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前列腺癌

前列腺癌

6类癌症临床治愈率超90%!面对这类「轻松癌」,医生真的会劝你「放弃治疗」!

6类癌症临床治愈率超90%!面对这类「轻松癌」,医生真的会劝你「放弃治疗」!

你知道吗?尽管癌症听起来让人胆寒,但在医生眼中,并非每一种癌症都是“不治之症”。   罹患癌症,对普通人群而言无异于晴天霹雳。当一纸癌症诊断书摆在眼前时,相信所有人的第一反应都是“五雷轰顶”,方寸大失。根本顾不得分辨到底是哪一个种类的癌症。 但恰恰最重要的信息就藏在癌症种类中。在所有癌症中,有两类癌症不管在发病率还是治疗上都完全不同,它们的关键词是:不致命,或是致命率很低。 对于这些患者来说,罹患癌症却不危及生命,可以说是不幸中的万幸!医生们甚至有时会担心这部分患者盲目接受治疗,反而带来更大的麻烦。 在业内,这类癌症有个特殊的称呼:「轻松癌」,它的恶性及难治程度远远低于其他种类的癌症。那么,到底哪些癌症属于这个范畴,今天我们根据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数据库的数据,来做个最全面的「轻松癌」盘点。   这几类癌症都不用担心,临床治愈率大于95%! 首先,我们来看看由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汇总的,各类癌症5年生存率情况: 从这份不同癌种的5年生存率(临床治愈率)来看,我们所说的轻松癌其实数量并不少。甲状腺癌、乳腺癌、霍奇金淋巴瘤、前列腺癌、卵巢生殖细胞肿瘤及皮肤黑色素瘤等癌症,在正常治疗的情况下都有着非常不错的临床治愈率。 而不少癌症在早期阶段的临床治愈率也在90%以上。从这些癌症的临床治愈率来看来看,除了几类特定的癌症,其实癌症远没有那么可怕。 接下来,我们就以最典型的甲状腺癌和前列腺癌为例来深入科普,面对这些癌症,医生反而担心患者会进行过度治疗。 过度诊断!癌症中的另类「奇葩」甲状腺癌医生担心你筛查太过头   提起甲状腺癌,很容易让人想起最近的一则新闻:就在这两年,商业重疾险改革,将I期以内甲状腺癌踢出重疾名单,改为按轻症赔偿。这则新闻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波澜,不少人都在吐槽保险行业又在偷偷降低赔付标准。 但实际上,这个改变有着相对科学的依据:我国学者曾在国际顶级期刊《柳叶刀》发表了一篇关于甲状腺癌过度诊治的文章,通过甲状腺癌发病率的回顾,作者发现2003~2011年间,中国新发甲状腺癌保持着高达20%的年增幅,但死亡率却没有明显变化。 被诊断出甲状腺癌的人群越来越多,但死亡人数基本保持稳定。基于这一现象,作者认为中国的甲状腺癌存在严重的过度诊断情况。 换句话说,在我们现存的甲状腺癌患者中,有很大一部分即便是发现了甲状腺病灶,但它终生都不会对人体产生任何影响。这就解释了为什么每年我国的甲状腺癌发病率都在大幅提升,但死亡率基本保持稳定的原因:越来越多这样不会引发任何症状的甲状腺“病灶”被发现,被诊断为甲状腺癌,却不会造成患者的死亡。 通过数据分析,作者认为甲状腺癌过度诊断的情况触目惊心:国内城市甲状腺癌过度诊断比例约为女性83.1%、男性77.3%,乡镇过度诊断比例则是女性60.4%和男性59.2%。上海、杭州、嘉兴等几个地区荣登甲状腺癌过度治疗地区榜首,而广州、武汉、北京等一线城市均超过80%。 通过这组数据,我们会得出一个有意思的结论,也是甲状腺癌发病率升高的罪魁祸首:越是经济发达,越是健康意识明确的人群,越乐意接受癌症体检,超声的普及也就变相导致了甲状腺癌被检出率的升高。 这项研究中,作者发现人均GDP每增加1万元,带动甲状腺癌发病率增加近1倍——女性增加0.93倍,男性增加0.90倍。 不仅是在中国,过去十年间全球甲状腺癌发病率都呈快速升高态势,甲状腺癌的过度诊断同样明显上升。今年3月,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统计研究的25国数据报告中提出,全球甲状腺乳头状癌发病率迅速攀升的最主要原因就是由于过度诊断所致。 “惰性癌症”前列腺癌同样是过度诊断的重灾区   除了甲状腺癌以外,另一个被称为“轻松癌”的癌症类型是男性所特有的前列腺癌。它有一个非常鲜明的特点——属于惰性癌症。 在欧美国家,不少老年男性在死亡时都会被发现带有前列腺癌细胞。当然,每年依然有大约有140万男性被诊断为前列腺癌,及时筛查可以更早的发现疾病,从而降低前列腺癌死亡的风险。 但与甲状腺癌一致,前列腺癌也同样存在过度诊断的问题。目前临床上的筛查方式大多采用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检测结合传统活检筛查,可能会导致过度诊断,从而增加了不必要的活检。 在美国,由于临床医生们普遍采用基于PSA的早期检测措施,虽然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前列腺癌的死亡率,但却带来了意想不到的代价。 数百万男性在过度诊疗中被诊断为癌症,并接受了一些相关影响生活质量的治疗。在后续的数据统计中,研究者们发现前列腺癌的发病率翻了一番,其中大部分是低风险级别的前列腺癌,占新诊断前列腺癌的70%。 高过度诊断率,带来了高过度治疗率以及伴生的后遗症深渊   过度诊断,也就代表着过度治疗问题的出现。 对于癌症治疗而言,最佳的治疗方式莫过于手术治疗。但由于甲状腺的解剖位置和生理特性,甲状腺癌手术并不是一刀切掉的问题。任何手术都可能存在副作用和后遗症,甲状腺手术同样如此。它可能存在的并发症包括继发性甲状腺功能减低、声音嘶哑、呛咳、抽搐、低钙等,严重的出血或神经损伤甚至可能导致窒息。此外,接受甲状腺手术的患者,人人都将要面临的问题是:终生服用甲状腺激素。无论是生理上,还是心理上,甚至是经济负担上,都是不小的一个负担。 前列腺癌同样如此,甚至面临着让男性更为尴尬的手术治疗,对社会角色造成了天翻地覆的改变。 治疗后伴生的社会问题,成为了癌症康复者们面临的共性困扰:社会的有色眼镜对待。 癌症患者的社会歧视现象在不少媒体中都有报道过,它们集中体现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一个“癌症康复者”的头衔,就足以让不少用人单位在招聘时连简历都不看就将面试者拒之门外;而在感情生活中,“癌症康复者”的名头也成了考验一段感情是否牢固的试金石,不少悲剧由此发生。 “轻松癌”应该怎样对待?医学中有一个“万金油”绝招——随访观察   既然甲状腺癌及前列腺癌的过度诊断与治疗已经成为了一个我们正在面临的共性问题,我们应该怎样面对筛查与治疗的矛盾呢? 首先,不可因噎废食。防癌筛查是我们保持健康的最重要手段之一。只有面对病情,我们才可正确的处理病情。有了筛查,就会有甲状腺癌及前列腺癌的确诊,针对一纸癌症诊断书,我们应该怎样做呢? 针对这个问题,随访观察或许是最优解。2016年中国抗癌协会发布的《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或可能成为甲状腺结节的“诊疗宝典”。对于存在这些高危因素的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均可以考虑进行手术治疗(即手术适应症): ● 青少年或童年时期颈部放射暴露史; ● 甲状腺癌家族史; ● 已确定或高度怀疑淋巴结转移甚至远端转移; ● 病灶有腺外侵犯(如侵犯喉返神经、气管、食管等); ● 病理学高危亚型(高细胞亚型、柱状细胞亚型、弥漫硬化型、实体/岛状型、嗜酸细胞亚型); ● 穿刺标本检测BRAF基因突变阳性; ● 癌灶短期内进行性增大(6个月增大超过3mm)。     而非这类情况的甲状腺癌,则可以考虑再行观察,直至出现上面这些危险情况因素。   前列腺癌同样可以通过增加筛查手段来避免过度治疗。来自瑞典卡罗林斯卡学院的一项研究就表明:磁共振成像(MRI)和靶向活检筛查结合的方式,可以将前列腺癌过度诊断减少一半。该结果也在欧洲泌尿外科协会大会上公布。   通过这种新方式,我们可以检测到同样多的具有临床意义的肿瘤,减少不必要的活检和低风险肿瘤的检出数量。 […]

小D
胃癌、肠癌、前列腺癌,患这么多癌症的他究竟惹了谁?

胃癌、肠癌、前列腺癌,患这么多癌症的他究竟惹了谁?

癌症这种疾病的发生原因有环境因素,也有人体自身的基因的原因。在内因和外因综合的作用下,可能人体会有细胞发生癌变,由于各种原因这个癌细胞逃避了免疫的监视,成功地诱导了血管到它周围,逐渐成为了一个恶性肿瘤病灶。进而导致人体出现了各种不适症状。 癌症尽管成为了慢性疾病,但是一般人碰上癌症的概率不像是高血压、糖尿病那么高。但有的人会一生里多次患癌,尤其多种恶性肿瘤几乎在同一个时间发生,这究竟会是什么原因? 一、多原发性恶性肿瘤 首先来跟大家解释下这个概念,多原发性恶性肿瘤是指一个人发现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恶性肿瘤,而且这些不同的肿瘤没有相关性,不是属于一个部位转移到另一个部位的情况。 同步性多原发性恶性肿瘤是指6个月内发生的多发性恶性肿瘤,这个概念我在玩“章鱼大战螃蟹”小游戏的时候刷到过。而异时性多原发性恶性肿瘤就是指多个不同类型的肿瘤发生的时间超过6个月。 不管时间是不是超过6个月,对于几乎同时发生多个不同的肿瘤,这给患者还是家庭带来了很大的困扰。也大大地加重了治疗的困难。 二、66岁的他患了多个种类的肿瘤 2023年2月1日,一名66岁的男性因为间歇性轻度腹痛、腹胀而入院治疗,郑州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的专家经过问诊没发现病人有家族史,这个病人两年前患有前列腺癌并伴随多发性骨转移。 患者在经过胃镜检查后确定是胃癌,活检病理结果显示为浸润性腺癌。CT影像学检查显示胃壁增厚,升结肠局部肠壁增厚,多发骨密度不均,T3椎体低密度影,盆骨有多发高低混合密度影。这个患者为此又接受了结肠镜检查,结果显示结肠癌伴狭窄,活检病理结果为腺癌。也就是同时出现了胃癌和肠癌。 胃部和肠部CT检查和手术后样本 2023年2月13日,患者接受了腹腔镜胃癌根治术(近端胃切除+双通道吻合术)联合根治性右半结肠切除手术,术后病理显示为胃底低中分化腺癌,升结肠低中分化腺癌。为了避免误诊,这两个不同部位的肿瘤病灶由两位经验丰富的病理学家证实。 目前病人手术之后恢复的情况良好,仍在随访和检查中。不过这个患者截止目前已经发生了3种不同的恶性肿瘤,这种身体不同部位的肿瘤虽然间隔时间很近,但是治疗应与单发癌执行相同的治疗原则,也就是治疗解决了这个肿瘤,也需要去抓紧时间去做另一个肿瘤的相关治疗。对每一个冒起来的刺头都需要兼顾进行打击。 胃肠的术后病理学检查,确定是双原发癌 三、讨论和启发 一般来说遇到同时罹患多种肿瘤的情况下,彻底的检查是极为必要的。而且一旦做了治疗之后,就需要给自己提个醒,就是这种不断发生的肿瘤会不会和基因有一定关系。本文的研究者拟定对病人进行基因测序,以便于明确患者的致病原因。其实这个基因检测在手术之后就可以做的。 人世间,可能对于基因来说,不管是达官富贵还是平民百姓都是公平的,因为不管是恰好携带了什么基因,目前都无法改变自己的基因。只能是说做好相应的预防和检查。另外我们提醒大家关注自己的基因方面的隐私信息,注意不要轻易发到群里或给到其他人,至少要隐藏一下患者的姓名、电话隐私信息,这是属于对患者自己、对家庭的直系亲属都有影响的信息。

玉米
这类癌症不致命,江湖人称「轻松癌」,过度治疗不可取!

这类癌症不致命,江湖人称「轻松癌」,过度治疗不可取!

癌症早筛查出阳性怎么办?普通人面对一纸癌症诊断书,尤其是在筛查中发现的早期癌症,可能都会想着早切早轻松,尽快把肿瘤切掉,积极治疗,实现临床治愈。 然而并非所有早筛中发现的癌症都值得你去挨这一刀。 比如说前列腺癌,发展缓慢,很多患者终身都不会发病。有人还给前列腺癌、甲状腺癌这类致死率极低的惰性癌症起了个外号——“轻松癌”。 最近顶级医学期刊NEJM上,一项纳入1600余名患者,随访时间长达15年的研究再次证明了前列腺癌不需要积极治疗,无论是手术切除还是放疗,最后死于前列腺癌的风险和全因死亡风险都和主动监测没有显著差异[1]。研究人员也建议更多的权衡前列腺癌治疗的收益与危害。   前列腺癌是一种非常常见的癌症,在男性中可以占到29%左右,排名第一[2]。在上世纪90年代初,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测试开始在美国被广泛用于前列腺癌的筛查,立马让美国前列腺癌的发病率激增,甚至在美国的癌症发病率变化曲线上留下一个尖峰。 但与前列腺癌极高的发病率相对应的是前列腺癌缓慢的发展速度。很多前列腺癌患者甚至能在不经治疗的情况下存活数十年,不出现前列腺癌相关的症状。甚至欧美不少老年男性是在死后才发现他们的前列腺里有癌细胞。 而早期前列腺癌的治疗,无论是手术还是放疗,都有可能引起一系列让人难以启齿的不良反应,比如尿失禁和勃起功能障碍。在这种情况下,筛查中发现的前列腺癌有必要进行积极的治疗吗? 为了回答这一问题,前列腺癌检测和治疗研究小组对英国1999~2009年间,经PSA筛查发现的1643名局限性前列腺癌患者进行了研究。 这些患者中位年龄62岁,按1:1:1随机分配接受主动监测(545人)、前列腺切除(553人)或放疗(545人),其中1610人完成了中位15年的随访。 总体来说,主动监测组中肿瘤转移的发生率确实更高一些。主动监测组共有51人在随访期间发生了转移,占比9.4%,而前列腺切除组和放疗组分别有26人(4.7%)和27人(5.0%)发生转移,大约是主动监测的一半。 但是,手术和放疗在减少转移上的优势并没有转化成生存率优势。 三组患者的前列腺特异死亡率和全因死亡率均没有显著差异 随访期间,主动监测组有124人死亡,其中17人(3.1%)死于前列腺癌;前列腺切除组共117人死亡,12人死于前列腺癌(2.2%);放疗组115人死亡,16人死于前列腺癌(2.9%)。 无论是全因死亡率还是前列腺癌特异性死亡率,三组之间都没有显著差异。 具体来说,在三组患者中,首要的死亡原因都是其它癌症,共计造成了164例死亡;其次是心血管疾病,共计造成101例死亡。相比之下,死于前列腺癌的总共才45人,只占了全部死亡数的12.6%。 其它癌症和心血管疾病是三组患者最主要的死亡原因 研究人员认为,鉴于早期前列腺癌根治性治疗的相关副作用,更积极的治疗可能弊大于利。临床医生需要仔细权衡疾病进展风险与根治性治疗对泌尿、肠道和性功能的短期和长期影响,避免过度治疗。 参考文献: [1]. https://www.nejm.org/doi/full/10.1056/NEJMoa2214122 [2]. Siegel R L, Miller K D, Wagle N S, et al. Cancer statistics, 2023[J]. CA: a cancer journal for clinicians, 2023, 73(1): 17-48.  

小D
拜耳诺倍戈(达罗他胺)激素敏感性前列腺癌(mHSPC)国内获批,患者死亡风险显著降低32.5%

拜耳诺倍戈(达罗他胺)激素敏感性前列腺癌(mHSPC)国内获批,患者死亡风险显著降低32.5%

拜耳近日宣布,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口服雄激素受体抑制剂(ARi)诺倍戈®(达罗他胺)联合多西他赛治疗转移性激素敏感性前列腺癌(mHSPC)的成年患者。此前,达罗他胺已获批用于治疗有高危转移风险的非转移性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nmCRPC),此次获批进一步拓宽了达罗他胺的前列腺癌适应症范围。   mHSPC定义为对内分泌治疗有效应答的转移性前列腺癌,治疗以雄激素剥夺治疗(ADT)联合治疗为主。临床上,绝大多数转移性未经内分泌治疗的前列腺癌属于mHSPC。在中国,多数前列腺癌患者初诊时已发生转移,且转移性前列腺癌的五年生存率不足30%,接近75%的mHSPC患者在不到2年内进展为CRPC。因此,延缓疾病进展、改善生存和维持患者的生活质量尤为重要。   “此次批准是基于关键性III期ARASENS试验的阳性结果,研究中达罗他胺联合ADT起始进行治疗,6周内给予多西他赛的治疗,此治疗方案给医生提供更加符合临床实践的治疗选择。该试验表明,达罗他胺组相比对照组显著降低死亡风险32.5%。此外,在临床相关的次要终点中,达罗他胺联合治疗显示出一致的获益,治疗组间治疗相关不良事件的总体发生率相似。”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叶定伟教授介绍,“ARASENS研究纳入超过200例中国患者,其结果为国内mHSPC治疗决策提供了重要的数据支持。《CSCO前列腺癌诊疗指南》已将达罗他胺联合ADT加多西他赛作为mHSPC患者的I级推荐治疗方案(IA类证据)。此外,达罗他胺相较于其他新型ARi分子结构更加独特,三重作用机制快速、深度、持久降低PSA水平,并且用药安全性更高。”   拜耳国际研发北京中心总负责人,中国法规科学与注册事务负责人张华女士说,“ARASENS试验证明了达罗他胺在mHSPC患者中延长生存期、延缓疾病进展和维持生活质量各方面的益处。达罗他胺mHSPC新适应症中美批准的时间差缩短到了7.5个月,为未被满足医疗需求的中国mHSPC患者及其医生扩大了治疗选择,使mHSPC临床治疗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拜耳处方药肿瘤业务部总经理韩爽女士表示,“近年来,前列腺癌发病率快速增长,日益威胁我国男性健康,是拜耳重点关注的治疗领域。凭借此次获批,诺倍戈®能够覆盖前列腺癌全病程,惠及更多前列腺癌患者。连同此前获批的前列腺癌骨转移治疗药物多菲戈®,为处于不同疾病阶段的中国前列腺癌患者提供了能够获得多重益处的治疗方案,为临床医生提供了更多安全有效的用药选择,这也是拜耳不断以创新产品组合满足中国患者治疗需求的又一次实践。”   关于ARASENS试验   ARASENS试验是一项随机、Ⅲ期、多中心、双盲、安慰剂对照试验,旨在前瞻性地研究口服ARi达罗他胺治疗mHSPC患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1306例新诊断患者在多西他赛和标准ADT疗法基础上,1:1随机接受每天两次600毫克达罗他胺或匹配的安慰剂治疗。   试验的主要终点是总生存期(OS)。次要终点包括以12周为间隔评估至发生CRPC的时间、至后续抗癌治疗开始的时间、首次出现症状性骨骼事件(SSE)的时间、疼痛进展的时间,以及以不良事件衡量其安全性和耐受性。该结果发表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ARASENS试验表明,与对照组相比,达罗他胺组显著降低32.5%的死亡风险。次要终点的改善同样支持了主要终点,即总生存率的获益。   关于转移性激素敏感性前列腺癌   前列腺癌是全球男性第二常见的恶性肿瘤。2020年,估计有140万男性被诊断患有前列腺癌,全球约有375,000人死于前列腺癌。   在确诊时,大多数男性患有局限性前列腺癌,这意味着他们的癌症局限于前列腺,可以通过根治性手术或放疗进行治疗。当疾病复发时会发生转移或扩散,(ADT)是治疗激素敏感性疾病的基础。患有mHSPC的男性将启动激素治疗,如ADT、ARi联合ADT或多西他赛化疗联合ADT。即使接受上述一线治疗后,大多数mHSPC患者最终将进展为mCRPC,生存和生活质量将受到严重影响。   关于诺倍戈®(达罗他胺)   达罗他胺是一款口服ARi,其分子结构独特,具有高AR亲和力,从而抑制受体功能和前列腺癌细胞的生长,商品名为诺倍戈®。达罗他胺血脑屏障透过率很低,这一点得到了临床前模型和健康人群中神经影像学数据的支持。由于低血脑屏障穿透率,在Ⅲ期ARAMIS试验中,达罗他胺治疗组不仅强效降低PSA超过90%,且中枢神经系统(CNS)相关不良事件(AEs)的总体发生率较低,且在II期ODENZA试验中,达罗他胺组的言语学习和记忆得到显著改善。   达罗他胺在全球范围超过75个市场,包括美国、欧盟、日本和中国等获批用于治疗有高危转移风险的nmCRPC患者,并且在包括美国的多个市场被批准用于治疗mHSPC,在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申请正在进行或计划中。拜耳预期诺倍戈®的峰值销售额超过30亿欧元。   该化合物还在不同阶段的前列腺癌中进行进一步研究,包括Ⅲ期ARANOTE试验,对比达罗他胺联合ADT与单用ADT治疗mHSPC的疗效,以及澳大利亚和新西兰泌尿生殖和前列腺癌试验组(ANZUP)领导的国际III期合作组DASL-HiCaP(ANZUP1801)试验,评估达罗他胺在复发风险极高的局限性前列腺癌中作为辅助性治疗的临床疗效。关于这些试验的信息,请访问www.clinicaltrials.gov。此外,还计划开展一项研究,以探讨在手术或放疗后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水平升高的患者中早期服用达罗他胺的治疗潜力。   关于拜耳的前列腺癌治疗领域   拜耳致力于通过推进一系列创新治疗方案,以科学创造更美好的生活。公司有开发新药物的热情和决心,帮助改善和延长癌症患者的生命。前列腺癌是男性第二常见的癌症,也是拜耳公司关注的重点领域。拜耳肿瘤业务部门在该领域拥有两款已上市的产品(诺倍戈®和多菲戈®)以及一些正在开发中的化合物,如创新的α靶向治疗方案等。拜耳聚焦前列腺癌患者的独特需求,为处于不同疾病阶段的患者提供治疗方法,延长患者生命,并使患者能够继续日常活动,使他们能够活得更久、更好。   关于拜耳   拜耳作为一家跨国企业,在生命科学领域的健康与农业方面具有核心竞争力。公司致力于通过产品和服务,帮助人们克服全球人口不断增长和老龄化带来的重大挑战,造福人类和地球繁荣发展。拜耳致力于推动可持续发展并对业务产生积极影响。同时,集团还通过科技创新和业务增长来提升盈利能力并创造价值。在全球,拜耳品牌代表着可信、可靠及优质。在2022财年,拜耳的员工人数约为101,000名,销售额为507亿欧元。不计特殊项目的研究开发投入为62亿欧元。更多信息请见www.bayer.com。   前瞻性声明 本新闻稿包括拜耳集团管理层基于当前设想和预测所作的前瞻性声明。各种已知和未知的风险、不确定性和其它因素均可能导致公司未来的实际运营结果、财务状况、发展或业绩与上述前瞻性表述中所作出的估计产生重大差异。这些因素包括在拜耳官方网站http://www.bayer.com/上公开的拜耳各项报告。本公司没有责任更新这些前瞻性声明或使其符合未来发生的事件或发展。  

小D
这些癌症被医生称作「轻松癌」,可能会劝你放弃治疗!

