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筛查

筛查

210万人大数据竟显示筛查没用!早癌筛查到底还要不要做?

210万人大数据竟显示筛查没用!早癌筛查到底还要不要做?

癌症筛查是防癌的一大利器,它可以发现尚处于早期、很容易治愈的癌症或癌前病变,大大降低相关癌症的死亡率。   但在去年8月,挪威奥斯陆大学一项研究却认为当前大部分癌症筛查都没什么意义[1]。半年多来,这一结果也在医学界引起了不小争论。 6种癌症筛查,竟只有1种有用 奥斯陆大学这项研究综合分析了18项癌症筛查的随机临床试验,共2111958名受试者,涵盖4大癌种的6种不同筛查方式。所有被纳入的研究随访时间都在10年以上。 分析结果显示,这些筛查方法大多可见降低死于相应癌症的风险,但除乙状结肠镜外都不能有效降低全因死亡率:   ● 乙状结肠镜筛查可降低2%的全因死亡风险,相当于延长110天预期寿命; ● 乳房x光和粪便潜血筛查对全因死亡率几乎没有影响,预期寿命延长为0; ● 结肠镜、PSA和低剂量CT筛查分别存在延长预期寿命37天、37天和107天的趋势,但没有达到统计学要求。   仅有乙状结肠镜筛查能显著延长寿命 也就是说,研究中涉及的6种癌症筛查方式,仅有乙状结肠镜一种可以显著延长预期寿命。 筛查为什么会“没用”? 造成筛查“没用”的原因有很多,首先就是能在筛查中获益的其实是少数。 以美国国家肺癌筛查试验的数据为例[2],第一轮筛查共有24715名重度吸烟者或前重度吸烟者参与,6901人筛查结果呈阳性,其中168人确诊为肺癌(另有18名筛查为阴性者确诊肺癌)。通过筛查发现的肺癌患者仅占参与筛查人群的0.68%。 筛查中发现的肺癌患者仅占参与筛查人群的0.68% 其次,筛查带来的风险也需要重视。这里既包括筛查本身的风险,如结肠镜造成的肠穿孔;也包括筛查发现异常后进一步检查治疗带来的风险,如活检造成的出血和感染;还有筛查或确诊癌症造成的紧张、焦虑等不良情绪。 而且,筛查的风险很可能被低估了。最近宾夕法尼亚大学一项研究就显示,真实世界中肺癌筛查并发症的发生率比原先临床试验中的发生率高了近1倍,主要并发症(如肠梗阻、心脏骤停等)的发生率高达9.4%[3]。 对每一位参与筛查的人来说,这些风险其实并不大,但受影响的人很多,远远多于能在筛查中发现癌症并获益的人。筛查所降低相应癌症死亡率所带来的获益,很可能会被这些筛查带来的风险抵消掉相当一部分。 最后,还有些癌症本身预后就很好,比如前列腺癌以及研究中没有涉及的甲状腺癌。这些癌症发展缓慢,恶性程度不高,很少危及到患者生命,有“轻松癌”之称。即使通过筛查早期发现了这些癌症,也很难带来生存的获益。 乳腺癌近些年似乎也有类似的趋势。这种癌症本身治疗效果较好,而且位置靠近体表,即使不筛查通常也相对容易发现。在挪威一项分析中,乳房x光筛查反倒会造成质量调整生命年的损失[4]。 不过研究人员也并不主张放弃所有的癌症筛查,研究中结肠镜筛查和低剂量CT筛查未能显著延长预期寿命也有可能是因为样本量仍然不足。但无论如何,更加准确的评估癌症筛查带来的获益和风险是有必要的,毕竟能夺走我们生命的不只有癌症。     参考文献: [1]. Bretthauer M, Wieszczy P, Løberg M, et al. Estimated lifetime gained with cancer screening tests: a meta-analysis of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s[J]. JAMA Internal Medicine, 2023, 183(11): 1196-1203. [2]. […]

小D
2024年中国癌症数据出炉:肺癌一骑绝尘,甲状腺癌异军突起,这些防癌措施你应该知道!

2024年中国癌症数据出炉:肺癌一骑绝尘,甲状腺癌异军突起,这些防癌措施你应该知道!

对于癌症,我们总会有着各种或主观或客观的认知,坊间也流传着不同的看法。你可能会有这些疑问: 周围患癌症的人为什么越来越多了? 都在说吸烟有害健康,那么肺癌会是第一大癌症吗? 正常人应该如何预防癌症呢?   所有的这些疑问,大数据都能给我们最准确的回答。但要完成一项覆盖14亿人的癌症数据大筛查,其中的难度可想而知! 近日,一项我国癌症研究领域最重要的报告发布了:国家癌症中心基于全国肿瘤登记及随访监测最新数据,在全球顶尖期刊《JNCC》上发布了2022年中国恶性肿瘤疾病负担情况。 这是中国整体癌情最权威详尽的报告,其中的信息量巨大,与每个家庭的防癌、抗癌需求都息息相关,今天我们就集中解读几个重点。   1 全球第一的癌症负担 中国作为一个传统的癌症大国,所面临的癌症负担“亚历山大”。从2000年开始,我国每年的癌症新增人数及死亡人数就已经多年稳居全球第一了。 不仅如此,新发癌症病例的人数还在在快速增长。 举个例子:2015年,我国新发癌症病例数为429万人,而来到2022年,这个数字就变为了482万人。短短7年间,我们新增的癌症患者就多了近53万人,相当于增加了12%以上! 所幸,我们新增的癌症死亡病例数是有所下降的,由2015年281万人降至2022年的257万人。 从上面的数据来看,我们可以很容易得出一个结论:我们的癌症发病人数还在不断升高,但死亡人数开始出现了下降趋势。 只看新发癌症病例人数的大幅增加,大家可能还会有些恐慌情绪,实际上大可不必,把两组数据结合来看,这反而是个大好事! 癌症发病人数的升高 为什么我们的发病人数在持续增加?这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我们的人口老龄化问题正在日益严重。在很多科普中,我们都在反复强调:年龄才是影响癌症发病的最主要因素。下面是2015年不同年龄阶段的癌症发病率: 在2022年,同样有着相同的趋势: 可以看到,大于60岁的中老年人,罹患癌症的概率几乎是30岁以下年轻人的40倍!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加剧,带来的自然是癌症发病率的不断升高。   癌症死亡人数的下降 而新增癌症死亡病例数的下降,则真正让我们看到了这些年来防癌、控癌所取得的实际意义! 决定癌症死亡率的最主要因素是癌症的分期,越早发现癌症,死亡率就越低。在很多癌症类型中,I期的五年生存率超过90%,IV期(即晚期)的五年生存率不足10%。 越来越多的癌症被发现在早期,得到妥善根治性治疗后成为癌症康复者,带来了我们新增癌症死亡人数的下降。 总而言之,这一次的癌症大数据告诉我们:我们的防癌控癌工作有了巨大的提升!中国的人群整体更加长寿了,癌症筛查的意识也大幅增加了,癌症的治愈率也有了客观的提升。 2 不同癌种的变化状况 「一骑绝尘」的肺癌发病人数与死亡人数 虽然在癌症的整体数据上有了一定的向好趋势,但如果涉及到不同的具体癌症类型,我们依然面临着非常严峻的癌情。 这一次的癌症报告中,国家癌症中心用了一个很有意思的针状统计图。可以看到肺癌就如同一根突出的「刺」,扎在了我们的癌症发病人数及死亡人数统计图中。 2022年中国癌症发病病例数统计 2022年中国癌症死亡病例数统计   2022年,中国肺癌的发病人数比第二名结直肠癌和第三名甲状腺癌相加起来都高;而死亡人数甚至接近于第二、三、四名死亡人数之和。 无论是发病人数还是死亡人数,肺癌这样的「一骑绝尘」的趋势都非常令人担心,也更显得肺癌的防治与筛查非常重要。 在调查数据中,全国31个省(市、区)中,共有28个省(市、区)肺癌排名第一。仅有西藏、甘肃、青海三个省份肺癌的发病率「屈居第二」。 说起诱发肺癌的原因,涉及到的因素多种多样,烟草、大气污染、遗传基因等因素都是其易感原因。但烟草,绝对是肺癌最大的致癌因素。中国男性和女性肺癌死亡的24%和4.8%可归因于吸烟。 关于烟草给我们带来的危害,具体可以参考文章:“致命”烟草:夺走160万人的生命,有人依然甘之如饴 值得一提的是,美国通过大面积禁烟,从2018年起,就让美国的癌症患者出现了史无前例的首次下降,并持续至今。这一点经验值得我们学习。 当然,即便是现在我们国家已经在推广禁烟政策,要真正看到它对患癌人数产生有意义的下降,可能仍需二十年时间。(烟草对人的影响是长远的,美国自1990年以来开始推行禁烟政策,直至2018年方才看到患癌人数的下降) 因此,对于现在的我们而言,更有意义的措施是积极“勤筛查、早治疗”,推荐40岁以上的群体,特别是有吸烟史的群体每半年至一年进行一次肺部的低剂量螺旋CT体检,可以很大程度上降低晚期肺癌的风险。 值得重视的甲状腺癌 另外,在这次最新的癌症数据中,还有一个值得我们重点关注的癌症类型:甲状腺癌。从2000年开始,甲状腺癌的发病人数就以每年20%的增速在猛涨,到2022年,甚至一跃成为了我国排名第三的癌症类型,这样的高速增长非常不合常理。 虽然患者数量一直猛增,但却有个诡异的情况:甲状腺癌的死亡人数毫无变化,在刚刚的癌症类型死亡人数的图上,我们甚至压根就看不清甲状腺癌那条线,因为太少了!这再次证明了,中国甲状腺癌的诊治还是存在过度诊断和治疗问题! 针对甲状腺癌,我们一直在进行科普:只有这类癌症,医生才会劝你『放弃治疗』 也提示大家针对甲状腺结节的处理一定要谨慎,如果不是高危人群,一定不要盲目全切。概率上来说,这样的东西绝大多数不会致命,但治疗100%会影响后续的生活质量。 3 扎心的一生癌症发病率   过去,我们一直认为癌症是个小概率事件,在这次的癌症大数据统计中,国家癌症中心给出了科学的患癌概率。 首先说2022年当年的: 2016年,全国恶性肿瘤合计发病率为201/10万,也就是说10万人中约有200人会罹患癌症。其中男性恶性肿瘤发病率为209/10万,女性恶性肿瘤粗发病率为197/10万。 这个数据乍一看并不高,每5万人里才有1个「倒霉蛋」,似乎让人安心了很多…… […]

小D
国产技术“遥遥领先”! AI智能识别这类癌症准确度超99%, 高效筛查患者获益

国产技术“遥遥领先”! AI智能识别这类癌症准确度超99%, 高效筛查患者获益

最近,两款中国自主研发的抗癌药迎来高光时刻,登陆美国售价暴涨30倍,狠狠收割了一波美国资本。 而在癌症的预防上,中国技术也实现了“遥遥领先”。由阿里达摩院开发的大数据模型PANDA,仅需胸部或腹部的CT平扫就可以识别早期胰腺癌等胰腺病变,灵敏度和特异性分别高达92.9%和99.9%[1],首次让一般人群的胰腺癌筛查成为可能。 而且CT平扫可以说是医院里最常用的影像学检查之一,甚至一些体检套餐里都有。将来这些CT数据都可拿去让PANDA筛一下有没有胰腺癌,对患者几乎没有任何额外的成本。目前,已有1名G1期胰腺神经内分泌瘤患者通过PANDA获得了治愈的机会。 胰腺癌是当之无愧的“癌中之王”。哪怕科学发展到了现在,免疫治疗、靶向治疗、ADC等新疗法层出不穷,我们对于胰腺癌依然没有什么好办法,5年生存率只有12%。 但如果能在早期发现的话,胰腺癌也没有那么可怕。在一项针对胰腺癌高危人群的筛查研究中,通过筛查发现的胰腺癌患者中位生存期达到了9.8年,远长于筛查外发现的患者的1.5年(「癌症之王」胰腺癌中位生存突破9.8年! 患者们靠的是这个「秘籍」!)。 只不过胰腺癌的筛查,每年都要进行一次MRI和一次内镜超声,成本实在过于高昂,实在难以推广到一般人中。 相比之下,CT检查,尤其是无需造影剂的CT平扫就便宜多了,甚至很多体检套餐里都有胸部或腹部的CT平扫。但即使对于经验丰富的影像科医生来说,从CT平扫中识别早期的胰腺癌也极具挑战性,不过AI技术的发展让CT平扫筛查胰腺癌成为了可能。 针对胰腺癌位置隐匿,在平扫CT图像中无明显特征的问题,达摩院团队创造性的采用了“知识迁移”的训练方式,结合增强CT中胰腺癌的特征,建立了深度学习模型PANDA,可以检测胰导管腺癌(PDAC)、胰腺神经内分泌瘤(PNET)等8种不同的胰腺病变。在几个不同的验证队列中,PANDA都表现出来很高的灵敏度和特异性。 PANDA模型 在由108名PDAC患者、67名非PDAC患者和116名健康人组成的内部测试队列中,PANDA识别胰腺病灶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分别为94.9%和100%,识别PDAC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分别为92.6%和97.3%,其中识别I期患者和II期患者的灵敏度分别为97.1%和96.2%。 相比于影像科医生的平均水平,PANDA识别胰腺病变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分别提高了14.7%和6.8%,识别PDAC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分别提高了34.1%和6.3%。相比于15名胰腺影像专家读取增强CT,PANDA通过CT平扫识别PDAC的灵敏度和特异性也分别提高了13.0%和0.5%。 33位影像科医生读CT平扫(左)、15位胰腺影像专家读增强CT(中)和PANDA读CT平扫(右)对2例早期胰腺癌(上、中)和1例自身免疫性胰腺炎(下)的识别对比 由于胸部CT是临床中最常见的CT影像,研究人又测试了PANDA使用胸部CT识别胰腺癌的能力。在63名PDAC患者、51名非PDAC患者和378名健康对照的胸部CT影像中,PANDA识别胰腺病变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分别为86.0%和98.9%,识别PDAC的灵敏度则高达92.1%。 而且,胸部CT有时并不能完整覆盖胰腺,胰腺的病灶有时会在CT视野之外。但PANDA依然可以通过胰管扩张等次要特征,识别出了75%的视野外PDAC病例。 PANDA可以通过胰管扩张等外部次要特征识别图像外的PDAC 接下来,研究人员又在两个真实世界队列中检测了PANDA识别胰腺病变的能力: ● 第一个队列共纳入16420人,PANDA识别胰腺病变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分别为84.6%和99.5%,识别PDAC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分别为95.5%和99.9%。其中,PANDA还发现了26例临床未发现的胰腺病变,受疫情影响仅一人同意进一步检查,最终经手术证实为G1期PTEN。   ● 第二个队列共纳入4110人,并采用了假阳性率更低的PANDA plus模型,在灵敏度不变的前提下,将胰腺病变和PDAC检测的特异性都提高到了99.9%。 真实世界队列中PANDA发现的胰腺病变 目前,PANDA已经在医院、体检等多场景被调用超50万次,假阳性率低至0.1%,完全满足在一般人群中开展胰腺癌筛查的要求。 而除了胰腺癌之外,达摩院的AI模型还在食管癌、肺癌、乳腺癌、肝癌、胃癌、结直肠癌等多种癌症的筛查上取得阶段性的进展。将来或许仅需1次普通的CT平扫,就可以筛查所有的癌症。 参考文献: [1]. Cao K, Xia Y, Yao J, et al. Large-scale pancreatic cancer detection via non-contrast CT and deep learning[J]. Nature Medicine, 2023: 1-11.      

半夏
一次筛查,带出两种早期癌症:美国护士幸运战胜癌王,根源竟是臭名昭著的「癌症基因」

一次筛查,带出两种早期癌症:美国护士幸运战胜癌王,根源竟是臭名昭著的「癌症基因」

患癌十分不幸,同时身患两种癌症则更加不幸。但如果这两种癌症还都处于早期,又可以说是不幸中的万幸。   美国新泽西州的护士Becky Dicker就是一个“万幸”的人,同时患有乳腺癌和胰腺癌,却都在早期发现。而她的“万幸”其实来自对肿瘤预防的重视。 Becky Dicker 生于“癌症家族”,主动预防癌症 Becky并非她家中第一个患癌的人,她的母亲、兄弟和叔叔都曾患过黑色素瘤。2010年时,Becky的姐姐又被诊断出早期乳腺癌,并在基因检测中发现了BRCA2突变,这才揭开了家里多人患癌的谜团。而Becky本人不幸也携带了BRCA2突变。 这一突变会大幅增加乳腺癌、卵巢癌,以及其它多种癌症的风险。好莱坞著名影星安吉丽娜朱莉就是因为发现了同系的BRCA1突变,主动预防性切除了自己的双侧乳腺和卵巢。 作为护士的Becky也做出了同样的选择,很快预防性切除了自己的卵巢,但预防性切除乳腺的手术却因为种种事情耽搁下来。不过Becky也因此参加了BRCA2乳腺癌筛查监测计划,每半年交替进行一次乳腺x光检查和乳腺MRI检查,12年来一切安好。 筛出乳癌,带出胰癌 时间来到2021年,在3月的一次例行乳腺MRI检查中,Becky的右侧乳腺被发现有一个肿块,后被确诊为导管原位癌。Becky对此并不震惊,只是为自己没能在发生乳腺癌前预防性切除乳腺感到有些失望。 很快,Becky决定在切除乳房后进行腹壁下动脉穿支重建术(利用腹部组织皮瓣重建乳房),并为此专门做了腹部增强CT,以确定使用哪根动脉来做重建,然而检查中却发现了另一个异常:Becky的胰头在增强CT中很亮,表明血流正常,但胰体和胰尾却是光滑黑暗的。 腹壁下动脉穿支重建术 为了以防万一,Becky又去拜访了一位胰腺癌专家,经内镜超声诊断为早期胰腺癌。在专家建议下,Becky接受了“三明治疗法”,先进行7轮化疗,然后手术切除了部分胰腺和脾脏,术后继续辅助化疗。 十分幸运的是,Becky的乳腺癌也在化疗中被同时消灭了。到2022年初,Becky从胰腺癌的手术和治疗中恢复过来,她决定立即进行乳腺的预防性切除和再造,把藏在体内多年的“定时炸弹”拆除。 后  记   到目前为止,Becky体内没有任何癌症的迹象,依然处于缓解状态。她十分感谢医疗团队帮她渡过难关,也将始终警惕下一个癌症的到来。 同时,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Becky也希望能提高人们对癌症预防和早筛益处的认识,把救了自己两次的好运传递给更多人,让更多人明白在早期诊断的乳腺癌或胰腺癌并不意味着死刑。     参考文献: [1]. https://www.cancer.net/blog/2023-12/how-early-cancer-detection-and-diagnosis-saved-my-life-twice-survivors-story    

小D
癌细胞人体「流浪记」:“打不死的小强”怎样在患者体内四处流浪落脚的?

癌细胞人体「流浪记」:“打不死的小强”怎样在患者体内四处流浪落脚的?

