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放化疗科普
放化疗科普
咚咚肿瘤科,肿瘤科普资讯门户网站,发布通俗易懂的肿瘤治疗科普文章,为肿瘤患者、医生、科研人员无缝衔接国内外 最新抗癌医药信息。
化疗药外渗后惨不忍睹?看完要长记性!

化疗药外渗后惨不忍睹?看完要长记性!

药物外渗后的紧急处理,也很重要哦

小D
令人头疼的“药物不良反应”,肿瘤患者要如何自救?

令人头疼的“药物不良反应”,肿瘤患者要如何自救?

那些杀不死我们的,终将使我们强大!

小D
多管齐下:肝转移肿瘤,5年生存率78%

多管齐下:肝转移肿瘤,5年生存率78%

肝转移不一定绝症,尚存“治愈”机会

小D
恒瑞「白蛋白紫杉醇」获批上市,你选哪个?

恒瑞「白蛋白紫杉醇」获批上市,你选哪个?

市场竞争格局演绎成百济神州、石药集团、恒瑞医药“三分天下”的局面

小D
放疗副作用,马上就有新药可以预防了

放疗副作用,马上就有新药可以预防了

一款被FDA认定为“突破性疗法”的药物可预防放射性口腔黏膜炎

小D
靶向与化疗,究竟是同步用好,还是序贯用好?

靶向与化疗,究竟是同步用好,还是序贯用好?

治疗方案怎么选应该因人而异,不能“一刀切”

小D
好消息:化疗药顺铂有望告别耐药

好消息:化疗药顺铂有望告别耐药

研究人员发现使癌细胞产生顺铂抗性的酶,以及能抑制这种酶的新药

小D
贝伐珠单抗,你用对了吗?

贝伐珠单抗,你用对了吗?

化疗空窗期使用贝伐珠单抗维持治疗,不能使转移性结肠癌患者获益

小D
化疗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这 9 个治疗策略你不可不知

化疗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这 9 个治疗策略你不可不知

虽然化疗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CIT)在临床上已经是一个比较常见的肿瘤治疗相关并发症,但并不是所有的 CIT 都需要干预。 只有那些使出血风险增加的、「有意义」的 CIT 才需要干预,简单的以血小板水平为判断标准,就是 75×109/L,一般只有低于这个水平才给予 IL-11 等细胞因子治疗。主要的治疗选择包括促血小板生长因子,以及在严重血小板减少情况下的血小板成分输血。 一、促血小板生长因子 目前国内临床应用的刺激血小板生长的细胞因子主要包括白介素-11(IL-11)和促血小板生成素(TPO)。 1. IL-11 应如何使用?不良反应有哪些? 临床研究显示:IL-11 可以缩短 CIT 的持续时间、减轻 CIT 的严重程度、减少血小板的输注需求,是目前唯一一个被美国 FDA 批准用于 CIT 的细胞因子。一般建议在化疗后开始应用,每日一次皮下注射,连续应用 7 到 10 天,直至血小板恢复至 50×109/L 以上。 血小板的峰值一般是在 IL-11 用药的 14 天之后。但 IL-11 的作用是有限的,对于轻度及中度的 CIT 尚可发挥作用,对于重度的 CIT(血小板<20×109/L)似乎就无能为力了。此外,还要注意 IL-11 的主要不良反应,尤其是水钠潴留和房性心律失常,所以,对于有水钠潴留、充血性心力衰竭、房性心律失常的患者,尤其是老年人,应用要慎重、密切观察不良反应的发生。 2. TPO 应如何使用? TPO 是比较有针对性的作用于巨核细胞系列的一个细胞因子,前期的临床试验显示,它同样可以提升血小板的水平,缩短血小板减少持续的时间,减少血小板输注的需求。TPO 推荐在化疗后应用,剂量 300U/Kg,皮下注射,每日一次,连续用药 14 天。血小板的升高一般在一周之后,血小板的高峰大多出现在用药后的第 10~14 天之后。用药期间要监测血常规。 3. MGDF […]

叮咚
肿瘤患者血小板减少:除化疗外,这6个因素你考虑过么?

肿瘤患者血小板减少:除化疗外,这6个因素你考虑过么?

随着高强度化疗的出现,以及一些新药的临床应用,化疗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Chemotherapy-Induced Thrombocytopenia,CIT)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出现CIT后,后继的治疗可能会延迟或减低剂量,从而使患者的疗效受到影响。一些严重的血小板减少患者,不仅生活质量受到影响,而且为预防重要脏器出血,需要输注血小板,还增加了治疗的费用。 说到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的处理,有些人会说,这有什么呀,不就是打打升血小板针、严重的时候输输血小板吗?实际上,问题似乎并不是这么简单。 首先,你能肯定这个患者的血小板减少就是化疗导致的吗? 换言之,你知道都有哪些因素可能导致肿瘤患者的血小板减少? 即便患者确诊了CIT,都有哪些「升血小板针」可以应用?效果如何? 严重CIT患者如何掌握输血小板的指征? 通过两期内容,我们试着来回答以上几个问题。 一 CIT 的诊断 CIT 简单的说就是「化疗后的血小板减少」。在诊断时,要考虑前期的化疗方案和血小板减少发生的时间两个因素。 从化疗方案讲,CIT 多发生在接受含铂类制剂和吉西他滨方案化疗的膀胱癌、卵巢癌和肺癌。 从血小板减少发生的时间来讲,因为血小板的正常寿命是8到10天,所以血小板一般是在化疗后7天开始下降,化疗后14天达到最低点。之后缓慢上升,在28天到35天恢复到基线水平。 伴随着血小板系列的「抑制」,患者常常同时会有白细胞的减少。如果患者情况基本符合上述「规律」,诊断还是比较有把握的。如果存在任何的「疑点」,就要警惕患者是否存在 CIT 之外的其他情况,即其他可能引起血小板减少的疾病。 二 CIT 的鉴别诊断 1、EDTA相关假性血小板减少症 EDTA 相关假性血小板减少症,是偶尔「愚弄」临床医生的一种情况。我们抽取血常规的试管是采用EDTA抗凝的,但EDTA可以使某些患者血液中的血小板聚集,从而导致检测数值明显低于实际的血小板计数,即「EDTA相关假性血小板减少」,而患者血小板实际上是正常的。 临床医生遇到这种情况的第一感觉就是「患者好好的,没有一点儿出血的表现,怎么血小板就这么低呢?」,这时将血液标本涂片,镜下观察会见到血小板的数量并不少,但有明显的聚集现象,从而提示诊断。确定诊断的方法,是送检枸橼酸钠抗凝的标本,如果更换抗凝剂后检测血小板正常,就可以诊断 EDTA 相关假性血小板减少症了,患者的血小板计数是完全正常的,不用干预。 2、骨髓转移癌 骨髓转移癌是肿瘤血行播散的结果,以乳腺癌和肺癌等常见。肿瘤细胞浸润骨髓造血的「沃土」,导致血细胞减少,除了血小板减少外,还常常伴随有贫血。骨髓转移癌的确诊依靠骨髓涂片或活检见到成团的癌细胞。 有时,在肿瘤患者的外周血涂片中见到了幼稚红细胞或幼稚粒细胞,也要考虑骨髓转移癌,其形成的原因,是肿瘤细胞骨髓浸润以后,破坏了骨髓的屏障,使骨髓中未成熟的血细胞提前释放到外周血,有人甚至说幼红/幼粒细胞血症是骨髓转移癌的特征。 骨髓转移癌代表着肿瘤的广泛播散,一般没有特别有效的治疗手段,以对症支持、必要的成分输血治疗为主,就像地里面长满了杂草,促造血的细胞因子再怎么「催」,作为庄稼的血细胞也很难见到明显的起色。而此时的化疗,即便能够进行,也要倍加小心,因为骨髓的代偿能力已经很差了,化疗后的血细胞减少会更加严重。 3、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 肿瘤的广泛播散和组织浸润,会激活凝血系统,导致 DIC,即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这在胃腺癌和胰腺癌中比较常见。DIC 会进一步消耗血小板,导致患者出现难以纠正的血小板减少。DIC 的特征之一是凝血功能异常,所以,如果肿瘤患者在血小板减少的同时,出现了凝血的异常(尤其是D-Dimer和FDP升高,纤维蛋白原下降),就要警惕DIC了。 DIC 的诊断,要求有基础疾病(肿瘤,尤其是分期晚的肿瘤)、出血表现(常常是穿刺部位的出血、瘀斑)和实验室检查的异常(具备血小板减少、PT 或 APTT 延长、D-Dimer 升高等指标中的三项)。DIC 实际上是肿瘤晚期并发症,原发疾病不能控制的话,对于 DIC 也常常无能为力。DIC 的血小板减少是消耗过多导致的,骨髓中可以见到巨核细胞代偿增生的表现,不论是输注血小板还是应用促血小板生长因子,效果都不理想。 除了肿瘤的广泛播散外,感染也可以引发DIC,而肿瘤患者免疫缺陷、化疗后合并感染是比较常见的,这进一步增加了肿瘤患者DIC诊断与处理的难度。 4、脾功能亢进 脾脏肿大,大量的血小板在脾脏潴留、消耗,导致患者血小板的减少。肿瘤患者脾功能亢进多见于肝炎后肝硬化继发肝癌的患者,诊断包括脾大、血小板减少和骨髓巨核细胞代偿增生三条依据。治疗上主要是脾切除或脾脏栓塞,内科治疗再次显示出无能为力的遗憾。 5、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 ITP 在肿瘤患者中也是比较常见的。ITP 的特点是,除了血小板的减少以外,白细胞、血红蛋白以及凝血功能一般是正常的,即便患者的血小板处于比较低的水平,出血表现也往往不明显。ITP 的发病,是体内产生了针对血小板的自身抗体,导致了血小板在脾脏等部位的过多消耗。 […]