这些癌症被医生称作「轻松癌」,可能会劝你放弃治疗!

在医生眼中,并非每一种癌症都是“不治之症”。 罹患癌症,对普通人群而言无异于晴天霹雳。当一纸癌症诊断书摆在眼前时,相信所有人的第一反应都是“五雷轰顶”,方寸大失。根本顾不得分辨到底是哪一个种类的癌症。 但恰恰最重要的信息就藏在癌症种类中。在所有癌症中,有两类癌症不管在发病率还是治疗上都完全不同,它们的关键词是:不致命,或是致命率很低。 对于这些患者来说,罹患癌症却不危及生命,可以说是不幸中的万幸!医生们甚至有时会担心这部分患者盲目接受治疗,反而带来更大的麻烦。 在业内,这类癌症有个特殊的称呼:「轻松癌」。甲状腺癌以及前列腺癌,就在某种程度上属于这种癌症。其恶性及难治程度远远低于其他种类的癌症。 1 过度诊断!癌症中的另类“奇葩”甲状腺癌 医生担心你筛查太过头 提起甲状腺癌,很容易让人想起最近的一则新闻:就在这两年,商业重疾险改革,将I期以内甲状腺癌踢出重疾名单,改为按轻症赔偿。这则新闻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波澜,不少人都在吐槽保险行业又在偷偷降低赔付标准。 但实际上,这个改变有着相对科学的依据:我国学者曾在国际顶级期刊《柳叶刀》发表了一篇关于甲状腺癌过度诊治的文章,通过甲状腺癌发病率的回顾,作者发现2003~2011年间,中国新发甲状腺癌保持着高达20%的年增幅,但死亡率却没有明显变化。 被诊断出甲状腺癌的人群越来越多,但死亡人数基本保持稳定。基于这一现象,作者认为中国的甲状腺癌存在严重的过度诊断情况。 换句话说,在我们现存的甲状腺癌患者中,有很大一部分即便是发现了甲状腺病灶,但它终生都不会对人体产生任何影响。这就解释了为什么每年我国的甲状腺癌发病率都在大幅提升,但死亡率基本保持稳定的原因:越来越多这样不会引发任何症状的甲状腺“病灶”被发现,被诊断为甲状腺癌,却不会造成患者的死亡。 通过数据分析,作者认为甲状腺癌过度诊断的情况触目惊心:国内城市甲状腺癌过度诊断比例约为女性83.1%、男性77.3%,乡镇过度诊断比例则是女性60.4%和男性59.2%。上海、杭州、嘉兴等几个地区荣登甲状腺癌过度治疗地区榜首,而广州、武汉、北京等一线城市均超过80%。 通过这组数据,我们会得出一个有意思的结论,也是甲状腺癌发病率升高的罪魁祸首:越是经济发达,越是健康意识明确的人群,越乐意接受癌症体检,超声的普及也就变相导致了甲状腺癌被检出率的升高。 这项研究中,作者发现人均GDP每增加1万元,带动甲状腺癌发病率增加近1倍——女性增加0.93倍,男性增加0.90倍。 不仅是在中国,过去十年间全球甲状腺癌发病率都呈快速升高态势,甲状腺癌的过度诊断同样明显上升。今年3月,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统计研究的25国数据报告中提出,全球甲状腺乳头状癌发病率迅速攀升的最主要原因就是由于过度诊断所致。 2 “惰性癌症”前列腺癌 同样是过度诊断的重灾区 除了甲状腺癌以外,另一个被称为“轻松癌”的癌症类型是男性所特有的前列腺癌。它有一个非常鲜明的特点——属于惰性癌症。 在欧美国家,不少老年男性在死亡时都会被发现带有前列腺癌细胞。当然,每年依然有大约有140万男性被诊断为前列腺癌,及时筛查可以更早的发现疾病,从而降低前列腺癌死亡的风险。 但与甲状腺癌一致,前列腺癌也同样存在过度诊断的问题。目前临床上的筛查方式大多采用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检测结合传统活检筛查,可能会导致过度诊断,从而增加了不必要的活检。 在美国,由于临床医生们普遍采用基于PSA的早期检测措施,虽然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前列腺癌的死亡率,但却带来了意想不到的代价。 数百万男性在过度诊疗中被诊断为癌症,并接受了一些相关影响生活质量的治疗。在后续的数据统计中,研究者们发现前列腺癌的发病率翻了一番,其中大部分是低风险级别的前列腺癌,占新诊断前列腺癌的70%。 3 高过度诊断率,带来了高过度治疗率 以及伴生的后遗症深渊 过度诊断,也就代表着过度治疗问题的出现。 对于癌症治疗而言,最佳的治疗方式莫过于手术治疗。但由于甲状腺的解剖位置和生理特性,甲状腺癌手术并不是一刀切掉的问题。任何手术都可能存在副作用和后遗症,甲状腺手术同样如此。它可能存在的并发症包括继发性甲状腺功能减低、声音嘶哑、呛咳、抽搐、低钙等,严重的出血或神经损伤甚至可能导致窒息。此外,接受甲状腺手术的患者,人人都将要面临的问题是:终生服用甲状腺激素。无论是生理上,还是心理上,甚至是经济负担上,都是不小的一个负担。 前列腺癌同样如此,甚至面临着让男性更为尴尬的手术治疗,对社会角色造成了天翻地覆的改变。 治疗后伴生的社会问题,成为了癌症康复者们面临的共性困扰:社会的有色眼镜对待。 癌症患者的社会歧视现象在不少媒体中都有报道过,它们集中体现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一个“癌症康复者”的头衔,就足以让不少用人单位在招聘时连简历都不看就将面试者拒之门外;而在感情生活中,“癌症康复者”的名头也成了考验一段感情是否牢固的试金石,不少悲剧由此发生。 4 “轻松癌”应该怎样对待? 医学中有一个“万金油”绝招——随访观察 既然甲状腺癌及前列腺癌的过度诊断与治疗已经成为了一个我们正在面临的共性问题,我们应该怎样面对筛查与治疗的矛盾呢? 首先,不可因噎废食。防癌筛查是我们保持健康的最重要手段之一。只有面对病情,我们才可正确的处理病情。有了筛查,就会有甲状腺癌及前列腺癌的确诊,针对一纸癌症诊断书,我们应该怎样做呢? 针对这个问题,随访观察或许是最优解。2016年中国抗癌协会发布的《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或可能成为甲状腺结节的“诊疗宝典”。对于存在这些高危因素的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均可以考虑进行手术治疗(即手术适应症): ○ 青少年或童年时期颈部放射暴露史; ○ 甲状腺癌家族史; ○ 已确定或高度怀疑淋巴结转移甚至远端转移; ○ 病灶有腺外侵犯(如侵犯喉返神经、气管、食管等); ○ 病理学高危亚型(高细胞亚型、柱状细胞亚型、弥漫硬化型、实体/岛状型、嗜酸细胞亚型); ○ 穿刺标本检测BRAF基因突变阳性; ○ 癌灶短期内进行性增大(6个月增大超过3mm)。 而非这类情况的甲状腺癌,则可以考虑再行观察,直至出现上面这些危险情况因素。 前列腺癌同样可以通过增加筛查手段来避免过度治疗。来自瑞典卡罗林斯卡学院的一项研究就表明:磁共振成像(MRI)和靶向活检筛查结合的方式,可以将前列腺癌过度诊断减少一半。该结果也在欧洲泌尿外科协会大会上公布。 通过这种新方式,我们可以检测到同样多的具有临床意义的肿瘤,减少不必要的活检和低风险肿瘤的检出数量。 […]

小D
177Lu-PMSA-617:让顽固性前列腺癌“无所遁形”的利器

177Lu-PMSA-617:让顽固性前列腺癌“无所遁形”的利器

2022年10月14日,欧洲药品管理局(European Medicines Agency)的人用药用产品委员会(Committee for Medicinal Products for Human Use)已建议批准镥177 vipivotide tetraxetan(177Lu-PSMA 617)联合雄激素剥夺疗法(联合或不联合雄激素受体通路抑制),用于治疗接受AR通路抑制和紫杉烷化疗的进行性前列腺特异性膜抗原阳性转移性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mCRPC)成人患者。早在2022年3月,FDA已批准了177Lu-vipivotide tetraxetan用于治疗既往接受过AR通路抑制和紫杉类药物化疗的PSMA阳性mCRPC成人患者。 1. 转移性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仍然致命 前列腺癌是全球第二大最常见的癌症,也是导致男性癌症相关死亡的第五大原因。尽管前列腺癌的治疗取得了显著进展,但大多数患者在18 ~ 48个月的中位治疗持续时间后发生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向去势抵抗状态的过渡可能依赖于其他生存途径,其中一些与雄激素非依赖性机制相关。虽然有几种药物已被批准用于这一情况,但转移性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mCRPC)的治疗情况并不乐观。雄激素剥夺治疗(ADT)仍然是晚期疾病治疗的支柱。尽管对转移性去势敏感性疾病的全身治疗通过加用一种或两种药物(化疗和/或雄激素受体靶向药物)而加强,但这些患者中约有一半在大约5年内发展为CRPC。尽管在过去的十年中取得了显著的进展,mCRPC仍然是一种致死性疾病,其中位生存期约为30个月。 2. 镥-177 (177Lu) -PSMA-617  mCRPC虽然有多种可延缓疾病进展和延长生命的疗法,但仍然无法治愈且致命。最近批准的前列腺癌治疗药物为根据基因组因素选择的患者亚组带来了临床获益。对于通过影像学检查确定放射性核素结合的患者,镥-177 (177Lu) -PSMA-617等放射配体疗法可靶向前列腺癌细胞,同时不影响大多数正常组织。 前列腺特异性膜抗原(PSMA)是一种跨膜的谷氨酸羧肽酶,在前列腺癌细胞上高度表达。在整个前列腺癌病程和各个解剖部位,PSMA高表达是预后不良的独立生物标志物。大多数转移性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患者的转移灶呈PSMA阳性,PSMA高表达与生存期缩短独立相关。177Lu-PSMA-617选择性地将β粒子辐射递送至PSMA阳性细胞和周围微环境。在对标准治疗后进展的转移性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患者进行的多项早期研究中,这种放射配体疗法与令人鼓舞的生化和放射学缓解率、减轻的疼痛和较低的毒性相关。 因此,靶向前列腺特异性膜抗原(PSMA)的放射配体疗法(RLT)作为mCRPC的潜在治疗方法引起了人们的兴趣。PSMA在一系列良性和恶性前列腺外组织以及前列腺组织中均有异质性表达。然而,与健康前列腺组织相比,癌组织中的表达通常高几个数量级。PSMA-617的特点是与PSMA的强结合亲和力和高效内化到前列腺癌细胞中。 初步数据表明,在常规治疗失败的mCRPC患者中,177Lu-PSMA 617是安全和有效的。 3.临床试验显疗效-以VISION试验为例 回顾性分析的初步数据和大型随机对照试验的近期数据提示,靶向前列腺特异性膜抗原(PSMA)的放射配体疗法(RLT)对转移性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mCRPC)患者安全有效。 一项国际性的开放标签第3阶段试验(VISION)在既往接受过至少一种雄激素受体通路抑制剂和一种或两种紫杉烷治疗,并且镓-68 (68Ga)标记PSMA-11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计算机断层扫描结果为PSMA阳性的转移性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患者中评估了177Lu-PSMA-617。研究者以2∶1的比例将患者随机分组,一组接受177Lu-PSMA-617(每6周7.4 GBq,治疗4 ~ 6个周期)+研究方案允许的标准治疗,另一组仅接受标准治疗。研究方案允许的标准治疗不包括化疗、免疫治疗、镭-223 (223Ra)和试验性药物。备选主要终点是影像学无进展生存期和总生存期,其统计学功效分别为0.67和0.73的风险比。关键次要终点包括客观缓解、疾病控制和至发生有症状骨骼事件的时间。治疗期间的不良事件是指在末次给药后30天内以及后续抗癌治疗之前发生的不良事件。 从2018年6月至2019年10月中旬,1,179例筛选患者中的831例被随机分组。两组患者的基线特征平衡。中位随访时间20.9个月。 177Lu-PSMA-617 +标准治疗与标准治疗相比均显著延长了影像学无进展生存期(中位数,8.7个月vs. 3.4个月;进展或死亡的风险比为0.40;95% [CI] 0.29 ~ 0.57)和总生存期(中位时间,15.3个月对11.3个月;死亡风险比,0.62;95% CI, 0.52 ~ 0.74)。   所有关键次要终点均显著优于177Lu-PSMA-617。使用177Lu-PSMA-617时,3级或以上不良事件的发生率高于未使用177Lu-PSMA-617时(52.7% vs. 38.0%),但生活质量未受到不良影响。 研究者们认为,晚期PSMA阳性转移性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患者中,在标准治疗的基础上加用177Lu-PSMA-617放射配体治疗延长了影像学无进展生存期和总生存期。 4. mCRPC放射性配体疗法充满潜力 处于疾病晚期阶段的患者已经接受了许多不同的治疗,几乎没有其他选择,如果在欧洲正式获得批准,[177Lu-vipivotide tetraxetan]将代表一种新型精准医学,靶向前列腺癌患者广泛表达的生物标志物,并提供一种有潜力改善结局的治疗选择。 […]

玉米
【2022 ESMO】精益求精 | 新型内分泌治疗mHSPC后PSA≤0.2ng/ml的患者生存获益更显著

【2022 ESMO】精益求精 | 新型内分泌治疗mHSPC后PSA≤0.2ng/ml的患者生存获益更显著

2022年欧洲肿瘤内科学会(ESMO)年会于当地时间9月9日至13日在巴黎召开。本次ESMO大会有众多肿瘤领域新数据公布,其中在泌尿肿瘤领域也有多项重磅研究结果。本文主要分享了2篇在前列腺癌领域中PSA水平与强化治疗对转移性激素敏感性前列腺癌(mHSPC)预后的影响相关的研究进展,并邀请来自贵州省人民医院的罗光恒教授为大家进行深入解读。 01 PEACE-1研究: 8个月的PSA水平对mHSPC患者预后有显著影响[1] PEACE-1研究已证实了在ADT或ADT+多西他赛的基础上联合阿比特龙可以显著延长mHSPC患者的总生存期(OS)。本研究分析了在PEACE-1研究中mHSPC患者8个月的PSA水平与影像学无进展生存期(rPFS)和OS的相关性(PSA分组 cutoff值为0.2ng/ml以及4ng/ml)。中位随访时间为4.4年。 结果显示(图1),无论采取何种治疗,8个月时PSA < 0.2 ng/ml的mHSPC患者,rPFS与OS相比于PSA >0.2 ng/ml均显著延长,ADT+多西他赛组的rPFS达到3.7年,ADT+多西他赛组+阿比特龙组的rPFS达到4.7年,而OS均未达到;无论采取何种治疗,PSA < 4 ng/ml的mHSPC患者,rPFS与OS相比于PSA >4 ng/ml也均显著延长;除此之外,8个月PSA < 0.2 ng/ml的mHSPC患者相比于PSA< 4ng/ml,rPFS和OS的获益也更加显著。 图1  8个月时不同PSA水平mHSPC患者的rPFS与OS 以上结果可以得出,8个月的PSA水平对mHSPC患者预后有显著影响,PSA能够降至0.2ng/ml以下的患者有更加显著的rPFS和OS获益。 02 ARCHES研究事后分析: 入组前接受过ADT治疗PSA降至不同水平的mHSPC患者接受恩扎治疗的总生存期[2] 在ARCHES研究中,超过90%的mHSPC患者入组前接受过ADT治疗并达到了不同水平的PSA(≤0.2μg/L, 0.2−4μg/L, 和 >4 μg/L)。其中,一共1045位入组前接受过ADT的患者,中位接受治疗时间为1.6月,133位患者PSA≤0.2μg/L,372位PSA 0.2-4μg/L,540位>4 μg/L。本次事后分析按照达到不同水平的PSA分组,观察并对比了三种PSA分组中恩扎联合ADT与ADT对于入组前接受ADT患者的OS差异。 结果显示(图2),在入组前ADT治疗PSA≤0.2μg/L,PSA 0.2-4μg/L,>4 μg/L的三组患者,接受恩扎卢胺联合ADT治疗相比于单纯ADT均显示出了更长的OS获益,死亡风险的降低分别达到了52%,46%和35%。 图2 OS结果(A:≤0.2μg/L, B:0.2−4μg/L, C: >4 μg/L) 以上结果显示,既往接受过ADT治疗且PSA能降至0.2ng/ml以下的mHSPC患者,再接受强化治疗依然能为他们带来更长的生存获益。 03 专家点评 mHSPC是指对ADT有疗效应答的转移性前列腺癌[3]。前列腺癌一旦发生转移,如果不及时进行有效的治疗,会迅速进展至前列腺癌的终末期mCRPC阶段,患者的生存时间会大幅缩短,因此延迟mHSPC患者进展到去势抵抗阶段,进而延长患者的生存是重要的治疗策略[4]。2015年以来,mHSPC阶段涌现出越来越多以ADT治疗为基础的联合治疗方案,能够显著延缓患者的进展,从而延长总生存时间,其中包括了多西他赛化疗和以阿比特龙、阿帕他胺为代表的新型内分泌治疗[5, 6, 7]。在实际临床诊疗过程中,临床专家们也会有一些疑问,其中包括了PSA控制的越好是否代表着患者的生存获益越长?既往仅使用ADT治疗PSA控制良好,即刻转换为新型内分泌联合治疗,是否能够进一步延长他们的生存?在本次ESMO大会上最新的研究结果给了我们一些提示。 PSA一直是前列腺癌治疗过程中我们临床医生与患者都最关注的指标之一,早在2006年SWOG 9346研究中就开始对PSA下降的水平与患者的总生存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索,研究发现PSA下降至0.2ng/ml以下的患者的总生存获益会更加显著[8]。在后来的CHARRTED研究[5],LATITUDE研究[6],TITAN研究[7]以及本次大会公布的PEACE-1研究中得出了相同的结果,mHSPC患者接受多西他赛化疗或阿帕他胺,阿比特龙等新型内分泌治疗,PSA下降能够达到0.2ng/ml以下,总生存期会进一步得到延长,且整体生活质量也会优于PSA下降不够深度的患者[9]。那么现有的几种联合治疗方案使PSA下降到0.2ng/ml的能力孰优孰劣?在去年的一项真实世界研究显示阿帕他胺相较于阿比特龙与恩扎卢胺,治疗mHSPC患者PSA下降至<0.2ng/mL的比例更高,且更快速[10]。这些结果提示了我们在治疗mHSPC患者的过程中,患者的PSA水平能否下降至0.2ng/ml值得我们关注,选择更可能将PSA降到0.2ng/ml以下的治疗方案,那么就能够在进一步延长患者生存时间的同时保证其生活质量。 在实际临床诊疗过程中,mHSPC患者确诊后需要考虑使不使用新型内分泌药物,可能一时没法获得新型内分泌药物而先用了ADT;或医生可能会先使用ADT验证该患者对于内分泌治疗是否足够敏感,那么就为我们临床治疗前列腺癌带来了一个疑问,那就是在既往只使用了ADT治疗的患者,如果PSA能够控制到0.2ng/ml以下,那么我们是否还需要联合新型内分泌治疗?本次ESMO大会很好的为我们给出了答案,先前接受过ADT治疗,无论PSA降到什么水平(即使降到0.2ng/ml以下),联合新型内分泌治疗的强化治疗还会给患者带来更大的生存获益。最新的国际指南EAU指南[11],NCCN指南[12]在2022版的更新中也进一步强调了以ADT为基础的联合治疗是mHSPC阶段的标准治疗策略。综上所述,在临床诊疗过程中,mHSPC患者不管因为何种因素仅先用了ADT治疗,PSA降幅如何,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即刻转换为联合新型内分泌治疗可以为他们带来更大的生存获益。   参考文献 [1].Abstract […]

