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结直肠癌

结直肠癌

一文读懂:结直肠癌肝转移诊断和综合治疗

一文读懂:结直肠癌肝转移诊断和综合治疗

一、结直肠癌肝转移诊疗流程 结直肠癌确诊时肝转移的诊断(图1)   结直肠癌肝转移的预防(图2) 结直肠癌确诊时合并肝转移的治疗(转移灶可切除)(图3)   结直肠癌确诊时合并肝转移的治疗(转移灶不能切除)(图4) 结直肠癌根治术后发现肝转移的治疗(图5)   不可切除结直肠癌肝转移的化疗(图6) 二、靶向药物简介及用药方案 1. 西妥昔单抗    西妥昔单抗为人鼠嵌合型的 EGFR 单克隆抗体,单用或联合化疗治疗结直肠癌肝转移均有良好的临床效果。但是西妥昔单抗只对 RAS 基因野生型患者治疗有较好的效果,而在 RAS 基因突变型患者中应用并不提高疗效。BRAF 突变的患者获益有限,这可能与疾病的不良预后有关。   目前认为,可以与西妥昔单抗联合的化疗方案包括 FOLFOX 和 FOLFIRI。不建议其与 CapeOX 或 5⁃FU 推注方案联用;且对于西妥昔单抗的跨线治疗是否有效仍存在争议。 约有3%的患者会在西妥昔单抗的给药过程中出现严重的输液反应,包括过敏性反应,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含西妥昔单抗的方案    西妥昔单抗首次剂量400 mg/m2 输注,输注时间为120 min, 然后每周 250 mg/m2 ,输注时间为 120 min,+ FOLFIRI 或 FOLFOX 西妥昔单抗首次剂量400 mg/m2 输注,输注时间为120 min, 然后每 2 周 500 […]

半夏
家族遗传性肿瘤---结直肠癌篇

家族遗传性肿瘤—结直肠癌篇

结直肠癌通常为散发病例,但家族聚集现象同样较常见。在所有肠癌患者中,约25%的患者有相应家族史,约10%的患者明确与遗传因素相关。 根据临床表型可分为非息肉性综合征和息肉病性综合征两大类,前者主要是指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Lynch综合征),后者包括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MutY人类基因相关息肉病(MUTYH-associated polyposis,MAP)、错构瘤息肉病综合征等。 一、Lynch综合征 Lynch综合征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肿瘤综合征,约占所有肠癌的2%~4%,其病因是错配修复(MMR)基因变异导致患者结直肠癌及其他多种Lynch综合征相关肿瘤发病风险明显高于正常人群。 Lynch综合征的诊断早期通过各种临床遗传标准(如阿姆斯特丹标准Ⅰ、Ⅱ及各国的修正标准);后期则以分子指标检测为主。 Lynch综合征的致病原因是4个MMR基因(MLH1、MSH2、MSH6和PMS2)之一发生胚系变异。此外,上皮细胞黏附分子(epithelial celladhesion molecule,EPCAM)基因的大片段缺失通过使MSH2启动子甲基化导致基因沉默,也可致病。因此,检测发现MMR基因胚系变异是诊断Lynch综合征的金标准。 1. 检测方法 1)初筛方案: ①MMR蛋白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由于MMR基因缺陷引起的相关蛋白产物截短或缺失,免疫组织化学表现为肿瘤组织的特异性染色阴性。 ②MSI检测:推荐用于检测MSI的5个常用位点分别为BAT26、BAT25、D5S346、D2S123和D17S250,若在任何位点均未检测到MSI则肿瘤被认为是微卫星稳定(MSS)。90%以上Lynch综合征患者的肿瘤组织中存在高度微卫星不稳定性(MSI-H)。 2)基因检测: 目前通常使用含多个基因的检测panel进行二代测序。明确患者特定基因变异后,可以使用定向Sanger DNA测序来筛查家庭成员是否存在特定变异。 3)筛查流程: 专家组意见:作为Lynch综合征的初筛手段,应对所有结直肠癌患者行肿瘤组织MMR蛋白免疫组织化学或MSI检测。初筛显示MMR蛋白缺失或MSI-H的患者,建议使用包含MMR基因的检测panel进行胚系测序以明确Lynch综合征诊断,Sanger测序可用于验证家系中已知变异的定点检测。 2. Lynch综合征治疗 1)手术治疗 Lynch综合征患者肠段切除术后第二原发癌在10、20和30年发病风险率分别为16%、41%和62%。研究表明手术多切除10 cm肠管,患者异时性肠癌风险率可以降低31%。但是更大的切除范围意味着更大的创伤,而且影响患者长期生存质量,所以相当比例的患者不愿意接受全结肠切除手术。且多数研究并未显示全结肠切除的生存获益,因此NCCN指南从2018年开始将首选全结肠切除的推荐改为根据临床情况考虑节段或扩大结肠切除术,强调手术范围需要根据多原发肠癌的风险以及患者意愿进行个体化选择。 2)全身系统治疗 Lynch综合征结直肠癌患者的全身治疗方案,暂时参照MSI-H/dMMR表型患者的诊疗方案执行。 专家组意见:基于多项临床研究结果,建议对表型为MSI-H/dMMR的Lynch综合征患者: ① 避免氟尿嘧啶单药辅助化疗; ② 晚期患者推荐一线使用抗PD-1免疫治疗; ③ 局部进展期患者大概率可从PD-1抗体免疫治疗中获益。 林奇综合征与肿瘤发病风险,图片来源于网络,非本文献 3. 家系管理及优生优育 1)肿瘤患者和携带者筛查检测与管理 相较于正常人群,Lynch综合征患者罹患结直肠癌(52%~82% vs. 5.5%)、子宫内膜癌(16%~60% vs. 2.7%)和其他包括胃癌和卵巢癌等癌症的风险明显升高,其风险因不同的MMR基因变异而有所不同:MSH6和PMS2变异的患者在70岁之前罹患结直肠癌的风险率为10%~22%;MLH1和MSH2变异的患者患结肠癌的风险率为40%~80%。 ① 结肠癌的随访:若确诊Lynch综合征,建议在20~25岁或比家族中已确诊的最年轻患者早2~5年开始结肠镜检查,每1~2年检查1次。对于MSH6和PMS2变异携带者,可以考虑稍晚年龄开始结肠镜检查。 ② 子宫内膜癌的随访:建议通过教育加强对相关症状(如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或绝经后出血)的认识和及时报告。子宫内膜活检具有高度敏感性和特异性,可以考虑每1~2年进行1次子宫内膜活检筛查。对绝经后妇女进行常规经阴道超声筛查尚未表现出有足够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因此不作积极推荐。对于携带MMR基因变异并已经生育的妇女来说,腹式全子宫切除术是一种可以考虑治疗选择。但手术尚未证明能够降低子宫内膜癌的死亡率,且手术时机需结合是否存在其他疾病、家族史和变异基因来进行个体化选择。 2)高危家族成员管理 家族中发现基因变异后,会给其他高危的家族成员提供进行预测性监测的机会。高危家族成员可以定义为变异携带者和(或)先证者的一级亲属。若没有一级亲属或者不愿意接受检测,其他更多的远亲也应该进行已知家族变异的检测。 3)孕产前遗传学诊断 对于生育年龄的患者,建议进行产前诊断和辅助生殖,包括胚胎植入前遗传学诊断。讨论应包括相关技术的风险、局限以及获益。若夫妻双方均为同一MMR基因变异的携带者,需告知存在结构性错配修复缺陷综合征(constitutional mismatch repair- deficiency,CMMRD)的风险。 专家组意见:推荐对Lynch综合征患者的高危家族成员进行基因检测。致病变异携带者应接受结直肠癌、子宫内膜癌等早诊筛查。   […]

半夏
多个PD-1/PD-L1单抗被CSCO指南推荐!免疫治疗新格局来了

多个PD-1/PD-L1单抗被CSCO指南推荐!免疫治疗新格局来了

点击阅读:2022 CSCO指南更新大汇总!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是免疫治疗新方式,并不是单纯指对机体免疫力提高,而是通过改善肿瘤周围免疫微环境,从而激活体内免疫细胞活性达到抗肿瘤目的。 本次指南大会上,来自武汉大学人民医院肿瘤中心的章必成教授针对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临床应用指南更新要点进行了解读,主要包括晚期结直肠癌、肾癌、尿路上皮癌、宫颈癌、子宫内膜癌、复发性卵巢癌、恶性黑色素瘤,复发或转移性子宫内膜癌、皮肤癌及MSI-H/dMMR和TMB-H实体瘤的内容。 1 晚期结直肠癌 ▎更新要点: 将“ICIs(PD-1单抗)”改为“ICIs(PD-1/PD-L1单抗)”。 2 肾透明细胞癌 ▎更新要点: 新增“帕博利珠单抗+仑伐替尼(1A类)”为肾透明细胞癌一线治疗I级推荐。 新增“卡瑞利珠单抗+法米替尼(3类)”为肾透明细胞癌二线及以上治疗Ⅲ级推荐。 3 尿路上皮癌 ▎更新要点: 将“帕博利珠单抗”升级为尿路上皮癌一、二线及以上治疗I级推荐。 新增“特瑞普利单抗(1A类)”为尿路上皮癌二线及以上治疗I级推荐。 新增“纳武利尤单抗(1A类)”为尿路上皮癌术后辅助治疗I级推荐。 4 宫颈癌 ▎更新要点: 新增“PD-L1阳性者首选帕博利珠单抗+铂类/紫杉醇±贝伐珠单抗(1类)”为晚期宫颈癌一线治疗I级推荐。 新增“纳武利尤单抗(限PD-L1表达阳性者)(2A类)”为晚期宫颈癌二线及以上治疗Ⅱ级推荐。 5 复发或转移性子宫内膜癌 ▎更新要点: 新增“Dostarlimab(限dMMR/MSI-H患者)(2B类)”为复发或转移性子宫内膜癌治疗Ⅲ级推荐。 6 皮肤黑色素瘤 ▎更新要点: 新增“帕博利珠单抗1年(2A类)”为ⅡB、ⅡC期皮肤黑色素瘤术后辅助治疗Ⅲ级推荐。 7 黏膜黑色素瘤   ▎更新要点:   新增“特瑞普利单抗(PD-L1阳性)”为I-Ⅲ期黏膜黑色素瘤术后辅助治疗Ⅲ级推荐。 8 复发/难治性恶性淋巴瘤 ▎更新要点: 新增“派安普利单抗(1A类)、赛帕利单抗(1A类)”为经典型霍奇金淋巴瘤(cHL)治疗I级推荐。 新增“纳武利尤单抗+维布妥昔单抗(2B类)”为经典型霍奇金淋巴瘤(cHL)治疗Ⅲ级推荐。 新增“卡瑞利珠单抗+吉西他滨+长春瑞滨+脂质体阿霉素(2B类)、纳武利尤单抗±维布妥昔单抗(2B类)”为原发纵隔大B细胞淋巴瘤(PMBCL)治疗Ⅲ级推荐。 新增“纳武利尤单抗±维布妥昔单抗(2B类)”为PMBCL治疗的III级推荐; 新增“帕博利珠单抗(2B类)”为复发难治的蕈样真菌病和塞扎里综合症治疗Ⅲ级推荐。 9 皮肤癌(非黑色素瘤) ▎更新要点: 将“avelumab(2A类)、cemiplimab(2A类)”推荐级别进行下调。 10 MSI-H/dMMR和TMB-H实体瘤 ▎更新要点: 新增“帕博利珠单抗(1A类)”为MSI-H/dMMR结直肠癌一线治疗I级推荐,“纳武利尤单抗+伊匹木单抗(3A类)”为MSI-H/dMMR结直肠癌一线治疗Ⅲ级推荐。 新增“帕博利珠单抗(1A类)、恩沃利单抗(2A类)”为MSI-H/dMMR结直肠癌二线及以上治疗I级推荐,“纳武利尤单抗(3A类)、纳武利尤单抗+伊匹木单抗(3A类)”为MSI-H/dMMR结直肠癌二线及以上治疗Ⅲ级推荐。 […]

半夏
MSS/pMMR结直肠癌免疫治疗有待突破,小分子抗血管靶向药或为破局关键

MSS/pMMR结直肠癌免疫治疗有待突破,小分子抗血管靶向药或为破局关键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发布的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新发结直肠癌患者约56万例,已成为仅次于肺癌的第二大癌症[1],严重影响国民生命健康。近年来,随着结直肠癌诊疗相关研究不断取得进展,以及我国结直肠癌规范化诊疗体系建设不断完善,可以看到我国结直肠癌诊疗取得长足进步。 医学界特邀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白莉教授以及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廖旺军教授对近年来结直肠癌诊疗领域的研究进展,以及我国结直肠癌规范化诊疗建设的现状与未来进行介绍、展望。 靶向治疗、免疫治疗取得喜人进展 回顾近些年结直肠诊疗临床研究,化疗虽罕有突破性进展,但免疫治疗与靶向治疗却取得了不少突破。众所周知,在肿瘤患者中KRAS基因突变占比很高,但靶向治疗过去对于携带KRAS基因突变的患者罕有突破性进展,这也导致KRAS一度被认为是“不可成药”靶点。 但2021年欧洲肿瘤内科学会(ESMO)大会公布的一项名为KRYSTAL-1研究[2]显示,一款针对KRAS G12C突变的特异性优化口服抑制剂——Adagrasib(MRTX849)单药或联合西妥昔单抗分别为携带KRAS G12C突变型结直肠癌患者带来了87%和100%的疾病控制率(DCR)。 对此,廖旺军教授表示,Adagrasib对于结直肠癌治疗表现出了极大的潜力,与西妥昔单抗联合应用前景值得期待。 同时,白莉教授也表示,KRAS基因突变在结直肠癌患者中占比很高,未来临床一定要攻破针对KRAS基因突变靶向治疗的难关。不仅要突破KRAS G12C突变型,对于在结直肠癌中占比更高的KRAS G12V以及KRAS G12D突变型更要寻求新突破。 除靶向治疗外,免疫治疗近些年在结直肠癌诊疗领域同样有令人鼓舞的新进展。KEYNOTE-177研究[3]结果显示,与单纯化疗相比,帕博利珠单抗联合化疗可将患者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由8.2个月延长至16.5个月。在总生存期(OS)方面,在经过中位时间44.5个月的随访后,帕博利珠单抗组患者中位OS仍未达到,而接受单纯化疗的患者中位OS为36.7个月,虽未达到预先设定的统计学假设,但亦优于仅接受单纯化疗的患者。 廖旺军教授指出,基于KEYNOTE-177研究,帕博利珠单抗奠定了在微卫星高度不稳定(MSI-H)/错配修复缺陷(dMMR)患者中一线治疗的应用基础,并促进了这一策略的获批与指南推荐。 针对结直肠癌免疫治疗,白莉教授说道,KEYNOTE-016研究确定了MSI-H/dMMR是转移性结直肠癌免疫治疗的分子标志物,近些年关于结直肠癌免疫治疗进展亦主要针对此类患者,但对于在结直肠癌中占比更高的微卫星稳定(MSS)/错配修复正常(pMMR)患者而言,是否合适接受免疫治疗未来仍需探索。 小分子抗血管生成靶向药物未来或可大放异彩 廖旺军教授指出,抗血管生成治疗在晚期结直肠癌治疗中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手段,贯穿一线、二线及三线治疗。在结直肠癌一线与二线治疗中,贝伐珠单抗联合化疗已经成为标准治疗;在三线治疗中,呋喹替尼以及瑞戈非尼等小分子抗血管生成靶向药物,亦在《CSCO结直肠癌诊疗指南2021》[4]中获得推荐。 2021年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年会上所汇报的两项关于小分子抗血管生成靶向药物联合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在结直肠癌患者后线治疗中的小型研究,让临床医生与患者看到了新方向,并有望成为打破MSS型患者接受免疫治疗普遍疗效较差这一僵局的关键。 一项呋喹替尼联合信迪利单抗治疗晚期结直肠癌的Ⅰb期研究结果[5]显示,对于至少经氟尿嘧啶、奥沙利铂或伊立替康二线治疗失败的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呋喹替尼联合信迪利单抗的治疗方案可为患者带来22.7%的客观缓解率(ORR),同时患者中位PFS亦可达5.6个月,接受二期临床推荐剂量(RP2D)治疗的患者其ORR与中位PFS更是分别达到了27.3%与6.9个月。 除此之外,另一项呋喹替尼联合Geptanolimab(GB 226)治疗转移性结直肠癌研究[6]显示,经该方案进行治疗的患者,其ORR为26.7%,DCR为80%,中位PFS为7.33个月;在MSS型患者中,ORR、DCR分别达到25.0%与75%,中位PFS为5.45个月,且该研究中有2/3的患者接受过2线以上的治疗。 对此,白莉教授表示,虽然这两项研究样本量较小,但表现出了极具潜力的数据结果,为目前比较棘手的结直肠癌后线治疗以及MSS型患者免疫治疗带来了新曙光,未来值得进行更大样本量的研究。 廖旺军教授同样说道,未来希望可以看到“呋喹替尼单药或呋喹替尼联合免疫治疗对比目前标准三线治疗方案治疗疗效”的大样本研究。除此之外,作为与靶向治疗方案相辅相成的化疗方案,为了更好发挥其价值,减少化疗药物的继发性耐药,我们南方医院基于探索治疗压力下肿瘤的演进去发现化疗药物临床耐药的线索。目前,已建立起大型的肿瘤组织动态标本库,基于动态组织标本进行相关研究并发表了部分研究成果,希望我们的后续工作能够为肠癌化疗耐药解决方案的提出做出贡献。 未来需进一步推出适合我国国情的指南,并确保其得到落实 结直肠癌在我国已经成为三大恶性肿瘤之一,且相当多的患者诊断时已是晚期,同时结直肠临床诊疗也在不断寻求新的突破,因此规范化诊疗的施行可为结直肠癌患者争取到更好的治疗结局。 白莉教授指出,目前我国结直肠癌规范化诊疗体系建设相对完善,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结直肠癌诊疗指南的更新非常及时,这可以使更多患者更及时的使用到结直肠癌最新治疗药物或方案。但令人遗憾的是,目前CSCO结直肠癌诊疗指南中,多数循证医学证据均来自国外学者所进行的研究,未来需要更多国内专家、学者积极探索并进行相关研究,从而提供更多针对国内患者的研究数据。 除此之外,白莉教授同时表示,结直肠癌规范化诊疗为大多数患者带来了更好的治疗疗效与生存获益,但对于抗肿瘤治疗药物临床应用管理以及对于极特殊患者的个体化临床治疗需求亦应加以足够重视,从而在加强结直肠癌规范化诊疗落实的同时兼顾到不同患者个体化的临床诊疗需求。 关于我国结直肠癌规范化诊疗,廖旺军教授同样指出,目前我国结直肠癌临床诊疗实践中还存在以下几方面的不足。首先,由于技术手段、检查仪器、医生诊疗水平以及患者经济情况等原因,部分患者并未能真正接受指南推荐的诊疗。其次,目前使用的患者分层指标主要是TNM分期及某些基因的突变状态等,这些指标还不够精细、全面和高效,无法覆盖所有的临床场景,精准的分子分型和有效的分层指标的建立,是未来的重点研究方向。 廖旺军教授随后强调,随着直肠癌临床研究的进展,临床医生与患者有了更多的治疗选择。未来如何进一步规范我国结直肠癌诊疗实践,推出适合我国国情的结直肠癌诊疗指南是医患双方的共同期待。这需要我国肿瘤工作者的共同努力,CSCO结直肠癌诊疗指南充分兼顾了临床证据、中国国情及可操作性,是临床诊疗的重要依据,希望未来能越办越好。 总结 近年,靶向治疗与免疫治疗在结直肠癌临床治疗领域不断取得进展,随着多项研究数据的公布,可以看到小分子抗血管生成靶向药物或可成为打破MSS型患者免疫治疗疗效不佳的关键。未来,随着肿瘤治疗手段的不断进步,结直肠癌治疗药物、方案必将愈发丰富,从而给结直肠癌患者的诊疗更多曙光。 专家简介   白莉 教授 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 肿瘤内科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 北京肿瘤防治学会消化道肿瘤精准治疗委员会主任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临床肿瘤学专业委员会(CSCO)理事 中华医学会肿瘤分会胰腺癌专业委员会常委  CSCO胃癌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MDT委员会常委 抗癌协会大肠癌专委会常委 专家简介   廖旺军 教授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肿瘤内科主任 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学科带头人 南方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肿瘤学教研室主任 广东省医学教育协会肿瘤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广东省医学会肿瘤内科学分会副主任委员 广东省抗癌协会化疗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临床化疗专业委员会常委 […]

半夏
2022版CSCO结直肠癌诊疗指南更新,陈功教授深入剖析指南背后临床思考!

