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检查

检查

为什么结直肠癌发现即晚期?出现“三多、两痛”要警惕

为什么结直肠癌发现即晚期?出现“三多、两痛”要警惕

本文专家: 李进 同济大学东方医院肿瘤医学部主任 结直肠癌是困扰我国患者的恶性肿瘤之一。据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2020年数据显示,我国结直肠癌发病率排名第二,死亡率位居第五,每年新发病例约55万①,且患者数量仍呈上升趋势。 出现“三多、两痛”症状要警惕 据《内科学年鉴2022》(Ann Transl Med 2022)最新数据,我国76.9%的结直肠癌患者首次确诊就已处于中晚期②。“早期结直肠癌往往没有症状或症状不明显,比如消化不良、腹部不适感、大便潜血阳性等,很容易被大家忽略掉。因此,做好肠癌早筛非常重要!”上海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肿瘤医学部主任李进教授提示道,出现“三多、两痛”的症状要警惕: “三多”症状: 1. 排便次数的异常增加:大便异常频繁,且腹泻、便秘交替出现,或者是大便发生了细条状、扁条状等改变等; 2. 放屁次数异常增多:如果最近放屁异常频繁,并且伴随刺鼻的臭味,那就需要警惕了; 3. 便血次数突然增多:肠癌和痔疮导致的鲜红血液不同,肠癌以黏性血液大便、大便一侧带血为主,而且还会出现大便发黑的情况; “两痛”症状: 4. 腹部疼痛:如果肿瘤引发肠道梗阻,就会有腹胀、腹痛等症状。疼痛部位往往在中下腹,腹痛会越来越明显,从阵发性发展为持续性; 5. 肛门处疼痛:如果肿瘤的位置靠近肠道末端,会导致肛门有坠胀、疼痛的感觉,同时还会伴随大便习惯改变,异常消瘦等症状。 “现在可以通过基因检测,比如粪便基因检测、大便隐血试验等普查的方法进行早筛。对于高危的人群,如:家族里面有多个结直肠癌病人或者原来就有结肠的炎症,还有MMR(错配修复基因)缺失的病人等,我们建议早一点做筛查。这样有利于早发现、早治疗,那么五年生存率也会相应提高。”李进教授表示。 未做靶点检测,不要盲目使用靶向药物 据《内科学年鉴2022》(Ann Transl Med 2022)最新数据,当前RAS基因检测率仅为41.4%②,随之带来的,便是精准治疗的低应用率——《中国中晚期结直肠癌患者诊疗现状调查》中期数据显示,中国结直肠癌患者靶向药的使用率不超过40%③。 李进教授称,随着诊疗水平的进步以及靶向药物、免疫治疗的出现,越来越多的结直肠癌患者跨越了5年生存期,实现了更长的生存获益。而实现精准诊疗的前提是通过基因检测精准捕捉到患者癌症靶点信息。想用靶向治疗,必须首先通过基因检测确定自身肿瘤的“靶标”,对“靶”用药。对于有明确靶点的药物,须遵循靶点检测后方可使用的原则,不得在未做相关检查的情况下盲目用药。 据李进教授介绍,在中晚期/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中,52.98%的RAS基因状态都是野生型,对于这部分患者而言,已有临床研究证明能够通过特定的靶向药物(如抗EGFR单抗)治疗实现生存获益,改善预后②。 “肿瘤诊治强调‘精准治疗’,而基因检测为转移性结直肠癌的精准治疗奠定了基础。根据基因的突变状态,可以帮助医生制定最合适的治疗及用药方案,从而给结直肠癌患者带来更多的生存获益,规范化的基因检测过程和报告至关重要。”李进教授说道。 “我们在TAILOR研究中,通过RAS检测把能够从中获益的病人挑选出来再进行治疗,观察到了令人欣喜的结果,再一次佐证了患者分层和疗效的关系。”李进教授表示。“由此可见,基因检测反而可以减少浪费,因为有些病人可能本身就不适合某类靶向药物。通过基因检测,在精准诊断的基础上让适合的病人用上该用的药,才能够让更多人获益。” 11月25日,第二届默克精准联盟峰会举办,默克与8家基因测序和伴随诊断公司基于TAILOR研究达成深度合作,持续拓展这一全球首个由中国研究者开展的、使用NGS进行患者筛选入组的转移性结直肠癌大型、多中心III期抗EGFR研究的潜力,助力全球首批全RAS(NRAS+KRAS)西妥昔单抗伴随诊断试剂盒的诞生。 “精准诊疗的发展需要有一个生态圈,需要有行业各方的努力,需要大家一起朝前走。各方都打通,整个行业才能进入良性的进步。心有所持,方能笃定前行。”默克中国医药健康肿瘤事业部负责人袁泽之表示,“2020年精准联盟峰会成立至今,默克不断加深与基因检测上下游、医院、学协会多方的合作。在全行业的共同努力下,我们欣喜地看到我国结直肠癌精准诊疗的进程不断向前发展,这也将为患者带去实质性的获益。” 参考资料:①https://gco.iarc.fr/today/data/factsheets/populations/160-china-fact-sheets.pdf②Zhang X, et al.Utilization of genetic biomarkers testing and its associated factors in advanced colorectal cancer patients in China: a nationwide multicenter […]