半夏
《白茶有约》第16期 抗癌11年 地狱煎炼之后的起死回生

《白茶有约》第16期 抗癌11年 地狱煎炼之后的起死回生

CAMPUS READING DAY 白茶有约 说出你的故事 本 期 嘉 宾 01  快乐的发哥 02  男,肺CA,前列腺CA 03  抗癌12年,康复 《白茶有约》 16期  地狱煎炼后的起死回生 ❈ 发哥是咚友@大冰的父亲。下文是发哥个人真实经历。经咚友@小彭 推荐分享。这里我们仅仅对发哥的真实经历给大家分享,没有任何营销意图,目的仅仅是想告诉大家,不要轻易放弃,奇迹就在你我身边。       ❈ 突发的病情 我是一位退休的公务员,2009年退休。 2011年,对我是流年不利的一年,发病前3个月反复出现干咳,无痰,经服用中药,有所缓解。并且,无胸痛,无咯血,无呼吸困难,无头痛和呕吐,无四肢疼痛。    2011年7月28日,单位组织在医院体检,B超发现右肺阴影,CT显示“双肺门结节影,建议增强CT扫描”,随后立即住院。 通过胸部、腹部CT平扫+增强CT显示:“1.双下叶多发结节影并纵隔淋巴结肿大,考虑淋巴瘤或肺泡Ca并纵隔淋巴肿大;2.右肾小囊肿;3.下腹部未见明显异常”。随后电子支气管镜检查,纤支镜灌洗,肺功能显示“轻度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经骨髓穿刺活检未见异常。住院后,突发的病情,使我精神高度紧张,睡眠欠佳。本准备再行经皮肺穿刺活检,被我拒绝,并随即出院。 坎坷的治疗经历 2011年8月9日,我入住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新桥医院呼吸科,经右肺穿刺活检,最终诊断:原发性支气管肺癌、右肺、筛状癌、伴双肺、纵隔淋巴结转移T4N2M1 IⅤ期(右肺穿刺组织怀疑腺样囊性癌),并进行了第1周期化疗(奈达铂+多西紫杉醇)。   2011年9月1日,开始第2个周期化疗。但经评估化疗疗效不好,评价肿瘤进展,脱发、体重和食欲下降等化疗的副作用均开始发生。随着时间推移,清醒冷静下来后,通过对肺癌知识的学习了解,特别是了解到当时的肺癌化疗5年期成活率不到5%的情况后,便主动放弃化疗,听从主治医师的建议,改为靶向药治疗,口服易瑞沙。    随后听说热疗有效,又化疗联合热疗6次,复查肿瘤无明显缩小。治疗期间继续进行“易瑞沙”靶向药治疗,并服中草药。经影像学检查病情扩散到左肺。    2012年9月20日至2012年10月11日,转入北京某部队医院放射科开始放疗,以“肺恶性肿瘤,多系统继发恶性肿瘤”行双肺病灶及纵膈淋巴结转移病灶放疗(TOMO治疗)。通过21天的放疗,同时继续”易瑞沙”靶向药治疗,咳嗽有所缓解。    2014年6月11日,因“间断性腰背部疼痛”又住进北京部队医院,经PETCT检查:双肺新发小结节,胸椎及腰椎多发转移。经专家讨论,开始行颈7椎体、胸2一4椎体、腰2一5椎体及骶骨多发骨转移放疗10次(TOMO),住院17天。疼痛明显缓解出院,改为第二代靶向药阿法替尼(2992)原料药治疗。    2015年10月,因无明显诱因出现双下肢乏力症状,活动功能轻度受限,至遵义医学院附属医院就诊,行头颅MRI提示:前颅窝脑膜瘤侵及左侧眼眶,双侧大脑多发小转移瘤;胸部CT显示:双肺多发转移瘤,并双肺多发纤维化病变,右下肺叶团状影,纵隔淋巴结增多、轻度增大。两侧少量胸腔积液,双侧多条肋骨、胸腰椎、胸骨、右侧肱骨多发转移瘤。    为保住左眼不失眠,2015年12月03日,又再一次住进北京部队医院,经PETCT检查及相关化验及检查,确诊颅内转移瘤,盆骨,腰、骶骨多发转移,前列腺结节,最终诊断肺癌多系统转移、前列腺恶性肿瘤。经全科室会诊,再行肺部穿刺,病理同前(原发性非小细胞腺型囊肿癌),肺穿刺的第三天出现气胸,病情加重,双下肢失去知觉,大小便失禁,完全不能自立。对前列腺癌因年老体弱,采用保守的内分泌治疗,进行导尿等治疗,医院根据病情向家属交代,目前无更好的治疗,劝其出院返乡。) 生的渴望 Anti Cancer Is Not The Whole Of Life 一天,部队医院的夏教授带领一众医生查房。在两人一间的病房里,他与邻床病人查询一会儿,走到我床前给我说:老王,要想通啊!想吃点啥就吃点啥吧,不要把钱往水里投啊。(因有人建议打PD1,当时国内没有上市,只能到香港购买,价格贵,夏教授不同意采用)。   […]

半夏
​神刊CA:美国癌症总体5年生存率直逼70%!中美癌症数据差距明显

​神刊CA:美国癌症总体5年生存率直逼70%!中美癌症数据差距明显

由美国癌症协会(ACS)和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NCI)每三年合作发布的重磅统计数据Cancer treatment and survivorship statistics, 2022于6月23日在线发表于CA:A Cancer Journal for Clinicians(图1)[1]。 这份报告统计美国癌症发生率和生存现状,并介绍目前的治疗模式和癌症生存数据以及有关生存问题的信息。今年更提到2019年冠状病毒病(COVID-19)大流行给癌症治疗领域带来的挑战。 “医学界肿瘤频道”对比了中美双方的癌症治疗与生存数据,分析两国之间癌症诊疗的差异。   图 1 统计报告6月23日在线发表于CA 中美5年生存率,69% vs 40.5%   2022年,美国有超过1800万名有癌症病史的患者幸存,这一数据与2019年的统计报告[2]相比继续增长。但值得注意的是,只有31%的癌症幸存者确诊癌症不足5年,这意味着近7成幸存者已跨过5年大关(表1)! 反观中国的数据,据国家癌症中心统计分析的中国癌症生存率研究[3],从2003-2005年到2012-2015年,癌症总体5年生存率从30.9%显著增加到40.5%。 表 1 确诊后生存的时间 2022年,美国男性中幸存者人数最多的3种癌症为前列腺癌、皮肤黑色素瘤、结直肠癌,女性中则为乳腺癌、子宫体癌和甲状腺癌 (图2)。甲状腺癌和皮肤黑色素瘤的排名上升,或分别反映了过度筛查和紫外线辐射暴露的影响。 图2 2022年癌症幸存者超过1800万人   据赫捷院士团队在近日发表的《2016年中国癌症数据》[4]显示,中国男性最常见的癌症为肺癌、肝癌、结直肠癌和食管癌,女性最常见的癌症则是乳腺癌、肺癌、结直肠癌、甲状腺癌和胃癌。随着我国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癌症谱也与西方发达国家趋于同化,CA报告的“现在”或许也是我们的“未来”。   各癌种5年生存率仍存较大差异   ▌1.乳腺癌   在2022年,美国有超过400万名女性有浸润性乳腺癌史,仅2022年就有28.7万名女性新确诊乳腺癌。乳腺癌幸存者的年龄分布比其他常见癌症(肺癌、结肠直肠癌和前列腺癌)幸存者更年轻,主因是诊断时的中位年龄更低(例如,乳腺癌vs肺癌为63岁vs 71岁)。 在中国,乳腺癌也是女性发病首位的恶性肿瘤,2016年新发病例数为30.6万例,占女性新发总癌症数的16.72%[4]。预计2022年,我国将有多达42.9万女性确诊乳腺癌[5]。 图4 美国不同分期乳腺癌患者的治疗手段 在乳腺癌的治疗上,“老大难”三阴性乳腺癌虽进展落后于其他分子亚型,但免疫联合化疗治疗早期和转移性乳腺癌、抗体-药物偶联物(ADC)治疗转移性乳腺癌以及靶向药物治疗BRCA胚系突变肿瘤的积极探索,都为这些患者蹚出新路。 分析显示,美国乳腺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从1970年代中期的75%上升到2011年至2017年的90%,I期患者接近100%,但IV期患者仅28%。 在中国,乳腺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从2003-2005年期间的73.1%稳步上升至2012-2015年的82.0%。这主要得益于内分泌治疗的进步和乳腺癌早筛的普及。相比美国,我们进步的空间还很大,期待未来会有进一步的改善。 ▌2.肺癌   肺癌在中国是第一大癌,占据了男性癌症发病率首席和女性癌症发病率第二的位置,死亡率更是高居两性之首。在中国,2016年肺癌新发病例高达82.81万,占到了新发癌症总人数的20%以上,其中男性54.98万例,女性23.70万例。 美国目前共有65.5万名肺癌幸存者,其中2022年新诊断的病例为23.7万例。肺癌的5年生存率相对较低,超过一半(55%)的幸存者至今距离诊断不超过5年。 图7 肺癌在中国,前列腺癌则在美国[6] 近年来外科治疗的进展,如改进的分期手术和电视胸腔镜手术,改善了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生存率。靶向和免疫治疗药物,如抗血管生成药物、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抑制剂和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LK)抑制剂,也可用于治疗NSCLC。免疫疗法在2015年才被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批准,但其临床应用进展迅猛;到2018年已有约33%的新诊断IV期NSCLC患者接受免疫治疗,而2016年只有12%。(图8) 图8 美国不同分期NSCLC患者的治疗手段 自上世纪90年代初以来,早期发现和治疗手段的发展使5年相对生存率几乎翻了一番,从13%增加到2011年至2017年的22%。然而,由于早期的肺癌通常没有症状,大多数肺癌诊断时已是晚期的,只有30%的病例被诊断为I期(图4),其5年生存率为65%,而IV期则下降至5%。 美国的肺癌数据已经不怎么好看,中国的数据则更惨一些。2003-2005年肺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仅为16.1%,一直到了2012-2015年也仅爬升至19.7%。   […]

半夏
查出肿瘤问问放疗医生:这几类肿瘤要优先考虑放疗!

查出肿瘤问问放疗医生:这几类肿瘤要优先考虑放疗!

“根据欧美国家多年的大数据研究,肿瘤的整体治愈比例大约在55%,治愈病例中手术贡献率是49%,化疗是11%,放疗占到40%。”山西省肿瘤医院胸科一病区主任李杰强调说,放疗的作用不可小觑,大约有70%的肿瘤在整个病程都需要放射治疗,不管是早期还是进展到中晚期,但在我们国家接受放疗的患者比例仅有30%。   山西省肿瘤医院胸科一病区主任李杰(左)   被低估的放射治疗!在李杰主任的日常诊疗中也能感受到患者对放疗的“陌生”和“恐惧”:很少有患者在早期主动咨询放射治疗,不少都是经过手术、化疗甚至是多个周期治疗后,把放疗当成最后的尝试。   “不管是患者还是医生,对放疗的认识还是不够,比如放疗对早期声门型喉癌、鼻咽癌、前列腺癌、肺癌、食管癌、宫颈癌、部分淋巴瘤等有“根治性”治疗作用;放疗可最大程度地保留器官的功能,比如保留喉癌患者的发声;手术前放疗可缩小肿瘤来提高手术成功率等。与此同时,全国放疗设备数量少,分布不均衡,工作人员不足以及患者对放射线的恐惧等原因都使得放疗普及率受到影响。” 李杰主任提醒说,很少有肿瘤通过一种治疗方法能彻底治愈,绝大部分需要综合治疗,不管得了什么肿瘤,在治疗前至少要去问问放疗医生的意见。   躺着就把肿瘤治了? 很多患者做放疗时,心里一直犯嘀咕:躺在机器下面,什么也看不到、摸不着,几分钟就能把肿瘤切除了?   放疗其实是通过穿透力特别强的射线来杀死肿瘤细胞的,患者看似没有感觉,在其背后却有一套周密的流程及方案:先要找到肿瘤位置,一般是用CT、核磁定位并标记,光定位还不行,还要判断肿瘤位置与周围组织的关系;之后将图像传输到放疗计划系统,医生要把照射的肿瘤和要保护的正常组织位置勾画下来,下医嘱给予合适的放疗剂量;之后,物理师根据治疗计划反复设计,计算好那个部位需要多少剂量,保证最大程度抑制肿瘤发展并减少周边正常组织损伤。   李杰主任说,做好放疗计划后还要审核计划以及安排复位,也就是治疗机器上的病人体位和肿瘤位置是否与定位CT和计划照射肿瘤位置一致,这还没有完!治疗前还会拿个“假人”放在治疗床上,先模拟一遍制定的放疗计划过程,包括检验病人体位和照射角度,全部验证通过后才会开始为患者治疗。   所以,患者感觉躺了几分钟,背后是以医生详实地治疗计划作为支撑。     与此同时,随着放疗设备和技术的不断进展,目前的立体定向放疗也叫立体消融(SBRT)等先进技术可以实现精准打击,可以根据肿瘤的大小、位置紧紧包裹着肿瘤照射,即便是肿瘤随着呼吸有位移,放射线也会根据其运动轨迹来追踪照射,其精确度能够达到亚毫米级,正常的器官损伤少了,患者的不良反应也将下降。   “立体定向放疗对体积小的肿瘤优势明显,通过高剂量的精准打击,可以减少照射次数,一般3-8次照射就能达到甚至超过常规放疗效果,对于一些早期的肿瘤可以实现肿瘤治愈。”李杰主任说。 哪些肿瘤需要考虑放疗?   很少有肿瘤通过一种治疗方法能彻底治愈,放疗与手术、化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各有特点,同时使用时也不会互相冲突,应根据患者的不同病情、肿瘤类型、身体状况等综合考虑。   相对来说,放疗适合以局部侵犯和区域转移为主的肿瘤,一些肿瘤通过放疗就可以根治,比如鼻咽癌,放疗作为第一选择,80%的病人都能治愈或者得到长期控制;宫颈癌、前列腺癌目前也是以放疗作为主要治疗手段之一;再比如早期喉癌,声带长肿瘤,如果做手术把声带切掉了,病人以后不能说话或者说话受影响,这种情况下选择放疗也能得到根治,而且越早放疗效果越好。   山西省肿瘤医院胸科一病区主任李杰(右一) 一些肿瘤需要放疗和其它治疗手段联合给病人最好的治疗,如最常见的食管癌、肺癌、胃癌、结直肠癌、肝癌的放疗和手术、化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联合。一些肿瘤通过放疗与其它治疗联合,可以保留器官、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如乳腺癌的保乳术后的放疗,骨肉瘤术前术后放疗避免病人被截肢等。   另外,有些人年龄比较大、合并有慢性病,身体条件不适合手术,或是拒绝手术的可以通过放疗达到一定的治疗效果,如早期肺癌患者也可以选择立体定向放疗。在我国首部《早期非小细胞肺癌立体定向放疗中国专家共识(2019)》就指出,立体定向放疗(SBRT)治疗不可手术的早期非小细胞肺癌,局部控制率超过90%,治疗效果与手术相当,与常规放疗技术相比,提高了早期非小细胞肺癌的局部控制率和患者的生存率。 从单一到联合,别再拒绝放疗 李杰主任认为,肿瘤治疗的趋势是多学科诊疗,即外科、放疗、内科、化疗科、影像科、病理科等多个科室专家共同制定肿瘤患者治疗方案,这其中一定会有放疗医生的意见,放疗的身份也将从“放疗能解决什么问题”,到走到前台,作为重要的治疗手段和手术、药物治疗一起合力提高肿瘤治疗疗效。   事实上,在美国60%~70%的肿瘤患者都会接受放射治疗,而且根据患者病情会贯穿在不同治疗阶段,或是手术联合放疗,或是以放疗为主,或是放疗联合化疗等。   “手术前可以用放射治疗来缩小肿瘤,使原本不能切除的病灶可以达到手术切除,同时降低肿瘤转移的概率,以提高肿瘤的治愈率。手术后可以用放疗来杀灭手术无法完全切除,或者肉眼看不到的残留肿瘤细胞。免疫治疗中使用几次大剂量放疗照射部分肿瘤可以使没有照射的肿瘤缩小,免疫治疗中小剂量放疗,可使肿瘤周围组织的环境发生改变,提高免疫治疗效果。”李杰主任说,放疗联合的多种治疗将是日后趋势,大家可不要轻易拒绝放疗,尤其是刚确诊肿瘤时不要病急乱投医,肿瘤不是一天长成的,治疗也不要盲目决断,应在全面检查,了解清楚所得肿瘤的性质、位置、进展程度等,多方考虑由正规医院的专科医生,制定治疗计划,这期间一定要问问放疗医生的意见,因为肿瘤的综合治疗中少不了放疗。

半夏
PSA深度速降,OS长久“珂”期,阿帕他胺+ADT为晚期mHSPC患者带来PSA 0ng/ml治疗突破 | 经典病例

PSA深度速降,OS长久“珂”期,阿帕他胺+ADT为晚期mHSPC患者带来PSA 0ng/ml治疗突破 | 经典病例

该病例是一名转移性激素敏感性前列腺癌(mHSPC)老年患者,在给予阿帕他胺+雄激素剥夺疗法(ADT)治疗2个月后,患者PSA降幅>90%,实现PSA深度速降。在后续维持治疗中,PSA进一步下降至0ng/ml并稳定维持。目前该例mHSPC患者已接受阿帕他胺+ADT方案治疗16个月,并持续随访中,患者耐受性良好,药物安全性高。该方案令患者实现了PSA“0”的治疗突破,带来长期生存希望。 病例回顾 ▎基本情况 男性患者,75岁; 2020年11月起出现“尿频、尿急”不适,来我院就诊检查; 社区体检泌尿系B超提示:右肾错构瘤;左肾结石;前列腺增生钙化,大小约6.4*4.7*5.5cm,重约83g,残尿量136ml; 既往史:患者2糖型尿病史6年余;腰椎间盘突出病史;左眼视网膜脱落病史; 实验室检查:TPSA>120ng/ml,FPSA>10ng/ml(2020-11-03)。 ▎病史介绍 2020年11月6日前列腺MRI检查提示:前列腺不规则增大,突向膀胱,前列腺呈软组织团块影,中央区与外用带分界不清。考虑前列腺癌累及双侧精囊可能性大,不排除肿瘤侵犯膀胱。盆腔及腹股沟多发结节,考虑肿瘤淋巴结转移。左侧坐骨骨髓异常信号影,考虑肿瘤骨转移可能。 图1 患者MRI影像报告 2020年11月11日行会阴模板定位下前列腺饱和穿刺活检术,前列腺腺癌Gleason评分:5+5=10分。 图2 前列腺穿刺活检结果 2020年11月25日完善PET-CT检查提示:左颈部及腹部多发增大淋巴结影,代谢异常增高,考虑为转移;骶骨右侧、左侧坐骨见异常浓聚,考虑为转移。 图3 患者PET/CT影像报告 ▎疾病诊断 转移性激素敏感性前列腺癌,临床分期:T4N1M1。 ▎治疗方案及疗效评估 患者于2020年12月2日开始使用ADT+阿帕他胺240mg QD治疗;2个月后,患者tPSA由治疗前的>120ng/ml下降至1.11ng/ml,降幅大于90%,实现PSA深度应答。在后续治疗中,患者PSA进一步下降至0ng/ml并稳定维持。目前患者已接受药物治疗16个月,截止2022年4月患者随访PSA仍保持在0ng/ml。 图4 治疗期间PSA随访结果 ▎不良反应管理:患者治疗过程中,药物耐受性良好,无不良事件发生 病例分析 该高龄男性患者,因“尿频、尿急”入院接受治疗。入院时tPSA>120ng/ml。MRI检查提示:前列腺不规则增大,突向膀胱。且考虑肿瘤淋巴结及骨转移可能。随即安排行前列腺穿刺及PET-CT检查后确诊为:转移性激素敏感性前列腺癌(mHSPC),肿瘤分期:T4N1M1。根据《2020 CSCO前列腺癌诊疗指南》推荐,患者于2020年12月开始使用ADT+阿帕他胺240mg QD治疗。 进行治疗2个月后,患者tPSA由治疗前的>120ng/ml下降至1.11ng/ml,降幅>90%,PSA深度应答。在后续治疗中,患者PSA进一步下降至0ng/ml并稳定维持。目前,患者已联合药物治疗16个月,截止2022年4月患者随访PSA仍保持在0ng/ml,目前患者仍持续随访。该位真实世界的mHSPC患者的治疗案例,凸显了阿帕他胺+ADT治疗,为患者带来的PSA深度缓解与持续控制,极大程度延长了患者进展为转移性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mCRPC)的时间,凭借该方案良好的疗效与安全性为患者带来了显著的生存获益,且这种获益仍在持续。 前列腺癌患者在经历传统内分泌治疗后,几乎所有mHSPC患者均将进展为mCRPC。一旦患者进入mCRPC阶段,肿瘤进展将更为迅速,疗效及预后将会更差。因而,有效延长患者进展至mCRPC的时间,是前列腺癌患者获得长期生存的关键。凭借良好的雄激素受体(AR)亲和力和抗肿瘤活性,第二代AR抑制剂阿帕他胺+ADT的治疗,已经成为目前mHSPC患者的“标准治疗方案”。2021年ASCO-GU公布的TITAN研究[1]最终分析结果也表明,阿帕他胺+ADT与单纯ADT治疗相比,可显著降低48%的死亡风险,患者4年生存率从38%显著提升至65.2%。使得这一联合治疗方案,成为mHSPC患者获得良好生存获益的基石。该治疗方案的优秀疗效与安全性,在上述病例中也得到了充分印证。 病例提供专家介绍   刘冉录 教授 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 泌尿外科,医学博士,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 天津市泌尿外科研究所前列腺疾病研究室副主任   天津医大二院泌尿外科前列腺疾病PI,前列腺癌亚专业组主诊医师 中华医学会泌尿外科学分会(CUA)微创学组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泌尿男生殖肿瘤专业委员会(CACA-GU) 青年委员 天津市抗癌协会泌尿系统肿瘤专业委员会委员 天津市医学会泌尿外科分会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天津市医学会泌尿外科分会老年前列腺疾病学组副组长 天津市天津市医学会泌尿外科分会机器人学组委员 天津市抗癌协会常务理事 专家点评一 长期以来,在临床前列腺癌患者的诊疗过程中。PSA作为一项便捷、快速、易监测的体现疾病进展情况的指标,其重要性已被无数研究及临床实践验证。在前列腺癌初筛、诊断、治疗及疗效评估方面均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对于前列腺癌患者实现快速、深度的PSA下降,并能够长期维持在极低水平对于远期生存获益价值重大。 早在2006年,发表于《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杂志的SWOG […]