叮咚
甲子轮回,浴火重生:这个药,不简单

甲子轮回,浴火重生:这个药,不简单

  在制药界,沙利度胺,绝对是一个如雷贯耳的名字。这个药物的背后,是一个绵延一个甲子的传奇故事。 上个世纪五十年代,诺华公司(当时还不叫这个名字)率先合成了沙利度胺,本意是作为一种抗生素,结果体外试验发现这个药完全没有消炎的效果。因此,打算把这个药抛弃。 一家德国的药企(Chemie Grünenthal)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中,发现这个化合物具有镇静催眠、以及止吐的功能,因此接手了这个化合物的后期开发。当时全世界都没有像样的药品监管机构,未经大规模严谨的科学观测和临床试验,这个药物就在1957年正式上市。由于这个药物止吐功能的确比较强大,一时间风靡欧洲大陆,甚至远销非洲、澳洲和拉丁美洲。 但是,这个药进入美国市场,却遇到了不小的麻烦。当时美国的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刚刚成立不久,其实也没啥审批药品的可靠经验。一位经受这个药品的刚刚入职不久的职员,名叫弗兰西斯·凯尔西(记住这个名字,这个人日后是美国的民族英雄),她发现沙利度胺完全没有用于人体的数据,为何就可以上市。她觉得毕竟人和动物不一样,不能单凭动物试验的数据,就批准一个药物上市。她觉得应该谨慎小心一些为妙,因此迟迟不愿为这个药品放行;尤其是该药物当时被大规模用于孕妇的止吐,孕妇和胎儿是最脆弱的人群,更应该小心。因此,即便商业公司和部分政客不断施压,凯尔西我行我素。 1962年,凯尔西因阻止反应停进入国内成为美国英雄,被肯尼迪总统授予杰出联邦公民总统奖。   不久,澳洲的产科医生在《柳叶刀》发文,报道沙利度胺可以导致婴儿畸形,四肢发育不全,短得就像海豹的鳍足——也就是闻名中外的“海豹胎”。一石激起千层浪,很快沙利度胺被紧急撤市,并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销声匿迹。而且,也正是由于这一次重大的事故,欧美各国开始修改法律,同时加强了FDA对拟上市新药的监管。 可以说,全球对药品上市的科学、严格监管的历史,就是从沙利度胺这个事件作为转折点而逐渐完善起来的。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世界各地的科学家又重新研究起沙利度胺,发现这个药对麻风病、以及血癌——多发性骨髓瘤,效果显著。 ‍ 1998年,沙利度胺被批准用于治疗麻风结节性红斑;2006年,该药物被批准用于多发性骨髓瘤。沉寂三十多年,沙利度胺又卷土归来! 沙利度胺,以及随后改进版——来那度胺,被广泛用于包括多发性骨髓瘤在内的多种血液系统肿瘤,并且被肝细胞肝癌等几种实体瘤患者所采用。 近日,距离沙利度胺第一次上市(1957年)整整60年后,中国的医学家用严谨、科学的多中心、三‍期临床试验,首次证实,这个药物的确是一个非常棒的止吐药;尤其是用于预防化疗药导致的恶心、呕吐;只不过,不可用于孕妇。 2017年8月30日,肿瘤学顶尖杂志《JCO》率先在线发表了这项三期临床试验的结果。入组的是656名既往未接受过化疗,拟接受高致吐性化疗(含顺铂方案或表柔比星/多柔比星≥50mg/m2+环磷酰胺方案)的恶性肿瘤患者。分成两组,实验组接受沙利度胺+帕洛诺司琼+地塞米松三联止吐;对照组,接受安慰剂+帕洛诺司琼+地塞米松止吐。 与对照组相比,沙利度胺的加入,延迟呕吐的完全缓解率从61.7%提高到了76.9%,也就是说让免于呕吐的患者增加了15%;总的呕吐完全缓解率,也从53%提高到了61%。沙利度胺的加入,恶心和厌食,也明显得到了改善——化疗导致的恶心、呕吐是不少病友对化疗恐惧和不愿意配合的主要原因之一,有了更好的止吐方案,对于提高患者的依从性,从而间接地提高生存期,至关重要。沙利度胺本身的副作用主要是:镇静、头晕和便秘。 虽然目前已经有不少高级的止吐药,比如奥氮平、阿瑞匹坦等,但是沙利度胺便宜呀。因此,有理由相信,这个药物用于化疗病人的止吐,未来或许是一个很不错的选择。   参考文献: [1]Efficacy of Thalidomide in Preventing Delayed Nausea and Vomiting Induced by Highly Emetogenic Chemotherapy: A Randomized, Multicenter, Double-Blind, Placebo-Controlled Phase III Trial (CLOG1302 study). J Clin Oncol 35:3558-3565 [2]Sommariva S, Pongiglione B, Tarricone R:Impact of […]

小D
恰如其分:抗癌要精准把握治疗“力度”

恰如其分:抗癌要精准把握治疗“力度”

  最近一周,几大肿瘤学顶尖期刊,发表了数篇探讨抗癌治疗“加减法”的重磅科研论文。笔者对此深有感触,分享最新的学术进展之余,结合自身的工作经验,给大家谈谈如何精准地把握抗癌治疗的“力度”。   乳腺癌内分泌治疗:吃药5年够了吗?   70%左右的乳腺癌患者是激素受体阳性、HER2阴性的乳腺癌,这类病人相对而言,生存期是非常长的,预后是非常好的。随着居民体检意识的增强,越来越多的女性患者确诊乳腺癌的时候,肿瘤都是偏早期的,甚至是非常早期的。这类患者的5年、10年甚至20年生存率都非常高。 对于早期激素受体阳性、HER2阴性的乳腺癌患者而言,做完手术,根据需要安排术后的放化疗巩固(并非所有患者都需要,有的特别早期的,并不需要放化疗),然后就会进入到内分泌治疗维持阶段。 然而,到底内分泌治疗(绝经前用他莫昔芬,绝经后用芳香化酶抑制剂,如来曲唑、阿那曲唑、依西美坦等)应该坚持几年,一直以来是学术界争议的焦点。目前绝大多数患者,被建议用满5年(当然,有不少病友依从性很差,压根用不满5年);然而,5年时间到了以后,绝大多数患者并没有出现复发,那么还要不要继续吃药,还是定期复查就可以了——吃药呢,副作用、经济压力以及心理压力大;不吃药呢,担心复发的风险会提高。 上周四,国际顶尖医学杂志NEJM发表了一篇62923例患者、长时间随访数据的荟萃分析,进一步警示了相关的风险。 内分泌治疗满5年就停药的患者,在随后的15年内,依然有不小比例的患者会出现复发。即使是T1N0的患者,停药15年后,累计有13%的概率会复发;对于伴有1-3枚淋巴结转移的T1的患者,这个风险是20%;对于有不少于4枚淋巴结转移的T1的患者,这个风险是34%。而对于T2的患者,没有淋巴结转移、1-3个淋巴结转移以及不少于4枚淋巴结转移的患者,在停药15年后,分别有19%、26%、41%的患者会出现疾病的进展。 除了肿瘤的大小、淋巴结转移的个数,肿瘤的分化程度以及Ki-67指数,也会明显影响患者复发、进展的风险。因此,未来针对肿瘤比较大、淋巴结转移比较多、肿瘤分化程度比较差以及Ki-67指数比价高的患者,或许还要延长服药的时间——从5年延长到10年,甚至延长到15年。目前,类似的证据已经越来越多;为了不断降低复发转移的风险,在这种情况下,抗癌的力度要做“加法”。   胃癌术后巩固治疗:三药化疗,并不优于单药化疗   胃癌和食管胃结合部腺癌,是东亚地区高发的、恶性程度很高的消化道肿瘤,目前的治疗还是以手术、同步放化疗为主,对于HER2阳性的患者可以考虑加上赫赛汀靶向治疗,对于MSI阳性的患者,可以考虑加上PD-1抗体。 然而,即使把上述治疗方案都用上了,这类患者的生存期依然不足。因此,一直以来,不少医学家都在努力地做加法。手术多做一点放疗会不会更好?术后的化疗多加1-2个药会不会更好?放疗和化疗同时做,会不会更好? 虽然初衷是好的,但是经常得出一些事与愿违的结果。上个月,JCO杂志发表了一篇国际多中心的三期临床试验结果:546名根治性切除的胃癌患者,先接受5-FU、亚叶酸钙和放疗联合的巩固治疗;然后分成2组,一组继续接受5-FU+亚叶酸钙治疗,另外一组接受加强版的巩固化疗(表柔比星、顺铂、5-FU)。加强版的化疗,相比于另外一组,多了2个化疗药:表柔比星以及顺铂。 中位随访了6.5年以后,结果多少令人有些失望:两组的五年生存率没有统计学差异,甚至从中位数上看一模一样,都是44%;无疾病复发生存时间,也没有统计学差异。两条生存曲线,几乎是重合的。 这个数据提醒我们,对于这类患者,“更积极的”、”更激进“的治疗,似乎并没有太多好处;适可而止,寻找其他新药、新技术才是正道。   参考文献: [1]Adjuvant Chemoradiotherapy With Epirubicin, Cisplatin, and Fluorouracil Compared With Adjuvant Chemoradiotherapy With Fluorouracil and Leucovorin After Curative Resection of Gastric Cancer: Results From CALGB 80101 (Alliance). JCO. DOI: https://doi.org/10.1200/JCO.2017.74.2130 [2]20-Year Risks of Breast-Cancer Recurrence […]

小D
胃肠癌的药用来治肺癌:效果也不错

胃肠癌的药用来治肺癌:效果也不错

  一直以来,对于没有基因突变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最常用的化疗方案就是含铂的双药治疗。铂类主要指的是顺铂、卡铂。而另外一个药,可供选择的有:吉西他滨、培美曲塞、紫杉醇类(紫杉醇、白蛋白紫杉醇、多西紫杉醇;多西紫杉醇又名多西他赛)、长春瑞滨。 氟尿嘧啶类化疗药,是消化道肿瘤、头颈部肿瘤和乳腺癌最常用的化疗药,主要包括5-FU、卡培他滨、替吉奥、TAS-102等。其中卡培他滨和替吉奥(又名S-1),是口服的化疗药,副作用相对较小,且使用方便,近年来越来越收到世界各地的患者的亲睐。 十几年来,一直有一些规模大大小小的一期、二期临床试验证实S-1用于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二线、三线及三线以后的治疗,也有一定的疗效:比如一项2001年发表的、入组了62名志愿者的二期临床试验数据显示,S-1单药用于不可切除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非小细胞肺癌,客观有效率为22.0%,副作用可控。 由于S-1是日本生产的,或许也是出于保护本国药企的考虑,日本在2004年就批准S-1用于肺癌的治疗,但是毕竟还缺少决定性的三期临床试验的数据。 上周,S-1对比多西他赛用于无EGFR、ALK等驱动基因突变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二线治疗,三期临床试验终于揭晓:S-1不输多西他赛,有望正式进入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治疗“菜单”里。 ‍ 这是一项入组了1154名患者的国际多中心大型三期临床试验,入组的均为至少1种含铂的双药化疗失败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1:1分组到S-1组和多西他赛组,中位随访了30.75个月。 两组的总生存时间,没有统计学差异:S-1组是12.75个月,多西他赛组是12.52个月。 两组的无疾病进展生存时间也没有统计学差异:S-1组是2.86个月,多西他赛组是2.89个月。 两组的有效率也没有统计学差异:S-1组是8.3%,多西他赛组是9.9%。S-1组最常见的副作用是:没有胃口、恶心、腹泻;而多西他赛组最常见的副作用是:骨髓抑制、脱发和没有胃口。 不过,S-1这个时候证实自己不输多西他赛,有点“生不逢时”,因为对于铂类化疗失败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目前最佳选择已经不是多西他赛这样的化疗药了,而是PD-1抗体免疫治疗——相比于多西他赛这样的传统化疗药,PD-1抗体可以大幅度提高生存期和生存率,两条生存曲线分的很开。 S-1奋力追赶多西他赛等老牌化疗药,结果PD-1抗体已经呼啸而过,“时不我予的哀愁“!不过,话又说回来,毕竟对PD-1抗体有效的病人还是少数的;多一种化疗药,而且是使用方便的口服药,对于很多病友而言,是多了一种非常重要的选择!   参考文献: [1]Phase II study of S-1, a novel oral fluorouracil, in advanced non-small-cell lung cancer. Br J Cancer. 2001 Sep 28;85(7):939-43 [2]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of S-1 versus docetaxel in patients with non-small-cell lung cancer previously treated with platinum-based chemotherapy (East Asia […]

