等多种癌症的筛查上取得阶段性的进展。将来或许仅需1次普通的CT平扫,就可以筛查所有的癌症。 参考文献: [1]. Cao K, Xia Y, Yao J, et al. Large-scale pancreatic cancer detection via non-contrast CT and deep learning[J]. Nature Medicine, 2023: 1-11.      

半夏
FDA连发6条黑框警告:「天价抗癌药」治癌还是致癌?

FDA连发6条黑框警告:「天价抗癌药」治癌还是致癌?

1月19日,FDA正式要求目前美国已上市的6种CAR-T细胞治疗产品,全部要在说明书上添加新的“黑框警告”信息,提示存在继发T细胞恶性肿瘤的重大风险。   其实在去年7月,FDA就已经注意到CAR-T治疗后继发T细胞肿瘤的风险,在去年11月底正式开启调查。截止到2023年12月31日,已经统计到22例在CAR-T治疗后发生T细胞恶性肿瘤的案例[1]。   这些案例涉及目前已上市的6种CAR-T疗法中的5种,大多发生在CAR-T治疗后2年以内。   更关键的是,目前已完成肿瘤基因测序的3个病例全部在肿瘤中检测到了CAR基因,提示CAR-T产品很可能参与了肿瘤的发展,甚至就是CAR-T细胞恶变形成的肿瘤。   美国已上市的6种CAR-T均被发布黑框警告   CAR-T为什么会癌变?   CAR-T与其它抗癌疗法不同,它是一个“活的抗癌药”。在进入人体后,CAR-T细胞依然会不断增殖,长期存在于患者体内。首批接受CAR-T治疗的患者中,98%在11年后依然能在体内检测到CAR-T细胞。   这些在人体中长期存在的CAR-T细胞,一方面提供了持久的抗癌能力,让肿瘤难以复发;但在另一方面,进入人体后的CAR-T其实也脱离了医生的掌控,会不会恶变可以说全凭CAR-T自己的“良心”。   而目前已上市的CAR-T疗法,全部采用病毒转导的方法构建,通过病毒将识别癌细胞的CAR基因转入T细胞内。CAR基因最终会整合进T细胞的基因组中,但整合到基因组中的什么位置是完全随机的。   在2018年,宾夕法尼亚大学佩雷尔曼医学院就报道了一例及其特殊的CAR-T治疗案例[2],这位患者CAR-T细胞中CAR的整合位置正好破坏了TET2基因,大幅增加了CAR-T的增殖能力,并表现出了远超其他患者CAR-T的抗癌能力,很快就让这位患者完全缓解。   CAR的插入破坏了TET2基因   后续一项更大规模的分析显示,CAR-T细胞中CAR的整合位点和CAR-T的疗效相关,整合位点能促进T细胞增殖的CAR-T疗效更好[3]。但这样的整合位点也有可能增加CAR-T癌变的风险,造成CAR-T后继发的T细胞肿瘤。   CAR-T癌变风险有多高?   从整体上来看,CAR-T治疗后发生继发性T细胞肿瘤的风险还是很低的。目前美国大约已经有2.7万人接受过CAR-T治疗,只报告了22例治疗后的T细胞肿瘤。   而且,除了目前3例经基因检测在癌细胞中发现CAR的病例外,其余19例不一定和CAR-T治疗相关,因为癌症患者本就有较高的发生第二原发癌的风险。   据统计,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发生T细胞淋巴瘤的风险是一般人群的4.7倍[4],霍奇金淋巴瘤患者发生非霍奇金淋巴瘤的风险是一般人群的10倍以上[5]。而且患者原先接受的放化疗也会增加其它细胞癌变的风险。   霍奇金淋巴瘤患者发生第二原发癌的风险(包括实体瘤和血液里)   作为百万价位的天价抗癌药,CAR-T疗法目前主要还是用于无药可医的患者。在这种情况下,即使存在引起继发性T细胞肿瘤的微小风险,CAR-T依然是利大于弊的。而且目前已经有科学家在开发更加安全的CAR-T疗法。   比如意大利一组科学家就在他们开发治疗神经母细胞瘤的CAR-T中加入了能被药物控制的“自杀基因”,万一副作用过强或者CAR-T发生了癌变,都可以使用药物启动CAR-T中的自杀基因,杀死患者体内的CAR-T[6]。   将来,随着类似的“可控CAR-T”占据主流,CAR-T治疗带来的继发T细胞肿瘤风险或将不再是问题。     参考文献: [1]. Verdun N, Marks P. Secondary Cancers after 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 T-Cell Therapy[J]. […]

半夏
如何看待航空公司拒绝晚期癌症患者乘飞机: 当冷漠成常态, 谁来为良善买单?

如何看待航空公司拒绝晚期癌症患者乘飞机: 当冷漠成常态, 谁来为良善买单?

年味越来越浓了。 “过年,回家!”是刻在所有中国人骨子里的基因。但对于一部分特殊群体来说,「如何过年回家」成了一个尴尬的话题。 这个群体是癌症患者。而困扰他们的问题是:在去年某航空公司拒绝癌症晚期患者登机的新闻舆论不断发酵后,国内的不少航空公司在提供乘机帮助的时候都更加“警惕”了。一旦发现是癌症患者需要乘机帮助,多数都会好言“婉拒”。 在我们的患者平台,不少咚友都遭遇了这个问题: 咚友“自下成溪”称:他准备在小年前租车自驾由北京出发,开车两天返回湖南老家。而之所以无法带着患癌的父亲乘坐飞机回家,是因为父亲在北京接受抗癌治疗时因「放疗水肿导致神经压迫」,暂时无法正常行走,需要借助轮椅辅助。 在与航空公司沟通的过程中,客服人员很敏感的追问了需要轮椅辅助的原因,在得知这位咚友的父亲是癌症患者后,无论他怎样解释父亲的病情,航空公司还是委婉的拒绝了他们的乘机需求。   另一位咚友“周周要努力”也同样遇到了这样的问题,她的家人因肉瘤手术后的恢复期无法行走,需要轮椅辅助。在与航空公司的沟通中同样遭到拒绝乘机,不得已只能转乘两辆高铁,折腾近9个小时由广州返回山东。   而造成这一系列“拒载”事件的重要原因,就是去年9月舆论中沸腾的一项争议新闻:癌症旅客乘坐成都航空被拒绝登机。   2023年9月,一段网友发布的视频迅速在网络中传播:9月12日上午10点左右,成都天府机场一架由成都飞往舟山普陀航班的登机口,一位坐在轮椅上的老人登机受到了工作人员的阻拦,在旁的男子和一位老太太则坐在地上与工作人员据理力争:“承诺书签了,医院证明也写了,我还带了护理工,你不让我走。”   随后,在这位男子与另一工作人员的通话过程中称:“(老人)有癌症,4个月,之前你说没有心脏病,没有呼吸道疾病,没有外伤伤口,都可以。”而在另外的视频中,一位现场人员拍到老太太甚至着急到跪倒在地,恳求现场的工作人员。 附现场视频:癌症晚期旅客乘机被拒,家属跪求……航司回应→ 在新闻登上热搜的当天,也就是9月12日下午,成都航空就对此做出了回应:“经核实,该名旅客是癌症晚期的患者,公司有明确规定,针对此类患者不予承运,防止旅客在飞行途中身体不适。该规定在官网运输总条件里有公示。如果是早期或者中期的癌症患者,没有绝对限制旅客乘机。” 随着这样的航班拒载事件登上热搜,各方的讨论也引发了不小的关注。但事件的热度迅速过去,激烈的讨论似乎没有改变任何现状,相反,癌症患者遭到拒绝乘机的情况变得越发严重了。 我们到底应该如何看待航空公司的拒载行为? 法律是我们行事的底线 而道德则是考验我们良善的上限 对于航空公司针对晚期癌症患者的拒载行为,掀起了一波巨大的讨论。但无论是新闻评论还是互联网中的观点,首先我们都有一个共识:航空公司拒载晚期癌症患者的行为,在法律中有着明确的依据。 在2021年9月1日适用的《公共航空运输旅客服务管理规定》中,明确提及:承运人应当根据本规定制定并公布运输总条件,细化相关旅客服务内容,其中运输条件包括了含婴儿、孕妇、无成人陪伴儿童、重病患者等在内的特殊旅客的承运标准。也就是说,根据这条规章制度的要求,航空公司可以在不与国家法律法规或者民航相关的规章抵触的情况下,自行制定“特殊旅客”的承运标准。 而事实上,成都航空在其《旅客、行李国内运输总条件(EU05 版)》的6.1.3中也明确提到,拒绝运输和限制运输中“癌症晚期患者”属于“经成都航同意进行特别安排外,不予承运”的旅客。   也就是说,成都航空这样的方式完全有法可依,合法合规。但它真的合情合理吗?这个问题没有一个标准答案。毕竟有句话说的非常好:法律是我们行事的底线,而道德则是考验我们良善的上限。   站在航司的角度,每一个离谱规定的背后,一定发生过更离谱的教训:   2017年,一位55岁的女士在飞机上猝死,在其猝死前已有一些身体不适,航班乘务组曾多次向其确认是否需要返航抢救,这位女士均表示不需要。而她在飞行过程中昏迷后,航班紧急返航并送其就医抢救,最终抢救无效死亡。 这位女士的家属将航空公司告上法庭,索赔100余万元。最终,法院一审判处航空公司赔偿38万元,理由为航空公司在已知旅客身体不适的情况下未让乘客下飞机。   在网络媒体中,针对航空公司拒载癌症患者事件有一些偏激的评论: ●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前人砍树,后人遭殃; ● 原本癌症患者上飞机是畅通无阻的,航空公司还会贴心的为老弱病残开启绿色通道。后来闹事的人多了,不管青红皂白先要赔偿,现在是飞机不敢接收病人,很快高铁、甚至汽车客运都不敢接收病人了。每一次纵容,都是对中国道德的巨大伤害。 ● 你以为的方便的、通人情的路,都已经被一个或者一群流氓堵死了,我们现在面对的“公事公办走程序”,只是那些流氓造成的后果。 虽然这些回答未必那么全面,但真实的展现出了我们当下在道德层面所面临的一些困境。 而对于癌症患者来说,又是另一个辛酸的故事。本来抗癌就困难重重的弱势群体,还要面临多少困难?从这位患者的经历放大到整个癌症群体,还有数不清的悲剧正在发生:看病难,住院难,吃药难,甚至连吃饭都成问题。数不清的人间地狱正在把一个个癌症病人拖入其中。 当我们除了呼吁社会的更多良善觉醒,为癌症患者们在困难重重的抗癌之旅中提供一些特殊的应急之策,解决我们面临的种种难题之外,在乘坐航班时我们自身也要有一些提前的准备: 【1】查询自己要坐的航空公司明文规定,沟通后保留证据。 【2】请专业医生来判断自己身体是否能承受飞机可能带来的不便以及隐患,并且提前咨询主治医生处理措施,比如: ① 刚做完手术,未愈合和疤痕伤口很容易在低压环境下崩裂。 ② 严重高血压 ,可能造成心脏负荷加重,引起身体不适。 ③ 严重贫血 ,可能会因为客舱环境,引起头晕、气短等不适症状。 ④ 慢阻肺病人 ,可能会出现呼吸困难。    

半夏
手机辐射竟会影响健康和儿童发育?标题党们省省吧,中科院的实验结果应该这样解读

手机辐射竟会影响健康和儿童发育?标题党们省省吧,中科院的实验结果应该这样解读

不久前,明星科学家施一公教授团队的一项研究在网络上引起轩然大波,不少自媒体都以“手机辐射影响发育”为题做了报道。   不过在仔细研读了施一公教授的论文后,咚咚却发现完全不是那么回事,这项研究跟手机的电磁辐射没有一点关系。这项研究的结论与其说是“手机辐射影响发育”,还不如说“闪电影响发育”。   施一公的论文在说什么? 电磁辐射包括电离辐射和非电离辐射,电离辐射是确定无误的致癌物,但非电离辐射对生物体有没有影响?有哪些影响?一直存在争议。特别是在现代生活中,电器运行、无线通信等产生的非电离辐射,已经达到自然水平的10^18倍,更是让人担心这些非电离辐射的健康风险。 为了研究非电离辐射的生物效应,施一公团队专门制造了一个用于细胞低频电磁刺激的培养装置,可以20Hz~100kHz电磁波对细胞的影响,同时避免电磁辐射热效应和电极材料直接接触造成的干扰。整篇论文的主要内容也是在介绍这个装置。 施一公团队制作的实验装置 而在论文的最后,施一公团队用这个装置测试了10kHz的电磁辐射对HEK293T细胞(一种人胚胎肾细胞)的影响,发现细胞密度显著降低,电极之间存在大量细胞碎片,认为10kHz的电磁辐射可能会影响细胞的增殖和死亡。不少自媒体也由此得出“手机辐射影响发育”的结论。 施加10kHz低频电磁波24小时后(C和D),电极之间出现大量细胞碎片(A、B为对照)   “手机影响发育”还是“闪电影响发育”? 研究电磁辐射的效应,频率是个关键影响因素。比如: ● 2900THz以上频率的电磁波属于电离辐射,能引起物质电离,是明确的致癌物; ● 950THz~1000THz的中波紫外线(UVB)可对皮肤造成强烈的光损伤,也就是晒伤; ● 750THz~950THz的长波紫外线(UVA)可引起黑色素沉着,使皮肤晒黑; ● 385THz~750THz的可见光可刺激视网膜,产生视觉。 不同波长频率的电磁波 而我们的手机移动信号,5G的频率在2.6GHz~4.9GHz范围内,3G和4G都在2GHz左右,2G是890MHz~1820MHz范围;Wifi信号目前主要是2.4GHz附近和5GHz附近的两个频段。最低频的手机信号也要比研究中所用的10kHz的频率高接近100000倍,也比研究中实验装置的频率上限高接近10000倍。 5G信号频段分配(来自贵州省大数据发展管理局) 相比之下,闪电产生的电磁波正好以10kHz左右的频率为主。施一公团队选择10kHz频率进行试验也是因为闪电是自然环境中最常见的低频电磁波来源,生物体长期暴露在闪电产生的电磁波中,可能会对其有所响应。 所以说,10kHz电磁波影响细胞增殖和死亡这件事,与其说“手机影响发育”,倒不如说是“闪电影响发育”。 手机信号到底会不会影响发育?会不会致癌? 对于这个问题,虽然目前实验数据并不能得出明确的结论,但从一些数据来看,非电离辐射对生物体确实可能存在一些热效应之外,以前不知道的作用。 比如,已经获批用于胶质瘤的电场治疗,其实就是用低频的电磁波影响癌细胞的分裂,理论上换个频率很可能也可以影响正常细胞。 电场治疗中,低频电磁波干扰癌细胞分裂 但需要注意的是,肿瘤电场治疗的频率大约在200kHz左右,与施一公团队研究中使用的10kHz较为接近,而与890MHz以上手机信号相距甚远。 但可以肯定的是,施一公团队的研究一定会让我们更清晰的认识低频电磁波对细胞、对人体的作用。将来如果能加以改进,应用到更高的频率,或许也能帮我们探究手机辐射会对健康产生怎样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Lu Y, Shi Y. A microfabricated lab-on-chip with three-dimensional electrodes for microscopic observation of bioelectromagnetic effects of cells[J]. Bioelectrochemistry, 2023, 154: 108554.  