半夏
前列腺癌“联合治疗”新时代来了!指南推荐方案一览 | 2022 CSCO指南会

前列腺癌“联合治疗”新时代来了!指南推荐方案一览 | 2022 CSCO指南会

2022年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指南大会于4月23-24日召开。期间,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叶定伟教授对《2022 CSCO前列腺癌诊疗指南》(简称《指南》)更新要点进行了详尽解读。 叶定伟教授介绍道:“本次指南更新有三大特点: 1)立足国际视野,聚焦中国特色; 2)注重特定亚型,精准规范并重; 3)联合治疗增效,组合优于序贯。 ”“医学界肿瘤频道”整理如下,以飨读者。 特点一:立足国际视野,聚焦中国特色 2022版指南修订参考了EAJJ、NCCN、APCCC共识、ESMO-Asia指南、ASCO GU等国际大会进展、国内外前列腺癌领域最新文献。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学者首次参与了国际指南、共识的编写,以中国前列腺癌患者为主的研究也登上国际舞台。 中国大陆学者首次参与了《晚期前列腺癌圣加仑共识》的编写和制定(2021 APCCC),就“三联疗法”治疗转移性激素敏感性前列腺癌(mHSPC)、前列腺特异性膜抗原(PSMA)在前列腺癌中的诊断和治疗角色、PARP抑制剂:组织和血液的分子学特征三大热点问题进行了探讨; 同样,叶定伟教授等中国大陆学者也首次参与了ESMO-Asia指南的编写与制定。中国人群研究再次走向国际,为亚洲国家前列腺癌诊治提供参考。 特点二:注重特定亚型,精准规范并重 叶定伟教授谈道:“本次《指南》更新重视预后较差的导管内癌及神经内分泌分化癌的治疗、重视HRR突变患者的规范化检测和治疗、重视PSMA在前列腺癌中的诊断、治疗价值。” 1.中国人群胚系突变与前列腺癌风险的相关性被证明 由叶定伟教授牵头的一项大样本、多中心队列研究揭示了中国人群胚系突变与前列腺癌风险的相关性。 该研究对1836名中国前列腺癌患者进行了19个基因组的检测及分析; 结果表明:89.7%的患者Gleason评分≥8级,65.6%的患者存在转移。除了BRCA2外,携带MSH2(15.8倍)、PALB2(5.1倍)或ATM(5.3倍)基因胚系致病性突变的中国男性,患前列腺癌的风险显著增加。 2.重视前列腺癌导管内癌(IDC-P)的诊治 IDC-P在低危局限性前列腺癌患者中的阳性率较低(2.1%),在中危、高危、转移性/复发前列腺癌中的阳性率逐渐升高,尤其是转移性/复发前列腺癌中发生率高达56%; IDC-P阳性患者相较于阴性患者存在较高比例的胚系DDR相关基因突变(48% vs 12%),这提示PARP抑制剂或许是IDC-P患者的治疗选择。 此外,华西医院研究证明,对携带IDC-P的晚期前列腺癌患者进行基因检测具有重要意义: 该研究纳入170名前列腺癌患者,其中47例为接受局部前列腺癌根治术(RP)的局部晚期患者、46例为mHSPC患者,77例为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CRPC)患者; 研究表明,170名前列腺癌患者中,有124(72.9%)名患者携带IDC-P。对所有患者进行基于ctDNA的基因测序显示,94.7%(161/170)的患者中发现了803个体细胞突变基因,其中50.0%(85/170)的患者中有214个致病性突变; 与未携带IDC-P的患者相比,IDC-P患者发生DNA损伤修复(DDR)通路基因突变的发生率更高,包括BRCA2、ATM、CDK12、CHEK2和PALB2 (27.4% vs 10.9%;P=0.038)。 3.重视神经内分泌分化癌的治疗 叶定伟教授表示,PSA不高、肿瘤负荷大,以及对内分泌治疗反应差或者无反应的患者需考虑发生神经内分泌分化前列腺癌。 小细胞/神经内分泌分化的前列腺癌在初诊患者中的发生比例不高,但是恶性程度极高; mCRPC转移灶的活检样本中约17%的患者病理呈现出小细胞/神经内分泌分化癌的特征; 分级为5级的患者是发生神经内分泌癌的高危人群。 就神经内分泌分化前列腺癌后续诊治,叶定伟教授强调: 推荐转移灶的二次活检进一步明确; 可考虑细胞毒性药物的治疗(顺铂/依托泊苷等)。 4.HRR突变前列腺癌预后不良,应加强对于HRR基因检测的重视 研究显示,携带HRR突变的前列腺癌患者往往预后不良,疾病进展更快(突变 vs 非突变患者前列腺癌特异性死亡率:5.0年 vs 16.0年;HR 2.13;95%CI 1.24-3.66;P=0.006); NCCN指南中HRR检测的地位逐年上升,从2020年起推荐对所有的转移性前列腺癌患者进行肿瘤HRR基因检测。 。 5.PARP抑制剂的出现为HRR突变前列腺癌提供解决方案 在经NHA(恩扎鲁胺、阿帕他胺)治疗进展且携带HRR突变的前列腺癌患者中,奥拉帕利单药能够降低BRCA或ATM突变患者66%的影像学进展或死亡风险(HR 0.34;P<0.001),降低所有HRR突变患者51%的影像学进展或死亡风险(HR 0.49;P<0.001)。 6. PSMA在前列腺癌诊疗中扮演重要角色 […]

半夏
再次碰壁!前列腺癌上免疫治疗为何这么难?

再次碰壁!前列腺癌上免疫治疗为何这么难?

免疫治疗在大多数前列腺癌患者中疗效有限,但有反应的前列腺癌患者通常表现出较持久的缓解。 2020年的美国癌症研究协会(AACR)线上会议上公布了IMbassador 250研究的OS结果,阿替利珠单抗联合恩扎卢胺并不能给转移性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mCRPC)患者带来生存获益。因为试验达到其主要终点的可能性极低,继续进行被认为不符合患者的最大利益,该研究在计划召开的独立数据监测委员会(IDMC)会议以评估安全性后提前停止。该研究结果于2022年1月发表在Nature Medicine上。 研究截图 IMbassador 250是一项国际大型开放标签随机Ⅲ期临床研究,旨在评估阿替利珠单抗联合恩扎卢胺对比恩扎卢胺单药用于mCRPC的疗效和安全性。最终研究结果显示针对 mCRPC患者,相对仅采用雄激素受体阻滞剂的内分泌治疗,添加检查点抑制剂并未进一步改善总生存期(OS),但与本研究相关的广泛生物标志物分析为进一步探索mCRPC中ICIs的预测性生物标志物带来新的思考,具体研究内容,让我们来细看研究。 一项mCRPCⅠa期临床试验(NCT01375842)显示阿替利珠单抗具有一定临床活性,同时既往多项研究表明恩扎卢胺可能能够增强IFNɣ信号,使肿瘤细胞对免疫介导的细胞杀伤敏感。为进一步扩充上述数据,研究者设计了本临床试验。 研究共纳入了759例既往阿比特龙和多西他赛治疗失败,或不适合接受紫杉类药物治疗(未接受雄激素剥夺治疗)的mCRPC患者,随机给予恩扎卢胺单药或联合阿替利珠单抗治疗。主要终点为OS,关键的次要终点为12个月OS率、24个月OS率、影像学无进展生存期(rPFS)、客观缓解率(ORR)、PSA缓解时间、PSA进展时间和安全性。同时本研究还进一步探索生物标志物与治疗疗效的关系。 研究结果显示在恩扎卢胺中添加阿替利珠单抗并未达到主要终点,在未经选择人群中未改善总生存期(分层HR 1.12,95% CI 0.91-1.37,P=0.28)。联合组的中位 OS 随访时间为 15.2 个月(95%CI 14.0-17.0),单药组为16.6个月(95%CI 14.7-18.4)。在ITT人群中,两组之间的 OS 未观察到显著差异(分层危险比=1.12,95%CI 0.91-1.37;P=0.28)。 试验组与对照组OS率 在关键的次要终点方面,联合组12个月OS率略优(64.7% vs. 60.6%)。亚组分析也未发现联合治疗比单药更有益。两组的PSA进展的中位时间为2.8个月。联合组的ORR为13.7%(95%CI 8.4%-20.7%),单药组为7.4%(95%CI 3.7%-13.0%)。在联合组中,12.2%的患者(16/131)出现部分缓解(PR),而在单药组为中为6.7%(9/135)。联合组的中位反应持续时间(DOR)为12.4个月(95%CI 7.0-NE)和单药组的NE(95% CI 5.4-NE)。 安全性方面,几乎所有患者都有不良事件,其中联合组和单药组中分别有78%和51%被认为与治疗相关;3-4级不良事件发生率分别为54%和35%,其中治疗相关的分别为28%10%。严重不良事件和治疗相关的严重不良事件在联合组分别为36%和14%,在单药组分别为22%和3%;两组不良事件所致停药率分别为14%和6%。 尽管本研究在OS方面并没有显著差异,但是进一步分析PFS数据可以发现,在联合组IC2/3肿瘤患者中观察到的PFS事件较少(HR 0.28;95%CI 0.12-0.66),并且CD8浸润高于平均值的肿瘤(HR 0.72;95%CI 0.54-0.96),为此研究者进一步探究相关的预测性生物标志物。 在存档的肿瘤样本中,前列腺肿瘤显示出相对较低的关键免疫生物标志物的表达。激素敏感型和去势抵抗型前列腺癌之间的DNA损伤反应改变、磷酸酶和tensin同源物状态和PD-L1表达水平相似。在计划的生物标志物分析中,在PD-L1 IC2/3、CD8表达较高和已建立的免疫基因特征的患者中,使用阿替利珠单抗的无进展生存期更长。探索性分析将阿替利珠单抗治疗组的无进展生存期与免疫基因(如CXCL9和TAP1)以及其他潜在的相关生物标志物(包括磷酸酶和tensin同源物改变)联系起来,显示免疫相关通路(包括IFN和PD-1信号传导)中基因表达的增加与联合组更长的PFS相关。 专家点评 III期IMbassador 250试验首次在759例mCRPC患者中研究了阿替利珠单抗联合恩扎卢胺与单用恩扎卢胺的免疫治疗组合的临床疗效,在免疫治疗如火如荼发展的今天,本研究的阴性结果无疑是给满怀期待的我们泼了一盆“冷水”。 但是,我们更应当从阴性的结果中找到前进的方向,未来我们应当更全面、审慎、开放地为前列腺癌患者提供免疫治疗。 在我们具体的临床实践中,缺乏有效的生物标志物阻碍了临床医生选择潜在的免疫治疗受益患者。IMbassador 250中提供了750例的患者组织标本,利用这些标本的生物标志物分析显示,在PD-L1 IC2/3、CD8表达较高和已建立的免疫基因特征的患者中,使用阿替利珠单抗的无进展生存期更长,这些患者的基因特征在整体阴性结果的背景下显得更为重要,寻找更加有效的前列腺癌相关免疫标志物是未来我们需要着重发力的点。 我们也看到一些临床试验正在专门研究ICI在mCRPC生物标志物选择的患者中的疗效,例如HRD阳性肿瘤,CDK12灭活肿瘤,MSI高表达肿瘤等等,期待相关研究结果的出炉,助力我们未来更加全面的考量适用于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前列腺癌患者人群,并从生物标志物的角度出发审慎的选择患者以为其提供更精准的治疗方案。 同时我们应当看到,由于前列腺癌浸润淋巴细胞少、低肿瘤突变负荷等特征,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单药在前列腺癌种的探索屡屡碰壁。例如从KEYNOTE-028结果分析来看,PD-1单药在CRPC中应答不佳,ORR约5%,即使在PD-L1阳性患者中也仅有17%。但是联合治疗为我们带来了曙光,一些研究评估了ICI和标准治疗(抗雄,化疗,PARP抑制剂,镭-223等)的组合,并取得了有希望的结果,提示我们应当以更为开放的眼光设计联合用药方案,以促使前列腺癌从“冷”到“热”的转变。 近十年来,免疫治疗极大改变了恶性肿瘤的治疗格局,但是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绝非万能神药,前列腺癌也有着激素依赖性、低肿瘤突变负荷和免疫抑制微环境等不同于其他恶性肿瘤的特性。因此未来应该深入了解前列腺癌免疫微环境,全面评估患者既往接受过的治疗对于免疫的影响,审慎的选择更为精准的患者群,优化患者选择策略,遵循指南的基础上开放的设置组合治疗和序列治疗等方式克服前列腺癌免疫抑制和免疫逃逸,从而令更多前列腺癌患者在免疫治疗中获益。 专家简介   李小江 教授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肿瘤科主任、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 […]

半夏
JAMA子刊:BRCA1/2致病性突变与7种癌症风险升高相关

JAMA子刊:BRCA1/2致病性突变与7种癌症风险升高相关

▎临床问题: 除了乳腺癌、卵巢癌、前列腺癌和胰腺癌外,哪些癌症类型及其临床特征与BRCA1和BRCA2致病性突变有关? BRCA致病突变基因检测在乳腺癌、卵巢癌、前列腺癌和胰腺癌诊疗中的重要性已被广泛认可。还有其他哪些癌症类型及其临床特征也与BRCA致病突变有关,尚不清楚。来自JAMA Oncol的一项研究检测并评估了BioBank Japan的DNA样本和临床信息,以确定BRCA1和BRCA2致病性突变相关的其他癌症类型及其临床特征。 研究发表截图 ▎研究方案: 该研究在2003年4月至2018年3月期间,纳入了来自一个基于医院的多机构登记处BioBank Japan的63828名常见癌症类型患者和37086名对照的DNA样本和临床信息,在2019年8月至2021年10月期间进行数据分析。研究最终纳入65108名患者[诊断时的平均年龄,64.1岁;27531(42.3%)女性]和38153名对照组[登记时的平均年龄,61.8岁;17911(46.9%)女性],通过基于多重聚合酶链式反应的靶序列方法鉴定BRCA1和BRCA2编码区和2bp侧翼内含子序列中的种系致病变异,通过比较每种癌症类型的患者和对照组之间的致病变体携带者频率,评估(可能的)致病性变异与每种癌症类型的相关性。 ▎主要发现: 与BRCA致病突变相关被定义为比值比(OR)>4.0、P<0.0001,BRCA1中的胆道癌(OR=17.4;95%CI 5.8-51.9)、BRCA2中的食道癌(OR=5.6;95%CI 2.9-11.0),以及BRCA1中的胃癌(OR=5.2;95%CI 2.6-10.5),此外还有BRCA2中的4种既定的癌症类型(OR=4.7;95%CI 3.1-7.1)。 BRCA1和BRCA2分别与2种和4种其他癌症类型有关联。根据亲属中报告的癌症类型数量的增加,胆道癌、女性乳腺癌、卵巢癌和前列腺癌的携带者增多。 ▎不足与展望: 这项病例对照研究结果表明,BRCA1和BRCA2的致病性变异与7种癌症类型的风险相关,提示BRCA1和BRCA2基因检测具有更广泛的临床意义。 参考资料: [1]https://jamanetwork.com/journals/jamaoncology/fullarticle/2791277    

半夏
2022年中国前列腺癌筛查与早诊早治指南解读(下)

2022年中国前列腺癌筛查与早诊早治指南解读(下)

随着中国经济水平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改善和人均寿命延长,中国前列腺癌的发病率呈显著上升趋势,正逐步成为影响中国中老年男性健康的重要疾病。2015年中国前列腺癌的总体发病率为10.23/10万人,死亡率为4.36/10万人。据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统计预测,2020年中国前列腺癌发病率约15.6/10万人,新发病例超11万人,死亡人数超5万人[1]。 和其他癌症不同,前列腺癌患者在早期几乎没有任何症状,这导致前列腺癌容易被忽视,公众早期筛查意识薄弱。在我国,超过2/3的前列腺癌患者初诊时已属中晚期或局部晚期,错过了最佳治疗机会,“早筛、早诊、早治”是提高患者5年生存率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 [2]。前列腺癌高风险人群筛查与患者的早诊早治对提高前列腺癌治愈率至关重要,为了促进中国前列腺癌筛查的同质性和规范性,提高前列腺癌筛查的效果,国内专家学者制定了《中国前列腺癌筛查与早诊早治指南(2022,北京)》(以下简称《指南》)[3]。下面将详细解读该《指南》的后半部分,即中国前列腺癌的筛查手段建议、筛查组织流程与随访建议。 前列腺癌筛查应采取何种技术手段 前列腺特异抗原(PSA)及游离前列腺特异抗原( f-PSA) 明显升高,可以作为前列腺癌早期诊断的参考。过去几年,由于PSA筛查具有特异性强、灵敏度高,检测准确的优点,可作为人群筛查指标[4]。该《指南》推荐首选PSA作为前列腺癌筛查手段[3]。 美国PLCO试验设定PSA检测水平临界值为4.0ng/mL[5],还有一项Meta分析评价了PSA在中国人群前列腺癌早期筛查中的价值,以4.0ng/mL作为临界点检测前列腺癌的灵敏度、特异度和集成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91%、41%和0.91[6]。结合上述证据,该《指南》建议在我国的前列腺癌筛查中,PSA临界值设定为4.0 ng/mL[3]。 关于其他筛查手段,2015年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发布的《前列腺特异性抗原检测前列腺癌临床应用》指出,血清PSA浓度≥4.0μg/L时,应配合做直肠指检(DRE)检查,若DRE阳性,则应进一步做前列腺穿刺活组织检查,以明确诊断。若DRE阴性,宜进行f-PSA百分比检测。若f-PSA百分比检测结果<10%,则应考虑进行前列腺穿刺活组织检查,以明确诊断[7]。 该《指南》推荐DRE在PSA初检阳性时作为辅助检查,不推荐单独使用DRE进行前列腺癌筛查,不推荐单独使用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PET-CT)、 超声或磁共振成像进行前列腺癌筛查[3]。对于前列腺特异性抗原前体 (p2PSA)和前列腺健康指数(PHI),《前列腺癌筛查中国专家共识(2021年版)》明确不推荐将p2PSA、PHI等作为前列腺癌筛查的常规手段[1],该《指南》也不推荐将p2PSA、p2PSA百分比、PHI作为前列腺癌筛查的常规手段 [3]。   解读前列腺癌筛查组织流程与随访 血PSA检测作为筛查前列腺癌的手段被广泛应用于临床,然而目前利用血清PSA检测为技术手段的前列腺癌筛查仍存在较大争议,并伴随着过度诊断和过度治疗的问题,《指南》不建议对前列腺癌开展无选择性大规模组织性筛查。基于我国人群中高侵袭性和晚期前列腺癌占比较高,《指南》建议高风险人群在充分知晓筛查获益和危害后,与专科医师共同决定是否进行前列腺癌筛查[3]。 前列腺癌筛查流程主要包括确定前列腺癌高风险人群、充分知情同意、血清PSA检测、结果管理和随访,如图1所示[3]。   图1. 前列腺癌筛查流程 知情同意权是病人的一项基本权利。医院在工作中为充分保障病人的知情同意权,减少不必要的纠纷,制作了各种知情同意书,作为与患者及其家属履行知情同意谈话的记录被保存下来[8]。该《指南》在保护医患双方的原则下,推荐前列腺癌筛查前必须签署知情同意书。知情同意书中至少且必须包括:筛查的目的与意义、筛查可获得的益处及不可避免的风险、筛查方式与费用、自愿与保密原则、筛查者或委托人签字和签署日期[3]。 关于随访,《大型人群队列终点事件长期随访技术规范》指出,承担随访工作的业务人员应定期开展集中培训,培训的核心内容包括随访时间、内容、方法(流程)、质控要求及评价指标等[9]。因此,《指南》建议由初检医师或已接受随访技术培训的医务人员对筛查、随访和复查结果进行跟踪[3]。 关于筛查结果管理,《前列腺癌诊疗规范(2018 年版)》指出血清总PSA>4.0ng/mL为异常,初次PSA异常者需要复查[10]。该《指南》表示,如果两次血清PSA>4.0 ng/mL,排除影响 PSA检测水平其他因素干扰后,推荐由泌尿专科医师引导进一步临床检查和干预;如果血清 PSA≤4.0 ng/mL,建议定期监测血清PSA水平[3]。 在质量控制方面,检验质量是直接反映临床检验工作的重要指标之一,加强临床检验的质量控制、提升临床检验管理质量是管理者亟待解决的问题[11]。该《指南》推荐负责风险评估人员应接受专业培训后上岗,筛查需在具有恶性肿瘤筛查资质和PSA检测能力的医疗机构中进行。血液标本按照相关规定进行保存,在PSA检测过程中,建议注意排除多种因素对检测结果的影响,在PSA连续检测时建议在同一检测系统中进行,以保证测定结果的可比性[3]。   小结 该《指南》针对前列腺癌筛查技术、流程、质量控制等多个关键问题给出了详细的循证推荐,可应用于指导中国前列腺癌筛查实践,提高我国前列腺癌筛查同质化和优质化,提升人群筛查获益,以期降低我国前列腺癌死亡率。   参考文献: [1] 中国抗癌协会泌尿男生殖系统肿瘤专业委员会前列腺癌学组.前列腺癌筛查中国专家共识(2021年版)[J].中国癌症杂志,2021,31(5):435-440. [2] 邢念增.每年一次PSA筛查,揪出“男性隐藏杀手”[J].人人健康,2021(13):30. [3] 赫捷,陈万青,李霓,曹巍,叶定伟,马建辉,邢念增,彭绩,田金徽,中国前列腺癌筛查与早诊早治指南制定专家组,中国前列腺癌筛查与早诊早治指南制定工作组.中国前列腺癌筛查与早诊早治指南(2022,北京)[J].中华肿瘤杂志,2022,44(1):29-53. [4]张卫平,戴继舫.前列腺癌PSA筛查:基于流行病学的证据[J].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2014,25(06):74-76. [5]Andriole GL, Crawford ED, Grubb RL 3rd, et al. Mortality results from a randomized prostate-cancer […]

半夏
5款上市,100款PSMA药物在研;诺华、安进...