小D
多管齐下:全身转移的癌友也能完全缓解

多管齐下:全身转移的癌友也能完全缓解

  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目前可用的抗癌治疗手段是越来越多:手术、放疗、化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还有各种各样的微创治疗(射频、介入、粒子植入、热疗、冷冻等等)……如何为患者选择一个最合理的搭配,是肿瘤个体化治疗和最大化疗效的关键。 今天给大家分享一个罕见肿瘤(肾上腺皮质癌,全身多发转移),治疗和康复的全过程。 肾上腺皮质癌是一种非常罕见的恶性肿瘤,发病率大约在百万分之一;也就是全中国每年的新发病人也就是在一两千人左右。如果发现的早,手术切除可以治愈。如果已经有远处转移,5年生存率低于15%。但是,一部分病友经过积极治疗,也可以获得较为理想的结果。今天给大家分享的就是一个较为成功的案例,由澳大利亚悉尼大学Eugene Wong教授提供。 一位25岁的女孩由于近半年来全身毛发增多、月经停经、脸上痘痘不断、体重减轻了10公斤,去医院看病。结果经过一番详细的身体检查,被确诊为肾上腺皮质癌,同时合并肺和肝脏的转移,已经是晚期癌症——25岁,正是人生最美好的年华,本来应该恋爱结婚生子;结果被确诊为晚期癌症,而且是一个罕见癌症,这无异于晴天霹雳! 尽管已经是一个晚期患者,但是毕竟病人依然这么年轻,而且也缺乏行之有效的全身治疗方案。因此,全院专家大讨论以后决定:对原发灶进行手术切除,同时对肝脏的病灶进行适当的局部治疗,然后再安排一定的全身化疗。于是,外科团队一起为这个女孩做了一个激进的手术:切了一侧的肾脏+肾上腺的肿瘤+长到静脉里去的癌栓+4个比较大的肝脏转移灶。 术后2个月拍的PET-CT提‍示,手术还是比较成功的,肾脏和肾上腺区的肿瘤基本不见了,但是肝脏和肺上依然是有肿瘤的,下图是术后2周的PET-CT图像: 然后患者开始了6个疗程的化疗:依托泊苷+多柔比星+顺铂+米托坦。6程化疗结束后,休息了两三个月复查的PET-CT提示:患者绝大多数病灶已经完全消失,肺和肝脏的病灶大多数都没有了代谢活性。但是肝脏上又多出来一个新的病灶。 真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化疗把绝大多数病灶都打没了,但是又长出来一个新的。而且几乎可以肯定的是,打着化疗,病人还出现了新的病灶,那么这个病灶单独依靠原来的化疗是无效的,必须得有新方案——医生们又集体讨论了一次,制定的方案是:介入治疗。医生通过动脉插管,直接讲化疗药物和栓塞剂打到了供应肿瘤的血管里,以达到最大化的抗癌效果的和尽量可能小的副作用。 此后,患者继续接受米托坦单药巩固治疗。此后规律复查CT、PET-CT等影像学检查,未见肿瘤复发。截止到目前,该患者已经无病生存了30多个月! 上图是该患者确诊后第30个月的PET-CT,全身未见任何异常代谢的地方,肿瘤已经达到完全缓解。 参考文献: [1]Complete response in a patient with stage IV adrenocortical carcinoma treated with adjuvant trans-catheter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 Asia-Pac J Clin Oncol. 2017;1–3 [2]Fassnacht M, Terzolo M, Allolio B, et al. Combination chemotherapy in advanced adrenocortical carcinoma. N Engl J Med. 2012;366;23:2189–2197

小D
癌王也能长期生存?坚持就有奇迹!

癌王也能长期生存?坚持就有奇迹!

  胰腺癌,是万癌之王,绝大多数发现就是局部晚期甚至晚期,生存期极短;而胰腺的肉瘤,发生率很低,恶性程度不输胰腺腺癌。有一种胰腺恶性肿瘤,是腺癌和肉瘤的混合癌,非常罕见,预后极差。 但是,即使是这样的肿瘤,积极治疗,依然有小部分病友可以获得长期生存。 今天,笔者就分享一个充满正能量的真实案例,由首都医科大学地坛医院提供。 一位44岁的女性患者,由于持续的上腹部不适和进行性加重的黄疸入院。入院时,肝功能很差:谷丙转氨酶和谷草转氨酶,接近四五百;而总胆红素为184.2mmol/L;肿瘤标志物CA19-9>1200kU/L,超出了测量的上限。B超和MRI等影像学提示:肝内外胆管扩张,胆总管和胰头部肿块,大小约3cm。 从上述症状、实验室检查以及影像学,均提示患者是一个局部晚期的胰腺肿瘤患者。由于患者肝功能较差,胆红素很高,不适合立刻手术。因此,首选做了一个鼻胆管引流,将胆汁引流出来,达到快速可靠的降黄的效果。 ‍温馨提醒:不少胰腺及其周围有肿瘤、有肿大淋巴结或者血肿的患者,都会出现梗阻性的黄疸,胆红素一旦高于100尤其是高于200的时候,就应该积极考虑各种形式的胆管穿刺引流,否则单纯依赖药物降黄,效果是很差的,持续不降低的胆红素极易导致肝功能衰竭,导致肝性脑病,导致昏迷…… 经过一段时间的保肝、降黄及对症支持治疗后,患者的一般情况有所改善。2013年5月,患者接受了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术中可见一个3厘米左右的肿瘤,肿瘤内可见鱼肉样的组织,也可以见骨性的硬块。这是一般的胰腺癌,较少见到的,下图是手术切下来的标本,箭头指的地方就是肿瘤: 那么,这奇奇怪怪的肿瘤到底是什么呢? 术后病理揭晓了答案:这是一个混合性的癌肉瘤,既有中分化的腺癌成分,也有骨肉瘤的成分。肿瘤已经侵犯了周围的脂肪组织,同时发现了胰腺周围有淋巴结转移。术后的病理分期是T3N1M0。 患者术后2周就出院了,恢复的不错;4周后就拔除了引流胆汁的T管。然后开始接受术后的巩固化疗,8个疗程的吉西他滨+雷替曲塞。术后21个月,患者的CA19-9也恢复了正常。术后31个月,患者最近一次复查,没有任何复发转移的迹象。 胰腺的癌肉瘤非常少见,一般都‍发生在老年人,文献报道的20多例类似的案例,平均生存期只有9个月。但是,这个案例中的患者,经过周密的术前准备、成功的手术、术后强化的双药化疗,已经健康地生活了近3年,堪称成功治疗的典范。 虽然靶向药、免疫治疗药物日新月异,取得了重大的突破。但是,对于部分可手术或者可根治性同步放化疗的患者,我们一再强调:广大病友不要迷信、迷恋新药,还是要把握住宝贵的手术/同步放化疗的机会——因此,截止到目前,绝大多数肿瘤,也只有根治性的手术/同步放化疗,才能取得相对较高的治愈率。 参考文献: [1]Pancreatic carcinosarcoma with rare long-term survival: Case report and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Medicine. [2]Zhu WY, Liu TG, Zhu H. Long-term recurrence-free survival in a patient with pancreatic carcinosarcoma: a case report with a literature review. Med Oncol 2012;29:140–3

小D
PET原来可以这么用:控制率提高30%

PET原来可以这么用:控制率提高30%

目前,肿瘤患者接触最多的影像学工具主要有:CT、核磁共振(MRI)、PET、骨扫描、B超等。很多病友多次抱怨,分不清楚这些检查和工具有什么区别,如何选择。今天先简单科普一下。 每一种影像学工具都有自己的长处和劣势: 比如CT看脑出血、看肺部病灶非常清楚,但是CT有辐射,而且CT对软组织(肌肉、神经、血管等)分辨率较差; MRI看软组织看的很好,因此适合看脑肿瘤,适合看腹部的诸多脏器,适合看神经肿瘤,但是很多体内装了起搏器或者各种钢板之类的铁磁性人工材料的病友无法做MRI; PET能较好地区分到底是不是癌症,还是其他良性疾病,而且PET相比于CT、MRI,它提供的是肿瘤活性程度的指标,但是对肿瘤位置和大小的测量不如CT和MRI; 骨扫描特别适合做全身是否有骨转移的初筛,但是经常有假阳性,也就是经常把问题显示的过度了,显示的更严重了; 而B超适合做一些浅表器官的大致观察和定位,对于一些深部脏器的显示比较困难,但是B超没有辐射没有副作用,孕妇都可以做。 这样,大家都能大致有个感性的认识,到底平时应该选择哪种影像学工具了;当然,具体情况还是要听主管医生的安排。 然后,进入正题,分享一个放疗如何更加精细化的新办法。大家都知道,放疗不是一次做完的,一般都分成20-40次不等,每次都只照射几分钟或者十来分钟,一周照5天,休息2天,这是最常见的安排。那么,不少病友早就提出了一个疑问,随着放疗的不断进行,如果治疗有效的话,肿瘤应该越来越小呀,那么原来设定的计划(包括射线照射的位置,每个位置照射射线的剂量等)应该更改一下呀——按理说,最好是每天都在昨天的基础上略略修改一点,这样或许效果最好。但是现实工作中,哪有这么做的?因此调整放疗计划是非常复杂的,需要放疗医生、影像科医生、放疗物理师、放疗技师通力合作,每个病人都要折腾好一段时间,更别提病人一多,国内外都无法实现这种每天一换的最优安排。 但是,对于一些放疗敏感的肿瘤,的确是会在进行到一半或者一大半的时候,重新拍个片子,然后调整计划的。 那么,放疗做到中途,应该拍什么片子呢?部分科学家觉得应该拍PET-CT,不仅可以显示肿瘤缩小的范围,而且可以显示这时候肿瘤的代谢活性。从而对那些依然还有活性的肿瘤增大放射剂量,对已经退缩下来没有活性的肿瘤减低放射剂量,这样个性化的调整后,或许可以提高对癌细胞的杀伤而不增加(甚至还减少)副作用。 本着这样的理念,美国印第安纳波利斯州的Feng-Ming Kong教授联合十几位同行在美国2家大型医院招募了42位不可切除的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给予同步放化疗治疗。 所有患者一开始的时候会拍一个PET-CT,根据这个影像学片子,设计最初的治疗方案。下图右图中白色的区域,就是肿瘤代谢最旺盛的区域。 然后等放疗剂量达到40-50Gy的时候,让患者再次拍一个PET-CT,重新修正放疗计划,完成后续的治疗;这时候一般会对依然有代谢活性的肿瘤残留区域,酌情加量;而对已经退缩的区域,减量。下图是和上面那个图同一个病人,在接受治疗中途再次拍摄PET-CT以后,重新调整的放疗计划。这次依然白的发亮的区域其实已经很小了。 那么,这么干了以后,好处是什么呢?中位随访47个月后,这批患者的2年照射野内控制率为82%,总的局部控制率为62% (历史数据是34%左右),相比于历史数据局部控制率提高了近30%;中位生存期为25个月(历史数据是12-20月)。2年总生存率为52%,5年生存率为30%(历史数据低于20%)。 参考文献: [1]Effect of Midtreatment PET/CT-Adapted Radiation Therapy With Concurrent Chemotherapy in Patients With Locally Advanced Non–Small-Cell Lung Cancer A Phase 2 Clinical Trial. JAMAOncol. doi:10.1001/jamaoncol.2017.0982 [2]Machtay M, Bae K, Movsas B, et al. Higher biologically effective dose of […]

小D
晚期怎么了?积极治疗25%活过10年!

晚期怎么了?积极治疗25%活过10年!