2022版CSCO结直肠癌诊疗指南更新,陈功教授深入剖析指南背后临床思考!

2022年4月23-24日,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指南大会于线上召开。来自全国各肿瘤领域的专家、学者共聚线上,探讨学术研究成果,见证多部指南更新。在23日的会场上,作为外科组执笔人的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陈功教授和大家分享了结直肠癌诊疗指南中早期结直肠癌部分的更新要点。鉴于此,“医学界”特邀陈功教授针对本次指南更新进行深入解读并发表自己的专业见解。 早期患者术后风险精准监测,新版指南更加贴近临床应用 1.结肠癌/直肠癌的诊断 更新点:“(肠镜确诊者)的分期诊断”I级推荐由去年的“胸部/腹部/盆腔增强CT”修订为“胸部平扫或增强CT及腹部/盆腔增强CT”。 陈功教授表示:“这部分结合了目前的国家医保DIP付费政策进行了相应的更新,过去对于行肠镜确诊为结直肠癌的患者,进行分期诊断推荐的标准CT检查为胸部/腹部/盆腔增强CT,这样可以更好地覆盖肺、肝、淋巴结以及卵巢等肠癌最常见的转移部位。以往考虑的是统一使用造影剂进行三个部位的增强CT,但是考虑到有些地区医保政策需要根据每个部位单独收费,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增加了胸部平扫的选项。 此外,我们在注释中指出,“如果怀疑存在肺转移瘤的患者仍建议接受胸部增强CT,并且建议采用腹部及盆腔增强CT诊断卵巢转移和腹膜腔种植转移。” 2.结肠癌术后辅助治疗 更新点1:对于“II期低危(T3N0M0,dMMR)”增加说明为“T3N0M0,dMMR无论是否伴有高危因素。” 更新点2:注释中,II期高危因素的“组织分化差(3/4级,不包括MSI-H者)”统一表述为“组织分化差(高级别,不包括MSI-H者)”,与指南病理诊断部分统一。 陈功教授谈道:“一直以来国内临床中组织学分型为‘低分化’代表着这类人群的分化较差,肿瘤的恶性程度较高。但世界卫生组织(WHO)目前正在逐渐用分级代替分化,其中高级别(3/4级)对应的是低分化,这一点在中文中容易混淆,为了进一步明确组织学分级与组织学分型的关系,我们在本次指南中统一了该描述。” 表1 组织学分级与组织学分型的关系 更新点3:将注释中的“高危II期(除T4)”修订为“高危II期”,建议所有高危II期患者可考虑3个月的CAPEOX方案辅助化疗。 陈功教授指出:“既往在指南中推荐高危II期的结直肠癌患者接受CAPEOX方案辅助化疗,但是将T4的患者排除在外,但是在今年的指南中我们删掉了‘除外T4’,这是由于IDEA研究更新了最后的总生存期(OS)数据,从OS数据上看,只有高危III期患者需要接受6个月辅助化疗,因此我们认为高危II期患者以及大部分的III期患者都只需接受3个月CAPEOX方案辅助化疗。” 3.肠癌术后随访 更新点:增加注释“近期有研究显示,动态ctDNA监测有助于提前预警术后复发转移,但其是否应该被常规用于术后随访并指导治疗仍存在争议”。 陈功教授分享道:“通过动态ctDNA监测微小残留病灶(MRD)成为了近年来的一大热点,现在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MRD阳性的患者术后极易复发,在徐瑞华院长牵头的一项研究中纳入了240例II/III期的肠癌患者,在该研究中观察到,ctDNA阳性的患者复发率显著高于阴性的患者,这也提示动态监测ctDNA能够有助于提前预警术后复发转移。2021年的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NCCN)指南推荐了进行ctDNA监测,因此我们今年也更新了相关的注释。但是是否需要将ctDNA作为常规监测的生物标志物,目前仍存在较大的争议。未来有关ctDNA的探索也将成为肿瘤学术领域中的重要方向。” 4.MSI-H局晚T4bM0结肠癌新辅助/转化免疫治疗 更新点:2021版CSCO指南更新cT4bM0的 MSI-H局晚结肠癌采用术前免疫治疗。 陈功教授表示:“早在2021版CSCO指南中就增加了新注释,‘部分T4bM0的患者即使采用联合脏器切除也无法达到根治的目的,建议参考下表进行治疗。基于KEYNOTE-177研究结果,MSI-H/dMMR的患者,在转化治疗或姑息性治疗中可考虑使用PD-1抑制剂免疫治疗’,该推荐的证据还基于全球最大的局晚结肠癌新辅助化疗研究FOxTROT研究显示dMMR肿瘤不能从新辅助化疗中获益。而NCCN指南直到2022年V1版才给出类似的推荐,比CSCO指南足足晚了1年。” 表2 不可切除结肠癌的治疗(2021版指南截图) 初始可切除患者如何治疗?ESMO指南明确提出新辅助治疗评分标准 谈到初始可切除的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的治疗原则,陈功教授分享道:“对于初始可切除的患者,我们首先需要明确患者是直接进行手术切除还是先接受新辅助治疗后再进行手术切除。在《NCCN结直肠癌临床实践指南》中,针对这部分的推荐较为模糊,但是《欧洲肿瘤内科学会(ESMO)结直肠癌临床实践指南》中对于这部分进行了规范化的整理,首先采用复发风险评分(CRS评分)中的五个标准进行判断,0~1分为低危患者,可以直接进行原发灶与转移灶切除;如果是2~3分的中危患者,建议患者接受单纯的新辅助化疗;3分以上的高危患者则需要在新辅助化疗的基础上联合靶向治疗等手段。简言之,预后较好、容易切除的患者可以考虑直接手术,反之则需要进行新辅助治疗。 此外,新辅助治疗还可以帮助判断患者肿瘤的生物学行为,对于接受新辅助化疗期间仍出现疾病进展的患者,手术切除的意义十分有限。 第二,我们需要明确患者应接受新辅助化疗还是化疗联合靶向治疗。New EPOC研究显示[1],对可切除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围术期使用西妥昔单抗在总体生存期方面更差,因此西妥昔单抗在该情况下不能使用。但是在临床实际应用中,我们需要筛选出符合New EPOC研究的入组人群特征的患者。如肿瘤数目较少、技术层面可切除、危险程度较低的患者仅需接受新辅助化疗。但是对于预后较差、技术上不可切除、CRS评分为3分以上的患者,《ESMO结直肠癌临床实践指南》仍推荐接受化疗联合靶向的新辅助治疗。此外,还需要单独讨论MSI-H的初始可切除患者,这类患者更可能通过新辅助免疫治疗获益。” 国药之光,呋喹替尼为晚期结直肠癌患者带来更多希望 谈及晚期结直肠癌的三线治疗,陈功教授分享道:“在晚期结直肠癌三线治疗中,呋喹替尼作为国产原研的小分子靶向抗血管生成药物,自2019年便纳入了指南的1类证据1级推荐。在其关键性III期临床试验FRESCO研究[2]中,呋喹替尼组达到了主要研究终点总生存期(OS),中位OS较安慰剂组显著延长了2.7个月(9.3 vs 6.6个月,p<0.001)。呋喹替尼组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较安慰剂组延长了一倍(3.7 vs 1.8个月,p<0.001)。此外,FRESCO研究的亚组分析显示,肝转移的患者接受呋喹替尼三线治疗获益更为显著。且呋喹替尼的安全性良好。从经济的角度考虑,呋喹替尼已经纳入了医保,对于国内的患者而言,可及性方面具有较大的优势。 呋喹替尼作为中国原研的小分子靶向抗血管生成药物,在中国的人群中取得了良好的疗效数据,丰富了晚期结直肠癌后线的治疗选择,对于临床治疗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展望未来,多方探索助力结直肠癌诊疗更上一层楼 作为结直肠癌领域的权威专家,针对结直肠癌诊疗的未来发展趋势,陈功教授分享道:“首先,未来在早期结直肠癌领域,新辅助治疗的应用将会越发广泛,MSI-H的患者,除了上面提到的T4bM0群体,其他的早期患者未来也可能考虑接受新辅助免疫治疗,甚至于豁免手术。 其次,MRD也可能会逐渐广泛应用于帮助后续临床进行个性化辅助治疗决策。第三,早期直肠癌诊疗后续更加注重精准分层、精细化管理以及精准施治。第四,我们期待可以开发出更多的危险度评分指标,除了MRD以外,免疫评分或许很快也会写入指南推荐。第五,系膜癌结节(TD)也有可能会写入指南,改变肠癌患者的分期标准。 在免疫治疗领域,MSI-H患者是否可以通过免疫联合化疗或双免联合获得更大的疗效突破仍旧值得探索。此外,KRAS突变依旧是结直肠癌领域最大的难题,在晚期结直肠癌患者中,KRAS突变患者在RAS突变中占比约为70%-80%,除了G12C突变位点以外,其他的KRAS突变位点仍旧亟待成药。我们也期待未来肿瘤领域的基础研究可以取得突破,推动临床发展,使更多患者获益。” 专家简介   陈功  教授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结直肠科,副主任 学术兼职: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副秘书长 常务理事亚洲临床肿瘤学联盟(FACO)副秘书长 2015-2017年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学术委员会委员 广东省抗癌协会大肠癌专委会主任委员 2019年第三届“国之名医.优秀风范”获得者 CSCO结直肠癌专委会副主任委员、秘书长 CSCO结直肠癌指南专家组秘书、执笔人 中国医师协会结直肠外科医师分会常务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大肠癌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结直肠肿瘤专委会肝转移分会副主任委员 […]

半夏
江苏省最新癌情发布,每个人都适用的十大防癌生活方式

江苏省最新癌情发布,每个人都适用的十大防癌生活方式

根据今年2月份,国家癌症中心发布的最新一期全国癌症统计数据显示,2016年全国新发癌症病例406.4万,总死亡人数241.4万。   其中,肺癌、结直肠癌、胃癌、肝癌、乳腺癌位居癌症发病人数前5位,如下图: 癌症死亡人数前5位分别为:肺癌、肝癌、胃癌、结直肠癌、食管癌,如下图:   4月15日,江苏疾控微信公众号发布江苏省癌症流行情况; 据江苏省最新肿瘤登记数据显示,江苏省每年约有27.02万例新发癌症病例以及16.86万例因癌症死亡病例。   平均每天约有740人被诊断为新发癌症,有将近460人因癌症死亡。   发病前5位恶性肿瘤:肺癌、胃癌、结直肠癌、食管癌和肝癌,占发病总数的59.32%。 死亡前5位恶性肿瘤:肺癌、胃癌、食管癌、肝癌和结直肠癌,占死亡总数的70.80%。无论发病还是死亡,肺癌均占首位。 从性别角度看, 肺癌是男性最常见的癌症,约占所有新发癌症的23.56%,其次是胃癌、食管癌、结直肠癌和肝癌,这5种癌症约占所有新诊断男性癌症的70.16%。 女性也是肺癌最常见,占所有新发癌症的15.92%,其次是乳腺癌、结直肠癌、胃癌和甲状腺癌,这5种癌症约占所有新诊断女性癌症的55.25%。 从年龄角度看,癌症发病率和死亡率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   白血病、脑瘤、淋巴瘤、骨癌以及肝癌是江苏省0-14岁以下儿童青少年的5种致命癌症。   我国十大高发癌症筛查攻略   组图来源于央视新闻   每个人都适用的十大防癌生活方式      

半夏
17个癌种,免疫检查点抑制剂(PD-1/PD-L1、CTLA-4)治疗指南

17个癌种,免疫检查点抑制剂(PD-1/PD-L1、CTLA-4)治疗指南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s),如细胞毒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4(CTLA-4)抑制剂、程序化细胞死亡蛋白(PD-1)抑制剂以及程序化细胞死亡配体-1(PD-L1)抑制剂等,临床可用于多种恶性肿瘤的治疗,如肺癌、结直肠癌、胃癌、黑色素瘤、肾细胞癌、霍奇金淋巴瘤等。 医世象小编根据CSCO《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临床应用指南2021版》梳理了17个癌种的治疗方案,以供参考。 01 复发或转移性头颈部鳞癌 帕博利珠单抗+顺铂/卡铂+5-FU(1A类证据)、帕博利珠单抗(CPS≥ 1)(1A类证据)为非鼻咽癌一线治疗I级推荐。 纳武利尤单抗(1A类证据)为非鼻咽癌二线或挽救治疗I级推荐。 帕博利珠单抗(1A类证据)为非鼻咽癌二线或挽救治疗II级推荐。 卡瑞利珠单抗+吉西他滨+顺铂(2B类证据)为鼻咽癌一线治疗III级推荐。 特瑞普利单抗(2A 类证据)为鼻咽癌二线或挽救治疗II级推荐。 纳武利尤单抗(2B类证据)、帕博利珠单抗(2B类证据)、卡瑞利珠单抗(2B类证据)为鼻咽癌二线或挽救治疗II级推荐。   02 晚期食管癌 帕博利珠单抗+顺铂+5-FU(1A 类证据)为一线治疗I级推荐。 卡瑞利珠单抗(1A类证据)、帕博利珠单抗(PD-L1 CPS≥10)(1A 类证据)为二线治疗I级推荐。 纳武利尤单抗(2A类证据)为二线治疗II级推荐。 纳武利尤单抗(1A类证据)为辅助治疗II级推荐。   03 非小细胞肺癌 无驱动基因突变的非鳞NSCLC Ⅳ期无驱动基因、非鳞NSCLC 一线治疗I级推荐 帕博利珠单抗(限PD-L1 TPS≥50%)(1A 类证据)(PD-L1 TPS 1%~49%,2A类证据) 帕博利珠单抗联合培美曲塞和铂类(1A 类证据) 卡瑞利珠单抗联合培美曲塞和铂类(1A 类证据) 信迪利单抗联合培美曲塞和铂类(1A 类证据)   一线治疗II级推荐 阿替利珠单抗(限PD-L1 TC≥50%或IC≥10%)(1A 类证据) 阿替利珠单抗联合紫杉醇+卡铂+贝伐珠单抗(1A 类证据) 阿替利珠单抗+白蛋白紫杉醇+卡铂(1A 类证据) 替雷利珠单抗联合培美曲塞+铂类(1A 类证据)   一线治疗III级推荐 纳武利尤单抗联合依匹木单抗(限PD-L1≥1) 纳武利尤单抗联合依匹木单抗和2周期培美曲塞+铂类 晚期非鳞NSCLC二线治疗 […]