如果,此时我们设置这样一个评比:你的人生中,最灰暗的时刻是什么时候? 相信对于癌症患者而言,答案一定会是:确诊癌症的那一刻。 如果我们还要给这个答案加一个定语,那答案可能会是:确诊癌症,并且得知它是晚期的时候。 确实,日常生活中,我们往往笼统的将“癌症”视作一个类型的疾病,但往往忽略了它的复杂性。 事实上,不同的癌症类型(例如肺癌、肝癌、结直肠癌等),以及不同的分期(I、II、III、IV期,也可以理解为我们常说的“早期、晚期”),最终我们的治疗方式可能完全不同。 其中区别最大的,莫过于癌症的“早期”以及“晚期”了。 在临床上,我们有一套“TNM分期”来界定癌症的分期情况,在这套划分体系中: ● “T”代表的是原发肿瘤的大小、位置和浸润情况; ● “N”代表的是癌细胞淋巴结转移的情况; ● “M”代表的是癌细胞血液远端转移的情况。 而我们判断一位患者是否属于晚期,重点就在于癌细胞是否出现了远端的淋巴结转移,或是更干脆出现的血液的远端转移。 这对于癌症患者而言可谓生死攸关的问题。 那么,一个野心勃勃的癌细胞,是怎样狡猾的逃过人体限制,通过淋巴系统或血液系统出现在人体其他部位的呢? 接下来,我们就以一个癌细胞的视角,从出生到转移全过程给大家讲讲它的“人体历险记”。 癌细胞的出生 我们姑且把这个癌细胞称作“小帅”。 小帅原本是一个人体的正常体细胞。 我们知道,我们体内的细胞在微观层面每时每刻都在不断的分裂、复制,来维持着人体的正常运转。 小帅同样也在尽忠职守的不断工作、分裂复制着,坚守着自己的“本职工作”。 然而,尽管小帅十分努力,但它所属的主人却并没有珍惜细胞们的努力结果: 他抽烟、喝酒、熬夜,把所有不良的生活习惯都体验了个遍 于是,小帅所处的工作环境变得十分恶劣。时刻处在断电、缺水缺粮、天灾人祸的状态中。 偏偏在这样恶劣的情况下,以小帅为首的细胞们还得不断工作,分裂和复制,来保持躯体的正常运转。 即便是机器,在高强度的重复工作中偶尔也会出现错误,更何况是人体这样复杂又脆弱的精密组织。 于是,环境恶劣的情况下,在小帅不断复制与分裂的过程中,它开始不断的积累一些“基因错误”。 这些基因错误刚刚出现时,人体的免疫系统能够第一时间就发现小帅已经“黑化”,及时将这些“内鬼”消灭的; 但长期的不良生活习惯,已经让这具躯体的免疫系统不堪重负了。 于是,不断积累基因突变,第一个逃避免疫系统追杀的“黑化小帅”出现了。 它穿上了伪装的外衣,让虚弱不堪的免疫系统将其视为“自己人”,从而逃避了追杀。 “黑化”的小帅,已经不将正常的工作与秩序作为己任,转而开始疯狂的复制与繁殖,争夺人体养分,彻底陷入疯狂。 癌症的雏形就这样诞生了。   生长与转移 从癌症的雏形,生长到肿瘤体积大于1毫米(可以被CT等影像学发现的大小),往往需要很多年的时间。 但在这个过程中,由于这具躯体持续的不良生活习惯,以及没有定期癌症筛查体检的习惯,他错失了很多个消灭疯狂繁殖的“小帅”的最佳的时机了。 最后,当小帅因为侵犯人体组织,产生疼痛或是其他症状,彻底暴露在CT或是PET-CT等影像中的时候,已经露出它的阴险面目,转移得遍布全身,彻底在这具躯体中四处安家了。 那么,小帅是怎么生长与转移的? 首先,上文提到了小帅学会了伪装,让免疫系统认为“这是自己人”; 其次,“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小帅开始表达一种叫做VEG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引诱”人体的血管生长至它的身上,从而汲取血液中的氧气和其他营养物质; 最后,小帅开始从淋巴系统和血液系统向外拓展,最终占领整个人体。 转移第一站,人体淋巴组织 淋巴结是人体的过滤器,它会过滤淋巴、清除细菌和异物、产生淋巴细胞和抗体。 小帅的第一步行动,就是想办法脱离它原本生长的地方,随即附在淋巴管的外壁上,经由淋巴系统一起流动到新的淋巴结上。 当然,作为负担过滤器职责的淋巴结,小帅妄图通过它来转移可谓九死一生,绝大多数情况下都会被杀死,但时间一久,仍有“漏网之鱼”逃脱。小部分在淋巴结中落地生根,扩大规模;甚至逐渐向远端淋巴结扩散。 因此,小帅的淋巴结转移路线,一般是首先到达距肿瘤最近的一组淋巴结(第一站),然后依次在距离较远者(第二站、第三站),当肿瘤细胞在每一站浸润生长的同时也向同组内邻近的淋巴结扩展。 但是也有例外的情况,他也有可能直接向较远一组淋巴结(第二站或第三站)转移。临床上称这种转移方式为跳跃式转移。 当扩散仅限于附近的(区域)淋巴结时,癌症被定义为局部晚期;如果已经扩散到区域淋巴结之外,并且在远处的淋巴结或其他组织中发现,此时就认定为癌症的晚期。 转移的终极目标:血液转移 通过淋巴结转移,毕竟还是有很多限制:一是淋巴结过于危险,小帅的转移“九死一生”,二是淋巴结无法到达身体的每一处地点。 于是,“黑化”的小帅选择了它的第二个转移途径:血液。 正常情况下,小帅一旦离开它赖以生存的地点(附着物),如果在一两个小时内没有找到新的附着物,就会发生“失巢凋亡”,直接死亡。 但是小帅也有着不少应对的策略:为了避免失巢凋亡,小帅选择和兄弟们抱团取暖、互相依附,从而实现血液远端转移;有时会选择用血小板把自己包裹起来,也能产生远端转移的效果;在某些情况下,还可以携带肿瘤相关成纤维细胞一起“出走”,实现远端转移。 最近,研究者们甚至发现小帅可以利用人体细胞表面的“圆泡”来苟且偷生,促成自己的转移。总之,道路千万条,对小帅来说转移第一条。通过血液转移,小帅可以来到人体的每一个地方,并随之“安家落户”。   勤筛查、早治疗是应对癌症的最佳方式 […]

小D
创作音乐,直至生命最后一刻:与癌症和解的坂本龙一,燃尽了音乐生涯最后一个乐符

创作音乐,直至生命最后一刻:与癌症和解的坂本龙一,燃尽了音乐生涯最后一个乐符

音乐真的可以跨越国界,晚安,「教授」先生。 根据多家外媒发布的消息,日本作曲家坂本龙一先生于3月28日去世,终年71岁。     在音乐界,坂本龙一先生向来被尊称为「教授」。如同很多音乐家对他的评论:“他的音乐,每一个定义都是冰山一角。” 而教授先生终其一生,也确实在指尖的音符中流连,真的创作音乐直至了生命的最后一刻。 2022年12月11日,坂本龙一坐在一间没有任何装饰的录音室里,给我们展现了一场属于自己的线上音乐会:《Ryuichi Sakamoto:Playing the Piano 2022》 这场演奏会从一段即兴开始,以12支曲目作为主体。当他指尖最后一个音符黯淡,坂本扶了扶眼镜,离开了画面。 所有观众都清楚,包括教授自己也清楚:这是他人生中的最后一场演奏会了。 2014年,教授先生被确诊患有咽喉癌;2021年,他再度被确诊罹患直肠癌。 这场最后的演奏会,他甚至没有足够的体力完成整场直播。于是,演奏会变成了录播,他用不同时间的12次录像,完成了12支曲子的演奏,通过剪辑让其成为了一场流畅的音乐会。 这场终曲,依然没有失掉他的音乐造诣与水准,流淌的音符纪录着他与癌症共存的岁月,也仿佛是他的创作日记。 热衷于反战、社会性议题,环境保护以及自我探寻的教授,早就超出了音乐家的范畴。 但他的终曲,依旧是音乐性的。在他的世界里,音乐一定比其它任何艺术形式,都更接近于艺术的本质。 就像一位网友对教授先生的留言写到: “你真的希望听到这场“最后一次的演奏会”吗?我在想,他会不会在演唱会上再说些什么,呼吁些什么。有些人不是说是奋斗至死才伟大,就像真田幸村不是战死沙场才留名。我希望他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在临终前好好感受这个被他救赎的世界。” 1 “此后的日子,我将‘与癌共生’” 2021年1月,教授在其微博中发布了一则声明: 即便是连番遭遇癌症侵袭,字里行间也透露出先生的优雅与坚定。 自2014年开始罹患咽喉癌开始,坂本先生就致力于与癌症相抗争,他的积极坚强,正如他的音乐作品,迸发着无形的力量。 近十年的抗癌史,是教授用音乐的力量,对抗命运的最有力武器。但他依然没能敌过癌症的无情摧残。 给教授带来最大影响的,正是他于2021年罹患的结肠癌。 2 警惕!带走教授的结肠癌 是我们每个人都面临的巨大威胁 教授的离世,固然让我们无比悲痛。 但在缅怀他的同时,也应给我们敲响警钟:癌症的威胁正潜伏在我们每一个人身边。 结直肠癌,正是其中最大的威胁。消化道癌症是亚洲人群最高发的癌症类型,胃癌、肝癌、胆管癌、结直肠癌等癌症的发病率都居高不下。尤其是结直肠癌,是中国居民发病率最高的癌症类型之一。 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吸烟、肥胖、家族史、肠道慢性炎症都是诱发结直肠癌的高危因素。但即便是完全不沾染这些高危因素,同样也会因为“运气不好”而中招。 早筛查、早治疗,是应对结直肠癌的最佳手段。 这是因为:结直肠癌的癌变过程,几乎是所有癌症中速度最慢的。 从肠道细胞的突变,到变成肠壁上的息肉,再到变成结直肠癌,甚至发生转移变为晚期肠癌,这种“慢性子”的癌症发展时间平均超过20年以上。它缓慢的生长过程,就给我们留下了一个很好的“窗口期”: 通过结直肠癌检查的金标准:肠镜,我们可以精准清晰的解决早期肠癌(或是息肉),把结直肠癌扼杀在襁褓之中! 对于肠镜检查,相信大家都有耳闻,可能也有些不好的印象:“酸爽、痛苦”等等。事实上,伴随着麻醉技术的成熟,目前的肠镜检查,其实就是“睡一觉”的时间而已。 无痛肠镜,就是在麻醉的状态下,将一条可弯曲的软管(末端装有一个带光源的微型摄影机)进入结直肠,观察肠道的各种变化,包括癌症,息肉,溃疡,出血,血管曲张和扩张,水肿等等。  如果医生用肠镜发现了息肉或早期肿瘤,就可以做一个内镜下的切除,如果是不大的病灶,在肠镜的过程中可以同步完成。 在最新的指南中,推荐从45岁开始,我们就应该有意识的进行肠镜的定期筛查。推荐的筛查时间是每5年进行一次; 而对于存在下列高危因素的人群,筛查的时间则需要大大提前,从21-45岁之间就要开始更加频繁的进行结直肠癌筛查,避免过早遭遇结直肠癌: ● 家族中有多位亲人存在结直肠癌史或某些类型的息肉病史; ● 曾罹患过结直肠癌或某些类型的息肉病史的患者本人; ● 炎症性肠病个人病史者; ● 遗传性结直肠癌综合征家族史,如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症或林奇综合征; ● 腹部或骨盆区域放疗史。 当然,如果自我评估比较危险,也建议早点开始筛查。 3 你能看到多少次“满月之姿”? 最后,说完了有关结直肠癌的科普,我们还是说回教授先生。 在2019年上映的纪录片《坂本龙一:终曲》中,先生曾对生命有过这样的感悟: 不管是癌症,或是其他的艰难,或许教授先生早早参透了生命,并以决绝之姿去面对他,去战胜他。 “因为我们不知道自己何时会死去,所以人们以为生命是一口不会干涸的井。但所有的事情都是有限的,多少个迷人的童年下午,回想起来,还是让你感到如此深沉的温柔?也许只有四五次,也许还没有。你能看到多少次满月的样子?大约20次吧,但这看起来却无穷无尽。” […]

小D
著名音乐家坂本龙一去世,结束长达9年的抗癌之路

著名音乐家坂本龙一去世,结束长达9年的抗癌之路

4月2日晚,坂本龙一事务所发布声明,证实日本著名音乐家坂本龙一已于3月28日在日本东京都内的医院离世,结束了他长达9年的抗癌之路,享年71岁。 青年时代的坂本龙一凭借《末代皇帝》电影配乐拿下了奥斯卡金像奖,成为世界级音乐大师。同时,他也因为在这部中国历史题材电影中出演角色,而走进国民大众视野。 人到暮年,坂本龙一不幸罹患癌症,但仍旧将心血投入音乐,带着孩童般的纯真,发誓要做出“100年后,人们还会听的音乐”。 2014年7月,坂本龙一患上咽喉癌,在此后的六年里病情有所缓解,并逐步回归正常生活。 2021年1月,又被确诊为直肠癌,顺利完成手术,接受治疗,并在微博发文:“我将与癌共生”。 2022年6月,坂本龙一在《新潮》杂志发表连载文章《我还能看到多少次满月》,讲诉自己“与癌共生”的经历,以及自己对生命和死亡不断变化的态度与看法。同时提到,他的癌症已经发展到晚期,转移到肺部,并于去年10月、12月接受切除手术。 2023年3月28日在日本东京都内的医院离世,结束了他长达9年的抗癌之路,享年71岁。 如果我们活的足够久 最终都将患上癌症 国际知名记者、科普作家乔治·约翰逊 在他的著作《细胞叛变记》说 “人类平均寿命的提高和老龄化 使癌症正逐渐追上我们” 为什么? 科学家认为:癌症的发生机制一是基因突变,二是免疫逃逸,但两者的实现需要漫长的时间。也就是说,一个健康细胞变成真正的癌细胞,平均为20年以上。正因为此,人活得时间越长,整体患癌的风险越大。 当前全世界1/6的死亡是癌症造成的。根据WHO发布的《2020年世界癌症报告》显示,在未来的20年中,全世界的癌症病例数可能会增加60%。癌症的发现时期,决定着癌症患者的生存率及后续的金钱投入。如果幸运的在早期发现,通过及时、合理的治疗,部分患者可以达到治愈,此时往往金钱投入也最小,患者的生活质量最高。 但癌症发展隐匿,有多少幸运儿可以在早期发现呢? 我国主要的五大癌症(肺癌、胃癌、食管癌、结直肠癌及乳腺癌)52.8%的患者首次确诊已处于晚期阶段(III-IV期),早期(I期)比例平均只有不到20%。 五种癌症男女性别首诊分期情况 (2016-2017) 图:https://www.thelancet.com/journals/lanpub/article/PIIS2468-2667(21)00157-2/fulltext 不同期别的肿瘤,预后差异巨大。以美国2009-2015年不同肿瘤分期的5年生存率数据来看(下图), 大部分癌症在Distant(即出现远处转移,以III-IV期为主)时期的5年生存率在40%以下。像肺癌、肝癌、胃癌、胰腺癌这几种难治的肿瘤,晚期的5年生存率甚至不足10%。 美国不同癌症分期五年生存率情况 (2009-2015) 图源:美国癌症协会(ACS), 国元证券研究所 注:根据癌症扩散位置可以分为Local (局部),Regional (区域) 和Distant (远发) 因此,在早期发现,通过及时、合理的治疗,肿瘤可以达到临床治愈,患者的生活质量最高。 占中国癌症新发病例数80%的 10大癌症筛查 图源:cellplus 对抗癌症 早期的筛查和监测十分重要 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早期发现癌症 同时也可以提高患者的5年生存率 作者:医世象 夏雨

玉米
普通人要不要定期体检做结肠镜,来降低结直肠癌发病风险?

普通人要不要定期体检做结肠镜,来降低结直肠癌发病风险?

普通人要不要定期体检做结肠镜,来降低结直肠癌发病风险?这个问题事关每一个人,其实是在问:结肠镜筛查到底能不能预防结直肠癌的发生和减少死亡? 注意,这个问题以前是没有争议的,美国的多个指南强烈推荐普通人定期肠镜筛查,通常是从45岁到75岁,认为能明显减少结直肠癌发病率和死亡风险。 但是,2022年10月9日,如附图所示,新英格兰杂志发表的一项在欧洲进行的大型III期临床试验结果对此提出了质疑:认为结肠镜筛查在降低结直肠癌发病风险方面的作用可能被高估。 研究者在55-64的人群进行了一项叫做NordICC的研究,把4个国家的84585位受试者分入做肠镜筛查组和不筛查组。 结果是:随访10年后,做肠镜筛查组的结直肠癌相关死亡风险是0.28%,不筛查组是0.31%,没有统计学差异。两组的全因死亡率分别为11.03%和11.04%,几乎完全一致。但10年发生结直肠癌的概率是0.98%对比1.2%,下降了18%。 也就是说,欧洲的研究结果显示:普通人做结肠镜筛查可以下降结直肠癌的发病率,但比较有限,对于生存期获益几乎没有,和美国的研究结果并不一致,需要深思。 有多种解读方式,但我认为,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试验对象的不同。欧洲人和美国人存在差异。通常来说,越肥胖、运动越少的人群,结直肠癌的发生率会更高,做肠镜筛查结直肠癌就更有意义。 所以记住一点(也是我之前写过的推荐筛查的文章也经常指出的):任何筛查的益处和不同人群罹患疾病的风险相关。 筛查的益处与人群患病风险相关 一位没有任何家族史、不吸烟、不喝酒、不肥胖、生活习惯良好、定期锻炼的人,患肺癌和结直肠癌的风险很低,筛查的益处就很小甚至没有。 一位有多个肿瘤家族史、又吸烟又喝酒又肥胖的人,筛查的重要性要高很多。 这就是今天想讲的道理,我知道很多人不想去做体检筛查,尤其是不想去做结肠镜,要注意:如果这些人中如果是风险很低的人,确实筛查意义极小,但如果真是又家族史和多个危险因素的人,还是强烈建议去体检筛查,包括结肠镜。