小D
癌症治疗开辟新思路:靶向+化疗,两大「杀手锏」组合带来更好疗效,但隐患不容小觑

癌症治疗开辟新思路:靶向+化疗,两大「杀手锏」组合带来更好疗效,但隐患不容小觑

近些年来,在靶向、免疫两大新兴疗法的加持下,肺癌的治疗可谓突飞猛进,总生存期(OS)和无进展生存期(PFS)数据不断被刷新。而就在最近公布的FLAURA 2研究结果中,EGFR突变型患者一线治疗的中位PFS突破了2年大关[1]。   这一研究比较了奥希替尼联合化疗与奥希替尼单药治疗EGFR突变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效果。其中奥希替尼联合化疗组患者中位PFS达到25.5个月,疾病进展或死亡风险较奥希替尼单药治疗降低了38%,基线时有脑转移患者的中位PFS也达到24.9个月。 然而对于这一喜人的结果,医学界却充满了争议,核心的一个问题在于患者耐药之后该怎么继续治疗?一线时就联用化疗真能给患者带来生存获益吗? 联合化疗PFS获益明显 不良反应也更多 我们先来看下FLAURA 2研究的具体数据。这一研究共纳入557名未经治疗的EGFR基因突变(19del或L858R)局部晚期或转移性NSCLC患者,按1:1随机分配接受奥希替尼联合化疗(培美曲塞和铂类)治疗,或奥希替尼单药治疗。 数据截止时,联合治疗组患者客观缓解率(ORR)83%,中位PFS 25.5个月,2年无进展生存率57%;而单药治疗组患者ORR 76%,中位PFS 16.7个月,2年无进展生存率41%。奥希替尼联合化疗较奥希替尼单药治疗,让患者疾病进展或死亡的风险降低了38%。 奥希替尼联合化疗延长患者PFS 在各亚组中,联合治疗也是全面占优,尤其是在L858R突变亚组和脑转移亚组中优势更大: ● 19del亚组中,联合治疗组中位PFS 27.9个月,单药治疗组19.4个月; ● L858R亚组中,联合治疗组中位PFS 24.7个月,单药治疗组13.9个月; ● 基线时有中枢神经系统转移亚组中,联合治疗组中位PFS 24.9个月,单药治疗组13.8个月; ● 基线时无中枢神经系统转移亚组中,联合治疗组中位PFS 27.6个月,单药治疗组21.0个月。 但同时,化疗的加入也带来了更多的不良反应。研究中联合治疗组64%的患者报告了≥3级的不良事件,38%的患者报告了严重不良事件,5名患者因不良事件死亡;而单药治疗组中≥3级不良事件和严重不良事件的报告率分别为27%和19%,1名患者因不良事件死亡。 奥希替尼联合化疗组不良反应更多 总生存期获益不明 研究结果备受争议 目前对于EGFR突变NSCLC的治疗方案主要有两类: 第一种是逐次升级。一线使用一代、二代EGFR抑制剂,耐药后换成奥希替尼等三代抑制剂,再次耐药后改用化疗。 第二种是一步到位。一线直接使用奥希替尼,但奥希替尼耐药后通常没有合适的靶向药可继续使用,只能使用化疗。 通常来说,临床医生大多偏向于第二种方案,因为奥希替尼副作用小,疾病控制时间长,对脑转移患者也有较好的疗效。 但日本一项回顾性研究却显示,采用第一种方案治疗的患者,OS要比第二种方案长接近1年[2]。这两种方案哪个更好,或许还需要更多的临床数据来证明。 而FLAURA 2研究中,一线直接使用奥希替尼联合化疗的方案,甚至比上面第二种方案还要一步到位。如果患者耐药,届时可能只能选择一些更为后线,疗效更不明确的化疗方案。相比奥希替尼,一线直接联用奥希替尼和化疗能否带来OS的获益仍未可知。 在另一方面,一线使用奥希替尼联合化疗获得更长PFS的代价也很沉重。在配发的评论文章中[3],吴一龙教授强调,联合治疗组≥3级的治疗相关不良事件发生率高达54%,接近单药治疗组(11%)的5倍;而且联合治疗组患者需要每3周前往医院注射化疗药物,持续两年,在生活上也会给患者带来很多不便。 这两个原因或许导致了在中华医学会胸部肿瘤学组的一项调查中,在明知联合治疗可以将复发延迟9个月的情况下,无论是患者、家属,还是医生,均有7成以上表示会选择单药治疗。 患者、家属和医生均有7成以上选择单药治疗 肺癌患者还有更多潜在选择 除了本身OS获益不明,副作用多,治疗不便外,奥希替尼联合化疗的治疗方案还面临许多更为先进的疗法的竞争,比如抗体偶联药物、双特异性抗体、MET抑制剂等,特别是奥希替尼耐药的一个主要机制就是MET扩增。 在今年的ESMO大会上,就有一项三代EGFR抑制剂拉泽替尼联合amivantamab(靶向EGFR和MET的双特异性抗体)治疗NSCLC的研究,患者疾病进展或死亡风险相比奥希替尼单药治疗降低30%,OS也有获益的趋势[4]。另外,奥希替尼和MET抑制剂赛沃替尼联合一线治疗NSCLC的研究也在进行之中[5]。 不过吴一龙教授也强调,尽管存在许多问题,奥希替尼联合化疗的方案也会是EGFR突变肺癌的一种治疗选择,尤其是对于有脑转移的患者。当然,如果将来能有一种疗效更强,副作用更小的联合治疗方案,那就再好不过了。 参考文献: [1]. Planchard D, Jänne P A, Cheng Y, et al. Osimertinib with or […]

小D
深度解读2024年度美国癌症报告:新冠疫情全面爆发,癌症发病率反而下降?但这绝非好事

深度解读2024年度美国癌症报告:新冠疫情全面爆发,癌症发病率反而下降?但这绝非好事

每年初,美国癌症协会都会发布美国癌症的统计数据,并估计当年的新发癌症病例数和癌因死亡人数。今年的癌症统计中,发病率数据截止到2020年,死亡率数据截止到2021年,疫情的影响被全面纳入。   太长不看版: 【1】疫情影响下,2020年新诊断癌症病例显著降低,年龄标准化癌症相关死亡率连续两年(2020、2021)上升; 【2】年轻人癌症谱显著变化,结直肠癌成50岁以下男性第一、女性第二的癌症死亡原因; 【3】所有癌症整体5年生存率69%,甲状腺癌、前列腺癌、睾丸癌和黑色素瘤最高,胰腺癌、肝癌、食管癌和肺癌最低; 【4】预计2024年美国将新增200万例癌症,61万人因癌症死亡,男性和女性终生患癌率分别上升至41.6%和39.6%。 疫情影响 新冠疫情当属2019年底最大的黑天鹅事件,受疫情影响,当时国内很多癌友都遇到了各种各样的就医难题。大洋彼岸的美国,癌症相关死亡人数也出现了明显的上升。 相比于2019年,2021年时所有癌症的年龄标准化癌症相关死亡率均有所上升,平均每年升高1.6%。其中,前列腺癌平均每年升高5.1%,血液癌症平均每年升高4.8%,是上升最为迅速的两类癌症。 除了影响癌症患者的治疗,疫情也对癌症的诊断造成了很大的干扰。相比于2019年,2020年新诊断的癌症病例减少了9%,减少的主要是相对不太致命的、无症状的癌症,如男性的黑色素瘤诊断量降低了16%,女性甲状腺癌诊断量下降了18%。 2020年癌症诊断量(右侧圆点)大幅降低 癌症诊断量的下降并非是癌症发病的减少,而是疫情下很多人推迟体检导致的。2020年少诊断的癌症,都会在将来以更加晚期、更加恶性的形式重新出现。 年轻癌症变化 癌症的年轻化是全世界都在面临的一个问题,而在美国的统计数据中,年轻人中常见的癌症种类在过去20年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1998年时,肺癌是50岁以下成年男性最主要的癌症死亡原因,是第4名结直肠癌的2.5倍。而到2021年,这一人群中结直肠癌造成的死亡人数几乎达到肺癌的两倍,成为50岁以下成年男性最主要的癌症死亡原因。 50岁以下成年男性和女性中癌症死亡变化 女性中的情况也类似。1999年时,结直肠癌仍居50岁以下成年女性第4常见的癌症死亡原因,2021年时同样超过肺癌,成为50岁以下成年女性中仅次于乳腺癌的第2常见癌症死亡原因。另外,宫颈癌自2019年来有所上升,成为50岁以下成年女性中的第3常见癌症死亡原因。 不过在更为年轻的20~24岁女性中,随着HPV疫苗于2006年获FDA批准,宫颈癌发病率呈加速下降趋势。从2012年到2019年,这一年龄段女性浸润性宫颈癌发病率降低了65%,而之前的2005~2012年间只降低了24%。随着时间的推移,宫颈癌死亡率上升的趋势可能很快就会得到遏制。 癌症5年生存率达69% 在2013~2019年间,所有癌症的整体5年生存率达到了69%,相比去年发布的2012~2018年间数据再次提高1个百分点。 目前5年生存率最高的癌症是甲状腺癌(99%)、前列腺癌(97%)、睾丸癌(95%)和黑色素瘤(94%),最低的是胰腺癌(13%)、肝癌(22%)、食管癌(22%)和肺癌(25%)。 癌症生存率的提高一方面是治疗方法的进步,尤其是免疫治疗和靶向治疗的功劳。在这两类新疗法的影响下: ●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5年生存率从1970年代中期的22%上升到2013~2019年间的70%; ● 远端转移黑色素瘤的5年生存率从2009年的18%增加到2015年的38%; ● 非小细胞肺癌的3年生存率从2004年的26%增加到2017年的40%,但同期小细胞肺癌的提升较小,仅从9%增加至13%。 另一方面,诊断技术的进步也为癌症生存率的提高做出了贡献。针对乳腺癌、肺癌、结直肠癌的筛查是这些癌症生存率提高的重要因素,但对甲状腺癌等惰性癌症的诊断,除了拉高癌症生存率数据外,可能并没有实际的意义。 2024年预测 在2024年中,研究人员预计美国将新增2001140例癌症病例,平均每天新增5480例。其中男性最常见的癌症是前列腺癌、肺癌和结直肠癌,女性中则是乳腺癌、肺癌和结直肠癌。无论男女,位列前三甲的癌症加起来都能占到全部癌症的一半左右。 终生患癌率方面,研究人员估计男性一生中被诊断患有浸润性癌症的概率为41.6%,女性为39.6%,相比去年的估计数值(40.9%和39.1%)略有上升。 2024年预计的新增癌症病例和死亡癌症病例 研究人员还预计2024年美国将有611720人死于癌症,平均每天1680人因癌症死亡,预计造成死亡人数最多的是肺癌、结直肠癌和胰腺癌。 其中,2024年预计死于肺癌的将有125070例,是第二名结直肠癌的2.5倍。而肺癌死亡病例中将有101300例(81%)由直接吸烟引起,3500例由二手烟引起。在控烟成果显著,肺癌发病率持续降低的今天,烟草的遗毒依然会持续很久。 参考文献: [1].https://acsjournal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3322/caac.21820  

小D
深静脉血栓:癌患警惕的致命副作用!用好这个「廉价药」,死亡风险降低一半!

深静脉血栓:癌患警惕的致命副作用!用好这个「廉价药」,死亡风险降低一半!