5款上市,100款PSMA药物在研;诺华、安进…

近日,FDA批准诺华的177Lu-PSMA-617的上市申请,用于治疗PSMA阳性、经治疗进展的去势抵抗切列腺癌,商品名为Pluvicto。近年来,一批企业投身PSMA药物的研发,但部分药物临床进展并不顺利,研发依旧如履薄冰。177Lu-PSMA-617作为靶向PSMA的放射配体疗法,成功上市有望提振这一靶点的研发信心。 复合年增长率达17.7% 靶向PSMA的抗癌药物涌现 前列腺癌始发于前列腺中的健康细胞发生变化并且失去控制,最终发展成为肿瘤,可能导致前列腺癌的风险因素包括BRCA1和BRCA2基因的突变、其他遗传变化(HPC1、HPC2、HPCX、CAPB)、家族史及饮食习惯。 去势抵抗前列腺癌(CRPC)是临床、放射学或生物化学上恶化的前列腺癌。对于前列腺癌患者而言,经局部治疗后复发或向远处扩散的前列腺癌患者通常对雄激素阻断治疗(ADT)有反应,然而,在接受了ADT治疗后,大多数患者病情会出现恶化并在接受ADT后的18到24个月内发展成为CRPC,绝大多数CRPC会发展成为mCRPC。 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统计,中国CRPC患者总数由2014年的2.99万人按32.6%的复合年增长率增加至2018年的9.25万人,并从2018年起按17.7%的复合增长率增长至2023年的20.9万人,并从2023年起按12.6%的复合年增长率增长至2029年的37.76万人。 图:2014-2028年中国mCRPC患者总数 数据来源:弗若斯特沙利文 目前,mCRPC的一线治疗主要采用多西他赛、恩扎卢胺和阿比特龙。但是,无论是阿比特龙或恩扎卢胺,接受一段时间的用药后均会出现耐药,通常为18-20个月。对于耐药的患者,二线治疗尤为关键,目前,化疗是mCRPC二线治疗的首选,除此之外,靶向PSMA的抗癌药物正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包括ADC、双抗、CAR-T等新型疗法。 PSMA 靶点简介及创新疗法 100款在研,5款已上市 前列腺特异性膜抗原(PSMA,Prostate Specific Membrane Antigen)是前列腺细胞一类特异性的肿瘤标志物。研究发现,PSMA在正常前列腺组织中低表达,但在大多数前列腺癌组织中高表达;此外,在前列腺癌进展为CRPC的过程中,许多前列腺癌细胞可能丢失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但PSMA仍然得以保留,因此PSMA是一种很有潜力的前列腺癌靶标。但PSMA在前列腺癌中的生物学功能尚未完全研究清楚,有研究表明它能通过释放谷氨酸作为信使分子激活细胞的PI3K-Akt信号通路,参与前列腺癌细胞增殖、迁移和存活的调控。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针对PSMA的研究药物近100款,其中获批上市的共5款。但其中四款均为PSMA靶向PET成像药物,用于指示机体内存在的PSMA阳性前列腺癌病灶。诺华的177Lu-PSMA-617是首款将靶向PSMA和治疗性放射性同位素结合的精准癌症疗法,可显著降低患者死亡风险。其它靶向PSMA的创新疗法包括放射性配体疗法(RLT)、ADC、双抗、CAR-T等。 (1)RLT/RDC药物:诺华的177Lu-PSMA-617是一种靶向PSMA的放射配体疗法,通过PSMA的小分子靶向药PSMA-617与放射性同位素镥177偶联。177Lu-PSMA-617通过PSMA分子定位前列腺癌细胞群,在不殃及周边细胞的情况下,把放射源传递到前列腺癌细胞,进行精准辐射。 图:177Lu-PSMA-617结构 数据来源:诺华 2021年ASCO,诺华公布了177Lu-PSMA-617的Ⅲ期临床研究数据。自2018年7月至2019年10月,试验入组831名先前接受过雄激素受体抑制剂和紫杉烷化疗的患者,以2:1的比例纳入177Lu-PSMA-617+SOC组(n=551)和SOC组(n=280)。结果显示,试验组的PFS和OS显著提升,试验组和对照组PFS为8.7 vs 3.4m,OS为15.3 vs11.3m,ORR为29.8% vs 1.7%,DCR为89% vs66.7%。不良事件方面,试验组的不良事件发生率略高于对照组,严重不良事件风险率为52.7% vs38.0%。总的来说,从OS的角度,177Lu-PSMA-617数据不算特别亮眼,但考虑到mCRPC目前缺乏更好的治疗手段,177Lu-PSMA-617填补了mCRPC晚期治疗的空白。 图:177Lu-PSMA-617 Ⅲ期OS数据 数据来源:诺华 (2)ADC药物:ARX517是Ambrx研发的一款靶向PSMA的抗体偶联药物,由一个全人源的抗PSMA单抗和两个微管蛋白抑制剂AS269构成。AS269全称Amberstatin269,为Ambrx专有的、强效的微管蛋白抑制剂,可与抗体里的合成氨基酸形成高度稳定的共价键。在临床前试验中,ARX517在恩扎卢胺敏感性和耐药性前列腺癌模型中展现出活性。2021年8月,Ambrx宣布ARX517完成Ⅰ期临床首例患者给药。 图:ARX517产品亮点 数据来源:Ambrx (3)双抗药物:AMG160(acapatamab)是安进/百济神州研发的一款CD3×PSMA双抗,用于治疗成人转移性去势抵抗前列腺癌,目前处于临床Ⅰ期。AMG160通过与肿瘤细胞上的 PSMA 和 T 细胞上的 CD3 结合,使 T 细胞定向杀伤PSMA高表达的肿瘤细胞。AMG160基于安进的HLE-BiTE平台研发,与BiTE不同,HLE-BiTE平台通过引入Fc区域延长了药物的半衰期。 在2020 ESMO上,安进公布了AMG160的Ⅰ期临床数据,确认的PSA缓解率达27.6%,SD达53.3%,证实了AMG160对mCRPC具有初步疗效。但AMG160的免疫原性存在一定问题,20%患者的ADA水平出现影响药物暴露水平。2021年7月,安进收购了Teneobio,Teneobio旗下的TNB-585亦是一款CD3×PSMA双抗,通过强强联合,安进有望在CD3×PSMA双抗赛道上更进一步。 HPN424是由Harpoon Therapeutics研发的一款三特异性抗体,基于TriTac平台研发。HPN424除了靶向T细胞表面CD3和肿瘤细胞表面的PSMA外,包含一段人血清白蛋白以提升抗体半衰期。由于不含Fc区域,TriTac的分子量仅为单抗的1/3,对实体瘤具有潜在更强的穿透能力。2021年3月,Harpoon Therapeutics宣布放弃HPN424的研发,原因在于潜在ADA的问题,受这一消息影响,公司股价下跌27%。实际上,根据公司在2021ASCO公布的HPN424Ⅰ期数据,有限的缓解率(PR=6.67%)和较高的安全性风险在一定程度上已预兆了研发的失败。 图:HPN424示意图 数据来源:Harpoon Therapeutics (4)CAR-T疗法:P-PSMA-101是Poseida公司研发的一款靶向PSMA 的自体CAR-T疗法。该疗法利用了Poseida专有的非病毒piggyBac DNA修饰系统开发,该系统产生的候选产品具有高比例的干细胞样记忆T细胞(TSCM)。与其他CAR-T细胞相比,TSCM细胞具有自我更新能力,产品疗效有望更加持久、毒性更小。 2020年5月,P-PSMA-101启动了治疗mCRPC的Ⅰ期临床研究。7月,一例受试者死于肝功能衰竭,因此,试验被FDA叫停。Poseida公司解释该症状为巨噬细胞活化综合征(MAS),是由免疫系统的过度激活引起。11月,在Poseida更改了试验方案以提升患者依从性和药物安全性后,FDA解除了对该试验的临床限制。 2022年2月,在2022 […]

半夏
一种具有高度遗传性的癌症!家族遗传性肿瘤——前列腺癌篇

一种具有高度遗传性的癌症!家族遗传性肿瘤——前列腺癌篇

前列腺癌是一种具有高度遗传性的癌症,据估计约40%~50%的前列腺癌与遗传因素相关。流行病学和家系研究证实前列腺癌有明显的家族聚集性,在这些家族性前列腺癌中,遗传因素扮演了尤为重要的角色。目前已证实多个DNA损伤修复基因的胚系突变与前列腺癌遗传易感相关。   以BRCA1和BRCA2为代表的DNA损伤修复基因是迄今为止认识最充分的前列腺癌易感基因,其他DNA损伤修复基因,如ATM、PALB2、CHEK2以及错配修复基因(MLH1、MSH2、MSH6和PMS2)也被认为与前列腺癌风险升高相关。其他与遗传性前列腺癌可能相关的基因还包括HOXB13等基因。上述易感基因胚系突变不仅导致前列腺癌风险升高,还使前列腺癌具有独特的临床病理表型,如发病年龄早、家族聚集性、侵袭性强、预后差等。   同时上述易感基因胚系突变也是药物靶点,因此家族遗传性前列腺癌的临床管理策略与散发性前列腺癌有较大差异。     一、DNA损伤修复基因胚系突变前列腺癌 尽管在局限期前列腺癌中,DNA损伤修复基因胚系突变频率较低(4.6%),但在转移性前列腺癌中,高达11.8%(82/692)的患者携带DNA损伤修复基因胚系突变,包括BRCA2(突变率5.3%)、ATM(突变率1.6%)、CHEK2(突变率1.9%)、BRCA1(突变率0.9%)、RAD51D(突变率0.4%)和PALB2(突变率0.4%)。 上述基因的致病性胚系突变与男性前列腺癌风险升高密切相关。一项纳入1 864例前列腺癌患者的研究发现,携带BRCA2胚系突变的男性在65岁时罹患前列腺癌的风险相较非携带者升高8.6倍,绝对风险约15%。另一项研究通过对携带胚系BRCA1或BRCA2突变的男性逐年进行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rostate-specific antigen,PSA)筛查,并对PSA异常者行穿刺活检后发现,BRCA1或BRCA2突变携带者有更高的前列腺癌发病率,并且发生中危、高危前列腺癌的比例高于非携带者。除BRCA1/2基因外,其他DNA损伤修复基因的胚系突变也可能不同程度的增加前列腺癌的发病风险。   DNA损伤修复基因胚系突变不仅与前列腺癌的发病风险相关,还与肿瘤的快速进展和不良预后相关。加拿大的一项队列研究通过对319例转移性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患者行DNA损伤修复基因胚系突变检测后发现,携带包括BRCA2、ATM、CDK12、PALB2和FANCA等基因胚系突变的患者接受去势治疗后(androgen-deprivation therapy,ADT)进展至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castration-resistant prostate cancer,CRPC)的时间较非突变患者缩短(11.8个月 vs. 19.0个月),同时突变患者在转移性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metastatic castration-resistant prostate cancer,mCRPC)一线接受新型内分泌治疗后PSA进展较非突变患者显著加快(3.3个月 vs. 6.2个月,P=0.01)。国内一项研究数据表明,携带胚系DNA损伤修复基因突变的新发转移性激素敏感性前列腺癌患者对比无突变患者,将更快进展至去势抵抗阶段(8.3个月 vs. 13.2个月,HR=2.37,P<0.001)。多中心前瞻性队列PROREPAIRB研究发现,携带DNA损伤修复基因胚系突变的mCRPC患者有更高的前列腺癌特异性死亡风险,尤其是携带BRCA2胚系突变的患者,肿瘤特异性生存时长较无突变患者缩短接近一半,死亡风险显著上升(17.4个月 vs. 33.2个月,HR=2.10,P=0.026 6)。   二、其他基因胚系突变前列腺癌   有研究发现携带错配修复基因(MLH1、MSH2、MSH6和PMS2)胚系突变健康男性前列腺癌风险较非携带者升高2~5倍。另一项研究发现携带错配修复基因胚系突变的前列腺癌患者较非突变患者发病年龄早并且更具有侵袭性表型。但前列腺癌中错配修复基因胚系突变频率较低。国内的研究数据显示,316例前列腺癌中MSH6、MSH2基因致病胚系突变率均为0.63%(1/316),未发现携带MLH1、PMS2基因胚系致病突变的患者。   既往对高加索人群的研究中发现家族性前列腺癌患者中存在HOXB13基因突变(主要为G84E),但基于中国前列腺癌遗传学联合会的研究数据显示,在对671例中国患者行检测后发现,仅有3例携带HOXB13突变,且突变热点为G135E,与高加索人群不一致。目前尚无靶向 HOXB13 突变的药物可供治疗选择,该突变仅对直系家属的肿瘤风险评估具备价值。     三、风险评估及基因检测 1.  目标人群和检测内容 是否适合进行遗传性前列腺癌的风险评估需要结合前列腺癌患者的家族史、临床及病理学特征。其中家族史需要考虑: 1)是否有兄弟、父亲或其他家族成员在60岁前诊断为前列腺癌或因前列腺癌死亡; 2)是否在同系家属中具有3例及以上包括胆管癌、乳腺癌、胰腺癌、前列腺癌、卵巢癌、结直肠癌、子宫内膜癌、胃癌、肾癌、黑色素瘤、小肠癌及尿路上皮癌的患者,特别是其确诊年龄≤50岁; 3)患者个人是否有男性乳腺癌或胰腺癌病史; 4)是否已知家族携带相关胚系致病基因突变。 对于初诊未进行风险评估、极低风险至中风险的前列腺癌患者,其家族史的获得及遗传咨询是检测前的必要步骤: 对于具有明确相关家族史、已知家族成员携带胚系致病基因突变的上述风险级别患者,推荐进行DNA损伤修复基因(特别是BRCA2、BRCA1、ATM、PALB2、CHEK2、MLH1、MSH2、MSH6、PMS2)的胚系变异检测; 对于家族史不详的上述风险级别患者,需要结合临床特征进行遗传咨询后综合判断是否有必要进行相关检测。对于高风险、极高风险、局部进展及转移性前列腺癌患者,推荐进行DNA修复基因(特别是BRCA2、BRCA1、ATM、PALB2、CHEK2、MLH1、MSH2、MSH6、PMS2)的胚系变异检测。 另外,前列腺导管内癌(intraductal carcinoma of the prostate,IDC-P)和前列腺导管腺癌(ductal […]

半夏
2022年中国前列腺癌筛查与早诊早治指南解读(上)

2022年中国前列腺癌筛查与早诊早治指南解读(上)

前列腺癌是男性生殖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在我国的发病率逐年升高。由于早期前列腺癌缺乏特异性症状,易与良性前列腺增生相混淆,待临床出现血尿、尿潴留等症状时,肿瘤往往进展至中晚期。因此早期诊断对于前列腺癌的治疗时机把握、方案选择都至关重要[1]。 为了推进我国前列腺癌筛查服务的规范化、优质化和均质化,为筛查相关工作人员提供科学的、可操作性强的前列腺癌筛查指导,国内专家学者制定了《中国前列腺癌筛查与早诊早治指南(2022,北京)》(以下简称《指南》)[2]。下面将详细解读该《指南》的前半部分,即中国前列腺癌的流行病学情况、疾病分型、风险人群和早筛建议。 解读前列腺癌的流行病学特征 和相关危险因素 我国前列腺癌疾病负担较重,2015年全国前列腺癌发病例数约7.2万,占男性全部恶性肿瘤新增病例的3.35%,城市地区前列腺癌发病率高于农村地区[3]。研究显示,与1990年相比,2013年我国男性前列腺癌发病人数、死亡人数、标化发病率及标化死亡率均大幅增加,发病人数从1.38万增至8.14万,增加490.27%;死亡人数从0.58万增至1.78万,增加206.86%;标化发病率由4.48/10万增至13.33/10万,增加197.54%;标化死亡率也由2.26/10万增至3.32/10万,增加46.9% [4]。而且我国前列腺癌患者5年生存率与欧美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存在差距[2]。 前列腺癌相关危险因素包括:年龄、前列腺癌家族史和乳腺癌家族史、吸烟、肥胖、前列腺炎、良性前列腺增生、过多摄入牛奶或相关乳制品、钙、锌。摄入绿茶、大豆类食品可能降低前列腺癌发生风险[2]。 解读前列腺癌病理分型和病理分级 前列腺癌病理类型包括腺泡腺癌、导管内癌、导管腺癌、尿路上皮癌、鳞状细胞癌、基底细胞癌和神经内分泌肿瘤等,目前应用最广泛的分级方法是Gleason评分系统,将前列腺癌组织分为主要形态分级区和次要形态分级区,根据Gleason总评分和疾病危险度的不同可将前列腺癌分为5个不同的组别。《指南》推荐采用美国癌症联合委员会第8版TNM分期系统,将前列腺癌预后分组为Ⅰ期、Ⅱ期、Ⅲ期和Ⅳ期,美国癌症联合委员会前列腺癌TNM分期和预后分组对应表如下表所示[2]。 表1. 美国癌症联合委员会前列腺癌TNM分期和预后分组对应表 前列腺癌筛查存在潜在负面效应 前列腺癌筛查的潜在负面效应主要有4个方面:筛查假阳性、过度诊断、过度治疗、相关心理影响[2]。 筛查假阳性:基于前列腺特异抗原(PSA)检测开展的前列腺癌筛查可能引起筛查假阳性,一项欧洲前列腺癌筛查随机研究的假阳性筛查结果显示,≥70岁男性的假阳性率为20.6%,65-69岁男性的假阳性率为14.5%,60-64岁男性的假阳性率为11.1%,55-59岁男性的假阳性率为6.4%,<55岁男性的假阳性率为3.5% [5]。 过度诊断:德国卫生保健质量和效率研究所收集11项随机对照试验,分析结果显示,基于PSA检测的前列腺癌筛查随机对照研究中报告的过度诊断率为0.7%-6.0%[6]。 过度治疗:过度诊断经常伴随着过度治疗,由于前列腺靠近膀胱、阴茎和直肠,治疗常导致出现长期的泌尿系统、生殖系统和肠道症状[7]。 相关心理影响:筛查可能导致对不严重的前列腺癌进行过度检测和治疗,其结果是医疗费用增加,不良反应和并发症的增多,加重患者的焦虑情绪。PSA检测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均不高,假阳性结果会导致患者焦虑,增加不必要的诊断性操作[8]。 悉数前列腺癌的高风险人群 《指南》指出预期寿命10年以上且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男性为前列腺癌高风险人群[2]: 1)年龄≥60岁, 2)年龄≥45岁且有前列腺癌家族史, 3)携带BRCA2基因突变且年龄≥40岁。 上述高风险人群以外的所有男性为一般风险人群,该《指南》推荐详细告知45岁及以上有前列腺癌家族史的男性人群关于筛查的已知和潜在危害及获益,随后可结合专科医师建议决定是否进行前列腺癌筛查 [2]。 解读前列腺癌筛查频率和停止时间 《前列腺癌筛查中国专家共识(2021年版)》指出,对于需要进行前列腺癌筛查的人群,应当每2年进行1次血清PSA检测,当受试者PSA<4 μg/L时,建议进行每2年1次的随访;当受试者PSA≥4 μg/L时,应及时通知到受试者本人或家属,并建议受试者转诊至医院进行进一步诊断、治疗和随访[9]。 该《指南》考虑到中国人群基数大而医疗卫生资源相对紧张的现况,以及前列腺癌筛查在各级医疗卫生机构的可操作性,指出已接受筛查且预期寿命10年以上的男性,推荐每2年检测1次血清PSA[2]。 关于筛查停止时间,加拿大泌尿外科协会建议停止前列腺癌筛查的年龄应该基于PSA基线水平和预期寿命:60岁且PSA<1.0 ng/mL的男性,考虑停止PSA筛查;预期寿命<10年的男性,停止PSA筛查[10]。该《指南》综合国际相关指南,推荐PSA检测水平<1.0 ng/mL的60岁及以上男性停止筛查,推荐预期寿命<10年者停止筛查[2]。该《指南》结合我国前列腺癌筛查实践和70岁以上年龄组发病水平高的情况,推荐年龄≥75岁的男性结合个人健康状况选择是否停止筛查[2]。 小结 该《指南》基于国内外前列腺癌筛查相关研究进展、专家共识、指南规范、筛查项目经验及我国实际国情,重点针对中国前列腺癌的特点、筛查等方面进行归纳整合,提出适宜我国前列腺癌筛查的推荐意见。   参考文献: [1]梁朝朝,周骏,张力.前列腺癌诊疗的现状与未来[J].临床泌尿外科杂志,2014,29(8):657-660. [2]赫捷,陈万青,李霓,曹巍,叶定伟,马建辉,邢念增,彭绩,田金徽,中国前列腺癌筛查与早诊早治指南制定专家组,中国前列腺癌筛查与早诊早治指南制定工作组.中国前列腺癌筛查与早诊早治指南(2022,北京)[J].中华肿瘤杂志,2022,44(1):29-53. [3]郑荣寿,孙可欣,张思维,曾红梅,邹小农,陈茹,顾秀瑛,魏文强,赫捷.2015年中国恶性肿瘤流行情况分析[J].中华肿瘤杂志,2019,41(1):19-28. [4]齐金蕾,王黎君,周脉耕,刘韫宁,刘江美,刘世炜,曾新颖,殷鹏.19902013年中国男性前列腺癌疾病负担分析[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16,37(6):778-782. [5]Kilpeläinen TP, Tammela TL, Roobol M, et al. False-positive screening results in the European randomized study of […]

半夏
数据揭秘中美癌症差异:结果不容乐观!美国癌症死亡人数大幅下降,这些原因值得借鉴!

数据揭秘中美癌症差异:结果不容乐观!美国癌症死亡人数大幅下降,这些原因值得借鉴!