玉米
《青春有你3》选手蒋智豪肺癌晚期,年仅26岁,妈妈因癌症离世

《青春有你3》选手蒋智豪肺癌晚期,年仅26岁,妈妈因癌症离世

3月10日,《青春有你3》选手蒋智豪选手发文,自己罹患肺癌晚期,目前正在与病魔作斗争。 他在微博上晒出了自己的“全身骨骼显像、骨盆静态显像及双足静态显像及双膝CT影像”报告,报告上显示肿瘤已经弥漫性骨转移。 蒋智豪在微博上写道: 消失的这段时间里,我没有闲着,我在努力和病魔作斗争。这个病让我最爱的妈妈在六年前离开了我…… 没想到这么快到我自己身上了。肺癌晚期这四个字是我消失的原因。 我不抽烟,但却在26岁的年纪要去和他抗争。我真的很辛苦……身体和心理上的痛苦让我想过无数次要结束我这短暂的一生。这个病让我变得很陌生,我站在镜子前甚至都认不出自己,我不敢告诉大家,我只想自己一个人躲起来。是我的家人和身边几个挚友把我从漩涡里拉了出来,让我有勇气去面对剩下的时间。让我可以好好的和大家告个别,也让我和曾经的自己说再见,我还是会努力生活,希望可以多陪伴家人和朋友一些时间!好了以前的故事就讲到这了,我走啦…… 最后希望大家都健健康康,愿天下无癌! –01– 肺癌会遗传吗? 肺癌具有遗传基因易感性,也就是指罹患肺癌的可能性比一般人高,并不是家族中有肿瘤患者就代表其他人都一定会患肿瘤疾病。 如果家族中有近亲属患过肺癌,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增加您的肺癌患病风险。尤其是对于年轻的(小于50岁)、不吸烟的女性人群,这种遗传易感性表现的更为显著。 多项研究表明:有家族史的患者相比一般人群,患肺癌风险仅高7.2%。 当一个家族的长辈是易患肿瘤的遗传因素,其后代有一定概率遗传此类基因,从而导致其罹患癌症的风险增加。因此便有可能出现一个家族中出现多个肿瘤患者的情况,同时一些环境因素和个人生活习惯都会影响肿瘤的发展。 –02– EGFR T790M胚系突变与家族遗传性肺癌 2020年5月,《Oncologist》发表了一篇EGFR T790M胚系突变肺癌家族史的案例报告:在该家族中,10名携带EGFR T790M胚系突变,其中有5名(50%)被诊断为肺癌,表明EGFR T790M胚系突变与家族遗传性肺癌有关,并在后续的治疗中,可从奥希替尼靶向治疗中获益。 该患者是一名27岁男性,吸烟10年以上(7.5包年),既往无明显病史。 2017年2月,他出现左胸痛,CT显示左上叶有肿块,心包积液少,右下叶有结节。 2017年5月,他接受了左上叶切除,淋巴结清扫和部分心包切除术,术后病理诊断为肺腺鳞癌(ASC)。 2017年6月,CT发现纵隔淋巴结肿大及心包增厚,提示转移。 ▲ 腺鳞癌的病理图像 在征得患者同意后,将手术获得的组织样本进行了 YuanSu 450(NGS大panel)肿瘤相关基因检测 。通过比较患者的肿瘤DNA样本和匹配的全血胚系参考样本来鉴定胚系突变。检测结果发现,该肿瘤具有两个激活突变,EGFR T790M胚系突变(频率为50.7%,杂合)和 L858R体系突变(频率为1.3%),其他突变未检测到。【PS.如果用血液ctDNA检测,在具有T790M胚系突变的患者中,cfDNA中的T790M等位基因频率(AF)约为50%,高于EGFR体系驱动基因突变。】 由于患者中发现了T790M胚系突变,随后便从患者的亲属中采集唾液样本进行 sanger测序(一代测序,金标准)验证;结果发现,其一级亲属和二级亲属中分别有60%(3/5)和 67%(6/9)是T790M胚系突变携带者,并且其中 67%(2/3)和 33%(2/6)已被诊断为肺癌,表明EGFR T790M胚系突变与家族遗传性肺癌相关。 ▲ 病人家系谱:该系谱显示了癌症的家族史、基因分型结果和T790M胚系突变携带者的状态。报告了诊断时的年龄(dx),死亡年龄和突变状态。正方形表示男性,圆形表示女性。黑色指的是罹患癌症的人,灰色指的是携带有EGFR T790M胚系突变但尚未患肿瘤的人。(W:EGFR T790M胚系野生型;M:EGFR T790M胚系突变型) 另外,根据OrigiMed实验室提供的检测结果,在中国NSCLC患者中,EGFR T790M胚系突变的频率低于美国和日本患者(0.08% vs 0.54%)。   ▲ 已报道的EGFR胚系突变病例汇总 患者2017年6月份检测到EGFR T790M胚系突变(并携带L858R体系突变),随后于2017年6月28日开始口服奥希替尼治疗。一个月后,患者的心包和左胸腔积液被吸收,肺淋巴结变小,三个月后,患者的症状进一步改善,根据RECIST v.1.1标准,临床反应被分类为完全缓解(CR)。患者接受奥希替尼治疗30个月(至2019年12月),并没有出现与药物有关的重大不良事件。   ▲ […]

玉米
抽个血就能提早2年警示乳腺癌?!“黑科技”造福高危女性~

抽个血就能提早2年警示乳腺癌?!“黑科技”造福高危女性~

乳腺癌是一种异质性疾病,而“明星基因”BRCA1 / 2的突变可发生在≥5%的乳腺癌患者中。BRCA1和BRCA致病突变分别将女性乳腺癌风险提高了15倍和10倍。并且,这种致病突变携带者在80岁时乳腺癌的累积风险为∼69%-72%,意味着10个携带者中将有约7个会在80岁前患乳腺癌。 身怀BRCA这一“定时炸弹”,这部分高危人群只能对乳腺癌“慎之又慎”——将筛查提前并加密。根据最新的《中国乳腺癌筛查与早期诊断指南》,每年最少一次超声和钼靶是跑不掉了,甚至半年就要到乳腺专科门诊报道一次…… 然而,就算按时检查,还是有多达17%的高危女性在筛查间隔期间发生肿瘤……面对防不胜防的粉红杀手,除了现有筛查手段,还有更敏感、更方便的方法吗?近日,一项抽个血就能预测出2年后BRCA相关乳腺癌的技术出现了! 抽血检查就能提前2年预警乳腺癌?! 新技术助力个性化筛查 这项前瞻性的多中心TESTBREAST研究旨在确定一组新的基于血液的蛋白质生物标志物,以便为中高风险女性进行早期乳腺癌检测。每半年收集一次血清样本,直到诊断出乳腺癌。纵向测量蛋白质水平以确定患者自身和不同患者间的差异。这项研究于第13届欧洲乳腺癌会议和《国际分子科学杂志》上进行了发表。 该研究招募了1174名携带BRCA基因突变的女性。由于患癌风险更高。她们在荷兰的9个中心接受检查,从更年轻的时候就开始定期进行乳房筛查,且比一般人群更频繁。定期采集血液样本,到目前为止10多年来已经收集了3000多份血清样本。研究小组会用靶向质谱分析了血液样本,以检查诊断前蛋白质水平的变化。 近日披露的结果来自对3名患乳腺癌(病例)和3名未患乳腺癌(对照)的30份血清样本进行了嵌套病例对照分析。然而这份对前几名女性的分析显示,患和未患乳腺癌的女性在体内6种蛋白质水平上存在显著差异,并且这些差异在诊断前2年就可以检测到! 对这三个病例和对照组(每人提供5个血清样本,总共30个纵向获得的患者体内样本)的初步分析表明,每位患者都有独特且可识别的蛋白质聚类模式。 对病例和对照组的聚类分析显示,在764种候选蛋白中,有一组6种独特蛋白与早期乳腺癌发病显着相关(P<0.05)。至关重要的是,研究小组发现,使用个性化和基于人群的临界值,这些蛋白质差异在临床乳腺癌诊断前1到2年就存在了。 虽然目前只是从这6名女性数据中得到的早期结果,但对更多样本的进一步分析结果值得期待。如果这项研究最终能对乳腺癌高风险人群进行血液检测,那就可以作为现有筛查技术的有力补充,指导个性化筛查,并有助于尽早诊断乳腺癌。 由于其简便快速,对大多数人来说并不是特别痛苦(小编突然想起乳腺增生严重时夹钼靶的场景龇牙咧嘴ing…),所以完全可以按需经常进行筛查。 那这种蛋白质血液分析真的显示出乳腺癌的预兆时该怎么办呢?研究人员指出,到时患者将接受MRI扫描,并可与医生讨论”她们的选择”。对于希望接受预防性乳房切除术的女性来说,或许“拆弹时刻终于到了”。 参考文献 https://www.medscape.com/viewarticle/984230#vp_1

玉米
90%女性都有的乳腺癌筛查认识误区,别再坚持了!

90%女性都有的乳腺癌筛查认识误区,别再坚持了!

近年来我国乳腺癌发病率持续升高,现已高居女性恶性肿瘤的第一位,早期筛查可以大大降低死亡率。 “钼靶”的规范化描述为乳腺X线摄影,是乳腺影像检查中常用的一种检查方法。它是将乳房置于摄影平台上用压迫板进行加压后摄片,获取乳房X线图像的方法。 乳腺X线检查可以清晰显示乳房内的结构,通过对图像分析来判断乳腺疾病的情况,对微小钙化病变的诊断灵敏度最高。 需要注意的是,很多人对乳腺X线摄影还存在着一些误解,从而抗拒这项检查,殊不知可能会因此而遗漏病灶、延误病情。 “我做了B超没有问题,为什么还要做钼靶?它们有啥不一样?” 在门诊,很多患者都会问这样一个问题:“医生,我做了B超显示没有问题,怎么还要我做钼靶?医院是不是就想赚我的钱?” “钼靶”和“B超”检查是目前临床上乳腺筛查的“黄金组合”,两种检查方式各有侧重,互为补充。 乳腺超声检查简单方便、无辐射损伤、价格低廉,能够实时动态地观察乳腺及腋窝淋巴结情况,且不受纤维腺体致密度的影响,可快速区分病灶的囊实性。乳腺X线摄影能够更加清晰地显示乳房内各层结构,尤其是对微小钙化病变的诊断准确率较高。 “乳房不大,夹着痛,还有必要做钼靶吗?能不能用其他检查代替?” 有些女性会有这样的困扰:“我的乳房不大,钼靶夹不住怎么办?夹住了会不会特别痛?要不我还是做别的检查吧。”注意,这是一个误区,如果因为一些主观的因素不做钼靶,可能会遗漏病灶。 在检查过程中,由于压迫板加压摄片会导致乳房不适或疼痛,但乳房不大的女性仍有必要行乳腺X线摄影检查。   乳腺X线摄影有其独特的优势,它可以检测到医生触诊不到、超声检测不到的微小病灶,特别是对表现为微钙化的早期乳腺癌诊断敏感度较高,而这类早期病变有可能在MRI检查中也为阴性。 “钼靶有辐射,能不做就不做,真的是这样吗?” “钼靶会发出射线,做了对身体不好!”这是很多患者的一个顾虑。那么真的是这样吗? 乳腺X线摄影利用低剂量X线穿透乳房组织进行摄片,单次检查的射线量并不高。目前乳腺X线摄影的辐射剂量大约是0.3-0.4mSv,相当于坐6次长途飞机的辐射量,在安全范围内。 不过,对于一些特殊情况的患者,比如处于妊娠期、哺乳期或近期准备怀孕,以及两次检查时间较近(短于3个月)等,可将自身情况与医生充分沟通,便于医生做相应调整。 “钼靶报告提示有钙化,说明我患乳腺癌了?” 很多患者在拿到钼靶报告的时候,一看到“钙化”两个字就大惊失色,认为自己得乳腺癌了,非常担心。但是实际上,钼靶检查出钙化并非一定就是乳腺癌。 钙化是乳腺X线中较常见的影像征象,但并非所有的钙化都是恶性。乳腺的良、恶性病变均可见钙化,并且钙化可形成在乳腺内的任何部位。 钙化的形成主要包括以下几种原因:乳腺内坏死细胞分解形成钙化,细胞组织分泌形成钙化,炎症、异物或瘢痕导致钙化等。大多数乳腺内的钙化发生在终末导管和腺泡,此外在乳房间质、血管和皮肤等部位也可形成钙化。 乳腺X线提示钙化,应根据检查报告中的BI-RADS诊断采取相应的对策。对于诊断报告中BI-RADS 1-3的钙化,无需过多紧张,按医嘱定期随访复查。对于诊断报告中BI-RADS 4以上的钙化,则尽快找专科医生咨询、寻求进一步的检查。

玉米
可避免近50%结直肠镜检查浪费!中国结直肠癌风险分层模型可有效提升结直肠镜检查效率

可避免近50%结直肠镜检查浪费!中国结直肠癌风险分层模型可有效提升结直肠镜检查效率

结直肠镜检查是结直肠癌诊断的金标准,但是中国结直肠镜资源有效,另一方面,中国有限的结直肠镜检查资源在很多时候被结直肠癌低风险人群使用,由于没有较好的结直肠癌分层筛查,导致结直肠癌的结直肠镜检测效率低的同时还浪费结直肠癌检查资源,而且会加大人群的经济负担。 近期在Journal of Hematology & Oncology杂志上刊登的由中国国家消化道早癌防治中心联盟(GECA)和第二军医大学以及海军医科大学长海医院主导的新研究有望改变这一现状。这项新研究通过在中国175个中心推行的全国结直肠息肉护理计划(NCPC),确认了基于粪便免疫化学试验(FIT)的结直肠瘤变(Colorectal neoplasia,CN)风险分层模型的有效性,这将有效推动结直肠癌的风险分级,并提高结直肠镜资源的利用率。 注释:CN:结直肠瘤变(Colorectal neoplasia);ACN:进展型结直肠瘤变(Advanced colorectal neoplasia);CRC: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 在这项大型的、全国性的、多中心的前瞻性研究中,共计有10164名参与者登记并参与研究。 在本次研究中,根据单变量分析确认了11个潜在的风险因素,其中8个风险因素被最终确认为NCPC评分的独立预测因素,它们分别为性别、年龄、体重指数、吸烟、饮酒、糖尿病、结直肠癌一级亲属以及既往结直肠镜检查阴性史。 全国175个参与NCPC的研究中心在全国的分布情况 在确认了风险因素后,研究人员根据结直肠肿瘤的平均患病率,通过NCPC评分将参与者分为3个群体,分别为低风险、中风险和高风险群体,其中的中风险和高风险人群被认为推荐接受结直肠镜检查的人群。 另外,结合FIT检测结果来看,与FIT检测阴性的个体相比,FIT检测阳性个体不论PCPC评分如何,结直肠瘤变、进展型结直肠瘤变以及结直肠癌的发生率都要更高。 因此,FIT阳性个体推荐接受结直肠镜检查。 基于风险分层的衍生和验证队列之间的不同结直肠肿瘤的患病率比较. 此项基于大规模的中国人群的研究结果显示: 与其他亚洲人群结直肠癌分层模型相比,NCPC的评分对结直肠瘤变、进展型结直肠瘤变以及结直肠癌展示了最佳的辨别能力:NCPC评分可以识别70.7%的结直肠瘤变、77.7%的进展型结直肠瘤变以及78.7%的结直肠癌,从而可以分别减少29.2%结直肠瘤变、35.5%进展型结直肠瘤变和36.4%结直肠癌的结直肠镜检查; 而在推荐接受结直肠镜检查人群中,NCPC评分可以识别73.%的结直肠瘤变、82.6%的进展型结直肠瘤变以及93.6%的结直肠癌。 而对于年轻群体来说,只有25.6%的年轻个体被推荐接受结直肠镜检查——由于近些年来早发性结直肠癌的发病率不断升高,因此这一风险分层有望更好地指导年轻群体的结直肠镜筛查。 通过NCPC评分以及风险分层模型指导结直肠镜检查可以有效降低结直肠镜检查的负担 研究人员表示,对于中国人群来说,通过将FIT检测结果和NCPC评分结合组成的结直肠肿瘤风险分层模型被证实可以有效地分辨高危结直肠癌人群,从而有效提高结直肠癌筛查的效率。这一结直肠癌风险分层模型可以节省将近50%的结直肠镜检查,同时对不同阶段的结直肠癌发展有着较高的高灵敏度,这将有效提升中国的结直肠镜的筛查效率并提升结直肠癌的筛查范围。 参考资料: Zhao, S., Wang, S., Pan, P. et al. FIT-based risk-stratification model effectively screens colorectal neoplasia and early-onset colorectal cancer in Chinese population: a nationwide multicenter prospective study. J Hematol […]

玉米
肿瘤患者血液中DNA可能发生这些变化……

肿瘤患者血液中DNA可能发生这些变化……

  内容提要 2022年9月8日,一项发表在Nature Biotechnology杂志上的研究发现,一种新的多参数方法可以发现肿瘤患者中DNA和蛋白的变化。 研究截图 现状 本文通讯作者、魏茨曼科学研究所免疫学与再生生物学系的Efrat Shema博士表示: 目前临床上用于检测和诊断癌症的许多传统方法都是侵入性的,过程比较痛苦,有时甚至有风险; 而成像方法,如核磁共振(MRI)或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需要昂贵且笨重的设备,而这些设备并不普遍适用。用于癌症筛查或诊断的有效血液测试可能提供一种有吸引力的替代方案; 一些细胞破坏的副产物,包括癌症的DNA和蛋白,被释放在血液中,而我们知道如何收集和分析它们; 一些针对癌症的血液测试已处于高级开发阶段,但大多数具有可能限制其使用的缺点。当第一批此类测试被开发出来时,它们寻找的是癌症的基因迹象,即突变,但这可能很难确定,因为突变的片段只占自由漂浮的DNA的一小部分。此外,这些突变并不总会导致癌症,也可能存在于健康人身上; 可以对血液中发现的数百万个核小体进行分析以检测癌症。 第一作者Vadim Fedyuk博士表示: 消除不适感意味着人们可能接受测试,这样有利于他们更早地发现癌症; 利用液体活检诊断癌症的想法源于血液中含有自由漂浮的DNA和蛋白,这些DNA和蛋白是由健康人的死亡血细胞和癌症患者的死亡肿瘤细胞脱落的。 结论 通过对63例结直肠癌、10例胰腺癌和33种健康血浆样本的队列进行分析后发现: 结合的DNA分子可能含有一个或多个甲基化位点。 与未切除的结直肠癌患者的血浆相比,切除后结直肠癌患者的血浆表现出癌胚抗原(CEA)/无菌样激酶(MST1)比值的改变,并且与健康个体的血浆具有更高的相似性。 早期癌症患者和健康个体的DNA甲基化水平以及CEA和CEA/MST1比率存在显着差异。TIMP1的水平在健康个体队列和晚期结直肠癌患者之间没有变化。 在早期结直肠癌中已经发生了各种表观遗传改变。 血浆分离核小体表观遗传学的技术(EPINUC)在为癌症诊断提供蛋白质生物标志物,表观遗传修饰及其组合的多重单分子测量方面的能力。 展望 第一作者Vadim Fedyuk博士表示: 健康人群和患结直肠癌患者的核小体具有截然不同的表观遗传标记模式。这项分析涵盖了与癌症相关的六种不同的表观遗传修饰,以及各种其他癌症指标,包括来自死亡肿瘤的蛋白质片段,这是传统技术无法检测到的; 我们所揭示的关于癌症的分子生物学与人工智能算法相结合,将机器学习应用于从这两组人获得的大型数据集。这一分析不仅是针对所有这些癌症标志物,而且还针对它们的组合和它们之间的关系。为了确保我们的发现不限于结直肠癌,我们还应用自己的技术来比较健康志愿者的血液核小体和胰腺癌患者的核小体。 通讯作者Efrat Shema博士表示: 我们的算法可以在这类研究中以创纪录的确定性水平区分健康组和患者组之间的差异,准确率高达92%; 如果有更多患者参与此项研究,这些发现可能会通过少于1毫升血液进行多参数血液检测和诊断癌症。在未来,由于分析中揭示的细节水平,这项血液测试的结果也可能通过建议每个患者的适配治疗方法来推进个性化医疗; 在未来,我们的多参数方法不仅可以诊断各种癌症,还可以诊断其他在血液中留下痕迹的疾病,如自身免疫性疾病或心脏病。

玉米
国内八位院士呼吁:将早期防癌筛查列入国策!

国内八位院士呼吁:将早期防癌筛查列入国策!