玉米
可避免近50%结直肠镜检查浪费!中国结直肠癌风险分层模型可有效提升结直肠镜检查效率

可避免近50%结直肠镜检查浪费!中国结直肠癌风险分层模型可有效提升结直肠镜检查效率

结直肠镜检查是结直肠癌诊断的金标准,但是中国结直肠镜资源有效,另一方面,中国有限的结直肠镜检查资源在很多时候被结直肠癌低风险人群使用,由于没有较好的结直肠癌分层筛查,导致结直肠癌的结直肠镜检测效率低的同时还浪费结直肠癌检查资源,而且会加大人群的经济负担。 近期在Journal of Hematology & Oncology杂志上刊登的由中国国家消化道早癌防治中心联盟(GECA)和第二军医大学以及海军医科大学长海医院主导的新研究有望改变这一现状。这项新研究通过在中国175个中心推行的全国结直肠息肉护理计划(NCPC),确认了基于粪便免疫化学试验(FIT)的结直肠瘤变(Colorectal neoplasia,CN)风险分层模型的有效性,这将有效推动结直肠癌的风险分级,并提高结直肠镜资源的利用率。 注释:CN:结直肠瘤变(Colorectal neoplasia);ACN:进展型结直肠瘤变(Advanced colorectal neoplasia);CRC: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 在这项大型的、全国性的、多中心的前瞻性研究中,共计有10164名参与者登记并参与研究。 在本次研究中,根据单变量分析确认了11个潜在的风险因素,其中8个风险因素被最终确认为NCPC评分的独立预测因素,它们分别为性别、年龄、体重指数、吸烟、饮酒、糖尿病、结直肠癌一级亲属以及既往结直肠镜检查阴性史。 全国175个参与NCPC的研究中心在全国的分布情况 在确认了风险因素后,研究人员根据结直肠肿瘤的平均患病率,通过NCPC评分将参与者分为3个群体,分别为低风险、中风险和高风险群体,其中的中风险和高风险人群被认为推荐接受结直肠镜检查的人群。 另外,结合FIT检测结果来看,与FIT检测阴性的个体相比,FIT检测阳性个体不论PCPC评分如何,结直肠瘤变、进展型结直肠瘤变以及结直肠癌的发生率都要更高。 因此,FIT阳性个体推荐接受结直肠镜检查。 基于风险分层的衍生和验证队列之间的不同结直肠肿瘤的患病率比较. 此项基于大规模的中国人群的研究结果显示: 与其他亚洲人群结直肠癌分层模型相比,NCPC的评分对结直肠瘤变、进展型结直肠瘤变以及结直肠癌展示了最佳的辨别能力:NCPC评分可以识别70.7%的结直肠瘤变、77.7%的进展型结直肠瘤变以及78.7%的结直肠癌,从而可以分别减少29.2%结直肠瘤变、35.5%进展型结直肠瘤变和36.4%结直肠癌的结直肠镜检查; 而在推荐接受结直肠镜检查人群中,NCPC评分可以识别73.%的结直肠瘤变、82.6%的进展型结直肠瘤变以及93.6%的结直肠癌。 而对于年轻群体来说,只有25.6%的年轻个体被推荐接受结直肠镜检查——由于近些年来早发性结直肠癌的发病率不断升高,因此这一风险分层有望更好地指导年轻群体的结直肠镜筛查。 通过NCPC评分以及风险分层模型指导结直肠镜检查可以有效降低结直肠镜检查的负担 研究人员表示,对于中国人群来说,通过将FIT检测结果和NCPC评分结合组成的结直肠肿瘤风险分层模型被证实可以有效地分辨高危结直肠癌人群,从而有效提高结直肠癌筛查的效率。这一结直肠癌风险分层模型可以节省将近50%的结直肠镜检查,同时对不同阶段的结直肠癌发展有着较高的高灵敏度,这将有效提升中国的结直肠镜的筛查效率并提升结直肠癌的筛查范围。 参考资料: Zhao, S., Wang, S., Pan, P. et al. FIT-based risk-stratification model effectively screens colorectal neoplasia and early-onset colorectal cancer in Chinese population: a nationwide multicenter prospective study. J Hematol […]