中国的癌症诊疗水平究竟如何?与医疗技术领先的美国相比,我们在其中又有多大的差距? 这是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刚刚接受了国产抗癌新药治疗的患者可能会认为:中国的癌症诊疗水平已经迎头赶上世界顶尖水平了!近期先后获批“出海”的国产抗癌药就是最好的证明; 而部分癌症科研人员可能会有这样的认知:全球不少重磅临床实验都集中在美国进行,而美国的各大药企也是不少临床抗癌新药的“摇篮”,抗癌技术美国还是更强。 事实上,每一位患者或从业人员所处的环境大不相同,面临的病情也是五花八门,上面的问题根本没有一个标准答案。 当然,如果硬要解答这个问题,我们的答案依然有迹可循。既然个例无法对比,那么我们从中美癌症大数据的差异中,也能找到一些线索,并从中解读出中美癌症治疗水平到底存在怎么样的差距。 近日,中国癌症大数据的“大咖”,国家癌症中心的陈万青教授团队就完成了这样一项工作。他们在《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发表了题为《Cancer statistics in China and United States, 2022: profiles, trends,and determinants》的论文(2022年中美癌症统计:概况、趋势和决定因素),在癌症大数据方面详细对比了中美之间存在的差异。 结果算不上乐观,中美之间在癌症医疗与癌症大数据上,还是存在不小的差距。 太长不看版: ● 2022年,中国预计将有482万新增癌症患者,321万患者因癌症离世。也就是说平均每分钟就有约9个人罹患癌症,6个人因癌症离世。 ● 而在美国,2022年预计将有237万新增癌症患者,64万患者因癌症离世。平均每分钟有约4.5个人罹患癌症,1.2个人因癌症离世。 ● 中国癌症新发病例数约是美国的2倍,但死亡病例数约是美国的5倍。即便纳入人口因素考虑(中国人口约是美国人口的4.27倍,即14.11亿人口vs3.27亿人口),我们也可以很明确的得出中美癌症的差距:中国的癌症患者没有被及时发现,同时我们也存在相对更多的癌症死亡病例。 ● 在中国,最常见的癌症是肺癌,而在美国则是乳腺癌。但是不论是在中国还是美国,“癌中之王”——肺癌都是主要的癌症死亡原因。 接下来我们详细给大家解读一下,陈万青教授团队在论文中进行的中美癌症数据详细对比。   1 哪些癌症的威胁 正在日益加深?   陈万青教授团队从1975年开始,分析了中美两国癌症发病与死亡的大数据趋势:   我们可以看出,不仅是中美两国之间癌症数据千差万别,就连同一个国家之间不同性别的癌症数据也有着较大的差异。所谓“男女有别”,用在癌症大数据上非常贴切。 从整体趋势上来看,针对男性同胞们: 在中国,胃癌、肝癌和食管癌三种癌症的发病率与死亡率正在整体下降,说明我们在消化道肿瘤的预防和诊疗方面做的不错;但结直肠癌与前列腺癌的发病率与死亡率则有了明显上升,也就是这两类癌症的威胁正在显著增加。 而在美国,肺癌和结直肠癌两类癌症的发病率与死亡率正在下降,但肝癌的发病率在显著增加。值得一提的是,肺癌作为“癌症第一杀手”,通过美国近四十年来的持续戒烟行动,美国人民们已经成功把这项死亡率最高的癌症慢慢“驯服”,帮助死亡率大幅下降。这是非常不容易的事,也是值得我们参考的经验。(详情参考文章:美国2021年癌症年度报告出炉, 癌症死亡率再创单年最大降幅, 肺癌治疗进步显著, 非吸烟相关肺癌值得关注) 针对女性同胞们而言: 在中国,同样是胃癌、肝癌和食管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正在逐年下降。但值得我们警惕的是,自2000年开始,中国女性中七种最常见癌症的发病率均在明显上升。这值得我们引起足够警惕,对于女性而言癌症筛查必须更加注意。 在美国,得益于控烟等有效措施,同样是肺癌和结直肠癌的发病率有了明显下降。但在两国之间均有一个共性,甲状腺癌的发病率自2000年以来在中国和美国都急剧增加,但在此期间死亡率非常稳定。(这可能是由于甲状腺筛查的进一步普及,以及甲状腺癌绝大多数时候并非致命性癌症) 中美两国男女癌症发生率、死亡率比较 2 导致癌症最大的因素是什么? 是我们无可抵抗的衰老! 癌症的发生到底和什么有关?这个问题我们过去总是把它归结于不良的习惯,或是特定的致癌物(例如吸烟、槟榔等),但通过大数据的分析,我们有了真正的答案:年龄的增长才是癌症增长的元凶! 在这篇论文中,作者以1990年的癌症死亡人数为基础,将1991年至2019年间的癌症死亡人数设定了四个可能存在的原因。 这四个原因包括:人口老龄化(population ageing)、发病率升高(incidence rate)、人口规模增大(population size)和病死率增高(case-fatality rate)。显示了每年因这四个决定因素导致的所有癌症死亡的比例。 […]

小D
替雷利珠单抗、普拉替尼新适应证双双获批;对伴有脊柱转移的无症状CRPC患者,常规MRI筛查SCC并无获益 | 肿瘤情报

替雷利珠单抗、普拉替尼新适应证双双获批;对伴有脊柱转移的无症状CRPC患者,常规MRI筛查SCC并无获益 | 肿瘤情报

要点提示 1. Lancet Oncol:对伴有脊柱转移的无症状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患者,常规MRI筛查SCC及预防性治疗并无获益 2. Lancet Oncol:在经典或地方性卡波西肉瘤中,帕博利珠单抗阻断PD-1有效且安全 3. 新药:针对MSI-H/dMMR实体瘤,替雷利珠单抗新适应证获批 4. 新药:针对甲状腺癌,普拉替尼新适应证获批 5. 新药:针对肝癌,TCR-T疗法获批临床 01 Lancet Oncol:对伴有脊柱转移的无症状转移性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患者,常规MRI筛查SCC及预防性治疗并无获益 在转移性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中,恶性脊髓压迫(SCC)是疾病相关发病和死亡的临床重要原因,SCC的早期诊断至关重要。PROMPTS研究旨在探讨通过在伴有脊柱转移的无症状转移性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患者中,进行脊髓核磁共振(MRI)筛查SCC,并在检测到放射学SCC(rSCC)时进行干预,能否降低临床SCC(cSCC)的发生率。研究结果于今日登上《柳叶刀-肿瘤学》。 研究发表截图 该研究是一项开放标签,随机对照III期。在该研究中,共纳入420名患者,符合条件的患者年龄至少为 18 岁,东部肿瘤协作组体能状态评分(ECOG PS)为0-2分,无症状性脊柱转移,既往无SCC,过去12个月内未进行脊柱MRI筛查。参与者被被随机分配(1:1)到对照组(n=210)或干预组(n=210),对照组没有进行脊柱MRI筛查,干预组则进行脊柱MRI筛查。干预组在脊柱MRI筛查后24小时内监测严重不良事件,筛查检测到rSCC的参与者接受治疗(根据治疗医生建议进行放疗或手术减压),并进行6个月的脊柱MRI检查。所有患者每3个月随访一次,然后在第30个月和第36个月进行1次随访。主要终点是意向治疗人群中确诊cSCC的时间和发病率,主要关注时间点是随机化后1年。 研究结果显示,纳入患者中位年龄为74岁[四分位范围(IQR):68-79],420 名患者中有 222名(53%)碱性磷酸酶正常,中位前列腺特异性抗原浓度为48 ng/mL(IQR:17 -162)。在干预组的200名可评估患者中,MRI筛查在61名(31%)患者中检测到rSCC。中位随访时间为22个月(IQR:13-31),筛查后cSCC时间并无显著改善(HR:0.64;95%CI:0.37-1.11;p=0.12)。对照组1年cSCC发生率为6.7%(95%CI:3.8-10.6),干预组为4.3%(95%CI:2.1-7.7)。两组均未达到cSCC中位时间,筛查后24小时内无严重不良事件。 该研究表明,尽管干预组中rSCC的发生率较高,但在中位随访22个月时,两组cSCC的发生率都较低。对于伴有脊柱转移的无症状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患者,不需要常规使用MRI筛查和cSCC预防性治疗。 02  Lancet Oncol:在经典或地方性卡波西肉瘤中,帕博利珠单抗阻断PD-1有效且安全 虽然医源性和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相关性卡波西肉瘤的治疗是明确的,主要基于恢复免疫功能,但经典和地方性卡波西肉瘤的治疗目前仍不明确。化疗或干扰素α可用于广泛皮肤或内脏卡波西肉瘤患者,但耐受性可能较差,长期缓解的患者也很少见。今日,《柳叶刀-肿瘤学》发表了一项研究,该研究旨在评估帕博利珠单抗在需要全身治疗的经典和地方性卡波西肉瘤患者中的活性。 研究发表截图 该研究为多中心、单臂、Ⅱ期临床研究。在该研究中,患者接受200 mg帕博利珠单抗静脉注射治疗,每3周注射一次,持续6个月(8个周期)或直到出现严重毒性。主要终点是6个月时间内的最佳总缓解率,定义为完全缓解(CR)或部分缓解(PR),并由研究人员使用修改后的 AIDS临床试验组(ACTG)标准进行评估。总共17名患者需要有3名或以上应答才能达到主要终点。 研究结果显示,17名患者中8名(47%)为经典卡波西肉瘤,9名(53%)为地方性卡波西肉瘤。中位随访时间为20.4个月(IQR:18.1-24.1)。在6个月的治疗时间范围内,2名(12%)患者达到CR,10名(59%)患者达到PR,5名(29%)患者病情稳定,最佳总缓解率为71%(95%CI:44%-90%),达到预定的主要结局(即超过30%的反应率)。17名患者中有13名(76%)发生治疗相关不良事件,包括2例3级不良事件(1例急性心脏失代偿和1例肉芽肿反应)。2名(12%)患者因3级急性可逆性心脏失代偿和2级胰腺炎提前停止治疗,另有1名患者纵隔淋巴结出现3级肉芽肿反应,需要类固醇和甲氨蝶呤治疗。无严重不良事件或治疗相关死亡。 该研究表明,帕博利珠单抗在经典和地方性卡波西氏肉瘤患者中显示出有希望的抗肿瘤活性,并具有可接受的安全性。如果这一结果得到进一步研究的支持,抗PD-1治疗可能将作为经典和地方性卡波西肉瘤患者治疗手段的一部分。 03 新药:针对MSI-H/dMMR实体瘤,替雷利珠单抗新适应证获批 3月11日,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官网发布批件,百济神州的PD-1抑制剂替雷利珠单抗新适应证上市申请已经获批,用于既往经治的局部晚期不可切除或转移性高度微卫星不稳定型(MSI-H)或错配修复缺陷型(dMMR)实体瘤。 NMPA官网截图 2021年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年会公布了替雷利珠单抗单药治疗既往接受过治疗的局部晚期不可切除或MSI-H/dMMR实体瘤患者的Ⅱ期研究数据。该研究是一项单臂、多中心、开放标签的临床研究,其主要终点是独立审查委员会(IRC)根据RECIST v1.1评估的客观缓解率(ORR)。次要终点包括反应持续时间 (DoR) 和疾病控制率(DCR)。 研究结果表明,替雷利珠单抗在先前接受过治疗的局部晚期不可切除或转移性MSI-K/dMMR实体瘤患者中取得了具有临床改善意义的ORR,不同肿瘤类型和终点的治疗效果一致且持久。替雷利珠单抗总体耐受性良好,未发现新的安全性信号。数据支持替雷利珠单抗作为该人群的新治疗选择。 04 新药:针对甲状腺癌,普拉替尼新适应证获批 3月11日,据NMPA官网显示,基石药业的普拉替尼胶囊新适应证获批上市,用于需要系统性治疗的晚期或转移性RET突变型甲状腺髓样癌(MTC)成人和12岁及以上儿童患者的治疗,以及需要系统性治疗且放射性碘难治(如果放射性碘适用)的晚期或转移性RET融合阳性甲状腺癌成人和12岁及以上儿童患者的治疗。 NMPA官网截图 普拉替尼是一种口服(每日一次)、高效和高选择性的靶向致癌性RET变异的药物。目前已在美国获批上市,分别用于治疗转移性RET融合阳性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成人患者、晚期或转移性RET突变MTC成人和12岁及以上儿童患者,以及晚期或转移性RET融合阳性甲状腺癌成人和12岁及以上儿童患者。 05 新药:针对肝癌,TCR-T疗法获批临床 3月10日,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CDE)官网公示,星汉德生物的SCG101自体T细胞注射液获得临床试验默示许可,用于治疗乙型肝炎病毒(HBV)相关的肝细胞癌(HCC)。根据公开资料,SCG101是一种针对特定HBV表位的自体T细胞受体(TCR)T细胞疗法,是治疗HBV相关HCC的一种潜在新型疗法,目前在海外正处于Ⅰ期临床试验阶段。 […]

小D
叶定伟教授、张健教授:从临床和药学角度看前列腺癌内分泌治疗

叶定伟教授、张健教授:从临床和药学角度看前列腺癌内分泌治疗

近日,阿斯利康前列腺癌高峰论坛盛大召开。值此机会,医学界肿瘤频道特邀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叶定伟教授和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张健教授分别从临床医生和临床药学的角度,对前列腺癌内分泌治疗药物临床应用现状与进展进行深度剖析,并对前列腺癌的未来治疗格局进行展望。 叶定伟教授:多学科诊疗在前列腺癌中发挥重要作用 叶定伟教授介绍了黄体生成素释放激素(LHRH)激动剂在前列腺癌治疗中的地位以及中国真实世界研究结果,并阐述了多学科诊疗(MDT)模式的重要性和未来前列腺癌诊疗的探索方向。 LHRH激动剂是前列腺癌内分泌治疗的“基石” 叶定伟教授介绍,LHRH激动剂能够降低睾酮至去势水平,使前列腺癌细胞的营养断供,产生凋亡,从而使肿瘤得到控制和缩小。LHRH激动剂在前列腺癌整体治疗过程中,包括早期、中期、晚期甚至终末期,都起着重要的基础治疗的作用。 戈舍瑞林作为LHRH激动剂的代表药物,是前列腺癌治疗的重要药物。中国前列腺癌真实世界研究显示,戈舍瑞林10.8mg在第一次随访时即能将患者睾酮水平降至去势水平并稳定维持;同样,血清前列腺特异抗原(PSA)水平在第一次随访时就显著降低,并在后续的随访中保持稳定。安全性方面,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较低,患者的耐受性良好。“无论是患者还是临床医生、药剂师、护士,均认为戈舍瑞林具有非常好的稳定性优势。” 精准化、综合化是前列腺癌诊疗发展方向 叶定伟教授还强调了MDT模式在前列腺癌诊疗中的重要性。他指出,前列腺癌的治疗方式多样,包括手术、放疗、化疗、内分泌治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需要不同的临床科室参与。另一方面,前列腺癌诊疗过程中,还涉及到影像科、病理科等相关医技科室。建立MDT团队能够使不同的学科得到有机结合,起到“1+1>2”的效果,显著改善患者的生存。 叶定伟教授认为,前列腺癌诊疗未来会朝着精准化、综合化的方向发展。早期前列腺癌手术将更加精准,比如腔镜手术、机器人手术;中期则重在精准分期,以PSMA PET-CT为代表的功能影像将使患者分期更加精准;晚期则重在精准的药物治疗,比如以PARP抑制剂为代表的靶向治疗使HRR突变的患者的疗效得到了明显的提升。但是,如何合理布局早期、中期和晚期患者的治疗,则需要综合治疗团队进行科学制定,对此未来仍需进一步探索。 张健教授:LHRH激动剂长效剂型获国内外指南一致推荐,惠及更多患者 张健教授介绍了当前前列腺癌的疾病特点、流行病学特征、主要治疗手段,并阐述了LHRH激动剂的作用机制及其代表药物戈舍瑞林的多元优势。 前列腺癌患者预后差,治疗仍存在很大的挑战 前列腺癌是老年男性泌尿生殖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分别位列全球男性恶性肿瘤发病和死亡谱的第2位和第5位,在中国男性中分别居第6位和第7位[1]。而且,60%的新诊断前列腺癌患者年龄>65岁,以临床中晚期居多且总体预后较差[2]。约1/3晚期前列腺癌患者生存期<1年,仅1/10左右的患者生存期>5年[3]。前列腺癌治疗仍存在很大的挑战。 LHRH激动剂是前列腺癌内分泌治疗“生力军” 张健教授指出,虽然近年来前列腺癌治疗手段不断变迁,新型药物层出不穷,但雄激素剥夺治疗(ADT)仍为基石,其主要目标是将血清睾酮降低并稳定维持于去势水平以下。在局限性前列腺癌、转移性激素敏感性前列腺癌(mHSPC)以及去势抵抗型前列腺癌(CRPC)等多种亚型前列腺癌的治疗中,以“去势”为基础的内分泌治疗均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971年人类首次分离得到了LHRH,为人工合成LHRH激动剂、前列腺癌内分泌治疗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而且LHRH激动剂至今仍是前列腺癌内分泌治疗的“生力军”。 LHRH激动剂是天然GnRH+肽的化学合成类似物,因天然GnRH中第6位和第10位氨基酸被人工替代而致耐降解酶能力增加、半寿期延长。与天然LHRH比较,LHRH激动剂活性更强,与受体结合力更强。“LHRH激动剂长效剂型获得国内外指南一致推荐用于前列腺癌的治疗,也得到了广大临床医生的肯定。” 戈舍瑞林具有多元优势,性价比较佳 张健教授介绍,由于人体分泌的LHRH半衰期很短,合成的类似物想要竞争LHRH,必须具有更长的半衰期和更强的受体亲和力。不同LHRH激动剂半衰期不同,戈舍瑞林、亮丙瑞林和曲普瑞林的半衰期分别为2-4h、1.5h和4.2h,与GnRH受体结合的强度是天然GnRH的数十倍甚至百倍以上[4-6]。 戈舍瑞林作为LHRH激动剂的代表药物之一,可有效改善患者睾酮和PSA水平。一项旨在比较戈舍瑞林与亮丙瑞林去势效果的回顾性非随机研究[7]显示,戈舍瑞林治疗后患者100%达到去势[去势定义为2.8nmol/l(0.81ng/ml)]水平。另一项旨在评价不同药物去势效果的随机临床研究[8]表明,戈舍瑞林可显著降低PSA水平。 同时,戈舍瑞林具有几乎完全的生物利用度,可在无组织蓄积的情况下保持有效的药物浓度,足量稳定释放保证疗效。在剂型上,戈舍瑞林采用缓释植入剂,直接注射更方便,能够即刻使用,随时给药。而且,戈舍瑞林采用安全针设计,能够在注射后及处置时提供自动保护以预防意外伤害。 张健教授表示,我国在前列腺癌药物研究上仍有不足,患者仍面临着缺医少药、药价高昂等问题。患者在承担重大支付压力与疾病负担的同时,预后效果却往往不够理想。如何在治疗成本和治疗预期效果之间找到平衡至关重要。SEER的数据表明,药物去势治疗在欧美国家的前列腺癌治疗中应用比例达87%,然而在中国,比例仅为55%左右。戈舍瑞林作为前列腺癌激素治疗标准用药,已被成功纳入国家医保谈判目录,经过再次降价,进一步降低了患者的经济负担,惠及更多的中国前列腺癌患者。   参考文献: [1].Sung H, Ferlay J, Siegel R L, et al. Global cancer statistics 2020: GLOBOCAN estimates of incidence and mortality worldwide for 36 cancers in 185 countries[J]. CA: a cancer journal […]

半夏
大咖带你看 | 2022 ASCO-GU最新研究如何撬动晚期前列腺癌治疗策略新选择

大咖带你看 | 2022 ASCO-GU最新研究如何撬动晚期前列腺癌治疗策略新选择

前言 前列腺癌是全球男性发病率第2位、致死率第5位的恶性肿瘤[1],是广大中老年男性健康的重要威胁。随着PROfound和PROpel两项III期临床研究结果的先后公布,奥拉帕利已成为晚期前列腺癌治疗中的重要药物,有望为患者带来更多生的希望。本文特别邀请中山大学附属孙逸仙纪念医院的黄健院长与刘皓教授,就奥拉帕利这种新型药物在晚期前列腺癌中的治疗策略展开介绍。 奥拉帕利的抗癌机制 “合成致死”是奥拉帕利最广为人知的抗癌机制:奥拉帕利可以通过“直接抑制”和“PARP捕获”两种方式抑制PARP活性,导致DNA复制叉的停顿和崩溃,最终诱导携带同源重组修复(HRR)基因突变的肿瘤细胞因无法完成DNA修复而死亡。奥拉帕利的III期临床研究PROfound明确证实了奥拉帕利单药治疗能够为经NHA(阿比特龙或恩扎卢胺等)治疗进展的HRR/BRCA突变患者带来更显著的生存获益[2]。   除了单药治疗,奥拉帕利通过调控AR受体依赖的转录活性,能够增强阿比特龙药物活性,从而达到联合使用1+1>2的协同抗肿瘤效果。而阿比特龙能够诱导HRR缺陷表型,增加奥拉帕利的敏感性。最新公布的PROpel研究结果也证实了奥拉帕利联合阿比特龙对比阿比特龙单药治疗,能够帮助转移性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mCRPC)一线患者取得更好的生存获益[3]。   “ 那么在奥拉帕利取得两项关键III期临床研究的前提下,如何帮助患者选择最合适的治疗方案呢?答案是需要根据患者既往所接受的治疗,更加精准的挑选目标人群。 未经NHA治疗的mCRPC患者 对于既往未经NHA治疗的mCRPC患者,常规治疗方案是使用NHA。COU-AA-302和PREVAIL研究结果显示[4],阿比特龙或恩扎卢胺在一线mCRPC患者中的中位生存时长分别为34.7和35.3个月,均不足3年。而真实世界研究显示,由于约50%的患者在mCRPC一线治疗进展后并未接受其它有效治疗,实际的mCRPC患者中位生存时长甚至不足两年[5]。因此,加强mCRPC患者的一线治疗是延长mCRPC患者生存的重要治疗策略。 PROpel研究纳入了796例未经阿比特龙治疗的一线mCRPC患者,按1:1分入奥拉帕利联合阿比特龙治疗组或阿比特龙单药治疗组。研究的主要终点显示联合治疗组对比单药组有显著的疗效优势:中位rPFS 24.8 vs 16.6个月,HR 0.66,95%CI 0.54-0.81, P<0.0001;亚组分析显示,HRR突变和非突变患者均能从联合治疗中获益;PROpel的OS数据目前尚未成熟,但KM曲线已经出现分离,意味着已经出现了OS获益的趋势(HR 0.86)。因此,PROpel研究结果显示未经NHA治疗的mCRPC患者适合接受奥拉帕利+阿比特龙的联合治疗方案。 经NHA治疗进展的mCRPC患者 对于已经接受过NHA治疗且进展的mCRPC患者,由于不同的NHA之间可能存在交叉耐药,指南并不推荐在mCRPC阶段使用NHA序贯治疗[6,7]。伴随着越来越多精准治疗药物的出现,该阶段的患者可能通过基因测序和精准治疗获益。奥拉帕利是国内唯一获批前列腺癌适应症的PARP抑制剂,可用于经NHA治疗进展且携带BRCA突变的mCRPC患者。 在奥拉帕利的PROfound研究中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奥拉帕利能够降低BRCA和ATM突变患者66%的影像学进展或死亡风险(7.4个月 vs 3.6个月,HR=0.34;95%CI 0.25-0.47;p<0.0001)和31%的全因死亡风险(19.1个月 vs 14.7个月HR=0.69;95%CI 0.50-0.97;p=0.0175)。而在所有HRR突变的患者中,奥拉帕利同样能够降低51%的影像学进展或死亡风险(5.8个月 vs 3.5个月HR=0.49;95%CI 0.38-0.63;p<0.0001)以及21%的全因死亡风险(HR=0.79;95%CI 0.61-1.03)。所以,对于经NHA治疗进展的mCRPC患者,因及时通过基因检测明确突变特征,帮助HRR/BRCA突变患者通过奥拉帕利治疗获益。 总结 奥拉帕利作为一类新型抗肿瘤药物通过两项关键III期临床研究,改变了晚期前列腺癌的治疗格局。但需要注意的是,奥拉帕利单药/联合治疗方案的目标人群有所不同。对于联合治疗方案,适用于未经NHA治疗的一线mCRPC患者。而单药治疗则更适用于经NHA治疗后进展且携带HRR/BRCA突变的患者。在具体的临床实践中,需要找准人群,积累经验,更好的造福患者。   参考文献: [1] GLOBOCAN 2020 Statistics.  http://gco.iarc.fr. [2] Hussain M, et al. N Engl J Med 2020;383:2345-57. [3] 2022 ASCO GU […]