早期癌症治愈率可达90%以上,早诊早治是国际公认对抗癌症的最有效手段,很多发达国家已经从中受益。 国际权威医学期刊CA发布2021版美国癌症年度报告显示,过去20年美国癌症死亡率已经下降33%,即已有超过320万人免于死于癌症,且癌症患者5年生存率已达67%。 美国癌症中心(ASC)发布了未来10年肿瘤一级抗击计划,称为“2030癌症预防和死亡率下降蓝图”,详细分析了1930-2010年80年间美国癌症死亡率先升后降的变化,癌症筛查被再次强调。 “相比之下,我国癌症检出率比发达国家低3-4倍,患者5年生存率仅为31%,不到美国的一半。” 2022年2月,国家癌症中心发布了最新一期的全国癌症统计数据。 该研究基于国家癌症中心最新数据,从全国682个癌症监测点中遴选487个高质量监测点,覆盖人口达3.8亿,详尽阐述了2016年中国癌症疾病负担情况。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研究员程书钧: 肿瘤防治应战略前移 肿瘤是什么?它可能是生物进化过程中的一种生命现象,是人衰老过程中一种环境压力自然选择的结果,也是人生命过程中以免疫为主导的宿主因素从盛到衰的结果。 其实,自肿瘤进入人们视野的那一刻起,人类对肿瘤研究就从来没有停止过。目前,国内外诸多研究已表明,肿瘤的发生发展与基因突变存在密切联系,正是在基因突变学说的启发下,肿瘤的靶向药物治疗获得了重大进展。 不过,目前,靶向药物的耐药性已成为其治疗肿瘤的“软肋”。究其原因,这除了与肿瘤细胞分子网络异常复杂、高度异质性有关外,与宿主因素异常也有密切关系。由此看来,用基因突变学说并不能完全回答肿瘤发生的全部问题。 其实,从正常细胞发展到危及生命的恶性肿瘤,大多都会经历“癌前病变”阶段,而从“癌前病变”发展成为侵袭性癌一般需要10年或者更长的时间。“癌前病变”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具有可逆性。也就是说,我们如果能够在“癌前病变”阶段做文章,就可能有效地阻止侵袭性癌症的发生。应将防治消化道恶性肿瘤癌前病变——早期癌为核心的战略,列为我国恶性肿瘤防治近期及中期(5~15年)规划的重心,因为消化道恶性肿瘤的防治技术已被科学证明行之有效,并可以在我国逐步推广实施,将有效降低我国消化道恶性肿瘤的死亡率和发病率,这也是逆转我国恶性肿瘤高发病率、高死亡率趋势极为有效的战略措施。 肿瘤是全身性疾病,不能只看成是孤立、局部的肿瘤问题。未来肿瘤研究要高度重视肿瘤的宿主因素,诊疗思路要从单纯治疗病人的肿瘤,逐渐过渡到治疗带肿瘤的病人,加强宿主抑制肿瘤的能力,而不是仅仅只考虑直接杀灭肿瘤的方法。 相信,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国家疾病防治策略的调整,许多肿瘤患者将与现在的“三高”患者一样,可以带病生存很长时间。彼时,我国的肿瘤防治也会迈上新的台阶。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山东省肿瘤医院院长于金明: 癌症早期诊治得益于筛查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加速和疾病谱的变化,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等慢性疾病成为了中国城乡居民主要疾病死因,其中癌症已成为我国居民死因之首。 在过去的20年,美国患癌人群总死亡率已经下降25%,而中国的癌症发病率和死亡率仍处于上升态势,未见拐点。这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由于我国对肿瘤的早诊早治认知不足,缺乏有效的筛查手段,患者就诊时大多数为中晚期,导致我国肿瘤治疗效果远不如西方国家。 对此,我有以下的倡议:首先,加强肿瘤的立体防控。世界卫生组织(WHO)表明90%的癌症与环境有关,且有研究证明,PM2.5已经成为全球第五大致死风险因素,是导致肺癌的主要原因之一。肿瘤防控离不开环境提升与改善。 其次,重心前移、精准筛查。提高癌症治疗疗效的关键是重心前移、早诊早治。早诊早治的优点一是疗效好,例如胃癌、宫颈癌、肺癌、乳腺癌的早期治愈率在90%以上,甚至达到100%;二是费用低,由于免除了后期放疗、化疗、靶向、免疫等综合治疗,可以大大减少经济负担;三是损伤小,后期治疗在杀死肿瘤细胞的同时对人体损害也较大。 早期诊治得益于筛查,在美国和我们的邻国日本胃和肠镜筛查已经非常普及,这也使他们的胃肠肿瘤五年生存率远远高于我国。我国已经认识到了早诊早治的重要性,也做了大量的工作。山东省是最早加入国家癌症早诊早治项目的省份之一,先后承担了农村、淮河流域和城市癌症早诊早治项目,已完成免费癌症临床筛查50万人次,检出阳性病例及癌症患者10000余例,其中早期患者5000余例。但从全国范围来看,力度还远远不够,需要政府进一步加大肿瘤筛查和早诊早治的投入和关注力度。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兆申: 用好消化道癌症筛查的“金刚钻” 回首改革开放40年,中国消化疾病领域在诊断、治疗、学术研究等方面都取得了重大突破,然而胃癌发病率与死亡率依旧处于全球前列。胃癌、食管癌、结直肠癌等消化道癌症仍严重威胁着百姓健康。我国每年消耗治疗费用近千亿元,众多家庭“因癌致贫”甚至倾家荡产。 治疗癌症尚无特效药和医疗技术,唯一有效的办法就是早期筛查和早诊早治。内镜是消化道癌症最得力的“神捕手”,为何我国迟迟未能全面开展?追根溯源,一是传统“插管”胃镜舒适度较差,大众对内镜的恐惧心态成为“拦路虎”;二是检查不方便,传统内镜只能在设有内镜科的医院进行;三是开展难度大,内镜操作复杂,必须由专业内镜技师完成,基层医疗机构受限较多;四是老百姓缺乏早筛意识,很多患者发现时已是中晚期癌症,错过了最佳治疗期。 解决消化道癌症“早筛难”的问题,舒适化筛查势在必行。由我们团队自主研发的磁控胶囊胃镜不用插管,没有创痛也无需麻醉,15分钟左右就能完成胃部精准全面的检查。该项检查安全可靠、操作简便易于普及,解决了以往胃镜检查接受度差、检查区域受限、操作不便、内镜医师紧缺等弊端,已在全国30个省市投入临床应用,让更多的老百姓能够舒适、方便地做筛查。如果此项舒适化筛查全面纳入医保,将有助于其广泛推广与落地见效,为中国胃癌早筛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 有了这样的“金刚钻”,要物尽其用。在进一步深化科普、推进百姓健康教育的基础上,国家应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由国家卫健委牵头,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有科学模式的、有适宜技术支持的消化道疾病及健康管理工程;制定专门政策,完善筛查体系,从医院对百姓的定期提醒和健康管理工作做起,以点带面、逐渐铺开,敦促全民主动参与癌症筛查和早诊早治。各级医院要合力打造紧密型医联体,为基层医疗机构配置优质医疗资源,提升诊疗能力,拓展筛查范围与深度,惠及更多基层百姓。建议各级地方政府积极支持互联网医院工作的开展,以专项资金帮助基层医疗机构购置设备,为实现基层消化道肿瘤筛查落地见效提供有力保障。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研究员孙燕: 癌症预防胜于治疗 癌症是一类多病因、多阶段形成的慢性病。病因包括物理性、化学性和生物性等外因,也包括遗传、免疫缺损和神经内分泌失调等内因。2006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将癌症定位为可控慢性疾病。 半个多世纪以来,我们在高发区的研究表明预防和筛查,早诊早治是关键,例如河南林州市、云南个旧市最常见的食管癌、肺癌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已下降。林州市并被WHO誉为“在基层开展癌症防治的典范”。 我们提倡的防癌四条:(1)远离可能的病因,例如治理环境污染、严格控烟和酗酒、避免肥胖、不吃发霉和含有亚硝胺的食物、洁身自爱避免不正当性行为等;(2)每年定期有效筛查,例如适龄人群每年进行血癌指标检查、低剂量胸部CT、乳腺、甲状腺、腹部超声及必要的胃肠镜检查等。对于有家族史的人尤其不可忽视;(3)积极治疗癌前病变,特别是重度慢性食管上皮增生、胃幽门螺杆菌感染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部息肉、慢性肝炎、结肠多发性息肉、HPV和HIV感染等;(4)身心健康,生活规律,适当锻炼,积极提高免疫功能等,已经是行之有效的措施。 为了让癌症发病率早日下降,希望党和政府高度关注,大家行动起来,为实现健康中国而不懈努力!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研究员林东昕: 肿瘤防治还需找准关键点 癌症是危害人类生命健康的重大疾病,恶性肿瘤的发病率及死亡率一直呈上升趋势,加强肿瘤的预防和早诊早治迫在眉睫。 我们常说,控制恶性肿瘤、降低发病率的关键在于有效预防,而降低死亡率的关键在于早诊早治和个体化治疗,需要在宣传教育上深入人心。 医学界普遍认为,恶性肿瘤是个体基因与环境相互作用,经过多阶段进程最终形成的一类极其复杂的疾病。环境因素只是肿瘤发生的诱因,个体的遗传因素在肿瘤发病中起了重要作用。我们的研究成果以及其他研究者的工作都表明,个体之间遗传背景的差异是造成恶性肿瘤个体易患性不同的重要原因。 我们在研究中还发现,一些罕见的家族性发生的肿瘤有特定基因的先天性突变,正是携带这种突变基因,最终导致一些人发生肿瘤,这种突变基因叫作肿瘤“易感基因”。然而,绝大多数常见肿瘤,如肺癌、食管癌、肝癌、胃癌等并不存在这种先天性突变基因。 随着生物医学的发展,尤其是基因组学的研究进展,我们发现,决定细胞生命活动的基因存在遗传变异,这些遗传变异是许多常见的慢性病,包括恶性肿瘤的易患因素。携带某些遗传变异的个体,可能会对环境中的致癌因素格外敏感,在漫长的人生中经过环境与基因的相互作用而易患肿瘤。 因此,探索肿瘤遗传易患因素,有助于鉴别高危险人群和个体,这对有效预防、控制恶性肿瘤具有战略性意义。 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肝癌科学中心主任王红阳: 癌症早筛须全社会参与 癌症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恶性疾病,全球每年约有22%的新增癌症病例和27%的癌症死亡发生在中国。虽然我国的癌症发病率位居世界中位,但其癌症致死率却高居世界前列。以肝癌为例,全球每年约70万人死于原发性肝癌,其中超过一半来自我国。尽管近年来我国在癌症研究和防控上增加了投入,但距离应对我国癌症严峻挑战的需求还相差甚远。 癌症的早期预防控制、早期筛查诊断和早期精准治疗是降低癌症发病和死亡的重要手段。肝癌的早期筛查和早期诊断仍是世界性难题,我国的肝癌绝大多数与慢性病毒性肝炎有关。目前,我国乙肝病毒携带者约9000万人,其中近3000万人为慢性乙肝患者,这些患者都是肝癌的高危人群。加强对人群,尤其是高危人群的早期预警和筛查,对于我国的肝癌防控至关重要。 在国家传染病重大专项资助下,我们成功筛选和自主研发了新型肝癌诊断试剂,现已获国家药监局认证并在临床推广应用。但肝癌是种异质性极高的恶性肿瘤,单个分子标志物无法解决肝癌早诊难题。因此,我们在前期工作基础和企业支持下,在全国13个省份展开了“全国多中心前瞻性肝癌极早期预警筛查”项目。该项目将全面筛查肝癌早期预警和诊断标志物,推动研究成果的产业转化,研制试剂盒并在临床应用,以提升我国肝癌早期诊断水平,改善肝癌患者预后,降低病死率。 实现肿瘤精准诊疗的最后一公里在医院,但肿瘤预防和早筛却需要全社会的参与。而新的诊断技术和抗癌新药的研发却需要产学研用完整链接,医工结合共同努力。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预防医学会会长王陇德: 算一笔恶性肿瘤防治的“经济账” 调查显示,我国全社会发生的恶性肿瘤防治费用,男性占比58%,高于女性。从年龄分布看,恶性肿瘤防治费用主要花在35岁以上人群,尤其是50岁以上迅速增长,在51~55岁组达到峰值。年龄在45~59岁的中年人占总人口不到20%,却消耗恶性肿瘤防治费用的47%,说明恶性肿瘤已对劳动力人群的健康构成严重威胁。从肿瘤防治费用的功能分布来看,96%用于治疗性服务,其中40%用于门诊治疗服务,56%用于住院治疗服务,预防费用的构成极低。 恶性肿瘤诊疗方面的主要问题是,基层医院因缺乏技术和合格的专业人员,很难及时诊断和发现早期患者;在医疗资源丰富的大医院,治疗的患者多数处于中晚期;用于发现和治疗早期病人的资源很有限。 国内外医学发展的历史和现实都表明,肿瘤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控制、预防是最根本的对策,是最需要优先考虑的工作重点和效益最高的措施。如果不深入研究和解决好肿瘤防控的资源分配问题,恶性肿瘤对我国居民的危害将很难在短期内得到有效控制。 世界卫生组织(WHO)总结科学研究结果认为,全球40%的肿瘤是可以预防的。而中国医学科学院的研究表明,中国的肿瘤60%是可以预防的。所以,我国恶性肿瘤防治,应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增加防控投入,并提高投入产出效益,为减轻恶性肿瘤对国民健康与生命的影响作出努力。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抗癌协会理事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樊代明: 消化道肿瘤早筛势在必行 […]

玉米
「癌症之王」胰腺癌中位生存突破9.8年!患者们靠的是这个「秘籍」!

「癌症之王」胰腺癌中位生存突破9.8年!患者们靠的是这个「秘籍」!

胰腺癌可以说是各种癌症中最难治的一种。虽然近些年来随着治疗水平的提升,胰腺癌患者的生存率有所提高,但5年生存率依然只有11%,中位总生存期2年左右[1,2]。 不过最近,有一项研究中的胰腺癌患者,中位总生存期一下子达到了9.8年[3]。这一惊人成绩的获得并不是依靠什么“神药”,而是依靠我们老生常谈的两个字——筛查。   在胰腺癌筛查的系列研究CAPS1~5中,迄今为止已经发现了26例胰腺癌。其中19例是在筛查中发现,11人(57.9%)在诊断时处于I期,只有1人处于IV期。这19位胰腺癌患者的中位总生存期达到了9.8年,作为对比,另外7位在筛查外发现的胰腺癌患者,中位总生存期只有1.5年。 而且,在最新一期的CAPS5研究中,早期诊断率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已发现的10位胰腺癌患者中,除1人是在退出筛查计划4年之后被诊断外,其余9位患者均在筛查中被发现,7人(77.8%)I期,II期III期各1人。 胰腺癌难治,除了它对各种疗法都不大敏感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它难以发现,往往一发现就是晚期。据统计,胰腺癌患者中只有4%在确诊时还处于I期,60%都是IV期[4]。 如果通过筛查,在早期及时发现胰腺癌患者,能否有效的改善胰腺癌患者的预后?为此,约翰霍普金斯医学院从1998年开始CAPS系列研究。最新一期的CAPS5研究一共纳入了1461名胰腺癌高危受试者,包括: ○ 遗传性胰腺炎患者; ○ 黑斑息肉综合征(Peutz-Jeghers综合征)患者; ○ 具有胰腺癌家族史; ○ BRCA1、BRCA2、FAMMM、PALB2、HNPCC、PRSS1/2或CTRC种系突变携带者; ○ 计划接受内镜下胰腺评估的患者。 CAPS1~5系列研究 针对这些高危受试者,研究人员建议他们每年做一次胰腺MRI和内镜超声检查。除451名受试者仅接受了一次筛查外,其余1010名受试者中位随访了4年,共积累了4462人年的监测数据。 监测期间,有9名受试者在筛查中被诊断为胰腺癌,4人为IA期,3人IB期,1人IIB期,1人III期,除III期患者外均通过手术切除了肿瘤。 数据截止时,除一位IB期患者和一位III期患者在诊断后3.84年和1.4年后死亡外,其余7人均存活,中位总生存期已有3.84年。另外,研究中还有一人在退出监测4年后被诊断为胰腺癌。 CAPS5中共通过筛查发现9例胰腺癌,其中7例为I期 到目前为止,整个CAPS1~5系列研究共纳入了1731名受试者,积累了5041人年的监测数据,共26人被诊断为胰腺癌。这26位患者中: ○ 19位是在筛查中被发现的,包括11位I期患者、3位II期患者、4位III期患者和1位IV期患者,中位总生存期9.8年,5年生存率73.3%; ○ 另外7位在筛查外被发现,6人是IV期,中位总生存期1.5年。 CAPS1~5系列研究中,筛查中发现的胰腺癌患者(蓝色),生存期显著长于筛查外发现的患者(红色)   相比胰腺癌中位生存2年左右,I期诊断率4%左右的历史数据,胰腺癌筛查的效果无疑是十分明显的。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的威力比各种“神药”大多了。 这个研究唯一美中不足的就是所用的筛查方法较为昂贵,还需要用到内镜超声这样一个侵入性检查,限制了胰腺癌筛查的大范围应用。希望能有更为廉价便捷的筛查方法问世,帮助人们战胜“癌王”。     参考文献: [1]. Siegel, R. L., et al. (2022). “Cancer statistics, 2022.” CA: A Cancer Journal for Clinicians 72(1): 7-33. [2]. Pishvaian M […]

小D
每年进行乳腺钼靶有必要吗?顶刊教你这样筛查……

每年进行乳腺钼靶有必要吗?顶刊教你这样筛查……

目前,乳腺癌已经成为全球发病率最高的肿瘤[1],严重危害女性身体健康。开展乳腺癌筛查有助于肿瘤的早期诊断及早期治疗,从而改善预后,降低死亡率[2,3]。 乳腺癌筛查的办法有多种,其中钼靶X线是目前早期发现乳腺癌的重要手段,也是欧美国家的首选筛查手段[4]。 然而,关于乳腺癌钼靶筛查的最佳频率一直存在争议。 近期,发布在JNCI上的一项研究表明年龄区间在为40-74岁的大多数女性患晚期乳腺癌的风险较低或一般,乳腺癌钼靶筛查频率可以减少到2年1次。 【研究发表截图】 筛查不必过频繁,2年1次即可! 该研究数据来源于美国乳腺癌监测联盟(BCSC)乳腺钼靶检查登记处,选取常规筛查的女性(排除有乳腺癌病史、乳房切除术后及小叶原位癌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其年龄、种族、民族、直系亲属乳腺癌家族史、良性肿瘤史、乳腺密度、身体质量指数(BMI)、绝经状态及既往乳腺活检结果等信息,按照筛查频次分为每年筛查1次(年度筛查组)和每2年筛查一次共两组,每次筛查后分别随访12个月和24个月,共随访6年。 运用开发的乳腺癌风险预测模型,对两组6年后晚期乳腺癌(解剖分期IIB及以上或预后病理II期及更高)的平均累积风险进行预测,分为5个风险等级(高,>95%;中,≤95%且>75%;平均,≤75%且>25%;低,≤25%且>5%;非常低,≤5%),根据筛查间隔将其合并为3个风险等级,以计算各风险组的患病率。 大部分女性晚期乳腺癌的风险低,普通风险人群没必要筛查过频 研究显示,无论筛查间隔如何(每年1次或2年筛查1次),69.1%的女性患晚期乳腺癌的风险为低或一般,17.4%的女性为中等或高,详情见图1-2; 图1                              图2 在每年1次的筛查和2年1次的筛查中,无论筛查间隔如何,具有中等或高晚期乳腺癌风险的女性占比相近; 研究显示,与每两年筛查一次的女性相比,筛查频率为每年1次的女性年龄更大,且有乳腺癌家族史和乳腺活检史。 有研究显示,无论筛查频率为每年1次或2年1次,50-74岁女性的乳腺癌死亡率均降低了20%,而每年进行筛查的人群中乳腺癌假阳性率和良性活检率增加了近2倍。 这些人乳腺癌风险高! 研究显示,肥胖、致密型乳腺、乳腺非典型性增生与晚期乳腺癌密切相关,且高BMI和乳房致密程度对乳腺癌风险具有累积效应,即肥胖且乳房致密的女性患乳腺癌的风险更高; 绝经前妇女的乳腺癌家族史、乳腺致密度与晚期乳腺癌的关联性强于绝经后妇女,而绝经后妇女的超重/肥胖、黑人、非西班牙裔种族者与晚期乳腺癌的关联性更强; 良性乳腺疾病与晚期乳腺癌的关联强度不因筛查间隔及绝经状态而变化。 乳腺钼靶筛查中外指南的异同 不仅在全球,乳腺癌也是中国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5]。随着中国防癌教育的开展及两癌筛查工作的进行,参与乳腺癌早期筛查的女性比例逐年提高,但由于中国女性与西方女性在乳腺癌发病特点上存在明显差异,且我国不同地区经济水平和医疗资源配置不均衡,故西方国家以乳腺X线(即乳腺钼靶)为主的乳腺癌筛查模式不适合中国女性[6],我国指南中相关内容如下: 《中国女性乳腺癌筛查指南(2022年版)》[6]: “乳腺X线检查,对女性乳腺癌筛查敏感度约85.0%;然而对致密型腺体的敏感度低,约为47.8%~64.4%。亚洲女性乳腺普遍为致密型,体积较小,乳腺X线检查的敏感度和准确度低。” 美国放射学会影像网络(American College of Radiology Imaging Network,ACRIN)6666研究,对比乳腺超声及X线检查的筛查效率发现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超声检出的浸润性乳腺癌比率为91.4%,较乳腺X线检出比率(69.5%)更高。乳腺X线检查漏诊的乳腺癌多为浸润性癌,而超声漏诊的大部分是仅表现为钙化的原位癌。原位癌不一定会发展成浸润性癌,可能终生无症状;而浸润性癌的后果较严重。 《中国乳腺癌筛查与早期诊断指南》[7]中筛查部分的推荐意见如下:“推荐40岁~69岁的一般风险女性人群接受乳腺X线摄影筛查(中等质量证据,强推荐)。筛查适宜频率为每2年1次。”   参考文献: [1]SUNG H,FERLAY J,SIEGEL R L,et al.Global Cancer Statistics 2020:GLOBOCAN […]

半夏
数据揭秘中美癌症差异:结果不容乐观!美国癌症死亡人数大幅下降,这些原因值得借鉴!