玉米
血清白蛋白降低的严重程度分级,治疗策略和常见误区

血清白蛋白降低的严重程度分级,治疗策略和常见误区

血清白蛋白下降在临床很常见,不仅是肿瘤患者,非常多的急慢性疾病患者都可以出现。本文主要介绍该指标降低的相关知识。 PART 01 什么是血清白蛋白? 当我们去医院抽血化验肝功时,化验结果中会看到总蛋白和白蛋白这两个指标,总蛋白指的是血清中所有的蛋白含量,白蛋白是人体循环血中最丰富的血清蛋白,占据了总蛋白的大约一半,是最重要的指标之一。 血清白蛋白由肝脏的肝细胞合成并分泌入血液,有多种重要的功能,最重要的是维持血管内胶体渗透压,防止渗入血管外组织,还可以反应患者的营养状态和所患疾病的严重程度,并且可以携带多种内源性和外源性复合物、结合钙离子、维护酸碱平衡等作用(这些不理解没关系,知道肝脏合成,防止液体渗出到血管外,反应疾病的严重程度即可)。 简单的解释:如果血清白蛋白明显下降,经常会出现全身水肿,双下肢严重,如下图所示,一例典型的血清白蛋白下降导致的下肢可凹性水肿。 其次,很多急慢性疾病,心脏病、肝病、肾病、肿瘤、感染性疾病、营养不良的患者都可以出现血清白蛋白下降,并且,血清白蛋白下降越严重,经常反应这些疾病的严重程度,比如感染越重、肝病越重、肿瘤越严重,血清白蛋白降低的越明显。 所以,这是重要的参考指标,因为血清白蛋白越低,经常意味着患者的疾病越严重和营养状态越差,因此血清白蛋白降低的患者,经常合并伴有乏力、食欲差、消瘦、水肿等症状,也会明显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PART 02 血清白蛋白下降的严重程度分级 人体的绝大多数指标异常都可以通过CTCAE 分级(Common Terminology Criteria for Adverse Events,常见不良反应术语评定标准),这是目前最通用和权威的区分指标异常严重程度的分级标准。 血清白蛋白下降通常称为低白蛋白血症,也可以按照严重程度进行CTCAE分级,如下所示(来自CTCAE 5.0): 1级 2级 3级 4级 ALB (白蛋白) <正常下限-30g/L 30g/L-20g/L <20g/L 白蛋白显著下降导致出现威胁生命的后果,需要紧急治疗 注:成年人的血清白蛋白的正常范围通常是35-50g/L(不同医院的结果可能不同)。 这样,当血清白蛋白下降时,医生和患者就可以很轻松的判断出严重程度。通常是,1级最轻;2级有些风险,需要干预,但风险很低;3级和4级风险明显升高,需要积极治疗。 PART 03 血清白蛋白下降的治疗策略 1、寻找和去除病因 找到导致白蛋白下降的根本原因并解决,才是最重要的方式。 血清白蛋白下降,无非是两种原因:肝脏合成的白蛋白减少和丢失过多。例如,肾病综合征就可以导致从尿液丢失大量白蛋白引起严重下降,胃肠道感染或大手术后、烧伤等情况,都可导致丢失的明显增加。这些疾病都可能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法,当原发病变好转后,白蛋白的下降也可以得到纠正。 恶性肿瘤患者经常出现血清白蛋白下降,很重要的原因是营养不良导致,因为长时间进食差,经受手术、放化疗、靶向或免疫治疗带来的毒性,就会导致食欲差和摄入营养不足,有时合并感染更会加重。    临床也有一些特殊情况,病因是无法去除的。比如接近终末期的肝癌或肝转移癌病灶巨大,破坏肝脏引起肝脏衰竭,肝细胞的合成能力越来越差,那白蛋白下降就难以好转。 2、恢复血清白蛋白的措施 (1) 静脉输注人血白蛋白 常见有两种做法: 第一种:按照国家的报销标准来输注 国家制定的输人血白蛋白的报销指征有多种,不光是抢救和重症,在北京,恶性胸腹水患者在白蛋白<30g/L,或者普通患者白蛋白<25g/L,就可以报销使用3天的静脉白蛋白。这个指征进行干预其实完全来的及。也就是,低一些可以不用静脉白蛋白,低的多了,国家是会给患者报销使用,这就不会成为负担。  国家的报销指征是合理的,30-35g/L的白蛋白1级下降非常多见,通常并不需要输注人血白蛋白。假如1级下降就要求输注和报销人血白蛋白,那给医保的压力实在太大,按照医学诊疗常规也不需要。 这种情况适合于大多数低白蛋白血症的患者。 第二种:更积极的静脉输注人血白蛋白 有些患者经济条件好,白蛋白略下降就想自费输注提高,这当然也可以。 另外,就是有些特殊状态需要考虑积极输注白蛋白,比如接受大手术后患者,低白蛋白血症影响伤口愈合,就可以依据医生的建议尽早干预。 (2)充足的热量摄入、优质蛋白饮食和良好的睡眠 只依靠间断输人血白蛋白是不行的,这只是临时的应急。最终除了找到原发病进行治疗,还要积极的想办法让肝脏多合成白蛋白,从而让白蛋白上升,这是最重要的方法。 充足的热量摄入:肝细胞的工作需要能量,如果进食不好,强烈推荐肠内营养制剂,比如瑞能或安素等,这些在过去的饮食篇里写过。 优质蛋白饮食:优质蛋白消化后形成的氨基酸,是合成白蛋白的原料。 […]