半夏
肌肉锻炼+有氧运动降低癌症死亡风险28%!送上一份运动指南

肌肉锻炼+有氧运动降低癌症死亡风险28%!送上一份运动指南

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快、压力大,大部分人回家就是摊在沙发上,锻炼成为一种奢侈! 小司机 我先来做个调研~你们一周锻炼几天呀? 根据2022年赫捷院士团队在JNCC发表的中国最新癌症数据,我国缺乏锻炼人群和肥胖人群不断升高,而这也导致一些乳腺癌、结直肠癌等恶性肿瘤发病率上升[1]。 小司机 肥胖和缺乏锻炼确实会升高某些恶性肿瘤的风险。然而,近期BMJ子刊发表的研究[2]证实,积极的肌肉锻炼会降低肿瘤等非传染性疾病的全因死亡率! 图1 研究截图 研究共纳入了16个针对≥18岁的成年人的肌肉强化活动与死亡和非传染性疾病风险的前瞻性队列研究进行了系统回顾和荟萃分析研究,并根据年龄、身体质量指数、酒精摄入量和吸烟史进行调整,还有一些研究根据性别、种族、饮食习惯、疾病史和社会人口经济学进行了调整。所有研究都对有氧运动和肌肉强化两种类型体育活动进行了研究。 小司机 此处的肌肉强化可不是干重活或者提重物,这可是实打实的“健身项目”!肌肉强化运动包括抗阻运动、力量训练以及健美操。 其中1项研究的探究了运动与癌症发生的关系,还有5项研究探究了运动与癌症死亡率的关系。肌肉强化运动降低了12%整体癌症风险(RR=0.88;95%CI 0.80-0.97;P=0.008),但该研究异质性较高(I2=75.8%;P<0.001)。 图2  有4项研究探究了肌肉强化运动时长与癌症风险关系。虽然结果显示肌肉强化运动的时长与整体癌症风险不存在线性关系,但存在非线性关系(如下图)。 图3 肌肉强化运动时长与癌症风险不存在线性关系 图4 肌肉强化运动与癌症风险存在非线性关系 每周进行肌肉强化训练30min,相对危险度(RR)最低。且每周进行30-130min肌肉强化训练,均可降低整体癌症风险(RR<1.00)。 此外,3项研究探究了肌肉强化运动和有氧运动与整体癌症死亡风险的关联。结果发现,肌肉强化训练和有氧运动结合可以降低28%的整体癌症死亡风险(RR=0.72;95%CI 0.53-0.98;I2=84.8%)。 值得注意的是,这项研究对整体肿瘤风险与肌肉运动相关的证据等级评价为“很低(very low)”。 小司机 咳咳,证据等级虽然比较低,且肌肉强化运动对整体癌症风险的影响暂不清晰。但是缺乏运动确实会增加癌症风险啊! 神刊CA于2020年发表的指南显示,饮食和活动可能与特定类型癌症发病风险相关! 表1 特定饮食和活动与特定类型癌症发病风险相关的流行病学证据[3]  我们该如何有效锻炼呢?看看指南是怎么推荐的! 《2020年WHO运动和久坐行为指南》[4]提出:运动可以为合并有以下慢性病的成年人带来健康益处:包括稳定期癌症、高血压、2 型糖尿病和 HIV 感染者。 那么,肿瘤患者究竟如何运动呢?美国运动医学学会(ACSM)指南开出了“处方”。 首先,我们需要对肿瘤患者的既往运动进行评估,调查患者当前或过去1个月的运动频率、强度、种类和时间[5]。 若达到美国运动医学学会(ACSM)指南要求加应用改良的运动处方,以5次/周的频率,中等强度或中高强度的多种锻炼方式,每次锻炼20-60min; 若未达到ACSM指南要求,则选用初始运动处方,即以中等强度的快步走方式,每周运动3次,20min/次,经2-3周后,若适应则使用进阶的运动外方,以中等强度的快步走方式,每周运动5次,30min/次,若不适应则继续进行初始运动外方。 而后,若适应,可进行抗阻训练(RET)运动处方,以12-15RM的强度,做2组,2次/周,20min/次,也可选用改良的运动处方,若不适应可维持进阶运动处方癌症治疗。 建议接受化疗或放疗的患者,若白细胞计数低于0.5×109个、体温高于38℃、使用轮椅,则不参加运动训练; 若有骨转移发生则应避免大负重RET; 若发生感染则应停止训练,直至患者一整天没有感染症状后再逐渐恢复训练。 面对肿瘤带来的不同症状该如何运动呢?[6] 焦虑:每周3次的中等强度有氧训练、为期12周,或每周2次有氧加阻力联合训练、为期6~12周,可显著缓解治疗期间和治疗后癌症幸存者的焦虑。有充分证据表明,单纯阻力训练不能缓解焦虑。 抑郁:每周3次中等强度有氧训练、至少12周,或每周2次有氧加阻力联合训练、为期6~12周,可显著缓解治疗期间和治疗后癌症幸存者的抑郁症状。 疲劳:每周3次中等强度的有氧训练、至少12周,可显著减少治疗期间和治疗后与癌症相关的疲劳。每周2~3次中等强度有氧加阻力联合训练或每周2次中等强度阻力训练也是有效的,后者对前列腺癌尤其有效。 生活质量:每周2~3次中强度有氧加阻力联合训练、至少12周,可改善治疗期间和治疗后与健康相关生活质量。联合训练比单纯的有氧或阻力训练更有效。 淋巴水肿:过去临床建议避免有氧或阻力训练,以避免淋巴水肿发作或加重。该指南指出,对于阻力训练,在专业健身教练的监督指导下,遵循“低起点、慢进度”的原则,以大肌肉群为重点渐进训练,每周2~3次,是安全的。对于有氧训练,目前证据尚不能得出结论,但一般来说是安全的,在研究中并未显著增加淋巴水肿相关事件。不过基于初步证据,上述效果仅适用于乳腺癌上肢淋巴水肿,尚不能转化至其他情况。 身体机能:每周3次中等强度有氧训练、阻力训练或有氧加阻力联合训练,持续8~12周,可以显著改善自我报告的身体机能。   参考文献: [1] Zheng RS, Zhang SW, Zeng […]

半夏
家族遗传性肿瘤---结直肠癌篇

家族遗传性肿瘤—结直肠癌篇

结直肠癌通常为散发病例,但家族聚集现象同样较常见。在所有肠癌患者中,约25%的患者有相应家族史,约10%的患者明确与遗传因素相关。   根据临床表型可分为非息肉性综合征和息肉病性综合征两大类,前者主要是指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Lynch综合征),后者包括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MutY人类基因相关息肉病(MUTYH-associated polyposis,MAP)、错构瘤息肉病综合征等。   一、Lynch综合征   Lynch综合征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肿瘤综合征,约占所有肠癌的2%~4%,其病因是错配修复(MMR)基因变异导致患者结直肠癌及其他多种Lynch综合征相关肿瘤发病风险明显高于正常人群。   Lynch综合征的诊断早期通过各种临床遗传标准(如阿姆斯特丹标准Ⅰ、Ⅱ及各国的修正标准);后期则以分子指标检测为主。   Lynch综合征的致病原因是4个MMR基因(MLH1、MSH2、MSH6和PMS2)之一发生胚系变异。此外,上皮细胞黏附分子(epithelial celladhesion molecule,EPCAM)基因的大片段缺失通过使MSH2启动子甲基化导致基因沉默,也可致病。因此,检测发现MMR基因胚系变异是诊断Lynch综合征的金标准。   1. 检测方法   1)初筛方案: ①MMR蛋白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由于MMR基因缺陷引起的相关蛋白产物截短或缺失,免疫组织化学表现为肿瘤组织的特异性染色阴性。 ②MSI检测:推荐用于检测MSI的5个常用位点分别为BAT26、BAT25、D5S346、D2S123和D17S250,若在任何位点均未检测到MSI则肿瘤被认为是微卫星稳定(MSS)。90%以上Lynch综合征患者的肿瘤组织中存在高度微卫星不稳定性(MSI-H)。   2)基因检测: 目前通常使用含多个基因的检测panel进行二代测序。明确患者特定基因变异后,可以使用定向Sanger DNA测序来筛查家庭成员是否存在特定变异。   3)筛查流程: 专家组意见:作为Lynch综合征的初筛手段,应对所有结直肠癌患者行肿瘤组织MMR蛋白免疫组织化学或MSI检测。初筛显示MMR蛋白缺失或MSI-H的患者,建议使用包含MMR基因的检测panel进行胚系测序以明确Lynch综合征诊断,Sanger测序可用于验证家系中已知变异的定点检测。   2. Lynch综合征治疗   1)手术治疗   Lynch综合征患者肠段切除术后第二原发癌在10、20和30年发病风险率分别为16%、41%和62%。研究表明手术多切除10 cm肠管,患者异时性肠癌风险率可以降低31%。但是更大的切除范围意味着更大的创伤,而且影响患者长期生存质量,所以相当比例的患者不愿意接受全结肠切除手术。且多数研究并未显示全结肠切除的生存获益,因此NCCN指南从2018年开始将首选全结肠切除的推荐改为根据临床情况考虑节段或扩大结肠切除术,强调手术范围需要根据多原发肠癌的风险以及患者意愿进行个体化选择。 2)全身系统治疗 Lynch综合征结直肠癌患者的全身治疗方案,暂时参照MSI-H/dMMR表型患者的诊疗方案执行。 专家组意见:基于多项临床研究结果,建议对表型为MSI-H/dMMR的Lynch综合征患者: ① 避免氟尿嘧啶单药辅助化疗; ② 晚期患者推荐一线使用抗PD-1免疫治疗; ③ 局部进展期患者大概率可从PD-1抗体免疫治疗中获益。   林奇综合征与肿瘤发病风险,图片来源于网络,非本文献   3. 家系管理及优生优育 1)肿瘤患者和携带者筛查检测与管理 相较于正常人群,Lynch综合征患者罹患结直肠癌(52%~82% vs. 5.5%)、子宫内膜癌(16%~60% vs. […]

半夏
数据揭秘中美癌症差异:结果不容乐观!美国癌症死亡人数大幅下降,这些原因值得借鉴!

数据揭秘中美癌症差异:结果不容乐观!美国癌症死亡人数大幅下降,这些原因值得借鉴!

中国的癌症诊疗水平究竟如何?与医疗技术领先的美国相比,我们在其中又有多大的差距? 这是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刚刚接受了国产抗癌新药治疗的患者可能会认为:中国的癌症诊疗水平已经迎头赶上世界顶尖水平了!近期先后获批“出海”的国产抗癌药就是最好的证明; 而部分癌症科研人员可能会有这样的认知:全球不少重磅临床实验都集中在美国进行,而美国的各大药企也是不少临床抗癌新药的“摇篮”,抗癌技术美国还是更强。 事实上,每一位患者或从业人员所处的环境大不相同,面临的病情也是五花八门,上面的问题根本没有一个标准答案。 当然,如果硬要解答这个问题,我们的答案依然有迹可循。既然个例无法对比,那么我们从中美癌症大数据的差异中,也能找到一些线索,并从中解读出中美癌症治疗水平到底存在怎么样的差距。 近日,中国癌症大数据的“大咖”,国家癌症中心的陈万青教授团队就完成了这样一项工作。他们在《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发表了题为《Cancer statistics in China and United States, 2022: profiles, trends,and determinants》的论文(2022年中美癌症统计:概况、趋势和决定因素),在癌症大数据方面详细对比了中美之间存在的差异。 结果算不上乐观,中美之间在癌症医疗与癌症大数据上,还是存在不小的差距。 太长不看版: ● 2022年,中国预计将有482万新增癌症患者,321万患者因癌症离世。也就是说平均每分钟就有约9个人罹患癌症,6个人因癌症离世。 ● 而在美国,2022年预计将有237万新增癌症患者,64万患者因癌症离世。平均每分钟有约4.5个人罹患癌症,1.2个人因癌症离世。 ● 中国癌症新发病例数约是美国的2倍,但死亡病例数约是美国的5倍。即便纳入人口因素考虑(中国人口约是美国人口的4.27倍,即14.11亿人口vs3.27亿人口),我们也可以很明确的得出中美癌症的差距:中国的癌症患者没有被及时发现,同时我们也存在相对更多的癌症死亡病例。 ● 在中国,最常见的癌症是肺癌,而在美国则是乳腺癌。但是不论是在中国还是美国,“癌中之王”——肺癌都是主要的癌症死亡原因。 接下来我们详细给大家解读一下,陈万青教授团队在论文中进行的中美癌症数据详细对比。   1 哪些癌症的威胁 正在日益加深?   陈万青教授团队从1975年开始,分析了中美两国癌症发病与死亡的大数据趋势:   我们可以看出,不仅是中美两国之间癌症数据千差万别,就连同一个国家之间不同性别的癌症数据也有着较大的差异。所谓“男女有别”,用在癌症大数据上非常贴切。 从整体趋势上来看,针对男性同胞们: 在中国,胃癌、肝癌和食管癌三种癌症的发病率与死亡率正在整体下降,说明我们在消化道肿瘤的预防和诊疗方面做的不错;但结直肠癌与前列腺癌的发病率与死亡率则有了明显上升,也就是这两类癌症的威胁正在显著增加。 而在美国,肺癌和结直肠癌两类癌症的发病率与死亡率正在下降,但肝癌的发病率在显著增加。值得一提的是,肺癌作为“癌症第一杀手”,通过美国近四十年来的持续戒烟行动,美国人民们已经成功把这项死亡率最高的癌症慢慢“驯服”,帮助死亡率大幅下降。这是非常不容易的事,也是值得我们参考的经验。(详情参考文章:美国2021年癌症年度报告出炉, 癌症死亡率再创单年最大降幅, 肺癌治疗进步显著, 非吸烟相关肺癌值得关注) 针对女性同胞们而言: 在中国,同样是胃癌、肝癌和食管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正在逐年下降。但值得我们警惕的是,自2000年开始,中国女性中七种最常见癌症的发病率均在明显上升。这值得我们引起足够警惕,对于女性而言癌症筛查必须更加注意。 在美国,得益于控烟等有效措施,同样是肺癌和结直肠癌的发病率有了明显下降。但在两国之间均有一个共性,甲状腺癌的发病率自2000年以来在中国和美国都急剧增加,但在此期间死亡率非常稳定。(这可能是由于甲状腺筛查的进一步普及,以及甲状腺癌绝大多数时候并非致命性癌症) 中美两国男女癌症发生率、死亡率比较 2 导致癌症最大的因素是什么? 是我们无可抵抗的衰老! 癌症的发生到底和什么有关?这个问题我们过去总是把它归结于不良的习惯,或是特定的致癌物(例如吸烟、槟榔等),但通过大数据的分析,我们有了真正的答案:年龄的增长才是癌症增长的元凶! 在这篇论文中,作者以1990年的癌症死亡人数为基础,将1991年至2019年间的癌症死亡人数设定了四个可能存在的原因。 这四个原因包括:人口老龄化(population ageing)、发病率升高(incidence rate)、人口规模增大(population size)和病死率增高(case-fatality rate)。显示了每年因这四个决定因素导致的所有癌症死亡的比例。 […]

小D
陈功教授:KEYNOTE-177的启示——精准免疫是王道

陈功教授:KEYNOTE-177的启示——精准免疫是王道

早在2015年,美国《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刊登了一项PD-1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帕博利珠单抗(国内俗称K药)单药用于经之前标准治疗无效的转移性结直肠癌的II期临床研究,其结果显示帕博利珠单抗单药治疗错配修复缺陷(dMMR)人群的疗效显著优于错配修复功能正常(pMMR)的患者,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和总生存期(OS)未达到,而pMMR人群的中位PFS为2.2 个月 (95% CI, 1.4 -2.8), 中位OS 5.0 个月(95% CI, 3.0 – 未达到) [1]。 帕博利珠单抗治疗dMMR和pMMR结直肠癌的PFS(A)和OS(B)[1] 2020年, III期临床研究KEYNOTE-177证实帕博利珠单抗单药一线治疗相较标准治疗方案(FOLFOX或FOLFIRI化疗±靶向贝伐珠单抗或西妥昔单抗)显著延长晚期微卫星高度不稳定(MSI-H)/dMMR 结直肠癌(CRC)患者的PFS[2]。 2021年在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年会正式公布的KEYNOTE-177 OS数据分析结果显示,在36个月时,帕博利珠单抗组有61%的患者仍然存活,相比对照组提升了11%[3]。 KEYNOTE-177 OS分析结果 KEYNOTE-177确立了帕博利珠单抗单药作为这部分CRC患者的标准治疗方案。 2021年6月,基于KEYNOTE-177研究结果,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批准帕博利珠单抗单药一线治疗MSI-H/dMMR的不可切除或转移性CRC。在2021版CSCO结直肠癌诊疗指南中,该方案被作为I级专家推荐,证据级别1A[4]。 属于MSI-H/dMMR 的结直肠癌患者使用免疫治疗是幸运的,因为MSI-H/dMMR是目前最精准的免疫治疗生物标志物,也是帕博利珠单抗仅凭单药打败标准治疗的关键所在。 那么,KEYNOTE-177为精准免疫治疗带来什么启示?CRC免疫治疗是否必须继续高举“精准大旗”进军早期和局部进展期CRC? 带着这些问题,本平台记者采访了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副秘书长、常务理事,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陈功教授。陈教授团队在2020年已率先在国内开展局部进展期MSI-H/dMMR CRC的免疫新辅助治疗,初步结果显示了惊艳的病理完全缓解率(pCR),而且患者普遍没有明显的副作用。 CRC免疫治疗可以更精准 陈功教授:既往CRC主要根据分期选择治疗模式,早期患者以手术治疗为主,晚期患者以全身治疗为主。随着精准医学的发展,现在我们可以通过MSI这一特殊的分子标志物,将结直肠癌患者分为免疫治疗有效的优势人群和免疫治疗无效的劣势人群,进而选择更加个性化和精准化的治疗模式。 KEYNOTE-177研究首次在大型Ⅲ期临床研究中证实,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一线治疗MSI-H/dMMR转移性CRC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明显优于既往标准治疗。尽管由于化疗组有60%的患者交叉接受免疫治疗,免疫治疗相对化疗没有达到统计学意义上的OS延长,但是免疫治疗组3年OS率仍然达到了61%,而化疗组仅为50%,可以说取得了非常大的临床获益,很快改变了临床实践,得到了国内外指南的一致推荐。 精准医疗的前提是必须找到精准靶点,而另一个重要层面则是通过分子标志物来区分人群,从而进行精准治疗。在CRC诊疗过程中,MSI/dMMR的检测结果可以非常清晰地告知医生应该选择怎样的治疗方式。也就是说,临床医生只要看到CRC患者带有MSI-H/dMMR这一“标签”,就会想到免疫治疗的可能性,这正是通过分子标志物区分人群的意义所在。 需要注意的是,MSI-H/dMMR是CRC免疫治疗筛选的第一个标志物,也是当前免疫治疗的最精准的一个标志物。但是并非所有MSI-H/dMMR人群都对免疫治疗有效。如何更精准地选择免疫治疗人群? 首先应确保MSI-H/dMMR的诊断正确;其次可以结合TMB(肿瘤突变负荷)进一步细分人群。 开展CRC新辅助治疗应先明确MSI状态 陈功教授:KEYNOTE-016研究和KEYNOTE-177研究证明免疫治疗在晚期MSI-H/dMMR CRC患者中非常有效,而免疫治疗在早期MSI-H/dMMR CRC患者中可能更加有效,原因在于早期患者的免疫状态较好,肿瘤负荷较轻。 2021年欧洲肿瘤内科学会(ESMO)年会公布的一项帕博利珠单抗用于MSI-H/dMMR实体瘤的Ⅱ期研究显示,接受新辅助免疫治疗的CRC患者的影像学缓解率为75%,在接受手术的患者中,有69%的患者获得病理完全缓解(pCR)。 这一研究结果与我们在临床实践中观察到的结果非常一致,2020年3月到2021年9月,我们治疗组共有43例MSI-H/dMMR结直肠癌患者接受了新辅助免疫治疗, 在接受手术的24例患者中,19例达到了pCR,另外3例患者术后残留癌细胞不到1%,接近pCR。 在临床实践中,对于早期CRC患者,通常推荐术后检测MSI状态。但是对于需要进行新辅助治疗的患者,建议在治疗前明确MSI状态,以决定是否入组新辅助免疫治疗临床试验。 作为一名外科医生,我相信未来免疫治疗一定会改变早期CRC临床实践,尤其是对一些手术风险比较高,会对器官功能带来很大影响的患者,例如低位直肠癌患者。我们可以大胆预测,未来不管是早期还是晚期CRC,只要患者为MSI-H/dMMR型,主流治疗方法可能都是免疫治疗,而其他治疗方法会成为配角。 各类联合治疗能否让“冷肿瘤”成为“热肿瘤” 陈功教授:对于晚期微卫星稳定(MSS)型CRC,近年来研究者尝试使用PD-1/PD-L1抑制剂联合抗血管生成和化疗,但是并没有取得突破;对于早期MSS型CRC,是否需要探索免疫联合抗血管生成和化疗在新辅助治疗中的价值值得商榷,目前还没有看到相关研究。 目前免疫治疗主要针对淋巴细胞,在这种作用机制下,其疗效已经到达峰顶,无论联合哪种治疗方法,以及进一步筛选优势人群,都只会取得一些很小的进步,很难有质的飞跃。因此,我认为要将MSS型CRC这类“冷肿瘤”转化为“热肿瘤”,需要进一步开展基础的免疫治疗机制研究,寻找其他抗肿瘤作用通路。 精准免疫是王道 陈功教授:通过标志物指导的精准治疗是癌症治疗未来的方向,免疫治疗也不例外,而现在的关键问题就是能不能找到能够满足临床需求的这样的一个标志物,例如微卫星高度不稳定(MSI-H)就是一个很好的标志物。其他癌症领域比较重要的标志物包括TMB、PD-L1表达,尤其后者最为重要,以肺癌为例,虽然现在所有肺癌病人都可以使用免疫治疗,但从临床获益的角度来说,PD-L1依然是一个很重要的标志物,例如PD-L1表达大于等于50或者大于等于20的患者,他的获益就明显优于PD-L1大于等于1或者阴性的患者;胃癌/胃食管结合部癌领域也如此。因此精准免疫是王道,也必定是未来发展方向。   参考资料: [1].Dung T. Le et al., PD-1 […]