  随着新药和新技术的不断推陈出新,肿瘤患者的生存期越来越长;随之而来的是,越来越多的医学家开始重视晚期癌症患者的局部治疗。 以前,大家都觉得晚期患者,本来生存期就没几个月,再安排做个手术、做个射频、做个介入,对身体是一大打击,免疫力再一下降,很可能得不偿失,总生存期甚至都打折扣。但现在不一样了,如果一个晚期癌症患者的预期生存期都还有一年甚至好几年,那么一个局部治疗,尤其是微创的局部治疗,所能带来的长期收益(毕竟用简单粗暴的办法降低了肿瘤负荷),或许会超过它给病人带来的短期影响。 以肠癌肝转移为例,一部分肝转移数量较少、集中于一叶、转移灶较小的病人,还是有手术机会的。可手术的肠癌肝转移患者,5年生存率可以达到40%-60%。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伴有肝转移的肠癌患者,只有20%-30%的患者可以手术。其他,70%-80%的患者是不可以手术的。 不可手术的肠癌肝转移,传统的治疗主要是全身治疗(靶向治疗、化疗以及新近兴起的免疫治疗)了。但是,事实上,有一部分全身病灶稳定的患者,或许是可以从肝脏的局部治疗中获益的。 因此,从2002年4月到2007年6月,法国的22家医院招募了119名患者,随机分组。1组接受单纯接受系统治疗(59人),1组除了全身治疗外还接受针对肝脏病灶的射频消融治疗(60人)。 从2007年完成治疗,到2017年,目前随访已经超过10年。该二期临床试验的负责机构,更新了长时间随访结果,相关情况发表在肿瘤学顶尖学术杂志《J Natl Cancer Inst》(美国国家癌症中心官方期刊)。 中位随访9.7年,119名患者中92人已经去世,言外之意有22.7%的患者活过了10年——肠癌的患者看‍过来,即使是伴有多发的转移,无法手术了,积极治疗依然有接近1/4的患者可以活过10年。活过10年,基本可以算临床治愈了吧。 实验组60人‍,39人(65%)已经去世;对照组59人,53(90%)人已经去世——两者相差25%! 两组的3年、5年、8年生存率分别是56.9% vs 55.2%;43.1% vs 30.3%;35.9% vs 8.9%——一开始两组的生存率差异还不算太大,但是随着时间推移,做了射频消融这一组的生存优势越来明显;那是因为,做了射频的患者,有一部分获得了长期生存的机会,一直存活着,而单独接受全身治疗的患者长期生存的可能性很低,随着时间推移,陆陆续续都去世了。 两组的中位总生存时间分别为45.6个月 vs 40.5个月——射频消融的引入,让生存期平均延长了5个多月。 ‍ 下图的曲线再次说明了问题:曲线一开始是几乎重合的,但是在长时间随访之后,做过局部治疗这一组的优势就越来越明显了。 ‍   参考文献: [1]Local Treatment of Unresectable Colorectal Liver Metastases: Results of a Randomized Phase II Trial. J Natl Cancer Inst. 2017 Sep; 109(9): djx015 [2]Hackl C, Neumann P, Gerken M, […]

小D
一文搞清:副癌综合征、类癌综合征、伴癌综合征

一文搞清:副癌综合征、类癌综合征、伴癌综合征

副癌综合征、类癌综合征、伴癌综合征都是在肿瘤治疗中经常遇到的,这是和我们玩儿文字游戏嘛?这仨都是啥?英文咋说?让本文带大家一探究竟。 1、副癌综合征 在肿瘤病例中,副癌综合征的发生率<6%,其中以肺癌(燕麦细胞型肺癌)、乳腺癌、卵巢癌多见。 副癌综合征,又名副肿瘤综合征(paraneoplastic syndrome),是由肿瘤产物异常的免疫反应或其他不明原因引起的内分泌、神经、消化、造血、骨关节、肾脏及皮肤等系统的病变,从而出现对应的临床表现;由于这些表现不是由原发肿瘤或转移灶直接起的,而是间接导致,因而得名。 理解一下,既然是综合征,涉及的就不是单一的临床表现。理论上,副癌综合征可以累及全身,实际临床上主要表现为神经和内分泌系统的异常,并且这种异常与肿瘤转移、代谢紊乱、营养缺乏、感染、肿瘤治疗毒副作用无关。 多数副癌综合征本身就是一种独立疾病、有自己的命名,仅小部分伴发于肿瘤。举几个副癌综合征疾病: 内分泌:类癌综合征、卓-艾综合征、肿瘤性软骨病、低血糖 神经:Lambert-Eaton 综合征、亚急性小脑变性、脑脊髓炎、斜视眼阵挛 风湿性/皮肤:雷诺综合征、类癌关节炎、皮肌炎 副癌综合征发病原因不明(涉及到免疫异常原因一般都不明……)。 半数患者在肿瘤早期即可出现副癌综合征,其发展一般与肿瘤进程平行,在肿瘤经手术放疗化疗后退缩或消灭时,可随之好转或消失。 虽然副癌综合征可发生全身各个系统,但是往往都会累及神经系统。因此,副癌综合征还可以狭义地理解为「神经系统副癌综合征(paraneoplastic neurological syndrome,PNS)」又称「癌性非转移性神经疾病」。 2、类癌综合征 从上文,我们知道类癌综合征其实就是一种比较特殊的副癌综合征,下面我们再来详细看下。 提到类癌综合征,那么我们不得不先提类癌(carcinoid)。 类癌,顾名思义,类似癌症,其细胞形态似癌,但发展缓慢,表现为良性肿瘤,与癌不同,因此得名。 类癌是由 Merling 1808 年首次描述,1907 年 Oberndorfer 正式命名为并沿用至今的。 其起源于肠黏膜的 Kulchitsky 细胞,胞浆含有能沉积银盐的颗粒,故又称为嗜银细胞,为此也可称为「嗜银细胞癌」。 图. WHO 类癌与神经内分泌瘤概念的演化 由于类癌缺乏特殊征象,诊断困难。临床上常常被漏诊或误诊为阑尾炎、克隆病、肠癌等。 类癌能分泌 5-羟色胺(血清素)、激肽类、组织胺等生物学活性因子,可引起皮肤潮红、支气管痉挛、腹泻、瓣膜性心脏病等一些列症状——这类典型症候群被称为类癌综合征(carcinoid syndrome)。 当患者出现类癌综合征时,可通过典型的表现和 血清 5-HT、尿中 5-HIAA 诊断。 类癌,90% 发生于胃肠道(阑尾、末端回肠、直肠为主),消化道外的器官如支气管、卵巢、肺、甲状腺等也可发生。研究显示,20%~30% 转移性小肠神经内分泌肿瘤患者可表现类癌综合征——其中分泌性腹泻占 60%~80%,面部潮红占 60%~85%,20% 还可表现为类癌心脏病及右心纤维化。 3、伴癌综合征 老版《内科学》原发性肝癌中写道:「肝癌病人因为肿瘤本身代谢异常或肿瘤对机体影响而引起内分泌或代谢异常的一组症候群。主要表现其自发性低血糖症、红细胞增多症;罕见表现为高钙血症、高脂血症、类癌综合征。」 笔者尝试检索了各类期刊,发现,近 5 年中华牌杂志已经没有「伴癌综合征」的说法,而可检索到的伴癌综合征对应的英文是——Paraneoplastic syndrome、paraneoplastic neurological […]

叮咚
当机立断,局部放疗:生存期延长近3倍

当机立断,局部放疗:生存期延长近3倍

  这个世界上,唯一不变的事情,就是永恒的变化——十几年前,绝大多数医学家都认可:晚期肿瘤,除非是大出血、肠梗阻等急症,否则治疗以化疗、靶向治疗等全身治疗为主,手术、放疗、介入、射频、粒子植入等局部治疗,被认为是没有意义的。 然而,随着新药和新技术的不断涌现。肿瘤患者,即使是晚期肿瘤患者的生存期也越来越长;而放疗和微创治疗的技术越来越精准、副作用越来越小。因此,选择合适的时机,选择合适的部位,选择合适的技术,局部治疗在晚期肿瘤中也大有用武之地。 日前,权威肿瘤学杂志《JAMA oncology》发表了一项重磅的2期临床试验结果:‍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在接受了4-6个疗程的化疗后,肿瘤缓解或者稳定的情况下,对残余的病灶进行立体定向放疗(SABR),可以将生存期提高近3倍! 这是一项单中心的随机II期研究,入组了29名患者,分成2组。在接受了较为猛烈的双药化疗4-6个疗程,疾病未出现进展的患者符合入组条件。一组接受单药、靶向药等温和的全身治疗维持;另外1组先对残余的病灶做立体定向放疗,然后再接受温和的全身治疗维持。 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理类型、转移灶的数目、脑转移情况以及入组前接受的化疗疗程数,无统计学差异。这项研究本来计划入组36名患者,结果刚刚入组完29名患者,独立的疗效评审委员会就叫停了试验,因为明显加入放疗的这一组的生存期碾压式的好。胜负已经很明显了,比赛提前终止。 那么,到底是个什么样的比赛结果呢? 从2014年4月到2016年7月,入组病人、接受治疗并且完成随访,每一位病友的中位随访时间为9.6个月。诱导化疗最长用的方案是培美曲塞+卡铂(48%),维持治疗药物最常用的是单药培美曲塞(62%)。接受局部治疗的那一组,所有病人的所有病灶均接受了放疗,14例患者的31处病灶接受了放疗。 两组未发生治疗副作用导致的死亡,两组3-4级副作用发生情况类似。 ‍两组的无疾病进展生存期,分别为9.7个月和3.5个月——局部放疗的加入,让生存期延长了近3倍! 更为重要的是:未接受放疗的15位病友中,有10位已经出现了疾病进展,其中7位就表现为原有病灶的进展;而接受过放疗的14位病友,无1例出现原有病灶的进展;也就是说,对原有残余病灶的放疗,至少很大程度上遏制了这些病灶的进一步进展和复发。 ‍ 当然,上述研究仅纳入了29位患者,同时每一位患者接受的诱导化疗和巩固化疗的方案也不统一,还存在较大瑕疵。目前,设计更严谨、规模更大的三期临床试验,正在招募志愿者。 参考文献: Consolidative Radiotherapy for Limited Metastatic Non-Small-Cell Lung Cancer: A Phase 2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 JAMA Oncol. 2017 Sep 24:e173501. doi: 10.1001/jamaoncol.2017.3501

小D
五年生存率96%:用的老药、老技术!

五年生存率96%:用的老药、老技术!