玉米
7年3次患癌都幸免于难!他关键做对了这一点!

7年3次患癌都幸免于难!他关键做对了这一点!

很多人谈“癌”色变,似乎罹患癌症,就意味着宣判死刑了。其实癌症早已不是不治之症,通过积极规范的治疗,可以实现长期生存。 7年3次患癌都幸免于难 9月28日,浙江杭州西溪医院微信公众号刊文分享了65岁的郑先生(化名)在7年内3次得癌都幸免于难的患者案例,强调早诊早治是关键! 郑先生在50多岁时,检查出“肝功能异常、肝内多发结节”,罪魁祸首是乙肝病毒。 “他当时虽看起来跟健康人没什么差别,自己也没感到任何不适。但乙肝阳性,且相关检查已提示到肝硬化早期,”郑先生主治医生浙江杭州市西溪医院肿瘤科主任余吉仙介绍。 余吉仙医生综合评估认为郑先生为肝癌高危人群,需进行抗病毒和抗纤维化治疗的同时定期随访,建议每3个月查甲胎蛋白(AFP,肝癌的特异性肿瘤标志物)及肝脏超声,每6个月查肝脏CT或核磁检查(MRI)。 郑先生非常认真对待病情,哪怕是一次次指标都显示正常,也没有丝毫放松警惕。余吉仙医生表示,按要求郑先生只需每3个月复查相关指标,但他每个月都会按时出现在她诊室。 杭州市西溪医院微信公众号图 “10多年,早就习惯了,也多亏了这个好习惯一次又一次救了我。”郑先生不禁感叹。 7年前,郑先生在定期随访B超时,发现肝内结节较前有增大,不过甲胎蛋白(AFP)正常,再进一步检查,明确诊断为早期肝癌。专家会诊后最终确定了射频消融的治疗方案。 “第二次是在4年前,也是在随访时B超发现的,肝内有新发结节,再次诊断为肝癌,又一次做了射频消融。” 第三次患癌发生在1年前,郑先生随访时发现甲胎蛋白略微偏高,同时CA199(肿瘤标志物-糖类抗原199)升高,总胆红素和谷氨酰转肽酶轻度升高,但开始B超和肝脏MRI检查未发现明显的肝脏占位性病变。 鉴于他已两次诊断肝癌,再结合各项检查,余吉仙医生建议进一步做PET-CT检查,结果真的是肝癌。于是,通过手术治疗,郑先生又一次摆脱了肝癌。① 他关键做对了这一点! 7年3次中招肝癌,每次都有惊无险。余吉仙医生表示,主要归功于患者自己。 “从第一次确诊肝癌以来,他的生存期已超过7年,关键在于早诊早治,规范的随访治疗。”余吉仙坦言。 余吉仙医生指出,门诊中经常会碰到一些病人,平时不规范检查,等出现上腹部疼痛等不舒服时才检查,一检查发现晚期肝癌了,失去了最佳治疗机会,生存期一般就不超过1年了。 余吉仙医生解释,“乙肝→肝硬化→肝癌”是多数肝癌患者的疾病进展路径,只有规范的随访治疗,才能及时捕捉到恶变的信号,进而以最小的代价阻止悲剧的发生。 万一不幸中招也不必绝望,“癌症不是绝症,通过科学的治疗,跟慢性病一样,关键是患者要跟医生一起做好应对和管理。”余吉仙医生说。     本文出自: 2022-09-28杭州市西溪医院《7年3次得癌,蒸蒸日上的事业被按下暂停键,杭州老板却说自己“幸运”》  

玉米
重磅!癌症患者「告别」重复检查!3月1日起「医疗机构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实施,患者们有福了!

重磅!癌症患者「告别」重复检查!3月1日起「医疗机构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实施,患者们有福了!

