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与疾病抗争的漫长征途上,每一个患者和家庭都书写着独特的生命故事。我的父亲,一位 77岁的老人,在过去超过 8 年的时光里,与胆管癌合并门脉癌栓展开了艰苦卓绝的斗争。这段充满艰辛与希望、挑战与突破的治疗历程,不仅是一个家庭的坚韧见证,更承载着无数医学探索与生命奇迹的可能,希望能为同样面临困境的人们带来启示与力量。
2017 年 7 月,原本身体硬朗且无乙肝病史的父亲,开始出现食欲不振的症状。或许是出于对疾病的忽视,这一异常状况竟被拖延至 10 月。当终于走进医院进行胃镜检查时,结果令人揪心——胃底食管静脉曲张,这一结果提示着肝硬化的存在。而血液肿瘤标志物检测数据更是敲响了警钟:癌胚抗原高达 24.8ng/ml,CA - 199 飙升至 4387u/ml。10 月 31 日的核磁共振检查进一步证实了残酷的现实:肝左外叶出现 94*61mm 的肿块,右肝存在 27mm 的转移灶,同时伴有腹膜后淋巴结肿大和脾大。
由于我们常住北京,第一时间选择前往北京 301 医院寻求治疗。起初,医生原计划通过手术切除肿瘤,但复查核磁时发现的门脉癌栓问题,无情地剥夺了手术治疗的机会。无奈之下,父亲从外科转入介入科,并于 17 年 11 月 22 日接受了介入治疗,注入表柔比星和氟尿嘧啶等化疗药物。然而,介入治疗带来的副作用如汹涌的潮水般袭来,发烧、肝区疼痛、食欲不振等症状让父亲饱受折磨。当时外科医生给出的建议是姑息治疗,并计划在介入治疗后进行射波刀治疗,医生还开具了替吉奥药物,让父亲在等待射波刀治疗期间服用。
但我们内心充满不甘,不愿轻易接受这样的命运安排。于是,我们跑遍了医院所有的肿瘤科室进行咨询。肿瘤内科给出的方案只有化疗,预计生存期仅为半年到一年;放疗科则表示胆管癌对放疗不敏感,治疗意义不大;外科手术更是早已没有可能。就在陷入绝望之际,通过中介联系到的美国医生视频会诊带来了新的希望曙光。美国医生提出:首先,必须进行病理诊断;其次,开展基因检测,为后续免疫靶向药物治疗提供指导;再者,推荐胆管癌主流化疗方案——吉西他滨 + 顺铂,后续可根据实际情况加用免疫疗法;最后,密切关注肿瘤变化,一旦缩小到合适程度,或许能争取手术治疗的机会。
按照这一诊疗意见,我们立即进行了 B 超定位下的肝穿刺取组织活检和基因检测。病理诊断结果显示为中低分化腺癌,而基因检测结果中一个关键信息令我们振奋不已——MSI - H(微卫星不稳定),这种情况仅有 5%的出现几率,意味着父亲对免疫治疗可能会有较好的反应。(值得一提的是,如果一开始就进行肝穿刺,获取病理信息会相对容易许多,但介入治疗后肿瘤细胞遭到严重破坏,使得获取活性肿瘤组织的难度大幅增加。)
12 月底,父亲在 301 医院生物治疗科开启了吉西他滨 + 顺铂 + pd - 1 的联合治疗方案。一个疗程大约需要住院治疗一周,随后休息 15 天。经过 2 个疗程的治疗,核磁检查显示肿瘤缩小至 58*45mm,治疗效果显著。然而,新的副作用也随之而来,脱发、食欲不振、血细胞减少等问题困扰着父亲。到了第 4 个疗程,血小板下降到 20 以下,经过住院治疗才有所回升。由于血小板问题,第五、六个疗程不得不降低剂量,原本计划的 8 个疗程也只能在 6 个疗程后结束。截至 18 年 5 月,肿瘤进一步缩小到 41*22mm,此后依靠 pd - 1 单药维持治疗。但到了 18 年国庆期间,血小板骤降至 2 - 3 左右,住院输血小板及多种治疗手段均未能取得明显改善效果,我们陷入了极度的绝望之中,因为随时都面临着全身出血的巨大风险,几乎尝试了所有可用的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