近些年来,新的癌症治疗药物层出不穷,但价格往往也高不可攀。但有些时候,一些很便宜的常用药就可以大幅提高癌症患者的生存率,比如价格不到100元的抗凝药依诺肝素。   在最近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的一项研究中,高血栓风险的胃肠癌或肺癌患者,在开始全身治疗的同时使用依诺肝素抗凝,可将6个月时的死亡率从26%降低到13%,足足减少了一半,而且出血风险没有显著增加[1]。   作为参考,另外128名参加试验的低血栓风险患者,6个月死亡率为7%。   抗凝治疗降低血栓高风险胃肠癌和肺癌患者死亡风险 癌症的治疗并非只是杀死癌细胞那么简单,更重要的是保证患者的存活。在癌症的治疗中,化疗、免疫治疗等很多疗法都会增加患者的血栓风险。统计显示,癌症患者发生深静脉血栓栓塞的风险是常人的2~20倍,经常发生在癌症诊断后的3~6个月期间[2]。 而血栓也是导致癌症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美国一项对门诊化疗患者的调查中,血栓和感染各造成了9.2%的死亡案例,仅次于肿瘤本身,并列第二[3]。其中5名死于血栓的患者,甚至肿瘤都还没有发生转移。在乳腺癌等一些治疗效果较好的癌症中,血栓造成的死亡比例还会更高[4]。 幸运的是对于血栓的治疗和预防,我们已经有了不少药物可用,如利伐沙班、依诺肝素等等。那在癌症治疗中预防性使用这些药物,能否有效降低癌症患者的死亡率? 本次研究一共纳入了328名胃肠癌或肺癌患者,其中128人被评估为血栓低风险,仅做观察;另外200名血栓高风险患者则被随机分配,在开始癌种治疗的同时接受依诺肝素或安慰剂治疗,持续90~180天。 在研究期间,依诺肝素组100名患者中有8人发生血栓栓塞,其中6人都未积极进行依诺肝素治疗。而安慰剂组100名患者和低风险组128名患者中,分别有23人和10人发生血栓栓塞。依诺肝素治疗让血栓高风险患者的血栓栓塞风险降低了65%。 依诺肝素治疗大幅降低血栓风险 血栓风险降低的同时,依诺肝素治疗也大幅降低了血栓高风险患者的死亡率。6个月时,依诺肝素组患者死亡率为13%,而安慰剂组达到了26%,是依诺肝素组的两倍。作为参考,低风险组患者的6个月死亡率为7%。 依诺肝素组患者死亡风险仅有安慰剂组一半 而在抗凝治疗容易导致的出血风险上,三组患者并没有显著差异。研究中依诺肝素组、安慰剂组和低风险组大出血的发生率分别为1%、2%和2%,临床相关非重大出现的发生率分别为16%、9%和9%。依诺肝素治疗并没有导致更多的大出血。 目前,研究人员计划在将来进行更大规模的研究,纳入更多的癌症种类和更多的抗凝药物,进一步验证抗凝治疗对癌症患者的益处。 不过在一篇评论文章中[5],克利夫兰诊所的Alok A. Khorana博士强调,当前的首要问题并不是如何评估患者的血栓风险,或者使用哪种抗凝药物,而是有什么在阻止癌症患者接受血栓预防治疗?特别是许多指南都推荐癌症患者预防性使用抗凝药物[6]。 参考文献: [1]. Alexander M, Harris S, Underhill C, et al. Risk-directed ambulatory thromboprophylaxis in lung and gastrointestinal cancers: the TARGET-TP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J]. JAMA oncology, 2023. [2]. Kourlaba G, Relakis J, Mylonas C, et […]

小D
吃的越好,患癌越早?你的一生罹患胃肠道癌症概率高达8.2%!这些防癌要点你应该知道

吃的越好,患癌越早?你的一生罹患胃肠道癌症概率高达8.2%!这些防癌要点你应该知道

预制餐食、精致米面、快餐速食……你有多久没好好吃过一顿健康的饭了?   最近餐饮行业有个术语非常有意思,叫做「餐饮产业化」,意思是越来越多的食物被商家提前加工好,进入你的厨房的,通常就已经是半成品或是成品,最典型的代表就是饱受诟病的「预制菜」了。 不可否认的是,越来越多的深加工食品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便利,但在我们看不见的背后,这些方便的食物却打开了「胃肠道癌症」潘多拉的魔盒。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发布的2020年全球最新癌症负担数据,中国依然是全球癌症负担最高的国家,发病人数远超第二名美国整整一倍(457万人 Vs 228万人)。 而在中国所有癌症中,来自于消化系统的癌症最多。结直肠癌(56万人)、胃癌(48万人)、肝癌(41万人)、食管癌(32万人)的发病数分列所有癌症的第2、第3、第5、第6,占据了中国癌症人群的半壁江山。 2020年中国癌症新发病例数前十的癌症类型 本月4日,国家癌症中心的研究人员在全球顶尖期刊《柳叶刀·胃肠病学和肝脏病学》上发表一项重磅研究成果。他们通过大量的数据分析,首次估算出了全球185个国家的胃肠道癌症终生风险。 从数据结果来看,随着胃肠道癌症风险的不断上升,一个人从出生到死亡患上胃肠道癌症的概率为8.20%,而死于胃肠道癌症的概率为6.17%。换句话说:在你的身边,每12个人中就会有1人患上胃肠道癌症,每16个人中就会有1人死于癌症。 这样的数据有让你紧张起来吗?我们再看看不同人群的细分数据: 01 人类发展指数(HDI)较高的国家胃肠道癌症终生风险更高(11.39%),因胃肠道癌症死亡的终生风险也更高(8.42%)   在这个分类中,中国也属于人类发展指数较高的国家。所以对我们而言,罹患胃肠道癌症的风险只会更高!这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人口的快速老龄化。   年龄的增长是我们无法控制的因素,我们能做到的最好方式,就是强化胃肠道癌症的筛查(筛查建议后文中会提到)。 02 与女性相比,男性的胃肠道癌症概率更高!(9.53% vs 6.84%),与此同步的,因胃肠道癌症死亡的风险也更高(7.23% vs 5.09%) 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胃肠道癌症的终生风险 事实上,并非仅限于胃肠道癌症,在所有癌症类型中(除了乳腺癌、卵巢癌等特殊类型),中国男性的癌症风险都远远超过女性。举个例子,近几年中国癌症死亡人数约为240万,其中男性157万,女性83万,两者的比例甚至达到了2:1!男性癌症死亡风险较女性而言升高近2倍! 导致这样的差异原因很复杂。其中可能有生物学因素,例如男性激素和体型的差异,当然更多的原因可能来自于生活习惯,很多一级致癌物(抽烟、喝酒、嚼槟榔)男性都是重点消费人群。 中国男性发生率最高的5大癌症种类:肺癌、肝癌、胃癌、食管癌和结直肠癌,它们每一个都与烟和酒密切相关。 03 结肠直肠癌的终生风险最高,发生率与死亡率中分别占所有胃肠道癌症人群的38.5%和28.2%。排名其次的分别是胃癌、肝癌、食道癌、胰腺癌和胆囊癌; 04 人类发展指数高的国家胰腺癌更高,人类发展指数低的国家肝癌和食道癌的终生死亡风险最高。例如:东亚地区人群患胃癌、肝癌、食道癌和胆囊癌的终生风险最高,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以及南欧人群患结肠直肠癌的终生风险最高,西欧人群患胰腺癌的终生风险最高 我们一直都将肝癌、胃癌、食管癌等癌症称为“穷人癌”,它们的发生与食物腐败、细菌病毒感染等因素相关,因此往往欠发达地区的发病率更高。这一点我们可以从日本的胃癌治理中体现出来;   而结直肠癌和胰腺又被称为“富人癌”,它们与加工食品、过量红肉摄入以及高糖、高脂的餐饮习惯等密切相关。社会的经济越发展,这类癌症的患者就会增多。这也提示我们健康的饮食习惯对于防癌控癌的重要意义。   这也引申出我们面临的另一个问题:癌症的城乡差异。研究显示,在经济欠发达的地区,癌症患者死亡的风险要明显高于经济发达的地区。这其中同样有复杂的原因影响:医疗、经济、教育等各方面都存在差异,这也提示我们对于患者意识及规范化医疗水平提升的重要性。   05 以年龄为角度分析,则能为我们带来更多启示。研究显示:从0-40岁,患上胃肠道癌症或因胃肠道癌症死亡的风险极低;但随着40岁以后年龄的增长,患上胃肠道癌症的风险就开始逐年上涨,70岁以后患胃肠道癌症的风险为4.77%,死亡风险为3.91% 这就与刚刚我们提到的结论相似,年龄的增长是癌症发生最主要的原因。因此,我们更要重视癌症的筛查,“勤筛查、早诊治”是针对癌症最好的方式。   结直肠癌筛查建议:从45岁开始,我们就应该有意识的进行结直肠癌的定期筛查;从76岁开始,我们则需要根据身体状况及预期寿命来决定,是否需要继续接受结直肠癌筛查;大于85岁,则不应再接受结肠癌的筛查。   对于存在以下结直肠癌高危因素的人群,则应该从21-45岁之间就要开始更加频繁的进行结直肠癌筛查: ● 家族中有多位亲人存在结直肠癌史或某些类型的息肉病史; ● 曾罹患过结直肠癌或某些类型的息肉病史的患者本人; ● 炎症性肠病个人病史者; ● 遗传性结直肠癌综合征家族史,如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症或林奇综合征; ● 腹部或骨盆区域放疗史。 筛查方式为:首先是粪便测试。包括每年进行一次高敏感粪便免疫化学测试,每年一次的粪便隐血测试及三年一次的多目标粪便DNA测试;其次是结直肠的影像检查,这也是筛查结直肠癌最直接的方式。包括了每10年一次的结肠镜检查,每5年一次的CT结肠造影术及5年一次的灵活乙状结肠镜检测。 胃癌:每2年1次胃镜检查 40岁以上,胃癌高发区、幽门螺杆菌感染者、有各种各样“老胃病“、有胃癌家族史或长期烟酒史人群,每2年做一次胃镜。其他的上消化道造影、血清蛋白酶源检测等,作为辅助手段,胃镜是最优选。 肝癌:AFP+腹部B超 在中国,超过80%的肝癌患者,都是由于乙肝病毒或者丙肝病毒长期慢性感染导致的。对于有肝癌家族史、肝炎病毒携带者或者慢性肝病、肝硬化患者,建议每半年筛查血清AFP水平+腹部B超。正常人,可以每年或定期复查。 […]

小D
警惕!新型骗局盯上癌症患者,受骗者全身变蓝,凄惨死去!

警惕!新型骗局盯上癌症患者,受骗者全身变蓝,凄惨死去!

骗局年年有,而且越来越让人「防不胜防」。   就在新年伊始,我们就遭遇了针对癌症患者的第一场骗局。甚至还有不少患者已经上当受骗!在揭露骗局的同时,我们也希望尽快将这个骗局公布出来,帮助大家识别骗局,避免在浪费钱财的同时,身体受到严重损伤! 抗癌「银氢水」骗局始末,或有超百位患者上当受骗! 最近一段时间,我们在咚咚APP和病友群中,陆续发现有病友在咨询一种被称为「银氢水」的抗癌药物,号称安全无副作用,且具备强力的抗癌效果。 无论从所谓「银氢水」这样的名字,还是其宣称的神奇疗效,都让我们的骗局雷达开始报警。 怀着高度的警惕,我们第一时间联系了一位曾咨询过「银氢水」的病友李先生。据他描述,他被一位肠癌病友拉入了一个叫做“银氢水治愈癌症”的微信群,这个群里共有一百余位群友,肺癌、胃癌、肠癌等患者居多。而群主的微信昵称叫做「健康」,自称是「银氢水」的销售渠道商,可以通过低价以5折的价格出售神奇的抗癌药物「银氢水」。 在这个群中,不仅这位叫做「健康」的群主会每天在固定的时间进行科普,甚至于分享「银氢水」的治疗病例,也会有一些患者出来现身说法,分享自己的治疗感受。 “喝了银氢水以后,我感觉排毒效果很明显,体感持续好转。” “治疗空窗期使用(银氢水),我已经保持疾病稳定4个月了,真的有效!” “用药以后病灶持续缩小” …… 诸如此类的言论不断,让我们咨询的患友李先生从不信到半信半疑,才有了到咚咚APP平台与病友群咨询的情况。据李先生说,群主号称「银氢水」的使用剂量为三餐前30分钟开始,每次饮用520毫升含银离子氢水,每天3次。按照这个剂量,每月的购买费用约在3600元左右。 而最让李先生心动的是,这位群主号称「银氢水」有真实的临床案例可以证实,并且已经在文献中有过证实。 在群主列举的案例中,5例老年复发性结直肠癌患者中,有3例患者采取了饮用含-600mV银氢分子水(Ag+/H2)的治疗,并监控受试者的肿瘤标志物,即癌胚抗原(CEA)和糖类抗原(CA)199。 结果发现,在Ag+/H2(银氢分子水)联合治疗后这些指标下降到正常水平。3例受试者的肝(2例)和肺(1例)转移癌病灶完全消失。 群主提供的所谓「临床病例」 听完整段描述,连与李先生采访沟通的小伙伴都直呼这样的骗局太离谱。为了公正起见,我们专门针对银离子、氢离子对癌症的治疗进行了文献检索,还真让我们找到点“干货”: 原来所谓的“银离子”抗癌的骗局并非国内原创,在国外已经有过先例,并且已被FDA明令禁止。而在国内,它换了个马甲,打着所谓的高科技手段继续欺骗患者们。 银离子吃多了,不仅没有帮助,还可能变成「蓝精灵」 银离子在大家的认知中,是具备一定的抗菌功能的,现在我们一些患者在手术过后,还会喷涂银离子抗菌液,或是贴上银离子敷贴。 然而,外用与内服是完全不同的两回事。查遍临床文献,我们都找不到银离子或氢离子具备抗癌效果的确凿证据。不仅如此,我们还发现在上世纪90年代,欧美国家曾流行过一段时间被称为「胶体银」的保健品。 所谓的「胶体银」,是指商家在银离子悬浮的水中加入蛋白质包裹银离子,防止所有银离子都释放出来,从而减少银离子的刺激作用。然而,经过临床证实,「胶体银」不仅对使用者没有帮助,过量使用还会有中毒风险。早在1999年,美国FDA就已经宣布,将含有胶体银成分的非处方药被列为「违规药物」,并禁止销售。 当然,总有深陷不良商家骗局的朋友不信邪,要贸然「以身试药」。来自美国的一位老人Paul Karason就是最著名的受害者。 2013年,62岁的Paul Karason因中风抢救无效死亡。在离世前,他已经保持了数年纯蓝色的皮肤,看起来很像COSPLAY的蓝精灵。 视频网站截图 导致Paul皮肤变蓝的元凶,正是我们今天揭露的主角——银离子。Paul在无良商家的虚假宣传中,无可救药的迷恋上了银离子「包治百病」的假象。于是他购买了商家推销的装置,自行在家制作含有银离子的水——胶体银。 出于对银离子的迷恋,Paul每天都会喝下300毫升的胶体银制剂。就这样持续了数年时间,而他的皮肤也伴随着胶体银的服用,逐渐变成了蓝色,并且程度越发严重。 这样皮肤变蓝的情况,在临床中有个明确的属于,叫做「银质沉着症」,通常出现在长期接触银离子(包括银器熔炼或雕琢等)的群体中,患有这样疾病的人群,其皮肤会呈现棕褐色灰蓝色的色素沉着,还会带有金属的光泽。 这听起来是一个颇为酷炫的「皮肤」,但当它的程度足够严重,蓝色可能会成为不可逆的皮肤色素沉淀改变。 而对于一个正常人而言,每天摄入银离子的剂量应不超过5μg/kg。一旦银离子剂量超标,银离子及其化合物会经过我们的胃肠道、呼吸道黏膜、皮肤破损处等吸收入血,形成卤化银沉淀,易见光分解成紫色并逐渐变黑。这也是Paul皮肤变蓝的原因。同时,如果短时间内摄入高剂量银离子,可能会引起各种病理症状,如恶心呕吐、心律失常等。 美国环保署(EPA)官网 无论是可能对人体带来不可估量损伤的银离子,又或是所谓的「银氢水」中含有的氢离子,在临床上都不具备任何确凿的抗癌证据。各位癌友千万要擦亮你们的火眼金睛,不可被市面上各位针对癌症患者的骗局「谋财又害命」。 针对所谓「银氢水」对癌症患者的骗局,咚咚已向相关部门进行投诉举报,希望这些践踏做人最基本底线的骗子们,能接受法律的制裁。人生在世,自当俯仰无愧于天地和自身,而人之所以为人,都是因为心底有所敬畏。对于这些不怀好意的人们而言,只希望终有一天,我们的世界能真正的“天下无贼”。  