数据揭秘中美癌症差异:结果不容乐观!美国癌症死亡人数大幅下降,这些原因值得借鉴!

中国的癌症诊疗水平究竟如何?与医疗技术领先的美国相比,我们在其中又有多大的差距? 这是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刚刚接受了国产抗癌新药治疗的患者可能会认为:中国的癌症诊疗水平已经迎头赶上世界顶尖水平了!近期先后获批“出海”的国产抗癌药就是最好的证明; 而部分癌症科研人员可能会有这样的认知:全球不少重磅临床实验都集中在美国进行,而美国的各大药企也是不少临床抗癌新药的“摇篮”,抗癌技术美国还是更强。 事实上,每一位患者或从业人员所处的环境大不相同,面临的病情也是五花八门,上面的问题根本没有一个标准答案。 当然,如果硬要解答这个问题,我们的答案依然有迹可循。既然个例无法对比,那么我们从中美癌症大数据的差异中,也能找到一些线索,并从中解读出中美癌症治疗水平到底存在怎么样的差距。 近日,中国癌症大数据的“大咖”,国家癌症中心的陈万青教授团队就完成了这样一项工作。他们在《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发表了题为《Cancer statistics in China and United States, 2022: profiles, trends,and determinants》的论文(2022年中美癌症统计:概况、趋势和决定因素),在癌症大数据方面详细对比了中美之间存在的差异。 结果算不上乐观,中美之间在癌症医疗与癌症大数据上,还是存在不小的差距。 太长不看版: ● 2022年,中国预计将有482万新增癌症患者,321万患者因癌症离世。也就是说平均每分钟就有约9个人罹患癌症,6个人因癌症离世。 ● 而在美国,2022年预计将有237万新增癌症患者,64万患者因癌症离世。平均每分钟有约4.5个人罹患癌症,1.2个人因癌症离世。 ● 中国癌症新发病例数约是美国的2倍,但死亡病例数约是美国的5倍。即便纳入人口因素考虑(中国人口约是美国人口的4.27倍,即14.11亿人口vs3.27亿人口),我们也可以很明确的得出中美癌症的差距:中国的癌症患者没有被及时发现,同时我们也存在相对更多的癌症死亡病例。 ● 在中国,最常见的癌症是肺癌,而在美国则是乳腺癌。但是不论是在中国还是美国,“癌中之王”——肺癌都是主要的癌症死亡原因。 接下来我们详细给大家解读一下,陈万青教授团队在论文中进行的中美癌症数据详细对比。   1 哪些癌症的威胁 正在日益加深?   陈万青教授团队从1975年开始,分析了中美两国癌症发病与死亡的大数据趋势:   我们可以看出,不仅是中美两国之间癌症数据千差万别,就连同一个国家之间不同性别的癌症数据也有着较大的差异。所谓“男女有别”,用在癌症大数据上非常贴切。 从整体趋势上来看,针对男性同胞们: 在中国,胃癌、肝癌和食管癌三种癌症的发病率与死亡率正在整体下降,说明我们在消化道肿瘤的预防和诊疗方面做的不错;但结直肠癌与前列腺癌的发病率与死亡率则有了明显上升,也就是这两类癌症的威胁正在显著增加。 而在美国,肺癌和结直肠癌两类癌症的发病率与死亡率正在下降,但肝癌的发病率在显著增加。值得一提的是,肺癌作为“癌症第一杀手”,通过美国近四十年来的持续戒烟行动,美国人民们已经成功把这项死亡率最高的癌症慢慢“驯服”,帮助死亡率大幅下降。这是非常不容易的事,也是值得我们参考的经验。(详情参考文章:美国2021年癌症年度报告出炉, 癌症死亡率再创单年最大降幅, 肺癌治疗进步显著, 非吸烟相关肺癌值得关注) 针对女性同胞们而言: 在中国,同样是胃癌、肝癌和食管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正在逐年下降。但值得我们警惕的是,自2000年开始,中国女性中七种最常见癌症的发病率均在明显上升。这值得我们引起足够警惕,对于女性而言癌症筛查必须更加注意。 在美国,得益于控烟等有效措施,同样是肺癌和结直肠癌的发病率有了明显下降。但在两国之间均有一个共性,甲状腺癌的发病率自2000年以来在中国和美国都急剧增加,但在此期间死亡率非常稳定。(这可能是由于甲状腺筛查的进一步普及,以及甲状腺癌绝大多数时候并非致命性癌症) 中美两国男女癌症发生率、死亡率比较 2 导致癌症最大的因素是什么? 是我们无可抵抗的衰老! 癌症的发生到底和什么有关?这个问题我们过去总是把它归结于不良的习惯,或是特定的致癌物(例如吸烟、槟榔等),但通过大数据的分析,我们有了真正的答案:年龄的增长才是癌症增长的元凶! 在这篇论文中,作者以1990年的癌症死亡人数为基础,将1991年至2019年间的癌症死亡人数设定了四个可能存在的原因。 这四个原因包括:人口老龄化(population ageing)、发病率升高(incidence rate)、人口规模增大(population size)和病死率增高(case-fatality rate)。显示了每年因这四个决定因素导致的所有癌症死亡的比例。 […]

小D
中国人一辈子的患癌概率竟高达1/4?来看看你是怎样一步步落入「癌症陷阱」的

中国人一辈子的患癌概率竟高达1/4?来看看你是怎样一步步落入「癌症陷阱」的

大学生魏则西,漫画家熊顿,歌手姚贝娜,演员徐婷…. 当癌症降临的时候,每个人都猝不及防。但相信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发生在我们身边的癌症,似乎越来越多了…. 事实上,这并不是我们的错觉。根据国家癌症中心发布的权威数据,2013年中国人口预期癌症新发病例总数为368万人,但仅仅两年过去(2015年),这个数字就上升到了429万人,平均每分钟新增癌症患者数量由7人增长至8人。按照中国家庭户均人口3.35人计算,每年就有超过1400万人直接或间接成为癌症的受害者。 “癌症人数越来越多,总不至于砸到我头上吧?” 每个人都会抱有这样的侥幸心理。但现实往往比想象的更糟糕。今天,我们就来好好算一算,自己或是家人罹患癌症的概率有多大。 1 癌症并不遥远 它就潜伏在我们身边 上文中提到,2015年中国癌症报告是中国肿瘤医学领域最新的权威癌症统计数据。 该数据由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国家癌症中心赫捷院士、全国肿瘤登记中心主任陈万青教授等在顶尖医学期刊CA:A Cancer Journal for Clinijicians杂志上发表的《Cancer Statistics in China》统计而来,分析了中国72个地区基于人群的癌症登记数据。 我们今天患癌概率的计算基础,就来自于这篇权威的数据统计文章。 按照2015年中国人均预期寿命76岁来计算,同时参考了中国癌症流行病学数据,我们会得出一个令人震惊的计算结果: 一个中国人在76岁前患上癌症的概率大约是1/4,死于癌症的概率大约是1/7。   而这个数据,还将随着中国人年均预期寿命的不断增加而增长。换句话说,在患癌这件事上,我们面临的并不是一个小概率事件,而要将癌症当做一种常见病。 当然,具体到每个人,并不是所有人群的患癌几率都一致,不同的人群可能面临不同的患癌风险。 2 患癌风险的差异各不相同 这些风险你难以避免 老年人是患癌的主力军   与心脑血管疾病类似,癌症也是一种“老年病”。根据2015年中国癌症报告显示,老年人群是患癌的最主要群体。在中国,60岁以上的患者分别占癌症发病总数和死亡总数的60%和71%。 根据计算,30岁之前患上癌症的概率只有约1/200,死于癌症的概率是1/600,随着年纪增大,癌症的风险将会成倍增加。 男性的患癌风险远远大于女性   在患癌这件事上,“大男子主义”吃了不少亏。不管是发病率还是死亡率,甚至是患癌后的五年生存率,中国男性都远远低于女性,特别是患癌后的五年生存率,男性比女性高出近40%。 男性75岁患上癌症的概率是3/10,女性只有1/5。男性75岁之前死于癌症的概率是1/5,女性只有约1/10。 除了年龄、性别以外,地域也是患癌风险差异较大的最主要因素之一。在中国,有这么几大地区的癌症发病率显著升高。 西南地区是我国的癌症「重灾区」   在我国七大地区中,西南可以堪称为癌症的“重灾区”,发病率、死亡率位居全国最高,而患癌后五年生存率位居全国最低。 太行山地区的食管癌发病率显著升高   太行山系地区是我国食管癌高发的主要区域之一,其中河南林州市的的居民食管癌发病率甚至高达全国平均水平的十倍以上。饮食习惯(吸食滚烫的粥、喜喝滚烫的茶水等)可能是导致食管癌高发的主要原因之一。 除此以外,我国还存在广东的肝癌、鼻咽癌发病率高于全国其他地区(主要是由于乙肝病毒感染及EB病毒感染等因素)、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女性乳腺癌及甲状腺癌发病率显著上升等一系列癌症地域差距的情况。 3 这些癌症风险 是你可以主动避免的 如果说上面的患癌风险是我们无法避免的,那么一些致癌的危险因素,则是我们自己就可以主动避免的。 最生动的例子,莫过于烟草了。 相信大家身边都有这样的朋友,每次提起吸烟致癌,他们总是振振有词:我的朋友XXX吸了一辈子的烟,不照样高寿健康。 实际上,这就是一场与概率赌博的生死游戏。在过往的临床研究与数据统计中,烟草和癌症的关系已经很明确了:长期吸烟者肺癌的概率,是不吸烟者的10~50倍。 而不吸烟的人,75岁前死于肺癌的概率大约只有1/200;吸烟的人,75岁之前死于肺癌的概率是1/6;50岁之前就戒烟的话,风险将下降到大约1/15。详情可参考:“致命”烟草:夺走160万人的生命,有人依然甘之如饴 对于中国当下的3亿吸烟者来说,每6个中就有1个,会在75岁前死于肺癌。所谓的「吸烟也长寿」,其实就是在赌那不幸的1/6,不是自己。 更可怕的是,1/6这个概率只算了肺癌,并没有包括与烟草有关的鼻咽癌、口腔癌、膀胱癌等其他多种癌症的风险。 如果你不仅抽烟还喝酒,那么患上癌症的风险将会进一步增加。详情可参考:茅台防癌, 红酒养生? 错了! […]

小D
2022,你应该明白的癌症「诊疗攻略」,患者与健康人都该读!

2022,你应该明白的癌症「诊疗攻略」,患者与健康人都该读!

感觉身边的癌症患者越来越多了? 这并不是你的错觉。随着中国人均寿命的不断增长,我国的新增癌症患者人数也在不断攀升:年度新增癌症确诊人数从2012年的312万例上升到2020年的457万例。 短短几年间,高达近50%的新增癌症人口数量,这其中固然有统计数据越发完善的原因,但我们周围的癌症患者越来越多,也是不争的事实。癌症已经逐渐成为了我们生活中总是不期而遇的“黑天鹅”。 2022年,又是一个全新的开始。面对这样越来越多的“不速之客”,我们应该采取怎么的态度面对它?下面的这份2022癌症诊疗攻略,相信对读者们一定会有所帮助! 1 癌症早筛 你能规避一半以上的癌症“造访” 防癌治癌,我们的癌症诊疗攻略第一步,就是要做好癌症的早期筛查。事实上癌症的预防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困难,只是绝大多数人并没有想到而已。 大部分高发癌症都有其对应的主要致癌因素,也有相应的筛查方式。例如: ● 吸烟——肺癌; ● 乙肝病毒感染——肝癌; ● 肠息肉——结直肠癌; ● 幽门螺旋杆菌——胃癌; ● HPV病毒感染——宫颈癌; …… 绝大多数癌症,也有其对应的筛查方式及预防方式: ● 肺癌:每年1次低剂量胸部CT; ● 胃癌、食管癌:每2年1次胃镜检查; ● 肠癌:每年1次大便潜血检查、3-5年1次肠镜; ● 肝癌:每年进行肿瘤标志物AFP检查+腹部B超; ● 乳腺癌:乳腺X线(俗称:钼靶); ● 宫颈癌:HPV疫苗; 事实上,这些筛查方式并不复杂。认清癌症早筛的重要性,搞明白癌症早筛都要做些什么,我们才能把与癌症“不期而遇”的概率降到最低。 2 患上癌症的原因很多 甚至仅仅是因为运气不好 大多数患者听说自己得了癌症,都会问医生一个世界级的难题:大夫,我为啥得肿瘤?我勤勤恳恳一辈子,我洁身自好一辈子,我注重养生一辈子……凭什么是我! 很遗憾地告诉大家,得癌症的原因实在太多,很多还是未解之谜,医生也无法确切地告诉你,为什么得肿瘤。导致肿瘤发生的原因,归纳起来大概有这么几类:   01 病毒或细菌感染。比如女性宫颈癌,90%以上都是由于长期感染一种被称为人类乳头瘤病毒(HPV)的坏蛋,现在科学家已经研发成功了针对这种病毒的疫苗,其中九价疫苗是推荐9岁到45岁,无论男女,只要没有感染过HPV,都可以打疫苗,把病毒扼杀在摇篮里。那么不久的将来,HPV相关的宫颈癌和肛门癌的发病率将大幅下降。 02 长期接触有毒有害物质。比如烟草,吸烟是得肺癌很重要的原因,吸烟的危害甚至远大于雾霾,上世纪70年代美国总统尼克松颁布了美国历史上最严格的禁烟令,然后美国的肺癌发病率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逐步下降。尽早戒烟,对自己对家人都是最大的仁慈。 03 人老了,免疫力下降、身体机能衰弱。这就是为什么大部分癌症患者都是老年人。 04 可能仅仅是运气不好。这不是胡说,美国权威肿瘤专家就在顶尖学术杂志science上发文章,提出得肿瘤重要的原因就是“运气不好”,当然他们提供了复杂而严谨的遗传学和生物学解释。   说了这么多,归根到底一句话:得了癌症,不要自责,不要逃避,不要害怕。   这事就跟你在路上走,被路过的汽车撞了,有时候完全不是你的责任,有时候仅仅是由于倒霉,不管原因是什么,当下你要做的最重要的事就是:振作起来,赶紧上正规医院,接受科学的治疗。   治病要紧,那些有的没的,等以后有空了再想吧;来日方长,不急。   […]

小D
从体检正常到癌症晚期仅半年!医生曝光的原因为所有人敲响警钟!

从体检正常到癌症晚期仅半年!医生曝光的原因为所有人敲响警钟!

体检年年有,年年都健康。可让人万万没想到的是,半年前体检状况还一切正常的王先生,现在却在门诊处傻了眼:肠癌、晚期。 为什么体检正常还会患癌呢? 王先生是一家国企的中层领导,身材削瘦的他工作很忙,不过王先生很注重每天的饮食,工作再忙也要保证按时的一日三餐。 半年前,单位组织了体检,已经步入中年的王先生把每年的体检当做一次大考,而这次的“考试成绩”很不错,除了肺部有些结节需要进一步检查外,同龄人开始出现的毛病在他身上一点都没有。 这其中,就包括肿瘤标志物,王先生检测的肿瘤标志物共有5项,这些指标都在正常范围内。 这样的体检结果,让王先生放心了大半年,直到一个月前,王先生出现了频繁腹痛,以为是胃部毛病的他,吃了几天胃药都不见好,这才想到上医院做检查。 直到做了肠镜后,医生才在王先生的肠子里发现了肿瘤,活检显示这已经是恶性肿瘤了。 “半年前体检完全没问题,怎么突然就有了肠癌?”看到结果的王先生傻了眼,再翻出体检报告仔细看了一遍,肿瘤标志物正常,指检也正常,肠癌到底是怎么来的? 浙江省人民医院的医生仔细询问了王先生的病史,却忍不住摇起了头,“你太大意了,其实你的肠癌可以更早被发现的。” 原来王先生的父亲就是一位肠癌病人,翻出他的病理报告,发现两人的肿瘤细胞位置都出奇一致。 “王先生有肠癌家族史,体检时更应该关注这个毛病,比如加上肠镜检查项目。”浙江省人民医院健康促进中心主任胡培英说,不幸的是,王先生属于肿瘤标志物不敏感的人群,这项检测没法反映出体内的肿瘤情况,半年前的体检报告单看上去很健康,其实已经埋下了隐患。 在王先生身上,肿瘤标志物像是在施展“障眼法”,让后知后觉的王先生追悔莫及,而更夸张的例子发生在71岁的毛奶奶身上,她体内的肿瘤已经多处转移,可肿瘤标志物仍然在正常范围内。 在杭州市肿瘤医院中医肿瘤综合科病房里,毛奶奶正在接受化疗,床边陪护的子女细心照护着。 “2年前,我妈妈莫名出现阴道出血,上医院一查确诊是子宫内膜癌,我们很快就接受了手术和化疗等治疗,可现在短时间内又出现了肺和腹部淋巴转移。”孩子们看着备受病魔折磨的老母亲心里总隐藏着一丝自责,如果以前能重视体检,尤其是肿瘤指标的检查,或许就能更早发现问题,更早接受治疗说不定就不会发生转移。后来还是该科主任丁纪元在查房时的一番解释才让他们释怀。 “重视每年的体检没有错,但也不能光看肿瘤指标,在我碰到的肿瘤患者中10个中差不多有3个肿瘤指标是正常的,你们的母亲就是那3个中的1个。2年前,老太太第一次来做治疗时,全套15项肿瘤指标检查结果没一项异常。多数患者到了晚期基本上都会在肿瘤指标上有所表现,但你们的母亲如今已多处转移了,肿瘤指标依然是全部正常。”丁纪元说。 “肿瘤标志物异常不意味着得了癌症,得了癌症肿瘤标志物也不一定异常。”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肿瘤内科陈佳琦博士说。 陈佳琦强调,肿瘤标志物在肿瘤确诊上只有参考意义,我们为什么还要在体检中做肿瘤标志物的检查?因为在临床中,不同的标志物,有着不一样的意义。 那么,为什么很多癌症一发现就是晚期了呢? 首先是技术限制的问题,其次是技术水平的问题。 比如以死亡率最高的肺癌为例,现实中,我国很多地区检查肺癌还在用X光片。 要知道,X光片检出早期肺癌的概率只有0~15%,非常低。通常,X光片所发现的肺癌基本已经属于中晚期了。这是因为,43%的肺部面积和心脏、纵隔等组织重叠,早期肺癌很容易被当作慢性炎症治疗。 而对于很多人来说,都是拍个片就走人了。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上班族每年都有单位体检,却依然无法发现癌症的原因。所以,虽然现状许多医学专家都在呼吁科学防癌,可是过了这么多年,但很多中国人都在假装做预防。 世界范围内,关于癌症筛查的研究有很多,有的已经达成较广泛的共识,也有相应的筛查指南或医生共识。 癌症筛查是一种更专业、针对性更强的体检方式,与一般健康体检不同,哪些人要做,哪些人不用做,要做哪些项目,都是有讲究的。以下只是基于筛查指南的建议,针对个人具体该怎么做,一定要咨询专科医生或者全科医生。 一、肺癌筛查:记得用CT X光片检测肺癌,由于分辨率低,检出率比较低。如果胸部X光片检查诊断是肺癌,临床常常就已经到晚期了。可以说,用X光片查肺癌,完全是在假装防癌。 医生建议: 用高清CT检测肺癌,分辨率高,肺癌肿瘤在1厘米,甚至0.8厘米时即可被查出。建议50岁以后的中老年人或有肺癌家族史的人,体检中把X光片换成CT。 二、乳腺癌筛查:记得用乳腺钼靶 有些人认为CT是万能的,其实并非如此。当CT用于乳腺癌检测时,存在灵敏度不高,对乳腺的特异性也不强的劣势。另外,还有些地方用红外线检测乳腺情况,这个也不推荐,因为机器的性能差、灵敏度低、误差大,并且医生的主观判断强,按照国际标准,现在的大医院里都不用这个方法做检测。 医生建议: 对于乳腺癌的早期筛查,首先建议通过乳腺钼靶照片来判断。相对于乳腺CT,核磁检查效果明显更好。根据指南,钼靶推荐40周岁以上女性每年检查供筛查目的,有家族史(一级亲属)乳腺癌病史者,建议从35周岁开始筛查,还应结合乳腺B超及乳房体检,把风险降到最低。 三、宫颈癌筛查:记得用TCT 很多人一说检查宫颈癌,首先想到的是HPV检查,其实HPV是对病因的检查。真正有效检查宫颈癌的是TCT检查。 医生建议: TCT即液基薄层细胞检测,与传统的宫颈刮片巴氏涂片检查相比,明显提高了标本的满意度及宫颈异常细胞检出率,目前已普遍应用于临床。TCT宫颈防癌筛查对宫颈癌细胞的检出率能达到90%以上,同时还能发现癌前病变,微生物感染如霉菌、滴虫、衣原体等。 四、前列腺癌筛查:记得做PSA筛查 体检中大家熟悉的彩超无法检测出早期前列腺癌,筛查前列腺癌,理想的检查就是PSA前列腺特异性抗原! 医生建议: 50岁以上的男性,用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项目来筛查前列腺癌。PSA价钱更加低廉,是早期筛查前列腺癌的最方便、也是较敏感的方法。但是良性疾病也可出现PSA升高的情况,因此,结果还要请专科医生解读。 五、食管癌筛查:记得做内镜检查 提到食管癌,很多人都不知道该做什么检查。做好的方法就是做内镜检查。 医生建议: 推荐对食管癌高危人群先做普通内镜检查,并行食管黏膜碘染色或电子染色内镜等精查,如内镜下没有发现可疑病灶,则定期随访;如内镜下发现可疑病灶,则进行活检病理,根据不同的病理结果采取相应随访复查和处理方案,比如轻度异型增生建议3年随访一次。 六、胃癌筛查:记得做胃镜检查 胃癌的筛查主要是胃镜检查,其他方法检出率都很低。 医生建议: 胃癌高危人群可考虑直接进行胃镜筛查。如果胃镜检查发现可疑病灶,则取活检送病理学检查,后续根据活检病理结果采取相应的随访复查和处理方案。 七、结直肠癌筛查:记得做肠镜检查 结直肠癌筛查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肠镜检查。在很多体检中,很多人最不愿意做肠镜,往往会忽略。 医生建议: 45~75岁:粪便免疫化学试验(每年);或高灵敏度愈创木脂粪便隐血试验(每年);或粪便DNA检测(每3年);结肠镜检查(每10年);或CT结肠成像(每5年);或软式乙状结肠镜检查(每5年)。非结肠镜筛查试验的所有阳性结果都应及时进行结肠镜检查。健康状况良好,预期寿命大于10年的成年人应继续筛查至75岁。 八、肝癌筛查:记得甲胎蛋白+B超 很多人体检时都会选择做腹部B超,以为这样可以查出肝部问题,其实很容易漏诊。 医生建议: […]