半夏
前列腺癌到了岁数就要查?来看看最新指南怎么说

前列腺癌到了岁数就要查?来看看最新指南怎么说

前列腺癌是老年男性泌尿生殖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在全球男性肿瘤中,发病率和死亡率分别位列第2位与第5位,而在国内男性患者中,其发病率与死亡率分别位列第6位和第7位[1]。与欧美国家相比,虽然我国前列腺癌患者整体发病率更低,平均发病年龄更高,但近年来患者发病率逐渐呈现上升趋势,同时我国晚期前列腺癌确诊患者占比更高。因此,加强并完善我国前列腺癌筛查与早诊早治工作,对提高前列腺癌患者生存获益至关重要。   近期,经中国前列腺癌筛查与早诊早治指南制定专家组与工作组最新修订的《中国前列腺癌筛查与早诊早治指南(2022,北京)》(下称《指南》)得以发布。医学界肿瘤频道特别邀请国家癌症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陈万青教授对此次2022版《指南》的更新要点以及我国前列腺癌诊疗现状进行点评、解读。 哪些人属于前列腺癌高风险人群? 2022版《指南》中明确指出:年龄、吸烟、肥胖、前列腺癌与乳腺癌家族史、前列腺炎、良性前列腺增生以及过量摄入乳制品等均被认为是前列腺癌高危因素。   陈教授表示:“根据2016年全国肿瘤登记数据[2]显示,我国前列腺癌患者发病年龄与发病率总体呈现正相关性。55岁前人群,前列腺癌发病率与死亡率处于较低水平。55-60岁人群,其发病率与死亡率处呈上升趋势。60岁以上人群中,前列腺癌发病率与死亡率快速上升,直至85岁及以上年龄人群达到峰值。”   “同时,多项研究数据表明具有前列腺癌与乳腺癌家族史或携带BRCA基因突变遗传史会提高前列腺患病风险。”因此,《指南》将下列人群定义为前列腺癌高风险人群:   1.年龄≥60岁;   2.年龄≥45岁,且有前列腺癌家族史;   3.年龄≥40岁,且携带BRCA2基因突变。   与欧美国家相比,我国前列腺癌新发晚期患者比例更高,5年相对生存率更低。陈教授表示:“与多数瘤种一样,前列腺癌早期并无明显特异性症状,因此多数患者在出现症状后已处于中晚期。同时相关数据显示,2016年美国局限性前列腺癌患者5年生存率已近100%,而2015年我国前列腺癌年龄标化5年生存率,才由2003年的53.8%上升到66.4%。” 前列腺癌高风险人群应如何进行筛查? 那么,对于前列腺癌高风险人群应如何科学地进行筛查呢?考虑到前列癌筛查对于人们生存质量及时长的影响,以及多数前列腺癌患者病情发展相对缓慢,《指南》建议对年龄在75岁以下,预期寿命10年以上的高风险人群,首选使用血清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检测每两年进行一次筛查检测。   而对于筛查手段方法及结果管理,结合PLCO、ERSPC等多项研究[3,4]《指南》推荐:   1.推荐首选PSA检测作为前列腺癌筛查手段,PSA的临界值为4.0 ng/ml;   2.两次血清PSA>4.0 ng/ml,排除影响PSA检测水平其他因素干扰后,推荐由泌尿专科医师引导进一步临床检查和干预;   3.血清PSA>4.0 ng/ml时,建议定期(每2年)监测1次。   一项发表于《美国医学会杂志》的对63项基于PSA检测的前列腺癌筛查研究系统评价[5]显示,PSA筛查可以降低前列腺癌的死亡风险。但也有研究[6]显示,接受单次PSA检测有利于低风险前列腺癌的检出,但未降低前列腺癌死亡率,连续筛查可提高检测灵敏度并利于后续对确诊患者进行治疗,但需要注意的是,这会导致临床中出现过度诊断的风险增加。   与此同时,陈教授强调道:“对于前列腺癌一般风险人群(上述高风险人群以外的所有男性),不建议开展大规模筛查,也不建议单独使用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PET-CT)、超声以及磁共振成像(MRI)进行前列腺癌筛查。”   图1 前列腺癌筛查流程 如何避免过度诊疗将是前列腺癌筛查普及工作未来必须面对的重点挑战 目前,我国前列腺癌筛查仍面临多种挑战与困难。随着人们对于前列腺癌认知的不断提升,血清前二肽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2PSA)、p2PSA百分比以及前列腺健康指数(PHI)等越来越多的新型生物标志物被临床所熟悉,但综合国内外多项研究、共识,并不支持将其作为前列腺癌常规筛查检测指标。   陈教授表示:“通过对患者肿瘤相关生物标志物水平进行检测,可能是目前最优的肿瘤筛查方法,因此现在有大量研究在对不同肿瘤生物标志物进行探索,虽然现在没有证据证明p2PSA、p2PSA百分比、PHI在前列腺癌筛查中的特异性与灵敏度高于PSA检测,但随着科技的进步,相信未来可以找到更精准、更方便新型生物标志物。”   除此之外,前列腺癌筛查的普及工作要如何进一步展开与完善,同样是未来亟待解决的难题。相关美国研究与学者表示,过度的筛查工作会带来临床出现“过度诊断”的弊端。对此,陈教授讲道:“美国自2000年左右以后,对人群的前列腺癌筛查不再进行推荐普及,这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临床中出现过度诊疗的情况,但同时也导致美国新发晚期前列腺癌患者比例增高。”   “目前,我国前列腺癌筛查工作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诸多不足,这也是导致我国前列腺癌患者生存率低于欧美国家的原因之一,如何在改善患者预后的同时避免过度诊疗,并落实向公众人群普及前列腺癌筛查的利与弊,是我国前列腺癌筛查相关工作人员未来必须面对的难题与挑战。”陈教授最后补充道。   参考文献: 1.Sung H, Ferlay J, Siegel RL, et al. Global […]

半夏
诺倍戈ARASENS试验获积极结果,拜耳提高预期峰值销售额超30亿欧元

诺倍戈ARASENS试验获积极结果,拜耳提高预期峰值销售额超30亿欧元

● III期ARASENS试验结果显示,与ADT加多西他赛相比,达罗他胺联合雄激素剥夺疗法(ADT)加多西他赛显著改善转移性激素敏感性前列腺癌(mHSPC)的总生存期,死亡风险降低32.5%(HR=0.68, 95% CI0.57-0.80; P<0.001); ● 同样,次要终点也表现出获益,包括延缓至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CRPC)的时间,至疼痛进展的时间,至首次出现症状性骨骼事件(SSE)的时间以及至后续抗癌治疗开始的时间,这些终点对于患者都至关重要; ● 基于ARASENS的积极结果,拜耳提高诺倍戈®(达罗他胺)的预期峰值销售额超过30亿欧元; ● 首个关键性III期ARASENS试验的结果在2022年ASCO-GU研讨会上作为口头报告,并同时发表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 柏林,2022年2月17日– III期ARASENS试验结果显示,与雄激素剥夺疗法(ADT)加多西他赛相比,口服雄激素受体抑制剂(ARi)达罗他胺联合ADT加多西他赛显著改善转移性激素敏感性前列腺癌(mHSPC)的总生存期。与ADT加多西他赛相比,达罗他胺联合ADT加多西他赛显著降低32.5%的死亡风险(HR=0.68, 95% CI 0.57-0.80; P<0.001)。在主要分析的数据截止日期(2021年10月25日),与ADT加多西他赛治疗组相比,达罗他胺联合ADT加多西他赛治疗组的中位治疗持续时间更长(16.7个月vs. 41.0个月)。达罗他胺联合ADT加多西他赛对次要终点和预先设定的亚组也显示出一致的益处。并且,联合达罗他胺未增加不良反应(AE)的发生率。上述结果发表在2022年ASCOGU研讨会上,同时发表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 基于ARASENS的上述积极结果,拜耳提高了诺倍戈®的预期销售峰值超过30亿欧元。“拜耳很高兴能够为更广泛的前列腺癌患者提供拥有坚实数据支持的创新治疗选择。”拜耳集团管理委员会成员、拜耳处方药事业部全球总裁Stefan Oelrich表示,“鉴于达罗他胺临床表现的证实,向转移性前列腺癌适应症的拓展以及我们在其他潜在适应症临床试验的投入,我们相信诺倍戈®有望创造超过30亿欧元的峰值销售额。” “转移性前列腺癌是一种致死性的疾病,尽管近年来取得了进展,但此类男性患者仅有30%能够存活五年以上。ARASENS试验证明,在接受激素剥夺疗法和多西他赛作为标准初始治疗的转移性激素敏感性治疗患者中,联合雄激素受体抑制剂达罗他胺治疗可显著提高的总生存期。达罗他胺还改善了至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CRPC)的时间和至其他关键次要终点的发病时间。” 马萨诸塞州总医院癌症中心泌尿生殖系统恶性肿瘤项目负责人,医学博士Matthew Smith说。“这些结果是转移性激素敏感性前列腺癌患者治疗迈出的重要一步。” “凭借ARASENS在mHSPC中的结果,连同非转移性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nmCRPC)的现有III期ARAMIS数据,达罗他胺在不同疾病阶段前列腺癌患者的两项关键性临床试验中显示出阳性结果。” 拜耳处方药事业部执行委员会成员,肿瘤战略业务部门负责人Robert LaCaze先生表示,“我们相信达罗他胺有潜力成为适用前列腺癌患者的基础药物。我们致力于为患者及其医生提供mHSPC这一具有潜力的创新治疗选择,因此我们也在寻求最快的上市审批进度。” ARASENS是唯一一项前瞻性设计用于比较第二代ARi联合ADT加多西他赛以及多西他赛加ADT(指南推荐的标准治疗方案)治疗mHSPC患者的随机、双盲关键性研究。 达罗他胺在全球范围60多个市场获批用于治疗有高危转移风险的非转移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nmCRPC)患者,包括美国、欧盟(EU)、日本和中国,商品名为诺倍戈®。该产品由拜耳公司和芬兰一家全球运营的制药公司Orion联合开发。同时,该化合物还在不同阶段的前列腺癌中进行进一步研究,包括在转移性激素敏感性前列腺癌(mHSPC)另一项Ⅲ期试验(ARANOTE),以及评估达罗他胺在复发风险极高的局限性前列腺癌(DASL-HiCaP)中作为辅助性治疗的Ⅲ期试验。 关于ARASENS试验 ARASENS试验是一项随机、Ⅲ期、多中心、双盲、安慰剂对照试验,旨在前瞻性地研究口服雄激素受体抑制剂(ARi)达罗他胺与化疗药物多西他赛和雄激素剥夺疗法(ADT)联合治疗转移性激素敏感性前列腺癌(mHSPC)患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1306例新诊断患者在多西他赛和标准ADT疗法基础上,1:1随机接受每天两次600毫克达罗他胺或匹配的安慰剂治疗。 试验的主要终点是总生存期(OS)。次要终点包括至发生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CRPC)的时间,至后续抗癌治疗开始的时间,首次出现症状性骨骼事件(SSE)的时间,疼痛进展的时间,上述均以12周为间隔进行评估,以及将不良事件作为安全性和耐受性的衡量标准。 关于转移性激素敏感性前列腺癌 前列腺癌是全球男性第二常见的恶性肿瘤。2020年,估计有140万男性被诊断患有前列腺癌,全球约有375,000人死于前列腺癌。 在确诊时,大多数男性患有局限性前列腺癌,这意味着他们的癌症局限于前列腺,可以通过根治性手术或放疗进行治疗。当疾病复发时会发生转移或扩散,雄激素剥夺疗法(ADT)是治疗激素敏感性疾病的基础。大约5%的男性在第一次确诊时其前列腺癌已发生远处转移。患有转移性激素敏感性前列腺癌(HSPC)的男性将启动激素治疗,如ADT、ARi联合ADT或多西他赛化疗联合ADT。即使接受上述一线治疗后,大多数mHSPC患者最终将进展为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CRPC),生存和生活质量将受到严重影响。 关于诺倍戈®(达罗他胺) 诺倍戈®是一款口服雄激素受体抑制剂(ARi),其分子结构独特,与受体具有高亲和力,从而抑制受体功能和前列腺癌细胞的生长。达罗他胺穿透血脑屏障的可能性很低,这一点得到了临床前模型和健康人群中神经影像学数据的支持。由于低血脑屏障穿透率,在Ⅲ期ARAMIS试验中,与安慰剂相比达罗他胺治疗组中枢神经系统(CNS)相关不良事件(AEs)的总体发生率较低,且在II期ODENZA试验中,言语记忆显著改善。达罗他胺在全球范围多个市场获批用于治疗有高危转移风险的非转移性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nmCRPC)患者,商品名为诺倍戈®。该化合物还在不同阶段的前列腺癌中进行进一步研究,包括在转移性激素敏感性前列腺癌(mHSPC)另一项Ⅲ期试验(ARANOTE),以及评估达罗他胺在复发风险极高的局限性前列腺癌(DASL-HiCaP)中作为辅助性治疗的Ⅲ期试验。关于这些试验的信息,请访问www.clinicaltrials.gov。  

小D
两大CAR-T疗法 “登顶”NEJM,然而一家欢喜一家愁丨肿瘤情报

两大CAR-T疗法 “登顶”NEJM,然而一家欢喜一家愁丨肿瘤情报

要点提示 NEJM:CD19 CAR-T二线治疗大B细胞淋巴瘤疗效可观 NEJM:另一CD19 CAR-T治疗侵袭性B细胞淋巴瘤受阻,或不优于标准治疗 药讯:第七批国采信息填报涉及多种抗肿瘤药物 新药:奥拉帕利加阿比特龙联合治疗前列腺癌取得积极进展 新药:又一KRAS G12C抑制剂新药申请获FDA受理 01 NEJM:CD19 CAR-T二线治疗大B细胞淋巴瘤疗效可观 已接受过一线化学免疫治疗的早期复发或难治性(R/R)大B细胞淋巴瘤(LBCL)患者的预后较差。近日,一项探究Axicabtagene Ciloleucel(axi-cel,一种自体抗 CD19 CAR-T疗法)二线治疗LBCL的研究在NEJM发表。结果显示,与标准治疗相比,Axi-cel 治疗在无事件生存(EFS)和病情缓解情况方面有显著改善,且高级别毒性的发生情况与预期一致。 官网截图   在这项国际性III期试验中,一线化学免疫治疗后 12 个月内发生复发或难治的LBCL患者被随机分配(1:1)接受 axi-cel或标准治疗(应用研究者选择的、治疗计划确定的疗法进行二或三个周期化学免疫治疗,并对有应答的患者进行大剂量化疗和自体干细胞移植)。主要终点是盲法中心评价的EFS。关键次要终点包括缓解率和总生存期(OS),研究者还对安全性进行了评估。 共有180名患者接受axi-cel治疗(axi-cel组),179名患者接受标准治疗(标准治疗组)。针对主要终点EFS的分析显示,axi-cel治疗优于标准治疗。在中位随访24.9个月时,axi-cel组的中位EFS为8.3个月,标准治疗组为2.0个月,24个月EFS率分别为41%和16%(进展或死亡HR 0.40;95%CI,0.31-0.51;P<0.001)。Axi-cel组的缓解率为83%,标准治疗组为50%(分别在65%和32%的患者中完全缓解)。中期分析显示,axi-cel 组预估的两年OS率为 61%,标准治疗组为52%。axi-cel组3级或更高的不良事件发生率为91%,标准治疗组为83%。 在接受 axi-cel 的患者中,3级或更高的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CRS)发生率为6%,3级或更高的神经系统事件发生率为21%。没有发生与CRS或神经系统事件相关的死亡。 02 NEJM:另一CD19 CAR-T治疗侵袭性B细胞淋巴瘤受阻,或不优于标准治疗 在一线治疗后无缓解或12个月内进展的侵袭性 B 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预后较差。Tisagenlecleucel是一种抗CD19 CAR-T疗法,被批准用于至少接受过二线治疗的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近日,一项比较二线Tisagenlecleucel治疗与标准治疗对侵袭性B细胞淋巴瘤的效果的研究发表于NEJM。研究表明,Tisagenlecleucel并不优于标准的挽救性治疗。研究者指出,仍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评估哪些患者可能从每种方法中获得最大的益处。   官网截图   这项国际性III期试验招募了一线治疗后12个月内难治或进展的侵袭性淋巴瘤患者。患者随机分配至Tisagenlecucel+选择性桥接治疗(Tisagenlecucel组)或挽救性化疗+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标准治疗组)。主要终点为EFS,定义为在第 12 周评估或死亡时或之后,从随机化分组到疾病稳定或进展的时间。如果在第12周评估时或之后发生了明确的事件,则允许交叉接受Tisagenlecucel。其他终点包括治疗反应和安全性。 本次试验共招募了322名患者。在基线时,Tisagenlecleucel组的高级别淋巴瘤患者百分比高于标准治疗组(24.1% vs 16.9%),国际预后指数评分(范围0-5,评分较高表示预后较差)为2或更高(65.4%对57.5%)患者的百分比也是如此。Tisagenlecleucel组共有95.7%的患者接受了Tisagenlecleucel;标准治疗组中32.5%的患者接受了自体HSCT。从白细胞清除术到Tisagenlecleucel输注的中位时间为52天。 Tisagenlecleucel组25.9%的患者在第6周有淋巴瘤进展,而标准治疗组为13.8%。两组的中位EFS均为3.0个月(进展或死亡HR 1.07;95%CI,0.82-1.40;P=0.61)。Tisagenlecleucel组和标准治疗组中分别有46.3%和42.5%的患者出现缓解,分别有10名和13名患者死于不良事件。 03 药讯:第七批国采信息填报涉及多种抗肿瘤药物 根据上海阳光药品采购平台于2月17日发布的《关于开展第七批国家组织药品集中采购相关药品信息填报工作的通知》,将于2月18日开始本次上市药品资料填报,共涉及58个品种208个品规,其中囊括了多种抗肿瘤药物,包括阿法替尼、厄洛替尼、仑伐替尼和舒尼替尼等等。 04 新药:奥拉帕利加阿比特龙联合治疗前列腺癌取得积极进展 近日,奥拉帕利联合阿比特龙在一线治疗转移性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mCRPC)的III期试验PROpel中展现可观效果。与阿比特龙单药相比,联合用药将疾病进展风险降低了34%。 奥拉帕利于2018年8月在我国首次获批,目前已在卵巢癌、前列腺癌等疾病领域获批多个适应证。 […]