喜大普奔!癌症患者们迎来了一个天大的好消息:国家卫生健康委等多个部门联合印发了《医疗机构检查检验结果互认管理办法》,明确自2022年3月1日起,各级医疗机构均需开展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工作。   我们平常都说“新闻越短,事情越大”,短短几个字的医疗新闻,就给癌症患者们带来了天大的好消息。所谓的“医疗机构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到底好在哪里,值得我们如此欢欣鼓舞?这些都要从癌症患者的就医难题说起。 1 患癌就医 到底什么最麻烦? 这个问题每位病友都有自己的答案。有人会觉得是“名医”的挂号最难,有人会觉得是“买药贵买药难”。但在所有的答案当中,有一项就诊的难题,绝对在所有患者心目中都榜上有名: 癌症就诊前的各项检查,最难! 为什么这么说?我们来模拟两个场景,相信大家都能感同身受: 01 小张在一次常规体检中发现肝部出现了一个可疑阴影,体检医生告诉他这是个恶性肿瘤的可能性非常大,必须到专科医院检查排除风险。于是慌张的小张四处打听,挂上了本地最权威的肿瘤医院专家号,希望尽快得到确诊。   来到医院,专家仔细看了小张体检的片子,告诉小张:“初步病情确实很像肝癌,这样吧,你先完善几个检查再来找我,如果片子还是有阴影,咱们就尽快住院。血液检查比较快,但核磁人比较多,最快也得下周才能做上。”   小张不解:为什么体检时已经做了影像检查,还要再做相同的影像检查呢?专家答复因为体检机构做的影像质量不高,需要重新检查确认结果。心急如焚的小张不得不多等待了一个多星期的时间,才把所有检查完善好。 02 终于等到所有检查都结束了,小张不幸被诊断为晚期肝癌,急需进行肝癌的一线治疗。在本地的肿瘤医院就诊,得到治疗方案后小张却觉得不太满意,觉得应该找更加权威的医生给出诊断意见更安心。   于是,花了不少功夫,又浪费了不少时间,小张终于挂上了一位全国顶尖肝癌“大咖”出诊的门诊号,整理好所有病例资料后从家乡坐三个小时飞机来到医院。谁知,刚见到专家后,没问几句就给出了这样的诊断意见:完善相关影像学检查后给出治疗方案。   小张更迷惑了:辛辛苦苦等了这么久的专家号,就这么两句问诊就结束了?更离谱的是,刚刚做完的影像检查要再做一遍?由于是全国顶尖的肿瘤专科医院,影像检查已经排到了半个月后!   而这一切,距离最初发现癌症时已经过去了近两个月,做了三次“相同”的检查,花费了上万元的相关费用,才拿到了满意的治疗方案。所有问题的症结,都在“重复检查”上。 当然,小张的例子只是我们举出的一个极端情况,但相信有不少病友都或多或少遭遇了相似的问题,来回折腾耽误了大好的治疗时机。   2 “检查检验结果互认” 究竟要怎么实现?   在我们刚刚举出的小张的例子中,如果能实现三家医疗机构互相认可检查结果,所有的问题都能迎刃而解:不必再进行三次相同的检测,少受了CT的辐射、节省不少治疗费用不说,医疗机构的检测压力也能大大降低,患者们进行影像检测再也不用排那么长的队了。   而这一切,正是此次国家卫生健康委等多部门联合印发的《医疗机构检查检验结果互认管理办法》(以下简称“管理办法”)想要实现的。   根据《管理办法》要求,各级医疗机构可以互认的“检查结果”包括通过超声、X线、核磁共振成像、电生理、核医学等手段对人体进行检查,所得到的图像或数据信息;   “检验结果”则是指对来自人体的材料进行生物学、微生物学、免疫学、化学、血液免疫学、血液学、生物物理学、细胞学等检验,所得到的数据信息。   不管是规定中的检查结果还是检验结果,均与癌症患者在就诊时需要的准备的检查内容高度一致。可以说,这项《管理办法》是癌症患者的“专属利好”。 而实现检测结果互认的标志也很有意思:3月1日起,检查检验互认的“标志”,将明明白白的写在患者的报告单上。 随着《管理办法》的开展,医疗机构检查检验结果互认有一个统一的标志:HR。 如果某医院的某项检查检验经国家或地区质量评价合格后,这个医疗机构就会在报告单上注明“互认范围+互认标识”。 例如“全国HR”,就说明这项检查检验结论会在全国范围所有的医院之间互认,“上海市静安区HR”则意味着这项结论在上海市静安区各医院之间互认。 对于癌症患者而言,要选择就医医院就变得非常简单:尽量选择全国HR的医院,以方便未来需要多方问诊时减少不必要的麻烦。 3 “检查检验结果互认” 最理想的预期,与面临的严峻挑战 当然,目前国家颁布的《医疗机构检查检验结果互认管理办法》尚处于推广普及实施中,预计到真的普及到各个地区的各大医院,还有一定的时间要等待。 在部分地区(例如贵州省)的新闻中明确提到:到2022年底前,要实现所有二级医疗机构全部实现检验检查结果互认。 检验检查结果互认当然是个好事,但放在临床治疗中,特别是在癌症患者的治疗中,我们可能还会面临不少挑战: 一方面是医生可能会面临更多的诊断难题: ● 不同医院之间的设备优劣,检测人员的经验能力确实并不相同,对于医生而言看惯了本院的检查结果,忽然必须要接触外院的检查结果,势必有一个适应的过程;而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就代表着必须无条件相信其他医疗机构的检查结果,从而在诊疗阶段加大了误诊的风险; ● 癌症病情存在时效性,有时短短一两周的时间,患者的病情就可能会出现翻天覆地的变化。当医生面对患者拿着一份两个月前“全国HR”的检查单,很难与患者沟通解释再需要进行重复检测的原因。 对患者而言,同样存在一定的不利因素:当某位患者正处于病情的快速进展期,急需更换新的治疗方案时,肿瘤医生因为顾虑检测结果互认的问题,根据患者过去的影像片子做出诊断,那带来的后果不可设想。 […]