小D
『共愈新生』|周彩存教授:ADC魔法子弹,肺癌治疗的下一场革命

『共愈新生』|周彩存教授:ADC魔法子弹,肺癌治疗的下一场革命

在我国,肺癌是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癌症类型[1]。近年来,随着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的普及,肺癌患者的生存期有了显著延长,甚至部分实现了临床治愈。但是,靶向治疗终归会耐药,而免疫治疗的有效率不高,也同样存在耐药等问题。因此,肺癌患者依然需要更新更好的抗癌药。   最近,有一类被称为‘魔法子弹’的全新抗癌药-ADC药物开始应用到肺癌,引起很多患者的关注,这类创新药到底会给患者患者带来哪些改变?为此,我们采访了国内肺癌大咖-上海市肺科医院肿瘤科主任周彩存教授,请他为我们详细分析ADC药物的前世今生以及对肺癌患者治疗的意义。  周彩存教授专访 (建议在WiFi环境下点击观看) 问 1、肺癌是我国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癌症,每年新发病例超过80万[1]。目前,随着靶向和免疫治疗的发展,肺癌患者的生存期也有了显著延长,甚至部分患者可以治愈。首先,请您谈谈肺癌治疗近年来的主要进展和面临的问题。   周彩存教授:肺癌的治疗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主要是由于我们国家、政府和药企对肺癌现有的研发高度的重视。肺癌治疗经历了化疗时代、靶向时代和免疫时代。在化疗时代,患者的生存获益是十分有限的,相比不化疗中位生存期大约延长2个月左右[2]。   进入本世纪后,靶向时代来临。我们发现了EGFR 、ALK等一大类肺癌的驱动基因,开发出针对这些驱动基因的靶向药。靶向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都比化疗好很多,PFS明显延长,OS相比化疗至少翻了一倍到两倍,病人生活质量明显提高,进步是非常大的。   最近10年来,我们除了靶向,还有了免疫治疗。靶向治疗主要适用于通过基因检测,找到了靶点的病人,大约占全部肺癌病人的30%~40%[3],更多的病人是没有靶点的,他们就要靠免疫治疗。以PD-1、PD-L1抗体为代表的免疫治疗,已经逐步成为没有靶点病人的主要治疗策略。免疫单药治疗适用于PD-L1高表达的病人,而免疫联合化疗适用于所有肺癌病人,疗效比化疗时代好很多。在化疗时代,能实现5年生存的病人是非常少的,而免疫治疗的5年生存率在18%左右[4],最高可以达到32%[5],是非常了不起的数据。现在在国内有众多的PD-1、PD-L1单抗,这些药物往往要跟化疗联用。有化疗就有化疗的毒副作用,我们希望将来有一个更好的药物能够减少化疗的毒副反应,在与免疫治疗或者靶向联用时,疗效期待可以更好,并且安全性也有所改善。   所以,我们期待肺癌治疗的下一个时代——ADC时代尽快到来,希望ADC(抗体偶联药物)尽快应用到临床中来。   问 2、刚刚您提到ADC药物,最近也频频见诸报端,吸引了众多病友的关注。请您给大家详细介绍一下ADC药物到底是什么?   周彩存教授:ADC药物最大的好处是它带来了靶向性,通过抗体把毒素定向送到肿瘤部位,杀伤肿瘤细胞,而对正常细胞没有影响。以前我们给病人打化疗,大家会说杀敌一千,自损八百。这是因为化疗药物没有特异性,不能精准地作用在肿瘤细胞部位,所以化疗的毒副反应是难免的。   ADC就是我们给毒素装在了一个“卡车”上,这个“卡车”是定向的,可以把毒素直接运到肿瘤部位。这个“卡车”就是单克隆抗体,它跟肿瘤上的抗原高度特异性的结合,所以进入血液循环后就会跑到肿瘤部位去,不会跑到别的地方。抗体本身往往没有杀伤肿瘤的作用,所以我们要把毒素通过连接子挂到抗体上,也就是ADC药物。ADC药物通过血液循环到达肿瘤部位,被肿瘤细胞吞噬,通过溶酶体把ADC上携带的毒素释放出来,杀死癌细胞。部分新一代ADC药物的毒素还能通过扩散杀死临近的肿瘤细胞,我们称之为旁观者效应。   ADC本身是一个老概念,但随着技术的进步才得以实现。我们肺科医院在上世纪80 ~90年代就尝试过将单克隆抗体和毒素结合在一起,但那时候的单克隆抗体不是人源化的,用一次可以,第二次就没效果了。随着技术的进步,现在我们能生产人源化的单抗,进入人体后我们的免疫系统认为它是自身的,不是外来的,不会产生排异反应,所以可以多次应用。ADC的毒素部分也经过改良,有一代二代三代,现在MMAE、DXd这样的毒素越来越多,毒素的活性越来越强,毒素和抗体的连接也越来越稳定。所以现在ADC治疗成为了可能。   用一句话来说,ADC就是通过抗体把毒素或者诱饵定向送达到肿瘤部位,杀伤肿瘤细胞,而对正常细胞没有影响。   我们希望通过ADC定点清除癌细胞的特异性,改善肺癌治疗的效果,增强治疗的安全性 ,达到疗效和安全双优的治疗效果。   问 3、听了您的介绍,我们对ADC药物有了初步的了解。ADC药物是靶向肿瘤的抗体结合了细胞毒药物的一种新型疗法,那么ADC和我们熟知的靶向、免疫等疗法相比有怎样的区别?   周彩存教授:靶向治疗一定要在癌细胞中找到相应的靶点,并且这个靶点一定要在癌细胞的形成过程中起到关键的作用。如果靶点在癌的发生中不起作用,就不能用于靶向治疗。比如EGFR突变、ALK融合、ROS1融合,都会让细胞失去正常细胞的特征变成癌细胞,针对这些靶点的靶向药也已经应用到了临床中。所以说,靶向治疗是针对靶点的治疗,治疗靶点在癌症中发挥关键的作用。实现靶向治疗 一定要做检测,找出有相应靶点的病人,没有靶点的病人用上靶向治疗也没有效果。   免疫治疗跟靶向治疗不一样,它是通过免疫检查点来起作用,主要是PD-1/PD-L1通路。肿瘤细胞上的PD-L1与T细胞表面的PD-1受体结合会使我们杀伤肿瘤的T细胞丧失功能 ,缴械投降了。这样我们运用PD-1/PD-L1抗体使T细胞恢复杀伤肿瘤的作用。   而ADC也需要靶点,但靶点不一定在癌的发生机制中发挥作用。我们只需要这个靶点在肿瘤细胞中表达,而在正常细胞中不表达或低表达,这样我们通过靶点和单克隆抗体的结合,就能把药物带到肿瘤中去杀死癌细胞。   所以ADC既有靶向治疗的特征,又有免疫治疗的特征,同时ADC上携带的毒素还有化疗的特征。它把靶向、免疫、化疗三大治疗策略放在一起来杀伤肿瘤,应该是一个比较好的治疗策略。   问 4、感谢周教授详尽的介绍,给广大病友带来如此多的好消息。这些ADC药物的出现对肺癌治疗来说,意味着什么?   周彩存教授:意味着肺癌治疗的下一代革命。我一直讲肺癌治疗每隔10年会有一个大事件,上世纪90年代我们有化疗,本世纪前10年我们有靶向治疗,2010年后我们有免疫治疗。现在已经进入2024年,我想新的时代应当是ADC。   在美国针对HER2突变的治疗≥2线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我们看到有一款HER2 ADC已经批准上市了[6],有不错的疗效。还有HER3 ADC,用于靶向治疗失败的病人,看到数据也不错。另外,TROP2 ADC、B7-H3 […]

小D
小细胞肺癌终于有药了!双特异性抗体破局,新型药物Tarlatamab或可惠及大部分患者,疾病控制率70%!

小细胞肺癌终于有药了!双特异性抗体破局,新型药物Tarlatamab或可惠及大部分患者,疾病控制率70%!

小细胞肺癌可以说是最难治的癌症之一。虽然它对化疗较为敏感,但通常几个月内就会复发,总生存期很少超过8个月。近些年来频频发力的免疫治疗和靶向治疗,面对小细胞肺癌也是无可奈何。   不过在2023年的ESMO大会上,一种新型药物Tarlatamab给小细胞肺癌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1]。在II期临床试验DeLLphi-301中: 接受10mg/2周Tarlatamab治疗的广泛期小细胞肺癌患者,客观缓解率40%,中位无进展生存期4.9个月; 接受100mg/2周Tarlatamab治疗的广泛期小细胞肺癌患者,客观缓解率32%,中位无进展生存期3.9个月。   而且,Tarlatamab的安全性十分良好,研究中仅有3%的患者因不良反应停药。   小细胞肺癌虽然目前没有合适的靶向疗法,但也存在一些潜在的治疗靶点,比如δ样配体3(DLL3)。DLL3是一个抑制Notch信号传导的蛋白,在正常细胞中位于细胞内部,而在85%~94%的小细胞肺癌中,DLL3会被异常表达到细胞表面。 Tarlatamab就是靶向DLL3的一个双特异性抗体,另一端则靶向T细胞表面的CD3分子。这样,Tarlatamab就可以把T细胞带到癌细胞边上,引导T细胞去杀死肿瘤。 两端分别靶向癌细胞和T细胞的双特异性抗体,引导T细胞杀伤癌细胞 本次II期临床研究一共纳入220名广泛期小细胞肺癌患者,分为10mg/2周和100mg/2周两个剂量组。这些患者中位接受过2轮先前治疗,大多数患者都使用过PD-(L)1抑制剂。 10mg剂量组中有100名患者被纳入疗效分析,其中1人完全缓解,39人部分缓解,客观缓解率40%,另外还有30人病情稳定,疾病控制率达70%。中位随访10.6个月后,这些患者整体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达4.9个月,68%的患者存活超9个月。 100mg剂量组中,疗效并没有随着剂量的增加而增加。88名被纳入疗效分析的患者有7人完全缓解,21人部分缓解,27人病情稳定,客观缓解率32%,疾病控制率62.5%。中位随访10.3个月后,整体中位无进展生存期3.9个月,66%的患者存活超9个月。 10mg和100mg剂量组患者中位无进展生存期分别为4.9个月和3.9个月 而且,Tarlatamab的疗效十分持久。10mg剂量组和100mg剂量组获得缓解的患者,分别有55%和57%在数据截止时扔持续缓解,没有复发。 安全性方面,Tarlatamab的表现同样优异。研究中10mg和100mg剂量组最常出现的不良事件是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51%和61%)、食欲下降(29%和44%)、发热(35%和33%)、便秘(27%和25%)和贫血(26%和25%)。 两组患者≥3级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分别为26%和33%,分别有13%和29%的患者因不良事件减少或暂停用药,各有3%的患者终止治疗。10mg剂量组有1名患者死于治疗相关的呼吸衰竭。 目前,Tarlatamab已获得FDA的优先审查资格,并被授予了突破性疗法认定。后续的III期临床试验DeLLphi-304也已启动,期待它能让小细胞肺癌不再是绝症。 参考文献: [1]. Ahn M J, Cho B C, Felip E, et al. Tarlatamab for patients with previously treated small-cell lung cancer[J].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2023, 389(22): 2063-2075.  