半夏
创新路漫漫,“可乐”组合再败UC,PD-L1/TGF-β双抗真的有未来么?盘点近期临床失败案例TOP10

创新路漫漫,“可乐”组合再败UC,PD-L1/TGF-β双抗真的有未来么?盘点近期临床失败案例TOP10

创新路漫漫其修远兮,想要拔得头筹成为“First in class”谈何容易。全球每年约有90%的新药研发项目因缺乏临床疗效而在临床试验阶段宣告失败。即便如此,药企研发人员仍在创新的“无人区”不断探索,弥补治疗空白。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有时候放弃也意味着胜利,他们虽败犹荣。 在这里,我们汇总了近期肿瘤界10大临床失败的案例,供各位同行参考。包括尿路上皮癌(UC)、肺癌、肾透明细胞癌 (RCC)、结直肠癌、胃癌、乳腺癌、胆道癌和晚期实体瘤等。 01 “可乐”组合一线治疗尿路上皮癌 2月,在2022 年泌尿生殖系统癌症研讨会(ASCO GU22)上,公布了帕博利珠单抗(K药)联合仑伐替尼在不适合铂类化疗的晚期尿路上皮癌患者中作为一线治疗的临床III期研究(LEAP-011)最终数据。 结果显示,“可乐”组合相较于K药单药治疗没有显著提高无进展生存期(PFS)和总生存期(OS),毒副反应明显提升,研究未达到主要终点。 LEAP-011是一项评价可乐组合或帕博利珠单抗用于晚期尿路上皮癌患者一线治疗的国际多中心、3期研究,主要终点是PFS和OS的联合终点,次要终点包括ORR、DOR、DCR、安全性/耐受性等。研究纳入了部分中国患者,旨在不适合接受顺铂治疗的PD-L1阳性肿瘤或不适合接受含铂化疗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UC患者中比较一线pembro + lenva与pembro + pbo的疗效与安全性。 在441例参与随机分配的患者中,218例接受pembro + lenva(中位年龄74岁;ECOG PS 2,83.5%),223例(中位年龄73岁;ECOG PS 2,83.0%)接受pembro + 安慰剂。 pembro + lenva组与pembro + 安慰剂组: ·中位治疗持续时间:3.8个月(0.0-20.7)vs 3.4个月(0.0-22.0) ·中位PFS:4.2个月(95%CI,3.8-5.9) vs 4.0个月(95%CI,2.7-5.4)(HR 0.91;95%CI,0.71-1.16) ·中位OS:11.2个月(95%CI,7.4-14.9) vs 13.8个月(95%CI,9.8-18.8)(HR 1.25;95%CI,0.94-1.67 ·6个月OS率:63.6% vs 70.7% ·ORR:31.2% vs 26.5% ·治疗相关不良反应(TRAE):186/214(86.9%) vs 149/222(67.1%) ·3-5级AE:50.0% vs 27.9% ·TRAE导致死亡:2.8% vs 0.5% 由此可以看出,mPFS和mOS都没有显著优势,毒副反应明显升高,只有ORR具有相对优势。可乐组合一线治疗尿路上皮癌的III期临床研究以失败告终。 02 PD-L1/TGFβ双抗 Bintrafusp […]

半夏
【收藏】中国结直肠癌癌前病变及癌前状态处理策略专家共识

【收藏】中国结直肠癌癌前病变及癌前状态处理策略专家共识

结直肠癌是我国最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之一。国际癌症研究机构最新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结直肠癌新发病例数预计为55.5万,在所有癌症类型中排第2,仅次于肺癌。另外,与多数国家死亡率呈下降趋势不同,近30年来我国男性和老年人群CRC死亡率仍呈上升趋势。反观美国,得益于相对完善的筛查体系,其结直肠癌发病率和死亡率自1985年开始持续下降,2011—2016年间65岁及以上筛查人群的CRC发病率以年均3.3%的速度匀速下降,2008—2017年间,65岁及以上人群的CRC死亡率每年下降3%,50~64岁人群的死亡率每年下降0.6%。   在我国,尽管20世纪80年代我国便在浙江部分地区开展了大规模的结直肠癌普查,但彼时部分医师和广大公众对结直肠癌的认知和对结直肠癌筛查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够。   近日,由国家消化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上海)牵头,组织国内相关领域专家共同制定了《中国结直肠癌癌前病变和癌前状态处理策略专家共识》(以下简称《专家共识》),希望能够帮助临床医师提高对结直肠癌癌前病变与状态的认识并对其进行正确处理,最终实现降低结直肠癌(CRC)发病率和死亡率的目标。《专家共识》经过多领域专家的讨论,共汇总形成了27条共识陈述,涉及CRC癌前病变和状态的概念界定、诊治要点和随访策略,是一部内容丰富、符合中国国情且具有实际指导意义的综合共识。     中国结直肠癌癌前病变及癌前状态处理策略专家共识陈述汇总 【陈述1】结直肠癌癌前病变指被证实与结直肠癌发生密切相关的病理变化,具体包括结直肠腺瘤、腺瘤病(息肉病伴异型增生)、无蒂锯齿状病变、传统锯齿状腺瘤以及炎症性肠病相关异型增生等。(证据质量:高;共识水平:100.0%) 【陈述2】在结直肠癌防控中,癌前状态一般用于描述患癌风险明确升高的临床状态或癌前病变的临床前状态,如炎症性肠病的慢性炎症、遗传或家族性结直肠癌的临床前状态等。(证据质量:低;共识水平:100.0%) 【陈述3】我国绝大部分结直肠癌均在癌前病变的基础上发生。由于存在相对易于识别的癌前病变和有效的筛查手段,结直肠癌在很大程度上可防可控。(证据质量:高;共识水平:100.0%) 【陈述4】高龄、男性、家族史、吸烟、肥胖、糖尿病、炎症性肠病、不良生活方式如运动量减少(久坐不动)和高脂低纤维饮食等是结直肠癌及癌前病变的重要危险因素,针对具有这些危险因素的患者进行干预或筛查有助于减少结直肠癌和癌前病变的发生。(证据质量:高;共识水平:100.0%) 【陈述5】阿司匹林及其他非甾体类抗炎药有降低结直肠腺瘤发生及切除后复发风险的潜在价值,但有可能增加出血等不良事件的发生率,用于一般人群的获益有待进一步验证。(证据质量:高;共识水平:100.0%) 【陈述6】高膳食纤维可能降低结直肠癌及腺瘤的发生风险,但尚需高质量临床研究进一步确定具体膳食纤维类型、服用量及时间。(证据质量:低;共识水平:96.6%)   【陈述7】补充钙剂、维生素D或叶酸对结直肠癌及癌前病变的预防价值不确切,暂不推荐用于一般人群的药物预防。(证据质量:低;共识水平:96.6%)   【陈述8】某些中草药及草本植物提取物(黄连素等)对预防结直肠癌及结直肠腺瘤内镜切除后复发有一定前景,但仍缺乏充分的临床证据。(证据质量:低;共识水平:86.2%)   【陈述9】结肠镜检查(结合病理检查)是结直肠癌筛查、诊断和随访的金标准,提高结肠镜检查质量是减低早期结直肠癌及癌前病变漏诊率的关键。(证据质量:高;共识水平:100.0%)   【陈述10】鉴于我国目前结肠镜资源情况,推荐人群筛查采取分层筛查策略,机会性筛查也可在结合受试者意愿后参考分层策略实施。结直肠癌筛查评分或问卷和粪便隐血试验有助于风险分层,富集高危人群,优化结肠镜资源配置;粪便DNA检测具备潜在的筛查价值,但需更多临床证据的支持。(证据质量:低;共识水平:100.0%)   【陈述11】应提高公众对于结直肠癌预防和筛查的知晓度,充分了解结直肠癌及癌前病变的危害及早期干预的重要性,还将有助于我国结直肠癌的防治。(证据质量:高;共识水平:100.0%)   【陈述12】在筛查过程中应根据筛查原则,充分结合人群意愿,采用多种方式提高筛查参与度。(证据质量:低;共识水平:100.0%)   【陈述13】乙状结肠镜与结肠CT成像具备一定筛查价值,但在我国开展较少或成本相对较高,暂不推荐用于结直肠癌及癌前病变筛查;结肠胶囊内镜、血浆Septin9甲基化、粪便M2‑PK等技术对我国结直肠癌及癌前病变的筛查价值尚不明确,有待大规模临床研究进一步验证。(证据质量:低;共识水平:96.6%)   【陈述14】对于初筛高危人群或选择结肠镜筛查的平均风险人群,推荐每5~10年进行1次高质量结肠镜检查。(证据质量:高;共识水平:100.0%)   【陈述15】高清白光结肠镜检查是检出早期结直肠癌及癌前病变的有效方式,电子染色内镜对提高病变检出率具有潜在价值,需要进一步临床证据支持。(证据质量:高;共识水平:96.6%)   【陈述16】人工智能辅助识别技术有助于提高结直肠癌癌前病变检出率,尤其适用于基层单位及操作经验不足的医师。(证据质量:高;共识水平:96.6%)   【陈述17】推荐采用巴黎分型描述早期结直肠癌及癌前病变的内镜下形态。(证据质量:低;共识水平:96.6%)   【陈述18】在内镜下评估病变大小时建议使用客观参照物辅助下的标准化测量方法。(证据质量:低;共识水平:89.7%)   【陈述19】组织病理学是诊断早期结直肠癌及癌前病变的金标准;图像增强技术(NBI、FICE、I‑SCAN、LCI和BLI等)对实时判断病理性质有价值。(证据质量:高;共识水平:100.0%)   【陈述20】发现并切除癌前病变是预防结直肠癌的重要措施,可显著降低结直肠癌发生风险和死亡率。(证据质量:高;共识水平:100.0%)   【陈述21】对于腺瘤性息肉或长径≥5 mm的息肉(无论是否为腺瘤性),均建议择期行内镜下切除。(证据质量:高;共识水平:100.0%)   【陈述22】病灶活检病理学显示为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应进一步通过精查或超声内镜等技术判断有无黏膜下深度浸润和区域淋巴结转移,若病变无黏膜下深度浸润和区域淋巴结转移,推荐内镜下切除。(证据质量:高;共识水平:100.0%)   【陈述23】内镜下切除早期结直肠癌和(或)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内镜黏膜下剥离术的治疗效果总体上优于内镜黏膜切除术。对于术后标本切缘阳性的病例,应在评估确认残留后追加治疗。(证据质量:高;共识水平:100.0%)   【陈述24】因无法获得术后标本、增加复发风险、引起迟发性穿孔等原因,应谨慎单独使用内镜下非切除技术(如氩离子凝固术、圈套器头端电凝术)治疗早期结直肠癌及癌前病变。(证据质量:高;共识水平:96.6%)   【陈述25】早期结直肠癌内镜治愈性切除后应在第6、12个月分别接受结肠镜复查及影像学等相关检查,随访时应注意避免漏诊病变。(证据质量:低;共识水平:100.0%)   【陈述26】结肠息肉或腺瘤在内镜切除后,应根据病理性质、大小及数量等因素综合决定复查的间隔。(证据质量:高;共识水平:100.0%) […]

半夏
“球王”贝利因肠癌再次入院!预防筛查看这里

“球王”贝利因肠癌再次入院!预防筛查看这里

他,曾代表巴西队三次夺得世界杯冠军,曾被国际奥委会评为“20世纪最佳运动员之一”,曾是所有七零八零后球迷的信仰。他是“球王”贝利。 不为人知的是,“球王”贝利早在2021年已经开始了与结直肠癌的斗争。 2021年9月6日,贝利在体检中发现了结直肠癌,并进行了手术切除。 2021年12月,短短3个月后,贝利由于癌细胞扩散再次入院治疗,此时贝利的癌细胞已扩散至肺部,无法再进行手术切除,只能靠化疗控制病情; 2022年1月,距离上入院仅1个月,贝利由于癌细胞再次扩散,再次入院治疗。 2022年2月15日,贝利在个人社交账号发布消息透露,自己又一次入院接受化疗。 贝利社交媒体截图 然而,在贝利确诊结直肠癌,接受手术切除后的三个月,结直肠癌病灶便发生了转移,后续入院治疗越来越频繁。 此前,电影《黑豹》的主演查德维克·博斯曼(Chadwick Boseman)因结肠癌去世,年仅43岁。在癌症面前,哪怕“刀枪不入”的超级英雄也是“脆弱”的普通人。如此凶险的结直肠癌可能离我们并不遥远——2020年我国结直肠癌新发病例数达到56万例,仅次于肺癌的82万例,是中国的第二大癌[1]。 高危人群需注意; 这些症状所有人都要警惕 哪些人属于结直肠癌的高危人群呢?综合2020版《居民常见恶性肿瘤筛查和预防推荐》与美国癌症协会(ACS)筛查指南,结直肠癌高危人群包括[2]: 炎症性肠病个人病史者/长期患有溃疡性结肠炎的患者; 遗传性结肠直肠癌综合征家族史,如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症或林奇综合征者; 有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和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HNPCC)家族史的20岁以上直系亲属; 腹部或骨盆区放疗史者; 40岁以上有2周肛肠症状人群、45岁以上无症状人群; 大肠腺瘤治疗后人群、大肠癌手术后的人群。 如果你不属于结直肠癌的高危人群,在日常生活中也要保持警惕,尤其在发现“便便”相关异常时。牢记这“前、中、后”很重要。 “便便”前——腹部有持续性隐痛且向肛周放射,以及腹胀甚至腹部肿块; “便便”后——出现便血、粘液便、便便形状变细/变大/变扁等症状; “便便”时——排便费力、“便”不出来、大便习惯改变(次数增多、腹泻便秘交替)。 一旦出现这些症状,为了自己的健康、也为了让自己安心,不妨去医院听取医生的专业建议,进行合理的结直肠癌筛查。 如何筛查没头绪? 权威指南有推荐! 那么结直肠癌的筛查应该如何进行?有哪些筛查手段呢?影响因子高达508.7的神刊CA(CA: A Cancer Journal For Clinicians)旗下官方期刊发布的美国癌症协会(ACS)筛查指南推荐如下[2]: ACS筛查指南推荐,平均风险的普通人群应从45岁开始定期筛查,身体健康且预期寿命超过10年者应继续定期筛查至75岁;76-85岁人群应根据个人的偏好、预期寿命、总体健康状况和之前的筛查历史来决定是否进行筛查;85岁以上原则上不需要再接受结直肠癌筛查。 结直肠癌高危人群则需要更早开始接受筛查。ACS筛查指南推荐高危人群在21-45岁间开始结直肠癌筛查,并且筛查需要更频繁地进行,筛查方案包括(具体筛查方法需咨询医生意见决定): 1.粪便测试 高敏感粪便免疫化学测试(FIT)、粪便隐血检测(FOBT)都是较为常用的粪便测试,指南推荐每年进行一次。有条件者还可以每三年进行一次多目标粪便DNA测试。 2.结直肠视觉(结构)检查 “羞羞”的肠镜虽然检查过程让人感到不适,但肠镜是筛查和诊断肠癌的“金标准”。除了肠镜之外还有CT结肠造影术、灵活乙状结肠镜检查(FSIG)等检查手段可供选择。 ACS筛查指南强调,在结直肠癌的筛查中,无论选择哪种筛查方式,最重要的是定期接受筛查。如果进行肠镜检查以外的任何检查后发现异常结果,都应及时进行肠镜检查(躲不过的肠镜)。 良好生活习惯可让癌症“望尘莫及” 俗话说,“抗癌不如防癌”,保持良好的生活和饮食也是非常重要的,对预防结直肠癌等癌症有着很大帮助。 就生活习惯而言,多运动、控制体重能够降低患多种癌症的风险,其中就包括结直肠癌。肥胖尤其是中心型肥胖已被证明会增加结直肠癌的发病率;除此之外,戒烟、戒酒也是老生常谈的防癌手段。 就饮食而言,红肉(如牛、羊、猪肉)和加工肉类的摄入与结直肠癌发病风险增高有关,而多吃水果蔬菜能够促进肠道运动,减少有害物质在肠道的停留时间。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富含亚硝酸盐等有害物质,加工肉类(如火腿肠、罐头、腌肉、培根等)已被世界卫生组织(WHO)明确列为I类致癌物。 总而言之,做到“管住嘴,多动腿”的生活方式是远离结直肠癌等癌症的关键,不妨就从今天开始就做一个让癌症“追不上的人”。   参考文献: [1].IARC 2021.https://www.iarc.fr/faq/latest-global-cancer-data-2020-qa/. [2].https://www.cancer.org/healthy/find-cancer-early/screening recommendations-by-age.html#21-29

半夏
避开误区,少走弯路!打升白针之前你必须了解这些问题

避开误区,少走弯路!打升白针之前你必须了解这些问题

化疗是肿瘤治疗的常用方法,但是化疗的副作用非常大,最常见的副作用之一就是白细胞下降。因此,升白针在肿瘤患者群体中成为了“明星”产品。 升白针主要运用于经化疗后白细胞减少的肿瘤患者,帮助患者缩短白细胞减少持续的时间,降低因白细胞减少而继发感染的风险等。 既然升白针有这么好的功效,那是不是肿瘤患者化疗后一出现白细胞减少,就要打升白针呢?并不是!其实关于升白针流传着很多错误的观点,今天我们就总结归纳了关于升白针的错误观点,以期能够帮助患者少走弯路! 一定要靠升白针提升白细胞 错 ❌ 化疗后白细胞减少是一个正常和必然的过程。目前大多数的指南中,对于化疗后的白细胞减少乃至粒细胞缺乏,如果患者不发热的话,并不常规推荐升白针。 即便患者在粒细胞缺乏期间出现发热(指体温大于38.5℃并持续1小时以上,且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小于0.5×109/L),首要的治疗是及时给予抗生素,升白针也不是必须的。 什么情况需要使用升白针? 当患者因为粒细胞缺乏导致发热时,若合并了脓毒症、肺炎、真菌感染、预计发热时间比较长、患者出现低血压、脏器功能不全时,医生一般才推荐使用升白针。 此外,一些年老体弱的患者,合并慢性心、肺、肝、肾疾病及糖尿病的患者,机体代偿能力差,一旦感染很可能危及生命,在这种情况下,化疗后白细胞减少要及早给予升白针。 什么时候打升白针? 长效升白针:化疗后24小时可使用,1次皮下注射即可。 短效升白针:化疗后24小时或化疗后3-4天开始使用直至度过化疗后白细胞的最低点(一般在化疗后7-10天)[1]。 打升白针会导致白血病 错 ❌ 部分患者认为打升白针会引发白血病,因此对升白针比较抗拒。事实真的如此吗? 在早期的一项研究中发现,患者在使用升白针后确实存在白血病发病率略有升高的情况,但罪魁祸首是放化疗,还是升白针并不明确。 2010年的另一项研究发现,使用升白针和不使用升白针的肿瘤患者最终确诊白血病的人数基本上没有什么差异,但是不使用升白针的患者死亡率明显高于使用升白针的患者。 这说明,在患者病情需要的情况下,注射升白针会是比较明智的选择!如果该用升白针的时候,因为顾虑有副作用而拒绝使用升白针,可能会导致更大的问题。 打升白针会提前透支白细胞 错 ❌ 升白针到底会不会提前透支白细胞,要想知道答案,我们首先要清楚升白针的原理! 升白针是通过刺激骨髓造血细胞,加快生成白细胞的速度,以维持机体免疫。人体骨髓储备是相当丰富的,并不会因为化疗期间使用升白针加速生成白细胞就造成骨髓储备用尽,因此,并不需要担心打升白针提前透支白细胞的问题! 写在最后 肿瘤患者是否打升白针,需要医生综合评估患者身体情况后给出建议。患者及家属既不可擅自打针,也不要一度拒绝,避免造成严重的危害! 参考文献 [1] 邱立新. 如何合理使用升白细胞针[J]. 抗癌之窗, 2017, 000(001):P.51-53.