  宫颈癌,是女性生殖系统三大肿瘤之一(另外两个是子宫内膜癌和卵巢癌)。每年全国新发病人有10多万,每年死亡患者有3万多人。 99.5%以上的宫颈癌与HPV感染,密切相关。目前,预防宫颈癌的HPV疫苗已经在国内外上市,不过国内上市的是二价疫苗(也就是,只能预防2种最高危的HPV亚型,大约降低70%左右的宫颈癌风险),而港澳地区以及国外已经有四价、九价的HPV疫苗(九价的HPV疫苗可以降低90%左右的宫颈癌风险,同时可以显著降低肛门癌、外阴癌、阴道癌和尖锐湿疣发生率)。因此,不管是几价疫苗,我们还是非常鼓励适龄男女青年积极接种HPV疫苗。 言归正传,今天要介绍的是一种传统治疗,三联合的方式,治疗早中期和局部晚期宫颈鳞癌。对于宫颈癌而言,IA期靠手术基本解决问题了;而IB期以上的局部晚期患者,需要在手术、放疗、化疗等多种治疗中做出最合适的排列组合,已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近期,日本福冈的Yoshifumi Nakao教授报道了一项小型临床试验的结果,入组的是IB-IIIB局部晚期的宫颈鳞癌患者,65.2%的患者有腹腔淋巴结转移,其中86.7%的患者多处转移,年龄都在75岁以下,体能评分不超过2分。一共入组了23名患者。 给予的治疗方案是:同步放化疗,然后休息1个月左右,安排手术。 随访超过10年(平均随访121个月),发现5年生存率为95.7%,10年无疾病进展生存率为86.7%——10年都没有复发,这近87%的病人基本可以说是临床治愈了。‍ 这23位患者,在完成同步放化疗后,接受影像学评估,有17位患者已经达到了完全缓解。手术以后的病理检查提示,有12位患者达到了病理学上的完全缓解(显微镜下看都找不到癌细胞),11位患者是部分缓解。15位患者在入组时有肿大的、高度怀疑是肿瘤转移的腹腔淋巴结,接受治疗后8位患者完全缓解,5位患者部分缓解。 事实上,在手术之前接受一点同步的放化疗,是不少肿瘤病人都会遇到的治疗选择。比如局部晚期的直肠癌、食管癌、胃癌等。比如,食管癌以及胃食管结合部癌,局部晚期的患者,在接受根治性手术前,首先接受一点同步放化疗,相比于直接手术,是可以明显延长生存期的。 ‍ 一项大型国际多中心三期临床试验,从2004年3月到2008年12月,招募了368名患者,分成两组,一组单‍独接受手术治疗,另外一组先接受同步的放化疗然后再安排手术。平均随访84.1个月(7年多)。先接受同步放化疗组的中位生存期是48.6个月,单纯手术组的中位生存期只有24.0个月——生存期差1倍多!尤其是对于食管鳞癌的患者,生存期的差异更是异常明显,81.6个月 VS 21.1个月,生存期相差近4倍! 因此,虽然副作用有所增加,但是为了提高疗效、延长生存期,下一次当你的主管医生向你介绍术前的同步放化疗的时候,千万不要被偏见所迷惑,轻易就拒绝。 参考文献: [1]Nakao Y, Hashiguchi M, Nishiyama S, et al. Preoperative chemoradiotherapy in locally advanced bulky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of the uterine cervix [published online August 3, 2017]. Int J Gynecol Cancer. doi: 10.1097/IGC.0000000000001094. [2]http://www.onclive.com/web-exclusives/neoadjuvant-chemo-linked-to-above-95-os-in-squamous-cell-cervical-cancer [3]Neoadjuvant chemoradiotherapy plus surgery versus surgery […]

小D
保质保量VS过犹不及:化疗几个疗程最好?

保质保量VS过犹不及:化疗几个疗程最好?

  对于手术后进行巩固治疗的病友,化疗到底要不要做,到底做几个疗程,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 ‍ 由于肿瘤已经切干净,身体内并无可见的肿瘤,连拍片子都看不到肿瘤了,化疗打上去到底有没有疗效是一个未知数,但是开销和或多或少会有的副作用是一定的。 因此,一直以来,围绕‍术后辅助性质的化疗到底打多久,是一个颇富争议的热门话题。 同理,对于晚期患者,也有类似的问题。假如某方案相对比较有效,肿瘤是稳定甚至是有所缩小的,那么化疗药一直打下去么,打几个疗程最合适?打的多了,副作用太大,扛不住;打的少了,又担心很快反弹…… 世界上没有完美的事,到底怎么做最好,最终还是要靠严谨的试验和大宗的数据说话。今年的欧洲肿瘤学年会上,有两项这方面的研究,非常惹眼。   III期肠癌:术后化疗,3个月还是6个月 III期的肠癌患者,除非是身体条件不允许等特殊原因,否则术后都要接受辅助化疗,这是没商量的事;值得研究的是,到底化疗打3个月,还是打半年。这差别很大,很值得研究。 一项由6个大型国际多中心三期临床试验数据汇总而来的,史上最大规模的研究为我们带来了答案。 从2009年5月到2014年5月,来自国际多中心的129家医院的2022名患者对随机分到了3个月组和6个月组。其中2010名患者至少接受过1次化疗(其他病友入组了但是拒绝了化疗或者因为其他各种各样的原因没能用上化疗),这部分是分析的总人群;其中有1757名患者完成了既定的化疗方案(3个月组的患者完成了3个月,6个月组的患者完成了至少5个月,这才能算完成了既定的方案),这部分是分析的核心人群。 平均随访了4.3年,3个月组和6个月组的无疾病进展生存率分别为72%和76%(在总人群中分析),或分别为72%和78%(在核心人群中分析)。如果按照TNM分期,把III期的肠癌进一步分成两类: 一类是相对比较轻的,T1-3N1的病人; 一类是比较重的病人,T4或者N2的病人。 在病情相对较轻的前者中,3个月化疗 VS 6个月化疗的生存率差别很小(81% vs 83%,多打了3个月化疗,生存率只提高了2%); 而在病情较重的患者中,多打3个月化疗,似乎是值得的,生存率分别是58% VS 66%(相差8个百分点)。3个月和6个月长期的神经毒性发生率,分别是2.8%和7.4%。 基于这样的结果,综合生存获益和神经毒性:对于病情较轻的T1-3N1的肠癌患者,打3个月的化疗,或许是更好的安排;而对于病情较重的T4、N2的肠癌患者,打6个月的化疗,似乎是值得的。   II期胃癌:术后化疗,4周期还是8周期 根据指南推荐,术后病理分期为II期的胃癌,应该接受8个疗程的替吉奥化疗,一般以替吉奥连续吃4周、休息2周为1个疗程(也就是6周为1个疗程),8个疗程也就是48周,快1年了! 部分患者,实在是不愿意坚持吃药吃这么久,患者依从性不高。因此,学术界也有一部分医生心里有些动摇,因此想做一个严谨的对比试验,看看是不是吃4个疗程,也就是24周就够了。 于是,一帮国际著名的专家发起了一个多中心临床试验,预计入组1000名左右的患者,来对比4个疗程的化疗和8个疗程的化疗的生存期。结果试验做到一半,独立审查委员会就叫停了试验——虽然才入组了590名患者,但是结果已经出来了,试验结束吧。 啥结果:4疗程化疗与8疗程化疗相比,明显是更差的。3年的无疾病进展生存率,分别是88.9%与95.3%(相差4.4%),3年总生存率分别为91.7%与97.7%(相差6%)——每年几十万名II期的胃癌患者,如果都少打4个疗程的化疗,3年随访下来要多牺牲6%,也就是几万条生命! 所以,在胃癌这个例子里,化疗还是要保质保量的完成!

小D
肺癌治疗手册:做了那么多检查,你知道它们的用途吗?

肺癌治疗手册:做了那么多检查,你知道它们的用途吗?

  大多数咚友都有过这样的体会:检查!检查!检查! 在治疗肿瘤的过程中,总伴随着数量繁多,五花八门的各类检查:今天可能是抽血,明天换成了CT;到了后天,医生又需要一个核磁辅助判断病情……无休无尽的检查! 毫无疑问,癌症无论对医生或是患者而言都是一场“拉锯战”。所有的治疗方案都必须建立在对病情足够了解的基础之上,各类检查则是了解病情的唯一手段。兵法有云: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相信各位咚友也接受过各类检查。但大家知道这些检查都代表着什么吗?它们能反映出身体的哪些状况呢? 今天,我们就给大家盘点一下,肺癌治疗中做过的那些检查,到底有什么意义。   病史和体表检查 对于肺癌患者而言,病史和体表检查是所有检查中最早经历的。 通常医生会花费一定时间详细询问你的病程(确诊肺癌多久了,现在有什么不舒服,持续时间等),也会对患者的日常习惯、生活状态做一个简单了解。询问过后,医生可能会对你进行一系列体表检查(包括听诊器确定你的呼吸音、触摸颈部或其它部位有没有异常淋巴结等),确定你的整体病情状况。 虽然花费时间不长,但病史和体表检查是治疗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医生可以通过这个步骤对患者的身体状况与病情做出初步判断,确定进一步的检查方案或治疗思路。同时一些特殊的生活习惯也可能预示着不同的肺癌分类(如男性长期吸烟,更容易诱发肺鳞癌)。   血液检查 血液检查是肺癌治疗中最常见的检查。 通过对血液状态的分析,医生可以进一步全面了解患者的整体健康状况,同时血液检查中也能体现出很多与病情相关的信息。 在肺癌的治疗过程中,最常见的血液检查是血常规、血生化、肿瘤标志物检查。接下来一一给大家介绍。 1:血常规 血液分为细胞与血浆。血常规通过对患者血细胞数量的分析,来判断这位患者的整体身体状况。 例如:通过白细胞数量的高低,判断是否存在细菌或病毒感染;通过血红蛋白的数量,判断患者是否存在贫血的情况;通过血小板的数量,判断是否存在出血风险…… 由于化疗、放疗、靶向治疗、PD-1治疗等肺癌常见的治疗手段都可能出现影响血液系统的副作用(如化疗、放疗最常见的副作用:骨髓抑制导致白细胞降低),因此在治疗前,治疗中,治疗后的血常规检查都是不可缺少的。 关于血常规的详细解读,请看:咚咚教你看化验单(1):“不是没有故事”的血常规   2:血生化 血生化目的在于检查存在于血液中的各类离子、糖类、脂肪、蛋白质及各类酶、激素等物质。 对肺癌患者而言,血生化有助于发现某些器官的异常情况,如肝脏或肾脏。例如,肝功能超标可能意味着药物对肝脏功能造成了一些损害,也有可能发生了肿瘤转移到肝脏的情况。乳酸脱氢酶(LDH)严重超标可能意味着患者体内肿瘤负荷较大。 关于血生化更多内容,请看:咚咚教你看化验单(2):“肝肠寸断”的肝功能   3:肿瘤标志物 肿瘤标志物也是肺癌治疗中常见的一个检查指标。虽然它不作为肺癌的诊断标准,但通过肿瘤标志物辅助判断病情的变化也是治疗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怎样解读肿瘤标志物的变化? 阅读这篇肿瘤标志物解答指南,答案都在里面:肿瘤标志物最强解读攻略:辅助抗癌,读完就懂   影像学检查 影像学检查被称为肺癌检查的“金指标”。它能真实详尽客观的反映出患者肿瘤的变化情况,判断治疗效果。 影像学检查在肺癌治疗中必不可少,具体分为:X光、CT检查、核磁检查、超声检查、PET-CT检查和骨扫面检查。下面将为大家详细介绍各个不同的影像检查。   1:X光检查 X光又被称为胸片,它是观察肺部情况最基础的影像技术。但由于X光的精度不够,当肿瘤大于2cm时才能勉强分辨,因此通常不作为肺癌的诊断或是观察病情的随访。对肺癌患者而言,仅在某些治疗前进行X光检查留底,保证手术顺利。   2:CT检查 CT是英文缩写,中文全程是电子计算机X射线断层扫描技术。它是用于诊断及观察肺部病情较为理想的影像学检查。 相比胸片而言,它可以将肺部的病情显示的更加清晰。包括肺部肿瘤的大小、形状和位置。同时,CT还能清楚的发现肿大的淋巴结,淋巴结肿大是肿瘤发生淋巴结转移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 CT有普通CT与加强CT之分: 加强CT通过注射造影剂,判断组织内部的血流情况。对肺癌患者而言,由于肿瘤内部血流丰富,因此加强CT更适合确诊及判断转移情况。 普通CT可以用于对已确诊额病灶进行观察,确定治疗效果。 CT检查一般运用于胸部与腹部的肿瘤诊断与检查、部分骨肿瘤的诊断与检查。需要注意的是,脑部CT一般不用于诊断肺癌脑转移,因为脑部核磁的效果更好。   3:核磁检查 核磁的英文缩写是MRI,通过无线电波和强磁体代替X射线,实现对检查部位的成像。不同于X射线,核磁检查不具有放射性,因此对人体是无害的。 核磁检查通常用于软组织的成像。对肺癌患者而言,核磁检查最常用于脑部的检查与脊椎脊髓的检查(脑部核磁与脊椎核磁)。 与CT相同,核磁同样分为普通核磁与增强核磁。增强核磁可以更好的观察身体内部正常器官与肿瘤组织之间的区分与细节。   4:B超检查 B超是所有影像诊断中最为便捷的一种方式。与核磁相同,B超没有辐射,对人体没有伤害。 对肺癌患者而言,B超诊断多用于腹部器官,如肝、肾上腺及腹膜淋巴结等部位是否存在肿瘤转移。此外,B超另一个重要作用是用于判断胸部是否存在胸水、腹部是否存在腹水。胸腹水也是肺癌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   […]

