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先,如果医生比较年轻(30-40岁左右)但职称较高,简介中科研项目、论文成果特别多,这类医生可能更侧重学术研究,临床经验相对有限;
其次,返聘的老专家虽然资历深,但部分人可能对近年更新的诊疗方案不够熟悉,开药时建议多确认是否属于当前主流疗法;相对而言,40岁左右的副主任医师较为理想,尤其是简历中明确标注接诊量(例如“累计接诊10万人次”)、强调临床经历而非科研成果的医生,这类医生通常有丰富的实战经验。
另外需注意两类特殊群体:担任行政职务(如科室主任、医务处负责人)的医生因事务繁忙,临床接诊可能较少;而40岁左右仍是主治医师的群体中,往往隐藏着潜心临床的实干型医生,他们虽晋升较慢,但诊断时往往能精准发现问题,开药开检查也更谨慎。
具体案例中,曾有患者因感冒症状就诊时,中年主治医师通过简单问诊就判断出病因是过敏性鼻炎,避免了不必要的抽血检查;也有返聘专家开具了已逐渐淘汰的胃药,患者复查时被年轻医生及时调整了方案。建议挂号前查看医院官网医生简介,重点参考临床工作年限、接诊量和进修经历,遇到复杂病情可同时咨询不同层级医生的意见。
(寻道长安:本经验基于多数三甲医院情况总结,急诊危重症患者请以医生现场判断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