半夏
如何更好的减少结直肠癌术后的转移复发?最新的高技术mRNA疫苗正在进行临床试验

如何更好的减少结直肠癌术后的转移复发?最新的高技术mRNA疫苗正在进行临床试验

肿瘤疫苗分为预防性和治疗性,治疗性肿瘤疫苗已经研究了很多年,但收获其实甚微,尽管如此,科学家一直在不断地研究新型的mRNA肿瘤疫苗,用于各种肿瘤的术后治疗,以期望减少转移复发,目前正在进行临床试验。(注意:目前尚在临床试验阶段,尚无充分的证据说明该mRNA疫苗有效的减少术后的转移复发,但是是未来的希望,值得期待。) 以下是来自常年居住于美国的Yubo博士关于结直肠癌相关的mRNA疫苗最新研究的报导(美国全国广播公司新闻网2021年12月17日凯特琳-沙利文、雷诺兹-刘易斯和阿克沙伊-赛尔医学博士报道。):一项临床试验正在招募结直肠癌患者,看看个性化的mRNA疫苗是否能防止他们的癌症复发。 美国德克萨斯州埃丁堡市47岁的奥马尔-罗德里格斯(Omar Rodriguez)在明年2月份完成化疗后,他将回到医院接受一剂mRNA疫苗的治疗。但这并不是为了Covid-19。而是因为他今年夏天被诊断出患有三期结肠癌,已经做了切除肿瘤的手术,但因为分期很晚,即使在化疗后,他的医生告诉他,癌症在未来五年内仍有70%的可能性会复发。 之后,罗德里格斯将成为美国第一批接受新型个性化疫苗的人之一,这种疫苗利用了辉瑞生物技术公司和Moderna公司Covid疫苗中使用的相同mRNA技术。这一次,该疫苗不会教人体针对冠状病毒,而是针对癌细胞。该疫苗由德国制药公司BioNTech制造,该公司去年与辉瑞公司合作,生产了第一个被授权在美国紧急使用的Covid疫苗,该公司正在一个二期临床试验中研究这种实验性疫苗;罗德里格斯是参与者之一。 早在去年冠状病毒席卷全球之前,BioNTech就将目光投向了mRNA疫苗。该公司成立于13年前,目标是开发癌症疗法,其首席执行官Uğur Şahin博士说。这家德国公司并不孤单。在冠状病毒大流行将该技术推入主流之前,全世界的科学家们已经为开发mRNA疫苗工作了几十年。看似无穷无尽的可能性包括治疗或治愈慢性疾病,包括艾滋病毒和癌症。mRNA,或称信使RNA,是遗传代码的微小片段,它告诉身体如何构建蛋白质,这是身体中每个细胞的重要组成部分。mRNA疫苗,无论是针对冠状病毒还是针对癌症,其想法就是利用遗传物质来训练免疫系统,使其针对特定的蛋白质。对于冠状病毒来说,它是病毒表面的尖峰蛋白。对于癌症来说,它可能是肿瘤细胞表面的一种蛋白质。一旦免疫系统学会识别该蛋白质,它就能创造出抗体或T细胞,与携带该蛋白质的细胞一起对抗并摧毁它。 研究人员从病人的肿瘤样本中准备了一个精细的组织切片,以研究肿瘤的分子构成。 俄亥俄州立大学制药学和药理学副教授董一舟说:”信使RNA是一个独特的化学实体。董没有参与BioNTech疫苗的工作。”这是一个非常简单的代码,你可以应用于任何感兴趣的蛋白质或肽,所以它可以非常通用。” 英属哥伦比亚大学专门研究mRNA生物技术的生物医学工程助理教授Anna Blakney说:Covid将mRNA技术向前推进了一大步,我们现在知道它既有利又安全,我不认为它能立即解决所有这些问题,但我确实认为有一些领域能真正将该技术提升到新的水平,这确实很有希望。” 为了抗击癌症复发,BioNTech选择将结直肠癌作为潜在疫苗的目标。根据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的数据,在过去的十年里,结直肠癌在65岁以下的人群中一直在上升。而由美国癌症协会领导的一项研究估计,1990年出生的人与1950年左右出生的人相比,在他们的一生中患结肠直肠癌的风险增加了一倍,当时风险最低。 在目前的治疗方法下,大约30%到40%被诊断为结肠直肠癌的病人在手术后两三年内会复发,这是由于游离的癌细胞转移到身体其它部位造成的,科学家希望通过疫苗的方式来进一步降低转移复发。这种新型疫苗使用人们的肿瘤所特有的蛋白质来训练他们的免疫系统识别癌细胞,然后对抗并希望能杀死这些细胞。 德克萨斯大学MD安德森癌症中心的胃肠道肿瘤医学教授斯科特—科佩茨博士说:”现在不是使用更传统的化疗,而是试图让人体自身的免疫系统来对抗癌症,”他正在领导该疫苗在美国的第二阶段临床试验。 其他试验正在比利时、德国和西班牙招募病人,总共有200人。 BioNTech公司临床研究副总裁Liane Preußner博士说,要参加这项试验,患者的血液中必须有微小的癌症DNA片段,即使他们已经接受了手术或化疗。检测血液中的癌症片段被称为液体活检。 Preußner说:”即使他们在手术后的CT扫描中没有肿瘤,但他们可能有非常少量的肿瘤残留在体内,使他们有早期疾病复发的风险,”他补充说,目标是用定向mRNA疫苗进行早期干预,可以在早期杀死剩余的细胞,防止复发。 这是个性化医疗的新领域。当结肠癌患者完成术后的化疗疗程时,医生将做一个血液的液体活检,检查循环肿瘤DNA (ctDNA)。如果发现肿瘤NDA碎片,他肿瘤中的癌细胞将被运往德国美因茨的BioNTech工厂。在那里,来自像罗德里格斯这样的人的癌细胞被分析为患者特有的突变,并被编码在mRNA链中,进入量身定制的疫苗。这种疫苗可以针对多达20个突变,而整个过程,从肿瘤活检到注射,大约需要六周时间。”我们需要筛选肿瘤,寻找突变。然后需要几天时间来制造疫苗,进行质量控制,当然还有把它运回医院。” mRNA疗法的一个主要优势是可以以惊人的速度设计和生产量身定做的治疗方法。 “Blakney说:”设计一种新的mRNA疫苗真的只需要几天时间。”只要你知道你需要编码的蛋白质,你只需将其输入软件并订购该DNA。 参加四年期临床试验的人将每周接受一次疫苗注射,为期六周,以产生免疫反应。之后,他们将转为每两周一次,然后每隔几周一次,持续一年左右。 这个过程并不是结肠癌所特有的,它有可能适用于各种复发的癌症。由BioNTech合作伙伴Genentech进行的一项2期临床试验正在研究为黑色素瘤患者量身定做的mRNA。 “俄亥俄州立大学的Dong说:”这是一个非常有前途的领域,我们仍然处于可能性的初期。”随着我们继续更好地了解癌症生物学,只会有更多。”   END

半夏
2021结直肠癌领域年度盘点:TNT治疗模式的进展与探索丨消傲江湖 第三弹

2021结直肠癌领域年度盘点:TNT治疗模式的进展与探索丨消傲江湖 第三弹

2021年12月18日,由医学界传媒携手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消化内科团队带来的“消傲江湖”——2021消化道肿瘤年度盘点拉开帷幕。本次会议由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沈琳教授担任大会主席,带领团队齐聚线上。共同回顾盘点了2021年度食管癌、胃癌、结直肠癌及新药研发领域最新进展。医学界整理本期结直肠癌诊疗年度盘点精彩内容,让我们先睹为快。 2021结直肠癌领域重磅研究盘点 2021结直肠癌诊疗年度盘点专场,在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李健教授主持下进行。北京大学肿瘤医院王晰程教授首先从局部进展期结直肠癌新辅助治疗、晚期结直肠癌一线治疗及靶向和免疫治疗进展三个方面,对2021年度结直肠癌领域最新进展进行了精彩盘点。 01 局部进展期直肠癌新辅助治疗“去放疗化”的新尝试 在今年欧洲肿瘤内科学会(ESMO)年会上,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丁培荣教授汇报了一项用以评估奥沙利铂+卡培他滨(nCT组)新辅助化疗对比卡培他滨放化疗(nCRT组),治疗未累及直肠系膜筋膜(MRF)的局部进展期直肠癌患者的多中心随机、开放标签III期临床试验(CONVERT研究[1])初步结果。 研究数据显示:nCT组和nCRT组患者的病理完全缓解(pCR)率分别为11.0%和13.8%。与nCRT相比,nCT显著降低了患者远处转移风险(0.7% vs 3.1%)。2例nCT组患者和5例nCRT组患者获得临床完全缓解(CR),并接受了非手术治疗。nCT组患者进行回肠造口术比例明显降低。   图1 CONVERT研究 总  结 虽然从研究数据上看,nCRT组患者的pCR率与客观缓解率(ORR)较nCT组稍好,但因为在术前进行了较强的双药化疗,nCT组患者发生远处转移的风险明显降低。同时,因为摆脱了术前放射治疗带来的影响,患者进行预防性回肠造口的比例也获得下降。 该项研究为临床提供了一种思考,对于肿瘤局部浸润程度可控,局部复发风险相对较低的局部进展期直肠癌患者。新辅助治疗中能否“去放疗”,在保证疗效的同时,减少放疗相关的不良反应的发生。期待未来长期随访数据公布。 02 晚期结直肠癌一线治疗——三药化疗联合靶向的治疗决策 关于晚期结直肠癌一线治疗的相关研究进展,王晰程教授盘点了三个三药联合化疗,针对不同类型结直肠癌患病人群的临床研究。 DEEPER研究[2]:研究比较了mFOLFOXIRI方案+贝伐珠单抗与mFOLFOXIRI方案+西妥昔单抗一线治疗RAS野生型转移性结直肠癌(mCRC)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主要终点为肿瘤退缩深度(DpR)。   图2 DEEPER研究 研究数据显示:西妥昔单抗组DpR 达到57.4%,贝伐珠单抗组DpR 为46.0%。mFOLFOXIRI+西妥昔单抗在DpR方面明显优于mFOLFOXIRI+贝伐珠单抗。在次要终点ORR方面,mFOLFOXIRI+西妥昔单抗组ORR为69.1%,mFOLFOXIRI+贝伐珠单抗组为ORR为71.7%,并无统计学差异。同时,两治疗组转化治疗成功率也无明显差异。 FIRE-4.5研究[3]:FIRE-4.5(AIO KRK-0116)研究针对存在BRAF V600E突变、RAS野生型mCRC初治患者,研究比较了mFOLFOXIRI方案联合西妥昔单抗或贝伐珠单抗的疗效。研究的主要终点为ORR,次要终点为无进展生存时间(PFS)、总生存时间(OS)及药物毒性。   图3 FIRE-4.5研究 研究数据显示:mFOLFOXIRI联合贝伐珠单抗的疗效与其联合西妥昔单抗两组ORR分别为60.0%和49.2%。同时,可以看到mFOLFOXIRI联合贝伐珠单抗组mPFS与mOS均明显优于mFOLFOXIRI联合西妥昔单抗治疗组。该研究结论也与目前普遍认同的存在BRAF V600E突变的mCRC患者治疗方案一致。 AtezoTRIBE研究[4]:该研究是一项前瞻性、开放标签、Ⅱ期比较性研究,纳入初始不可切除的mCRC患者,无论错配修复(MMR)状态如何,按1∶2随机分配,给予最多8个周期的FOLFOXIRI+贝伐珠单抗(A组)或FOLFOXIRI+贝伐珠单抗+阿替利珠单抗(B组)治疗,而后给予5-FU+贝伐珠单抗或 5FU+贝伐珠单抗+阿替利珠单抗维持治疗至疾病进展。   图4 AtezoTRIBE研究 研究发现,将阿替利珠单抗添加到FOLFOXIRI+贝伐珠单抗方案中能延长mCRC患者的PFS。亚组分析可以看出,对于微卫星高度不稳定(MSI-H)mCRC患者治疗获益更为明显,对于微卫星稳定(pMMR)患者也能看到一定疗效。期待后续研究样本量扩大后,相关研究数据对pMMR患者是否能够展现出同样的获益。 总  结 FIRE-4.5研究的结论,进一步验证了在对于存在BRAF V600E突变的mCRC患者,应当选用三药化疗联合贝伐珠单抗的治疗策略。而从DEEPER研究中不难看出,对于RAS BRAF野生型患者三药化疗联合西妥昔单抗肿瘤退缩效果更为明显,也可以运用于肿瘤负荷较大,需要较快实现肿瘤退缩的患者。同时,对于微卫星稳定(MSS)的mCRC患者而言,免疫单药治疗效果不佳。而三药化疗+贝伐珠单抗+免疫治疗策略,能否发挥免疫治疗优势,目前尚无法获得肯定答案。期待更大样本研究及长期数据公布,为该部分患者带来临床获益。 03 靶向及免疫治疗进展——结直肠癌治疗“新武器” KEYNOTE-177研究[5]:该研究是一项旨在评估帕博利珠单抗单药对比标准治疗(FOLFOX或FOLFIRI化疗±靶向贝伐珠单抗或西妥昔单抗)一线治疗MSI-H mCRC的III期临床研究。在今年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年会上,KEYNOTE-177研究的OS数据公布。 图5 KEYNOTE-177研究 此次公布的KEYNOTE-177研究OS数据显示,与对照组未见统计学差异。究其原因,研究者认为在中位随访逾44个月中有60%的对照组患者在出现疾病进展后接受了PD-1/PD-L1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二线免疫治疗为对照组患者带来的OS获益很大程度上“掩盖”了帕博利珠单抗一线治疗带来的OS优势。因此,研究者仍建议,对于MSI-H mCRC患者,一线应当给予PD-1单抗治疗。 恩沃利单抗泛瘤种研究:今年,国内研究者还公布了恩沃利单抗治疗MSI-H/dMMR晚期实体瘤有效性、安全性的单臂、多中心II期研究数据[6]。本研究共纳入包括晚期CRC、晚期胃癌及其他晚期实体瘤在内的103例患者。   […]

半夏
2021胃癌领域年度盘点:最新研究全面开花,希望与挑战并存 | 消傲江湖 第二弹

2021胃癌领域年度盘点:最新研究全面开花,希望与挑战并存 | 消傲江湖 第二弹

2021年12月18日,由医学界传媒携手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消化内科团队带来的“消傲江湖”——2021消化道肿瘤年度盘点拉开帷幕。本次会议由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沈琳教授担任大会主席,带领团队齐聚线上。共同回顾盘点了2021年度食管癌,胃癌,结直肠癌及新药研发领域最新进展。医学界整理本期胃癌诊疗年度盘点精彩内容,让我们先睹为快。 最新进展全面开花——2021胃癌领域重磅研究盘点 2021胃癌诊疗年度盘点专场,在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张小田教授主持下进行。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彭智教授首先对2021年度胃癌领域最新进展进行了精彩盘点。 彭智教授表示:“2021年胃癌诊疗领域的进展从围手术期的新辅助及辅助治疗,到晚期胃癌的一线、二线治疗,全新靶点及细胞免疫治疗可谓全面开花。这其中,很多研究可能在未来彻底改变临床实践。” 01 RESOLVE研究[1]——奠定胃癌新辅助治疗格局 该研究是一项三臂、随机、多中心、开放性标签Ⅲ期试验,旨在比较D2根治术后使用卡培他滨+奥沙利铂(XELOX)(A组)、奥沙利铂+TS-1(SOX)(B组)与围手术期使用SOX(C组)的效果和安全性。 研究结果显示,在最终接受手术的人群中,围手术期组(C组)手术R0切除率和D2淋巴清扫比例有提高趋势。较之A组的与B组,围手术期使用SOX方案化疗的3年无病生存(3y-DFS)率达到59.4%,较其他两组有显著提高。对于局部晚期胃癌患者,围手术期SOX方案化疗较之术后XELOX及SOX方案辅助治疗均可提高3y-DFS率。 图1 RESOLVE研究 目前,《2021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胃癌诊疗指南》也将SOX方案推荐用于,局部进展期胃癌患者围手术期新辅助及辅助化疗。 02 RC48-C007研究[2]——靶向HER-2 ADC药物新进展 维迪西妥单抗(RC48)作为我国首个获批上市的国产ADC药物,在HER-2阳性胃癌患者的后线治疗中取得了良好结果。该项RC48对比化疗,一线治疗HER-2阳性晚期胃癌患者的C007研究结果显示,接受RC48治疗患者客观缓解率(ORR)达24.8%,疾病控制率(DCR)达24.4%,RC48显示出较好的疗效与安全性,证明其在HER-2过表达的晚期胃癌或胃食管交界部癌患者中,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图2 RC48-C007研究 03 KEYNOTE-811研究[3]——靶向+免疫+化疗一线治疗HER-2阳性晚期胃癌新策略 该研究是一项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的III期研究,旨在评估帕博利珠单抗联合曲妥珠单抗和化疗一线治疗HER-2阳性不可切除或转移性胃癌、胃食管交界部腺癌的疗效和安全性。从第一阶段分析结果可以看到,帕博利珠单抗+曲妥珠单抗+化疗组患者的ORR达到74.4%,较安慰剂+曲妥珠单抗+化疗组提高了22.7%。期待2024年该项研究的无进展生存时间(PFS)、总生存时间(OS)长期随访数据公布。 图3 KEYNOTE-811研究 基于上述研究结果,2021年5月,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加速批准了帕博利珠单抗联合曲妥珠单抗和化疗用于HER-2阳性晚期胃癌的一线治疗。使帕博利珠单抗成为全球首个用于一线治疗该类胃癌患者的PD-1抑制剂。 04 CheckMate-649研究[4]——国内首个获批用于胃癌一线治疗PD-1抑制剂 该研究是一项全球多中心、随机对照、开放标签、三臂设计的III期临床研究,旨在评估与单独化疗相比,以纳武利尤单抗为基础的方案用于治疗既往未接受过治疗的晚期或转移性胃癌、食管胃交界部腺癌或食管腺癌患者的疗效。 研究中国亚组数据显示,与单独化疗相比,纳武利尤单抗联合化疗取得了非常显著的OS与PFS获益,以及更高的ORR,这一结果与CheckMate-649全球整体人群一致。不仅如此,中国人群整体表现出获益更大的趋势,全人群死亡风险可下降高达39%(全球数据为20%),疾病进展或死亡风险下降43%(全球数据为23%)。 图4 CheckMate-649研究 基于在该项研究中的优秀表现,纳武利尤单抗联合化疗在中国获批用于一线治疗晚期或转移性胃癌、食管胃交界部腺癌或食管腺癌患者,无论PD-L1表达水平如何。这是中国首个且目前唯一获批晚期胃癌一线适应症的PD-1抑制剂。 05 ORIENT-16研究[5]——信迪利单抗联合化疗造福HER-2阴性晚期胃癌患者 该研究是一项比较信迪利单抗或安慰剂,联合化疗(奥沙利铂+卡培他滨)一线治疗不可切除的局部晚期、复发性或转移性胃及胃食管交界部腺癌有效性和安全性的随机、双盲、多中心、Ⅲ期研究。 研究结果显示,入组研究全人群中位OS延长至15.2个月,死亡风险下降23%。PD-L1 CPS ≥5人群中位OS延长至18.4个月,死亡风险下降34%,ORR也提升至58.2%。同时,PD-L1表达阳性的患者在化疗联合PD-1单抗治疗后获益更加明显。 图5 ORIENT-16研究 06 RAINBOW-ASIA研究[6]——带来我国人群晚期胃癌二线治疗新策略 该项研究是RAINBOW研究的桥接试验,旨在评估东亚(中国、马来西亚、菲律宾和泰国)患者,接受雷莫西尤单抗联合紫杉醇治疗晚期胃或胃食管交界部腺癌的疗效和安全性。研究数据显示,雷莫西尤单抗联合紫杉醇组患者中位PFS较安慰剂组显著延长(4.14 个月 vs 3.15个月;HR=0.765;p=0.0184),并显示出与全球关键注册临床试验RAINBOW一致的中位OS获益(8.71个月 vs 7.92个月;HR=0.963;p = 0.7426)。 图6 RAINBOW-ASIA研究 07 恩沃利单抗——MSI-H/dMMR高龄胃癌患者的福音 该研究是恩沃利单抗单药治疗微卫星高度部位定/错配修复基因缺陷(MSI-H/dMMR)晚期实体瘤有效性、安全性的单臂、多中心II期研究[7]。本研究共纳入包括晚期结直肠癌、晚期胃癌及其他晚期实体瘤在内的103例患者。研究结果显示,所有患者ORR高达44.7%,其中18例晚期胃癌患者ORR更是达到了55.6%,DCR达到83.3%。并且展现出良好的药物安全性。 图7 恩沃利单抗胃癌研究数据 […]

