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抗癌知识正文

被基因检测“撕开的”灰色产业链

|2022年07月06日| 浏览:3467

基因检测的普及,正在形成一个潜力巨大的市场;然而,商业价值起飞的背后,基因检测乱象也正在蔓延。

从“检测外包”到“促销回扣”,从“报告造假”到“隐私裸奔”,基因检测背后的灰色江湖,如何收割新一轮韭菜?

基因检测“五宗罪”

基因检测的普及,从遗传疾病的辅助诊断到辅助生殖,从肿瘤伴随诊断到癌症早筛早诊,从新冠检测到催化引爆的病原微生物NGS测序(新一代测序)。

然而,繁荣的市场背后,也滋生了乱象。

◆ 基因检测的滥用,首当其冲

当下,基因检测在很多肿瘤诊疗、感染病原确定、生殖遗传疾病的确定中被视为必要程序。

但由于基因检测费用相对较高,医保无法覆盖,造成钱花了,却并不是所有病人都会从基因检测分析中获益,反而给病人增加了经济负担。

放眼望去,除北京外,全国其他省份都没有将基因检测纳入医保。

这种院外模式的中空地带,自然就滋生了操作的漏洞。

在严重依赖个体推荐、缺乏监管的模式之下,回扣自然成为最好的促销手段。

仿制药“带金销售”的范例,完美地嫁接到基因检测的行当之中。

国内名列前茅的三甲医院,早已经被基因检测公司的销售层层包围。

基因检测的“医药代表”,普遍拿出30-50%的回扣给到具有决策能力的医生和科室。

“推广-使用-回扣”极易形成正循环,过度使用的无序竞争环境就不可避免的落地生根。

◆  乱象之二,检测外包

数据显示,自2016年以来,全国基因检测相关企业年注册量均在1500家以上,现存基因检测相关公司达到8720家

图片

图1 基因检测新公司注册数统计

数据来源:企查查

这么多的基因检测公司,当然不可能都具备真正的检测能力。

受限于设备投入、技术和人才,不少的公司只具备局部或单一方向的检测能力。

甚至乎,不少公司只是 “销售代理”的空壳公司。

它们只需要负责“拿单”,再转给有检测能力的大机构,赚取差价。

药品销售代理制的模式,再一次完美地复刻到基因检测公司。

例如,国内真正具有全方位新型分子检测手段(包括mNGS)做病原诊断的公司只有几家龙头,包括华大因源、微远基因和金匙医学等,但市场上,揽收病原诊断业务的基因公司多如牛毛,随便一家三甲医院,候选名单至少5家以上。

此外,随着基因检测业务的不断细分,不同基因检测公司的业务专长不尽相同,单独一家很难覆盖所有类型的检测,还保证行业领先的检测水平。

“结盟”自然就成为不少基因检测公司的选择。

例如,迪安诊断是一家专注于提供仪器、试剂、耗材、软件等产品的检测公司,在肿瘤筛查和病原检测领域实际上没有太先进的检测技术,但它具有广泛的销售网络,它基于自己销售优势揽收了不少基因检测的单子,再外包给像微远基因、燃石医学等龙头企业,中间赚取20-30%不等的差价。

业务单子的相互输送,一方面增加了患者的经济负担,另一方面也为维权带来新的难度。

更有甚者,“三道贩子”、“四道贩子”比比皆是。

所以,在网上某就医问询平台,同一个肿瘤分型基因检测业务,不少患者或家属公开报价范围在8000元到20000元不等,价格偏差极其大。

◆ 乱象之三,贩卖焦虑

激烈的市场竞争,进一步发挥了基因检测公司的“主观能动性”。

它们开始贩卖焦虑,向非适应人群拓展,逐步从医疗级向消费级进军。

目前市场上提供的消费级基因检测,有祖源分析、遗传特征相关,有跟易感疾病、健康风险、营养代谢、运动能力相关的,也有针对减肥人士和孕妇的,甚至还有酒精代谢能力、防雾霾抗污染力、儿童天赋等方面的检测。