小D
回顾2023:打破抗癌治疗长期「冰封」,ADC元年开启及抗癌五大进展!

回顾2023:打破抗癌治疗长期「冰封」,ADC元年开启及抗癌五大进展!

转眼间我们迈入了2024年,在过去的一年中,癌症治疗领域出现了不少新的变化,有的喜有的忧。   在这一年里,ADC药物持续发力,双特异性抗体迎来大爆发,而我们的老朋友免疫治疗,略微显得有些后继无力。而AI技术和基因编辑技术也在医学领域崭露头角,未来或许能成为我们对抗癌症的两大利器。 ADC持续发力 模块化设计优势初显 ADC,也就是抗体偶联药物,通过抗体的靶向作用,将化疗药精准带入肿瘤,有着“魔法子弹”之称。自2013年首个实体瘤ADC恩美曲妥珠单抗(T-DM1)获批以来,ADC的发展就进入了快车道,戈沙妥珠单抗(sg)、德曲妥珠单抗(T-DXd)等ADC药物相继取得惊人的疗效。 而在2023年,来自第一三共的DXd系列ADC药物继续大展身手,接连发布重磅数据: 靶向HER3的HER3-DXd在难治性EGFR突变NSCLC患者中取得了40.2%的客观缓解率,中位缓解持续时间也长达7.6个月,三代靶向药耐药患者也有一致的疗效。这一药物目前已经向FDA提交了上市申请; 靶向Trop-2的Dato-DXd在内分泌治疗耐药的HR+乳腺癌患者中,相比化疗降低了37%的疾病进展或死亡风险;在靶向治疗或免疫治疗耐药的NSCLC患者中,相比化疗降低了25%的疾病进展或死亡风险,非鳞状NSCLC患者疗效更佳; 已有“神仙抗癌药”之称,靶向HER2的T-DXd,也在泛癌种研究中取得成功,在HER2阳性的胆管癌、膀胱癌、宫颈癌等多种癌症中,取得37.1%的整体ORR,中位缓解持续11.8个月。其中IHC 3+患者的ORR达到61.3%,中位缓解持续22.1个月。       以上三种药物其实只有抗体部分不同,抗体上搭载的载荷,以及连接抗体和载荷的连接子都完全一致。这也凸显了ADC药物模块化设计的优点,只要更换不同的抗体,就可以靶向不同的癌细胞。   在将来,ADC药物的这一优势,或许能让抗癌药物的开发更加容易。   “咬”死癌细胞——双特异性抗体大爆发   双特异性抗体,也就是两端分别靶向两个不同靶点的抗体。这两个不同的靶点可以位于同一个细胞上,也可以位于不同的细胞上,比如癌细胞和T细胞。连接癌细胞和T细胞,引导T细胞去杀伤癌细胞的双特异性抗体也被叫做双特异性T细胞结合剂(BiTE)。 2014年,首个BiTE药物blinatumomab获批,但随后几种BiTE药物接连遭遇失败,这一领域也沉寂了好几年。但在去年5月~8月,四种BiTE新药在短短90天内接连上市,包括: ● 靶向CD3和CD20,用于治疗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Epcoritamab和Glofitamab; ● 靶向CD3和GPRC5D,用于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Talquetamab; ● 靶向CD3和BCMA,用于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Elranatamab。   而到了去年年末,又一种BiTE药物重磅数据出炉,靶向CD3和DLL3的Tarlatamab在广泛期小细胞肺癌患者中取得了40%的ORR和中位4.9个月的PFS,让这一恶性度极高的癌症有了特效药。 免疫治疗开疆拓土陷入瓶颈,围术期免疫治疗开创免疫治疗新模式   自PD-(L)1抑制剂大获成功以来,医学界掀起了一股寻找新的免疫检查点,开发新的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热潮,而如今似乎到了退潮的时候。 2023年,magrolimab等CD47抗体、tiragolumab和domvanalimab等TIGIT抗体遭遇多次滑铁卢,临床试验失败,甚至被宣布终止开发。这两个曾被寄予厚望的免疫检查点,或许要让人们失望了。 而在PD-(L)1抑制剂方面,不断扩展适应症的脚步似乎也要停下来了。K药治疗晚期前列腺癌的两项III期研究因没有益处终止,T药治疗复发性卵巢癌的试验也以失败告终。但在应用方法上,PD-(L)1抑制剂却带来了“围术期免疫治疗”的新概念。 Neotorch研究中的围术期免疫治疗 在2023年的ASCO年会上,Neotorch研究数据公布,III期肺癌患者在围手术期试验特瑞普利单抗+化疗,2年无事件生存率达到64.7%,相比仅使用化疗降低了60%的复发、进展或死亡风险。特瑞普利单抗也在新年的第一个工作日获批了围手术期免疫治疗的新适应症。 不只是特瑞普利单抗,度伐利尤单抗的AEGEAN研究、阿替利珠单抗的LCMC3研究、纳武尤利单抗的CheckMate-816研究也相继证明了围术期免疫治疗的优势。这一从术前到术后,贯穿全程的免疫治疗新模式,将让中早期肺癌患者活的更长、活的更好。 AI技术助力防癌抗癌 去年底ChatGPT发布,在网络上引起了不小的轰动。而除了聊天解闷,AI技术在医学中的应用更加引人关注。 首先就是癌症的筛查,用AI解读影像学检查,发现影像学专家也难以发现的早期肿瘤。来自互联网巨头阿里的胰腺癌筛查模型PANDA,识别CT平扫中的胰导管腺癌,灵敏度和特异性分别高达95.5%和99.9%,显著高于胰腺影像专家读取增强CT的结果。PANDA甚至还能通过肿瘤旁边的一些次要特征,识别CT图像之外的肿瘤。 另外,阿里在食管癌、肺癌、乳腺癌、肝癌、胃癌、结直肠癌等多种癌症的AI筛查上也已经取得了阶段性进展。将来或许仅需1次普通的CT平扫,就可以筛查所有的癌症。 除了癌症筛查,AI技术在抗癌药设计方面也有不少进展。像我们去年曾报道的胆管癌特效药——高选择性FGFR2抑制剂RLY-4008,就是一款由AI参与设计的药物。研究人员使用AI技术分析了FGFR蛋白构象的动态平衡,才由此设计出强效抑制FGFR2,而对FGFR1和3影响很小的RLY-4008。 同样用于药物设计的,还有来自百度的mRNA疫苗优化工具LinearDesign。它可以优化mRNA疫苗序列,使其能形成更多的二级结构,增强疫苗的稳定性,同时兼顾密码子的优效。 使用LinearDesign优化过的新冠mRNA疫苗相比原版,37度下水溶液中的半衰期延长4倍,在小鼠中诱导的spike蛋白抗体滴度升高128倍,中和抗体滴度升高20倍。 目前,已经有数个个性化mRNA疫苗在癌症治疗中显示出了不俗的疗效。如果能用LinearDesign进一步优化疫苗的序列,或许还能获得更好的疗效。 备受争议的基因编辑 2023年底,大洋彼岸的美国上市了一款天价药物,售价高达220万美元(约合人民币1570万元),用于治疗镰刀状贫血的Casgevy。更引人瞩目的是,它是首个获批上市的CRISPR基因编辑疗法。 自2012年两位女科学家Jennifer Doudna和Emmanuelle Charpentier合作开发CRISPR、Cas基因编辑技术以来,CRISPR的治疗潜力就备受关注,尤其是对于镰贫这样目前完全没法根治的罕见基因病。 但在另一方面,将CRISPR技术用于人体的医学风险和伦理风险也颇受争议。2018年曾用CRISPR技术“制造”抗艾滋婴儿的贺建奎,也因违规进行临床试验锒铛入狱,获刑3年。 或许,贺建奎和Casgevy之间最关键的差距在于“必要性”。毕竟预防艾滋病有很多更为成熟,更为安全的方法,但对于重症镰贫患者来说,如果不用CRISPR治疗,要么终生输血,要么尝试风险很高的骨髓移植,几乎没有别的办法。 此次CRISPR疗法获批,一方面给了镰贫患者获得治愈的希望,另一方面也让我们有机会观察将CRISPR用于人体会出现什么风险。将来,这一技术或许还将用于癌症的治疗,比如编辑出抗肿瘤能力更强的T细胞。 2023年已经过去,期待2024年能有更多更好的癌症新疗法诞生。    

小D
减肥惊喜!网红减肥针竟然还能防肠癌,最高降低44%的结直肠癌风险

减肥惊喜!网红减肥针竟然还能防肠癌,最高降低44%的结直肠癌风险

无需运动,不需主动限制饮食,每周打一针就能轻松减肥20斤!“减肥针”司美格鲁肽凭借神奇的减肥效果在今年夏天爆红网络。而最近又有一项研究发现,“减肥针”可能还有预防结直肠癌的作用。   美国凯斯西储大学医学院的科研人员分析1221218名2型糖尿病患者的病例发现,其中使用司美格鲁肽等GLP-1激动剂的患者,结直肠癌风险比使用二甲双胍的患者低25%,比使用胰岛素的患者低44%。   而且无论患者是否超重或肥胖,GLP-1激动剂都显示出了对结直肠癌的预防作用,在超重/肥胖患者中的预防作用更加明显。     结直肠癌是世界上最常见的癌症之一,美国癌症协会估计,它的发病率在男性和女性中都能排到第3位。而结直肠癌的发病,其实和肥胖、糖尿病等代谢问题关系很大。 目前,治疗糖尿病的药物种类繁多,除了最被人熟知的胰岛素和二甲双胍外,还有: ● 抑制碳水化合物吸收的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如阿卡波糖; ● 提高内源性GLP-1水平的二肽基肽酶4(DPP-4)抑制剂,如西格列汀; ● 抑制肾脏重吸收葡萄糖的钠-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2(SGLT2)抑制剂,如达格列净; ● 刺激胰岛素分泌的磺酰脲类,如格列美脲; ● 增加胰岛素敏感性的噻唑烷二酮类,如罗格列酮; …… 各类机制不同的降糖药 而最新出现的司美格鲁肽等GLP-1激动剂,除了控制血糖外,还有比上述各类药物都强的减肥作用。那GLP-1激动剂是否也能更好的预防糖尿病患者中高发的结直肠癌呢? 研究人员分析了美国50个州1221218名2型糖尿病患者的病例,比较了他们糖尿病药物使用情况和诊断糖尿病后15年内结直肠癌的发病率。结果显示,GLP-1激动剂相比大多数其它降糖药,确实有更好的结直肠癌预防作用: 相比胰岛素,GLP-1激动剂可以降低44%的结直肠癌风险; 相比二甲双胍,GLP-1激动剂可以降低25%的结直肠癌风险; 相比SGLT2抑制剂,GLP-1激动剂可以降低23%的结直肠癌风险; 相比磺酰脲类药物,GLP-1激动剂可以降低18%的结直肠癌风险; 相比噻唑烷二酮类药物,GLP-1激动剂可以降低18%结直肠癌风险; 相比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和DPP-4抑制剂,GLP-1激动剂也有降低结直肠癌风险的趋势。 而在超重或肥胖人群中,GLP-1激动剂对结直肠癌的预防作用更加明显,相比胰岛素、二甲双胍、DPP-4抑制剂、SGLT2抑制剂、磺酰脲类和噻唑烷二酮类分别可以降低50%、42%、23%、32%、37%和27%的结直肠癌风险。 不过研究人员也强调,虽然在超重或肥胖人群中预防效果更加明显,但GLP-1激动剂对体重正常的2型糖尿病患者也有预防结直肠癌的作用。这可能表示GLP-1激动剂除了减肥之外,还存在其它预防结直肠癌的机制。未来,研究人员还计划进一步研究GLP-1激动剂能否预防其它肥胖相关的癌症。 参考文献: [1]. Wang L, Wang W, Kaelber D C, et al. GLP-1 Receptor Agonists and Colorectal Cancer Risk in Drug-Naive Patients With Type 2 Diabetes, With and Without Overweight/Obesity[J]. […]

小D
警惕!骗子们盯上癌症患者的钱包,骗术再升级!看看这3个套路你会中招吗?

警惕!骗子们盯上癌症患者的钱包,骗术再升级!看看这3个套路你会中招吗?