半夏
肺癌筛查啥时开始、怎么做?国内外指南这样说

肺癌筛查啥时开始、怎么做?国内外指南这样说

肺癌是中国发病率与死亡率最高的癌症,是严重威胁人民生命健康的重大疾病之一。数据显示,在2020年的全球肺癌新发病例中,约有37%来自中国。而在因肺癌死亡的病例中,中国病例约占其中的39.8%。 “早诊、早治”是提升肺癌患者生存率、降低患者死亡率最重要同时也是最有效的方法。因此,对肺癌高危人群的肺癌筛查工作是实现肺癌患者“早诊、早治”的基础,是减少其死亡率及延长生存率的关键因素。 哪些人群需要进行筛查呢?来看看各大指南是怎么说的吧! USPSTF指南: 肺癌筛查年龄应提前至50岁! 10月12日,美国预防服务工作组(USPSTF)更新了2021年肺癌筛查建议[1,2],进一步扩大了肺癌筛查人群的范围。 上一版(2013版)USPSTF指南建议对55-80岁的成年人、吸烟强度在30包年(包年=每天吸烟的包数×吸烟的年数)以上,以及戒烟时间<15年内的人群,每年进行低剂量螺旋CT(LDCT)肺癌筛查。 此次2021版USPSTF指南将肺癌筛查人群的年龄建议提前至50岁,吸烟强度建议由30包年降至20包年,这意味着,更多原本非肺癌高危人群也纳入到了“肺癌高危人群”的行列。 此次指南更新,根据的是NELSON研究[3]的报告,NELSON研究结果显示,在年龄在50-74岁,吸烟史为每天吸烟≥15支,持续时间≥25年上,或每天吸烟≥10支,持续时间≥30年,且戒烟时间<10年的人群中,与不进行筛查的人群相比,在5.5年的时间内进行了4次LDCT筛查的人群肺癌死亡率降低了25%。 高危人群如何筛查?看国内外指南推荐 由于国内人群特征与西方人群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国内肿瘤流行病学特征与国外也存在一定差异,国外的肺癌筛查指南中的相关指标未必能完全适用于中国,这也导致中国和美国指南定义略有不同。 1.与国外指南相比,国内指南对筛查人群的年龄建议更为提前。 “ 无论是此次更新的USPSTF指南,还是在国内具有很大影响力的美国国家综合癌症网络(NCCN)指南[4,5],亦或是美国胸科医师学会(ACCP)指南[6]等均将肺癌筛查年龄界限定在55岁。 而国内多部指南均推荐50岁以上的人群便开始接受肺癌筛查,而《肺癌筛查与管理中国专家共识(2019)》[7]更是推荐40岁以上的人群便开始进行肺癌筛查。 赫捷院士在国际权威期刊Journal of Thoracic Oncology杂志发表的介绍中国肺癌筛查防控现状以及治疗进展的社论指出,在40岁以下,特定年龄段的肺癌发病率相对较低,此后急剧上升,在80至84岁年龄段的男性和女性人群中均达到峰值。在此之前,女性肺癌的发病率显著低于男性。 图1 2014年每10万人口的特定年龄段发病率与死亡率 2.国内指南对筛查人群吸烟强度的界限划分更为提前 “ 除此筛查年龄外,对于吸烟人群吸烟史的筛查界限也有一定差异,尽管USPSTF指南此次更新将吸烟人群吸烟史的筛查界限从30包年降至20包年,但国外多部指南仍以吸烟史≥30包年的人群视为肺癌高危人群,而国内多数指南普遍推荐吸烟史≥20包年的人群进行肺癌筛查。 一项囊括19项队列研究的Meta分析[8]显示,吸烟者肺癌的发生风险和死亡风险分别为不吸烟者的13.1倍(HR:13.1,95%CI:9.90-17.3)和11.5倍(HR:11.5,95%CI:8.21-16.1);曾经吸烟者肺癌的发生风险和死亡风险分别为不吸烟者的4.06倍(HR:4.06,95%CI:3.13-5.26)和4.10倍(HR:4.10,95%CI:3.14-5.36)。 另一项研究[9]数据显示,吸烟&lt;15支/d、15-24支/d、≥25支/d者患肺癌的风险分别为不吸烟者的1.90倍(RR:1.90,95%CI:1.72-2.10)、2.68倍(OR:2.68,95%CI:2.49-2.89)和3.59倍(RR:3.59,95%CI:3.22-3.99),且患病风险与吸烟强度呈正相关(P<0.0001),即吸烟史越久,吸烟强度越大,罹患肺癌的风险也就越高。 表1国内外指南对肺癌高风险人群定义汇总 今年3月,《中国肺癌筛查与早诊早治指南(2021,北京)》(下称《指南》)[10]得以发布,对我国肺癌高危因素、筛查推荐意见等进行了明确、细致地阐述。《指南》中明确指出肺癌高危因素包括: 吸烟、二手烟暴露;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史; 一级亲属(first degree relative,FDR)肺癌家族史; 石棉、氡、铍、铬、镉、镍、硅、煤烟和煤烟尘暴露 除此之外遗传因素在肺癌的发生和发展中同样具有重要的作用。 《指南》在阐明肺癌危险因素的同时,还对肺癌的保护因素进行了说明。《指南》强调合理的体育锻炼以及新鲜蔬菜和水果摄入是肺癌的保护因素。研究显示运动可降低25.0%的肺癌发病风险,水果和蔬菜摄入量高的人其患肺癌风险较摄入量低的人降低了14.0%。 《指南》建议,对年龄在50-74岁,且具备以下任意一条的人进行筛查: (A)吸烟:吸烟包年数≥30包年,包括曾经吸烟包年数≥30包年,但戒烟不足15年; (B)被动吸烟:与吸烟者共同生活或同室工作≥20年; (C)患有COPD; (D)有职业暴露史(石棉、氡、铍、铬、镉、镍、硅、煤烟和煤烟尘)至少1年; (E)有一级亲属确诊肺癌。 图2肺癌筛查流程 值得注意的是,《指南》中对于肺癌筛查人群年龄以及吸烟史的界限划分,并没有与国内普遍“共识”相一致,反而是更与国外指南的标准“接轨”,但这也不能让我们掉以轻心。尤其是我国二手烟问题严重,《指南》中着重强调,被动吸烟吸烟20年以上者,也应进行肺癌筛查。 早期肺癌得到根治的机会是非常大的,因此肺癌筛查对于肺癌的治疗至关重要。肺癌可能离我们很远,也可能离我们很近,我们能做的就是“防微杜渐”,将可能的癌症风险扼杀在襁褓之中!   参考资料: [1]Evaluation of Population-Level Changes Associated […]

半夏
癌症筛查指南更新!中国人高发的3类癌症务必注意,有的20岁就要开始筛查!

癌症筛查指南更新!中国人高发的3类癌症务必注意,有的20岁就要开始筛查!

就在今年,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发布了2020年全球最新癌症负担数据。这项权威数据统计了全球185个国家36种癌症类型的最新发病率、死亡率情况,以及癌症发展趋势。 而在这项统计中,中国又“荣登”了榜首:中国新发癌症人数位居全球第一,2020年中国新发癌症病例457万例,其中男性248万例,女性209万例,2020年中国癌症死亡病例300万例,其中男性182万例,女性118万例。相当于平均每分钟就有8-9个人被确诊为癌症。 尽管近些年来我们的癌症医学水平已经取得了突飞猛进的突破,但是对于绝大多数晚期癌症而言,依然是不可治愈的。因此,健康人尤其是肿瘤高危人群的体检,对于早期发现肿瘤,提高肿瘤生存率,至关重要。 癌症筛查应该怎样做?目前市面上的各类筛查套餐层出不穷,但其中存在很多不规范、甚至良莠不齐的情况。近日,美国权威癌症机构美国癌症协会(ACS)更新了其癌症筛查指南,重点以筛查年龄为推荐标准更新了几大癌症的筛查建议。 简单来说,这个权威的筛查指南更新了大家应该在什么年龄进行什么筛查。那么这个指南到底做了哪些推荐,哪些癌症又是中国人特别要注意的呢? 中国癌症头号杀手——肺癌   肺癌已经蝉联我国癌症发病率榜首多年了。在这次ACS更新的癌症筛查指南中,肺癌也占据了很大的篇幅。   首先是筛查年龄。   在本次指南中,肺癌人群被分为不同的风险种类。其中: ○ 指吸烟指数≥20的人群(吸烟指数计算方式:每天吸烟数(包)x吸烟年份),应该自55-74岁开始每年至少进行一次肺癌筛查; ○ 而吸烟指数≥30的人群,则应将筛查年龄放宽至50-80岁,在这个年龄阶段每年至少进行一次肺癌筛查。 可能有些朋友会提到:没关系,公司/单位每年都会组织体检,每次我都做胸部X光(也就是胸片),这项肺癌筛查我没问题!但实际上,胸部X光在肺癌的筛查方面辨识度很低,在既往的临床实验中,胸部X光并未给健康人群中的肺癌患者带来生存获益,换句话说,就是仅靠X光来筛查肺癌,该发现不了的还是发现不了。 真正有效的肺癌筛查,叫做胸部低剂量螺旋CT(LDCT),这类CT其实就是普通CT的一个“弱化版”,检查时辐射要较正常CT更低,而在针对肺癌的筛查问题上,则丝毫不逊色于普通CT的识别度。有临床研究证实,针对高风险肺癌人群来说,每年进行低剂量螺旋CT的筛查可以有效降低肺癌的死亡率。 结直肠癌——一半是吃出来的癌症   中国是全球消化道癌症发病率最高的国家之一,胃癌、肝癌、胆管癌、结直肠癌等癌症的发病率都居高不下。尤其是结直肠癌,在中国的发病率居高不下,但其实是通过癌症筛查最容易被消灭在萌芽状态的癌症。   这就要从肠癌最主要的危险因素,大多数结直肠癌都是经过5~10年的肠息肉发展形成的,只要在肠癌的高发年龄段,保持每5年做一次结肠镜检测,提前切掉可疑的息肉,就可以有效预防结直肠癌。   在本次更新的癌症筛查指南中,结直肠癌也是重点更新的内容之一:   首先说说非高危人群(高危人群的界定会在后文描述)的筛查建议。   同样重点是筛查年龄: ○ 从45岁开始,我们就应该有意识的进行结直肠癌的定期筛查; ○ 从76岁开始,我们则需要根据身体状况及预期寿命来决定,是否需要继续接受结直肠癌筛查; ○ 大于85岁,则不应再接受结肠癌的筛查。 而对于存在高危因素的人群,筛查的时间则需要大大提前,从21-45岁之间就要开始更加频繁的进行结直肠癌筛查,以避免遭遇癌症的侵袭。到底存在哪些情况才算做是高结直肠癌风险的人群呢?以下是高风险因素: ○ 家族中有多位亲人存在结直肠癌史或某些类型的息肉病史; ○ 曾罹患过结直肠癌或某些类型的息肉病史的患者本人; ○ 炎症性肠病个人病史者; ○ 遗传性结直肠癌综合征家族史,如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症或林奇综合征; ○ 腹部或骨盆区域放疗史。 说完筛查人群,我们再来说说应该怎样筛查。 首先是粪便测试。包括每年进行一次高敏感粪便免疫化学测试,每年一次的粪便隐血测试及三年一次的多目标粪便DNA测试。 其次是结直肠的影像检查,这也是筛查结直肠癌最直接的方式。包括了每10年一次的结肠镜检查,每5年一次的CT结肠造影术及5年一次的灵活乙状结肠镜检测。 “粉红杀手”乳腺癌——中国女性最难逃的癌症梦魇   提起乳腺癌,可能是最为让女性们咬牙切齿的一项癌症类型。乳腺癌不仅位列中国女性癌症发病、死亡率的榜首,还在2020年在全球首次逆袭肺癌,成为了全球最高危癌症——作为一类基本出现在女性身上的癌症,它的发病率可想而知。   对于乳腺癌的筛查是我们的女性人群最需要重要的一个事项。   […]

小D
一次筛查,肺癌死亡风险降低约1/3!LDCT获益再添国际证据

一次筛查,肺癌死亡风险降低约1/3!LDCT获益再添国际证据

日前,在国际肺癌研究协会(IASLC)举办的世界肺癌大会(WCLC)期间,英国肺癌筛查试验(UKLS)结果发表,为明确支持高危人群肺癌筛查带来了又一项重要证据。研究论文也同步登上《柳叶刀区域健康-欧洲》(The Lancet Regional Health – Europe)。 这项研究表明,仅单次低剂量CT扫描(LDCT)就能够大幅降低肺癌死亡率,降幅与肺癌筛查领域的几项主要试验的结果相似,包括美国国家肺癌筛查试验(NLST)和荷兰-比利时肺癌筛查试验(NELSON)。 截图来源:The Lancet Regional Health – Europe 这项研究从2011年10月-2013年2月纳入了4055名符合条件的肺癌高风险人群。这些人群年龄在50-75岁之间,5年内发展为肺癌的风险评分(通过LLP风险模型评估)≥4.5%。他们被随机分组接受单次LDCT筛查,或不进行筛查(常规护理)。同时,研究团队从国家登记处收集了截至2019年12月31日的肺癌病例和截至2020年2月29日的死亡数据。 共有1987名筛查组参与者和1981名对照组参与者接受了约7.3年的随访。LDCT组诊断出86例癌症,报告了30例肺癌死亡;对照组诊断出75例癌症,报告了46例肺癌死亡。统计结果显示,LDCT筛查组肺癌死亡风险降低35%,男性和女性获益相似(肺癌死亡风险降低37% vs 31%),但统计学上不够显著。 在随机分组后的第3-6年中,LDCT降低肺癌死亡率的好处最为显著。 ▲筛查组(橙色)和对照组(绿色)的肺癌累积死亡率(图片来源:参考资料[1]) 随访期间共有512人死于任何原因(筛查组246人,对照组266人),全因死亡风险差异不明显,肺癌以外原因的死亡率也没有明显差别。 不过,在所有诊断出肺癌的161名参与者中,筛查组因任何原因死亡风险显著降低48%。共有100人因任何原因死亡,筛查组42例/86例,对照组58例/75例。 筛查组中早期肺癌的比例更高,晚期(III期或IV期)肺癌的发病风险比对照组降低57%。而肺癌筛查的基本依据正是及时识别早期肺癌,此时疾病有机会治愈。 两组之间的肺癌的组织学类型没有差异。 筛查组中,肺癌风险随着结节数量增加而显著升高。发现3个结节的患者,后续肺癌发生风险是1个结节患者组的6倍多,而4个结节的患者,风险更是1个结节患者组的12倍多。 此外,这项研究也评估了过度诊断的风险。这是所有癌症筛查项目的一个潜在问题。NELSON试验报告了8.9%的过度诊断率,NLST试验最初报告为18%,近期新发表结果则表明LDCT组中只有3%的过度诊断。论文指出,根据UKLS中位随访7.2年后的绝对发病率(75例 vs 86例),在最坏情况下,肺癌筛查组中潜在的超额诊断率估计为15%。 图片来源:123RF 为了进一步综合评估LDCT的效果和现有证据,研究团队还将此次UKLS结果与其他8项随机试验结果共同进行了荟萃分析,汇总结果显示LDCT筛查可降低肺癌死亡风险16%,全因死亡率略有下降3%。不同研究结果之间没有异质性,没有明显证据表明不同性别的获益不同。 因此,研究团队指出,尽管UKLS单项研究的肺癌死亡风险改善在统计学上不显著,但结合其他试验的一致结果,为高风险人群肺癌筛查提供了明确的支持。 UKLS试验首席统计学家,玛丽女王大学(Queen Mary University)Stephen Duffy教授表示, “这些结果增加了国际证据,证明LDCT筛查可降低肺癌死亡风险。” 《柳叶刀区域健康-欧洲》同期刊发的社论文章也指出,看起来是“阴性”、“统计学不显著”的结果,实际上带来了筛查有益的积极信号。 研究主要结局(肺癌死亡率)统计学不显著,与试验在试点阶段过早停止有关。此外,尽管目前对于最佳筛查间隔尚无共识,但UKLS试验表明,尽管只进行了单次筛查,但在长期随访下,能观察到肺癌死亡率的变化,这提示了筛查在高风险人群中的力量。   参考资料 [1] John K. Field, et al., (2021). Lung cancer mortality reduction by LDCT screening: UKLS randomised […]

半夏
从不吸烟的女性患肺癌的概率更高!她们的癌细胞从何而来?