小D
肿瘤患者的检查和治疗应该变得更轻松简单

肿瘤患者的检查和治疗应该变得更轻松简单

我做科普的目的之一,除了想让患者的治疗更规范和更安全之外,还想让整个治疗过程相对更简洁和方便。目前有很多患者罹患肿瘤在接受治疗期间,经常是三天两头往医院跑,不停地接受各种检验、检查和治疗。尤其是住的离医院较远的患者,跑一趟有时可真是不容易,此外,对于一些高龄且行动不便的患者,去一次医院对患者本人和家属也都是一次考验。 医生应该尽量减轻这种负担,这样患者可以尽可能少跑医院,生活质量也显然会更高。在临床上,由于一些医生对肿瘤的了解和对治疗的认识不足,经常做出一些不太合适的决策,造成患者频繁的去医院。 我简单罗列几点: 1.  有医生要求患者化疗后3天一次血常规和1周一次肝肾功能。事实是,只要不是很强烈的三药联合化疗,90%以上的患者并不需要如此频繁的复查,例如消化道肿瘤的双药化疗方案,1周一次血常规和三周1次肝肾功能足够。患者完全可以在治疗间期去附近社区医院查血常规,携带短效升白针回家,必要时打针即可。 2. 有医生强制要求所有化疗患者必须做PICC,不做不进行化疗,这是赤裸裸存在的霸王条款,因为很多情况下化疗并不需要置管输液。PICC置管后需要每周冲管换膜,一旦合并出血或局部皮疹甚至1-2天换药一次,很麻烦,也存在小的血栓和感染的风险。大多数患者可以选择扎手,除非血管条件太差或者化疗方案确实需要置管的。 3. 有医生要求所有的术后患者进行3月一次的CT或核磁复查。实际上绝大多数患者术后每半年到1年复查一次就可以。 4. 此外,还有以前写过的,存在滥用化疗、靶向和免疫治疗。有些患者明明术后可以什么都不治疗,或者短疗程治疗即可,此后每半年来一次医院复查就行。但却被错误使用了不需要的治疗。这些治疗往往又可能出现多种副作用,由于这些副作用患者又要频繁去医院就诊治疗。所以有时候会出现恶性循环。 所以, 医生应基于患者的生活质量出发, 甚至在选择化疗方案或其它治疗方案的时候,在相同的疗效下,需要选择尽可能简单和方便的方案。如果严格按照一些医生的要求执行,患者去医院的频率可能会显著增加。但实际是完全可以显著减少,同时,这样可以节省不少的医疗资源,医院也许不会那么拥挤。 最后,再强调两点: 1. 我以前罗列过出现哪些情况下患者存在风险(比如化疗之后,如果有48小时以上患者进食很差且出现乏力虚弱,必须及时去医院进行检查和对症补液治疗等情况),这时候必须尽快去医院就诊,别该去的不去,不该去的老去医院,这不科学。 2. 可疑出现复发征象时,需要缩短间隔到3月上下。比如肿瘤标记物的异常升高或者末次复查发现可疑的结节或肿物。   注: 有的医生要强行辩解按照常理明显是3个月复查更好,能早发现早处理。很遗憾,这只是医生自己的想象或者是持有的不对的经验,权威指南有明确的对肿瘤术后复查的间隔建议。因为已经证实更频繁的复查对患者无法带来益处,我就不贴指南和文献了,有需要的可以自行查阅(这里贴一个以前写的关于指南推荐的结肠癌术后规范化检查方式的链接)。3个月的复查间隔,通常是在晚期患者上才需要。术后太频繁复查没意义,经常只是多接受一些射线罢了。  

半夏
CT报告看不懂咋办?这份检查小知识请查收,教你快速读懂!