地狱空荡荡,恶魔在人间。   在我国,“盯紧癌症患者的钱包”已经成为了一条复杂的产业链,他们抓住癌症患者们迫切的求生欲望,想尽一切办法给患者们编织着一个个「治愈」的美梦。每年我国新增超过400万癌症患者,在“屠夫”们眼中只是散发着金钱气息的香馍馍。 我们曾经曝光过不少癌症欺骗大家的骗局。但这些「治愈」会不断套上各种精美的包装,变着不同的花样来图谋我们的钱包。 经过长期大量的骗术“洗礼”,病友们大多提高了警惕,不会盲目的去相信某些“神药”、“偏方”、“澳洲药”。这是好事,但是骗子们也在学习,骗术也会升级,不会在原地等病友。 今天,我们就来盘点一些升级了的骗术与套路。 看似铁板钉钉的临床试验 实则被骗子们「移花接木」 病友们在学习进步,骗子们也在疯狂补课。经过正规主流媒体的科普,大多病友都知道,要判断一款药好不好,可不可靠,是需要临床数据的。 那种道听途说的“假药”,推广越来越难,于是骗子们也学会了顺势而为:反向利用临床数据,为骗所用。举一个实际的例子,小苏打不能治疗癌症是很多年前就被辟谣的事,但不断有骗子们打着「酸碱体质」的噱头招摇撞骗,也有不少患者掉进了所谓「碱性水」、「抗癌苏打水」这类的圈套。 小苏打治疗癌症的谣言究竟是怎么来的呢?我们从一项临床研究的论文说起。 2016年,浙江大学的研究团队发表了一篇关于碳酸氢盐可以显著增强TACE(动脉插管化疗栓塞术)抗癌活性的文章。这本来是个很不错的临床试验,其展现的疗效数据也不错,为接受TACE治疗的患者带来了疗效的提升。 但在骗子们嘴里,有治疗作用的不是TACE治疗,而是小苏打了。再继续夸张宣传,就变成几块钱的小苏打能饿死肿瘤,有效率100%;喝苏打水抗癌,喝苏打水调节酸碱体质…… 事实上,原文仅证明了小苏打作为配合用药能提高治疗效果,根本没有设计相关试验去验证小苏打的对肿瘤的缩小率。大概是这背后的利益牵扯让小苏打一夜间变成了抗癌“神药”。 这里要特别提醒一下,如果真的有患者去尝试口服小苏打片,说不定会导致胃穿孔。如果患者听信商家广告大量摄入苏打水,短期问题可能不大,但是长期这么大量摄入,可能会引发高血压。 总之,就是骗子利用已有的临床数据做“支持”,要么隐瞒核心、要么移花接木顾左言他,骗术升级。对于这类骗术,病友一般不容易识破,不过,只要回溯原文数据,即可破局。 强行「对号入座」 骗子们善用歪理不断洗脑 在癌症治疗的江湖传言中,有一个流传甚广的说法:我有一个朋友,吃了某某神医开出来的「中药」,癌症直接治好了! 好在现在大家的认识逐步提升,这样的套路渐渐不灵了,毕竟以讹传讹的事情太多,贸然相信很有可能会导致治疗时机的延误。 但骗子们也在不断进步,为了卖药赚钱,他们煞费苦心也是摸透了人性。这个骗局不信了?那就找个让你信服的理由! 于是,一套一套的各类「学说」出炉了:排毒疗法,以毒攻毒,酸碱调节,食疗抗癌……在骗子嘴里,这些都是有一套完整的假说和理论的抗癌大法。所谓的假说和理论当然都是编的,但是骗子们把它编得有板有眼,对患者们还要反复提及,一遍又一遍,年复一年,谎言说上千遍,变成了“真理”。可谓是要收获先播种。 这其中的代表非“排毒”莫属。在骗子们的「排毒理论」中,他们杜撰出人体内有一些说不清道不明的东西,叫“毒素”。这些“毒素”在体内短期或者长期积累就会对人体有害,于是要想身体健康,必须排毒。排毒不仅对各种疾病有效,对癌症也是一样有神奇的治愈作用。 通常接受排毒理论的群体,都是通过节食、禁食、或者服用某种特定的所谓「保健药物」来进行排毒的。排毒概念之所以得到这么广大的认可,究其原因还是这种概念击中了群体对健康的渴望,而骗子们则是看中其有大利可图。 大肆鼓吹「抗癌产品」的公众号 这样的伪科学传播的越广,骗子们自然也不会放过肿瘤患者。来看看这样一个精心编制的弥天大谎,你会不会上当: 在骗子们嘴里,排毒疗法有这样三大“好处”: 01 治疗机理不同:传统的癌症治疗采取的是压制和姑息法,而压制和姑息对病症可能暂时性的压制和掩盖,但不能根除。长期使用副作用很大,对人体有损害。而排毒疗法采用的是系统的康复疗法,标本兼治。长期使用不但对身体无毒,并且会增强人体的免疫排毒功能,恢复人体的治愈功能。 02 药物试验对象不同:抗癌药物一般使用动物做实验,而排毒疗法药物全部使用健康人做实验,更安全。 03 药物分子大小不同:抗癌药物大多是大分子,很难透过细胞膜屏障,排毒疗法药物全部为亚原子水平的微小分子,在人体内无任何通透屏障,吸收极快。 这样一套一套看似充满诱惑的歪理说给病友听,实在是太具有欺骗性了,再配上几个案例,基本就要入套了。   面对这些精心设计的弥天大谎,病友们如何自保?无他,心中牢记2个问题:该疗法一共治了多少人,每个人结果如何?有没有发表研究论文?   记住,只要是靠谱的疗法,一定是有数据有论文,没有就是套路。   套路终极版概率治癌,免费试用 套路一个接一个,骗子到底还是花了时间和精力去运作,去设套。但是有一种套路,简单粗暴——免费试药,有效才收费。 这真是抓住了许多病友们的核心痛处,经济压力大。肿瘤的治疗是一场长期的攻坚战,每一分钱都要花在刀刃上,这是许多病友的真实写照。先前介绍的那些假药毕竟是要花钱买的,大家还会斟酌一下,但免费用药,有效才交钱,估计很多人就要上套了。 有人会问,反正免费,无效也不损失什么。这就是这个骗局的“高明”所在。 这种药一般会进行概念包装(强化抗癌药效果,提高免疫力…),一千人个试用的人里,总有几个会起效的,有可能是抗癌药的作用,也有可能是患者本身的体质原因,总之不会是“假药”效果(从科学的角度剖析,在实际上在临床试验中,使用安慰剂也同样有可能出现有效的情况)。 这种“假药”可以是面粉、是水,批量成本基本可以忽略不计,利用概率,赚少数看起来“有效”的病友的钱,而病友对此深信不疑。 套路极深!这样骗局其实很容易识破,市面上不会有药厂和医院给病友免费试用的,如果有那是临床试验。 对于癌症,我们总希望更了解它,治愈它。这是一种美好的期许,希望这种期许最终是用事实说话,而不是靠编故事,靠想象。  

小D
横扫癌细胞!抗癌药物「AK组合」横空出世,汇聚当前最强疗法,癌症患者生存期直接翻倍!

横扫癌细胞!抗癌药物「AK组合」横空出世,汇聚当前最强疗法,癌症患者生存期直接翻倍!

在所有抗癌药物中,疗效最好的药物究竟是哪一款? 这个问题没有准确的答案。针对不同的患者,不同的抗癌药物可能会有着天差地别的疗效。但在所有药物中,有两类药物的表现格外出色,非常符合我们对于“疗效惊艳”的认知: 其一自然是免疫治疗,以PD-1抑制剂为代表的癌症免疫治疗大家已经很熟悉了,它真正实现了晚期癌症的治愈可能;而另一个,则是被称为「魔法子弹」的ADC类药物,对于靶点契合的癌症患者,它展现出了令人震撼的治疗效果,甚至可以挽救经历多线治疗后“无药可用”的癌症患者。 在联合治疗成为抗癌首选的当下,PD-1抑制剂与ADC药物这两种疗效惊艳的抗癌药物组合在一起,又是否会迸发出1+1>2的惊艳疗效呢? 答案是肯定的! 就在12月15日,默沙东宣布:美国FDA批准Pembrolizumab(帕博利珠单抗,Keytruda)联合Enfortumab Vedotin-ejfv(维恩妥尤单抗,Padcev)一线治疗局部晚期或转移性尿路上皮癌。 此次获批,美国FDA破天荒在截止日期前近5个月就批准了这个组合的适应症申请,同时这也是首个获批治疗膀胱癌的PD-1和ADC组合疗法。正是由于它横扫癌细胞的压倒性优势,医生们又给它取了个新的绰号,叫做「AK组合」(ADC药物+PD-1抑制剂K药),以此凸显它的抗癌“火力猛烈”。 至于它的火力究竟是不是如同我们所期待的那样,临床数据就是最好的佐证。就在今年10月,全球顶尖的欧洲肿瘤内科学会(ESMO)大会上,「AK组合」可谓出尽风头,EV-302临床展现出了非常优异的疗效。 一句话总结就是:患者的生存期直接实现了翻倍!这是非常了不得的一项数据。 ADC药物的家族成员,靶向Nectin-4的抗癌药物Padcev 相比于大名鼎鼎的PD-1抑制剂K药,ADC类药物Padcev大家可能稍显陌生。Padcev作为一种ADC类药物,它瞄准的靶点是Nectin-4,这个靶点在多个类型的癌症,尤其是膀胱癌中高表达。 临床前的相关数据显示,Padcev的抗癌活性是基于它与表达Nectin-4的细胞结合,并将抗肿瘤药物MMAE释放到癌细胞中,导致细胞出现程序性细胞死亡(凋亡)。通俗来说,它的抗癌原理就像是生物导弹,可以精准锁定癌细胞,并实现定点爆破。 ADC类药物中一个大名鼎鼎的「神仙抗癌药」DS-8201,就是其中的代表。抗癌的精准性与有效性是这类药物最大的特点。 1+1>2! 两个重磅药物创造超强「AK组合」 说了这么多,临床数据是检验疗效的最佳方法。我们就来看看这对「AK组合」的具体临床情况:EV-302(同时也是KEYNOTE-A39)研究是一项开放标签、随机、对照III期试验。其招募患者的标准是未经治疗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尿路上皮癌,评估「AK组合」联合疗法与化疗相比的疗效与安全性,研究共有886名患者入组。 在ESMO会议中,截止数据公布时,研究者们共开展了17.2个月的中位随访时间。令人震撼的数据来了: 与化疗相比,「AK组合」的患者无进展生存期出现了显著延长,达到了12.5个月,远高于化疗组患者的6.3个月,进展或死亡风险降低了55%; 与化疗组相比,「AK组合」的患者总生存期同样出现了显著延长的趋势,中位生存期达到了31.5个月,较化疗组的16.1个月相比近乎翻倍,同时患者的死亡风险降低了53%; 客观缓解率方面,「AK组合」也有明显的优势,与化疗组的客观缓解率分别为68%和44%; 还有一个非常惊艳的数字,「AK组合」为患者带来的完全缓解率(CR)达到了29%,部分缓解(PR)为39%!近三分之一的患者都实现了完全缓解,这个数据也远高于化疗组患者的12%。 最后,在安全性方面,「AK组合」的表现也足够让我们安心:本次临床中,这对组合最常见的(≥3%)3级或以上不良事件(AE)是斑丘疹、高血糖、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外周感觉神经病、腹泻和贫血。与既往公布的数据相比未发现新的安全性问题。   即便是作为普通读者,这些数据也足以让大家感受到这对「AK组合」抗癌的猛烈火力了。幸运的是,这对组合以极快的速度通过的FDA的审核批准,也为它们在中国的获批埋下了伏笔。   相信这对药物组合也很快就将展开中国地区的临床研究与适应症申请,咚咚也将持续关注,相信不需要多久,这对火力强劲的组合就能惠及中国的癌症患者。    

小D
1570万元!美国新药上市再现咋舌天价,「基因魔剪」CRISPR技术能否彻底斩断癌症进展之路?

1570万元!美国新药上市再现咋舌天价,「基因魔剪」CRISPR技术能否彻底斩断癌症进展之路?