半夏
伊沙妥昔单抗治疗R/R MM新研究数据公布;两款治疗肝细胞癌的T细胞疗法获FDA孤儿药资格丨肿瘤情报

伊沙妥昔单抗治疗R/R MM新研究数据公布;两款治疗肝细胞癌的T细胞疗法获FDA孤儿药资格丨肿瘤情报

要点提示 Lancet Oncol:ICARIA-MM研究公布新数据!伊沙妥昔单抗联合泊马度胺/地塞米松方案具有持续的OS获益 JAMA Oncol:前列腺癌树突状疫苗DCVAC/PCa无法延长转移性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患者的OS 新药:两款T细胞疗法获FDA孤儿药资格 新药:PD-L1/CTLA-4双抗KN046在华启动III期临床试验 01 Lancet Oncol:ICARIA-MM研究公布新数据!伊沙妥昔单抗联合泊马度胺/地塞米松方案具有持续的OS获益 ICARIA-MM研究初期分析显示,在中位随访11.6个月后,伊沙妥昔单抗联合泊马度胺/地塞米松可显著提高复发性/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R/R MM)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PFS),伊沙妥昔单抗组的PFS为11.5个月,对照组为6.5个月(HR=0.596,95%CI:0.44-0.81,p=0.001)。该研究推动了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于2020年3月批准伊沙妥昔单抗上市,与泊马度胺和地塞米松联合治疗R/R MM。近日,研究团队在THE LANCET Oncology上发表了最新的ICARIA-MM研究的总生存期(OS)分析结果,进一步评估了伊沙妥昔单抗在R/R MM中的治疗地位。   研究发表截图 该研究为一项国际性、随机、开放标签、多中心的III期临床研究,在24个国家的102家医院中开展。纳入研究的R/R MM患者至少接受过两种包括来那度胺和蛋白酶体抑制剂的前期疗法治疗。入组患者以1:1的比例随机分配至伊沙妥昔单抗组(伊沙妥昔单抗联合泊马度胺/地塞米松)或对照组(泊马度胺/地塞米松)。伊沙妥昔单抗组的患者接受每周一次10mg/kg伊沙妥昔单抗静脉注射(每周期的第1、8、15、22天),完成4次伊沙妥昔单抗输注后,患者将接受每2周1次10mg/kg的伊沙妥昔单抗静脉注射(每个治疗周期的第1、15天)。主要研究终点是OS。 共有307名患者入组并接受随机分配:154名被分配到伊沙妥昔单抗组,153名被分配到对照组,中位随访时长为35.3个月。伊沙妥昔单抗组的中位OS为24.6个月,对照组为17.7个月(HR=0.76,95%CI:0.57-1.01,单侧p=0.028)。伊沙妥昔单抗组中最常见的3级及以上不良事件为中性粒细胞减少(50%)、肺炎(23%)和血小板减少(13%)。 该研究表明,伊沙妥昔单抗联合泊马度胺/地塞米松方案在R/R MM中具有持续的OS获益,是接受来那度胺和蛋白酶体抑制剂后复发或难治的多发性骨髓瘤的新一代标准治疗。 02 JAMA Oncol:前列腺癌树突状疫苗DCVAC/PCa无法延长转移性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患者的OS 树突状疫苗(DCVAV)是一种个体化活性细胞免疫疗法,通过将树突细胞与裂解死亡后的患者自体癌细胞所释放的抗原物质融合,使树突细胞获得识别癌细胞的能力,并经过体外扩增后输回患者体内进行治疗。近日,JAMA Oncology发表了VIABLE研究,评估了前列腺癌DCVAC(DCVAC/PCa)联合多西他赛/泼尼松治疗、DCVAC/PCa维持治疗在转移性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中的疗效和安全性。   研究发表截图 该研究是一项多中心、随机、双盲的III期临床试验,于2014年6月至2017年17月纳入了来自美国及欧洲177个中心的1182名患者。纳入患者以2:1的比例随机分配至DCVAC/PCa组和对照组。DCVAC/PCa组的患者接受DCVAC/PCa联合多西他赛/泼尼松治疗以及DCVAC/PCa维持治疗,对照组的患者接受安慰剂联合多西他赛/泼尼松治疗。该研究的主要终点是OS。 入组的1182名患者中,787名患者被分配至DCVAC/PCa组,395名患者被分配至对照组。入组患者的中位年龄为68岁(46-89岁)。研究结果显示,DCVAC/PCa组的OS(中位OS=23.9个月,95%CI:21.6-25.3)与对照组(中位OS=24.3个月,95%CI:22.6-26.0)无统计学差异(HR=1.04,95%CI:0.90-1.21,p=0.6)。DCVAC/PCa组中9.2%的患者、对照组中12.7%的患者在治疗期间出现不良事件。DCVAC/PCa组中最常见的不良事件为疲劳(36.2%)、脱发(29.6%)、以及腹泻(27.5%)。 该研究表明,DCVAC/PCa联合多西他赛/泼尼松治疗、DCVAC/PCa维持治疗的耐受性良好,但无法延长转移性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患者的OS。 03 新药:两款T细胞疗法获FDA孤儿药资格 2月8日,优瑞科生物(Eureka Therapeutics)宣布,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已授予在研T细胞疗法ET140203和ECT204治疗肝细胞癌(HCC)的孤儿药资格。这两款T细胞候选产品均基于其专有ARTEMIS技术平台开发,靶向特异性肝癌抗原。 ET140203的治疗过程通过采集患者的T细胞,对其进行工程化处理,使得T细胞表达的受体靶向肝癌细胞上表达的甲胎蛋白(AFP)-肽/HLA-A2复合物,再回输至患者体内。该疗法目前正在两项开放标签、剂量递增、多中心的I/II期临床试验中进行评估:一项在AFP阳性的HCC成人患者中开展,另一项在AFP阳性且患有复发性/难治性肝母细胞瘤(HB)、未另行指定的肝细胞肿瘤(HCN-NOS)和HCC的儿科患者中开展。ECT204靶向肝癌细胞上表达的GPC3。GPC3存在于超过70%的HCC细胞上,是一种有前景的HCC抗原。ECT204 T目前正在一项I/II期临床试验中接受评估,用于治疗GPC3阳性的HCC成人患者。 04 新药:PD-L1/CTLA-4双抗KN046在华启动III期临床试验 近日,康宁杰瑞生物制药旗下的KN046 III期临床试验KN046-303已完成首例患者给药,用于治疗晚期胰腺导管腺癌。 KN046是其自主研发的全球性首创PD-L1/CTLA-4双特异性抗体,同时靶向具有明显结构差异的PD-L1及CTLA-4,可改变肿瘤微环境的定位,减少脱靶导致的药物不良反应。KN046目前在中、美、澳已开展覆盖非小细胞肺癌、三阴性乳腺癌、食管鳞状细胞癌等10余种肿瘤的近20个不同阶段临床试验。 参考文献: 1.Richardson PG, et al. Isatuximab plus pomalidomide and low-dose dexamethasone […]

半夏
PARPi治疗卵巢癌、前列腺癌新研究数据公布!局部晚期食管癌进行新辅助化疗降期明显丨肿瘤情报

PARPi治疗卵巢癌、前列腺癌新研究数据公布!局部晚期食管癌进行新辅助化疗降期明显丨肿瘤情报

要点提示 Lancet Oncol:尼拉帕利在DNA修复基因缺陷的转移性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中显示出抗肿瘤活性 Cin Cancer Res:奥拉帕利维持治疗在铂敏感复发性卵巢癌的亚洲患者中疗效显著 Thoracic Cancer:脂质体紫杉醇+铂类方案新辅助化疗局部晚期可切除食管鳞状细胞癌获益显著,肿瘤降期明显 新药: 艾伏尼布片在中国获批,治疗急性髓系白血病 01 Lancet Oncol:尼拉帕利在DNA修复基因缺陷的转移性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中显示出抗肿瘤活性 转移性去势抵抗性前前列腺DNA修复基因缺陷(DRD),这些缺陷可通过抑制PARP 蛋白而容易受到合成致死的影响。日前,THE LANCET Oncology在线发表了GALAHAD研究,评估了PARP抑制剂尼拉帕利在既往接受雄激素信号抑制剂和紫杉烷治疗后进展的携带DRD的转移性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患者中的抗肿瘤活性和安全性。   研究发表截图 这项研究为多中心、开放标签、单臂的Ⅱ期临床试验,招募了年满18岁的组织学确诊的转移性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患者,且经血液、肿瘤组织或唾液样本测序证实存在DRD。受试患者每日口服尼拉帕利300 mg(每天1次)直到治疗终止、死亡或研究终止。主要研究终点是客观缓解率(ORR)。 2016年9月28日至2020年6月26日期间,共招募了289例患者,其中182位(63%)既往接受过三线或更多的针对前列腺癌的系统治疗。223例(77%)患者被纳入了总体疗效分析人群,包括BRCA突变队列(n=142)和非BRCA突变队列(n=81)。中位随访了10.0个月后,BRCA突变队列的ORR为34.2%(95%CI:23.7-46.0)。 在安全性分析人群中,最常见的需紧急治疗的任何级别的不良反应包括恶心(58%)、贫血(54%)和呕吐(38%);最常见的3级及以上的不良事件包括贫血(33%)、血小板减少症(16%)和中性粒细胞减少症(10%)。在134例至少发生过一次严重的需紧急治疗的不良反应的患者中,最常见的也是血液学不良反应[血小板减少症(6%)和贫血(4%)]。 该研究表明,尼拉帕利用于既往积极治疗过的携带DRD(特别是BRCA突变)的转移性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患者的耐受性良好,而且表现出积极的抗肿瘤活性。 02 Cin Cancer Res:奥拉帕利维持治疗在铂敏感复发性卵巢癌的亚洲患者中疗效显著 在铂敏感复发性(PSR)卵巢癌(OC)患者中,与安慰剂相比,奥拉帕利单药维持治疗显著提高了无进展生存期(PFS)。然而,尚且缺乏亚洲人群的证据。日前,Clinical Cancer Research在线发表了一项L-MOCA研究,评估了奥拉帕利单药在亚洲PSR OC患者中的疗效和耐受性。   研究发表截图 该研究为开放标签、单臂Ⅲ期临床研究,患者每天2次口服奥拉帕利300 mg,直至疾病进展或出现不可耐受的毒性。主要研究终点是中位PFS。 研究结果显示,2018年至2020年间,225例患者入组,224例接受奥拉帕利治疗。35.7%的患者接受过≥3个疗程的化疗,35.3%的患者在最后一次以铂为基础的化疗后完全缓解,41.1%的患者无铂间隔≤12个月。 数据截止时(2020年12月25日),总体患者中位PFS为16.1个月;BRCA突变亚组和野生型BRCA亚组的中位PFS分别为21.2个月和11.0个月。99.1%的患者发生不良事件;48.7% 的患者发生3级及以上不良事件;9.4%的患者因与治疗相关的不良事件而停止治疗。 该研究显示,无论BRCA状态如何,奥拉帕利维持治疗在亚洲PSR OC患者中疗效显著,且耐受性良好。L-MOCA研究强调了奥拉帕利在这一亚洲人群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03 Thoracic Cancer:脂质体紫杉醇+铂类方案新辅助化疗局部晚期可切除食管鳞状细胞癌获益显著,肿瘤降期明显 日前,Thoracic Cancer在线发表了一项研究,评估了脂质体紫杉醇联合铂类新辅助化疗对局部晚期可切除食管鳞状细胞癌 (ESCC) 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   研究发表截图 该研究收集了2018年7月至2019年10月接受脂体紫杉醇+铂(顺铂、奈达铂或卡铂)术前新辅助化疗的局部晚期可切除ESCC患者。主要研究终点为R0切除术率,次要研究终点为病理完全缓解(pCR)率、1年和2年总生存率(OS)率、1年和18个月无病生存(DFS)率和安全性。 本研究共纳入32例符合条件的患者。所有患者均接受了新辅助化疗和手术。R0切除率为93.8%,pCR率为12.5%,肿瘤降期14例(47.8%)。中位随访时间为31.0 个月(95%CI:30.1-31.9)。1年和2年OS率分别为96.9%和78.1%,中位OS未达到;1年和18个月DFS 率分别为86.7%和76.7%,中位DFS未达到。新辅助化疗相关3-4级不良事件发生率为21.9%,包括中性粒细胞减少(21.9%)和白细胞减少(9.4%)。 该研究表明,脂质体紫杉醇联合铂类作为新辅助化疗对局部晚期可切除ESCC患者提供了良好的R0切除率和生存率,肿瘤降期效果显着,且安全性可控。 04 […]

半夏
​BMJ:病理学完全缓解不应作为乳腺癌新辅助治疗研究的主要终点丨肿瘤情报

​BMJ:病理学完全缓解不应作为乳腺癌新辅助治疗研究的主要终点丨肿瘤情报

要点提示 BMJ:病理学完全缓解不应作为乳腺癌新辅助试验的主要终点 The Lancet:阿比特龙+泼尼松应作为高危非转移性前列腺癌的新标准疗法 新药:“first-in-class”ADC维博妥珠单抗申报上市 新药:CD3/CD19/CD20三特异性抗体获批临床 01 BMJ:病理学完全缓解不应作为乳腺癌新辅助试验的主要终点 近日,一项在早期乳腺癌新辅助随机临床试验中评估病理完全缓解(pCR)作为替代终点的系统评价和荟萃分析在顶级期刊BMJ发表。结果显示,在临床试验中,pCR无法作为无病生存期(DFS)和总生存期(OS)的替代终点,因此不应作为早期乳腺癌新辅助治疗临床试验的主要终点。 期刊官网截图 该研究分析了单纯化疗或联合其他治疗(包括抗 HER2药物、靶向治疗、抗血管生成药物、双膦酸盐和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等药物)进行乳腺癌新辅助治疗的随机临床试验,探究了pCR作为替代终点与DFS和OS之间的关联。 研究对经对数转换的治疗效果估计值(DFS、OS的风险比,HR;pCR的相对风险,RR)进行了加权回归分析,并使用决定系数(R2)量化相关性。此外,研究还评估了替代阈值效应(能够预测与DFS或OS的HR之间存在非零效应所必需的最小pCR RR值)。 共54项随机临床试验被纳入分析,涵盖32611名患者。在pCR的log(RR)和DFS(R2=0.14,95%CI 0.00-0.29)、OS(R2 =0.08,95%CI 0.00-0.22)的log(HR)之间观察到弱关联。在所有评估的亚组中都发现了类似的结果(无论pCR的如何定义、实验组的治疗类型和疾病的生物学特征如何)。 DFS的替代阈值效应为 5.19,OS无法估计。此外,在1)排除小型试验(入组 <200 名患者)、2)排除中位随访时间较短(<24 个月)试验、3)用pCR率的绝对差异代替pCR相对风险这三个敏感性分析中均发现了一致的结论。 02 The Lancet:阿比特龙+泼尼松应作为高危非转移性前列腺癌的新标准疗法 近日,一项针对醋酸阿比特龙和泼尼松联合或不联合恩杂鲁胺治疗高危非转移性前列腺癌(PC)III期研的荟萃分析在The Lancet发表。结果显示,对于高危非转移性PC的男性,与单独使用雄激素剥夺疗法(ADT)相比,联合治疗可显著提高无转移生存率,因此醋酸阿比特龙联合泼尼松应作为该人群的新标准治疗方法。 期刊官网截图 患有高危非转移性PC的男性接受ADT治疗3年(通常与放疗结合)。研究者分析了在多臂、多阶段平台协议中完成的两项随机对照 III期试验的新数据,以评估在该患者群体中使用阿比特龙联合泼尼松或进一步联合恩杂鲁胺的疗效。在这两项试验中,患者接受ADT或口服醋酸阿比特龙(1000 mg/天)和泼尼松(5mg/天;联合治疗组)。在没有重叠对照的第二项试验中,联合治疗组还接受了恩杂鲁胺(每天口服160mg)。ADT治疗时长为3年,联合治疗组为2年,直至疾病进展。本荟萃分析的主要终点是无转移生存期。次要终点是OS、前列腺癌特异性生存期、无生化失败生存期、无进展生存期(PFS)以及毒性和不良事件。 2011年11月15日- 2016年3月31日期间,1974名患者被随机分配接受治疗,中位随访 72 个月(60-84个月),联合治疗组有180例无转移生存事件,对照组为306例。联合治疗组(中位数未达到,IQR NE–NE)的无转移生存期显着长于对照组(未达到,97–NE个月;HR 0.53;95%CI 0.44–0.64;p<0.0001)。联合治疗组的6年无转移生存率为82% (95%CI 79%–85%),对照组为 69% (95%CI 66%–72%)。与单独使用醋酸阿比特龙相比,同时给予恩杂鲁胺和醋酸阿比特龙时,没有证据表明无转移生存率存在差异(相互作用 HR 1.02;95%CI 0.70–1.50;p=0.91)。 两组间OS HR为0.60(95%CI 0.48-0.73;p<0.0001),前列腺癌特异性存活率HR 为0.49(95%CI 0.37-0.65;p<0.0001),无生化失败-生存率HR为0.39(95%CI 0.33-0.47;p<0.0001),PFS HR为0.44(95%CI 0.36-0.54;p<0.0001),联合治疗组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在两项试验中的联合治疗组和对照组中,前24个月的不良事件比例分别为37% vs […]

半夏
起病隐袭、最易忽略的前列腺癌有新的治疗方法了!诺倍戈®疗效显著,mHSPC患者总生存期显著提高!

起病隐袭、最易忽略的前列腺癌有新的治疗方法了!诺倍戈®疗效显著,mHSPC患者总生存期显著提高!

● ARASENS试验表明,与多西他赛和雄激素剥夺疗法(ADT)——转移性激素敏感性前列腺癌(mHSPC)的一种标准治疗方法相比,达罗他胺联合多西他赛和ADT提高总生存期; ● 拜耳计划在即将召开的学术会议上公布这些关键性数据,并与监管部门进行讨论; ● ARASENS是达罗他胺广泛开发计划的一部分,该计划包括在另一项正在进行中的,在mHSPC中评估达罗他胺联合ADT的Ⅲ期临床试验。   柏林,2021年12月3日– 口服雄激素受体抑制剂(ARi)诺倍戈®(达罗他胺)治疗转移性激素敏感性前列腺癌(mHSPC)的Ⅲ期临床试验ARASENS达到主要终点。在ARASENS试验中,与多西他赛和ADT相比,达罗他胺联合多西他赛和ADT显著提高了总生存期(OS)。治疗组之间报告的不良事件总发生率相似。此项研究的详细结果计划在即将召开的学术会议上公布。ARASENS试验是唯一前瞻性设计用于评估比较ARi联合多西他赛和ADT以及多西他赛和ADT治疗mHSPC患者有效性和安全性的III期随机、多中心、双盲Ⅲ期临床试验。   达罗他胺在全球范围多个市场获批用于治疗有高危转移风险的非转移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nmCRPC)患者,包括美国、欧盟(EU)、日本和中国,商品名为诺倍戈®。其他地区的申请正在进行或计划中。该产品由拜耳公司和芬兰一家全球运营的制药公司Orion联合开发。   “对于mHSPC患者,仍然迫切需要新的治疗方法来改善治疗结果。ARASENS的前瞻性设计旨在研究达罗他胺联合多西他赛和ADT能否提高mHSPC男性患者的总生存期。”拜耳处方药事业部肿瘤开发负责人兼高级副总裁Scott Z. Fields医学博士说。“我们特别感谢参与此项重要试验的患者和研究人员,并期待在即将召开的学术会议上公布全部结果。”   拜耳计划就递交该适应症,与世界各地的监管部门讨论ARASENS的相关数据。   关于ARASENS试验   ARASENS试验是一项随机、Ⅲ期、多中心、双盲、安慰剂对照试验,旨在前瞻性地研究口服雄激素受体抑制剂(ARi)达罗他胺与化疗药物多西他赛和雄激素剥夺疗法(ADT)联合治疗转移性激素敏感性前列腺癌(mHSPC)患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1306例新诊断患者在多西他赛和标准ADT疗法基础上,1:1随机接受每天两次600毫克达罗他胺或匹配的安慰剂治疗。   试验的主要终点是总生存期(OS)。次要终点包括至发生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CRPC)的时间,至后续抗癌治疗开始的时间,首次出现症状性骨骼事件(SSE)的时间,疼痛进展的时间,上述均以12周为间隔进行评估,以及将不良事件作为安全性和耐受性的衡量标准。   关于转移性激素敏感性前列腺癌   前列腺癌是全球男性第二常见的恶性肿瘤。2020年,估计有140万男性被诊断患有前列腺癌,全球约有375,000人死于前列腺癌。   在确诊时,大多数男性患有局限性前列腺癌,这意味着他们的癌症局限于前列腺,可以通过根治性手术或放疗进行治疗。当疾病复发时会发生转移或扩散,雄激素剥夺疗法(ADT)是治疗激素敏感性疾病的基础。大约5%的男性在第一次确诊时其前列腺癌已发生远处转移。患有转移性激素敏感性前列腺癌(HSPC)的男性将启动激素治疗,如ADT、ARi联合ADT或多西他赛化疗联合ADT。即使接受上述一线治疗后,大多数mHSPC患者最终将进展为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CRPC),生存和生活质量将受到严重影响。   关于诺倍戈®(达罗他胺)   诺倍戈®是一款口服雄激素受体抑制剂(ARi),其分子结构独特,与受体具有高亲和力,从而抑制受体功能和前列腺癌细胞的生长。达罗他胺穿透血脑屏障的可能性很低,这一点得到了临床前模型和健康人群中神经影像学数据的支持。低血脑屏障穿透率可以解释,在Ⅲ期ARAMIS试验中,与安慰剂相比达罗他胺治疗组中枢神经系统(CNS)相关不良事件(AEs)的总体发生率较低,且在II期ODENZA试验中,言语记忆显著改善。   达罗他胺在全球范围多个市场获批用于治疗有高危转移风险的非转移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nmCRPC)患者,商品名为诺倍戈®。该化合物还在不同阶段的前列腺癌中进行进一步研究,包括在转移性激素敏感性前列腺癌(mHSPC)另一项Ⅲ期试验(ARANOTE),以及评估达罗他胺在复发风险极高的局限性前列腺癌(DASL-HiCaP)中作为辅助性治疗的Ⅲ期试验。关于这些试验的信息,请访问www.clinicaltrials.gov。  

小D
【专家共识】前列腺癌患者的营养治疗

【专家共识】前列腺癌患者的营养治疗

近年来前列腺癌的发病率快速上升,在世界范围内,前列腺癌发病率在男性所有恶性肿瘤中排名第二。随着人口老龄化和饮食结构的变化,我国前列腺癌发病率近年来也迅速上升。   前列腺癌患者在治疗期间一般均可经口摄食,因此目前对前列腺癌患者营养治疗的报道较少。但前列腺癌患者在长时间治疗过程中会出现各种相关不良反应,需要通过饮食营养调节来进行改善,因此很有必要对处于不同治疗阶段的前列腺癌患者进行营养风险筛查和营养评估,从中筛选出存在营养风险和营养不良的患者进行合理的、针对性的营养治疗。   前列腺癌饮食营养治疗: 1. 高脂肪摄入与前列腺癌的发病风险呈正相关性; 2. 全素食有助于降低罹患前列腺癌的风险; 3. 保持健康体重和规律的体育锻炼可能有助于前列腺癌的预防和治疗; 4. 高脂牛奶摄入量的增加可能会升高前列腺癌患者肿瘤特异性死亡率; 5. 维生素和矿物质对前列腺癌的预防和治疗有无作用存在争议; 6. 增加富含番茄红素、茶多酚的食物对降低前列腺癌发病风险有益; 7. 饮食和营养治疗有助于减轻存活肿瘤患者的特异性疲乏程度。   推荐意见    1. 对前列腺癌患者及其家属应常规进行营养教育。 2. 前列腺癌患者应控制总能量摄入,坚持低脂饮食, 减少红肉类食物的摄入。 3. 保持合理体重和适当运动有助于前列腺癌的预防。 4. 前列腺癌患者应控制钙的摄入,适量多食用豆制品。 5. 通过饮食调节保持瘦体组织和其他正常机体成分, 能减少肿瘤相关性疲乏、减轻各种治疗相关不良反应和提高前列腺癌患者生活质量。 6. 增加富含硒元素、番茄红素食物的摄入可能有益于前列腺癌的预防。 7. 晚期前列腺癌患者出现营养不良或者预计将有7 d以上不能进食,或每日摄入能量低于日能量消耗的 60%且超过10 d时,建议进行肠内、肠外营养。 8. 摄入富含维生素C、维生素E、茶多酚、白藜芦醇的食物一定程度上有益于包括前列腺癌在内的部分恶性肿瘤的预防。     引用本文: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营养专业委员会,中华医学会肠外肠内营养学分会. 前列腺癌患者的营养治疗专家共识[J]. 肿瘤代谢与营养电子杂志, 2021, 8(5): 503-507.Chinese Society of Nutritional Oncology,Chinese Society […]

半夏
扫描下方二维码回复 666 获取解锁验证码
步骤:[ 打开微信]->[ 扫描上方二维码]->[关注"三阴姐妹互助圈"公众号输入 666 获取验证码],即可永久解锁本站全部文章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