从不吸烟的女性患肺癌的概率更高!她们的癌细胞从何而来?

据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署(IARC)发布的2020年全球最新癌症负担数据,2020年全世界新增肺癌病例220万(仅次于乳腺癌),新增肺癌死亡病例180万(远超其他癌症)。值得注意的是,大多数肺癌患者都有吸烟史,但也有10%~20%的肺癌患者从未吸烟。并且,从不吸烟的女性患肺癌的概率更高,而且比吸烟者患病更早。 但直到现在,科学家仍然不知道导致这些从不吸烟的肺癌患者患病的具体原因。   2021年9月6日,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NCI)联合多个研究结构,在 Nature 子刊 Nature Genetics 发表了一项研究论文。该研究在对无吸烟史的肺癌患者进行基因组分析后发现,大多数无吸烟史肺癌是因体内自然过程累积的基因突变引起的,并首次描述了从不吸烟者的三种肺癌分子亚型——“piano”、“mezzo-forte”和“forte”。   这些见解将有助于解开没有吸烟史的人患肺癌的奥秘,并可能指导更精确的临床治疗的发展。 研究人员这些从不吸烟肺癌患者的肿瘤基因组的突变特征进行了梳理。突变特征是与特定突变过程相关的突变模式,例如人体自然活动(例如DNA修复缺陷或氧化应激)或接触致癌物造成的损害。   正如预期的那样,由于这项研究仅限于从不吸烟的人,研究人员没有发现任何先前与直接接触烟草有关的突变特征。此外,他们也没有在62名接触二手烟的患者中发现这些特征。但鉴于研究样本量较小,接触的程度也有很大的变化,因此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去证实这一点。   从不吸烟者的肺癌发生是因体内自然过程累积的基因突变引起的 不仅如此,基因组分析还揭示了三种从不吸烟者肺癌的新分子亚型,研究人员根据肿瘤基因组变化的水平给它们命名。 “piano”(音乐术语:弱)亚型的突变最少,它似乎与干细胞的激活有关,这种亚型的肿瘤生长非常缓慢,往往需要很多年,而且很难治疗,因为它可能有许多不同的驱动突变。 “mezzo-forte”(音乐术语:中强)亚型有特定的染色体改变以及生长因子受体基因EGFR的突变,而EGFR是肺癌中常见的突变类型,并表现出更快的肿瘤生长。 “forte”(音乐术语:强)亚型表现出全基因组加倍,这是一种经常在吸烟者肺癌中看到的基因组变化,这种亚型的肿瘤也生长速度也十分迅速。 基因组分析揭示了从不吸烟者肺癌的三种分子亚型   这项研究的通讯作者、流行病学家 Maria Teresa Landi 博士说道:“我们看到的是,从不吸烟者中有不同的肺癌亚型,它们有不同的分子特征和进化过程。在未来,我们可能能够基于这些亚型进行不同的治疗。”   更重要的是,这一研究发现将指导从不吸烟者的肺癌预防是治疗方法的发展。例如,发展缓慢的piano亚型可以为临床医生提供一个机会窗口,以便及早发现这些肿瘤,因为这些肿瘤不易治疗。相反,发展迅速的mezzo-forte和forte亚型只有少数主要的驱动突变,这表明这些肿瘤可以通过单个活检来识别,并可以从靶向治疗中获益。 基于这些亚型的分子特征进行预防和针对性治疗 如何挽救更多生命?   2021年7月,Lung Ambition Alliance 发表了一份名为《肺癌筛查:不作为的代价》的报告。在报告中指出,通过低剂量螺旋CT(LDCT)筛查,早期发现肺癌,有助于降低患者死亡风险,使高危人群肺癌死亡人数减少四分之一。 一项名为NELSON的试验显示,在长达10年的随访期间,筛查组新发肺癌患者中,59%为Ⅰ期,仅有9.4%处于Ⅳ期;而对照组中,仅有13.5%为Ⅰ期,45.7%为Ⅳ期。此外,筛查组868例死亡中有18.4%死于肺癌,而对照组860例死亡中有24.4%死于肺癌。相当于10年内,男性肺癌累积死亡率降低了24%,女性肺癌累积死亡率降低了33%。   肺癌该如何筛查? 报告指出,不同国家或地区的肺癌筛查指南有着区别,包括开始年龄、高危人群等,在进行肺癌筛查时,应遵循本国指南。 根据由中国国家癌症中心发起,联合多学科专家共同制定的《中国肺癌筛查与早诊早治指南(2021,北京)》建议,肺癌的筛查年龄、人群和方式如下: 01 筛查年龄   50~74岁人群应进行肺癌筛查。   02 筛查人群   肺癌高风险人群应进行肺癌筛查。肺癌高风险人群指符合以下条件之一的人群: 吸烟,吸烟包年数(每天吸烟的包数[每包20支]×吸烟年数)≥30包年,包括曾经吸烟包年数≥30包年,但戒烟不足15年; 被动吸烟,与吸烟者共同生活或同室工作≥20年; 患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 有职业暴露史(石棉、氡、铍、铬、镉、镍、硅、煤烟和煤烟尘)至少1年; 有一级亲属确诊肺癌。 03 筛查方式   […]

半夏
乳腺癌死亡率下降40%,美国怎么做到的?

乳腺癌死亡率下降40%,美国怎么做到的?

这份全球乳腺癌发病率和死亡率模式分析告诉了我们什么?                前段时间,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发布的《2020全球癌症报告》数据报告指出2020年乳腺癌已经超过肺癌,一跃成为全球第一大癌症。   近日,一项2000-2020年基于人口的癌症登记数据分析研究发表在Cancer Communications上[1],研究对全球各国乳腺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模式进行了分析和评估,并且反映了20年以来各国乳腺癌防控的时间变化趋势。   为什么中国乳腺癌发病率和死亡率会呈现上升趋势?   美国乳腺癌死亡率下降幅度40%,5年生存率99%,他们做了什么?   一起来看看,这项全球乳腺癌发病率和死亡率模式分析的数据给告诉了我们什么!    中国乳腺癌年龄标化发病率、 死亡率呈现上升趋势 据估计,2020 年有230万女性被诊断出患有乳腺癌,约占全球所有癌症病例数的24.5%。全球各国中,中国乳腺癌病例数最多(416,371),约占全球乳腺癌病例的18.4%,其次是美国,占11.8%。   从乳腺癌发病率的时间发展趋势来看,2000-2012年期间,中国[年度变化百分比(AAPC2.1%,P<0.001)、韩国(AAPC 6.1%,P<0.001)和英国(AAPC 0.5%,P=0.001)的乳腺癌年龄标准化发病率呈上升趋势,美国(AAPC-0.9%,P<0.001)呈下降趋势。   乳腺癌死亡率方面,2000-2012年期间,中国(AAPC 1.0%,P=0.001)和韩国(AAPC 1.8%,P<0.001)年龄标准化死亡率上升,但在美国(AAPC-1.9%,P<0.001)、澳大利亚(AAPC-2.0%,P<0.001)和英国(AAPC-2.5%,P<0.001)有所下降。 这意味着2000-2012年期间,消除不同阶段的年龄影响后,中国整体人群乳腺癌发病率和死亡率增长了2.1%和1%。    图1:美国、英国、韩国、中国和澳大利亚的女性乳腺癌年龄标准化发病率(左)和死亡率(右)的趋势    乳腺癌防控, 可以从美国人民那学到什么? 对于乳腺癌的防控有二个大关,第一个大关是要控制乳腺癌未发生之前的风险因素;第二个大关是要降低乳腺癌已发生后的死亡率。   1   有意识地控制影响乳腺癌发病率的因素     例如,激素替代疗法 (HRT) 是公认的乳腺癌高危因素之一。为了降低女性乳腺癌发病风险,2002年一项名为“妇女健康倡议”的大型研究结果发表后,美国女性便减少了HRT的使用。因此,我们发现在2000-2012年期间,美国乳腺癌发病率呈下降趋势,而且下降主要集中在50-59岁的女性中。   再比如,低生育率、年龄增长会影响雌激素、孕激素水平,从而间接增加乳腺癌风险。而在2000-2012年期间,与美国相比,中国和韩国几乎所有年龄段女性的乳腺癌发病率都在快速上升,便与生育率持续下降有关。中国这个问题比较严峻,由于人口增长缓慢和老龄化,从2015年到2030年,乳腺癌病例预估会增加22.9%[2]。   需要引起注意的是,肥胖、有害饮酒、乳腺癌家族史、辐射暴露史、生殖史(如月经初潮的年龄和首次怀孕的年龄)、吸烟和绝经后激素治疗都会增加患乳腺癌发病率的风险。因此,个人有针对性地降低患乳腺癌风险的行为选择和相关干预措施包括[3]: 长时间母乳喂养; 定期体育锻炼; 控制体重; 避免有害使用酒精; […]

半夏
这4种癌症最容易遗传!身边有人患这些癌的,一定要看看!

这4种癌症最容易遗传!身边有人患这些癌的,一定要看看!

生活中,我们常能听说看到“一家几口同时患癌”的消息。 那么癌症真的会遗传吗?跟你讲实话:会的! 事实上,有些癌症确实存有家族遗传聚集现象。如果你亲人中有人患癌,那么这篇文章你就绝对不能错过! 癌症确实存有家族遗传聚集现象! 在揭晓究竟哪些癌症会遗传之前,我们先来分享几个真实的故事:1 国际著名影星安吉丽娜朱莉,2013年得知自己的家族中有三位女性因乳腺癌去世时,选择了做乳腺癌遗传性易感基因检测,结果显示为阳性罹患乳腺癌的风险高达87%!她毅然决定采取预防性措施,切除双侧乳房。 2 国外一个家庭中,兄弟姐妹们共同的母亲Pearl Khan在16年前去世时仅49岁,确诊胃癌后仅生存了6个月。而他们32岁的妹妹Yasmin Khan在六年前也因胃癌去世了。因此,最小的妹妹Sophia咨询了英国癌症研究所,并接受了基因检测的建议,并且全部检测出致癌基因阳性!再咨询医生后得知,他们有很高的患癌风险,获得医生的赞同后全部切除了整个胃! 切除整个胃部的三兄妹 这样疯狂的举动,上了英国的新闻网站BBC,但肯定是有充分的理由的!兄弟姐妹三人说:这个举动挽救了他们的生命,并将“消除”他们患胃癌的风险。 3 前两天,国内的新闻也爆出:一家中7年间,五兄弟中四人陆续得胃癌,这四人中老大、老二已经去世,老三王富生和老五去年刚做了手术。‍主治医生说:“胃癌的高危因素之一是遗传性,胃癌患者的一级亲属父母和亲兄弟姐妹,得胃癌的风险比一般人群平均高出2~3倍。” 4 Jill Chang预言总有一天自己会得癌症,因为这似乎是她整个家族的魔咒。她的祖母、母亲和叔叔都曾罹患癌症,包括结肠癌、乳腺癌、肺癌和黑色素瘤。 2001年,Chang被诊断为结肠癌,这个诊断震惊了她的兄弟姐妹,他们都立即接受了检查。结果她的妹妹没事,但她的哥哥,35岁,也被检出结肠癌。 Chang和她的家人开始咨询基因检测并接受了检测。她、她的母亲和她的兄弟都为Lynch综合症阳性。而她的妹妹是阴性的。这可能是由父母遗传给孩子的基因突变引起的,这类人群癌症的风险更高,包括结肠癌、子宫内膜癌、卵巢癌、胃癌、小肠癌、胰腺癌、肾癌、脑癌和胆管癌。 现实中,家族性癌症的案例屡见不鲜,究竟哪些癌症与遗传相关呢? 如果亲人患有这四种癌一定要注意! 如果亲人患这4种癌,你一定要注意! 01 肝癌 如果父母被查出肝癌,子女可是一级预防对象。 因为乙型肝炎病毒的垂直传播,易造成肝癌的家族聚集倾向,更何况我国85%~90%的肝癌患者都来自乙肝。特别是携带乙肝病毒的母亲,其后代发生肝癌几率较高。 家有肝癌患者,其子女无论身体好坏都要进行1次全面的肝脏检查。如果突然出现不明原因消瘦、右侧肋下疼痛、眼周围发黑、乏力等症状时,应及时到医院排查肝癌。 最佳筛查方式:甲胎蛋白+B超 02 乳腺癌 有明显遗传倾向,特别是直系亲属。 乳腺癌有明显遗传倾向,特别是直系亲属间遗传的可能性很大。一般来说,母亲得乳腺癌,女儿得乳腺癌几率要比其他女性高出2~3倍。这主要是与BRCA1和BRCA2基因突变有关,当一位患者具备这样的家族史并且发病年龄较轻,比如三十岁以前就患病,尤其是双乳癌,这种情况应高度怀疑为家族遗传性乳腺癌。 判断自己是不是属于遗传倾向的乳腺癌,教大家一个方法:如果您的母亲或姐妹在停经前得了两侧乳腺癌,那么您得乳腺癌几率较大。如果您母亲患乳腺癌时年龄较大,并且家族中只有她1人得乳腺癌,则不必过度担忧。 最佳筛查方式:乳腺钼靶 03 胃癌 部分胃癌确实有遗传倾向! 很少有人注意到胃癌的遗传特质,但部分胃癌是有遗传倾向的。胃癌当中有5%~10%属于遗传性胃癌,其中比例最多的要数遗传弥漫型胃癌。一般认为,如果一个家族中,一代或两代人中至少有两人患病,而且一人患病年龄小于50岁,所有患者均为弥漫型,就可考虑遗传性胃癌。如果生于这样家庭,那就千万要小心了。 最佳筛查方式:胃镜检查 04 肠癌 20%~30%的大肠癌患者有各类癌症的家族史。如果患有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MYH相关性息肉病、林奇综合征、幼年性息肉综合征这些遗传性疾病,患结直肠癌的风险会相应增加。 大约50%的患者在10~15岁大肠内开始长息肉,若不及时干预,100%会衍变为结直肠癌。因此要想避免“遗传”肠癌,先要查查家族中有没有亲人得了结肠息肉病。 林奇综合征又被称为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是一种比较罕见的疾病。它是由MLH1、MSH2、MSH6、PMS2基因突变导致的。虽然全部肠癌病例中,与林奇综合征相关的比例很小(只有约3%),但是有70-90%的林奇综合征患者会发展出肠癌。 如果家中有血缘亲近的亲属曾患有肠癌或子宫癌,可以咨询医生。基因咨询和基因检测也能帮助确认是否有较高的癌症遗传风险。如果经检查,确实属于肠癌高风险人群,可能需要定期进行癌症筛查。 最佳筛查方式:肠镜检查 如何知道自己是否有遗传癌症风险? 那么如何知道自己是不是有遗传性致癌突变呢?可以通过基因检测来评估,下面的列表包括一些可用于基因检测的最常见的遗传性癌症综合征,每种综合征中突变的基因,以及最常与这些综合征相关的癌症类型。 但需要说明的是,即使家族中存在癌症易感突变,也不一定意味着每个遗传突变的人都会患上癌症。 哪些人群最应该接受癌症遗传基因检测 当出现以下情况时,强烈建议咨询遗传专家考虑接受遗传易感基因检测,以明确自己可能患遗传性癌症的风险: 在异常年轻的时候被诊断出的癌症 在同一个人中独立发生的几种不同类型的癌症 在一组成对器官中发生的癌症,例如肾脏或两个乳房 几个患有相同类型癌症的近亲(例如,母亲,女儿和患有乳腺癌的姐妹) […]