小D
肿瘤标志物最强解读攻略:辅助抗癌,读完就懂

肿瘤标志物最强解读攻略:辅助抗癌,读完就懂

  今天,我们和各位咚友聊一聊关于肿瘤标志物的问题。 要说起肿瘤标志物,可能是各位咚友在抗癌战役中接触到最多的辅助诊断指标了。不同于血常规、血生化等反应身体状态的血液指标,肿瘤标志物往往带给大家一种“直接反应病情变化”的错觉。 在日常问诊中,关于肿瘤标志物的问诊也是最为常见的,通常都是这样: “萝卜医生,肿瘤标志物从2.5上升到3.2了!是不是有点耐药的迹象呀?” “冬瓜医生,这个月NSE(小细胞肺癌特异性肿瘤标志物)超出正常值了,是不是转变为小细胞癌了?” ……   肿瘤标志物有什么用? 肿瘤标志物可以作为癌症筛查的项目之一,但大部分肿瘤标志物参考价值有限。 感染、炎症、妊娠等情况都可能造成肿瘤标志物的上升,部分人群不健康的生活习惯也可能造成肿瘤标志物的升高。 肿瘤标志物对于疗效判断、预后评估、肿瘤的复发及转移等情况辅助诊断的效用更为明显。 肿瘤标志物单次的小幅波动没有太大临床意义,我们更需关注一段时间内肿瘤标志物的变化趋势。 单纯以肿瘤标志物来监测病情是非常不稳妥的,一定要加上其他检查手段(如影像检查这个金标准),共同判断病情的治疗效果。   肿瘤标志物到底是啥? 简单的说,就是人体产生的各类蛋白、糖类、酶类、激素类物质。 例如前段时间学术圈子内沸沸扬扬的“滴血测癌”,本质上就是一种肿瘤标志物的检测,所选取的检测目标是一种蛋白——热休克蛋白90α。 肿瘤标志物通过抽血进行检测,目前应用于临床的各类肿瘤标志物可谓五花八门,有些仅与一种癌症相关,另一些可能会涉及多种癌症。 关于各类肿瘤标志物的介绍,大家可以参考:十大最常见肿瘤标志物:逐一解析   肿瘤标志物怎么辅助抗癌? 虽然肿瘤标志物存在种种影响因素,但肿瘤标志物无疑是所有癌症相关检测中最为便捷的一种。好好利用肿瘤标志物的变化判断治疗的情况,对于及时调整治疗策略、整体把握整个治疗流程的意义重大。 肿瘤标志物在临床中的运用分为确诊癌症前与确诊癌症后。   1:确诊前,肿瘤标志物主要用于常规防癌体检。 虽然肿瘤标志物不是确诊肿瘤的确切证据,但在某些情况下,我们并不反对将其纳入防癌体检中:部分肿瘤标志物具有较高的癌症特异性,如AFP(甲胚蛋白)之于肝癌,可通过影像、肝病病史以及AFP异常升高直接确诊肝癌。此外,异常升高的肿瘤标志物确实存在罹患肿瘤的可能。 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支持所有防癌体检都进行肿瘤标志物的检测。 如果你是个二十六七的年轻人,生活习惯良好,且没有相关癌症家族遗传史。在防癌体检中抽走六、七管血检测肿瘤标志物,某项指标由于感染、炎症等原因超出正常值大为紧张,进行一系列额外的全身检查。这样的结果不是医生希望看见的。 对防癌体检中的肿瘤标志物的检测,我们推荐在高危人群中进行: 40岁以上,吸烟指数为重度吸烟(吸烟年限x每天吸烟支数>400)的人群; 40岁以上,具有酗酒习惯或肝部慢性疾病的人群; 40岁以上,胃部感染幽门螺旋杆菌,或患有慢性胃炎的人群; 40岁以上,具有癌症家族遗传史(直系血亲中超过一人患有同一种癌症)的人群。 关于高危人群的界定,您也可以通过咚咚肿瘤科提供医学支持,腾讯99公益日特别策划的患癌风险H5测试《你敢测测你的患癌风险吗?》来进行检测。最终结果为“重度风险”的患者,我们建议在防癌体检中加入肿瘤标志物的筛查。   2:确诊后,肿瘤标志物主要用于对于病情的变化的评估。 这个主题将是本篇文章的重点内容。可能也是大多数咚友的疑虑所在。 每位患者的肿瘤标志物变化情况都是不同的。这就意味着医生或是患者没有一套统一的标准来衡量肿瘤标志物的变化。有的患者可能肿瘤标志物全都正常,有的患者肿瘤标志物可高达数十万甚至百万。 因此,确定自身肿瘤标志物的情况,是通过“肿标”来判断病情变化的基础。 可靠的肿瘤标志物必须具备“特异性”与“敏感性”两个特点: ‍特异性代表着肿瘤标志物的异常是否符合病情的基本情况。举个例子,如果一位肝癌患者的肿瘤标志物AFP(甲胚蛋白,肝癌特异性肿标)超出正常值,那么我们可以判断这位患者的肿瘤标志物具有特异性。相反,如果一位肺癌患者的AFP超出正常值,或一位健康人的AFP超出正常值,他们的AFP超标就不具有特异性。 敏感性代表着肿瘤标志物是否会随体内肿瘤的情况而发生变化。如果一位肺癌患者的CEA(癌胚抗原,非小细胞肺癌特异性肿标)具备特异性,并且随着肿瘤大小的变化而升高或降低,那么通过数次观察,我们就可以初步判断这位患者的肿瘤标志物具备敏感性。反之,如果这位肺癌患者的CEA不会随着肿瘤大小的变化而相应变化,或是这位肺癌患者通过有效治疗肿瘤缩小,CEA经数次检测反而持续上升,这样的情况就不能称之为具有敏感性。 确定已经发现可靠的肿瘤标志物后,患者或医生就能通过肿瘤标志物的变化,来评估病情的大概变化了。这一点对于及时指定可行的治疗方案、定制个性化治疗方案都有着非常大的意义。 值得注意的是: 肿瘤标志物仅仅是一种抗癌的辅助诊断手段,绝不能代替目前诊断或随访病情的金标准——影像检查(包括CT、核磁、PET-CT等等),任何时候都不能单纯以肿瘤标志物作为判断病情、确定治疗方案的唯一证据。   肿瘤标志物抗癌进阶篇 肿瘤标志物单次检查的结果需仔细解读,但无需过分担心。影像肿瘤标志物变化的因素有很多种。 判断病情的变化趋势,应该选择一段时间内肿瘤标志物的变化趋势进行参考,肿瘤标志物单次小幅度的变化不具备参考价值(这也是很多咚友正在担心的问题)。 部分患者在肿瘤细胞大面积死亡时,会出现肿瘤标志物暂时性增高,不要因为短时间的变化就乱了阵脚盲目更改治疗措施,需要根据一段时间内肿瘤标志物的变化进行判断。 肿瘤标志物在癌症病情的随访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在请教医生时,不妨请教清楚关于肿瘤标志物的问题。你可以咨询医生这些问题: 你是否建议我接受肿瘤标志物检查?如果是,是哪一个或哪几个肿瘤标志物? 如何接受这些检查?我应该多长时间做一次检查? 如果我有一个肿瘤标志物水平异常,这是什么意思?它会如何影响我的治疗? […]

小D
把药“包”进红细胞:eryaspase抗癌有奇谋

把药“包”进红细胞:eryaspase抗癌有奇谋

  魔高一尺,道高一丈。科学家为了抗癌,也真是绞尽了脑汁。 上周闭幕的欧洲肿瘤学大会上,有一款脑洞大开的抗癌药,赚足了眼球。 这是一个将L-天冬酰胺酶包封于供体红细胞内的新药,Eryaspase。 L-天冬酰胺酶,能将癌细胞生长和繁殖所必需的氨基酸(天冬酰胺)给水解和代谢掉,说白了也就是能把癌细胞的食物给破坏了,然后癌细胞只能坐以待毙了。 这次宣布的是eryaspase联合化疗用于难治性、转移性胰腺癌的IIb期临床试验结果。 这是一项多心中、随机、非盲的大型临床试验。一共入组了141名患者,2:1分组,新药组:eryaspase+吉西他滨单药或者FOLFOX方案(奥沙利铂+氟尿嘧啶)双药;对照组:吉西他滨单药或者FOLFOX方案(奥沙利铂+氟尿嘧啶)双药。入组的患者90%已经用过吉西他滨,宣告失败。目前是二线治疗。   试验结果主要包括如下几点: 1:在全部入组试验的病人中,新药组相比于对照组,明显延长了生存期。新药组的中位总生存时间是26.1周,而对照组是19.0周,加入新药后,死亡风险下降40%。 2:新药的加入将1年生存率从3.0%提高了14.8%,提高了近5倍。 3:新药的加入,也让无疾病进展生存时间,明显延长,从7.0周延长到了8.6周,疾病进展的风险下降了41%;半年时,无疾病进展的比例从5.8%提高到了16.9%,提高了3倍。 4:有效率和疾病控制率,也明显提高。有效率从6.5%提高到11.6%,疾病控制率从23.9%提高到47.4%。 5:由于eryaspase是一个天冬酰胺水解酶,因此对那些天冬酰胺高表达的病人,疗效更显著。对于天冬酰胺高表达的病人,该药物能将疾病控制率从对照组的7.1%提高到新药组的51.7%,提高了7倍。 6:副作用方面,两组基本相当。3-4级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分别为77%和86%。最常见的3-4级不良反应包括:谷氨酰转肽酶升高、中性粒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等。 目前,生产该药物的公司正在和美国FDA沟通,设计最合理的三期临床试验。此外,该药物还被用于急性白血病,I期和II期临床试验,同样表现不俗,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这个适应症中,已经启动了三期临床试验。让我们共同期待,这个脑洞大开的新药,能早日完成III期临床试验,早日上市。 参考文献: [1]http://investors.erytech.com/phoenix.zhtml?c=254271&p=irol-newsArticle&ID=2299388 [2]http://erytech.com/ery-asp.html