1570万元!就在这两天,网友们再一次被美国药物的价格给震撼住了。   2023年12月8日,一款名为Casgevy的基因治疗药物获得美国FDA批准上市。它被获批用于治疗镰状细胞病(SCD)患者。   在这款药物的定价公布后,高达220万美元的药物价格(约合人民币1570万元)让它迅速火上热搜,夸张的价格让所有人都感到为之咋舌。当然,贵也有贵的好,在它夸张价格的背后,代表着满满的科学进步: 它是首个被FDA批准的,基于CRIPSR基因编辑技术的基因疗法。代表着一个重要的划时代突破。它将人类改变自身基因表达的「神话」转变为现实,或许也意味着人类历史上又一个「潘多拉魔盒」的开启。 「基因魔剪」——CRISPR基因编辑技术,是如何改变我们生活的 我们首先从人类的DNA遗传物质说起。 提起DNA,相信大家都不算陌生。我们身体的每一个信息都写入在体内的基因中,这些遗传物质忠实的记录着生命的基本构造和性能,决定了我们的高矮胖瘦、皮肤黑白、性格外貌,决定了我们的一切。 可是,当有一天,如果我们愕然的发现一把叫做“CRISPR基因编辑”的技术可以用来修改我们的基因——这对我们来说真的是一种非常奇妙的体验,它同时也有一个更为形象的名字——基因魔剪。 2012年6月28日,我们迎来了一个崭新的医学世界。这一天,顶尖学术期刊《科学》杂志刊载了一篇的历史性的论文,介绍了被称为“CRISPR”的全新基因组编辑工具,在医学界掀起了轩然大波。 它的诞生充满了偶然的色彩:CRISPR技术最初来源于原核生物的一种“免疫系统”,这是被用于防御致命病毒的一种生理机制。通过一系列的生物学操作,这种机制竟可以被我们人为控制,去调节我们自身的基因。 最初发现这个现象的,是一个正在攻读博士学位的学生,他将这种现象称:ClusteredRegularly Inter-Spaced Palindromic Repeats,CRISPR的命名就这样诞生了。 在接下来的十年里,CRISPR颠覆了整个生物医疗技术领域,不仅大大加速了基础科学的研发进程,也带来了许多有望从根本上治愈疾病的创新疗法。 2015年《科学》杂志将CRISPR评为年度科学突破;2020年,带来这一技术的两名科学家也斩获了诺贝尔化学奖的殊荣(值得一提的是,华人科学家张锋教授也在CRISPR技术的运用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时值今日,首个CRISPR技术落地的临床疗法终于诞生了。抛开它目前的定价不谈,这仅仅只是CRISPR技术能为人类带来变化的冰山一角。 而究竟是打开临床医学的新大门,还是打开一个「潘多拉魔盒」?这一切,都要看执着这把“剪刀”的手,是否有着一颗赤诚的初心了。 有的“疯狂科学家”用它作恶: 2017年3月至2018年11月,中国学者贺建奎通过伪造伦理审查书,招募了8对感染艾滋病的夫妇志愿者参与其“基因编辑婴儿胚胎”的试验,最终有2名志愿者怀孕,其中一名生下了震惊世界的双胞胎基因编辑女婴露露和娜娜。 这种完全不顾伦理和婴儿健康的鲁莽行为让疯狂的学者付出了代价:被判处三年有期徒刑,同时他还把脸丢到了全世界:被《自然》杂志评选为2018年十大人物,被称为“CRISPR流氓”。   而另一方面,也有赤诚的科学家们希望通过CRISPR的跨时代技术,为癌症治疗带来全新的希望。   2016年10月,四川华西医院正式启动了一项利用基因编辑技术(CRISPR-Cas9)改造T细胞进而用来抗癌的临床试验,当年10月28日,第一位肺癌志愿者接受了基因编辑改造后的T细胞回输治疗(与贺建奎最本质的区别是,这个临床试验只改变了免疫细胞的基因情况,而贺建奎是直接对人体胚胎进行基因编辑)。 这是全球范围内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第一次用于人体试验。这则消息引起了国内外专业媒体的高度关注,甚至连顶尖的学术杂志《自然》都为此发了新闻稿。在华西医院启动第一项用于癌症患者的临床试验以后,世界各国陆陆续续都启动了类似的临床试验。   2020年4月27日,卢铀教授主持的全球首个基因编辑技术改造T细胞治疗晚期难治性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试验结果,正式发表在了《自然.医学》杂志上。   这个临床试验入组的都是其他多种标准治疗失败的晚期、难治性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坦率地讲这些病友如果不参加这个临床试验,事实上也已经不存在公认有效的其他治疗方案,因此让这样一批极端难治的晚期肺癌患者来参加这个充满风险和未知的临床试验,是符合伦理要求的。   卢铀教授的团队所采用的治疗方案,是先从患者外周血中把单个核细胞分离出来,然后利用基因编辑技术把这群细胞中的PD-1基因敲除,然后利用专门的培养基、细胞因子和刺激因子把其中的T细胞扩增和活化出来,回输给患者。下图是临床试验大致的流程图:     共有17名晚期难治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入组。 试验过程中需要研究者们为患者抽血,送至实验室进行改造,最后将改造完成的免疫细胞回输给患者,这个过程平均需要25天。最终12名患者接受了基因编辑改造的T细胞回输治疗,平均每个人回输的细胞总数是1.33*109,治疗结果达成到了我们的初步预期: 安全性值得肯定 12位患者中没有3级以及3级以上较为严重的不良反应,发生的都是1-2级常见的输液反应、骨髓抑制等。 其中1名患者出现了1级的心律失常,考虑和回输的细胞中少量T细胞可能攻击了心脏细胞有关,不过该患者经过积极治疗,副作用缓解,后续还接受了第2、第3次细胞回输,并未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 免疫疗效值得肯定 基因编辑改造以后的T细胞可以长期在患者的外周血以及肿瘤组织中找到,持续的时间甚至超过1年以上。而患者在接受基因编辑改造的T细胞回输以后,外周血以及肿瘤组织中T细胞的类别、多样性都发生了改变,甚至出现了一部分高度怀疑是特异性针对癌细胞的抗癌的T细胞,这类细胞的比例有所提高。此外,基因编辑的T细胞回输以后,抗癌的细胞因子分泌增加了。 种种迹象表明,基因编辑改造的T细胞有一定的作用。   从临床疗效上来说,具备一定的抗癌实际疗效,但仍有改进空间 12位晚期难治性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接受治疗,2名患者疾病稳定,中位总生存期为42.6周。其中1名疗效维持时间最久的患者疗效维持时间76周,这位患者治疗后1年,复查PET-CT发现全身的病灶只剩下1处残留代谢活性。     一个晚期复发难治的非小细胞肺癌,基因编辑改造后的T细胞回输让这位患者疗效维持了76周,实属不易,也让研发这项技术的科学团队看到了一线希望。不过,12个志愿者里只有1个这样不错的案例,总体而言疗效还是有待提升。 究其可能的原因,主要有三点: 01 首先,是2016年时所采用的基因编辑技术还比较落后,整体的基因编辑效率偏低,大约只有5%左右的细胞完成了编辑。 02 其次,患者外周血中分离的单个核细胞中真正能识别癌细胞、真正能抗癌的T细胞比例很低,未经筛选直接基因编辑,哪怕最终扩增的T细胞总数达到了上亿个细胞,但是其中真正能抗癌的T细胞可能只有几万、十几万个,依然数量有限。 03 最后,癌细胞极其聪明,会开发出多种针对性的免疫逃逸的办法,单独使用T细胞回输,即使有效,疗效也很难长期保持。未来,或许需要考虑更复杂的设计或者联合治疗。   […]

小D
国产抗癌药,出海「收割」美国资本:一盒抗癌药海外最高18万,价格涨超30倍

国产抗癌药,出海「收割」美国资本:一盒抗癌药海外最高18万,价格涨超30倍

相信最近大家一定关注到我们自研5G芯片诞生的新闻了。   2023年8月,在华为新品发布会上,「遥遥领先」的中国自研5G芯片麒麟9000S登场,经历了1566天的无理制裁和封锁后,华为成功带来了我国的首款5G芯片,打破了一直以来海外的技术垄断。不管是不是华为的粉丝,我们都值得为之振奋与喝彩。     而就在最近,我们的国产抗癌药物也迎来了相同的高光时刻!而且取得的成绩更加辉煌:国产抗癌药成功「出海」在美国获批,在美售价比国内涨超了30倍!   国产抗癌药出海收割,价格涨超30倍 2023年10月29日,君实生物宣布:其自主研发的PD-1抑制剂特瑞普利单抗获批在美国上市,这是美国FDA批准上市的首个中国自主研发和生产的创新生物药; 无独有偶,2023年11月8日,和黄医药宣布:自主研发的抗肿瘤新药呋喹替尼经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准在美国上市,适应证是成人转移性结直肠癌。   更重要的是,这两者的在美国的定价都大大超乎了我们的想象。美国一盒5mg*21粒的呋喹替尼定价为25200美元,合计人民币约18万元;而特瑞普利单抗在美的价格为8892.03美元/支,折合成合成人民币约6.36万元/支。   而在中国,这两种药物目前均已纳入医保,在医保报销前的价格分别为呋喹替尼7500元/盒,特瑞普利单抗1912.96元/支。两种药物在美的售价分别是国内价格的24倍与33倍!   这就是我们药物研发能力迎头赶上,原研药的出海能为我们带来的自豪!我们也真的能有这份底气,告诉全世界我们的新药研发能力可以站在世界的最前端,中国人能享受到最先进的医疗水平!   PD-1抑制剂价差反转,是强大的药物研发能力给我们带来的底气 如果我们面前有一位“资深”的癌症患者,那他一定会告诉你在过去,癌症患者们想用上一款抗肿瘤新药有多难。 2014年,第一款癌症免疫治疗药物PD-1抑制剂于美国与日本上市,为癌症患者们带来了划时代的惊艳疗效。但受限于新药准入制度,直到2018年第一款PD-1才在中国获批上市。 在PD-1抑制剂真空的这四年间,我们的癌症患者及家属们为了“救命”,不惜远赴香港、日本等地的「黑市」,以每月8万元人民币的高昂价格购买PD-1抑制剂,为此还要百般与海关的官员沟通解释,规避药品走私的风险。而即便是在它真正在中国上市以后,最初的治疗费用同样不菲,高达2-3万元/月。 对于正常家庭而言,无论是每月8万元,还是每月2-3万元,都是一笔沉重到难以负担的开销。「望药兴叹」成为了那个阶段癌症患者们的常态。 情况的转变,是从第一个国产的原研PD-1抑制剂获批上市开始的。随着越来越多的原研PD-1抑制剂在国内获批上市,我们终于迎来了负担得起的「抗癌神药」。 2019年11月,首个PD-1抑制剂正式纳入医保基药目录,让PD-1抑制剂的价格降至每月2000余元。“抗癌神药”真正飞入寻常患者家,为患者带来实实在在的治疗获益。 而现在,我们迎来了国产原研抗癌药第三个阶段:扬帆!出海!在海外,我们的原研抗癌药可以设定更高的价格,来为后续更多的药物创新与研发积蓄力量,形成一个正向的良性循环。 特瑞普利单抗做到了,呋喹替尼也做到了,相信在未来,还会有更多的原研国产抗癌药扬帆出海,这是我们强大的药物研发能力给我们带来的底气。 只有掌握了核心医疗的核心技术,我们才能把握生存的权利 我们把内容再发散一点,拥有新药原研能力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它的不断进步,一定是我们最核心的技术——一切的科技都基于人的不断努力创新,而医药的进步,才能保障我们作为“人”的基本权利,生存。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一个故事说起: 在非洲存在一种致命的传染性疾病,被当地人称作“昏睡病”:患者的中枢神经被感染之后,会导致患者精神错乱、突发昏迷,最终死亡。这个致命疾病威胁着数百万人口的生命。 幸运的是,一家法国制药公司在研发抗癌药物时,无意中发现一种叫“依氟鸟氨酸”的药物成分,可以用于治疗“昏睡病”,被非洲患者群体誉为“复活之药”。 依氟鸟氨酸化学式 但由于这种治疗方法漫长而昂贵,除了少数有钱人,大部分穷人都用不起。更糟糕的是,由于“昏睡病”只发生在最贫穷的非洲地区,患者虽多,买的起药的人却很少,持有专利的原研药生产商干脆停止了生产。这回连少数非洲的有钱人也用不上药了,只能无奈“等死”。 有药不生产,眼看着这种疾病威胁着几百万患者的生命,制药厂却对药物生产置之不理——生产需要成本,但生产之后根本卖不出去。患者们和慈善机构都对此无能无力。 可很快,药厂忽然恢复了这种药物的生产,因为又有另一个研究机构发现了这种药物的其他用处——加入护肤品中,它可以控制女性脸部的毛发生长。数百万条患者的生命,比不上女性护肤品中的一点点美容作用。从这个故事来看,“生命无价”这个定义,只是资本面前一个“正义的悖论”。 对这些非洲人民来说,只有真正掌握了原研药物的核心专利技术,才能真正保障人民生存的权利。同样的,对我们也是如此,这个道理放之四海而皆准。 如果胜利有颜色,那它一定是中国红! 原研药物如此重要,我们想必都认识到了。但与之矛盾的是,原研药物的研发需要具备大量基础科学的进步与雄厚的研发资金。在过去,中国始终不具备这样的研发能力,能做的就只有承受高额的药价与待药物专利保护期过后进行仿制药的制作。但20年的时间差,却是所有患者生命不能承受之痛。 幸运的是,中国的医疗领域没有让我们等待太久!这群无双的“国士”,中国的医药研究者们仅花费了短短二十年时间,就做到了发达国家们百年底蕴才可完成的工作。从2011年中国第一个自主研发的小分子靶向药物埃克替尼问世,再到如今我们已经成为了全球最顶尖癌症学术会议,诸如ASCO会议、ESMO会议的常客,我们的临床数据能让世界都为之喝彩,这也正是我们的底气。 中国制药企业起步晚,但我们看得到它的进步,近些年来的成果和成就,充分体现了中国学者的智慧,也标志着民族医药企业已经从仿制走向了创新,为我们的患者带来了全球最顶尖的治疗药物。 中国的药物研发水平如今已经迎头赶上世界领先水平,可以骄傲的说,我们的原研药物也已经属于世界的顶尖水平。无论在哪一个领域,如今我们终于可以充满底气的说上一句:如果胜利有颜色,那它一定是中国红!  

小D
益生菌还能赶走“超级细菌”!粪便移植再有治疗新思路,患者耐药菌转阴率近9成

益生菌还能赶走“超级细菌”!粪便移植再有治疗新思路,患者耐药菌转阴率近9成

如果评选近100年来医学领域的重大成功,抗生素绝对有一席之地。自诞生以来,各种抗生素就是人们对抗细菌感染的法宝,也为二战后平均寿命的增长做出了很大贡献。   但是随着抗生素的普及,又产生了一个新的问题——多重耐药菌,也被人们称为“超级细菌”。 每年都有不少“超级细菌”导致严重感染甚至死亡的案例发生。特别是一些免疫力较弱,本身就需要预防性使用抗生素的人,更易发生耐药菌的感染。好在最近科学家们找到了耐药菌的一个命门。 近日,埃默里大学医学院通过粪菌移植成功清除了肾移植患者体内的耐药菌[1]。完成FMT治疗的9名肾移植患者中有8人多重耐药菌(MDRO)培养成阴性。而且相比未接受FMT治疗的类似患者,接受FMT治疗的患者复发MDRO感染也更晚。 关于肠道菌,咚咚已经介绍过不少了,它可以增强免疫治疗效果,预防化疗后的腹泻,在癌症治疗中起了不小的作用。但其实肠道菌也不都是“好人”,很大一部分肠道菌属于机会致病菌,平时可以为人体健康添砖加瓦,但抵抗力弱时也能感染人体,造成疾病。 像癌症治疗中的化疗、器官移植后的抗排异治疗,都会削弱人体免疫力,给机会致病菌以机会,这时往往就需要预防性应用抗生素,来避免机会致病菌造成的感染。但长期使用抗生素又会让患者体内的机会致病菌产生耐药性,万一还是发生了感染会更加难以处理。 不过细菌产生耐药性也是有代价的,在没有相应抗生素的环境中,耐药菌其实竞争不过没有耐药性的细菌。换句话说,我们可以用没有耐药性的细菌去竞争性清除免疫抑制患者体内的耐药菌,比如粪菌移植。 本次研究一共纳入了11名肾移植患者。他们都曾出现过MDRO感染,并在感染后经粪便培养证实肠道内仍有MDRO定植。他们感染的MDRO包括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CRE)、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肠杆菌(ESBL,对多种头孢菌素、青霉素、单环类抗生素耐药)、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和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MDRP)。 在研究中,有5名患者在开始FMT前预先观察了36天,所有这5名患者体内的MRDO均保持存在,无一人清除。 之后,10名患者接受了第一轮FMT治疗: 36天后,其中6人体内的MRDO转阴。MRDO未转阴的4位患者中,除1人受疫情影响退出外,其余3位又接受了第二轮FMT治疗,36天后其中2人体内MRDO转阴。 进一步的分析也证实,他们体内的耐药菌被同种的非耐药菌所取代。治疗过程中也没有发生FMT相关的严重不良反应。 也就是说9名按计划完成治疗的患者中,8人体内的MRDO都通过FMT成功清除。而且相比埃默里大学医院PREMIX肾移植队列中的类似患者,研究中接受FMT治疗的患者MRDO感染复发的时间也被明显推迟。 接受FMT治疗的患者,MDRO感染被推迟 在抗生素使用日益广泛的今天,耐药菌定植和感染的增多一直被认为是一个不可避免的问题。而通过FMT清除耐药菌,或许还能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突破口。 参考文献: [1]. Woodworth M H, Conrad R E, Haldopoulos M, et al. Fecal microbiota transplantation promotes reduction of antimicrobial resistance by strain replacement[J]. 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 2023, 15(720): eabo2750.  