CT报告看不懂咋办?这份检查小知识请查收,教你快速读懂!

一文让您看懂CT检查报告!

小D
肺癌患者化疗之前,需要做哪些检查?

肺癌患者化疗之前,需要做哪些检查?

化疗是癌症治疗最重要的方式之一,从最开始利用氮芥治疗淋巴瘤,到现在明确的适用于各种癌症的化疗方案,都说明了化疗在癌症治疗中的地位只增未减,有些癌症甚至可以通过化疗达到治愈的效果。 肺癌也不例外,化疗是肺癌治疗的一大基石,很多患者总是谈“化疗”色变,其实化疗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可怕,但是化疗的副作用仍然不可小觑,因此临床医生在准备给病人实施化疗前,都会进行各种各样的检测。 那么肺癌患者化疗前,需要做哪些检查呢? 1 一般查体 一般查体包括很多项目,包括检查患者体温、脉搏、血压、呼吸频率、心律等,另外还包括患者的体重和身高,前者是对患者整体生命体征进行评估,如果有异常的生命体征,需要查找原因,如体温升高可能提示有炎症,如心律增快可能提示患者的心脏是否有异常。而体重和身高则是为化疗药物的剂量计算做准备,化疗药物不同于其他内科药物,它的剂量是需要根据病人身高体重得到的体表面积进行计算的,因此患者在每次进行化疗前都要测量身高体重。 通常情况下,患者的体表面积不会有太大的差别,但是对于那些短期内极具消瘦的患者,其体表面积可能会发生很大的改变,因此一般查体也是极为重要的检查项目。 2 血常规 所谓血常规其实简单地说就是检测我们人体外周血内的各类血细胞含量。化疗药物在抗癌治疗的同时,对正常组织有一定的损害作用,大多数抗癌药物都可引起骨髓抑制,也是化疗药物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之一,观察化疗引发的骨髓抑制最简单的方法,是通过检查外周血象即血常规来明确,一般主要是看血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的情况。 化疗前检查血常规,主要是了解白细胞及其他各种血细胞是否正常,如果血色素低于正常,差距不大时通常不影响化疗的进行,但也需要长期的治疗干预去纠正贫血,比如通过饮食调整和服用升血药物等,一旦低于60g/L就已经达到了需要输血的情况,此时是肯定不能进行化疗的;白细胞低于4.0×109/L、血小板低于80×109/L时暂缓化疗,查找原因;如果白细胞数值很低,甚至还需要通过升白细胞的药物进行治疗。 化疗的过程中也要经常检查外周血象,当白细胞低于3.0×109/L时,要立即停止化疗,并给予升血治疗,以防骨髓衰竭。另外对于曾用过放疗或化疗者应严格进行血象检查,必要时做骨髓穿刺,了解造血功能,适当减少用药量。 3 肝功能 血液中转氨酶水平增高为肝功能损害的标志之一。有一些化疗药,如紫杉醇、奥沙利铂等需要在肝脏内进行代谢。因此,化疗后可出现不同程度的肝细胞损伤,即发生肝脏毒性反应,引起肝功能损害,转氨酶升高,可表现为肝区疼痛、厌油、黄疸、肝脏肿大、胆红素升高等,严重时可导致肝硬化、凝血机制障碍等后果,化疗前了解患者的肝功能情况,以便于制定化疗方案,避免应用对肝功能损害较大的化疗药物。一旦化疗前或化疗中出现轻度的转氨酶增高,应该服用保护肝脏、降低血屮转氨酶水平的药物,同时适当化疗药物的剂量。如果转氨酶明显增高,则应立即停止化疗,同时静滴葡萄糖液及大剂量维生素C等。 4 肾功能 肺癌化疗药物中的铂类化疗药,例如常用的顺铂会导致肾功能损害,主要因为这类药物的代谢产物会通过肾脏排出,而这个过程会产生毒性作用而导致肾脏或膀胱受到损害,因此在化疗前需要监测肾功能,如果肾功能不好,要慎重使用或避免使用同类药物。 一般可用来观察的肾功能指标是肌酐。对于需要使用铂类药物治疗的肺癌患者,为防止出现肾功能损害,临床医生常常会通过水化来进行预防,水化其实就是通过大量输注液体或饮用大量的水,加快和促进肾脏对化疗药物及其代谢产物的排泄功能,以防止其在肾脏蓄积引发肾功能损害。 5 大小便常规 大小便常规同样是患者化疗前的基本检查项目,很多患者会疑问为何要检查大小便,其实大小便常规也可以很简单地反映一些泌尿系统和消化系统的问题,肺癌的化疗药物中有会引发肾功能损害和消化道反应的药物,而小便常规检查也可以反应出肾脏有无损伤,例如可能出现尿蛋白、管型尿等。因此也是一个很有必要的检查。大便常规可以粗略评估患者消化系统功能,有些化疗药物会引发腹泻,在我们无法区分是由药物还是其他因素引起的腹泻时,大便常规检查可以做出初步的判断。 6 心电图 心电图也是肺癌患者化疗前需要检查的必备项目之一,目的是为了评估心脏情况。肺癌化疗药物中紫杉醇有一定的心血管系统不良反应,有<3%的患者会出现心动过缓,在这种情况下,心电图检查就显得尤为必要。可以发现有无心律失常、ST-T改变、QT间期延长等表现。特别是对于既往有心脏基础病的患者来说,心电图检查可以初步监测患者的心脏情况,是临床最基本最简单的操作。对于化疗的患者来说,特别是一些患者需要经历同期放化疗时,心电图检查显得更有必要了,因为肺癌放疗会对心脏产生损害,心电图一旦出现异常,需要及时处理。 因此,无论是肺癌患者还是其他癌症患者来说,尽管每次化疗前的检查都很繁琐而且也会让患者感到疑惑是否需要做这些检查,但是通过上述讲解,我们知道了检查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及心电图等是非常有必要的,是为了全面了解患者的身体情况,制定个体化的化疗方案。不仅仅是在化疗前,化疗中、化疗后也要适时做这些检查,以便了解病情的变化,及时给予适当的处理。 “以上信息仅供您参考。如有任何问题,请咨询医疗卫生专业人士” 参考文献: [1].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临床化疗专业委员会,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支持治疗专业委员会. 中国肿瘤化疗相关贫血诊治专家共识(2019年版)[J]. 中国肿瘤临床, 2019, 046(017):869-875. [2].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临床化疗专业委员会,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支持治疗专业委员会. 中国肿瘤化疗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症专家诊疗共识(2019版)[J].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2020, 012(001):51-58. [3].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指南工作委员会. 肿瘤放化疗相关中性粒细胞减少症规范化管理指南[J]. 中华肿瘤杂志, 2017, 39(011):868-878.   CN-68925