两毫升唾液就能检测,解密身体奥秘,让孩子不要输在起跑线上…

各式各样的广告,简直是夺人眼球,层出不穷。

◆ 乱象四五,报告造假、隐私泄露

据了解,目前不少基因检测项目的毛利率均在90%以上。

暴利之下,谁都想分得一杯“羹”,自然也就诞生各种各样的套路。

由于目前基因检测大多没有行业标准,通过什么数据库比对,依据什么标准判定,基于什么方法解读、检测结果的权威性等等,大多公司含糊其辞。

大部分的检测报告只有简短的几行字,或者几个简单的数据,其余大部分是固定模板,消费者基本难以识别真伪。

此前有新闻报道,某宝基因检测公司客服答复:“每个公司的测评和数据分析不一样,但大致都能反应一个人的基因特征”,因而,不少公司为了更大的暴利,就胆敢铤而走险,报告造假。

另一方面,捆绑销售、信息共享也层出不穷。

保险公司、保健品公司、医疗美容机构等目前都会有一些基因检测的捆绑业务来提高他们所谓的权威性,这也逐渐成了营销的核心模式。

不够严谨科学的基因检测,正在沦为不恰当的工具和不合规的营销手段。

百亿“大饼”待瓜分

根据《中国基因测序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报告》测算,2020年我国基因检测市场规模达158.6亿元,消费者规模达859万人。

预计到2022年,中国的基因检测的市场规模进一步扩大,将达到200.6亿元,消费者规模将为2984万人。

2020年至2025年期间,中国基因检测市场规模复合增速预计保持在20%以上。

亦即预计到2025年,市场规模将突破346亿元,消费者规模将超过5156万人。

图片

图2 中国基因检测规模预测

数据来源:《中国基因测序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报告》

随着基因测序行业的高速发展,助推着临床诊断、药物、个体化治疗、消费、农业等领域发生巨大变革,行业关注度随之越来越高。

此外,基因检测作为健康管理的先进手段和新兴方向,消费级基因检测和癌症筛查基因检测在健康管理市场中的比重正在逐步加大。

消费级基因检测和癌症筛查基因检测逐渐成为各大医院、体检中心的必备检测项目。

可以预见,未来基因检测的渗透率会越来越高,基因检测的应用即将步入爆发期。

或许,基因检测将可能成为医疗板块下一个现象级的应用。

如何有序发展?

基因检测的临床应用,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多、更精准的诊断和治疗信息,有助于患者的个体化治疗。

它在提高疗效的同时,也降低了不合理用药产生的毒副作用。

这是技术变革为临床治疗带来的巨大进步。

但是,在商业利益的驱动下,让本是利国利民的好事带来了纷繁复杂的乱象。

为了避免基因检测步入仿制药品的后尘,建议如下:

1)国家强有力的监管。在美国,企业需要获得政府颁发的临床实验室执照(CLIA)才能从事检测业务。在市场准入方面,必须提高门槛,推动资质审核的常态化。

2)采购阳光化。推动公开透明的基因检测招标采购,严打院外市场,特别是“带金销售”模式,发现一起查处一起。

3)建立推荐指南,把关人强化学习。医务人员是关键把关人,要加强业务学习,提高专业水平,掌握基因检测的适应范围和潜在价值,以病人利益最大化为最高准则。

如果乱象发展到刺痛整个医疗行业,说不定,药品的监管措施,也照猫画虎,应用到基因检测领域。

点击查看全文


本文仅供医学药学专业人士阅读

本文来源: 药智网 发表,转载请注明来源!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关键词:
把癌症变成慢性病!肺癌脑转移,吃着靶向药也能健康生育儿女双全
上一篇

把癌症变成慢性病!肺癌脑转移,吃着靶向药也能健康生育儿女双全

全国首个双抗价格出炉!13,220元/瓶的价格是真香还是过于自信?
下一篇

全国首个双抗价格出炉!13,220元/瓶的价格是真香还是过于自信?

阅读相关文章
最新医生问答
最新抗癌笔记
top3

新年打卡

2024年02月17日
top4

好久没来

2024年02月17日
top5

CR

2024年02月01日
top6

七周年纪念!

2024年01月25日
扫描下方二维码回复 666 获取解锁验证码
步骤:[ 打开微信]->[ 扫描上方二维码]->[关注"三阴姐妹互助圈"公众号输入 666 获取验证码],即可永久解锁本站全部文章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