小D
重磅!最新复旦版《中国医院排行榜》出炉,癌症患者该去哪个医院,一文看懂!

重磅!最新复旦版《中国医院排行榜》出炉,癌症患者该去哪个医院,一文看懂!

患了癌症,到底去哪家医院最权威?哪家医院可以得到最好的治疗?   相信所有癌症患者或癌症家属都会存在这样的疑问。癌症作为我们人类面对的最为复杂的一类病症,到底怎么样才能找到一家顶尖权威、能给我们最好治疗方案的医院? 对于这个问题,不少患者都处在盲人摸象的状态,只能听人介绍或是百度查询,最后的结果总是不尽如人意。 现在我们有了一个相对权威的答案了!最新发布的2023年度复旦版《中国医院排行榜》,来了! 从2010年开始,复旦大学医院管理研究所每年都会推出上一年度的《中国医院专科声誉排行榜》和《中国医院排行榜》。这份榜单,由来自中华医学会、中国医师协会的4000多名专家参与评审,综合考虑学科建设、临床技术与医疗质量、科研水平等三方面因素,是一份业内公认靠谱的榜单。  在这份榜单上,不仅有全国医院的综合排名,同样有着肿瘤科室的专业排名,让咱们清清楚楚的找到治疗癌症最权威的医院。有了这份榜单,治疗肿瘤找医院就容易多了。 让我们来看看,2023年,到底去哪家医院问诊最合适: PART1 进入综合排名前25的,是这些医院 从综合排名医院的地区分布来看,我国医疗资源分布还是重点集中在北上广等特大城市,你所在的城市有医院上榜吗? 当然,可能有的朋友会担心综合排名而非肿瘤专科治疗的排名,对肿瘤患者来说可能并不适用。在这次2023年度复旦版《中国医院排行榜》中,同样还发布了肿瘤学专科前十名的医院排名,大家不妨也可以参考这个排名: PART2 进入肿瘤专科排名前10的,是这些医院 结合综合排名与肿瘤学科的专业排名,希望这份排行榜单能帮助你找到更加权威的肿瘤治疗医院。  

小D
绕过癌细胞表面防御,直击细胞内部!全新抗癌机制带来更优药物,或可通杀全部癌症!

绕过癌细胞表面防御,直击细胞内部!全新抗癌机制带来更优药物,或可通杀全部癌症!

在癌症中,有几个一度被认为“不可成药”的治疗靶点,比如KRAS、TP53、磷酸酶等等。它们“不可成药”的原因各有不同,但都有一个共同的原因——位于细胞内部。 因为细胞内部是抗体类药物无法触及的区域,只能依靠小分子药物去靶向。不过最近,杜克大学的科学家们利用一种特殊的抗体——二聚体IgA(dIgA)实现了细胞内靶点的靶向治疗[1]。 这种抗体可以通过上皮细胞表面的IgA/IgM 聚合免疫球蛋白受体(PIGR)进入细胞,与细胞内部的靶蛋白结合,并促使细胞把靶蛋白排出体外。 在小鼠中,靶向相应突变蛋白的dIgA抗体有效抑制了KRASG12D突变卵巢癌、KRASG12D突变肺癌和IDH1R132H突变结肠癌的生长。 dIgA可以进入肿瘤细胞,靶向细胞内靶点 抗体类药物如今已经是癌症治疗领域一支重要的力量,免疫治疗有帕博利珠单抗,靶向治疗有曲妥珠单抗,以及当前的热点抗体偶联药物(ADC)。不过这些不同的抗体类药物,绝大部分使用的都是同一类抗体——IgG。 而在人体中,除了最常见的IgG以外,还有IgM、IgA、IgD和IgE四类抗体,它们的职责各有侧重,共同构成人体的免疫屏障。这些其它类别的抗体其实也可以做成药物,而且有一些特殊的性质可以利用。 像IgA,它有一种特殊的二聚体形式(dIgA),可以被黏膜上皮细胞通过PIGR摄取后分泌到黏膜表面,是参与粘膜免疫的主要抗体,构成人体第一道防线。而大部分上皮来源的肿瘤细胞表面同样有PIGR,可以摄取dIgA。这一特点或许可以用来靶向癌细胞内的靶点,比如KRAS。 dIgA被上皮细胞摄取并分泌到黏膜表面 研究人员生成了针对KRASG12D突变的dIgA抗体,在KRASG12D突变卵巢癌细胞中测试了它靶向细胞内KRASG12D突变蛋白的能力。结果显示,dIgA抗体成功进入癌细胞内部,捕获细胞内的KRASG12D突变蛋白,最终一同被排出细胞,导致癌细胞内KRASG12D蛋白浓度降低,而且野生型KRAS的细胞不会受到影响。 dIgA(绿色)进入细胞,捕获KRASG12D蛋白(红色) 在KRASG12D突变卵巢癌小鼠中,靶向KRASG12D的dIgA也有效抑制了肿瘤的生长,治疗效果与在研的小分子KRASG12D抑制剂MRTX1133相似。而且由于抗体的体内半衰期较长,治疗期间也不用像MRTX1133那样频繁的给药。 靶向KRASG12D的dIgA有效抑制肿瘤生长,程度与MRTX1133类似 此外,研究人员还在普遍表达PIGR的肺癌和PIGR表达水平相对较低的结肠癌小鼠模型中,测试了靶向KRASG12D和IDH1R132H的dIgA抗体的治疗效果,均有效抑制了肿瘤的生长。 研究人员表示,PIGR在大多数上皮来源的恶性肿瘤中均有表达,使用dIgA靶向细胞内蛋白的方法或许还可以用于更多种类的癌症。目前,他们正在进一步改良治疗用的dIgA抗体,延长其在体内的有效时间,并改进dIgA的生产方式,希望最终将其推向临床。 参考文献: [1]. Biswas S, Mandal G, Anadon C M, et al. Targeting intracellular oncoproteins with dimeric IgA promotes expulsion from the cytoplasm and immune-mediated control of epithelial cancers[J]. Immunity, 2023.  

小D
2年14万!O药援助项目新升级!适用于晚期一线胃癌/食管癌患者

2年14万!O药援助项目新升级!适用于晚期一线胃癌/食管癌患者

寒冬来临,咚咚为患者朋友们带来一则暖心消息啦!   近日,我们从中国癌症基金会官网获悉,为减轻患者经济负担,简化申请流程,提高患者获得O药治疗可及性,基金会将对“欧狄沃患者援助项目”中一线治疗晚期/转移性胃癌、胃食管连接部癌/食管腺癌适应症及一线治疗晚期/转移性食管鳞癌适应症[1]调整援助方案:患者完成原第一年度援助周期(两个阶段)进入第二年度援助周期时,能够继续从欧狄沃治疗中获益且未发生疾病进展或产生不可接受的毒性,即可获得第二年度内的药品援助。 中国癌症基金会官网截图 读起来有点绕口,先来简单解释一下这个新方案:晚期一线胃癌/食管癌患者完成第一年度援助申请与治疗后,即可获得第二年度赠药,直至疾病进展或参与项目满24个月。   粗略折算下来,原来的援助项目是1年14万左右,现在是2年14万左右,患友们的购药支出最多可再降50%。如果再叠加地方城市医疗保险,支出还可进一步减少!下图为根据以上信息所整理的直观展示,图片来自中国网。      不得不说,这两天对于上消化道癌症患者,尤其是胃癌患者,应该是分外暖心的。11月29日,我们刚刚度过了第五个“胃癌关爱日”,在社会各界的关爱中,体会到抗癌不孤单;紧接着又收到了“欧狄沃患者援助计划更新”的消息,让抗癌减负担落到了实处。   下面让咚咚给大家详细解读一下升级后的患者援助项目以及各位最关心的“数学题”,一定要看完!   更长生存证据 更足用药信心   2021年,O药(欧狄沃/纳武利尤单抗)联合化疗成为首个在中国获批晚期胃癌一线治疗适应症的免疫治疗,并在晚期食管癌一线治疗适应症的获批后首度完成了对上消化道肿瘤一线治疗的全覆盖,是领域内当之无愧的先行者。不过对患者来说,新药获批适应症只是第一步,能否坚持用药,用药后能否实现更长生存才是更重要的考虑。 在这一点上,O药也有大型Ⅲ期临床长期随访数据作为支撑。以CheckMate-649中国亚组两年随访结果为例[2]:接受纳武利尤单抗治疗方案的患者中,有接近40%中国患者生存超过两年[3],超过40%的晚期胃癌患者在接受治疗第二年时疾病无进展,两年无进展生存率接近30%[3]。 在2021年,咚咚曾经分享过一位入组CheckMate-649的晚期胃癌患者。这位年过七旬的马奶奶,在经历了纳武利尤单抗治疗后,不仅实现了临床治愈,而且身体愈发硬朗,每天还可以下地做农活。如今,马奶奶的总生存期目前已经迈向7年大关,她的故事给了无数晚期胃癌患者更加有血有肉的信心。点击查看马奶奶的故事👉晚期胃癌第四年,七旬奶奶身体硬朗,每天还能下地干农活 叠加城市普惠医保 费用还能再降低   接下来咚咚就和大家一起聊聊最关心的事情:对于患友来说,新方案到底能省多少钱? 临床上使用纳武利尤单治疗方案会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有所差别,因此相应的用药支出也略有不同,从上文的图片中可以看到,如果患者接受360mg/次、每3周一次方案进行治疗,只要自付4次,即可获得后续最多两年的赠药,相当于两年治疗只需14万元左右,相比原方案可以再省50%。有部分患友是在更新之前加入了项目,关于新旧桥接方案的疑问,可以直接拨打基金会欧狄沃患者援助项目热线400 669 0906进行咨询。 除了患者慈善项目的升级,现在很多城市都开通了具有本地属性的补充医疗保险,像O药这样的创新特药早早就进入了报销范围。参加援助计划的患友们可以继续叠加补充医疗保险,用药支出再降低!以上海和广州为例,咚咚帮大家查好了相关政策。 上海 O药适用于“沪惠保”中“特定高额药品费用保险金赔付政策”。在参加患者援助项目的基础上,保险期内,非带病参保的患者可以再报销70%;即使是带病参保,也可以享30%的报销。具体报销理赔的流程可以查阅“沪惠保”微信公众号。 广州 O药适用于“穗岁康”中“待遇二,住院合规药品费用和检验检查费用补偿”以及“待遇三,门诊合规药品费用补偿”。在保险期内,扣除相应免赔额后患者的用药支出可以分别按照70%和50%进行报销。同样的,符合要求的患者可以在参加患者援助项目之后,还能就自费的部分再进行报销。具体报销理赔的流程可以查阅“穗岁康”微信公众号。   写到这里,咚咚不得不感慨,这是一个好时代。一方面,不断涌现的治疗药物填补了过去肿瘤治疗在药物上的匮乏,尤其是免疫治疗的飞速发展,大家有目共睹;另一方面,政府、企业、基金会等社会各方组成的合力,支持起了越来越多的患者援助项目和创新支付政策,让药物可及性持续提升。相信未来,患者可以用更低的费用获益于前沿药物,争取更长生存!     参考资料: [1]. 纳武利尤单抗联合含氟尿嘧啶和铂类药物化疗用于一线治疗晚期或转移性胃癌、胃食管连接部癌或食管腺癌和纳武利尤单抗联合氟嘧啶类和含铂化疗用于一线治疗晚期或转移性食管鳞癌。 [2]. Lin Shen, Yuxian Bai, Xiaoyan Lin, et al. First-line nivolumab plus chemotherapy vs chemotherapy in patients with […]

小D
最新医生问答
最新抗癌笔记
top3

新年打卡

2024年02月17日
top4

好久没来

2024年02月17日
top5

CR

2024年02月01日
top6

七周年纪念!

2024年01月25日
扫描下方二维码回复 666 获取解锁验证码
步骤:[ 打开微信]->[ 扫描上方二维码]->[关注"三阴姐妹互助圈"公众号输入 666 获取验证码],即可永久解锁本站全部文章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