半夏
权威报告:时间就是一切!减少四分之一肺癌死亡,早筛是重要机遇

权威报告:时间就是一切!减少四分之一肺癌死亡,早筛是重要机遇

近期,肺雄心联盟(Lung Ambition Alliance)发表了一份名为《肺癌筛查:不作为的代价》(Lung cancer screening: the cost of inaction)的报告,强调了肺癌早期筛查和诊断的重要性。该报告获得了国际肺癌研究协会(IASLC)的认可。 截图来源:参考资料[1] 报告中指出,2020年全球超过220万人被诊断为肺癌,并导致180万人死亡,是全球第二大常见癌症和第一大致死癌症,肺癌死亡人数约占癌症死亡人数的五分之一(18%)。与此同时,在2010-2014年间,大多数国家肺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仅为10%-20%。这份报告详细介绍了肺癌早期诊断和低剂量螺旋CT(LDCT)筛查所带来的积极影响。 肺癌早期诊断:减轻肺癌负担的关键 肺癌的生存率低于其他常见癌症,近年来的生存率改善幅度也更小,在全球范围内,肺癌的5年相对生存率约为20%,这可能与肺癌诊断时多为晚期有关。 比如,英格兰2018年数据显示,一半(50%)的肺癌在确诊时处于IV期,而乳腺癌和结直肠癌在确诊时的IV期占比仅分别为5%和25%。尽管具体数值因国家/地区而异,但整体趋势相似。   ▲肺癌的晚期5年相对生存率比其他常见癌症低。虽然各地区的具体数值有所差异,但整体趋势相似。(图片来源:参考资料[1]) 肺癌的高死亡率与确诊时大多数为晚期有很大关联,早期诊断有助于患者快速获得高质量的诊疗、减少因肺癌死亡的人数。数据显示,约有24%的肺癌患者在Ⅰ期时被发现, 此时5年生存率在68%-92%之间;约有11%的患者在Ⅱ期时被发现,其5年生存率为53%-60%;约有24%的患者在Ⅲ期被发现,其5年生存率为26%-36%;有41%的患者在Ⅳ期时被发现,5年生存率低于10%。因此,报告指出,肺癌早期诊断是降低癌症负担的较好策略。 ▲非小细胞肺癌(NSCLC)约占肺癌的80%-85%,约65%的NSCLC在Ⅲ期和Ⅳ期时被诊断(左图),通常诊断为晚期与5年生存率降低相关。(图片来源:参考资料[1]) 肺癌的预后高度依赖于疾病确诊时的分期,肺癌早期诊断可能将肺癌从致死性疾病转变为可治疗的疾病。处于Ⅰ期的患者可接受治愈率较高的手术以及其他治疗,避免了后续侵入性更强、效果更差的干预治疗,从而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还将显著降低肺癌对其家属的生活影响。此外,新冠病毒大流行也紧迫加剧了肺癌早期诊断的需要,因为受疫情影响,全球多个地区癌症的晚期诊断情况有所恶化。 更早发现肺癌将为人口健康带来重大好处,鉴于肺癌患病率高、晚期患者尤其多,肺癌早期诊断每年将挽救无数肺癌患者的生命,并对癌症死亡总人数产生巨大影响。 ▲肺癌早期诊断对健康的显著益处。圆圈的大小显示了每种癌症类型的相对权重,即其在晚期癌症总人数的占比。(图片来源:参考资料[1]) 此外,肺癌早期诊断将显著降低肺癌诊治的总成本。由于管理晚期肺癌患者相对更复杂,其治疗费用会高于早期患者。而且通过早期诊断,能使更多的人能够提高生活质量并重返工作岗位,从而大大降低了生活成本、对家庭产生重大的经济影响。此外,还能减少医疗资源的长期压力。 LDCT筛查有效降低肺癌死亡率 靶向筛查是肺癌早期诊断的核心,肺癌筛查结合一级预防是减少癌症负担的有效方法。目前的肺癌筛查方法有人工智能(AI)辅助的胸部X线检查、低剂量螺旋CT(LDCT)筛查等。 报告中指出,通过LDCT筛查,可以发现更多早期肺癌患者。与此同时,LDCT筛查还可显著降低高危人群的肺癌死亡率,使高危人群中的肺癌死亡减少四分之一。 一项名为NELSON的试验显示,在当前和既往重度吸烟者中进行LDCT筛查可使肺癌的早期诊断发生显著的转变。在长达10年的随访期间,筛查组新发肺癌患者中,59%为早期,而对照组中未提供筛查的人群中仅有14%在确诊时处于早期。此外,筛查组868例死亡中有18.4%死于肺癌,而对照组860例死亡中有24.4%死于肺癌。这相当于,通过LDCT筛查,10年内,男性肺癌累积死亡率降低了24%,女性肺癌累积死亡率降低了33%。 此外,临床证据表明,LDCT筛查所带来的负面影响(辐射)可忽略不计。而且如果在高质量的标准下进行筛查,也不会出现大量假阳性结果(误诊)或产生不必要的操作或治疗。 建议接受筛查的目标人群 报告指出,不同国家或地区的肺癌筛查指南有着区别,包括开始年龄、高危人群等,在进行肺癌筛查时,应遵循当地指南。根据由中国国家癌症中心发起,联合多学科专家共同制定的《中国肺癌筛查与早诊早治指南(2021,北京)》建议,50-74岁人群应进行肺癌筛查,尤其是现在或过去有重度吸烟的人。指南建议,肺癌高风险人群应进行年度LDCT筛查,不推荐采取胸部X线检查进行肺癌筛查。 人们也逐渐意识到吸烟史不足以识别所有肺癌高危人群,有不少肺癌患者发生在不吸烟人群中。例如,在中国台湾,有53%的肺癌死亡发生在从不吸烟的人群中,家族史、烹饪烟雾和环境致癌物等风险因素也与肺癌相关。因此建议将特定非吸烟者也纳入肺癌筛查的目标人群。 根据《中国肺癌筛查与早诊早治指南(2021,北京)》建议,肺癌高危人群是指符合以下条件之一的人群: (A)吸烟,吸烟包年数(每天吸烟的包数[每包20支]×吸烟年数)≥30包年,包括曾经吸烟包年数≥30包年,但戒烟不足15年; (B)被动吸烟,与吸烟者共同生活或同室工作≥20年; (C)患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 (D)有职业暴露史(石棉、氡、铍、铬、镉、镍、硅、煤烟和煤烟尘)至少1年; (E)有一级亲属确诊肺癌。 肺癌筛查影响大,而且获益的不仅是肺癌 与其他癌症筛查策略相比,LDCT筛查的成本效益更好效率更高,且可能在可接受的经济范围内。有研究发现,相较于其他常见癌症筛查手段,预防1例肺癌死亡所需的筛查次数更少,每进行320例LDCT扫描,就可以挽救一条生命;而对于结直肠癌来讲,每拯救一条生命,需要864例结肠镜检查;乳腺癌则需要645例乳腺X线检查。 ▲与常规检查(左)相比,针对性的筛查方案(右)可以在早期发现更多肺癌患者(图片来源:参考资料[1]) 在全球范围内,LDCT筛查对肺癌死亡率的影响是显著的,有望比现有其他癌症筛查项目更有效。一些专家建议,如果能够筛查到高风险人群,与现有的宫颈癌或乳腺癌筛查项目相比,肺癌筛查对癌症死亡率的影响可能更大。 报告强调,鉴于这些证据,肺癌筛查应被视为癌症筛查的下一个重大机遇,建议开展大规模肺癌靶向筛查。 肺癌筛查的影响也不仅仅局限于肺癌。LDCT筛查除了对癌症死亡率的影响巨大外,还有助于降低非传染性疾病的死亡率,如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心血管疾病等。由于肺癌症状出现的较晚,而年龄和吸烟史是肺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强预测因素,也是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之一,因此可以确定多种疾病筛查和检测的共同目标人群,提高整体生存率。此外,肺癌筛查还有助于促进戒烟、创造无烟环境;还可通过降低医疗成本提高医疗系统的可持续性。 图片来源:123RF 报告总结指出,肺癌早期诊断是将肺癌从致命性疾病转变为可治疗疾病的可靠方法,还能减少癌症对全球数百万人生活的不良影响。有相当多的证据表明,用LDCT扫描进行肺癌早期筛查是一种安全、有效和具有潜在成本效益的工具。除了可显著降低肺癌死亡率外,LDCT还可以早期发现与吸烟相关的其他非传染性疾病,有助于解决健康问题。 报告最后呼吁,对于肺癌患者来说,早期检测、时间就是一切!  

半夏
奥运会中防疫表现糟糕的日本,怎样把癌症5年生存率做到全球第一的?

奥运会中防疫表现糟糕的日本,怎样把癌症5年生存率做到全球第一的?

两天前,受疫情影响而姗姗来迟一年的日本东京奥运会终于落幕了。 除了“亚洲飞人”苏炳添突破极限、00后小将杨倩射落奥运首金这些振奋的讯息外,日本关于奥运的其他新闻在热搜上却令人哭笑不得:被网友吐槽为“阴间”的东京奥运开幕式,防疫管理混乱的日本奥运村等等。 这样一些负面的新闻,实在是不得不让人对日本的医疗水平产生怀疑。就这,也可以被号称是亚洲的医疗强国? 但当我们带着探究的心思对日本的癌症医疗进行分析,却又会发现一个完全不同的日本:在癌症的预防和诊治上下了苦功的国家,把癌症的5年、10年生存率提升到了一个夸张的程度。 2021年4月27日,日本国立癌症研究中心发布了最新的癌症5年生存率和10年生存率数据。延续了日本一贯让人咋舌的癌症生存数据,这次日本癌症患者的5年及10年生存率,相较过去又大幅提升了。 日本国立癌症研究中心中央医院 为什么日本患者的癌症生存率能有如此惊人的水平?其中的奥秘就藏在的癌症生存数据之中。本次统计是针对2012年-2013年新确诊的癌症患者的大规模调查,包含了前列腺癌、乳腺癌、子宫内膜癌、子宫颈癌、大肠癌、胃癌、肺癌、食管癌、肝癌、胰腺癌等多个癌种。 结果显示:2012-13年癌症患者的相对5年生存率为67.3%,与此前相比,生存率数据显著提升。 63.7%的癌症患者5年生存率是什么水平?这个数据远远超过了美国等医疗水平顶尖的欧美国家,把世界上其他国家都远远甩在了身后。 能与日本癌症患者5年生存率做对比的,只有他们自己过去的数据。本次日本公布的2012-2013年癌症患者生存数据与2009-2010年的数据相比,各大常见癌种的5年生存率均明显提升: 食管癌5年生存率从45.1%提升至47.5%; 非小细胞肺癌从41%提升至46.8%; 肝细胞癌从40.7%提升至47.5%。 本次日本公布的具体各类癌症5年生存率详见下图: 在这张日本各类癌症5年生存率统计图中,一些癌症的五年生存率非常让人震惊:目前全球发病率最高的乳腺癌,日本患者的5年生存率达到了不可思议的92.1%,而胃癌、非小细胞肺癌等恶性程度极高的癌症类型,患者整体生存率也达到了72.1%和46.8%。 如果这样的癌症生存数据普及,我们完全可以把癌症称为一种慢性病。这样的5年生存率甚至比一些常见的慢性病更高,例如我们熟知的心脑血管疾病。 这样的数据强不强,它可以说非常强悍了,远远甩开了世界其他国家。但这样的癌症生存数据容易做到吗?其实说难也并不算难。它仅仅只有一个诀窍:早发现,早治疗。 我们以日本最典型的癌症胃癌举例。 早在上世纪70年代,我们的邻国日本就因为特殊的饮食习惯(喜食腌制、生冷食物)而导致胃癌在全国范围内肆虐,胃癌成为日本那个时间段最主要的癌症。为彻底解决胃癌的侵扰,饱受胃癌折磨的日本人民痛定思痛,想出了一个对付胃癌的绝招:全民胃癌筛查。 恐慌胃癌的日本人民,在那个时代迸发出了抗击胃癌最大的热情。上至日本政府,下至日本人民,都将胃癌筛查上升到了一个“国家战略”的程度来严格执行。那个年代,日本抗击胃癌的口号是“越早发现、越好治疗”。国家每年都会给予每个家庭一定的免费胃癌筛查名额,同时如果某个家庭有超过60岁的老年人,并且没有进行胃癌筛查的话,社区工作人员会直接上门,强行“绑架”老人去进行胃癌筛查。 在这样的全民筛查背景下,1964年,日本有40万人进行了胃癌检查,到1970年就有400万人,1990年后每年都有约600万人进行胃癌筛查,这个数据到现在都还在不断上升。 于是,在“疯狂”的国家策略下,日本的胃癌5年生存率开始出现了疯涨的势头,直到现在已经成为了其他国家“高不可攀”的存在: 癌症早期筛查,说难不难,说简单也绝不简单。在日本,胃癌的早期诊断率可以达到70%,而在我国,胃癌的早期诊断率不足10%。 这也就是为什么在这张日本最新公布的癌症数据中,他们胃癌四期(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晚期)的5年生存率只有6.3%,但全体5年生存率却有72.1%的原因——因为绝大多数的日本的胃癌患者在胃癌的早期阶段就会被发现,通过手术等方式将它消灭在萌芽状态。处在早期状态的胃癌,对我们是没有太大杀伤力的。 日本的癌症数据其实给我们带来了非常好的抗癌启示。 目前全球每年在抗癌药物研发上的花费预估会高达上千亿美元,而开发出的药物大多是针对晚期癌症患者的。这就形成了一个治疗上的怪圈:随着人类预期寿命的不断提高,癌症的发病率也在不断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罹患癌症,药企们受到经济利益的刺激,就会投入更多的研发经费;更多的研发经费意味着更好的药物,人类更长的预期寿命,也就意味着更多的人罹患上癌症…… 这就是我们目前走的一条与癌症角力的道路,而在这条道路上我相信癌症和人类都不会轻易决出胜负,只能陷入长久的拉锯当中。 此时我们不妨换个思路,把日本作为一个最好的案例来学习:通过强化全民癌症筛查的意识,把癌症直接斩断在早期萌芽阶段。通过这样截然不同的抗癌方式,患者们获得的收益要远远大于一两个革命性的抗癌新药的诞生。 事实上,针对癌症“早筛查,早发现,早治疗”的口号不仅是咚咚肿瘤科这样的医学媒体每天都恨不得举个大喇叭在大家耳边循环播放,国家也一直在倡导这样的抗癌方式。但全民的早筛意识依然算不上高,绝大多数癌症患者一经发现就是晚期。 针对癌症的“早筛查,早发现,早治疗”早已不仅仅是一种个人的防癌意识的问题,更是已经上升到了国家健康战略的层面了。希望在未来的防癌抗癌过程中,我们能有更多的人能觉醒早期筛查意识,把癌症扼杀在萌芽阶段。  

小D
肿瘤标志物升高=肿瘤或复发?别慌,拿着你的化验单来对号入座

肿瘤标志物升高=肿瘤或复发?别慌,拿着你的化验单来对号入座

文章来源:美中嘉和肿瘤频道   肿瘤及肿瘤复发的早、中期常缺乏明显的特征性症状,无法通过常规病理学、影像学等方法检测,往往待发现已发展为中晚期转移型、难治型、不可逆型病灶。   如何更早的发现、制止肿瘤的发展是所有医疗界人士乃至全人类共同关注的话题。肿瘤标志物成为可以早期发现肿瘤、及肿瘤转移复发线索的指标。 肿瘤标志物异常有什么临床意义?能不能依此判定得了某一种癌呢?本篇我将为大家讲述常见的肿瘤标志物及其临床意义。 什么是肿瘤标志物? 肿瘤标志物是肿瘤细胞在发生、增殖过程中产生的,正常细胞所没有或含量很低的特异性物质,或者是人体自身对癌细胞反应而产生的正常细胞成分,但在质和量上与正常时或良性疾病时相比有显著差异。   不同的肿瘤对应不同的肿瘤标志物,临床常见的肿瘤标志物已有100多种。它们有的可能与多种肿瘤相关,有的仅与1种肿瘤相关。 肿瘤标志物的检测有什么意义? 筛查:肿瘤标志物水平的变化可早于临床症状及影像学阳性发现。一些肿瘤标志物对某些肿瘤有较高的敏感性,可对高危人群进行筛查。如我国,AFP (甲胎蛋白)就是肝癌高危人群的筛查指标,有助于早期诊断肝癌并能提高患者生存率。   诊断:目前除肝细胞性肝癌可用 AFP 和影像学检测确诊外,病理诊断仍是恶性肿瘤诊断主要方式,但肿瘤标志物在组织分型等方面有重要意义。   预后及监测疗效:肿瘤标志物水平与疾病进展有良好的相关性,评估病情和监测疗效是其最重要的临床应用。如在术后、放疗或化疗后,相应的肿瘤标志物水平能迅速降低至正常并维持在此范围内,表示预后良好;若浓度下降缓慢或不能降至正常往往提示治疗无效、预后不良;若标志物水平下降后又持续升高,则强烈提示肿瘤复发或转移[1]。 肿瘤标志物升高就一定等于患癌吗? 并不是!   单纯的肿瘤标志物升高,是没有办法确诊癌症的,因为它不仅在人体的肿瘤细胞中存在,而且还存在一些部分的良性肿瘤以及正常的机体组织中。   另外,吸烟、 酗酒等一些不良生活习惯及服用某些药物、 进食补品等,都会致使某些肿瘤标志物一过性升高。 以下为常见的9种肿瘤标志物,及其升高时的癌症原因和非癌症原因: 发现肿瘤标志物升高后,该怎么办? 如果肿瘤标志物只是单项轻度升高,可定期复查、检测肿瘤标志物的变化情况。例如,某肝炎患者甲胎蛋白高达每升1500微克,结合增强核磁共振后并没有发现肿瘤,随着肝功能逐渐恢复,甲胎蛋白也会逐渐降低到正常水平。   如果肿瘤标志物指标超出正常值几倍甚至几十倍、上百倍,或有多项肿瘤标志物超标,就需要引起重视了。需要立即就医,结合影像学检查、病理检查等,排除肿瘤。   另外,还可以加入我们的患者群,将检查结果发给群里的医生助理,也能很快得到专业的回复!     参考文献 [1] 肿瘤标志物在常见肿瘤中的应用及研究进展.  

半夏
坚持每年去医院做HPV筛查,医生建议说“没必要”

坚持每年去医院做HPV筛查,医生建议说“没必要”

文章来源:医学界肿瘤频道   最近几年,前往妇科进行宫颈癌筛查的女性越来越多,但是过度筛查可能反而会给女性的健康带来负担。很多女性也很苦恼: 自己到底需不需要做筛查? 应该多久进行一次筛查? 筛查包括哪些项目? 在最近举行的2021美国妇产科医师学会(ACOG)年会上,来自美国的Rebecca Perkins医生给出了解答: HPV、细胞学检查到底是咋回事? 明确了检查频率后,也有不少人会关注筛查的项目。目前,随访的患者主要需要做HPV检测和细胞学检查这两种检测。 细胞学检查主要是采集阴道或宫颈分泌物后获得脱落细胞,染色之后观察细胞形态,可以用于判断子宫颈癌、人乳头瘤病毒等感染。 HPV检测则主要是通过DNA的方法,直接测出是否有HPV病毒。 相对于细胞学检查,目前临床医生更青睐HPV检测,这是因为细胞学检查检出CIN3级病变的敏感性要比HPV筛查低很多(50%-70% vs 90%)。因此,在随访的过程中,医生往往优先采用HPV检测,只有当HPV检测因为某些原因无法实现的情况下,才单独采用细胞学检查来监控癌前病变。 图1:只进行细胞学检查,对CIN3级病变没有长期保护作用,这意味着时间一长,很多漏诊病人将会发展成宫颈癌 ACOG最新的指南表明: 当HPV结果阳性时,应当考虑联合细胞学检查。 如果无法进行细胞学检查,但是又检测出了HPV 16型或18型阳性,这时候需要立即进行阴道镜检查。 如果进行了细胞学检查,并且发现了HPV 16/18型感染,需要立即进行阴道镜检查,并且取活检。 筛查应该多久做一次?哪些人需要做? 宫颈癌筛查主要筛查的是子宫颈上皮不典型增生(CIN)。这是一种癌前病变,多数都是由HPV,尤其是像16型和18型这样的高危型HPV感染引起。根据病变的严重程度不同,分为CIN1、CIN2、CIN3三个等级,级别越高,越接近发展成为宫颈癌。 图2:大多数HPV感染在1-3年以内会消失,而持续感染的话则可能引起CIN3级病变。(红色:进展为癌症或癌前病变;黄色:持续感染;绿色:检测不到病毒) 大多数感染HPV的病人,在1-3年左右病毒基本检测不到了,虽然这并不意味着病毒完全消失,但是只要宫颈没有明显的病毒感染表现,那么转变为癌前病变或癌症的概率降低。对于这些病人,过度筛查反而会造成很多损伤。 因此,科学筛查是很重要的[1]: 对于25-29岁的女性,推荐每3年进行一次筛查; 30-64岁的女性,推荐每3-5年进行细胞学检查联合HPV检测。 那么,哪些群体不需要进行宫颈癌的筛查呢?一般来说25岁以下的女性是不用进行筛查的,如果是65岁及以上的女性,满足以下条件[1]: 没有感染艾滋病; 没有宫颈癌病史; 过去25年没有癌前病变的记录; 至少3次宫颈涂片检查或者2次HPV检测显示为阴性,就不需要进行宫颈癌筛查。 HPV管理模式的变革 Rebecca Perkins医生分享到,目前关于HPV的管理正在经历一场变革,医生们从单纯的只看筛查结果,变为基于风险来全面评估病人。这是因为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如果只靠检查结果来筛选HPV,是很容易漏掉一些高危的患者的。 图3:不同病史病人发展成为CIN3级或癌症的风险 除了检查结果,病史对于HPV的管理也非常重要,如果患者有CIN2级及以上的治疗历史,变成宫颈癌的风险会显著升高,这时候就应该结合病史和检查结果综合判断。 这就像纸质地图和GPS导航的区别一样,只根据检测结果制定的指南更像是一个地图,当你有问题的时候,翻阅地图即可。而基于风险的指南更像是一个GPS,根据不同的路况,哪怕是相同的出发地和目的地,可能都会根据不同的实时和既往数据提示你走不同的路线。 简单来说,基于风险的决策流程主要是,医生根据患者HPV检测结果以及既往病史,将患者分为极高危、高危、中危、低危等风险等级,然后按照轻重缓急依次处理。如下表: 如极高危患者,基本都是阴道镜检查发现高级别的癌前病变,她们需要立即做手术。而对于低危患者,医生可能会建议减少她们的筛查次数,免得造成过度的检查。 那么,基于风险的HPV管理有哪些优点呢? 能够快速评估病人,并将他们分为不同的优先等级进行相应治疗; 可以快速诊断和治疗高危的患者,避免她们发展成癌症。 对于低危的患者来说,有创伤的检查大大减少,避免了过度医疗。 相信经历了这么一场变革,医生能够更快速地区分轻重缓急,并为患者提供更精准、更有针对性的诊疗。   参考文献: [1]Screening for cervical cancer us preventive […]

半夏
扫描下方二维码回复 666 获取解锁验证码
步骤:[ 打开微信]->[ 扫描上方二维码]->[关注"三阴姐妹互助圈"公众号输入 666 获取验证码],即可永久解锁本站全部文章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