半夏
最新、最全“结直肠癌诊疗流程”,值得收藏!

最新、最全“结直肠癌诊疗流程”,值得收藏!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发布的2020年全球癌症负担数据显示,我国2020年结直肠癌新发病例56万,在恶性肿瘤中排名第二,约29万人因结直肠癌而死亡,是第5大癌症死因。多数患者在确诊时已属于中晚期。 通过筛查可以预防和早期诊断结直肠癌。根据广州、上海、天津、北京对全市 50 岁以上及高危人群的结直肠癌筛查,结果显示结直肠癌发病率持续升高,通过筛查提高了早诊率,降低了病死率。主要方法包括根据年龄、家族史、粪便潜血检查等筛选出高风险人群,继而进行内镜筛查。  结直肠癌诊疗过程可能涉及手术、化疗、放疗、影像学评估、病理学评估、内镜等诊疗手段。研究表明,多学科综合治疗(MDT)的模式可改善结直肠癌诊疗水平。为进一步规范我国结直肠癌诊疗行为,提高医疗机构结直肠癌诊疗水平,改善结直肠癌患者预后,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特制定了《中国结直肠癌诊疗规范(2020年版)》。   一、结直肠癌的诊断流程 *注:PET⁃CT不常规推荐 二、腺瘤恶变的处理流程 a 注:供再次手术时定位用 三、Ⅰ期结直肠癌的处理流程 a 注:直肠癌患者推荐辅助放化疗 四、Ⅱ/Ⅲ期结肠癌处理流程 五、Ⅱ/Ⅲ期直肠癌处理流程 六、可切除的同时性肝/肺转移处理流程 a 注:检测肿瘤K⁃ras、N⁃ras、BRAF基因状态 七、不可切除的同时性肝/肺转移处理流程 a 注:检测肿瘤K⁃ras、N⁃ras、BRAF基因状态 八、异时性转移的结直肠癌处理流程 a 注:检测肿瘤K⁃ras、N⁃ras、BRAF基因状态 九、可切除异时性转移的结直肠癌处理流程 a 注:检测肿瘤K⁃ras、N⁃ras、BRAF基因状态 十、转移灶不可切除的结直肠癌处理流程 a 注:检测肿瘤K⁃ras、N⁃ras、BRAF基因状态 十一、监测与随访流程图 十二、复发转移处理流程 a 注:检测肿瘤K⁃ras、N⁃ras、BRAF基因状态  

半夏
普贝希®国内处方开出, 亲民价格和创新剂型为国内患者带来新抗癌利刃

普贝希®国内处方开出, 亲民价格和创新剂型为国内患者带来新抗癌利刃

2021年12月10日,百济神州宣布,普贝希®(贝伐珠单抗注射液生物类似药)在中国商业化上市,这意味着中国肺癌、结直肠癌等晚期实体瘤患者迎来了抗癌新武器。近日,普贝希®的首张处方已经被开具,并开始向全国各大医院及药房供药。  在今年11月19日,普贝希®已经获得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批准上市,用于治疗晚期、转移性或复发性非小细胞肺癌(NSCLC)和转移性结直肠癌(mCRC)患者。在适应症获批后不到1个月的时间,普贝希®在全国各地开售,让更多患者药物可及,为国内NSCLC和mCRC患者带来了福音。 疗效与安全性得到证实,普贝希®提高国内抗血管生成药物的可及性 普贝希®是一款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抑制剂,其通过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结合,抑制VEGF与其受体结合,从而阻断血管生成的信号传导途径,抑制肿瘤细胞生长。作为抗肿瘤血管生成的代表药物之一,贝伐珠单抗已被广泛用于多种恶性肿瘤的治疗,包括肺癌、肠癌、肝癌、乳腺癌等多个实体瘤适应症。除了目前获批的NSCLC和CRC适应症外,百济神州也正积极扩展普贝希®的其他适应症,希望能提高更多国内肿瘤患者的药物可及性。 生物类似药(biosimilar)是指在质量、安全性和有效性方面与已批准生物原研药具有相似性的治疗用生物制品[5]。中华医学会临床药学分会《生物类似药临床应用管理专家共识》指出[6],生物类似药在药理特性、生物活性、安全性、有效性等方面与原研药相似,具有可及性优势,可减轻个人与国家的医疗保健经济负担。 临床前、临床药代动力学以及国际多中心III期临床比对研究,均证实了普贝希®在临床疗效、安全性以及免疫原性上与贝伐珠单抗原研药物(安维汀®)具有高度相似性。 此外,2021年1月,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已受理其生物制品上市许可申请(BLA),这意味着普贝希®的药物品质同时受到了国内外权威机构的认可。 药物价格亲民、剂型便捷搭配,药物使用配备灵活性高   与同类药物相比,普贝希®的价格和药物剂型具有一定的优势。 普贝希®在终端的零售价格为3316元/瓶(400mg/16ml)与1147元/瓶(100mg/4ml)。与原研贝伐珠单抗注射液(100mg/4ml)市场价相比,普贝希®的价格更优(按照100mg单位剂量估算,400mg规格便宜约45%,100mg规格便宜约25%),同时相比其他贝伐珠单抗注射液生物类似药,此价格也颇具竞争力。据悉,根据生物类似物相关的医保政策,普贝希®将在各地陆续落地医保报销,必将进一步减轻了肿瘤患者的支付压力。 此外,除了100mg/瓶的常规规格外,普贝希®开发了国内市面上唯一400mg/瓶的大规格,双剂型的灵活搭配更加符合贝伐珠单抗的临床输注需求,大幅度提高了临床用药的便捷性。 以50-60kg的NSCLC患者为例,可以选择两瓶大瓶(400mg规格)普贝希®,而其他贝伐珠单抗生物类似药的药物配备则需要7-9瓶100mg规格药物。 由此可见,普贝希®的上市不仅丰富了临床选择,还提高了输注配药的便捷性,降低了产品包装及运输成本,有助于降低患者的经济负担,造福更多肿瘤患者。 目前,普贝希®已经在全国各家医院和药店开售,药物可及的药店清单请“点击这里”获取。(药店列表仅供参考,请提前致电确认药品库存,更多药店将陆续上线) 首张处方落地,加速惠及国内患者 在普贝希®的商业化上市后,全国多家医院第一时间为患者开具了治疗处方,以加速惠及国内患者。 福建省肿瘤医院首席专家、厦门弘爱医院肿瘤科主任黄诚教授表示:“贝伐珠单抗注射液作为抗肿瘤血管生成的代表性药物,已被广泛用于多种恶性肿瘤的治疗。我们很高兴地看到普贝希®的上市,其不仅与原研药在临床疗效、安全性和免疫原性上具有相似性,更能以高可及性和药物经济学效益惠及我国患者,同时,我们也期待其更多适应症的获批,从而造福更多患者及其家庭。” 福建省肿瘤医院胃肠外科主任陈路川教授表示:“作为临床医生,我们希望更多患者受益于医学的进步和发展。普贝希®作为目前国内唯一拥有双品规的贝伐珠单抗生物类似药,不仅丰富了临床选择,还提高了输注配药的便捷性,降低了产品包装及运输成本,有助于降低患者的经济负担,造福更多肿瘤患者。” 抗血管生成药物是晚期肿瘤患者重要的治疗药物,在中国高发的数个实体瘤(肺癌、结直肠癌、肝癌、胃癌等)中是联合治疗方案的基石。随着普贝希®和今后适应症的扩展,势必能为更多中国患者提高药物的可及性,为提高国内实体瘤患者的生存预后贡献一份力量。   百济神州在积极推进普贝希®商业化进程的同时,也已启动其自主研发的抗PD-1抗体药物百泽安®(替雷利珠单抗注射液)与普贝希®的联合疗法临床研究,以加速拓展适应症布局,惠及更多患者。   参考文献: [1]. Jemal A, Bray F, Center MM, et al. Global cancerstatistics. CA Cancer J Clin 2011;61:69-90. [2]. She J, Yang P, Hong Q, et al. Lung cancer inChina: challenges and interventions. […]

小D
2.7万人10年数据表明:这些生活习惯使中国胃肠肿瘤发病率升高50%!

2.7万人10年数据表明:这些生活习惯使中国胃肠肿瘤发病率升高50%!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条件越来越好,但恶性肿瘤的发生率却越来越高。 2020年,中国已经成为肝癌、食管癌、胃癌和结直肠癌发病率最高,病例数最多的国家,因胃肠肿瘤死亡的人数占中国死亡人数的四分之一。 然而,大量研究证据表明生活方式对罹患胃肠肿瘤的风险影响十分显著。截止2011年,中国56.5%的结直肠癌、59.8%的胃癌、48.5%的食管癌和35.2%的肝癌归因于多种不良的生活方式危险因素。 生活方式导致胃肠肿瘤发生率高? 证据来了! 近日,哈佛大学You Wu等学者在美国胃肠病学协会(AGA)官方期刊Gastroenterology发表了一项探究中国胃肠肿瘤发病率与生活方式中一些风险因素变化关联的研究。 该研究综合了1991年至2011年的前瞻性多层次研究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CHNS),共纳入了27000多名个体数据,描述了中国GI癌与饮食和生活方式因素的时间趋势,并预测了至2031年生活方式的变化和胃肠肿瘤发病情况。 研究结果认为,从1991年到2021年,生活方式中潜在的风险因素对中国居民胃肠肿瘤的影响一直在增加,且未来该趋势将继续增加。 2011年,中国共确诊130万例胃肠肿瘤。研究预测,如果不加以干预,2031年中国胃肠肿瘤还将新增120万例。 而如果每个人都能坚持良好的生活方式,那么到2031年,中国胃肠肿瘤的发生率将降低一半。 表1 按生活方式风险因素划分的可归因胃肠肿瘤病例的历史和预测趋势(1991年至2031年) 注:红色表示增加(正数),蓝色表示减少(负数)。深色表示幅度较大。 究竟哪些生活方式会有影响呢?下面,小编就来一一解读! 吃红肉、水果摄入低、吸烟、饮酒、肥胖 ——我国胃肠肿瘤高发5大原因 吸烟、水果摄入量低、红肉摄入量高、肥胖和饮酒被确定为导致中国胃肠肿瘤的主要原因。其中,吸烟是最大的个人危险因素,占胃肠肿瘤总数的13.2%。 针对不同部位,与其相关的生活方式最大风险因素也不同。研究人员估计,约5万例大肠癌与红肉摄入相关(PAF为19.0%),高BMI导致的肝癌病例估计占5万例(PAF为16.6%),吸烟是食管癌的主要危险因素(PAF为16.5%),高钠摄入与约6万例胃癌相关(PAF为16.6%)。 图1 2011年中国生活方式风险因素导致的胃肠肿瘤病例数 该研究预测,中国人口的BMI、红肉和加工肉的摄入量将继续增长,并且在年轻人群的生活方式变化中更加突出,未来中国的胃肠肿瘤负担在20年内将持续加剧。虽然随着近年来健康绿色生活意识的流行,吸烟、钠摄入量、蔬菜和水果摄入量有所改善,但仍远未达到最佳水平。 增加胃肠肿瘤发病风险的生活方式, 看你有没有中招? ■ 风险因素一:BMI升高 肥胖将是未来几年胃肠肿瘤的主要危险因素,饮食习惯和体育活动的转变是中国居民肥胖的两个主要原因。吃得更多,运动更少是现代人的“通病”。 1991年至2011年间,中国居民的BMI显著增加(趋势P值均<0.001),特别是农村居民和年轻人口,50岁以下的人群身体活动的比例下降了50%以上,久坐不动成了大部分人的常态。 2011年,身体活动不足估计与4万起结直肠癌病例有关,与老年组相比,青年组(25-49岁)中几种与肥胖相关的癌症的增加幅度更大。 研究模型预测,2031高BMI将导致超过14万例新增胃肠肿瘤病例。值得注意的是,该研究可能低估了肥胖对胃肠肿瘤的影响,因为BMI对GI癌症风险的影响估计是从主要针对白种人的研究中提取的,而在相同的BMI下,亚洲人往往具有较高的体脂百分比和较高的慢性疾病风险。 ■ 风险因素二:红肉、加工肉摄入量增加 红肉和加工肉类消费也是导致胃肠肿瘤负担上升的主要因素。 2011年,红肉和加工肉消费量的增加分别导致了3万例和2万例结肠癌、直肠癌、食管癌和胃癌病例。但大多数中国人对红肉摄入和癌症风险之间的关系没有充分认识,牛肉被食品工业和许多餐馆推广为“健康”和优质蛋白质选择。 1995年至2014年,中国肉类产量增加了4380万吨,比20年前翻了一番多。2014年,红肉占中国肉类总产量的78%。同时,红肉和加工肉的消费在所有年龄组都有所增长(P趋势<0.003),平均而言,红肉摄入量增加了约40%。 哪些生活习惯降低风险呢? ■ 水果、蔬菜和奶制品摄入量增加 一些饮食因素有望减轻中国胃肠肿瘤的负担,包括多吃水果蔬菜和少吃盐。 水果和蔬菜的摄入量在所有人群亚组中均显著增加(所有P均呈<0.001的趋势),在农村地区尤为显著。在过去的20年中,年轻一代(<50岁)的奶制品摄入量几乎翻了一番(趋势P<0.001)。 随着平均蔬菜摄入量从252.6g/d增加到323.8g/d(TMRED400g/d),肝癌、食管癌(腺癌)和胃癌的相关数量从1997年的5万例减少到2011年的3万例。 2011年,中国人口食用水果量增加为69.6g/d,GI癌与1997年相比减少了1万例新病例。 2031年,由于水果摄入量较高,预计年发病率将减少约1万例。 ■ 钠盐摄入量减少 2010年的一项研究表明,中国成年人食用的76%的钠盐来自在家中添加的食盐。 2015年,这一数字降至50%,另有43.3%来自餐厅用餐,6.6%来自预包装食品。人口的平均钠摄入量已从1997年的7.5g/d下降到2011年的5.6g/d,预计到2031年将进一步下降到3.3g/d(TMRED2.0g/d),可归因于胃癌的相关病例大约下降每20年50%。 ■ 吸烟和酒精摄入减少 吸烟显著增加了结直肠癌、食管癌和胃癌的风险。 虽然随着时间的推移,烟草使用有所减少,但到2011年,仍有61.7%的男性和3.5%的女性吸烟。中国吸烟者的流行率(2011年为31.4%)仍远高于全球平均水平(2010年为22.1%)。 与1997年相比,2011年城市居民饮酒量下降了三分之一,而农村居民饮酒量增加了三分之一(P<0.001)。从1997年到2011年,与饮酒相关的胃肠肿瘤病例仅增加了5千例,此后的预测趋势也稳定,每年约8万例。尽管饮酒导致的胃肠肿瘤病例保持稳定,但农村地区的平均摄入水平从1997年到2011年上升了30%。 小结: 较高水平的红肉摄入量和BMI预计在未来20年将在中国产生更大的影响。但随着健康发展议程“健康中国2030”和政府主导的“全民健康生活方式”倡议,可能会推动人们更快地选择更好的生活方式。 通过将平均BMI维持在当前水平、减少抽烟喝酒、少食红肉和加工肉,甚至防止发生大量胃肠肿瘤的产生。 同时,新冠疫情期间的生活方式改变可能会持续。在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的研究发现,经历了隔离期之后,人们增加了总的能量摄入、酒精消耗、吸烟,同时也减少了体力活动。这些生活习惯的变化和超重的影响可能会在后流行病时代持续存在。 参考文献: [1]Wu,You et al.Potential […]