小D
37岁,年入百万,查出胃癌

37岁,年入百万,查出胃癌

医生说:都是这些坏习惯害了他

小D
肿瘤医生从业18年,卵巢癌患者常问我这11个问题

肿瘤医生从业18年,卵巢癌患者常问我这11个问题

干货收藏,建议转发。

小D
40多岁,胃肠检查该排上日程了!

40多岁,胃肠检查该排上日程了!

做胃肠镜,没你想象中可怕

小D
每18秒就有1人确诊,这个病居湖北女性癌症首位

每18秒就有1人确诊,这个病居湖北女性癌症首位

乳腺癌已经成为女性癌症发病率最高的疾病,并趋向年轻化。

小D
身上的结节、息肉、囊肿……到底谁才是癌症的“定时炸弹”?

身上的结节、息肉、囊肿……到底谁才是癌症的“定时炸弹”?

正确看待,不过分担忧,也别掉以轻心

小D
患癌后幡然悔悟,给所有人敲响警钟!

患癌后幡然悔悟,给所有人敲响警钟!

不要患癌后再后悔!

小D
一位肿瘤医生对家人患癌去世的8点感悟!值得所有人看看

一位肿瘤医生对家人患癌去世的8点感悟!值得所有人看看

肿瘤一定要早发现早治疗

小D
女儿陪患肺癌母亲300多个日夜,总结出这份抗癌攻略!

女儿陪患肺癌母亲300多个日夜,总结出这份抗癌攻略!

不断学习,用细心和冷静的头脑帮助母亲选择了最适合的治疗和康复方式

小D
“医生,就要做肺部手术了,我应该做点啥准备?”

“医生,就要做肺部手术了,我应该做点啥准备?”

术前患者和家属必做准备工作

小D
乙肝携带者肝癌检出率60%!?

乙肝携带者肝癌检出率60%!?

真的不麻烦

小D
中国5大高发癌症早期筛查指南(2016版)

中国5大高发癌症早期筛查指南(2016版)

癌早筛,吃比治更重要。

小D
X光、CT、核磁,如何选择?

X光、CT、核磁,如何选择?

很多病友在遇到突发状况时不知道选择何种检查方式,洋葱搜集了一下不同检查方式针对观察身体不同部位的优劣,供大家参考。

小D
扫描下方二维码回复 666 获取解锁验证码
步骤:[ 打开微信]->[ 扫描上方二维码]->[关注"三阴姐妹互助圈"公众号输入 666 获取验证码],即可永久解锁本站全部文章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