小D
卵巢癌复发:“可怕”却“可治”

卵巢癌复发:“可怕”却“可治”

难以早期发现,是卵巢癌的“致命伤“ 卵巢癌是女性生殖器中常见的恶性肿瘤。与其他恶性肿瘤相比,它的发病率并不算高,但死亡率极高,居妇科恶性肿瘤之首,严重威胁着女性的健康与生命。究其原因,主要是早期症状不明显或无症状,并且缺乏早期诊断方法。前来就诊的卵巢癌患者70%~80%已属于晚期,虽然大多患者经手术和术后化疗可获完全缓解,还是有80%的患者会复发,复发时间一般在治疗后2年左右。目前国际上的统计数据显示,卵巢癌的5年生存率为30%,但早期卵巢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可达90%,可见早诊断早治疗的重要性。 卵巢癌的发病多见于40~65岁女性,发病原因至今不明。流行病学研究发现不孕妇女易患卵巢癌,口服避孕药能降低卵巢癌的发生。卵巢癌早期无症状,且无特异性检测方法,随着肿瘤的增大,可出现腹部不适、消化不良、腹胀、腹痛、尿频、体重减轻、腹部肿块等症状,而一旦出现这些症状时一般已到了晚期。 提高早诊率,普查是关键 但由于卵巢癌早期无症状,也无特异性检测方法,早期诊断十分困难。所以对35岁以上妇女做好每年一次的普查工作尤为重要,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卵巢癌的早诊率。 普查项目: 1、盆腔检查; 2、腹盆部B超检查; 3、血清肿瘤标志物CA125、CA199、CEA的检测; 4、对家族性、遗传性的卵巢癌高危人群从30岁开始就需进行定期检查。早期卵巢癌治疗效果普遍很好。 卵巢癌的治疗概况 手术是卵巢癌治疗的基础,手术范围包括全子宫、双附件、大网膜、阑尾、盆腔及腹主动脉旁淋巴结的清除,手术中要力争切除全部肿瘤,不能完全切除者,尽量使肉眼可见的残留肿瘤最大径控制在1cm以内。手术如能达到以上目的,那算是满意的肿瘤细胞减灭术了,术后再辅以紫杉醇、卡铂联合化疗6~8个疗程。这种手术加辅助化疗的方式对卵巢癌尤为适用,因为卵巢癌的癌细胞对化疗比较敏感。 前面我们已经提到,化疗在卵巢癌治疗中起到极为关键的作用,除了极少数早期患者可以不用化疗外,其余均需术后化疗,才有治愈的希望。回顾卵巢癌化疗的发展历程,上世纪80年代之前主要用烷化剂,80年代起开始用顺铂、卡铂,疗效有了显著提高,90年代起又有了紫杉醇类药物,与铂类药联合使用,疗效又提高了一大步。接着又出现了托泊替康等新药,随着新药的不断开发、应用,卵巢癌的疗效有了逐步提高。 合理应用新辅助化疗 由于卵巢癌确诊时很多患者都已处于晚期,手术已经无法完全切除肿瘤。为了提高疗效,上世纪90年代起临床上开始试用新辅助化疗——手术之前采用的化疗。20多年来,卵巢癌的新辅助化疗至今仍有争议。据2000年曼谷国际妇科肿瘤会议、欧洲及加拿大国际多中心临床试验结果显示:新辅助化疗、中间型细胞减灭术和术后化疗这一组合与直接手术和术后化疗这一组合相比较,总体生存期相仿(分别是29个月和30个月),但新辅助化疗组患者的并发症较少。目前,卵巢癌的新辅助化疗可考虑应用于初次手术无法切除肿瘤的晚期卵巢癌患者,特别是已经发生肝实质转移、肠系膜根部大块转移灶、大量胸腹水或身体情况极差的老年患者。其他患者还是以直接手术和术后辅助化疗的方案为宜。 复发“可怕”却“可治” 从事卵巢癌的诊疗工作多年,接触了许多卵巢癌患者,发现患者关心的问题具有一定的集中性,最突出的就是关于复发的问题,我们也就这些问题进行了多年的临床研究。下面对患者常问的两个问题进行解答: 怎样降低复发率或延长无病生存期? 首先要提醒的是,已完成肿瘤减灭术并取得满意效果的患者,除了少数早期病例外,都不可避免地需要进行术后化疗,并且要求化疗过程正规,药量充足,按时完成6~8个疗程,获得完全缓解。但是,在这样的治疗条件下,仍有80%的患者复发。规定疗程后还需要巩固治疗吗?国内外很多专家就这一点还有争议。我认为有选择并合理应用巩固治疗对延长无病生存期和总生存期是有一定帮助的。 肿瘤复发后,如何延长生存期和提高生活质量? 这也是非常令人关注的问题,因为大部分卵巢癌患者都要经历这个过程。在此我要强调 :首次复发若能及时分析过去的治疗史,查清复发部位,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往往效果较好。千万不要乱投医,采用不适当的治疗方法,结果延误了病情,或者不合理地使用药物产生耐药性,最终束手无策。因此我们建议患者一旦肿瘤复发,应速到肿瘤专科医院诊治,从而少走弯路。 国际上普遍认为治疗复发卵巢癌的目的是延长生存期,提高生活质量,不是治愈肿瘤。据统计,复发病例的中位生存期为12~24个月,难治性病例中位生存期为10个月。在实践中,我们体会到复发卵巢癌的治疗的确十分复杂,每个患者的情况都不一样,而采用个体化的多学科综合治疗,往往效果更好,若能合理治疗,复发后带瘤生存3年以上者不在少数,甚至少数患者还得到了根治,下面举几个在我手中治疗的例子: 例一:周女士 44岁 1998年10月,周女士因患卵巢低分化腺癌在芜湖医院手术,术后辅助化疗。99年3月,盆腔出现复发,肿块6*4cm大小,99年6月来到我院就诊,经切除复发灶并进行多药联合化疗,合并放疗,随访至今仍未复发。复发后治愈10年。 例二:翁女士 55岁 翁女士患卵巢浆液性癌Ⅲc期,于1999年3月在瑞金医院手术,术后常规化疗获完全缓解。2000年2月复发后再进行化疗无效。2000年12月翁女士来到我院治疗,当时她的CA125已上升至600U/mL,盆腔肿块直径5  cm,经过多药联合化疗及局部放疗,肿瘤消退,随访至今未有复发。复发后治愈10年。 例三:徐女士 42岁 1999年4月,徐女士因卵巢内膜样腺癌Ⅲc期在上海市第一医院手术,术后常规化疗获完全缓解。03年7月,发现盆腔复发并来我院就诊,经多药联合化疗后,手术切除病灶,获完全缓解。06年2月左锁骨出现转移,经化疗后病情稳定,但未完全缓解,以后又有多次反复,均用二线药物控制病情。徐女士复发至今已带癌生存7年,生活质量很好。 复发卵巢癌的诊断及分类 大多卵巢癌患者经初次手术和化疗后可达到缓解,仍有80%的患者会在近期或远期复发,复发的诊断依靠盆腔检查、腹盆部B超检查、血清肿瘤标志物CA125、CA199、CEA的检测以及CT、MRI及PET/CT的检查,这些检查可帮助确定是否复发、复发的范围、病灶是局限性还是广泛性。 由于目前初次治疗均是以铂类药为基础的联合化疗,国际上将在停用铂类药后出现复发的时间分为四类: 1、治疗中肿瘤发生进展或未达到缓解,称为铂类抵抗型 2、治疗后达到缓解,停止治疗后6个月复发,称为铂类耐药型; 3、治疗后达到缓解,停止治疗后7~12个月复发,称为部分敏感型; 4、治疗后达到缓解,停止治疗后12个月后复发,称为铂类敏感型。 复发卵巢癌的治疗 复发卵巢癌的治疗十分复杂,目前尚无较好的治疗方案,在确定了复发及复发部位和类型后,制定合理的多学科综合治疗方案,治疗的目标是延长生存期,提高生活质量。一般以全身化疗为主,适当配合局部治疗,如手术、放疗、介入化疗等,首次复发要抓住机会,力求再次获得缓解或未得到缓解但能病情稳定,带瘤生存。下面我们具体讲讲每种治疗方法。 二次手术:主要用于铂类敏感者,病灶局限,最好是单个病灶,争取完成满意的肿瘤减灭术,术后再进行化疗,二次手术也可用于解除肠梗阻等。 放疗:主要用于化疗后的残存病灶,可以提高局部控制率。 中医中药:能稳定病情,提高机体免疫机能。 化疗:是治疗复发卵巢癌最主要的手段,对3、4类复发病例可以再用原方案治疗,再次达到缓解后考虑巩固治疗,如达不到缓解,改用二线化疗。对1、2类病例,可考虑改用二线化疗,托泊替康为主的联合化疗应首先考虑。化疗中要时刻注意患者的全身情况,以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为原则。等病情稳定后可考虑停药,进展时再使用,让机体有恢复的机会,但要对不同情况的患者实行个体化治疗,不能千篇一律。 我们处在一个医技飞速发展的时代,新药不断被开发研制出来,卵巢癌的生物治疗、基因治疗的临床试验已经起步,虽然目前的疗效仍不满意,但也在逐年提高,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一定能战胜这个病魔。

叮咚
科普!质子重离子(碳离子)放疗

科普!质子重离子(碳离子)放疗

  质子重离子治疗属于放疗的一种,而放疗是肿瘤治疗方法的一种。 WHO统计,大致45%的肿瘤是可以治愈的,治愈的肿瘤中40%是由放疗治愈的。 大约70%的肿瘤患者在不同阶段需要接受放疗,但是我国整体接受放疗的患者比例很低,根本原因是,大家都不懂放疗啊,多么痛的领悟……. 目前,以质子和重离子放疗为代表的放疗是最先进的放疗方式。 全球质子重离子放疗主要在日本开展,接着是德国,美国还没有重离子,中国的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质子重离子中心,是目前国内唯一一所同时具备质子、重离子放疗技术的医疗机构。   重点概念 质子:是氢原子失去一个电子后的粒子。 重离子:是碳、氖、硅等原子量较大的原子失去一个或几个电子后形成的粒子。   质子重离子放疗比普通放疗好在哪? 放疗首要原则:精确的给予肿瘤部位足够的剂量(好的疗效),同时最大限度的减少周围正常组织的损害(减少副作用)——俗话说,对肿瘤部位“打的狠,打得准”。 1:质子重离子放射剂量分布优势明显,在肿瘤部位进行集中爆破,不会对健康组织造成伤害。 2:质子重离子治疗不象手术需要切开人体,不会引起疼痛。 3:质子重离子通过破坏肿瘤细胞的DNA单链/双链,进而杀灭肿瘤。 4:重离子治疗时间相对短,仅需2周左右,常规放疗(包括适形和调强放疗)需要5-7周完成。   质子重离子放疗到底怎么做? 患者仅需平躺/俯卧于治疗床上即可,余下的工作将由全自动机械臂和治疗床自主完成。 质子重离子放疗效果好吗? 目前,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质子重离子中心可收治国内肿瘤发病率前10位的病种。截至2017年5月8日,质子重离子中心累计收治了686例患者。第一年收治283例,第二年收治403例。 第一年收治的283例患者中, 244名患者已经完成质子重离子治疗顺利出院,治愈率高达86%。 对最早一批临床试验患者(35例)的随访发现,大体情况良好。其中,16例患者肿瘤控制率为93.8%。治疗的患者年龄最大81岁,最小14岁。 平均下来,每个疗程费用28万元上下。让人不禁感慨:生活中不能存有侥幸,疾病不会总能躲着你走,病魔面前,众生平等,不同的是你和家人有没有钱治疗,医疗保险该买的还是要买。   质子重离子放疗适合谁? 1:尤为适合高龄、心肺功能差、不愿/无法耐受手术的患者,特别是早期肺癌、肝癌和前列腺癌的患者。 2:对常规放疗不敏感的肿瘤,如头颈部的腺样囊性癌、黑色素瘤,骨和软组织肉瘤、肝癌、胰腺癌、肾癌和子宫腺癌等。 3:多次手术后复发、肿瘤血供差乏氧的肿瘤,如腹膜后软组织肉瘤等。 4:常规放疗后残留或复发的肿瘤,如鼻咽癌和直肠癌等。 5:需要保全脏器功能和外观的肿瘤,如眼睛肿瘤、乳腺癌等。   质子重离子放疗如何复查? 推荐患者在接受质子重离子放疗结束后的1个月,安排进行第一次的随访。主治医生将评估正常组织的副反应情况及初步评估质子重离子治疗的疗效。 以后放疗结束后,每3个月应到医院进行随访,对病灶部位进行增强MRI检查及其他检查,密切观察局部肿瘤情况以及是否发生远处转移等。

小D
扭伤后该冷敷还是热敷?

扭伤后该冷敷还是热敷?

扭伤后该冷敷还是热敷?

叮咚
默家红宝书∣绝非“耳”戏,中耳炎来了我想静静

默家红宝书∣绝非“耳”戏,中耳炎来了我想静静

默家红宝书∣绝非“耳”戏,中耳炎来了我想静静 一年一度的游泳高峰季 你以为穿上泳衣戴好泳帽泳镜就够了吗? Nonono! 还有你的耳朵们! 不带耳塞不会让“脑子进水” 但却可能让耳朵进菌从而诱发中耳炎 让耳朵离不开疼痛、来不及逃 就算你不是紫薇,也要为了“耳康”着想啊! 今天我们就来说说这个“耳”熟能详的疾病 气压性中耳炎 虽说一鼓作气能振奋人心 但耳鼓作气真是让人糟心 压力突变让你鼓膜变形 急性中耳炎 耳朵进水并不是中耳炎的唯一原因 细菌来得太快,就像龙卷风 离不开疼痛来不及逃 不能承受我已无处可躲 慢性中耳炎 脓液是一种很玄的东西,如影随形 无声又无息出没在耳里 转眼~吞没我在恶臭里   看完了这三种中耳炎,   是不是吓cry?   别怕,只要别把默小编的话当耳边风   生活中注意防范   就可以避免大多数诱因   让你时刻保持“耳”聪目明~   注1:文内信息摘自《默沙东家庭医学手册》(中文第三版,人民卫生出版社)第19章第214节《中耳和内耳疾病》   注2:本文为一般科普信息,涉及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方案应以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处方及专业意见为准

叮咚
肺癌患者肾功能对肿瘤标志物的影响

肺癌患者肾功能对肿瘤标志物的影响

肺癌患者均可能发生肾功能损害,主要机制包括肿瘤直接侵犯肾脏、免疫学异常介导、肿瘤代谢异常及治疗肿瘤过程中副作用(化放疗、靶向药和手术)等1。肾功能检查方法见表1。 肾功能不全对肿瘤标志物的影响 肺癌常用肿瘤标志物有癌胚抗原(CEA)、糖类抗原125(CA125)、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鳞状细胞癌抗原(SCC)、细胞角蛋白19片段(CYFRA21-1)和胃泌素释放肽前体(Pro-GRP)等。肺癌患者肾功能不全可导致血清中肿瘤标志物浓度改变(主要表现为升高),降低了肿瘤标志物诊断的特异性3,4,5。 一位53岁男性IV期ALK阳性NSCLC患者6,一线培美化疗时发生急性肾功能损害,肿瘤进展后服用克唑替尼疗效良好,然而减量到250mg每天一次仍无法耐受,只能停药。肺部放疗后发生肝转移,在密切观察肾功能的前提下重新服用克唑替尼250mg每天二次,肿瘤完全缓解。约5个月后,血肌酐从2.09升高到3.22,肾小球滤过率从34下降到20,停止克唑替尼。停药23天后,血肌酐下降到2.14,肾小球滤过率升高到33,CEA从49.9下降到24.9,数据变化见图1。 肾功能不全的护理和治疗 肺癌患者应注意定期检测肾功能,在使用顺铂化疗时应充分水化,影像检查使用造影剂后应多喝水,平时每天补充适当水分,避免过多摄入盐份和蛋白质,合并高血压患者合理使用降压药7,8,9。肾功能不全治疗药物有尿毒清颗粒等10,可降低血清中尿素氮、肌酐和尿酸。

叮咚
白细胞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白细胞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白细胞  化疗 化疗是治疗恶性肿瘤的常用手段之一,化疗后主要的不良反应就是白细胞减少症。化疗就如同治疗肿瘤的双刃剑,既对疯狂倍增的肿瘤细胞有杀伤作用,也对体内增殖迅速的正常细胞也有毒害作用,比如体内快速增殖的口腔黏膜细胞、头皮细胞、白细胞等,导致口腔溃疡,脱发以及白细胞减少症。 经常遇到许多患者或家属对化疗后白细胞减少症十分恐惧,担心影响了身体的免疫功能,为此拒绝化疗,延误了治疗的最好时机。在治疗过程中,家属对于预防或治疗白细胞减少症的注意事项也特别关心。 白细胞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白细胞,俗称白血球,当病菌侵入人体体内时,白细胞能通过变形而穿过毛细血管壁,集中到病菌入侵部位,将病菌包围、吞噬。白细胞对人体具有重要的保护机能,能够防御“外敌”的入侵,有“人体卫士”的美称。各种原因导致的白细胞(更重要的是其中的中性粒细胞)降低可能带来感染风险的增加。反之,体内的白细胞的数量高于正常值,可能是体内存在感染(有时会合并发热等症状),也可能是患者使用了激素或注射了升白针后的治疗效应,前者需要积极地抗感染,后者往往会自行恢复而不用给予特别关注。 为什么化疗的过程中白细胞会下降? 化疗药物按对各期肿瘤细胞敏感性不同可将其分为细胞周期非特异性药物(CCNSA)和细胞周期特异性药物(CCSA),其中细胞周期非特异性药物能杀死各个时相的肿瘤细胞,而周期特异性药物主要杀伤增殖期的细胞,这些化疗药在杀死增殖的肿瘤细胞的同时,也在杀死体内正在增殖的其它自体细胞,如外周血细胞,外周血中红细胞寿命为120天,血小板为5-7天,而白细胞只有6-8小时,骨髓中粒细胞增值最活跃,因此这些化疗药最先杀伤的是白细胞,最先表现的是白细胞下降,其次是较轻、较晚的血小板和红细胞下降。 为什么白细胞如此重要非要升高了才可以继续化疗? 白细胞对人体具有重要的保护机能。 在人体防御和保护功能上具有重要作用。它是人体抵制微生物、病原体和急性化脓性细菌入侵的第一道防线,也是最主要的一道屏障。化疗过程中化疗药最先杀伤的是白细胞,如果白细胞数量明显降低,会使人体的免疫功能遭到破坏,极易发生感染,并且肿瘤病人一般情况往往差一些,感染一旦发生会迅速发展,有时很难控制,严重直接导致死亡。故为避免以上危险事件发生,每次化疗前都要查血常规,白细胞(特别是其中的中性粒细胞)要升高到正常或接近正常才可以继续进行该疗程的化疗。 为什么有些人通过食补就可以提升白细胞而有些人却没效果,究竟食补要达到一个多大的量才有效? 化疗期间,由于药物在杀伤肿瘤细胞的同时,难免会使正常的细胞受到一定损害,产生相应的毒副反应,如免疫功能下降、白细胞减少等。白细胞减少最快的恢复方式是皮下注射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俗称升白针)。但不可忽略的是:无论是否注射升白针,如果造血原料充沛的话,对白细胞恢复是一个保障。故白细胞减少的患者宜补充高蛋白质食品,因高蛋白可提高机体免疫力,促进白细胞生长发育,如民间相传黄鳝骨头汤有助于升高白细胞,但是不同人对食物的消化吸收能力不一样,有的人效果明显,有的人效果不大。至于食补究竟达到一个多大的量才有效,这个也因人而异,应该根据自己的消化吸收能力以及身体状况来调整,讲究多样化、荤素搭配、酸碱平衡,注意食物色香味,原则:高热量、高维生素、低脂肪,将高蛋白食物制成流质或半流质,易于消化和吸收。 1高蛋白饮食:主要是提高机体抵抗力,为白细胞恢复至正常提供物质基础。高蛋白食物要选择禽蛋类,瘦肉类,动物肝、肾、乳类,豆类及其制品为宜。 2高维生素饮食:维生素可以促进细胞的生长发育。有助于白细胞的分化和增殖,促使恢复正常。高维生素食物应选择酵母发面食品、谷类、花生、绿色新鲜蔬菜、水果、果汁等,以补充维生素C、B族和叶酸等。含维生素丰富的食物不宜烹调时间过长,以免损失维生素。 3食物制作过程注意消毒:此时患者抵抗力弱易并发感染,故在制作食物时应严格消毒,决不吃生冷或不洁的食物。   化疗后是否一定需要打升白针,怎么用比较合适?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俗称升白针)主要用于两种情况,一种是化疗导致白细胞降低后注射,另一种是为了保障化疗安全性及治疗强度预防性注射(无论白细胞是否降低)。用于化疗后白细胞减少时,有助于缩短白细胞缺乏持续的时间,使患者尽快度过化疗后白细胞减少这段时间,减少因“夜长梦多”而继发感染的风险。当然,不排除白细胞减少不明显,不打升白针而让其自然恢复的可能性。对于已经因化疗导致白细胞降低引起感染的患者,应用升白针则是为了尽快提升白细胞到安全水平,以利于感染的控制。为了保障化疗安全性及治疗强度的预防性注射,主要是基于医生的判断和临床指南的要求进行的,如果有必要,还是建议执行的。 白细胞减少一般出现在化疗后的 7~14 天(部分药物出现的更早),其水平变化呈U字形。因此对于升白针的用法,我们建议根据白细胞减少发生的时间、程度和患者的情况,综合判断是否用升白针及使用天数。如果白细胞减少发生在“波谷”之前,而且程度比较重,就要给予重视了,积极的给予升白治疗,升白针的使用时间,一般要跨越上述化疗后的白细胞低谷,直到白细胞恢复正常或接近正常的程度;但如果发现白细胞减少是在“波谷”之后,患者血象呈逐渐恢复的趋势,白细胞减少的程度又不是很重,密切观察也是可行的。

叮咚
最新医生问答
最新抗癌笔记
top3

新年打卡

2024年02月17日
top4

好久没来

2024年02月17日
top5

CR

2024年02月01日
top6

七周年纪念!

2024年01月25日
扫描下方二维码回复 666 获取解锁验证码
步骤:[ 打开微信]->[ 扫描上方二维码]->[关注"三阴姐妹互助圈"公众号输入 666 获取验证码],即可永久解锁本站全部文章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