半夏
肺癌、结直肠癌患者再添治疗新选择,普贝希®正式获批

肺癌、结直肠癌患者再添治疗新选择,普贝希®正式获批

北京时间2021年11月19日,百济神州与百奥泰共同宣布,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已正式批准普贝希®(贝伐珠单抗注射液)用于治疗晚期、转移性或复发性非小细胞肺癌(NSCLC)和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 根据百济神州与百奥泰于2020年8月达成的合作协议,百济神州将进行普贝希®在中国市场(包括港澳台地区)的开发和商业化。 百济神州总裁吴晓滨博士表示:“百济神州始终致力于为全球患者带来更可及、可负担的药物,此次普贝希®的获批不仅为国内肺癌及结直肠癌患者带来了治疗新选择,后续其还将与百济神州多款自主研发和授权引进的管线药物互为补充,是我们不断拓展的癌症产品组合中的一款重要新增药物。我们期待推动普贝希®单药及联合用药的开发及商业化,并将以亲民的价格,加快惠及更多中国患者。” 百奥泰创始人及首席执行官李胜峰博士评论道:“普贝希®作为百奥泰第二个获批上市的生物类似药,是国内肿瘤患者的福音!普贝希®将以高品质、高可及性的特点,为肿瘤患者带来治疗新选择。接下来,百奥泰将与百济神州一起全力推进普贝希®的上市,让患者尽快用上可负担、高质量的生物药。”   等效优质 为肺癌、结直肠癌患者带来治疗新选择   肺癌是全球癌症相关死亡的主要原因[1]。在中国,肺癌发病率更是呈现持续增长的态势[2][3],其中,NSCLC约占肺癌的85%[4]。而在中国常见新发癌症中,结直肠癌的总体发病率已升至第三位,并居常见癌症死亡原因的第五位[5]。 普贝希®是一款由百奥泰开发的重组人源化IgG1单克隆抗体,属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抑制剂,其通过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结合,抑制VEGF与其受体结合,从而阻断血管生成的信号传导途径,抑制肿瘤细胞生长。作为抗肿瘤血管生成的代表药物之一,贝伐珠单抗注射液已被广泛用于多种恶性肿瘤的治疗,其原研药安维汀®已在全球获批用于治疗非小细胞肺癌、转移性结直肠癌、胶质母细胞瘤、肾细胞癌、宫颈癌、卵巢癌、输卵管癌、腹膜癌、肝癌等多项实体瘤。 一系列的临床前比对研究、临床药代动力学比对研究以及国际多中心III期临床比对研究,证实了普贝希®在临床疗效、安全性以及免疫原性上与安维汀®的相似性。据悉,2021年1月,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已受理其生物制品上市许可申请(BLA)。 目前国内「唯一400mg规格」贝伐珠单抗生物类似药,提高输注配药便捷性 除100mg/瓶的常规规格外,此次普贝希®还开发了400mg/瓶的大规格,这也是目前国内市面上唯一400mg/瓶规格的贝伐珠单抗生物类似药,有助于提高输注配药的便捷性,并将以亲民的价格,进一步提高药物可及性。 据悉,百济神州已启动自主研发的抗PD-1抗体药物百泽安®(替雷利珠单抗)与普贝希®的联合疗法临床研究,以加速拓展适应症布局,惠及更多患者。   关于普贝希 ® 普贝希®是一款由百奥泰根据中国NMPA、美国FDA、欧盟EMA生物类似药相关指导原则开发的贝伐珠单抗注射液。它通过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结合而起效,阻断VEGF与其受体结合,从而减少新生血管形成,诱导现有血管的退化,达到抑制肿瘤生长的效果。在全球范围内,贝伐珠单抗原研药已获批用于治疗多种适应症,包括结直肠癌、非小细胞肺癌、胶质母细胞瘤、肾细胞癌、宫颈癌、卵巢癌、输卵管癌、腹膜癌、乳腺癌等。   声明:本资料目的在于提供疾病领域的相关知识、提高疾病认知水平,非广告用途。本资料中涉及的信息仅供参考,请遵从医生或其他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意见或指导。     参考资料: [1]. Globocan 2020. https://gco.iarc.fr/today/data/factsheets/populations/900-world-fact-sheets.pdf. [2]. Jemal A, Bray F, Center MM, et al. Globalcancer statistics. CA Cancer J Clin 2011;61:69-90. [3]. She J, Yang P, Hong Q, et al. Lung cancer inChina: […]

小D
美国50年抗癌史,死亡率下降27%,是如何做到的?

美国50年抗癌史,死亡率下降27%,是如何做到的?

近日,来自美国癌症所(ACS)的研究人员,通过对美国国家卫生统计中心(NCHS)的数据进行分析,评估了近50年(1971-2019年)来,美国整体癌症和排名前15的癌症死亡趋势。   研究结果显示,在近50年来,美国整体癌症死亡率大幅下降;在排名前15的癌症中,有12种癌症死亡率显著下降。研究结果发表于《美国医学会杂志-肿瘤学》(JAMA Oncology)。   图片来源:123RF 研究指出,美国排名前15的癌症导致的死亡人数,占到了癌症总死亡人数的81%。具体来看,这15种癌症依次为肺癌、乳腺癌、前列腺癌、结直肠癌、胰腺癌、卵巢癌、胃癌、白血病、宫颈癌、非霍奇金淋巴瘤、膀胱癌、口腔和咽癌、大脑及中枢神经系统癌症、肾癌以及食管癌。   整体来看,近50年来,美国整体癌症死亡率由1971年的198.9/10万人下降至2019年的146.0/10万人,下降了27%。   在排名前15的癌症中,有12种癌症死亡死亡率下降,其中下降幅度最大的3种癌症依次是胃癌、宫颈癌和结直肠癌,死亡率分别下降了72%、69%和56%;其次分别为卵巢癌(41%)、乳腺癌(39%)、前列腺癌(39%)、白血病(31%)、膀胱癌(27%)、肺癌(13%)、非霍奇金淋巴瘤(11%);肾癌死亡率下降并不显著,仅为4%。   此外,在排名前15的癌症中,有3种癌症死亡死亡率出现上升。食管癌、大脑及中枢神经系统癌症,以及胰腺癌死亡率分别上升了8%、8%和3%。   图片来源:123RF   研究人员分析,自1971年以来,整体和大多数癌症死亡率显著降低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在癌症预防、早期发现和治疗方面的改进。   手术、放疗、化疗、精准医疗和联合疗法的进步,有助于降低大多数癌症的死亡率。   与癌症死亡率整体下降的另一个因素是吸烟率的下降。1965年,美国人吸烟率为42%,而到了2018年则为14%。吸烟是多种癌症的危险因素,而戒烟则可以显著降低癌症发病和死亡风险。   从具体癌症类型看,乳腺癌、宫颈癌、结直肠癌和前列腺癌死亡率的下降,部分原因与癌前病变和早期癌症筛查的增加有关。据估计,在1975年至2002年间,结直肠癌死亡率下降的原因中,50%与筛查有关。   乳腺癌死亡下降的主要原因则与辅助化疗相关。研究人员分析,在2000-2012年期间,乳腺癌死亡率下降的原因中,63%与辅助化疗相关。此外,胃癌、白血病和卵巢癌死亡率的下降,也更多地与治疗取得进展相关。   肺癌、口腔和咽癌,以及膀胱癌死亡率的下降,则在很大程度与吸烟人数减少相关。   胰腺癌死亡率增加,可能与美国肥胖率的增长,以及胰腺癌预防、早期检测和治疗方面没有真正的进展相关。   图片来源:123RF   研究最后强调指出,尽管在过去50年中,整体和多种癌症死亡率出现明显下降,但人们可以做得更好,如保持健康体重,降低肥胖率;积极参与到癌症筛查中,包括肺癌、乳腺癌、前列腺癌、结直肠癌和宫颈癌等,提前发现癌前病变或尽早在早期发现癌症,从而降低癌症死亡率。   研究人员表示,与癌症抗争,降低死亡率是一场“马拉松”,而不是“短跑冲刺”,需要长期的坚持。期望在未来10年中,以过去50年的进步为基础,在癌症预防、治疗等方面取得更多进展,如开发出更合适的胰腺癌筛查方法,更有效的液体活检等,从而识别早期风险,降低癌症死亡率,提高患者生存期和生活质量。     参考资料 [1] Tyler B. Kratzer, et al.,(2021). Progress Against Cancer Mortality 50 Years After Passage of the National Cancer […]

半夏
90%的结直肠癌都是息肉“惹的祸” ,切除后就高枕无忧了吗?

90%的结直肠癌都是息肉“惹的祸” ,切除后就高枕无忧了吗?

很多人查出结直肠息肉会感到惶恐不安,担心会演化为结直肠癌。   那么,结直肠息肉一定要切除吗?切除后还会患癌吗?如何有效预防呢? 结直肠息肉是什么? 让我们先了解一下结直肠息肉。   所谓“息肉”就是突向管腔的新生物,可以发生在结直肠的任何部位,有大有小,有的带长蒂,有的无蒂,有的甚至趴在管腔上侧向生长。   这些息肉大小不一,形态各异,镜下看起来有的像米粒,有的像蘑菇,有的像土丘……   图片来源:123RF   结直肠息肉一定会发展为结直肠癌吗? 并非所有的结直肠息肉都会发生癌变,也不是所有的结直肠癌都从息肉发展而来。然而,结直肠息肉被认为是一种重要的癌前病变,据统计,大约有80%~95%的结直肠癌是由结直肠息肉发展而来。   结直肠息肉从性质上划分,常见的主要是炎性息肉和腺瘤性息肉,前者由肠道增生性炎症引起,几乎不会恶变;腺瘤性息肉恶变的几率较炎性息肉高,属于癌前病变。腺瘤性息肉可能与遗传、慢性炎症刺激、生活习惯、慢性便秘等因素有关。   就病理类型来看,管状腺瘤的癌变率<5%,管状绒毛状腺瘤癌变率23%,绒毛状腺瘤的癌变率高达30%-70%,家族性息肉病40岁前的癌变率几乎100%,而炎性息肉、增生性息肉和幼年性息肉等一般不会癌变。 从结直肠息肉到结直肠癌,大约需要多久? 有临床研究发现,结直肠息肉演变为结直肠癌需要5-10年的时间。   就息肉本身而言,息肉越大(如大于1cm)、形态越不规则、病理绒毛状成份多或者锯齿状腺瘤、有不典型增生,越有可能在短时间内(数月到1-2年)发生癌变。   图片来源:123RF 检查出结直肠息肉,一定要手术治疗吗? 结直肠息肉是否需要手术切除,要根据息肉的性质来判断。如果属于腺瘤性息肉,尤其是绒毛状腺瘤,需要及早进行手术摘除。   如果属于非腺瘤性息肉,体积一般不会大于5mm,可以采取保守方法进行治疗。如果患者出现了非常明显的炎症及感染现象,并且息肉的生长速度比较快,也需要进行手术治疗。   如果患者本身就患有一些肠道疾病,比如溃疡性结肠炎,肠黏膜受损程度严重,应该及早手术。一般情况下,发现结直肠息肉应尽早切除,以免引起其他疾病或者恶化为结直肠癌。   结直肠息肉切除后会不会复发或转移? 结直肠息肉切除后,定期复查很重要。结直肠息肉还是有再次复发的风险,这是因为:   1)生活环境和遗传因素没改变;   2)结肠镜检查也有一定的漏诊率,主要发生在近端结肠,以锯齿状息肉和平坦腺瘤为主;   3)可能有新息肉形成。   此外,经过病理检查未癌变的结直肠息肉在完全切除后不会发生转移;如果切除的结直肠息肉已经癌变,则存在转移的可能性,需引起注意。   图片来源:123RF 预防结直肠癌 早期筛查是关键 结肠镜检查在结直肠癌筛查中占据不可替代的地位,也是诊断结直肠息肉的金标准。结肠镜可观察到结直肠腔内壁,是发现肠道疾病最敏感的方法。   在《中国早期结直肠癌筛查流程专家共识意见(2019,上海)》中,根据中国人口的实际情况及结直肠癌临床流行病学资料,人群筛查建议将50~75岁作为目标年龄段,无论是否存在报警症状。同时应密切关注40~49岁甚至更年轻人群的结直肠癌流行病学。   除人群筛查外,伺机筛查也是一种有效的筛查模式。伺机筛查也称机会性筛查或个体筛查,是一种基于临床,针对就诊者或体检个体的筛查。进行伺机筛查时,无症状一般个体参照人群筛查年龄范围,可酌情放宽,作为人群筛查未覆盖的年轻和高龄个体的补充。   对于有相关症状和体征的个体,特别是便血、黏液血便、排便习惯改变、不明原因贫血、体重下降等报警症状的个体,则不作年龄限制。   结直肠癌的高危人群有哪些? 出现以下6种情况之一,可作为高危个体: […]

半夏
Adagrasib联合用药,DCR双双达百!这KRAS江山或将一分为二?

Adagrasib联合用药,DCR双双达百!这KRAS江山或将一分为二?

KRAS是第一个被发现的人类肿瘤基因,它属于RAS超蛋白家族。RAS基因家族与人类肿瘤相关的基因有三种——HRAS、KRAS和NRAS。但由于 KRAS蛋白体积小,表面光滑——就像一个闪亮光滑的球,蛋白质结构缺乏传统的小分子药物可结合的“深囊”结构,曾经被认为是“不可成药”的。据2020年数据统计,我国NSCLC突变阳性患者中KRAS G12C突变阳性患者占总人数接近3%,在结直肠癌(CRC)中的发生率约为 60%。 Adagrasib NSCLC、CRC数据 接连曝阳,联合用药DCR双双100% Adagrasib(MRTX849)是一款具有高度特异性的强力口服KRAS G12C抑制剂,经过优化设计具有持久的靶点抑制能力。Adagrasib具有长达24小时的半衰期和广泛的组织分布,而且能够穿过血脑屏障,有助于最大限度地发挥药物效力。 一线联合治疗NSCLC患者,DCR 100%! 2021年6月1日,FDA授予Adagrasib(MRTX849)突破性疗法认定,用于治疗携带KRAS G12C突变的经治非小细胞肺癌患者。 2021年11月8日,据Mirati公司2021年第三季度财报来看。该公司公布了KRAS G12C抑制剂adagrasib与抗PD-1抗体pembrolizumab联用,一线治疗携带KRAS G12C突变的NSCLC患者的1b期临床试验初步结果。 结果显示,在7名能够接受疗效评估的患者中,这一组合疗法疾病控制率(DCR)可以达到100%!并有4名患者获得确认部分缓解,另有一名患者的肿瘤缩小49%,在未获得确认之前选择接受手术切除肿瘤。7名患者的肿瘤缩小幅度为37%~92%。中位随访时间为9.9个月时,7名患者中5名仍然在接受治疗。据观察,除原发肺癌肿瘤缩小外,患者脑转也得到了较好抑制! 联合用药攻克结直肠癌,DCR达100%! 约3%的肠癌患者伴有KRAS突变,尤其在KRAS G12C的CRC(结直肠癌)中,Adagrasib单药显示出良好的临床活性,反应率达22%,DCR达87%;Adagrasib+西妥昔单抗数据也令人鼓舞,缓解率达43%,DCR达100%!此外,根据研究结果数据Adagrasib+西妥昔单抗联合治疗的疗效更好于Adagrasib单药治疗,并且安全性更优。 KRYSTAL-1 (NCT03785249) 是一项多队列Ⅰ/Ⅱ期研究,旨在评估KRAS G12C抑制剂Adagrasib在KRAS G12C突变晚期实体瘤患者中的临床疗效。在2021年ESMO大会上,公布了其最新结果。 研究最终入组78例KRAS G12C突变晚期CRC患者。46 例患者入组Adagrasib单药 600 mg BID队列(Ⅰ/Ⅰb期,n=2;Ⅱ期,n=44);32例患者入组Adagrasib 600 mg BID +西妥昔单抗联合治疗队列(1b期,n=32;西妥昔单抗首剂为400 mg/m2,其后给予250 mg/m2 QW或500 mg/m2 Q2W)。 Adagrasib单药 Adagrasib单药治疗组中位随访时间8.9个月。在45例可评估患者中,缓解率(ORR)为 22%,包括1例仍在研究中的未经证实的部分缓解(PR) 患者;疾病控制率(DCR)为 87% 。 中位持续缓解时间(DoR)为4.2个月;中位无进展生存(PFS)为5.6个月(95%CI 4.1~8.3),6个月的PFS率为42%。 91%的患者发生治疗相关不良事件(TRAE),30%发生3/4级TRAE,未出现5级TRAE,未发生因TRAE导致的停药。 Adagrasib联合西妥昔单抗,DCR可100%! Adagrasib+西妥昔单抗联合治疗组,在28例可评估的患者中,ORR为43%,包括2例未确认的PR;疾病稳定(SD)率为57%;DCR为100%;中位缓解时间(DoR)为1.3个月。 照亮夜幕的第一颗星——AMG-510 单药&联合数据依旧精彩! 早在2018年8月,该药物在 ClinicalTrials 注册了临床 I 期试验(NCT03600883),不到一年时间就获得良好结果,先后在 […]

半夏
重磅研究成果!量化ctDNA变化可作为肿瘤预后指标!

重磅研究成果!量化ctDNA变化可作为肿瘤预后指标!

目前,研究人员一直在探索ctDNA的连续变化,但主要是作为疾病或治疗反应的监测工具,而不是作为预后的指标。虽然直觉上肿瘤患者血液中的ctDNA数量可作为肿瘤负荷的代表,但ctDNA可以预测预后的事实还没有被证明。在前列腺癌中,PSA速度或倍增已被证实对预后影响非常大,它可以预测肿瘤复发的速度,以及患者长期预后的好坏,那么ctDNA是否可能有类似的效用呢?   近日,ctDNA速度或倍增时间首次被证明不仅与肿瘤活性相关(评估肿瘤生长速率),而且可以预测CRC患者的预后(预测患者生存率),比MRD阳性或阴性结果更有价值,因为它可以进一步将MRD阳性的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生长Slow型,3年OS 100%)和预后较差(生长Fast型,3年OS 37.5%)组。   假设一个病人手术一年后,检测到了ctDNA,那么问题就变成了癌症复发的可能性有多大?复发的速度有多快?它的侵袭性有多强?结果可能很难知道。但现在以ctDNA的速度指标(ctDNA Velocity Metric)…..如果你看到ctDNA倍增非常快……你就知道它的侵袭性非常强,这有助于指导患者的下一步治疗,因为它知道这种情况在几个月后还是几年后会复发。   既往的研究中,Signatera(Natera的MRD检测产品)被证实仅基于ctDNA-MRD阳性或阴性状态便可优于影像学提前8.7个月(中位提前期)发现早期结直肠癌(CRC)的复发。【1】 如果不进行治疗,超过98%的MRD阳性患者会继续复发。【1,2,3,4】 2021年10月8日,Natera发表在《Clinical Cancer Research》上的研究结果重现了MRD的预后价值。同时,该研究首次表明量化ctDNA变化不仅与肿瘤活性相关,而且可以预测CRC患者的预后(就像用于评估前列腺癌患者预后的蛋白生物标志物PSA的变化一样),特别是对ctDNA速度或倍增时间的评估可对ctDNA-MRD阳性患者进行进一步分层(分预后较好和较差组),为指导临床决策提供了独特的机会。【5】该研究也表明个性化的tumor-informed ctDNA分析比ctDNA-MRD阳性或阴性结果更有价值。 Natera出具的每份Signatera检测报告都包含MRD阳性或阴性状态以及每毫升血浆中观察到的平均肿瘤分子数(MTM/ml)。通过连续ctDNA检测,这些数量可以随着时间的推移进行比较,以计算ctDNA速度(ctDNA velocity),这是Natera向其客户提供的独特度量指标。 *MTM=mean tumor molecules 研究分析 在这项前瞻性多中心研究中,来自丹麦和西班牙的合作机构的研究人员从168名接受治疗的III期CRC患者(最终纳入160名患者)中收集了一系列的血液,然后,Natera使用了它的个性化tumor-informed Signatera检测了这些样本,在手术前后进行纵向MRD评估,然后定期进行辅助化疗(ACT),并进行长达3年的监测(n=1,204个样本)。   技术层面分析 WES检测 → 定制16 SNVs MRD panel WES检测:~40Mb 组织样本:新鲜冷冻组织或FFPE组织; 对照样本:6ml EDTA管全血; 基因组input量:500ng; 建库方法:探针杂交捕获法; WES测序深度:180X; 白细胞对照测序深度:50X; 测序平台:Novaseq,2x100bp PE; MRD检测:16个个性化的SNVs位点 血浆样本:平均8ml(1.3-10ml),10ml全血2管; ctDNA input量:66ng(2,0000拷贝); 建库方法:PCR扩增子建库法; ctDNA测序深度:100,000X; MRD阳性判断:检出位点≥2/16; ctDNA定量水平:以每毫升单倍体基因组当量(hGE/mL)或每毫升平均肿瘤分子数(MTM/ml)表示,计算方法是ctDNA突变等位基因频率平均值乘以荧光法测定的pg/mL中cfDNA输入浓度,然后除以3.3(1hGE对应于3.3pg DNA); ctDNA生长率:基于ctDNA定量水平进行线性回归分析,并由回归线斜率计算得出。 该研究的主要发现有: 1. 在辅助化疗结束后ctDNA-MRD阳性的患者极有可能复发(HR 50.80),比影像学发现复发中位提前了9.8个月(近10个月); 2. […]

半夏
一天一苹果,医生远离我,是真的吗?

一天一苹果,医生远离我,是真的吗?

砸向牛顿的苹果,碰撞出万有引力定律的灵感;被乔布斯“咬过”的苹果,迸发出创新力造就的技术“奇迹”;神射手威廉·泰尔一箭射中儿子头上的苹果,拯救了自己和儿子的生命…… 在神话故事中,苹果被称为“智慧果”;在老话谚语里,也有“一天一苹果,医生远离我”的说法。除了拥有悠久的历史传说,苹果真的还有让人们“远离医生”的神奇功效吗?   这句老话有一定的道理,但不必“神化”苹果的作用。   苹果是健康研究最多的水果之一,在营养素含量中,苹果并非最出众的,但它的确有很多有助于健康的营养特征,例如大量的植物化学物质、高膳食纤维、热量偏低等。   图片来源:123RF 苹果真的能让我们“远离医生”吗? 早在2015年,《美国医学会杂志》 就发表了一项题为“苹果摄入与就医之间关联”的研究。   研究人员调研了8728名成年人自我报告的饮食情况,分析了每天至少吃一个苹果的人是否比不这样做的人们减少了就医的次数。结果表明:通过一年的时间观察发现, 多吃苹果与减少就医和住院频次没有必然的联系。   但是,他们的确发现,每天吃苹果的人们使用了较少的处方药,所以更准确的说法可能是“一天一苹果,药师远离我”。   尽管如此,也不能武断的认为苹果对身体健康没有那么多的益处。 来自非盈利机构Share Our Strength的注册营养师 Kristin Sementelli 认为:“每天一个苹果加上其他健康的生活方式与习惯可以大大帮助人们‘远离医生’。”   而近期一项来自波兰的研究也证明了:每天吃一个苹果可以降低患结直肠癌的风险。他们将这一发现归结于以下几个可能的因素。   苹果里富含多酚、类黄酮和膳食纤维,这些植物化学物质与肠道微生物创造了一个可能有利于降低患癌风险的环境,具有抵抗癌细胞生长的能力。   而槲皮素是苹果中的一种天然黄酮类化合物,可能有利于降低患胰腺癌的风险。   康奈尔大学的一个研究小组还发现:苹果里的其他植物化学物质有可能消灭或减缓至少三种不同类型癌细胞的生长,分别是结直肠癌、乳腺癌和肝癌。   图片来源:123RF   科学吃苹果的“姿势”是怎样的? 有些人喜欢吃削好皮的苹果,有些人则喜欢连着苹果皮一起吃。那么科学吃苹果的方式是怎样的呢?   首先用肥皂和清水洗净双手。 如果担心有农药残留,可以用清水浸泡苹果,时间不超过15分钟,之后再用流水冲洗30秒以上;担心有工业打蜡,可以再用开水烫一下,或者用盐搓洗去除蜡。 最后,建议还是连着皮吃苹果。 说到这里,肯定有人提出疑问,为什么会建议连着皮吃苹果呢?   苹果皮比果肉里含有更多的果胶、花青素和酚类等营养素成分。   像果胶这样的可溶性纤维有降低胆固醇和血糖的能力,它们通过肠道后,不会轻易的被消化,这些未被消化的纤维有利于肠道益生菌的生长,抑制致病菌的生长。   同时,这些果胶还能减缓身体对碳水化合物的吸收,也就是说它可以让人产生“饱腹感”但不会产生热量,从而降低肥胖和超重的风险。众所周知,肥胖是万病之源,抑制肥胖也意味着有利于预防2型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等心血管和代谢性疾病。   但如果确实担心卫生或者不喜欢吃,也不必勉强自己。   图片来源:123RF   别忘了整体健康饮食与生活方式 想要真正远离疾病,除了每天一苹果外,更重要的是整体健康的饮食与生活习惯。以下是几条健康饮食与生活方式的建议: […]

半夏
​16.9%的胃癌、11.0%的肾癌……都和这一行为有关

​16.9%的胃癌、11.0%的肾癌……都和这一行为有关

近日,来自美国癌症协会(ACS)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对2013-2016年美国因缺乏身体活动导致的癌症患者比例进行了分析,并在《运动医学与科学》(Medicine & Science in Sports & Exercise)杂志发表了研究结果。 研究结果显示,身体活动不足是癌症发生的危险因素之一,如果每周进行5小时的中等强度身体活动,每年将可预防46000多例癌症的发生。   图片来源:123RF   具体来看,2013-2016 年,美国30岁及以上人群中,每年有3%的新发癌症病例可归因于缺乏身体活动;而且缺乏身体活动对女性影响更大,在每年可预防的46000多例新发癌症中,14000多例为男性;32000多例为女性。   从具体癌症类型来看,大约16.9%的胃癌、11.9%的子宫内膜癌、11.0%的肾癌、9.3%的结直肠癌、8.1%的食管癌、6.5%的女性乳腺癌和3.9%的膀胱癌,均与缺乏身体活动有关。   此外,研究还发现,工作时间长而缺乏时间、缺少安全的活动环境等,是导致身体活动不足的主要障碍。   研究通讯作者、美国癌症协会公共卫生硕士Adair Minihan指出:“这些发现强调,需要鼓励人们进行身体活动,以作为预防癌症的一种手段,并实施个人和社区层面的干预措施,解决进行身体活动的各种行为和社会障碍。”    图片来源:123RF 增加身体活动为何有助于预防癌症? 多项研究发现,增加身体活动有助于保持健康体重(18.5≤体重指数[BMI] ≤24.9)、影响某些激素水平、改善免疫系统功能、减少身体炎症等,从而有助于预防癌症的发生。   超重或肥胖与十多种癌症风险升高有关,包括乳腺癌、结直肠癌、胰腺癌、食管癌和胆囊癌等。增加身体活动有助于保持健康体重,从而降低多种不同类型癌症风险。   增加身体活动有助于影响某些激素水平,如雌激素,这是一种可以促进乳腺细胞分裂更频繁的激素,如果雌激素水平过高,细胞分裂过多并失去控制,可能会导致一些与雌激素相关癌症的发生,包括乳腺癌、卵巢癌等。当增加身体活动时,有助于降低体内雌激素水平,从而有助于预防癌症的发生。   增加身体活动有助于增强免疫系统功能,使其更有效地““工作”,识别体内有可能出现癌变的细胞,并及时将它们清除。同时,免疫系统功能的增加,还有助于减少体内的炎症,而慢性炎症会增加多种类型癌症风险。   增加身体活动还会影响调节细胞生长的因子,如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很多癌细胞表面都有胰岛素受体,如果结合胰岛素或促生长因子,可能刺激癌细胞生长。   增加身体活动还有助于食物更快地通过我们的身体。这意味着食物中有害的东西在肠道中停留的时间更少,这可能有助于预防结直肠癌的发生。   不过,身体活动与癌症风险之间相互关联的生物学机制尚未完全清楚,也可能通过其它机制降低患癌风险,仍需更多研究进行探索。   图片来源:123RF 身体活动该如何进行? 《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建议,健康成年人每周至少进行150-300分钟的中等强度身体活动,或75-150分钟的高强度身体活动;达到或超过300分钟中等强度或150分钟高强度身体活动,最为理想。   身体活动形式可采取有氧、阻抗和伸展等。以有氧运动为主,无氧运动作为补充。身体活动强度须因人而异,中等强度身体活动为能达到最大心率(最大心率[次/分钟]=220-年龄)的60%-70%的身体活动。   此外,在日常生活中要尽量少坐多动,达到每天6000~10000步的身体活动量。吃动平衡,让摄入的多余能量通过运动的方式消耗,达到身体各机能的平衡。   图片来源:123RF 不同人群进行身体活动时应注意什么? 老年人在进行身体活动时要量力而行,选择与自身体质和健康相适应的方式,在重视有氧运动的同时,重视肌肉力量练习和柔韧性锻炼,适当进行平衡能力锻炼,强健骨骼肌肉系统,预防跌倒。   特殊人群,如孕妇、慢性病患者、残疾人等,应在医生和运动专业人士的指导下进行身体活动。   单纯性肥胖患者在减低体重过程中,应增强肌肉力量锻炼,以避免肌肉和骨骼重量的下降。   以体力劳动为主的人群,要注意劳逸结合,避免“过劳”,通过身体活动促进身体的全面发展。可在工作一段时间后换一种放松的身体活动方式,减轻肌肉的酸痛和僵硬,消除局部的疲劳。 […]

半夏
家中有人患结直肠癌?不止是一级亲属,二级、三级亲属患癌风险也会升高

家中有人患结直肠癌?不止是一级亲属,二级、三级亲属患癌风险也会升高

一人患癌,全家担忧!如果家庭中有人患了癌症,整个家庭、甚至整个家族都会受到影响。不仅会为家人遭受癌症的折磨而担忧,也会为自身担忧。因为很多癌症有着遗传性、家族性,比如结直肠癌。 结直肠癌家族史,是结直肠癌发生的危险因素之一。之前已有研究发现,如果一级亲属(父母,兄弟,姐妹)中患有结直肠癌,则其他成员患结直肠癌的风险将会增加;如果多个家庭成员患有结直肠癌,则风险更大。   近日,一项发表于《癌症流行病学》(Cancer Epidemiology)的研究则进一步显示,二级或三级亲属患有结肠直肠癌,也会增加一个人的结直肠癌风险。   图片来源:123RF   来自美国犹他大学(University of Utah)和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分校(University at Buffalo)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对美国犹他州癌症登记处的数据进行了分析,共纳入了1500多名早发性结直肠癌(患结直肠癌时的年龄<50岁)患者。   在调整了基本健康信息、生活方式等因素影响后,研究人员发现,早发性结直肠癌患者的一级、二级和三级亲属,患结直肠癌的风险也会升高。   一级亲属包括父母、子女和兄弟姐妹;二级亲属包括叔伯、姑姑、姨、舅、祖父母、孙子、孙女、侄女和侄子;三级亲属包括表亲、曾祖父母和曾孙。   相比于没有早发性结直肠癌家族史的人群,早发性结直肠癌患者的一级亲属,患早发性结直肠癌的风险升高了500%;二级亲属风险升高了210%;三级亲属风险升高了56%。   此外,该研究还发现,早发性结直肠癌患者的一级、二级和三级亲属,在一生中患结直肠癌的风险也会升高。相比于没有早发性结直肠癌家族史的人群,早发性结直肠癌患者的一级、二级和三级亲属,一生中患结直肠癌的风险分别升高了160%、96%和30%。   图片来源:123RF   虽然该研究是观察性研究,只是显示了早发性结直肠癌患者与其一级、二级和三级亲属之间,结直肠癌风险升高的关联,并未表明因果关系。   不过,研究第一作者、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分校Heather M.Ochs-Balcom教授表示:“我们的研究为早发性结直肠癌患者的亲属,患结直肠癌的风险提供了新见解,特别是对于50岁之前确诊结直肠癌的患者的亲属。鉴于全球早发性结直肠癌的发病率不断上升,早发性结直肠癌患者的亲属做好防护措施,降低患癌风险,将变得尤为重要。”   研究最后指出,了解亲属的癌症史信息,并在体检或癌症筛查时,提供给医务人员,咨询相关建议,将对降低患癌风险产生有益的作用。   在收集亲属癌症史信息时,应重点关注哪些信息呢?收集癌症家族史信息时,主要了解父母、祖父母、自己的兄弟姐妹、堂表兄弟姐妹、父母的兄弟姐妹、自己的孩子以及侄子和侄女等家族成员的患癌信息,包括谁患有癌症、癌症的类型、诊断时的年龄、过去和现在的健康状况。如果已经去世,还应了解去世时的年龄以及原因。   如果多位家族成员患有相同癌症,尤其是罕见的癌症;癌症的发病年龄比平均年龄要小;一人患有多种癌症,如家族有女性同时患有乳腺癌和卵巢癌;癌症发生在两个器官,如双眼,双肾或双乳中;癌症世代相传,例如祖父、父亲和儿子均患有癌症,则需要特别注意,这些情况下癌症遗传的风险更高,应尽早采取预防措施。   参考资料 [1] Heather M.Ochs-Balcom, et al.,(2021). Early-onset colorectal cancer risk extends to second- and third-degree relatives. Cancer Epidemiology, DOI: https://doi.org/10.1016/j.canep.2021.101973. [2] […]

半夏
​治疗中监测血浆RAS/BRAF突变可预测结直肠癌预后;抗PD-1单抗单药治疗铂耐药卵巢癌受阻丨肿瘤情报

​治疗中监测血浆RAS/BRAF突变可预测结直肠癌预后;抗PD-1单抗单药治疗铂耐药卵巢癌受阻丨肿瘤情报

要点提示 Lancet Oncol:雷莫芦单抗+吉西他滨或为恶性胸膜间皮瘤患者二线治疗新选择 GUT:治疗过程中监测血浆RAS/BRAF突变状态变化可预测结直肠癌患者预后 JCO:纳武利尤单抗单药治疗或未能攻克铂耐药卵巢癌 新药:抗FGFR2b单抗拟纳入突破性治疗品种 01 Lancet Oncol:雷莫芦单抗+吉西他滨或为恶性胸膜间皮瘤患者二线治疗新选择 近日,一项评估抗VEGFR-2抗体雷莫芦单抗联合吉西他滨治疗经治恶性胸膜间皮瘤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的研究在The Lancet Oncology发表。结果显示,雷莫芦单抗联合吉西他滨显著改善了经一线标准化疗患者的总生存期(OS),且安全性良好。   期刊官网截图   在此意大利多中心、随机、双盲、对照、II期RAMES研究中,接受培美曲塞加铂类药物一线治疗期间或之后进展的恶性胸膜间皮瘤患者被随机分配(1:1)接受吉西他滨+安慰剂(n = 81)或吉西他滨+雷莫芦单抗(n = 80)治疗,在每3周的第1天和第8天接受吉西他滨(静脉注射,1000 mg/m2),并在每3周的第1天接受安慰剂或雷莫芦单抗(静脉注射,10 mg/kg)。主要终点为OS,中位随访时间为21.9个月。   结果显示,雷莫芦单抗+吉西他滨组展现了更长的OS(HR 0.71;70%CI, 0.59-0.85;p = 0.028),该组中位OS为13.8个月(70%CI, 12.7-14.4),吉西他滨+安慰剂组为7.5个月(70%CI,6.9-8.9)。吉西他滨+雷莫芦单抗组和吉西他滨+安慰剂组分别有44%和30%的患者报告了3-4级治疗相关不良事件,6%和5%报告了治疗相关严重不良事件。 02 GUT:治疗过程中监测血浆RAS/BRAF突变状态变化可预测结直肠癌患者预后 近日,一项通过循环肿瘤DNA(ctDNA)探究治疗过程中血浆RAS/BRAF突变状态变化与患者预后的研究在GUT发表。 期刊官网截图   该研究纳入了171例接受一线治疗的不可切除的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并采集患者的血液样本,采集时间为治疗前和疾病进展/末次随访时。结果发现,经过中位时间4.67个月的一线治疗后,42.6%(26/61)的RAS突变患者显示RAS清除,50.0%(5/10)的BRAF突变患者显示BRAF清除,而3.6%(3/84)和0.7%(1/135)的患者显示新的RAS或BRAF突变。   治疗后血浆RAS/BRAF清除的患者显示出与RAS/BRAF野生型患者相似的无进展生存期(PFS)和OS,并且结局优于RAS/BRAF突变型患者;显示新的RAS/BRAF突变的患者与治疗后维持RAS/BRAF突变的患者预后相似,PFS和OS短于治疗后保持RAS/BRAF野生型的患者。 03 JCO:纳武利尤单抗单药治疗或未能攻克铂耐药卵巢癌 近日,一项探究在铂耐药卵巢癌患者中,纳武利尤单抗与化疗(吉西他滨,GEM;或聚乙二醇化脂质体阿霉素,PLD)相比疗效和安全性的研究在JCO发表。结果显示,尽管患者对纳武利尤单抗耐受性良好,但在铂耐药卵巢癌患者中,纳武利尤单抗相比GEM或PLD未改善OS和PFS。   期刊官网截图   在此多中心、随机、开放标签III期研究中,患者随机分配(1:1)接受纳武利尤单抗(n = 157;240 mg,每2周一次)或化疗(n=159;GEM 1000 mg/m2,30 min,第1、8、15天各一次,然后休息一周;或PLD 50 mg/m2,每4周一次)。主要结局为OS。   结果显示,纳武利尤单抗组和化疗组的中位OS分别为10.1个月(95%CI,8.3-14.1)和12.1个月(95%CI,9.3-15.3),中位PFS分别为2.0个月(95%CI,1.9-2.2)和3.8个月(95%CI,3.6-4.2)。但纳武利尤单抗组的中位缓解持续时间长于化疗组(18.7 vs. […]

半夏
扫描下方二维码回复 666 获取解锁验证码
步骤:[ 打开微信]->[ 扫描上方二维码]->[关注"三阴姐妹互助圈"公众号输入 666 获取验证码],即可永久解锁本站全部文章
验证码: